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海燕阅读理解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海燕阅读理解范文1
【 关键词 】朗读教学 朗读方法 兴趣 理解
随着高效课堂的深入开展,初中语文教学也有了很大的变化,由以前以讲为主的课堂逐渐转变为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要提高课堂效率。我认为朗读在高效的语文课堂中是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语文课堂要让学生读起来,尤其是对那些富有情韵、语言优美、朗朗上口的作品,更要读起来,在朗读中能积累名言佳句,体验艺术魅力,陶冶思想情操,提高审美能力,陪养高雅的气质,在教学时,要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正确地读课文。我认为初中语文教师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抓好朗读。
一、抓好朗读,理解课文。
教师在进行新课前,一般对课文题目进行分析,或者介绍本文作者、时代背景等,有的还播放录音,提出与课文内容有关的使学生感兴趣的问题,来提高学生对新课学习的积极性。在此基础上,让学生通读课文。通读课文可以使学生有一个初步的感知,了解课文的大概内容。一般情况下教师在通读课文前,事先设计几个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通读,这有利于帮助学生读懂课文。语文教学中,教师必须注意讲解和朗读,老师读和学生读,读句和读段的有机结合,要注意指导学生研究朗读的规律。对初中学生来说,要求他们在朗读的过程中,不应当看一个字读一个字,而是应当看一句话,通过瞬时的记忆或思维,读这句话做到眼先到、脑思考、口读好。在学生理解了解课文内容的同时加强对文字的运用、内容的描述、感情的表达。说明文教学最适合这样朗读,例如在教学《故宫博物院》一课时先让学生速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让学生通读课文,找出本文的说明方法,结合具体的句子加以分析。
初中语文教材所选用的很多文章词藻优美,内容丰富,应让学生反复读,在读中体会、读中领悟、读中升华。教师在范渎和指导学生把握好课文的体裁和背景、语句特点,重视朗读的感彩,注意朗读语句时哪些字应该读重,哪些应该读轻,哪里该停顿,哪里该延长。对于文质兼美的文章,教师应要求学生反复朗读,把作者的情感美满地读出来。散文诗教学最适合这样朗读,例如在教学《海燕》一课时,先让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把握在暴风雨来临之前,海燕是如何在大海上高傲的飞翔的?对课文中有比喻和拟人修辞的句子要反复朗读,在读中体会、读中领悟、读中升华。例如在《海燕》一课中,海燕像黑色的的闪电,在高傲的飞翔,这句话既写出了海燕的颜色,又写出了海燕的敏捷和迅速。一堆堆乌云,像黑色的的闪电,在无底大海上燃烧,这句话写出了当时的环境十分的恶劣,可海燕没有被这些吓住,依然在叫喊着高傲的飞翔。总之,朗读在语文教学中非常的重要,我们语文教师应该抓课堂,抓朗读,在朗读中去理解,去赏析。
二、注意方法,培养兴趣。
朗读中最关键的是普通话要标准,表情达意速度适中。因为学生的理解过程是一个不断接受、补充、整合而构建的过程,需要反复观察、比较和练习。一开始,学生的普通话不一定标准,也不一定都能对朗读产生很强烈的欲望,其朗读技巧也不一定很熟练。教师应让学生自由地练习、充分地交流讨论、反复地比较和揣摩,不断地提高认识,加深理解。而学生一旦达到充分理解且又经过反复练习形成了技能技巧,确信自己有能力达到熟练自如的朗读时,自然会跃跃欲试。此时激发学生创造性地朗读,如表演读、有感情地朗读、诵读等形式就能取得较好的效果。在初读课文阶段,学生需要整体感知,初步感悟课文的内容。此时适宜采用速度较快的轻声读或者默读,不宜采用大声朗读、齐读或表演读等形式。这是符合学生需要的。只要我们教师能够正确认识朗读教学,提高自身的朗读水平,精心地指导学生朗读,科学地进行朗读教学,使师生的朗读具有声情并茂的节奏,和谐婉转的韵律,就能呈现出作品的声音美、神韵美,达到炉火纯青的境界。 朗读的方式很多,各种形式的朗读有各自的功能和适用范围。为能够很好的指导学生,激发学生的朗读感情、促进学生的朗读训练,教师可以借助于丰富多彩的朗读方式,如教师泛读、小组比赛读,单个读,听录音等。只要我们教师能够正确认识朗读教学,提高自身的朗读水平,精心地指导学生朗读,科学地进行朗读教学,使师生的朗读具有声情并茂的节奏,和谐婉转的韵律,呈现出作品的声音美、神韵美,达到炉火纯青的境界,就能为语文的教和学奠定牢固的基础。
三、 加强训练,提高朗读能力。
海燕阅读理解范文2
关键词:语文;阅读;朗读;写作
在阅读的过程中,可以学会知识,学会生活,陶冶情操,增长见闻。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阅读能力的高低,则直接决定其语文能力的高低。发展学生阅读能力,有助于促成学生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以利于提升语文学习的效率与效果。然而,目前很多老师仅将阅读能力的培养等同于文本分析,缺乏情感投入,而学生又将阅读等同于消遣阅读,缺乏深层阅读,从而导致学生阅读能力普遍较低。因此,本文结合教学实践,探讨了在初中语文中有效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措施,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促进对文本的感悟与理解,提升阅读水平。
一、以读为本,读中感悟
朗读能将将文本中平面苍白的语言转化立体生动的声音,有利于让学生深刻感悟作者在字里行间中所流露的思想感情。因此,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应以读为本,以读为先,让学生在读中感悟,感知文本大意,理解写作意图。
(一)教师范读,声情并茂
教师应声情并茂地示范朗读,以引导学生进入课文情境,感悟文本的情感基调,方有利于增强学生自行朗读的效果。如在《海燕》的教学中,我先低沉缓缓的语调读出压抑地暴风雨来临前的气氛,再用高昂地基调读出海燕低飞高翔的姿态,然后用鄙夷蔑视地语气读出群鸟的卑鄙怯懦的丑态,最后用饱满地激情读出海燕无所畏惧的英雄气概,通过我抑扬顿挫地朗读,学生不禁对海燕的英勇无畏佩服不已,从而在自行朗读时,也能做到声情并茂。
(二)角色朗读,入情入境
朗读的过程就是学生对文本不断认识的过程,而分角色地朗读,更能通过角色效应,让学生入情入境,体会语言之精妙,感悟文本之情感,从而爱上朗读,爱上阅读。如在《小溪流的歌》的教学中,我就让学生分组分角色交换扮演小溪流、枯树桩、桔黄的草、乌鸦、小河、大江、泥沙、沉船、海洋等角色来朗读课文,通过将书中抽象的文字形象化,学生的心理位置换成了课文中角色的心理位置,很容易就感角色之所感,领略到小溪流勇往直前、永不停留、奋斗不息的精神。
二、引导品读,授之以渔
阅读就是与文本不断交流的过程,而朗读通常只能从整体上表面上感悟文本情感,缺乏深入地思考与理解,往往无法领悟文本深意。古人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培养阅读能力的关键是提升分析理解文本思想内容的能力,所以教师应授之以渔,引导学生以行之有效的阅读方法深入品读文本。
(一)联系法
文本中的字、词、句、段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皆处在作者所创造的语境之中,若能懂得联系前后左右的内容去分析理解,就能够真正理解作者所写的深意,从而能够有效避免误读,尽快把握文意,提升阅读质量。如《故乡》中写道,“我躺着,听船底潺潺的水声,知道我在走我的路”。单从字面理解,“路”仅指行走之路,而联系全文语境来看,“路”则意指为人生之路。又如在对闺土进行人物分析时,若能联系全文语境,对描写少年闰土与中年闰土的语句进行比较分析,就能品读出沧桑岁月与生活带给闰土的变化。
(二)质疑法
正所谓“学源于思,思源于疑”,质疑法就是让学生在不断地设疑与释疑的过程中深入品读文本,并得以激活学生的思维空间,提升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如在《孔乙己》的教学中,我就以课文多次写到的笑,引出问题,:为什么短衣帮会对不幸的孔乙己嘲笑取乐?是因为缺乏同情心吗?难道短衣帮生来就缺乏同情心吗?通过问题的层层深入,学生很快意识到是当时社会的封建的制度与思想造就了一群麻木不仁的群众,可谓真正读懂了文意。
三、课外兼读,拓宽视野
古人云:“不观千剑无以识器,不操百曲无以知音。”同样,学生阅读能力养成不能单靠有限的课堂时间,而应延伸课堂,鼓励学生兼读课外读物,博览群书,拓宽视野,方能积累丰富的语言材料,为提高与发展阅读能力奠定坚实的基础。不过,由于身处的社会环境与网络环境复杂,初中生虽普遍有课外阅读的兴趣,但所选择的书目的低龄化、通俗化现象严重,普遍以漫画、武打、玄幻、言情为主,走马观花,囫囵吞枣,空有阅读数量,而无阅读品位,致使课外阅读缺乏实效,更对提高阅读能力缺乏帮助。因此,教师应引导学生选择适宜的课外读物,以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审美能力、阅读能力,或可根据教材内容推荐课外读物,如学完《范进中举》后,可推荐学生看《儒林外史》,学完《读》,可推荐学生看原著,或根据学生兴趣推荐课外读物,如具有科幻性质的《驴皮记》、《海底两万里》等。
四、读写结合,以写促读
好的作文源于阅读的积累,而阅读的成果则可通过作文展示。因此,透过作文,尤其是针对阅读所作之文,教师可了解学生阅读状况、阅读水平,进而衡量出学生的阅读能力,而写作的过程亦是经由浅层阅读,然后深层思考,最后再诉诸笔端的创造过程。因此,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应注重读写结合,以写促读,以读促写,让创造的成就感迁移到阅读活动中,从而既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又能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与阅读能力,带动学生语文能力的全面提高。首先,教师可充分挖掘教材资源,从作文入手,或仿写,或续写,或改写,以激起学生阅读教材的主动性积极性,如在学了《春》后,就可让学生仿写《夏》、《秋》等,通过仿写,有助于揣摩与把握作者的行文风格,促进对课文和写作两方面的感悟。其次,教师可结合学生课外阅读的情况,让学生自由发挥写读后感、随笔,或写命题作文,如在学生读完《水浒传》后,就可让学生以“我最喜欢的水浒英雄”为题进行写作。
总之,阅读是学习的源头活水,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应从“以读为本、引导品读、课外兼读、读写结合”等四个方面出发,让学生乐于阅读,深入阅读,勤于阅读,让阅读成为习惯,让缕缕书香成为明灯,指引学生前行。当然,阅读能力的提高并非一蹴而就,尚须持之以恒,慢慢积累,方能“腹有诗书气自华”,并在不断求知、反复思考的过程中逐步提升阅读能力。
参考文献:
[1]冯艳萍.初中语文自主阅读能力的激发与培养[J].学生之友,2011(13)
海燕阅读理解范文3
关键词 呈现方式 阅读策略 大学生英语阅读成绩
中图分类号:H319 文献标识码:A
0 引言
阅读是人们获取信息的重要手段。随着数字阅读物的发展、绿色阅读的倡导,电子阅读时代已经悄然到来,让我们沉浸于茶香与墨香之中的纸质阅读时代似乎已渐渐远去。传统的阅读是在纸面上进行的,而随着电脑的普及,阅读也从纸面转移到了电脑屏幕上,产生了以电脑屏幕为载体的阅读。
文本阅读是认知心理学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心理学、人因学和人类工效学等领域对传统的纸面阅读、超文本和在线性文本阅读的阅读速度,检验阅读精确度等进行了大量的比较研究。在刘儒德(2004)关于网上阅读与纸面阅读的研究认为,屏幕显示阅读容易造成眼、手疲劳还与人的额外的心理工作能力、工作记忆空间以及注意资源分配有关。
电脑显示阅读和纸质显示阅读的心理感受是明显不同的。姜丽红(2008)对两种材料呈现方式的调查研究显示,62.82%的被试认为电脑屏幕阅读时有更多的不适感;在文字感知方面,电脑屏幕的呈现比书本有更强和更立体感的表现力,能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但是多感觉通道的接触可能过于分散了读者的注意资源,影响了读者的思考空间;在投入程度上,66.67%的被试认为电脑屏幕阅读比纸面阅读卷入更少;孙悦亮等人(2003)在比较电子文本和传统印刷文本对学生阅读理解的影响时,发现传统印刷文本的阅读成绩显著高于电子文本。而阅读理解是一项复杂的认知活动,客观因素诸如阅读情景因素、阅读材料呈现方式等都可能会影响阅读效果,阅读者自身阅读策略等因素也会对阅读效果产生影响(张庆宗,2009)。
阅读策略就是读者在阅读活动中进行有效阅读或解决阅读问题而采取的方式、技巧或行为。依据“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阅读模式分为全局策略和局部策略。全局策略指读者运用背景知识,抓住中心大意以及理清文章结构等策略把握整篇文章。局部定位策略是指运用句型句法和语法规则理解具体部分。元认知策略是指认知主体以当前的认知活动为对象,不断进行一系列积极的自觉的监控和调节活动。这些策略的运用有助于文章深层理解(潘海燕,2004)。马瑞娟(2012)的研究使用频率最高的为元认知策略,且与英语阅读成绩呈显著正相关。阅读中常见的元认知活动包括建立阅读目标、根据目标调整阅读速度和策略、评价阅读材料、补救理解失误、评价理解水平等。本研究所探讨的阅读策略主要从整体策略、局部定位策略和认知监控策略几个方面来说明。
1 研究方法
1.1 研究材料
被试选取大三学生60人,文理学科各30人,视力或矫正视力正常,均过大学英语CET4并且分数在430~490之间,随机分成两组。
英语阅读材料为四篇CET4真题,难度系数分别为0.58,0.49,0.61,0.57(根据大学英语四六级委员会资料),每篇字数为610左右,每篇文章后面有5个四选一的单项选择题,答对一题给一分。阅读文本的页面设置为:Franklin.Gothic.Medium四号,黑体,左右缩进0.5,行距15码。按此设置用hp laserjet 1000打印机,打印在A4复印纸上。
阅读策略问卷 采用Sheorey Mokhtari(2001) 的阅读策略问卷(SORS),Cronbach %Z系数为0.89,包含四个策略维度:内容定位策略(Content-Local Strategies);元认知策略(Global-Meta-cognitive Strategies);全局性策略(Genre-Specific Discourse Strategies);支撑策略(Scaffolding Strategies),每个因素涉及5个题目,总共20题。
1.2 实验程序
60名被试随机分成两组组1和组2(每组30人)。四篇阅读也随机分为题A和题B(每题2篇)。为了控制疲劳和顺序误差,组1的一半被试先阅读电脑显示再阅读打印文本,另一半先阅读打印文本再阅读电脑显示文本;组2被试与此一致。每个被试都会阅读四篇文章,每篇文章5道题答对一题得一分,总计20分。阅读完成后,再做阅读策略问卷。实验完成后统计阅读成绩并收回问卷,数据结果用spss17.0进行分析。
2 研究结果
结果显示,在纸质阅读和电脑显示阅读上,文理学科的阅读成绩均无显著差异。在阅读策略上,在支架式策略和内容定位策略上的得分较高。文科在上(17.2?.56)高于理科(15.7?.47),在策略使用上有显著差异(P<0.05)。对60名被试在两种材料呈现方式上的成绩进行配对样本T检验结果表明,纸质显示成绩和电脑显示成绩两者无显著差异,(t=1.633, P>0.05)。四项阅读策略上的得分和阅读成绩的Pearson相关分析表结果表明:支架式策略与纸质阅读成绩呈显著的正相关(p<0.01),与电脑显示成绩呈比较显著正相关(p<0.05)。
3 讨论
3.1 两种呈现方式在阅读理解中的作用
实验结果表明,两种材料显示方式的阅读效果差异是不显著的,因此我们可以说两种呈现方式在阅读理解当中的作用差异是不明显的,与王爱平等人的研究结果一致。
分析其原因,首先,虽然1982年Muter等人提出屏幕阅读要显著慢于纸质阅读,屏幕阅读效果要显著差于纸质阅读。然而在随后的一些国内外的研究表明,随着屏幕技术的改进,这种差异逐渐变小,尽管纸张阅读仍然是我们许多阅读活动喜爱的媒介,但随着屏幕技术的不断革新,显示屏幕的分辨率不断精确,输入和人机交流技术不断更新,使得我们与数字化文本的交互更为灵活,纸面阅读与电子文本阅读的差异甚至已经趋于消除(O’Hara & Sellen,2005)。这是与我们信息化的时代相适应的。
其次,阅读是一种高度熟练的活动,大学生英语阅读是在不断地反复练习逐步提高的技能。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过去养成的纸面阅读的习惯正在逐步改变,现在越来越多的人习惯于用电子媒介进行阅读,通过不同的阅读方式获得各种渠道的信息。
3.2 阅读策略与阅读成绩的关系分析
从阅读策略与阅读成绩的研究结果可知,支架式策略与纸质阅读成绩呈显著的正相关,与电脑显示成绩也呈比较显著正相关。也就是说支架性阅读策略的使用有利于阅读成绩的提高。通过上下文来猜测文章中词义,利用以前知识帮助理解文章是比较高效的策略,在阅读中的恰当使用不仅能提高阅读速度,也能提高阅读正确率。
在纸面阅读时,被试更倾向于先浏览整体内容,然后再仔细进行阅读。这可能与纸质阅读具有翻阅便利的优点有关。而电脑显示阅读一次只能平面地呈现固定框面的内容片段即以分屏的方式存在,翻阅方式需要借助鼠标或者键盘,翻页时处于运动状态,这些都会分散读者的注意力,而支架式策略阅读很难让被试形成对阅读内容的整体感和立体感。纸质阅读使用认知监控策略与被试的阅读成绩呈较高相关,这与纸面阅读的优点是分不开的。
在电脑显示阅读上,被试使用的内容定位策略与其成绩呈正相关,我们可以说被试在阅读屏幕显示材料时,更倾向于使用内容定位策略,由于屏幕翻页过程中多感官通道接触会分散阅读注意力,把注意定点到相应的阅读段落上,因此在电脑显示阅读过程中离不开认知监控策略的运用。认知监控策略与电脑显示成绩的相关是0.26,正是由于电脑阅读容易分散注意力,被试为了得到更好的阅读成绩,便采取相比纸质阅读更多的监控策略。
参考文献
[1] 徐富明,沈德立.大学生的阅读理解监控阅读理解成绩以及相关因素.心理学探新,2006(4):447-452.
[2] 马瑞娟,聂建中.大学英语阅读策略与阅读成绩关系的实证研究.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4):140-142.
海燕阅读理解范文4
关键词:初中英语;阅读教学;立足文本
阅读教学旨在于培养学生从文本整体来理解作者的观点、意图及对文章进行综合的解读、评价。教师在关注文本、处理阅读中的语言教学时始终应把握两个要点:一是语言学习是为了加深对文本的解读。二是语言学习和操练不能脱离文本语境。
一、阅读教学中如何进行文本解读
1.正确处理文字、文学与文化三个层面的关系
阅读文本,可以从文字、文学与文化三个层面进行解读。按照从单词到句子,再到段,这是文字性解读,重点学习有关目标语言。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对文本塑造的人物,承载的写作意图、观点和技巧进行分析,是对文本的文学性解读,重点训练阅读技巧。而文字、文学与文化三个层面的解读,都离不开对文本语言的研读,而这些文本语言也构成了阅读课的目标语言。
2.优化文本资源,注重自主阅读和主动探究
文本是英语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物质载体,也是学生获取丰富语言信息的桥梁。这种优化文本资源的方式,首先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理解概括能力,即要求学生能够在充分阅读理解的基础上运用文本的核心词汇来表达文章大意;其次是要求学生体味文本中的重要信息,培养其语言信息筛选能力;最后则是注重培养学生的拓展延伸能力,即要求学生在发挥自身想象思维的基础上能够深入体味文本的思想情感及其拓展价值和意义。
3.感悟文本内容,提高学习思维和感知能力
阅读教学既然是基于对文本的理解感悟基础之上,那么在教学中注重对学生的理解感悟能力培养则是其中的核心。笔者认为,培养学生的感悟文本能力,应该在发挥学生学习主体作用的基础上,注重对文本的语言信息、深层内涵等方面予以关注,以此来提高学生的语言学习思维。学生感悟文本应该在阅读的基础上了解文章大意,并以此来提高他们的整体阅读理解能力;其次是注重对文本主要信息的提炼,以此来加深对文本内容的理解;最后则是要求学生在“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的学习思维中不断总结。
二、新目标英语(Go for it)阅读教学过程
一般分为三个阶段:Pre-reading,While-reading,Post-reading三个阶段各有侧重。
1.Pre-reading
Pre-reading阶段是课堂教学的重要一环,主要目的就是设法激发学生的兴趣,营造轻松和谐的课堂气氛,为接受新知识做好准备。因此,这一阶段要复习文本相关语言知识、设计有趣味性、体验性、可说性的问题,拓展学生视野,预测文本内容,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的想象力和英语表达能力得到锻炼和提高。
2.While-reading
课文文本处理是课堂教学的中心环节,是学生接受新知识的关键所在,课文是文化背景、词汇、语法、篇章等知识的载体。通过课文处理,要求学生能把握课文基本思想和篇章结构,了解作者思路等,具有语篇理解能力。
这个阶段要加强文本语言、文本内容和文本结构等的指导,使教学语言与阅读相融,加强师生交流,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学会阅读方法,培养阅读能力。
3.Post-reading
在课文文本处理完成以后,设计一些问题,对文本内容进行复习、复述、总结、表演、辩论、小组讨论等进行巩固,以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了解、掌握。这一阶段的活动应与文本密切相关,但不能拘泥于文本本身。这一阶段应让学生发挥想象,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原文,培养其思维和应用语言的能力。
三、操作实施
我选取了人教版新目标八下Unit 9 Section B 2b Singapore―A Place You Will Never Forget!作为阅读教学内容来进行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掌握重点词汇(thousand,thousands of,on the one hand...on the other hand,safe,simply,fear,whether,Indian,Japanese,fox,all year round,equator,whenever,spring );完成相应练习。
2.技能目标:
(1)Skimming技巧之――抓住语篇主题句了解语篇的主旨
大意。
(2)Scanning技巧之――抓住问题中的关键词在语篇中寻找信息。
(3)结合语境猜测词义能力的培养
3.学习策略:合作学习,取长补短,学习策略共享。
4.情感态度:通过描述旅游交通,提高对旅游和英语的兴趣。
5.文化意识:了解国外旅游景区。
阅读教学程序设计:
Ⅰ.Pre-reading(激活知识,引出话题,激发兴趣)(8分钟)
活动一:Brainstorming(头脑风暴)复习有关词汇。
活动二:运用wordmap方式复现相关词汇。
活动三:Background介绍:
课件呈现:(学生自读下面信息)
走进新加坡
新加坡是东南亚的一个岛国,也是一个城市国家。该国位于马来半岛南端,毗邻马六甲海峡南口,其南面有新加坡海峡与印尼相隔,北面有柔佛海峡与马来西亚相隔,并以长堤相连于新马两岸之间。新加坡是亚洲最重要的金融、服务和航运中心之一……因此,新加坡每天都吸引着将近12000名来自世界各个国家的旅行者前来旅游观光。
最佳季节:四季皆宜。新加坡一年四季差别很小,年平均温度在23-33℃之间,全年都很温暖。一年中的降水很多,全岛经常会有阵雨及雷雨。不过下雨的时间都很短暂,雨后清凉舒爽,而且没有台风,日夜温差不大。虽然没有明显四季,但是6、7、8月也会相对较热,11月到次年2月是雨季,怕晒怕淋雨的朋友也可以选择避开这些月份。
Ⅱ.While-reading(训练阅读技巧.理解语言知识;完成相关练习)(28分钟过)
step 1:阅读策略指导:(4分钟过)
Skimming技巧之――抓住语篇主题句和文中标题了解语篇的主旨大意。
First reading:学生自读课文运用Skimming技巧完成Activity 2的练习――为语篇的四段文字各选择一个标题。完成后学生小组交流,核对答案。最后由老师在全班核对答案,答疑。
step 2:Second reading:(7分钟过)
(1)首先浏览Activity3“check the true statements”学生带着问题再读课文,强化学生和文本的互动。运用Scanning 技巧之――抓住问题中的关键词在语篇中寻找信息,独立完成活动三的六个判断题,最后在学习小组中交流讨论,为小组汇报做准备。在活动中,老师在学生间巡回指导。
(2)由每个小组指派一名学生代表回答活动三中的问题,全班核对答案,老师对存在的问题点拨指导。总结scanning的技巧。
step 3:Third reading 猜测单词词义训练(6分钟过)
课件呈现需要猜测词义的单词:safe simply equator
三读课文,结合上下文的意思,猜出上述三个单词的汉语
意思。
step 4:语言知识总结与运用(7分钟过)
[完成练习]
Match the words with their meaning
1.ten hundred a. simply
2.people who are in India b.fear
3.people who are in Japan c.thousand
4.very easy d.Japanese
5.be afraid of e.Indian
Step5 Prounciation (4分钟过)
参考文献:
[1]黄国文.语篇分析概要[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8.
[2]戴花.小谈语篇分析与英语阅读[J].武汉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6).
海燕阅读理解范文5
关键词:英语阅读;自主阅读;课内外结合
英语在现今社会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而阅读教学是英语教学过程中的一项重要活动,是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是培养和提高学生英语运用能力的一个重要方法。英语阅读教学的目的是指导学生掌握阅读技能,培养学生的英语语感,积累语言经验,从而培养他们在阅读过程中获取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教师应充分利用课堂阅读教学指导学生正确的阅读方法,提高教学效率,并要求学生养成课外自主阅读的习惯,通过课内外阅读提高阅读能力。
一、学生在英语阅读中存在的问题
1.词汇量不足
词汇和习语的不足是英语阅读中的主要阻力,在阅读过程中由于词汇量不足,学生无法根据上下文情景,对自己不熟悉的词或短语作出猜测,使得许多阅读活动无法进行,学生也会因此丧失探索兴趣。
2.阅读技巧的不足
多数情况下,学生未能掌握合适的技巧,对语篇中的key words,topic,sentence,main idea,the detail,the best title等无法作出清晰的判断和综合归纳,无法真正读懂语篇的内涵。
3.学生存在应付态度
往往学生在做阅读材料题时,只是简单地把篇章和问题进行匹配,很少进行深入分析。往往一看到问题内容中的某一单词和篇章中的单词或内容有一点类似就盲目作答,很少进行认真判断,而那往往是迷惑学生的答案,多半是不正确的答案。
二、传统的阅读教学模式抑制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
1.传统的阅读教学模式
传统的英语阅读教学要么是教师逐句翻译解释文章,简单地把阅读课上成语法课,把语法、词汇一个不漏地传授给学生;要么就要求学生先阅读课文,然后完成课后或教师设计的练习,最后在班级上总评,简单地结束教学过程。前者的教学模式不注重学生对文章的自主阅读,抑制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局限了学生思维的拓展,学生状态未被激发,学生的阅读能力难以提高,甚至会对阅读教学失去兴趣;后者如果忽略了句型结构分析,那么学生的阅读也只停留在表层,流于形式,回答即使正确,但对课文内容仍一知半解。
2.问题设计没有梯度感,无法有效检测阅读效果
常见的英语阅读课上的问题,多半是Wh问句或Yes/No,Right/Wrong,True/False回答的判断题。《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着重培养学生在人际交往中得体地使用英语的能力、用英语获取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以及用英语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在阅读教学中,要求教师设定的问题需有梯度感,学生的阅读潜力才能得以有效的挖掘。
阅读是语言和思维互相作用的过程,英语阅读教学是一个错综复杂的过程。阅读能力的培养要课内外相结合,在课堂上,教师应借助文本内容,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正确的阅读方法;在课外,通过大量阅读材料扩大视野,丰富知识,培养学生自主阅读的能力。下面具体从两个方面进行阐述:
(1)课堂上利用课本资源,改进阅读教学
笔者所在地区使用的是仁爱版教材,细品教材发现,七年上册教材以对话为主,语篇阅读不多,下册逐渐增多,九年级几乎为长篇对话或阅读,而且图文并茂。因此,阅读课教学从七年级下册开始,成为英语教学中的重要部分,教师应充分利用课堂进行阅读教学,指导学生正确的阅读方法,掌握正确的学习技能。
①引导学生针对文章标题或插图进行大胆预测
先对文章内容进行大胆预测,必要的话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些相关信息,让学生的思考有个定位。
②让学生进行快速阅读,获取相关信息,先了解文章大意
③重视释疑的环节
一些学习基础较好的学生往往会提出质疑,教师在帮学生解疑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会把一些重要的语法、句式输给学生,而且适当给予表扬和鼓动,这种过程相对于枯燥、按部就班的语法教学有效得多,学生易于接受,且能激励学生积极思考,勤于动脑,积极提问,往往课堂教学会在轻松愉快中不知不觉度过。
(2)课外阅读实践是阅读深层次的提升和重要补充
课堂阅读教学固然重要,但课外阅读也是相当重要的环节,它不仅是一种习惯的养成,还是对阅读技能进行熟化和内化过程的开始,是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充分体现,是阅读深层次的提升和重要补充。要做好这一环节,我们必须把握好以下几方面:
①阅读材料的选择
首先,要选择那些趣味性较强的阅读材料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学习动力,学生只有体验到阅读的快乐,才能持久地、自觉地保持阅读的兴趣,自觉地去阅读课外读物。要让学生持久地保持阅读学习热情,教师就要特别注意保护和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绿野仙踪》《新概念英语》初级版等都是非常适合初中生的课外阅读材料。如果所选材料篇幅过长、难度过大,或太枯燥无味的话,学生就会渐渐丧失学习兴趣,从而不愿意自觉地去学习。其次,阅读材料的选择应遵循由易到难、由短到长,由叙事到多种文体的循序渐进原则,在不同时期给学生提供适当的阅读材料。
②坚持阅读,养成课外自主阅读习惯,提升阅读技能
我国英语教学虽普及近三十年,但到目前为止,我们仍有许多中学生甚至大学生的英语阅读能力还处于较低水平,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没有养成坚持阅读的习惯。中学生特别是初中生,还不成熟、自觉性差,自觉阅读习惯的养成要在学校教育中靠教师长期引导和督促来实现。笔者为了督促、激励学生主动进行英语阅读而开展“阅读有奖”活动。让学生每周自选材料,至少阅读两篇课外材料,且在所阅读的材料后用自己的语言写上故事梗概,以检验学生对阅读材料的理解。每周五收上材料,并对材料进行批改评分,分等次评出不同奖项,给予小小的物质奖励(为了鼓励学生,有参加活动的学生都会得到相应的奖励),并且我会抽取其中一些合适的材料作为测试中的阅读材料,学生的自豪感得以提升,自然积极性就提高了。如此坚持一年,发现越来越多的学生参与到活动中,学生自觉阅读的习惯逐渐形成,学生的阅读能力有了较大提升。学生在完形填空、阅读理解和综合填空中的得分率由八年上级学期期末的63%,68%和75%,提升到2012年九年级市质检中的77%,85%和81%。
总之,在阅读教学方面,学生需经过长期的训练,才能掌握一定策略,养成良好习惯,形成一定能力。而要真正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需要课内和课外阅读有机结合,缺一不可,且需长期坚持。因此,要真正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我们既要注意课内精读材料的正确处理,又要考虑课外阅读材料的合理选择,还要考虑到课外阅读习惯的养成,只有把课内教学和课外阅读实践有机结合,才有可能实现大幅度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目标。
参考文献:
海燕阅读理解范文6
【关键词】初中语文;朗读;设计
在初中语文教学朗读课上,要做到准确、清晰,并能声情并茂,使听者感染到“声声入耳,心心相应”,使读者感到“耳濡目染,心领神会”,必须学一点朗读的技巧。因为恰当地运用语言技术,能恰到好处地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以增强朗读的效果。
首先就朗读训练的质量要求看,朗读训练的质量大体可分三个层次:
(1)正确的朗读。用普通话朗读、做到读准字音、发音清楚响亮、不读错字、不丢字、不唱读、不重复字词,这是朗读的重要环节。因此,指导学生读课文时必须字字入目,不懂的词语通过查字典去理解。这是朗读的最基本的要求。
(2)流畅的朗读。朗读的流畅性很重要,不流畅的朗读不仅听众不明白,读者自己也不能理解文章的意义。这就要求学生正确地把握语调(抑、扬、顿、挫)、语气(轻、重、缓、急),连贯地读下来,这是朗读的进一步要求。
(3)传神的朗读。熟练地运用语气和感情。表达出文章的风格神采。这是高标准的要求。
其次,朗读的数量要求:为了达到一定的训练质量,必须有一定的训练数量作保证。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长期的研究证明:在小学阶段,小学生要学会流利地表情朗读,至少需要两百小时以上的练习时间;中学阶段,读物的篇幅增长,内容加深,朗读难度大,要求高,练习的时数也是成语的提高。
另外朗读主要是通过重音、停顿、语调、速度等传达的,所以不论从朗读训练的质量上,还是其数量上都应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强化设计训练。
1. 朗读的重音 句子是由词和词组构成的。句子里的词和词组在表达这个句子的特定含义和思想感情时,它们不是同等重要的。其中最重要的词或词组,甚至某个音节在朗读时需要强调或突出,这就是重音。
在确定了重音后,我们就要运用恰当的声音把重音表达出来。提到重音的表达,人们往往理解为加重读。其实,这是不够准确的。如果各种重音都用使劲念、大声读的方法加以突出,不但不能突出重音,也显得单调。
如何确定重音的位置呢?
重音一般分成三种:语法重音、逻辑重音、感性重音。
(1)语法重音,它是指语法结构成分所反映的重音。这种重音若探其规律,大致是:简单的主谓结构一般重读谓语:“天亮了。”带宾语时一般重读宾语:“我读语文。”凡的连带成份的,一般重读连带成份:“人们举起愤怒的拳头。”
(2)逻辑重音:为了突出句子的某种特殊意义而把某个词语加重读,它没有固定的位置,随着逻辑思维而变,完全由人的意志决定,又叫强调重音。
如:“看吧,狂风紧紧抱起一堆巨浪,恶狠狠地扔到峭崖上,把大块翡翠摔成尘露和水沫。”
(3)感情重音,是由于情绪特别激动而造成的重音,表示极度的喜怒哀乐之情。
如:“过不多久,忽然有一个更小的脑袋从叶间探出来。哟,雏儿!正是这小家伙!”
2. 朗读的停顿 朗读的停顿指的是朗读语流中声音的停顿。这是根据生理的需要与表达意义的需要而作的间歇、休止。适当的停顿对朗读者来说,可以适当地换气、恰当地控制语速、更好地表达感情。
朗读的停顿,通常分为语法停顿、逻辑停顿和结构停顿三种类型。
语法停顿,是根据语法结构所作的停顿。一般情况,标点符号是语法停顿的参考。除此,当一句话中的定、状语较长时,距中心语远的要停顿。
逻辑停顿,是指为了突出某一事物,强调特殊含义,而表现出词组、句子、段落之间的逻辑关系。例:“世界上最快而又最慢,/最久而最短,/最易被人忽视/而又最易令人后悔的/就是时间。”
结构停顿,是指表示文章的段落、层次的停顿。停顿的时间长短,段落大于句群,句群大于句子。
3. 朗读的语调 朗读是把书面语言转化为发音规范的声音语言的一种再创作活动,而朗读时语调是否恰当将直接影响表达效果。
怎样把握朗读的语调:(1)合理运用各种朗读技巧。(2)要加强普通话语音训练。朗读时语音的准确是决定语调好坏的关键。要使语调自然、得体地表情达意,朗读者必须加强普通话语音训练,克服方言。(3)要养成用普通话思维的习惯。语言是思维的物质外壳,脑子里怎么想,嘴里就怎么说。假如思维用的是方言,朗读又用普通话,在朗读时就会出现用方言思维——转换为用普通话思维——用普通话表达的思维转换过程,而朗读是一连串音节的快速组合,不可能蛤思维转换留出时间,方言语调会不由自主地随思维蹦出来若去纠正,语流就会中断,表达就会结结巴巴,因此平常要养戚用普通话思维的习惯,以形成普通话语感,避免朗读时方言语调的出现。总之,朗读中的语调是十分重要的。它既有一定的规律可循,又有其复杂的一面,朗读时必须从实际出发,多分析,多实践,多总结,才能正确把握好。
4. 朗读的速度 语速是指朗读时在一定的时间里,容纳一定数量的词语。世间一切事物的运动状态和一切人在不同情境下的思想感情总是有千差万别的。朗读各种文章时,要正确地表现各种不同的生活现象和人们各不同和思想感情,就必须采取与之相适应的不同的朗读速度。
下面介绍一些决定语速不同的几种因素:
(1)不同的场面:急剧变化发展的场面宜用快读;平静、严肃的场面宜用慢读。
(2)不同的心情:紧张、焦急、慌乱、热烈、欢畅的心情宜用快读;沉重、悲痛、缅怀、悼念、失望的心情宜用慢读。
(3)不同的谈话方式:辩论、争吵、急呼,宜用快读;闲谈、絮语,宜用慢读。
(4)不同的叙述方式:作者的抨击、斥责、控诉、雄辩,宜用快读;一般的记叙、说明、追忆,宜用慢读。
(5)不同的人物性格:年青、机警、泼辣的人物的言语、动作宜有快读;年老、稳重、迟钝的人物的言语、动作宜用慢读。
朗读时的语速须与文章的情境相适应,根据作品的思想内容、故事情节、环境背景、感情语气、语言特色来处理。一般说来,热烈欢快、紧张激动的内容要快一点;叙述、说明性的语言可采用中速;表示悲伤、庄重、回忆和想象的内容应该慢一点。
当然朗读速度的快慢应与作品的思想内容相适应:平静、庄严、沉郁、悲痛、缅怀、哀诉、年老、迟顿、老成等内容宜慢读;而热烈、紧张、兴奋、焦急、争辩、年青、机警以及突然、急变等内容和场面,宜快读。
如朗读高尔基散文《海燕》时,就要按文章确定的不同朗读速度:文章的开头三段主要交代地点的环境,这部分适宜用中速来朗读;文章的中间强调海燕顽强的斗争,气氛是紧张而热烈的,应该快读。作者用拟人的手法,写海燕的“愤怒”,斗争时发出的声响越来越大,显得气势雄浑,这部分适宜用快速来朗读。
朗读的“高低”与“快慢”有着密切的关系。由于高与快的表示的情态、场面大致相同,所以高读的地方往往也谈得快;同样道理,低读的地方往往也读得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