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原的作者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草原的作者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草原的作者

草原的作者范文1

志愿服务是现代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我国青年志愿者行动出现于20世纪90年代初。1994年12月5日,中国青年志愿者协会正式成立,自此,青年志愿服务在我国呈现出蓬勃发展之态势。志愿服务对社会而言能够传递爱心、传播文明,有助于建立和谐社会,有利于促进社会进步;对志愿者个人而言,可以丰富生活经验,提高个人综合素质。鉴于此,我国高校大学生逐渐成为志愿服务的主力军。在高校,志愿服务弘扬着“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服务精神,秉承着“奉献爱心、服务社会”的志愿服务理念,他们积极主动、恪尽职守、任劳任怨、奉献真情,谱写了一曲曲真挚的奉献之歌,而事实也证明,大学生志愿服务行为具有很高的社会、经济与文化价值。

二、对普通高校青年志愿者培训的问题分析

(一)当前的培训现状

在高校学生志愿者各项活动取得令人瞩目的成绩的同时,也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其中尤为突出的是学生志愿者的服务现状不尽如人意。为了提高大学生志愿者的服务水平,高校积极开展各项培训活动,这些培训活动的确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但由于我国高校志愿者培训仍处于发展阶段,对志愿者培训总体水平不高,培训体系尚未完善,培训内容起初也主要集中于志愿者服务活动本身,其他方面涉及的较少。伴随高校对志愿者培训关注度的提升,培训内容也得到了进一步的深入:涉及到志愿者的礼仪、言谈举止等;培训对象也进行了划分。整体来看,我国高校对志愿者的培训已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二)对普通高校青年志愿者进行心理培训的重要性

从总多研究中我们发现:对大学生志愿者心理培训方面更多谈及的是志愿服务对志愿者心理素质提高的促进作用,但他们在助人之前首先完善个人的人格是关键和前提。因为,志愿服务的对象一般为具有特殊困难及需要帮助的社会成员,学生志愿者没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在帮助这些服务对象时,所起到的作用持续性相对较短,有时甚至会影响到志愿者个人的健康成长。就目前而言,各高校对志愿者进行系统的心理培训方面的研究甚少,更多的把对志愿者的心理培训等同于对整体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且操作性不足。

(三)《大学生志愿者心理培训调查问卷》分析

本研究结合现有的问卷编制了《大学生志愿者心理培训调查问卷》,共发放问卷300份,收回有效问卷278份。通过统计显示,89%的青年志愿者愿意参加志愿活动,并认为这些活动有利于个人能力的提高;94%的青年志愿者没有接触过关于活动前的心理培训。

三、以团体心理辅导为实验手段对青年志愿者进行心理培训

(一)团体心理辅导的内涵

团体心理辅导是通过团体内人际交互作用,促使个体在交往中通过观察、学习、体验,认识自我、探讨自我、接纳自我,调整、改善与他人的关系,学习新的态度与行为方式,从而促进个体良好发展的助人的过程。

(二)以团体心理辅导为实验手段的具体实验内容

1. 被试:从2013年12月份开始,笔者以中北大学理学院青年志愿者协会为例随机抽取三十个人,一个为实验组,一个为对照组。该实验在实验组中开展8次,每周二次,2次为同一个专题。

2. 提升青年志愿者人格的专项实验研究。(1)自我探索。在与青年志愿者的交流中我们发现:青年志愿者对自己的认识普遍不高,因此首先提高他们的自我认识水平是青年志愿者人格形成的基础。青年志愿者了解自我、悦纳自我,进而深化自我认识,才能增强他们自觉的能力。此项辅导的三个活动为:我的一生计划、我的墓志铭、我理想中的生活。活动后,在学生的评价中我们发现青年志愿者对自我的认识逐步提高,并有意识的去了解自我、认识自我。(2)打开心门交朋友。我们在活动中为了唤醒青年志愿者对交往、合作的认识,设置了滚雪球、电波传递、爱在指间、打开千千结四个活动,这些活动让大家体验了人际交往和合作在志愿活动中的重要作用。(3)学会管理时间。为了帮助青年志愿者认识管理时间的重要性,我们在这个专题里设计了主题为时间从指缝中溜走、做时间的主人两个游戏就是为了使学生能合理的安排自己的学习时间,从而加速健全人格的形成。在交流过程中,参与学生提到通过活动他们体会到了时间的重要性,而且也真正学会了管理自己的时间。(4)他人眼中的我。自信心训练对一个人健全人格的形成至关重要,本次专题由成长三部曲、孤岛生存、戴高帽三个游戏组成。活动中,青年志愿者参与的积极性非常高,在角色扮演的同时大家体会到自己在别人眼中的形象如何,并据此来不断的提升自我,提高自信心。

草原的作者范文2

教学背景分析

教材分析:《草原》这篇散文记叙了老舍第一次访问内蒙古大草原时的所见、所闻、所感,字里行间浸润着浓郁的草原风情:一碧千里的草原风光,骑马迎客、把酒联欢、依依话别的动人情景,赞美了草原的美丽风光,表现了蒙古族同胞的纯朴、热情好客,以及蒙汉两族人民团结互助的深情厚谊.

学情分析:小学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和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所以引导学生把握本课的主旨应该是比较容易的。但对于生长在北方小城镇的孩子来说,草原即是遥远的,又是陌生的,因此如何应用信息化教学资源,使学生感受到草原风光美、人情美,是上好本课的关键。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的生字,会读写“地毯、渲染、勾勒、低吟、襟飘带舞、马蹄、礼貌、拘束、羞涩、摔跤、偏西、天涯”等词语。

2、有感情朗读课文,感受蒙古草原的美好风光和风土人情,体会蒙汉的民族情深,激起学生了解西部,热爱西部之情。

3、感受文章的语言特点,体会作者表达的方法,理解“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的含义。

4、背诵1、2自然段。

重点难点:感受蒙古的美好风光和风土人情,体会作者的表达方法。

感受作者对草原的热爱和依恋之情。

教学准备:

1、课前要求同学们收集的有关草原的资料,以及作家老舍的有关情况。

2、有关美丽的草原的风光片和能抒发美丽辽阔草原歌曲。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二次备课

一、谈话引入,创设情境

1、播放歌唱草原的歌曲,(如《美丽的草原我的家》、《蒙古人》等能体现草原辽阔风光或民族特色的歌曲。)

2、同学们,听了这首歌你的心情怎样,是不是有一种置身于草原的感觉呢?课前你们收集了有关草原的资料,能谈一谈草原在你们心目中的印象吗?

(学生尽情说一说,可以描绘草原的一碧千里,也可以描绘草原绿毯如毡,还可以说一说这里牛羊成群盛景、民族风俗等等。)

[运用情景把学生带到美丽的大草原中,使他们对草原有个初步的认识,知道草原是辽阔美丽的,而且具有民族特色,这种初步的认知可以使很多的同学产生对草原的向往,也有利于进入文章的情景之中。]

3、作家老舍是一位人民艺术家,也是一位文学产量较高的作家,深受人们的爱戴,那么当我们的作家老舍第一次来到内蒙古大草原时,他看到的是一番怎样的情景呢?现在我们就随着老舍先生一起到美丽的草原看一看。(板书课题:草原。)

4、即将来到草原的你,见了这个题目,最想了解草原的什么?

预测:

(1)草原的景色如何?

(2)草原的人们怎么样?

(3)作者第一次来到草原有何感受?

………

二初读课文,自学本课生字。

1同学们想知道的问题很多,现在就让我们带着对草原的好奇,一起来到草原。边读边想,课文描写了草原的什么?

(学生自学课文内容,教师与个别学生交流)

2引导学生概括课文内容。

3学生自学课文生字,新词。

(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学习,也可以和同座交流)

4检查学生的自学结果:

(1)读生字和词语。

A认读几个容易读错的字和纠正几个易写错字:

蒙的读音是“měng”,“好客”中的“好”读作.“hào”,“同行”中的“行”读作“xíng”,“似乎”中的“似”读作“s씓毯”的最后一笔为点,“吟”“貌”不要多一点“襟”“涩”不要少一点。

B理解以下几个词语:

境界:事物所达到的程度和表现的情况。文中指草原天空明朗,空气清新,一碧千里,翠滴的那种如诗如画的情境。

洒脱:本指言谈举止等自然,不拘束。文中指草原辽阔平坦,在开车是可以随心所欲,而不必担心有什么危害。

迂回:回旋,盘绕。文中指河向带子,弯弯曲曲的样子。

拘束;过分约束自己,态度显得不自然。

二再读课文,理清行文线索。

1认真读读课文,看看作者是怎样写草原这篇文章的。读书时,一定要读准字音,把句子读通顺。

2和同学们交流一下,作者是怎样安排这篇文章的行文线索的。

3汇报交流结果,教师及时引导,概括内容如下:

这篇文章作者按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来写的。首先描述了一望无际的草原美景,使作者感到一种境界的美。(板书:风景之美)接着又展示了一幅人们欢迎远方客人的隆重场面,最后把酒话别,直至用“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收束全文。

[形成文章的结构和线索,使同学们初步感知文章的写作脉络,以便于使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做到有物可寻,有章可遵。]

三、精读细品,品味草原之美

1、作者老舍初到草原的感受是独特的,你来读读课文的第一自然段,看看课文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描写了草原之美的?划出你认为描写优美的词句,印象深的地方多读几遍。

2、学生自由读课文,自学并批注。

3、汇报交流。

根据学生的汇报,教师归纳出草原的“可爱之美,自然之美,意境之美”。重点导读并理解以下语句:

(1)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然。

A能不能说一说“一碧千里”在你脑海中是一幅怎样的画面?

B“茫茫”是什么意思?同是写草原,为什么有的说“天苍苍,野茫茫”老舍先生却说“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呢?

(2)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向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流,轻轻流入云际。

A翠色“欲”流,为什么后面又说“轻轻流入云际”,这不是很矛盾吗?

B“翠”是什么颜色?那为什么不说绿色要说“翠色”呢?区别在哪里?学过国画的同学能给我们解释一下什么是“用绿色渲染”吗?

G轻声读读这句话,看看这“翠流,轻轻流入云际”在你眼前是一幅怎样的画面?

(3)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来吟一首奇丽的小诗。

A是什么使人惊叹?是什么使人舒服?还能用别的词语来形容这样的境界吗?

B“奇丽”是什么意思?如果要你来吟诵一首奇丽的小诗,你会吟诵什么呢?

(4)在这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

A闭上眼睛想象一下这样的情景。

B你认为有那些草原的乐趣?

四、课件演示,再现草原之美

1、通过刚才的交流,同学们感受到的草原之美,那么真实的草原又是什么样子的呢?你们想看一看吗?(播放草原的有关录像资料)

2、谈一谈,看完录像的感受。

3指名再来读读课文,要求学生边读边结合文中的语句,想象画面的内容。

4试着把这一自然段背诵下来。

【借助感性的画面内容直观场境把学生带入情景之中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五、升华情感,滞留问题。

1同学们都谈出了真实的感受,老师也看出,你们对草原充满无比热爱之情,那么这篇课文,作者是怎样用生动的笔触表达情感的呢?我们下节课继续学习。

2找一些描写草原美景的文章,课后和同学们读一读。

第二课时

一、复习引入,进入美丽的草原。

1、复习有关词语:教师出示:地毯渲染勾勒低吟襟飘带舞、马蹄、礼貌、拘束、摔跤、偏西、天涯。

学生正确朗读。

2、指名背诵第一自然段。

3、初入草原,我们有一种强烈的心理感受,那就是草原的风景之美,请同学们回忆一下,作者是抓住哪些方面来写了草原的美景的?

【通过回顾,重温辽阔草原美丽风景,激发学习兴趣】

二、由景及人,感受草原的另一番景象。

我们已经感受了草原的美景,其实最让人感动的不仅是草原的景美,这里的人们还非常的热情,现在就让我们再一次来到草原,感受那里的另一番景象。

自学课文的第二三自然段,然后互相交流一下自己读后的感受。

汇报:这两自然段,主要写了草原人民热情迎接:

﹙学生汇报,教师点拨﹚

1一百五十里全是草原,再走一百五十里,也还是草原,。草原上行车很洒脱,只要方向不错,怎么走都可以。

(抓住这句话感受草原的宽广和草原行车的洒脱。)

2像一阵风吹来似的,男女老少穿着各色的衣服,群马疾驰,襟飘带舞,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来。

(身着盛装是蒙古人民的一种热情的待客方式,他们策马疾驰而来,充分看出他们的热情。)

3寂静的草原热闹起来,欢呼声、车声、马蹄声,响成一片。也不知是谁的手,总是热乎的握着,握住不散。握手在握手,笑了再笑等等。

(声音的嘈杂,草原的热闹,手与手的握住不放,都可以看出草原人民的热情。)

板书襟飘带舞策马疾驰握手不放笑了再笑

【合作交流,给予学生学习空间,培养自学交流能力】

4同学们这种热情,真是让人感动不已,你体会到了吗?那么你能够带着蒙古人民的热情来读一读吗?

5指导背诵课文的第二自然段。

【以景激情用情品读情景一致】

三、情感升华体会蒙汉情深

1、多么美丽的草原之景!多热情的草原人民呀!下面我们继续学习课文,感受他们把酒话别的激动场面。

2、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合作学习,相互交流。

3、全班汇报,教师相机点拨。

点拨:

(1)主客见面时热烈欢腾的场面。引导想象:如果你是其中一员,你会说什么,做什么?

(2)主人用富有草原特色的食物招待宾客。客人会怎样感谢?

(3)干部和老翁这些有身份的人给客人敬酒。说说你的祝酒辞。

(4)鄂温克姑娘给客人唱歌,小伙子表演*摔跤等。用自己的话去赞美他们。

(5)投影出示: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你怎样理解这句话?你从这句话中又读出了什么?

4、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自己喜欢的场面。要求读出自己的体验和个性的理解。师生评议朗读。

四品味全篇总结写法

1直抒胸臆:

2精描细写:

3写实质朴不加雕琢:

草原的作者范文3

作者/ 王风英

安宁是一位高产作家。迄今为止,她已出版20本书了,用安宁的话说:《呼伦贝尔草原的夏天》无疑是自己出版的20本书里,最值得收藏的一本,因为,它的制作如此精美。而安宁的《呼伦贝尔草原的夏天》,也是我最喜欢的一本书,因为它的文字同样是那样的隽永而清丽。

《呼伦贝尔草原的夏天》是安宁自2010年7月到2012年2月,利用寒暑假,4次飞抵呼伦贝尔草原,以锡尼河西苏木小镇为背景,用日记的形式,对蒙古族牧民真实生活及人生悲欢的记录和探知。

在这部书中,作者以其唯美而温婉的笔触,加之近100张当地牧民的原生态生活照片,把辽阔的草原、纯朴的民族风情、风光秀丽的景色一一展现在读者眼前,让读者在遥望牧草青青的远方时,也因此感受着草原的律动,聆听着牧草的歌唱。

呼伦贝尔草原是人人向往的天堂,而锡尼河西苏木则是一个完全坐落在草原上的小镇。安宁因其爱人是这个草原小镇上走出的蒙古族,便有了作者将视野扎根在这第二故乡的深度与广度。这里的天空一尘不染,这里的河水清澈见底,这里的牛羊成群结队,而这里的草地,更是绸缎一般,浓密茂盛。然而,在这美丽而广袤的大草原上,却生活着一群困苦、艰辛而乐观的牧民。

“阿妈”可以说是书中的中心人物,这个体重只有70斤的“阿妈”,每天提着几十斤重的奶桶,去奶站送奶。而且她每天凌晨3点钟便起床,哪怕是冒着摄氏零下四十度的寒冷也要从不间断去牛圈里挤奶,一直到晚上十点才睡,从未有过歇息,却仍有无穷的力气去和人说笑,还常常因为一点小事,就乐不可支。

安宁爱人的弟弟贺什格图,因为3万块钱的彩礼,差点和相恋几年的女友各奔东西,最后,不得不挨家挨户去借,终于才把女友娶回了家。可是,面对3万块钱的债务,贺什格图并不急于出去找工作,也并没有表现出债务压顶的样子,而是悠然自得地生活着。

贺什格图的老师刚刚读大学的独生子,夏天的时候在锡尼河游泳时不幸遇难,这个悲痛欲绝的母亲几乎遭受了毁灭性的打击,疯了一样,一遍遍喃喃自语:“孩子,衣服还没干呢,你人怎么就走了呢?”然而,当锡尼河结了一层厚厚的冰时,她已经能够笑着与镇上的人们当街说话,或者闲聊了。

还有镇上离婚自杀的女人,最终摆脱了一切烦恼,走上了外出打工的旅途。喜欢闹点小情绪却勤劳善良的凤霞,拥有四个孩子的乐乐妇人,以及沉默寡言的“阿爸”,无不在作者的笔下栩栩如生,深入人心。

此外,书中在表现牧民们大碗喝酒、大块吃肉的基础上,还融入了许多现代的元素,比如:摩托车代替了骑马、MP3取代了原汁原味的牧歌、升学宴、高额彩礼等,都给这个古老的民族注入了许多新鲜的活力。

草原的作者范文4

关键词:草原;问题设计;小学语文;认知规律

语文知识面涉及比较广,到小学高年级单纯的默写和背诵已经不能满足语文教学的需要。要想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我们还要结合文本有针对性地涉及启发性问题,这样才能完善对学生分析和思考能力的启发和引导。鉴于此,我们结合一线教学实例分析几点小学语文设问启发的技巧。

一、导入设问,吸引注意

导入环节是课堂的起始环节,我们一定要能抓住课前几分钟结合学生的认知情趣,有针对性地整合教学内容,抖出问题包袱,以趣味、灵活的方式吸引学生产生积极学习、深入认知的主观能动性。

以《草原》一课教学为例,如果一上课我们就让学生读课文,记生词肯定无法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我们可以抓住学生的猎奇心理设置问题:“同学们谁去过大草原吗?你想象中的草原是什么样?”这样设问简单明了,能有效抓住学生的好奇心,成功激发他们自主学习和探索的主观能动性。这样在潜移默化中学生进入边读边思考的学习境界,有效提升课堂效率,值得提倡。

二、细节设问,知识渗透

学知识就不能粗枝大叶。语文知识体系庞大,知识点细密,需要我们在语文教学中注意通过每一个细节渗透知识,这样才能事无巨细,全面提升语文素养。

细节设问要在大家通读课文后的逐段讲解环节。精简部分是教学的核心部分,这部分不光要老师讲,还要通过问题启发学生思考,驱动学生思考:(1)本文第一段写了什么内容?(2)与下文的情感表达有怎样的联系?如果不进行这样的设问启发,就不能让学生深入挖掘文本之间的知识细节。经过这么问,学生就会认真阅读和思考,会发现自己在初次阅读中没有读仔细,没有想明白,就会驱动他们继续深入学习和阅读,最终掌握相关表达技巧,达到学以致用的教学目的。

三、情感设问,启发思考

经过对课文细节问题的启发,还需要我们达成情感目标:即通过问题启发,让学生发挥想象,深入思考内容描述和情感表达的技巧和方法。这样设问,学生会深入挖掘文本的思想内涵,从而完成知识到思维的创造性升华。

对全文的内容和细节有了基本掌握之后,要求学生再次阅读《草原》一文,让他们找出作者抒发感情的句子,然后进行比较归纳,让他们思考一下作者前后的情感有怎样的变化?说一说作者前后的感受有什么不同?然后学生经过分析、对比认识到:初入草原,从整体上展望美丽的草原,充满豪放之情;然后深入草原感受到蒙古同胞的浓浓深情。如此设问引思,有利于启发学生将知识和情感结合起来,便于挖掘知识的内涵和外延,提升学生的语文认知空间。

四、适当追问,拓展延伸

经过一系列的设问思考,学生对文本内容和情感有了较深的理解和把握,这时我们再切合文本的主题思想从整体角度进行追问,让学生通过反思深刻理解作者描物达情的技巧,为自己写作过程中完成情景交融奠定物质基础。

草原的作者范文5

粗犷的呼伦贝尔,遍地洒满野性的召唤。草原的美丽是那样的粗犷。几匹烈马自由地奔跑在草原上,浓黑的鬃毛在风的带领下肆意飞扬,马蹄起起落落,似旋风般恍过你的身旁;一只苍鹰雄傲地翱翔于天空,健壮的羽翼在蓝天上划出优美的弧度,执着的双眼似乎在追寻着更高更远的苍穹。坐在山丘上被花儿拥簇的蒙古姑娘正端着一杯香醇的马奶酒,尽情地放歌于辽阔的草原,悠扬豪放的蒙古长调让人心旷神怡,在自然的拥抱下迷失。看远处散落在山坡上竞相绽开的野花,将绿色的草原点缀得色彩斑斓。坐在马背上,忽地想起德德玛的一首歌:“美丽的草原我的家,风吹绿草遍地花,骏马好似彩云朵,牛羊好似珍珠撒。”野性粗犷的呼仑贝尔,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沉静的呼伦贝尔,安然将人们拥入怀中。一轮昏黄中夹杂着玫红的残阳悬挂在草原黄昏浅红的天空上。微风贴着山坡吹过,草被微风吹得轻轻侧过了身。草原上安静的能听到风儿的轻吟浅唱。仰望天空,看到一群鸿雁静静地向南方迁徙,挥动的翅膀,像是要将被残阳轻染的云彩揽入怀中。几只散步离群的羊儿,像珍珠洒在安静的草原上。远方传来了婉转哀伤的马头琴声,品着香醇的马奶酒,在安静的草原上,真的让人沉醉其中。我独自一人贪婪地欣赏那沉静的呼伦贝尔,沉静的呼伦贝尔,似一位安静可人的少女,在日暮下,尽情展现着她的温柔。远方黯淡下来的夜空中,挂上了一轮月,结束了美丽的草原黄昏。闭上眼睛,想起了一句诗:“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现牛羊。”沉静安然的呼伦贝尔,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呼伦贝尔的美丽是多变的,它时而粗犷奔放,时而沉静安然。无论是那草原的微风,草原的细雨,草原的飘雪,草原的弯月都是我心底最美的景色。草原的一颦一笑深深刻入我的心田。美丽的呼伦贝尔,你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草原的作者范文6

作者/德生

狼在我心目中一直是一个凶狠而可怕的形象,“狼外婆”、“狼来了”,众多的狼故事,传送给我们的观念就是可怕、凶狠,不招人喜欢,理当诛之。然而,读了《狼图腾》,观念却为之一新。

《狼图腾》通过一位“知青”的讲述,展示知青在蒙古草原的生活图画。书中,陈阵从小喜欢观察狼,到处掏小狼,直到把小狼的狼牙磨掉流血,最终小狼得病死去。书的最后,知青回到额伦草原祭拜草原之神腾格里,祭拜小狼的洞穴,整个过程伴随着额伦草原生态的日益破坏,那种破坏是渐进的。本书不仅是故事精彩,它写出了人类无意识中对大自然的侵略。人类的本意是想改造大自然,亲近大自然,让自然为自己所用,但又不知不觉中毁了美丽的大草原。

蒙古的草原狼——草原民族的图腾,狂傲不羁。它是草原之神——腾格里在草原上的使者。今天看来,陈阵不该养小狼。狼是自由的,是傲视草原的,不应该被我们圈养起来。书中,毕利格大叔说:“养了小狼触犯了神灵。”对无神论者来说,我们触犯的就是大自然。更何况小狼也许是白狼王的后代,人类更应该敬畏它。

读到最后,原本以为陈阵会把小狼放回草原,让其回归草原幽灵的本色,可是陈阵没有。可见我们人类的贪婪,明明知道有些东西得到了并不会有好的结果,却要归为已有,最后就是毁灭。小狼最终死了!到后来,额伦草原变成了圈起来的草丛圈子。“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意境没有了,狼群追逐马群时笑傲江湖的风情没有了。留下的是一片生态破坏后的怅然.

姜戎通过《狼图腾》中描述的蒙古草原狼的故事,讲述出他多年来所忧虑的环境与生态问题,以及他对中国国民性格的反思。可以这样说,这是一个社会学家对自我精神的一种洗礼。它写出了一幅画,更写出了一种精神!

作品得到“亚洲文学奖”评委们的关注,摘取了首届曼氏亚洲文学大奖。郑渊洁说,姜戎先生写了一部旷世奇书《狼图腾》!姜戎感到非常欣慰的同时也表示:“我始终希望自己不仅能写出好看的故事,而且能够超越原有的中国文学模式,使作品具有更广泛的世界视角和普世价值。”

《狼图腾》是作者的自我忏悔,是人们对草原所作所为的反思,也是对人与自然这一命题的深刻思考。对自然的利用并不是要改造它,而是要在遵从其规律的前提下适度地利用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