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分数教案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百分数教案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百分数教案

百分数教案范文1

教学目标:

1、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理解和发现百分数和小数的互化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互化。

2、通过课堂的学习活动,培养学生探究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理解、掌握百分数和小数的互化方法。

教学难点:发现、概括百分数与小数的互化方法。

教学准备: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1、把小数化成分数。

2、把分数化成小数。

3、3把分母是100的分数改写成百分数。

二、教学新课

1、出示例2

学生读题,理解题意。

师:要知道谁完成的个数多,可以比较哪两个数的大小?怎样比?

生1:把小数化成百分数,再比较。

生2:把百分数化成小数,再比较。

师:请你选择一种比法,比出这两个数的大小

交流汇报,教师板书。

小结:把小数改写成百分数,我们可以先把小数改写成分母是一百的分数再改写成百分数,把百分数改写成小数,可以先改写成分母是100的分数,再改写成小数。

三、练习

1、完成试一试第1题。

学生完成后汇报。

想一想,怎样把小数直接改写成百分数?怎样把百分数直接改写成小数。

生:把小数改写成百分数,只要把小数点向右移动两位,然后在后面加上百分号;把百分数改写成小数。只要把百分号去掉,然后把小数点向左移动两位。

2、完成试一试第2题。

交流汇报,说说自己是怎样把百分数改写成小数的。

3、完成练习十四第13到15题。

四、总结

在以后的数学学习过程中,我们经常需要把百分数和小数进行互化,同学今天学会了百分数和小数的互化了吗?说一说怎样互化。

110

115

五、板书设计:

100

100

1.15=

=115%

110%=

=1.1

因为115%>110%

因为1.15>1.1

所以1.15

>

110%

所以1.15

>

百分数教案范文2

【关键词】重组教材 数学问题生活化 预设与生成 意外

Revelation from a publish class

Gao Dingmei

【Abstract】In this article, the writer has explained some pieces of revelation after having a publish class. Class teaching is the course of teacher and students interacting mutually, so as teachers, they should offer students harmonious learning atmosphere, should make student feel mathematics everywhere. Before class, teachers should do a preparative plan in a scientific way, but can not be fettered by it. Also, teachers can see what others can’t and should be good at seizing the class formation and applying teaching wit flexibly, doing which just can make our preparative plan perfected and just can get the wonder that is not be preengaged.

【Keywords】Reforming teaching material Teaching problem actualization Preparative pan and formation Suddenness

前一段时间,我上了一节数学观摩课,教学内容是人教版第十一册百分数的意义和写法。由于这是老教材,在备课前我想总不能用老方法来教吧!于是我采用了老教材新教法。这是一节比较成功的课,受到听课教师的一致好评。本人也得到了几点启示:

1.创造性的使用教材,使数学问题生活化。

教学实况(片断)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同学们,你们爱打篮球吗?学校篮球队,要在我们班选一名队员,体育老师决定在李明慧、、吴明龙这三个同学中挑选一个投篮技术最高的,选谁呢?课后,这三个同学进行了投篮比赛,比赛结果如下:李明慧投中了14个,投中了17个,吴明龙投中33个,你会选择哪一位选手?

生1:我选吴明龙。因为他投中了33个。

师:有不同意见吗?

生2:没有办法选择,因为我们不知道他们投了多少次?

师:看来只知道投中的个数这个数量还不行,必须知道投的次数,下面我们来看这三位选手分别投了多少次。李明慧投了20次,投了25次,吴明龙投了50次。

师:你能用分数表示投中的个数占投球次数的几分之几吗?

二、引导探究,学习新知。

引出百分数:

学生口答,教师板书。

李明慧投中的个数占投球次数的 。

投中的个数占投球次数的 。

吴明龙投中的个数占投球次数的 。

师:现在你能看出哪位选手投的最准吗?谁来想个办法?

生:通分比较三个分数的大小。

通过三个分数通分后比大小,学生很快确定了要选李明慧。

师:像这样分母是100的分数,还有其他的表示方法(教师板书70%,学生读出这个数)。像这样的数我们把它叫做百分数。这节课,我们共同来研究百分数的意义和写法。

通过这一环节的教学,使我深深体会到,课堂教学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信息互动过程,宽松、和谐、民主的氛围,会激发积极向上、努力进取的心态。当教师真正成为教学活动的参与者、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课堂教学就会充满生机和活力。为此,我在课堂设计中,没有采用书上的例题,而是根据我校的实际情况,这个月我们学校五六年段正好举行篮球比赛,而我们班的一伙男生又特爱打篮球。于是我以选队员为名,重组教材,把发生在学生身边的事用到课堂上当作例题,引出百分数,使学生感觉到百分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让学生感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就在身边,从而唤起学生主动学习数学的兴趣。特别是被选中的那位同学,原来学习很差,通过这次活动像变了一个人似的,学习极积性可高了。

2.预设之外,捕捉精彩的生成。

教学实况(片断2)

三、运用新知,解决问题。

写百分数(小游戏):

师:按要求写出十个百分数,当老师说“停”的时候,同学们立即停笔。(大屏幕出示百分数)

百分之三、百分之二十二、百分之七、百分三点九、百分之六十、百分之二十四点七、百分之百、百分之八十五、百分之一百二十、百分之零点。

师:你写了几个?占总数的百分之几?

生1:我写了7个,占总数的70%。

生2:我写了9个,占总数的90%。

生3:我写了5个,完成任务的50%。

……

师:你能用今天学的百分数告诉大家你写了多少,而不是直接说出个数。

生1:我完成了总数的80%。

生2:我完成了总数的60%。

当我巡视学生写数时,发现有个别学生把百分数写错了,于是,我改变预设的程序。让学生说说,你写对的占总数的百分之几?占你所写个数的百分之几?出乎我的意料,学生应用得非常好,这样,既巩固了百分数的写法,又加深理解了百分数的意义。

常言道: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预设”是课堂教学活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课程实施的前提和重要保证,因为教学是一个有目标、有计划的活动,教师必须在课前对自己的教学任务有一个清晰、理性的思考与安排,不能让自己的教学有太多的随意性。但教学又不是忠实地传递和被动地接受,它不仅是课堂的创生与开发的过程,更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而“生成”正是对教学过程中生成可变性的概括,它是教学活动动态的一种反映,又具有某种意义上的不可预见性。“生成”的教学过程是渐进的、多层次和多角度的,它不可能完全按预定的轨道运行。尤其当教师教学的主动性、积极性得到充分发挥时,实际上的教学过程远要比预设的、计划的生动、活泼、丰富得多。

3.因为出错、竟然收到意外的效果。

(片断3)

辨一辨,谁最快。

(1)分母是100的分数叫做百分数。()

(2)一根钢管用去一部分后,剩下50%米。()

(3)某工厂十月份产量是九月份的百分之一百零八,十月份的产量比九月份的产量多。()

让学生做这道题时,由于课件出了一点小毛病,把第二小题50%后面的“米”字给忘了,我一看题目跟原先预设的不一样,便将错就错,让学生判断这道题是否正确,竟然收到了意外的效果。学生不但把这题判断对了,还加深了对百分数意义的理解。当学生判断完这题后,我又回到原先预设的题目。接着让学生判断,学生很快就能判断了,并且把数量与分率分辨得非常清楚。

在动态生成的课堂上,教师要随机应变,机智把握课堂的意外。面对教学过程中各种有价值的“意外”,我们不能听之任之、放任自流,而要给予密切的关注和亲切的呵护,使学生的创造潜能得以有效的开发。

总之,教师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创设现实的活动机会,让学生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学习。这些资源的利用,活动情境的创设,既有利于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又能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百分数教案范文3

[关键词]小学数学 课堂资源 学习品质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35-086

教师的教案永远也不能覆盖所有学生的思维可能,教师对学生的“不和谐”回答,应该进行合理分析,不可简单评判,从而扼杀学生的个性思维。事实上,这些“不和谐的音调”很有可能是课堂中难能可贵的再生资源,只要合理开发,就会收到美妙的效果。

一、紧扣疑问,用好问题资源

问题是数学学习的脉络,在课堂教学中,一个紧扣主题的问题往往能帮助学生紧扣要点来进行针对性学习。所以教师应该有意识地激发学生“倒出”心中的疑问,从学生最关心的地方入手来进行有效教学。

例如教学“认识百分数”时,在学生预学的基础上,我请学生先小组交流,然后提出一些本节课最想研究的问题。我选取了几个集中度较高的问题来供全班研究:(1)百分数和普通分数有什么不同?(2)百分数有什么用?(3)为什么要有百分数,为什么没有十分数和千分数?整节课就围绕着这几个主题来学习。结合学生收集的生活中的百分数,我引导学生比较了百分数与普通分数的异同,学生发现百分数和分数的相同之处很多,不同的地方也不少:比如写法不同(百分数有特别的百分号),分子也不同(百分数的分子可以是小数,一般分数的分子是整数)。这样,学生自然要关注为什么要有这样特别的百分数,百分数究竟有什么作用。这个问题的处理是本课的重点,我预先已经做好了准备,教学中我将学生带入篮球比赛的情境,让学生关注几名著名运动员的投篮命中率,学生在情境中逐渐体会到运用百分数的便利:方便比较,一目了然。同时,学生在这个情境中还解决了之前的一个遗留问题:百分数的分子之所以可以是小数是因为将不同分数化成小数的时候有些小数是循环小数,有些小数位数比较多,这样再把小数改写成百分数的时候,分子就出现了小数。对于第3个问题,我进行了扩展教学,让学生明白了生活中是有千分数的,而十分数的表示形式就是“你知道吗”里的“几成”,在生活中使用这样的数要根据实际需要,统一的分母越大,比较的结果越精确。这样,就让学生的数学视野一下子开阔了。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几个问题将课堂串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学生在课堂中感受到有价值的信息“扑面而来”,他们学习起来自然津津有味,并且卓有成效。

二、有效提升,用好比较资源

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思考角度,解决问题的途径也大相径庭。在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自己面对多种不同方法时能够学会进行比较和选择,激发学生产生“更高的追求”。

例如,在“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教学中,我提出一个问题:两个数的和是462,如果将其中一个数末尾的0去掉,就和另一个数一样大,那么较小的数是多少?交流的时候学生使用了不同的方法:方法一,因为大数的末尾是0,所以推断较小数的末尾是2,这样大数的十位也是2,得出20+2=462,发现内必填4;方法二,列举40+2=462,直到找到大数和较小数相差10倍;方法三,有条件知道较大数是较小数的10倍,所以用462除以11得出较小数(用方程解的纳入这一方法)。我将这样几种不同的方法都展示给学生,让他们自己来辨析和比较,绝大多数学生都认同方法三较简便,因为这样的方法用到了题中提供的较大数和较小数之间的关系,所以将两个未知数变成一个来列出方程就能轻松地解决问题。

学生在认同这些方法正确性的基础上能够经过自己的比较得出最简洁的方式,强化了优化意识。

三、有的放矢,用好错误资源

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常常犯一些错误,教师在教学中不能忽视这些错误的价值,因为每一个错误都有其成因,有些错误还很有代表性。

例如“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教学中,我设置了这样一个问题:一个长方体的容器,从里面量得到长是12厘米,宽是9厘米,深是6厘米,在这个长方体中装入棱长为2厘米的正方体,最多能装多少个?很多学生给出了这样的方法:12×9×6=648(厘米3),2×2×2=8(厘米3),648÷8=81(个)。于是在全班交流的时候我先请其中一个学生介绍自己的思路,大部分学生表示理解这个方法。而少部分学生有不同的看法:长方体的容积是正方体的多少倍就可以装下多少个正方体吗?如果沿着某一条边摆的时候不是正好能装下整数个数怎么办呢?在这样的质疑下,越来越多的学生认识到原有思路的局限性,很快他们就找到了用画图来帮助找出正确答案的做法。实践表明,之后学生再碰到类似问题的时候解题的正确率非常高。

百分数教案范文4

【摘 要】倡导数学课堂的动态生成是新课程标准的重要理念。笔者试图从动态生成与预设的关系,课程、教学的动态生成等方面阐述构建一个“动态生成”的数学新课堂的必要性和具体实施策略。

关键词 动态生成;数学课堂;构建

倡导数学课堂的动态生成是新课程标准的重要理念。正如叶澜教授所说:“课堂,应该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风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路线,而没有激情的行程”。因此,动态生成的数学课堂已经被越来越多的教师所认同和关注。然而,在实际的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去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展示课堂的真实性,实现有效的动态生成,本人谈几点看法和体会。

一、创造性使用教材,精心预设,引导“生成”

教师要精心设计教案,做学生的知心人。“课标”要求我们不要“教”教材,而是创造性地“用”教材。教师在教学设计时,必须赋予课堂更多的创造性、生成性。在设计教案时,必须全面了解学生,预测学生自主学习的方式和解决问题的策略,才能做到预设的准确、恰当。如教学《统计》时,出示大象过生日的情境图后,让学生充分观察,并相互说说看到了什么。

师:看到这幅情境图,你认为大象最想知道什么?

生1:它想知道来了哪些客人?

生2:它想知道小猴来了几只?

生3:它想知道小狗来了几只?

生4:它想知道大家给它送了什么生日礼物?

师:好,下面我们就来解决这些问题。

学生很快地投入到统计小动物的活动中,兴高采烈地进行统计。面对丰富多彩的情境图,学生想知道的肯定很多,出现的随意性也就很大,把问题预设为“大象最想知道什么”,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学生自然而然会为大象想想“来了多少客人”、“都送了哪些礼物”等,下一个预设的活动——学生自主探索解决问题,也呼之欲出了。

二、教师要善待意外,捕捉学生奇思妙想,演绎思维精彩

教师要善待“意外”,及时捕捉学生的奇思妙想,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让智慧之花闪耀光芒。如我在教学“分数与百分数的互化”时,按照预设程序,在揭示出分数化成百分数的一般方法后,让学生读一读书中的结语:把分数化成百分数,通常先把分数化成小数(遇到除不尽时,通常保留两位小数),再化成百分数。刚读完,一个学生就疑惑地问:“这里怎么有两个‘通常’,是不是重复了?”此时我意识到这是一个很有价值的问题,马上决定暂时放弃组织学生练习互化的环节,对学生说:“是啊,这里为什么会有两个通常呢?是不是编教材的老师多写了?”然后组织学生小组讨论,展开交流,学生发言积极,思维敏锐。就这样,学生在字斟字酌的探索中,深入参与分数化百分数方法的分析、解释以及例证的再发现、“再创造”活动,获取自我创造的积极情感体验。

三、捕捉动态生成的亮点资源,让智慧闪耀光芒

课堂中学生的回答往往会不经意地出现一些亮点。这些亮点是学生学习的顿悟、灵感的萌发、瞬间的创造,稍纵即逝。我们必须用心倾听、及时捕捉和充分肯定,让智慧闪耀光芒。如教学活动课“鸡兔同笼”问题时,当出现“鸡兔共有16个头,44只脚,问各有鸡兔多少只?”题目时,我按照教材上的方法进行讲解,正当学生听的认真时,忽然听到最后一排一个“调皮鬼”在小声嘀咕着:“这样太繁了,把每只兔子都砍掉二只脚,每只鸡都砍掉一只脚不就得了。”我听了开始一楞,马上心一动,立即让他走上讲台进行讲解:“鸡和兔共有44只脚,每只兔子砍掉二只脚,每只鸡砍掉一只脚,44只脚少了一半就是22只脚,这22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16,另一部分是兔子的只数:22-16=6(只)。“多么有创意的见解呀!”大家情不自禁地为他鼓掌,这样一来,其他学生也兴趣盎然。教师顺水推舟,干脆来个小组讨论。随着讨论的进行,不时有学生举手,不时有新的想法产生。直至下课,共有三种方法由大家讨论、赞叹声中被公认为“奇思妙想”。由于教师捕捉到的信息“价值不菲”,从而激活了其他学生的思维,迸发了智慧的火花。

四、教师要善作“引领者”,促进课堂思维生成

学生在课堂中生成的内容,虽然教师课前未预设到,只要是有利于学生知识的掌握,教师要及时地补充,机智地生成。如教学“量角”一课时,我请学生思考:把一个180度的角三折后,所成的角是多少度?学生读了题目后,有学生对题中的“三折”的意思提出质疑,吴老师在课前没有预设到,学生这么一问,她就及时补充了这一环节,鼓励学生说说自己的理解,这时,课堂上一下子就热闹起来了,很多学生纷纷举手,发表了自己的观点:

1.对折再对折,平均分成四份;

2.平均分成三份;

3.对折、对折再对折,三次对折,平均分成八份;

4.在对折的基础上,再折二次,共折三次,平均分成6份;

5.连折三次,平均分成四份。

听了学生这么多的意见,我没有马上下结论,而是引导学生自己去思考、讨论,来理解“三折”的意思,在这里,正因为教师机智的面对动态生成,采取了恰当的教学策略,才凸现了学生的个性,点燃了学生创新思维的火花,使课堂因此而丰富、炫目。

总之,课堂的“动态生成”恰恰为教师教学个性、教学艺术的呈现提供可贵的空间和极大的自由度,同时更为学生的思维发展创造多指向,深层次的可能。面对动态生成,教师要及时捕捉有价值的信息,采取有效的策略,从而让数学课堂教学成为师生具有挑战性、富有个性、情智共生的学习过程,才能使课堂教学焕发生命的活力。

参考文献

[1]叶澜.重建课堂教学价值观[J].教育研究,1997(5)

百分数教案范文5

1.为学生创设开放性课堂教学模式。

学习要有开放、灵活的形式。可以以个人或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把一切学生能做的事都放手让学生去做,把一切学生还不会做的事,教会学生自己去做。传统的“复习——新授——巩固练习”的课堂教学模式,容易使课堂呈现一种封闭的格局,教师包办太多,学生参与面太窄,没有真正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如果改用“创设情景——提出问题——探究与交流——实践与应用”的教学模式,精心设计每一环节,就会出现开放的教学格局。比如,在教学“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时,我安排了这样一段导入:同学们,你们知道在我们人体上存在着许多有趣的比吗?将拳头翻滚一周,它的长度与脚底长度的比大约是1:1,身高与双臂平伸长度的比大约也是1:1,脚底长与身高的比大约是1:7……知道这些有趣的比有许多用处。到商店买袜子,只要将袜子在你的拳头绕一周,就会知道这双袜子是否适合你穿;假如你是一个警察,只要发现罪犯的脚印,就可估计出罪犯的身高……这一切,实际上是用这些身体的比组成了一个个有趣的比例来计算的,今天我们一起研究“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通过利用“人体中有趣的比”的生活现象,引出“比例”的学习,使学生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主动的参与新知识的探究。再如,在教学“面积和面积单位”时,我利用多媒体引进一段动画:小明在操场上跑步,他跑了一周的路程是指操场的什么?如果在操场中间铺上草坪,要求铺多大,又是指操场的什么呢?这就是我们这一节课要学习的“面积和面积单位”。这一动画片断来自于学生的生活,是他们喜闻乐见的导入形式,所以他们很快地就投入到迫切要求学习新知的情境中来。

苏霍母林斯基曾说:如果教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不动情感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是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维,勇于探索的强大内驱力,把学生带入积极思维的学习境地,使他们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去。。

2.为学生提供开放式的获取信息的途径

21世纪是一个信息时代,信息的获取与交流,对问题的解决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学环境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各种现代化手段为师生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开放的数学课堂教学应当成为连接课内、课外、校内、校外的桥梁,成为学生整个学习生活的策划者,立足教材,扩展空间,引导学生关注课外学习资源,使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成为体验生活的过程。当教师把问题摆到学生面前的时候,要鼓励他们通过多种途径获取信息,以利于问题成功解决。如在教“百分数应用题复习课”中,教师用多媒体投影显示“农夫山泉”矿泉水的标签,提问,从标签上可以知道哪些信息?学生一般能说出产地、生产日期、成份、净含量等内容,细心的学生又说出,还能通过电话号码获得更多的关于厂方的信息,引出了工厂的日产量、旺季增产、淡季减产等生产环节中的百分数问题。教师因势利导,及时推出了矿泉水生产环节中的百分数应用题:养生堂原日产“农夫山泉”2000吨,现在提高20﹪,然后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淡季时,养生堂再把日产量减少20﹪,又请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在计算完工厂增产时的日产量、减产时的日产量后,教师接着设计这一问题:养生堂淡季日产“农夫山泉”矿泉水达1920吨,当然要卖!你们知道促销手段有哪些吗?教师适时地组织学生讨论、交流,在此基础上要求学生为厂方设计一则既要有新意、又能吸引顾客的促销广告。此时,同学们的情绪高涨、兴趣盎然,思维空前活跃。他们的广告真是惟妙惟肖:要喝健康水,当然选“农夫山泉”,现在全面八折优惠;活水源头,无污染,“农夫山泉”每箱优惠5元等。他们仿佛是一个个活脱的经营经理。这些内容,源于课堂外、生活中。通过这样的教学,学生既复习了百分数应用题的知识,又用所学的百分数知识解决了生活中买卖东西所碰到的一些问题,更培养了学生的创新和市场经济的意识,并选择适合自己的方式,让数学知识服务于生活。

3.为学生设置具有开放性的问题情景。

开放性的问题为学生提供了自己进行思考并用他们自己的数学观念来表达的机会,这和他们的数学能力发展是一致的;开放性的问题要求学生构建他们自己的反应,而不是选择一个简单的答案;开放性的问题允许学生表达他们对问题的深层次的理解。这在多项选择中是无法作到的;开放性的问题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方法来解决问题,培养他们的创新哪能力。比如在教“角的初步认识”之后,老师给学生设计了这样一道开放性题目:一个长方形剪去一个角,剩下几个角?学生合作尝试解决问题,他们思维活跃,发言热烈。有的说3个角、有的说4个角、有的说5个角……此时,老师根据学生的汇报,然后师生一起归纳:

剪 法 剩下的角

3个角

4个角

5个角

经过动手实验操作,得出一个长方形剪去一个角,由于剪的方法不同,其结果也随之发生变化。由于问题的开放性,锻炼了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抽象思维能力。又如在教“长方体、正方体的认识”也巧妙的设计开放性问题:你如何验证相对面相等、相对棱长短一致;拆装长方体、正方体,你有几种方法?一系列开放活动中,每位学生的思维都得到了发展。还有在教学“圆的认识”这堂课,教师联系生活设计这样的练习:要求学生用圆这种图形为学校设计一个美丽的花园,将学到的美术与数学知识整合起来,并将设计的方案进行评比,教师完全放开,学生自由发挥,非常自然地进行学科间的渗透整合,既巩固了新知,又加强了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

百分数教案范文6

关键词: 数学课堂 动态生成 策略研究

一、课题缘起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到课的所有细节,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中做出相应的变动。”教学过程应是课堂创造和开发的过程,是生成和转化的过程。“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风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行程。”(华师大教授叶澜语)

然而在现实的数学课堂教学中,我们发现现实的课堂教学还是一味地照教案组织教学,唯教案论、唯教师论的思想还是比较严重,不能处理好预设与生成之间的辩证关系,充分发挥主学生的主体作用,只有预设没有生成的课堂注定是教师的一言堂,结果只能是教师滔滔不绝,学生死气沉沉,毫无生命力与张力。

教学艺术有时可以简化为教师把握预设与生成的艺术,通过“预设”去促进“生成”,通过“生成”完成“预设”的目标。在“预设”中体现教师的匠心,在“生成”中展现师生智慧互动的火花。那么,一线教师在教学中如何实现有效的动态生成呢?本课题就是从教师们的教学实践出发,从五个方面对有效促成动态生成的策略加以研究。

二、概念的界定

“动态生成”是新课程标准提倡的一个重要概念,也是生态课堂极力倡导的教学理念。生态课堂理念指导下的动态生成理论是:教学不应只是平实地传递和接受知识的过程,更多的是师生双方在课堂上互动对话、实践创造,随机生成与资源开发的过程。它是教师及时捕捉课堂上无法预见的教学因素,利用课堂上随机生成的资源展开再教学的过程。

三、策略研究

(一)精心预设,为成就精彩课堂生成导航。

预设与生成是课堂教学中既对立又统一的两个重要方面,也是常常困扰教师的一个现实性课题。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处理好预设与生成之间的辩证关系,充分发挥主导与主体的创造性作用,并做到不缺位、不越位,这样必将迎来一个充满精彩与灵动、富有生机和活力的数学课堂。《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这就需要教师精心地设计教案,做学生的知心人,必须对学生的直接经验有所估计,使教学成为学生已有知识和直接经验的逻辑归纳和引申,增加教学的体验性和生成性。当然也要尊重学生的学习要求,顺应学生的情感体验。

例如我在去年教学六年级数学《百分数的意义》一课时,上课伊始,我说:今天,老师和同学们一起来探讨一个在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的问题:①甲乙两杯水都是100克,甲杯中放入21克白糖,乙杯水中放入11克白糖,请你说一说哪杯更甜,为什么?②现在甲杯水20克,乙杯水25克,甲杯水中放入糖3克,乙杯水中放入糖4克,现在你认为哪杯水更甜?“一石激起千层浪”,同学们的兴趣被激活了,个个动脑筋,人人争发言,急于发表自己的见解,有的说甲杯甜,有的说乙杯甜。接着,我再以“甜的程度”为载体教学百分数,让学生切身体会到百分数就在我们身边,数学就在我们身边,从而激起学习的欲望。这样让学生亲身经历了从生活问题中发现数学问题的过程,提供给学生尽可能大的思维探索空间,在不知不觉中为新知“百分数”的生成打好了基础。

(二)自主探究、操作,创造知识的动态生成。

操作活动能进一步诱发探索活动的内容及其呈现方式。动手操作是学生实践活动中的一种重要形式,心理学家皮亚杰指出:“活动是认识的基础,智慧从动作开始。”即儿童的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操作是思维的外部显现,切断了动作和思维的联系,思维就得不到发展。《新课程标准》指出“让学生在做中学”。开放学生的双手,让学生动手操作的过程,其实质是学生手、眼、脑等多种感官协同活动并参与学习活动的过程。它不仅能使学生学得生动活泼,而且能启迪大脑思维,对所学过的知识理解更深刻。随着操作活动的不断展开,新的问题不断产生,新的研究目标不断生成,学生兴趣盎然,认知、体验不断加深,创新的火花不断迸发。为了让学生顺利地发现“圆的特征”,我分2个环节进行教学。(1)让学生在画圆过程中进一步体验圆是曲线图形。(2)让学生自主探索思考问题(多媒体出示)。思考题使学生明确了探索的方向。没有方向的探索是一种盲目的操作,也就失去了操作的意义。学生通过折一折、量一量、画一画、比一比等一系列操作活动,探索出了圆的主要特征。学生根据这一具体的情境,通过亲自操作实践,手、眼、脑并用,不仅启迪了大脑思维,而且主动构建并生成了圆的一些主要特征。在操作的过程中,学生参与了获取知识的全过程,也分享了他人的成果,体验了成功的快乐。以“动”激“活”,营造出富有生机的学习氛围,实现了数学学习方式的转变。这样设计符合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为学生提供了实践活动的时间和空间。学生经历了概念产生的过程,了解了概念产生的条件,把握了概念形成的规律,更加准确地理解和掌握了概念。

(三)求异创新,促进思维发展生成。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允许学生对同样的数学内容有不同的理解和表达方式,如果学生能别出心裁地提出新异的想法和解法,教师应满腔热情地鼓励他,即使学生“钻牛角尖”甚至“刁难”也要呵护,这样才能使学生思维从求异、发散向创新推进,从而促进思维发展。

如实验数学教材上的一个思考题:把27个小正方体拼成一个大立方体,把它的表面全部涂成绿色。请想一想:(1)没有涂到颜色的小立方体有?摇?摇?摇?摇块?(2)一面涂颜色的小立方体有?摇?摇?摇?摇块?(3)两面涂颜色的小立方体有?摇?摇?摇?摇块?(4)三面涂颜色的小立方体有?摇?摇?摇块?因为一时找不到现成的教具,我只能让学生去想、去找、去说,但问了好几个学生,都说不清楚。突然一个学生很兴奋地举起了手:“老师,我知道。涂颜色的面跟立方体的结构特征有联系。”在我的鼓励下,他兴奋地一口气说下去:“三面涂颜色的刚好在立方体的顶点部分,8个顶点,所以三面涂颜色的有8个;两面涂颜色的刚好在棱这个部分,12条棱就有12个立方体两面涂颜色;一面涂颜色的刚好在每一面的当中这个,立方体有六个面,所以一面涂颜色的立方体有六个。至于正中心这一个立方体因为全部被包围了,所以没有涂油漆。”“哇,这方法真好!”教室里顿时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我由衷地说:“真会动脑筋,居然能独辟蹊径,用数形结合这么高明的方法,把不同面数涂油漆的立方体的个数清楚准确地数出来,使人一目了然、一听就懂。相信其他的同学会从你的这一解法中得到很多的启示。”同学们的喝彩和老师的表扬激发了他创新的热情和自信心,使他充分品尝到成功的喜悦,有助于他的后继学习。对于其他同学来说,不仅学会了这一知识点,更为他们打开了思路。孩子的思维在碰撞中得以发展、得以升华。这样充分利用求异资源进行教学,既培养了学生数法的多样化,又发展了学生教学求异思维与创新意识。

参考文献:

[1]教学月刊.小学版,2005.11,(下).

[2]苏霍姆林斯基著.杜殿坤编译.给教师的建议.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

[3]叶澜.教育研究方法论初探.上海教育出版社.

[4]小学教学研究,2008,(3).

上一篇排排队教案

下一篇篮球课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