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作文摘抄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优秀作文摘抄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优秀作文摘抄

优秀作文摘抄范文1

一、创设愉悦氛围,激活“一池春水”

给学生以愉悦氛围、激活写作这池春水。写作是情感的宣泄,是心灵的告白,伴随着写作流程始终的也应该是精神的愉悦。雨果有句话说得好:“世界上最辽阔的是大海,比大海更辽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辽阔的是人的心灵。”人的心灵,真的是辽阔无比,深邃无比,璀璨无比。它是千百年来从大作家到普通百姓说不尽、写不完的永久题材。

欣喜若狂,是写作的情绪,也是写作的内容:杜甫正是沉浸在“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的巨大惊喜中,才有“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的佳句。悲痛欲绝,是写作的情绪,也是写作的内容:鲁迅正是 “深味”着“非人间的浓黑的悲凉”,才得以把“后死者的菲薄的祭品”奉献于刘和珍君的灵前。

我们的学生生活在蓝天白云下,有着阳光一样的心情,也就能催化出阳光般明朗纯净的习作。有时年轻的心在风暴中展转浮沉,提示我们去思考生活和心灵的复杂性。

学生小小的心就是一个博大的世界。他们的幸福、欣喜、平静、忧伤、沉痛、迷惘都是他们成长的记录,把自己的心路历程表达出来的过程,也是洁净灵魂和提升灵魂过程。写作,又怎能放过这人生最宝贵的财富。

二、文成于思,思源于识,没有对周围生活的观察思考,无“思”无“识”,文思就会枯竭

王安石在《游褒禅山记》说得好:“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思之深而无不在也。”这里关键是一个“思”字,因为有“思”,他们能见人之所未见,能比别人更深刻地认识生活和驾驭生活。

学生们课外阅读的着眼点常常集中在娱乐明星、体育新闻、网络游戏、休闲时尚等方面,他们的兴趣永远能跟得上“时代的步伐”。如果教师从他们的兴趣点入手,拿出一定的时间(如每周一节课或每节课前几分钟),充分利用这些资源,引发学生做积极的理性思考,就能变“废”为“宝”,使学生逐渐形成自己的资源优势。

学生如果暑假期间天天坚持看“东方时空”“焦点访谈”“共同关注”“新闻调查”“国际观察”等央台品牌节目,学会关注社会,从各国大选到伊拉克战争,从奥运风云到西部大开发,从教育改革到法制建设,关注这些社会热点话题、焦点人物,对国内外重大事件及身边发生的事件有敏锐的感觉,能及时发现其社会意义和影响,灌输学生一种为人的责任感,训练学生思维的广度和深度,使之能纵观古今中外,笑谈天下风云。

三、开辟多彩路径,浇灌芳菲满园

博览众书,《读者》、《杂文报》、《青年文摘》、《报刊文摘》等经典刊物,还是要挤出时间来品读的,因为这些报刊上的文章均短小精悍,最适合这些只允许有少量“自由”时间的读者阅读。报刊上的很多精品文章,或语言隽永,或见解深刻,或情感丰沛,或结构精巧,阅读时要静下心来,细细品赏,琢磨一番,思考一下文章的感人之处、巧妙之处,脑子里有了个深刻的印象,写作文时,自然就会用上了。

“充分发挥“集体的力量”,让学生们做到资源共享,走“共同富裕”的道路。具体做法是每个学生一周搜集一条有价值的材料(要求典型、新颖),全班就有七八十条,将这些材料分类汇编,天长日久,库存会越来越多。学生搜集的材料可以是时事新闻、社会热点焦点问题、名人轶事、文化视点、评论随笔、历史典故、科学发现等等。

四、充分利用教材和读本,摄取相关信息归类整理

教材和读本是学生手头最主要的也是使用效率最高的学习语文的载体,其中的很多信息可以作为写作的素材,教师要教给学生摄取、归纳信息的方法,不要让这些资源成为“匆匆过客”而失去其应有的价值。学生的大量时间是花在对教材的探研中,高中十几门学科累加起来的一叠厚厚的教科书,是学生作文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材料库。语文教师应充分重视这一“资源”,引导学生学以致用,将各科的知识融会贯通,再现于作文中,那么,学生的作文一定不是干瘪之作,而是拥有丰富的知识底蕴的“大气”之作了。应充分利用语文教材的知识。就文章的内容看,学生能博采众长,将诗词歌赋、文学经典、名家名言、典故轶事点缀在自己的文章里,不仅能大大丰富文章的内容,还是作文中一道亮丽的风景,使文章神采飞扬。而语文教材所选的课文均是古今中外的经典之作,不就是作文最好的材料来源吗?

优秀作文摘抄范文2

关键词:延伸服务;服务功能多元化

【中图分类号】G251

教师、学生、工人、军人、农民、医生、工程师、农民工、农学家、政治家……各种职业的人都可以利用图书馆,所有的人都可以通过图书馆学习知识,获取情报信息而受益。人们在利用图书馆的过程中,有的是为了学习原来不懂得东西,有的是为了研究某一事物、某一科学源远流长的历史,有的希望充分利用现有的知识预见未来。【2】

福建图书馆:提出“以书就人”的读者服务理念,坚持“书求人”的服务宗旨,充分发挥图书馆启发民智的社会功能,秉承“启迪民智、传承文化、传播科学、弘扬文明”的责任和义务,团结协作,创新进取,服务形式由封闭式被动服务转变为开放式的主动服务,坚持“读者至上,服务第一”理念,承前启后,全方位开展免费服务,以全新面貌,全新模式,全新的服务向广大读者敞开大门。

一、延伸服务与创新实践工作

(1)流动图书进校园

儿童时期所读的书刊对其一生都将产生重要的影响,励志的读物有催人奋进的作用。我们馆每年都组织把优秀的儿童书刊送到学校,并且和学校联合搞一些读书活动,如“优秀作文演讲”,“书中人物化妆表演”,“讲故事比赛”等引人入胜的活动,围绕少年儿童的兴趣爱好,成长需求,使小读者从书中感受快乐,增强知识。当然“政府推动”是我国儿童强有力的第一推动,新闻出版总署2004年开始,每年“六一”前夕向全国青少年推荐百种优秀图书,倡导青少年多读书,读好书,各图书馆都推出了形形行之有效的儿童阅读活动,儿童阅读是养成国家文化力量,造就民族精神高度的根基,少年智、则中国智,少年强、则中国强。

(2)送书进社区

现在各大城镇都以社会,小区的环境形式居住,而小区,社区中以老人的休闲时间最多,如果把一些如保健,健康,养生,烹饪的书送到社区,小区,如《家庭医生》、《健康文摘》、《退休生活》、《中国烹饪》等期刊杂志,一定很受欢迎,多数老年退休后不喜欢走远,都活动在居住的周围,这也是多数老人的特点,生存方式,那么把这些实用的知识送到他们家门口,由专门的业主委员会负责,定期更换,在社区也可增设一些阅报栏。把一些闲置的书更大限度地利用起来。

(3)送书到农村

我们馆还组织了爱心志愿者团队,今年组织送书到屏山移民新县城发送期刊杂志。把书送进农村,我们图书馆学会大会最近邀请市科协副主席参加,她讲的一段话让我牢记在心:“现在网络的普及,很多人不走出家门就可以得到一些知识和信息,图书馆更面临着考验,七十年代、八十年代是人找书,由于人们必须到图书馆才能获得自己所需知识,到图书馆看书要占一个位子都是很幸福的事,而现在我们要书找人,把书送出去,让更多的人从书中得益。”农村更需要科学,送书到农村为新农村建设提供正确理念。把书送进农村,让更多的留守儿童看到优秀书籍,开阔眼界、充实心灵,让他们的父母为建设作出更大贡献,现在我们也关注他们的父母─农民工,他们进城打工,就希望在家的父母,子女生活的更好,如果能让更多的农民工能多读书,那么他们的认识论、文化、素质、创造力也可得到提高,知识可以改变命运。

(4)流动图书进军营

基层部队演训任务重,综合战术、训练生活条件艰苦,年轻官兵难免有厌训情绪,我们馆每年把书送到军营,期刊今年就有2000多册,如送给本地的“陆航团”、“武警中队”、“消防支队”使战士们乐在其中,缓解压力,丰富思想,提高认识,让军营变得更加“智慧”。增加了基层官兵尽情享受精神文化生活的乐趣。放松心情,陶冶情操,在送书到部队的过程中,部队战士给我们表演了叠被子,叠大衣,让我们有机会近距离感受军营工作,多年来,在馆领导带领下,不断自我完善工作。

二、扩大服务项目,服务功能多元化

(1)增加服务项目

实践中我们可以创造全新工作模式,打破传统固有的理念,可向国外,大都市学习,如打造学龄前儿童的早教场所,母子共同进行,美国波士顿图书馆就有这样的功能。开发儿童早期对大自然的感知,认识能力,如图画、色彩、音乐;简笔画、沙画、堆积木、儿童游乐场地,设一些向大海、草地等大自然的油画、相片,还可以增加一些光碟讲故事,儿童节可搞一些套图、丢兵乓球等小活动,把学龄前儿童引向图书馆,有到图书馆享受文化生活的爱好、习惯,让图书馆成为小读者认识世界,学习知识,游戏玩耍的好场所,从学习中玩耍,从玩耍中学习。我们馆还举办了不少大型公益讲座,请专家讲“心脑血管防治”、“李庄古民居介绍”、“家庭教育专场”,这些讲座针对老年读者,职业技校,中学校学生及家长,深受不同阶层读者的喜爱。

(2)开展特色文化的宣传

文化是城市的灵魂,特色是城市的魅力。宣传地方特色,如竹编制品,长宁竹文化。当地的酒文化,如我市的“五粮液”酒,全国闻名;当地的土特产:如南溪豆腐干,李庄花生、李庄白糕;兴文刘抄手、兴文猪儿粑,这些地方特色产品,我们可策划各色各样的活动和图片展,加大宣传,以更好地增加地方经济的增长。

(3)服务功能创新

地震较多的日本,图书馆的修建就很牢固,灾后的图书馆成为临时避难的场所,有医疗应急设施。在国外图书馆的计算机也可以为家中无计算机的人提供服务项目,比如了解求职信息。为没有职业,而又不愿家里人担忧的人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去处,很人性化,实际化,让这些人也在这里找到了安慰,对一些无家可归的人,也接受他们,无论贫富贵贱,为人们提供了一个很人性化的场所。美国图书馆是靠政府,企业合作,不仅是募集更多资金,更多地增加一些活动项目,私人捐资的人越来越多,每个读者都可得到图书馆的资源。我们图书馆不仅只有书,文化、教育、娱乐,更重要的是让它有活力,让人非常热爱图书馆和图书馆建立深厚的友情,让人们随时想起图书馆的存在。

参考文献:

【1】【2】《图书馆业务知识》1997年由四川省图书馆和四川省图书馆学会出版

【3】《上海画报》2012年摘抄的图书馆业务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