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中医内科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中医内科范文1
[中图分类号]R27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742(2013)07(c)-0118-02
湿疹(Eczema)是人们皮肤上发生炎症的一种表现或反应,这种反应主要是由人体本身的内在因素和外界环境的各种因素造成的[1]。因此,可以说湿疹的病因非常复杂,病情也非常容易出现反复。根据病人患有湿疹的程度的不同,在医学上可以将湿疹分为重度湿疹(也称急性湿疹)、中度湿疹、轻度湿疹(也称慢性湿疹)。因此,根据湿疹病情的不同,在采用中医内科治疗法时酌情分配药量即可。为探讨通过中医内科治疗湿疹的效果,以2010年2月―2013年2月该院门诊治疗湿疹的37例患者为研究对象,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该次临床试实验的研究对象为在该院门诊治疗湿疹的37例患者,其中男性患者16例,平均年龄为(23±2.7)岁,女性患者21例,平均年龄为(22.4±2.7)岁。患有重度湿疹的病人有9例,中度患者有17例,而轻度的湿疹患者有11例。
1.2研究方法
按照患者的病症不同程度进行分组治疗,治疗的方法都是采用中医内科治疗法,把握患者患病情况的不同,在治疗时依据不同的组别和情况在药量上酌情增减,重度患者的发病时表现为皮肤上有丘疹、心烦等病症,中医辨证为湿热型,在治疗时应注重清热和化湿,因此采用的药物有:龙胆草、柴胡、生地、当归、生石膏、车前子、苦参、黄芩、白鲜皮、甘草、黄连和山桅、。中度患者由于发病症状比重度患者症状较轻,表现为轻度糜烂、鳞屑等症状,中医辨证为脾虚型,在治疗时应以健脾为主,所以采用的药物有生地、苦参、甘草、生石膏、栀子花、白鲜皮、杏仁、花粉、丹皮。轻度患者的发病症状具有局部的特点,中医辨证为血虚型,治疗时要以养肤和祛风为主,因此采用的药物有当归、白芍、地肤子、甘草、蝉蜕、川穹、荆芥、牛蒡子、白蒺藜、生地、白鲜皮和苦参。以13d为1个疗程,一共治疗3个疗程。认真观察患者在治疗时的反应,总结通过中医内科治疗病患的效果,最后的结果通过统计学的统计方式表现出来,而治疗效果的判定是依据《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2],来判定康复、显效和无效3种治疗情况。
2结果
经过3个疗程的分组治疗后,在9例重度患者中有5例在经过治疗后完全康复,3例治疗效果比较明显,仅有1例无效;17例中度患者中,11例患者完全康复,6例患者治疗效果显著,没有无效患者;11例轻度患者中,8例完全康复,3例治疗效果显著,没有无效患者。统计后,经过3个疗程的治疗,3组患者康复的一共有24例患者,治疗效果显著的一共有12例患者,仅有1例患者治疗无效果。见表1。
表13组患者采用中医内科治疗后的效果[n(%)]
3讨论
3.1引发湿疹的原因及不同程度发病表现
通过对该次实验中患有湿疹的病人的观察,不难发现患有湿疹的原因既有病人自身的原因也有外在的一些原因。内在的患病原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由于病人自身的体质为过敏性的,不论是在新陈代谢还是在消化方面都会出现紊乱的现象。二是由于病人在生活工作中长期的处于强压力、紧张的精神状态,尤其是工作上经常过于疲劳。三是因为患者体质经常会出现多汗等病理,皮肤也较为干燥。这些都是导致病人患湿疹病内在原因。外在原因主要归纳为3个方面:第一方面是根据病人平时使用的化妆品,同时接触一些化学成分较多的清洁剂等。第二方面是由于病人在处理伤口时没有经过严格的消毒等程序,导致伤口细菌感染。第三方面是是因为有的病人因为工作的原因长期处在一个寒冷潮湿的地方。这些外在因素也是引发病人患有湿疹的不可忽略的原因。
根据在临床实验中对3组患者进行临床实验观察,3组患者患有湿疹的病状均有不同程度的表现。
3.1.1重度湿疹的发病表现在医学中重度湿疹也被叫做急性湿疹,在该次临床实验中,重度湿疹的患者在患有湿疹时其症状并不是一次性直接表现出来的,而是有了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初患的阶段,这9例患者只是皮肤上有颜色的变化,并且逐渐开始发红。在发展阶段,他们皮肤的不同部位就已经开始出现丘疹、糜烂等病症,这些病症出现没有任何规律可寻,其中有的患者皮肤上呈现出片状或者扩散的特点。到最后严重的阶段时,这种水疱、糜烂等会感染到全身的部位。在该实验中,9例重度患者的病症都经过了一个短暂的过度时期,都是由开始皮肤发红到最后全身各个部位出现水疱和糜烂等症状,因此,在治疗时我们通过中医辨证治疗法针对重度湿疹的病症,选用了龙胆草、车前子等12味药物,同时督促患者在治疗时就开始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包括健康饮食等方面内容,这样避免患者在痊愈后会出现病症复发的现象。
3.1.2中度湿疹的发病表现中度湿疹(也叫做亚急性湿疹),通过对该次临床实验的17例中度患者的观察,发现这些患者的病症没有重度患者那么严重,但是在发病期间,会出现少量的水疱和渗液等症状,其中有6例患者的皮肤上出现了鳞屑的病症,11例患者的皮肤上出现丘疹和少量的水疱等症状,然而这17例患者的皮肤并没有出现糜烂症状。从观察中可以得知,中度患者会患有湿疹的原因多数是因为重度患者治疗时间和治疗方法不当,从而引发中度患者病症的转化,但是这些患者的皮肤受损的程度并没有重度患者的严重。
3.1.3轻度湿疹的发病表现轻度湿疹也是医学中常说的慢性湿疹。慢性湿疹的病症表现并不是说发病的时间较为漫长,而是其病症的表现具有一定的局部特点。在该次临床试验中,轻度湿疹的患者病症主要集中在身体的某一个部位,在11例患者中湿疹出现在手背处的有2例,腿部的较多有4例、背部和胸部的有4例、肘窝处的有1例,其发病周期无规律性可寻,瘙痒的程度也有所不同。同时,这11例轻度湿疹患者的患病原因主要有两种,第一种由于在患有急性湿疹时对湿疹部位处理的不及时或者处理方法出现问题会引发轻度湿疹的发病,在该次临床实验的11例轻度患者中有3例患者的病症是这个原因引起的。第二种是由于患者在患重度或中度湿疹时,由于治疗时间过长而无法痊愈或者在治疗后没有妥善的控制病情而引起,而该次实验的轻度患者中有8例患者患病的原因在于此。然而这些轻度患者在发病时出现病症部位的皮肤较粗糙,同时会出现色素沉着等现象。
中医内科范文2
本证在《伤害论》中,有“阳结”、“阴结”及“脾 ”名称,其后又有“风秘”、“气秘”、“热秘”、“寒秘”、“湿秘”及“热燥”、“风燥”等说。本文将浅要谈谈中医如何治疗便秘。
便秘是大便秘结不通,排便时间延长,可欲大便而艰涩不畅的一种病证。本证多见于各种急慢性病中,只是其中的一个症状,本文专论便秘,是以便秘为主要症状。
一、便秘的病因、性质及演变
(一) 便秘的病因
1、饮食失宜
2、情志内伤
3、劳倦内伤
(二) 便秘的病机
饮食入胃,经过脾胃运化,吸收其精华之后,所剩糟粕,最后由大肠传送而出,而成大便。如果胃肠功能正常,则大便畅通。如果胃肠爱病,大肠传导功能失常,则可致病。病机:大肠传导功能失常。或因体素阳盛,肠胃积热,燥热内结,肠道失调,大便干结,难于排出。或因情志失和,气机郁滞,不能宣达,于是通降失常,传导失职,糟粕内停,不得下行,因而大便秘结。或因劳倦内伤,气血不足,下元亏损,血虚则津枯,不能滋润大肠,则大便排出困难。或因素体阳虚,阴塞内生,阳气不通,津液不行,故肠道艰于传送,从而引起便秘。
(三) 病理性质:实证、虚证均有。
(四) 病理因素:肠胃积热,气机郁滞,气虚、血虚、阳虚。
(五) 病理演变:长期便秘,往往引起痔疮。
二、 便秘的诊断要点
便秘的一般表现,是大便次数减少,经常三五或六七日,甚至更久,才能大便一次。或者虽然次数不减,但是粪质干燥坚硬,排出困难。也有少数患者,虽有便意,大便干硬,但排便困难,不能顺利排出。
三、 便秘的辨证要点
(一) 分清实证的热秘和气秘
热秘:面赤身热,口臭唇疮,尿赤,苔黄燥,脉滑实。
气秘:噫气频作,胸胁痞满,腹胀痛,苔薄腻,脉弦。
(二) 分清虚证的气虚秘、血虚秘、阳虚秘
气虚秘:面色白光白,神疲气怯,临厕努挣乏力,甚则汗出短气,大便并不干硬,舌嫩苔薄,脉虚。
血虚秘:面色无华,头眩心悸,舌淡,脉细弱。
阳虚秘:面色白光白,尿清肢冷,喜热恶凉,苔白润,脉沉迟。
四、 治疗方法
以通下为原则,但绝非单纯使用泻下药。实证导滞,虚证补虚。
(一) 实秘的治疗
1、 热秘
症状:大便干结,小便短赤,面红身热,或兼有腹胀腹痛,口干口臭,舌红苔黄或黄燥,脉滑数。
证机概要:体素阳盛,饮食不节,肠胃积热。
治法:泻热导滞,润肠通便。
代表方:麻子仁丸。
常用药:大黄、麻仁泄热润肠通便,辅以杏仁降气润肠,芍药养阴和营,枳实、厚朴行气除满,用白蜜为丸,意在缓下。
2、 气秘
症状:大便秘结,欲便不得,嗳气频作,胸胁痞满,甚则腹中腹痛,纳食减少,舌苔薄腻,脉弦。
证机概要:情志内伤,情志失和,气机郁滞。
治法:顺气行滞。
代表方:六磨汤。
常用药:木香调气,乌药顺气,沉香降气 ,三味气味辛通,能入肝脾以解郁调气,大黄、槟榔、枳实破气行滞。
(二) 虚秘的治疗
1、 气虚秘
症状:虽有便意,临厕努挣乏力,挣则汗出短气,便后疲乏,大便并不干硬,面色白光白,神疲气怯,舌淡嫩,苔薄,脉虚。
证机概要:气虚则大肠传送无力。
治法:益气润肠。
代表方:黄芪汤。
常用药:黄芪为补脾肺之要药,麻仁、白蜜润肠通便,陈皮理气。
2、 血虚秘
症状:大便秘结,面色无华,头晕目眩,心悸,唇舌淡,脉细弱。
证机概要:血虚津少,不能下润大肠。
治法:养血润燥。
代表方:尊生润肠丸。
常用药:生地、当归滋阴养血,与麻仁、桃仁同用,兼能润燥通便,枳壳引气下行。
3、 阳虚秘
症状:大便艰涩,排出困难,小便清长,面色白光白,四肢不温,喜热怕冷,腹中冷痛或腰脊酸冷,舌淡苔白,脉沉迟。
证机概要:阳气虚衰,寒自内生,肠道传送无力。
治法:温阳通便。
中医内科范文3
【关键词】中医;消化;内科;临床;应用
【中图分类号】R243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4)02-0088-01
消化内科所涉及到的疾病种类非常多,其医学知识面也比较广,且在操作上较为复杂与精细,所研究的疾病内容主要有食管、胰腺、肠胃、肝胆等[1]。中医作为我国一种独具特色的资源,在医学各个方面都有相应的建树,特别是消化内科对于中医的应用,使得人们对于中医的认识与了解更为深入[2]。本文就我院消化内科病患应用中医治疗所得到的效果实施探讨和分析。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近几年我国所救治的200例消化内科病患,针对病患的实际情况,把病患分为了中医组与西药组,其中每一组病患各为100例,全部病患都确诊是消化内科疾病,病患年龄在22-78岁区间,其平均年龄是42岁[3]。
1.2方法
1.2.1西医组:西医组采取的是对症药物治疗
1.2.2中医组:中医组采取的是中医辩体、调养与辩证治疗等方式,基于病患自身的实际情况和中医体质症候,通过辩证辩体来对病患施治与调养,同时开具相应的处方,每天一剂,且每周服用天数为5天,四周为一个疗程,总共为六个疗程[4]。
2结果
通过一段时间的治疗以后,对病患进行了随访,从治疗效果来看,中医组治疗有效率为96%,西医组治疗有效率为95%,从两组症状改善结果来看,二者所存差异不是很明显,不具备统计学意义。在消化临床中应用中医,其治疗效果较为显著,和西医组症状改善率接近。
3结论
在消化内科的临床中,中医的应用为一种很常见的现象,比如中医和法、半夏泻心汤度对消化道疾病的治疗以及肠易激综合征的治疗。
中医和法又称之为和解法,通过具有疏泄与和解作用方剂的引用,来对机体进行调整,以达到祛除病邪的目的,中医和法这种方法的应用范围比较广泛,在疗效上,这种方法比较温和,但是如果在应用过程中不够恰当或者合理,同样也会导致正气受到损伤。在消化道疾病中,中医和法一般常用于疟疾、肝脾不和以及肠胃不和等,或者因为情志方面的因素所引起的其他病症,比如情绪不宁、失眠、心情抑郁、胸闷或食少等。按照临床症状,中医和法在临床中的应用主要有以下几种:一为消化性溃疡以及胃炎的治疗,其主方是柴胡疏肝散,对于伴胃寒病患,可加入相应的砂仁等;对于伴有胃气虚病患,应适当地对四君子汤进行加减。二为便秘的治疗,其主方是柴胡疏肝,其中虚证者为气虚,应合增液承气汤;而实证者则应合承气汤。三为肝、胰以及胆等疾病的治疗,在柴胡中加入相应的金铃子散,其中伴有阳黄者,湿多过热则应合菌陈五苓散;而热多过湿者则应合茵陈篙汤。四为肠结核、功能性胃肠疾病、炎症性疾病以及慢性腹泻疾病的治疗,其主方是柴胡疏肝,其中对于脾胃虚寒的病患,应合附子理中丸;而对于肝旺脾的病患,则应合痛泻要方。
半夏泻心汤对于消化道疾病的治疗,所谓半夏泻心汤就是指由七位药物所构成,其具有促消化、调节胃肠、抗菌、保肝、抗菌等作用。在消化道内科临床中能够应用半夏泻心汤的症状主要如下:一为热性脉症,面为实热色,口苦、烦躁且多动,手足温且恶热喜凉、食欲不减和大小便不够清利等,其脉象所呈特征为阳脉,舌苔呈一种红黄状态。二为寒性脉症,面为为虚寒色,口淡且不渴,大小便较为清利,厌恶寒冷喜暖,口气所产生的异常不是很明显,其脉象特征为阴脉,舌淡且苔白。三为寒热错杂症,简单地讲就是上述这两种病症的结合。基于临床症状,通过寒热多少的分析来明确相应的治疗处方与方式,按照热多少来进行草、茯、参、连以及姜等相关药物用量的增加。若热气相对比较多,且寒气比较少,则应该加大连与茯的永用量,而其他药物的用量则应适当地减少;相反,若寒气比较多,且热气比较少,则应适当地减少连以及茯的用量,加大其他药物的用量。
肠易激综合征的治疗,肠易激综合征的主要症状为复发性或者慢性的腹痛、大便异常、腹泻以及排便习惯等,同时生化异常或者缺乏相应的胃肠道结构,对于该疾病所呈表现的不同,中医学对其的定义也所不同,且治疗方式也有所不同,其中对于腹泻,所用中成药中主要是参苓白术丸;便秘型在其常用的中成药中主要为舒肝片。评价肠易激综合征疗效的主要标准就是大便次数、形状以及量等,如果达不到上述这些需求,则其治疗效果为无效。
从本次研究的结果来看,在消化内科临床中应用中医,所获成效还是比较显著的,在临床中值得推广以及应用。目前在消化内科临床中中医的应用成果和研究成果还是比较多的,但是要想获得更大的突破,就必须要加强方药方面的研究,提高临床应用的疗效,在研究阶段,在强调现代技术的同时,还应将中医学自身所有优势保留下来,通过经验的不断积累以及总结,构建并完善满足中医学临床的评估体系,制定满足消化内科疾病方面的辩证标准,强化中医学在医学中的地位,继而进一步推动中医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溃疡性结肠炎中医诊疗共识(2009)[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10,30(5):527-532.
[2] 陈飞,徐珊.中医“和法”在消化内科常见病中的临床应用[J].维吾尔医药(上半月) ,2013,(6):220-221,222.
中医内科范文4
【中图分类号】 R2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7-8517(2009)12-0133-01
美容医学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兴起的一门交叉性医学分支学科。卫生部2002年颁发的《医疗美容服务管理办法》明确将美容划分为医疗美容和生活美容两大部分,而中医美容属于医疗美容的重要组成部分,甚至就连生活美容的范畴里也要有中医的介入。这就要求我们中医内科教研室对美容专业的课程设置进行必要的调整。寻找最为适合美容专业的课程设置定位。由于中医美容专业的特殊性,既要获得医师资格证,又要获得更多的美容专业知识,经过我教研室的长期实践,我们确立了课程设置的两个目标――通用能力目标和职业能力目标[1]。而这两种目标的实现是要靠具体的措施实施的。具体体现在如下几方面:
1教学内容
通用能力目标即中医内科疾病常见病的诊断及辨证施治技能。职业能力目标即为损容性疾病的掌握和治疗。在授课之初,以通用能力为主。这里通用能力的内容包括两方面:一是对病证内容的讲解,二是对于临床病例的书写。简单地说就是对学生先进行传统知识的讲解,让学生在掌握好常见病证的定义、病因病机、诊断要点、鉴别诊断、辨证论治和预防调护这些要点,对疾病有一个全面的认识,以达到能够获得医师资格证的基本条件。其次就是病例的书写规范以及内容的训练。因为执业医师分为两步:第一步是病例的书写,第二步才是医学知识的笔试,因此,我们对于学生病历的书写的要求也更为严格,要求学生在给出病例时即能给出准确的判断,同时还能够在没有病历的固定格式下书写病历,做到不落项,能够运用专业术语,给予临床用药。
在职业能力上,我们也有自己的见解。授课内容上,在讲解每章的总论时要提出在这一章节患者可能出现哪些损美性表现,让学生有一个总体理解。例如脾胃肠病证,脾位于中焦,与胃相表里,主四肢,开窍于口,其华在唇,外应于腹。脾的主要生理功能是运化水谷、水湿,输布精微而藏营,为气血生化之源。如果脾发生病变则其运化、升清功能失职,致使水谷、水湿不运,消化功能减退,水湿潴留,化源不足,因此临床上患者就会出现腹胀或痛,纳少,便溏,浮肿,困重,内脏下垂,出血等常见症状,而具体的损美性表现如脾气虚,患者肢体倦怠,神疲乏力,少气懒言,形体消瘦,面色萎黄,或见身体肥胖,浮肿;脾虚气陷则可见倦怠懒言,头晕目眩,面白无华;脾阳虚者,四肢不温,面白不华或虚浮,或见肢体浮肿;脾不统血者则出现面色萎黄或苍白无华,神疲乏力,气短懒言;寒湿困脾,肢体浮肿,或身目发黄,其色晦暗不泽;湿热蕴脾者,肢体困重,或见身目鲜黄,或见皮肤发痒。胃居于中焦,与脾相表里,主受纳,腐熟水谷。胃气以降为顺,喜润恶燥。小肠主传化物,泌别清浊。大肠能吸收水分,排泄糟粕。故胃肠病证在临床上又可出现恶心、呕吐,泄泻,便秘,口臭和牙龈溃烂等损美性表现。了解了总论的具体内容,下面就可以根据病证的分证进行推断患者可以出现的损美症状。借以训练学生在了解总论之后,就能推断整个章节可能会出现的损美表现的能力。
2教学方法
随着生产和科学技术的进步,教育也在进步,教育的观念、模式、手段和管理均发生了质的变化,近年来一些有识之士已经看到传统教学方法的不足,着重课堂教学方法进行了改革尝试,把国内外较为盛行的新型教学方法以问题为主的教学法(PBL)、讨论式教学法、病案式教学法、多媒体教学法、虚拟案例教学法等引进了医学教育。
2.1多媒体课件教学法虽然这种教学方法可以说已经成为了一种大众教学法,但它在授课过程中起到的作用却是很大的,它将文字、图形和声音集成在一起,提供多重刺激,使学生大大地提高了学习兴趣,可更有效地融会贯通新旧知识,有助于记忆和理解中医内科学繁杂的知识,在脑中形成具体的形象。例如面色萎黄的表现是怎样的,神疲倦怠,肢体浮肿又是如何的,都会给学生一个形象的刺激,加深学生的印象。
2.2病案讨论教学法病案讨论课的教学贯穿于《中医内科学》课程教学的全过程。紧紧抓住病案这个联系理论与临床实际的纽带来开展讨论教学,通过教师和学生一起对一些临床病案进行分析讨论,让学生在激烈的争论中记忆病证的症状特征、性质、诊断要点,辨证论治,从而将内科学中许多证候相似、易于混淆、难于判断的疾病加深加强了记忆。
2.3虚拟案例教学法[2]这种教学方法的过程完全模拟案例教学法,只不过病人不是门诊或住院患者,而是模拟的患者,一是教师根据临床实际病例,自己充当患者;二是让患有本病的学生充当患者,如感冒、咳嗽、胃痛、腹痛、泄泻、便秘等疾病在学生中相当常见。前者在病史方面容易模仿,但在舌脉方面却难现真实情况,可用告知学生的方法替代。后者则完全与临床病例相同,我们在教学中尽量采用后者。学生需按临床诊断及辨证的思路,通过望、闻、问、切等方法,获得“病人”全面的病史资料,最后总结主诉、现病史、既往史、舌脉,做出诊断,确定治疗原则并开出处方。起初学生在进行时不能正确应用问诊方法,表现为问诊的内容不全,顺序不正确,有的问诊内容较广,但抓不住重点,辨不清证候。但随着训练的增多和熟练,效果非常明显。
3教学过程
中医美容专业中医内科学的课程设置是我教研室一直在探索的问题,为了深入探讨这个问题,我们在教师的培养、设备的组建、教材编写的设想和教学的具体实施等方面花费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在这些基础上,我们采取了具体的授课过程:
第一步,进行总论的讲解,重点、难点均为哪些,根据医师资格证要求应该掌握的常见疾病,然后再根据不同疾病可能会出现的损美性症状给与讲解。例如肺系病证,首先先交代学生这一章节需要掌握的病证:感冒、咳嗽、哮病、喘证、肺痨。然后带领学生一起来分析肺系疾病对于美容的影响:肺病证。肺居于心中,上连气道、喉咙,开窍于鼻,在体合皮,其华在毛。其功能主宣发,肃降,通调水道,宣降以输布气津,使皮毛得以温养,濡润,水道得以通调。若肺部发生病变,则会出现呼吸功能活动减退,水液代谢输布失常,卫外机能失职,在临床上就会出现咳嗽、喘促,咳痰,胸痛,喉咙疼痛以及声音变异,鼻塞流涕或水肿等症状,当然也存在损美症状。如肺气虚患者神疲倦怠,面色淡白;肺阴虚,形体消瘦,口燥咽干,颧红;燥邪犯肺,鼻塞,流涕,皮肤干燥。总论过后,再具体讲解肺系病证中的常见病证。第二步,具体掌握疾病后,训练学生的临床技能,掌握临床的病史采集要点,争取获得较为齐全的临床材料,然后进行病历书写。书写过程一定要体现出中医的特点,即要用中医的术语写出患者的临床表现,关键是写出饮食、二便、睡眠、舌苔和脉象,还要在病历的临床诊断中写出疾病的中医病名,并给予治法、方药。第三步,进行与美容相关的中医内科训练。现在的学生正处于青春期,也有不少人存在着损美性症状,如痤疮、毛发不容、皮肤干燥、神疲倦怠、口臭等症状,对于一些能够在短期见效的情况给予治疗,让学生进行深刻体会,对于不能在短期见效的情况,教师要结合临床经验进行讲解,使学生对临床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到临床后再加深印象。可以说第二步和第三步,既是老师要交给学生的常识,又是学生要进行的尝试任务。第四步,学生完成任务之后,教师要进行讨论、总结、评比,使教材内容得到进一步的强化。明确教学的组织者、实施者是教师,教学的指挥、调度掌握在教师手中,指导学生想办法、找出路。最后由教师评价,评价包括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运用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以及学生在活动中的表现等,使每个学生都能顺利完成任务,完成从理论―实践―理论―再实践不断循环的教学模式上来。
此方案相继在我院2003级、2004级中医美容专业学生中试用,由于本教研室本着全面培养学生通用能力和职业能力的目标,并且采取一系列的有效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使我们取得了很好的成绩。
参考文献
[1]李凌霞,李季委,逄居龙.中医美容学科中医内科学的教学设计方案的探讨[M].职业技术,2007,2.
中医内科范文5
关键词:中医;偏头痛;内科;临床研究
偏头痛是属于头痛的一种疾病,通常在临床表现为头部或眼眶的阵痛,这是由于患者的血管舒缩功能障碍引起的发作性头痛,或是患者神经出现一定程度的障碍,这种病症在通常以阵痛表现出来,使患者身体健康受到威胁并且不利于患者健康。通常医学上的偏头痛难以治愈或者根治,一般医疗只能达到缓解疼痛的效果。而在医学调查中发现,近些年患有偏头痛患者的人数较前些年来有所上升,并且在性别上女性的发病率比男性高出很多,这些调查数据都在向我们发出警示,要注意偏头痛对人体健康的危害,在我乡镇卫生院中,近些年共收治偏头痛患者40余例,我将这些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整理,选取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案例30例。对于运用中医内科治疗偏头痛进行效果报道。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从我乡镇卫生院近些年来收治的偏头痛患者的病例中进行比较挑选,选取30例偏头痛患者进行中医内科治疗,患者中女性多于男性,其中,女性患者19例,男性患者11例,患者年龄在20~72岁,平均年龄在40.6岁。偏头痛病史为2个月~6年,平均病史在2.1年。患者住院接受治疗时间为1~100个月,选取的30例患者都有偏头痛的不同临床症状,有些患者在出现情绪波动或者过度劳累时会出现偏头痛的情况,还有一些患者在睡眠不足后引起偏头痛,另一些则是在特殊时期情况下产生偏头痛的临床现象。选取的患者在偏头痛中还会伴有视物不清与恶心、呕吐的现象,这些前兆都是偏头痛的病理前兆。30例患者在偏头痛发生时都产生过眼眶或者额头阵痛的现象,且阵痛时间短,频率大,在产生偏头痛时都反映出极大的痛苦。
1.2方法 运用中医诊疗的治疗方法,在内科治疗中疗效比较显著。现在对于偏头痛患者进行中药组方的诊疗,首先根据中医"望闻问切"的诊疗理念对患者进行确诊,并判断患者的临床现象是否符合偏头痛与治疗偏头痛的治疗手段。在中医辅助内科进行确诊后,可以利用西医设备进行复诊与确诊。弄清楚患者的头痛原因及病例情况后,对患者采用中药组方的治疗。其中,配置的中药包括:地龙 16 g、川芎10 g。基本添加完成后,还需根据患者个体的特殊情况进行重要组方的特殊配置。例如针对患者头部两侧头疼时应采用添加柴胡的方法进行治疗,一般计量为12g,当患者出现头部额前疼痛时,则需添加蔓荆子进行辅助治疗,一般添加计量为10g,或患者出现头部巅顶疼痛时,则需辅助10 g蒿本进行治疗。中药组方需要在患者确诊下药后进行用水煎服。剂量为服用1剂/d,1剂需要拆分为2次,分早晚服下。一般治疗疗程为2 w为1个疗程。
1.3疗效的判定 偏头痛患者在接受治疗后都会产生一定的治疗疗效,根据这样的疗效可以判断出患者接受治疗的康复程度。根据患者的疗效现状与疗效康复状况,我将患者疗效分为以下几个标准,根据这样的标准来探讨患者治疗的疗效效果。完全康复:患者在治疗疗程结束后偏头痛病症完全消失并且在6个月之内再无复发现象,患者治疗后满意度高。疗效显著:在患者接受偏头痛治疗后的1~3个疗程头痛症状得到了明显的控制,且病情程度降低,复发频率大大降低。有一定疗效:患者在接受中医治疗后偏头痛的程度得到了一定得缓解与控制,发作的次数逐渐减少。无效:在患者接受治疗之后的6 w内仍时常出现偏头痛的临床症状,在发病程度与发病率上均无改善。
2结果
偏头痛患者在接受中医内科临床治疗后都产生了一定的临床疗效,在我乡镇卫生院进行偏头痛的临床治疗中,30例患者都直接或是间接的产生了治疗效果。在乡镇卫生院选取的中医内科治疗偏头痛的30例患者中,康复患者为14例,疗效显著的患者为8例,一定疗效患者为6例,没有产生治疗疗效的患者为2例,综合总体有效率达到了93.3%,见表1。
患者在接受中医内科的治疗中反映,临床治疗过程普遍简单,药剂使用令患者放心,不需要进行繁杂的检查步骤与治疗步骤,在结合中药组方与食物治疗的过程中就能够治愈偏头痛的症状。效果显著并且治疗费用低廉,患者满意度较高,见表2。
3讨论
运用现代医学手段治疗偏头痛有许多医学手段,其中既包括西医单纯治疗与中医单纯治疗,还包括中西医结合治疗偏头痛,这些方法在治疗偏头痛的案例中都有出现并取得了一定的疗效。相对于单纯西医治疗的手段,中医治疗偏头痛的方式手段较为显著。从中医角度出发,偏头痛的产生是因为患者在气血与经络上有所障碍,在患者身体上出现气血不通或者清窍失养的临床表现时患者就容易因为气血不畅等原因发生偏头痛的症状。在性别上,该病的发病率女性患者多于男性患者,患者通常会由于较大情绪波动或者精神疾病等情况出现偏头痛现象,外界环境发生变化时患者也会出现偏头痛现象。病发位置一般来说比较固定,大多数患者集中在头部两侧发痛,或是在额顶。偏头痛发病通常伴随着恶心与呕吐的现象。偏头痛会影响患者记忆力与健康。
根据中医治疗的理论,治疗手段通常以活血祛风为主,在中药组方中从调理患者肝脏机能出发。我乡镇卫生院在四磨汤方基础上加入了许多中药成分。有川芎、白芷以及当归等。中药药效在与祛除患者燥热与疏通经脉,以及血管的扩张。在患者接受中医治疗后,能够改善神经系统肝功能,帮助患者血液供给,降低脑组织的损伤,缓解头痛。
总之,偏头痛对患者造成了很大的损伤与影响,医护人员应给予关注与解决。在中医内科的医护治疗上,医护人员应在了解患者的基础上对患者进行合理的治疗。经过本次临床调查研究,中医内科治疗偏头痛的方法效果显著,值得在临床中运用并推广出去。
参考文献:
[1]张志坚.中医内科治疗偏头痛的临床研究[J].基层医学坛,2013,23:3078-3079.
中医内科范文6
异烟肼为抗结核药,又名雷米封。临床用治痨瘵(结核病)。误用,或大量使用,可致中毒。常量久服,脑、心、肝、肾损伤,也应注意。
一 中毒机制
异烟肼中毒,先伤胃络,渐次肝、脾、心、肺,脏腑功能失常,精、气、津、血液不能灌溉全身,尤其不能濡润身之元首总揽众神的脑,神明损伤,毒遍周身,损害健康,甚则危及生命。
二 中毒症状
误用,或大量使用异烟肼引起中毒,症见头昏不适,恶心呕吐,腹痛或胀,烦躁易动,言语不清,咳嗽咯血,昏沉或幻觉,尿少或闭,黄疸肝大,呼吸困难,心悸怔忡,甚则肢体震颤,惊厥昏迷。脉细数,或弦数,或革芤,舌红绛,苔少或干。
服用日久,或大剂量服用,个体差异,易引起慢性损伤,症见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腹胀腹痛,便秘或不爽;咯嗽咯血,或痰中带血,鼻眼出血;头昏头痛,头晕眼花。视力模糊,失眠健忘,烦躁易怒,四肢痉挛,肢体震颤,幻视幻觉,尿少或闭。男性阳痿,乳房胀大,女性月经不调。脉革,或革数,舌红绛,或紫,苔白干。
三 中毒诊断
1.四诊合参
问诊:问中毒者异烟肼服用剂量、时间,问体质及病史,如有否肝、肾损伤及癫、狂症等(上述诸候,可加剧中毒,或加重损害)。问现有中毒症状,或久用抗痨药后的不良反应,如有无幻觉等。
望诊:望中毒者面色、舌色、形体、神态,观察形体是否瘦弱,肢体震颤、痉挛、惊厥、昏迷,行动有否左右摇晃,站立不稳。注意有否痰血鼻衄。
闻诊:闻中毒者语声、气味。一般无特殊。如中毒者出血量多,可闻及血腥味。
切诊:切中毒者寸口脉,脉革,或芤,或弦数,或虚弱,切按肝脾,肝常肿大。
2.现代医学检查
尿、血中可查出异烟肼。并化验肝、肾功能。
通过四诊,服用异烟肼,脾、肝。肾损伤,恶心呕吐,头昏头晕,眼鼻出血,烦躁不安,四肢痉挛,可明确诊断。观察中毒变化,急救处理,或辨证施治。
四 治法治则
异烟肼中毒,脾、胃、肝、肾损伤,毒物入脑,神明失调,治疗注意定位与属性。脾胃气滞,理气健胃;肝郁血瘀,治血顺气,养肝生新;肾气不足,补肾利尿,或育阴滋肾;神明失调,补脑安神。异烟肼为抗痨之重要药物,使用的同时,配合中药、针灸为最佳,一可增加药物治疗作用,二可减少药物毒副作用。
五 急救处理
1.洗胃
一次服用量过大,中毒时间不长,温水洗胃;或用大黄、金银花、白及煎水洗胃。
2.导泻
大黄50 g、绿豆50g、枳壳15g,煎服,泻下肠中毒物。
3.针灸治疗
取穴:上脘、间使、神门、足三里、太冲透涌泉、太溪;或百会、肺俞、定喘、肝俞、胃俞、承山、昆仑。
手法:平卧,或俯卧。神昏者即刻进针,得气后观察,神昏来复者,导引入静,留针半时,或1时,出针。神气未复者,观察留针半时,再出针。
4.现代医学急救处理
按异烟肼中毒救治。
六 辨证论治
1.肝胃不和
主症:症见头昏头晕,恶心呕吐,脘腹不适,食欲不振,腹痛便秘,倦怠无力,胁下胀痛,口苦咽干,烦躁易怒。脉细弦,或革数。舌质绛,苔白或干。
证析:此为异烟肼中毒,肝胃不和所引起。肝为毒邪所伤,气郁络阻,则胁下胀痛。肝郁气滞,犯胃伤脾,则恶心呕吐,脘腹不适,倦怠无力。气郁化燥,伤津损液,则口苦咽干。气郁逆气上冲,则头昏头晕,烦躁易怒。
脉舌征亦为肝胃不和的缘故。
治则:舒肝理气,和胃降逆。
处方:中药:小柴胡汤(《伤寒论》)加平胃散(《和剂局方》)、温胆汤(《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加防风、白术、佛手、白芍、黄芩。
针灸:中脘、内关、阳陵泉、足三里、太溪、太冲、合谷;或百劳、肝俞、厥阴俞、胃俞、至阳、悬钟、丘墟。
手法:平卧,或俯卧。放松形神,调匀呼吸。泻法进针,得气后导引入静(意守太冲,或悬钟),留针半时,出针。
2.气滞血瘀
主症:头昏头痛,烦躁易怒,鼻眼出血,咳嗽痰血,胸闷胸痛,怔忡惊悸,失眠多梦。女性月经不调。脉革数,或细弦,舌红绛,苔白。
证析:此为异烟肼中毒,气滞血瘀所引起。气滞血瘀,气血津液不能荣养脑髓,则头昏头痛,失眠多梦。气滞伤肝,则烦躁易怒。血瘀伤络,血不循常道溢于体外,则见出血征象。心脉瘀阻,则心悸怔忡。气血逆乱,则胸闷胸痛。
脉舌征亦为气滞血瘀的缘故。
治则:理气活血,祛瘀通络。
处方:中药:通窍活血汤(《医林改错》)、神力消栓丸(自制)。
针灸:内关、大陵、合谷、中脘、血海、阴陵泉、太冲;或百会、百劳、肝俞、膈俞、至阳、委中、申脉、束骨。
手法:平卧,或俯卧。放松形神,调匀呼吸。泻法进针,得气后导引入静(意守太冲,或申脉),留针半时,出针。
3.脑络蔽阻
主症:精神躁烦,亢进不安,肌肉痉挛,幻视幻觉。或四肢感觉异常,头昏头痛,视物模糊,肌肉痉挛。口干口燥,甚则昏迷,尿少,或无。脉革,或弦,舌红绛,苔白或干。
证析:此为异烟肼中毒,脑伤神明失调所致。脑为身之元首,脑伤神明失守,则躁烦不安,幻视幻觉,甚则昏迷。五脏功能失调,气机逆乱,则感觉异常,肌肉痉挛。尿少或无为。肾脉重损之象。口干口燥为脑伤、津亏液损之征。
脉舌征亦为脑络损伤,神明失调的缘故。
治则:活血通络,开窍醒脑。
处方:中药:清营汤(《温病条辨》)、脑心康(自制)加水蛭、石菖蒲。
针灸:心区、肝区(眼针),巨厥、少府、少冲、商阳、血海、太冲;或百会、风池、哑门、大椎、心俞、肝俞、申脉、涌泉。
手法:平卧,或俯卧。神清者嘱放松形神,调匀呼吸。泻法进针,得气后导引入静(意守太冲,或涌泉),留针半时,出针。神昏者,即刻泻法进针,神气来复者,导引入静,留针观察半时以上,出针。神气未复者,留针观察,10分钟行针一次,留针半时到1时,再出针。
4.脾弱肝旺
主症:头昏头晕,食欲不振,少气无力,面色虚白,胁肋胀痛,脘痞不适,口干口苦,大便不利,手足心热,情绪不稳,易烦热激动。脉革数,或细弦,舌红绛,苔白或干。
证析:此为异烟肼久服,脾伤肝郁所引起。脾气损伤,则不能磨谷运化,症见食欲不振,脘痞不适。肝伤气郁,则胁肋胀痛。肝郁化火则口干口苦。肝郁气逆,上冲伤神,则头昏头晕,烦躁易激动,情绪不稳定。肝气犯胃,则大便不利。面色虚白为肝血虚损之象。手足心热为肝郁化热伤络之征。
脉舌征亦肝郁气滞,克伐脾土的缘故。
治则:健脾养肝,理气和胃。
处方:中药:银芍六君汤(验方)、痛泻要方(《景岳全书》引刘草窗方)加酸枣仁汤(《金匮要略》)。
针灸:中脘、合谷、内关、公孙、行间、足三里;或脾俞、肝俞、大肠俞、承山、阳陵泉、太溪。
手法:平卧,或俯卧。放松形神,调匀呼吸。补法进针,得气后导引入静(意守公孙,或太溪),留针半时,出针。
气功预防与治疗
异烟肼中毒救治后,或慢性损害,应配合气功治疗。可选择太极安神法(坐式、普通型)习练。作法如下:端身正坐,抱球并意守10~15分钟,然后旋腕、转手内外各3次,随即轻握拳3次。乘势摩面、头、颈、项36次,左手摩足底,右手摩左足底各72次。
注意事项:作功时外环境要安静,切忌突发噪声异响。按摩时动作要慢,数数。收功后口中津液,意念导引送入丹田。
另外,异烟肼救治后,神形失调,还可选择胎息法习练,作法见肺络咯血,“气功预防与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