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赞美祖国的诗词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赞美祖国的诗词范文1
【关键词】古诗词教学 情感教育 策略
孔子说过:“不学诗,无以言。”诗歌是一种至纯至美的文学样式,而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有着灿烂而悠久的诗歌文化,中国古典诗歌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古往今来,古诗词对中华民族的人文素质的培养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在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诗词的教育意义仍不可忽视。我们的语文教育,应将古诗词与教学相结合,在古诗词的教学中实现育人的目的,这也是一个重要的语文课题。
爱国主义情感维系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民族团结而经久不衰,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最为浓烈、最为强烈的部分。我国古代诗词中不乏表现爱国主题的名篇佳作,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好教材,在教学中应怎样进行爱国主义情感教育,通过多年的语文教学,笔认为主要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一、在古诗词教学中增强民族自豪感
通过古诗词教学,可以使学生对祖国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和杰出的科学成就加深认识,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教学中教师通过生动的语言描述以及情景的展现让学生凭借自己的感知明白我国的唐诗、宋词是前人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也是中华文化传统教育的一座宝库。还可以从祖国的一山一水,一人一物等逐渐认识到祖国是一个文明古国,有着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中华民族不可欺侮的实质。民族的自尊心和自豪感便在这过程中逐渐形成。并赋予思维过程的条理性及深刻性,因此通过语言表达加深内心感受,是语文教学中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手段。
二、在古诗词教学中树立报国之志
通过古诗词教学,对学生进行热爱劳动人民、敬仰古代杰出人物,加强对劳动人民自强不息、不畏、坚决维护国家独立尊严的光荣传统的认识,激励学生从小树立报国之志。爱国主义情感教育包括了热爱劳动人民的教育。人民群众是伟大的,在他们身上闪烁着中华优秀文化的光芒。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孕育出千千万万的优秀儿女。热爱劳动人民、敬仰并学习杰出人物是学生应具备的道德品质。唐代李绅在《锄禾》一诗中写道:“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体现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和敬重。杜荀鹤的《山中寡妇》表现了诗人对山中寡妇的深切同情,对残酷剥削的憎恨。再看曹操《观沧海》一诗中“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则表现了诗人宽广的胸怀和远大的政治抱负。陆游的《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则反映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拳拳之心和以身报国的雄心壮志,充满了积极进取的精神,教学时,要引导学生体会诗人的思想情感,领略那种惊天地,泣鬼神的英雄气魄,在憧憬与感慨的同时陶冶自己的情操,培养学生热爱劳动人民,热爱他们的劳动成果的思想感情,学习杰出人物的精神品质。
三、在古诗词教学中激发美丽情愫
通过古诗词教学,使学生对祖国广袤、秀丽的山河加深认识,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壮美河山的思想感情。爱祖国首先表现为爱祖国的山山水水,事事物物,甚至一草一木,我认为具体应做到以下几点:
1.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教育。描绘祖国大好河山的诗词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好教材,如《敕勒歌》以雄浑的气势,描写了阴山脚下美丽富饶、广阔无垠的草原风貌。《望庐山瀑布》中“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一幅壮丽的瀑布图展现在我们眼前。《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钱塘湖春行》、《江南春》等诗篇以清新、明快的笔调描绘了如诗如画的祖国河山,表现了诗人热爱祖国河山的深沉感情,而且渗透了诗人积极进取、蓬勃向上的精神。通过教学使学生享受美感、受到熏陶。
2.热爱鸟类等动物的教育。鸟是人类的好朋友,它们是自然界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动物的生存,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协调。在古诗中,涉及写鸟的比比皆是。如孟浩然在《春晓》中写道:“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处处鸟语才使春天显得有了气息。杜甫在《绝句》中也写到:“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黄鹂的鸣唱和白鹭的飞翔,充满了一派生机,从侧面反映出自然环境的美好。此外,骆宾王的《咏鹅》,杜甫的《江畔独步寻花》等诗也是热爱动物教育的良好教材。
3.热爱花草树木等植物的教育。叶绍翁在《游园不值》中写道: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以出墙来的一枝红杏赞美了满园春色。杨万里在《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中写到: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以荷花的美衬托西湖的美。白居易在《赋得古原草送别》中写道:“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不仅描写出小草顽强的生命力,而且表现出自己对小草的深情赞美。贺知章《咏柳》中的“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两句将柳树柳条描写得非常美。既写出了动人的形态,又写了碧绿逗人的色彩。杜牧的《山行》、《江南春》,苏轼的《惠崇(春江晚景)》等诗均有相关的描写。这些用来教育学生热爱花草树木等植物,不仅形象生动,具体直观,而且具有很强的教育性。
4.开展本土诗词文化传播与教育。除了古诗词的教育,我们教师也要搜集了本土诗词,对学生进行本土诗词教育,亲近诗词,激起热爱家乡的情愫。如广西北流是中华诗词之乡,本土诗人创作了大批北流风物(人物)诗赋,包括荔枝、龙眼、木菠萝、大容山、勾漏洞、岭垌窑址、铜阳书院、景苏楼、城西公园、箩村、罗政村、中国陶瓷名城等等,要利用好这些文化资源和诗词资源,对学生进行有效的诗词教育。
总而言之,语文教学应深入挖掘历代诗词作品中爱国主义主题的名篇佳作中蕴含的爱国主义因素,并不失时机的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努力做到既传承了文化又进行了爱国主义教育,培育爱国爱乡的少年君子。
参考文献
[1] 涂培源《在古诗教学中引导小学生展开想象》《教育评论》2001年第2期p.68-69.
[2] 于秀兰、沈益亮《古诗词教学“六字决”》《广西教育》2001年第11期p.36.
赞美祖国的诗词范文2
一、拓宽渠道 经典进入课堂
课堂教学是开展特色教学的主渠道,我校紧紧围绕课堂教学做到了“五个一”,即:每天一次诵读、每周背一首古诗、每周上一节国学课程、每周听一次古诗词鉴赏、每学期进行一次竞赛活动。经历从吟诵到品读、从鉴赏到应用的多思过程。
我们把每天的早自习的晨读时间定为师生诵读经典诗词的时间,学校根据各年级实际推荐了30首经典诗词,要求学生在一学期内全部会背诵。每周开设一节学习古诗词的校本课程,已阅读为主,扩大学生的阅读量。每天利用“欣赏”时间(每天10分钟)对一首经典古诗词进行鉴赏品味,很受学生欢迎。每学期进行一次古诗词诵读和背诵活动,学生兴趣盎然,效果很好。
二、统筹兼顾 营造诗教氛围
1、分层要求不同年级
针对不同年级学生的认知能力,学前、一年级以诵读《三字经》、《千字文》、《弟子规》等国学经典为主,2---5年级在吟诵经典诗词的基础上进行诗词鉴赏。(以小学生必备70首古诗为主)
2、组织编写校本教材
我们在开展古诗词进校园工作中,坚持与课堂教学特别是语文教学紧密结合,积极组织教师编写校本教材。目前,我校编写的《古诗词进课堂》一书,已作为校本教材投入使用。
3、坚持与德育教育相互融合
走廊文化凸显“诵读古诗文辞,打造书香校园”特色,以不同形式展现给全体师生,让他们耳熏目染,时时刻刻感受到古诗词的魅力。
每逢重大节日,学校都把古诗文融入到有关活动中。如五一劳动节举行以赞美劳动和劳动人民为主题、母亲节、父亲节以歌颂亲情为主题、清明节以缅怀先烈为主题、教师节以赞美教师为主题、国庆节以歌颂祖国为主题的诗歌朗诵、优秀诗词书法展览等活动。各班级在班队会课中也组织相应的活动,以强化学习经典诗文的效果。
赞美祖国的诗词范文3
1.能有感情地朗诵诗词,并能背诵。
2.能感受作者在诗中寄寓的感情。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投影月夜图画和配合的诗词)
月亮是中国文化中的传统意象——团圆的象征,古人总爱对月抒怀,尤其是在中秋这样的节日,今天我们要来学习《中秋咏月诗词三首》。
(二)介绍作者:
1.苏轼(1036—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人(今属四川),有《东坡全集》。
2.《水调歌头》是苏轼豪放词的代表作,中秋佳节,作者望月思人,不免孤单寂寞,满腹疑问无人倾诉,乘着酒兴,质问青天——“明月见时有”“今夕是何年”“何事长向别时圆”。
(三)诵读探究:
1.理清诗歌脉络。
上阙:月下饮酒
(由幻想超脱尘世,转化为喜爱人间生活。)
下阙:对月怀人
(由感伤离别转而为对离人的祝福。)
2.朗诵全诗。
学生学习过程:独立思考——四人小组讨论——小组交流
思考:
(1)开头两句的月宫境界,反映了什么?
反映词人对天上的向往。
(他写该词时正值政治失意,这正反映了他当时思想的矛盾。)
(2)后面几句,思想有无转变?
作者的思想由天上的幻境回到了地上的现实,表现了他对人间生活的赞美和热爱。
(3)该诗反映了诗人怎样的胸怀?
旷达的胸怀和乐观的情致。
(四)课后学习:
背诵三首诗词。
中秋咏月诗词三首(第2课时)
学习目标:
1.学习欣赏咏月诗词的方法。
2.体会诗中的意境。
课前预习:收集关于“月”的名句。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背诵收集的关于“月”的名句
(二)师生共同分析《十五夜望月》诗句:
中庭地白树栖鸦——月光照射在庭院中,地上好像铺了一层霜雪。萧森的树阴里,鸦鹊的聒噪声逐渐消停下来,它们终于适应了皎月刺眼的惊扰,先后进入了梦乡。“地白”二字,却给人以积水空明,澄静素洁之感。“树栖鸦”三字,简洁、朴实,既写了鸦鹊栖树的情况,又烘托了月夜的寂静。
冷露无声湿桂花——由于夜深,秋露打湿庭中桂花。这也让人联想到满月中的桂树。诗人在万籁俱寂的深夜,仰望明月,凝思入神,丝丝寒意,轻轻袭来,不觉浮想联翩,那广寒宫中,清冷的露珠一定也沾湿了桂花树吧?诗人无声望月的意境就显得更悠远。
冷露无声浸润了桂花,那么月中的白免呢,挥斧的吴刚呢,那“碧海青天夜夜心”的嫦娥呢?诗句让人产生丰富的联想。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明月当空,难道只有诗人独自在那里凝神注望吗?普天之下,有谁不在注目明月,神驰意远呢?诗人由已推人,扩大了望月的范围。诗人由于家人离散,因而由月宫的凄清,引出了入骨的想思。诗人没有直说自己的情思,而是用了一种委婉的语气,不知那饱含相思的清辉洒在哪一家。欲说不尽,委婉动人。
(三)分小组讨论
1.诗人在这首诗中描绘的景色的特征是什么?
秋月——秋思
2.诗人通过这种景色表达何种情感?
诗人通过联想,由已推人,在这出月明人远,思深情长的意境中,表达出别离思聚的情感。
(四)关于艾青
1.艾青(1910—1996),现代诗人,原名将海澄。浙江省金华县畈田将村人。他的第一本诗集《大堰河》1936年在上海出版。
2.艾青的诗,往往较多地把个人的悲欢融合到时代的悲欢里,反映自己民族和人民的苦难与命运,反映现实的生活和斗争,从而比较鲜明地传出时代的呼唤和人民的心声;诗作感情深沉,突出表现为对光明的热了向往、追求和讴歌。作为现实主义诗人,他的作品中紧密结合现实、富于战斗精神的特点又同新鲜的诗美结合在一起。
(五)研习课文《我的思念是圆的》
1.这首诗分两节,第一节,诗人由“思念是圆的”联想到最亮最圆的中秋月亮。月亮只有中秋圆,言外之意是说其他时候的不圆,在这样的夜晚,人应该由不圆到圆。
第二节,由西瓜和苹果都是圆的联想到团聚的欢乐和“骨肉被分割”的痛苦,此时,诗意顿觉显豁,渴望祖国统一、亲人团聚之情跃然纸上。惟其如此,在这中秋之夜,望着明月,“谁能把月饼咽下”就变成了沉痛的责问了。
2.《我的思念是圆的》的结构特点:
第一节:思念圆——月亮圆——人不圆——何时圆
第二节:思念圆——果瓜圆——家不圆——何时圆
3.《我的思念是圆的》一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诗人借中秋之月表现对祖国命运的关怀,对人民幸福的期待,抒发出对祖国统一的强烈愿望。
赞美祖国的诗词范文4
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对学生渗透爱国主义的教育呢?本人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客观研究解读教材文本,培植学生的拳拳爱国衷情
现行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在课文内容编排上对所包含的爱国主义教育思想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第一种类型:反映祖国壮丽山河、丰富资源的诗文,如《中国石拱桥》、《济南的冬天》、、《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云南的歌会》《斑羚飞度》等。
第二种类型:反映报效祖国、眷恋故土的小说与散文,如《最后一课》、《藤野先生》等。
第三种类型:反映祖国灿烂文化艺术、优良传统的精美品文,如、《故宫博物院》、《苏州园林》、《核舟记》、《背影》、《散步》等。
第四种类型:反映中华儿女争取民族独立、国富民强艰苦奋斗的经典篇章,如《芦花荡》、《过零丁洋》、《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等。
二、正确理解教材内容,滋养学生片片爱国真情
初中语文教学中所进行的渗透爱国主义教育,是教学工作的一项系统工程。如在现行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中,就有一些比较重要的组成部分,那就是每一单元后面的“写作、口语交际 综合性学习”、“课外古诗词背诵”、“名著导读”等、其实,在这一部分当中,无一不是同样也蕴藏着渗透爱国主义教育的巨大资源。些活动不仅可以让学生体会学习的过程,而且能让学生在进行这些活动的过程中在思想认识上有所提高,对祖国有更深层次的认识。
三、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彰显学生的堂堂爱国激情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存泥更护花”“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中华上下五千年,历代的文学家灿若群星,给我们留下了不少优秀的作品。在中学语文教材中,入选的古文一般都是脍炙人口、千古传诵的名篇。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引领学生学习这些古代优秀文学作品,对于启迪学生智慧,增加学生知识,丰富学生文化生活,弘扬古代文化,提高学生审美能力,提高全民族的文化素质,从而激发学生的民族自信心。这也是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精神的契机,从而进一步激发、彰显学生的堂堂爱国激情。
四、欣赏秀美壮丽篇章,振奋学生的滔滔爱国热情
现行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中,描写祖国大好河山、名胜古迹的诗文很多,如《与朱元思书》、《沁园春・雪》这些名篇佳作,往往是通过写山写水,写物抒情来表达作者的爱国情怀。在教学这些情文并茂的诗文时,教师要借助于作者对祖国壮丽河山的描绘和赞美,不失时机地向学生进行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教育。如《与朱元思书》一文,作者实感出发,着力描绘了富春江的山山水水,展现了山水之美,抒发了作者由政治失意转向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情绪。一代伟人《沁园春・雪》一词, 作者抓住“长城、大河、群山、高原、”等具体事物的崇高伟大形象描写,借助于“舞”“驰”等动词的传神描绘,以及修辞格的巧妙运用,把一幅气势恢宏的“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祖国河山图展现在学生面前,
让学生感受到祖国山河的美丽如画、雄壮磅礴,情不自禁发出“江山如此多娇”的赞美之情。通过教师课堂上的点拨指导,既激发了学生的欣赏经典诗词的美感,又能让学生自然生发出热爱祖国的情怀,学生救能够进一步认识到年青一代正在肩负建设祖国、保卫祖国的历史使命,更加振奋出学生自己的滔滔爱国热情。
五、注重课堂内外学习结合,催动学生的浩浩爱国豪情
赞美祖国的诗词范文5
关键词:家国情怀;艺术歌曲;大爱
家国情怀是中国传统文化不可缺少的部分,也是中华民族一直坚持的信仰。中华民族孕育了五千年的辉煌,这五千年的岁月,留下了璀璨的传统文化。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仁人志士层出不穷,中华美德熠熠生辉,民族精神世代传承。北雁南飞,落叶归根,因为祖国,我们才有强大的凝聚力,我们心系祖国,走到哪里都忘不了,我是一个中国人。
中国人对家国的爱大都蕴藉于内心,婉约于举止,似小溪穿行于山林,虽不乏低吟浅唱的诗意,但大多还是平静婉转的恬淡。一旦家历险境或国临危难,中国人的爱家爱国情怀便喷涌而出,有江河激流飞泻的雄峻,更有大海狂澜劲涌的豪迈。在中国人看来,家是最小国、国是最大的家。“临患不忘国,忠也。”――《左传・昭公元年》;“苟利国家,不求富贵。”――《礼记・儒行》;“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曹植《白马篇》。这样的诗句在中国古诗词中不胜枚举,正是先贤们家国情怀的真实写照。经过几千年的传承,中国近现代人更是如此,即使身处异国他乡也阻隔不断对家国不离不弃的情怀。解放初期,华罗庚、钱学森等放弃国外优厚待遇,克服重重艰难险阻,毅然回到祖国的怀抱。
改革开放以来,国内有不少作曲家寄情于“大爱”母题并卓有建树,而陆在易的独特之处在于:一,他对祖国、民族的命运始终深切关注,在他内心世界里,祖国民族的命运高于一切;灼热的情感和强烈的历史使命感是构筑其“大爱”的坚实基础。二,为了艺术的表现大爱情怀,陆在易对每一部作品总要预先进行精心构思,尽最大努力为之寻找、选择与之相适应的最妥帖、最合适的音乐语言和写作手法,用丰富多样的艺术手法对这一主题作了五色斑斓的变奏和拓展,由此构建出一个属于陆在易独有的“大爱”形象画卷 。
《桥》《盼》《家》是获首届金钟奖的声乐作品。《桥》民谣式的旋律发展与音画式的钢琴织体勾勒出一副美轮美奂江南水乡图,尽显江南民歌的细腻柔美与水乡民众的安居乐业;《盼》宣叙性动机与级进旋律相结合,形成召唤性的情感期待,表达了主人公对感情的回归、亲人的回归的热切期望;《家》平实、朴素的七声羽调式旋律,加尾声的单二部曲式结构,平静与激情的情感布局,表现出一个游子对对家、对祖国的深情倾诉。
《桥》作于1981年,“水乡的小桥姿态多,石板缝里长藤萝,三步两桥连水港啊,条条玉带映碧波。姑娘挑藕桥头歇,老汉送粮桥下过,离家千年也恋水乡啊,愿作人间桥一座。”这首歌以一个离家“千年”的游子终于回到自己的故乡为视角,给观众展现一幅充满诗情画意的江南水乡美景,并借描写家乡的桥来抒发对家乡、对祖国美丽河山真挚的热爱之情,以及对人民安居乐业的赞美与歌颂,激起人们对祖国和平生活的向往与热爱。
《盼》创作于1988年,故事片《森林在焚烧》插曲,本意是对森林被焚烧的悔恨,但作者使用了拟人手法。旋律上运用了具有念白特点的宣叙调创作手法,加强了歌曲的感染力,直抒胸臆,表达了一种非常复杂而焦灼的心情,是对青春的呼唤,是对爱人的忏悔,也是在对自己的灵魂鞭挞中懵然醒悟时的呐喊 。主人公急切的盼望感情的回归,引申到对祖国统一,亲人回归的热切期望。
赞美祖国的诗词范文6
【中图分类号】 G633.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5)13―0097―01
一、形态为手段
古诗词言简意赅,富有形象感、意蕴感和情趣性,其中以形象感为基础。因此教者越来越重视对学生视、听等感官形象性的刺激,以强化表象的建立、组合、转换,其教学手段表现为形态化。
1.图画具有直观性和形象性。借助图画将古诗词形体化,更易于使学生清晰理解诗意,深刻领悟其中蕴含的哲理。如,在教学“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时,教者出示庐山的正面图,侧面图,让学生观看、比较,再通过诵读诗句,图文结合,揣摩、推敲,使学生体味出多角度、多视野观赏庐山其面目确是各不相同。
2.悦耳有时比悦容更重要,不能悦耳就不能悦容。在古诗词教学中,教者语言要绘声绘色,生动形象,并恰当地使用态势语言。教者的语言、态势给学生以声感、形感的刺激,能使冰冷呆板的文字符号活化,使学生获得形象化的感知。如,在教学“草色遥看近却无”这句时,教者娓娓动听的描写以及遮眼远看、低头细看的动作,似乎使学生在丝丝微雨中,隐隐约约看见一大片一大片极淡极淡的青青之色,但走近仔细看,地面上只是些针状似的草芽,根本看不到青是什么颜色。学生进入了情境,感悟早春的美既柔嫩又富有生机。
二、想象的借助
想象是人的大脑对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从而创造新形象的过程。在记忆表象的基础上,充分发挥想象这一心理作用,再现诗中描绘的场景,能使学生进入诗境,解决古诗词因时空跨越度大给小学生带来的学习困难。
1.古诗词语言凝炼,跳跃度大,写法夸张。小学教学古诗词首先要使词语表象化,并使其强化(建立)、活化(转换)、优化(加工)。即在意读诗文时,引导学生借助想象,将词语在脑海里形成主体画面。如,在教学“遥看瀑布挂前川”这诗句,教者紧扣“挂”字,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似乎同诗人一同观赏庞然的瀑布凌空直泻而下,领略其雄伟的气势。
2.古诗词是诗人富有高度想象力的产品。教者教学古诗词要借助诗人的想象,启迪学生的思维,感悟其诗情画意。如,在教学“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这诗句,学生经过看录像和反复吟读诗句,悟出:这是诗人被大自然景色所陶醉,一种幻觉油然而生,从而吟出这千古佳句。教者引导学生借助诗人的丰富联想,展开想象,领略诗人雄伟的气魄,以及诗人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的情怀。
3.古诗构思精巧,多处留有艺术空白,言虽尽而意无穷。小学生学习古诗词借助想象、联想,补其空白,走进作者所描写的世界,感悟语言文字所暗示和启发的蕴意和情感。如,在教学《咏柳》一文时,诗人采用自问自答:“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教者引导学生紧扣这设问的手法,展开丰富的想象,品味这无穷之意。
三、情感的纽带
诗人以饱蘸激情的笔墨,着力写出千古传颂的诗篇,给人以意境美、情感美、情趣美,教者要以情感为纽带,竭力缩短学生与诗人的距离,唤起情感的共鸣,促使学生从诗中感知美、理解美、评价美、分享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