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房贷收入证明格式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房贷收入证明格式范文1
兹证明 先生 女士,身份证明资料为 身份证 军官证 护照,号码为 ,系我单位工作人员,自月至今一直在我单位工作,在我单位已工作 年。目前从事 工作,担任 职务。其上一年度收入状况见下表(单位:元)
特此证明。
本单位对上述证明内容的真实性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单位公章(或人力资源部门章)
单位负责人
(或授权人)
年 月 日
1、单位全称:
2、单位法定地址:
3、邮政编码:
联系电话:
4、人力资源部门负责人:
因没有稳定的收入,所以想让一朋友公司给我开收入证明,他有公司的印章,但那公司不是他的,还有他那公司是外地的。这样是否可行?
如果这种可行,开收入证明程序是什么??
外地公司开的收入证明也可以。
开收入证明不需要什么程序,就是按照贷款银行的格式填一份收入证明,加盖公司公章即可。
房贷收入证明格式范文2
关键词:“两房” 住房融资 改革
一、引言
2011年2月11日,伴随着美国财政部《改革美国住房金融市场》白皮书,美国住房抵押市场20年来最大规模的改革计划被启动。一时间,“两房”前景以及住房融资问题再一次引发关注。其实,在2007年次贷危机爆发之后,美国政府已连续采取了近万亿的注资、7次大幅降息、5大央行联手、减税1500亿美元等一系列政策措施进行干预,希望尽可能早日复苏其住房市场,重振美国经济。时至今日,全球经济虽然正在从这场危机中逐步复苏,但其余波仍未完全平息。尤其是这场危机的源头――美国的住房融资体系,仍是需要长期关注和解决的问题。而“两房”改革无疑是美国住房融资改革的焦点。
二、“两房”改革概况
1、“两房”的由来与发展
“两房”指房利美(FNM)与房地美(FRE)这两家非银行金融机构。它们虽然是私人拥有的上市公司,却是依据联邦法律创建的,美国最大的两家“政府赞助企业”,可以享受免交各种联邦及州政府的税收以及来自美国财政部的金额均为22.5亿美元的信贷支持等特殊权利。由于“两房”的主要业务就是借助政府背景,低息向债券市场融资,向房贷市场注入流动性资金。因此,受次贷危机和房地产市场低迷的影响,危机爆发后,“两房”曝出大量坏账,业绩急剧恶化。同时,其资产严重缩水,负债飙升。
2、美国政府拯救“两房”
鉴于“两房”的特殊身份以及其影响力之大,美国政府不可能眼看其陷入危机而坐视不管。于是,美国政府开始了其拯救“两房”之路。
据统计显示,危机期间,美国财政部和美联储累计购买了超过1.6万亿美元的“两房”资产,约占“两房”拥有或担保资产总量的29%。但是,美国房地产市场的持续低迷使“两房”表现仍然差强人意。
2007年,“两房”股价年均约每股60美元左右。2008年9月被政府接管时,股价跌落至1美元左右,到2010年6月,“两房”的普通股股价一直徘徊在纽交所要求的最低平均收盘价1美元附近。最终,受交易所规定制约,“两房”黯然退市,但即便如此,退市之后“两房”的经营业绩依旧惨淡。
2010年8月9日,“两房”分别向美国联邦政府寻求15亿和18亿美元的救助金。2011年5月6日,房利美宣布,为消除财务赤字,美国联邦住房金融局已代表其向美国财政部再度申请85亿美元救助资金。如果这笔资金到位,美国政府对房利美的救助总额将达到997亿美元,是接受救助资金最多的单个公司。
长期亏损的“两房”给美国政府带来了巨大压力。美联储主席伯南克在出席国会听证时就曾表示,美国财政状况“长期内不可持续”,这意味着在救助“两房”的问题上,美国政府也不可能没有底线。美国财政部长盖特纳说,“两房”问题所体现的并不仅仅是其最终随市场倒塌,而是包括监管基本设计、系统中激励机制在内的一整套制度的“全面失败”。总之,“两房”改革势在必行。
3、“两房”改革的现状与未来
2011年2月11日,美国财政部及住房和城市发展部公布了一份改革美国住房融资体系的白皮书――《改革美国住房金融市场》,计划在几年内逐步削减美国政府在抵押贷款市场中的支持力度,并让“两房”逐步从市场上淡出。
白皮书中提出了改革住房金融体系的三个可选方案:一是政府除保留现存的联邦住房管理局这一机构外,彻底退出住房抵押贷款市场;二是只有在住房市场出现危机时,政府才能出面担保住房抵押贷款;三是政府仍然在住房抵押贷款市场发挥一定的作用,但将不再通过房地美与房利美这样的政府支持企业来实施,而是通过私有保险公司来实施,在这些公司无法发挥作用的时候,政府才会介入。未来的方案可能是三选一,也可能是三项方案的混合重组。但无论国会确定哪种方案,政府在“两房”市场中的作用都将逐步减弱,取而代之的是私营部门作用的上升。考虑到当前美国的住房市场和经济复苏仍然脆弱,政府宜采取循序渐进的方式来实现其目标。由于当前国会两院内的共和、民主两党不仅在改革方向上,而且在改革进程、时间表方面都存在着严重分歧,“两房”改革方案在短期内可能并不能明晰。但从中远期来看,政府的淡出将使未来美国住房融资的成本上升,这将使得美国政府长期以来倡导的“居者有其屋”的理念面临挑战,同时私有化进程也将改变美国住房金融体系的运营模式。而对于持有大量“两房”机构债券的中国而言,尽管规模不大,但私有化将确实为这部分资产带来不确定的风险隐患。
三、从“两房”改革看美国住房融资的发展方向
房利美与房地美只是美国住房金融体系的冰山一角,美国政府为了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促进住房自有化率的提高、推动住房市场健康平稳运行的目标,经过两个多世纪的探索与发展,逐步建立起了当今全球最为成熟的住房金融体系。
美国住房金融体系在经历了制度化、证券化、到最终走向深化完善的过程中,其所承载的公共住房政策目标也得到了不断地强化,这是美国几代总统为圆美国人民的“房产梦”所做的不懈努力的结果。这也说明了美国的住房金融体系在充分发挥商业性金融机构作用的同时,也体现了很强的政府意志。但是,即便是这样看似健全的体系仍爆发出了波及全球经济的次贷危机,于是,我们不得不更加审慎地、客观地去看待美国的住房金融问题。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在其2011年4月期的《全球金融稳定报告》(以下简称《报告》)中给出了政策制定者建立和维持住房融资体系最佳做法的三点建议,笔者在此基础上结合美国当前局势加以分析并给出具体的实施方案:
一是政策制定者应通过鼓励加强风险管理,完善贷款发放标准,并实施有效监督,重点完善抵押贷款业务
虽然美国的金融体系中设置了五大监管机构来保证其金融秩序的有效与稳定,但次贷危机爆发的根本原因则在于政府监管的缺位和对金融监管的必要性认识不足。在2007年危机爆发时,有占市场份额16%的金融机构并没有受到联邦住房金融委员会的监管;占有次贷市场59%份额的前10大抵押贷款发放机构,都不是联邦住房贷款银行会员;而由私人机构发起的20%的住房抵押支持证券也不在联邦住房企业监管办公室的监管范畴。这些金融机构正是利用政府监管的漏洞,不断拓展次贷业务,加快金融衍生品的创新速度,为次贷危机的爆发埋下了伏笔。此外,据《报告》中实证分析表明,抵押贷款快速增长与房价急剧上升之间有着密切正相关关系。所以,美国政府有必要进一步加强对住房金融体系的管理力度,拓宽监管范围,在兼顾公共住房政策的同时,严格控制次级衍生品等高风险金融产品的投放,确保贷款发放安全稳妥,积极主动地维护住房金融市场秩序的安全稳定和广大消费者的利益。
二是需要更仔细地考虑政府参与在住房融资中的影响,防止其负作用。实证分析表明,政府参与是导致本次危机的重要因素之一
2007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马斯金说:“次贷危机是美国政府的一个错误。”自20世纪30年代的经济大萧条以来,美国政府长期推行的提高住房自由化率的执政理念间接催生出了次贷业务,他们甚至通过发行高风险债券从全世界筹集资金以实现自己的 “房产梦”。而金融危机最大的教训就在于对住房市场的广泛优惠政策损耗了每个美国人的利益,因为其错误地配置了资本和信贷。同时,作为“政府赞助企业”的“两房”,长期依靠政府担保和支持,低息借入,高息贷出,加速了市场的流动性和抵押贷款的增长,让联邦政府和纳税人成为风险的承担者,是这次次贷危机的元凶。终结“两房”,等于承认数十年来统治美国房贷融资体系的政府主导模式以失败告终。《报告》显示,平均而言,政府参与程度更高的国家经历了更大幅度的房价下跌。当然,鼓励“经济自由化”,完全依靠市场自身进行调节与配置在当前的全球经济环境下是不现实的。政府在未来的房贷市场上仍需发挥重要作用,只是应该朝着更加明确、透明、有限的方向迈进。美国政府在2011年的住房融资改革建议中提出的削弱其在“两房”中所发挥的作用的做法,就是其在逐步退出住房融资市场的道路上迈出的正确的一步。
三是需要更好地协调私人证券化业务(包括抵押贷款服务)的激励机制与投资者激励机制
近年来,国际上商业银行和投资银行的相互并购的趋势愈演愈烈,这些庞大的金融机构内部部门之间文化差异巨大、经营方式迥异。但是,随着竞争的日趋激烈以及金融产品市场界限的日益模糊,商业银行越来越推崇向投资银行看齐的片面ROA(资产收益率)和ROE(净资产收益率)等量化考核标准,看涨式期权类的奖金激励方式大行其道,极大地助长了金融业高管层的道德风险,使得他们甘愿冒险以获得高额的奖金和红利,一旦失误也无需承担任何损失。这种过于看重短期回报,不计风险,普遍追求最高收益率的经营模式使得不少传统的商业银行无视审慎性要求,盲目创新业务。危机爆发前,国际金融机构大肆利用次贷衍生产品,这种不是通过增加信息透明度来降低信用风险,而是期望通过资产证券化等方式在全球范围内分散风险的做法,与其说是分散了风险,倒不如说加剧了交易者间信息不对称的矛盾,增加了信用风险。所以,美国政府有必要适当干预,在推动金融创新的同时,注重与之配套的风险管控机制的建设,通过协调和完善激励机制鼓励“安全”的私人证券化,使抵押贷款市场朝着长期健康的方向发展,而不是着眼于容易酝酿和累积风险的短期盈利。同时,保证投资渠道的透明和交易双方信息的对称,使得金融产品能够切实地发挥担保和分散风险的作用,保障住房金融体系能够健康平稳的运行下去。
四、中国住房融资的发展方向
随着房地产价格的一路走高,泡沫现象初见端倪,居民的住房问题在中国已受到政府的
广泛关注。据表1数据显示,由于保障房建设力度的加强,我国房地产市场开发投资增速有上升趋势,商品房的销售面积和销售额的增速因政策趋紧均有所回落。而在房地产开发企业本年资金来源总体增速下降的趋势下,其利用外资的同比增速却明显上升。这就说明了从今年年初开始,央行先后五次加息、“新国八条”等一系列房地产调控措施的出台正在逐步切断企业在银行、股市和债市的融资链条,房地产企业不得不开始在民间市场高息融资,通过房地产信托暗度陈仓,或者在境外高息融资,等待人民币升值以缓解还债压力。但是,长期以来,中国的住房融资市场一直是银行主导型的,持续性货币紧缩政策必然会对房地产企业,尤其是中小型企业的发展产生巨大压力。
表1中国住房融资现状(2011年)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
根据以上对于美国住房融资市场的分析,并结合当前中国房地产市场的核心问题,笔者对于中国住房融资市场未来的发展和走向有以下几点建议:
首先,加强对于相关金融机构的风险管理
在中国,住房贷款人的月房产支出与收入比必须控制在50%以下(含50%),这就促使许多不合规定的居民以虚假工资证明、收入证明来获取住房贷款;随着年初限购令的出台,许多住房中介机构通过代办社保证明、延期网签等行为,达到“帮助”购房者规避限购,牟取自身利益的目的;由于房地产企业资金链整体趋紧,房地产信托业务已成为中小房地产企业融资的重要渠道,这就直接造成了房地产信托数量增大、收益率节节上升的现象,已经临近危险边缘。这些现象表明,中国的住房金融体系存在着融资系统不完备、商业银行审查不严格、激励体制不健全等一系列问题。这就要求监管部门应进一步加强对商业银行的窗口指导和风险提示,健全与住房金融相关的法律法规,加大监管力度,发展跨境跨行业监管合作,增加信息透明度,以保障市场秩序的健康与稳定。
其次,政府应选择适当的货币政策进行调控
中央银行从年初起采取了连续加息等一系列货币紧缩政策。据表1数据显示,虽然在遏制房价过快上涨方面确实取得了一些成效,但是根据目前四月份的工业增加值下降的数据来看,一味的过度紧缩可能会对中国的实体经济造成负面影响。并且,升息可能会导致境外热钱的大量流入,从而使中国原本就已经存在的通货膨胀形势更加严峻。当住房市场的高库存遇到高利率,紧缩遇到企业周转困境,处理不好,不仅企业压力增大,宏观经济很有可能失控。比如08年的经济低迷,与07年第四季度的紧缩就有一定的关系,而不完全是受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加之目前世界各国的货币政策协调也越来越困难,中国在选择货币政策时,一方面要平衡好短期利益与长期利益,尽量避免硬着陆;另一方面,在保证本国经济健康发展的同时,也要兼顾到全球经济局势。所以,灵活、多元、谨慎是中央采取宏观政策时应该注意的问题。
最后,深化住房体制改革,切实解决中低收入家庭的住房难问题
房价长期居高不下,中低收入家庭较低的可支配收入使其住房支付能力、融资能力受到了极大的限制。经济适用房、廉租房等旨在解决中低收入家庭住房问题的房屋建设进度迟缓、运行效率不高,大部分中低收入家庭的住房条件并未得到有效改善。而夹心层、农民工的住房问题更是没有法律法规以及相关政策来进行强有力的保障。虽然,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在于缩小中国长期收入分配不均所造成的巨大的贫富差距,但是,调整住房供应结构、建立与中低收入群体购买力相适应的公共住房融资体系,不断完善有失公平性的住房公积金制度、提高融资能力,确保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的落实等,这些都可以在不同程度上缓解当前中低收入家庭的住房压力。总之,中低收入家庭住房金融体系的运作离不开政府的参与和支持。从中央制定的今年将开工建设各类保障性住房1000万套的计划以及加强保障性住房用地管理的政策措施和相关要求中,我们可以看到政府正在着力解决该问题的决心。
参考文献:
[1]张宇,刘洪玉.美国住房金融体系及其经验借鉴――兼谈美国次贷危机[J].环球金融,2008;4
[2]周纪恩.美国次贷危机对我国住房金融的启示[J].上海管理科学,2008;5
[3]董意凤.中低收入者住房金融的国际经验与借鉴[J].山东行政学院山东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3
[4]周京奎.我国中低收入家庭住房现状及存在的问题[J].中国房地产金融,2010;4
房贷收入证明格式范文3
关键词:数学建模;最优化问题;金融与经济;估算与测量
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18-0321-02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生活中的数学建模涉及到的问题比较贴近我们的实际,具有一定的实践性和趣味性,所需知识以初等数学为主,较容易入手与普及。因此,生活中的数学建模应成为培养大众数学应用意识、提高学生数学思维水平、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重要途径。
本文拟将初等数学知识与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相结合,对几种常见类型的建模技巧进行简要的分析、归纳。
一、基本概念
数学模型:把某种事物系统的主要特征、主要关系抽象出来,用数学语言概括地或近似的表述出来的一种数学结构。它是对客观事物的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一个近似的反映。
数学建模:建立数学模型解决实际问题过程的简称。
二、建模步骤
这里所说的建模步骤只是大体上的规范,实际操作中应针对具体问题作具体分析,灵活运用。数学建模的一般步骤如下:
1.准备模型。熟悉实际问题,了解与问题有关的背景知识,明确建模的目的。
2.建立模型。分析处理已有的数据、资料,用精确的数学语言找出必要的假设;利用适当的数学工具描述有关变量和元素的关系,并建立相应的数学模型(如方程、不等式、表格、图形、函数、逻辑运算式、数值计算式等)。在建模时,尽量采用简单的数学工具,以使模型得到更广泛的应用与推广。
3.求解模型。利用数学工具,对模型进行求解,包括解方程、图解、逻辑推理、定理证明、性质讨论等。对模型求解的结果进行分析,根据实际问题的性质分析各变量之间的依赖关系,有时需要根据所得结果给出数学式的预测和最优决策、控制等。
4.检验模型。把模型分析的结果返回到实际应用中,用实际现象、数据等检验模型的合理性和实用性,即验证模型的正确性。通常,一个成功的模型不仅能够解释已知现象,而且还能预言一些未知现象。
如果检验结果与实际不符或部分不符,而且求解过程没有错误,那么问题一般出在模型假设上,此时应该修改或补充假设。如果检验结果与实际相符,并满足问题所要求的精度,则认为模型可用,便可进行模型应用与推广。
三、分类讨论
我们将按照初等数学知识在不同生活领域的应用,也即生活中的数学建模的不同题型作分类讨论。本文节选三类问题进行分析:最优化问题;金融与经济;估算与测量。
(一)最优化问题
最优化应用题包括工农业生产、日常生活、试验、销售、投资、比赛等方面,分最值问题、方案优化的选择、试验方案的制定等类型。对于最值问题,一般建立函数模型,利用函数的(最值)知识转化为求函数的最值;而对于方案的优化选择问题是将几种方案进行比较,选择最佳的方案。
例1(客房的定价问题):一个星级旅馆有150个客房,每间客房定价相等,最高定价为198元,最低定价为88元。经过一段时间的经营实践,旅馆经理得到了一些数据:每间客房定价为198元时,住房率为55%;每间客房定价为168元时,住房率为65%;每间客房定价为138元时,住房率为75%每间客房定价为108元时,住房率为85%.欲使旅馆每天收入最高,每间客房应如何定价 ?
分析与思考:
据经理提供的数据,客房定价每下降30元,入住率即提高10个百分点。相当于平均每下降1元,入住率提高1/3个百分点。因此,可假设随着房价的下降,住房率呈线性增长。
这样,我们可通过建立函数模型来求解本题。设y表示旅馆一天的总收入,与最高价198元相比每间客房降低的房价为x元,可建立数学模型:
y=150×(198-x)×0.55+x
解得,当x=16.5时,y取最大值16 471.125元,即最大收入对应的住房定价为181.5元。如果为了便于管理,定价为180元/(间•天)也是可以的,因为此时总收入y=16 470元,与理论上的最高收入之差仅为1.125元。
本题建模的关键在于:根据房价的降幅与住房率的升幅关系,假设两者存在着线性关系。
(二)金融与经济
现代经济生活中,人与金融之间的关系日益密切。金融类的题目注重了针对性、典型性、新颖性和全面性,因而对数学素质方面的要求就更高。
涉及金融与经济的建模题常见的有投资问题、住房贷款问题、分期付款问题、证券问题等。一般的做法是通过数学建模将此类题型转化为初等数学中的常用知识点来解决,如数列问题、幂函数问题、不等式问题等。
例2(购房贷款):小李年初向银行贷款20万元用于购房。已知购房贷款的年利率优惠为10%,按复利计算。若这笔贷款要求分10次等额归还,每年一次,并从借款后次年年初开始归还,问每年应还多少元(精确到1元) ?
分析与思考:
已知贷款数额、贷款利率、归还年限,要求出每年的归还额。本题即可化为求每年的归还额与贷款数额、贷款利率、归还年限的关系。
不妨先把这个问题作一般化处理。设某人向银行贷款元M0,年利率为α,按复利计算(即本年的利息记入次年的本金生息),并从借款后次年年初开始每次k元等额归还,第n次全部还清。那么,一年后欠款数M1=(1+α)M0-k
两年后欠款数M2=(1+α)M1-k =(1+α)2M0-k[(1+α)+1]
………………
n年后欠款数Mn=(1+α)Mn-1-k=(1+α)M0-
由Mn=0可得k=
这就是每年归还额与贷款数额、贷款利率、归还年限之间的关系式。
对于上述购房问题,将α=0.1,M0=200 000,n=10代入得
k= ≈32 549.6(元)
故每年应还32 550元。
本题建模的关键在于:将求每年的归还额与贷款数额、贷款利率、归还年限的关系化为数列计算问题。
(三)估算与测量
估计与测量是数学中最古老的问题。估算与测量类的建模题,其背景包括人们日常生活和生产、科学技术等方面的一些测量、估算、计算。
对于估算与测量的题目,一般要先理解好题意,正确建模,然后通过周密的运算,找出结论。这类题目常常可转化为函数、不等式、数列、二项式定理展开式、三角函数等知识进行处理。
例3(挑选水果问题):上街买水果,人们总喜欢挑大的,这是否合理呢 ?
分析与思考:
从什么角度来分析此问题呢 ?要判断合理与否,首先要明确判断的标准。一般来说,买水果主要供食用。故下面从可食率这个角度加以分析。
水果种类繁多,形状各异,但总的是近似球形居多。故可假设水果为球形,半径为R,建立一个球的模型来求解此题。
挑选水果的原则是可食率较大。由于同种水果的果肉部分的密度分布均匀,则可食率可以用可食部分与整个水果的体积之比来表示。分以下几种不同类型的水果分别剖析:
1.果皮较厚且核较小的水果,如西瓜、橘子等。同类水果的皮厚度差异不大,假设是均匀的,其厚为d,易得
可食率==1-3
2.果皮较厚且有核(或籽集)较大的水果,如南方的白梨瓜等。此类水果计算可食率时,不但要去皮且要去核。设核半径为kR(k为常数,0
可食率==1-3-k3
上两式中,d为常数,当R越大即水果越大时,可食率越大,越合算。
3.有些水果尽管皮很薄,但考虑卫生与外界污染,必须去皮食用,如葡萄等。此类水果与(1)类似,可知也是越大越合算。
本题建模的关键在于:从可食率入手,利用水果的近似球形,建立一个球的模型,将求可食率的大小转化为求关于水果半径R的单调性。
生活中的数学建模是在实际问题与初等数学知识之间架起一座桥梁,使初等数学知识在不同领域的应用得以生动地展示,再现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和应用的过程。
我们的数学建模应该密切关注生活,将知识综合拓广,使之立意高,情境新,充满时代气息。这对培养思维的灵活性,敏捷性,深刻性,广阔性,创造性是大有益处的。
参考文献:
[1]卜月华.中学数学建模教与学[M].江苏:东南大学出版社,2002.
[2]马春华,郑小玲.高中数学应用题题型突破例释[M].北京:龙门书局,2002.
[3]李云鼎,许少华.点击解析几何[J].中学数学杂志(高中),2006,(1):45-48.
[4]上海市中学生数学应用知识竞赛委员会.中学应用数学竞赛题萃[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房贷收入证明格式范文4
可靠的房屋所有权和住房金融
可靠的房屋所有权已经被证明是良好的业务和良好的公共政策。由可持续的住房拥有率产生的利益――包括强劲的本地投资和居民户稳定的财务状况――会为一个社区带来价值。随着时间的推移,房屋所有权已经成为许多家庭积累财富和保持财务状况稳定的主要手段,也是许多家庭运用这些财富进一步投资于教育、创业之中并将其传递给后代们的主要方式。贷款机构安全、明智的放贷行为有助于确保借款人能够偿还其贷款产品。相应地,借款者们能利用债务购买一项没有借款就不能购买的生产性资产。虽然在近来的危机中,杠杆获得了一个坏名声,但是,可信赖的和可持续的杠杆能够合理地帮助更多个人尽快成为住房拥有者。
当前可用抵押贷款的稀缺――特别是除了退伍军人管理局(VA)以及联邦住房管理局(FHA)的市场之外,缺少首付要求相对较低的产品――对缺乏其他资产的中等收入的居民户伤害最大。这使得第一次购房者和少数民族购房者很难进入市场。在前进的道路上,我们的挑战将是如何鼓励为这些细分市场提供有信誉的、合理操作的贷款产品,同时禁止不公平或具有欺骗性的贷款活动。
房屋所有权的过去
跟着过去房屋所有权的幽灵往回走,你们可能会到达一个看上去简单而美妙的世界,这取决于大家跟着它走了多远,在那里,所有的抵押贷款只不过都是当地机构将自己的资产借给那些能够支付大笔首付且有极好信用的消费者的合约。但是,在那个看起来很不错的地方,很多有信誉的消费者是无法购买房产并享受其带来的好处,因为贷款机构可用于贷款的资金是有限的,而且他们最终发现自己面临着难以控制的利率风险。20世纪90年代以来,抵押贷款二级市场中的金融工程带来了更多更灵活的产品、高效的承销体系及新借款人进入市场备选抵押资产的发展。如果操作适当,那么这些事物的发展都会带来好的结果。经验方法、技术进步以及数据模型都带来了细分按揭产品的发展,这些产品能更好地满足潜在不同类型的借款者的不同需求。这些工具同其他风险缓释工具相结合,会使更多的美国人能够购买、并住进他们支付得起的房子中。
但是,无论对借款者还是投资者,并非所有创新都是积极的。市场过热了。按揭变得越来越复杂、越来越难懂,就像当时提供给投资者的有抵押担保证券的状况一样。风险创新变成了风险分层。一种投机心态在投资者和消费者中滋生,他们预期房价会无限上升。借款人做得过头了,当适合特定对象的产品被大量推广到市场时,风险缓释工具被逐层剥离掉了。贷款者制定并购买了贷款条件宽松的按揭贷款。投资人过度依赖对这些有问题的结构化证券产品事实被证明是不正确的评级结果。所有这些推动了房价泡沫的生成,正如我们所熟知的,泡沫最终破灭了。结果,幸存下来的贷款机构严格限制了他们的信贷。
房屋所有权的现在
当前的房市尚能继续感受到这段刚刚发生的历史那挥之不去的影响。现在,每种抵押贷款的拖欠率都很高。2007年和2008年的拖欠的升级来自于贷款的不当发放和按揭产品的不当使用,而当前局面的恶化则来自于更大规模的失业以及更低的房价。此外,房屋净值的减少损害了借款人进行抵押再融资的能力,以及他们出售他们的房屋以弥补收入损失、意外开支或者不利生活事件的能力。无数公共、私人以及非盈利机构已经行动起来,努力防止这些拖欠演变成一次诉诸于止赎权的浪潮。比如,美联储推出的购买政府机构的住房抵押贷款证券项目,已经显著降低了抵押贷款利率。这个项目与政府的家庭可支付再融资计划(HARP)一起,已经减少了数百万家庭今年的按揭支付。数十万业主正通过家庭可支付贷款修订计划(HAMP)中的试验性修订减少他们的支付。这些数字的确乐观,不过真正的成功要看通过成功的永久性修订后,实际避免的人们诉诸于止赎权的数量。不论是在华盛顿的美联储理事会,还是在全国各地区的联邦储备银行,我们都在提供数据,并将来自私人部门、公共部门以及非盈利部门等的各方数据汇聚起来,以鼓励诸如再融资战略、贷款条款修订和其他可以防止诉诸于止赎权的替代方案的出台。
美联储系统也支持地方和区域性的倡议,这些倡议用来处理由于大量诉诸于止赎权而对个人消费者及其周围社区可能造成的负面影响。芝加哥邻里住房服务机构(NHS)可能是这方面做得最好的典范之一。20世纪90年代中期,芝加哥邻里住房服务机构指出,掠夺性贷款对于其所服务的社区是一种威胁。通过与芝加哥城及许多其他机构包括――我要自豪地说――芝加哥联邦储备银行合作,NHS形成了住房保障议案(HOPI)。当全国其他社区经历类似问题时,此份议案成为了这些社区预防人们丧失对抵押品的赎回权和稳定社区的行为模板。这是一项重要的工作,还有许多尚未完成的部分,需要我们不懈地为之努力。
依照《房屋抵押公开法》(HMDA)收集的2008年数据,并将新的贷款考虑进来,表明随着私人抵押贷款陷入停顿状态,而且新增贷款严重依赖政府的支持,住房融资市场已经支离破碎。从2006年到2008年,活跃的抵押贷款公司数量下降了25%。造成这个下降的部分原因是抵押贷款公司依赖的为其贷款融资的信用额度的明显收缩。此外,人们对房屋的总需求明显放缓。2008年抵押贷款的申请数为1420万,差不多是2006年水平的一半,为十多年以来的最低水平。这样低的申请水平意味着潜在的借款者对于进入房市是慎重的,或者是他们担心在申请贷款时遭到拒绝。
2008年的HMDA数据也表明由联邦住房管理局(FHA)和退伍军人管理局(VA)提供的贷款出现大幅上升,二者在总贷款来源中的份额比HMDA报告中的任何时间都高。在次级抵押贷款市场缺失的情况下,这些有政府背景的贷款是信用记录较差的借款者的一个选择。另外,对于那些提供给那些具有较好信用记录、但其储蓄有限仅供支付首付的买房人而言,其可以支付得起的贷款种类很少,而FHA和VA提供的贷款则自然更有吸引力了。
在刚刚过去的一段时间,这类借款者本来可以运用一种被称为“搭载”按揭――有效地借入首付款的一部分――或者是有担保的私人按揭保险来对其较高的贷款―价值比率(LTV)进行补偿。根据全国房地产经纪人协会的数据,在过去几年中,典型的首次购房者支付的首付款不足房屋购买价的10%。即使需支付的首付款已经降到如此低的水平,但这对于房屋购买一直是个障碍,特别是对于较低收入、较年轻或者少数民族的家庭来说。具有更高贷款―价值比率的贷款虽然有助于克服这种障碍,但同时也带来了更高的信用风险。
在住房贷款发放中找到合适的平衡是相当重要的,但事实证明也是非常困难的。起初引入更有弹性的贷款条件就是为了帮助数百万家庭拥有住房。可是,在某些时候,底线显然已被突破,放款标准被过份降低,而风险则随之增加,发放贷款时根本没有考虑借款人是否有能力偿还。当房价下跌、失去工作时,没有其他资产可选的借款者们则暴露在风险之中。因此,问题是:如何重新建立一个住房信贷市场,使其既有着足够灵活性使更多家庭能以负责任的方式拥有住房,又能避免近来的这些错误?
未来住房金融重构要点
提高信贷质量和贷款可获得性
有人可能会说,现在大部分真正危险的行为在住房信贷市场中已经不存在了。然而,很不幸,矫枉过正效应也限制了许多非常可靠的住房信贷活动。银行只愿意发放潜在风险最低的贷款。新兴的私人抵押贷款证券化这个市场基本上已经关门大吉。因此,即使以历史标准来衡量,自身风险状况看起来相对“安全”的借款人仍面临着严格的贷款条件。还有,即便是拥有必要的首付的购房者们,也意识到了他们房产的流动性远远低于过去。过去购房者可以指望通过现金融资或者以房产信贷作为其廉价获取房产的方式,但现在这些方法都大大受限。一个风险规避的承租人可能更愿意保持流动性资产也不愿意将资金套牢在房产上。总之,即使考虑到泡沫时期的极瑞情形,现在的贷款机构过于收紧其贷款条件,以致于住房信贷的不足已至少部分地构成了人们拥有房屋所有权的阻碍。
在努力纠正近来问题的同时,我们必须牢记确保提供住房信贷的重要性。如果说最近的抵押贷款危机和随后贷款的大幅减少说明了什么,那就是一个经济体拥有一个运行良好的住房信贷市场的重要性。
全新住房金融市场建构原则
随着旧的抵押体系陷入无序,我们正期待一个全新的、更加牢固的住房信贷体系的建立。虽然许多结构性的彻底变更可以描述这个新的抵押体系,但是我建议大家在评估各种建议时关注四个核心原则:
首先也是最重要的,就是要给予足够的消费者保护。任何新体系必须包括对消费者给予足够保护。在普遍受到侵害之后,消费者们需要确信他们可以满意地谈判出一个合理的抵押贷款。
其次是透明度。必须确保各个层级的透明度。零售类产品必须尽可能地做到透明,这样消费者们比较轻松地理解他们抵押贷款的条款和风险。贷款者和服务商也应该尽可能多地向投资者提供合理可行并可用的信息。实际上,为尽职调查而提供足够的信息,可能是吸引资本回到抵押贷款市场的一个先决条件。
第三是简单化。新体系应该鼓励简单化。零售抵押贷款合同应该尽可能的简单。抵押贷款的复杂性往往会使借款者感到迷惑,更加难以做出明智的决定。同样,抵押贷款被打包证券化的复杂性使得投资者们很难对其进行分析。当面对高违约和随后的损失压力时,这些结构显得尤其脆弱。危机之后,随着违约率的上升,投资人发现为不同情境下的现金流建模是非常困难且不确定的。虽然复杂性可能会被证明是属于金融创新中无法避免的副产品,但是投资者在未来可能更想要一些更加简化的金融工具。
最后是适当的激励。新体系应当明确所有参与者的角色并给予适当的激励。在次贷危机中,关于利益错配和目标冲突的例子不胜枚举。比如,有证据表明,一些信贷员和抵押贷款经纪人对于贷款能否给他们个人带来利益的关注可能与其对借款人能否真正偿还贷款的关注一样多。服务商也是,他们并不总是与投资者利益一致,而且不同类型的投资者试图强加给服务商相互矛盾的目标。当然,如果住房贷款证券化产品发起链条中的所有参加者都更加明确其自身角色与责任,并得到共同的报酬,那么将有助于各方理解并安排各自的利益。
未来住房金融图景
在这些指导原则之下,一个新的抵押贷款市场会是什么样子呢?
贷款实践。美联储已经采取措施来展开并加强对消费者的保护,使其避开住房信贷市场中的风险。最近几年,我们已经根据《住房所有权及权益保护法》规定了对许多新的消费者保护措施,并为参与到经济活动中的借款人添加了层层保护。新规定中的大部分于2009年10月1日生效,规定的对象是定价较高的贷款,借款人面对这些贷款时最容易受到伤害。我们的新规定要求贷款人核实借款人是否有能力偿还这些“比较有风险的”按揭;如果借款人在早期增加还款,禁止对此种提前偿付行为处以罚金;禁止一系列误导性的广告行为。
依据《诚实借贷法》,我们最近也针对所有贷款提出了修订的抵押贷款披露格式。通过消费者测试,这些新的披露格式得到了发展,以确保它们能够提供对消费者有用且易于理解的信息。这些披露是为了让消费者关注抵押贷款的特性,比如可变利率这一特性可能适合一些消费者,但对其他消费者则可能是有风险的。我们还提议禁止奖励可能有助于激励发起人将借款者引向具有更高利率或者不利条款的一些贷款的行为。
尽管我们努力改善披露方式并禁止极端恶劣的行为,但是,获得抵押贷款、购买住房仍然是一项重要而复杂的交易。有证据表明,消费者咨询,不论是购买前的咨询还是为防止丧失赎回权的咨询,都能为消费者带来更好的结果。即使我们在提供消费者需要的金融教育工作有所改善,消费者咨询可能还是会起到同样的作用。因此,看来在我们未来的工具箱加入鼓励消费者寻求咨询服务而提供的激励措施以及对房屋顾问的强力支持政策,是非常有意义的。
二级市场。尽管这些重要的消费者保护措施将有助于重塑借款人的信心,但是投资人的信心可能并不会这么容易就得到恢复。不论最终的金融工具是担保债券、贷款证券化,还是其他一些结构化产品,为了满足一个正常运行的信房市场需求,建立一种将投资基金引入住房融资中的通道是非常重要的。重塑居民住宅融资市场,需要的不止是流动性,至少还应包括确保信息的获取、合约标准化以及结构的简化。
过去,潜在投资者觉得较难获取到有关他们正在进行的投资交易的贷款的信用级别的数据。最多,市场参与者可以在债券交易已经完成后,获得有关贷款及其形态的信息。即使在那时,获取关于借款者杠杆的完整信息仍是比较困难或者较昂贵的。
在信贷繁荣期晚期,一些规模迅速扩大的证券的结构,不管其初始目标为何,都包含一些模糊了贷款形态与证券现金流这二者关系的特征。不同证券受不同契约的管理,彼此之间明显不同,特别在打包及服务协议(Pooling and Services Agreements,简称PSAs)方面的区别更是明显。这些重要文件长达数百页,交易不同、文件有别。这些协议本身尽管极为详细,但也没有考虑到信贷损失迅速累积的情景。
未来的证券将从不同合约间尽可能多的标准化中受益。这些合约必须要清楚说明在面临不可预见的情况时如何修改。考虑到没有哪份合约能为所有可能发生的意外情况制定条款,我们应该在契约中设计一个治理结构,以在极端情况下进行决策。
服务商。服务商并不总是抵押贷款业务中最显眼的一部分。不过,在应对当前止赎权危机的过程中,包括试图对贷款条款进行的大规模的修改中,与借款者直接沟通的服务商的重要作用已经凸显出来了。但是,问题一直存在。许多服务商并没有――有些可能现在仍然没有――足够的系统以及足够的人员来处理如此规模的止赎权危机。未来,服务商合同应提供明确的指导与激励结构,以保证贷款条款修改和减少损失措施的透明度与确定性。这些合约的履行要求服务商在人员和信息技术基础设施方面进行投资。最后,对服务商的补偿可能需要不同的资源,不只是简单的账户处理。
房利美与房地美。不界定房利美和房地美所扮演的角色,却期待私人抵押贷款市场的反弹是不现实的。虽然私人部门房地产证券化进程有所减弱,但是这些政府资助的企业(GSEs)却一直在大量发行证券。很明显,投资者们一直相信政府是这些企业的靠山。经验表明,至少在面临最大压力的情况下,某种形式的政府支持对于确保抵押贷款的持续证券化可能是必要的。但是,如果将这些GSEs重回原有运行模式,那么不会有什么效果,只会招致最近这段历史的重演。今天,我没有详细展开对于具体提议的讨论,我只想说,无论房利美和房地美的最终未来如何,市场参与者们应该在私人市场明确自己的前进路线之前,看清私人机构和政府在住房融资中如何发挥作用的路线图。
结论
房贷收入证明格式范文5
最近几个月来.向建行申请住房贷款的北京客户也许会发现,其《代扣还款委托书》上的“月均还款额”一栏里,多了一行标有“首次还款金额”的蓝色印章。而每个人的“首次还款金额”则明显比“月均还款金额”高出几十、几百元到数千元不等――根据你的贷款金额和银行的放贷日计算。
为什么“首次还款额”比“月均还款额”多出一笔钱?银行方面的解释是:发放贷款都是当月发放,到次月才开始还款。放款日到放款当月月底这笔利息,还必须计算,相当于借款人“多借”了银行几天的钱,利息当然得算。因此“首月还款额”要多出一部分。这个解释似乎说得过去。
打个比方.你向银行贷款50万元,按等额还款法,借:,年利率为5.04%,平均每月的还款额是3300元。如果银行2004年1月1日放贷,而按合同约定,你将于2月25日被银行扣回第一笔还款,那么银行算的这“首次还款金额”将是3300元+50万元乘以5.04%除以360再乘以1月1日到1月31日的天数共30天,总计“首次还款金额”为5400元,多出了2100元!
根据合同,你的借款期限是从2004年1月1日起至2023年12月31日止。银行的代扣还款期限则从2004年2月起至2024年1月止.共240月。按当下银行的扣款方式,每月25、26日为:扣款日,那么,你所贷的款.从2004年1月1日银行放贷日起,到2023年1 2月31 Ej止为20年整,但实际上到2024年1月25日才还清最后一笔款。这么算来.你跟银行贷款的总期限不是20年整,而是20年多25天,当然得另付那25天的利息。
但银行为什么不等20年后再来多扣那25天的利息,而非得迫不及待地在“首次还款金额”上做文章,具体应该多扣的到底是哪部分钱的利息,却是大有学问的。
首先,根据贷款人本人的声明,他原本只贷款20周年的,但是由于银行自身技术操作上的问题,导致了他实际贷款年限超出20年。银行平白无故让顾客“多贷款”了几天,违反了合同的平等自愿原则,这个责任不应该由客户来负,而应该由银行自己承担。
其实这个问题,完全可以通过技术手段来解决:如果银行现有的每月25日代扣还款不变,则完全可以要求顾客.如果是银行25日之前放贷的,则要求顾客在当月开始还款,外加几天宽限期;这一点,完全可以在客户申请贷款时就加以说明,让客户提早准备。
其次,如果是25曰之后银行放贷的.则按现有的做法,根本就没有超出贷款期限。但是现在,即使是25日以后放贷的,仍然被多扣了从放贷曰到当月月底的额外利息!银行将无以自圆其说。
第三,像1月1日之类在每月24曰之前银行放贷的,准确的还款办法是从放款当月开始还贷,也就是说,将现有的首期还贷日提前一个月,就不存在“多贷”几天的问题。而等额还款的贷款年限和还款方式一经确定,其每月还款额都是相同的。即贷50万元20年还,每月应还大约是3300元。根据这种算法,银行现有的本月放贷下月开始还款的做法,损失的充其量是第一期和最后一期还款额(以贷50万元为例,都是3300元)的30天的利息,而现在银行向客户收取的却是50万元30天以内的贷款利息。以1月1日放贷为例,多收的将高达2100元。即使其收的仅仅只是50万元1天的贷款利息(70元),也远远高于3300元30天的利息。
原来,在这里,银行用3300元的利息损失.向顾客收取50万元的利息。损失一个蛋,却要人家整只母鸡!
银行此举,涉嫌向消费者重复收取利息。据向通州区某房地产公司房贷部人员了解.建行收取这部分费用,只是近几个月的事,此前该行并没有什么高于月均还款额的“首次还款金额”一说;而农行收取这部分费用的时间比建行早得多,已经一年有余。
记者注意到,北京建行方面已经在原有的借款格式合同的第六十一条上加了一款,为第四款:“在贷款发放月及贷款结清月采用按日计息的方法计算贷款利息;贷款发放日至贷款发放当月月末日的贷款利息与首期还款额一并计收。”
家电连锁企业捞钱揭密
一俊遮住了百丑
家电连锁业之所以厉害,不仅是因为其庞大的销售能力,更是因其借助庞大销售能力而拥有的制定游戏规则的权利。由于拥有了这种权利,大型家电连锁企业可以把违反游戏规则者红牌罚下。
低价是所有家电卖场自豪的资本,但也是所有供货商的梦魇。在许多供货商的合同中,都有一条被供货商称为“流氓条款”的内容。“甲方应确保给乙方的供价为当地最低供价,此最低供价至少应低于(或等于)给其他经销商或代销商供货价的百分之几或者多少元每台。”
正是这一条款令许多供货商叫苦不迭。采访时记者发现,在某地有两家大型家电专业连锁企业,为了争取消费者,两家企业同时打出了全市最低价的牌子。“这种情况使得我们经常成为救火队员,协调两家企业之间此起彼伏的价格战。”一位供货商向记者诉苦说,“打个比方,我们的产品在甲连锁企业的门店卖2000元,而乙连锁企业发现自己门店的售价高于对方的售价后.会毫不犹豫的将零售价降低到低于甲商家的程度,比如1950元。反过来,甲商家在发现乙商家售价比自己低了以后,也会毫不犹豫的降低到比对方更低的程度,由此双方便进入一个循环降价的噩梦。而整个过程家电连锁企业并不通知厂家,许多厂家只是在结账时才知道双方有这么一场恶战。”
家电连锁业这么热衷于价格战,是因为不管价格降低到什么程度,自己的利润都已经确保,所有降价损失都有生产企业来负担。根据大多数合同,“厂家应保证商家在当地市场具有优势的情况下,商家的毛利率不低于百分之几(账面毛利率=实际零售价一供货价/实际零售价)。如果因为降价导致商家没有达到规定毛利率,厂家必须负责补偿。并且,“若调价后商家有权在下一次货款结算中直接扣收。”具体形式是商业折扣.包括月度商业折扣(含单台折扣和开箱费)和年度商业折扣两种。
更因如此,一些实力雄厚的商家甚至直接控制了某些小型杂牌机企业,通过这些企业来调控自己的产品价格体系。某位供货商告诉记者”国内某著名连锁企业控制了某家杂牌机工厂后,经常利用该品牌率先降价,然后迫使其他品牌跟着降价。简直就是商家给自己找的一个拖儿。
包销是家电专业连锁卖场的营销制度创新之一。但即使是这样的创新也融经严重变味了。“根据双方签订的合同,包销机型是指性能、外观与其他有明显区别的,性能价格比有明显优势的,由某商家独家经营的产品。”一位供货商向记者说,“但是这只是字面意思.这样条款的实质内容就是说,某一款畅销的机型你只能给我一家企业销售,不能给我的竞争对手供货。不仅如此,包销也不是说商家一次性把货款全部结清,而是根据实际销售的产品数量进行结算。”
大型家电连锁企业不仅有制定规则和解释规则的权利,也有执行规则的权利。对于不听话的供货商,家电连锁企业一般有两种处理方式。程度轻轻的给与“翻牌”处理,也就是将售价牌翻过来,向消费者表示停止销售.一个星期后视供货商的表现作进一步处理;而对敢于大胆冒犯的供货商则直接扫地出门。
规模迅速扩张的奥秘
毫无疑问,家电专业连锁企业制胜的法宝是企业规模,或者更直接一点是企业门店数。家电连锁企业新开门店的好处不仅在于通过企业规模的扩张可以向供货商压低进货价,开店本身也是一条增加盈利之路,而家电连锁企业现行的结帐制度又使得门店开张以后的运营压力大大减轻,这就难怪各大连锁企业之间竟相比拼开店速度了。
某位供货商对家电连锁企业的开店强烈愤慨。他以他自己的企业为例。向记者算了一笔账.以证明家电连锁企业如何通过新开门店获利。根据惯例,家电连锁企业新开门店要向生产企业收取新店开业费。他的企业大约需要向家电连锁企业缴纳8000元左右的新店开业费,以此标准为依据并结合各企业的实际情况,每个品牌须缴纳的新店开业费平均为6000元左右。按照现在的实际情况,一家大型连锁企业的门店至少有200个品牌,仅此一项新开一家门店就有120万进账。也就是说,在没有任何营业情况下,家电连锁企业开一家新店便可以直接获得这笔巨额营业外收入。
家电连锁企业为此所需要支出的仅仅是物业租赁费用以及员工支出费用。而即使在这两个方面,家电连锁企业也有规避的余地。由于强劲的市场号召力,一些大型商业物业,特别是在二三级城市的,政府在招商时非常乐于吸引他们进驻,并为他们提供一系列优惠条件。其中最主要的就是物业租赁费用可以在运营一段时间以后再缴纳。而人员费用则可以要求生产企业派驻促销员来解决。这样一方面可以减少企业自己的人员开支;另一方面,也是最主要的是,可以向各家企业收取一笔不菲的促销人员管理费用。而且一旦促销人员出现不轨行为,商家还可课以巨额罚款。
一般来说,大型连锁企业会这样规定货款结算的条件,“货款结算周期为30天,而结算日定在结算周期满30日后”,也就是供货商们咬牙切齿的“月结30天”结账制度。通过这样巧妙地文字游戏,大型家电连锁企业巧妙的使得结账期变成了6 O天。不仅如此,大型家电连锁企业会固定两天.比如星期二和星期四,为结账日期,如果60天满后,恰好没有碰到星期二和星期四,供货商们就只能继续等。如果碰到商家规定的不结账日期或者法定节假日,供货商就只能再等一星期了。所以一般来说,供货商们至少要过62、63天之后才能结算货款。
但结算货款并不等于拿到现金,家电连锁企业们会要求供货商给与自己银行承兑或者商业承兑6个月不加息的优惠政策。利用这个政策,商业企业可以在结算日到来之后,给供货商们开出自己6个月的银行承兑或者商业承兑汇票。也就是说,一批商品在进入连锁门店后,大约需要7、8个月才能最终拿到销售货款。至于这期间销售货款的利息.当然归连锁企业所有。利润的主要来源
在某省会城市,家电连锁企业决定打广告的一瞬间,他们已经开始赢利。这一点足以令许多为巨额广告费头疼不已的企业汗颜。说穿了也并不稀奇,无非是家电连锁企业通过低折扣从媒体拿到大量的版面,再迫使生产商以较高价格分走。事实上通过广告获取利润只是大型家电连锁企业获取盈利的的一种手段.今天的家电连锁业早已经不再以赚取进销差价作为主要利润来源。向众多供货商收取各种名目的费用远比赚取差价来得快、来得多。
在众多费用中,进场费为外界最为熟悉。所谓进场费是指任何商品在进入家电连锁企业卖场时必须向两所企业缴纳的费用。但是由于进场费臭名昭著,多数企业已经不再使用这一名称,而代之以营业场所支持费等名称。
如某著名家电连锁企业在合同中规定,该费用按专柜数目进行计算,每个专柜每月收取150元,每六个月为一期收取一次,协议签署以后10日之内收取首期营业场所支持费,此后每期期满前1O天收取下一期的费用。协议期限内专柜个数如有增加,从新增专柜当月起计收营业场所支持费,不足一月的按照一个月计算。
营业场所场地使用费是各种形式的进场费。这种费用是供货商必须缴纳的,理由是供货商在商家营业场所内设置柜台、展台、展架、灯箱。这个费用一般也是按专柜的个数收取,每个专柜每月的此项费用大约在150元左右,但是收取的周期却要比营业场所支持费短了许多,一般是3个月收取一次。其他条件与营业场所支持费则大同小异。
除了这两项可以统称为进场费的费用外,更多的费用来自于各种节庆日收费。节庆日收费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为国家法定节假日,一类为企业自己设立的节假日,统称为节假日市场推广费用。前者主要有元旦节、五一节、中秋、国庆节、春节等,各企业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收取每节每店1000元左右不等。厂家自己的节日则更是五花八门,而且这些费用要比法定节假日费用高得多.一般都会在6000元左右甚至更多。
房贷收入证明格式范文6
关键词:信用衍生品;运作机理;交易机制;次贷危机
中图分类号:F83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176X(2008)10-0054-07
随着场外衍生品市场和传统市场的迅速发展,全球信用风险市场的规模极度庞大,如何有效管理信用风险则成为金融机构面临的难题之一,信用衍生品正是适应这一需求产生的。从1993年由信孚银行(Bankers Trust)和瑞士信贷银行金融产品部(CSFP)完成的第一笔信用衍生品交易时的默默无闻,到亚洲金融危机和安然事件花旗银行利用信用违约互换,成功地避免了安然公司破产对自己债权的巨大冲击。
时的备受瞩目,信用衍生品为有效管理信用风险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伴随着全球信用风险市场规模的日益扩大,信用衍生品市场呈现出飞速增长的态势。截至2007年12月,全球信用衍生品市场规模为622万亿美元,年增长超过70% 数据来源:国际互换及衍生品协会(International Swaps and Derivatives Association, ISDA)2007年市场统计, wwwisdaorg/。
,是近几年来所有OTC衍生产品中增长幅度最大的产品。
相对于高速发展的全球信用衍生品市场而言,我国信用衍生品市场发展相对滞后,信用风险管理技术和手段极端匮乏。信用风险不仅是银行业面临的主要风险,也是转轨经济时期我国银行业面临的最大风险之一。目前,我国银行不良资产仍占一定比例,尤其是房贷不良率一直在小幅攀升 资料来源:央行关于《2008年上半年北京市房地产市场和房地产信贷形势分析报告》。
收稿日期:2008-08-20
资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70871019);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国人民大学应用统计科学研究中心重大项目(06JJD910002);辽宁省教育厅创新团队项目(2006T042)
作者简介:
史永东(1968-),男,黑龙江明水人,经济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金融工程、行为金融、资本市场和微观结构等方面的研究。电子信箱:ydshi@263net
,企业间的信用危机也时有发生,各经济主体的信用风险暴露比较严重。与此同时,在我国发展资本市场,提高直接融资比重的战略下所产生的“金融脱媒”效应也使得我国商业银行面临着越来越大的信用风险。信用衍生品可以把行业集中度高、客户集中度高及地域集中度高的风险转移出去,因此对区域性银行和政策性银行而言非常重要。同时银行利用衍生品交易还可以降低远期信用风险敞口,降低长期信用风险集中度,也使远期现金流相对比较固定,给整个银行体系的流动性管理带来很大便利。因此,大力发展信用衍生品市场,利用信用衍生产品管理银行体系和其他金融机构的信用风险已经成为当前理论界和实务界的共识。
正当全球信用衍生品市场发展的如火如荼,而我国也在积极引入信用衍生品之时,2007年8月全面爆发的美国次级债危机却为我国信用衍生品交易的开展蒙上了阴影。一个始于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市场的问题,却由于金融衍生产品的高杠杆性被加倍放大,并迅速扩散到全球金融市场,造成美国多家住房抵押贷款机构破产,许多全球知名的商业银行、投资银行和对冲基金陷入流动性困难。而在危机中扮演放大器、助推器和加速器的信用衍生品,一时之间成为矛头的焦点。要不要发展信用衍生品的争议也随之而起。
笔者认为,次贷危机爆发的原因很多 通常认为这次危机爆发的主要原因为:(1)各国金融市场联系日益紧密,互相渗透,局部市场问题很容易引起其他市场的连锁反应,进而形成金融危机。(2)以次级抵押贷款为标的创造出的大量复杂金融衍生品导致过度信用创造,在现金流状况恶化时,造成资产加速损失。(3)复杂的数学模型和产品结构使得投资者与初始贷款人之间信息不对称,难以准确估计违约情况。(4)信用衍生品缺乏公开、透明的交易市场,投资者采用不同估价方法得出的结果差异很大。
,其内在机理也很复杂,虽然信用衍生品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美国的次级债危机,但是它起到了隔离银行体系风险的作用,将原本集中于银行体系内的信用风险分散给了许多二级市场的专业机构投资者,使许多商业银行逃避了破产的厄运,避免了更大的金融危机。为此,本文首先从信用衍生品的分类和运作机理、信用衍生品市场的交易机制等分析入手,其次对美国次贷危机中信用衍生品的作用进行深入客观的评价,最后根据我国实际提出发展信用衍生品市场的政策建议。
一、信用衍生产品分类及运作机理
按照ISDA(国际互换与衍生品协会)的定义1992年在巴黎举行的ISDA首次正式提出了一种可以用作分散和转移和对冲信用风险的创新产品――信用衍生产品(Credit Derivatives)。,信用衍生产品是一系列从基础资产上剥离、转移信用风险的金融工程技术的总称。交易双方通过签署有法律约束力的金融契约,使得信用风险从依附于贷款、债券上的众多风险中独立出来,并从一方转移到另一方。其最大的特点就是将信用风险从其它风险中分离出来并提供转移的机制。信用衍生产品主要分为以下四类:
(一)信用违约互换(Credit default swap, CDS)
信用违约互换是将参照资产的信用风险从信用保障买方转移给信用卖方的交易。信用保障的买方向愿意承担风险保护的保障卖方在合同期限内支付一笔固定的费用;信用保障卖方在接受费用的同时,则承诺在合同期限内,当对应信用违约时,向信用保障的买方赔付违约的损失。对应参照资产的信用可是某一信用,也可是一篮子信用,主要包括二元违约互换(Binary Default Swaps)、一篮子信用违约互换(Basket Credit Default Swaps)、可撤销违约互换(Cancellable DefaultSwaps)、或有违约互换(Contingent Default Swaps)和杠杆违约互换(Leveraged Default Swaps)。
(二)总收益互换(Total return swap)
总收益互换有时也称贷款互换(Loan swaps)或者信用互换(Credit swaps),其主要作用在于复制一项信用资产的总体表现。在总收益互换中,投资者接受原先属于银行的贷款或证券(一般是债券)的全部风险和现金流(包括利息和手续费等),同时支付给银行一个确定的收益,一般情况下会在LIBOR基础上加减一定的息差。总收益互换一般期限在1―5年,以3―5年最普遍。
(三)信用息差产品(Credit spread Products)
信用息差产品假定市场利率变动时,信用敏感性债券与无信用风险债券的收益率是同向变动的。信用保障的买方,即信用息差期权购买者,可以通过购买息差期权来防范信用敏感性债券由于信用等级下降而造成的损失,主要包括信用息差期权(Credit spread Option) 、信用息差远期(Credit spread Forwards)和信用息差互换(Credit spread Swaps)。
(四)综合结构化产品(Synthetic Structures)
1信用联系票据(Credit-linked note) 。信用联系票据是普通的固定收益证券与信用违约互换相结合的信用衍生产品。在信用联系票据的标准合约下,保障买方或由保障买方设立的特定目的机构根据参照资产发行票据。保障卖方先行以现金支付取得票据,交换来自有关票据的固定复利率或浮动利率的利息收入流程。假如发生信用违约事件,即根据双方协议的信用事故赔偿额赎回票据;如不发生信用事故,票据在合约期满时才赎回。
2 担保债务凭证(Collateralized Debt Obligation, CDO)。担保债务凭证是一种固定收益证券。凡具有现金流量的资产,都可以作为证券化的标的。通常创始银行将拥有现金流量的资产汇集群组,然后作资产包装及分割,转给特殊目的公司(SPV),以私募或公开发行方式卖出固定收益证券或受益凭证。
依其基础资产的性质不同,CDO可分为CBO(Collateralized Bond Obligations)和CLO(Collateralized Loan Obligations)两类。两者的主要差别在于CBO的资产群组是以债券债权为主,而CLO的资产群组是以贷款债权为主;依标的资产不同,CDO可分为现金流量式CDO及合成式CDO。现金流量式CDO的标的资产通常由放款、债券等所组成。SPV实际买入标的资产,其有实质的现金交付,所以称为现金流量式CDO。合成式CDO系CDO的衍生性产品,是发行人汇集一些债权并加以包装,称为债权群组,并将债权群组与SPV承作信用违约交换合约(CDS-Credit Default Swap),其结构如图1所示。
3 变异CDO(CDO Variations)。变异CDO主要包括以下三种:(1)分券组合违约互换(Tranched portfolio default swaps,TPDS)是较新并且比较有发展潜力的合成结构化衍生工具。在TPDS中,SPV按不同风险级别以分券的形式将基础资产分类,并设置一个超优先级分券(Super-senior tranche),为AAA级别,通常也是分券中最大的层。与标准CDO相比,在TPDS中SPV和违约互换的购买者可以基于特定风险水平来交易违约风险。(2)分券篮子违约互换(Tranched basket default swaps,TBDS)是第n次违约篮子和CDOs的合成。(3)双层抵押担保债务凭证(CDO2或者CDO squared structures),双层抵押担保债务凭证通常也成为CDO的CDO。在CDO2的结构中,外部CDO通常是单券的,隶属于外部CDO的是几个分券的内部CDO,资产之间还常常存在迭代。内部CDO的结构常常包括简单的资产支持证券(ABS)。
二、信用衍生品市场的交易机制
从产品分类和运作机理可以看出,信用衍生品是一种较为灵活的金融工具,它可以在交易对象、期限和金额等方面根据客户的需求进行设计。也正因如此,各类信用衍生产品虽然基本原理相同,却各具复杂性,难以标准化。这使得信用衍生品的交易主要集中在场外市场,其中伦敦和美国市场约占市场总量的82%。由于场外市场监管环境较为宽松,而信用衍生品交易的透明度和流动性较差,所以,场外信用衍生品交易的违约风险较大。
随着技术的进步,同时也为了满足日益增长的信用衍生品的需求,信用衍生品市场正朝着标准化信用衍生产品,提高市场的透明度和流动性等方向发展,接下来本文将对信用衍生品的交易过程、定价机制、风险控制以及主要参与者等方面进行简要阐述。
(一)信用衍生品的交易过程
信用违约互换是最基本的,同时也是目前交易量最大的信用衍生产品。本文以信用违约互换为例说明信用衍生品的交易过程,见图1所示。信用衍生品交易主要分为两个过程:其一是信用衍生品交易商依据评级公司对基础资产(单名)的评级和自身的判断。在同业市场上,对规范的信用互换合约进行询价和报价,在同业经纪人的支持下,达成交易,形成市场化的信用价差。其二是客户根据自身的需求和市场化的价差,选择交易商,进行信用违约互换的买卖。
1 同业经纪人。即交易商之间经纪人,通过电子、声讯或混合的方式,为交易商提供了一个交易平台,使信用衍生品的流动性显著提高。目前全球几大主要的信用衍生品同业经纪人有GFI Group Inc、ICAP 、Tullett prebon、BGC Partners LP 、Creditex Group(由Creditex和Credit Trade合并而成)等 排名可以参考全球信用衍生品市场交易商和经纪人排名(2006)。
,这些公司通过与DTCC(世界上最大的证券清算和结算组织)合作,使用自己软硬件系统为交易商提供服务。
2 基础资产。基础资产是信用保险买方所要对冲信用风险的资产,以单名CDS为例,基础资产可以是公司或信用、债券、贷款、可接受的交易或者其他类型的债务。
3 交易商。信用违约互换市场的交易商同其他互换市场的交易商类似,通过同业市场的发展和自身的风险管理技术,有效地提高了市场流动性,并形成了合理的信用定价体系。目前,知名的跨国投资银行和商业银行作为信用违约互换市场交易商,其中一些还是同业市场的做市商。
(二)信用衍生品的定价机制
信用衍生品的交易主要是通过做市商进行双边报价,提供必要的流动性。由于交易商是依据信用评级公司对标的资产的评级同时结合自身的方法,对信用衍生产品进行询价和报价,不同的交易商采用的定价方法并不相同。同时由于信用衍生产品较为复杂,对其准确定价更非易事。国际清算银行2005年调查报告曾显示,市场参与机构普遍认为抵押债权凭证(CDOs)等结构性产品的复杂性较高,准确衡量此类交易相关风险的难度较高,定价也较为困难。
目前主流的信用衍生品定价技术分为结构模型和简约模型两类[1],主要是针对违约概率和损失率进行建模。结构模型使用公司本身变量,如资产和负债价值,来决定违约时间和回收率。相对于结构模型,简化模型的违约时间不是通过公司价值来决定的,而是由企业以外的因素决定。从实际应用效果来看,简化模型形式简洁、容易校对,因此在实践中应用越来越广泛,尤其在组合信用衍生品定价,如CDOs,Gaussian-Copula简化模型已成为基准定价模型。
(三)市场监管和风险控制机制
场外信用衍生品交易是由交易双方通过直接协商来决定,双方以信用担保或者交纳一定保证金担保履约,监管环境较为宽松。以英国与美国为例,两国均没有单独的立法来规范场外信用衍生品交易,仅靠行业自律。国际互换与衍生工具协会(ISDA)了信用衍生品交易主协议。主协议规定了交易双方的权利、义务、违约事件及终止条款,确定了双方应遵守的市场惯例。主协议与就交易特定条款而签订的确认函,共同构成对双方有约束力的合约。
对于信用衍生品的风险控制,各国监管当局都是根据不同产品的特性,采取不同的风险控制方式。对于信用息差产品,一般要求采用与风险资产相适应的资本要求的控制措施。而对于总收益互换和违约互换,通常参照一般互换的控制标准,采取类似银行担保的监管措施。
(四)主要参与者
目前,信用衍生品市场的主要参与者(信用保护买方和卖方)包括银行、保险公司、对冲基金、证券公司、公司、共同基金和养老基金等。银行是信用衍生品市场的最主要参与者,而且体现为信用保护的净买方,而保险公司是信用保护的净卖方,另外,证券公司和对冲基金也是重要参与者。
三、次贷危机中信用衍生品的作用评价
信用衍生品是管理信用风险的重要工具,然而美国次贷危机之后,一些观点则认为信用衍生品助推、放大了次贷危机的影响,虽然保护了银行系统,但却损害了整个金融体系,致使很多人对信用衍生品心存疑虑,避而远之,这对我国信用衍生品市场的发展是极为不利的。本文认为,这种观点没有对次贷危机中信用衍生品的作用进行公正客观的评价,同时也缺乏对信用衍生品出现后金融危机的风险传导机制的了解。在此,本文试图对上述问题进行解答,以便对信用衍生品的作用进行正确的认识。
(一)信用衍生品转移了银行系统的信贷风险
次贷危机前后,信用衍生品的发展使各家银行,尤其是最大型的、对整个银行体系非常重要的银行,在满足客户需求的同时,降低其贷款的风险集中度,并且更加有效地衡量、管理其信贷风险,使商业银行从被动承受风险转变为主动进行风险管理,从静态管理风险转变为动态管理风险,促进了银行系统的稳定。同时银行利用信用衍生品交易还降低远期信用风险敞口,降低长期信用风险集中度,也使远期现金流相对比较固定,给整个银行体系的流动性管理带来很大便利。
可以说,正因为信用衍生品的发展,使得银行业在这场次贷危机中损失相对较少。尽管如此,损失数额也是巨大的,统计 银行业集团(Institute of International Finance)2008年6月6日的统计数据。
显示,2007年以来,全球银行业信贷损失达3 870亿美元,其中欧洲银行业损失2 000亿美元,美国银行业损失1 660亿美元。而且从2007年以来,受次贷危机影响破产的美国银行累计达到11家。其中资产总额低于3亿美元的有7家,绝大部分为中小银行,相对于全美8 500家银行机构来说,破产率仅为129‰。
在此,我们不妨做一个大胆假设,如果没有信用衍生品的存在,次贷危机的影响虽然不会直接波及到其他投资者和国际金融市场,但结果是由银行系统承担全部的信用风险,很可能会引发人们对银行体系的信任危机(次贷危机以来破产的美国银行为此提供了强有力的佐证),从而导致整个银行系统的崩溃,如果这种情况的存在,那么其对金融体系安全和投资者信心的影响恐怕将远胜于眼前的次贷危机。
(二)信用衍生品改变了金融风险的传导路径
本文认为次贷危机风险传导可分为三个阶段:风险累积阶段、风险爆发阶段和风险扩散阶段。
1风险累积阶段(见图2所示)。
低利率环境和房价持续上涨的预期“9•11”事件后,美联储连续12次降息,使联邦基金利率降到20世纪60年代以来的最低水平。超低利率刺激了美国房地产的繁荣。截至2006年初,美国房价连续5年大幅攀升,年均升幅超过8%,其中2005年升幅达15%,而过去35年房价年均增长率为35%。
使得银行放宽了放贷的标准,银行在逐利的驱使下加大了“ALT-A”贷款和次级贷款 根据个人客户信用评级等标准,按揭贷款分为三个层次:优质贷款市场(Prime market)、超A贷款市场(“ALT-A”贷款市场)和次级贷款市场(Subprime market)。优质贷款市场面向信用等级高(信用分数在660分以上)、收入稳定可靠和债务负担合理的优良客户,其主要选择传统的30年或15年固定利率按揭贷款。次级贷款主要面向信用分数低于620分、收入证明缺失、负债较重的客户。“ALT-A”贷款则是介于二者之间,既包括信用分数在620―660分之间的阶层,又包括高于660分的高信用度客户中的相当一部分人(一般不能提供收入证明)。一般而言,“ALT-A”贷款市场和次级贷款市场客户获得住房抵押贷款的难度较大,且利率较优质客户要高1―3个百分点。
的比重,据统计,2006年,“ALT-A”和次级贷款产品总额超过4 000亿美元,约占美国房地产按揭贷款总额的40%以上。若从2003年算起,“ALT-A”和次级按揭贷款总额超过2万亿美元,这为次贷危机的爆发埋下了伏笔。因为这一阶段的均衡取决于两个必要的前提条件:持续的低利率和持续的房价上涨预期,若以上两个条件不具备,均衡就会被打破。因此,当美国自2004年6月进入升息周期,利率上升和经济增长放缓促使房地产市场进行调整之时,这一潜在的风险终于爆发出来。
2风险爆发阶段(见图3所示)。
2004年6月至2006年6月,美联储连续17次加息,使联邦基金利率从1%升到525%,而这也成为压垮次级按揭贷款市场的最后一根稻草。在加息的影响下,2006年初美国房地产开始降温,房价上升趋缓并于2007年初开始下降。利率上升和房价下降使购房者的偿付能力极度恶化。许多借债过度的购房者的房产净值由正转负,既无力偿付房贷到期本息,又无法再融资。结果,借款人偿付能力恶化与房价下跌形成一个恶性循环,导致2006年以来次贷市场违约拖欠债务事件大增。
3风险扩散阶段(见图4所示)。
早在2004年,美国的银行业就已经逐渐意识到次级抵押贷款潜在的风险,这一点可以从信用衍生产品市场在2004―2007年间每年近100%的增长速度可以看到。但由于多种原因主要原因包括:高回报率诱惑,次级债券评级的误导,房价持续上涨的预期,以及信用衍生产品过于复杂增加的信息不对称等等。
,这种现象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银行通过参与信用衍生品市场将风险转移给了其他专业的投资者。
目前,美国这些次级债券基本分散在五类金融机构手中,包括银行(31%)、资产管理公司(22%)、对冲基金(10%)、保险公司(19%)和养老基金(18%),除此之外还包括一些海外的投资者。统计数据显示,美国借贷机构在提列贷款损失准备后将承受4 600亿美元的信贷损失,而全球的信贷损失将高达12万亿美元美国高盛公司2008年3月25日研究报告。
。大型金融机构很多规模庞大的对冲基金参与了次贷市场。美国对冲基金的总规模约2万亿美元,平均杠杆率3―4倍,对冲基金控制的资金高达8万亿美元,足以影响美国股市(20万亿美元)。
遭受损失、引发流动性危机进而导致破产情况造成了全球金融市场的剧烈震荡。
可以看出,信用衍生品改变了金融风险扩散传导机制,同时也加大了各国金融市场的关联性,但若将美国次贷危机的罪责都推到信用衍生品身上,这显然是不正确的。
综上,本文认为虽然信用衍生品改变了金融风险的传导机制,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美国的次级债危机,但是它起到了隔离银行体系风险的作用,将原本集中于银行体系内的信用风险分散给了许多二级市场的专业机构投资者,使许多商业银行逃避了破产的厄运,避免了更大的金融危机。因此,合理地发展信用衍生品,能够为减轻信贷风险周期性波动创造条件。
四、我国发展信用衍生品市场的相关建议
(一)建立信用衍生品的电子交易平台
信用衍生产品具有大额、非连续易以及量身定制的特点,所以目前国际信用衍生产品交易主要通过场外市场完成。而电子化的交易可以极大提高市场的透明度和流动性,减少未确认的交易数量。因此我们可以利用后发优势,建立以全国银行间市场为主,中国金融衍生品交易所为辅的信用衍生品电子交易平台,同时在电子平台中提供文本、历史数据以及交易对手的相关资料等信息。
对于非指数信用衍生产品,可以借助我国银行间市场的平台。我国银行间市场电子交易平台是覆盖全国的专线交易网络,符合国际信用衍生品市场交易平台的发展趋势。同时银行间市场实现了前台交易和确认、后台清算和结算的市场架构与功能。从国际趋势和国内现状来看,银行间市场是最为适合的信用衍生品交易的平台。同时,商业银行不仅是信用衍生品交易中最主要的参与者,而且是与企业最为密切的金融机构,通过银行间市场可以加强商业银行的做市商地位,为信用衍生品提供必要的流动性并进行定价;对于标准化的指数信用衍生产品,可以借助交易所的平台,一方面可以提高信用衍生品交易的透明度,另一方面也为信用衍生品定价提供基准。
(二)完善信用衍生品的定价机制
参与者和交易商对信用衍生品价值判断主要取决于两个方面:信用评级机构的评级和自身定价模型。因此,完善信用衍生品的定价机制应从这两个方面入手:
其一是大力发展信用中介机构,建立起相对独立的信用风险评级制度,提高信用评级机构的社会信誉和可信度,促进国内评级机构的规范化、统一化和国际化。但由于信用衍生品主要通过场外市场交易,而且许多信息外部的评级机构无法获取,因此在对信用衍生品评级时,应建立事后追踪机制,对于由于评级误导而造成相应损失机构应承担一定的责任。
其二是引进成熟的信用风险分析和信用衍生品定价技术。国际上常用的信用风险分析的方法主要有:Credit Metrics,KMV,Credit Metrics+TM,Credit Portofio ViewTM,而流行的信用衍生品定价技术主要包括结构模型和简约模型。但从国外的实践来看,每种方法都有优点也都有缺陷。所以,在引入信用风险分析和信用衍生品定价技术的时候,一定要对各种模型进行细致比较,一方面保证模型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另一方面选择适合我国国情的模型和方法。
(三)完善信用衍生品的风险控制机制
对于信用衍生品的监管和风险控制,目前国际上并没有统一的模式,各国监管机构也都在努力地摸索当中。本文认为可以市场准入、资本监管、信息披露和危机处理等几个方面来强化监管和风险控制。
首先,在我国信用衍生品市场发展的初期,可以采取市场准入制度和资本监管制度相结合的方法。通过制定准入标准,建立信用衍生产品交易许可制度,从限制交易主体方面来控制部分风险。同时严格执行新巴塞尔协议对资本的要求,健全被监管机构的内部控制体系,保证信用衍生品交易的顺利进行,减少交易对手风险。
其次,建立信用衍生品的信息披露制度。信息披露制度对于增强市场透明度,减少各种风险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应统一信息披露报告的格式,对于信用衍生品交易的文本、历史数据、风险信息、交易目的、产品类型以及交易对手等相关资料都要求必须披露。
再次,借鉴期货市场的经验,建立信用衍生品交易的保证金制度和限仓制度。目前,信用衍生品交易中并不存在保证金制度和限仓制度,但从美国次贷危机的教训来看,很多信用保护的出售方都是由于没有合理的控制仓位,导致最后违约,加速了危机的扩散。我们可以借鉴期货市场的经验,在交易的同时,由信用保护的出售方缴纳一定的保证金,在信用衍生品价值变化时,保护出售方将保证金维持在某一水平。同时制定信用衍生品交易的限仓制度,市场中的参与者不得超过某一持仓比例。保证金制度和限仓制度的引入可以保证交易的顺利进行,同时可以为交易双方进行风险提示,减少风险的累积和扩散。
最后,建立信息共享和危机处理程序。(1)由于参与者的广泛性,信用衍生品市场的监管涉及国际金融监管合作和国内金融监管部门之间的合作,因此建立信息共享机制是非常必要的。(2)建立有效的风险预警机制、内部风险监控机制和防范机制,建立信用衍生产品市场危机处理程序和风险救助机制。在市场价格出现异动的时候,及时有效地对产品的价格、仓位以及交易等进行控制,在某个金融机构因突发事件发生危机时,中央银行和财政等相关部门及时采取相应的挽救措施,以避免金融市场产生过度震荡。
参考文献:
[1] 史永东、赵永刚信用衍生产品定价理论文献综述[J]世界经济,2007,(11)
[2] 银行业集团(Institute of International Finance)2008年6月6日的统计数据,wwwiifcom[3] BBA Credit derivatives report, 2003-2006, wwwbbaorguk/
[4] Gunter MeissnerCredit Derivatives: Application, Pricing, and Risk Management[M]Blackwell Publishing Ltd, 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