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质量成本分析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质量成本分析范文1
论文摘要:利用质量成本理论及其分析核算方法,对恩鸿化工有限公司质量成本进行分析与核算,确定最佳质量成本,做出最佳质量成本决策,并提出相应的措施,使企业在提高产品质量的同时,有效地降低产品质量成本,提高企业的效益,实现在质量、成本和效益二者之间取得最佳效果的目标
引言
进入21世纪后,世界经济的发展趋势已经山规模效益型经济}句质量效益型经济转变。在市场竞争日益复杂的情况,企业要立于市场,就必须两手抓一手抓顾客,提高客户满意度,培养忠诚的顾客群一手抓产品,即提高产品质量、降低产品成木,使企业产品的价格在竞争中有较大的空间和较大的利润。这己成为企业持续发展的核心。
质量成木是经营成木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全而质量管理活动的经济性表现,是衡量质量体系有效性的一个重要因素。现代质量管理的一个重要原则是以最佳质量成木生产出满足用户要求和符合质量标准的产品。对质量成木进行统计、核算、分析和控制,小仅可以找到控制和降低成木的途径,促进经济效益的提高;同时还可以监督和指异质量管理活动,从质量成木角度寻求提高产品质量的途径;有利于促使企业领异重视产品质量,拓宽成木管理方法,推行质量管理工作。因此,质量成木的研究是把企业产品质量与成木有机结合起来,使技术与经济融为一体,是加强质量管理的基木工具。
关于质量成木分析方法,国内外有许多侧卜究成果,如朱兰博士在1951年首次提出了最适合质量的论点1956年费根堡姆提出pa f方法l; j即把质量成木分为预防成木、鉴定成木和损失成木;19 74年d aniel l undran将质量成木[(}线分为改善区、无差异区和完美区二大部分;ross在1977年提出过程成木方法,于1989年山m arsch在质量成木测量中开始使用`}’s’;cooper }iikaplan在19 88年提出作业成木法(activity- based costing)"’6’。随着市场竞争的激烈化和顾客需求的日趋多样化,侧l一究全而质量管}}. (tqm ) h的质量成木控制成为了新时期企业而临的挑战。
我国在1978年引进全而质量管理的同时,也引进了质量成木的概念,1984年中国质量管理协会成立了质量经济分析侧卜究会,开始侧卜究有计划推行质量成木工作,自那时来,质量成木得到了各有关部和各类企业的重视,有些企业已把质量成木作为提高产品质量,改进质量管理,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手段之一。
木文根据市场竞争和顾客需求的发展趋势,运用质量成木分析、优化与控制方法,进行全而质量管理(tqm ) h企业质量成木控制的实证研究。
1质量成本及其构成质量成木的涵义
从广义上讲,质量成木即是一种成木,又是货币化的质量。笔者认为,质量成木是企业开展全而质量管理而逐步形成的一种新的成木概念,它是与产品质量管理活动有关的劳动耗费,是为了保证和提高产品质量的目的而支出的一切费用,以及未达到目的而造成的一切损失之和。
1. 2质量成木的构成及其相互关系
质量成木一般山预防成木、鉴定成木、损失成木(包括内部损失和外部损失)等构成。质量成木的项目之阳j存在着一定的规律和相互关系,见图1所示
1.3质量成木与生产成木的联系与区别
从成木会计的角度来讲,质量成木实际上是企业生产成木的有机组成部分。质量成木管理是一种管理会计形式,它是从客观上进行成木分析,提出质量管理和产品质量存在的问题,从经济分析的角度来促进质量改进活动。生产成木是指企业为了生产和销售一定品种和数量的产品(劳务)而发生的各种生产费用的总和,是产品价值的重要组成部分。
质量成木和生产成木是密小可分的。质量成木和生产成木的数据来源相同,都是依靠原始凭证和凭证汇总表。它们的职能目标相同,都是从小同的角度反映已经发生的费用或损失,为企业有关方而提供参谋咨询服务。同时,质量成木最终要结转到生产成木中,变成生产成木的一部分。皿然在生产成木最低点上的产量小一定是质量成木最优。但最优质量成木一定在生产成木最低点附近摆动,有时还能够影响生产成木的走势。
它们之间也有区别。首先,报表的用途小一致。其次,报表的内容小一样,山于用途小同,决定了报表格式和内容小一致。一方而,质量成木的核算偏重于提高产品质量和降低可控制成木,特别是降低预防和检验费用,而生产成木则要求全而真实地反映生产全过程的耗费和变动。另一方而,质量成木的核算程序和方法尚无统一定式。在会计业务处理上国家还没有明确规定,于较新的业务领域,而生产成木的核算已形成完善的制度体系和规范。
2质量成本分析与优化的实证研究
恩鸿公司始建于2001年,经过7年滚动发展,目前公司已成为集科侧卜、生产、销售和服务为一体的精细化工企业。公司现有固定资产300万,占地而积130亩,主要产品为联苯一氯节、联苯一氯节酉旨化物等有机物中间体,以及亚磷酸等副产品。20 06年产值80 0万,销售收入750万,利习150万。
2. 1恩鸿公司的质量成木分析
通过分析,公司在质量成木方而存在的问题主要是
(1)公司的预防成木和内部损失成木相对较高,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公司总质量成木。
(2)公司两个生产车间生产能力彼此之间衔接小够,配合小到位。
(3)质量成木核算方而存在问题。主要表现在:公司没有明确规定质量成木的开支范围;公司部分费用界限划分小清楚;企业管理者对待质量成木核算的态度以及内部损失成木的核算等方而。
2. 2公司质量成木的优化措施
(1)加强公司质量成木分析
根据企业自身销售水平及性质,结合公司在20 06年度发生的质量成木,分别计算预防成木率、鉴定成木率、内部损失成木率、外部损失成木率,如表1所示,l{将计算结果与制造性企业一般水平相比较。
与制造性企业一般水平相比,该公司的鉴定成木相对而言较低,山于预防成木与鉴定成木成非线性的反比关系,企业的预防成木显然较高,所以企业在预防成木方而要查找原因l{加以分析,以加强预防成木的控制。企业内部质量成木损失率为26.73%,高于20 %,而外部质量成木损失率为12.67%,处于很合理的范围内,如果在外部损失成木较稳定的情况卜,能进一步降低内部质量损失成木,比如将返工、停工费用以及产品降级成木控制在一定的合理范围内,则公司的总质量成木会大大降低。
2006年公司总质量成木比20 o5年降低了6. 1万元,见表2,主要是山于预防成木比上年降低了7. 8万元,所以一般而言,企业在鉴定成木较平稳的情况卜,加强预防成木的控制,有利于公司小良品数量的减少,从而降低内部损失成木,这有利于总质量成木的降低。该公司质量成木还小在计划的满意范围内,这主要是因为该公司在预防成木方而没有做到较好的分析与核算,没有得到全方而的控制,预防成木还较高,甚至没有达到计划值。但这小是说预防成木越低越好,因为这样相反地会异致鉴定成木的上升。预防成木卜降2. 12%,会异致鉴定成木上升0. 63% ,质量损失成木也上升1.51%,最终总质量成木卜降3. 03%,山此可以看出,质量成木四大项目成木之间存在着此消彼长的关系,某单一成木的升降小会直接异致总质量成木的升降。对于20 06年,公司就可以依据前年与去年的比较分析结果制定出合理的、预期可能达成目标的计划质量成木。
(2)改进生产工艺,确定最合适质量成木
生产的初品需甲苯或甲醇做溶剂提纯,使用小同数量的溶剂与初品的数量和质量直接有关,通过小同配比寻找最佳的溶剂使用比率,找到最合适的质量成木点。结果测算,生产工艺改进前后质量成木可降低24%,从而为公司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
(3)开展全而质量成木管理
全而质量成木管理要求企业从系统的观点出发,在充分满足顾客要求的前提卜全而控制产品质量形成的各个环节、各个阶段的一种有效工作体系,其操作步骤可以用以h六点来表述(da pcd i):定义(define)、分析(a nalyze)、计划(plan)、执行(do),检查(check)及改进(inprove)
此外,公司积极开展}p 900 0认证,有效、稳定地提高产品品质,降低质量成木。一方而对于企业内部来说,可按照经过严格审核的国际标准化的质量体系进行管理,极大地提高工作效率和产品合格率,迅速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另一方而对于企业外部来说,可以使顾客确信企业是能够稳定地生产合格产品乃至优秀产品的企业,从而放心地与企业订立长期供销合同,扩大了企业的市场占有率。
(4)积极采取精益成木管理
把精益管理思想与成木管理思想相结合,形成了全新的成木管理理念—精益成木管理。它以客户价值增值为ji句,从采购、设计、生产和服务上全方位控制企业供应链成木,以达到企业供应链成木最优,从而使企业获得较强的竞争优势。利用精益思想来进行质量成木的控制与管理,小仅有利于降低企业的日常运营成木,更有助于加强公司每位成员的节约意识,树立企业内部的节约文化,消除低效率行为,减少小必要的浪费,使每一分钱的投入都获得最大的回报,消除质量风险成木、减低内部损失与外部损失,即细节决定成木。
(5)借鉴6q管理理念,提高质量管理水平
6q质量管理是采用科学的方法,从用户的角度考虑质量问题,在经营的全过程追求“无缺陷勺贡量,以大大降低企业经营领域的成木,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公司开展6a管理时,可以组建一个核心团队,对现有过程进行过程定义(define)、测量(m ea su re)、分析(a nalyze)、改进(inp rove),控制,消除过程缺陷和无价值作业,从而提高质量和服务、降低成木、缩短运转周期,达到客户完全满意,增强企业竞争力。具体地可以按如卜六个过程进行①选择质量成木存在问题的变量(列出问题);②对问题进行分析(收集数据、做分析ici、分析数据、分析成因);③提出影响问题的因素(灵敏度分析、比率分析);④对影响因素进行跟踪(小良品生产工序、质量成木核算方法);⑤验{进行改善;⑥过程控制(过程控制侧卜究、控制计划)。
3结束语
质量成木是企业总成木一个组成部分,质量成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企业的总成木水平。
第一、企业应正确运用质量成木这一工具,有效地改进产品质量,降低产品寿命周期成木。
第一、应小断完善和规范企业质量成木的内容,建立规范化的质量成木指标体系。
质量成本分析范文2
关键词:建筑工程 质量成本 分析与控制
目前,国内施工企业的质量管理水平还很低,建筑工程施工质量差、消耗高、效益低的问题仍然是当前困扰施工企业的主要矛盾和薄弱环节。为使施工企业既能创出优质工程,又能收到理想的经济效益,有必要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探讨建筑工程施工的质量成本管理,研究质量的经济性,探索工程施工最适宜的质量水平和最佳的质量成本,实现质量与经济效益的统一。
1.工程施工质量成本的费用构成
在施工生产过程中,施工质量很难百分之百地符合规范规定的质量标准,必然存在着因不合格项目而引起的返工返修损失和为减少损失加强预防控制而增加的费用,工程施工质量成本就是施工生产过程中与符合性质量水平最直接、最密切、最敏感的这部分费用。工程施工质量成本由控制成本(含预防成本、鉴定成本)、损失成本(含内部损失成本、外部损失成本)组成。
1.1 预防成本
预防成本指为了防止工程施工质量缺陷和偏差出现,保证工程施工质量达标而事先所采取的各项措施而发生的费用,具体包括以下几项费用:
(1) 质量规划费;(2)工序控制费;(3)新工艺鉴定费;(4)质量培训费;(5)质量信息费用。
1.2 鉴定成本
鉴定成本指为了确保工程施工质量达到质量标准的要求,而对工程本身以及对材料、构件、设备等进行质量鉴别所需的一切费用。具体包括:
(1 )原材料和外购件试验、检验费;(2)施工工序检验费;(3)工程质量验收评审费。
1.3 内部损失成本
内部损失成本指在施工生产过程中,因施工指挥决策失误、施工中违反操作规程、施工成品保护不善以及由于施工工具、机械保养不善引起工程质量缺陷而造成的损失以及为处理质量缺陷而发生的费用总和。具体包括:
(1) 返工损失;(2)返修损失;(3)停工损失;(4)事故处理费用。
1.4 外部损失成本
外部损失成本指工程交工后,用户在使用过程中,发现工程质量缺陷而应由施工单位负责的一切费用总和。包括:
(1) 保修费;(2)诉讼索赔费。
质量成本中的控制成本与符合性质量水平是互为条件、互为因果的。预防成本和鉴定成本是先期投人的控制成本,内、外部损失成本则是结果成本。就其性质而言,内、外部损失成本纯粹是一种浪费,是真正的损失。由于受科学技术水平的限制以及质量管理上存在着不完善之处,要完全避免损失是做不到的。然而在一定的科学技术水平条件下,若能采取有效管理措施,是可以使质量损失成本大大下降的。不过为达此目的,就必须加强预防措施和质量鉴定活动,从而必须付出相应的代价。控制成本的增减变动会对结果成本产生影响,形成一种此消彼涨的格局。例如:预防成本的增加将使内部损失成本减少,鉴定成本的增加将使外部损失成本减少。把握质量成本各子目之间相关性变动趋势,就能够自主调控质量成本的费用分布及其各成本子目之间的比率关系,进而有目的、有针对地降低其中某些子目的质量成本,从而为优化质量成本结构、降低质量成本总额提供可能。
2.工程施工质量成本分析
质量成本中四大项目的费用大小与质量水平之间存在一定的变化关系,这条反映变化关系的曲线,称为质量成本特性曲线。一般质量水平较低时,预防成本和鉴定成本也较低,随着质量水平的提高,这两项质量管理费用就会逐渐增加。当质量达到一定水平后再需提高,这两项质量管理费用将急剧上升。内部损失成本和外部损失成本的情况正好相反,当质量成本较低时,内、外故障损失较大,随着质量水平的提高,质量故障损失的费用会逐步下降,当质量达到一定水平后,尽管大幅度地增加质量保证费用,但质量故障损失成本下降的速度却逐渐减慢。上述规律说明:一方面,质量水平的提高需要采取更多的预防控制措施与检验手段,使成本增加;另一方面,质量水平的提高减少了内外故障损失,从而降低了损失成本。因此,存在一个最佳的质量水平点,使得预防成本、鉴定成本、内部损失成本和外部损失成本四项费用之和构成的质量总成本最小,此时的质量总成本即为最佳质量成本。
对建筑工程施工来说,每个工程都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都由许多分部分项工程组成,各分项工程之间相互制约,相互影响,整个工程的完成一般都会经过较长的时间,其施工过程中要经过多道检验程序,一般在上一道工序检验合格后方能进行下一道工序的施工,若某一分项工程验收不合格,一般总能经过返修重新验收达到合格。其质量水平应反映在其施工过程中,质量水平高,说明其质量控制得好,其返修返工的次数必然就少,质量水平差,说明其质量控制不力,其返修返工的次数就多。因此,可用分部分项工程返修率作为建筑工程施工质量水平的指标。分部分项工程的返修率可按下式计算:
分部分项工程返修率=(所有分部分项工程返修费用/工程成本)x 100%。
式中,分部分项工程返修费用是指对不合格分部分项工程的拆除重修或对质量缺陷的修补等所发生的费用。
在日常工作中经常发生的返工损失费的核算办法是,在班组完成分部分项作业后,交质检员验收时,质检员根据验收规范对不能通过检查、需责令返工的实物量进行丈量记录,再由项目部相关管理人员计算出每一分部分项施工的返工损失费。
工程施工质量成本曲线如图1所示。
因此,对质量进行控制,并不是要求质量越高越好,质量过高,会导致成本费用的增加;反之质量过低,也将会导致成本费用的增加。从经济角度看,应把质量水平控制在最适宜点Qm附近,当返修率Q>Qm时,则应采取各种预防措施和保证工程质量措施,以提高施工质量,使之向Qm靠近,当返修率Q
3.工程施工质量成本的优化
建筑工程施工质量成本的优化,就是要确定建筑工程施工质量成本各项主要费用的合理比率,以便使质量总成本到最低值,由图1可知,应以Qm点作为最佳工作点。在具体应用时,应根据以往类似工程的质量成本数据资料,模拟出该类型建筑工程的质量成本曲线,从而求最适宜的返修率和最佳的质量成本费用,以此作为下一个工程施工质量成本计划的依据。然而,根据以往资料确定的最适宜返修率和最佳质量成本只能作为一个参照目标值,在具体应用到下一个工程时,由于具体条件的不同,其实际的最佳点会有所偏离。基于质量成本的变化规律,可以采用逐步逼近的办法,达到最佳质量水平。首先,可以采取某种质量改进措施,即增加预防或鉴定成本,如果此时质量总成本下降或有下降的趋势,则说明质量成本的工作点位于最佳点Qm点的右面,可以增加这一措施的强度,或增加类似改进措施,直到质量总成本停止下降为止,说明已接近最佳工作点,应转向采取控制措施。反之,当采取某项质量改进措施后,质量总成本上升了或有上升趋势,则说明质量工作点位于最佳点Qm点的左侧,此时,应撤消这一措施,或采取反作用的逆措施,按相反的方向接近最佳点。实际上并不需要找出绝对的最佳工作点,只要知道已位于适合区即可,此时的特点是,无论采取正向措施或逆向措施,质量总成本的变化都很小。
4.工程施工质量成本的控制
质量成本控制就是依据质量成本计划,对质量成本形成过程中的一切耗费进行严格的计算和审核,揭示偏差,及时纠正,实现预期的质量成本目标,进而采取措施,不断降低质量成本。质量成本控制应贯穿于质量形成的全过程,按质量成本的发生区域,将质量成本控制目标层层分解,实行归口分级控制,落实控制计划,结合具体情况,制定措施,实施控制。
4.1 预防成本的控制
质量较高的工程项目,这部分费用占质量成本费用中的比例相应就大。应实行以预防为主的质量成本管理,把钱花在避免问题的出现,而不是花钱解决不合格项目造成的后果。企业应更加注重预防成本减少返修率,增加预防和检验成本不但可以减少质量故障损失成本,反过来,质量故障的减少又可导致预防与检验费用的减少。从源头阶段强化预防成本的投人,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企业职工的素质高低与工程质量高低有着直接的关系,因此,预防成本的控制最关键在于提高职工的技术素质和施工能力,这实际上也是降低成本的有效环节。
4.2 鉴定成本的控制
这是预防及控制质量事故发生的基础工作,应把“下一道工序就是用户”的思想贯穿到整个生产过程中。在组织施工前,要把各项工序的质量标准印发到施工员、检查人员手中,确保全体职工对工程质量标准心中有数。同时对工程原材料的质量控制至关重要。如工程使用的材料不合格,即使施工工艺再高,设备再精良,工程仍是不合格的。而控制原材料的最好办法就是加强检测。故此,检测成本是质量成本的关键环节,应根据工程项目实际需要而配置检测设备及检测人员和现场质量检查频次。
4.3 内部、外部损失成本的控制
这部分费用随着质量管理水平的提高而下降。事实上,质量事故损失费用就是工程的纯利润,因此,在工程施工中,要严格把守各道工序质量关,提高工程一次验收合格率,防止返工及质量事故的发生。当前,工程项目施工普遍推行工程监理制,但施工企业切不可因此而放松自身对工程质量的有效控制与管理,应做到自检符合要求后才提交监理检查验收,切实把工程质量事故消灭在萌芽状态,这样才能有效降低质量成本,提高经济效益。
4.4 在质量成本的控制中要注意防止过剩质量成本的现象过剩投人成本的发生,实际上是质量管理水平不高的突出表现。在实际施工中,应当严格按技术标准、施工规范、质量要求进行施工,片面加大物耗投人的做法不一定能创出优质工程,也是对工程质量内涵的曲意理解,应当引起施工管理人员的高度注意。
4.5 按PDCA循环进行质量成本控制
结合全面质量管理PDCA工作循环在建筑工程施工中的具体应用,质量成本的控制也应按照PDCA工作循环来开展工作,企业质量成本的控制工作并非仅仅是搜集原始数据,进行核算分析,然后写出质量成本报告就算结束的。质量成本控制工作应该是螺旋前进的过程,在循环的过程中,企业不仅应找出各种影响成本的关键问题并予以改进,而且还应在后续的质量成本控制工作中予以监测,直至质量成本达到最适宜值为止。质量成本的优化控制可以采用以下方法融合在PDCA循环中。
(1) 在计划阶段:以质量损失成本对质量缺陷进行排序,挑选出质量损失成本占前几位的质量缺陷,采用系统观点分析这些缺陷所以出现的原则,在最能有效预防这些缺陷的环节制定预防或鉴定措施,并对这些措施的一次性投人和执行成本结合措施受益期内可能由此减少的损失成本总额进行评估,如果为减少质量缺陷所投人的资源费用可以为克服质量缺陷之后损失成本的下降所补偿,则将预防或鉴定措施付诸试行。
(2 )试行阶段应有充分的时间,以便所取得的有关质量缺陷及与其相联系的质量损失成本数据足以进行分析,对于预防措施或鉴定措施相关的资源投人也应有记录。
(3 )在检查阶段,除了检查措施对于克服质量缺陷的有效性之外,还应对措施的经济性进行评估。
质量成本分析范文3
【关键词】茶叶 风险监控 质量成本
The tea quality and safety risk factor analysis
and quality cost research
Ding Xiao China university of mining and technology
【Abstract】:this article briefly discusses the quality and safety risk may occur in the process of tea output,the monitoring and processing of Enterprise to tea products quality, and the quality cost of enterprise when monitoring and handling tea product quality problems.
【Key Word】:Tea risk monitoring quality cost
茶叶是我国具有资源优势、文化底蕴和传统特色的农产品,自古以来,就在国内和国际贸易中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我国茶业的主要生产方式就是传统农业的生产方式,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茶产品的质量安全问题也越来越受关注。自从我国加入WTO后,世界各国制定了更严格的茶叶质量标准,增加检验茶叶中农药的种类,降低最大农残(MRL)指标限量,使茶叶质量安全成了影响我国茶叶出口的最大障碍。
一、我国茶叶的生产现状
我国茶叶生产主体规模小,没有形成规模化、产业化的生产形式;家庭式的企业多,现代化企业少;产品品牌多,名牌少。我国有上千个茶叶品牌,但没有世界级品牌,茶叶缺乏龙头企业和知名品牌。由于我国茶叶经营以家庭经营为主,且多数初制茶厂分布在农村[[1]],企业管理水平和员工素质较低,安全卫生意识较差,经营者普遍对管理重视不够,管理人员基本上没有受过管理专业培训,质量管理体系不健全。产茶过程中,对鲜叶采摘和运输、茶叶加工、包装和贮运等的管理,不仅影响茶叶品质,而且将直接影响对茶叶中有害物质的控制。因而我国的茶叶品质不稳定,不安全卫生指标极易超标。
二、影响我国茶叶质量安全的因素
通过近年来我国茶叶贸易中的质量安全事件可以看出,影响我国茶叶质量安全的主要因素有农药残留超标、污染物残留超标、微生物污染、非茶异物及粉尘污染等。 农药残留原因
农药残留是茶叶出口和内销中遇到的最大卫生质量问题。茶叶中农药残留的直接来源是茶叶喷药过程中,直接与茶树接触的各种化学农药;间接来源包括从土壤中吸收和空气飘移等带来的农药污染。 污染物残留原因
茶叶中的污染物主要是铅、砷、铜、稀土等,污染物的来源出自多个途径。一是土壤中污染物含量过高,茶树在生长的过程逐渐从土壤中吸收累积,构成茶叶中的污染物残留;二是制造茶叶的加工机械中含有污染物,茶叶在加工中与机械表面接触构成污染;三是环境污染造成,主要是汽车尾气和工厂排放的烟气废气,其转化物会造成空气和土壤污染,融入雨水中,作为灌溉水引入茶园而污染茶叶;四是吸附在大气尘埃上的污染物沉降于茶树表面而被茶叶直接吸收。 微生物污染原因
茶叶中有害微生物的来源主要是鲜叶从茶园中采摘收回加工厂后接触到的污染;还有在加工成成品茶后,包装运输过程中操作不当引起的污染。这些污染茶叶的微生物主要包括大肠杆菌、沙门氏杆菌等细菌。
4.非茶异物及粉尘污染原因[[2]]
茶叶中非茶异物和粉尘污染主要是在鲜叶采摘和加工过程中引起。茶叶中的非茶异物是茶叶物理危害的主要来源。近年来,一些国家已作出规定,如日本要求茶叶中不得检出任何非茶异物,俄罗斯要求检测茶叶中金属磁性物质,限量指标为5mg/kg。从国内茶叶加工厂特别是精制茶厂的调查结果来看,茶厂受粉尘的污染相当严重,对茶叶质量、人体健康和生态环境等都具有较大影响。
三、茶产品生产过程中质量风险来源与因素分析
风险类型
设备风险
技术风险
管理风险
环境风险
具体因素
生产设备故障
茶叶生产技术
农药激素及添加剂
自然灾害
检测设备故障
检测技术
生产环境的清洁与消毒
政府监管力度
消毒设备故障
消毒技术
过程记录
政策法规 设备风险
生产设备故障风险是指在产茶过程中,生产设备若出现故障会影响茶叶种植、加工的质量,进而影响最终茶产品的质量;检测设备故障风险是指检测设备若出现故障,会影响检测结果的真实性,进而不能准确把握茶产品的质量,带来入市产品的质量风险;消毒设备故障风险则是指若消毒设备出现问题,将影响生产环境和设备的消毒效果,从而带来茶叶卫生安全隐患。 技术风险
茶叶生产技术的合理与否,决定茶产品质量是否安全;检测技术是否合理,是否按照国家规定的方法检测,将直接决定检测结果的准确性;而消毒技术是否正确运用,则是决定产茶环境是否健康的重要依据。 管理风险
茶叶种植过程中使用的农药激素及添加剂的质量安全及其用量直接关系到茶叶的质量安全;同时,生产环境的清洁与消毒管理是否到位,是影响茶产品安全水平的重要因素;而对产茶过程的记录有助于生产过程的监控、追查、统计总结和各生产环节管理水平的提高,保障茶叶质量。 环境风险
一方面,地质灾害、旱灾、水灾等自然灾害会影响茶叶的正常种植,有的甚至造成毁灭性损失;另一方面,政府监管力度的大小则会直接影响茶叶质量的安全,而现行政策法规能否有效地规范茶叶生产行为,也是决定茶产品质量安全的重要因素。
四、茶叶质量成本分析及质量安全风险监控
1.茶叶质量成本
质量成本包括预防成本、鉴定成本、内部失败成本和外部失败成本四种类型。具体到茶叶生产中,各成本因素如下:
预防成本有茶叶质量安全保障体系策划成本,茶叶工艺设计的评审、验证、确认费用,制茶工序能力的研究费用,茶叶质量审核费用,茶叶质量情报费用,制茶员工培训费用,茶叶质量改进费用等。
鉴定成本有茶叶质量检验费用,制茶过程监控装置的费用等。
内部失败成本(出厂前)有茶产品返工损失,复检费用,质量故障处理费用,茶产品质量降级损失,废品损失,停工损失等。
外部失败成本(出厂后)有因茶产品质量问题索赔费用,买方退货损失,买方要求的降价损失,处理质量异议的工资、交通费,企业信誉损失等。
在质量成本的四种分类中,预防成本和鉴定成本是为确保质量符合要求以及应对产茶过程中各种风险而产生的成本;内部损失成本和外部损失成本是茶产品制成后因不满足要求而支付的费用。其中,外部损失成本对企业的影响往往是最大的,它会影响企业的信誉、未来的发展等等。为了降低茶叶企业的质量成本,提高信誉和竞争力,企业必须制定严格的质量要求,构建监控体系,保障产品质量安全,使失败成本最小化,从而给企业带来更大的利益。
2. 茶叶质量安全风险监控体系的构建
(1)建设茶叶生产基地的信息系统[[3]]
早期预警
全程管理
溯源追踪
茶叶生产基地的信息系统中,包含茶树种植过程中的茶品种、种植时间、农时操作、面积、农药、化肥等,以及茶叶生产过程中的茶叶采摘时间、采摘地点、茶青级别、数量、运输方式、加工批次,检验人员等,这些信息将直接用于茶叶的生产管理。
早期预警是运用系统采集的有关茶叶的施肥信息、采茶信息、用药信息,以及茶青运输途中和生产过程的相关信息,通过对比分析、历史查询和早期预警模型来尽早掌握茶叶质量的情况。
全程管理是监管部门通过系统采集的茶叶生产全过程信息,对产茶各环节进行监管,及时发现并排除安全隐患,实现由“农场”到“茶杯”的全过程管理。
溯源追踪则是指管理部门在系统中随时快速地查找茶产品的物流信息。既可对出售的产品追溯到产地源头,也可查找某一产地某一批次茶叶的去向。发现不合格产品时,可最大程度地降低损失。
(2)建设并完善质量安全监控体系
质量安全监控体系涵盖了产地生产、加工、包装、储运、销售的全过程。可采用统一、可行的检测方法与标准,以及高素质的检测人员,对产茶全过程进行监控。同时,政府应加强相关质量保障体系的认证,强制实行无公害茶、绿色食品茶、有机茶和QS认证制度,制定出台一些配套优惠政策,鼓励企业开展ISO14000 (环境管理和环境保证体系)、GAP (生产技术规范)等认证[[4]],对茶叶质量安全进行控制。
(3)建设质量安全科技支撑体系
企业应运用相关技术,并制定符合生产实际又与市场需求接轨的相关技术标准及实施细则,如农药残留检测和重金属残留检测等等。我国茶叶的监督抽查以及出口欧盟、美国、日本的通报均有发现农药残留问题,对农药残留进行检测,可认定茶叶是否符合有关标准,保障人体健康,防止环境污染。因而为提高茶叶出口竞争力,企业必须提高生产技术,力求优质、安全、高效、规范的制茶技术。
(4)建立技术培训体系
企业培训员工对农药、肥料、设备等生产资料的科学选购,以及在安全用药、科学用肥、清洁加工等方面的技术水平,将全面提高员工素质,进而能在先进的茶叶生产管理模式下,为茶叶质量安全提供保障。
作为世界茶叶产地和最大的茶叶出口国之一,我国茶业只有建立起了科学完善的标准化体系,真正提高茶叶质量,才能在外贸中避免日本、美国、欧盟等对我国茶叶的技术性贸易壁垒(TBT),并增强茶产业的国际竞争力,进一步发展我国茶业,创造出国际名牌茶。
参考文献
[[1]]宋卫东.茶叶生产现状与发展对策建议[J].中国农机化,2008(6):87-90.
[[1]]陶学明,郑玉艳,洪登华,霍家佳. 我国茶叶贸易中的质量安全问题及原因分析[J]. 安徽农学通报,2014,20(11):8-10.
质量成本分析范文4
关键词 项目 质量 成本 控制;
质量成本的含义:企业为了保证和提高产品或服务质量而支出的一切费用,以及因未达到产品质量标准不能满足用户和消费者需要而产生的一切损失。质量成本属于企业管理的不善成本,现阶段我所处国防科研院所在多产品的研制阶段,技术攻关难度较大,且合同利润空间有限,只有在控制项目的质量成本上下功夫,才能在市场上立于不败之地。
质量成本重要性:质量成本是企业总成本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企业持续经营中不断发生的动态成本,其直接反映企业总成本控制的好坏以及相应的利润大小,企业若产品质量出现问题,不仅需要向用户支付索赔费用、退货损失、保修费用,还会因质量缺陷导致信誉受损而造成客户流失,失去市场。质量成本是管理的经济表现,是衡量质量体系有效性的一个重要因素,对质量成本进行统计、核算、分析、报告和控制,不但可以找到降低生产成本的途径,促进经济效益的提高,同时还可以监督和指导质量管理的正常进行。因此,质量成本控制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
项目研制阶段的特点分析:目前国防科研院所开展的研制项目因技术难度较大。许多项目都存在不同程度的人力资源和技术储备不足的困境,只要能够完成任务,通常技术开发者是不考虑成本的,普遍认为成本只是项目的合同签订方和元器件的采购方考虑的问题,认为通过合同提价和采购压价两方面单纯的解决成本控制问题,实际上外部环境不是我们单方面所能控制的,竞争相当激烈。项目在研制阶段,普遍认为失败和重复都是合理的,不会具体计算每一个产品实现过程的实际成本和额外成本。因而从成本控制的角度出发,具备较大的降低成本的空间。
质量成本的组成:质量成本具体包括预防成本、鉴定成本、内部损失成本以及外部损失成本。预防成本包括成本计划工作费用、产品评审费用,质量教育培训奖励费用、质量改进措施费用、质量管理专职人员工资和福利费用等,通常这类费用对于多研制项目的企业来说,都不会具体到某一个项目上,就是计算起来,也不会是很确切的数字。鉴定成本包括原材料检验、过程检验、产品检验和试验费用等,这部分的数据比较明确,通常在相关部门都有数据支撑。内部损失成本指产品交用户前由于自身缺陷造成的损失,和处理故障所支出的费用,这部分损失非常态,但在项目研制阶段,这部分损失有时数字会很大,有不可估算和不可认知的特性,当然也变相的表明产品质量可靠性较低,未来会将承担更大的缺陷费用。外部损失成本包括出厂后因产品缺陷引起的损失,对于我们来说主要是维修保障的人员和更换配件的配用以及产品信誉低造成的无后续产品损失。
计算质量成本的主体方通常是公司的财务部门,但财务部门的职能只是统计,并不能实行适时地控制和分析,如果技术开发者本身具备成本控制的理念,在保证性能优良和质量可靠的前提下有意识地控制成本才是质量成本控制的有效途径。说到成本控制,很多时候人们会选用低值的元器件以期降低产品的硬成本,却不想不仅功能难以实现,可靠性不能保证,缺陷和故障率提高,排除故障困难,在市场竞争中缺乏优势,返工或推倒重来也时有发生,如何拟制一套完整的项目质量成本费用表,项目完工交付以后清理该产品的实际成本和额外成本,并计算出占比,和技术难度相仿的产品进行横向比较,确定成本控制较优的团队,通过不断地强化,使质量成本控制的理念和方法深入人心,并相互借鉴,在过程中防止损失发生。
质量成本控制的目标是使组成的四种质量成本的综合值达到最低,四种成本是动态变化的,有些会此消彼长,有些成本则相对固定,变化幅度不大。现阶段,我们最大的问题是如何界定并适时记录项目的质量成本组成,哪些因素影响质量成本形成,可否通过自身的原因克服。例如,重点项目研制就会出现了供方为节省元器件成本采用了等级较低的器件,致使分机性能不可靠,由于是新研制的产品,技术复杂,如果不能保证产品各部件性能的可靠性,那么当功能不能实现时,设计师就无法判定是哪个环节出了问题,寻求成本的最低理想点,需要把质量成本控制在一定的范围之内,采用科学合理、先进实用的技术措施,使其更准确的服务于科研,并通过技术的不断成熟,促进管理水平的提升,使损失越来越小。
通常在生产计划下达到产品交付,最能够在以下几个环节对质量成本进行有效的控制。在预防成本子目录中,如采购质量的控制费,可以通过明确的采购计划和准确的采购文件,选定评级较高的供应商,对关键物件提出详细地质量保证协议和验收规则,执行过程重点监控等方法。又如设计质量控制费,尽管每个项目在设计开发前期都开展了一系列为了保证设计顺利进行的设计活动,但不同团队不同的主事做法也会不同,有的会在前期花更多的精力去策划,表面上看此处产生的质量成本提高了,但后期的各项损失会减少,这无疑是最应该着力花费时间和精力去筹划的工作,同时也最能体现团队的技术水平和质量理念,后期的问题也最少,不会留下先天不足的缺陷。又如生产质量控制费,可以在技术状态控制方面着手以减少不合格品出现的概率,要求在工艺评审和验证环节加大投入,减少次品率。
现在企业在建立质量体系的基础上都引进了质量成本管理的理念,质量改善已经不单单是生产现场、施工过程的质量强化,还包括管理、技术设计和服务在内的各个岗位的工作质量改善。总之,项目研制过程质量成本控制首先必须依赖国防科研院所各研发团队和管理人员观念的转变,树立质量成本经济意识,并作为企业文化的一部分极力倡导,在此基础上,需要完善相关管理制度,重视提升质量成本的核算分析和控制能力,建立健全质量成本核算分析和成本控制体系,使其成为国防科研院所降低成本的新突破口,为持续发展的建立根基。
(作者单位为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二三研究所)
质量成本分析范文5
关键词:预制梁场,成本分析,成本控制,分包
中图分类号:F045.33文献标识码:A
Abstract:The text is based on Prefabricated T beam construction practice of Daotong in Chongqing Sanhuan high-speed. It elaborates the composition of the cost of pre-T beams and analysis the costs of integrated subcontractors and labor subcontractor ,compares the th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f both.At length,this text makes some Suggestions about how to control the cost.
Keywords: precast beam field, cost analysis, cost control, subcontractors,
1工程概况
重庆三环高速公路全长58.091738km,起点永川双石,终点江津塘河。大同梁场位于江津区石蟆镇大同村桩号K47+980~K48+160。大同梁场承担着大同水库大桥112片30mT梁预制和K47+640分离立交和K46+830黄泥凼中桥90片16m空心板预制。其中T梁台座10个,空心板台座8个。本次主要分析大同水库大桥T梁成本。
2T梁成本组成
图1T梁成本组成图
从图1中可以看出T梁成本组成主要分为五大类,即梁场建设费用、材料费用、机械费用、人工费用、管理费用。以大同水库大桥112片T梁施工实践为依据,详细分析T梁的成本。
梁场建设费用主要包括场地硬化、台座预制、龙门轨道安装、采光棚、活动板房、水电布置等。场地全长180m,宽21m,为防止台座不均匀沉降场地采用10cm厚C20混凝土硬化;台座底部采用扩大基础形式,底部用20cm厚C20垫层。台座采用C30混凝土,长30.6m,宽50cm,高40cm,设置2.5cm反拱度,钢筋采用 Φ12 40cm x 30cm 间距15cm箍筋,主筋采用10根Φ12通长钢筋;轨道采用14#工字钢,全长360m,轨道下部采用C30混凝土 40cmx30cm ;采光棚长16m,宽4m,四个;板房长12m,宽4m,一个。
材料费用主要包括钢筋、钢绞线、混凝土、压浆料。
每片T梁所含材料统计表如下:钢筋6696.06kg,钢绞线917.71kg,C50混凝土29.07方,压浆料750kg。
每方混凝土设计配合比 表1
拉法基水泥(kg)393
黄沙(kg)683
碎石(kg)10mm-25mm 780
碎石(kg)5mm-10mm334
Ⅱ级粉煤灰(kg)98
外加剂(kg) 5.89
自来水 147
机械设备费用主要包括模板2.5套、龙门吊一套、架桥机炮车一套、电焊机4台、钢筋切割机1台、钢筋直螺纹制作机一台、数字下料机一台、钢筋弯曲制作机2台、高频振动器10个、张拉油泵、张拉千斤顶2套及小型设备(振动棒、土工布、配电箱、电线、插头、扎丝、焊条等)
人工费用主要包括钢筋制作绑扎费用、关模板和拆模板费用、混凝土的浇筑费用、张拉压浆费用、T梁架设费用。
管理费用主要包及理人员费用、水电费用以及税金。
3 综合分包成本分析
综合分包是将T梁施工按照施工工序分包给各施工班组,机械设备费用包括梁场建设由各施工班组自己承担。尤其是在最近几年这种综合分包的形式越来越广泛。大同梁场目前采用的是综合分包形式。综合分包成本=各施工班组(钢筋班组+模板班组+混凝土班组+张拉压浆班组+架桥班组)+梁场建设+材料费用+管理费用,合计69302.32.28元/片(所有单价以实际单价为准)。
4劳务分包成本分析
劳务分包是指工人工资按工作的工日数来支付,所有设备机械费用由承包人提供。劳务分包成本=T梁预制工日x工日单价+梁场建设+机械设备费用+材料费用+管理费用,合计65016.61.68元/片(所有单价以实际单价为准)。
其中每片T梁的预制工日通过实践测得大同梁场21片T梁各班组实际用工,其实测数据如下图。
图2大同水库T梁用工统计
5 两种分包模式优缺点对比
两种模式比较之下能看出了按劳务分包相对于现有的管理模式要省下一笔费用。但要清楚看清这两种模式下的实际情况不能只看数据,应该认真分析其各自的有缺点然后慎重的选择。
按劳务分包优点:1.可以作为一种激励的制度,能够更好的管理各班组各工人;2.管理人员把工日做好以后,可以节省一笔人工费用; 3.各施工班组之间关系和睦,团结一心,能更顺畅的完成工作。
缺点:1.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工人积极性,工人有拖延工日情况,本来半天的活总是要拖到一天;2.工人加班不情愿,尤其是工地上夜间浇筑混凝土时间多加上冬季温度低更是不便管理。
按综合分包优点: 1.工人主动性强,加班热情高,对赶工期促进度时期这种模式特别好;2.一个好的分包商对施工单位来时省时省心,可以节省施工方的管理费用。
缺点:1.各班组之间各自做自己的事情,互相推卸交点工作,相互勾心斗角,同时施工队伍有好有坏,很难保证梁场的施工安全和质量;2.工人做事不认真,有时只管完成任务不管质量,能偷工的活绝对偷工。
总而言之,我们不能一味的认为哪种模式好,哪种模式不好,各自有各自的优势和短处。个人认为,应该合理根据现有的条件来决定用什么模式好。
6 控制成本建议
从分析结果来看,梁场建设费用占4.08%,材料费用占62.11%,人工费用占21.44%,机械费占10.87%和管理费用占1.51%。
图3T梁费用比重图
从图3中可以看出材料费用和人工费用占总成本的83.54%,要想控制成本应该主要从这两个方面入手。
材料层次
现在很多单位已经明确规定了材料的来源,很多材料的价格施工方根本不能控制。针对这种情况,在签订合同前应该在合同中明确的说明材料的价格和材料的质量以便更好的预算成本。在没有明确规定的时候要选择质量过关,价格合理的材料。
1.混凝土数量的控制。
刚开始浇筑时就要积累经验,找到设计量与现场施工量的差距,分析其原因以便在以后搅拌时控制其量。
关模板尺寸要尽量的准确,因为T梁长度大,一个细微的尺寸就会增加混凝土的用量,不仅浪费了混凝土同时会加大梁体的自重。
修建搅拌站时要尽量靠近梁场,当混凝土量不够时立刻可以回去再次搅拌,从而减少担心混凝土不够而多搅拌造成的浪费。同时搅拌站应该及时清理维修搅拌设备,以面造成浪费。
2.钢筋数量控制。
每片T梁的钢筋有6-7吨,在钢筋加工和制作的时候要有一定的方案,针对不同的钢筋长度与下料长度要进行最大化的优化,减少钢筋废料数量。对废料不要乱丢乱扔,收集到统一的地方,不仅可以节省一部分费用同时保证文明施工。
钢绞线预留的工作长度不能太长,不仅对材料是一种极大的浪费,同时也不便与施工,尤其是张拉施工。
3.模板、小型机具、土工布、钢丝绳等数量控制。
模板前期投入费用较大,通过全面考虑生产能力要求和各工序时间确定投入数量,竣工后要进行及时回收。
针对小型机具、振动棒、千斤顶、土工布等要节约使用,能够重复使用的要及时清洁和保养,每次数量不多但是积少成多总量就会很大。
人工费用层次
针对不同的班组采用不同的分包模式,做到最优化组合。选择施工队伍就想买东西一样要货比三家,选择技术过硬的队伍,不仅能都保证质量和安全同时还能省下很多人工费用。
其他层次
工序的衔接问题,施工前应该明确施工工序,画出施工横道图,明确各施工班组什么时间该做什么事情,并在实际应用中发现问题,及时调整和处理,使得各施工班组形成流水作业,达到优化效果。
注重合同的管理,各班组在进场前要签订劳务合同,细化合同中的计价、支付、安全质量验收标准、施工进度以及细化责任、文明施工规范等要求,避免因合同不明确造成工作滞后,工期延误等问题的发生。
全体员工要加强节约意识教育,梁场普遍存在浪费水、浪费电的情况严重。做好总平面布置、资源配置、施工方案制订等开工前布局工作。施工过程中按照设计要求和施工规范施工,控制资源消耗,减少成本支出。同时充分调每一个员工控制成本、关心成本的积极性,真正树立起全员控制的观念。
参考文献:
质量成本分析范文6
关键词:集中消毒供应;质量;成本分析
医院的日常救助工作,往往需要不同的医疗工具,而许多医疗工具用完后需及时消毒清洗,才能供下次使用。由此可知,消毒供应室的作用不可代替,其工作质量与医疗护理的效果密不可分,必须做好消毒和供应工作。由于工作量大,管理起来有一定的难度,以前的分散式管理效率很低,为改变这一状况,需采取集中消毒供应的模式,经大量实践证明,集中管理模式虽存在某些不足,但其整体效果可圈可点。
1消毒供应管理模式
1.1分散式管理 消毒供应室的工作包括各种消毒器具的发放、收回、清洗、消毒、打包等环节,由于其重要性,务必要谨慎待之。分散式的消毒供应指的是整个过程比较分散,消毒供应室的工作人员只负责消毒灭菌等环节,其他如清洗、打包等工作皆由各使用科室完成。采取该模式,很容易导致工作质量不合规范,因为使用者并非专业人员,难以把握真正的标准,而每一个环节都起着各自作用,应由消毒供应室的专业人员来进行,才能保证整体的工作质量。
1.2集中式管理 集中式管理是指消毒供应的所有工作都由本室人员完成,器具回收、发放工作由供应室的人员执行,若有必要,还需用到密闭式收车。将使用过的器具送回供应室后,派遣专业人员,严格按照国家标准进行消毒灭菌等工作,之后再送到各使用科室。采取该模式,整个过程的人员都一样,不会有太大的出入,而且工作质量能够得到有效保证,从而为治疗工作提供了方便。目前,大多医疗机构也都采用的这种管理模式,取得良好效果。
2集中消毒供应的问题和对策
2.1出现的问题 与分散式管理模式相比,集中式管理模式有了很大进步,但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存在某些问题,如制度陈旧,没有系统的操作,不同的管理模式所相应的管理制度也有所不同,在采用集中式管理模式后,消毒供应室的职责和工作范围有所扩大,原来的制度已不适合,需做更改,且其操作不够系统化,各个环节之间衔接的不够紧密;工作人员缺乏专业水平,以往过于分散,对工作人员的要求并非很严格,在管理模式转变后,很多人的旧观念难以改变,做事多凭经验,而且安于现状,缺乏主动学习的精神,对新知识接受能力弱,以至于专业水平极其有限,且创新意识不足;专业培训力度不够,不管以前如何,集中消毒供应的模式需要一批高水平、高素质且具备丰富经验的工作人员,学习新设备、新方法的使用,除专业知识外,还应掌握一定的与专业有关的知识,然而医院对这些培训的力度远远不够,起不到理想效果,从而影响到了工作进程和质量;再有就是缺乏沟通,新管理模式意味着新的开始,要适应新的管理模式,就要加强内部与外部的沟通,由于缺乏有效沟通,对彼此情况不甚了解,难以确定工作的重点方向,可能会影响治疗工作,从而降低临床满意度。
2.2解决措施 针对以上出现的各种问题,必须采取相应的措施给予解决,以提高其工作质量,从而保证医院各项活动能够正常进行。首先应制定出一套严格的管理制度,涉及岗位职责、操作流程以及工作标准等方面,并由护士长定期对落实情况进行检查,同时也需配备相应的人力资源和硬件设备,组织质检员自查科室不足,提出合理整改意见;其次要提高全员的专业技能,专业水平直接影响着工作的质量,为此必须加强专业培训和考核,如邀请专业设备人员做指导,对各种仪器工具的操作技术做详细说明,对每一环节的质量标准做一明确规范,开办讲座或以其他形式,将相关知识大力普及,保证全体工作人员对各种仪器或消毒包的用途、性能以及标准有足够的了解,尤其是清洗、消毒、灭菌与打包等工作,务必要万分谨慎,定期可对所学知识进行考核,并锻炼动手能力,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此外,还需注意对工作人员进行合理安排,加强彼此间的沟通交流,通过细节管理,使工作简单化、流程化,充分发挥与临床科室的协调作用,持续改进服务,不断提高工作质量。
3集中消毒供应的质量与成本分析
结合以上分析,对某家医院两种模式下的情况作了一番调查,最终获得,不管在工作质量,还是成本上,集中管理模式都要优于分散管理模式。
3.1对器械包的评价 该家医院在采用分散式管理模式时,医疗器械多半年久失修、有些性能下降,却迟于更新;临床护理人员专业知识匮乏,在许多方面都认识不清,以致于陷入误区,如错误地认为所有器具最终都需经过高压蒸汽灭菌,导致对各个环节缺乏重视,物品的灭菌质量有所降低。
而转换为集中式管理之后,工作人员都经过专业培训,专业技能水平较高,严格按照国家规范执行,全部器械、工具都有了保障,合格率为100%。
3.2对工作人员的评价 在以往分散式管理阶段,由于人员分配不合理,医疗器械的清洗工作往往有使用者完成,因此,各科室的护理管理人员每天都要花费一定的时间进行清洗工作,无法配合医师,导致患者的治疗护理受到影响。
在转变管理模式后,消毒供应室的人员负责器具的回收,并集中到供应室使用专业的清洗消毒机进行处理,既为医院节约了人力,同时又不会对患者产生影响。
3.3对物资消耗的评价 该医院共有20个科室,分散式管理时,水溶性剂、鲁沃夫全效多酶液每天都要更换3~5次,加上复用医疗器械包的处理等, 每天要花费约4460元。在集中管理模式下,采用统一清洗的方法,每天约花费1340元, 为医院节省了大量的资金。
4结论
作为医院的重要组成部分,消毒供应室起着巨大作用,其工作质量直接影响着医院的医护质量以及患者的治疗效果。集中消毒供应的模式不仅节省了大量人力资源,而且避免了对医疗器械进行分散消毒时操作不规范等问题,减轻了临床护理人员的工作负担。
参考文献:
[1]陈道兰.集中消毒供应的质量与成本分析[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1,18(6):251-2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