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孟浩然之广陵古诗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送孟浩然之广陵古诗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送孟浩然之广陵古诗

送孟浩然之广陵古诗范文1

关键词:教学方法;古诗;诵读;想象;意境;多学少教

G623.2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从本质上讲,《语文课程标准》所追求的只有通过“少教多学”才能够实现。它能减轻学生负担,提高教学效率,真正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达尔文说:“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课程标准》别强调了应加强对学生阅读方法的指导,那么在古诗文教学中就更应该有学习方法的指导与渗透。我在教学《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时,着重从以下几方面来指导学生学习古诗

一、理解题目意思

理解了古诗题目的含义,就等同于拿到了理解古诗的第一把钥匙。古诗题目有的交作时间和地点,有的说明歌咏的事物和人物,有的介绍写作背景,还有的点明写作内容。学习古诗首先要指导学生先借助注释,来理解题目的意思。例如《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题目明确地告诉了我们诗作的时间、地点、人物和事情,并利用课件出示从黄鹤楼乘船去广陵的长江航线图,通过自学,查找注释,学生知道了“之”是去、到的意思,广陵就是现在的扬州,那么学生很快就能理解题目意思了:李白在武汉市黄鹤楼这个地方送好朋友孟浩然坐船去江苏扬州市,从而知道了这是一首唐代送别诗,理解了题目的含义,也就能够读好题目的节奏(合理停顿):“送|孟浩然|之|广陵”,知道这首诗的大致内容,从而为进一步学习理解古诗做好铺垫。

二、了解作者和背景

我们学习古诗不能不知道作者是何许人也,一定要借助查阅相关资料来了解作者,知道作者写此诗时的背景、心情及以前学过作者的哪些诗。例如《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的作者是李白,对于李白学生并不陌生,但学生不知道李白与孟浩然的关系,为了更好地学习古诗,就有必要让学生知道:李白刚刚出川时,云游天下,路过湖北湘阳,认识了当时名满京城的大诗人孟浩然,孟浩然比李白整整大了12岁,但年龄的差距丝毫没有影响两人的交往。两人一见如故,从此一起游山赏月,饮酒赋诗,谈人生,谈抱负……就这样,好几个月形影不离。他俩情趣相投,在生活上相互照顾,写作上相互帮助和鼓励,有着志同道合的人生观,结下了深厚的感情。这样再让学生联系自身体验或生活实际,体会好朋友或亲人分别时的感受,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共鸣,有利于学生入情入境,理解、感悟作者的写作情感。

三、明确诗意诵读诗文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对第二学段学生学习古诗的要求是: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展开想象,领悟诗文大意。诵读是学习古诗的不二法门,学生只有通过反复的诵读,才能让学生目视其文、口发其声、耳闻其音、心通其情,充分感受古诗的文字之精练、韵律之优美、情感之真挚。在诵读中明晓诗意,在诵读中复现画面。我在教学《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时,通过有层次的朗读指导与训练,来逐渐让学生对诗文的意思清晰起来,先要把字音读准;然后要读的有板有眼,强调恰当的停顿和和逻辑重音,做到抑扬顿挫,最后再带着作者的感情读出七绝古诗的韵味来。通过老师示范读、男女生对读、师生接读、配乐朗读、边演边读等形式多样的朗读,理解、感受古诗的意思,再通过抓重点词、学生质疑、对比探究等学习方法进一步理解诗句的含义。例如引导理解重点词:“西辞、唯、尽、天际流”等词含义,出示李白的另一首送别诗《赠汪伦》让学生进行比较,看看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改写古诗为记叙文进行拓展写作训练,这样,学生在诵读、质疑、比较、改写中由\入深地逐渐领悟到了诗文的内在含义。

四、感悟情感和诗的意境

古诗教学需要想象的介入,教师要想方设法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进入诗的情境,还原诗歌的场景画面,从而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教无定法,贵在得法”,中年级学生学习古诗应有所侧重,主要通过抓重点字词引发想像,重在感悟诗境、体验作者情感。

我在教学《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时,有意识引导学生逐步展开想象:烟花三月是怎样的情境?你在巢湖见到过这样的景象吗?在这如诗如画的江南春天,在这千年胜地的黄鹤楼上,诗人和即将分别的老朋友孟浩然可能正在干什么?听《烟花三月》曲,你的眼前出现了怎样的画面和情境?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诗人在如此美丽时节的江边倾诉着依依惜别之情,他们说了什么,心里又在想着什么?带着这样的心情展开联想,再入情入境地诵读,学生在潜移默化中自然就受到感染,体悟到诗的意境,同时领悟到诗句的表达方法,感受李白和孟浩然俩人那依依不舍的惜别之情。在乐曲中诵读,在诵读中想象,在想象中品味,自然就把学生带入那知己难求、不忍离别的感人情境中,这样文字就鲜活起来,故事有了清晰的影像,诗歌便有了生命,诗歌所展现出的悲壮美也教育、感染、熏陶着同学们......至此,我再适时地让学生表演课本剧来拓展发散便水到渠成了。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叶圣陶先生也一贯主张“教是为了不教。”同理,“学无定法,贵在得法”,我们在教学古诗时,应该注重引导学生掌握学习古诗的思路,适时地渗透解诗题、知作者、明诗意、诵诗文、悟诗境这样的学习方法,让学生在以后学习古诗时,有法可循,主动自主去学习,做到事半功倍。

总之,课堂上教师少讲一些,把朗读、赏析,品味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注意逐步培养学生古诗文的自学能力。“少教”的策略一是将课堂与课外相通互补,二是将同一题材、同一作者的作品关联阅读,实现学法互通。在学生已经基本掌握了学习古诗的方法后,再进行古诗的拓展学习,整合系列古诗,巩固课堂知识,适当进行延伸。我向学生推荐送别诗王维的《山中送别》《送元二使安西》、高适的《别懂大》以及李白的《赠汪伦》等来增强学生的学习动力,激起学生对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培养学生课外主动搜集、阅读、积累诗歌的良好习惯,真正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从而逐步达到“多学少教”的目标。

参考文献:

送孟浩然之广陵古诗范文2

1. 读题,谁能联系课题简要概括一下这篇课文主要写什么?(李白在黄鹤楼送别孟浩然)

2. 课件出示词语:

暮春三月 烟雾迷蒙 繁花似锦 依依惜别

令人敬仰 誉满天下 暂时分别 永世不绝

伫立江边 凝视远方 按捺不住 脍炙人口

文中这些词语还会读吗?大家一起来读一遍,一边读一边想画面,一边读一边记。

3. 谁能用“依依惜别、脍炙人口”这两个词语简要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李白与孟浩然在黄鹤楼依依惜别,吟出了脍炙人口的名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4. 课件出示《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齐读。谁能联系课文内容说说这首诗的意思?

【设计意图】此板块教学设计,着力训练学生语言概括能力,有机渗透抓课题、抓关键词等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

二、 精读,体悟情感

1. 每首古诗都有自己的诗眼,这诗眼有时是古诗中的一句诗,有时就是古诗中的一个词。透过这一诗眼,透过这扇心灵的窗户,我们就能看到诗人的内心世界,体会出诗人的情感。

2. 读一读这首古诗,想一想这首诗的诗眼是哪一个字?(诗眼就是“孤”字。课件凸显“孤”)

3. 解“诗眼”。“孤”字是什么意思?课件出示:

<\\Kjtw-01\娱乐 (F)\陈芳\排版文件\七彩语文老师论坛\七彩语文第12期\最终文件2014-12\Image\李.tif>

4. 读一读《“孤”字考源》,知道古诗中“孤”字是什么意思?“孤帆”是什么意思?

5. 长江是唐代重要的水上运输通道,当时江面上来往的船只很多,不可能只有孟浩然乘坐的那一条船。诗人李白为什么说“孤帆”?文中是如何描述这个“孤”字的?请读课文第4自然段。

6. 这段描写中找到“孤”这个字吗?(没有)能感受到“孤”字的存在吗?从哪些词句感受到的?(引导学生理解“伫立”“凝视”及省略号,体会李白此时心声,体会“孤”字蕴藏的丰富情感。)

7. 诗人李白此时为什么会觉得孤独?“孤”字背后还藏着什么?请读一读课文第3自然段。(引导生读,紧扣6个“您”,品味体会“孤”字暗藏着敬仰之情及深厚情谊。)

8. 今天,我们透过这一个“孤”字,看到了李白对大诗人孟浩然饱含着的深情。这一个“孤”字里,有着李白对大诗人孟夫子的――敬仰不已之心,读――(生大声地诵读诗句);这一个“孤”字里,有着李白对兄长孟浩然的――依依不舍之情,读――(生轻轻地诵读诗句);这一个“孤”字里,又有着李白对老朋友孟浩然的――思念不绝之意,读――(生慢慢地诵读诗句)

【设计意图】此板块设计是教学重点,找准“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切入点――“孤”字,理出一条“线”――“孤”字什么意思、文中如何描述“孤”、为什么会“孤”,最后画成一个“圆”,即引导学生含英咀华,涵泳真情、诵读品味,鉴赏语言文字本身的美及运用之妙。

三、 拓展,领悟写法

1. 这篇课文属于“文包诗”的形式。你觉得这种文体在表达上有哪些特点?(生再次读文,体悟“文包诗”这种表达形式特点及注意点:文诗共融、以诗统文、想象诗境、表达诗情)

2. 生读一读古诗《送元二使安西》,模仿《黄鹤楼送别》这篇课文的写法,从中选一句写一写。可以写“渭城朝雨徘岢荆客舍青青柳色新”,想象“雨中送别”画面,侧重描写景物及人物神态;也可以写“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想象“劝酒话别”的场景,侧重描写人物对话。

送孟浩然之广陵古诗范文3

一、差异性作业

教师必须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则,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设计出有差异性的作业,便于学生选择,给每一个学生提供思考、创造、表现和成功的机会。

比如,学习了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后,设计了以下四类作业,让学生自选:(1)背诵、默写《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2)把《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朗诵给同学或爸爸、妈妈听;(3)《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描写了怎样的一番情景?发挥你的想象写一段话或画一幅图;(4)请你再搜集几首表示朋友情谊的古诗读一读,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并比较诗意境的异同。这样的作业设计,能满足每位学生的需求,让他们在自己潜力所及的层面上充分发展,摘到属于自己的“果子”,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增强了学习的信心。

二、开放性作业

教师不能拘泥于教材与习题,要拓展语文学习的外延,立足课本,着眼课外,放眼社会,整合学科,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设计开放性作业,让学生学到更多的知识,掌握更多的技能。

如,学完《索溪峪的“野”》,我们让学生观察家乡的美景,结合课文的表达方法,或把美景拍摄下来,配上文字,设计一张家乡旅游宣传海报;或把美景录制下来,配上文字和语音,传到网络上,供大家欣赏,宣传家乡;或为家乡写导游词,为游客做导游,真可谓“条条大路通罗马”。这样,把学生置于一个动态、开放的学习环境中,为学生提供多元、综合的学习机会,学生学得主动,学得积极,“盘活”了知识,能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不断提高综合素养,发展自己的个性。

三、趣味性作业

传统的作业都是抄抄写写、读读背背、做做习题,机械枯燥,扼杀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教育家孔子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激发儿童主动学习最活跃的因素。因此,我们应从学生的兴趣爱好出发,设计出富有创意,既新颖又有趣味性的作业。学生一看到充满乐趣的作业就会跃跃欲试。

如,学了《小小的船》后,让学生学唱这首歌,学跳这支舞;学了《西门豹》后,让他们排演成课本剧;学了《春天》后,让他们去找春天,赞美春天;学了《龟兔赛跑》后,讲讲龟兔后来发生的故事……可以说,这样的作业比起抄抄写写、读读背背,难度大得多,可学生并没有觉得是一种负担,而是以此为乐,热情高涨,积极参与,完成的效果很好,实现了个性的自我发展,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潜能。

四、实践性作业

有些教师认为巩固课堂知识,作业多多益善,搞题海战术,让学生反复做习题,枯燥乏味,加重了学生的学习负担,伤害了他们的学习兴趣,遏制了他们语文能力的发展。“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因此,要废除重复性作业,设计实践性作业,减轻学生的作业负担,让学生在实践中获得知识和技能,体验成功的快乐。比如:

查一查,搜集资料。学习《青山处处埋忠骨》,对于现在的孩子来说一下子难以理解。为此,我们布置学生通过图书馆、网络等渠道,搜集有关的故事,了解的丰功伟绩。上课时学生有选择地交流信息,人情入境,对的敬佩之情油然而生。同时也提高了学生搜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做一做,激发探索。学了《乌鸦喝水》,在作业中设计按课文揭示的步骤做个实验。这一实验性作业,使学生在动脑、动手中巩固了知识,提高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画一画,体会意境。教学《荷花》这类优美的写景文,让学生画一画再现美景,体会课文的意境美。学生很愿意,并把完成作业当成一种艺术享受。

送孟浩然之广陵古诗范文4

关键词: 古诗教学 有效策略 拓展阅读

在传统的古诗教学中,我们似乎在走“知诗人――解诗题――抓字眼――明诗意――悟诗情”的模式化道路。这样学生没有从古诗教学中体悟到语言文字的魅力,没有从古诗教学中感受到民族文字的挚爱,没有情感,优秀文化遗产就无以继承和发展。因此,我们要学习新课标,树立新理念,努力探索古诗教学的新策略。

一、情感引领,教师是关键

古诗,语言凝炼,意境悠扬,或咏物寄情,或抒情启思,首首脍炙人口,境界高远,蕴涵哲理,令人叫绝的文字背后,都隐含着诗人彼时彼刻的心情故事。在浩瀚如烟的文学长河中,古诗就如璀璨的明珠传承着华夏儿女的血脉精髓。所以,在古诗教学中,教师要讲究方法,以用对古诗的喜爱之情,感染学生,唤起学生对学习古诗的激情。

要想使学生具有激情,教师首先要做到有热情。教师理应克服教育生涯中的惯性,使教学方法呈现多样化,力戒刻板,张扬创新。在进行古诗教学的每一课时,都应找准激情点,以此为契机。如《静夜思》是思乡的主题曲;《赠汪伦》是挚友篇;《登鹳雀楼》则既抒发志向又蕴涵哲理,这一首首诗作饱含诗人的深情,教师只有以情激情、找准情感基点,才能使学生在情感的驱使中学习语言,才能使学生从中获取情感与人文精神的养料,丰富感情世界,开启艺术想象力,培养良好的性格、气质和语文品质。

二、品析诵读,感悟诗的意境

“高声朗读,以畅其气;低声漫吟,以玩其味”。诗歌是富于情感的,诗歌的语言美必须通过反复体味才能领略得到。朗诵是体味的基础,也是它的具体表现形式之一,而读诗又可分为三个步骤:初读、细读、精读。下面以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为例加以说明。

1.初读

初读要指导学生读懂诗句,读通全诗。首先要求学生借助工具书进行自主学习,着重进行旁批。古今义不同的要批:如《送孟浩然之广陵》题目中的“之”,这里用动词,相当于“去”;学生不常见的古汉语单音词要批,如“辞”,告别;尽,消失。地理名词要讲清:送别的地点――黄鹤楼在武汉,孟浩然要去的地方――广陵,即扬州,前者在长江上游,后者在下游,故有“下扬州”之说。然后引导学生由字到词,由词到句进行理解,使学生了解两位风流潇洒的诗人送别的情景,在春光明媚的三月,李白站在黄鹤楼目送朋友孟浩然远去,孤独的帆影消失在碧空的尽头,只看见滚滚的长江水流向远方。这时,抓住送别的地点黄鹤楼这一富有诗意的地方介绍时代背景,还可利用多媒体把黄鹤楼展示在屏幕上,黄鹤楼飞檐重阁,雕梁画栋。辅以讲述,黄鹤楼是天下名胜,传说中有仙人乘鹤于此憩驾,也是两位诗人经常饮酒作诗,流连聚会之所,启发学生想象,风流的时代,风流的诗人,风流的地点,送别像一首愉快而自由的畅想曲,学生初步感知这首诗明快的意境。

2.细读

学生了解诗的大意后,要抓住色彩浓厚、形象显明的诗句,进一步引导学生悟情明理,体会诗的意蕴。如诗的第二句“烟花三月下扬州”,“烟花三月”是什么样的季节?细究何为“烟花”?结合学生学过的词语“烟雨”一词,学生可理解为描写的是那看不尽,也看不透的大片阳春美景。

3.精读

古诗语言凝练,炼句择语,在文学长河里达到了登峰造极的辉煌。教学中,要深入浅出地引导学生分析作者对语言的表达方式。诗中“之广陵”与“下扬州”互换,诗句用韵反不合撤了,题目也口语化了,整首诗读起来不顺口。又如“烟花三月”中的“三月”前用“烟花”一词平中见奇,假如用“阳春”或“春花”代替“阳春三月”只点明了时间,“阳春三月”有一点色彩感,但那种春意荡漾的氛围就不那么浓郁了。

三、拓展阅读,奠定学生的文化基础

课改提出新理念:“不能教教材,而要教材教。”即要创造性地理解、使用教材,积极利用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所以,我们更不能就诗教,要勇于把语文课堂的触角伸向更广阔的天地,也就是学生的生活和大自然,要和学生一道开发和生成开放、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古诗距离学生遥远,有很多诗都有当时特定的历史背景,这就要靠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在学习诗歌前要阅读、收集大量与本诗有关的资料,以便更好、更深地理解诗文。在这一次次的积累中,学生的语文功底、才能渐渐地厚重。

送孟浩然之广陵古诗范文5

那么,我们语文老师又该如何直面古诗词的教学,还原古诗词教学应有的地位,我认为以下几点值得参考:

一.激趣让古诗词教学活泼灵动

法国教育家洛克曾说过:“教育儿童的主要技巧是把儿童应做的事也都变成一种游戏似的。”通过游戏的方式,激发学生对于古诗词学习的兴趣,这对于古诗词的教学,起到很大的作用。特级教师于永正在教学《草》时故意假扮耳聋眼花的老奶奶,考查学生对诗的理解,妙趣横生的教法就很值得我们借鉴。

大多数儿童在幼年都喜欢听故事,随古诗词作品流传至今的故事、传奇,不少都很有趣,如果在课堂上,老师能够适时的将诗词中流传的故事穿插到授课中,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词,体会诗人当时的情感,也可以让学生从课堂的紧张气氛中摆脱出来,让学生有一个轻松愉悦的学习环境。例如在教《赠汪伦》的时候,老师就可以向学生这样说:有一天,汪伦听说李白就要到泾川来了,就给李白写信,信上是这样说的:“先生好游乎?此地有十里桃花。先生好饮乎?此地有万家酒店。”李白听后欣然前往。到后,汪伦告诉说:“桃花者,潭水名也,并无桃花。万家者,店主人姓万也,并无万家酒店。”李白听后大笑。学生听后也忍俊不禁。再比如诗能救命的故事。魏文帝曹丕对曹植说:“你不是一向夸耀自己的诗才吗?现在我让你在走七步的时间之内作出一首诗来,诗中必须说明咱们之间的关系,但是不能有兄弟二字,你能够写出这样一首诗,我就不杀你了;不然,就别怪我不念手足之情了!”七步诗“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就这样诞生了。

二.想象让古诗词教学渐入佳境

亚里士多德说过:“想象力是发现、发明一切创造活动的源泉。”在古诗词的教学中,如果缺少了想象,学生就无法体会诗人当时所处的情境,就不能更好的对诗词进行品读,也会缺少创意。古诗词的特点是简洁明了,蕴含丰富,要想学生能够更好地了解诗词的意境,以及诗人通过对事物的描写所要表达的真正意思,就要通过自己的想象来领悟,这样就能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有着无边无际的想象力,能够对于古诗词的画面产生丰富的联想和创造。如在教学叶绍翁的《游园不值》中的“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这句诗时,老师可以这样问:同学们,你们想象一下,春天你轻轻地推开一扇院门,展现在你眼前的会是怎样的景色呢?请你们描绘一下出现在你们脑海中的景象。孩子们的想象力会让你感到惊讶,学生甲:院子里百花齐放,大红的牡丹,粉红的芍药,金黄的迎春,五颜六色,让小院生机盎然。学生乙:桃花露着红艳艳的笑脸,欢喜地迎接春姑娘的到来;牡丹花枝招展,向别人展示着自己的美貌。学生丙:瞧,花儿们你争我夺,竞相盛开,在明媚的春光中,展现着自己的美丽。虽然诗词中并没有将园子中的春色具体描述出来,但“满园春色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一句,给我们留下了想象的空间,带有一丝朦胧美,以这句为切入点,让学生发挥自己丰富的想象力,表达他们心中春的美丽景色。

三.课外拓展让古诗词教学充实丰满

送孟浩然之广陵古诗范文6

设计问题;评价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4)08―0078―01

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让学生从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是当前教师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曾说过:“学习者不应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是知识获取过程中的主动参与者。学习者通过自己的训练、探索、发现,所获得的知识才真正有效。”可见,“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师作为学生学习上的引路人,应该培养学生形成自主探究的能力。那么,在语文课堂上,教师该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呢?

一、认识到自主探究能力的重要性是前提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终身教育局长保罗・郎格朗说:“未来文盲,不再是不认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可见,现代社会对人才提出了更高、更严的标准,未来需要的人才不仅是会识字的人,而且是能够自主探究、追求新知识的人。因此,语文教师应在意识和行动上充分认识到自主探究能力的重要性及教育功能,将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纳入到语文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在语文教学中给学生学习的时间和思考的空间,凡是学生自己能做到的事情,一定让学生自己去做。这样,才能真正体现出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的统一,才能使学生的自学能力得以提高,才能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形成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创造开放的课堂教学环境是基础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曾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建立平等、民主、宽松的师生关系及课堂环境,是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前提条件。教师在教学时,要将课堂还给学生,要鼓励学生去探究课堂中的各种知识,敢于和教师、同学争论。例如,在教学《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一课时,教师首先可以让学生在课前搜集诗人的相关资料,并且在课堂上与其他学生分享,教师做适当补充。然后,让学生用喜欢的方式阅读古诗,把不理解的地方画下来。最后,教师引导学生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借助课后的注释学习每句诗的意思,并组织学生将不明白的地方在小组内讨论解决。

三、设计合理准确的问题是关键

自主探究离不开问题的设置,语文课堂探究活动主要是围绕问题展开。所以,问题的设置一定要引起全体学生主动思考、主动探究的欲望,问题的设置要找准切入点,这样不仅可以激起学生了解新课的兴趣,而且可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率。例如,在教学《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一课时,教师可先安排学生提前预习课文,并要求学生带着以下问题去预习:1.你对于诗人都有哪些了解?2.诗人的故友是从哪里辞行的?3.辞行的时候是哪个季节?你是从哪句诗中读出来的?4.你知道诗句中的“阳关”是现在的哪里吗?5.你想象一下当时诗人送别故友的心情是怎样的?学生带着问题有目的地去复习,就不会出现无功而返的消极心理,反而能够激发好奇心,增强学习的信心。

四、给出恰当及时的评价是催化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