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魔方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资本魔方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资本魔方

资本魔方范文1

在持续近四年的宏观调控政策作用下,投资一再反复的主因有二:一是房地产投资、尤其是住宅投资大幅反弹推动投资再次出现反复。当前,流动性过剩、人民币升值预期与房地产高额利润之间形成了一个相互强化的循环链,拉动与其产业关联度高的行业投资或产出过快增长,而这些产业多数是高耗能产业。

二是外贸出口高速增长带动国内投资再度扩张。在工业品产能集中释放、供求矛盾日益突出以及人民币预期升值和国际市场价格上涨的影响下,今年外贸出口呈现出本轮扩张期以来最为强劲的增长势头。贸易的高增长和贸易顺差急剧扩大,带动国内投资需求再度扩张。

自去年下半年以来,CPI出现了明显加速上升的势头,今年3月份突破3%,达到3.3%。从影响近期CPI上涨的因素来看,主要还是来自食品价格上涨所带动。如果扣除上年1.5%的翘尾因素,一季度新上涨仅为1.2%,与去年同期持平。因此,目前大可不必为CPI短期上涨而过度紧张,而资产价格泡沫化发展则需引起高度关注。

房地产市场经过持续几年调控,房价今年又有所回升。3月份新建商品住房销售价格同比上涨6%,北京、深圳、长沙等地房价涨幅仍保持在10%的高位,去年房价微幅下降的上海今年也开始止跌回升。同时,房屋空置率上升,商业银行房贷坏账率快速攀升,部分地区房贷业务坏账率甚至高于其他行业贷款坏账率。

股票市场更是异常火爆。目前沪深两市的股票总市值已突破14万亿元,A股整体市盈率已超过40倍,这是周边国家和地区中的最高水平,即使是目前同样处于高速增长中的印度,其股市整体市盈率也只有20倍左右。房价居高难下和股市异常繁荣,其重要原因就是货币流动性过剩问题更加突出。一季度M2同比增长17.3%,明显高于年初制定的16%的全年预期目标,同时,M0和M1增速大幅加快,分别增长16.7%和19.8%,加快了6.2和71个百分点。过多的流动性不是流向实物投资,造成投资过旺,就是流向资产市场,推动股市和房价过快的上涨,M0和M1加快增长特点进一步反映出这一问题的严重性。

资本魔方范文2

关键词:模仿学习;自主创新;条件

中图分类号:F273.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08)04-0038-04

从传统的研究来看,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学习和创新之间的转换遵循着相反的轨迹。不管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厂商学习和创新之间的转换都要在特定的环境中进行,并且要满足一定的条件。这种环境和条件既有宏观层面的制度环境和科学技术环境,也有产业内部的技术特征和产业组织特征,还有企业内部的创新能力和组织结构条件。本文分析了从模仿学习到自主创新的基本条件,第二部分是外部条件的ISII组合,第三部分是内部条件。

一、外部条件的ISII组合

1.制度环境(Institutional Environment)

从世界上技术与制度之间匹配的实践来看,制度对技术创新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比如20世纪40年代中至50年代末电子计算机、晶体管和集成电路等在美国的产生并没有直接导致当时经济的繁荣,主要是由于与之相匹配的制度框架尚未建立。20世纪90年代后,由于风险投资、风险投资企业和风险企业等这样一些金融和企业制度创新的出现,才使得美国在高科技产业的带动下,出现持续的增长。

(1)宏观技术制度和微观技术制度

在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的互动关系中,存在着两种观点:一种认为制度滞后于技术。这是由于制度刚性的存在使得在制度变迁初期,制度往往能够适应技术的特性与要求,使其加速发展,促进技术变迁和经济增长。但随着技术的进步和经济的增长,会改变收入的规模和分配。这种情况积累到一定程度,相对静态的制度规则会变得不适应,并导致制度绩效不断降低,由正转负,制约技术变迁的进行。这时候就要求有更新的制度去适应当时生产力的状况。另一种观点认为制度要先于技术。由于技术的外溢和公共性,使得技术创新的私人收益小于社会收益,从而抑制了技术创新的积极性。所以有必要创造一个良好的技术创新环境(制度)来促进技术创新的实现。好的制度能够促进创新,反之则遏制了创新。

Edqusit(1997)在探讨制度环境对创新和创新效率的影响时认为,制度具有两重含义:一是Lundvall的规范行为的制度,如标准、规则和法律;二是有明确目标的正式结构,如组织。前一种制度属于创新主体的外部环境,具有很大的强制性和不可控性;后一种制度是指任何组织形式,具有很强的可塑性,相当于创新主体的内部环境。Bartholomew(1997)在行业的技术创新系统框架中除了指出厂商技术创新的外部环境除了国家制度环境以外,还强调了厂商行为的制度化模式。所以,我们认为,在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互动关系的讨论中应该对不同层面的制度进行区分。一般来说,国家制定的有利于技术创新的宏观层面的制度(这里称为宏观技术制度)是引领国家创新系统的政策或规则,而适合特定行业技术特征的微观层面的制度(这里称为微观技术制度)是适合该产业技术创新的特定政策或规则。从这种意义上来说,宏观技术制度应该先于技术创新,发挥引领的作用,即制度先于技术。微观技术制度是根据产业技术特点以及产业发展方向而确定的,应该根据产业特点适时地制定相关制度,即制度和技术同步或者稍微滞后于技术。对于某一种特定技术的创新周期来说,其与宏观技术制度和微观技术制度的互动关系如下图1所示:

(2)微观技术制度要素对创新活动的影响

从产业技术特征和技术环境角度分析技术制度的经济学家是经济进化论者Nelson and Winter(1982)提出来的,他们构造了一个模拟模型,指出根据可能性和专用性条件而确定的技术环境对创新的强烈程度、产业集中程度和新厂商的进入有很大的影响。后来,Malerba and Orsenigo(1993)对技术制度的概念进行了进一步的发展。综合这些人的分析,我们把产业技术制度的理论基础归结为四个方面:(1)可能性条件:厂商创新的可能性。(2)专用性条件:技术创新的专用性,也就是保护创新的可能性和源于模仿的利润。(3)积累的程度:前期积累的创新数量以及引起当期创新的可能性。(4)知识基础:厂商活动所基于的知识类型。知识基础又可以分为普通知识和专有知识,普通知识是与普通基础科学相关的知识,它需要较长时期的积累和企业之间的相互补充,专有知识是对于特定厂商来说所专有的技术知识。

上述技术制度的四个基本特征对厂商的创新活动有着重要的影响,具体体现在下面几个方面:

第一,对创新者集聚程度的影响。当产业处于低可能性、高专用性并且高累积的时候,创新者将是地理集聚的。

第二,对技术进入和退出的影响。高的技术可能性有利于新的创新者的技术进入。事实上,通过提高R&D的预期报酬,高的可能性条件增加了从事创新性研究的激励。其次,如果技术累积比较少,技术进入和退出频率就比较高。最后,和基础科学相关的普通类型的知识基础和进入容易程度是负相关的,因为厂商为了整合并使用普通类型的知识,就需要拥有已经积累起来的吸收能力。

第三,对创新者等级稳定性的影响。专用性和累积条件越高,创新厂商等级的稳定性越高。

2.科学技术环境(Science and Technology Environment)

企业外部环境中影响企业技术创新的因素称为企业的技术环境因素。这些因素的总和就构成了企业的技术环境。美国学者V.A.纳雷安对企业的环境及技术环境的有关内容进行了较深入的分析。给出了技术环境的定义,即社会中各种技术进步的水平和方向,包括新产品、过程或原材料以及基础科学的研究水平和取得的进步。技术环境的组成因素主要有参与创造新知识(通常指科学)以及应用新知识来开发新产品、过程和原材料(通常指技术)的机构。包括政府的国家宏观科技活动的管理机构,公有及私有的从事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的机构(蔡兵,2003)。国际发展研究院(IMD,International Institute for Management Development)从20世纪80年代就开始了对世界上各个国家国际竞争力进行评价。在2006年的《国际竞争力年鉴》中,竞争力的评价指标包括了经济表现(Economic Performance)、政府效率(Government Efficiency)、商业效率(Business Efficiency)和基础设施(Infrastructure)。在基础设施指标中包括了基本的基础设施子指标22项、技术基础设施子指标20项、科学基础设施子指标22项、健康与环境子指标17项以及教育子指标14项。在这其中,技术基础设施子指标和科学基础设施子指标构成了一个国家的科学技术环境。科学技术环境指标对于企业的学习和创新具有重要的意义。它是衡量一个国家技术学习和技术创新能力和潜力的重要标准。武博(2002)分析了中国在1997年和1998年中国科学环境及其构成指标在世界排名中的位次。指出中国具有相对优势的是“基础研究”指标,说明了我国具有较为雄厚的基础科学研究队伍和研究能力。但是“基础科学―技术科学―应用开发―生产推广”的链条不能有效转化为社会生产力的问题依然存在。

所以,研究科学技术创新环境及其指标体系,分析各个分指标与技术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对于企业学习和技术创新有着重要的影响。

3.产业技术特征(Industrial Technology Characteristics)

不同的产业具有不同的技术特征,这种技术特征在不同程度上决定着学习与创新难度以及学习模式和创新模式。从不同知识源的产业技术差异性上来看,R&D活动、政府和社会机构、科研部门和高等院校等知识源没有表现出特定产业的不同特点。对于生产活动、新设备、组织模式、上下游厂商等知识源却表现出与特定产业技术特点相关的新的特征,所以其学习积累而导致的创新类型也具有差异性。比如,装备制造业的产业技术特征表现为生产活动的复杂性和集成性、设备主导技术的稳定性、组织模式的柔性和开放性、组织制度的项目特征等基本属性,其相应的技术学习和技术创新模式就存在着本质的区别(具体见表1)。

4.产业组织特征(Industrial Organazation Characteristics)

技术创新与产业组织的关系研究,是以熊比特的开创性工作为起点。有人把它称为后熊比特主义的研究。在熊比特看来,创新是一项不确定的活动,除非有足够的实力来承担创新,否则创新是无吸引力的。而垄断性的大企业恰好为企业家提供了风险担保。所以,他认为垄断是创新的先决条件。而且,也正是对垄断利润的期望,给创新提供了激励。Baldwin和Scott(1987)进一步认为,市场支配力、企业规模在创新中固然重要,但并不是“已得利润的连续的增函数”。也就是说,熊比特的理论仅仅是一个阈值理论,并不是偏离竞争越远,创新就会越多。还有一些学者研究了市场集中度和技术创新的关系。1956年,菲利浦斯(Philips)发现,在1899―1939年间美国28个产业中,高度集中的市场有更快的技术进步。卡特(Cart)和威廉姆斯(Williams)在1957年对英国1907一1948年12个产业的调查证实了菲利浦斯的结论。威廉姆森(Williamson)在1965年对1919―1938年、1930―1958年间某产业4个最大企业的有关数据进行回归分析,却得出了不同的结论,市场集中度对4个最大企业的创新业绩的影响是负向的。这些研究说明了现实的市场结构影响着企业的技术创新行为,但是观点并不一致。阿罗(Arrow,1962)认为,创新活动不具有竞争性,市场导致R&D投资不足。

如果从模仿学习到自主创新的角度去分析,厂商的模仿学习行为与市场结构之间存在着紧密的相互关系。一般来说,市场集中度越高,行业的垄断利润就会越多,就会吸引更多的厂商进行模仿;相反,模仿行为同样会影响市场结构。如果我们把创新和模仿之间的转换过程划分为三个阶段的话,第一阶段是非创新厂商之间的竞争,如果有部分厂商进行创新性投资并且创新成功之后,就会出现第二阶段的创新厂商和非创新厂商之间的竞争现象。创新导致的新产品的出现就会诱使其他厂商进行模仿学习,从而出现了非创新厂商、创新厂商和模仿厂商之间的竞争。在三个不同的阶段,市场结构有着不同的特点(如图2所示)。

从市场集中度上来说,第二阶段创新厂商的出现会导致市场集中程度的提高,因为创新厂商的技术优势会赢得更多的市场份额,使原有非创新厂商的市场份额下降,提高了市场集中程度。在第三阶段,当模仿厂商出现以后,往往会侵蚀创新厂商的市场份额,导致市场集中程度的降低。

从厂商市场绩效方面看,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之间的创新厂商R&D(投资)阶段,其利润可以说是负利润,进入第二阶段以后其利润就会上升,非创新厂商的利润就会下降;在第二阶段和第三阶段之间,模仿厂商的模仿投资使其利润降低(或者为负值)。到第三阶段,由于模仿厂商侵蚀了创新厂商的市场份额,同时也分享了一部分利润,使得创新厂商的利润减少,模仿厂商的利润提升。从整个市场来说,由于第二阶段创新的出现会使创新厂商获得更高的超额利润,整个第二阶段的平均利润率要高于第一阶段,在第三阶段由于模仿厂商的出现,创新厂商和模仿厂商之间的竞争导致该阶段平均利润率的下降。

从经济福利的角度分析,三个阶段的消费者福利是逐步递增的,整个社会福利也是逐步递增的。

二、内部条件

1.创新能力的培养

(1)志向型技术创新动机是创新能力提高的基础

从厂商内部来说,技术创新是一个个性化的行为。如果说技术创新的外环境为技术创新提供激励和保障的话,内部环境则是技术创新的动力。从模仿学习到自主创新的过程中,厂商内部的创新者(个体)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调查研究表明(见表2),工业技术创新有从科学技术可能性出发的“志向型”技术创新行为,也有从市场需求出发的“需求型”创新行为(吴惠国,2000)。志向型的技术创新动机往往以人为主体,而需求型的创新动机则是以企业为主体。当新技术的市场需求出现的时候厂商所进行的技术创新行为就是一种需求型的创新行为,当企业以追求某种技术的不断创新和发展为己任的时候,这就成为厂商的一种志向。

从表2可以看出,虽然需求型的技术创新动机是主体部分,但志向型技术创新动机也是不可或缺的。

对于一个厂商来说,需求型技术创新动机需要志向型动机的配合,如果缺乏志向型动机,需求型创新行为就成为无源之水,不可能成功。同样,志向型动机的最终目的是满足市场的需求,如果没有市场需求,志向型动机就毫无意义。进一步说,当需求型动机和志向型动机一致的时候,就会产生强烈的协同效应,为企业的创新能力的提高打下良好的基础。

(2)厂商内部学习者个体特征与态度是创新能力提高的前提

从学习者个体特征来说,其知识与能力结构、情感倾向、意志品质、性格特征等决定着整个厂商学习能力(吴惠国,2000)。同时,个体态度也在学习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Jon L. Pierce和Andre L. Delbecq(1977)认为,工作满意度和工作深入度与创新之间是正向关系,绩效满意度与创新之间是反向关系。也就是说,学习者对工作越满意,并且工作越投入,其学习动力和创新的可能性越大;学习者对取得的绩效越满意,会导致其在原有的绩效水平上停滞不前,从而阻碍了创新。

2.内部组织特征及其结构与组织创新

Jon L. Pierce和Andre L. Delbecq(1977)根据Thompson(1969)关于创新的概念,把创新过程集中于三个方面:思想或者建议的产生、思想或建议的采用、采用的思想或者建议在组织内行为模式的应用,以下简称“产生”(initiation)、“采用”(adoption)和“实施”(implementation)。

首先,他们认为企业内部组织特征,如组织规模、组织成立时间的长短以及组织间的相互依赖性对于组织创新有着重要的影响。组织规模(size)和组织创新之间具有正向关系,组织规模越大,创新能力就会越强;组织成立的时间越长,其惰性越大,组织创新的能力就会越小;组织间相互依赖性(interorganizational interdependences)越强,组织间资源的共享就会越充分,创新能力就会越强。

其次,从内部组织结构方面,Jon L. Pierce和Andre L. Delbecq(1977)认为组织的差异性(differentiation)、专业性(professionalism)、分权管理(decentralization)、正式化(formalization)和分层化(stratification)对组织创新能力有着重要的影响。组织的差异性越大,就会有更多的建设性冲突以及思想的交叉和碰撞,有助于促进创新建议的产生。专业性可以给组织带来丰富的经验、自信、外部观念的投入、不断扩展的活动边界、专业化的标准以及超越现状的心理承诺。专业性越强,组织创新能力越强。分权管理主要是指组织决策的集中程度。分权管理和“产生”以及“实施”是正相关的,并且与“产生”的正向关系要强于“实施”,这主要是因为分权管理有利于发挥各个组织的积极性。而分权管理和“采用”往往是负相关的,这主要是因为分权管理会导致意见的不一致。正式化是官僚组织使用的一种控制形式,主要指成文的制度、程序或者行为规定的规范化程度。正式化与“产生”之间是负相关的,因为组织制度越规范,新思想的产生越不容易;但是组织制度的正式化却与“采用”和“实施”具有一定的正向关系,因为规范的制度有利于促进创新思想的采用与实施。分层化主要指组织间移动的容易程度以及组织之间分层的明显程度。分层化与“产生”之间是负相关的。也就是组织间分层越明显,越不容易产生碰撞和交流,新思想的产生越不容易。

参考文献:

[1] Claude Marcotte, Jorge Niosi,Technology Transfer to China The Issues of Knowledge and Learning[J]. The Journal of Tech

nology Transfer,Volume 25, Number 1 (2000-3)P43-57.

[2] Edquist,C. system of innovation approaches: their emergence and characteristics, in charles edquist (ed.), system of innova

tion: technologies, institutions and organizations, chapter one[M]. London and Washington, 1997: pinter,1-35.

[3] Bartholomew, S. National system of biotechnology innovation: Complex interdependence in the global system.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studies[J]. 1997,Vol.28, No.2, Second Quarter: 241-66.

[4] 陆园园,谭劲松,薛志红.“引进-模仿-改进-创新”模型与韩国企业技术学习的演进过程[J].南开管理评论,2006,(5):74-82.

资本魔方范文3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课程结构;模块化“人”字形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21-0248-02

课程结构是指在学校课程的设计与开发过程中,将所有课程类型或具体科目组织在一起所形成的课程体系的结构形态。它是课程体系的骨架,规定了组成课程体系的学科门类,也是培养目标转化为教育成果的纽带。应用型本科教育以培养基础扎实、动手能力强、使用面宽、创新意识浓的应用型人才为目标,要求各专业紧密结合地方特色,将企业需求和学校需求统一起来,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因而,其课程结构必须体现出它的价值取向,根据生源个体差异来设置课程和优化教学内容,培养出符合地方需求的高级应用型人才。

一、应用型本科课程结构应遵循的基本准则和价值取向

专业性质与特点决定了课程的性质与特点。应用型本科教育课程结构应该遵循:(1)课程设置多维性。既要满足高等教育的学科体系,又包含职业教育元素,侧重技术、技能及知识的应用性。(2)课程开发多元性。培养目标、市场需求、行业规范、学生特点,构成课程开发多元性。(3)课程目标定向性。遵循“鸟型不离卵”原理,无论外界环境如何变化,课程目标的应用性始终不变。(4)课程形态的自组织性。在知识体系中,基础理论处于稳定层,专业理论处于亚稳定层,技术知识处于不稳定层。因此具有职业性、技术性特征的应用型本科教育要实现持续、协调发展,其课程形态须具有较强的自组织性。(5)课程内容的实践性。由模仿性实践向开发型、智力型、创新型实践转换。(6)课程体系模块化。主要解决人才培养周期长和市场需求变化快之间的矛盾;解决知识适应性与职业岗位针对性矛盾;解决学生个性与课程计划相适应矛盾。(7)课程设置的灵活性。应用型本科教育在于体现人的自我实现,课程设置多类型便于学生自主选择课程进行学习。

同时,应用型本科教育课程结构的价值取向要以能力为中心。这里所要求的“能力”不仅是岗位能力,更应是职业岗位群能力;不仅是专业能力,也是综合能力;不仅是就业能力,更应是一定的创业能力;不仅是再生性技能,也是创造性技能。这样的应用型人才在以成熟的技术和规范为基础、具有某种职业岗位的职业技能、技艺和运用能力的同时,具有构建应用知识进行技术创新和技术的二次开发的能力、科学研究的能力。所以,实现“以能力为本位”是构建其课程体系的价值取向。

二、应用型本科课程结构的构建思路

应用型本科教育的课程结构应具有均衡性、综合性、选择性。课程结构的均衡性要求课程体系中的各种课程类型、具体科目和课程内容能够保持一种恰当、合理的比重。而综合性更加注重加强学科的综合性,它要求学生将经验和生活实际相联系,对不同的学科提倡追求彼此之间的关联,相互补充,从而加强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改变现行课程过分强调学科本位的现象。对于选择性,主要是针对地方需求、学生的个性差异而言,它要求课程的多元性去适应地方经济发展的现实需要,以显著的特色来突出学校的办学宗旨和方向,从而适应学生的个性发展。均衡性保证了应用型本科教育课程与课程之间的相互平衡,综合性体现了应用型本科教育的宽口径,选择性突出了课程结构的差异化。三者相互关联,相互补充,充分反映了应用型本科教育的本质特色。

基于以上考虑,应用型本科教育课程结构的构建思路应从地方经济的发展需求出发,围绕着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选择性,以高级职业资格认证为载体,强化职业技能和现代应用能力的培养。

值得注意的是,课程结构设计不能一劳永逸,应适时调整课程,满足多样化、个性化的要求,使得人才培养方案具有现实性、现代性、可操作性。

三、模块化“人”字形课程结构探索

当前,国内外高等教育课程结构大致分为:专业纵深“I”型结构,在一定理论基础上为某个专业服务;专业分支“丫”型结构,理论基础是为同一类多个专业方向服务;基础宽厚“A”型结构以基础面广、根基扎实为特点;纵条“M”型结构,以岗位知识与技能要求为依据决定课程内容与课程排序,针对性强;倒“T”字形结构,用于专业方向单一、专业面较窄专业;“山”字形结构,适用于专业方向较多的专业。

根据以上课程结构多种类型分析,结合应用型本科教育课程结构的基本准则和价值取向,构建的模块化“人”字形课程结构(见示意图),既体现了“A”形、“Y”形结构的特征,又包含了“M”形、“山”字形结构元素。同时破除了学科之间的壁垒,突出了以人为本、彰显学生个性发挥、重在素质教育、技能培养、创新发展的应用型本科教育特色。

1.基础理论素质模块。理论素质模块的构建体现了厚基础、宽口径的课程设置指导思想,也兼顾了生源基础理论知识差异化现实。三个子模块中分别设置若干基础理论课,虽然部分课程名称相同,但学分不同,要求掌握的知识点标准不同,供学生自选。

2.人文素质模块。人文素质模块主要是培养人的政治修养、敬业精神、诚信、责任心、行为规范、法规意识、人际交往能力、职业道德。同时提供了文理科学生互补的学科内容,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依示意图所示,人文素质模块是支撑“人”字立稳的支柱,该支柱缺失,“人”字就会立不起来,自然倒下,因此任何类型层次的教育,必须重视先树人后成才的人才培养指导思想。

3.专业素质模块。专业素质模块是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顶层设计,它紧扣培养目标分解成为四个子模块。其中,专业基础课程内容、知识范围介于基础课和专业课之间,在基础课与专业课之间起桥梁与纽带作用。专业技能培养主要是为了拓展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更加适应社会的需求。专业技能在求职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与之相对应的职业资格证、计算机应用水平、外语水平等正是学生进入职场的教育资本。面对这一现实,通识能力培训专门对学生设置了外语、计算机能力提升相关课程和相关专业的职业资格认证培训,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志向加以选择,全方位拓展个人就业能力,为学生尽快就业提供一条快捷通道。实践实训课是专业素质模块的关键环节,它让学生亲自顶岗操作,使学生加深理论知识在实践中的具体应用,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同时,可以将专业知识与实践实训课进行匹配,使得一定的专业知识对应一定的实践教学环节,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理论,在理论中提升实践。

从示意图看出,基础理论素质模块、人文素质模块好比人的左腿和右腿,专业素质模块好比人的整个上身。三者相互依存,缺一不可。其中,人文素质模块是做人的基础,理论素质模块是知识的铺垫与承接,专业素质模块是培养目标的核心。

四、模块化“人”字形课程结构的特点

1.正视学生的差异。应用型本科教育生源质量整体参差不齐。因地域因素、政策因素,许多学生入学起点不同,甚至生理、心理素质也有差别。模块化“人”字形课程结构充分考虑了这点,学生可以按照课程设置,依据自己的基础和需求在每个子模块里选择适合自身学习的课程。同时,采用分层教育的教学手段,使得每个学生都能寻求自身的发展空间。例如,学校可以按照学生的差异制定不低于最低学分数要求的教学标准,由老师指导在三个模块中选择适合自己的必修和选修课程,从而达到教学目的。

2.满足学生个性化需求。模块化“人”字形课程结构给学生搭建了较宽的课程选择平台,较好地适应学生的个性发展。三大模块中,每个大模块又由若干子模块组成,每个子模块又由若干课程构成,使“人”字形课程结构的组成有骨有肉,学生可以依据自己的基础情况以及个人的志向选择适合自身学习的课程。同时,课程设置配套弹性选课制度及学分制度,学生可以在导师的指导下自主选择课程、选择教师及修读方式。

3.注重人文教育培养。由于社会功利主义现实的侵蚀,伴随着人成长过程的各阶段教育过分强调分数的价值,教育的客体以考试成绩为核心,漠视了学生人格的塑造,扭曲教育的本质,从而造成学生竞争的压力和心理上的失衡。因此将人文素质模块视为“人”字形的支柱,缺少这一支柱人就会自然倒下。该模块重在教育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独立思考,重在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可以看出,“人”字形课程结构十分注重人文素质培养,将其视为整个人才培养的根基。

4.增强实践教学环节。纵观整个课程设置,实践教学、技能培养所占比重较原教学计划有较大提升,并贯穿整个专业素质模块中。在专业素质模块中,专业理论及专业模块与实践实训模块相互依存。不同的理论课程安排相对应的实践教学环节,使得学生能够从实践中深化理论,从理论中提升实践,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实践实训模块还采用“校企合一,产学一体”的培养模式,使得学校为企业提供科技新成果,企业为学生提供实践锻炼场所。校企合作教学使得技能训练在教学过程的各个阶段得以实现,从而增强实践教学实效性。

资本魔方范文4

Abstract: Entrepreneur human capital is the core driver of business development, there are inherent matching between entrepreneur human capital types and building core capabilities. The core of entrepreneur human capital is to choose the appropriate type of entrepreneur based on intellectual capital owned by entrepreneurs, social capital and spiritual capital and other factors. This paper took AHP method as a selection method of entrepreneur human capital, to make the choice scientific on the basis of quantitative analysis, and give full play to the role of entrepreneur human capital.

关键词:AHP;企业家人力资本;选择

Key words: AHP;human capital;selection

中图分类号:F27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1)17-0114-02

1问题的提出

当中国社会逐步过渡到“企业家经济”时代,企业家在企业成长、技术创新和组织变革中的作用日益显现,成为不可或缺的推动力量,如何根据企业发展的阶段选择合适的企业家类型,成为企业投资者需要考虑的首要问题,本文引入层次分析法对企业家人力资本选择模型进行了深入探讨,力图以定量分析来解决企业家的选择决策问题。

层次分析法(The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简称AHP,是由美国匹茨堡大学教授Thomas L.Staaty首先提出,主要应用在不确定情况下及具有多个评估标准的决策问题上。在方案的优选过程中,决策者需要判断各项评判标准的重要性、决策变量相对于评判标准的优先级,量化决策变量,从而为决策提供依据。

AHP方法的特点是在对复杂的决策问题的本质、影响因素及其内在关系等进行深入分析的基础上,利用较少的定量信息使决策的思维过程数学化,从而为多目标、多准则或无结构特性的复杂决策问题提供简便的决策方法。其步骤主要有:①建立决策问题的层次结构。一般可分为三层:目标层、准则层和方案层。②在每层内,运用配对比较法对各相关要素进行两两比较评分,得到若干两两比较判断矩阵;③计算各判断矩阵权重并作一致性检验;④综合计算结果并对方案排序进行优选。

2企业家人力资本的选择模型

2.1 指标的设立企业家人力资本是企业家的资本化,体现为企业家所拥有的知识、经验、能力、精神等资本要素,不同的企业家由于成长环境、成长路径的差异,其拥有的人力资本要素存量是不同的,根据对已有的企业家经典文献的回顾和分析,可以将企业家人力资本分解为三个基本构成要素:①知识资本。知识资本表现为企业家所拥有的承担其经营管理职能的知识存量,体现为企业家的教育程度和工作经验。教育程度是指企业家教育水平、教育质量,工作经验是指通过“干中学”等方式积累的经验以及对相关技术的了解,用企业家从事某特定行业的实际工作时间来度量。②社会资本。社会资本是企业家行为主体从特定的社会结构中获得的资源,并利用这些资源来追求他们的利益,是通过行为主体间关系的变化而产生的。企业家社会资本主要体现在其外部交往的广度和深度两方面,广度主要体现为企业家关系网络的数量和质量,深度则体现为企业家开发、维护和利用该网络能力。③精神资本。精神资本是企业家身上体现出来的创新、开拓、努力进取以及愿意为企业奉献其知识才能的一种精神。

2.2 建立递阶层次结构在选择模型中,把决定最合适的企业家人力资本类型作为目标层,把知识资本、社会资本和精神资本作为指标(准则)层,把经营型企业家、社交型企业家和复合型企业家作为方案层构建出如下企业家人力资本选择的层级结构图1。

2.3 要素两两比较,得出判断矩阵,一致性检验根据Staaty提出的九位分的比例标度来确定两个要素间的相对重要程度,形成判断值。在此基础上计算影响因素的权重,并作一致性检验。九位分比例标度表(表1)和随机一致性指标表(表2)如下。

将各项要素以访谈的形式对30位投资者进行访谈,对涉及到的企业家三种人力资本因素进行一对一比较(表3-表6),以确定其相对重要程度,然后计算各因素权重。

在计算出各因素的权重之后,下一步将计算C.I.值,以确定所计算出之值是否具有一致性的有效权重。

(0.658)(1)+(0.282)3+(0.060)(9)(0.658)(0.333)+(0.282)(1)+(0.060)(6)(0.658)(0.111)+(0.282)(0.168)+(0.060)(1)=2.0420.8600.180

一致性向量=2.042/0.6590.860/0.2820.180/0.060=3.1033.0513.009

2.4 计算选择方案的权重计算完影响因素的权重后,对于选择方案也采用同样的计算方式来进行权重的计算,对于构造出的企业家人力资本层级结构中每一个因素下都有三个适用的方案,因此决策者需要从每一个因素的视角去比较选择方案的重要性,故在相同的程序下构建如下判断矩阵(如表7-表9)。

经计算得出如下各个选择方案的权重评估值(表10)。

将表6所计算出的影响因素权重值矩阵分别乘以表9方案的权重值矩阵,可以得到最终的权重值(表11)。

从上述各方案权重值的比较中可以看出,投资者对企业家的选择以复合型企业家为优,即企业家既要有经营才能,又懂得社会交往,有一定的社会资源。

3结束语

本文运用层次分析法科学的构建了企业家人力资本选择模型,将企业家人力资本分解为知识资本、社会资本和精神资本,通过各因素的两两比较,建立了判断矩阵并计算各因素的权重和选择方案的权重,最后进行的一致性检验证明,模型成立,不仅为投资者提供了企业家人力资本类型的排序情况,还可以更准确的根据企业的发展需要选择出合适的企业家。

参考文献:

[1]Thomas L.Saaty. Decision Making-The Analytic Hierarchy And Network Processess(AHP/ANP).Journal of Systems Science and Systems Engineering[J].2004,13(1):1-35.

[2]王莲芬.层次分析法引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

[3]杜兴强,黄良文.企业家人力资本计量模型探讨[J].中国工业经济,2003(8).

资本魔方范文5

金融专业人士说,就是让人民币能够跨越国界,在境外流通,成为国际上普遍认可的计价、结算及储备货币的过程。

街边小卖部的老板认为,就是拿着人民币可以在世界各地花。

两种解释都对,但不全面。

“因为一个货币的国际化一定要有它的离岸市场,现在香港已经成为人民币的离岸市场。”作为外资金融机构中唯一一位全国政协委员,摩根大通中国首席执行官方方在接受《中国经济周刊》采访时直言,“目前这个离岸市场的发展还不够。”

要知道,国际化的货币必须具备三个功能:一是具备结算功能,比如石油贸易,现在绝大多数国家都是用美元来结算,少部分用欧元,但还没有人愿意用人民币来结算;二是要成为投资货币,就是人家愿意用你的货币进行投资,但目前为止,在国际市场上购买的大宗商品或者实物商品仍然是以价值多少亿美元来表示;三是要成为储备货币,就是其他国家愿意把人民币放在他们的央行做储备货币。

方方坦言,作为人民币最重要的离岸金融市场,香港在2010年人民币存款增长了4倍,2011年增长不到一倍,特别是最后两个月,人民币存款增长明显趋缓,这表明海外人民币资金池的扩张速度在下降。

这说明两个问题,一是市场对人民币升值的预期下降的同时,人民币本身的贸易结算量受到中国出口增长放缓的负面影响很大;二是离岸人民币市场本身的投资机会有限。

“如果你想让离岸市场的资金池变大,就需要有多种可以投资的产品,以人民币计价的境外贷款、大宗商品交易、风险管理等。”方方指出,这对于投资者来说就多了留在这个市场玩的原因。

打个比方,北京的一个超市要吸引客户,不能只卖牛奶,还要有水果和鸡蛋,水果最好还要有进口的。如果这个超市还发购物卡,而且购物卡在北京五环内的任意超市都可以消费,那这张购物卡就有点像硬通货的人民币,价值就会越来越高。

让人民币多“露脸”

要想进一步推进人民币国际化,就得让海外的人民币流通得足够多,那么如何扩大海外的资金池?

方方认为,一方面要提供合适的投资渠道,人民币海外资金池的扩大,主要是依靠两个渠道,即贸易结存和直接投资,两者缺一不可,而目前缺乏投资渠道;另一方面是丰富投资产品,目前离岸人民币投资产品的“菜单”还不够丰富,除了香港人民币债券以外,还应考虑创造人民币股权投资产品等。

“中国是不少大宗商品的重要进口国和消费国,用人民币给这些大宗商品定价是具有市场基础的。”方方坦言。

他建议,中国企业在走出去的过程中,要鼓励采用人民币来投资。“针对欧洲部分银行在未来一二年内将会有大规模补足资本金的需求,我国企业也可尝试以人民币作为出资币种,有选择地投资参股其中优质的金融机构,或引导这类金融机构到离岸人民币市场通过发行人民币次级债等方式补足资本。”方方坦言。

在推动成立新的国际多边金融机构时,适当考虑以人民币出资,进而推动以人民币为会计报表币种。在我国有较大影响力的多边国际机构中,应适时推出金融合作机制(如拟议中的上合组织银行、湄公河开发银行、金砖国家合作银行等),并考虑以人民币作为出资币种。

依赖于资本市场与货币市场的发展

“要想让人民币国际化走好走稳,要想让人民币离岸中心发展健康,还是要依赖国内资本市场和国内货币市场的发展,这里面包括利率的市场化,包括金融机构的发展,包括国内债券市场的发展。”方方称。

方方认为,之后的阶段就是让内地老百姓的钱能取道香港离岸人民币市场用于海外投资,而最后一步就是自由兑换。

但他同时指出,绝大部分所谓的可自由兑换货币都是有条件的,人民币可自由兑换将是一个渐进过程。即使将来实现了,也一定是有条件的可自由兑换。而离岸人民币市场建设对于最终满足自由兑换条件来说是一个非常好的前奏和试验。

“现在看来,要想让人民币国际化能够走好、走稳,还是要依赖于国内资本市场和货币市场的发展,如果没有这些发展,你在外面做的这些事情,很可能是无皮之毛,所以我认为这也许是用另外一种外力倒逼国内资本市场利率市场化、金融机构市场化、准入的市场化、债券市场的健康发展,也是一个力量来倒逼国内的改革。”方方坦言。

“随着欧美危机不断加剧,我国进一步推动人民币国际化将面临历史性机遇。”方方表示,当前人民币币值基本稳定,国家财政赤字不大且经济基本面良好的局面,也为利率市场化改革和资本项目开放创造了良机。他认为人民币汇率改革可以通过逐渐放宽人民币币值波动空间来入手。

《中国经济周刊》:新股发行体制改革近日传出消息将有新的进展,你如何看待目前新股发行“三高”的现状?

方方:这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在“三高”发行中,发行公司必然有责任,但投资者的责任会更大。从发行公司的角度来看,他不把公司的股票卖出一个高价是对股东不负责任的,因为股东就是他的老板。所以在不违法的前提下,把价值最大化,把股价卖高是没有任何问题的。对于投资者来说,自己要有判断,因为没有谁逼迫散户买股票,这样就要看股民是否有专业水平。

《中国经济周刊》:你认为应当如何建设和完善中国的债券市场?

方方:中国债券市场发展的关键在于三个主体:投资者、风险评估及承销机构和发行主体。目前债券投资者被割裂成几部分,降低了市场的有效性。要发展债券市场,首先一定要大力发展机构投资者和专业的固定收益类投资者,让银行、保险等机构投资者进入同一个市场,但是每一家能买什么类型的债券要经相应监管机构批准。

资本魔方范文6

网络成就了我

《互联网周刊》:你写的“金融悬念小说”,究竟是什么样的?

陈:所以叫金融悬念小说,是为了与梁凤仪等人的财经小说区分开。梁凤仪写家族和情感;而我的小说更注重对金融体制深层次问题的思考,试图用文学的形式来演绎、甚至研究经济问题。比如我的《金融街》,以蓝田股份诈骗案为背景,另外加入一些案件。以案件为什么发生、为什么一个企业能够骗了中国所有银行、骗贷额居然高达三十亿元来组织小说结构,探讨中国经济、金融的治理结构、社会环境的不诚信问题。

《互联网周刊》:你是怎么开始在网络上推广自己的作品呢?

陈:我的两部长篇《金融街》和《资本魔方》,是今年初由春风文艺出版的。出版社并不特别看好我的书,他们担心不好卖。出版社不怎么出力宣传、宣传推广工作几乎全部是自己做的。

一年以前我还是一个地地道道的银行职员,从事文学创作仅一年多。我对报刊杂志、包括网络媒体,一概不熟悉。

如果你没在网上推介过自己的东西,你就体会不到互联网对于推广的意义有多大。没有互联网也就没有我的现在,我就不可能被称之为“金融文学作家”。

网站的编辑几乎都很爽快,他们大都很年轻,首都在线读书频道的主编小姐给我作了一个专栏,连向我要一套签名书的想法都没有。中国经济网的编辑休息日还在为我赶制专栏,我发个E-mail表示感谢,她说“您感谢您自己和您的作品就可以了”,我非常感动。因此,我觉得互联网清新而干净。

《互联网周刊》:你是觉得用互联网推广作品还有哪些好处?

陈:当然是低成本。我的一本书在十余家网站连载;如果换成传统媒体,不管我自己能否把稿费拿到手,媒体为此要支付的稿费最少也要四五十万元,纸张费用、编、审、校费用又要近十万元。读者为了阅读的支出也要数十万元。这样规模的连载运行花费高达百万,而互联网的成本却几乎为零。这个节省是惊心动魄的。

互联网目前只能带来间接收益

《互联网周刊》:你在网上刊载的文学作品给你带来了多少收益?

陈:我的书被连载得到处都是。老老实实报一个帐:半年了,我的投入是每月120元的宽带包月费、加每个网站平均送一套样书的费用,投入虽然很少,但我的直接收入却是零。

中国的不少网络公司已经实现了盈利。但是我还没有听说哪个网站向作家支付稿费的。文学通过互联网直接获取收入的时代还没有到来。

其实我也是个商人,“无利不起早”。互联网也可以给我带来很多机会。北京电视台办了一个OO影视网。我在上面注册了一个会员,登载了出卖《资本魔方》电视剧改编权的消息。很快,北京电视制作中心的导演沈涛就找到了我。虽然由于最近广电部宣布黄金时段不准播出涉案题材电视剧,失去了这次卖出改编权的机会。我的作品还没有正式出版以前,我没有名气,但有不少影视公司来商谈改编事宜,他们完全是从互联网上知道消息的。我认为互联网是作家能够以写作为职业的一个帮手,一种促进的要素。

《互联网周刊》:比如说我是个文学爱好者,我也立志要成为作家。是不是只要我不懈地写作、在网上发表作品,我也可能成为像你一样的作家?

陈:互联网的用稿门槛很低。网络文学作品需要跨很大的一个台阶才有可能成为传统印刷的文学作品,而且有很多网络作者一生努力也可能出版不了一部传统印刷的书。

现在干什么都需要考级考证,但是当作家不需要。农民可以当作家,比如贾平凹;小学文化的也可以当作家,比如海岩;医生可以当作家,比如余华、毕淑敏;银行职员也可以当作家,比如我。任何人都可以随时宣布你现在开始从事作家这个行当了。

北京市作家协会的入会标准是在省以上刊物上发表作品20万字就够了,但是你在互联网上发表200万字也不够入会标准。

《互联网周刊》:互联网上对版权保护不足是个很大的问题,你有没有这方面的体会?

上一篇婴儿夏季腹泻

下一篇早教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