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改进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课堂教学改进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课堂教学改进范文1

关键词:课堂教学 有效性 教学方法 教学激情

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在单位时间或者一定的时间内,教师发挥教学的最大作用,在最大化的程度上,产生最大化的教学效益或者效果。为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教师要认真思考教学各环节,并落实在课堂改进,以提高课堂教学。

一、确立合理科学的目标,指引教学

教师要认真研读文本,挖掘作品的内涵,感受作品的意义,体会人物的品质,品读文章段落语句的含义,并根据教师的研究,制定科学合理的课堂教学目标,并在课堂教学中逐步实现,好的目标能很好地牵引课堂教学的航向,就像衬衣的领子,拎好领子就能够拎好一整件衣服。

二、优化课堂教学设计,提高效率

好的语文课堂教学需要教师在上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教师要优化课堂教学设计,设计好教学过程,在教学设计中体现突破重点、难点,并逐层设计好课堂教学步骤,对于课堂教学中可以深化和挖掘的部分,教师在教学设计中要认真准备,有针对性地解决难题,只有教师做了充分的准备,才能设计好教学设计,才能为课堂教学的高效实施做好保证,这一切是课堂教学的重要基础和有效过程的重要保证。

三、善于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提高实效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运用多种教学方法,例如,教师要运用讲授法、启发式教学法、讨论法、合作探究法、练习法等教学方法,并学会根据课堂教学的实际需要灵活多样地巧妙运用,糅合使用,这样,教师会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积极民主合作的课堂,保证课堂教学效果。在教师智慧地使用课堂教学方法后,好的课堂教学效果就会得到保证。多种教学方法的运用是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有力方法。

四、用教学激情助长学习激情,演绎热情

课堂教学要想发挥更高的效果,需要教师的努力,保持学生的最佳学习状态,这需要教师保持教学的激情,体现在课堂上,就是朗读的激情、讲解的激情、评价的激情、鼓励的激情、点拨的激情,在教师的激情作用下会帮助学生找到最佳的听讲和学习的感觉,保证学生在课堂上是高度集中注意力的,是高度认真专注的,是高度投入和参与的,如果通过教师的激情教学就能够激发出学生学习的激情,那真是太有益处的教学收获了。所以,为了从根本上彻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教师的激情很大程度上就是最有效果的一剂药方,一种课堂化学反应的催化剂。

五、精当的课堂练习,促进学生提优

我们追求高效益的课堂,就必须细化到教学的每一个环节。其中,学生的课堂练习是教学的巩固、提高和反馈。教师要深刻审视课堂教学中的练习,精当地设计,让题目更精选精讲,全面提高课堂练习的训练效果,提高训练的针对性和高效性,用切实有效的训练提高学生的训练效果,保证训练的持续作用力,让学生的解题能力得到提高,学会解题,学会灵活运用,学会举一反三,学会灵活机智地分析题目、解决难题,增强解决困难的勇气、意志品质、能力和水平。

六、鼓励互帮互助,合作学习

课堂教学改进范文2

【中图分类号】 G45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5)11―0022―02

每年,省市区都要举办各类教学技能比武。教学技能比武对展示教师教学技艺,推动区域推进课堂教学改革的作用不言而喻,其过程本身出现的种种问题,也衬托出区域课改的现状。下面,笔者就技能大赛谈谈对区域课堂教学的点滴思考,与同行共勉。

一、问题分析

1. 农村教师成长脚步游离家园的“关照”。教学技能大赛是个人教学智慧的展示,也是区域课改工作的集中反映。从参赛中不难看出,个别农村学校参赛教师游离于学校之外,孤独地来,孤独地去,学校方面给予的帮助十分有限;而城区学校参赛教师的背后则有一个团队的支撑,从课的设计,流程的把控,到教师的课堂行为,都经过反复打磨。“孤独行走”构成了农村参赛教师真实的“境遇”,反衬出这些农村教师职业成长的基本色调。一个学校如果忽视了教师个体的发展,或者说忽视了教师的职业人生,这对于教师自身发展和学校发展意味着什么?不言而喻,没有教师的专业成长就不可能有学校的发展。

2. 教育行为远离教学伦理的“田园”。尊重差异,因材施教,促进发展是课堂的基本伦理。从课堂看,教师“一言堂”仍是课堂的主色调,师生之间有“交”而无“往”,课堂呆板、枯燥、乏味。就教学设计而言,个别教师与“陌生内容和陌生的学生”相遇,无从下手而刻意回避,有的教师在“用一课时还是两课时”上纠缠不止,教师还没有从教材的“圣坛”上走下来,谈不上对教材的二度开发,更谈不上整合资源为我所用。就课堂提问而言,教师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太少,有的教师刚提出问题即让学生回答,有的学生还没回答问题,屏幕上已经出现了答案,提问是假提问,讨论是假讨论,这些表面上的互动,都是实质上的“独奏”。就课堂语言而言,不难发现,教师并没有多少自己的话,说来说去说得都是别人的话,个体性课堂语言始终没有到场,完全是一种舍我其谁、“真理”的言说姿态。就课堂评价而言,教师还是使用“真棒、很好、不错”之类的习惯性的话语。另外,“字”是教师形象的“代言人”,有的教师书写不规范,标点叠加,字距行距宽窄不已,字体大小不同,让人看了很不舒服。“细节决定成败”,课堂本身没有细节,面对鲜活的生命,教师的一言一行都可能成为另一个生命言行举止的“复印机”,应该引起警惕。

3. 探索实践脱离教学理论的“养分”。笔者曾参与过一次初中教师的技能大赛,其中设计了答辩环节,从答辩中能够看出,个别教师对基本的教学理论缺乏认知,对新课程传播最广的两个标志性提法――三维目标和学生的学习方式也一知半解,有的教师对诸如孔子、陶行知等教育家的基本教育观点知之甚少。“人之无根,行之不远”,由于答辩不尽如人意,个别上课好的教师最终还是名落孙山,让人扼腕叹息。

二、 对策和建议

1. 让阅读行动成为改进课堂品质的“活水”。教育的“成色”要看教师,教师的“成色”要看课堂。要让教与学的设想找到可以着陆的“根基”,就必须打开教师理论视野的“窗口”,因为它直接关系到“怎样教”的问题。新课程浑身上下都打着丰富的现代教育教学理论的烙印,只有将这些理念转变成自己的教育观念,才能促使教与学的行为发生质变。如果不从根本上构建自己的教学主张,改变课堂教学流于形式的现状,那么其必然会滑向“喂”学的深渊。“教育是行者的宗教”,教育需要从理念设计层面深入实践操作。所以,在当今社会,教师应该在不断总结教学经验的基础上,不断学习,提升教育理论素养,开发、锻造自我的“源头”,以“活到老学到老”的生存姿态去找寻属于自己的个性化的教育“活水”。如是,课堂才能充满自信,充盈灵气,教学探索才不会是墙头的芦苇,无根之树,教师才能走得踏实,才能走得更远。

2. 让每一个生命成长成为改进课堂行为的灵魂。“天地之性人为贵。”在人和物的关系上,人永远高贵,同样,关照人、促进人、发展人是改进课堂教学行为的灵魂。教学技能大赛采用“同课异构”的方式来检验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力,就是引导教师明确一个道理:同一个内容,可以有不同的呈现方式;同一个目标,可以有不同的实现路径。不同的教师可以有不同的风格,但有一样始终不能改变,那就是必须围绕“为了学生的发展,促进生命成长”选择合适的形式和路径。教育对象是活生生的生命个体,生命需要爱护、需要关怀、需要呵护。好的课堂从根本上而言是“立足人的发展”,是实现生命的对话和抵达交流的现场,总的来说,课堂就是为了生命的成长。因此,教师所做的任何一次好的改变都应获得掌声。“不甘平庸、勇于实践”的精神是当前教学改革最稀缺和最珍贵的资源,新课程改革呼唤教师个体创造性的投入,以更加开放的姿态促进生命的觉醒、成长,这是课堂改进的魂,是必须坚持的。

3.让爱与激情成为兑现课程价值的底色。教育不是强加,不是强迫,不是灌输。课程的价值是基于生命真诚的交流而发生的“人”的精神世界的逐渐丰润,逐渐生长。所以教师应用一双充满爱的眼睛来看待生命的成长,用最朴实的爱来兑现课程的价值。课堂有两个基本着眼点,一是立足个人的发展,二是立足社会的需要。人是鲜活的生命,生命需要爱护和关照。长期以来,课堂是“钢化”的,缺少爱的味道,缺少爱的方式,教师一本正经,一是一、二是二,学生一动教师就慌张,就连鼓掌也是“一切行动听指挥”。不论是优质课还是常态课,个别教师把学生训练得像个机器人似的,其眼光异常“犀利”,死死盯着学生(特别是特殊学生)的一举一动,这样的课堂还有趣味吗?学生是人,教师也是人。因此,教师要明确自己的情感定位,给学生一点爱,把课堂看得平凡一点,也许一个手势、一句智慧的玩笑,都能使课堂焕发别样的生命力。可见,教师要俯下身倾听,蹲下来对话,相信学生,尊重差异,让“学与教”回归到应有的立场上――“儿童的立场”。我们相信,一个教师如果对学科教学有十足的热爱,他的课堂就会有百分之百的激情;教师只有在课堂上挥洒自如,课堂才充满无限的魅力和情趣,生命才能自由地舒展和成长

4. 让“尊重、关怀”成为滋润教学气质的“源头”。课堂是一个小社会,好的课堂一定是合乎道德的课堂,课堂中的每一个生命可以自由呼吸。不难看出,教师在课堂教学无意中的言行举止,甚至是教学方式的选择,都有很深的原学校文化的“烙印”。在改进课堂教学中,要注重课堂文化重建,要大力营造充满德性化、人性化、生命化的课堂。只有尊重的课堂,才能唤醒生命尊重的自觉,只有关怀的课堂,才能使得生命自由绽放,也才能出现生动的互动、真诚的对话,只有“学与教”的文化因子合乎道德的基本要求,课堂才能散发出探究发现的惊奇,也才能孕育发现的冲动,洋溢创造的光辉。

课堂教学改进范文3

一、建立思想品德学习互助小组,让他们积极开展活动,激发学习兴趣

二、让学生体验思想品德课的美感和价值

教学设计尽可能地从实际问题出发,以解决实际问题为需要吸引学生。体验思想品德课的美感和价值,陶冶学生情操,让学生明确学习思想品德课是有用的,有趣的。

三、创设新课导入情境,引发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开端的好坏,也许并不能决定人的一生,但是良好的开端一定会让你受益无穷。一个个开端,是成功的呼唤,希望的蕴涵。

“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一个好的新课导入,往往会直接影响到整节课的教学内容和效果。我们根据学生实际情况采用歌曲欣赏、讲故事、小品表演、看电视短片和诗歌朗诵等多种新课引入方式,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起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怀着期待的心理进入新课的学习。

四、改进授课方法

1.讲授概念力求明确,授课中既要突出重点和难点,又要注重知识的过渡转换和衔接。

2.引导学生分析问题,进行发散式思考,并通过比较对照分辨异同的过程找到解题思路,启发学生课堂积极思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进行每课一题练,改革课堂教学结构。每节课增加一题练环节,在开始上课的前10分钟进行,使课堂教学结构改造为“题练―复习―引入新课―进行课堂练习―布置作业―总结反思”。

五、实施开放性教学,实施研究性学习

1.让学生活动起来,激发学生兴趣。活动可分课堂内和课外的活动,思想品德课“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在活动中让学生受到教育,运用知识和提高能力。课堂上适时讨论,交流。

2.开展活动课,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如清明节,开展扫墓活动,开展“拒绝诱惑,珍爱生命”的主题班会活动,举行“让青春闪光”的演讲赛。

六、明确学习目标,分层学习

学生的课前预习和学习兴趣的产生密不可分,教师在授课前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实际指导学生,对基础不同的学生,事先提出分层学习目标,设计预习提纲,给学生一个预习的方向,练习也分层次安排布置。

七、进行正面激励,使他们扬起自信的风帆

对表现变化大的和成绩提高了的要多激励,特别是问题生,要善于发现他们的闪光点,挖掘他们的潜能,让他们增强信心、体验快乐、感受成功。

八、注重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对学生进行理想前途教育和纪律教育以及意志品质方面的要求和培养,同时进行学习方法的指导,保证课堂有序、有趣、持续地进行。

九、及时反馈,及时调整

对学生学习中的问题和错误,采取及时反馈、引导和纠正的措施。

十、创设问题情境,鼓励学生设置疑问

我们在教学中要根据教材要求和学生的生活实际设计一些精致的小问题,引导学生讨论,在讨论中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同时还可活跃课堂气氛。例如我在讲九年级全册“制度维护公平”时,先运用多媒体展示三个和尚没水吃的故事,让学生自己设置几个问题,找出不懂的疑点。先自己解决,然后小组相互交流,讨论。大家马上就活动起来了。最后将小组不能解决的问题交大家一起解决。

十一、应用多媒体等现代教学手段激趣

通过多媒体和远教资源的辅助作用,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如在讲“自尊是人人都需要的”时候,可运用多媒体播放《》和《骆驼与羊的对话》片段,让学生结合书中文字介绍,自己去理解、去体会、去感悟,这样轻松自然地把理论转化为认识,使学生进入最佳的学习境界,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十二、教学渗透幽默,让学生体验学习思想品德的快乐

老师可以用幽默谐诙的语言寓教于乐,使学生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我们在教学中巧妙地使用幽默技巧,能引起学生的共鸣,能激起学生的兴趣。教师还可以采用生动形象的比喻,优美感人的语言,形象的漫画等方式教学。如教材中的幽默小故事,漫画等都可以使学生产生兴趣,使学生产生探索问题的欲望,而这种欲望正是诱发学生学习的积极因素。教师讲授要具有幽默感、风趣,适时激起学生的兴奋点,可以使原本紧张的气氛变得轻松,使原本不愉快的场面变得愉快,使不良情绪得以排解。

课堂教学改进范文4

在对本地学校教育的调研中发现,课堂教学效率不高已经成为制约新课改落实和深化的主要问题。从整体上看,以知识传授灌输为主要价值取向的课堂还没有发生实质性的变化。课堂上教师讲授占用了课堂的绝大部分时间,留给学生自主支配的时间太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差,思维训练与能力培养的课堂教学目标难以实现。无效教学环节在课堂上大量存在,用无意义的“假问题”进行课堂提问和组织课堂讨论普遍存在。为此,山东省高密市自2006年开始在全市中小学开展“课堂教学改进行动研究”,进行以“减少课堂讲授时间、引发学生主动性、提高学习效率”为重点的常态课堂教学改进活动。

课堂教学改进行动研究,是指教师用行动研究法研究和解决课堂教学实践中出现的问题,研究的过程即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反思问题、解决问题、改进课堂教学的过程。为了增强课堂教学改进的针对性,高密市的教学研究部门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总结出当前课堂教学具有共性的焦点问题,提炼出六个方面的研究改进内容,为学校和教师开展行动研究提供参考:(1)科学分配和控制课堂教学讲授时间研究,目的是改变教师课堂教学满堂灌现象,删除无效教学环节,为学生参与课堂提供时间保证;(2)构建启动学生思维的课堂研究,目的是摈弃浅显和不能有效引发学生思维的课堂提问设计,寻求有价值的问题,并使用最佳呈现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思维;(3)教学检测与反馈矫正制度化、规范化研究,目的是及时了解学生知识掌握情况,发现和矫正问题,扎实完成课堂教学目标;(4)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研究,目的是探索合作学习的基本规则,激发每一个学生合作学习的主动性;(5)学生作业内容、方式、批改及作业管理、评价的有效性研究,目的是提高作业布置的针对性和合理性,调动学生完成作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6)高效课堂评价标准研究,目的是探讨高效课堂构成的要素,制定高效课堂的评价标准及评价的方法等。

二、课堂教学改进行动研究的组织和实施

1.加强组织领导,建立课堂教学改进行动研究运行机制

为加强课堂教学改进行动研究工作的组织实施,高密市成立了由教育局长任组长、教育科研人员和学科带头人组成的课堂教学改进行动研究领导小组,负责组织干部教师教研、培训与自主学习的规划实施,以及制定课堂教学改进行动研究工作方案、管理办法及年度计划。指导小组成员通过调查研究,了解把握本市课堂教学实际,明确存在的问题及其具体表现,提出改进的指导性意见和策略。为保证指导工作的顺利推进,指导小组建立了例会制度,规划、指导和调控课堂教学改进行动研究的全过程,并围绕重点问题,深入重点研究学校参与教师的课堂教学改进行动实践与反思。各学校也成立了以校长任组长的研究领导小组,制订学校课堂教学改进行动研究实施方案,并建立相应的考核评价制度,激励教师积极改进课堂教学。

2.加强宣传和发动,让教师成为课堂教学改进的实践者和研究者

课堂教学改进行动研究是一种以教师为主体的行动研究,特别重视行动与研究的统一。为了让每一个教师参与课堂教学改进行动研究,高密市对课堂教学改进行动研究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进行了深入宣传,将《高密市教育局关于中小学开展课堂教学改进行动研究的意见和建议》及有关行动研究方法的资料编印成册,发放到每一个教师,并由课堂教学改进行动研究领导小组的专家到学校对课堂教学改进行动研究的内涵、实施策略等进行解读。在此基础上,各学校组织教师学习研讨,充分认识“课堂教学改进行动”研究的意义,组织教师学习有关行动研究的方法与构建高效课堂的教育学和心理学理论。由于宣传发动到位,高密市的教师很快行动起来,教师们主动遵循行动研究的方法(即发现教学中的问题――分析问题,制定改进措施――在教学中尝试解决问题――总结研究成果,修正改进措施――发现新问题,开始新的研究或继续研究)开展课堂教学改进的研究和实践。

3.完善集体备课制度,发挥集体智慧破解教学中的难题

行动研究不是孤立的过程,集体备课是发挥集体的智慧,提高教师课堂教学改进行动研究效果的有效途径。在课堂教学改进行动研究中,高密市各中小学以集体备课为载体,以教案、学案为落脚点,创新了集体备课和评课的方式,完善了各种集体备课制度。如群体反思和个体反思相结合的教师反思制度、课例解读制度、“四同”课堂教学展示制度(即在同一天、同一年级、同一学科、在各自的班级上同一节课,互相交叉观摩,给教师们一个充分展示自我教学个性机会)、亮点聚焦制度(即寻找教师教学中的亮点,将优秀的、成功的素材积累下来,通过剖析教师授课过程中的精彩环节,达到资源共享)等。通过这些集体备课形式,教师个人在行动研究中的难题在同伴的合作和互助中得到化解,有力地促进了课堂教学改进行动研究的深化。

4.建立课堂教学改进反思制度,助推教师行为改变

教学反思是教师开展课堂教学改进行动研究的重要环节,是助推教师个人行为转变的催化剂。为此高密市各中小学根据学校实际,推行各种课堂教学改进反思制度,促进教师开展教学反思。如建立教学反思卡,撰写课堂教学改进反思日记等,对教学过程中的成功和不足之处进行及时总结和思考,做为修正个人课堂教学改进行动研究的依据。学校还定期进行优秀教学反思案例评选,对优秀教学反思案例给予表彰和奖励。

5.加强成果交流,推广成功经验

为总结交流课堂教学改进行动研究的成果,高密市的教研部门组织了面向中小学所有学科的周六研究课活动(因活动时间一般安排在周六而得名,目的是不打破教师正常教学秩序)。借助这个研究平台,一方面把教师课堂教学改进行动研究的成果进行总结,形成有推广价值的学科课堂教学模式;另一方面把教师组织起来,进行跨校性的校本教研,研讨教师们在课堂教学改进行动研究中发现的共性问题。根据研究课内容的需要,教研员首先带领有关教师根据课堂教学改进行动研究中发现的焦点问题,在备课中集体研究,共同奉献各自的智慧,形成研究课教案;在上课过程中大家集体观课,反思教师的教学行为;课后集体反思评课,针对课堂的不足之处进行参与式讨论,找到解决的策略,达成共识。又在高密教育资讯网首页上开辟了“周六研究课专页”,活动结束后授课人及其有关研究人员把课堂实录、教案、课件及个人课后反思、集体课后反思及建设性意见等内容整理出来,发到高密教育资讯网的教学指导栏目中供全市教师学习。高密市教学研究部门还每月编辑《高密市课堂教学改进行动研究通讯》,和交流各学校开展课堂教学改进行动研究的信息、经验和成果。

三、课堂教学改进行动研究的初步成果

1.以“自主―互动”为基调,构建起高效课堂教学模式

为了指导学校开展“课堂教学改进行动研究”,在充分调研和征求教育专家建议的基础上,高密市提出了以“自主―互动”为基调,构建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意见。“自主”就是让学生真正成为教学的主体,让学生积极能动地参与教学活动,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实践活动。让学生真正成为教学主体,不仅教学的目标要定位于增进学生的主体性,而且教学过程要随学习内部矛盾展开,是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活动和自主发展的过程。“互动”是指把教育活动看做是生生之间、师生之间进行的生命与生命的交往、沟通,把教学过程看做是一个动态发展着的、教与学统一的交互影响和交互活动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通过调节师生关系及其相互作用,形成和谐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学习个体与教学中介的互动,以产生教学共振,达到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发展的目的。“自主”是落实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挖掘学生个体的积极性和能动性,“互动”则是有效组织学生学习活动,是实现教学目标的手段和途径。二者的和谐、有效的结合是高效课堂教学的理想目标。

在深刻理解“自主―互动”教学的内涵的基础上,通过教师个体行动研究和教师群体研讨,高密市的中小学校根据学科需要和学校现实情况构建高效课堂教学模式,一些学校的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已经成型,如高密市育才中学以“自主学习――质疑释疑――反馈矫正”为主的“121”课堂教学新模式。“121”课堂教学模式包括三个阶段,“121”反映了三个阶段的教学时间分配。第一阶段:自主学习(至少用10分钟),学生根据教师要求和学案设计的问题进行自主学习。第二阶段:质疑释疑(最多用20分钟),包含三个主要环节:(1)学生互研解决问题,教师采集问题;(2)教师串讲点拨,学生释疑解疑;(3)学生归纳整合,教师巡回指导。第三阶段:反馈矫正(至少用10分钟),核心内容是教师组织检测,学生达标练习。“121”课堂教学模式充分体现了“自主―互动”的教学内涵,在课堂教学中得到实践检验和修正,取得了比较理想的教学效果。

2.开展高效课堂教学评价研究,确立了高效课堂的标准

课堂教学评价标准是课堂教学改革的指挥棒和教师课堂教学行为发生转变的依据和指南,因此开展高效课堂教学评价研究,确立高效课堂的标准是高密市“课堂教学改进行动研究”的一项重要研究内容。目前,高密市的教学研究部门在广泛征求学校、教师的意见的基础上,探索出课堂教学评价的五条标准。一是在教师讲上“限制”,控制教师讲授时间,一般情况下要求教师讲授时间不得超过15分钟,讲就要精讲,做到“三讲三不讲”。三讲是指讲重点、难点,讲易错、易混、易漏点,讲规律和方法;三不讲是指学生已经会了的不讲,学生自己能学会的不讲,老师讲了学生也不懂的不讲。二是在学生学上“放开”,在教学“真问题”的引领下,学生进行自主学习、主动学习、探究学习。包括学生的学习方式要放开、学生的思维要放开、学生的交流要放开、学生的学习结果要放开。三是在互动上“多维”,要做到“多维互动”,包括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学中介的互动。四是在讲练上“结合”,做到练习―检测―反馈―矫正连环跟进。五是教学模式要“有效”,不管何种教学模式,都要看学生是否经历了认真的思维过程,是否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学会使用恰当的学习方法,形成积极的态度、情感、价值观。根据这五条标准,各学科又分别制订出比较全面的评价细则。

3.改革学生作业练习,提高了作业练习质量

改革作业练习,提高作业练习的质量,必须对作业的设计、方式、评价等进行全面研究和改革。做为课堂教学改进行动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高密市各中小学对学生课外作业内容、形式及评价方式进行了多方面研究和改进。(1)学生可以自主选择作业的内容、形式以及作业的数量和完成方法。学生可以在教师引导下自主参与作业内容的设计,自己布置作业,也可以教师针对学生的差异,设计多层次的“自助餐”型作业,让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和能力去选择。完成作业时,允许学生选择完成的方式,可以在与爸爸妈妈的帮助下完成,也可以与小伙伴合作完成。(2)设计实践型作业,促进学生把获得的知识和经验用于实践,在实践中运用知识。实践型作业包括观察作业、调查研究作业、课外阅读作业、动手操作作业等。(3)设计趣味性作业。教师对那些传统意义上的作业加以改造,使其有一定的主题性和情境性。根据不同的年级、不同的课文内容,将作业融于游戏、调查、制作、表演之中。(4)作业批改根据不同的情况采用多种方式,如精批细改、自我批改、分组批改、当堂当面批改等。无论哪种批改方式都要求教师尊重学生,对学生的优点及时作出肯定、赞扬和鼓励。(5)变教师评价为多元评价。让学生参与到评价的过程中来,把教师评价、小组评价、自我评价结合起来,让学生成为评价的主人。作业练习改革,减少了学生课外作业练习的数量,提高了课外作业练习的质量。不但巩固和训练了知识、技能,而且使完成作业的过程成为学生再学习、再实践,反思知识、探究问题的学习活动。作业的设计、方式、评价的改革,也使课外作业成为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活动过程,成为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重要途径。

课堂教学改进范文5

兴趣是一个人倾向于认识、研究获得某种知识的心理特征,是可以推动人们求知的一种内在力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有利于学生数学思维的有效发展。

例如,在教学二下《观察物体》一课时,教师先通过课件逐一展示不同小动物某个角度的拍摄图,和学生玩“猜猜它是谁”的游戏,学生能够很快说出是熊猫、大象,接着教师出示恐龙的背面图时,大多数学生觉得这是一个大花瓶。教师又出示了恐龙的正面图,学生不禁大声喊出来:“这是一匹马呀!”当教师出示最后一张恐龙的侧面图时,学生才恍然大悟:“原来是只恐龙啊!”紧接着,教师同时出示恐龙的三张图片,让学生说一说游戏时的感受,从而让学生自然而然地发现:有时候只从一个角度观察物体并不能确定它是什么,需要从不同角度进行全面的观察,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这个教学环节的设计,既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还让学生初步领会观察的方法――要全方位、多角度,为之后的新课学习做充分铺垫。

时,教师适时引导:“接下来,请同学们和老师一起来探索其中的规律。”这个环节的设计,有效地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激起学生思维的火花,让学生兴趣盎然、积极主动地经历新知探究的过程,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提供立体的自主学习时空

数学学习过程实际上是学生思维活动的过程,教师要让学生在观察、实验、推测、归纳、分析和整理的过程中理解问题是怎样提出来的,概念是如何形成的,结论是怎样归纳得到的。教师就要努力为学生创设多方位、立体的活动时空,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全过程,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1. 为学生创设观察机会。观察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积极思维参与的、比较持久的感知活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教材所提供的条件,让学生学会观察。要尊重学生的兴趣让他们先自由看,再提出观察目的和任务,使他们在观察中主动支配自己的感知觉,把注意力集中在特定的现象上;学会用一双智慧的眼睛去寻找身边的数学知识。例如,教学《旋转与平移》一课,先利用课件播放电梯运行,电风扇转动,飞机、汽车直线运动,转动方向盘等场景引导学生观察,启发他们思考这些物体运动的方式有什么不同,从而让学生自主发现旋转和平移的不同运动特点。

2. 为学生创设表达的机会。语言是思维的外壳,学生只有想得清才能说得明。对于自己感兴趣和熟悉的内容,学生都是乐于表达的。通过学生自己小声说一说,同桌或4人小组内互相交流等形式,让每个学生在课堂上都有口头表达的机会。让学生能说出“我认为”“我发现”“我有不同看法”“我有补充”等语言,凸显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同时,教师在巡视的过程中也要参与到学生的交流中去,对学生做适当的点拨和指导,使学生的表述更加严谨、规范、有秩序。通过学生科学、完整的表述,进一步促进他们自主学习能力的形成。

3. 为学生创设思考的机会。只有留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放手让学生学数学,让他们在数学上有所发现,经过自身积极的思考、探究,才能让学生体会数学的魅力和活力,才能培养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习惯与能力。例如,在《简便计算》的学习过程中,出示习题“198+399”一题。学生A的想法是:200+399-2=597;学生B的想法是:198+400-1=597。还有的学生在教师的鼓励下积极思考,提出不同算法:200+400-2-1=597。正因为教师为学生留足思考的空间,学生才能开动脑筋,发现不同的简便计算方法,既让学生感受到算法多样化,又拓展了学生的思维。

4. 为学生创设操作的机会。操作是智力的源泉,是思维的起点。例如,教学《轴对称图形》时,在让学生欣赏大量精美的对称图案,初步感知对称图形特点的基础上,让他们用画笔、彩纸、剪刀等工具,试着剪出这样的图形,从而揭示对称轴以及轴对称图形的概念。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完成对概念的建构,受到美的熏陶,也让学生在展示作品的过程中,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和被认可的自豪感。

5. 为学生创设体验的机会。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教师要为学生创造可亲身体验的机会。例如,在学习长度单位时,对比较小的毫米、厘米、分米、米等单位,可以让学生用手比划长度,联系身边的事物举例说一说――1厘米、1分米、1米分别有多长,以加深印象。认识千米这个较大的长度单位,可让学生利用课外时间到200米的操场跑道上走一走,让他们感受到1千米就是5圈跑道的长度。认识克与千克时,要为学生提供大量的学具,如绿豆糕、硬币、回形针、一袋食盐、一袋大米等,让学生用掂一掂、抱一抱、估一估等方式感受1克、1千克、若干克、若干千克到底有多重。认识秒这个时间单位,则让学生跟着秒针走动的节奏数数,体验1秒、5秒、15秒有多长,在此基础上闭上眼睛,估计一段歌曲播放了几秒等。通过这样的体验活动,能让学生感受到学习充满乐趣,并在亲身体验中,从感官的角度建立表象,形成对新知的强烈印象。这样的学习过程也是学生自主参与,思维得到有效发展的学习过程。

三、形成互动的自主学习能力

学习评价的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数学学习的过程和结果,激励学生学习和改进教师教学。教学评价是课堂教学一个关键环节,是调动学生学习热情,激发学生互动学习,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手段。因此,在课堂教学上,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开展自我反思与评价,鼓励学生之间的互相评价。如,教师可以说:“你对他的解题方法有什么看法?”“如果是你,你会怎么做?”“你觉得谁的答案最合理?”等。让学生在反思自我中,发现自己的不足;在评价他人中,学习他人的长处,并使学生在评价过程中由学会转向会学。

课堂教学改进范文6

关键词:地理课堂教学;有效性;策略

一、新课程改革需要我们不断改进地理课堂教学

《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指出: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有助于学生感受不同区域的自然地理、人文地理特征,从地理的视角认识和欣赏我们所生存的这个世界,从而提升生活品质和精神体验层次,增进学生对地理环境的理解力和适应能力,让学生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和良好的行为习惯,培养学生应对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问题的初步能力。

《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仍然强调学生学习终生有用的地理,并强调培养有独特地理视角的有责任感的活跃的公民。而关于“过程与方法”则明确提出应侧重地理思维过程的培养,强调要让学生体验必要的地理学习过程,掌握地理学习的基本方法,特别是借助地理图表来学习地理的方法。如何更好地贯彻和落实2011年版课标的新要求,需要我们对地理课堂教学不断进行改进和优化。

二、新课程背景下有效的地理课堂

要弄清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明确教学的本质是什么?由崔允主编的《有效教学》一书是这样论述的:“教学是教师引起、维持或促进学生学习的所有行为。”我非常认同这一观点,在明确了“我们关注教师的教学行为其根本目的是要促进学生的学习”之后,我们不难理解:教学本质上是学而不是教。所以,怎样教得有效的问题,其实就是解决怎样促进学生更有效地学习的问题。

任何一门学科都有自己的学科属性和学习特点,那么,有效的地理课堂应该是怎样的呢?笔者认为: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是学习的主人,有效的地理课堂教学应使学生始终处于一种积极参与状态,并想方设法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而决不是局限于教师主导下被动的跟进。所以,我认为:有效的地理课堂教学应具有如下特征:(1)学生的学习是积极的、主动的、愉悦的。(2)学生懂得如何借助地理图表去获取地理知识,具有良好的使用地图的习惯和地理读图能力。(3)课堂上学生有惊喜的表现,能生成比较多的问题并引起的同学们的思考和思维的碰撞。(4)教学目标达成度高。

三、2011年版课标下地理课堂教学过程的优化策略

地理课堂教学改革如何体现新课程的价值追求和目标框架,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基础?笔者认为应该把握好以下几点:

(一)面向真实世界,使学生产生并保持可持续学习的兴趣

心理学认为:“兴趣是人对事物的一种向往、迷恋或积极探索追求的心理倾向。”学习兴趣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强大内驱力。

学生要获得终身的发展,必须具有终身学习的意识,具备终身学习的能力。终身学习意识的形成来自持续的学习兴趣。怎样才能使学生保持持续的学习兴趣呢?就要让学生去面对真实世界,即让学生去感受、观察、接触复杂的真实的世界。

地理学是研究地理环境以及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地理知识既包含自然科学知识,又包含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内涵丰富,联系广泛。中学地理教学内容各组成部分之间关系密切,同时涉及人类的生产、生活等诸多方面,与其他学科之间也有着广泛的联系。地理学科完全可能也应该冲破学科的专业界线,从学科领域的特点出发,让学生去面对真实世界,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拓展空间。在课堂教学中不断为学生提供丰富、翔实、新鲜的材料和信息,能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让学生对世界的认识,对周围的观察不断产生问题,使他们常学常新,真正感到学海无边,从而产生不断学习的渴求。

面向真实的世界,必然要打破狭隘的专业界线,这有助于学生从多种角度上注意和选择对复杂现实世界的认识,不断提高学生审视世界的视野,形成对自然、社会和自我的整体认识与责任感,形成较强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二)强调体验过程与探究,提倡探究式学习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被动地被接受而是认知主体主动建构的结果。”学习的过程是信息加工活动的过程,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所进行的信息加工活动是独特的,非一致的。学生是从不同背景、角度出发,在教师和他人的协助下,通过独特的信息加工活动,建构自己关于知识的意义。也就是说,学生要获得知识和能力的发展,必须通过亲身体验学习的过程和各种探究活动去领悟、建构。他知道要学习什么知识?知道从哪里获取这些知识?知道如何建构知识,并学会运用所学知识来解决实际的问题,直至形成创新的能力和本领。课堂教学改革的关键就在于让学生通过积极、主动的探究活动,体验知识的产生和形成过程,并建构自己的知识网络。

教师是学生发展的促进者,教师要为学生的体验过程与探究创造条件,包括创设问题情境,诱发学生的学习心向,使他们自觉投入到学习活动中;要为学生的体验探究活动提供空间和时间,要给予学生独立思考的机会,使学生能运用自己的智慧去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真正体现学生的主动参与性,当学生遇到一时不能解决的问题时,教师应提供线索启发学生自己解决问题,而不应该告诉学生现成的答案,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体验和探究。

通过探究,使学生体验知识产生和形成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必然也同时体验着学习的过程,从而形成学习的能力。可见,体验过程与探究至关重要。

四、对地理课堂教学方式和教学过程改进的几点思考

基于上述认识,笔者认为地理课堂教学的方式必须作一些相应的调整,地理课堂教学要重视从日常生活中以及生产实际中遇到的地理问题入手组织和引导学生通过相对独立的各种探究活动,使学生自己发现知识,掌握技能以及创造性解决问题和作出科学的决策,使学生通过地理知识的学习,在知识、技能、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都得到发展。要实现上述教学目标,教师需要在深入钻研教材和对学生实际以及对生产、生活实际作充分了解的基础上,挖掘、找准地理教学内容与生产生活实际的结合点,重新组构教学内容和设计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的过程,使学生获得知识与能力的过程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同时,地理课堂教学必然要向课外延伸。

笔者认为,地理课堂教学过程可分为三个环节进行,即课前准备阶段、课堂实施阶段和课后延伸阶段。

(一)课前准备阶段

课前准备阶段是地理课堂教学展开的第一环节,包括教师课前准备和学生课前准备两个方面。

1.教师准备阶段

教师在对学生实际以及对生产、生活实际(特别要关注本区域的生产、生活实际)作充分了解的基础上,挖掘、找准地理教学内容与生产、生活实际的结合点,制定教学目标,找准学生学习的“最近发展区”,重组教学内容和设计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以及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的活动(包括课前准备活动、课堂实施中的活动以及课后延伸的活动)。

2.学生准备阶段

学生根据教师提出的问题进行预习、查找资料、开展初步的社会调查和实验,做好上课前的学习准备工作。

(二)课堂实施阶段

地理课堂教学,应重点把握下列五个方面:

1.联系实际,提出问题

教师从日常生活中以及生产实际中遇到的地理问题入手,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把学生引入一种与问题相关的情境中,让学生发现自己尚未解决的问题,从而产生要求解决问题的心理态势,启动学生探究的心理需求。一节课中要解决的问题往往不止一个,教师应根据教学需要,经常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在整节课的学习过程中保持比较稳定的学习兴趣,调动其主动参与学习活动的积极性。

2.问题思索,主动探究

学生根据教师提出的问题进行思考,查阅有关图表资料,尝试解决问题。这一过程中,必须安排以恰当的时间,让学生处于“愤懑”状态,目的不在于学生能否解决问题,而是在于学生积极思考问题,时间长短由学生的实际和问题的深浅灵活确定。

3.启发思维,引导开悟

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与科学家认识自然的过程有许多相似之处,他们要获取的东西对他们来说都是未知的,都需要获取各种信息并进行思维加工,对问题进行探索。但学生的认识能力还没有达到离开教师自己去探索的水平,需要教师的启发诱导,特别是在关键处需要教师“指点迷津”,引导开悟。教师的启发引导应在学习者的“最近发展区”进行,需找准学生已有知识基础与教学目标的差距,分析学生可能在哪个环节出现障碍,找出清除障碍的关键点,确定在什么时候以什么形式及时给学生以适当的点拨,提供必要的帮助,使学生把握有效的方法,以达到有效的思维,从而使问题获得圆满的解决。

4.建立联系,形成“结构”

任何一门科学都是由基本概念、基本规律、基本方法等组成的,概念、规律、方法等是相互联系的,概念与概念、规律与规律、方法与方法之间也是相互联系的。这种相互联系组成一个结构。学科结构是理解章节或课时结构的基础,也是明确意义,增强兴趣,探索未知的基础。对于学生来说,掌握结构就是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基础。因此,教学中要通过知识产生的过程,使学生了解知识的背景和条件,以及所联系的方法,帮助学生建立科学的认知结构,从而让学生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5.迁移运用,实践提高

对知识的迁移和运用能力是创新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学生具有融会贯通地运用知识,灵活地迁移知识的能力,才能在今后的学习和解决实际问题中有所创新、有所作为,实现学习的价值。

(三)课后延伸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