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国平散文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周国平散文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周国平散文

周国平散文范文1

书名作者 出版社定价

李叔同谈艺 李叔同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30.00

善良丰富高贵 周国平黄山书社28.00

谁掠夺了我们的脸 陈染作家出版社28.00

看罢西游不成精 崔岱远东方出版社25.00

黑书 (土)帕慕克上海人民出版社29.00

那些不值钱的经验 石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

国色重庆 何建明重庆出版社48.80

舞者 海岩作家出版社25.00

钝感力 (日)渡边淳一 上海人民出版社15.00

光荣日 韩寒 21世纪出版社21.00

不做情绪的奴隶 吴娟瑜 北京大学出版社 25.00

本刊推荐

本刊推荐

善良丰富高贵/周国平

周国平是一位哲学家,也是一位诗人,他用散文的笔调写他的哲学思考,他的文字简练浅白,能把生活的感触写得很清晰、细致。这本《善良丰富高贵》是作者四年多的散文结集,它一如既往地延续了这种平易的风格。在书中,周国平一方面继续了他对人生理想、两性情感的关注,另一方面也加入了更多关注现实的文字。周国平的散文,既富有思想者的睿智和深刻,又不乏普通人的感觉和体验;既有达观者的通透和洒脱,又见性情中人的困惑与迷惘。周国平的散文始终贯穿着对人生重大问题的严肃思考,以及对现代人精神生活的密切关注,对于读者而言,最有价值的应是他给我们指明了很多为人处世的真谛。

谁掠夺了我们的脸/陈染

该书是陈染沉默几年后最新的一本散文集。与以往不同的是,本书虽依然充满个性,但却处处渗透出作者从容淡定成熟的生活态度。从青春的激烈到如今的沉静,从往昔的叛逆到现在的洗练,每个人都可以在作家真诚的娓娓道来中体味生活本初的意义。除此以外,在相当多篇章的字里行间,陈染冷僻的幽默智慧处处闪耀着光芒。那些对生活和自我的调侃,让人读后忍不住浮上会意的微笑。

本刊推荐

看罢西游不成精/崔岱远

本书以独特的视角将《西游记》中所蕴含的人生哲理通俗化、实用化、简洁化、幽默化,从社会生活和人性层面对《西游记》进行新颖解读,其中很多独特的观点是第一次提出。京味儿的语言,相声似的幽默使本书妙趣横生,同时穿插的一些耐人寻味的或忍俊不禁的“妙语”,简洁实用,引人思考。读罢此书,你会忽然发现《西游记》的故事原来每天都在自己身边发生着,书中的神仙妖精其实就是我们身边的人,并从书中汲取解决现实工作和生活中问题的智慧。这本书特别适合涉世未深,需要获得做人做事经验的青年人,以及有初步的事业基础,但被事业和生活所困惑,急于寻求突破的中年人阅读。

本刊推荐

故乡在纸上/潦寒

一个叫栗门张的村庄的历史和当下,日常生活和婚丧嫁娶,柴米油盐和风花雪月,才子佳人和村夫村妇,英雄豪杰和地痞流氓,真可谓光怪陆离,洋洋大观。曾祺先生就曾为他的文集这样介绍过:春初新韭,秋末晚菘,滋味近似。说到底,美食与美文之间总是灵犀相通的。

本刊推荐

周国平散文范文2

------爸爸的爱

朋友借给我这本书时说:“这是一本会让你哭的书。”我怀着好奇心看这本书。看了这本书让我很伤心、难过。周国平,一个哲理学散文家,更是一个伟大的父亲,他为了孩子什么都可以不要。

在这本书中,周国平写下了妞妞的可爱和可怜。读到‘妞妞的词典’的时候,我真的觉得妞妞是多么聪明啊,小小年纪就认识那么多字,还懂得听音乐。老天为什么那么不公平!一个小小的孩子就得了眼底肿瘤还是恶性的,对于一个父母是多么大的打击。

世界上最神圣的是父母,但如果你读完这本书,相信你会有很大很大的改观,就连我也不例外。我是一个女孩和妈妈在一起聊天多过爸爸。是的“父爱如山,母爱似水。”

看完这本书,回想起来真的觉得爸爸对我特别好。同学们要记住世界上的父母都是一样的,孩子才是他们生命中最重要的东西。

周国平散文范文3

   2021年的炎夏,我第一次踏入了大学校门,也一头扎入了那浩瀚书海中。初读周国平先生的书,我庆幸我看到了这样的一段话,“每个人都是一个宇宙……人仿佛有两个自我,一个自我到世界上去奋斗,去追求,也许凯旋,也许败归;另一个自我便含着宁静的微笑,把这遍体汗水和血迹的哭着笑着的自我迎回家来,把丰厚的战利品指给他看,连败归者也有一份。”记得当年的我还把这段话抄在了活页纸上,大学四年里,笔记本的扉页语一直都没有变过,一直都是这段温暖又激励的话语。它就像路的尽头的那盏灯,一直指引着我前行,它更像是我深藏于内心的一个温暖的家园,时刻都对我喃喃细语,“累了就回家。”时光荏苒,如今的我已不再是那象牙塔里的人儿,一头扎进了工作后,生活也复杂了许多,不能说迷茫满布,困扰也是不少的,很难能静下心一读好书。

   于周国平先生,我是心怀感激的。正是这么一个朴实温暖的哲学家让我对哲学产生了兴趣,哲学也不尽是晦涩难啃的理论,也不都是些抽象难懂的哲学问题,原来我们也可以过上一种哲学的生活。哲学与生活,也是理性与感性。一个不感性又不理性的人,生活不一定精彩,但也肯定是纯朴的。一个既感性又理性的人,理性的光辉普照生活中的杂绪万千,若能理得清清楚楚,想个透彻明白,那便是有福气的生活。倘若总是在感情与理性之间徘徊与挣扎,那便是纠结丛生。理性而不感性,生活会枯燥些,但应该也是井井有条的。人最怕的就是感性而不理性。缺少了理性对生活的整理,人就容易迷失在感性化的生活里。莫名的挫败感,难以驱逐的空虚感,对未来的无力感,斗志昂扬又情绪低落,自信又自卑,生活陷在情绪化的泥潭中无法解脱。

   感性是天生的,你不能控制自己对一花一木伤怀。感性也并非不好,它让生活变得更加丰富。但要丰富且多彩,人就必须理性的活着。作为一个普通人,我们理性不必达到通晓生死的哲人智慧,我们理性的活着,只需要接受现实,接受自我。接受现实,人理性活着的第一步。接受现实,生活的每一步才能扎实的落在土地上。而接受现实,最重要的莫过接受自我。恰当的自我评价,你才不会陷入无谓的自信与自卑之中。接受了现实,你就要着手做你力所能及的事。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时间于你才真正产生了价值。做力所能及的事,一是有得做,二是可做,在一点一滴的小成功中积攒把握生活的信心。

《守望的距离》读后感优秀范文    在炎热的中午 , 我怀着烦躁不安的心情 , 开始阅读周国平的《守望的距离》。我始终认为周国平的书是需要在一种相对安静的环境下慢慢品读,他的文字具有对外界喧哗热闹的抗体,具有本身宁静的淡然,一颗浮躁的心是悟不了那么细的哲思的。

   周国平的确是一个有智慧的人,这位北大哲学系出身的学者,以他特有的独思带领我们走进了人生哲学,就如他所说:“我的所想所感大多涉及人生,而许多人对于人生也是有所想有所感的,一旦因我的文字而触发了自己的所想所感,便会感觉一种共鸣的快乐。”的确,因了这种对人生无法言说的共鸣,让我心生敬畏,忍不住去探寻生命的秘密,揭示人生的哲理。

   深深的喜欢上了周国平那富含哲理的箴言,让人似有所悟,让我在读他文章的时候,不断地反思着回想着自己。当他谈到幸福,爱情,婚姻,友谊时,我不断的反问自己,我是否幸福。那个心目中的唯一是不是也像他说的,只是痴情的造影?他一直强调要做回自己,但是很对人说婚姻违背人性,束缚自由,败坏或扼杀爱情,本质上是不可能幸福的。但是为什么还是那么多人在追求着婚姻,把婚姻神圣化。莫洛亚修正说:“在真正幸福的婚姻中,友谊必得与爱情融和一起。”也许这是一个比较令人满意的答案。爱情基于幻想和冲动,因而爱情的婚姻结局往往不幸。但是,无爱情的婚姻更加不幸。仅以友谊为基础的夫妇关系诚然彬彬有礼,但未免失之冷静。保持爱情的陶醉和热烈,辅以友谊的宽容和尊重,从而除去爱情难免会有的嫉妒和挑剔,正是加固婚姻的爱情基础的方法。为什么爱情和婚姻会如此的复杂?为什么要把它解剖的如此清晰?不是说,太理智,太过于现实的爱情算不上爱情吗?还记得上课的时候,老师说过,爱情,只有恒定才能持久。我一直深深的相信的这一句话。

   周国平说:“连痛苦也是一种收入 . ”是的,真是那些痛苦的经历,跟我们带来了经验与教训,没有它们那些痛苦与磨难,我们不懂得成长。但是当我们回首时,我们才会心生怀念,怀念昔日所发生的点点滴滴。才发现昔日的痛苦已经不再痛了,它成为了深深的回忆植根在我们的心里,慢慢的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才发现,时光在流逝,我们再也回不到过去了。我们想尽办法的想在此刻多做点有意义的东西而不要虚度年华,我想早一点从被窝里爬起来,不想浪费美好的清晨,但是,我们的幻想总会在打开电脑的那一秒消失的无影无踪。我们继续过着百无聊奈的生活,然后再感叹日子过着无聊。这就是我们的青春年华吗?我们总是生活在眼前,忙碌着外在的事务。我们的日子是断裂的,缺乏内在的连续性。逝去的岁月如同一张张未经显影的底片,杂乱堆积在暗室里。它们仍在那里,但和我们永远失去了它们又有什么区别?

   是不是我们也该轰轰烈烈的活一次?为了爱,为了自己想要的,弃离一切?很多时候,我们太在意别人的想法而忽略了自己。周国平说:“你须要保留今天,明天,你整个的未来,让它们绝对自由,不要被你的爱人占领。”我非常同意他说的这一句话。我仍然是属于我自己的,并不会因为我所爱的人而改变我自己的性格,我的一切,包括我的自由。每个人都是一个宇宙,每个人都应该有一个自足的精神世界。

   爱默生赞赏儿童身上那种不怕没得饭吃、说话做事从不半点随人的王公贵人派头。一到成年,人就注重别人的观感,得失之患多了。我想,一个人在精神上真正成熟之后,又会反璞归真,重获一颗自足的童心。谁都想保持这一颗童真的心灵,但是我们受到这个社会的洗礼太多了,那颗纯粹的,不带功利的心,早已消失了。

   我们常在讨论,什么样的是友谊?男女之间是否存在着真正的友谊?我记得莫洛亚对这个问题的讨论是饶有趣味的。他列举了三种异性之间友谊的情形:一方单恋而另一方容忍;一方或双方是过了恋爱年龄的老人;旧日的恋人转变为友人。心静下来想想,确实是这样子的。因为我们再也不是童年时候什么都不会想的小孩子了,再也不是整天混在一起玩泥沙的好朋友了。我们都有个自己的想法,我们想问题总爱想,这样做,结果是什么,有什么得益?很多时候,我们就是太在乎,太过于物质上的追求而忘记了精神上的需求。那样子,我们的物质不断地满足,但是幸福感却在不断地下降。是不是我们该把步伐慢下来,问问自己,我们其实需要的是什么?为什么在物质富有的状态下,我们的心灵还是那么的空虚。要而言之,真正的享受必是有心灵参与的,其中必定包含了所谓“灵魂的愉悦和升华”的因素。否则,花钱再多,也只能叫做消费。享受和消费的不同,正相当于创造和生产的不同。创造和享受属于精神生活的范畴,就像生产和消费属于物质生活的范畴一样。

   周国平说:“以为消费的数量会和享受的质量成正比,实在是一种糊涂看法。” 我相信人必定是有灵魂的,而灵魂与感觉、思维、情绪、意志之类的心理现象必定属于不同的层次。灵魂是人的精神“自我”的栖居地,所寻求的是真挚的爱和坚实的信仰,关注的是生命意义的实现。幸福只是灵魂的事,它是爱心的充实,是一种活得有意义的鲜明感受。肉体只会有,不会有幸福感。奢侈的生活方式给人带来的至多是一种浅薄的优越感,也谈不上幸福感。当一个享尽人间荣华富贵的幸运儿仍然为生活的空虚苦恼时,他听到的正是他的灵魂的叹息。

   人生终究是美的,不管这其中夹杂着多少零乱不堪的东西,探究生活的实质,人生的意义也毕竟是太过庞大的系统,也许我们解不了那么多的人生之谜,看不透那么多的红尘世事,但终究,我们都是会成长的.,而成长也必然充斥着那些难以言说的痛苦抑或甜蜜的回忆。从周国平的文章中,有着对世态的讥讽,有着真情实感的流露,更有着劝慰来人的悟语。从中我看到了一位智者的沉思,一位长者的感悟,找到了一份力量去面对凡尘的一切琐事。文字只是一种形式,写作仅是一种姿态,而我们能够从这形式中稍稍领悟到一点本质的东西,从这姿态中渐渐发觉出一点意义的所在,那才是真正的价值所在。

   我喜欢他的文字,因为他在寻求自己的生命体证中记录人生普遍意义的真理,带给我们的是另一番觉悟。人最可贵的品质就是当他在看透人生的诸多不可能及无趣后仍能毫无保留的爱它,不去埋怨,而更懂得珍惜与感恩。也许,人生的本质或意义是什么,本身就是不重要的,而真正重要的是我们怎样看待人生所会遭遇到的一切可能性。它会教我们怎样去解决一份实际问题,而非是苦思冥想一份巨大的虚无。有时,我们要承认精神的力量,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这样我们才能为自己的内心找到一处栖息地安放自己的灵魂。

   很多事都不重要,我们就是这样一步步走过来的,只是还未能了悟,还始终看不透,道不明,我们念念不忘,我们苦苦追寻,到最后也只能留下一份了然于心,却始终无法诉之以口,言之以文,但周国平做到了,他说了我们经历过却说不出的悟,他写下了我们领悟到却言不明的理,他看到了我们或许现在还无法感受到的禅思,所以他是人生的智者,命运的代言。

   周国平说:人生是场边走边唱的戏,有太多的欢喜和悲伤要我们用一生去品尝,去守望,去记载。婴儿眼中的世界是何等地壮观、伟大!那双永远好奇的眼睛不停地找寻着多少的陌生,所以他们总是喜欢笑,笑得这个世界都在动摇。多么可爱、多么美丽的脸孔,但最终还是逃不过年轮的一点点可恶的侵害。守望 —— 我们一生的命运!

   或许,对于人生再怎么深的研究分析,也都只是一种浅悟罢了。感谢他文字让我如此无穷尽地反思。

  《守望的距离》读后感优秀范文

   记得在《试卷中的周国平》中就曾经说过,十多年前,就从朋友所赠之书《守望的距离》中第一次接触到了周国平的文字。他的文字非常细腻,充满了思想的感性,并处处体现了所习哲学打下的烙印,对人生的思索充满了哲理。其文字不疾不徐地将人生道理或是他的人生感悟给读者娓娓道来。

   十多年的时光,消磨了我青春的热情,也吹肿了青春的身躯,十多年前的《守望的距离》已不知去往何方,而今看到浙江人民出版社再版的这本《守望的距离》,想起多年前本书带给我的美好阅读感受,于是又情不自禁地将之收入囊中。这也是人性的一种贪欲在作怪吧。

   《守望的距离》最早出版于1996年,距今已有21年,在这21年的时间里,它一版再版,迄今为止已再版8次,可见其受欢迎的程度。本书内容虽然接近500页,事实上它却并非什么长篇大论,或经过精心构思的大部头史书或小说一类,接近500页的内容实则汇集了周先生从1984年以来发表的几乎所有散文。这些散文或长或短,所反映出来的无不是周先生对人生问题的思考及对精神生活问题的相关思考,如果一定要给这些散文概括个名字出来,这应该称之为中国社科院研究学院出身的哲学家或作家周先生的日常哲思随笔,头衔太长,简言之哲思随笔。如果用周先生自己的说法便是“守望的距离”。在与时代潮流保持一定距离的情况下,去守护人生中那些永恒的价值,瞭望和关心人类精神生活的基本走向。

   既然是对人生普遍意义的思索,在阅读的时候便不能求快,需细细研读,带着一颗浮躁之心,功利之心,是没有办法在他的文字里获得安宁的。可如果是带着一颗困惑之心,求知之心,在他的文字里也许能找到一种感同身受的顿悟。

   周先生对自己所学知识的体悟,对人生的细腻思索在十多年前触动了我,却依然未将我引向喜爱哲学之路上来。也许对我而言,哲学这是门爱智慧之学,对于智慧,也许我终是不爱并拒之于门外的吧。十多年后的我再看本书,并非对周先生本人有什么抵触,恰相反,他的文字一如既往地吸引人。只是在涉及哲学领域,当看到国外的那些所谓哲学家一个个被引用时,我那不良的比对心理又开始隐隐作祟。这导致我很难静下心来去深察周先生想表达的思想。

   举个“栗子”,在阅读《每个人都是一个宇宙》中,周先生列举了他所喜欢的哲学家尼采嘴中经常谈到的一个朋友——爱默生。里面谈到了爱默生的超验主义,周先生说超验主义死了,但爱默生的智慧永存。接下来的解释中,我看到爱默生的超验主义是这样的“人心与宇宙之间有着对应关系,所以每个人凭内心体验就可以认识自然和历史的真理。”我根本就没来得及看下一句话,只这一句,我心里就自觉地,不经大脑思索地想到了我国明代思想家,心学集大成者王阳明先生曾经说过的话:“吾心即宇宙”“心即是理”,那位19世纪的爱默生的哲学思想真是的他自己的,还是抄袭自我国16世纪明代的这位大家呢?除了一个是现代白话,一个是文言,我真是看不出二者有什么不同。很有意思的就是,接下来的话,周先生说的恰是我国的这位思想大家阳明先生,不过他比较客气地说是思想上的相似。按我的看法来说,这就是语言表达的不同,其思想内核是一模一样的啊。

   另外还有一位被提到的古希腊大哲苏格拉底,高中学哲学时,这些国外的所谓哲学家们出现在课本的次数绝对比国内的古时先贤们出现在哲学书中的概率要大得多。但是很悲哀的是,我总是在这些西方大哲的身上看到我国古时先贤的影子。我真的不相信,所谓的先贤他们的人生经历是如此的相似,他们的观点会惊人的雷同。苏格拉底与咱们的先师孔圣人出身的年代惊人的接近,就连思想也惊人的相似。身份也惊人的相似,都是大教育家!夫子生于公元前551年,逝于公元前479年,苏先生则生于公元前469年,逝于公元前399年,似乎东方我国的孔夫子亡了十年,西方那边便诞生了苏格拉底先生。孔夫子说“朝闻道夕死可矣”,苏格拉底则死于不抛弃哲学的思想。孔夫子说“吾有知乎,吾一无所知也“,苏格拉底先生则说”我知道我一无所知“种种的雷同巧合对比下来,这是真实的历史,还是根据东方的版本编造的一部西方哲学故事?

   原谅我吧,在看这些哲学思想随笔时,我的思绪会无意识地从国外自动匹配到国内有着相似观点的思想家,哲学家或教育家身上。这也许是好事,让我随着这些西哲思想,再一次重温东方的哲学思想,这也许是坏事,让我总有种盲目的乐观自信。不管怎么说,在阅读的时候,我”沉睡的感受唤醒了,失落的记忆找回了“,对于一本书来说,它的价值也就实现了吧。

   守望的距离读后感700字2

   曾听说过这样一句话:“男生不可不读王小波,女生不可不读周国平。”惭愧的是,我就是真的没有好好读过周国平。这次终于拜读了他的.《守望的距离》。

   “守望的距离”其实是说明精神家园的守望需要恰当的距离。以守望的态度面对人生,面对生活其实是一件很幸福的事情。守望代表着一种期待,而这种期待是守候的,守候是踏实,是不浮躁,是宁静,是信心十足。周国平先生在这本书中,他怀着深深的对生活的爱意,谈人生谈境界。他认为一个人不能把自己的一切都投入在现实的利益中,而是要追索人生的乐趣和心灵的欣慰。

   我们要坦然面对生活,就应坦然的对待自己。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呢?——百炼成钢,正因如此钢才有了韧度,人也一样,不经风雨怎能见得彩虹?

   生活是美丽的,上帝让我来到这个世上就是因为这个世界很美丽。有人也许问,不是也有不和谐吗?我笑了笑说:“你见过没有瑕疵的玉吗?你见过十全十美的人吗?自然界尚且如此,又何必让生活如此完美呢?完美其实是一种悲哀。”

   生活是浪漫、轻松的。他也许是月下行走的浪漫,也许是一束花的浪漫,也许是浪迹天涯的浪漫。生活的轻松是你所想不到的,但你必须先沉重。登过泰山的人都会知道:从红门向上爬,大约四个小时到南天门,再到玉皇顶。上了那里才知道什么是“一览众山小”,那才是轻松,有一种沁人心脾,飘飘欲飞的感觉。去过大海的人也知道,在海边遥望大海时,把自己寄身于海天之间,才知道什么是轻松。所以要追求轻松浪漫的生活,就要先努力奋斗才会获得。

周国平散文范文4

以下是我读了<<守望的距离>>后的感想:

此书是一本散文集,积累了作者周国平数十载的心血,他的文章都是有感而发,并尽量减少自我重复。对于生活,人生的变幻和命运的磨难虽让作者难免下笔犹豫,但也正是因为这些,使他拿起笔不由自主用真理和谎言来救助他自己。他的文章表现出了他的一种与众不同的超脱。

整本书大多写的都是哲学问题,对于存在之迷,将苏格拉底与孔子相对比,让我知道对于苏格拉底的哲学所追求的合理人生高于一切东西,并让我了解到对于人生需要审察,这样就可以在看清自己的基础上提高内涵修养。

对于人们都在追求的“幸福”,周国平运用设问的方法将幸福的内涵串联成一串珠子告诉我们幸福并非只是实现愿望那么简单。幸福虽然是个不确定的东西,但也有人认为自己是幸福的,只有当最热列的爱,受到创伤而返诸自身时,人在孤独中学会了爱自己,也学会了理解别的孤独的心灵和深藏在那些心灵中的深邃的爱,从而体味到一种超越的幸福。

对于死亡,一直是人类不敢正视却又躲避不了的结局,死亡和太阳一样不可直视,文章中作者将死亡裸地呈现在读者眼前,大多数人对于死亡采取的是沉默的态度,却没有多少人敢于将他看作是一件平凡的事,然后接受它。死是个体的绝对毁灭,如果不是自欺欺人,就不可能从中发掘出正面的价值。对于死的思考虽然徒劳,但并非没有意义。

光阴蹉跎,世界喧嚣,在人生的旅途上保持一份童趣和闲心是不容易的,只会埋头于种种事物,没有兴致览阅人生的美景的人是俗的成品,辜负了人生的一趟美好旅行。因此,人生需要歇下来并时不时怀念一下那份童贞,可贵,也不枉活了一场。

作品的最后加入了作者的格言,同样是对人生的独特见解。一反常理思维的是,作者将追求视为比成功更宝贵的东西。作者宁愿做个未必成功的追求者,也不选择成为不再追求的成功者。这是对于人生的另一角度思考。反思我们,或许真会在成功后停止追求,但却忽视了追求自身的魅力。

周国平散文范文5

一个人有理想、有追求,这是没错的。但是我们的理想、追求要切合实际,切不可迷失自我。要将自我和理想追求有机地结合起来,要意识到自我的重要、自我的宝贵,要活出自己的特色和滋味来,对这个问题,相信大家看了周国平先生的《成为你自己》一文后,将会受到启发。

成为你自己

周国平

童年和少年是充满美好理想的时期。如果我问你们,你们将来想成为怎么样的人,你们一定会给我许多漂亮的回答。譬如说,想成为拿破仑那样的伟人、爱因斯坦那样的大科学家、曹雪芹那样的文豪,等等。这些回答都不坏,不过,我认为比这一切都更重要的是:首先要成为你自己。

姑且假定你特别崇拜拿破仑,成为像他那样的盖世英雄是你最大的愿望。好吧,我问你:就让你完完全全成为拿破仑,生活在他那个年代,有他那些经历,你愿意吗?你很可能会激动得喊起来:太愿意啦!我再问你:让你从身体到灵魂整个儿都变成他,你也愿意吗?这下你或许有些犹豫了,会这么想:整个儿变成了他不就是没有我自己了吗?对了,我的朋友,正是这样。那么,你不愿意了?当然喽,因为这意味着世界上曾经有过拿破仑,这个事实没有改变,唯一的变化是你压根儿不存在了。

由此可见,对于每一个人来说,最宝贵的还是他自己。无论他多么羡慕别的什么人,如果让他彻头彻尾成为这个别人而不再是自己,谁都不肯了。

也许你会反驳我:你说的真是废话,每个人都已经是他自己了,怎么会彻头彻尾成为别人呢?不错,我只是在假设一种情形,这种情形不可能完全按照我所说的方式发生。不过,在实际生活中,类似情形却常常以稍微不同的方式发生着。真正成为自己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世上有许多人,你可以说他是随便什么东西,一种职业,一种身份,一个角色,唯独不是他自己。如果一个人总是按照别人的意见生活,没有自己的独立思考,总是为外在的事务忙碌,没有自己的内心生活,那么,说他不是他自己就一点儿都没有冤枉他。因为确确实实,从他的头脑到他的心灵,你在其中已经找不到丝毫真正属于他自己的东西了,他只是别人的一个影子和事务的一架机器罢了。

那么,怎么才能成为自己呢?这是真正的难题,我承认我给不出一个答案。我还相信,不存在一个适用于一切人的答案。我只能说,最重要的是每个人都要真切地意识到他的“自我”的宝贵,有了这个觉悟,他就会自己去寻找属于他的答案。在茫茫宇宙间,每个人都只有一次生存的机会,都是一个独一无二、不可重复的存在。正像卢梭所说的,上帝把你造出来后,就把那个属于你的特定的模子打碎了。名声、财产、知识等等都是身外之物,人人都可求而得之,但没有人能够代替你感受人生。你死之后,没有人能代替你再活一次。如果你真正意识到了这一点,你就会明白,活在世上,最重要的事就是活出你自己的特色和滋味来。你的人生是否有意义,衡量的标准不是外在的成功,而是你对积极人生的独特领悟和坚守,从而使你的自我闪放出个性的光华。

在历史上,每当世风腐败之时,人们就会盼望救世主出现。其实,救世主就在每个人的心中。耶稣是基督教徒公认的救世主,可是连他也说:“一个人得到了整个世界,却失去了自我,又有何益?”这一句话值得我们永远牢记。

(摘自《周国平选集》)

【阅读训练】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文章的中心论点是怎样提出的?其作用是什么?

3.文章的分析论述很严密。在假设人们童年、少年追求成立的基础上,分析得出了什么结论?然后在否定自我的基础上,就得出的这个结论作了进一步的分析,又更深一层得出了什么结论?(用原文语句回答)

4.在论述“怎样才能成为自己”这个问题时,作者的观点是什么?(两点,用原文回答)运用的论证方法是什么?

5.你如何理解卢梭所说的“上帝把你造出来后,就把那个属于你的特定的模子打碎了”这句话?

6.文章最后一段引用耶稣的话,其作用是什么?

7.按“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论证思路,将全文分为三部分。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参考答案】

1. 中心论点是:成为你自己。

2. 从询问人们童年、少年时的人生追求说起,引出人们的答案,但在不否定答案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独特见解,令人深思。

3. 第一问:对于每一个人来说,最宝贵的还是他自己。第二问:真正成为自己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4. 最重要的是每个人都要真切地意识到他的“自我”的宝贵;活在世上,就是活出你自己的特色和滋味来。运用的论证方法是:讲道理或道理论证。

5. 进一步强化作者的观点――一个人不要失去自我,要使自己的人生闪放出个性光华,必须成为你自己。

6. ①//②③④//⑤⑥

周国平散文范文6

2、这篇散文语言质朴。虽无华丽的词藻,但却表达了作者对生命最本真的认识,启人心智,发人深思。

3、作者从引述一封匿名读者的来信切入,接着谈了对这封信的感受,然后由此及彼,由信中的一句话引出话题“生命”——生命本来没有名字。的确,在当今物欲横流的社会里,很多人为名利而终日奔波,正如作者所说的“随着我们长大,越来越深地沉溺于俗务琐事,已经很少有人能记起这个最单纯的事实了……即使是朝夕相处的伴侣,也难得以生命的本然状态相待,更多的是一种伦常和习惯”。确实,在当今快节奏的社会里,我们中的大多数已经忘记了自己,淡化了生命的纯真。没有时间卸下自己肩上的重荷,轻轻地舒口气。喝口水。然后躺在慵懒的阳光里。晒晒自己疲惫的灵魂;避不开蝇营狗苟,明争暗斗,孤独地踟蹰一下,静静地默处一会儿,聆听阳光下花开的声音,享受我们的生命与自然的天籁之音的纯真。“人生天地之问,若白驹过隙,忽然而已。”与其身心疲惫,不如轻松自然。所以淡泊宁静,不仅要舒展自己的生命,还要珍爱我们周围一切有生命的个体,如作者说“两个生命在世上同时存在过,哪怕永不相遇,其中也仍然有一种令人感动的因缘……如果你不是把她当作一个独一无二的生命来爱,那么你的爱还是比较有限的”。就让我们来爱自己。更爱别人,少一些挂碍,多一些宽容吧!

4、列夫·托尔斯泰说:“生命就是一切。生命就是上帝。……在有生命的时候,就有那种感知神灵的快乐。爱生命就是爱上帝。”所以,我们要倍加珍爱自己的生命,珍爱和你有联系的每一个人的生命,哪怕从前有过不愉快,那也是一种缘分,正如席幕蓉说的“前世的五百次回眸,才换得今生的擦肩而过”。也许随着时间的流逝,彼此会“度尽艰难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这样,我们自己的生命得到了释放,别人的生命也得到了敬畏。陶渊明悟到了生命的本色。才有弃官归隐,“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闲适与返璞归真;一位母亲在儿子因两位少年的恶作剧而丧生后,强抑哀伤和愤怒,选择了对两位少年进行上帝般的宽恕。这份仁慈和宽容,拯救了两颗步入迷途的心灵,拯救了两个濒临破碎的家庭,也拯救了孤寂苦难的自己。这位母亲懂得了生命本来没有名字的内涵和外延。世上什么都可以重复。恋爱、配偶、身份、钱财、历史,唯独生命是一次性的,一旦失去。再也无法挽回,所以,“与每一个既普通又独特的生命相比,包括名声地位财产在内的种种外在遭遇实在粗浅得很”。

上一篇民国历史

下一篇高效知识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