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文章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随笔文章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随笔文章

随笔文章范文1

虽然只有一间餐厅和一个厨房,可是这个饭店仍然很受顾客“欢迎”。

原因之一:门面新颖

晶晶饭店的招牌是用花纸做的,字体是我店店主独门创作的,活像一颗颗真正的水晶,再加上颜色各异、构思奇特,更加引人注目了。还有门口的小花,谁不望而却步呢?

原因之二:饭店干净整洁

摆设很简单,但也很整洁:餐厅里有一张餐桌,上面摆着勺子、叉子,还有餐巾纸、袖珍手电、餐刀和供客人看的“饭店菜谱”。

厨房里有一个烤箱和一个冰箱,烤箱里面都是熟食,如:熟牛肉、煮鸡蛋、烤鸭……而冰箱里都是冷冻的饭后甜点,像棉花糖、果冻和夹心糖,我们店里都有。

原因之三:食品安全卫生

随笔文章范文2

【关键词】作文 趋同 讲评 求异

写作上亦步亦趋,简单模仿,是一大弊病。宋人黄庭坚诗云:“文章最忌随人后”,又云:“随人作计终后人”。黄庭坚的这些话,本指诗文而言,不幸时隔千年,这两句话对于我们同学的作文仍有警示作用。由于高考满分(高分)作文的导向、教师模式化的写作训练,还有学生自身思维定势的影响,在当前高中生写作中,表现出令人吃惊的趋同化构思。立意趋同、选材趋同、表述趋同,尤其是结构趋同。写议论文,则分五段,第一段提出中心论点;中间三段每段用一句话作为分论点,每段举一个例子加以分析;结尾用排比总结。写散文,则头尾议论,中间几个古人,秦皇汉武、李白杜甫,投江屈原,牧羊苏武,材料铺天盖地而来,自己的思想淹没在名人事迹中。大多数作文千人一面,异口同声,这与作文教学的出发点和理想归宿是完全相悖的。

要打破作文趋同现象,首先要从老师做起。

“真实是艺术的生命”。作文语文老师,首先要对作文有个清晰的认识,文章是反映生活、表达观点、抒写情感的,要鼓励学生写真实,抒性灵,而不是用种种“作文框子”去钳制学生。任何文章都应当是一种生命的体验,是人生经验的表达。有了生命的体验,文章才有了灵魂。古人说“情动于中而形于文”,正是强调了真性情才是文章的关键。所以,写文章,先要有想反映的生活,想表达的观点,想抒发的感情。一旦学生最本真的性灵得以张扬,那种源自天性的写作能力就能得以正常甚至超常的显现和发挥。

文章不是无情物,如《背影》中,作者朱自清饱含深情地描写了肥胖的父亲艰难翻越月台买橘子的背影,在文中多次重复这一细节,表达出“我”对父亲发自肺腑的感情。这样的情感,是真实的自然的流露,倾泻于作者的笔端,也浸透到了读者的心里。

另外,在作文训练中,我们往往强调素材的积累,这固然没错,但我们也要正视,很多学生在写作中迷失了自我,只有素材的堆砌。写作成为对素材的演绎,根本不是自己性灵的袒露。事实上,我们的阅读积累,不能仅是为了满足于找几个名人的事例,为写作补充一些素材,而必须将素材性灵化。只有让自己有所震撼,阅读主体的心灵世界才会更加丰富,写作的敏感度才会提高。也就是说,要让素材真正浸润着阅读者的情思,这样的素材才能真正成为写作的源泉;否则就是一潭死水,缺乏生机。

因此,在指导学生作积累的时候,不能满足于让学生摘抄优美段落,而是要让学生在看书的时候,读到真正打动自己的内容时,仔细地品味,然后再抄下来,并写出自己当时的感想体悟。这样的文字才可能真正进入学生的心灵世界,真正成为学生的写作素材,到写作时才会真正为自己所用。

教师合理的评讲作文的方式对于打破趋同构思也具有重要作用。学生经过长期的作文训练,已经形成了一定的思维模式,空泛的评讲往往很难超越。教学实践证明分类讲评效果明显。具体操作程序是:每次批改时,先将作文按一定的标准归类。如先按文体归类,再按题材归类,然后按出现的问题归类。这样逐步分类后,全班的作文就会被分为几组,然后再以小组的形式进行讲评,效果较好。

以话题作文“对话”为例,可以进行如下分组:

A组:记叙文。写“我”通过“对话”读懂了父爱、母爱。情感真挚,表述一般化,不能打动人。讲评重点:怎样用个性化的细节描写打动人。

B组:记叙文。写是“我”与亲友的对话,但有的对话中铺垫的冗余的成分太多,有的重点写亲友对我的误解,关于通过对话实现理解的信息仅在结尾时一笔带过。讲评重点:如何通过叙述顺序的变化突出文章的重点。

C组:议论文。都运用了分论点组织行文,局部结构都是分论点、事例、分析。讲评重点:如何多种形式地进行事例叙述和分析。

D组:议论化散文。都运用了一些名人的事例作为写作的素材,但往往流于介绍,缺乏深度的挖掘。讲评重点:如何切准题意对素材进行个性化挖掘。

E组:其它。这类文章中有的语言空洞,较为平板。讲评重点:如何使自己的语言具有独特风采。

在讲评起始阶段,学生分成这样五组,并将讲评的重点告诉各组,让小组成员先进行讨论,然后形成小组意见,与教师交流。这样,讲评就有了针对性,可以在最大限度上帮助学生突破常规思维,提高文章质量,实现文章的升格。

写作的主体是学生。特别是在面对同一文题或同一写作材料集体应试时,怎样独创新意,写出出类拔萃的文章来,这需要同学们依靠自身的写作实践智慧,要在写作中,敢于求新求异,敢于打破常规,展现特色。

构思立意要善于求异思维。要想写出“不随人后”的富有个性的文章,在思维方式上就应大胆求异,突破思维定势,想人所未想,发人所未发。

比如,在做以“草根”为话题的作文时,很多同学思维单一,把立意的重点确定在赞扬草根的默默奉献上,造成“撞车”现象。如果换一种思维方式,去挖掘“草根”的内在精神、“草根”阶层对于社会的意义、“草根”文化繁兴的原因,往往能写出深度,体现出鲜明的个性色彩。

若要构思立意不趋同,就得刹住思维惯性,对习惯的认识和传统的见解作深层次的思考。

选例论证时要敢用新材料。写文章是离不开选用事例的,但我们在写作教学中发现,很多学生选用事例几年如一日就是这么几个事例:写到先进事迹,就是列举雷锋、焦裕禄、孔繁森;写到子女教育。就是孟母三迁,岳母刻字,孔融让梨;写到爱国主义,少不了举一身正气的文天祥,抵制鸦片的林则徐;一谈起学习勤奋,或是谈意志力,把握机遇的话题,就是张海迪、华罗庚、爱迪生、爱因斯坦、居里夫人等。这些熟例你用我用,陈陈相因,毫无新意,倒成了学生们多年来的“保留节目”,制胜的法宝了。

清代的赵翼在《论诗》中说过:“诗文随世运,无日不趋新”。这就是说诗文贵在创新,那些用例趋熟,拾人牙慧的文章是毫无可读性的,因为它缺少了作者用例的灵气和个性,选用事例除了追求恰当、典型以外,还必须力求新颖,舍弃大家都用的熟例子,选用那会令读者眼睛一亮,怦然心动的新例,定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事例新,应该表现为事件新、生活新、感受新、体验新。作者一要扩展阅读范围,留心社会生活和国内外热点,为写作贮蓄“例源”,写作时才能“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二是思维不可僵化,思维的触须不可老是“顾后”,更多的还应“瞻前”,要避免恋旧趋熟的思维定势,多想想最新的热门话题,身边的新人新事,最新的一些读物,在用例方面充分显示出你的与众不同,从而张扬你的写作个性。

表情达意要努力追求语言的鲜活独特,“言之无文,行而不远”。中学生的写作用语长期受到语法规则的约束,加之平时的写作实践中不习惯于锤炼自己的语言,语言往往一本正经、四平八稳,要么老成拘谨,枯燥无味,甚至矫情造作、空话套话,看不出藏在文章背后的作者的个性,都是同样“声口”。

独创性的语言决不是人云亦云,拾人牙慧,而是“词必己出”,“务去陈言”(韩愈语)。如朱自清的《春》中“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的“钻”字,“小草也青得逼你的眼”中的“逼”字,抓住关键性的单音节动词,描绘了春天万物苏醒的情态,非常贴切自然。

随笔文章范文3

一、合理制定随笔作文训练目标

在展开作文随笔训练前教师首先要确立合理的随笔作文训练目标,这一点很有必要。虽说随笔训练并没有那么多明确的要求,可以让学生随意发挥,但是这不等于完全没有要求。想要让随笔训练收获更好的教学成效,这仍然需要教师给学生们确立一定的写作目标。对于文本的文体、语言形式、题目等都可以让学生自行确立,这也是随笔训练的一个特征,然而,对于文章的中心思想以及文章应当表达的一些主题,教师应当有明确限定。这样才能够让学生更有针对性的作文,并且抓住一条明确的主线来合理的进行发挥。这才是随笔训练的合理教学模式。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结合学生实际情况,深入研究教学内容,为学生制定具有针对性的随笔训练目标。例如:在初中初级阶段,教师可以结合教学内容,引导学生树立爱自然、观察事物等良好习惯,树立良好的写作习惯,并坚持每周两到三篇随笔。通过这种方式,不仅能够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观念,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还能够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进而有效提高学生写作水平。教师也可以在每周的随笔训练中给学生们设定一些相应的主题,可以让学生们记叙这一周以来自己感触最深的事件,也可以让大家描写一个自己感兴趣的人物。不一定要做硬性要求,但是,给学生设立一个明确的写作目标才能够让大家更好的展开作文习练。

二、激发学生随笔作文的写作兴趣

随笔训练的另一个教学优势在于它能够很好的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写作一直是困扰很多学生的一个难题,一提到要写作文学生就开始各种抗拒或者是畏惧,这充分体现了学生对于写作兴趣的缺乏,以及大家对于写作技能的匮乏。随笔训练则能够一定程度化解这个问题,随笔作文通常写作范畴都更为宽广,学生的写作自由度也更大,这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自由表达的机会,这种方式也更受到学生们的喜爱。教师可以以随笔作文为突破口,首先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这对于学生写作能力的提升将会是很好的推动。

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随笔训练过程中,应坚持循序渐进的原则,学生在随笔训练初期并没有积累大量的素材,教师可以布置一些难度相对较低的作业,例如:教学内容的延伸,在进行课文教学中,截取一段内容,引导学生进行延伸,或者让学生对自己阅读过的文章写读后感等。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在同学面前分享自己的读后感,让听的同学给予建议,让学生共同学习、共同进步,通过这种方式,不仅能够拓展学生的阅读范围,丰富学生知识面,还能够培养学的生赏析能力。这种灵活的随笔作文训练不仅化解了学生对于作文的畏惧心理,也是对于学生写作兴趣的一种很好的培养。

三、注重写作素材的有效积累

教师还可以透过随笔训练的形式来引导大家更好的进行写作素材的积累,这对于学生写作能力的提升同样会很有帮助。很多学生在写作时会觉得头脑空白,找不到自己想要表达的内容,这很大程度是源于学生写作素材的匮乏。因此,在作文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的深化学生对于写作素材的积累,要鼓励大家在平时的生活中多留意观察,将自己看到的想到的都可以在随笔作文中表达。这种灵活的记录方式不仅促进了学生随笔作文的良好展开,也为学生写作素材的有效积累提供了帮助。

写作与阅读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教师要引导学生多多阅读,通过大量阅读,了解和掌握写作技巧和方法,为随笔训练做好铺垫。另外,单纯的课内阅读是远远不够的,无法满足学生写作需求,教师还需要鼓励学生积极进行课外阅读,并让学生将自己在阅读过程中看到的经典段落记录下来,为写作积累素材,也可以多写写自己感兴趣的内容的读后感,这同样是透过随笔积累写作素材的一种方式。教师一定要深化学生对于写作素材的积累,这样才能够让学生的写作能力与写作水平有良好进步。

结语

随笔训练是一种十分灵活的作文训练形式,这种方式对于学生作文水平的提升很有帮助。随笔训练在展开时首先要确立合理的训练目标,并且教师要有意识的借助随笔训练来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随笔训练还能够为学生写作素材的积累提供帮助,这对于学生写作能力与写作水平的提升都会起到很好的推动作用。   [本文由WWw. dYlw.NE t提供,第 一论 文网专业写作职称论文和毕业论文以及服务,欢迎光临DYlw.neT]

【参考文献】

[1] 顾立颖. 浅谈预初年级随笔写作指导[J]. 教育教学论坛,2010年27期.

[2] 袁小萍. 新课标指导下初中语文作文有效教学思考[J]. 快乐阅读,2011年12期.

随笔文章范文4

热爱是最好的老师,要想很好完成一件事,浓厚而持久的兴趣是最好的保障。在学习活动中,兴趣是影响学习效果的最稳定的非智力因素,兴趣也是学习的内在动力。如果没有写作兴趣,将很难推动学生去积极思考和创造性地投身写作。因此,我认为教师应通过正确引导,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使他们留心周围事物,乐于书面表达,产生写作的欲望,激发他们把生活的见闻和感受写出来的激情。刚开始,我教的学生写作随笔的积极性较高,但很快的,随着学习任务的增多,生活圈子的狭小,学生写作热情逐渐减退,随笔的质量不高,有的生搬硬凑,完成任务;有的畏难嫌烦,拖延不交……鉴于此,我召开了一次随笔座谈会,一方面总结了近阶段的优秀成果,表扬了写作优秀的同学,并请他们交流写作体会,介绍写作经验;另一方面,我强调三点:首先,要懂得写作就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随笔写作就是自己与自己、身边人心灵的一种“交流”形式。自己可以随意选材,自由表达,老师不作任何限制,同学尽可以自由表达。其次,我深深地认识到:当学生们感受到自己在某个方面“有能力”时,就会更加积极、主动地朝这个方面努力,即成就感使然。为此,我设置一个可量化的目标:我跟同学们算了这样一笔帐,每周平均2篇随笔,每篇按300字计算,一年可创作近2.5万字,厚厚的放在面前,可就是了不起的成就,更是一笔珍藏美好时光的宝贵的“私有财富”!我曾有感触地说:“也许多年过后,语文课并没有留下什么印象,只有这随笔一定给你带来珍贵的回忆。”美好的预见内容引起了学生感情的共鸣。最后,我与同学约法三章,随笔写作中师生要共同做到:每周必作,有作必批,有批必评。这样的制度也产生压力,并将压力转化为积极进取的动力,使人能够挑战自我,挖掘潜力,激起创造性,把写随笔作为一个锲而不舍的学习目标。

指导学生写作的方法,提高学生对随笔的创作力

叶圣陶先生说过“教是为了不需要教”,这就要求学生自己掌握相关的知识和技能。最有价值的知识就是有关于方法的知识。因此,在随笔写作的指导中,教师应该是精心指导的“教练”,而不是评头论足的“裁判”。在方法指导中,我坚持“一读二察三感”的方针。

读 阅读是“吸收”最主要的方式之一。作文写作中所需要的遣词造句、布局谋篇能力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学生大量的自主阅读。“阅读,架起了由模仿到创作的桥梁。”阅读之于人的最深层的意义在于“打下精神的底子”。教材里的优美篇章、课外书籍里的名篇典范都是素材积累的绝佳途径。学生阅读、消化、吸收了,在写作中就能作为自己的内容表达出来。在我的引导下,每位同学都把随笔作为自我展示、与人交流的平台。他们在随笔中或个性张扬,抒发独特的心境;或评判抒情,抒发对生活的感悟……对于这些文章,我都尽力围绕尊重学生的真实情感的角度进行评讲,当然,对于那些明显流露幼稚想法和消极情绪的内容,在理解和尊重的基础上,用谈心的形式委婉地提出。我班有个同学的基础较差,时常是无话可写,视写作随笔为痛苦。当我了解到他对动手性较强的科技创作情有独钟时,便及时找其谈心引导他从自己感兴趣的话题――小制作入手,并吸收他加入航模科技小组,在我的鼓励引导下,他相继写出了《我的飞机梦想》、《我爱航模》、《航模训练有感》等作文系列。文字越来越多,文笔越写越顺,他在最近的文中写道:“刚开始时,我把写随笔当作一种痛苦,但当我发现写作可以展现我的特长,并且写作水平在不断提高时,我很高兴。”

察 我们常常听到学生抱怨:“我们的生活多枯燥啊!哪里有什么值得写作的内容?”学生以为只有“感人肺腑的”、“惊天动地的”大事才能入文。因此,我经常对学生讲:“只要同学们忠实于自己的心灵和生活,写作素材就会源源不断地流向笔端。”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借助课本,通过典型课文或片断讲解,不仅让学生了解文章内容的真实性以及表达的准确性,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体会作者观察事物、分析事物、遣词造句、连句成段、连段成篇的方法,例如教学《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第七节“冬天捕鸟”的描写,这段描写中“扫”、“露”、“支起”、“牵”、“拉”等动词,学生经过阅读后体会到其与后面名词搭配的准确性,学生对这些看似平常的词语有了深入的领会之后,写作时对遣词造句自然有法可用,有规可循了。

感 叶圣陶先生说过:“作文的自然顺序应该是我认识事物中有感,感情的波澜冲击着我,我有说话的愿望,便想倾吐,于是文章就诞生了。”这段话告诉我们:写作的冲动是来源于学生心灵的震撼。写文章能做到“情动于中而形于言”,同时我大力提倡随笔内容“百花齐放,丰富多彩”,倡导他们可以以个人为中心(提倡写个人传记),然后向校园、家庭、社会辐射。如果说真实是作文写作的生命,那么随笔就是让学生的心灵自由的放飞!

注重写作后的及时评讲,激励学生把写作引向深入

随笔文章范文5

关键词:初中语文 随笔训练 遵循原则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5)02-0100-01

1 教学设计目标性原则

“语文随笔教学”就这个词语的性质而言,它决定了语文教师在进行语文随笔教学是有目的,有计划的“教学育人”,随笔教学既然也是“教学”,就应当以“语文育人”为终极目标。我国著名的语文教育家叶圣陶认为:“学生学作文就是要练成一种熟练技能,一辈子能禁得起最广泛意义的“考试”即“考验”,而不是为了一时的学期考试和升学考试”。我们在随笔教学过程中,应当避免社会上“高分低能”的现象,将应付考试的短期功利性目标改变为“教书育人”的长期战略目标,作文随笔训练的总目标:以《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关于作文随笔的总体目标为随笔训练目标,明确作文随笔的教学目标:“要使学生达到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达自己的所思,所想,所见,表达自己的体验和想法。并能根据需要,运用常见的随笔作文的表达方式去写作,发展学生的书面语言的运用能力”。

2 随笔教学有序性原则

语文教师都明白: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要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提高对学生的作文教学的质量,首先,必须加强对学生进行作文随笔教学的科学性和计划性,克服作文随笔的盲目性。但是,长期以来,初中的作文随笔教学中,一直以来表现出一定A教学的盲目性,教学的随意性。不少学校学期之初,探讨语文随笔教学计划的时候,作文随笔教学通常是“靠后站”,随机的“灵活安排”,或者是“见机行事”。“写作教学计划”是一个附属环节,阅读教学计划的“附属”环节。上文所提的“灵活安排”、“见机行事”,实际上对学生来说是心中无数,而随笔的阅读教学同样如此,对学生布置作业可以科学的合理的出题,如:今天让学生写记叙文,明天让学生写议论文,后天自由写作,明天来个小短文,这样的毫无计划的随笔教学,呈现无目标的作业,对学生作文的收效甚微。初中语文随笔训练对学生的写作能力的提高,假如不经过有系统、有计划的训练,不尊重学习的一般规律,循序渐进的给予引导教学,而是盲目地凑篇数以便上级的督导检查,这是行不通的,教育系统论学家认为:“任何事物越是有序列,有规律,它所表现的效能就越高,因此,随笔教学的无序状态要得到根本铲除,语文教师就必须认真科学合理的制定作文随笔教学计划。

3 作文教学随笔要遵循多样性原则

初中作文随笔训练是一项对学生进行综合的作文随笔辅导训练。它不仅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也是对学生进行思维能力的训练的最佳方式。因而,在我们随笔训练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要关注在这个训练过程中,要体现出对学生进行读、写、听、说、思等诸多方面能力的培养与发展。多样性是初中写作随笔训练的重要特点,随笔写作的多样性原则归根结底源于人的多样性,来源于每一个学生的不同的个性特征。所以,教师应当尊重每一位学生,从学生的日常学习兴趣和需要出发,用多样化的随笔教学的训练形式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写作环境,来激发学生随笔训练的积极性,进一步提高他们的写作能力。

4 语文教学随笔的开放性原则

4.1随笔训练内容的开放性

南宋著名的爱国诗人陆游曾说过:“写诗功夫在诗外。”作文随笔教学实践证明,作文随笔教学也是如此,科学而有效的作文随笔,不应当仅仅是随笔写作这一过程的本身,随笔写作本身是综合性的,通常包括:听,说,写,字,词,句,段,读,摘,抄,评、赏,记,写,改,编的科学合理的结合,作文随笔还可以与其它学科教学内容相结合,随笔的内容还来源于学校,家庭,社会的三结合,随笔作文又与做事,做人相结合。随笔作文教学教师应该把阅读教学和学生的实际社会生活体结合在一起,拓展开放,随笔作文训练的内容,应该是包含了语文随笔作文的阅读,生活和写作实践三大要素的相结合,阅读教学为学生提供了语言的积累,社会生活实践提供了写作的素材,写作随笔实践决定着学生作文水平的提高,所以,我们的随笔训练也应当是:大量阅读,生活提炼和写作随笔的有机结合。

4.2作文随笔训练过程的开放性

作文随笔传统的封闭式的随笔训练通常是:(1)命题,(2)写作,(3)批改,(4)讲评等主要环节,随笔训练中,学生的角色都是被动参与者,被动写作者。而开放的随笔训练更注重学生随笔训练的写作氛围的构建,给学生更多的写作的自我发挥的权利,更多的自。根据教育心理学的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日常的随笔训练教师应当适时合理的科学的创设情境,给学生提供可以进行自由的想象,发挥,探索学习的空间和合作交往的环境。德国著名教育家普斯多惠指出:“教育教学的艺术不在于给学生传授多买多得深奥的知识,灵魂在于教育教学对学生进行激励,唤醒鼓励学生对学习的兴趣”,而学生的作文随笔,应当鼓励学生努力的要成为,想成为自己心灵的主人,允许学生自己写自己想写的文章,鼓励学生要主动积极地去写自己的语言,所谓说自己的真话,表达自己的真情。切记要求学生不说大话,空话,套话。让学生能够轻松,更加自由地进行随笔写作。

4.3指导评价的开放性

对语文教师来说:无论是语文随笔训练的指导,还是语文随笔的讲评,批改等,语文教师都应当精心设计,巧妙规划,甚至,在进行随笔教学时,语文教师要关注如下几点:(1)在随笔教学中,要与学生保持平时的正常沟通,和谐的师生交流关系;(2)就教师的随笔训练要给学生提供不仅是师生之间的交往的良好环境,还要给予学生之间提供合作交往的和谐友好的沟通环境,这整个一系列的过程,都应当更加和谐开放,语文教师应当为学生创设一个宽松的,平等的,和谐友好的,民主的指导与科学的合理的评价环境,教师要充分挖掘学生的内在的潜能,引导学生积极去参与作文课的讲评,参与修改,因为这样的宽松的优越的学习环境,更能帮助学生积极去拓展思维,积累社会生活实践和学习的经验,让学生勇于表达,敢于表达,乐于写作。

参考文献:

随笔文章范文6

论文摘要:随笔作为一种独特的文体,正呈现方兴未艾之势,简要分析了新随笔繁荣的原因,结合新随笔作品着重从题材分类、艺术风格、审美特征及思想内涵等方面,对新随笔的创作特征进行探索性论述。

作为一种独立的文体,随笔至今尚无一个得到多数人认可的定义,但这并未妨碍随笔在黯淡多年之后重新焕发出夺目的光彩。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特别是进入90年代以来,一股热热闹闹的“随笔”潮占据了各类报刊,蔚为壮观。面对这种悄然而至的“随笔”热,人们与二三十年代的随笔相对应。称之为“新随笔”。目前,与新随笔引人注目的创作实绩相比,随笔的理论建设却贫乏得几近空白。由于缺乏应有的理论关注和研究,使得新随笔这种比较特殊的文体在基本特征、创作特色、思想深度、创作意识、发展趋向等方面的论述多是片言只字,散见于创作谈一类的文字中,没有多少真正令人欣慰的理论成果。固然,理论常常是灰色的,随笔的创作者也会说“走自己的路,不被形形的规范设计所羁绊”;或者说“还不如索性让‘随笔精神’氤氲于混沌之中,不可捉摸又无所不在。时或从作者心底流露笔端的好”。但我们更有理由相信,真正的理论探讨,除却能帮助引导读者更好地“接受”新随笔之外,对随笔自身的创作和发展也是大有意义的。有鉴于此,本文作者拟就新随笔的创作特征进行一些初步的探讨和评述。

首先,有必要对新随笔出现的社会背景和文学原因加以简要剖析。与新时期曾经出现的“诗歌热”、“报告文学热”等相类似。新随笔的兴旺既有深刻的社会原因,也与随笔自身独特的文体特性密切相关。首先,进入20世纪90年代之后,中国社会开放、宽容的环境基本消解了昔日那种“我花开罢百花杀”的大一统局面,社会空间能给不同的“声音”留出一席之地。正是在这种开放的社会环境和宽容的文化氛围里,作家们找到了“自我”,不再担忧“我手写我口”的作品会异化为“吾丧吾”的证明。其次,由于当今社会生活和人们的思想意识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各种新现象开放带来的多元认识、多向思维增强了人们选择的迷惘和困惑。带来了认识判断的渴求。这样,随笔正好以其轻松平易而又睿智深刻的特点,承担起了引导人们思想开放之任,由于新随笔的创作队伍构成复杂。新随笔的文体特征尚在形成演变阶段,因此,要想完整、准确、全面地对新随笔的创作特征作出总结可能为时过早。但是,在对新随笔作品分析之后。我们认为新随笔已初步形成了以下四个方面的艺术特征。

首先,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大到社会变革、世象管窥,小到个人生存感慨、酸甜苦辣,都成为新随笔的“关怀”对象。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后,我国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发生了急剧的变化。对此。新随笔敏锐地作出反应,并且以文化、哲学意义上的思考为其底蕴,对大变革大发展的社会存在迅速发言评判。对世态人心的升降沉浮以及现代人形而上的思想迷惘,形而下的生存困惑进行了广泛深入的思考。换种角度来看,这也是当代知识分子尤其是人文知识阶层关注社会、思考社会的一种独特方式。如果按照题材内容来归纳,新随笔主要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一是读书类随笔。由于新随笔的创作队伍主要是知识阶层人士,特别是人文类知识分子更是随笔创作的主要力量,而读书写作几乎是中国读书人展现自我精神世界的传统方式,所以,读书类随笔就自然构成了新随笔作品的重要部分。值得重视的是,这类大行其道的读书随笔已不再停留于传统的“读后感”模式,“读”常常只是作者表达自我情感和思想的起点,以阅读为契机来展现作者“自我”才是读书随笔的本质。如王蒙的(从‘话的力量’到‘不争论》,传达的是作者对历史的思考和认识,而周涛的《读(古诗源)记》,则以新的视角表达了对传统诗歌的阐释,对人生的理解,足以令人回味咀嚼。另外,近年来还有一些随笔名家由读书而写出的系列作品,如费振钟的“堕落时代”系列、丁帆的“江南士子悲歌录”系列和李国文的名人之死系列,都是既有文采,又有内涵的读书类随笔佳作。二是社会随笔。社会随笔以对各类社会现象的评说为主,如果说读书随笔的生成主要由于心灵和书本的碰撞契合,社会随笔则是世象万态在人们思想的海洋里激起的浪花。社会随笔的内容往往是大众都不陌生的现实话题,表达的是一种对缤纷的社会现象理论性的观察、机智的思考和个性化的见解。从吸烟禁烟到通货膨胀,从反贪倡廉到道德建设,上自国际风云,下到居家琐事,都是社会随笔述说的对象。由于社会随笔的内容贴近生活,也是普通百姓关注的话题,所以更受到大众的喜欢。如温铁军的《“三农问题”:世纪末的反思》,通过对“三农问题”进行历史的、理论的深刻分析,提出了一系列引人思考的话题。三是思想文化类随笔。有别于社会随笔直接关注“问题”,思想文化随笔则主要抒写当代社会人文知识分子的精神思考,更多地偏重于“形而上”的思辨。对此,三联书店《读书》的编辑们将其称之为“后学术”或学术性随笔,颇为传神和精当。思想文化随笔展现的是知识分子(尤其是人文知识分子)的精神呼唤和交流,反映着对人生、生命、理想和价值等重大问题的独立思考,因此,本质上思想文化随笔更近似于西方哲人帕斯卡尔等的“随想录”,从而更具有思想、文化价值和个性意义。如韩少功的《性而上的迷失》、叶秀山的《没有时尚的时代》及余秋雨的“山居笔记”系列作品等均是近年来思想文化随笔中的力作。需要指出的是,此类随笔主要展现的是作者的独立思考和个性见解,具有浓厚的学术性和思想性。譬如在《性而上的迷失》里,作者以文化人类学、哲学的眼光,对自古至今形形的性现象、性迷失进行了深刻透彻的解剖与辨析,表达了作者对“性”的形而上思考。四是生活随笔。生活随笔似随手拈来的抒情性散文,或记人,或写事,或抒写个人喜怒哀乐,常常从我们身边的生活小事入手,主要袒露人生的心灵,诉说生活的感慨。生活随笔的特点是以小见大,以情入理,浅入而深出,向读者毫不遮掩地展示那个现实生活中真正的“我”。唐达成《头发的悲喜剧)、王蒙(我的饮酒)和韩小惠(体验自卑》等便是生活随笔的成功之作。

其次,不求雕琢、自然天成是新随笔突出的风格特征。宋人洪迈在《容斋随笔》序文中说:“意之所至,随即记录,因其先后,无复诠次,固目之日随笔”。新随笔尽管有其独特的审美特征,但这种“意之所至”的自然风格却未完全改变。当然,不求雕琢、随意自然决不意味信马由缰,随意而为,优秀的随笔离不开厚实的思想和文学修养,古人说:“作诗无古今,欲造平淡难。”对于随笔的这种风格特征,日本作家石原正明也曾揭示道:“随笔是将所见所闻的事、所言所思的事随心所至而述下……然因其无修饰之故,能见作者的才华与气量,实为很有兴味的作品。”纵观近年来的新随笔作品,其我手写我心,有感而发,从心所欲,不蹈袭,不做作的创作特征可以说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新随笔自然天成的特点除了表现在艺术形式方面外,还反映在思想内容上不受制于某些“条条框框”的约束,正如随笔名家舒展所指出的:“随笔的天敌是禁锢和做作,随笔的灵感源泉是自由与自然。”如张中行先生的随笔集《顺生论》,以娓娓道来的笔法,绵密自然的论证,条分缕析,推本溯源,运用自己厚实的人生经验和丰富的人文知识,给读者提供了一种不同于“教科书式”的人生见解,既没有虚张声势,也绝无教条色彩,从文风到意蕴都充满了自然和率性,开人眼界,启人胸襟。与随意自然的风格相伴,新随笔作品也充分展露了作者的性情和写作风格,真正可谓文如其人,绝少干人一面现象。如汪曾祺的平实自然、张中行的严谨古朴、周涛的雄浑崇高、舒展的大胆泼辣等等,既无掩饰,也无矫情做作,展现在读者面前的是作者完全的本色、真实、自然的灵魂,这也是新随笔所以受到读者厚爱的原因之一。

知性感融、理趣情趣并生是新随笔鲜明的审美感受特征。随笔的文体特点不易确定,但在仔细品评过新随笔作品后,我们便不难发现,知性感融、理趣情趣并生是成功的新随笔作品突出的审美感受特征,也是新随笔艺术魅力的奥秘之所在。余光中先生在分析散文的知性和感性时曾形象地描述道:“就像一面旗子,旗杆是知性,旗是感性。无杆之旗正如无旗之杆,都飘扬不起来。”其实,我们用这种比喻来说明新随笔的创作特征,也仍是颇为妥贴的。近年来,文学界一方面有人刻意追求“纯粹”散文,一味抒情,陷入感情的沼泽,媚而无骨;另一方面,一些散文以载道说教自居,矜博炫学,读来每每寡淡无味。在这种创作背景下,新随笔摒弃了上述偏颇之弊,达到了感性和知性的有机结合,取得了理趣和情趣的互不偏废效果。当然,在新随笔的具体作品中,感性和知性决不是人为的搭配、生硬的焊接,每篇文章到底是以感性抑或知性为重,还得取决于文章的内容和主旨。总体而论,多数随笔作品以理为重,以情济理;也有部分随笔作品以情为重,以理显情正是与这种重于知性而又不废感性的创作特征相一致,新随笔作品自然达到了既有理趣也不乏情趣的审美效果。当然,新随笔所表现出的丰富而深刻的“知性”(理),往往不是依靠长篇大论,或学术论文般的逻辑、推理来加以揭示,而是在夹叙夹议中自然点出,完全是作者思想智慧的自然流露。同时,随笔中的“情趣”与诗歌、抒情散文所抒写的单纯情感也不相同,随笔的“情趣”每每和“理趣”相交融,它所抒发或蕴含的感情常常也不是直露的,而是经过升华或折射的,情难以割裂开理而独立存在。如周涛的《塔里木河》方方的《和平日子的恐惧》等就是新随笔中以情济理的佳作。另外,对于不同秉性的作者来说,其作品知性、感性的重心,情趣、理趣的追求也直接呈现了个性色彩。如周国平的随笔常显哲学的思考,而史铁生的随笔则展露的是人生的精神深处和心灵空间。新晨

最后,深刻的思想内涵和文化意蕴是新随笔的个性品格中越来越凸现和强化的创作特征。就篇幅而论,新随笔作品属于文学大军中的“小人物”。但是,由于适合于表达创作者“自由之思想,独立之人格”,或者说新随笔易于展现知识分子“精神自治”的特点,故而,一批学贯中西的专家学者也自觉地加入到了新随笔的创作队伍之中,加上当代文坛的一批中青年佼佼者,就使得新随笔创作较好地克服了自身的“小气”现象,不仅具有出神入化的文字功力、深厚的文化底蕴,更体现出了沧桑的生命感悟和独特的思想品格,成为一种“智者文学”。如金克木先生的《告别词》,面对日渐老去的生命,以智者的从容达观地吟唱了一曲挽歌。值得我们思考并学习的是这批前辈以耄耋之年,在信手拈来、直抒性灵的同时,却没有因对传统经旗烂熟于心所带来的陈腐之气,相反,作品中时时闪烁的是科学、理性的光芒,是对传统文化的反省和剖析。在他们的笔下,康德、罗素和孔子、老庄均是活灵活现可亲可敬的人物,绝无陈腐老朽气,只现老辣醇厚味,突出体现了新随笔的价值精髓和思想要义,这从张中行先生的《顺生论》等作品中能得到充分证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