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教育问题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农村教育问题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农村教育问题

农村教育问题范文1

内容提要:冷静、客观分析农村教育的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制定科学有效的发展对策,克服计划经济形成的巨大障碍,推进农村教育的改革与创新,是摆在每一农村、农业教育工作者面前的紧要课题。

关键词:农村经济 农村教育 改革创新

教育是一个国家持续发展的关键。在中国这样一个发展中国家尤其应加大对教育的投入和投资。我国是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占据8.8亿人,相应的农村教育更应加强。农村教育出现如教育经费不足和学校负债严重等问题。这些问题不仅影响农村孩子接受教育,而且使农民对新知识的吸收及民主与法治的贯彻实行造成障碍。这不但是问题而且将是农村教育的危机。

1、农村义务教育:"基本普及"之后的问题

自两年前中国政府宣布"基本普及了九年制义务教育"之后,许多担心中国农村教育问题的人士似乎松了一口气。但是透过表面的"达标"我们会发现,农村的教育状况并没有登上一个"新的台阶"。相反,在并没有根除导致问题的根源而又遭遇农村税费改革等新的制度环境时,它变得似乎更加突出了。只是问题的表现形式不同而已。

首先,"基本普及"这一含糊的语义背后所隐藏的问题是,在15%的人口--大约为1亿8000万人--所居住的区域还远没有普及,这也就意味着每年有数百万少年儿童作为共和国的公民难以充分享受他们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即以官方公布的"学龄儿童"入学率达到99.1%来看,由于学龄儿童的基数过于庞大,没有入学的0.9%的儿童数量实际上超过了110万人。这庞大人群的绝大多数当然是在农村,他们将成为未来的新文盲。

农村教育问题范文2

一、农村教育的现状和面临的困境

随着我国对教育事业的重视和财政支持的增加,我国已全部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居民受教育水平逐渐提高,然而在我国农村地区,特别是落后农村地区的教育状况并不容乐观。农村教育基础设施、财政支持、教学质量等问题一直伴随着农村教育的发展。

1.农村教育基础设施简陋

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和教育慈善事业的发展,有效的促进了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农村教育也得到了长足发展。但与城市教育设施的先进和完善相比,农村教育基础设施还存在着众多的问题,还有相当一部分农村学校的校舍过于陈旧;大部分农村学校地区的教学设施还不健全;农村地区学校教学设施的现代化和信息化程度还比较低;乐器、计算机等教学设施还比较缺乏。在一些农村学校,学校的基础设施只能维持学校基本教学。教学设施陈旧、体育设施老化、校舍安全无法保障等问题成为影响部分农村教育事业健康发展的重要障碍。

2.农村学校教学质量普遍较低

经济的发展使得城乡差距逐渐拉大,与此同时,城乡的教师工资和待遇也出现两级分化的现象,一面是城市老师的高工资高待遇以及现代的生活,一面是乡村老师低工资低待遇以及贫困的生活。工资待遇的差别使得更多的高水平老师走向城市学校,留在乡村学校的非正式民办老师占据了乡村老师相当一部分的比例。而与城市教师相比,农村老师因为工资待遇比较低,生活和家庭的压力使得他们不能够全身心的投入到农村教育事业中,农村师资水平可想而知。财政对城乡学校区别性对待,使得乡村学校受到的财政支持一直处于比较低的水平。农村地区学校的财政支持除了维持学校日常运行和维护外,很难有更多的财政资金支持农村教师去进修以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使得城乡师资力量差距逐渐拉大,即使农村有个别老师能力突出,也会想办法去城市学校教学。特别是实行九年义务教育以后,虽然提高了农村适龄学生入学率,但也使得农村学校的资金更加缺乏,这都会使得农村学校的质量很难得到有效提高。

3.农村生源分布与学校分布矛盾明显

由于城市中居民区较为集中,生源分布也比较集中。但与城市生源分布不同的是,由于农村地区各个村庄的分布比较分散,居民点也十分分散,因此,生源分布也显得相当分散。但出于提高学校教学质量的考虑,政府会减少学校的数量,使得农村地区平均几个村甚至十个村才能有一所学校。这样才能保证这个学校学生的数量,也只有这样才能把比较分散的教学资源集中起来使用,以减少农村地区教学资源不足,教学质量不高的问题。在这样的生源分布与学校布局的情况下,农村生源分布与学校分布之间的矛盾很明显。虽然这样提高了学校的教学质量,集中使用了教学资源,但是却间接增加了农村学生的上学成本,同时由于学校离一些居民点比较远,也使得学生的安全问题变得比较突出。在财政支持一定的情况下,学校分布的集中化和学生生源分布的广泛性变成了一对不可调和的矛盾。除非增加财政资金对农村学校的支持力度,否则这一矛盾很难得到有效解决。

二、农村教育困境原因分析

农村教育设施落后、教学质量较低、生源分布与学校分布的矛盾等诸多农村教育事业问题的形成,既有历史上的原因,也有现实的因素。在我国传统的城乡二元体制下,农村教育事业出现问题在所难免。深入分析农村教育困境的原因具有重要意义。

1.传统城乡二元体制下,相关政策影响的惯性

建国初期,中央政府为了很好的进行经济建设和维护社会稳定,实行农村支援城市,城乡严格区分的城乡二元体制。在城乡二元体制机制下,更多的资源和财政被集中到城市。在教育领域,强有力的财政支持,强大的师资和丰富的资源都涌向了城市学校,促进了城市学校的快速发展和对城市学生的全面培养。在农村地区,由于受财政上的制约和人们对教育的不重视等诸多原因,农村教育事业的发展受到很大的影响,农村教育基础设施建设和教师队伍的培养均远远落后于同时期的城市。随着改革的不断推进,城乡二元体制逐渐得到改正,政府对于农村教育事业的投入开始增加,但短期的投入已经无法有效直接的去弥补历史上留下的短板。再加之政策制定的惯性,政府对农村教育的支持力度虽有所强化,但还不能有效推动农村教育事业的健康稳定发展。因此,在财政和资源支持都有限的情况下,采取减少学校数量、提高学校质量、农村地区集中办学的办法,也就成为了比较可取的方案。

2.经济导向下,优秀师资向城市聚集

人具有经济人的属性,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更多的是要趋利避害和追求理性和最优的生活工作方式的。作为老师也不例外,在日益物质化的时代里,我们很难要求教师只考虑奉献而不去考虑维持自己和家庭生存的工资福利待遇。而与城镇学校相比,农村学校很难为教师在工作上提供优越的环境,也很难对教师的生活待遇起到实质性的帮助,再加之城市重点学校花重金挖掘优秀师资力量。在这样的情况下,社会上的绝大部分优秀师资向城市聚集,使得城乡学校师资力量差距逐渐拉大。在优秀师资流向上向城市集中的同时,由于城乡学校条件的不同,在教师能力培训上,农村学校没有城市学校做的好。“城市偏向”的价值取向使教育资源配置政策与制度一直存在着缺位、错位现象。“所谓‘城市偏向’是指一个国家在经济发展的战略上以城市为中心,集中国家各种资源优先发展城市和工业,并设想在未来以先进的工业化和城市带动农业和农村共同发展的模式。”[1]在农村学校,由于学校财政的问题,教师培训的人数、时间和内容都不能和城市学校教师培训相提并论。在这样的情况下,农村师资自身水平就与城市师资有一定差距,教学环境也有一定的差距,农村师资的培训还跟不上。最终就导致了农村教学质量较差的问题。

3.农村生源分布的广泛性制约农村学校质量的提高

由于我国农村地区村庄分布不具有规律性,也不集中,较为分散。在这样的现实条件下,农村的生源分布就呈现出分散和广泛的特点。在这种特点的生源分布下,为了照顾到绝大多数的适龄儿童能够安全方便的上学,政府只能在几个比较集中的村设立一个学校。这样农村教育就出现了“学校数量多,每个学校就读生少”的情况。由于需要照顾到每个学校,农村地区有限的教学资源又被分给若干个学校,这样就直接阻碍了教学资源的集中使用,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村学校教学质量的提高。政府教育部门为了在财政和教育资源有限的情况下解决农村学校教学质量的问题,只能实施合并学校的策略,把比较分散的农村学校集中合并为主要的学校。在这样的情况下,走读生的安全问题、住宿生的食宿问题都成为学校需要考虑的事情。因此,学校分布情况与生源分布情况和学校教学质量成为农村教育事业必须重点考虑的问题。

三、城乡一体化下我国农村教育发展的出路

城乡一体化是破解我国城乡二元体制的重要策略。在城乡一体化的指导下,促进城乡共同发展,实现工农协同发展,实现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城乡一体的重要发展格局。我国农村教育事业也必须按照成效一体化的指导思想去发展,也只有实现教育事业的城乡一体化,才能真正的实现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实现。

1.加大农村教育事业财政支出,保证农村教育事业发展资金

较为充足的财政资金支持是一项社会事业良好快速发展的重要保证。政府相关部门在制定教育事业财政预案的时候,一定要坚持城乡一体的指导思想,城乡共同对待,特别要重视农村教育事业的发展。要改变以往的只重视城市教育而忽视农村教育的错误做法,使农村教育事业的发展获得充足的财政支持。“事实和研究均表明,教师心理健康素质是教师综合素质的核心要素,是教师整体素质和教育教学质量提高的基础与保障,它直接关系到教师身心健康和学生的健康成长。”[2]因此,加大对教师综合素质培训的投资尤为重要。

2.以城带乡,实施城镇学校与农村学校帮扶计划

实施以城带乡,城镇学校与农村学校帮扶计划。由政府相关部门牵头,实施城镇学校与农村学校一对一帮扶计划,加强城镇重点中学与农村落后学校的联系,学校间进行教学经验与方法的交流、城乡学校教师进行交流教学。通过这一系列的举措提高农村地区学校的办学质量、提高农村教师的教学水平,通过引进较为先进的教学方法和经验,促进农村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农村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

3.提高农村教师工资福利待遇,实施大学生农村教学计划

政府相关部门应制定比较完善的农村教师工资待遇方案,提高农村教师工资待遇,对于那些为农村教育做出重大贡献的模范代表应给予精神和物质上的奖励,使得农村教师的工资待遇能够维持其日常的生活工作需要,只要这样,才能使老师全身心的投入到农村教育事业中去。政府应实施大学生农村教学计划,制定大学生农村教学定向培养计划。通过加大宣传力度和提高精神和物质奖励来激励广大大学生、特别是师范生到农村学校去发展。通过制定大学生农村教学定向培养计划,对于有志于去农村地区学校教学的大学生实施减免学费和其他激励措施。

4.继续推动希望工程等慈善事业发展

农村教育问题范文3

摘要:促进农村教育是推动我国素质教育的关键环节,农村教育的落后不仅关系着我国教育的水平,还关系到农村今后的发展。我们要以新农村建设为主要契机,加强我国农村教育建设,促进农村教育又好又快发展。本文主要分析了当前我国农村教育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关对策。

关键词:农村

教育

农民发展农村教育具有重大的意义:首先,农村教育的发展有利于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有利于城市和农村一体化建设,有利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其次,农村教育的发展,有利于提高我国的科学技术水平,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体现,对于构建学习型和创新型社会具有重要作用;最后,农村教育的发展,有利于解决我国的农村、农民和农村问题,增加农村收入,发展农村经济,提高农民素质和生活水平,对于新农村建设具有重大意义。一、当前我国农村教育存在的问题随着基础教育的不断推进,我国目前的农村教育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是与城市教育相比较,还存在着一些问题。我国的农村教育问题主要表现为:基础设施薄弱,师资力量较弱,教育经费投入不足,教育结构功能不健全,布局不合理,教学质量不高等问题。1、

农村教育的经费投入短缺现象严重由于农村的经济发展水平不高,且还存在发展不平衡的现象。有些县级政府没有财政能力承担农村教育管理体制的责任,造成了农村教育面临着经费不足的严重困难。2001年,我国开始实行以县为主的农村教育管理体制。但是,由于县级经济发展水平不相当,有些县级政府教育资金投入较少,使得校舍面积小,教育设施少,对于学生必须的教学仪器、图书资料、文体器材等,也远远达不到现代化的教育要求。而且,随着义务教育的普及,有些贫困山区的孩子和特殊人群(流动人口子女、残疾儿童等)的基础教育就成为了困难,或者负着债务接受教育的情况也不少存在。2、

农村教育师资队伍素质不高农村教育中还存在一个十分普遍的问题,就是师资力量薄弱,有些教育观念落后、知识能力不高,方法落后的教师还活跃在农村教育课堂中,严重影响了学生的成长成才。农村的教师选拨、任用和培训机制不完善,造成教师逐渐向城市学校流动,农村与城市的教育差距逐渐拉大。近年来,农村增加大量的任课教师,却又不给任课教师及时编制,打击了教师的敬业精神,使得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缺乏责任心,造成农村教育质量不高。3、

农村教育的结构和功能不完善在农村教育结构上,目前我国的大部分农村只有义务教育,职业技术教育和成人教育相对缺乏。随着我国农村经济文化的不断发展,农村对于成人和职业的科学技术文化知识的要求越来越高,因而对于成人和职业教育的要求越来越迫切。但是,农村的教育结构严重向义务教育偏离,忽视了成人教育和职业教育,这种现象使得农村的教育结构单一,农村教育越来越满足不了农村经济文化的发展需要。另外,我国农村教育的功能仅限于向高一级学校培养人才,只是希望通过一级级地升学离开农村,基础教育的质量也受到影响。越来越多的学校和教师通过简单的成绩来衡量一个学生的学习情况,认为只要这个学生的学习成绩不行,品德和其他方面都不行,因此不再关心成绩较差的学生的学习和生活,这不仅忽视了成绩较好学生的全面教育,还忽视了成绩较差学生的基础教育,严重阻碍了义务教育的健康发展。二、分析改善农村教育现状的对策1、在政策中突出农村教育的重要地位政策要突出农村教育在国家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并力争体现农村教育政策的可行性。第一,政府要关心农村的教育问题,将农村教育问题看作是我国教育的重中之重,在教育问题中突出农村教育的重要地位,并在政策中对农村教育给予更多的关心和支持。农村的教育发展离不开政府的支持和关系,一方面,只有建立以中央政府为主体,地方政府及学校自身为补充的教育资金支持,才能让农村教育免受教育资金缺乏的危机,另一方面,只有以中央政府的科学决策为指导,才能在农村教育中稳步前进,少走弯路。第二,政府要以法律和制度的形式加强对农村教育的支持和帮助,并在法律和制度中体现可操作性,以确保农村教育的快速发展。农村教育存在的问题特殊而复杂,政府在制定政策时不仅要实行宏观调控,还要注重侧重群体和区域的教育现状,只有根据具体区域的农村教育问题,才能使农村教育工作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与此同时,政府要加大监督和检查力度,确保政策得以很好实施和农村教育问题得以解决。2、

农村教育问题范文4

关键词 三峡库区 农村教育 问题 对策

中图分类号:G527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s.2016.08.066

Abstract Rural education in the Three Gorges Reservoir area exists many problems: whether it is teaching environment, teaching conditions, traffic conditions or teachers and informationization degree are and towns similar schools exist a large gap, in order to area of the children do not lose at the starting line, this paper analysis based on rural education problems in the three Gorges Reservoir area,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the countermeasures to solve these problems.

Key words Three Gorges Reservoir area; rural education; problem; countermeasures

三峡库区农村由于青壮年多数外出打工、农村中小学的撤并而出现了诸多问题,导致农村孩子缺少父母监管,多由祖父辈代为照顾生活,因家庭教育的缺失而出现人格偏差。①学校离家远,学生将很多时间和精力花在了往返家与学校之间的途中,得不到充分的休息与休闲,即便是生活在农村,也缺少生活经验,更没有时间了解社会。农村中小学的教学条件与教学环境较差,致使这些孩子在今后的社会竞争中完全处于劣势。本文在分析三峡库区农村教育问题的基础上,提出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

1 三峡库区农村教育的问题

1.1 家庭教育缺失严重

第一,三峡库区农村孩子的父母多数外出打工,孩子交给祖辈代为照顾生活,不能对孩子的学习进行有效监管,甚至于从孩子进校到毕业也没有参加过一次家长会,家长与教师之间没有沟通与交流,这些孩子接受的教育与城镇的孩子相比有较大差距,与经济发达地区孩子所接受的教育差距更大,已经输在起跑线上了。

第二,因为缺少与父母的沟通与交流,导致农村孩子长大后与人沟通和交流的能力较差,适应社会的能力较低;因为长期缺乏父母的关爱,导致农村的孩子长大后对他人同样缺少关爱;因为长期受到祖辈的溺爱,在为人处事过程中只考虑回报,很少考虑付出,人格怪异。

1.2 生活能力低下

因为农村孩子所就读的学校离家很远,周末往往需要回家里取粮食,得不到正常的休息,祖辈只能照看孩子的生活,不能带孩子了解社会,也很少与孩子交流思想,孩子除了与同学偶尔有些交流外,也很少有玩伴,加之祖辈的溺爱,孩子们很少参与家务劳动,导致孩子生活自理能力低下。另外,因为城市化导致农村中小学撤并较多,农村一个乡只保留了一个中心小学,几个镇才有一个中学,六七岁的孩子要到十几公里甚至几十公里外的中心小学接受教育,有的孩子便选择住校,但是孩子太小,生活自理能力很差,其祖辈监护人在学校附近租房照顾孩子的生活,这无疑增加了教育成本。

1.3 教学条件较差

首先,库区农村中小学的硬件设施较差,艺术、体育、音乐等设施与城镇中小学差距很大,生均占有电脑的比例较低,学生对于音、体、美方面的很多设备闻所未闻、见所未见。②

其次,三峡库区农村的中心小学往往在比较偏远的集镇,教师队伍很不稳定,可以说成熟一个走一个,没有走的都想走。他们会通过自己的努力或找关系调离这些学校,导致农村小学的教学质量与城镇小学差距较大,在义务教育的杠杆下,考入较好中学的学生寥寥无几,绝大多数只能选择一些保留的初级中学就读,这些孩子要想考进高中是非常困难的,所以很多孩子初中毕业后就只能外出打工了。于是在农村中学的墙壁上会出现“要打工,读初中”的标语。

师资队伍不稳定的原因如下:(1)农村中小学条件艰苦,远离城镇且交通不便,教师不能很好地照顾自己的家庭,甚至于单身青年教师找对象都比较困难,工资待遇却比城镇同类学校的待遇差很多。(2)农村中小学的教师工作调动没有硬性规定,通常要找关系,没有形成健全的激励机制。(3)没有建立城镇教师到农村中小学服务的相关制度,没有充分体现教育公平。(4)师资不足,诸如英语、美术、音乐、体育、计算机等学科没有专业教师,而是由数学教师或语文教师临时顶替,使得农村孩的音体美素质十分低下。

最后,农村中小学软件环境落后。三峡库区农村中小学没有实现网络全覆盖,学习软件很少,教师也只能到特定的计算机室去上网查阅资料,学生们几乎不可能上网查资料,在线学习与交流更是奢望。总之,这些孩子不能享有城镇学生同样的信息资源。

2 解决三峡库区农村教育问题的对策

2.1 政府要扶持农村中小学教育

农村教育问题范文5

一、问题的提出

教育关系着国家的长远发展,从某种意义上讲,教育决定着一个国家未来真正的发展与命运。我国传统意义上又是农业大国,农业、农村、农民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和意义,相应的,农村教育的得失,直接关系着国家整体的教育发展与长远战略。自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我国的教育也得到了快速发展,小学教育、中学教育、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都得到了长足发展,教育经费投入不断增加,教师水平与素质不断提高,各层次办学水平与质量日新月异。在快速发展的背后,与城镇教育相比,农村教育相对来讲,存在不少差距,也存在一系列问题,比如教育经费问题、教师水平问题、软硬件配置问题、优秀教师流失问题等等,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是农村教育的共性问题,本文旨在通过探讨这些教育的共性问题,不断探索该问题的解决之道,这些问题的解决,有利于农村教育的健康良性发展,有利于新农村建设,更与“中国梦”目标的实现不谋而合。

二、背景分析

新农村建设是政府大力支持的一项农村发展政策,与新农村建设同时进行的,是新型城镇化建设,新型城镇化建设与新农村建设无疑对农村、农业、农民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与冲击。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与农民的思想、观念、行为相互碰撞着既积极又相互矛盾的火花。在这样的现实下,农村教育顺其自然的卷入了这股不可逆转的滚滚潮流中。当然,肯定有积极的一面,也有矛盾的一面。无论如何,在这样的潮流中,新型城镇化和新农村得到迅疾发展,大量的农民工走向城市,增加了就业,拉动了消费,提高了收入,有一定技术和能力的农民工甚至在城市立足了脚,融入了城市。确切地说,现在的农民工,特别是年轻一代的农民工,已经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农民”,应该说是“半产业工人”,其大部分收入来自于非农收入,其在城市工作、生活的时间,远远大于农村时间,据调查,大部分农名工只是在春节、中秋节等比较重要的节日和家中发生重要事情的时候才回家,平时一般都是生活、工作在城市。条件好的可能会带孩子一起到城市生活,绝大部分是把孩子留在农村老家,和爷爷奶奶或者妈妈一起生活。人员的流动,会带来资金的流动,相应的会带来收入的相应变化,收入的不平衡在这种不知不觉主动的流动中悄然发生着变化。

三、新农村建设中的教育问题

农村教育问题是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逐渐发展,逐渐演变的,每个时期有自己不同的问题与特点,本文主要着眼于当下比较凸显的问题进行研究,以期发现目前的主要问题所在。

(一)教育经费问题

这是个老问题,之所以称之为“老问题”,主要在于该问题持续时间较长,而且发生时间较早。农村教育经费不足由来已久。如果从宏观数字来讲,每年国家给教育部的经费并不少,用于农村教育支出的预算也不少,但实际情况却是, 农村教育经费就是不足!不但农村教育经费如此,城镇教育经费也不宽裕。当然,这与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有直接的联系。整体看,东南部发达地区教育经费优于中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城市教育经费优于农村教育经费。教育经费不足,严重制约着农村教育的发展,致使农村教育后劲不足,从而严重影响教育整体的质量和未来,制约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纵观世界发展历史,每个发达国家的背后都有完善而发达的教育体系。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是同方向变化、发展的。

(二)师资队伍问题

师资队伍直接关系着教育的质量。和前些年相比,农村师资队伍有了很大的改观,无论从教师的学历层次,还是教育质量等方面,都有了较大提高。但是,农村师资与城镇师资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这是有目共睹的。比如在某些大城市的重点中学,其很多年轻教师毕业于国内重点大学的研究生,这是很常见的现象,但是,在农村,这样的师资水平很稀缺。相对应的教育质量可想而知。受环境的影响与制约,农村教师参加继续教育和高层次培训的机会很少,农村师资队伍整体视野不足,这在一定程度上也限制着农村教师教育水平的提高。还有一种现象值得关注,有的农村地区,教师数量不足,一个老师可能教几门课程,语文是这个老师,数学是这个老师,音乐是这个老师,甚至体育还是这个老师!这样的教育值得深思!虽然这些年,农村师资队伍整体上优化很多,但是,与整个教育的要求、时代的要求,差距甚远!

(三)留守儿童教育问题

经济的快速发展,带来人口流动的加快。农村绝大多数年轻人,离开家乡,走向城市,成为时代的“农民工”。农民工这几年的日子还是不错的,挣钱快、挣钱多。尤其是年轻人,只要肯吃苦,有技术,勤快,挣钱不是问题。但是,据调查农民工的孩子大部分是在老家,和爷爷奶奶一起生活,爸爸妈妈在外打工、挣钱。一年回家几次,平时最多是电话联系,孩子的真实生活、学习,父母很难知道。好一点的,爸爸一个人出去打工,妈妈陪着孩子一起生活。特别是父母都外出打工的,孩子的教育确实是个问题。爷爷奶奶的爱不等于爸爸妈妈的爱。父母跟孩子在一起生活的这种感情是爷爷奶奶给不了的。如果爷爷奶奶年龄偏大,身体又不好,对孩子的教育更是无暇顾及。留守儿童教育已经出现了很多问题,而且很多问题比较棘手,给家庭、社会带来了很大影响和创伤。

(四)优秀教师流失问题

水往低处流,人往高处走。但是,如果优秀教师跳槽离开了某个学校,对学校、学生将产生很大影响。特别是近几年,这种现象在农村学校不时发生。伴随着近几年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民收入增长较快,收入增长带来收入不平衡,收入的不平衡产生心理的不平衡。农村教师的工资整体上增长幅度不太明显,整体收入低于农民工。迫于生存的压力,个别教学优秀的教师就想离开这个岗位,想方设法到条件好的城镇学校工作。如果这个老师名气比较大或者能力较强,有可能被条件好的学校给挖走,或者离开教学岗位,从事其他收入和条件较好的工作。流失的一般都是??秀的或者能力强的教师。这无疑会对农村学校的发展产生较大的不利影响,但这又是无可奈何的事情。

(五)软、硬件设施问题

农村教育软、硬件设施,与前些年相比,确实提高了很多,特别是近几年,有些农村学校在政府的支持下,盖起崭新的办公楼、教学楼等,基础设施、办学条件都有了很大改观,软、硬件设施在逐步完善、提高,这是一种好的现象。但是,与我们期待的目标,或者与当下整体城市教育软、硬件条件相比,还是有差距的。有些硬件设施配置的规格不高,刚刚满足教学使用,有些配置甚至落伍,根本不能满足正常教学的使用;软件设施问题较多,有些软件设施配置不到位,不能满足正常教学的需求,有些软件设施配置错位,无法正常发挥其应有的功能,有些更新换代、升级不及时,不能满足教学的需求等等。

(六)生源流失问题

近几年,农村教育中一个很特别的现象就是生源流失,生源减少,有的农村小学招生甚至一个标准班(30人)都招不够,有的孩子上到小学毕业或者初中毕业或者初中不毕业,就不上学了。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1.整体来讲,农村家长对孩子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及城市家长。有些农村家长想法很简单,孩子上学,认识字会算数,就行了,没必要上的太高。早点打工挣钱,娶个媳妇就行了。孩子早早离开学校,提前踏入社会。2.计划生育政策和经济压力。国家的计划生育政策鼓励少生孩子,经历长时间的累积,直接导致生源的减少;现在虽然允许生育二胎,但是现在家庭面临的经济压力很大,很多年轻人的生育观念也发生了变化,不同程度的导致人口的减少。3.流入到条件好的城镇上学。有的农村家长重视孩子教育,认为农村教育无法满足他们的教育需求,将子女安排到条件好的城镇学校上学,也是农村教育生源减少的一个重要原因。

四、政策建议

农村教育的良性发展关系着整个教育的质量和发展,需要政府、社会、个人的共同关注,农村教育的发展是一个系统工程,不能一蹴而就,更不能搞“一刀切 ”,要循序渐进。本文主要针对相关的问题,提出一些政策建议。

(一)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支持力度

制定相关的政策法规,以政策保障对农村教育的支持。充分保障农村教育经费的下拨和使用,使政府的教育经费投入真正的用于农村教育事业的发展。政府联合有关部门(财政、审计、教育等)成立相应的督查、审计小组,不定期对农村教育经费使用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审计,保证专款专用,杜绝教育经费的挪用、浪费。根据国家发展的方向和经济发展水平,逐步提高农村教育经费的投入,使农村教育的发展得到充分的资金保障,使农村教育与新农村建设齐头并进,互相补充,使农村教育与国民经济发展相协调。

逐步提高农村教师的工资福利待遇,工资增长幅度与国民经济相适应,让其共享经济发展成果,条件较差的农村地区,可适当提高教师工资福利,理顺农村教师晋升通道,稳定、吸引农村教师队伍。

加大对农村教育软、硬件设施的支持力度。使软、硬件设施的配置与教学需求相适应,与国家教育的目标相适应,设施配置不浪费,但也不能落后,与实际需求相适应。

(二)加强对农村师资队伍的培养和培训

除了工资、福利待遇保障农村教师以外,还需加强对农村师资队伍的培养和培训。让教师愿意到农村来工作,来了之后,有好的设施条件保障,有正常的晋升通道,有提高学习的环境。让其切实感觉到农村和城镇一样,甚至于农村比城镇还强,这就成功了一半。充分调动大学毕业生充实到农村教育部门工作,发挥其学历和年龄优势,充分保障其权益,用好的条件吸引毕业生。这是一条很好的解决师资不足的措施。政府应该创造一切积极有效条件,鼓励大学毕业生到农村基层去。对现有教师,要定期、不定期的到条件好的单位、学校接收培训或培养,切实提高教师素质,打造强有力的农村教师团队,为农村教育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农村教育搞好了,农村生源流失的现象就会相应减少。

农村教育问题范文6

【关键词】留守儿童 教育 农村经济 家长

【中图分类号】C91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9682(2012)11-0046-02

一、引 言

农村留守儿童是指由于父母一方或双方外出务工而被留在农村,不能和父母生活在一起,由其他亲属或委托人代为照顾的17周岁以下的未成年人。随着我国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逐步加快,越来越多的农村劳动力进城务工,留守儿童的数量也日益增加。家庭缺失、无人管教、上学困难等问题使得孩子学习差,品质恶劣,打架斗殴,甚至走向犯罪。因而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随着现代化进程不断进入人们视野,也越来越受到国家和领导的重视和关注。《国家教育事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把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提到了重要的议事日程。2004年,中央颁布实施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特别强调高度重视流动人口子女的义务教育问题,建立和保障进城务工就业的农民子女接受教育的工作制度和机制。农村留守儿童的总数庞大,2005年1%人口普查推断出全国农村留守儿童大概有5800万,和2000年人口普查推断的1980万的留守儿童人数相比,增长十分迅速。留守儿童占整个农村儿童比例的28.89%,平均每四个农村儿童就有一个留守儿童。儿童是祖国的未来,正视社会发展中出现的留守儿童问题,找出问题的原因,寻找解决的措施,对于实现农村社会可持续发展有重大意义。本文将针对留守儿童教育现状、原因及解决对策进行深入探究。

二、留守儿童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学业问题

留守儿童父母如果一方外出,家长要独自承担所有的农活和家务,根本没时间辅导孩子的功课。如果双方都外出,孩子由爷爷奶奶照看,其大都文化素质低下,甚至都没上过学,根本没能力辅导,能做到的就是照顾孩子的生活起居。最重要的是农村的教育资源有限,再加上无人看管,他们的学习明显低于其他非留守儿童。根据对安徽省两个城市8所农村初中的抽样调查显示: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的学习成绩存在很大差异,留守儿童学习成绩平均优秀率仅为4.8%,而非留守儿童则高达16.7%。这一调查充分显示,留守儿童教育存在很大问题。

2.心理问题

儿童的心理健康受多重因素影响。留守儿童很小就与父母分开,由于他们年龄小,心理发育不成熟,承受能力弱,因而父母的教育、家庭的环境都对孩子的成长有着很大影响。长时间得不到父母应有的关爱,与父母的沟通也仅限于几天一次甚至一周一次的电话交流。据笔者调查,18%的孩子认为与父母感情淡薄。缺乏沟通与关爱使得一些问题长期积压在心里,不能及时解决。久而久之,容易造成紧张、失落、孤独、多疑、焦虑的情绪。在以后的人际交往中,他们内向、消极自卑的性格会影响他们的前途,甚至会影响其人生观、价值观。

3.安全问题

由于父母外出打工,家庭与学校之间存在安全教育衔接上的空隙。学校只负责儿童在校的安全。现在社会复杂多变,各种不同的思想交织,而农村地区法制观念薄弱,而且十分迷信。留守儿童年龄小,自制能力差,好奇心重,正是需要家长好好呵护的年龄,稍有不慎,孩子就会受到伤害。留守儿童父母不在身边,受伤害的几率大大增加。近年来,出现许多犯罪团伙,专门指使儿童进行偷盗,而这些儿童大部分是被拐带的无人看护的留守儿童。留守儿童的安全需要家长在身边。

4.品德问题

留守儿童父母长期不在身边,无法感受父母的呵护与爱护,道德行为上缺乏指导与规范,而爷爷奶奶大部分对孩子过分溺爱,只知道一味的满足孩子的各种要求,在道德上根本不给予规范,许多孩子行为不规范,道德缺失。这一问题体现在各个方面,比如:打架斗殴、违反校纪,甚至小偷小摸。左泽华调查发现,13%的留守儿童平时有说谎的习惯;15%有抽烟喝酒的恶习,甚至小偷小摸等不良行为。据统计,历年刑事犯罪中有将近20%的留守儿童。儿童正是树立理想、认识自我的关键时期,得不到父母的帮助,很容易走上歧途,甚至违法犯罪。

5.人格问题

人格,又称个性。人格是一种具有自我意识和自我控制能力,具有感觉、意志等机能的主体。主要表现在个体适应环境时能力、情绪、需要、动机等方面的整合。人格形成需要各种影响因素。社会因素和家庭因素是形成人格的重要因素。儿童时期是塑造一个人人格的重要时期,一个人从出生起就生活在家庭环境中,塑造人格的重要时期在家庭中度过,而家庭中最重要的就是父母对儿童的影响。父母对孩子的人格塑造有着重大的影响。

三、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产生的原因

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产生的原因多种多样,有家庭原因,有学校原因,也有国家政策等因素的影响。

1.国家相关的政策制度

第一,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主要由于父母和孩子长期分居两地。而我国并没有取消户口制度,城市户口与农村户口有很大差距,进城的农民工想把孩子户口迁到城市很难,而没有户口进城念书的成本太高,加之进城孩子无人看管,所以许多孩子还是留在农村上学,这就产生了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

第二,对于留守儿童教育专门的法律法规不健全,我国目前制定的对保护儿童的法律仅有《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而这些法律并没有对留守儿童这一特殊群体做出规定,导致一些地方政府推卸对留守儿童的教育责任。

第三,各级地方政府在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上的投入远远小于国家规定的数目。现在地方政府都重视对城市的建设发展,往往忽略对农村教育的投入。农村教育落后,校舍大都破烂不堪,师资力量十分匮乏,老师大部分都是一些文化程度不高的老教师。留守儿童往往接受不到正规的良好教育。政府应该在农村教育上投入大量资金完善教学基础设施。从现状看,政府仍未意识到农村教育的紧迫性和严重性。

2.家庭原因

在家庭中,父亲和母亲对孩子心理的影响是不同的。国内外有关的研究都肯定了父母的教育方式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美国心理学家PM symonds在研究中发现,被父母接受的孩子一般都表现出被社会接受的行为,情绪稳定、兴趣广泛、富有爱心;而被父母拒绝的孩子大都冷漠、倔强、叛逆。就留守儿童来说,家庭结构的变化,必然会影响儿童的教育问题。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有六种力量对儿童的教育施加影响。这六种力量分别是:教师、家庭、儿童集体、儿童本人、书籍、街头结交,这六种力量缺一不可。而留守儿童父母外出打工,家庭教育缺失,教育就会受到影响。此外,家庭中父母的观念也对孩子的教育有很大影响。有些父母在外面挣到钱,取得一点成就时,看到大学生目前紧张的就业形势,就觉得现在社会念书也没用,只要肯吃苦就行。这种观念久而久之会在父母的意识中根深蒂固,他们觉得念书需要太多的花费,还不如像他们一样打工赚钱。这些观念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加剧。

四、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解决的办法

1.从根源上解决留守儿童教育问题

消除城乡差别,消除对农民工子女教育、住房、就业、社会保障等制度的不公平性。2003年,国务院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做好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义务教育工作的意见》的文件,规定农民工子女上学可以进城读书,并且要以公办学校为主,同时也有许多地方政府取消农民子女入学的借读费,但制度是不完善的,仍有许多农民子女进城念书有门槛。因此要完善户籍制度、农民子女进城念书的相关制度,让留守儿童可以随时进城接受教育。只有完善了制度,在制度上不断创新,才能更好的关爱留守儿童。

2.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农村各级政府要认真贯彻现有的法律法规,同时政府也可以专门制定针对留守儿童特殊群体的规章、政策。保护留守儿童的受教育权、健康发展权、受保护权等。为留守儿童教育创造良好的法制环境。

3.大力发展农村经济

农村人口外出打工主要是因为家庭困难,农民收入不稳定。因而要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各级政府应对留守儿童问题给予高度重视采取各种有力措施。例如可拓宽小城镇的融资渠道,鼓励农民自主创业,千方百计增加农民的就业机会,带动农村发展。政府要加大对农村义务教育的投资,加大预算财政资金中农村教育费用的比例,扩大农村教育资金的筹资渠道,合理配置农村教育基金,提高教学质量。及时修缮破损校舍,改善学校基础设施,积极吸引高学历的教师资源,为提高教学质量提供物质基础。

4.在留守儿童密集地区建立寄宿制学校

解决留守儿童无人照看,学习安全得不到保障的问题,解决家长的后顾之忧。同时也便于学校的统一管理,加强儿童之间的交流沟通。构建留守儿童心理咨询疏导系统,在心理出现问题时可以得到及时疏导,有效化解,健全人格。

5.实行家长制

农村基层政府可以发动广大党员干部,学校教师争当家长,与留守儿童建立一对一的监护。家长可以经常与外出务工的家长沟通,交流孩子的近况,了解孩子近期的学习生活。让家长及时了解孩子的心理发展。并在日常生活中照顾他们的生活,辅导孩子学习,让留守儿童感受到如同父母在身边一样,促进其健康发展。

6.教师要特别关注留守儿童

学校教师应该对留守儿童格外关注,要经常关心鼓励、帮助他们。在生活上体贴入微,经常了解他们的生活状况。要经常与他们聊天谈心,了解他们的心理变化,一旦发现问题,要及时进行疏导,解决问题。老师只有热爱每一个学生,才会与学生的心理相对接。老师在生活和心理上的关心鼓励,会使留守儿童的心理得到健康发展。

五、结 论

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不容忽视。大量农民工进城务工,留守儿童数量增多,最根本的原因是:我国经济发展不均衡,农村经济发展滞后,农民收入低,难以生存,迫不得已进城务工。进城后,由于户籍等制度约束,没有城市户口农村孩子很难进城读书,加之进城读书费用很高,很多家庭负担不起。因而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亟待解决。国家和各级政府应该颁布实施有关保护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相关政策和法规,同时大力发展农村经济,从根源上解决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儿童是祖国的未来,而教育是兴国的根本。只有切实解决好儿童的教育问题,给孩子们未来,也就有了祖国未来的希望。

参考文献

1 郑丽.解决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政府责任思考[J].中国商界,2010(5)

2 谢太平、汤祖传、吴玉明.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分析[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2008(11)

上一篇祝福公司的话

下一篇小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