纺织业研究报告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纺织业研究报告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纺织业研究报告

纺织业研究报告范文1

【关键词】陶瓷产业群包装设计课程教学改革

醴陵陶瓷产业群巨大的潜力是地方高职包装设计课程教学改革刻不容缓的内因:醴陵是我国唯一与景德镇齐名的瓷都,拥有“醴陵釉下五彩瓷”、“醴陵瓷器”、“醴陵陶瓷”、“醴陵红瓷”等4个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及42个国家及省级著名商标、名牌产品,产品涵盖日用瓷、电瓷、工艺瓷、工程陶瓷、陶瓷新生材料等5大系列4000余个品种。目前,全市有陶瓷企业近700家,产品销往150多个国家和地区,15年创产值近600亿元。新型陶瓷、电瓷电器、釉下彩瓷为主的陶瓷产业集群;延伸产业链条,使整个产业向着专业化、规模化和自主创新的方向迈进。根据陶瓷产业千亿集群的目标,醴陵市借助各方力量,积极引入全球知名新型陶瓷品牌、电瓷电器品牌、建筑卫生陶瓷品牌。发挥知名品牌的带动作用,促进陶瓷产业的整体工艺技术的进步和产品品质的提升,不断提高醴陵陶瓷产业的竞争力和影响力。

醴陵陶瓷产业群推进地方高职包装设计课程教学改革的巨大时效性有规模优势、专业化优势、资源、品牌和人才优势、区位交通优势的群体优势。醴陵市着重开发新一代陶瓷、电瓷电器、釉下彩瓷为主的陶瓷业集群;拓展产业链条,产业趋向国际专业化、规模化和自主创新的特点发展。陶瓷产业千亿集群,引入全球知名新型陶瓷品牌、电瓷电器品牌、建筑卫生陶瓷品牌。云集全面品牌汲引包装设计对产业链价值实现的重要环节,有这沟通市场的桥梁和纽带,成功的产品需求好的表意促使消费者的购买,更关键的是使得全球认识产业群以及丰富的产业文化。发挥知名品牌的带动作用,促进陶瓷产业的整体工艺技术的进步和产品品质的提升,不断提高醴陵陶瓷产业的竞争力和影响力;迫不及待的需要产业群寻求包装设计为其推广,实现产业群的经济利润。醴陵陶瓷产业群推进地方高职包装设计课程教学改革是通过搭好陶瓷产业群平台、建好包装设计基地依托国际品牌,利用地方高校资源整合、实现包装设计课程教学改革。

结合醴陵陶瓷产业群推进的突破现有课程教学改革弊端,提高地方高校的竞争力必有途径:陶瓷产业群推进地方高职包装设计课程教学改革。产业群积极促进成果转化,引导陶瓷企业与清华大学、武汉大学、中南大学、湖南大学、景德镇陶瓷学院等院校建立产学研联盟,引进最新科研成果,重点推进高新技术陶瓷产业化,日用陶瓷提质升级。一线大学身先士卒来到地方支持产业群中的原有技术,如泥釉配方技术、陶瓷成型工艺、节能烧成工艺、新型材料、智能化成套装备等重大技术和装备的推广应用,地方产业链包涵地方高职升级经开区促使地方高职竞争力打不提升,而其包装设计尤为突出。包赚设计表现在醴陵市经济开发区规划面积10平方公里,力争升级为国家级经济开发区,站在更广的视野、更大的平台,整合资源,接受政策辐射。打造以先进陶瓷为代表的、国内一流的综合陶瓷产业基地,重点建设先进陶瓷研发设计创意园、高新技术陶瓷孵化园、陶瓷艺术城等特色园中园。随着产业群的需求深化及对外贸易的飞速发展,包装设计在拥有实力的基础上展现产品的“魅力”,国际性产品质量保证的前提下,全方位对产品的“包装”及其设计,产业群才能以不变应万变,在激烈的国际国内市场竞争中永远立于需求的尖端。

依附醴陵陶瓷产业群推进地方高职包装设计课程教学改革,带来课程教学改革创造新时代产校结合的核心模式:挑战现有惰性体系。

其表现在最大的特点就是前瞻性和适时性。实时性根据校办产业的发展轨迹及多年的实践经验,对产业群推进地方高职包装设计课程教学改革未来的发展趋势是必然可行,在往年的产业群发展经济成果中是高校准确了解校办产业当前最新发展动态,把握市场机会,做出正确经营决策和明确企业发展方向不可多得的精品。也是产业链业内醴陵陶瓷产业群经营情况,重点机构进行全面系统分析的重量级报告中实现醴陵陶瓷产业群推进地方高职包装设计课程教学改革创造新时代产校结合的核心模式,是地方高职改革必行的手段。

现有包装设计课程教学依托地方产业群不够深入,专业教学针对性不强,偏向课程开设笼统。包装设计课程包括:食品包装、药品包装、保健品包装、化妆品包装、日用品包装、数码产品包装等等。陶瓷易碎品包装设计的功能要求。保护性 瓷碗为陶瓷制品,易碎,不能受到外界的重压,不能轻易的和硬质物品产生碰撞。针对性由于消费阶层的差异,导致同类产品有不同的档次定位。审美性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的审美观不断提高,要求也不断增高。包装设计课程有很多的本土企业存在着应用需求不一致的问题,就是课程适应力不足,只能靠不断地扩展学生生源存活。以生源为驱动的专业改革体系产业必须转变,包装设计课程改革必须掌握更多的渠道话语权,因为只有这样才能把提升本身的竞争力。包装设计课程改革的任务是打造渠道重磅武器,产业群战略地盘,由产品结构围合而成的,产品结构就是企业发展路线图,企业发展路线是包装设计课程改革的设计决定了成功的几率和课程竞争的实力。所以在产业群推出每件产品之前,都要包装设计清晰的规划好它所扮演的战略角色和所承担的战略任务。

地方高职结合市场产业群发展的方向不能有效及时调整,课程滞后严重。不适应地区发展教学课程教学内容滞后方法滞后地方产业结合滞后。以攸县的湖南旭日陶瓷有限公司为代表,引进和培育一批大型建筑陶瓷企业;以湖南蓝思华联精瓷有限公司为主导,组建醴陵市高新技术陶瓷集团,发展成为国内先进陶瓷示范企业。两个实例在地方形成实时的产业群,而地方高职并没有及时抓住时机摄入改革课程教学。教师实践能力滞后,以提高教学教师能力力度不大。实训设施投入严重不足,,没有充分利地方产业群资源优势。课程教学改革观望心态导致改革目标模糊化,教学改革缺乏目标性。

包装设计课程教学引入醴陵陶瓷产业群产品包装实践性、综合性较强的专业核心课程教学内容,通过对产品包装设计与制作的训练,掌握产品包装的调研、创意、设计、制作的相关知识,培养学生使用不同创意与表现方法完成包装设计的能力,通过具体制作实施完成醴陵陶瓷产业群包装设计的特点。通过醴陵陶瓷产业群包装设计实训的教学,使学生了解包装设计在整个醴陵陶瓷产业群设计领域的地位与作用,能用科学的方法把复杂的包装设计现象还原为基本要素。利用醴陵陶瓷产业群产品包装在空间上的量与质的可变性,按一定的包装设计和构成各要素之间的互相关系,结合现代包装设计所追求的节约和绿色的环保理念,创造出新的艺术造型空间--理想的包装设计效果。从而使学生即能扎实的掌握包装设计理论知识,又能让学生通过醴陵陶瓷产业群课程的实践教学环节的学习掌握商品包装设计的基本方法、设计创意和制作技术,从而适应岗位需求。实训教学以具体任务为驱动,工作项目为引领展开课程设计,结合醴陵陶瓷产业群生产流程设计教学情景,使课程达到产教融合的改革方式,剔除大而全、模糊教学、应试教学的恶性循环。全新实体教学模式的改革和应用。建设地方产业群陶瓷需求人才的课程教学,培养本地急需和紧缺的陶瓷专业人才;建立陶瓷产业发展专家库,为地方高职竞争力发展提供保证和支持。

参考文献

[1]吴艳芬.包装工艺(教育部高职高专印刷与包装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双元制示范教材)[M].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9:35-220.

[2]姚岚.陶艺设计与制作(高职高专工艺美术专业应用型特色教材) [M].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1:45-77.

[3]曹群著.产业集群发展问题研究[M].中国财富出版社, 2012:211-381.

[4]编写组编.高职高专教育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168-286.

纺织业研究报告范文2

未来5到10年以内,内外形势将逼得企业不得不采取减碳行动。与其“被动挨打”,不如像美国般“先发制人”。

在低碳与纺织的结合中,“纺织”是核心,“低碳”只是一个修饰词,是定语。因此,在如何利用低碳潮流打造企业新的核心竞争力方面,立足行业应该是基础,是本源。

“低碳产业链”未形成

当今,“绿色经济”以席卷全球之势令世人侧目,不仅已成为美欧日未来的经济引擎,而且也以全球价值链“新王牌”之姿占领国际市场竞争制高点。作为发达国家设立的“游戏规则”,“绿色经济”规则甚至价值观下,“碳关税”等各项“围堵中国纺织业”的措施应运而生。对此,业界已别无选择,唯有拿“低碳减排”这个“瘦身容器”来衡量自身。

在此环境下,“低碳经济”、“低碳城市”、“低碳生活”、“低碳发展”、“低碳技术”等一系列新概念、新名词产生了。

“纺织服装企业对国内外特别是国际市场、政策动向跟踪不及时,再加上对行业技术并不了解,就很难形成一个合理的符合低碳经济发展要求的产业链条。”长期专注纺织业节能减排的北京众仁智杰公司总经理刘广喜认为。

研究报告显示,我国纺织业能耗大约为4.84吨标煤/吨纤维。其中,服装行业为1.05吨标煤/吨纤维,织造行业为0.95吨标煤/吨纤维左右,印染行业能耗在2.5~3.2吨标煤/吨之间,约占全行业能耗的58.7%。

不少企业热衷炒作概念,真正对“低碳纺织”有深入理解和作为的少。例如,企业往往只关注能耗的水平,只注意完成节能报告并通过验收,而对企业整体运营的“低碳性”缺乏规划和行动,这导致减碳在细致性和彻底性上不达标。其实,在完成节能减排项目后,还有更为重要的工作要做,那就是――诊断。这种诊断既包括原材料的采购,也包括生产的关键环节以及相应的数据收集等。

收益VS成本减碳非负担

面对“碳标准”可以毫不掩饰地在国际贸易准入中使用的情况,中国棉纺织行业协会会长徐文英将“符合生态环保意见资源综合利用的特种天然纤维纱线、织物的生产”列为棉纺织振兴的四大重点之一。

其实在好几年前,纺织服装界就已叫响“环保”和“低碳”的口号,许多服装设计师也喜欢在设计中加入环保元素。然而,从产业链和行业的角度来讲,真正的低碳化运作风潮和案例没有形成。直到2009年,服装业一批“有识之士”,像李宁、左岸等开始将低碳服装作为一个产业去经营运作,服装业才开始真正进入“低碳时代”。

然而,“低碳时代”的低碳运营,作为生意,首要的是考虑投入产出。“节能减排有点难,难在成本可知收益难料哪!”有服装企业感叹。许多企业对低碳可谓是“望尘莫及”。

“有75%的减排可以通过非技术措施或现有成熟技术实现,25%的减排潜力成本为零,甚至为负。”麦肯锡(McKinsey)的研究表明,在已经的200多种低碳技术中,有超过三分之一的技术是“负成本”的,也就是说,采用这些技术的收益,大于投入。

节能减排可说是成本收回最快的投资。“企业老总们应该转变观念,有较好的超前意识,发展低碳事业并不是企业的负担,也不是企业的成本,而是企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支撑力和竞争力所在。”有专家表示。

其实,国际上早就有了评估纺织服装产品环保性能的标准,即环保纺织品标准100(Oeko-TexStandard100),它是一种具有领先地位的、独立的纺织品有害物质检验体系,通过对检验标准的不断开发,该标准已成为未来客观评估各类纺织产品人类生态学质量的一种综合全面的手段。由于Oeko-Tex标准覆盖了全球所有对纺织品的生态要求,因此Target、Walmart等国际大型采购商都已把Oeko-Tex环保纺织品标准列入其采购标准当中。

“低碳策略”的选择

在低碳之路上,有人为企业指出了三条路,一个是节能减排,一个是采用新能源,一个是采用碳捕获技术。对普通纺织服装企业而言,碳捕获技术比较复杂,投入也比较高,采用成本比较高。在新能源使用方面,由于设备的更新换代需要时间以及其他技术支持,工作不可能一蹴而就。因此对企业而言,唯有节能减排。

“我们在碳排放的评估、监测体系的建设,包括信息及时有效的披露以及怎么跟市场规则进行较好联系等方面的能力偏弱。”业内人士指出,有条件的企业,应实施单位能耗限额标准,建立能源利用状况报告制度,并将所需能源分为基本用能和辅助用能,分别落实责任,制冷、制热、制汽、废水利用、污水处理等要派专人负责。“在纺织业比较集中的工业园以及产业集群等,要积极推行热点联产,实行集中供热、污水处理制度。”

纺织业研究报告范文3

自从去年非洲暴发埃博拉疫情后,身穿全套白色装备的卫生工作者占据着全世界各大新闻媒体的头版头条。毫无疑问,这些新闻报道百分之百属实,那么引发的危机也千真万确。这类灾难新闻图片报道不仅向专门拍摄灾难电影的制片厂提供了素材和联想,也引起全世界纺织业的重视。原因是,赴非的健康工作者被感染者也不在少数,他们穿的防护服已无法抵挡埃博拉的入侵。美国国际开发与援助署(USAID)认为,能否开发出屏蔽埃博拉病毒的防护服已成为能否打赢这场抗击埃博拉病毒之战的关键,因此他们设立了“抗击埃博拉”防护服开发奖。

美国霍普金斯大学生物工程创新与设计中心在第一时间开发出卫生护理工作者专用防护服,这种看似简单却需要利用技术手段才能达到既密闭又控温和透气的防护服。不久,该大学就加入了国际卫生组织设立的计划。该计划向全世界征召创新的设计理念,他们一共获得1500种开发理念,即用以帮助奋战在第一线的医疗卫生工作者防护致命性病毒。这种防护服的开发需要具有绝对的安全性和舒适度,适合湿热的西非国家环境,必须具有传热、传湿的功能。在此之前,即2014年已有数以百计的医疗卫生工作者死于埃博拉病毒感染。死亡的原因就是防护服的防护效果不好。霍普金斯大学开发的新型防护服能有效地隔绝病毒。

这种强化的新型防护服头罩视线宽阔,与防护服连为一体,通风孔位于头顶,后接链设计有效降低病毒侵入的几率,这种蚕茧式的防护服与现在的相比,增加了电动温控、干燥空气自然流通等功能,其中最大的医学功能是屏蔽病毒的入侵。其温控原理取自该大学心脏病专家为心脏病患者开发的心脏停搏急救设备。这种防护服几乎体现了技术纺织物的最高水平。可是,事实上“医疗纺织物”这一术语并不是我们所说的技术纺织物主流产品,甚至全球的主流媒体也没有将其看做抗击埃博拉病毒的关键一环。事实上无纺工业或技术纺织业界也没有将其作为具有关键意义的产品来开发或讨论,而这种需求却迫在眉睫,与日俱增。

世界无纺市场正驶入开发快车道

上述提及的医疗纺织物只是急需开发的无纺品中的一种。据世界无纺权威机构预计,在2014―2019年期间,全球无纺品的年均增长率为6.97%。如今,建筑行业已广泛使用无纺品,并且使用的范围越来越广,使用量也有增无减,诸如房屋保温、房顶材料和土工织物,无纺品的需求呈急剧扩大的趋势。各国基础设施和建筑的使用量越来越大,尤其是金砖国家,人口与经济的双增长代表着世界经济的驱动力。

其他发展中国家也一样,一次性医疗用品需求的增长势头十分强劲。随着人口的增长,发展中国家的个人卫生用品市场在不断扩大,医疗用品需求也增长很快。当然,很重要的是技术纺织物和无纺品有所不同。技术纺织物是一种高附加值的纺织产品,它能提供额外的功能,而不是从纤维到时尚的供应链产品,技术纺织物包含了高性能纤维、纤纱、编织与针织品、无纺、镶边以及复合结构的织物。而无纺却另当别论。根据世界最主要最权威的无纺机构,欧洲一次性用品与无纺协会(EDANA)的说法,无纺用品应该定义为能形成网状的纤维、长丝或经处理,且能粘合在一起的材料即为无纺品,不包含纺织、编织或针织品。几乎所有无纺品都属于技术纺织物,但不是所有技术纺织物都属于无纺。然而,无纺市场却变化多端。不稳定的原材料价格直接影响着无纺品的价格,还要受原油或与原油价格等相关因素的制约。全世界的制造商都要依据产品的成本和原油价格的走势来确定产品的价格。因此,价格因素也影响着全球的无纺品市场。

根据大观研究机构的研究报告,全球卫生、工业、医疗、土工和农业领域已成为聚丙烯的主要市场,到2020年,其市场价值将达到90亿美元,而婴幼儿尿布、成人卫生用品将在未来6年内成为聚丙烯无纺品的主要市场推动因素。在全球市场中,中国和印度将成为最大的市场,印度的无纺市场不比中国,但需求潜力却大于中国,年均增长达8%~10%。随着中印这两个国家的GDP持续增长,人们的购买力水平也会增强。与印度不同的是,中国无纺行业前几年的发展势如破竹,总产量已位居世界第二,新兴领域如医用纺织品、阻燃、防护、特殊复合材料等无纺品也呈现新颖的发展态势。中国现今无纺业已处于深度转型中,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有些观察人士甚至认为,印度的无纺品市场年增长率甚至可达到12%~15%。如今,印度年均生产无纺品19万吨,2014年印度人均消费155克,而2015年则提升为355克,到2020年将达到600克。

不可忽视的印度竞争力

印度约有12%的纺织业属于无纺,而全球无纺品占纺织工业领域的24%。据印度相关媒体报道,印度无纺品市场在2019年将达到4500万美元,年复合增长率为6.7%。这对印度纺织工业既是机遇也是挑战。这个机遇究竟有多大,从以下现象分析便能得出结论。

许多跨国无纺企业已捷足先登进入印度。2015年已有50家西方公司在印度创建无纺制造工厂。几乎所有外国公司都认为,由于可支配收入的增加,印度技术纺织物的消费也会有较大的提高。

印度是仅次于中国的纺织经济大国,世界第一消费地区有美国、西欧和日本,这三个地区占全球无纺总消费65%。而中国无纺年均消费的世界占有率也较高,年均上升率更高,达15%。2013年的一份调查发现,印度的无纺消费水平实际很低。印度人口众多,但人均消费无纺品仅0.04美元,而亚太地区整体人均消费水平为7.5美元,西欧34.90美元,美国42.20美元。虽然印度的无纺品消费仅占全球8.6%,但却提高得很快,不仅如此,印度的劳动力价格比中国低廉,这就是为什么西方看好印度的消费潜力的缘故。根据欧洲国际检测咨询机构,印度从2014到2018年,无纺消费水平将提升20%,原因是印度人口出生率很高,尤其是女性增多,消费潜力巨大。到2018年,印度平均每位女性将消费2美元的无纺卫生用品,如果这样,其消费总水平可达到824亿美元。从印度数个五年计划可看出,无纺与技术纺织工业已成为印度重点发展的领域。印度的国防、安全、健康、道路和其他基础设施也存在巨大的无纺市场机会。然而,印度无纺业的瓶颈却在于缺乏技术劳动力、专家顾问奇缺、资金和技术匮乏。尽管如此,印度的无纺市场与工业潜力是不能忽视的。

亚太地区将主导世界无纺市场

尽管如此,印度在2016―2017年期间的医疗、卫生等无纺品的增长率将提升20%,产值达10亿美元。根据大观研究报告,全球主打产品仅聚丙烯无纺品2013年需求量就达195万吨,2020年将提升至310万吨,依据是,2014到2020年全球年均增长率为6.9%。2013年全球无纺品需求为868万吨,到2020年将达1360万吨,其增长率正好与总体增长6.9%相吻合。2013年,亚太地区聚丙烯产品占全球40%的市场份额。主因是印度和中国的市场不断扩大。这就是为什么,世界主要跨国公司已捷足先登,进入这一地区。

EDANA认为,随着全球化、可持续性和创新运动的加速,世界经济一体化的重心将东移。而欧美日地区的市场将逐渐萎缩。世界中低收入阶层将成为世界最大的消费群,该地区的农业和建筑业的无纺需求也会井喷,卫生与医疗用无纺品将紧随其后。因此,亚太地区与欧美日地区将形成两极分化,全球中产阶级再度崛起,所有的制造商都会面向中高端群体,由于利润所趋,中产阶层所需产品将大规模生产。而高科技产品在高收入国家将走俏,并持续热销,那些具有环保特征、创新性的产品会受到热捧。

纺织业研究报告范文4

“廉价的‘中国制造’时代是否就要结束?”一位海外投行经济学家最近提出如此命题。

留意身边的变化,这样的假设可能确有几分真实:人民币升值步伐加快、出口退税及加工贸易政策大规模调整、劳动力成本上升、土地价格抬高、环保要求及民众意识提高。珠三角所面临的“内忧外患”便是典型例证。

上海美国商会和博思艾伦咨询公司(Booz Allen Hamilton)今年3月了一份《中国制造业竞争力研究2007-2008》调查报告。在接受调查的美国、日本和西欧制造商中,超过一半认为中国相对其他低成本国家,正失去其作为制造基地的竞争优势;竞争力下滑的主要原因,是人民币升值和工资成本上升。

调查还显示,外资公司的成本每年增加7%-10%;同时,中国在物流基础设施、贸易环境、技术可获取性、管理能力以及对知识产权的保护方面存在的问题,亦削弱其吸引力,尤以知识产权保护为甚。

收紧加工贸易

事实上,随着近年中国外贸顺差大幅攀升,以往受到鼓励的加工贸易,在宏观管理者看来已成为不可承受之重;与之相应,外贸政策重心转向优化出口商品结构、促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控制“两高一资”(高耗能、高污染和资源性商品)出口。

加工贸易相关政策调整相继出台,包括调低及取消部分商品的出口退税率、扩大加工贸易禁止类及限制类商品目录等。

2003年10月,中国政府对出口退税机制进行重大改革,将出口退税率整体下调了3个百分点。此后,出口退税政策调整极为频繁,集中于钢材、水泥、焦炭、肥料等“两高一资”商品。

从2003年至今,出口退税调整累计达20多次,出口退税率整体水平持续下降。降低或取消出口退税的范围,扩展到服装、鞋帽、玩具等2000多项易引起贸易摩擦的普通出口商品。此外,对一些“两高一资”产品开征或提高了出口关税。

同时,已取消出口退税的商品,被陆续增列入加工贸易禁止类商品目录。2006年,有804个海关编码商品列入加工贸易禁止类商品目录。到2008年,列入加工贸易禁止类商品目录的商品数量猛增到1816个。目前的加工贸易限制类商品目录也高达1853个商品,主要涉及塑料原料及制品、纺织纱线、布匹、家具等劳动密集型产业。

“中国内地收紧加工贸易政策,减低出口退税率,并加强在清洁生产和环保方面的规定和执法力度,对香港公司在内地的加工业务带来深远影响。” 香港贸发局特派驻北京高级研究主任陈碧君对《财经》记者说。

陈碧君称,加工贸易政策调整对珠三角港资企业影响最大。香港贸发局去年底对珠三角1000多家港资中小型加工企业进行的问卷调查显示,四分之三的受访公司均认为,政策调整,原材料、半制成品采购价上升,企业进口原材料和零件须缴纳台账保证金,内地逐步加强清洁生产和环保的规定等,对其生产构成了影响。

据香港贸发局等调查推算,若内地政府继续大幅扩大加工贸易禁止类目录,或全面取消加工贸易税务优惠,可能导致的最坏情形是:1.45万家港资企业将受严重影响,其中1500家企业将会停产;37.5万内地生产工人面临失业。

严峻形势下,大大小小的企业在寻求生存之路。香港工业总会副主席刘展灏对《财经》记者说,珠三角留存企业惟一的出路是产业转型升级,从劳动密集型转向新型的、科技化的生产方式,创建自己的品牌。此外,拓展国内市场也是方向。

即使面临如此多的成本制约因素,中国企业以往将内部成本外部化的做法已难以为继。

“落后产能将遭淘汰,对企业而言是一个‘清洗’过程。”中国社科院经济研究所宏观室主任张晓晶对《财经》记者说,中国正在进行要素价格重估。土地、资源、能源及劳动力成本还处于边际上升的阶段,其影响会逐步释放。

应对成本攀升

在中国调整加工贸易政策的同时,土地、电力、用水供应紧张,环保标准提高,劳动力供应出现短等也成为珠三角等地的普遍现象。2008年开始实施的新劳动合同法,强化了对员工的保护,也被认为是推升企业用工成本的一个新因素。

香港工业总会调查结果表明,新劳动合同法的实施使绝大多数企业成本上升,近半数企业表示劳动力成本上升达两成。有30%的受访企业在新劳动合同法实施后出现劳资纠纷,认为今后一段时期将成为劳资纠纷的多发期。此外,过去两年人民币升值,导致84%的制造业企业成本上升5%至10%。

国家信息中心宏观经济部的一份研究报告认为,人民币升值10%,会导致中国GDP降低1.46%,就业岗位减少140万个,商品出口降低8.10%。

自2005年7月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以来,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升值已超过15%。

对于人民币升值对企业的影响,中国人民银行的调查较为乐观。央行跟踪1000多家出口型企业的“微观经济主体对汇率变动承受能力”的调查显示,以纺织业为例,在2007年四季度对相关纺织企业的调查中,国际市场需求的变化、人民币升值、出口退税政策的调整以及原材料和劳动力成本的上升都居于“影响企业出口的主要因素”中的前几位。

例如,目前中国东部沿海地区纺织业工人平均小时工资已超过印度等国;而汇改以来,中国企业通过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积极促进产品升级换代,一定程度上消化了人民币升值压力。

以纺织业为例,部分纺织企业通过自主研发或嫁接先进技术等方式,增强品牌开发能力,由原先的贴牌加工生产转向品牌设计和研发合作。调查显示,目前约三分之一的纺织企业把提高品牌影响力或创立自主品牌作为经营策略。此外,大部分纺织出口企业通过提高出口价格来分摊人民币升值压力。

但《财经》研究员陆磊等进行的一项调查反映,企业难以将汇率风险转嫁国外,原因在于中国企业就整体而言产业层次不高,缺乏核心竞争力和品牌优势,因而价格话语权不强。

对于多数中小企业,创新也依然是它们的弱项。中国中小企业协会的一项调查表明,约六成的中小企业没有研发部门。

冷暖不一

事实上,并非所有的企业都如此悲观。

“昆山的台资企业,也有因成本上升而被迫迁移或关掉工厂的,但数量很少。”位于长江三角洲的江苏省昆山市台湾同胞投资企业协会会长苏来得在接受《财经》记者采访时说,近两三年,劳动力、原材料成本上升,税收优惠政策取消,汇率调整等因素,导致当地台资企业生产成本上升30%至40%。但长三角台资企业并未出现“迁移潮”。

目前,在昆山投资且正式运作的台资企业有2800多家,加上正在建厂的共有3000家左右,投资金额200多亿美元。

苏来得说,长三角企业起步比较正规,在员工劳动保护、社会保障、支付加班费用等方面,执行得比较好,当政策调整时压力不大。

此外,昆山的台资企业多是高科技企业,环境标准提高对其影响也不大。新企业所得税法实施导致企业成本上升10%左右,这在预料之中。

不过,整体上长三角的出口同样面临内外因素制约。上海市统计局今年3月的一份报告称,长三角地区外贸出口增幅去年连续第三年回落。

与集中于消费品、工业、医疗等产业的制造商不同,业务多元化的跨国公司也相对从容得多。

“我没有看到我们的任何一个成员因为成本提高而退出。” 中国美国商会主席吉莫曼(James M. Zimmerman)向《财经》记者表示,美国商会成员一贯有长远的打算,而中国有太多机会。

他强调,中国不仅是全球供应链中的一环,而且是一个最终市场。石油、燃料、电力等价格上涨,影响到全球每一个人,不仅仅是中国。对于劳动力成本,无论到哪里投资,比如巴西、加拿大或者法国,企业都必须考虑是否能够承受和消化。

2008年中国统一了内外资企业所得税法,对于跨国公司来讲,这意味着划定一条相同的起跑线,属意料中事,也符合事物逻辑。“我们只是希望,不要在不同城市之间、不同地域之间存有差别。统一、连贯、全国范围内的政策实施是我们的要求。” 吉莫曼说。

美国杜邦公司董事长、首席执行官贺利得接受《财经》记者书面采访时表示,杜邦着眼于在中国市场的长期发展,这能够抵消任何短期的市场环境因素的变化。中国各种生产资料成本的上升对市场中的任何一家企业的运作都会带来影响,“我们并不会对此特别担忧。”

“生产资料成本上涨和通胀,是全世界无可回避的重要问题。”贺利得说,生产资料成本的上升对生产大宗商品会造成不小的成本压力,在短期内会产生负面影响,但长远来看有正面意义,它能促使人们更有效地利用各种生产要素,促进人们厉行节约和提高生产力水平。即便是跨国公司,变革同样不容回避。

博思艾伦大中华区副总裁何德高(Ronald Haddock)表示:“外资跨国公司在中国近十几年来的生产经营思想,可能需要一次彻底的改变。中国正在改变中的成本及货币状况,这将驱使公司重新思考在华经营的战略,以及如何将中国融入其全球战略。”

未来,留给珠三角的不会是产业空心化的结局。在香港贸发局副首席经济师邱丽萍看来,“可能制造业总部在香港,市场推广和生产在珠三角。”

纺织业研究报告范文5

2007年5月,江苏太湖爆发严重蓝藻污染;当年9月,江苏省第十届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二次会议重新修订《江苏省太湖水污染防治条例》(下称《条例》)并向社会公布。10年过去,江苏省人大对这一“倒逼流域产业转型升级的最严环境准入制度”实施效果的评价是“根本好转尚有差距”但“太湖水质持续向好”。

然而,全球最为密集的纺织业生产基地江苏盛泽却因《条例》制约陷入了看似无解的“怪圈”――出于环保需要,织造重镇盛泽亟须对传统印染行业进行技术改造;同样是因为环保,地处太湖流域保护区内的盛泽印染企业提升改造被法规禁止。

印染治污迫在眉睫

苏州市吴江区的盛泽镇明清时期就以发达的丝绸织造和繁荣的丝绸贸易以一镇之域与杭州、苏州、湖州并称“四大绸都”。到2017年,130亿米/年的织造量更使其成为我国极为重要的丝绸化纤纺织品生产、交易和出口基地。

《中国经济周刊》记者调研得知,盛泽现有印染企业30家,各类印染设备4550台,另有大量配套设备。由于盛泽的印染企业大多建于上世纪90年代,三大问题已摆在眼前:第一,区域位置敏感。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张,多数企业与居民区、商贸区混杂相处,环境污染乃至事故风险随处存在。第二,环境基础薄弱。企业厂房年久失修、生产设备陈旧不堪,环保治理水平亟待提升。第三,产业短板突出。不能改造便无法对接最新科技、引进最新设备、生产最新产品,深度开发水平与国际先进企业差距逐步拉大。

另一个十分敏感的矛盾是:盛泽地区印染企业废水排放的主要渠道为距江浙交界处不足10公里的清溪河,80%以上的污水由此流向浙江,时常引发省际纠纷,影响社会稳定。

吴江区有关人士告诉《中国经济周刊》,为解决印染企业普遍存在的高污染、高能耗、低产出等问题,2013年12月起,该区开始在吴江高新区(盛泽)筹备建设“纺织循环经济产业园”。目前,相关单位已经相继完成《可行性研究报告》《总体规划》《产业园规划环境影响报告书》等文本的编制工作并落实了部分土地指标。按照规划,该产业园将建设10万吨/日综合污水处理工程、2×400MW(天然气)燃机热电联产项目,通过把印染企业整合入园实现集中供水、集中供热、集中排污、集中处置,以达到废水中水回收利用、废布再生造粒等环保目标。预计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将降低15%,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下降10%,用地面积减少30%。

治污条例竟成环保升级障碍

然而,《江苏省太湖水污染防治条例》第四十五条第一项明确规定:太湖流域一、二、三级保护区禁止新建、改建、扩建印染企业……上述环保项目因而搁浅。

“‘禁令’迟迟不见‘松动’,使得规划环评无法受理继而项目备案无法进行,纺织循环经济产业园各项后续工作难以继续推进。因此,盛泽地方党委、政府十分希望能够在《条例》修订的‘观望期’内将此项目列入江苏省省级循环经济‘试点’范围,取得‘先行先试’的资格。”该人士表示。

记者还从有关渠道获悉,2014年,江苏省有关部门曾制定了《江苏省太湖流域印染行业专项整治工作方案》(2014―2016),吴江纺织循环经济产业园的建设构想完全符合这一方案的基本精神,而同样是囿于《l例》的制约,《方案》至今未能实施。

一位长期关注盛泽问题的业内专家告诉《中国经济周刊》,“纺织循环经济产业园”有先例可循――印染企业同样密集的浙江省绍兴市柯桥区就已经成功实施了类似的产业集聚升级工程,2010年6月开始将80%以上的印染产能集聚到滨海工业区并加以提升改造,环境质量得到明显改善。遗憾的是,起步并不算太晚的盛泽,还在纸上谈兵。

另据调查,虽然企业搬迁和设备更新需要承担巨额成本,但具有长远眼光的盛泽企业家们大都积极支持“集中入园”,并对园区规划建设、产品提档升级、排污许可分配、土地配置方案、搬迁计划政策等提出了自己的意见和建议,当地群众更对印染企业的外迁和升级抱有极高的期望。

破解僵局还欠东风

《中国经济周刊》记者在调研中获悉,盛泽的“纺织循环经济产业园”从一开始就受到江苏省和苏州市两级政府的高度关注。该省各相关部门与苏州市、吴江区进行会商后达成一致看法:从纺织丝绸产业健康发展的角度看,由分散到集中、由中端到高端,转型升级势在必行;从加强环境保护建设生态文明的角度看,也要求加快实现项目集中建设、污染集中治理。而项目“长期未能取得实质性推进,关键是面临地方性法规约束” 。

为此,该省相关部门建议:一是由省法制办牵头,省发改委、经信委、环保厅等部门配合,开展调研论证,尽早向省政府提出《条例》修正(修订)建议;二是鉴于《条例》修正(修订)或需较长时间,建议省政府向省人大提出建议,省人大常委会修订《条例》前对吴江纺织循环经济产业园所涉规划环评、项目环评、项目审批等事项作出特别授权。

纺织业研究报告范文6

轮到氨纶领涨

国内纺织服装行业复苏、氨纶出口增长共同推动了需求增长,即使在传统淡季,旺盛的需求也使得氨纶厂家继续保持高开工率、低库存。需求的相对刚性使得纺织服装在经济复苏过程中率先走出低谷,纺织服装出口也明显好转,拉动了纺织服装的产量增长,进而带动对于氨纶的需求。

年初以来,化纤产品价格不断上扬,其中以氨纶最为明显,受供需关系不平衡影响,氨纶企业接连提价。

2009年11月以来。氨纶价格持续上涨,继11月底40D价格上涨1000元至48000元/吨后,今年1月12日的氨纶行业会议上调40D氨纶价格3000元至51000元/吨。春节后,氨纶企业报价普遍上调3000元~5000元/吨,主流厂商40D氨纶报价在54000元~57000元,吨。预计近期氨纶价格仍将维持上涨的态势。

另外,锦纶纤维、锦纶切片、涤纶短纤等产品价格也有近10%的涨幅,这表明年初以来化纤产品需求良好,随着纺织服装内外需不断好转,化纤产品价格将继续呈现上涨趋势。

据湘财证券分析师发表研究报告指:2009年我国氨纶产量20.31万吨,同比增长21.21%,国内消费量20.10万吨,同比增长27.27%,加上出口后的下游需求量为22.96万吨,同比增长32.56%。2010年氨纶新增产能较少,产能增速约为5%;出口复苏将推动氨纶需求的增长,预计氨纶下游需求量增长率18%以上。产能增速低于需求增速,氨纶行业周期向上确定。光大证券分析师认为,氨纶行业经过了2008年的暴跌,从2009年开始新建产能明显不足,即使2010年初开始新建产能,新一轮的产能投放也至少要到2011下半年才能形成。则未来一年半至2年的时间内,产能新增几乎断档。

出口型更看好

金融危机导致国外客户在2008年下半年大幅减少氨纶采购,但2009年4月起国际市场需求逐步恢复,累积的需求开始释放,国际客户进入市场购买氨纶,推动我国氨纶出口自09年4月开始逐步增长,创出历史新高。

3月10日,海关总署10日2010年前两个月我国进出口情况。据海关统计,今年前两个月我国纺织纱线、织物及制品出口额为101.59亿美元,同比增长39.43%,其中2月份出口额为45.78亿美元,同比增长78.60%,月度出口增速从去年11月份转正以来增速不断扩大;2010年前两个月我国服装及衣着附件出口额为180.83亿美元,同比增长2371%,其中2月份出口额为80.97亿美元,同比增长96.92%,月度出口增速自2009年下半年以来首次转正。

目前化纤板块上市公司有25家,其中出口占主营业务15%以上的有6家,而海利得、烟台氨纶出口占比更是达到50%以上,纺织品服装的出口回暖将给出口占比较高的公司带来更大利好。

华峰氨纶1月份40D氨纶均价约为50000元,吨,春节后40D氨纶成交价格已上涨至53000元,吨,20D氨纶成交价格也从70000元/吨上涨至73000元/吨。烟台氨纶40D氨纶成交价也从节前的1000元/吨上涨至54000元,吨,新签合同报价已上涨至56000元,吨。

此次春节后氨纶价格上涨,是2009年中期以来历次涨价中幅度最大的一次,并且从时间上看涨价时间也更为密集,涨价间隔时间更短。氨纶价格已突破加速上涨的拐点,氨纶价格上涨进入快车道。预计近期氨纶价格仍将维持继续上涨的态势,在3月中旬,40D氨纶价格上涨至58000―60000元/吨;而此次氨纶价格的上涨,将可能持续到5月份。

华峰氨纶、友利控股、烟台氨纶这氨纶生产的前三甲也凭着各自的本事,迎接收益。烟台氨纶:氨纶芳纶齐进

烟台氨纶是我国第一家氨纶生产企业。虽然其氨纶年生产能力小于华峰氨纶,但其拥有的芳纶项目增强了企业竞争力。在氨纶价格节节攀升的行业景气上行环境中,烟台氨纶抛出7000吨舒适氨纶纤维生产线投建计划,引人瞩目。

烟台氨纶拥有氨纶产能2.2万吨,去年上半年公司氨纶毛利率不到6%,随着下半年价格回升,毛利率提高到20~25%。

在烟台氨纶的发展规划中,氨纶和芳纶两个主营业务的发展同步进行。有关证券师分析认为,烟台氨纶2010年底拟投产5000吨医用氨纶和1000吨对位芳纶项目,将会极大地增加公司产品毛利率,增加公司利润,巩固公司在行业中的优势地位。

事实上,烟台氨纶的氨纶和芳纶业务均有上升和复苏的动力。其拥有氨纶产能2.2万吨,目前毛利率已提高到20%~25%。同时,烟台氨纶的芳纶市场占有率为60%左右,对位芳纶的毛利率也将维持在40%-50%,该产品利润较为丰厚。预计2009年烟台氨纶全年芳纶销售量在2000多吨左右。随着海外市场的回暖,2010年芳纶需求有望复苏。

从具体产品上看,烟台氨纶生产的间位芳纶市场占有率为60%,毛利率为34,53%,大大高于其氨纶5.41%的毛利率。2010年拟投产5000吨医用氨纶和1000吨对位芳纶,其中对位芳纶100吨中试已完成。对位芳纶具有很高的经济附加值,而医用氨纶在医用和保健卫生领域市场前景较好,预计新建项目投产后将迅速占领国内市场。华峰氨纶:依托差别化

1月18日华峰氨纶公布2009年业绩快报

在2006年,华峰氨纶有4个募投项目投产,新增产能8000吨:主要为3000吨高透明度差别化氨纶、1000吨细旦氨纶、1000吨耐氯氨纶和1000吨经编氨纶。2008年,公司新投产1万吨经编项目和I万吨纳米改性氨纶项目。新产能的投放使得公司产品差别化率不断提高。截至目前,华峰氨纶产品差别化率高达50%左右,远高于国内30%的平均水平,平均产品价格也比常规品种高1000元/吨左右。

根据华峰氨纶近期公布的2009年业绩快报,2009年度企业实现营业收入11.96亿元,同比增加17.74%;实现净利润1.1亿元,同比下降32.92%。公司公开资料显示,第二季度以来下游纺织业对氨纶产品的需求回暖,氨纶产品市场价格上涨是企业主营业务赢利好转的根本原因。公司生产线全面复工,技改扩建项目全部投产。目前华峰氨纶的年产能达到4.2万吨,拥有48条生产线,居全国第一、全球第三。其中,经编氨纶产能为1万吨,年、纳米改性氨纶产能为1万吨/年,氨纶产品差别化率提升至50%以上,高于国内30%的平均水平。

众多券商看好华峰氨纶的原因主要有两点。首先是差别化氨纶产品。从产品结构来说,华峰40D氨纶产量占50%左右,20D氨纶占20%,40D经编约占10%~15%。事实上,差别化氨纶的生产成本与常规品种差别不大,但毛利率高。其次,华峰氨纶纺丝技术的生产效率和节能降耗居行业领先水平,生产成本中大约60%的原材料可以依托集团的大宗采购平台进一步降低成本。

友利控股:产能扩张适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