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妈妈有办法课件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植物妈妈有办法课件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植物妈妈有办法课件

植物妈妈有办法课件范文1

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新的生命》第四课。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知道植物传播种子有不同的方式都是为了能将种子散播得更广,以有利于繁殖后代。

2.理解种子和果实的结构与种子传播方式之间的联系。

过程与方法:

1.在观察的基础上进行合理的假设。

2.利用实验等方式寻找证实验证推测的过程,体验并学习初步应用“观察―推测―验证”的科学实验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有探究植物种子传播方式的兴趣。

2.培养学生亲近大自然、热爱大自然的意识,发展对周围事物的好奇心。

【教学重点】

认实种子传播的几种方式。

【教学难点】

种子和果实外部形态、结构与种子传播方式之间的联系。

【教学准备】

1.分组:绿豆荚、苍耳、蒲公英。

2.多媒体教学课件,影音资料。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1.出示课件:塔树

师:这是摄影师在湖南省长沙市望城县茶亭镇拍摄到的。看到这幅图片,我心中不禁有一个疑问,树的种子是怎么到塔尖上安家落户的呢?同学们能帮老师找到合理的解释吗?

2.学生质疑、推测,说明理由。

3.谈话:自然界真是无奇不有,今天我们就来当回小科学家,一起研究植物散播种子到底有着怎样的奥秘!(板书:把种子散播到远处。)

二、共同探究

(一)风传播

1.(出示课件)蒲公英

师:小科学家们认识这是什么吗?(蒲公英)

2.小游戏:吹蒲公英种子

师:我们以小组为单位,一分钟内蒲公英种子不落地的小组为获胜组。

(分发蒲公英种子)准备好了吗?开始!

师:(为获胜组颁发奖品:放大镜)希望同学们能用它去发现更多的科学奥秘!

3.汇报发现

师:在刚才的游戏中,你们有什么发现?(板书:轻、小、风传播)

4.说明自然界中还有哪些植物也是靠风来传播自己的种子的?(出示课件:杨树、柳树种子图片)

(二)自体传播

1.提出问题

师:风儿把长着绒毛的蒲公英种子带到远方,找到了新家。那么,你们知道绿豆是怎样散播种子的吗?(出示绿豆荚)

汇报并小结:绿豆传播种子的方式可能是靠自身力量。同学们的猜想是否正确呢,下面我们就做个实验验证一下。

2.小M实验,探究绿豆果荚的结构特征和散播方式

(1)小组做实验,实验要求:(出示课件)

①观察绿豆果荚的特征。

②用手轻轻捏绿豆果荚,观察发生的现象。

③通过实验,讨论绿豆种子的散播方式。填写好探究记录单(二)。

学生拿出标本袋进行观察、探究。

(2)小组汇报实验结果

师:刚才我们通过实验,知道了绿豆是靠自身力量来传播种子,这种方式叫自体传播。(板书:自体传播)

3.你还知道哪些植物靠自体来传播种子呢?

(三)动物传播

1.粘挂传播

(1)出示苍耳

师:刚才我们研究了自体传播、风传播,有一位小客人已经耐不住性子了,急着跟大家见面了。不过它可是爱讲排场的,非得各组组长列队欢迎它才行。各位小组长来迎接一下这位小客人好吗?(将苍耳粘在同学身上,并带回座位)大家认识我们这位小客人吗?

(2)猜测苍耳种子的散播方式

师:同学们知道苍耳是怎样把它们的种子散播到远处的?

(3)联系实际

师:生活中你有这样的经验吗?

(4)观察结构

师:苍耳身上有什么特殊结构才使它能粘挂在动物身上呢?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它的结构特征,看有什么发现?

(5)小组汇报(板书:刺钩)

师评:苍耳妈妈可够精明的,只要给种子穿上一件带刺的铠甲,种子就可以很方便地搭上免费的动物旅行车,带它们走四方,闯天下。我们把这样的传播方式叫做粘挂传播。

师:你知道还有哪些植物也是用这种粘挂方式来散播种子?

生:有蒺藜等。(出示课件:蒺藜、鬼针草)

2.吞食传播

师:在野外还有很多野果,他们不但颜色鲜艳而且味道鲜美。

(1)出示各种野果图片。

(2)学生推测散播方式(出示课件:动物食野果图片)。

像这样利用吞食来散播种子的方法,我们把它叫做粘挂传播和吞食传播,都是通过动物进行传播的,我们把它统称为动物传播。(板书:美味、动物传播)

(四)水流传播

1.提出问题

师:我们刚才讨论的都是陆地上生活的植物种子的传播方法,那么生活在水边或水里的植物靠什么方法来传播种子呢?(水)

师:如果你是一种需要靠水来传播种子的植物,你觉得你的种子需要具备什么样的结构才能够被水传播走?

2.学生讨论交流

能够浮在水面上,够轻或者有能够让它浮的结构;不怕水泡,不能一泡就烂,要够结实。(板书:特殊果皮)

师:大家分析得很有道理,我们一起来看一段视频看看我们猜得对不对。(播放视频:莲蓬)

3.小结

靠水流来传播种子的方法称为水传播。(板书:水传播)

还有哪些植物种子也是在水中传播的?

三、视频验证

小科学家们,你们真了不起!通过研究,我们发现了四种散播种子的方式。我们的发现是否与科学家的发现相同呢?让我们共同观看一段视频吧。(播放视频)

植物妈妈有办法课件范文2

初中生物探究式课堂教学一般多以观察探究、实验探究、调查探究为主,无论哪种探究方式,教师都应作好充分的准备。如应该准备好各种教具、器材,查找有关资料,设计好教学流程,预测可能发生的问题并考虑解决办法等。另外,课前发动学生进行一些动植物标本的采集,对一些自然环境、自然现象的观察,一些资料的调查、收集等,可以培养学生多渠道获取信息的能力,也可使学生获得一些亲身体验和感受,从而有利于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2.置疑导入法在课堂中的应用

2.1设置悬念,能很好地“凝聚”学生的注意力

利用悬念来导入新课,既可巧妙地提出学习任务,又能创设探索知识的良好情境,同时还能够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如在讲述“光合作用”时,可这样设疑导入:同学们想一想公共汽车如果没有油会怎么样?“不能开动”;“地球上没有绿色植物会怎么样呢?”“后果不堪设想”;“那么绿色植物在自然界为什么如此重要呢?”这一设问立即引起学生的极大兴趣,集中了学生的注意力。

2.2故事典故导入法

一个个熟悉的故事、典故、谚语等,常常能够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情境中学到了知识,掌握了技能。根据教材内容的特点和需要,选一些联系紧密的典故、谚语、歇后语、谜语等,可避免平铺直叙之弊,收授教于趣之效。如学习《基因的显性和隐性》时,给学生讲了一个小故事:有这样一个学生,他的爸爸妈妈都是双眼皮、大眼睛,而他却是单眼皮、小眼睛,为了这事他很郁闷,甚至有时偷偷掉眼泪,怀疑他是不是爸爸妈妈捡来的孩子。直到他学习了今天的知识,才解开了他心中的疙瘩。同学们能不能解开这个问题的谜底呢?在学习“食物链”时,从“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谈起;学习“被子植物的个体发育”时,从“麻屋子,红帐子,里面住个白胖子”开始;从“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引出“条件反射的形成”这节内容。

3.教学问题设计

3.1悬念是激发思维的探索性好奇心是追求知识、探索真理的源泉

教师在设计教学问题时应认真分析教材,在最佳处创设悬念情境,这样可以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从而使学生对所讲内容产生一种急于追下去的心理,因而注意力倍加集中,求知欲倍加旺盛。例如在学习植物根的结构时,为了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一开始就进入积极思考的状态,教师可从生产生活实际出发设计问题:农民在移栽庄稼时为什么要选阴天或傍晚,还要带土移栽?为什么说“大树底下好乘凉”?仙人掌为什么可以治疗无名肿毒?为什么施肥过多会出现“烧苗”?施肥前为什么要先松土?俗谚“冷水田低产水稻”“、烂泥田低产水稻”有何科学根据?这些现象或者俗谚都是学生所熟知的,如何用生物学知识来解释呢?这时学生就会产生强烈的、渴知的心理状态,从而有效地激活了思维的探索性。

3.2教学问题设计要“巧”,激发思维的灵活性

“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善于寻找最佳时机,在学生思维容易堵塞的地方巧妙设疑,创设“愤“”悱”情境,以激发学生思维的灵活性,然后开通思路,释疑解惑。例如复习生物的发育时,先引导学生回顾概念“受精卵是一个细胞。这个细胞经过细胞分裂、组织分化和器官形成,直到发育成性成熟的个体,这就是生物的个体发育。”然后提问:植物和动物个体发育都是从受精卵开始的,这种说法对吗?学生多数都不假思索地答“对”。此时教师进一步设疑“:雄蜂个体发育的起点是什么?月季在进行营养生殖直接产生新个体时,个体发育的起点又是什么呢?”这样,教师于无疑处生疑,在学生最容易忽视的地方因势利导,有效地激发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从而使学生之前的错误得以纠正。教师对教学的总结是相当重要的。

4.探究疑问,合作学习

4.1个别探究

学生因人而异,各自具有不同的知识经验,情感体验和生活经历,也有不同的思维方式,因此先安排个别探究,让他们自由地、开放地去阅读教材以及提前自己搜集的资料,找出生态系统的组成,及各组成部分之间的关系,这样可以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个性特长,同时有利于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和探究能力,也为小组讨论奠定基础。

4.2小组讨论

前后桌4人一组,小组成员在个别探究的基础上发表自己的见解,互相学习、共同研究,直至形成小组共识。在此过程中,教师对有困难的小组进行帮助指导,对学生提出的具有普遍性的问题结合挂图、课件及时向全班学生进行点拨。通过小组讨论,不仅可以使学生牢固掌握“生态系统的组成”的知识,更重要的是给学生提供了一个自由的空间,让他们充分张扬个性,释放个体潜能,同时培养了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协作精神。

4.3组间交流

分组扮演动物、植物、细菌和非生物的角色,登台四、课件展示,突破难点生态系统中的食物网中,食物链相互交错,要找全、找准确每一条食物链对有些同学来说很困难,借助于课件则此问题可迎刃而解。通过课件可将一个复杂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用不同颜色的线一条一条地展示给学生观看,还可以出几道类似的习题让学生有选择地自主完成。这样难以表述的东西变得比较直观,化难为易,学生欣然接受,为进一步探究提供依据。在生物教学中对问题的探究不能浅尝辄止,要引导学生多层次、多方位、多角度地思考问题,对问题的探究要进行引申、发散与联想,由部分引申到整体,由成果联想到应用等等。通过探究式课堂教学,开发学生的智力,发展学生的创造力,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使学生学会学习和掌握科学的方法,为终生学习和工作奠定了基础。

植物妈妈有办法课件范文3

关键词:小学语文 提问 策略

陶行知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巧妙的提问能启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理解所学知识。美国教学法专家斯特林 G 卡尔汉认为 :“提问是教师促进学生思维、评价教学效果以及推动学生实现预期目标的基本控制手段。”教师“满堂灌”的教学早已被批贬屏弃,要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开动脑筋、发展智力、提高能力、巩固记忆,那么老师就要巧设问题来引导点拨学生。在倡导高效课堂的今天,所设计的课堂提问,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的好坏。

一、抓住题眼,激发兴趣

大部分学生开始时对课文学习并不感兴趣。因此,教师要透彻了解教材,抓住课文的突破口,从课文题眼入手,有意识地创设提问情境,激发学生对课文学习的兴趣。在学生为回答问题,进行思索、探究的同时,也提高了他们的思维能力。这样,学生初读课文时,就很容易把握课文所表达的主要内容。题眼往往是在题目中起到关键作用的词语,它不仅反映了文章的中心内容,还体现了题目的特殊性。让学生抓住题眼,也就抓住了文章的中心内容。如在学习《美丽的丹顶鹤》一文时,教师出示课题后,就可以启发学生寻找题眼的亮点,抓住 “美丽”一词,设置提问:“丹顶鹤美丽的外形是什么样子的?”、“丹顶鹤美丽的歌声是什么样的?”“丹顶鹤是否也有着同样美好的心灵呢?”等。教师利用题眼进行提问,学生也就自然产生了读书的欲望,从而激发学生初读课文的兴趣。

二、把握时机,注重启发

问题要选择最佳时机,力求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提问的时机迎合了教学的需要并与教学视角相吻合,我们就可以称之为“最佳时机”。孔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调动学生进入“愤悱”状态,引导学生“生疑”、“质疑”、“释疑”,培养他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有了疑问,就会产生求知欲望,就非要弄个水落石出不可。因此,教师在组织教学时,要善于根据教材内容,或课前设疑、引人入胜,或课中置疑、波澜跌宕,或课后留疑、回味无穷,使学生在课堂上始终处于一种积极的探求状态。如在教《植物妈妈有办法》时,当学生明白植物妈妈的办法很多很多时,就应该让学生默读课文,说说植物妈妈有哪些办法?从哪些句子知道的?这一问,激发了学生思维的翅膀,学生开始认真地看书,寻找答案。通过学习、思考,学生很快就知道了:蒲公英妈妈给孩子准备了降落伞,只要有风吹过,孩子们就乘着风纷纷出发;苍耳妈妈给孩子穿上带刺的铠甲,只要动物经过,孩子们就能去田野、山洼;豌豆妈妈让豆荚晒在太阳底下,啪的一声,豆荚炸开,孩子们就蹦着跳着离开妈妈。紧接着,老师又话锋一转,课前,老师布置大家查找资料,你还知道哪些植物传播种子的方法?这时,教室里热闹极了,有的说,椰子:靠水来传播,椰子成熟以后,椰果落到海里便随海水漂到远方。有的说,睡莲:睡莲的果实成熟后沉入水底。果皮腐烂后,包有海绵状外种皮的种子就会浮起来,漂到其它地方。有的说,樱桃、野葡萄、野山参:靠小鸟或其他动物把种子吃进肚子,由于消化不掉,便随粪便排出来传播到四面八方。还有的说,凤仙花:凤仙花的果实会弹裂,把种子弹向四方。可谓是“一石激起千层浪”,“水到渠成”。

三、突破难点,促进探索

植物妈妈有办法课件范文4

图1 以Flas吸引幼儿的注意力

一、运用多媒体课件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

幼儿园小班年龄的幼儿认知靠行动,情绪波动大,爱模仿,常把假想当成真实,常把动物或物体当做人。他们是在模仿中学习成长的,他们的思维正处于直觉行动到具体形象思维阶段,他们的认知在很大程度上要依赖于行动,他们会“边做边说”或“先做后说”,常把自己假想的事情当成真实的事情。依据《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根据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我们尝试运用现代化教学设备或自制教学课件,探索多媒体教学,激发幼儿主动参与学习,呈现最佳学习状态。我们挖掘多媒体教学的优势,以达到优化教学内容、优化教学情境、优化教学过程的目的。

心理学家特瑞赤拉早年通过大量心理学实验证明:人类从外界获得的信息中有83%是通过视觉,11%是通过听觉,1.1%是通过味觉,1.5%是通过触觉,3.5%是通过嗅觉。人们通过视觉和听觉获得的信息占94%,可见人类的视觉和听觉对学习的重要作用。多媒体教学就是运用逼真的形象、清晰的声音、丰富的色彩、运动的画面等刺激幼儿的视听感官,从而提高教学效果,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提高活动质量。多媒体技术能为教学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化无声为有声,化静为动,引起幼儿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参与活动的积极性。

传统教学中,幼儿面对静态的绘本、图片,难免会感觉枯燥乏味。计算机多媒体克服了这一缺陷,静止的文本可以按指定的轨迹运动,还可以像拉窗帘一样呈现一幅幅变换的图像,色彩可以变化,速度可以控制,并且还能加入声音,使课件生动有趣。例如在主题活动“可爱的小鸡”中,笔者用录像的形式将幼儿与小鸡一同生活的点滴记录下来,播放给幼儿欣赏,唤起幼儿对小鸡的热爱之情,这样把生活经验迁移到了美术活动中。为了达到更好的效果,笔者还制作了相关主题的多媒体课件,将PPT课件画面设计成拉窗帘式的动态效果,依次呈现母鸡、鸡蛋、小鸡、小草、小花、大树、毛毛虫、蜗牛等各种形象的小动物、植物,幼儿马上被吸引了,聚精会神地观察着鸡妈妈把鸡蛋孵出小鸡的全过程。当播放音乐《母鸡孵蛋》《小鸡出壳》时,视听结合,顿时使枯燥的内容变得生动起来,所创设的情境及各种形态的小鸡,刺激了幼儿的多种感官,激发了幼儿的兴趣。幼儿通过观察小鸡,掌握小鸡的身体结构和动态画法,在创作过程中较好地达成了活动目标。

二、利用信息技术突破教学重难点

小班的幼儿对周围的事物充满了好奇,探索的欲望很强,但注意力容易分散,在美术活动“关住灰太狼”中,笔者设计了Flas,以幼儿喜欢的小兔动画形象引入,在活动中运用色彩鲜艳、栩栩如生的大灰狼和小兔动画,配以精彩的故事音频,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调动了幼儿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当大灰狼要吃掉小兔时,幼儿纷纷动脑筋想办法,帮助小兔逃脱大灰狼的追捕。丰富的感官刺激、充满童趣的动画故事,较好地吸引了幼儿的注意力,巧妙地引导幼儿在有趣的情境中练习画横线和竖线,锻炼了幼儿的小肌肉发展和手眼协调能力,发展了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创造性思维。通过捉住大灰狼的情境,提供水彩笔、油画棒、毛笔以及大小不同的“狼”等丰富的绘画材料,请幼儿自主选择,激发幼儿强烈的作画愿望,进一步体验绘画带来的快乐。

本次活动开展前,幼儿首先欣赏了动物园的动物及其生活环境,知道凶猛的大型动物住在哪里,并认识了各种各样的笼子作为前期铺垫,通过讨论总结出笼子的特征。活动过程中,当大灰狼要伤害小兔时,幼儿能够很好地迁移经验,想出把大灰狼关进笼子里的办法。活动中通过Flash课件很好地帮助幼儿认识了笼子的特征,并且通过课件演示画笼子的过程,让幼儿更加直观地了解横竖交叉线的绘画方法,突破了活动中的重难点,很好地达成了活动目标。此次活动后,笔者也进行了反思:在完成活动目标的基础上,是否可以请小班年龄的幼儿尝试计算机操作,增强幼儿的参与性,通过多媒体交互式学习促进师幼互动呢?

图2 幼儿观看课件后自己动手画笼子

三、通过游戏练习实现有效的师幼互动

通过多次实践与反思后,笔者认为除了运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吸引幼儿外,还要考虑如何支持师幼互动,以及如何激发幼儿动手操作的兴趣。为此,笔者设计了数学活动“美丽的项链”。本次活动以游戏和故事情境贯穿,并且巧妙运用多媒体课件引出美羊羊的项链店开业了,激发幼儿帮助美羊羊穿项链的兴趣。通过播放美羊羊的项链,展示AB模式排列的方法,使幼儿直观感知排序的规律,帮助幼儿突破重点,解决活动的难点,并在幼儿理解AB排序模式的基础上,出示项链范例,请幼儿按照一定的规律继续将半成品的项链完成。由于受经验和思维能力发展水平的影响,有的幼儿往往前一个珠子穿得还是正确的,后一个珠子就错了。针对这一现象,笔者引导幼儿把观察到的规律用语言表述出来,如“一个大桃心、一个小桃心、一个大桃心、一个小桃心”,并且一边说出规律一边做相应的动作,自然地渗透语言领域教育,有利于帮助幼儿形成清晰的思路,增强行动的目标性,有效地帮助能力较弱的幼儿达成目标。

课件还具有交互功能,幼儿可通过点击计算机屏幕上的珠子并拖拽到项链线绳上,尝试按照一定的规律排序,实现人机互动。当幼儿做对后,教师点击课件中的笑脸播放“你太棒了”的音频,鼓励幼儿大胆操作,有效促进师幼互动。

在幼儿掌握AB模式排序的基础上,根据幼儿的个体差异,还设计了难度较大的游戏练习,请幼儿选择小珠子穿整条项链,这就需要幼儿先动脑筋思考想要穿出什么规律的项链。在没有提示的情况下,让幼儿在操作计算机的过程中,通过点击屏幕上的珠子进行拖拽,并尝试按照一定的规律穿到线上,发展创造性思维及手眼协调能力。这样的游戏练习巩固了活动中按照AB模式排序的目标,让幼儿既享受操作活动的乐趣,又能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幼儿通过Flash课件理解AB模式排序后,可以选择不同大小的蝴蝶、珠子及不同颜色的苹果、纸张等丰富的材料进行操作活动,满足了不同幼儿的个体需求以及自主发展,使幼儿动手动脑,乐此不疲,发展了幼儿初步的推理能力和创造性思维。

植物妈妈有办法课件范文5

关键词:想象力;迁移情感;矛盾

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4-0082-02

爱因斯坦曾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是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严格地说,想象力是科学研究中的实在因素。"这段话精辟地概括了想象力的作用。想象是对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重新组合,从而形成新形象的心理过程。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良好契机。因此教师要在阅读教学中创造一切机会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本文从"妙用迁移点、体验情感点、挖掘空白点、捕捉矛盾点"四方面阐述如何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1.妙用"迁移点"

语文教学要着力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感受力和运用能力,正确引导学生感悟语言、积累语言、运用语言是提高阅读教学效率的关键。教学时利用文章中语言表达有特点的词、句、段,让学生反复阅读、思考,然后通过迁移训练,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请看片断《四季》:

师:看了课件,小朋友认识了更多的景物,你们想不想当一回小诗人,自己来编儿歌?

(课件显示一张图片,出现一个句式)

师:老师可喜欢春天了,我就给春天编了一句儿歌:桃花红红,它扬着小脸说:"我是春天。"(学生纷纷举手,迫不及待地想展示)

生1:黄叶飘飘,她跳着舞蹈说:"我是秋天。"

生2:柳条长长,她弯着腰说:"我是春天。"

生3:黄黄,她骄傲地对大地说:"我是秋天。"

生4:西瓜圆圆,它挺着大肚子说:"我是夏天。"

生5:桂花香香,它自豪地说:"我是秋天。"

生6:腊梅怒放,她不怕冷地说:"我是冬天。" ……

在教师的启发下,学生的想象插上了翅膀,一个个小诗人就诞生了。虽然他们是模仿,但仿中有变,变中创新,说得多棒!学生在练习中不但训练了口语交际能力,而且让学生在有趣的实践中自己感悟了一些语言的规律的法则,使学生的想象能力和思维能力得到了很好的发展。

2.体验"情感点"

文章不是无情物,它是作者情动而辞发的产物。阅读既是批文入情的过程,又是缘情悟文的过程。教师在教学设计中要找到课文的情感点,精心设计问题情境,开启学生的思维,激活学生的情感体验,愉悦学生的身心,张扬学生的个性,为学生的流畅表达创造条件。

如《丑小鸭》一文:(师生通过朗读感悟、角色体验一起学完了3-6自然段, 已经深深感受到丑小鸭的可怜,甚至有孩子已经为丑小鸭不幸的遭遇泪汪汪。)

师:学到这儿,小朋友一定在为这只可怜的丑小鸭伤心、难过,你心里一定有很多话想说吧!请你选择其中的一个角色,把你想对她(他)说的话说出来吧!(角色有:丑小鸭、丑小鸭的哥哥姐姐、养鸭的小姑娘、鸭妈妈、农夫)

生一:丑小鸭,只要你能坚强面对一切,不气馁,你肯定会有幸福的一天!

生二:鸭妈妈,丑小鸭也是你的孩子,你一定要公平地对待它!

生三:鸭哥哥、鸭姐姐,丑小鸭长得丑,心里已经很难过了,你们应该帮助它、关心它,相亲相爱,这才像一家人嘛!

生四:农夫,你真是个好心人,谢谢你对丑小鸭的帮助!……

教学中,教师通过精心设置的氛围让学生沉浸在情感的波澜里,驰骋于想象的世界里,让学生经历文中角色的动作、语言,体验角色的心理活动,与他们同喜同悲,才能让学生得到真实、亲切的感受,进而引发共鸣,并在共鸣中洞开心门,直抒胸臆。

3.挖掘"空白点"

文本留下的"空白",往往让人有"意犹未尽"的感觉。在教学中,通过挖掘课文的空白点,在平等对话的基础上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让他们去想象思考,从而获得情感的升华,语言的内化,思维的训练。

如教学《植物妈妈有办法》一诗,教师边用课件展示(蒲公英随风飘走,兔子挂着苍耳在田野奔跑,豌豆被太阳晒炸的情景)边用优美的语言启发学生想象:我们来做个小蒲公英、小苍耳或小豌豆,到神奇的大自然里进行一次想象旅行……小朋友个个思维活跃,在创新的王国里自由驰骋,无拘无束的倾吐。"我是一个小小的苍耳,浑身长满了刺儿。一天,小兔儿从身边跑过,我就紧紧粘在兔子背上,做了一次免费的长途旅行。我跑过田野,跑过树林,最后落在小溪边,哗啦啦的小溪伴我歌唱,我感到自己很幸福。" "我是一颗小小的蒲公英,妈妈给我准备了小白伞,妈妈让风爷爷带我去旅游。于是,我就乘着风飞呀飞,一直飞到一个公园里,我在那里生根、发芽、开花了,我把公园打扮的更加美丽!"

想象,给了学生一个开放的环境,也激发了学生表达的欲望,当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把"旅行"说得那么形象生动,表达了自己独特的"情"和"味"。

4.捕捉"矛盾点"

"矛 盾"的描法也是文学作品惯用的技巧,作者常常用借助矛盾的对立和统一来表达思想感情、突出人物和事物特点的,看似矛盾,实是统一的。小学语文教材中也 有不少这样的描写,教师要善于捕捉课文的矛盾点设问,形成一种认知冲突,既能帮助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又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比如,教《十里长街送总理》一文时,就可以抓住"一位满头银发的老奶奶双手拄着拐杖,背靠着一棵洋槐树,焦急而又耐心地等待着。"一句提问:"'焦急'是着急的 意思,'耐心'是不着急的意思,'焦急而又耐心'不是矛盾了吗?"这一提问学生思维火花被激活了,通过讨论探究,学生进一步理解了词语背后蕴藏的感情。教师抓住这对"矛盾的词语"引导学生思考,让学生从中体会到老奶奶想快一点见到总理灵车,又无论多久都要等到总理灵车到来的矛盾心情,反映崇敬总理的情感,总理的伟大形象深深扎根在学生心中。

第斯多惠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给学生多大的舞台,他(她)就能跳出多美的舞蹈。学生的潜力是无限的,关键在于教师是否给了学生足够大的平台,关键在于教师的教学是否能够启发学生想象,唤醒沉睡的潜能,激活封存的记忆,开启幽闭的心智,释放禁锢的情愫。

参考文献

[1]《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

植物妈妈有办法课件范文6

一、信息技术的应用,变革了语文学习内容及其呈现方式

1.信息技术能开拓学生的视野,实现了学习内容的变革

如《植物妈妈有办法》一课,以前在讲这一课的时候,老师最多照本宣科或只能提供给学生几幅挂图,学生理解不深,学习兴趣不高。利用信息技术后,教师可以在网上查找资料设置共享,让学生在校园网络中进行学习,他们可以点击网页读课文,可以查找有关种子传播的大量知识。网上丰富资源的提供,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植物传播种子的方法。从而大大开拓了学生的视野,实现了学习内容的变革。

2.信息技术变革了学习内容的展现方式

如在教学《小小的船》一课时,我将美丽的月夜、闪烁的星空制成课件,然后配上优美的音乐进行幻灯放映,这如诗如画、如梦如幻的诗歌境界在学生脑海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人们说情动于中而发于外,而对着美丽的景色孩子们情不自禁地读起课文来,入情入境。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与体验随之真切,背诵课文也就水到渠成,学习效果特别理想。

3.利用信息技术制作的课件能变革练习内容的呈现方式

如《小小的船》一课的练习,我设计先让学生用简单的拖动来联系课文中的词语,(弯弯的)月儿(小小的船 )……再到复杂的识字游戏(如老师用电子笔写出不同颜色的偏旁部首的字,进行分解、组合、找朋友、搭桥等多种方法 )。孩子们可以自己解决问题,独立识字,也可以合作识字。练习时,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不同的识字方法,量力而行。

二、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变革学生语文学习的方式

1.利用信息技术能在网上学习课文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艺术和习惯。为学生创造良好的自主学习环境,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鼓励学生选择自己的学习方式。学生应该有选择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学习伙伴、学习顺序的权利。但在传统的教学中,基本上是老师讲、学生听,老师问、学生答的单项传递知识的学习方式。虽然有些优秀教师能调动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主动进行师生交流,但很难达到沟通和及时反馈每位学生的学习情况。而运用计算机辅助教学则使课程标准的这些要求能够实现。

2.利用信息技术能提速解决疑难问题

如在《小小的船》一课,“我在小小的船里坐”一句,学生很难理解诗歌的想象手法,影响了学生的朗读。为了突破教学难点,在教学中将这一画面放映出来,学生通过观察屏幕中的内容,在短时间内轻而易举地理解课文的含义,说出自己不同的见解。有的说是做梦,有的说是小朋友画的,有的说是科学家坐着宇宙飞船上太空等。这时,教师随机指导学生朗读诗句,这样学生的学习效果最佳。

三、信息技术的使用变革了师生互动的方式

1.师生互动可以借助学习系统实现一对一的教学

学生在进行练习时教师可以通过教练机对每一位学生进行浏览式的监看,一目了然。发现有学生不能独立完成的试题,就立即进行有的放矢的指导,直到学生真正理解为止,真正做到面向全体,因材施教。

2.教师可以避免课堂上许多陈旧的形式化内容,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如:在学生回答对了一个问题,计算机随之而来的便是一段欢快的音乐,或者是一阵热烈的掌声,以示鼓励,学生听到音乐和掌声时会非常自豪,但学生出现失误时计算机会出现一声叹息,或者是“再想想好吗?”的提示,激发学生更认真地去思考问题,这样既省去了陈旧的形式化表扬,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了及时的反馈,提高了学习效率。

3.学生各种能力得到了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