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黄土高原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游黄土高原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游黄土高原范文1

关键词:小叶杨 生物特征 造育技术

1、基本特性

1.1 形态特征

小叶杨为落叶乔木,属杨柳科、杨属植物,其变种有垂枝小叶杨、秦岭小叶杨等。树高 15m~25m,大者胸径1m以上。树冠开展,通常为阔卵形,树皮灰褐色,老树皮粗糙,具沟裂。小枝光滑,红褐色,后变为黄褐色,长枝棱线明显。叶形变化大,菱状倒卵形,菱状卵圆形或菱状形,长3cm~12cm,宽2cm~8cm,上面淡绿色,下面苍白色,边缘有细钝齿。萌生枝上叶常为倒卵形,先端短尖。雌雄异株,果序长达15cm,蒴果小,无毛,熟后2瓣裂或3瓣裂。花期4月~5月,果熟期5月~6月。

1.2 生物学特性

小叶杨为深根性阔叶树种,根系发达,耐旱、耐寒,适应性较强。在海拔 1000m~3000m之间均可生长,尤以河谷地带生长良好。在子午岭林区山沟、河边、阶地、梁峁上都有分布。它木材轻韧,结构细致,纤维品质较好,可供建筑、家具、胶合板、火柴杆、造纸等用。也是水土保持、防风固沙、“四旁”绿化的主要树种之一。

2、育苗

小叶杨育苗可采用播种育苗或扦插育苗。

2.1 播种育苗

2.1.1 采种

5月中下旬果实成熟后,以果实变黄、部分果实吐白絮时及时采收。采回的果实摊放在室内蓆子或水泥地上晾晒,厚5cm,每日翻动5次~6次,2d~3d果实全部裂嘴后,用竹条或柳条抽打脱粒。细筛精选,去杂,即得纯净种子。

2.1.2 种子储藏

一般当年采种当年育苗,随采随用,尽可能避免采用隔年种子,若暂时不播,需采用密封贮藏法储藏。方法为:将充分干燥到4%~5% 含水量的种子置于玻璃瓶、陶瓷容器中,加盖后用蜡密封,并在容器中放入木炭、草木灰或氯化钙等干燥剂。木炭与种子比例为1:4~5,分层放置。经过贮藏的种子播前要用低温水浸湿催芽,并用0.5%的硫酸铜溶液消毒处理后播种。

2.1.3 圃地选择

选择背风向阳,地势平坦,排灌良好,土壤疏松、肥沃、湿润的地块;无水源污染、土壤污染和空气污染;土层厚度≥70cm,pH值在6.0~7.5之间富含腐殖质的沙质壤土作苗圃地。

2.1.4 整地

上年秋季深翻圃地,深度>25cm,翌年春季浅翻,并碎土、耙平,细致整地,做成畦床。床宽1.2m~2.0m,长5m~10m或视地形而定,两床间留畦梗,梗宽30cm~40cm,梗高5cm~10cm,做到床面平整,能灌能排。整地前撒施硫酸亚铁300kg/hm2进行土壤消毒,并配施过磷酸钙750kg/hm2,磷酸二铵300kg/hm2。根据圃地肥力状况施入有机肥50000kg/hm2~75000kg/hm2。

2.1.5 播种

6月上旬种子成熟后随采随播。采用落水播种法,即播种前先灌足底水,待水快渗完时,将种子播于床面,撒播或条播均可,然后用过筛的“三合土”(1份细土,1份细沙,1份腐熟的有机肥)覆盖,以种子似露不露为度,播后覆草2cm~3cm遮阴保墒。播种量可根据种子质量和发芽率确定,一般播种量为4.5kg/hm2~7.5kg/hm2。

2.1.6 管理

播种后2d,即开始出土,3d~5d幼苗大量出齐。从出土到真叶形成期要及时洒水或浇水,保持苗床湿润。苗高2cm~3cm时,进行间苗和拔草。苗高4cm~6cm时定苗,株距5cm~10cm,留苗量为12万株/hm2~18万株/hm2。苗木速生期要加强水肥管理和中耕除草。

2.2 扦插育苗

2.2.1 插条采集

选择生长健壮、发育良好的1a~2a生、粗度0.8cm~2.0cm的枝条作种条,尤以1a~2a生苗木平茬条为好。春、秋两季均可采集。春季采集以3月底至4月初树木萌动前5d~10d进行。秋末冬初采集的种条,需通过冬埋窖藏处理。

2.2.2 插条剪制

先将插条以粗细不同进行分级,再剪截成长度为15cm~18cm的短条,上端平下端斜,然后按直径大小,以50根或100根扎成一捆,整齐排放在阴凉湿润处备用。

2.2.3 插条处理

春季扦插前,将种条放入清水中浸泡3d~5d,或用ABT生根粉蘸浸处理。

2.2.4 整地作床

土壤封冻前深耕20cm~25cm,施腐熟有机肥75000kg/hm2,并混施呋喃丹颗粒剂30kg/hm2~45kg/hm2,防治线虫及地下害虫,并整地做垄床。垄床底宽70cm、上宽30cm、垄高20cm。做床后趁墒覆膜。

2.2.5 扦插

3月中下旬将处理后的插条按株行距20cm×30cm扦插于苗圃垄床,深度以插穗顶端外露地面2cm为宜,并压实,使插穗与土壤密接,浇透水,用细绵土封口。扦插时用直径略大于插穗的木棒在薄膜上打孔后扦插。

2.2.6 苗期管理

插后要适时灌水,插穗生根前浇水1次~2次,以后每10d~15d浇水1次。6月~7月间施追肥2次~3次,每次施速效氮肥150kg/hm2。生长期间及时抹芽、松土、除草。

2.2.7 病虫害防治

扦插成苗后常出现腐烂、叶斑和煤污等病害侵染,结合田间管理,及时喷洒80%代森锌可湿性粉剂500倍~800倍液、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或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500倍~800倍液进行防治。扦插苗进入生长旺季后,易遭受蚜虫、蚧壳虫和卷叶蛾等害虫的危害,及时喷洒石硫合剂进行防治,用4.5%高效氯氰菊酯乳油2000倍液、4.5%瓢甲敌乳油1500倍液或1.8%阿维菌素乳油2000倍液喷杀成虫。

2.3 苗木出圃

2.3.1 出圃标准

播种苗:苗龄1-0,苗高≥100cm,地径≥1.0cm。苗龄2-0,苗高≥150cm,地径≥1.5cm。插条苗:苗龄1-0,苗高≥150cm,地径≥1.5cm。苗龄2-0,苗高≥200cm,地径≥2.0cm。根系发达完整无严重伤痕,苗杆通直,梢端完全木质化。

2.3.2 起苗包装及运输

春季在萌芽前进行,秋季在苗木落叶后进行,起苗后立即假植。起苗后进行产地检疫。按照苗木出圃标准将合格苗剪去四周二次枝,打捆,用生根粉或者泥浆蘸根后用草袋或塑料袋包装,包内外各放置标签一枚。达不到出圃标准者归圃培育。运输过程,注意保温、保湿、防冻和通风透气。

3、造林

主要采用植苗造林与插干造林。

3.1 植苗造林

3.1.1 造林季节及

植苗造林一般在春季或秋季进行。

3.1.2 栽植密度

营造防护林一般株行距为1.5m×2.0m或2.0m×2.0m,用材林株行距为3.0m×4.0m或4.0m×4.0m。

3.1.3 栽植方法

严格按照造林作业设计,先进行整地,后组织人工进行栽植,将苗木栽到已整好的坑穴内,栽植时要做到“三埋二踩一提苗”,即先填熟土踩实后将苗木上提一下,再填土至坑穴的一半踩实,然后将剩余的土填入坑穴,坑穴须低于地面2cm~3cm。

3.1.4 抚育管理

幼林的抚育管理主要包括松土除草、管护和病虫害防治。用材林要进行灌溉和施肥。及时进行松土除草,松土深度为5cm~10cm,造林后第1a~2a每年进行2次~3次,第3a~5a每年进行1次~2次,除草与松土相结合。造林后,适时进行修枝、除蘖、整形等抚育,并对幼林地进行封禁。做好幼林地病虫害的预测预报工作,发现病虫害要及时采取防治措施,尽量减少危害损失。

3.2 插干造林

3.2.1 插干选择

选择生长健壮、无病虫害的母树中上部2a~5a生枝条或萌生的2a~3a生、端直均匀的枝条做插干,直径3cm~5cm,长1.5m~2.0m,剪除侧枝。按照粗细进行分级,每10根~20根进行捆扎。

3.2.2 插干处理

将插干大头朝下浸泡在流动的溪水或水渠中,浸泡时间为10d~15d。

3.2.3 栽植方法

春季地温升高后,将处理好的插干埋入栽植穴,踩踏坚实,栽植深度50cm~80cm,栽后灌水座苗。

3.2.4 造林密度

株行距1.5m~2.0m×2.0m~3.0m,与沙棘、紫穗槐、柠条等灌木混交,其密度依立地条件或混置方式而定。

游黄土高原范文2

黄土高原海拔大约在1000-2000米之间,黄土高原东西长1000余千米,南北宽750千米,包括中国太行山以西,青海省日月山以东,秦岭以北,长城以南的广大地区,位于中国第二级阶梯之上。

黄土高原是中国重要的能源、化工基地。黄土颗粒细,土质松软,含有丰富的矿物质养分,利耕作,盆地和河谷农垦历史悠久。除少数石质山地外,黄土厚度在50-80米之间,最厚达150~180米。黄土高原之上孕育了黄土地独特的文化,产生了以“窑洞”为代表的民居和以信天游、安塞腰鼓为代表的民间文艺。

(来源:文章屋网 )

游黄土高原范文3

【关键词】黄土高原区;水土流失;防治措施

【Abstract】In this paper, the writer introduces the basic situation and the harmfulness of the soil and water loss in the loess plateau. Then,it analyses the reasons of the soil and water loss. At last, key measures of prevention and cure to the soil and water loss are put forward: Intensification advertise and perfection in law systems, reclamation of forest and grass form farmland, construction of demand farm method change, small drainage management.

【Key words】Loess plateau;Soil and water loss;Prevention and cure measures

黄土高原地区水土流失类型多样,成因复杂。因此,掌握水土流失的特征和主要影响因素,对于制定黄土高原生态环境建设方略和为选择适宜的分区治理对策提供科学依据,实现黄土高原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保障黄河的长期安澜提供决策依据具有重要意义。

1. 水土流失现状概况

《汉书・沟洫志》对黄河水沙有“河水重浊,号为一石水而六斗泥”的记述。黄河年均输沙量为16亿t。世界上年均输沙量超过1.0亿t的大河中,黄河的年输沙量及平均含沙量均位居首位[1]。长期以来严重的水土流失所造成的沟壑纵横的特殊地貌以及黄土自身抗侵蚀性弱等特殊因素造成了黄土高原独特的水土流失格局,水土流失区多年平均侵蚀模数为4100t/Km2・a[2]。

1.1土壤侵蚀类型及其空间格局。

受降雨、地形地貌以及植被地带性分布规律特征的影响,黄土高原地区土壤侵蚀类型划分为鄂尔多斯高原风蚀区、黄土高原北部风蚀水蚀区、黄土高原南部水蚀区[3]。

1.2土壤侵蚀强度。

根据水利部提供的最新资料,2002年土壤侵蚀面积达39.08万Km2,占总面积的62.63%。其中,水力侵蚀33.41万Km2,占总面积的53.54%,风力侵蚀5.62万Km2,占总面积的9.01%,冻融侵蚀0.05万Km2,占总面积的0.08%[3]。分析结果表明,水力侵蚀是黄土高原最主要的土壤侵蚀类型。其中,轻度水力侵蚀占30.32%,中度水力侵蚀占32.37%,强度以上水力侵蚀占37.31%;强度以上的

风力侵蚀占总风力侵蚀面积的48.97%;冻融侵蚀主要分布于黄土高原西部山体的上部。

2. 水土流失危害

2.1生态环境恶化。

水土流失造成了地形支离破碎、千沟万壑。严重的水土流失和原有地面植被的破坏,恶化了生态环境,加剧了土地和小气候的干旱程度以及其他自然灾害的发生。冬春季节大风和沙尘暴频繁出现。

2.2土地退化。

随着水土流失程度的加深,沟壑发展也日益加剧。在晋、陕、甘等省内,大面积坡耕地支离破碎,耕种不便,甚至弃耕荒废。

2.3淤积河道,加剧黄河洪水威胁。

近年来,由于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因素共同的影响,进入黄河下游河道的水沙关系更不协调,造成主河槽泥沙淤积进一步加重,“二级悬河”问题突出,河势呈现出“槽高于滩,滩高于背河地面”的局面。下游出现的“地上悬河”使黄河成为套在下游群众头上的“紧箍咒”,是黄河洪水备受重视的关键。

2.4影响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

严重的水土流失造成了河道淤积,降低了河道行洪能力。为了减少黄河下游河道淤积和降低河床的急剧抬高,每年需使用大量的水资源用于冲沙入海,严重影响了黄河流域有限水资源的综合利用。水土流失产生大量泥沙下泄,淤积水库,降低了水利设施的蓄水功能,影响了水资源的开发利用。

2.5制约区域经济社会发展。

严重的水土流失,恶化了生态环境,加剧了干旱等自然灾害的发生,地表“沙化”、“石化”,田间持续水力下降,土壤肥力衰减,粮食产量低而不稳。当地农民群众为了生存,不得不大量开垦坡地,广种薄收,形成了“越穷越垦、越垦越穷”的恶性循环,使生态环境不断恶化,制约了经济发展,加剧了贫困。

3. 水土流失成因

黄土高原土壤侵蚀具有明显的区域分异特征,这种区域分异特征是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的综合反映。

3.1自然因素。

3.1.1地质与地貌。

黄土地貌类型主要有黄土塬、黄土梁、黄土峁和各类沟谷。在以黄土塬为主的地貌类型区,土壤侵蚀方式以沟蚀为主,沟蚀量可占小流域侵蚀总量80%以上。在以黄土梁峁为主的黄土丘陵区中,晋西、陕北等地坡面侵蚀和沟谷侵蚀都很严重,但沟谷地的产沙量仍占主要部分。陇中地区谷间地面积较大,坡度较小,坡长较大,土壤侵蚀方式以坡面侵蚀为主。长城沿线和高原北部地区,间地、丈地、掌地、墒地等地貌类型分布广泛,它们目前正受沟谷溯源侵蚀影响,形成以坡间为主的独特现代侵蚀类型区。无定河上游及其以北的黄土丘陵区,地表有零星沙丘覆盖,沟谷中广泛出露中生代石砂岩和泥页岩,风蚀、水蚀和重力侵蚀很活跃。坡度陡峻是黄土高原地貌的又一重要特点。坡度的陡缓不仅决定土壤侵蚀的强弱,在临界坡度以下土壤侵蚀以面蚀和沟蚀为主,超过此坡度则重力侵蚀活跃,发生滑坡、滑坍、泻溜侵蚀。

3.1.2气候。

黄土高原的年降水量变化为200~700mm,具有由东南向西北递减的特点。黄土高原降水的季节变化很大,主要集中在夏季,其次是秋季。大部分地区5~9月的降水量占年总量的70%以上,其中又以7月、8月降水量最多,可占年总量一半左右。该地区暴雨历时普遍较短。暴雨多发生在6~8月,空间分布有由东南向西北递减特点。这些特点对土壤侵蚀特征的时空变化产生了深刻影响。

3.1.3土壤。

黄土高原地区分布最广的黄绵土,它常与黑垆土呈复式区分布。黄绵土是该区最主要的耕作土。黄绵土的形成过程一方面是黄土耕种熟化过程;另一方面又是侵蚀为主的地质地貌过程。目前除了少数地势平坦、侵蚀微弱的地点外,黄土高原绝大部分地区的土壤都属于侵蚀性黄绵土。

3.1.4植被。

黄土高原的植被种类较多,现有的森林主要分布在高原东南和岩石或土石山区,大面积的黄土地丘陵区和黄土塬区仅在村镇附近有零星的树木,非耕地上只有稀疏草灌。子午岭是黄土高原上黄土覆盖区森林植被保存较好的唯一地区,近几十年来同样遭到严重破坏。全区森林植被如此匮乏,土壤侵蚀剧烈发展就是不可避免的了。除森林植被外,该区的草灌覆盖度不高,天然草场的覆盖度只有25%~65%,其中,山区草地的覆盖率较高,黄土丘陵和黄土塬区较低。由于过度放牧和滥垦、滥伐、滥挖(挖药材)等影响,大部分草场都向沙漠化方向发展。

3.2人为因素。

长期以来,黄土高原的人为破坏方式主要有三种:一是陡坡耕垦;二是滥砍、滥伐、滥樵和滥牧;三是乱挖、乱堆、乱放。其结果是破坏植被,破坏土体结构和破坏原有地貌形态。

3.2.1陡坡开垦。

黄土高原地区的人口迅速增加,人口增长必然导致天然林、次生林的破坏和耕地的扩大。尤其是陡坡地的不断开垦也迅速加剧了该区的水土流失。

3.2.2矿产资源开发利用。

矿产资源开发对振兴国民经济具有重大意义,但对生态环境特别是土壤侵蚀和河流泥沙将带来深刻影响。黄河中游大型煤田,地处多沙粗沙产区,又多处于暴雨中心地带,水土流失本来就非常严重,而煤炭的大规模开采,铲除地表原有的稀疏植被,占用破坏土地,移动大量岩石土体,造成地表土层松动,地下砂岩性物质堆积地表,这些新翻动的岩土,在风雨作用下极易风化成碎屑,并伴以滑坡、崩坍等重力侵蚀,必将加剧水土流失。

3.2.3开发项目建设。

随着区域工业化发展,人类活动强度增大,人为践踏、施工建设等,再加之人们的环境保护意识薄弱及管理混乱,必将使地表植被覆盖率下降,土壤抗蚀能力减弱以及弃土弃石乱堆乱放,可动沙源增加,所有这些都可能加剧水土流失。

在道路建设的施工期间,路基填挖方、取弃土、软土路基处理和桥梁建设等是公路建设的关键工程。铁路、公路建设可能损坏原有的水土保持设施,破坏当地生态环境而加剧地区水土流失;开挖坡度大或地质构造不良地段后,开挖面或填方处边坡,在雨水冲刷下易产生崩塌、滑坡而造成水土流失;施工不当或使用大量炸药爆破,造成地层松动,埋下隐患;以及施工过程中大量土、石随意堆放,在暴雨冲蚀下也易产生水土流失。开发建设项目严重水土流失造成大量泥沙淤积河床水库,降低了水利设施寿命和防洪效率,加剧洪涝灾害。特别是近数十年来由于不合理的人类生产活动造成的水旱灾害、滑坡、崩塌、泥石流等,给国家经济和人民生活造成了严重的危害。

4. 水土流失的防治措施

黄土高原地区的水土流失,只有综合治理,长抓不懈,才能产生效果,才能巩固效果。

4.1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全民意识。

要切实加大宣传力度,使人们真正从生态建设、环境保护的战略高度来重视水土流失,增强人们对水土流失的忧患意识。我们要让环境保护的意识家喻户晓、深入人心。在当前,还存在某些不合理的做法。有人仍然一味强调经济增长,为了获得眼前利益和个人利益,根本不考虑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承载力,以牺牲环境和资源为代价,走“先污染,后治理”之路。特别是一些地方政府,对于污染环境的小厂,不但不取缔,还纵容支持。这有悖于生态建设,有悖于环境保护。

4.2建立健全水土保持的法律、法规体系。

坚决贯彻执行我国水土保持相关法律法规。同时,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地制定和完善西北黄土高原区的地方性法规,对造成人为的水土流失行为,必须受到法律的制裁。我们还必须建立和健全水土保持的各级机构,提高各类执法人员的水平,严格执法。只有严格的监督和管理,才能巩固我们治理的成果,才能促进区域环境的恢复,才能促进经济快速地发展。针对仍然存在的一边治理,一边破坏,点上治理,面上有破坏的情况,加强监督执法、保护生态环境已成为水土保持工作的重中之重[4]。

4.3退耕还林、还草。

针对坡耕地,要有计划有步骤地退耕还林还草,坚决执行25°以上坡地的退耕还林规定,大量植树种草对水土保持很有利,这是黄土高原区生态建设的重点。采取退耕还林还草、封山绿化、个体承包等措施,号召群众参与,大搞植树造林,改善生态环境,减少水土流失。从全局和长远的观点出发,合理安排各种森林的比例和布局,提高水源林、防护林的比例,综合发展[5]。植树造林,还要注意林木的更新换代,逐步替换先锋树种,结合炭薪林、经济林的种植。只有同时兼顾林木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植树造林的成果才能更好地巩固[6]。

4.4修堤筑坝与改变耕作方式。

在黄土高原地区,修建水平梯田,可以缩短坡长,减缓径流,能很好地防治水土流失,有利于作物的高产和稳产。在铁路、公路、厂房等附近的坡地,必须修建护坡,进行土地整治,防止泥石流、滑坡等水土流失的发生。在大量的固体废弃物定点存放区域,要修建挡土墙、拦沙坝等,并覆盖渣表,在上面植树造林。

4.5以小流域为单元,防治水土流失。

充分调动群众的积极性,以小流域为单位,从源头开始治理。从地表径流形成地段开始,沿径流运动路线,因地制宜,步步设防治理。实行山水田林路草统一规划,农林牧副渔五业并举,进行综合治理[7]。为了保持水土流失,福建省人民政府对水土流失区进行划分,并采取针对性防治措施[8]。这种防治方法值得黄土高原地区借鉴。

黄土高原区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功能区,它关系到区域、流域的社会经济持续稳定发展,关系到国家的生态安全,我们必须尽快地采取果断的措施,对其实施抢救性的保护。

参考文献

[1]陈可畏.1992.论先秦至西汉时期黄土高原的生产状况与黄河河患.见黄河流域环境演变与水沙运行规律研究文集.第三集.北京:地质出版社.

[2]水利部、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2010.中国水土流失防治与安全―西北黄土高原区卷科学出版社25~75.

[3]黄秉维.1995.编制黄河中游土壤侵蚀分区图的经验教训.科学通报,12:15~21.

[4]谈明洪,等.关于水土流失的几个问题[J].国土自然资源研究,2001,(2):40~42.

[5]刘守江.西部地区水土流失与防治措施探讨[J].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04,20(2):81~86.

[6]薛丽霞,等.张家沟小流域水土保持持续发展研究[J].重庆师范院学报,2001,18(1):77~81.

[7]赵纯勇,等.小流域综合治理生态效益评价的方法与模型[J].地理,1995,8(4):105~110.

[8]梁锦梅.梅州生态环境的历史变迁与经济可持续发展对策[J].地理科学,2001,21(4):381~383.

游黄土高原范文4

关键词:自主;合作;探究

《义务教育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2011年版)》确定的地理教育的核心内容是“以育人为本”的知识观,而区域地理的核心思想是“因地制宜”,也是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本课程中围绕这个核心思想确定教学内容,遵循从整体到局部的原则,不论是中国地理还是世界地理,都是先“描述中国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总体面貌,理解其基本特征”“描述世界人口、人种、语言、宗教的概况及其分布”,作为学习具体分区域地理内容的基础和背景知识,然后“描述我国不同地区的自然条件和人文状况”“描述世界一些地区和国家不同的自然环境条件”,落脚点是比较不同区域人们社会生活和风土人情等方面的特点。通过对某些区域的分析,了解那里的人们是如何处理人地关系的、如何因地制宜的发展的、人们又是怎样生活的。我以《沟壑纵横的黄土高原》一课为例,进行分析。

教材分析:

《沟壑纵横的黄土高原》一课是典型的区域地理内容,它是七年级下册第六单元《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中第一课第二节的内容。它是在第五单元的基础上,以我国的四大地理区域为基本格局,在四大地理区域内,选择了既能体现区域总体特征又能反映各自独特地理自然与人文特色的地区,来展现我国不同区域人们丰富多彩的生活。这一课选取了我国北方特殊的地形区――黄土高原展开,课文首先给出了“黄土高原的位置图”,并安排活动使学生熟悉黄土高原的位置及其包括的省区,并且以图文结合的方式介绍了黄土高原特殊的地表景观。由于黄土特殊的性质和黄土高原特定的地形、气候、植被、土壤等自然条件的影响,再加上人类不恰当的生产活动,所以黄土高原出现了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包括水土流失严重、自然灾害频繁等。在展示黄土高原地形地貌等基本地理特征的基础上,把区域的自然环境与人文特征结合起来,展示黄土高原独具特色的文化和民俗等内容。

依据课标的要求,描述我国不同地区的自然条件和人文环境特征,比较人们社会和风土人情等方面的特点。所以,我确定本节课程的学习目标为:(1)利用地图了解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2)从地形图、气温曲线图和降水量柱状图中获取有用信息,分析黄土高原自然环境的特点;(3)分析黄土高原自然景观、人们生产生活方面的特色,理解区域特色是自然环境和社会条件相互联系、共同作用的结果;(4)通过对案例的剖析,学会分析区域的自然环境、人们的生产生活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初步树立因地制宜的观念。下一步就是如何来完成教学任务,其策略如下:

一、创设情境,激发自主探究欲望

情境教学法是指在课堂上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趣,以形象为主体的主动、具体的情境来引起学生一定的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并使学生心理技能得到发展的一种教学方法。若创设的教学情境科学、适度、恰当,则在课堂上能激发学生求知欲和好奇心,增强学生乐于参与、关注活动的兴趣,引导学生沉浸在探索、思维和发现的身临其境的境界,挖掘学生的内在潜力,开发学生的智力、能力和想象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和自主探究、合作探究的能力。探究式教学的载体与核心问题是学习活动是围绕问题展开的,它的出发点是设定需要解答的问题,这是进一步探究的起点。从教学的角度讲,教师需要根据教学目的和内容,精心考量,提出难度适度、逻辑合理的问题。

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说:“一切知识都是从感官开始的。”在可能的范围内,一切事物应尽量地放在感官的跟前,一切看得见的东西应尽量地放在视官的跟前,一切听得见的东西应尽量地放到听官的跟前……假如有一个东西能够同时在几个感官上面留下印象,它便应当用几个感官去接触。所以,在本课的导入环节中,我以音乐渲染情境方法来引出主题。

课间播放歌曲《山丹丹花开红艳艳》和视频陕北地区民间鼓舞――安塞腰鼓的有关录像。(音乐的语言是微妙的,也是强烈的,给人以丰富的美感,往往使人心驰神往。它以特有的旋律、节奏,塑造出音乐形象,把听者带到特有的意境中。画面中一群陕北的汉子击打着腰鼓,阵阵黄土随着跳跃飞扬起来,使学生倍感振奋,从感官上对黄土高原有了一些了解。)那请问同学们:“观看了视频,你认为这是哪里的民间舞蹈?”学生大声地说:“黄土高原。”这就引出了本节课的主题。所以,板书:黄土高原。通过一段气势磅礴的腰鼓以及伴随着鼓舞飞扬起来的黄土,创设一种特定情境,能将学生带到黄土高原这块独具特色的地形区,感受与众不同的高原文化。

二、课堂上合作探究,训练自主学习的能力

在探究教学中,教师是引导者,基本任务是启发诱导,学生是探究者,其主要任务是通过自己的探究,发现新事物。因此,必须正处理教师的“引”和学生的“探”的关系,做到既不放任自流,让学生漫无边际去探究,也不能过多牵引。

情境:在第一课学习的基础上,我们知道学习区域地理的一般方法是什么?(与学生一起说):首先确定区域的位置和范围,其次分析区域的自然环境,在这种特定的环境下,人们是如何进行生产和生活及创造的特色文化。请同学们阅读教材和图册来完成这些问题,如果自己不能解决,再通过小组交流讨论来完成。这是探究式教学的最重要环节,主要通过这样几步来完成:

1.交流自学成果

在课堂上,让学生交流自学成果。在互相交流中,使大家思维相互碰撞,努力撞击出创造性思维的火花。交流形式可以灵活多样,可以让学生自由发言,也可以让学生先在四人小组交流,然后派代表在全班汇报。

2.合作学习,探究疑难

让学生对“交流成果”环节中所提出的问题以及普遍存在的模糊认识进行讨论,在合作学习中大胆质疑解疑。讨论的形式可以灵活多样,可以同桌互帮、四人小组研讨、全班辩论等,为学生充分表现、合作、竞争搭建舞台,使教师指导和学生自主探究相结合,传授知识和解决问题相结合,单一性思考和求异性思维相结合。

在合作学习过程中,教师要善于诱导。如,“你认为他说得对吗?为什么?”“对他的回答你满意吗?你有什么不同的见解?”等等,把学生的思维推向。讨论中,教师要做到:(1)要密切关注讨论的进程和存在的问题,及时进行调整和引导;(2)要发现多种结论,特别注意和自己备课时不一致的结论,变教案为学案;(3)要充分调动学生讨论的积极性,及时发现优点,特别是善于捕捉后进生的“闪光点”,及时给予鼓励。讨论要使学生思维碰撞,闪现思维火花,激发表现欲,促进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通过刚才的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结合教材39页图6~10黄土高原在中国的位置图,可以看出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和地貌的特征。由此提问:“为什么会出现沟壑纵横的景象呢?”学生七嘴八舌地说起来。我把学生的观点写在黑板上,引导学生进行总结,是自然原因(地形、降雨、地面物质组成、植被等方面分析)和人为原因(毁林、毁草、陡坡开垦破坏了地面植被等)导致了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这里也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地区。所以有人说:“是千沟万壑造成水土流失”还是“水土流失造成千沟万壑”呢?通过分析说明了黄土高原已经形成了生态环境的恶性循环,这也同时说明了人类在这个循环当中始终起到了“引发”和“加剧”作用。

新课标强调,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强调学生学习的过程和方法,强调学生的角色意识,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立性,让学生带着问题自学,通过教材内容、图片等信息来解决问题,通过小组合作交流、全班讨论,使学习成为生生、师生的互动过程。黄土高原的自然环境特点是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为了避免单纯的说教,因此设计图片、资料等素材,有助于帮助学生理解、突破难点。通过对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剖析,领悟区域的自然环境、人们的生产生活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

三、感受文化,提升主题

转承:“在独特的自然环境影响下,生活在这里的人们创造了独具特色的黄土高原文化,除了刚才看到的安塞腰鼓以外,还有哪些?”“窑洞”“信天游”,学生回答道。

学生可以根据课本上的建筑――窑洞,民歌――信天游等分析,还可以出示服饰、饮食习惯等和学生一起分析,感受自然环境与人们的生产生活的关系。

通过图片感受黄土高原独有的文化是浅层的,是表象的,能够明白这些与众不同的文化背后隐藏的是自然环境与人们的生产生活是息息相关的道理。

四、拓展延伸,产生新疑

黄土高原曾经是我国农业发达的地区,而如今却成为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地区之一,请同学们出谋划策如何再造一个山川秀美的黄土高原呢?这个问题学生可以参照图册上的内容来完成,例如,植树、种草、修建堤坝等。这不是一个难的问题,只是想通过解决黄土高原面临的危机问题,唤起学生的危机感,树立学生因地制宜、人地和谐的意识。

五、课后留创新作业,激励学生自主学习

苏霍姆林斯基说:“减轻学生的脑力劳动,最有意义的手段就是扩大他们的阅读范围。”课外阅读的作业,不但扩大了学生的阅读面,使学生更好地学习,而且能促进学生积累词语、积累写作素材,提高学生阅读和写作的能力,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没有想象就没有创造,善于创造必须善于想象。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捕捉课文中可延伸、可拓展、又能升华和突出主题的地方,鼓励学生发散、变通,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激发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兴趣。于是,我让学生在课后充分发挥想象力,从建筑、民族服饰、饮食等多方面来了解黄土高原的文化。

针对学习历史与社会课程的学生的调查结果表明,绝大部分学生认为历史与社会课程有利于提高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很多学生在学习历史与社会课后认为,他们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了。在教学实践中,越来越多的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结合本学科的学习实际,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充分体现了他们关注生活、参与生活的态度与能力。在学习中,学生课前做调查和准备蔚然成风,课上积极思考,表现出强烈的探究欲望。许多实例证明,由于参与收集资料、组织策划活动的机会大为增加,实验综合课程的学生,在经验和能力方面较之分科学生有明显的优势。他们在课程实施中获得综合视野、综合能力、综合方法,使之表现出更强烈的问题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关文信.新课程理念与初中历史课堂教学实施.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05

游黄土高原范文5

Li Bai, a poet of Tang Dynasty in China, once wrote, "the water of the Yellow River rises in the sky and flows to the sea without returning.".

从地图上看,黄河干流像一个巨大的“几”字。

From the map, the main stream of the Yellow River looks like a huge "several" character.

有人说: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它为中华文明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也有人说:黄河是一条害河,它在历史上曾多次决口泛滥,给黄河流域的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那么,我们将怎样看待黄河的呢。

It is said that the Yellow River is the mother river of the Chinese nation, which has made great contributions to Chinese civilization. It is also said that the Yellow River is a harmful river. It has burst and overflowed many times in history, which has brought serious disasters to the people in the Yellow River Basin. So, what do we think of the Yellow River.

黄河流经地区,一般降水不足。黄河水,使一块块干涸的土地展现了生机。

The Yellow River flows through the area, and the precipitation is generally insufficient. The Yellow River water has brought vitality to the dry land.

游黄土高原范文6

黄土的堆积是经过风的吹扬、搬运、堆积而成。堆积之后,又受流水和块体运动影响,可发生再搬运,形成黄土状堆积物。而今黄土高原广大地面被为数众多的沟谷切割的十分破碎。在黄土堆积最厚的中心地区,泾、洛河中游、马连河和蒲河间有几片相对平坦的塬面,如董志塬、洛川塬等巄、陇中祖历河中游、延水关到禹门口的黄河两侧,晋东南漳河中游等地保留部分窄条的“黄土残塬”。塬的顶面比较平整,坡面坡度一般为1°—3°四周受沟谷侵蚀,形成陡峻的边坡。目前平整的黄土塬已残存不多,塬面已不及黄土覆盖面的1/10。目黄土高原的大部分地区已被分割成千沟万壑的丘陵沟壑区,称为黄土梁峁丘陵沟壑区,其面积约占黄土总覆盖面积的9/10,梁峁分布区地面非常破碎,丘陵顶部面积小,梁的面积很少超过2平方公里,峁的面积仅有0.25平方公里,顶部坡度3°—5°,或8°—10°,坡面的坡度大到15°—35°。梁与峁在地域分布上无法划定其分带,大体上,陇中梁多于峁的比例较大,那里较多出现具有大面的凹斜坡的长梁。陕北与晋西梁多于峁的比例较小,那里则以较大面积的凸斜形坡的短梁居多。在延水关以北的黄河沿岸及其较大的支流的下游,梁峁面积大致相等。黄土高原受现代加速侵蚀,被切割的程度和速度十分惊人。

水土流失的原因:

(一﹚自然原因:这是由于黄土的结构、地质、气候、植被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下产生的:

(1)地貌形态的不稳定与黄土结构的易侵蚀性:表面覆盖着身后的黄土。黄土质地疏松,雨水崩解,极易侵蚀。当水易集中、一定强度运动时,就能产生侵蚀—水蚀。光热变化大日照时间长,蒸发量大于降水量,加之强烈的大陆季风,在西北部干旱地区,产生了另一种侵蚀—风蚀。黄土高原地面破碎,沟谷纵横,谷坡陡峭加上本区大面积且厚度较深的黄土覆盖,使地表物质很不稳定,一遇外力,很容易引起侵蚀和崩塌。

(2)降水集中,多暴雨且变率大:本区属温带季风气候,降水偏少,多数地区年降水量在300—650毫米之间,且降水的季节分配不均匀,7—9三个月降水量之和占全年的60﹪左右,冬季只占5﹪造成暴雨的原因很多,主要与副热带高压脊的位置有关。每当冷气流从西北方或北方侵入本区,与副热带高压间产生冷锋,而当冷锋移动滞缓,锋面两侧辐和作用加大的时候,常产生暴雨。由西来高空地槽环境,受副热带高压阻滞,也可产生持续性暴雨,此外,气旋、台风过境也可以形成暴雨。黄土高原沟壑纵横、加上植被稀疏,有利于夏季热力对流,故降水多为暴雨,因而降水过于集中和多暴雨且变率大是导致水土流失的主要原因。

(3)植被稀少:本区的自然植被中,目前面积最大且分布最广的是森林遭受破坏后而出现的灌草丛。在天然植被破坏、缺乏师徒保护措施下,由于不合理的土地利用方式和耕作方式,引起屯壤侵蚀。随着土壤的破坏和流失,土壤剖面逐渐被侵蚀,以致黄土母质出露,由于土壤侵蚀不断进行,成土过程始终处于微弱阶段。基于自然土壤剖面的消失,是土层变薄,肥力降低,保水保肥性差。

﹙二﹚人为原因:

本区是我国古代文化中心,长期的认为影响,使自然面貌受到极大的改变,大面积的森林和草原被毁掉,地表抗侵蚀性大大减弱,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其次是不合理的利用土地,如过度开垦、过度放牧,乱砍树木、开矿以及无计划地修建窑洞等,不合理利用土地造成恶性循环。

水土流失的危害:

(一)破坏土壤肥力,造成农业减产

黄土高原上自然土壤易剥蚀,多坡地,经暴雨冲刷,使喊腐殖质的表层土壤流失,造成肥力下降,使农业减产。

(二)加剧沟壑发展,威胁工矿交通设施安全

暴雨期间,泥沙与雨水齐下,流水的侵蚀作用强烈,沟壑发展日益加剧,同时黄土崖壁的崩塌以及水土流失引起的泥石流灾害,危及工矿交通设施安全。

(三)造成生态环境恶化

水土流失造成耕地面积减少,土壤肥力下降,土地生产力降低,使生态环境不断恶化。水、土、肥的长期大量流失,使土地日益瘠薄,持水能力降低,干旱灾害频发,再加上本区的过渡性特性,生态环境恢复相当困难。

(四)淤积江河湖库,加剧洪涝灾害

由于水土流失严重,大量泥沙冲入黄河,淤积水库,阻塞河道、抬高河床,引起洪涝灾害。黄河中游地区的水土流失,汇入河道的泥沙量大,流经中、下游时,随着流速的降低,泥沙逐渐沉降淤积,使水库淤浅而容量减小,河道阻塞,使得黄河下游成为著名的“地上河”且入海口三角洲不断向渤海推进。

(五)影响水资源合理和有效利用

本区气候干旱,降水稀少,水资源短缺。为了减轻泥沙淤积造成的库容量减小,部分黄河干、支流水库不得不采取蓄清排浑的运行方式,每年大约有150亿立方米的水资源用于冲沙入海,影响了水资源的合理和有效利用。

水土流失的治理:

治理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必须从合理利用土地着手,因地制宜确定生产方向,实行农林牧综合发展。要以水土保持为中心,改土与治水结合,治坡与治沟结合,工程措施与生物措施结合,积极建设基本农田,大力造林种草。一中小流域为单位,实行山水田林综合治理,集中治理和连续治理。

(一)统一规划、分清缓急、区别对待

包括山、水、田、林、路,农、林、牧、副、渔的全面规划,沟、谷、坡综合治理方案要以黄土区的侵蚀现状为依据:对目前还处于正常自然侵蚀阶段的地区,只要坚持合理利用,不会在短时间内发生危害性的水体流失;对严重切割的台地和丘陵地,包括坡面被切除的细沟、浅沟,甚至冲沟,这些地区地面破碎,即使无雨,在耕松的黄土面上也会不断发生土粒泻溜,水土严重流失,因此必须十分重视这类地区的治理。

(二)因地制宜增加植被的覆盖度

采取各种有效措施,增加植被覆盖度,是搞好水土保持工作的关键性措施。黄土之所以受侵蚀,是因其质地疏松、胶结力弱、的土面经受不住暴雨冲刷,表土地易随水流失。本地区严重的水土流失是数千年来无计划、不合理的垦殖,在天然植被遭受严重的破坏,极大地削弱了地面的抗蚀能力之后才造成的,植被一经破坏,便形成一系列的连锁反应。历史证明,单纯用各种工程设施来补偿、修复自然生境是不可能的。唯一可行的办法是增加地面覆盖度,增强地面抗蚀能力。

(三)工程措施与生物措施相结合

治理黄土高原的谷、坡、沟,生物措施是治本,但是生效较慢,对某些侵蚀严重或急需治理的地区,不采用必要的工程措施为先导,植被不易成活。所以在这些地区和地段必须先采取快速的工程措施,控制住水土流失,然后转入根本性治理,恢复植被覆盖,也只有植被生长起来之后,才能保证和巩固工程措施。一些大型水利工程的建设,同样也必须要以全面治理黄土高原的水土作保证,不解决大面积绿化黄土高原,控制高原地区的水土流失,水利工程就无法生效,而且变水利为水害,恶化水库附近地环境,加速水土流失。

具体治理措施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工程措施,以建设梯田、坝地等基本农田为主:把坡耕地修成水平梯田,能减少地表径流和土壤冲刷70—90﹪,提高作物产量1倍以上,是丘陵区保持水土流失、改造低产田的主要措施。甘肃省庄浪县,1998年被水利部命名为“全国梯田化模范县”,“九五”期间新增梯田1.567万hm2,累计达到6.03万hm2,占坡耕地面积的92%,农业人均水平梯田2.5亩同期,建设水窖30000眼,扩大梯田补灌面积4000hm2,有效地控制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促进了经济发展。陕北吴堡县,面积428km2,有6.48万人,共建成水平梯田10.7万亩,加上1.24万亩坝地和小片水地,人均基本农田1.84亩,人均粮食由不到200kg上升到378.9kg,粮食基本自给。

在沟中修坝淤地,变荒沟为良田,既能抗旱,又能增加产量。山西省汾西县,面积865km2有10.8万人,到1984年全县有坝地5.83万亩,平均亩产325kg。1970年全县粮食总产0.2亿kg,亩产75kg,人均200多kg,1984年全县粮食总产0.53亿kg,亩产1851kg,人均490kg,坝地面积为良田面积的19.9%,而坝地产量为粮食总产量的56.9%。

2.造林种草:在荒山、荒坡、荒滩、荒沙和退耕的陡坡地上,造林种草是保持水土、防风固沙、改善小气候的主要措施,同时又是解决“四料”,促进林牧副业发展,脱贫致富的有效途径。黄土高原地区造林种草750万hm2改善了生态环境。长城沿线风沙地区通过综合治理,有效地制止了沙丘南移,陕西榆林市有42.7万hm2流沙得到固定或半固定,减轻了风沙灾害。数十万公顷的沙荒地变成了农、林、牧基地,风速降低49.5%春季气温提高0.7至2.4度,有效减轻了早霜危害。

3.耕作措施:在尚未修成水平梯田的坡耕地上,采取沟垅种植、抗旱丰产沟等改变微地形,间作、套种、草田轮作等增加地面被覆,深犁浅翻、增施有机肥料等改良土壤,都能够减轻水土流失,提高作物产量。陕西省延安市上贬村,42户农民,1982年采取沟城种植435亩,平均亩产163.4kg,比一般坡地亩产42kg提高2.9倍。

4.小型拦蓄措施:在不同类型的地区,修建水窑、涝池、谷坊、沟头防护等辅小型工程,以拦蓄地表径流,解决人畜饮水,制止沟头前进与沟底下切,宁夏固原地区,近年来共修水窑7万多眼,配合少量涝池和水井,解决了21.2万人口、3.5万头大牲畜、16.2万只羊的饮用水。

参考文献

[1]《中国自然地理》高等教育出版社

相关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