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勤能补拙的作文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勤能补拙的作文范文1
今年暑期,幸得朋友转赠2016年第3期《家庭百事通》,我连读多遍,爱不释手,随又求得其他几期杂志。翻阅之后,我有几点想法不吐不快:
一是栏目设置合理。贵刊所开栏目、所编文章长短得体,可圈可点。许多佳作既有正能量,又富含哲理和可读性,且十分接地气。如第6期的《丈夫特别爱挑剔,我该怎么办?》,专家叶倾城的妙答很有说服力。二是高手作者多。文笔或轻巧犀利,或厚重朴实,既聚焦家庭百事,又体现时代特点,不仅是“女性居家枕边书”,还是“提高男性学问的枕边书”呢!三是文章标题夺人眼球,引人入胜。如第6期《“改日再约”,原来是职场试金石》《女性安全,那些“看世界”前的必修课》《假如命运不跟你讲理》,篇篇鲜明生动,很有生活感。四是文字硬伤极少,以我比较“苛刻”的目光阅读,整本杂志也很少有谬误之处。
当然,杂志还有一点值得赞美的是,该刊锐意创新、质量上乘,价格却定得很低,着实方便读者,实乃可敬可赞!
周石麟(南昌市十五中退休教师)
信件中,周老师不乏溢美之词,但我们只看作这是一位普通读者对我们杂志和编辑最真诚的肯定。为了众多像这样看好我们、喜欢我们、期待我们的读者,我们会在未来的路上锐意进取,把最美好的作品呈现给读者。
另外,广告插播,我们也特别欢迎读者“找茬”,你对我们中肯的批评和建议,是对我们的另一种肯定。我们主导,你们监督,这样才能办出理想的杂志。
勤能补拙,是真的吗?
亲爱的编辑,我是你们的老读者,也是投稿者之一。我上学时很喜欢写作文,只是从来未被老师点名参加作文比赛。如今虽然毕业多年,我依旧热爱读书,也常常练笔,写日记。可迄今为止,我向几家杂志投了几十篇稿子,都石沉大海。我知道我没有写作天赋,可都说“勤能补拙”,为什么我的勤奋却换不来一点点成功呢?我现在越来越不相信这句话了,你们觉得呢?
天分决定了一个人是只会爬,还是能走能跑,甚至能飞。有些东西是勉强不来的,但是如果你不勤奋争取,你就永远不会成功。@青瓷
你的信件让大家觉得有讨论的价值,能被刊登出来,本身就离不开你的“勤奋”。只是,勤奋要用对地方,要有的放矢。坚持下去,我相信你会成功!@木非木
勤奋是成功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决定你成功的主要条件。如果这个世界没有竞争,超越自己就算成功,那么你只要勤奋就可以了。@祝海霞
勤能补拙的作文范文2
要写好议论文,应有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有些语文基本功扎实的学生,能写出优美的散文,却很少能写出像样的议论文。这里,除了立意不高外,最主要的是说理不透彻,引用草率,安排失当,随意总结,陷入了议论简单化的泥沼。
1.层意单一
这是论证简单最常见的病症:文章除了首尾外,中间一大段,一个观点(即中心论点)加上几个角度相同的事例,看上去篇幅不短,但只有一层意思。
譬如《坚持就是胜利》一文,本论部分先重申“只有狠下苦功,坚持到底,才能取得最后的胜利”(实际上是对引论的强调),然后就分别叙述了李时珍、爱迪生、陈景润等是怎样百折不挠,坚持科研,最后取得辉煌成就的,这样简单的“三段论”式结构(加引论和结论)自然不能把道理说透。
还有一种情况,初看文章有几个段落层次,实际还是层意单一:主体部分分节列举性质相同而内容不同的事例说明中心论点。
如《祸患常积于忽微》,第二、三、四节分别举了日常生活、学习生活和经济领域事例来论证中心。这三节只是选了不同方面的事例,而证明的还是同一个问题(三例为同一观点统率),层意只有一个。
要知道,议论文中的本论部分要围绕中心多角度论证,层层分析,有例有理,才能从各个方面把道理分析透彻。主体部分至少要有两个层次,前后构成并列关系,或递进关系;每个层次都有分论点,分论点共同支撑总论点。
2.随便戴帽
没有弄清材料的含义,把随手拿来的事例强行放入预先设计的论述圈子中,就算完成了一个例证析理过程,这就是随意戴帽。
如《说“勤”》的正文这样说:“现在不少学生进入高中后,成绩急剧下降,就是不勤;社会上有不少人之所以不能取得成就,就是不勤;还有些社会渣滓为什么会走上犯罪道路,也是不勤。由此可见,勤才会出成绩,勤才能有建树,勤才可成有用之人。”取得成功,当然少不了勤奋努力,但因素是多方面的,不能一概而论;犯罪可能因好吃懒做,但主要的是缺少自我约束,思想不正,归根结蒂是个人世界观问题,不能轻率地指其“不勤”。
再如《索取与奉献》正文这样写:“社会上许多不法分子之所以犯罪,就是因为只讲索取,向国家和集体到处伸手,要这要那;而一些伟人之所以伟大,就是因为他们从不索取,默默地把一切奉献出来。”这表面上是点到了正题,而事实上没有作客观实在的阐述和分析(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了),并未从本质上挖掘根源,揭示原因,这样的归纳总结自然不能准确中“的”,阐明道理。
因此,分析论证时要准确选例,求实分析,合理推论,事、例一致,让例与理紧紧相扣。
3.轻重失准
通常有两类病症:
①先后倒置。把有些是递进关系的层次先后次序放倒了。如《粉笔头是武器吗》,先分析乱扔粉笔头的危害及实质,然后列举乱扔粉笔头的几种表现。这不符合一般思维规律,应调换一下位置。
②不分主次。一种是重点不突出,或主次意思“平分秋色”。如《借鉴与创新》,借鉴是创新的重要条件,要创新非借鉴不可,但借鉴只是手段,创新才是目的。显然议论的重点是后者,而不是前者,这样才符合本意。学生作文时往往注意不到这一点,而是平分秋色,机械地“一分为二”,有的甚至把分析重点放在前者,主要意思凸显不出来。
另一种是对事物进行辩证分析时,过分地强调负面。如《说“汗”》一文,为说明“汗”与“果”之间的关系,举了个具体事例,某学生原先成绩不错,可进入高中后不下功夫,懒于思考,怕动脑筋,致使成绩下降,最后高考落榜。分析时却重点强调反面教训:这也是一件好事,一件大好事,它为学生敲响了警钟,也教育了我们,使我们认识到,不肯流汗是不会有好结果的――似乎坏事就是好事了。
4.堆砌误叙
议论文用例有几条原则:①角度与观点相一致;同一观点统率下的几个事例最好能有所变化,有所侧重,不机械重复。②事例引完,要稍加阐释,分析含义,以使观点与材料更好地扣合。③精选事例,准确裁剪,扣紧中心,取其最有用的部分(当然不是“断章取义”),与论点无关的一概舍掉。
一些学生不注意这些,以为“事实胜于雄辩”,事例越多越好,名例越多越管用,因而同一观点下常堆叠多个角度相同的事例,且不加分析,这就是堆砌事例。有时,事例不需要叙述的部分也统统写进去,使观点与材料只有部分相一致,这就是事例的误叙。如:
“司马迁写《史记》用了18年,达尔文写《物种起源》用了28年,李时珍写《本草纲目》用了30年,马克思写《资本论》历时40余年……歌德写《浮士德》竟用了60年,等等,这些成功的事实告诉我们:‘勤能补拙’。”
一口气列出多个名人事例,角度相同,又不加以阐析,只是简单地堆叠(应试作文有字数规定,且有时间限制,一般情况下不须列出这么多,一定要经济);另一方面,叙例不准,材料与观点不是很一致(或者说这些事例推不出“勤能补拙”的结论):只讲了花了许多时间(就算“勤”吧)――这可算是时间与成功的关系,但没有扣到“拙”上。
这种事例的堆砌与误叙,自然不能有力地证明观点,而其中的误叙在事实论证中又常常出现(材料的堆砌要明显些)。比如,为证明“好学与成才”,引李时珍事例,习惯上把他怎样苦读,怎样实践的事例一古脑儿叙写出来;论述“实践的重要”,同样是全面地引述一遍,不会根据要求,在不损原意的情况下进行适当“切割”,“取我所需”。事实上,这种用例必须慎重删削(当然不是断章取义),相情而定。如证明前者,只要用30周岁前已读800种医书,笔记攒下几箱子即可;证明后者,只要用冒险吞毒药事例;说明“学和干”,可两者结合着叙。
5.就事论理
议论文的观点要新颖独到,更要有针对性,通过分析能上升为具有指导意义的理论,不为原事所拘囿。教材上所选《过秦论》的中心论点是“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这虽是对秦亡历史教训的总结,但也同样适用于后世统治者,对当今也有借鉴意义(苏洵的《六国论》是议论文的典范,值得一读)。如果就事例论道理,理论始终跳不出事例所具有的范围,那也就不可能有很强的指导性。此病症在应试作文中常出现。如《祸患常积于忽微》主体部分这样写:“学习也是如此。有不少同学遇到疑难问题,既不好好钻研,又不向老师请教,长此以往,问题越积越多,越多就越糊涂,最终成绩逐步下降,以致挂起了红灯笼。工作也一样,某些企业领导,一天到晚忙忙碌碌,做着他们的所谓‘大事’,却不注意‘忽微’,最后导致失火,损失惨重。”就学生学习、工厂安全(这是个别、特殊)举例说理后,却没有根据这些事例的分析再联系实际,综合概括并加以升华,得出对其他各项工作也有指导意义的理论。我们说,这样的就事论理浅了,缺少深度,跳不出圈子,还是犯了议论简单化的毛病。
因此,对个例进行分析后,一定要再作适当拓展,由个别指导一般。
6.论点交叉
勤能补拙的作文范文3
一、充分利用语文教材
有些语文教师说作文教学没有可以操作的专门教材,不知道如何教。的确如此。目前,我们尚未有一套可以让教师使用的作文教材,语文教师都是各自为战。没有现成的教材,其实,一定程度上给了语文教师自由发挥的空间,写作教学不受束缚。程式化的教学让教学变得雷同刻板,何况写作是我手写我心,作文是一个人心灵的考量。
我以为,课文是最好的范文。我们现行的初中语文教材中课文,内容丰富,有古代的,有现代的,有大家的,有草根的,有记事写人的,有抒情议论的,有说明的,等等。文质优美,读来让人赏心悦目。教材单元设置合理,比较适合我们的作文教学,读课文写作文,读中写,读写结合,是目前作文教学的有效途径。
二、多读书
农村学生,由于条件的限制,经常买书来读是一件不现实的事情,也是一件比较困难的事情。没有条件,只有创造条件了。作为语文教师,要让学生知道,课文是最适用的读物。好书不厌百回读,好文章尤其要不厌其烦地读,直至流利背诵。要想达到这样的境界,一般人很难做到,作为语文教师,有必要提醒学生坚持做。
综合班级资源,学生来自不同的家庭,就有不同的资源。学生可以把自有的课外读物集中起来,再交流,这样的话,学生可以读到很多书报刊了。
毕竟,现在的农村家庭,生活比以前好了,让孩子接受教育的意识强了,教育投资也是家长愿意的事情。改变一个人的命运,接受教育是一条重要的途径。有了家庭的支持,孩子的读书就有了保障。目前的社会,功利性彰显了人性浮燥的一面,读书无用论似乎有所抬头,农家孩子把通过读书改变命运的意识比较淡薄。作为语文教师,负有育人的重任,让我们农村孩子爱读书,要读书。通过读书提升自身素质,从而提升一代人的素质。从这个层面上讲,读书应该是一个人一生读下去,读书是让人一生都受益的事情。
读书多了,思考的东西就多了,写作的时候,学生的感情自然就产生了。书读多了,知识面广了,素材就有了。教学生读书,一举多得。
三、写日记,学会观察生活中的点点滴滴
我们在作文教学中,经常发现学生的素材单一,胡编乱造,假话空话遍地开花。作文课上,学生常常抱怨没有素材可写。
勤能补拙的作文范文4
一天,这位年逾古稀的老太太拿着一本破旧的作业本,无拘无束地问巴尔扎克:“大作家,你给我瞧瞧,这小子有没有天赋,将来是不是块当作家的料?”
巴尔扎克接过作业本后认真地看了看,胸有成竹地说:“嗯,这小子天赋不高,灵气不多,凭这很难当作家。”
老太太听后,发自内心地笑道:“好小子,我以为你们当作家的什么都懂,没想到你连自己30多年前上小学时的作文都看不出来!”
巴尔扎克也禁不住笑了。他做梦也没有想到,这个老太太竟是自己30多年前的小学教师。
巴尔扎克的判断显然是错了,因为他只看到了孩子的基础,却忽视了孩子将来的努力,忽视了人是可以发展和变化的常识。但是,他也有言中的一面。
任何人都不可能一出世就名扬天下,誉满全球。巴尔扎克在成名之前,也曾困惑过,狼狈过。
他本来是学法律的,可大学毕业后,偏偏想当作家,全然不听父亲让他当律师的忠告,将父子关系搞得十分紧张。不久,其父便不再向他提供任何生活费用。他写的那些玩艺儿不断地被退回来,他陷入了困境,开始负债累累。最困难的时候,他甚至只能吃点干面包、喝点白开水,但是他挺乐观,面对粗茶淡饭,他会在桌子上画上一只只盘子,上面写上“香肠”、“火腿”、“奶酪”、“牛排”等字样,然后在想象的欢乐中狼吞虎咽。
正是在这段最为失意的日子里,巴尔扎克破费了700法郎,买了一根镶着玛瑙的粗大手杖,并在手杖上刻了一行鞭策自己的字:我将粉碎一切障碍。
正是这句无所畏惧、一往无前的名言,支持他渡过难关,后来,柳暗花明,他果然成功了。
巴尔扎克的作业和手杖,又一次证明了无数成功人士坚信的箴言:“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在成功和失败之间,并没有一道不可逾越的鸿沟。对绝大多数人而言,一个人在某一方面的成功,并不完全取决于天分,只要按既定目标执着地追求,天长日久,水滴石穿,就没有不功成名就的道理。
勤能补拙的作文范文5
大学生活结束,根据自己所学专业,我进入了房地产公司。在工作的两年中,我一直在施工工地承担现场管理工作。从最初的工程开工,到打基础,浇筑混凝土,砌筑主体,内外墙装饰等等,再到最后将楼房钥匙交到业主手中,我心里涌出的是一份骄傲与自豪。回想刚参加工作时,虽有一股冲劲,但缺乏耐心和认真的态度,故经常犯错,幸有同事与领导的帮助和指导,才让我
渡过了那一段艰难时期。两年的工作经历让我学到了许多,也让我由青涩慢慢走向成熟,但我感触最深,收获最大的是我明白了要想把工作做好,必须要尽心尽力,尽职尽责。
在公司工作的两年中,我没有放弃学习,在平时注意理论学习和实践能力的提高。在今年我如愿考取了的公务员。刚踏上新的工作岗位,虽有几分忐忑,但更多的是激动和信心,我相信勤能补拙,只要自己始终坚持尽职尽责的态度,保持奋发向上的决心,就一定能把工作做好。
对于今后的工作,我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认真做好以下几点:
第一 、与同事领导和谐相处,加强交流意识。办公室担负着上情下达、下情上报、对外交往、后勤保障等各项工作,这必然要求有良好的沟通协作能力。对领导的各项工作指令要坚决服从,并及时保质保量地完成。多增进与领导的交流,准确领会领导意图,方便今后更好更高效地完成工作。与同事要和谐相处,团结合作,多向老同事学习经验,彼此取长补短,共同进步。在团队中,只有各个零件都转动起来,相互协作,才能保证工作持续有条不紊地进行。
第二 、要未雨绸缪,变被动为主动,有超前意识。办公室的服务职能决定了其工作的被动性,但要做好办公室工作就必须发挥人员的主观能动性,变被动为主动。对平时一些阶段性的、有规律性的工作要主动着手,提前准备。对领导临时交办的工作,要有灵活应变的能力,做到忙而不乱。要想领导之所想,谋领导之所谋,把工作做到前头,主动做好超前服务。
第三 、要不断加强理论学习,接收新观点新思想,有创新意识。创新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单位内在发展的动力。如何将创新意识落实到具体的实际工作中去,这就要求在平时密切关注反映社会、经济活动的新观念、新变化、新动向,出谋划策要紧紧围绕中央政策和人民群众最关注的问题,提出新思路、新举措,在文字工作上要有新观点、新思想、新语言,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工作质量和效率。
第四 、要吃苦耐劳,默默奉献,有责任意识。为基层,为领导,为群众搞好服务是办公室的职责。要加强服务意识,提倡奉献精神。对待繁重的工作和经常加班加点要以一种平常心待之,不计个人得失,吃苦在前,享受在后,乐于奉献,要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始终以饱满的热情和无私奉献的精神投入工作。
勤能补拙的作文范文6
一、激发兴趣
1.通过观察激发学生兴趣。学生作文最怕的是无话可说,教师应首先从这方面着手,激励学生观察,表达心里的所思所感。如学校组织师生拔河比赛,学生们可高兴了,有说有笑,热热闹闹地展开了比赛。结束后,他们依依不舍,谈论不休。第二天上作文课,我让学生分组讨论拔河比赛的情况,他们都谈得津津有味。抓住这个时机,我说:“你们能把议论的话儿记下来吗?”学生异口同声地说“能,让我们试试吧!”学生的写作欲望被激起来了,他们轻松愉快地完成了这次作文。
2.通过表演激发兴趣。在教学实践中,很多学生都怕写作文。一听说要写作文,就皱眉头,显得无可奈何。作文是一项创造性很强的作业。它要求学生综合运用字词句篇,表情达意。这就需要付出创造性的劳动。中学生的生活阅历还很浅,语言文字还没学出门道,必然感到困难。只有让学生写内心世界的感受,他才会高兴地说,高兴地写;反之,只能是为作文而作文,言不由衷,视作文为苦事。如我在教了《皇帝的新装》这篇课文后,让学生重新给课文写个结局。学生写是写了,有的结局还很新颖,但是血肉却不丰满。他们都只是简单地陈述了结局,而没有运用本学期教的各种描写方法。于是,我给学生们布置了一项新任务:把老故事和新结局改编成课本剧,在班内进行表演竞赛。清楚地记得那天的表演精彩极了,而同学们的作文在加入了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环境描写等描写方法后比表演还要精彩。
3.创设情境激发兴趣。现在的老师大多按部就班地上课、下课,在教室上作文课那是当然的。那作文课可以在教室外上吗?我的回答是当然可以!那次给学生们布置的作文题目是《记一次郊游》。时值金秋,郊外的各种花竞相开放,甚是喜人。可拿到作文题目时,居然有同学喊道:“没有东西可写。”我很伤心同学对美景的视而不见,但伤心、责骂都于事无补。于是,我立刻决定带他们走近田野,在美丽的秋景中边看边写。那次的写作也取得了成功。
二、积累素材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充分的材料,怎能写好文章?材料从哪里来?不外乎直接和间接两种。
朱熹说过:“问泉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单靠凭空想像是写不出好作文来的。特别是写景记事的作文,没有生活积累,就没有写作素材。生活是写作的源泉。我们要多创造机会,让学生亲身体验、身临其境才能获取和积累写作素材,写出的作文才有真情实感。因此,我们不仅尽可能多组织学生开展各种活动,如参观、游览、文体竞赛等等活动,还要引导学生把所听、所见、所做、所想、所感有条理地记录下来,以便整理使用。如春游时,学校组织学生到连云港去游玩。去前,我提出了写作的要求并教会他们记录的方法。到了那里,学生一边兴致勃勃地登山游览,一边记下他们的所看所感。回来后,他们都把这篇作文写得非常生动。
生活的直接积累固然对写作十分重要,但受着时间、空间、精力等因素的限制,人不可能任何生活都能直接参与、直接体验。因此,我们要培养学生善于阅读的好习惯,因为大量的知识要从书本中获得。阅读积累的方法很多,可分为课内和课外两种。课内教师可提供词语让学生练写,在学生说话中提炼词句,范文引路,加强课外阅读量,加强摘抄词句等,教师在讲课时遇到好词好句也要让学生记下来。另外教师还要注意方法的引导。经常提醒学生,写人作文需要收集哪些词语,记事作文需要掌握的格式,写景作文需要收集哪些词语写活动作文需要哪些优美词语、好句等等。进一步丰富学生的积累则是课外的功夫了。或许有些同学会说,我也很喜欢看书,可为什么写文章的时候依然无话可说呢?我想他们中的绝大多数都犯了只看不记的错误,只是把看书作为一种消遣,一种消磨时间的手段,并没有用心去阅读、去思考,以致印象不深,甚至看后就忘,到了真正要用的时候依然“无米下锅”,初中的学习时间已经非常紧张,不能把时间浪费在这样的看书上,我们应该准备好几个能适应多个题目的材料,这样在作文时,我们才能做到胸有成竹,在走进考场时,我们的作文已经是半成品。
三、勤奋练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