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生命的文章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有关生命的文章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有关生命的文章

有关生命的文章范文1

一、以对生活意义的深刻追思为写作主旨

人为什么要活着?生命到底有何意义?古今中外的作家都在写作中不停地叩问着。孔子说,“生无所息”;罗素说,“有三种情感,单纯而强烈,支配着我的一生:对爱情的渴望,对知识的追求,以及对人类苦难不可遏制的同情”;海德格尔说,“至高无上与神圣本是同一种东西,即澄明”;沈从文说自己“只想构筑精致的希腊小庙,里面供奉着人性”;史铁生则认为,“写作的零度即对生命意义的叩问,写作出发的地方即生命固有的疑难,写作之寻求,即灵魂的眺望”等。正是因为这些伟大的作家始终充满了丰富而深刻的生命情怀,他们的作品才得以在历史的长河中熠熠生辉。所以,即使面对限制性比较强的命题作文、材料作文,写作时无论是哪种立意,也不可能完全脱离对生命意义的追思。

例如,近年来高考所涉及的有关“好奇心”“品味时尚”“绿色生活”“拒绝平庸”“忧与爱”“必须跨过那道坎”“时间不会使记忆风化”“我能”“寻找童年”等命题作文的写作,都是从不同角度考查考生对各种生命问题的思考:生命原本就是“好奇”发现的过程,生命也是一个在“时尚”与经典中不断推进的过程;生命当然需要“绿色”,更需要“拒绝平庸”;生命中必然充满了“忧与爱”,还会有一些“坎”,也一定有“不会风化”的记忆等等。即使是材料作文,像2013年江苏高考“探险者与蝴蝶”材料,亦是在多角度考查考生对生命中有关“和谐”“平衡”“美”“小与大”等问题的认识。再如,像2013年上海高考“还有更重要的事”材料作文,更是在启发考生比较、辨析生命中不能承受的诸多“轻、重”,进而深思生命的终极意义等。

既然明确了要追思生命意义这一写作主旨,那么平时的写作练习中就要把这个大问题分解、细化。比如,可以进行这些方面的追思:如何直面生命的坎坷?生命的境界该如何提升?生命可以怎样“对镜”?生存与生活有何不同?生命需要哪些养分?该如何保护、关爱、尊重生命?若能经常如此地“日思夜想”,久之就能够更全面、更多元、更入微地“破解”有关生命意义的不同“密码”。

二、以对生活成长的独特体验为写作素材

生活素材的积累,可以在现实生活中从自我成长的直接体验中获得,具体包括:①独特的“我”――“我”成长的快乐与烦恼、“我”生命中难忘的几段经历、“我”的兴趣爱好等;②“我”身边的人――“我”的家人、老师、邻居、朋友等自己所熟悉的一些人,他们生命历程中的喜怒哀乐或成败得失等;③“我”与大自然的“亲密接触”――“我”种植的植物、喂养的小动物、游览的风景名胜等。这些素材,有的是关注自然生命由新生到衰老的过程,如奶奶的一生,一株桃树的发芽、开花、结果与枯萎等;有的是关注社会生命的和谐与否,如“我”与家人的代沟问题、“我”和朋友的交往问题等;有的是关注精神生命的发展与追求,如“我”向善、求真、尚美的成长故事、“我”耳闻目睹身边人大智、大勇、大仁的故事等。

像记叙类文章的写作,大多可以取材于这些现实的生命素材。例如,有的学生写《耕种自己的土地》,写的是爷爷在土地里种菜、割麦、插秧、刨地瓜等一些农活,土地是爷爷自然生命的根基,也是爷爷社会生命的舞台,更是爷爷精神生命的归依所在。再如,有的学生写《美的力量》,写的是校园里自己每日必看的那方荷塘,和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不同,该生写的是残荷;在和新荷对比之后,他发现“群立的荷茎如观音大士,不言不语”,这种泯化了忧喜的“大美”让他震撼,收获着朝圣般的静穆。应该说,在习作者对视“荷塘”这一自然生命时,他的精神生命在写作中已经同步完成了一次质的飞跃。

三、以生命之间的多重对话为表达方式

有关生命的文章范文2

写一写你自己了解到的生命现象,也可以是你自己了解到的或身边发生的热爱生命的故事。

【写作斑马线】

选择自己感受最深的写下来,要写出自己从中获得的感受和启发。(比如,这种现象或这件事让你对生命有了怎样的认识和感悟。)

【审题小橘灯】

本次习作内容广泛,可以利用课本中的资料,也可以另选角度来写;要学会借鉴本组课文在表达方式上的共同特点,也就是——由一件事情或某一生命现象引发思考,来表达自己对生命的理解和感悟。我们可以借鉴这种表达方式来写,把自己选择的人或物中最能打动人心的一件事或一个场景或一种生命现象写下来。如:

(1)要突出残疾人热爱生命,我们可以选取主人公如何刻苦练习书法的事情,然后加上自己对这件事的思考和认识。

(2)要突出辛勤的农民用劳动创造美好生活的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我们可以选取烈日下农民不畏一切艰辛劳作,以及看到秧苗茁壮成长的欣喜情景来写,并加上自己从中得到的认识。

【下笔闯迷宫】

要想写好本次作文,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思考:

(1)在写作视角上:你可以写出使你感到生命可贵的有哪些事;可以写出你是如何珍爱自己(或他人他物)的生命的;可以写你对生命的理解、认识和感悟;可以写“生命”从无到有再到无的历程;可以写生活中某些人是如何不爱生活的,然后提醒读者要热爱生活……既可以选以上方面之一,写深写透,也可以综合以上几方面写,只要最终能表达出 “要热爱生命”这个中心就可以。

(2)在写作内容上:既可以详细地记叙一件你所经历的事情,也可以采用详略结合的方式写几件事。不论写一件事还是多件事,都要围绕一个中心,说明一个与热爱生命有关的道理,这是最关键的。

(3)在写作对象上:既可以写人的生命,也可以写动植物的生命,还可以写宇宙中一切没有生命的物体的“生命”。选后者写,可能更会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当然要想写好比较难。

(4)在表达方式上:既可以把自己对生命的热爱之情、赞美之意,融入到记叙之中,融入到文章的字里行间,也可以在文章结尾处直抒胸臆(直接抒情),发出对生命的赞美、热爱和讴歌之情。

(5)为了使文章更有深度和力度,焕发出强劲的“生命”力,可以搜集一些关于“生命”的名人名言或伟人的事例,巧妙地穿插在文章之中,这样会大大增强你的作文的文化含量和价值,使人更受教益。

【写作禁行区】

“生命”是一个宏观的概念,谈生命的感悟,可以有感而发,但要基于某种现象或事实。若脱离事实谈对生命的感悟,只能是空谈,这样感悟也就失去了意义。

【素材集装箱】

九死一生 亘古不灭 好生之德 命中注定 命世之才 生不逢时

我在每一天里重新诞生,每天都是我新生命的开始。

——左拉

人的一生是短的,但如果卑劣地过,这短短的一生,就太长了。

——莎士比亚

游鱼沉默于水中,野兽喧闹于大寺,飞鸟在空中歌唱。可是人啊,它具有海洋的沉默,大地的喧吵,与天空的乐章。

——泰戈尔

有关生命的文章范文3

片文说字:

生命之“腐”

在此写腐,与反腐无关,与生命有关。

在此说腐,与词性无关,与生命有关。

1、生命源自于腐

人们对生命的定义大多始于出生,终于死亡。生命的起源无不与“腐”相关。

在常温常压下,一块随意丢弃在阴暗处所的西瓜皮,经过24小时或者更短时间,便会生长出细小的飞蝇;一块新鲜的猪肉,让其变质发臭,能生长出蛆虫,进而成蛹成蛾,再繁殖更多生命;一个积满垃圾的死水洼,在高温天气发酵分解,便能醇育出能飞能爬的小生命。这就是最直观的生命起源。

我国古代便对生命起源于腐有了定义,《荀子·劝学》中有“肉腐出虫,鱼枯生蠹。”(注:蠹音dù,蛀蚀器物的虫子)。《礼·月令》曰“季夏之月,腐草为萤。”(注:萤音yíng,昆虫,黄褐色,尾部有发光器)。《庄子·至乐篇》曰“瞀芮生乎腐蠸。”(注:腐音通补;蠸音quán,瓜类害虫,成虫吃瓜叶)。

人们惧怕死亡、厌恶腐烂,殊不知没有腐烂、没有消亡,便没有新生命的诞生。

事实上,古今中外均早已证明,没有腐就没有生命的繁衍。

2、生命充斥于腐

“腐”是自然界最重要的力量,形形的“分解者”在其中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腐,现代汉语字词典中的解释,有本义也有扩展。

取本义,腐作动词,形声;从肉,府声。本义:腐烂变质。《说文》有“腐,烂也。”《广雅》有“腐,败也。”

扩展后,腐作形容词则指思想或文章陈旧、古板。《史记·黥布列传》中有“为天下安用腐儒?”如相关词组:腐板——迂腐古板,腐俗——陈腐庸俗,腐音——陈腐的音调,腐局——陈腐的观念。

作名词一用于食物,如豆干称豆腐或称腐衣,即豆腐衣、腐竹,如腐乳;一用于古代一种刑罚宫刑,《汉书·景帝纪》记载“死罪欲腐者,许之。”腐即“宫刑也。”

腐的引申义则包含了无可救药的意思。《前汉·英布传》上“置酒,对众折随何,曰腐儒。”意即腐懦者无所堪任。

由此可知,无论是本义、扩展还是引申义,都证明了一个结果,生命充斥于腐。

2011年,英国BBC拍摄了一部关于自然的纪录片《奇异的腐烂科学》,让人们跟随镜头,一起踏上“自死来、往生去”的奇异之旅,用一个又一个事实举证了生命全过程充斥于腐。

3、生命终结于腐

生命终结之时亦归于“腐”,常人都能理解,死亡的意义不外如是:枯、朽、蛀、烂、败、蚀,发霉,发臭,发黑,发酸,发酵……生命因腐而回归自然,回归尘土。

生命的尽头也就是腐,有词组表现得很透彻:腐散——腐烂消散,腐坏——腐烂损坏,腐秽——腐烂肮脏,腐浊——腐臭浑浊……等等等等,无一不证明生机涣散与腐密切相关。

那与腐相对应的“鲜”字,哪怕能组出鲜活、鲜灵活泼、新鲜、水灵、生动等词语,在生命终结的那个时刻便失去了所有意义。

当然,因为腐,生命不是玦而是环,没有开头,没有结束,只有永恒的循环。但对个体生命来说,腐便是终结。

是故,生命走到终结也就无鲜可说,就留一腐字而已。

4、生命之腐题外语

生命源自于腐,生命充斥于腐,生命终结于腐。或可这么说,无腐无生命,无腐无世界。

有关生命的文章范文4

泰戈尔说过:“教育的目的应当是向人传送生命的气息”,卢梭也曾经说过:“我们的教育是同我们的生命一起开始的”。可见,关注生命,点化和润泽生命是教育之核心,是教育之本。

《语文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语文教学要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关注人的发展,关注学生的生命成长。加强生命教育,语文教学应不容忽视,让生命在语文教学中绽放!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对语文的基本性质定义为: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人文性指出了语文课程对学生思想感情熏陶的文化功能和课程所具有的人文学科的特点,加之语文教材中蕴含着巨大的生命教育的资源,可以说,语文是践行生命教育最有效的载体。

那么,在语文教学中,怎样有意识的渗透生命教育,使学生的生活温馨而丰富,生命健康而高尚呢?

一、言传身教,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1、语文教师应具有强烈的生命意识,自身洋溢着对生命的热爱

如果希望青少年热爱生命,就让他们与热爱生命的人在一起。教师对生命的理解与热爱,通过课堂互动来传达给学生。因此,教师应善于控制属于自己的、负面的、一切与教学无关的情绪,应尽力尽量少的掺和个人对人生片面的、表面的、或某个阶段的某种状态下的感悟感受。在教育的平台上,这些情绪化的感悟,带给青少年的将是最直接、最感性,也可能是最有效的。

2、语文教师应做一个关注生命教育的有心人

教师的情感对学生有直接的感染作用,一个教师对教育工作和学生真正的热爱,就会产生肯定的情感反应,激起情感的共鸣,从而打开学生的心扉。

教师要全身心的爱和信任每一个学生,捕捉生命教育的每一个机会,我们要培养学生有面对一丛野而怦然心动的情怀。要了解他们所思所想,及时疏导化解他们的心结,让学生正确认识、理解生命,受到生命可贵意识的熏陶。

二、开发阅读资源,在阅读教学中进行生命教育,点燃生命的火花,绽放生命的光彩

1、走进文本,走进作者,渗透生命意识,进行生命教育

利用教材文本,有意识地渗渗透生命教育,让学生明白生命的意义。语文课文中,很多作者尽管饱受各种挫折打击,有的还身患残疾,但都能勇敢地面对现实,面对人生,豁达、超脱、乐观、勇敢的生活,让自己的生命放射出夺目的光彩,如:苏轼、海伦.凯勒、奥斯特洛夫斯基等等。对这些人物的介绍,可以引起学生的共鸣,从而向这些作者学习,热爱生命,珍惜生命,善待生命。

2、解读文本,解读生命,领悟生命的真谛,树立正确的生命观,尊重生命,珍爱生命

在阅读教学中,应充分挖掘以人为本、重视生命的教学资源,凸显生命的意义,增强学生的生命意识。

《谈生命》中冰心先生说“生命中不是永远的快乐,也不是永远痛苦,快乐和痛苦是相生相成的”“快乐中我们要感谢生命,在痛苦中我们也要感谢生命。快乐固然美丽,痛苦又何尝不美丽?《风筝》中鲁迅践踏了弟弟的风筝梦,那深深的自责,不正体现了对生命的呵护吗?《斑羚飞渡》中老斑羚为了保护下一代心甘情愿抛弃生命,毅然地走向死亡。这些不都能引领我们领悟生命的意义,使学生受到生命观、生死观的熏陶吗?

3、通过阅读感受,欣赏充满生命力的意向,获取生命的力量

每当我们回望或走进自然,我们会感到震惊,自然界中的生命是如此顽强,无论周围的环境多么恶劣,只要有一丝生命的土壤,他们就能顽强的生存,奏响生命的凯歌。

三、热爱生活,积累生活素材,在写作教学中进行生命教育

1、以生命问题为话题进行作文。生命在生活的点点滴滴中延伸,生活的点点滴滴构成了生命的内容。教师对学生的作文命题应贴近学生的生活,让学生在作文中发泄自己的苦闷忧伤,享受自己的快乐幸福。教师要善于在作文中倾听学生的心生,从字里行间发现种种细微的心理变化,及时化解学生的心伤,启迪学生对生命的思考。

2、坚持写日记,关注周围生命的状态。日记,是进行生命意识渗透的有效途径,通过对自然植物的观察、对家中动物的关爱,还可就某一生命过程进行考察,既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又能从中体会到生命的伟大,生命的可贵,体会生命的意义。

3、坚持写读后感、观后感,畅谈对生命的思考。现实生活中的实例,文学作品中的精品,影视作品中的焦点,都应成为学生探讨生命的话题,让学生在讨论中反思,在畅谈中回味,在点评中探寻。通过这种读后感、观后感的交流,极大地提升了学生对生命的认识,学生在读后感、观后感中闪现出了对生命思考的火花。

四、大量开展课外实践活动,在语文课外实践活动中进行生命教育

课文的外延是生活,生活的点滴都离不开语文的身影,通过语文的课外活动进行生命教育,收到的效果往往是事半功倍。

1、推荐并指导学生阅读有关具有强烈生命意识的课外读物和有关生命知识的科普作品、影视作品。

读一本好书就好像和一个高尚的人谈话。让学生在放松的状态下去读书,无异于与作者生命的碰撞,在碰撞中激射出生命的火花,那是课堂上所无法达到的一种“水到渠成”的自我教育的状态。

2、带领学生观看交通事故视频,让学生真切感受一个人的死亡,给他人造成的痛苦和伤害。伤心至极的亲人,悲痛的场面,往往让学生感到生命的可贵与重要;走进福利院,让学生体会健康的重要,生命的美好,这也是语文课外活动中进行生命教育的一个亮点。

3、让每一个学生种一株草,植一棵树,养一盆花或饲养一只小动物,精心照料,常写日记,并经常跟别人交流心得体会,让他们知晓生命的萌发、发育、成熟,体会生长的不易,感受生命受损,甚至凋零的痛苦,从而推物及人。

有关生命的文章范文5

一、生命教育渗透于阅读教学中

语文课文篇篇都是文字隽永、文质兼美的佳文,有描写大自然风光的,有讴歌世间真情的,有阐发真理的……构成了色彩斑斓的语文百花园。面对蕴涵丰富的课文,教师要善于挖掘文章的内涵,筛选适合进行生命教育的内容。《地震中的父与子》这篇课文正是爱与信念创造了生命的奇迹。在洛杉矶大地震中,一位父亲冒着生命危险,抱着坚定的信念,不顾劝阻,历经艰辛,经过38小时的挖掘,终于在废墟中救出儿子和他的同学。在歌颂伟大父爱的同时,我们更深一层地看到了:正是因为爱和信念才创造了生命的奇迹――儿子和他的同伴,14条鲜活的生命在挖掘了38小时后终于获救。教学中向学生提问:是什么让孩子能在废墟中活了下来?学生纷纷发言:是他顽强的毅力,是父亲给予他希望……从这个故事中让学生体会到,有自信、有毅力的人就能在死神面前活下来。它教给学生的不仅是爱,更多的是对生命的珍爱、对生命的认可。借机我又让学生说说在汶川大地震中同样感人的事,进一步和学生一起感悟大爱无私的人间真情。通过阅读教学,引导学生领悟作品中充满人性的情感,使学生认识到“情”的可贵,认识到自己在家庭、亲人、朋友中的重要性,从而重生、乐生。

二、生命教育渗透于作文教学中

习作很大程度上源于人们对生活的感悟,无论是家庭、社会还是学校生活都是丰富多彩的,其生活中的真善美、假恶丑无形中对学生的感悟颇深。教师在习作教学中要引导学生用心去感受、去发现,感受伴随自己生活中的酸甜苦辣,然后让他们记录下来。一位学生在作文中写下了这样一个故事:一个上山打柴的少年,在山上不幸被毒蛇将左手食指咬了一口,当时疼痛难忍,眼看食指变得红肿并乌了起来。他知道要是不及时采取措施,不久就会有生命危险。他欲呼无人,又不知道山上有什么草药可以医治,可是他不想死,他想活啊!于是他盯着自己右手的镰刀,咬住牙,使劲朝自己被咬伤的指头剁下……他终于活了下来。这个故事姑且我们不谈它的真假,但至少这位学生能够用这样的故事启迪自己:生命是宝贵的,只要我们珍惜自己的生命,你就会不顾一切地去保护它。多好的生命教育题材啊,因此,作文教学对生命教育的渗透也是很有实效的。

在学生作文批改中也可以对学生的生命意识进行较为直接的培育。小学生的性格大多比较直率,他们对生命的认识往往会很直接地在习作中表露出来,因而我们要抓住习作教学的契机进行适时的引导、点拨,也会收到较好的效果。

三、生命教育渗透于课外阅读中

要指导学生阅读有关具有强烈生命意识的课外读物和有关生命知识的科普作品或影视作品。教师可以给学生开出书目,并让学生写出读书报告或读后感。如在教学《向命运挑战》之后我及时向学生推荐阅读《张海迪》、《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和《假如给我三天光明》等书籍,进一步对学生进行热爱生命的教育,让学生从这些身残志坚的人物身上汲取精神力量,反省自身,学生就会懂得更应珍惜现在所拥有的一切,让生命焕发出光彩。

四、生命教育渗透于课外活动中

有关生命的文章范文6

一、合作探究,认识生命的意义

生命教育的现实目标就是要认识生命的意义。而生命的意义源于对生命的敬畏,对生命价值的理解。教材不仅是文本性的,更重要的是要进行体验。因此,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将散落在课程中的生命教育内容进行提炼和挖掘,并将生命教育渗透到课堂教学过程之中。教学时可以通过合作探究,让学生对文学作品中的典型人物和事例进行分析,对生命的意义有所感悟。如学习《窗》这篇文章时,通过对“靠窗的病人”和“不靠窗的病人”心灵的美与丑、善与恶的对比,使学生明白“靠窗的病人”尽管自己的身体承受着巨大的折磨,但依然把美好的东西带给病友,相比之下“不靠窗的病人”为了能够看到窗外的“美景”,对自己的病友深夜发病见死不救,因个人私欲而葬送良知。当“不靠窗的病人”如愿以偿得到靠窗的位置时,他发现竟然只是一堵光秃秃的墙。他的心灵会受到怎样的煎熬,结局会怎样呢?假如此时病房里再住进一个病人,他会如何做呢?同学们经过多种结果的设计、讨论,情感受到了极大的震动,明白了人必须学会关爱他人,关爱他人就是关爱自己。再如在学习《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一名著时,把作者奥斯特洛夫斯基面对人生困境的事迹讲给学生听,用真实的人物事迹来打动学生,从而增强学生战胜困难的决心和勇气。同时,认真地讲析小说中保尔•柯察金的英雄事迹,让学生学习保尔面对挫折时的坚强意志和对理想追求的坚定信念。这样一来,学生在合作探究中发现了这些不平凡人物生命的独特之处,进而提升了对生命意义的认识。

二、情感激发,懂得生命的可贵

培养学生的生命意识,关键在于对生命的理解及态度,也就是说要让学生懂得珍惜生命。语文课堂应该为生命教育营造一个充满真情与关爱的教学氛围,而文学作品中往往暗含着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的生动范例。如史铁生的《我与地坛》一文所讲述的就是有关生命本身的问题。史铁生在“活到最狂妄的年龄上忽然残废了双腿”“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出路……”在这种情况下,“死”似乎成了他唯一的出路。然而,他问:“人应该怎样看待生命中的苦难?”文中提到了地坛,地坛很荒芜,却并不衰败,因为有一群卑微的小生物按照自己的生存法则顽强地生活着。正是地坛中蕴含的这种生生不息的生命意识,让史铁生对生与死有了深刻的感悟,明白了“人为什么活着”和“怎样活”。双腿残疾的史铁生在生与死的挣扎中重新唤起生命的意识并成为一名文坛巨人的实例,让学生明白:人应该怎样去面对命运和苦难。苦难增加了生命的厚度,赋予生命凝重悲壮的色彩,自然使学生得到一种精神上的激励。语文教学就是要引领学生去细细触摸人物的心灵,激发学生的情感,使学生的生命意识不断得到增强。

三、体验友情,感悟生命的快乐

一个人的一生必然会有一些朋友。真正的朋友不仅可以同甘共苦,而且可以帮助自己解决许多人生旅途中的困难和麻烦。一个人的成功或多或少地与朋友的支持是分不开的。可是现在常常听到一些老师在说,现在的孩子越来越难管了,自私、任性、以自我为中心。同学之间常常为一点点小事弄得面红耳赤,甚至出手伤人。所以在语文课上引导学生体验友情带来的快乐也很有必要。如《掌声》这篇文章中,同学们的掌声让腿有残疾的小英走出了困境,鼓起了生活的勇气。通过学习,学生感悟到了同学之间的友情是那么的美好,也明白了“人人都需要掌声,特别是当一个人身处困境的时候。让我们珍惜别人的掌声,同时也不要忘记把自己的掌声献给别人”。又如《番茄太阳》这篇文章中的主人公是一个双腿残疾的人,原本心情无比黑暗,对生活失去了热情,但是在与盲童明明的相处中,渐渐被明明的开朗乐观感染,心一点一点地温暖起来。特别是当明明说愿意把自己的双腿给她时,她的泪哗地一下流了下来,彻底被感动了。可以说是明明的友情让她冰冷的心温暖起来,重新对生活充满信心。通过朗读与感悟,学生体会到了体验人与人之间的友情,也极大地增加了生命的快乐。

四、品味赏析,延伸生命的价值

生命是一个过程,自然会遇到许多艰辛、挫折和困顿,这和欢乐、幸福一样,都是生命的一部分。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让同学们欣赏生命、体验生命,在烦恼之中关照烦恼,在痛苦之中觉醒痛苦,在悲哀之中超越悲哀,在顿悟之中找到开启未来之门的钥匙,使生命过程始终保持着坚毅的心情、旷达的气度和庄严的胸襟。鲁迅先生在《故乡》一文的结尾处写道“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作品中的主人公通过对闰土和自己不同人生际遇的思考,表达了作者对旧中国必将走向美好生活的坚定信念。《小桔灯》一课中,虽然小姑娘目前的生活遭遇种种不幸,但她仍然坚信生活的美好,正是这种人生态度,鼓舞着她勇敢、乐观地去面对生活。教师通过让学生品味赏析文学作品中的伟大人物形象,引导学生认识生命,勇敢面对人生中的挫折和失败,使自己的生命价值得到无限延伸。

五、联系生活,书写人生的乐章

人生的生命价值究竟该如何体现?这是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关注和思索的问题。教师除了在语文课程中挖掘生命教育的内容外,还可以在课外阅读、写作训练中渗透生命教育的内容,从而扩张生命的宽度,锻造生命的厚度,挖掘生命的深度。现实生活中,有学生因不忍父母负担过重而吞药自杀,有学生因家境贫寒产生自卑心理而卧轨自杀,有学生因家长禁止玩游戏机而自杀……面对这些触目惊心的报道,教师应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深入讨论,让学生思考信仰与生命的问题,懂得如何尊重生命、对待人生,引导学生追求生命的价值。作为教师,有责任让学生都能在健康积极、充满热情的学习中丰富生命的内涵,延伸生命的价值,从而书写华丽的人生乐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