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诚信的名言名句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诚信的名言名句范文1
1、没有诚实哪来尊严——西塞罗
2、信犹五行之土,无定位,无成名,而水金木无不待是以生者。——朱熹
3、创业不像读书,一天可以过好多年,创业必须一步一个脚印走。——周晋峰
4、诚实的人必须对自己守信,他的最后靠山就是真诚——爱默生
5、一言之美,贵于千金。——葛洪
6、诚实是人生的命脉,是一切价值的根基。——德莱塞
7、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孟子
8、真话说一半常是弥天大谎。——富兰克林
9、言不信者,行不果。——墨子
10、失信就是失败。——左拉
11、失去了诚信,就等同于敌人毁灭了自己。——莎士比亚
12、以实待人,非惟益人,益已尤人。——杨筒
13、如果要别人诚信,首先要自己要诚信。——莎士比亚
14、人无忠信,不可立于世。——程颐
15、真诚与朴实是天才的宝贵品质。—斯坦尼斯拉夫斯基
16、民无信不立。——孔子
17、你必须以诚待人,别人才会以诚相报——李嘉诚欺人只能一时,而诚信才是长久之策。——约翰·雷
18、金钱比起一分纯洁的良心来,有算得了什么呢?—哈代
19、老老实实最能打动人心。—莎士比亚
20、求珍品,品味虽贵必不敢减物力;讲堂誉,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同仁堂”里看诚信
21、诚实是一个人得以保持的最高尚的东西。——乔臾
22、在一切道德品质中,善良的本性是世界上最需要的。—罗素
23、言无常信,行无常贞,惟利所在,无所不倾,若是则可谓小人矣。——荀子
24、纸包不住火,错误是隐瞒不了的。
25、诚信是一枚凝重的砝码,放上它生命不再摇摆不定,天平立即稳稳地倾向一端。
26、真诚是一种心灵的开放。——拉罗什富科
诚信的名言名句范文2
深受其害的贝塔斯曼已经开列了不守信用作家的黑名单,这份名单将影响到世界著名图书出版商美国兰登书屋对这些作家的评估。如果一个作家总是违约,一个书商总是恶意损害作者利益,自己的信誉就会受到质疑。行业内的黑名单将用诚信这把尺子来约束市场各方。
[分析品悟]作家是拯救心灵的,一个自身道德品质就值得怀疑的人如何去拯救别人的心灵?名社是传播知识的,如果传播的是低劣与欺骗,还要其何用?在诚信日益稀有的今天,作为坚守人类心灵的名家名社应该担负起自己的责任。
【适用主题】利益人类的良心文化精神诚信法律的软肋谎言与欺骗惩戒规则……
“剧组污染”需要一个严惩的标本
新版《三国演义>电视剧剧组在浙江永康杨溪水库拍外景,留下大量生活垃圾和油污,可能会影响到永康当地近30万人的饮水水源,被杨溪水库管理部门紧急叫停。剧组在拍摄期间,水库周围塑料饭盒、酒瓶甚至粪便等生活垃圾堆积如山,由于拍摄交战的夜戏,现场弥漫着浓重的柴油味,水中也有小部分黑色漂浮物。已经记不清有多少剧组破坏了环境:(无极)剧组污染了香格里拉,又让国明园的叶子黄了近两年;《神雕侠侣》剧组破坏了九寨沟的自然景观;《楚留香传奇》剧组损坏了大墩烽燧遗址;《大旗英雄传》剧组在仙都风景区拍摄期间,竟用涂料喷涂覆盖石刻,而摩崖题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这些情况的产生和一个坏示范――《无极》剧组破坏了香格里拉生态环境,仅罚了9万元――有着直接的关系。应该对破坏环境者进行严惩,不能只是交了钱就解决了问题,只有惩罚的力度能够引起警惕的时候,才会有警戒的效果,“剧组污染”需要一个严惩的标本。
【分析品悟】剧组需要的是环境,风景区需要的是经济和身价,二者各有所需,自然一拍即合。什么环境污染也就不在话下了。功利性凌驾于环境保护之上在这里可以说是一个范本,单单是一笔罚款难以解决问题,严惩是必须的。更重要的我们应该学会取舍。
诚信的名言名句范文3
要想高考作文拟题具备准确、简明、醒目、新颖等特点,得到阅卷老师的认同和首肯,则必须掌握拟题的基本方法和技巧。
一、揭示材料中心,直言事理。
俗话说:“看书看皮,看报看题。”一个好的标题应该揭示作文中心,直言事理,突出论点。这类题目往往是对写作内容的高度概括,总领全文,切合题意。这种拟题方法,明白易懂,能够揭示作文材料中心,不仅能为考生写作行文提供一个明确的中心点,同时也向阅卷老师点明自己作文的主题,使阅卷老师快速准确评分。
如2009年高考全国卷Ⅰ材料作文,许多考生拟写《发展需要扬长避短》、《兔子学游泳不如学挖洞》等题目,直接点明材料的主旨。2009年宁夏卷作文,考生拟写《多做善事,给人温暖》、《有人欺骗,不能成为我们拒绝行善的理由》等题目,直言事理。这都准确地揭示了材料中心,直言事理,切合题意,受到阅卷老师的欢迎。
二、巧用修辞手法,生动形象。
标题应该讲究语言的锤炼,拟题要形象生动、醒目新颖,引人注意。恰当的运用对比、比喻、反问、拟人等修辞手法拟题,题目新鲜活泼,言简旨远,美不胜收,自然能够取得较好的评阅效果。
面对2009年全国卷Ⅱ材料作文,考生运用比喻手法拟写了许多好的题目,如:《信心――低谷暗影里的阳光》、《风雨过后有阳光》、《创新让他们走出沼泽地》,这些题目灵动地显示出材料的内涵:即在人生与事业遭受挫折的困难时,坚定信心,不断努力,研究市场,研究产品,不断创新,最后才能取得新的成果。
运用反问修辞手法拟题,可以增强文章的气势,如:《兔子为何要下河游泳?》(2009年全国卷Ⅰ)、《安能随意弃诚信?》(2009年宁夏卷)、《为何缺少同情心?》(2009年宁夏卷)、《人怎能没有善心?》(2009年宁夏卷)等;这些反问有力地表达了材料所蕴含的主题,即做人要多做善事,要有同情心。
三、化用诗词名句,典雅含蓄。
好的标题应该优雅,有文化品位。拟题时,如果能恰到好处地化用诗词名句,也能使题目生辉。悠久的中国传统文化,诗词歌赋熠熠生辉,众多寓意深刻的名言警句给人启示和智慧。这些名言警句本身就具有凝练含蓄的特点,显得温韵典雅,言简意赅,令人读后回味无穷。
如2009年考生拟写的妙题有:《柳暗花明又一村》(2009年全国卷Ⅱ)、《诚信,直叫人生死相许》(2009年宁夏卷)、《常识――让人欢喜让人愁》(2009年广东卷)、《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2009年天津卷)、《各领数百年》(2009年天津卷)、《90后,欲语泪先流》(2009年天津卷)。化用这些名句入题,不仅增添了文章的文采和文化气息,还能体现考生的较好文学素养和较高的语言运用能力。
四、运用数学公式,新颖别致。
巧用数字、公式、标点,出奇制胜。给题目想一个恰到好处的符号,能帮助读者理解题意,增强文题的表现力,具有直观、醒目、富有哲理、吸引读者等特点,起到文字难以替代的作用。
例如:《“新潮+大气+智慧=90后”》(2009年天津卷)、《伪劣产品+明星代言=巨额利润》(2009年辽宁卷)、《常识≠成功》(2009年广东卷)。
这些标题构思巧妙,醒人耳目,体现了作者的理性思辨的特点。考生结合作文材料,用精练的语言融哲理入题,精辟地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内容,给人以辩证的思索,增加了作品的思想深度。
五、巧妙设置悬念,引人深思。
诚信的名言名句范文4
中学生作文喜用“题记”,这无可厚非,然而要用得贴切(不是作为点缀或摆设)却不太容易,因为那是非得要有一定的文化积淀,并且得会提炼筛选才行。别具情趣的“题记”导引全文,通常有以下作用:
1.扼要点题
题记点题,不但在结构上收拢全文、收束文脉,更重要的是,让读者能及时充分、准确地把握文章的中心思想,对文章作出恰如其分的评价。如作文《可贵的问号》题记:“生活中的问号,是开拓未来的钥匙――巴尔扎克”。
2.揭示主旨
用题记片言居要,揭示文章主旨,给读者以深刻印象。下面两段分别围绕“诚信”“选择”的话题的题记就很好地揭示了文章主旨。
①“如果你失去了金钱,你只失去了一小部分;
如果你失去了健康,你只失去了一小半;
如果你失去了诚信,那你就几乎一贫如洗了。”
②“选择意味着放弃与痛苦,但若没有开刀的危险,哪来康复的希望?”
3.增添文采
用词生动,句式灵活,善于运用修辞,文句有意蕴的题记,能给文章增添不少文采,成为文章的一大亮点。如1999年高考优秀作文《假如记忆可以移植》,仅“题记”一句便可见语言的功力:“一生一世,斗转星移,眼前景物一一散尽,惟有那美好的记忆,徜徉留连,亘古不衰。”四字一组的短语,用起来十分老道熟练,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4.渲染气氛
借助名言名句,或运用比喻,或借助古诗词的“起兴”手法,交代缘起,渲染故事的气氛。
如作文《两个人的春天》的题记:“说起来是一段故事,回头看已是从前,不一样的天空不一样的时间,勾起的感觉又一次拨动我的心弦。”
在写作当中,有些同学不了解题记的写法和作用,常常出现许多不当之处。因此,运用题记要注意以下几点:
1.忌滥用
有些同学文必写题记,不当用也用。要记住形式是为内容服务的,要根据文章的具体情况和要求运用题记。
2.忌牵强
有些同学写题记,不管它是不是和文章有联系,能不能概括文章主旨,导引全文,只要它美,自己喜爱,就生搬硬套,牵强附会。记住,题记和文章风马牛不相及,再好也没用。
3.忌冗长
繁冗的题记,不但起不到概括文章主旨,导引全文的作用,反而会因它害文,令读者生厌。下面这段围绕话题“心灵的选择”的题记,超过了100字,而全文才800来字,这种题记是不是冗长呢?
诚信的名言名句范文5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07A-0035-02
中华经典诗文源远流长,语言简练,意境优美,蕴含哲理。“经典是人类社会最有价值,最有用的知识。”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阶段目标中要求背诵古今优秀诗文。实践证明,诵读经典诗文,不仅能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还能增强学生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如何引导小学生诵读经典诗文?
一、营造经典诗文诵读的环境
(一)学校环境
首先,营造环境,打造儒雅书香校园。在校园教学楼的外墙、走廊、教室里张贴诗人画像或名诗名句;将《论语》、《弟子规》、《三字经》、《增广贤文》的语段和古诗词等作为校园、班级墙报的重要内容。让学生可以从墙报、牌匾中找到经典诗文中的名句,耐人寻味的故事,发人深省的哲理。让孩子们在这样的环境中学习、生活,每天徜徉其中,陶醉其中,为学生营造一个宁静淡泊、纯净空明的读书环境。其次,教师要营造浓厚的诵读氛围,每周半天的语文教研活动开始前,语文教师进行十分钟的经典诗文诵读。再次,开发校本课程。经典诗文内容广泛,适合小学生诵读的篇目很多,为了便于积累,把这些篇目分类,装订成校本教材,供师生使用。最后,落实诵读课时,每周安排一节诵读课,还要利用课前三分钟或五分钟的时间,由教师指导学生阅读经典诗文,背诵经典诗文。
(二)家庭环境
教师利用“家长学校”、每学期的家长会等机会,向家长宣传学生具备一定国学知识的重要性,引导家长的价值取向,从而利于构建良好的家庭学习氛围。让家长和孩子一起诵读,这也是最好的亲子活动。
二、以教材为载体。指导学生诵读
在语文教材中,每一册都安排有古诗、谚语、名言警句等内容,这些经典诗文语言精练,对仗工整,具有节奏美、韵律美,非常适合学生诵读,它对学生的学习起着引领的作用。那么教师如何指导学生诵读这些经典呢?
(一)学生自读,教师适当讲解
1.初读整体感知。对于低年级学生,教师教读,让学生读准每一个字音;对中高年级学生,则先让他们自由读,注意读准每一个字的字音,遇上不认识的字就借助工具书,让学生多读几遍,“书读百遍,其义自现”。
2.学生熟读自得自悟。古诗文教学提倡意会阅读,旨在多诵读、少讲解、多感悟,教师多留给学生反复诵读的时间。在学习中,学生通过熟读,慢慢体会文本的意思,体会古诗文的意境,在熟读中质疑解疑,达到自悟自得。
3.适度讲解。经典诗文所表现的既是作者对宇宙万物的情感,也是作者品格、修养的体现。要让学生真正主动地学习并明其意、入诗境并不容易。因此老师在指导时把这种内在的情感对学生作一些讲解,使他们能够有所感悟,再以诵读方式来体会其中的声韵之美,学生就能人诗人境了。
(二)充分挖掘教材,注重拓展
新课程小学语文教材按单元主题来编排,每个单元分别渗透了爱心、惜时、诚信、勤奋等内容。针对每一单元的内容,老师将课文中表现相关单元主题的经典名篇进行整理,适时、适量地为学生拓展经典内容。如在学完课文《孔子拜师》后,学生感叹于孔子的谦虚、好学,老子的诲人不倦,笔者就让学生收集有关孔子和老子的名言,如“温故而知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等等。并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交流,积累经典名言。
(三)背诵积累,注重方法
小学生只有背诵大量的经典诗文,才能更好地丰富自己的语言。
1.创设情境表演背。这种方法多用于低中年级学生。学生在背诵时,加上适当的语气和动作,配上背景画面和音乐,边背诵边表演,不但增进了对经典诗文的理解,而且还能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例如,背诵《静夜思》,教师首先播放一曲轻柔的古筝音乐,再配一幅恬静的月光图,当背到“光”、“霜”、“望”、“举头”、“低头”、“思”这些词语时,老师指导学生通过背诵的语气、动作来表现出作者思乡之情,辽远之感,孤独之意。
2.将诗分类据意背。根据古诗的内容,指导学生把它们分为写景诗、叙事诗、抒情诗、言志诗等几类,使他们分得清,背得多。
3.按照季节据时背。春天时让学生找到写春天的诗文并积累背诵,夏天时就积累描写夏天的诗句。这种做法让学生们记得有序,记得牢固,为今后大量地背诵奠定了基础。
4.多种形式综合背。常常采用的方法有两人赛、小组赛、男女组赛、班级赛,又如限时背、师生背、接龙背,灵活且富有变化,极大地调动了学生背诵的积极性。
三、组织丰富多彩的活动。激发师生的诵读热情
近几年来,我校进行了“诵读经典诗文,提高学生双文素养”的课题研究,以此为载体,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为学生学习经典诗文注入强有力的动力。
(一)常规活动
定时开展经典诗文诵读比赛、文艺演出;一年级每年新生入学时开展由孩子和家长共同参加的隆重的开笔礼仪式,让家长和孩子共同沐浴在经典的无限魅力当中;另外还有周一升旗全校集体诵读等活动。
(二)特色活动
在传统节日时让学生通过收集资料,开班级主题会,办手抄报等形式了解佳节的来历、风俗习惯,积淀经典文化。
(三)开展竞赛
“国学之星”诵读比赛,低年级开展诗配画比赛,中高年级开展“读中华美文,感受华夏文明”作文比赛,孩子们在字里行间萌发对古代圣贤的崇敬和对祖国悠久历史的自豪感。
诚信的名言名句范文6
我们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中华上下五千年,数不尽的风流人物,说不完的英雄故事。绘制成了一本本经典名著,丰富了后来人的精神海洋,却也足以说明了《论语》的好。下面为大家精心整理了一些关于论语的读后感800字,请您阅读。
关于论语的读后感800字1现代的社会里,处处都应存在着诚信。对于一个国家而言,诚信可以说是立国之本;对于一个企业而言,诚信可以说是立业之本。对于每个公民而言,诚信可以说是立身之本。
假期里,我又一次捧起《论语》这本书,饶有兴趣地品读起来。在这本经典著作里,蕴含着古代灿烂的文化历史,富有哲理的人生名句箴言,中华民族文明的精髓。即使今日,处在21世纪的新社会,《论语》仍在文化界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引领着人民朝着未来、文明,跨步前进。
《论语》中,一句至理名言:人而无信,不知其可。最让我刻苦铭心。从中,可见孔子对诚信的重视。在孔子看来,诚信是每一个人最基本的道德范畴,取得人们的信任比什么事都要重要。
“一个月包退,两个月包换,终身维修。赶快拿起手中的电话订购吧!”在许多电视频道中,经常看到这排山倒海的场面,听到这声嘶力竭的呼喊的电视购物广告。多功能手机,褪黑仪,增高鞋,这一个个广告里的产品难道真的拥有那神奇的魔力吗?其实不然。在前几个星期,新闻里就揭开了电视广告背后的神秘面纱。主持人带着大家,一齐总结了电视广告的种种特点,拍摄电视广告的招招秘诀。其中主持人举出了一个典型事例。广告里介绍的一个号称“排毒基”的洗脚盆,声称只要你把脚放进去,并撒上一点盐,就可以把你体内各个部位的毒素统统地排出来。从电视屏幕上,观众分明亲眼目睹了那黑黄相间的毒素排出来。然而,买回洗脚盆的消费者发现,不只是放脚,即使放其他的物品,这水还是会变得浑浊不堪。看来,这毒素根本不是人体里排放出来的。记者通过调查发现:原来,洗脚水变色是由于洗脚盆里能量泵中的电极和溶于水后的精盐发生电解反应所产生的。
无论是在生活、社会的哪一个角落,都应保留着最为珍贵的诚信,才能取得别人对你的信任。失去诚信,就相当于一个健全的人失去了一双明亮的眼睛,一只五彩的蝴蝶失去了一对翅膀。没有了诚信,宏伟的企业项目将面临失败!没有了诚信,人与人之间将不再存在着由信任搭建起的桥梁!没有了诚信,世界将充满着灰暗与欺瞒!“人而无信,不知其可。”这《论语》中的名言,教给我们:诚信,是我们的为人之本!是世间最美好的道德品质!
关于论语的读后感800字2《论语》一书,如一盏指路明灯,能让我们在黑暗中找回正确方向;如一杯香浓的咖啡,让我们理解细细品味人生百态,才能感受到它的香甜;如一支支锋利的箭,让我们懂得“良药苦口利于病”的道理。它的思想主张启迪着我们,熏陶着我们……
印象最深的就是《学而篇第一》了。“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这句话翻译过来就是:不担心别人不了解自己,只忧虑自己不理解别人。是啊,现实生活中,人人都需要理解,个个都渴望理解。人们视理解为沟通感情的纽带和联系心灵的桥梁。大家都希望人与人的相处应该多一点宽容和尊重,多一点容忍和谅解。但是,世界何其大,人生何其复杂。若时时都想得到别人的理解,恐怕是不可能吧。因为,人生没有相同的路,每个人都不一样,两个思想志趣不同的人对待同一件事,两种价值取向相异的人看待同一个问题,要彼此理解不是强人所难吗?人不是从一个模子里造就出来的,你有另人头痛的事,我也有。我们彼此都渴望理解,可又用自己的要求去看别人,去苛求别人,于是我们之间有了“墙”,于是你苦恼,我也苦恼。可是,人们有没有想过,许许多多的小事,为什么一定要他人明白,一定要他人理解?其实,面对种种的不理解,只要我们给他一个微笑,用宽阔的胸怀去面对,不被理解又何妨?
商鞅是行变法,落得“五马分尸”的结局;达尔文在说物种进化的时候被人们骂成疯子;助人为乐的雷峰经常被人嘲笑,他们这些举动,又有谁能理解?如果他们一味的追求理解,又怎么扞卫真理?他们最初不被接受,是因为他们的追求走在了时代的前列;他们最终名垂青史,是因为他们敢于在不理解的目光中昂首向前。在现实中,有多少人能明白“理解”这个东西。他们可以追求别人的理解,以别人的议论为自己的主题,以别人的言谈作为自己追求的目标,以别人的反应来调整自己的行为方式,甚至要去讨好别人,为了所谓的理解,写了一些优柔寡断毫无逐渐的可笑人生。他们真的知道理解吗,他们觉得他们真的是在理解别人,并换取别人的理解吗,不是这样的。
大千世界,芸芸众生,人不光为理解而活!
关于论语的读后感800字3历史的画卷,因岁月的冲洗,显得枯黄陈旧,将历史的足迹点点抹淡。然而,华夏五千年的文化,总有些像《论语》一类的书籍虽早已褪去了华丽的色彩,显得古老陈旧,但实则它与我们的距离并不遥远。——题记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出自《论语·卫灵公》。《论语》中有许多简单的道理需要我们去感悟与实践。它用的文字往往言简意赅,但其蕴含的道理绝不会同表面一样容易。就像《论语·卫灵公》中记载的,孔子的学子之一子贡,曾问了孔子一个非常重大的问题:"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意思是有没有一句话可以使人终生奉行的呢?孔子用商量的语气对他说:"其恕乎!"什么叫"恕"呢?孔子又用了八个字解释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意思是自己不愿意做的事情不要强加给别人。那么也就是说,做任何事,都要推己及人,将心比心,不要强人所难,更不要给别人造成伤害。用现如今的话说,就是要学会宽容。
《北京日报》曾刊登过这样一件事:一位少年在公交车上吐了一口痰,女售票员让他擦掉。少年感到很难堪,不愿去擦。女售票员给了他个台阶下,自己用纸把痰擦掉了。事后少年很后悔,他给报社写了封信,表示向这位售票员道歉。这件事告诉我们,得理且让人。宽容的感化常比剑拔弩张的作用要恒久得多。如果她不这么做,而是硬逼少年去擦痰,结果会是怎样的呢?也许,不用我说,也可以想象得到。正因为女售票员懂得"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理,所以以宽容之心完美的化解了这件事。
怎样算宽容呢?就是要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换位思考,包容他人;就是要学会忘记。因为克制性的宽容,不是真正的宽容,它不能从根源愈合心灵的伤口。只有那种不记、不究的宽容,才是宽容的真正境界。
"其恕乎!"——就一个"恕"字,教会我们如何在现代生活中获取心灵的快乐,如何适应日常的秩序,找到人生的目标;就一个"恕"字,就是我们自己的一幅健康的心电图,是这个世界的一张美好的通行证。让我们学会如何去宽容别人吧!得过且过,我们的生活才会快乐。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为人着想,人也会为你着想,真诚才能换真心。生活中如果人人都能做到这一点,世界会更加和平,安宁。生活会更加和谐,幸福,并充满了快乐。
关于论语的读后感800字4《论语》作为儒家经典,宣扬“仁”。在《论语》中,孝道有着不可动摇的低位。中国人自古认为百善孝为先,把孝道作为道德之根本。
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年轻学德的子游问什么是孝,孔子说,对现在的你来说,你一定认为孝只要做到能养父母孩子吃饭就行了,但狗了、马了之类的动物都会喂饱幼崽儿,如果人不能做到持之一恒的照顾老人小孩,那人还跟动物有区别吗?人与其他动物的区别之一就是可以探知他人的心理,对父母尽孝不只是物质上的供养,还有精神、心理的关爱。
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意思是孩子孝敬父母,不能使父母为自己忧愁。只有自己有疾病时,父母才为自己担忧,其余一切都不能使父母担心。“事父母能竭其力。”一个人通过努力可以做好很多事,让父母欣慰。只有生老病死,这种不是人力所能控制的事,让父母担忧也是没办法。除了这些人力不可控的事,其余的都做好,不让父母担心,这样就是孝。
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孔子说:“当他父亲在世的时候,要观察他的志向;在他父亲死后,要考察他的行为;若是他对他父亲的教诲长期不加改变,这样的人可以说是尽到孝了。”父母都希望子女比自己强,具有良好的品德,这是父母教育子女的出发点。所以为父母提供丰厚的物质不是孝的根本,如果能够按照父母的意愿、教诲行事做人,对得起父母才是真正的孝。
子曰: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这句话告诉我们:侍奉父母,他们若有过失,要婉言劝告。话说清楚了,却没有被接纳,仍然尊敬他们,不要违逆对抗,继续操劳而不怨恨。这句话明确了侍奉父母不能唯命是从,孔子反对愚孝的绝对无违,应该以道义为标准,客观对待父母的对错;如果父母做错了,却不听从自己的劝告,也要履行孝道,绝不能对父母产生怨怼之意。
《论语》告诉我们许多为人处世的道理,是一座思想的宝库。如何做人,是一个终生的课程。
关于论语的读后感800字5《论语》是我国儒家思想的前年经典绝学,是一部记载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其中大多是孔子回答弟子们的提问后所做的记录;有一部分是回答诸侯国君、卿大夫和各方人士的问题;还有一部分没有问题,只是记录孔子的一些言论。因此,《论语》中记载的言论涉及方方面面,充分反映了儒家思想的精髓,其中的很多思想至今对我们的言行都有很好的指导意义。
例如在“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这句话中,孔子告诉我们如何正确对待已经学过的知识;在“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句话中,我们知道读书而不思考就会茫然无所知,只空想而不读书就必然会产生疑惑等等。
然而,如果我们仔细阅读《论语》,除了那些我们都很熟悉的千古名句之外,我们还会找到一些能够反映时代背景的语句。
例如:“自行束脩以上,我未尝无诲焉。”它的意思是:学生主动带一束肉干来见我,我是不会不教他的。我认为,当今社会的师生关系融洽,学生尊敬老师,老师爱护学生,这些都不需要物质来衡量的,而在孔子生活的那个年代,学生要送礼才可以得到老师的赐教,这足以反映出当时封建社会的腐朽。
再如:“朝,于下大夫言侃侃如也;与上大夫言,誾誾如也;君在,踧踖如也,与与如也。”意思是说,孔子上朝的时候,与下大夫说话,侃侃而谈,从容不迫;与上大夫说话,态度和悦;君子在场时,说话局促不安。从中可以看出,孔子和不同等级的人说话态度明显不同,他的做法与当今以人为本、和谐社会是不相符的,充分说明孔子所处时代是一个等级分明的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