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可行性分析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技术可行性分析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技术可行性分析

技术可行性分析范文1

关键词:智能电网;无线自组织网络;信息采集;MESH网络

中图分类号:TP39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7800(2012)010-0151-02

作者简介:王鸿运(1980-),男,硕士,黄河科技学院助教,研究方向为计算机网络与无线通信。

1概述

1.1背景

智能电网也被称为电网的智能化,是建立在集成的、高速双向通信网络的基础上,通过先进的传感和测量技术、先进的设备技术、先进的控制方法以及先进的决策支持系统技术的应用,实现电网的可靠、安全、经济、高效、环境友好和使用安全的目标。其主要特征包括自愈、激励和用户抵御攻击、提供满足用户需求的电能质量、容许各种不同发电形式的接入、启动电力市场以及资产的优化高效运行。

无线自组织网络即MANET(MobileAd-hocNetwork),是一种不同于传统无线通信网络的技术。传统的无线蜂窝通信网络,需要固定的网络设备如基地站的支持,进行数据的转发和用户服务控制。而无线自组织网络不需要固定设备支持,各节点即用户终端自行组网,通信时,由其它用户节点进行数据的转发。这种网络形式突破了传统无线蜂窝网络的地理局限性,能够更加快速、便捷、高效地部署,适合于一些紧急场合的通信需要。但无线自组织网络也存在网络带宽受限、对实时性业务支持较差、安全性不高的弊端。目前,国内外有大量研究人员进行此项目研究。

目前,大规模智能电网应用技术刚刚进入实际应用阶段,智能电网的构成包括数据采集、数据传输、信息集成、分析优化和信息展现5个方面。在通信信息平台建设方面,我国建成了“三纵四横”的电力通信主干网络,形成了以光纤通信为主,微波、载波等多种通信方式并存的通信网络格局。但在“最后一公里”的覆盖问题上,始终没有有效的解决方案,尤其是在复杂条件下和大规模使用条件下,现有的解决方法存在很大的局限性,系统规模难以扩展,数据传输的实时性也难以保证,大大限制了其应用场合,不能满足要求。因此,研究基于无线自组网络解决智能电网信息采集终端的“最后一公里”覆盖问题成为解决此问题的关键所在,具有极大的现实意义。

1.2国内外研究概况和发展趋势

随着蓝牙、ZigBee、GPRS、无线M-Bus(MeterBus)等技术的发展,无线通信技术以其在配置、安装、修改和扩展等方面的优势赢得了广泛的关注和应用。在无线计量应用中,蓝牙、ZigBee等短距离无线传输技术的针对性不强;作为通用的无线覆盖技术GPRS由于功耗、成本以及自身技术的特点,对于特定应用如各种电表、水表、气表、热能表等表计数据的采集工作的局限性使得其不能满足智能电网信息采集系统应用需求;无线M-Bus是欧洲的标准,是一种现场总线,专门用于从电表、水表、气表、热能表和其它各种读表设备中传输读表数据,但M-Bus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网络。在OSI的七层网络模型中,M-Bus只对物理层、链路层、网络层、应用层进行了功能定义,由于ISO-OSI参考模型中不允许上一层次改变如波特率、地址等参数,因此M-Bus在七层模型之外定义了一个管理层,可以对OSI模型任一层次进行管理。无线M-Bus总线很适合应用于电池供电的低功耗环境,能够满足近距离组网和远程抄表的需要,在欧洲已有较为成熟的研究和应用。但在我国,M-Bus通信协议尚缺乏统一的标准,存在互不兼容的问题,极大地阻碍了设备的统一,并且没有较为深入的研究和应用方案。此外,作为欧洲的技术标准,没有自主的知识产权,芯片方面也受制于人,存在极大的隐患。

随着无线网络技术的兴起和无线网络市场的逐渐成熟,市场对无线自组织Mesh网络的应用需求是巨大的,应用于智能电网信息采集终端的无线自组织核心网络技术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1.3研究内容与预期目标

1.3.1研究内容

(1)分析研究基于MESH结构的无线自组织网络的构架协议,包括组网模型、MAC协议、链路层协议以及网络拓扑控制等内容,根据智能电网信息采集需求,建立无线自组织MESH网络模型。

(2)根据无线自组织网络的构架与协议,研究路由算法,建立相应的计算机仿真实验平台,仿真和评估各种智能电网信息采集路由算法,分析研究基于MESH结构的无线自组织网络智能电网信息采集实现方案。

(3)搭建基于MESH网络结构的无线自组织网络硬件演示平台系统,根据搭建基于MESH网络结构的无线自组织网络硬件平台对实际智能电网信息采集业务数据进行模拟仿真测试,逐步建立适用于智能电网信息采集业务的无线自组织网络基本理论模型,给出量化指标,并进行模拟验证测试,形成分析测试结果报告。

(4)研究并分析可实现的基于MESH网络结构的无线自组织网络体系结构的智能电网信息采集业务最优方案。

1.3.2预期目标

(1)针对智能电网信息采集需求,研究实现基于MESH结构的无线自组织网络覆盖,建立无线自组织网络模型及仿真试验平台,完成智能电网信息传输与采集。

(2)研究并提出基于MESH结构的无线自组织网络的智能电网信息采集最优无线传输方案,通过仿真试验平台加以验证。

1.3.3拟解决的关键技术和难点

(1)主从式无线传输信道自适应跟踪技术。在无线路由的网络拓扑分析过程中,节点路由分支需要通过特殊的数学物理分析手段逐步实施,考虑采用表中继路径自适应技术,建立基本的网络拓扑框架,进行路径自适应中继通信。

(2)无线射频信道的功率动态分配技术。在有限的带宽内高效利用无线射频信道资源是无线自组织网络成功应用的重要因素。设计一种使用多射频、多信道、方向性天线的新型无线Mesh数据回程网,采用基于连接图的等价变换来实现无线MESH网络信道分配算法,这种新型的信道分配算法能够有效地减少链路间干扰。

(3)测量型无线自组织网络路由生成技术。通过测量海量无线节点的最佳静态可实现路由,确定所对应节点的激活与休眠状态,根据无线信道传输质量和其它设定的受限约束条件,动态自适应调整激活节点,形成动态自适应路由生成算法。

2技术可行性分析

2.1技术路线

项目技术路线可以概括为:瞄准市场应用,坚持自主创新,以突破关键技术为基础,充分利用一切有利资源,重点突破“最后一公里”瓶颈,分步实施研究内容。

瞄准市场应用就是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在迅速吸收和消化国外先进技术的基础上,结合原有技术,针对电力系统信息传输的瓶颈问题,具体研发切实可行的市场需要技术和解决方案,并投入应用。

自主创新即坚持以我为主、坚持不断创新。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发扬我们在VHF和UHF频段无线数据和语音信息传输领域的技术优势设计构造全新的无线覆盖新概念;二是依托近几年我们在电力系统和其它无线应用系统无线接入与传输技术方面积累的宝贵经验,对智能电网的信息采集端核心网络进行技术支持。

充分利用一切资源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凭借我们与省内外、国内外知名大学和研究机构的良好关系,获得多方面的技术提升;二是广泛联合国内长期的合作伙伴,扩大规模,实现互利双赢。

2.2拟采用的实验手段

通过实际测试无线自组织网络已有路由算法的实际效率,得出相应的实验测试数据并对其进行分析研究。

根据本研究建立的基于MESH结构的无线自组织网络模型,提出效率更高的新的路由算法,并在新建模拟分析平台的基础上测试验证新算法的效率,给出应用于智能电网信息采集终端的无线自组织网络组网方案。

3市场需求情况和风险分析

项目实施的风险主要来自两个方面:

(1)技术风险:从目前项目的研发进展情况看,本项目技术本身没有任何风险。但是基于MESH 结构的无线自组织网络的技术成熟性以及智能电网信息采集技术的发展与应用直接影响到项目计划的实施进度。

(2)市场风险:从市场上讲主要是随着新技术的普及,各种新算法在不久的将来可能不再是一个技术门槛。

以上风险为低风险水平,其关键在于研发进度和产业化推进速度。如能与开拓能力强的大型企业形成合作伙伴关系,实现技术共享、利润分成、强强携手,必定将项目成果迅速推向产业化。

4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预测

在智能电网领域的应用上,使用无线自组织网络技术解决电网信息传输系统“最后一公里”覆盖问题,尤其针对传统的电网信息传输技术难以解决的问题,采用灵活快捷方便的具有完全自主产权的基于MESH结构的无线自组织网技术,能够极大提高电网信息采集端核心网络的鲁棒性与可靠性,并使有限的频率资源得到最佳合理使用。预计形成年产值数千万的智能电网无线信息采集产业。

在社会效益方面,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基于MESH结构的无线自组织网技术能够成为智能电网无线采集领域的核心技术,可申请多项专利,产业化后,可以形成一个基础性信息服务产业,可提供数以千计的就业岗位,填补我省乃至中部地区在无线表计量领域的一项空白。

(2)基于包括核心技术在内的几个核心算法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其低成本和低功耗的特性可以很好地满足在特殊表计量环境下的可靠需求,部分解决我国对国外同类算法严重依赖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缓解相关国外专利费方面的压力。

(3)推动我国智能电网无线采集技术的进步,带动相关产业发展,特别为笔者所在省市在特殊环境下的无线表计量产业的发展做贡献。

(4)为我国相关无线表计量标准的建立和完善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朱近康.新兴发展的无线通信技术和网络[J].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报,2008(7).

[2]MeshNetworksWebsite[EB/OL].http://.

[3]PALAKPPARIKH,MITALKUMARG,KANABAR,etal.Opportunitiesandchallengesofwirelesscommunicationtechnologiesforsmartgridapplications[J].IEEETransactionsonIndustrialElectronics,2010.

[4]LANGHAMMERN,KAYSR,COMMUN,etal.Evaluationofwirelesssmartmeteringtechnologiesinrealisticindoorchannels[C].20118thInternationalSymposiumonWirelessCommunicationSystems(ISWCS),2011.

技术可行性分析范文2

【关键词】图书管理系统;设计;可行性;需求

自从有了人类社会,便产生了文字,因此用来记录文字的载体图书也随后应运而生。它的存在记录了从古至今人类历史的演变和发展,成为世界上珍贵的文献资源。而图书馆的功能之一,便是要收集、整理、加工和管理这些珍贵的资源,方便广大的读者阅读使用。图书馆是保存人类知识财富的机构,而保存人类发展过程中产生的各种文化典籍便是图书馆是最古老职能。当今的社会发展迅速,产生的文献数量也同时增长;形式多样,类型复杂,传播速度块,而且部分文献时效性强,使人感觉利用起来十分不容易。如此重要的知识机构没有便捷、快速的管理方法肯定是不行的。随着现今科技的发展,计算机的使用越来越广泛。计算机是一种能够按程序运行自动进行信息处理的现代化智能电子设备,它处理的对象是信息,处理的结果也是信息,因此计算机的最大优点在于它能够迅速的进行信息处理。使用计算机对图书馆的图书信息进行控制管理,不仅能提高工作效率,而且还大大的提高了其数据安全性,因此高效而快速的图书馆管理方法由此而生。

1、可行性分析

1.1技术可行性

进行图书管理系统的开发可利用现在的主流的win7操作系统,操作简捷方便。数据库系统与开发工具也均为Microsoft微软公司的Microsoft SQL Server 2008和Microsoft Visual Studio2010,因为同属于一家软件公司所以在兼容性上三者不存在问题。开发语言为C#,不但可以开发基于.net的应用程序,也可以开发基于WinForm的程序。所用软件与语言在开发中已被大量应用,技术上都较为成熟,因此系统在技术上是可行的。

1.2 经济可行性

(1)投资成本

设计图书馆管理系统可为C/S模式,最终运行需要一台server数据库服务器。现在的计算机购买成本并不高,且设备也可使用原有的设备。

(2)收益

图书馆管理系统可以减少图书馆的各种管理人员,减少了员工工资的开销;数据保存方便安全,可清楚的知道图书去向,防止了图书未归还或丢失时不知道借阅者是谁而无法索赔的情况。

图书管理系统对涉及各种图书管理的行业均有使有价值,通过图书管理系统可大大减轻工作人员查找图书信息的工作量,开发此系统对计算机硬件和软件配置都不需要特别的需要,且开发周期短,故在经济上可行。

1.3操作可行性

如今计算机普及度广,大多数的人都会计算机的基本操作。且图书管理系统为windows窗体应用程序,操作简单,界面直观易懂,用户能很快的掌握系统使用方法。因此,能简单的对计算机进行操作的人员,对系统稍作了解便可进行自己想要的操作。

2 需求分析

2.1 用户需求分析

图书馆管理系统的总的设计目标是实现图书管理的系统化、规范化和自动化,实现对图书资料的集中统一的管理。图书管理系统主要实现对图书馆信息的管理,主要功能为用户管理、图书管理、借阅管理、归还管理和查询等。图书管理系统需要满足来自二方面的需求,这二个方面分别是图书借阅用户和图书馆的管理人员。

借阅用户可以通过图书名称、作者的名字、类型和出版社来查询相应的图书信息,此查询可模糊查询也可精确查询。借阅用户可通过账号和密码登录图书管理系统,查看本人当前的借阅情况以及维护部分个人信息(如:修改密码)。同时还能继续馆内图书进行查询。

图书馆管理人员登录系统便可有对图书、用户、借阅和归还进行操作的权限。如借阅时可以通过对当前借阅的图书和借阅用户的用户名的查询来验证信息是否有误,借阅后数据库中产生一条相应的借阅记录;归还时显示借阅信息(如图书编号,图书名,借阅用户编号,借阅用户姓名,借阅日期,是否过期等);根据相应的条件查询借阅信息;对图书和借阅用户进行增删改查的操作等。管理员同样也可以通过图书名称、作者的名字、类型和出版社来查询相应的图书信息。

2.2功能需求分析

(1)首页:为未登录的用户提供图书信息查询,可按条件来查询相应图书。

(2)登录系统:分学生登录与管理员登录两种用户类型。

(3)用户管理:实现用户对账号的管理,可查看账号信息与修改密码,管理员则可以增加、删除和修改学生账号信息。

(4)图书管理:管理员登录后可对图书进行管理,如增加、删除和修改图书信息等。

(5)借阅管理:显示图书基本信息和借阅人基本信息,进行图书借阅操作。

(6)归还管理:图书归库,显示图书信息,借阅人,以及借阅是否过期,过期天数等。

(7)未归还图书查询:管理员可按条件查询当前未归还的图书的记录。

2.3性能需求分析

(1)数据精确度

当进行查询、增加、删除、修改等操作时,须保证输入数据与数据库数据相匹配,从而保证数据的正确率。

(2)安全性

不同的用户类型应有不同的操作权限,来保护系统数据。对与学生用户而言,只有查询图书,查看账户信息,修改当前账户密码的操作,学生是不可随意修改自己的账户信息的,需要联系管理员核实后由管理员修改。只有管理员可以对用户、图书进行操作,图书的借阅与归还也只有经过管理员核实信息后由管理员操作。

(3)模糊查询

查询条件不一定是完整的,这就需要系统能支持模糊查询。当用户输入查询信息后,需要根据当前输入内容,查询符合或部分符合的信息。

2.4可靠性和可用性需求分析

可靠性:系统完成后预计将有大量的学生用此系统此查询相关的图书信息,管理员也将添加大量各类图书的信息,因此对系统的稳定性要求较高。如果系统不能正常工作,便会给使用者带来不便,如果产生了某些损失,很有可能就会导致使用者失去对系统的信任。

可用性:图书管理系统的潜在用户群是各个系的学生具有的身份可能会有较大的差异,因此对图书管理系统的可操作性和易用性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图书管理系统应能让任何用户除管理员外都不必借助任何操作手册或相关的系统帮助就能顺利地进行各种操作。

小结

我国图书馆自动化的发展起步较晚,从70年代中期开始,经历了如下几个阶段:发展初期、单向业务系统阶段和集成系统阶段。进入90年代以来,计算机网络迅速发展,几乎所有的国家都建成了国家级的教育科研计算机网络,并互相连接成国际性网络。而我国计算机网络也日渐成熟,数字数据网可满足多媒体通讯和组建高速计算机通信网的需要,各类专业广域网纷纷建成并投入使用,如教育科研网CERNET主干网已经连通并投入使用。因此,高校应该注重图书馆的管理系统的设计,给广大使用者提供更加便捷的服务。

参考文献:

技术可行性分析范文3

关键词:汽车;无水洗车;节能环保;可行性

1 概述

根据四川省十三五规划,要建设节约型社会,重点发展节能环保产业,因此节约和高效利用水资源对四川省意义重大。但是经过对成都及其周边市县的调研发现,传统洗车以自来水为介质的水射流洗车方式,与社会追求的节能环保存在突出矛盾:

(1)水射流洗车的介质采用自来水,将大大增大社会整体资源的能耗和水资源消耗。根据我们对4s店的统计,洗一次车大概用到40L~60L的水,按照2015年四川汽车保有量1380万辆计算,其自来水的消耗是十分巨大的。

(2)水射流洗车工艺过程一般是“冲洗-擦干-上蜡”,其过程中擦干需要耗费较多的人力,且耗时较长。

(3)水射流洗车后,带有污染物的水一般就地排放,造成了环境污染和水资源的浪费。

2 研究现状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目前国内外也进行了相关的研究。国内学者张伶艳等人设计了一款小型洗车机, 此洗车机具有占地面积小, 制造成本低、可实现自动和手动控制等特点,,并且该清洗机可以实现污水循环处理和再利用。孙志刚等人在对汽车清洗技术中传统的机械清洗法、湿法化学清洗法的应用现状进行了分析后,指出超声波清洗技术的工艺特点以及与传统清洗技术相比具有的优势,文章表明超声清洗技术的节水和高效,在未来汽车清洗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国外例如Hertz公司等企业都在大力发展节水型的汽车清洗方式,并且已经有部分企业将相关工艺技术投入生产。从本质上来说,上述方法都是有水洗车方式,最终还是要消耗水资源。因此,人们将目光投向是否可以进行无水洗车。张远望总结了国内外基于节能环保理念发展了三种主流洗车方式:全自动电脑洗车、无水洗车和蒸汽洗车,并且详细介绍了新加坡无水洗车工艺,该工艺不仅不会对环境造成污染,而且还可以节约用水。可见无水洗车方式相比有水方式,非常适合四川缺水而且水资源分配和污染问题日益突出的未来。

3 可行性分析

目前国内关于污水洗车工艺的相关研究还鲜见报道,本文主要从技术角度浅谈该技术的可行性。

(1)目前采用无水洗车最好的方式是直接采用空气气源。首先解决气源及进气工艺研究。

(2) 解决气源问题后,必须要研究空压机的增压特性。找到空压机在获取气源介质加压过程中,如何稳定输出符合气体洗车工艺要求的高压气体。

(3)然后研究空气的喷嘴射流。该部分采用实验与数值模拟相结合的方式来达到研究目的,研究希望找到合理的喷射参数,发挥最好的清洗效果。

(4)最后需要采取现场应用来评价无水洗车效果。

从上述分析来看,我国无水洗车在我国还处于起步阶段,相关设备研制也未见投产。因此,研发无水洗车工艺和设备对我国及我省的水资源保护,提高社会经济效益,降低能源消耗及环境污染意义重大。

参考文献

[1]孙志刚.超声波清洗工艺在汽车清洗中的应用[J].北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05:466-468.

[2]陈庆平,卢孔宝,张亮亮,等.一种多功能节水型汽车清洗机的设计[J].浙江水利水电学院学报,2014,03:75-78.

[3]邸彦召,谭永良,丛明,等.面向汽车制造业的清洗机发展与分析[J].组合机床与自动化加工技术,2008,07:6-8+12.

[4]张远望.国内外汽车清洗机的发展现状[J].科技与企业,2015,21:174.

[5]http:///vid/waterless-introducing-wash-477358558.

技术可行性分析范文4

Abstract: Under the premise of the current medical environment and health insurance quota payment, how to develop the hospital, is placed in front of the hospital manager, and is related to the survival and development of the hospital. From the current health insurance policy, daytime surgery is an effective way to improve the patient admission criteria, improve the difficulty of patient treatment, and use the limited health insurance funds in the urgent patient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health economics, daytime surgery is an effective way to reduce the patient hospitalization costs, shorten patients’ in-bed days, and put an end to unnecessary hospitalization. In this paper, taking the Affiliated Hospital of Taishan Medical University for example, the feasibility of daytime surgery is analyzed.

关键词:日间手术;医院;卫生经济学;可行性分析

Key words: daytime surgery;hospital;health economics;feasibility analysis

中图分类号:R19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7)23-0159-03

1 概述

过去人们从入院到康复出院一般需要数天时间,但随着社会和医学的不断发展,传统手术模式已经无法满足病人对医疗质量的要求,再加上国家加强了医疗成本控制,基于此,近年来兴起了一种新的医疗模式,即日间手术,未来日间手术必将越来越受到青睐。

1.1 日间手术的概念

日间手术是指选择一定适应症的病人,在1个工作日内安排病人的住院、手术、手术后短暂观察、恢复(一般数小时)和办理出院,病人不在医院过夜的手术模式。

1995年由来自20多个国家的50多个会员组成国际日间手术协会。该协会是包括外科医生、麻醉师、护士与管理人员在内的多学科组织,其团队理念是“团队精神是日间手术取得成功的必备条件”。2003年该组织对日间手术进行了进一步定义:病人入院、手术和出院在1个工作日中完成的手术,在医师诊所或医院开展的门诊手术除外。本质上讲,日间手术是一项创新,而不是发明,它是对传统的住院手术模式的一种改革。

1.2 日间手术的历史起源

英国小儿外科医师Nichol最早提出了日间手术的概念,James Nicoll于1909年在《英国医学杂志》上分享了他在间手术治疗儿科的8988例成功病例,这是人们第一次对日间手术有了清晰的认知,此举开创日间手术先河。

1955年,Farquharson工作在爱丁堡,期间他积极推动了早期日间手术的发展。

1962年,美国洛杉矶加利福尼亚大学一所医院成立了日间手术中心,同时也意味着人们真正的接受了Nicoll的日间手术概念。

1966年华盛顿大学成立了日间手术中心,1968年罗得岛普罗维登斯成立了日间手术中心。

1974年在美国成立了独立日间手术中心进展委员会(FASC),现在该组织被称为联邦日间手术协会(IAAS),《日间手术》是该协会的官方杂志。有资料显示,2003年,英国日间手术占所有外科手术的62.5%,在美国这一数字更高,高达83.5%,2006年,接受日间手术治疗的美国人大约有5300万人。

我国港澳、台湾地区日间手术发展较好,有资料显示,2003年,香港所有外科手术中42.5%是日间手术。

2007年内地第一家日间手术中心在上海松江区中心医院建成。2012年3月,卫生部卫生发展研究中心与上海申康医院发展中心、四川华西医院、北京同仁医院和武汉儿童医院共同发起成立了“中国日间手术合作联盟”。目前日间手术开展较为成熟的医院还有中国人民总医院、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等。

2014年四川华西医院完成了16268台次日间手术,占全院择期手术的21.5%。然而事实上内地真正的专业日间手术中心很少,究其原因是各大医院都存在床位紧张现象,使得成立专业日间手术中心存在难度。目前山东省只有一家耳鼻喉专科医院开展日间手术。

2 日g手术的优点

由于优质医疗资源稀缺与医疗费用支出上涨,患者“看病难、看病贵”的矛盾日益凸现,公众和政府都关心和关注如何解决患者“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而日间手术的应用能够加快患者周转,提高床位使用率,同时降低医疗费用、缩短患者住院等待时间,已成为解决这一矛盾的有效途径。

2.1 对患者的益处

①缩短住院等候时间和治疗时间,降低医源性感染的机会。

②降低了医疗费用,减轻了患者家庭经济负担的同时减少了医保资金的占用。据国内一项统计,日间手术与常规手术相比,住院费用减少20%至40%。

③病人治疗后可以早期返回日常生活环境,利于术后的休息和恢复。同时方便家属照顾,节约了家属来往车旅费用。

④日间手术使得手术安排更容易,办理手续也更简单。同时减轻了由于住院,环境变化引起的患者精神负担。

2.2 对医院的益处

①提高床位的周转率和利用率。

从时间安排上看,日间手术能比住院手术时间表的排定更准确,可以提高工作人员的工作效率与设备使用率。提高优势医疗资源的利用率,使更多的病人得到治疗。

②降低院内感染率。

规范的开展日间手术可以缩短住院等候时间、治疗时间,可以降低医源性感染的发生率。由于接受日间手术的患者与普通的患者分开,呆在医院的时间更少,更多的时间在自己的家里恢复,因此,日间手术可减少交叉感染的风险。MRSE(耐甲氧西林表皮葡萄球菌)感染在住院手术中是一个不断令人关注的问题,但是在日间手术这种感染很少发生,即使感染发生,在大多数情况下使用抗生素治疗,也能很快的得到控制。

③提高医院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卫生服务,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以解决目前群众“看病难、看病贵”这一现实问题。截至2006年底,上海市仁济医院97张日间手术床位共实施手术近3000例,平均住院天数、平均医疗总费用与以往同期比较,下降63.09%和17.51%。上海仁济医院在开展日间手术后,泌尿外科的出院病人人均总费用只有6000余元,药费比不足20%,在降低医疗成本的同时,减少了病人的痛苦。

④如果泰山医学院附属医院作为全省首家开展日间手术的综合性医院的话,除了给病人带来方便外,势必给医院带来良好的社会声誉,将会成为吸引病人的新亮点,也将成为医院增收节支的新举措。

3 日间手术经济可行性分析

3.1 符合社会发展趋势和现代医院管理方向

在当前我国医保总额预付政策形势下,医院都面临着超支压力,如何既能保证医疗安全,又能合理的控制医疗费用的上涨,是所有医院都在努力寻求的“突围之路”;另外,医疗改革的总体目标是到2020年基本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为群众开展日间手术模式正符合“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卫生服务”要求。中央及各级政府力求缓解百姓就医难问题,老百姓在呼吁降低医疗费用、简化就医流程的同时,也需要为其提供安全、有效、快捷、经济的服务。在这种形势下,日间手术必将会获得良好的发展空间。微创手术和麻醉技术的发展使得越来越多的手术得以通过非住院模式实施,为日间手术开展提供了客观可行性。因此,未来几年国内日间手术必然呈现明显增长势态。

3.2 符合医院现阶段发展需要

在现行医保政策下,泰山医学院附属医院的业务量出现跨越式发展,导致我们医保垫支款回款难,我们必须寻求切实可行的方案来规避这个难题。现在提的比较多的方案:建立无痛内镜中心,倡导门诊化疗,开展日间手术,提供新生儿洗浴、游泳,产妇中药熏蒸,产妇体型恢复,营养配餐等项目,都是比较好的方法。这些项目都可以在门诊治疗,不占医保份额,其中日间手术以“短、平、快”的特点,减少了住院手术患者的诸多烦恼,在日益紧张的就医环境和市场经济形势制约下,具有良好的发展空间。

4 推行日间手术的困难

4.1 医生的态度

尽管文献上有大量的成功经验,但仍有一些医生认为日间手术不安全,他们不愿意管理运作日间手术,认为这是做额外的工作,甚至会为此担当更多的责任。还有些医生担心日间手术的开展,会导致住院病人的减少,进而影响科室绩效。医生的普遍观点是,首先考虑的是把现有病床收满,在现有病床无法满足需要的时候,才考虑开展日间手术。

4.2 医保政策

书写文书能否简化,简化后的文书,是否符合法律规定,是否符合医保政策,需要有政策支持;所有日间手术的病人,能否参与医保报销。

4.3 麻醉医护严重不足

有统计表明,国外综合性医院,麻醉医生占全体医生人数的10%,而泰山医学院附属医院目前麻醉医生一共才24人。另外,麻醉护理人员严重不足,有限的十几名麻醉护士,也大多不从事麻醉护理专业。

4.4 就诊流程设计合理

日间手术能否成功推行,还取决于高效率的管理和运作系统,只有日间手术各相关部门之间有效合作,缩短各环节运行时间,提高各部门工作效率,才能保证日间手术的顺利开展。

5 开展日间手术的实施步骤

①成立运作日间手术的专门部门。

②制定能调动相关人员工作积极性的绩效分配方案。

③按照医保限额计算办法将医院医保额度分配到各科室,对医保资金使用超过限额的科室进行惩罚。这样势必会提高科室主任日间手术的积极性,将有限的医保限额服务更多的病人是增收节支的最有效的办法。

④积极跟市医保处,省卫计委联系、沟通,争取政策支持,争取将我院确定为日间手术病种医保统筹支付首批试点医院。

⑤派相关人员到运行较成功的医院进行学习。除了派出医疗、护理人员外,还要派出管理人员(包括流程设计、奖惩方案制定、监管等方面人员)和网络中心的网络工程师等等,不要走马观花式的参观学习,而是要参与到目标医院的运营中去,不生搬硬套别人的管理经验,要根据我院的实际,从网络配置、人员配置、硬件设施、房屋条件等方面的实际情况出发,制定出适合我院实际情况的管理流程和实施方案,只有这样才能保证该项工作的顺利开展。

⑥招聘更多的麻醉医生和麻醉护士以满足医院临床需要。

6 结论

综上所述,日间手术是一个全新的诊疗模式,具有效率高、流程便捷、住院时间短和费用低等特点,其手术效果与住院手术没有本质差异且安全,符合现代医院管理的发展方向。过去25年的实践经验表明日间手术治疗能给整个医疗系统带来较好利益。因此,日间手术在许多经济发达的国家和地区得到稳步和长足的发展。

可以相信,在不远的将来,人们提出的问题不再是“这个患者能在日间治疗吗?”,而是“这个患者为什么不能在日间治疗?”日间手术将代替住院手术成为选择性手术的标准和规范。

参考文献:

[1]安希王振军.日间手术的概念和基本问题[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07,1(27).

技术可行性分析范文5

[关键词]人文科学实验 科学性 可行性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13)02-0067-04

实验作为一种基本的、有效的教学和科研方法,最早在物理、化学、生物等自然学科中开始运用,20世纪以来逐渐在经济学、管理学等社会学科中得到运用,而在人文学科特别是在关涉人文科学实质内容的所谓“形而上”领域内,运用实验的方法目前还处于“探索”阶段。作为一种体现科研和教学规律的实验方法,是否可能在人文科学得到运用,需要在实践探索的基础上给予理论梳理和经验总结。

一、不同学科的实验性基础

科学实验的可行性前提首先是该学科必须具有一定的实验性。按照实验科学的基本理解,所谓实验性就是某种学科理论或知识是否或在多大程度上具备能够通过实验的方法来验证或描述的属性。学科的实验性既与学科对象以及学科的方法论特征直接相关,又与具体的实验技术密切相关。

1 自然科学的实验性基础

最早的实验完全是自然科学实验。科学家们有目的、有意识地选取自然中的典型过程,并通过仪器、设备等媒介对这些过程加以控制或改变,以便进行观察分析,从而把握事物发展和运动的规律。《辞海》对实验科学的解释是:“实验科学亦称‘经验科学’,同理论科学相对。一般指19世纪以前的经典自然科学或以实验方法为基础的科学。哈维的血液循环学说、伽利略的动力学、牛顿的经典力学以及后来的热力学、电学、化学、地质学等等,都是实验科学典范。20世纪以来,由于现代科学的高度综合性,数学和理论思维在科学中起的作用越来越大,故一般只把一些实验性较强的科学称为实验科学。”即在科学史上,乃至今天,人们通常所说的科学实验主要是指自然科学实验,这主要取决于自然科学拥有的“较强的实验性”。

在自然科学领域,科学家可以最大程度地摆脱各种外在影响,科学家的个性、爱好、性格、或政治倾向等因素并不会影响到他所研究的物质对象。一种物理结构与化学现象,并不因为观察研究者的不同而有所差异。自然界本已存在的各种规律,是独立于人的主体意识而存在的,同时也是人可以逐渐认识并发现的。尽管这种认识与发现的正确程度是一个不断提高的过程,是一个越来越接近真理的过程,这主要受制于人们的认识水平和认识方法,而与其他主观因素关系不大,研究者只要遵循正确的研究过程或研究程序,都可以达到共同的认识结论和结果。自然物质世界所具有的这种内在规定性、客观性、确定性和可重复性,为自然科学实验提供了客观前提,而这一点恰恰是人本身和由人组成的社会所难以比拟的,因而也是实验方法在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中应用迟滞的主要原因。

2 社会科学的实验性基础

大约从19世纪下半叶起,自然科学所采用的包括实验在内的科学方法逐渐被社会科所学采用,并以法国哲学家孔德和社会学家涂尔干等人为代表,发展了一套被称之为“实证主义”的社会科学研究方法。宏观地看,社会科学所研究的社会规律当然是人的规律,但却不是个人的规律,而是构成社会的无数个人和各种团体、集团、阶层、阶级、机构等社会因素合力作用下的规律。社会体系与结构的运行发展,它的经济、政治、法律关系的存在与变迁,公共制度与公共政策的选择与调整,都是各种社会力量相互作用的结果,有其内在规范、过程与法则。因而社会运行与发展过程中存在着类似于自然物质世界那样的独立于个人主观意愿的客观性规律,这种规律是可以通过实证的方法(包括实验的方法)加以认识和把握的。微观地看,社会科学实验所表现的人和人的行为,并不是从人的主观意愿、个性特征、情感世界等个体性因素出发的,而是从社会关系和公共政策选择的角度,从社会的结构、体制、功能、作用的角度出发的。从这种角度出发,个人不过是社会的一个“角色”、一个群体中的“成员”、一个社会有机体中的“分子”。因而在社会科学实验中,人和人的行为可以表现为政治学中的“一张选票”,或经济学中的一种“资源”,或社会学中的自杀行为统计数据,或管理学中的“管理对象”,即人和人的行为是一种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管理学等具体社会科学意义上的“符号”存在或“信息”显示,这种去个性化的实验对象既提供了实验的客观依据,也提供了实验技术的实现可能。正因为如此,在目前的社会科学实验中,除了少数学科专业(如社会学、社会心理学、法学等)采用实地实验之外,在现代实验技术条件下,更多的社会科学实验是借助人和人的行为的“符号”存在或“信息”显示,主要通过计算机技术实现实验室实验,并集中在金融、财会、工商和行政管理等学科专业领域。主要包括两类,一类是计算机应用技术实验,如金蝶财务系统、税收管理信息系统、企业财务分析系统等;一类是情境模拟实验,如股票实时交易模拟实验、ERP(企业资源规划)模拟实验、集装箱运输业务模拟实验、人力资源管理沙盘模拟实验等等。

3 人文科学的实验性基础

人文科学包括了诸多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相同的知识性或事实判断问题,比如关于文学史、哲学史中的许多知识性内容,关于人物、事件、时间、地点等基本的历史事实,关于道德行为的经验性判断,关于艺术特点的描述性分析等。因此,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在认识论和方法论方面有许多相通之处。特别是20世纪以来,在人文科学领域,许多来自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领域的研究方法、认识工具、认识手段甚至概念术语,诸如结构、程序、编码、概率、反馈等等,都出现在文学、艺术学、历史学、哲学、美学的研究过程中。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实验的方法开始被引入到人文科学,并主要通过计算机技术运用于人文科学的一些技术操作性领域和某些知识性整理、考订工作,突出集中在语言、文学、艺术、新闻、传播等学科专业领域。如多媒体写作工具、应用语音实验、计算机图文处理高级应用、文献检索与利用、inter-net应用技术、图形标志设计、电视摄像、数码编辑、新闻摄影、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电脑报纸编排等。其中,应用技术类实验占主要部分,情境模拟实验相对很少,而且主要限于对一些技术手段或技术环境的模拟实验,如“网络新闻实务课程实验”等。

客观地说,上述实验并未触及到人文科学的实质内容,即使是在知识性问题或事实判断的领域里,实验的适用范围和程度也受到很大限制。我们知道,人文科学的一个显著特点就在于它不仅是一个知识体系,更是一个价值体系,是关于人的信仰、信念、道德、宗教、文化、善恶、美丑等方面的意义体系。这使得人文科学不能以事实判断、经验陈述以及技能训练来代替应然性问题,它一定要有主体性的价值判断和价值说明,这是人文科学的实质内容,而这恰恰是上述实验所缺少的。这也意味着信念、情感、善恶、美丑等主观判断和应然性问题很难用某种抽象的“符号”或“信息”来显示,这也是目前人文科学与社会科学相比较,其实验性相对薄弱的原因所在。

二、人文科学实验的技术路径

实验科学的历史表明,实验是一种历史范畴,其范围和深度随着科学和技术的发展,随着社会的进步而不断地扩大和深化。在传统实验技术条件下,主观性和不确定性较强的人文科学,其实验性较弱,很难用实验的方法进行检验、解释和描述;但在现代实验技术条件下,特别是随着计算机技术和多媒体技术的发展,这种状况有可能得到改变。

1 “人”的“出场”与情境模拟

在计算机技术背景下,目前人文科学实验主要是以辅“工具”类即应用技术类实验为主,而实质性“价值”类实验几乎没有,至于基础性“知识”类实验则与社会科学的模拟实验类似,主要是针对少量能够作为“符号”存在或“信息”显示的个别人文现象进行模拟实验。人文科学在实验科学的这种“边缘”状态是与人文科学对象的基本特点直接相关的。如上所述,人文科学的核心是“人”和人的精神世界、意义世界,这里的“人”既不是自然科学中可以被解剖的具体的“生物人”,也不是社会科学中可以被“符号”化的抽象“社会人”,而是活生生、有血有肉、有个性、有情感现实的“人”,这种“现实人”构成了人文科学的主要研究对象和实验对象。当然,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也离不开人,也与人密切相关,但其出发点和实验呈现方式是完全不同的。自然科学是对“人所生存的自然环境或自然条件”的研究,因而实验可以直接通过自然物质方式来呈现;社会科学是对“人所组成的社会关系或社会环境”的研究,因而实验可以通过某种“符号”或“信息”来呈现;而人文科学则是直接对“人本身”、对“人的存在、精神、价值、意义、情感等”这样一些“内在的”、“形而上”或“终极性”问题的研究,因而实验只能通过“人本身”才能较完全地呈现。

这意味着,要通过具体的人文科学实验表达抽象的人文科学内容,必须要有富有个性的、鲜活的“人”的“出场”以及相伴随的“情境”表现,这与人文科学的方法论特点是相呼应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事实判断、必然性问题倾向于客观性和普遍性,所使用的主要是逻辑与实证的方法。而人文科学的价值判断、应然性问题却倾向于主体建构性,具有明显的主体选择性和个体感受性,所使用的主要是情感体验与心灵感悟的方法。一定程度上,具有活生生的“人”的“出场”的情境模拟实验,恰好提供了以主观性、个别性、多变性为特征的互动平台,因而更有助于主体亦即实验者更好地进行体验和感悟。

2 多媒体技术及其提供实验的可行性

实验离不开技术,所谓技术就是“为了达到某一目的所采用的工具和规则的体系”。一定程度上可以说,被应用于实验科学和实验教学的实验技术的水平,决定了实验的范围、深度和水平。如果说在传统实验技术条件下,实验还主要局限于自然科学领域,那么在计算机技术条件下,实验迅速扩展到社会科学领域;而随着多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随着实验中“人”的“出场”和相应的情境模拟的实现,实质性的、更广泛的人文科学实验越来越成为可能。

以往的计算机技术主要是对文本、数字、图形等相对单一信息的处理,还很难做到“形声兼备”,因而要实现鲜活的“人”的“出场”和相伴随“情境”的表现还很难做到,但在多媒体技术条件下则完全可以实现。多媒体技术有两个显著特点:一是广泛的综合性,它将计算机、声像、通信技术等合为一体,是计算机、电视机、录像机、录音机、音响、游戏机、传真机性能的大综合;二是充分的互动性,它可以形成人与机器或人与人通过机器的互动,且互动的方式可以是多样的。这两个特点恰好满足了人文科学模拟实验的基本要求。对于“人”的“出场”和相应的情境模拟要求,以往只能在影视片中实现,但却完全是单向的,无法进行互动,且制作成本较高。现在通过多媒体技术,可以较好地弥补这些不足。多媒体的综合性特点,可以将所需要的人物、场景、物品、图形、图象、视频等元素按照要求进行设计、组合和呈现,并较方便地创设出二维或三维动画形式的“人”和相应的情境。实验的本质在于操作,多媒体的互动性特点,可以很方便地进行人――机或人――人的互动,从而在很大程度上满足实验的操作性要求。

三、人文科学模拟实验的相关问题

基于计算机技术的人文科学模拟实验不仅与传统的自然科学实验完全不同,而且也与以往的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计算机模拟实验迥然相异,实验中有人物、有场景、有情节,有实验者的个体感受性和主观选择性,甚至有情感色彩。人们或许会质疑,这是科学意义上的实验吗?抑或应该属于艺术的范畴,甚或还是一种电子游戏?

技术可行性分析范文6

关键词:统计;分析;数据;可比性

中图分类号:F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31-0280-02

数据统计作为统计语言,是进行国际之间比较、交流以及合作的基础,中国统计分析要符合改革开放的需要,就要采用国际标准的统计分析方法,提高数据统计的可比性,这不仅仅在于统计数据上进行国际之间相互比较的需要,也是进行国际经济合作和信息相互交流的需要。因此,现代科研院所必须把统计分析中数据的可比性作为一个重要课题来探讨研究。

一、科研统计分析数据的对比

统计分析数据的对比指将客观事物来进行对比鉴别客观事物之间的差别与存在的问题,通过相应计算方法计算出数量之间的差别、问题和变化,并在此基础上作出判断与评价,找出发生的原因,进而推动事物的发展变化。

对比统计分析法是在数据分析中运用比较广泛的一种方式方法,如果把一些事物孤立起来分析,就作不出正确的评价。只有经过相互对比,才能帮助人们认识清楚。例如,在科研工程技术人员在科研时间利用的情况统计分析中,将不同时间段的技术人员科研时间的分配方法资料进行动态图标的比对分析,可以有效地观察科研技术人员的时间利用状况的动态变化以及对有效利用时间影响的诸多因素间结构的变化情况;也可以在不同的范围和层次上进行静态对比分析,将不同国家或地区的资料进行对比[1],可以观察其政治制度、风俗习惯、生产力发展水平等社会经济原因对科研技术人员时间利用率的影响;通过不同科研之间统计分析数据资料的对比,有利于发现不同单位数据差异的影响因素;通过对不同个人的资料数据进行对比,可以找出生活爱好和工作习惯等个体因素对时间利用状况的影响。

在科研院所经济数据统计分析中,由于所研究对象的问题与目的不同,相互对比的研究内容也存在差异,应选用适当的研究方式和方法进行对比分析,可以分为动态比较与静态比较,相除比较与相差比较,单向比较与综合比较。

二、科研统计分析数据的可比性原则

所谓可比性,是指相同项目的统计数据在相同时间点和空间上的可比程度,就是用来对比的两个数据指标是否符合所研究任务的相应要求,对比的方式合理;对比得到的结果,要能准确说明要说明的问题,要有实际的意义。这就要求在科研院所内部使用统一的统计分析制度方法和标准的分类,保证得到的统计数据口径、范围、计算方法在同一时间上一致衔接,并保证在不同科研院所、不同地区之间可相互对比。

统计方式的多样性比较决定了统计数据指标的可比性是一个相对复杂的问题。统计数据要具有可比性,可以从两个方面对统计数据进行考虑:首先,要选择准确并适合的对比基数,必须以所要研究对象的特点和性质为出发点;其次,所使用相对数的分母与分子必须保持可对比性,主要可以从相对数的分母与分子所包含的内容、计算口径和计算方法等方面来考虑研究。如当其出现不可比的情况时,可以根据研究目的的需要进行换算与调整。例如,生产一支笔,甲要1小时,乙要半小时,丁要1小时半,那么生产一支笔的社会劳动生产率就是1小时,在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时,社会的价值总量是不变的。如原本全社会一单位时间能生产10双鞋,一双10元,那价值总量是100元,现在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一倍,即全社会一单位时间能生产20双鞋,那一双的价格将降为5元,那价值总量还是100元,在个人劳动生产率提高时,那就意味着个人的商品价值量会增加。举一个小例子,个人劳动生产率提高后,工人生产一件物品的时间就会减少,也就是说工作时间不变,生产的东西变多,分摊下来,工人工资的成本是降低的,降低的部分就会成为商品的价值量。商品的价值量即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社会劳动生产率与商品价值之间为反比关系,因此当社会劳动生产率一定时,某一生产者提高自身的个人劳动生产率,就可以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这便是企业发展生产的根本动力,社会劳动生产率是衡量全社会范围内生产先进和落后的重要尺度。这样,就使认识得到进一步提高,如果再进一步与其他的劳动生产率相比,与同类型的其他企业或技术先进企业的劳动生产率相比,就可以得出比较全面的结论,找出存在的差距与问题,并加以着手解决;比如,统计明细记录数据要根据客观的变化及时调整资料的类型,以保证各阶段时期资料的可比性。所以,对比分析法在统计分析中位置是相当重要的,目前,世界贸易组织也把各国统计数据的可比性放在了重要的位置。

三、科研院所经济体系中统计分析的可比性问题研究

科研院所生产方面:

1.在产品生产统计中,通常采用三种计量方式:产品的劳动量、价值量和实物量。无论哪种计量方式,都必须注意可比性原则。

科研院所之间产品的劳动量指标不能直接用于科研院所横向之间的对比,即使是同一科研院所在不同时期的产品劳动量指标也缺乏相对直接的可比性。影响“定额工时”水平高低的各因素――工程技术人员的业务熟练程度、技术装备条件情况以及科研制度的管理水平,在不同科研院所及同一科研院所不同历史阶段是不同的。

其中,在统计原始实物量时,一般应根据国家或有关部门规定的《产品目录》的要求;在计算标准实物量时,先选定某一种产品作为标准产品,将其他产品产量按一定比例折算标准产品的产量,例如,将不同发热量的煤炭,折算成发热量相同的标准煤炭,然后将标准煤炭的数量加起来,得到标准煤炭的标准实物量。在计算产品劳动量的指标时,通常采用定额劳动时间,而不使用实际劳动时间;在计算产品价值量时,应选择适当的价格标准,来反映企业生产过程中的投入与产出状况。

2.在产品质量和品种统计中,产品质量的高低,产品品种的多少,反映了科研院所生产技术水平及科研院所在市场的竞争能力。

在计算品种供货合同完成率时,订货量与交货量可以是实物量,也可以采用合同价格进行过渡,综合为价值量计算。要注意的是,计算该指标时注意分母和分子的可比性:(1)子母项里产品范围一致,不能用一些产品去抵冲其他另一些产品的欠交量;(2)采用价值量时,分母和分子使用的价格要一致。

3.在原材料和能源消耗统计过程中,在生产和制造过程中消耗的原材料只用实际物品来计量,而不能反映真实材料的消耗量,需要进行相应的折算。例如对某些燃烧原材料的消耗,应折算为其燃烧100%有效含量。又如在农田种植生产中,需要消耗大量的肥料,由于肥料种类繁多,且时有化学变化,故需折合成标准化肥量,以便综合进行比较。

中国对能源的消耗都制定有相应的定额标准,通过对在生产生活中实际消耗的能源与定额标准的比较结果,并据此作深入分析研究,可以检查其对能源消耗标准的执行情况,找出其相对差距和解决的办法。

在生产者方面,劳动生产率指标和劳动效益指标的计算过程中、劳动报酬统计分析中计算平均工资指标时,也都应该严格遵循可比性原则。

四、科研院所经济效益方面

经济效益统计,包括投资效益统计和经营效益统计,指标的设置一般是由国家统计部门统一设计的,它不但符合党的方针政策和客观经济规律,而且随着客观情况的发展变化,经济效益指标及其标准也在随着不断变化。

经营效益是在生产经营活动中产出与投入之比,而投资效益则是成果与投资的对比关系,不符合这一涵义所要求的指标都不应该纳入经济效益指标体系之中。

为了方便将本单位的经营效益和投资效益与其他单位进行对比分析,在经营效益和投资效益指标体系中选择的指标,应做到在本行业的单位之间可以普遍适用,指标所涉及的经济内容、空间范围、时间范围、计算口径、计算方法都可以经行比较,这样便于综合计算,利于微观经济效益与宏观经济效益之间的衔接。经营效益和投资效益指标体系的建立要符合客观经济规律和现行的国家方针政策,随着客观情况发展变化,指标应及时相应调整。

伴随着经济全球化一体化的形成。世界各国都为提高统计数据可比性和保证统计数据质量展开探索研究,并取得重大的进展,从及时性和客观性等方面建立质量评估标准,以便于进行国际之间的比较。

统计分析中数据的可比性看上去只是统计工作的一个小问题,然而它却贯穿了整个综合数据分析和统计比较的过程,从平均数到绝对数、相对数,从时间数列到指数数列、函数数列,从单因素变动到多因素综合变动分析,都必须服从可比性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