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西川的诗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西川的诗范文1
通过学院团委的介绍,在xx区委宣传部电视新闻中心实习已经两个月了。在电视新闻中心的两个月里,除了经常往外跑,见识各种各样的人和事之外,我收获良多,无论是为人处事还是技能训练上都有很大的提高。
一、少说多做、夯实基础。从刚刚知道我要到xx区委宣传部电视新闻中心的时候,心里有点忐忑不安。虽然我曾经参加过“科讯杯”全国师范院校dv大赛,并从中获得奖项。但是那是一种有预设的拍摄,跟新闻拍摄不一样。新闻的拍摄总是稍纵即逝的,也就是说他要求的技能和技术更高,更专业。我到底能不能做好呢?同时也担心自己只是个实习生,没有太多的实践经验,去到那里到底有没有机会去实践,能不能学到专业知识呢?但我去到电视新闻中心的时候,出乎我意料的事情发生了。那里的主任只是问我几个问题,叫我示范一下简单的操作,然后跟我说几点要求,就直接让我下午出去拍新闻了。在我还无准备的情况下,居然这么信任我,第一天就让我独自拍摄新闻录像。我就这样跟着祥哥(负责拍照片)出去拍新闻了,终于在祥哥的指导下,兢兢业业的完成了第一次的配摄任务。在接下来的日子里,我除了出去在实践中获取经验外,还仔细观察、模仿,认真聆听意见,尽可能的熟练机器以及拍摄技巧,把在大学学到的理论知识结合实践来夯实基础。
二、刻苦耐劳,提升自我。在实习的过程中,经常要往外跑,可以毫不夸张的说,现在我也成了半个xx通了。当然,也免不了日晒雨淋的。有时候在烈日底下晒一两个钟,就为了几分钟的镜头,跑上跑下,弄得满头大汗就为了抓拍领导,天天如此,还要保证“平、匀、稳、准”。虽然累,但也乐在其中,因为我的技术水平的的确确提高了很多。除了外出拍摄,还要剪辑视频,本来以为很简单的把一些素材合并就行了,但是我当做出视频雏形的时候,自己也发现很大的问题,效果很不满意,来来回回修改了很多次,最后还要领导修改审核才能通多的。还有很多琐碎的工作,如把基本厚厚的dv记录本做成电子版的,一字一字的打,还要查漏补缺,不能出错。整整花了两个星期才弄完,虽然麻烦,却学到了这里做事细心严谨的作风。
三、总结经验,完善自我。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而经验就是脚下的基石,没有经验,路会很崎岖,很可能跌得头破血流。有了经验这铺平道路的基石,在以后的路上,也不会怕跌倒,怕走弯路了。两个月来,我通过多多观察,也多得这里的领导和职工的指导和帮助。使我丢掉了几分稚嫩,增添了几分成熟。少了几分冲动,多了几分沉稳……我所学到的东西,也许现在不能立刻凸显出来,但是一定会有它的用处的!
西川的诗范文2
【关键词】原始传播时代;灾害信息传播;传播意义;传播要素;传播特征
原始传播时代,就是指大众传播媒介产生之前的一个漫长的历史时期。在漫长的历史时期中,人类根据生存和生产的需要,随着对灾害认知的深入,对信息传播渠道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固定的行为符号、语言符号、图画(片)符号、文字符号的产生成为灾害信息传播史上的一个个里程碑,直到今天,行为、语言、文字和图画(片)仍然是人类传递信息的主要载体。当信息传播符号的形式确定下来以后,人类就开始探索如何最大限度地利用这些符号,在这种功利性的驱使下,竹(木)简的使用、毛笔的出现、造纸术的发明、印刷术的发展,一次次改写着人类信息传播的历史,使得信息传播沿着时间纵轴和地域横轴无限延伸和扩展。
一、原始传播时代灾害信息传播的意义
灾害信息传播是原始传播时代人类生存的需要。人类从诞生以来,就面临着大自然的种种考验,必须群居才能够增强抵御外部危险的能力。群居的特征决定了信息交流的必然性,这种信息传播的主要内容就是灾害事件。
灾害信息传播是原始传播时代社会进步和科技发展的推动力量。人类在与大自然打交道的过程中,不断探索新的方法以应对外部环境的变化,为了营造安全舒适的生存环境,就需要掌握正确的方法以应对灾害事件。
二、原始传播时代灾害信息传播要素分析
原始传播时代的信息传播具有鲜明的实用性和自发性特征,其传播类型主要包括人内传播、人际传播、群体传播和组织传播,缺乏现代意义上的大众传播。在这些传播类型中,传播的基本要素也具有明显的原始传播时代的印迹。
(一)传播者和接受者
原始传播时代的传播者没有明确的身份标签,他们并非以此为生,信息传播只是他们生产生活和参与社会事务的手段。传统的农耕社会和君主统治的愚民政策,并不需要强大的信息传播系统,为了维护社会的稳定,灾害信息成为具有官方性质的重要传播内容。
灾害事件发生之后,信息传递分为两种形式:官方传递和民间传递。官方传递的传播者具有一定的信息传播经验,在固有的信息传播范式中进行,这些传播者主要包括具有行政职责的地方官吏,他们信息传播的出发点是寻找自身利益和民众利益的契合点,因此,灾害信息的时间、地点等要素往往是客观真实的,但是灾害损失和救助情况则带有主观随意性。
灾害信息的民间传递,以灾害发生地为中心向外辐射,越往外,影响信息传播的噪音越大、信息传递的速度越慢、信息的确定性越弱。灾害信息的民间传播者身份不确定,信息传播活动只是人际交往的附属品,因此,灾害信息的民间传播对时效性和准确性的要求并不高,为了满足信息接受者的猎奇心理,传播者往往对信息进行加工,糅进过多的主观臆测。
(二)讯息
讯息即信息传播的内容。在原始传播时代,由于信息传播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讯息呈现区域性、模糊性等特征。原始传播时代的灾害信息传播是从实用这一价值维度自发进行的,讯息在传递过程中受到了传播技术的限制,很难在广阔的空间范围和连续的时间范围内展开,具有明显的区域性。
和灾害事实一样,灾害信息也是客观的,在整个灾害信息传播过程中,只有编码和解码过程是主观的,这是两个产生信息差异的过程,也就是说,客观世界、媒介世界和主观世界三者存在的差异都是由于编码和解码过程中鲜明的个体化特征决定的,如果消除了编码和解码过程中的个体化特征,客观世界、媒介世界和主观世界将会消除差异,但是,事实上,这种个体化特征是客观存在并且无法消除的,它是个体生命在社会生产生活中的独特际遇和大量不可复制的人内传播活动综合形成的。
灾害信息在原始传播时代的社会生产生活中具有重要的作用,讯息能否快速、正确传递往往影响了这一传播时代受众的生命安全,战争灾害、洪涝灾害等都是重要的讯息,这些讯息在经过个体的解码后往往产生直接的行动反应。
(三)传播媒介
语言媒介。口耳相传是最为古老且迄今仍然发挥重要功能的传播形式。语言的产生和发展是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语言能力和听觉能力成为人们赖以生存的重要条件。
在原始传播时代,文字的普及水平较差,由此形成的文言不一致的现象进一步阻碍了文字在社会信息传播中的作用。灾害事件发生之后,灾区民众将自己所看所感的情形在灾区进行交流形成更为全面的观点,并将这些观点向灾区外部渗透,这就形成了灾害信息传播的第一次扩散。根据人际传播的特点可知,这些信息会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继续扩散,原本的受众成为新的传播者,将灾害信息继续传递出去。也就是说,在无数个由受众向传播者角色转变的过程中,灾害信息通过口耳相传的方式向外辐射。
纸质媒介。造纸术的发明,大大促进了知识的传播,它改变了人类的信息传播习惯,信息传递大大摆脱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我们今天之所以能够了解到原始传播时生过的灾害,就要归功于纸质媒介。纸质媒介和文字符号是分不开的,文字是语言的固定模式,二者具有天然的密不可分的关系。但是中国古代的文言不一致的现象和语言的模糊性都导致了灾害信息传播的不确定性。
实物媒介。除了语言媒介和纸质媒介之外,实物也是原始传播时代一种重要的传播媒介。实物传播媒介代表了另一个语境。“以某些物体作为意媒和介质,构成原始社会的实物新闻媒介。实物不是意符,但利用实物的特点代表一种意义,就成为一种象征性的意媒,它本身同时也是介质。”[1]事实上,无论是在原始传播时代,还是在现代社会,都有实物媒介的存在,不过,实物媒介必须借助具体语境才能存在。
(四)传播环境
环境既是媒介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和条件,也是人类进行传播活动的基础和条件。环境作为人类进行传播活动的“场所”和“容器”,传播活动既在它里面表演,也在它里面存放和发展,它对传播起着维护和保证的作用。[2]在原始传播时代,统治阶级非常惧怕体制外的信息传播活动,尤其是当灾害事件发生之后,他们采取各种手段异化灾害,使异化后的灾害信息按照统治者的意愿进入传播渠道,其根本目的就是麻痹受众,为自己的统治服务,而这一系列动作都是在传播环境的重重挤压之下完成的。
经济环境。在原始传播时代,社会生产力较为落后,恶劣的生存环境使得人们常常面临各种灾害的侵袭,因此,这一时期的灾害信息传播占据了全部信息传播活动的大部分。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交往的扩大,人们的信息传播活动逐渐变得活跃,开始掌握对抗各种灾害的经验和本领,灾害在人们生产生活中的地位开始下降。随着社会分工的扩大,商品交换成为信息传播发展的驱动力。但是,小农经济的特性限制了信息传播的频率和空间范围,原始传播时代的生产力很不发达,自给自足的生产方式使得人们之间的交际范围非常狭窄,因此,原始传播时代的灾害信息传播并未能被客观描述并广泛扩散。
政治环境。原始社会的灾害信息传播完全依靠人类的本能和群体的需要,其时并没有政治团体的出现,因此也就不可能受到政治环境的制约。一直到氏族部落制度完善之后和真正意义上的国家的出现,政治环境才开始对灾害信息的传播进行干预。原始传播时代,人们对灾害的认知能力有限,往往将其和当时的政治统治建立某种联系,这种联系也得到了统治者的认可,统治者和被统治者之间达成了某种共识。因此,我们可以从大量典籍中看到,自然灾害发生之后,君主下“罪己诏”,向全国人民检讨自己的过失,以期上天可以饶恕黎民。这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政府危机公关方式,既平衡了社会关系,又增强了民众战胜灾害的精神力量。但这种行为带有一定的政治风险,容易引起社会民众对君主德行的猜疑,甚至一些大的灾害可能成为一个王朝灭亡的导火索,因此,多数君主一边通过封锁灾害信息传播渠道来掩盖各种灾害事实,一边将罪责加在地方官的身上,地方官为了不使自己的政绩受损,也会故意瞒报灾情,阻碍灾害信息传播。
文化环境。从汉武帝听从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开始,儒家文化开始了对国人长达两千年的思想统治,任何一个朝代都是以儒家的教义治国,儒家文化已经深深根植根于社会民众的心中。在对待大自然的态度上,儒家重视天人和谐,在这样的文化环境之中,民众对自然界的科学认知缺乏更深层次探索的动力,对灾害的认知进度也逐渐缓慢,也对灾害信息传播逐渐失去了兴趣。
三、原始传播时代灾害信息传播的特征
(一)原始传播时代灾害信息传播受到了明显的时空限制
原始传播时代的灾害信息传播效果并不明显,灾害事件更多的是局限于“当地当时”,很难摆脱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在原始传播时代,很多灾害信息在很小的范围内和很短的时间里就已经终止传播了,未能冲破时空的藩篱。
小农经济和科学技术发展水平是造成上述现象的主要原因。在原始传播时代,统治阶级拥有更多的生产资料,他们往往更为关注社会动态,尤其是灾害信息的传播,但是他们惧怕灾害事件对自己的已得利益构成威胁。而被统治阶级缺乏生产资料,而且不关心除了自身生存之外的其他事情,加之缺乏必要的信息传播能力和对灾害信息的独立思考,因此,占据了社会成员中大多数的农民阶级在小农经济的影响下并没有主动传播灾害信息的意愿。
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也决定了灾害信息传播无法突破时空限制。由于缺乏有效的信息载体,语言的信息传播能力具有明显的局限性:传播范围小、传播速度慢、信息内容不确定。文字的出现使信息传递的确定性大大提高了,也开始逐渐打破时空限制。真正为信息传播带来革命性转折的是造纸术的出现,它使得灾害信息传播更加便捷,传播范围更广而且时间更久。尽管造纸术和印刷术大大改变了人类的信息传播习惯,提升了人类的信息传播能力,但是毕竟这些都仍然属于人际传播的范畴,大规模的信息传播仍未出现,和后来的大众传播相比,这只能算是人类信息传播的原始时代。
(二)原始传播时代灾害信息传播带有较强的主观性
原始传播时代,人们对自然灾害的认知十分有限,再加上受到统治阶级的引导和社会文化的影响,灾害信息并不能以其自身的客观形态进行传播,在对客观事实进行编码的过程中,传播者过多地加入了个人阐释,正是受到这种编码方式的影响,那时的灾害信息传播具有鲜明的主观性,所以,原始传播时代的灾害信息常常裹挟在神话中进行传播。
在原始传播时代,灾害信息并不是被作为一个独立的事件进入传播渠道的,民众对灾害信息传播的认识还停留在集体无意识阶段,因此各种各样的故事母体就成为灾害信息传播的载体。目前我们对古代的灾害事件进行考察,一是依赖于浩如烟海的史书地方志,二是依赖于灿若繁星的古代文学作品。在这些作品中,灾害事件常常被赋予主观主义色彩,成为某个人物传记或者某篇文学作品的素材。
灾害事件是客观存在的,但是由于民众的灾害认知能力有限,在进行信息传播时往往加入自己的主观感受,加之这种信息在熟人社会中进行人际传播,传播者和接受者之间具有互信的社会关系,这就使得这些主观色彩浓厚的灾害信息得以继续传播并最终影响到人们对客观灾害事实的认知。
[本文为防灾科技学院2012年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项目“灾害信息传播史阶段特征研究”(项目编号:ZY20120216)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刘建明.当代新闻学原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1:10.
[2]邵培仁.传播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6:145-151,235.
西川的诗范文3
载运危险货物船舶通过升船机的可行性分析
1、载运危险货物船舶数量结构分析
根据载运危险货物船舶基本资料,目前过坝的载运危险货物船舶中:船舶满载排水量小于3000吨的油船有104艘,化危品船舶28艘;船舶空船排水量小于3000吨的油船有156艘,化危品船舶有86艘;过闸长度小于或等于115m,宽度小于或等于17.2m的油船有151艘,化危品船舶有70艘。船长超过115m,船宽超过17.2m的船舶有21艘。
根据载运危险货物船舶过坝实绩:2011年,吃水在2.8m及以下,过闸长度小于或等于115m,过闸宽度小于或等于17.2m的危险品船舶(包含船队)为2849艘次,日均7.9艘次;2012年,吃水在2.8m及以下,过闸长度小于或等于115m,过闸宽度小于或等于17.2m的危险品船舶(包含船队)为1948艘次,日均5.3艘次。
可以看出,目前运营的载运危险货物船舶,绝大部分符合通过升船机的平面尺度和排水量要求,且规模较大,需要占用升船机多个运行厢次。
2、过坝危险品分货种统计分析
2011年(注:2012年,持续时间较长的汛期大流量和频繁发生的风雾恶劣异常气象对危险品船舶过坝影响突出,而2011年危险品船舶过坝相对稳定,故在数据分析时选取2011年数据),一级易燃易爆类危险品上行主要是汽油、甲基苯、异丁醛等危险品货种,其中汽油约占整个运量的78%,下行主要是是汽油、甲醇、二硫化碳、乙酸乙酯、甲基苯等货种,其中汽油多为空载,甲醇约占整个运量的64.1%,二硫化碳约占整个运量的15.1%,乙酸乙酯约占整个运量的7.2%;一级非易燃易爆类上行主要是氢氧化钠、乙二胺、氢氧化钾、硝酸、苯酚等货种,其中乙二胺约占整个运量的21.7%,氢氧化钾约占整个运量的14.6%,苯酚约占整个运量的14.9%。下行主要是氢氧化钠、氢氧化钾、水合肼、硝酸锶、高锰酸钾、甲酸、一级钡化合物等货种,其中氢氧化钠约占整个运量的17.8%,氢氧化钾约占整个运量的14.2%,硝酸锶约占整个运量的12.1%。
2011年,二级危险品船舶通过三峡船闸,上行主要货种是其他二级危险品(原油)、柴油、二甲苯、沥青、煤油等货种,其中其他二级危险品约占整个运量的41.8%,柴油约占整个运量的32.8%,二甲苯约占整个运量的9.8%。下行主要货种是柴油、其他二级危险品(原油)、二甲苯等货种,其中其他二级危险品约占整个运量的76.2%,柴油约占整个运量的22.4%。
2011年,三峡船闸通过一级危险品船舶为1005艘次,货运量167.2万吨,日均2.75艘次4581.2吨;二级危险品船闸2481艘次,货运量479.9万吨,日均11.73艘次13147.4吨;即日均通过三峡葛洲坝的危险品船舶14.5艘次,货运量17728.6吨。其中一级易燃易爆类危险品船舶上行0.81艘次1334.7吨,定额吨位1671.8吨;下行0.92艘次917.5吨,定额吨位2087.8吨;合计1.73艘次2252.2吨,定额吨位3759.6吨。非易燃易爆类危险品船舶上行0.25艘次506.5吨,定额吨位829.9吨;下行0.778艘次1822.6吨,定额吨位2857.5吨;合计1.028艘次2329.1吨,定额吨位3687.4吨。
3、未来5-10年川江及三峡库区危险品发展情况
根据重庆市经济社会2020年发展规划,以建设长寿、涪陵两个化工园区为主要载体积极发展石油、天然化工、精细化工、生物化工等产业,形成1000万吨炼油、100万吨乙烯、200万吨甲醇、400万吨化肥的生产能力,建设中国西部化工谷;依托万州、开县、云阳等工业园区发展盐气化工和天然气石油精细化工产业,把万州建成全国重要的盐气化工产业基地,预计危化品年产量307万吨。由于在运价方面水运运价(0.04-0.05元/吨公里)较铁路(0.12-0.15元/吨公里)和公路运价(为0.4-0.5元/吨公里)占有明显优势。这一规划实施后,重庆市化危品水路过坝运量,预计2015年、2020年,将分别达到830万吨、1050万吨。
据调研,西南三省及长江沿江七省二市都有危化品加工运输发展规划,目前在营运船舶中仅南京油运公司的32艘新平江型油船符合标准化要求,能够满足三峡升船机运行要求,其余近两年建造的化学品船舶存在“瘦船型、深吃水、大功率”的现象,且船舶大型化趋势明显,主要发展船型是5000吨级船舶,适宜通过升船机船舶比例会越来越少。
4、升船机通过一级易燃易爆危险品船舶的不利之处
一级易燃易爆危险品船舶通过升船机,两坝间通航安全风险增加。按照内河危险品划分标准,汽油、甲醇、乙酸乙烯酯、二硫化碳、乙酸乙酯、甲苯、乙苯、乙醇、乙酸乙烯酯、乙酸乙酯、异丁醛、水合肼、1,2-乙二胺、二甲苯类,均为可燃液体,属于第一类3类易燃液体,在其闪点温度(其闭杯试验闪点不高于60.5℃,或其开杯试验闪点不高于65.6℃)时放出易燃蒸气的液体或液体混合物,或是在溶液或悬浮液中含有固体的液体,容易引起爆炸。因危险品运输的特殊性,为确保一级易燃易爆危险品运输船舶过坝安全,做到万无一失,危险品船舶在过坝过程中,按照惯例公安、消防和船闸通航安全管理人员需到闸面进行安全监护,海事海巡艇和通航指挥中心安全监视人员需全程跟踪监护,危险品船舶在过坝过程中,闸区需实施交通管制,船闸所有消防设备设施处于热备状态。如果危险品船舶长时间在两坝间航行,两坝间通航安全风险将大大增加一级易燃易爆危险品船舶通过升船机,将增加两坝间锚泊待闸风险。三峡、葛洲坝两坝间目前只有一个鲤鱼潭危险品应急停泊锚地,停泊容量为4艘3000吨级危险品船舶,乐天溪锚地没有危险品船舶停泊区,危险品船舶要通过升船机只能到升船机靠船墩停靠,升船机靠船墩不能全部满足危险品船舶停泊要求,这样势必造成船舶在两坝间游弋,两坝间通航安全风险增加。
按照交通运输部关于危险品过闸管理的154号文,危险品过闸运输应集中通过。如果安排一级易燃易爆危险品通过升船机则与危险品集中过闸的154号文相冲突。因此,载运一级易燃易爆危险货物船舶不宜通过升船机。
适宜通过升船机的船舶类型分析
升船机作为快速通道运用时,优先安排需要快速通过的特殊任务船舶,如警卫任务、军事运输、载运救灾物资等船舶。
升船机设计作为客船快速过坝使用,符合通过升船机平面尺度、吃水及排水量标准的客船,可安排从升船机通过。
此外,升船机可安排运行时限要求高、附加值高的船舶。如载运鲜活货物的船舶、集装箱快班轮(非载运危险货物)、商品汽车滚装船等。
以上类型船舶,其优先度是递减的。
因此,符合通过升船机平面尺度、吃水及排水量标准的如下类型船舶,可安排从升船机通过:
第一类:特殊任务(警卫任务、军事运输、载运救灾物资等)船舶;
第二类:客运船舶;
第三类:载运鲜活货物的船舶;
第四类:集装箱快班轮、商品汽车滚装船。
适宜通过升船机的船舶类型,占多大数量,其结构分布如何,决定了升船机的安排顺序和运行饱和程度。例如,假如符合通过升船机要求的前几类船舶数量足够升船机饱和运行,我们就不考虑安排后几类船舶。
根据前面的相关分析,通过升船机的船队或船舶最大总长度115m,最大总宽度为17.2m,最大吃水2.8m,总排水量3000吨。根据2011和2012年的过坝统计数据,我们对符合如上要求的四类船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为加强对比,我们分析数量结构时,对船宽按照16.2m、17.2m,吃水按照2.65m、2.8m、3.0m进行了细分。
2011年分类统计如下(鲜活船舶和军需物质船舶非常少,故只统计了特殊任务船舶、客船、商品车滚装船和集装箱船快班轮):
LOA≤115m,BOA≤16.2m且H≤2.65m条件下,特殊任务船舶132艘次、客船1104艘次、商品车滚转船59艘次、集装箱船125艘次,共1420艘次。
LOA≤115m,BOA≤16.2m且H≤2.8m条件下,特殊任务船舶136艘次、客船1180艘次、商品车滚转船61艘次、集装箱船270艘次,共1647艘次。
LOA≤115m,BOA≤16.2m且H≤3.0m条件下,特殊任务船舶136艘次、客船1180艘次、商品车滚转船61艘次、集装箱船644艘次,共2021艘次。
LOA≤115m,BOA≤17.2m且H≤2.65m条件下,特殊任务船舶133艘次、客船1734艘次、商品车滚转船623艘次、集装箱船138艘次,共2628艘次。
LOA≤115m,BOA≤17.2m且H≤2.8m条件下,特殊任务船舶137艘次、客船2259艘次、商品车滚转船625艘次、集装箱船302艘次,共3323艘次。
LOA≤115m,BOA≤17.2m且H≤3.0m条件下,特殊任务船舶137艘次、客船2259艘次、商品车滚转船625艘次、集装箱船775艘次,共3796艘次。
表1 2011年不同过闸尺度,各类船舶过闸艘次表
2012年分类统计如下(鲜活船舶和军需物质船舶非常少,故只统计了公务类船舶、客船、商品车滚装船和集装箱船快班轮):
LOA≤115m,BOA≤16.2m且H≤2.65m条件下,特殊任务船舶131艘次、客船492艘次、商品车滚转船20艘次、集装箱船78艘次,共721艘次。
LOA≤115m,BOA≤16.2m且H≤2.8m条件下,特殊任务船舶131艘次、客船512艘次、商品车滚转船20艘次、集装箱船167艘次,共830艘次。
LOA≤115m,BOA≤16.2m且H≤3.0m条件下,特殊任务船舶131艘次、客船512艘次、商品车滚转船20艘次、集装箱船392艘次,共1055艘次。
LOA≤115m,BOA≤17.2m且H≤2.65m条件下,特殊任务船舶134艘次、客船700艘次、商品车滚转船434艘次、集装箱船88艘次,共1356艘次。
LOA≤115m,BOA≤17.2m且H≤2.8m条件下,特殊任务船舶134艘次、客船1122艘次、商品车滚转船434艘次、集装箱船194艘次,共1884艘次。
LOA≤115m,BOA≤17.2m且H≤3.0m条件下,特殊任务船舶134艘次、客船1122艘次、商品车滚转船434艘次、集装箱船499艘次,共2189艘次。
表2 2012年不同过闸尺度,各类船舶过闸艘次表
从上两个统计表,我们可以分析得出:①公务类船舶几乎不受过闸船舶尺度的影响,且两年过闸量基本相等。②同一过闸船舶宽度下,客船、商品车滚转船受过闸船舶吃水影响很小,而集装箱船和其他商船受吃水影响较大,且2012年过闸量明显减少。③同一过闸船舶吃水下,集装箱船受船舶宽度影响很小,而客船、商品车滚装船和其他商船受船舶宽度影响较大,且2012年过闸量明显减少。④符合要求的特殊任务船舶、客船、集装箱船和商品车滚装船等船舶类型,过闸艘次远远未达到升船机饱和运行要求。在L≤115,BOA≤17.2m且H≤2.8m条件下,2011年平均每天不到10艘次,而2012年更是仅5.6艘次,与设计的每天运行36艘次(每厢次按1艘次计),差距非常大。
西川的诗范文4
我国档案学领域关于档案信息分众传播的研究不多,但笔者发现在不少档案信息的传播实践中都不同程度,不同方式地运用了分众传播理念,并且取得了良好的传播效果。以下列举了档案信息分众传播的两个实例:
1.1北京卫视《档案》栏目的分众传播北京卫视《档案》栏目自2009年开播以来历时三年多,取得了较高的收视率,是国内以档案为内容的栏目典范。同时,该栏目也受到了档案专业人士的肯定。国内档案学界知名学者冯惠玲教授在《档案》栏目三周年特别节目中说“知我者,《档案》栏目”。分析《档案》栏目的传播策略,可以看到分众化传播理念已经被运用其中。栏目的准确定位北京卫视的《档案》栏目所使用的素材为“档案”这种第一手资料,内容具有真实性和可靠性的特点,其中所涉及的档案主要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国际国内已经解密的高等级军事档案、公安档案、安全档案”③。《档案》栏目“揭秘性、曲折性、传奇性”④的定位,吸引了社会上对历史事件感兴趣的人群,成功地吸引到了一批忠实的受众。整合传播媒介信息的传播媒介日新月异,每一种媒介的传播功能不尽相同。传统媒体可以与新媒体整合,拓宽信息的传播渠道,以获得更好的传播效果。《档案》栏目通过互联网播出,利用网络交互性、不受时空限制性等特点来强化传播效果。观众可以在BTV在线官网中观看过往播出的《档案》栏目,弥补因受播出时间限制而未观看的缺憾。站内还设置了搜索引擎,以便快速检索到所需要的内容。此外,观众还可以在各大搜索引擎中搜索相关视频。受众互动《档案》栏目比较注重受众反馈信息的收集,通过多种方式与栏目的受众进行互动交流。《档案》栏目主页的栏目介绍板块中提供的节目联系方式包括电话、邮箱、微博、博客等。其中电话和邮箱是比较传统的联系方式,而微博和博客则是相对现代的交流方式,这种传统与现代手段同步使用的互动方式满足了不同受众的需求。通过与受众的互动,节目组收集到了许多反馈信息,并有针对性地改进了节目。此外也会有一些意想不到的收获,例如有些观众主动为栏目组提供所收藏的服装、枪弹等道具,有的甚至提供了珍藏多年的珍贵档案。
1.2上海档案信息网的分众传播策略网络以其个性化、互动为特点,被认为是“典型的分众化媒体”⑤。在众多档案信息门户中,本文之所以选择上海档案信息网为研究对象是因为该网站是众多档案网站中建立比较早,技术比较成熟的一个,并且上海市档案信息于2011年下半年进行了改版,改版工作以档案特性为基石,以用户需求为中心,定位明确,运用分众传播理念对档案信息进行传播。内容细分根据受众的不同需求,上海档案信息网对所传播的档案信息进行了比较细致的划分。网站首页上有政务公开、档案利用、珍档荟萃、馆藏指南、上海历史、网上展览、史料研究、档案百科、档案故事、档案博客、档案学会、档案论苑等几个栏目。⑥每个栏目下都有若干个子类目,点击子类目并可以进入相应的分界面。上海档案信息网站所提供的档案信息资源丰富,经过细分受众可以相对准确地进行定位,快速找到所感兴趣的内容。而且每个栏目下的子类目也是为相应的用户群量身定做的。该网页针对受众分别设置栏目的传播策略,既有利于稳定现实用户,又有利于挖掘潜在的用户。收集反馈信息上海档案信息网为用户提供了一些互动交流的方式,用户可以通过电话、邮箱、传真、写信或者根据所提供的地址与该档案馆直接取得联系。网站上的档案博客更为用户提供了一个沟通交流的平台。此外,网站还设置了网上问答版块为用户答疑解难。为了调查改版后的网站是否满足用户的信息需求,该网站还设置了用户调查版块,以便了解用户对网站建设情况的满意度。点击率是衡量网站利用率的一个比较客观的指标,该网站首页的页脚处显示了当前用户的访问次序,方便用户和网站负责人了解该网站的点击率。
2运用分众传播理念传播档案信息的几点建议
通过以上两个案例的分析可以看出内容细分、受众定位及受众反馈等分众化理念已被运用到档案信息的传播中,并且也取得了一定的传播效果。但档案信息的分众传播尚处于探索阶段,仍存在许多问题,以下提出几点建议:
2.1提高档案信息传播者的分众传播意识与技术水平首先,必须增强传播者的“分众”意识。我国已经进入了分众传播时代,档案部门作为信息的传播者应该顺应时代的潮流,增强自身的“分众”意识,用分众传播理念指导档案信息的传播。其次,分众传播是一种技术性很强的传播方法,传播者必须掌握相应的传播技巧。档案信息的分众化传播技巧主要包括“受众定位技巧、信息接受技巧及传播效果测评技巧”⑦。分众传播的这三个技巧之间密切联系,环环相扣。传播者必须根据预期达到的传播效果对受众进行准确地定位,然后采取措施使受众接受所传播的信息,最后对所传播的效果进行测评。根据测评的结果来调整传播策略,以期达到更好的传播效果。
2.2理清受众细分、内容细分、受众定位的概念及相互关系档案信息受众细分或受众的群体性细分是指“档案信息传播者通过调研,依据受众的动机、需求、欲望等诸方面差异,把档案信息受众划分为若干个受众群,从而确定有针对性的传播方式。”⑧根据不同的划分标准,所得的结果有所不同,相应的传播策略也不同。内容细分是指根据受众特定的信息需求,将传播的档案信息进行分类,以实现“传播内容的差异化”。⑨内容细分可以是在受众细分以后,专门针对某一受众群。也可以不对受众进行细分,而是分门别类地提供多种档案信息,满足不同受众群的信息需求。受众定位则是将特定的档案信息准确地指向相应的受众。受众定位往往是建立在受众细分的基础上的,即传播者预先对受众按某一标准细分后才决定向哪些或者哪类受众群传播档案信息。当传播者预先对所要传播的某类受众已经很明确,这种情况下可以不用对受众进行细分,只需针对特定目标受众进行传播。
西川的诗范文5
【关键词】传播 傩堂戏 人际传播 大众传播
一、傩堂戏和传播学研究意义
自有文字以来,傩经历了三千多年的演变与发展,其所产生出来的文化现象――傩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傩戏作为傩文化的载体,在经过了从傩祭到傩舞再到傩戏的这样一个过程也随着地域、文化、政治、经济的影响呈现出不同的形态和种类。贵州德江的傩堂戏向来有中国戏剧“活化石”之称,业内人士有“中国傩戏在贵州,贵州傩戏在德江”的说法。德江傩堂戏是傩戏家族中的一员,它属于傩戏中的民间愿傩,即是愿主请来傩坛班进行“还愿”的活动,因演出时多在主人家的堂屋进行而得名,又叫傩愿戏、傩坛戏。据专家考证,德江傩堂戏是世界上保留最完整、最系统、最原始的剧种。先生把其比喻为可以和长城相媲美的奇迹,同时发出了“中国戏剧史应当重新改写”的感叹。傩学研究泰斗曲六乙先生在观看完德江傩堂戏演出后说“德江的傩堂戏太好了,给我们民族保留下来一份珍贵的遗产,反映了土家族人民丰富多彩的文化。”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经济文化水平的提高,傩堂戏的传播方式也由原来面对面的人际传播转变为更灵活的传播方式。作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大众传媒的介入更为这种濒临消失的剧种提供了起死回生的机会。在传播的过程中,传播的主体是否发生变化?传播的渠道是否更为多样?传播的效果是否更佳?这些问题都需要从传播学的角度逐一厘清,给以后傩堂戏的传播方向提供更清晰的思路。
二、傩堂戏传播中的基本要素
(一)傩堂戏传播主体
德江傩堂戏的传播主体主要有:
傩堂戏的表演人员是傩堂戏最重要的保存者和传播者。在傩祭仪式和傩堂戏表演中,他们通过自己的行为活动向人们传递信息,在表演的过程中,他们和观众一唱一和地进行直接互动,加强传播效果。
德江县政府在傩堂戏的传播中也充当着传播者的作用。他们组织专家学者召开研讨会,对傩堂戏进行发掘、整理、抢救、保护,向外界传播德江傩堂戏文化,组织傩堂戏演出,打造傩堂戏品牌,开展文化旅游节,规划和修建傩戏傩文化自然保护村等。
观众作为傩堂戏的欣赏者或消费者,他们在观看傩堂戏时充当的是接收者的角色。当观看结束后,他们把自己的所见所闻又传达给其他人,这时,他们又充当了传播者的角色,只不过这里是二级传播。
(二)傩堂戏传播内容
首先是傩祭仪式中崇拜祖先,酬神观念的传播。在德江,傩祭仪式是冲傩还愿活动的核心,是围绕鬼神这一轴心开展的宗教祭祀活动。在生产力、科学、文化、医学都落后的年代,人们对自然的许多现象都无法解释和理解,冲傩还愿能为广大民众消除病痛灾祸,为此赢得了社会底层民众的信奉和崇拜。
其次是傩堂戏表演的传播。傩堂戏从傩祭、傩舞发展而来,德江的傩堂戏依附于傩祭仪式。傩堂戏的剧目大多取材于神话传说、历史故事和现实生活。这些戏有的歌颂劳动人民勤劳善良的美德;有的反映忠孝节义;有的表现了对婚姻自由的向往与追求,有的寄托了对富裕生活的追求,从不同的角度反映了广大人民的审美情趣。
(三)傩堂戏的传播渠道
1、人际传播
人际传播就是面对面的信息传递,它最直观、最原始。傩堂戏表演以堂屋为场所或舞台,群众围在堂屋周围直接面对表演人员。表演人员的任何信息表达直接传递给群众,他们或唱、或跳、或击鼓、或鸣锣,现场的氛围或严肃、或幽默,或神秘、或轻松都直接投射到群众身上。
2、政府的组织传播
从上世纪80年代到目前,德江县委、县政府积极支持国内外专家学者的来访,期间对德江县内的傩艺师进行统计调查、整理散落在民间的剧目、古面具,集结出版书籍等工作,给前来访问的专家学者提供了有效的第一手资料。同时还举办研讨会和组团对外交流。如2003年10月成功举办了“中国梵净山国际傩文化学术研讨会”。来自韩国、德国、日本、委内瑞拉等国家以及中国台湾、香港和大陆13个省(市、自治区)的专家学者参加了这次研讨会。2006年2月19日至24日,由德江13名傩戏艺人独立组成的“中国・贵州德江傩堂戏演出团”分别参加了在日本冲绳、东京举办的“国际民俗艺能节”活动,为国际友人献上了一台精湛的傩戏演出,博得了参加国和在场观众的一致好评。为了保护和推广傩堂戏,德江县政府还建立了自然保护村,组建傩堂戏艺术演出团。
3、傩堂戏与大众传播
在德江傩堂戏的传播中,大众传播是最重要的渠道,它把德江傩堂戏带到了世界各地。随着工业化社会的推进,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格局已被打破,德江傩堂戏从只依靠人际传播的单一方式转变为同时运用大众传媒的多渠道传播方式。如1987年11月,“贵州省民族民间傩戏面具展览”在北京中国美术馆展演期间,北京30多家报刊杂志都对这一消息进行了报道。2004年,中央电视台第2频道《艺术品投资》栏目拍摄的《傩韵》、中央电视台第1频道《夕阳红》栏目拍摄的《傩艺师的烦恼》等专题片,从不同的角度讲述了德江傩堂戏。在百度输入傩堂戏,搜索出的结果有14500条。从以上的数据可以看出,大众传媒在德江傩堂戏的涉及中所传播的范围非常广泛。
(四)传播受众
当大众传媒介入傩堂戏的传播后,傩堂戏的传播方式发生了变化,随之而来的传播受众也跟着扩大,受传者越来越多。可将其分为原始受众和现代受众。
原始受众也是直接受众。他们是傩堂戏的直接接触者,他们身临其境地感受了整个傩堂戏的演出。还有一类直接受众是外来游客。因为存在地域和文化的差异,很多外来观众也许根本不懂傩堂戏到底在表演些什么。他们没有情感认同、也没有文化身份认同,由于语言的差异使他们无法知道用方言的傩堂戏唱词里的诙谐、幽默、活泼、有趣等。他们只会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东西进行记忆和接受,这在传播心理学上被称作选择性心理。在这一传播过程中,传播什么内容由传播者决定,接受什么则由受传者决定。所以,根据这一心理变化过程,可能游客或观众观看完之后只能比划傩堂戏的几个舞蹈动作、某个角色的滑稽、可爱,以及出于神秘、好奇所拍的几张照片和摄的几段录像而已。
随着现代传媒直接介入傩堂戏的传播,傩堂戏传播的受众范围也随之扩大,现代受众可以通过阅读报刊、观看电视专题栏目、收听广播和上网浏览查阅有关傩堂戏的信息。
(五)传播效果
在大众传媒介入之前,德江傩堂戏是以人际传播为纽带。德江人长期生活在交通不便,偏远落后黔东北山区,和外界很少有联系。现代传媒普及不高,不具备获取现代信息的条件。生活贫困不说,文化普及更不可能,由于受到文化水平的限制,人们把愿望指向了神,希望借助于神明的力量来解决人类无法解决的问题。这样的一种盲知、盲从的社会文化环境很适合傩堂戏及其文化的传播。
改革开放以后,伴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中国的广大农村地区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20世纪末,随着“村村通”广播电视工程的全面实施和现代通讯技术的普及,人们不仅能收听、收看广播电视,还能阅读报纸杂志,有的地方甚至用上了电脑,在互联网世界里获得海量信息,中央全面普及“九年义务教育”,人们的文化水平得到普遍提高。在大众传媒的冲击下,生活观念、审美趣味和娱乐方式都发生了变化。可以说大众传媒的介入,对于依靠人际传播的傩堂戏来说带来了发展机遇。从传播范围来讲,大众传媒把深山里的傩堂戏带到了外面世界,让外面的人有机会知道和了解有这样一种文化存在,同时也使更多人来关注傩堂戏的传承与发展。■
参考文献
①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11月第1版
②周鸿铎:《文化传播学通论》[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5年8月第1版
③吴应仕:《傩韵――贵州德江傩堂戏》[M].贵阳,贵州民族出版社,2003年10月第1版
④庹修明,《贵州德江土家族地区傩堂戏》[J].《中央民族学院学报》,1989年
⑤陈丽琴,《从传播学解读神话》[J],《广西民族研究》,2008年第2期
西川的诗范文6
粮食就是生命,知识拯救灵魂。
一粒米,一滴汗,粒粒粮食汗珠换。
爱惜粮食就是爱惜生命!
粮食是用来满足温饱的不是用来浪费的。
爱惜粮食,从我做起!
节约粮食,从我做起。节约粮食,现在做起。
珍珠为宝,稻米为王。
爱衣常暖,爱食常饱。
精打细算够半年,遇到荒年不受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