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湖上初晴后雨古诗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饮湖上初晴后雨古诗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饮湖上初晴后雨古诗

饮湖上初晴后雨古诗范文1

国学经典诵读教案

1课

江畔独步寻花

一.诵读内容:《江畔独步寻花》

二.教学目标:

1.熟读会背这首古诗

2.了解这首古诗意思及出处。

3、激发学生朗读、背诵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朗读、背诵、合作、交流的能力。

三.教学重点难点:熟读会背,理解与背诵。

四.教学课时:2课时

五.指导过程:

1.谈话激趣(略)

2.明确诵读内容:《江畔独步寻花》

3.提出诵读的要求:(1)读正确,读通顺,有感情。

(2)读、想、交流古诗意思及用处。

4.检查效果及指导:

(1)指名读并评议:正确、通顺、有感情。

(2)读的方法:停顿的长短,语速的快慢,声调的高低,声音的轻重。

(3)朗读示范。

(4)学生自由读。

(5)抽查理解及用处。

(5)背诵:

六、课堂小结:(略)

2课

雨晴

诵读内容:《雨晴》

二.教学目标:

1.会背《雨晴》

2.了解这篇古文意思及出处。

3、激发学生朗读、背诵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朗读、背诵、合作、交流的能力。

三.教学重点难点:熟读会背。理解与背诵。

四.教学课时:2课时

五.指导过程:

1.谈话激趣(略)

1.明确诵读内容:《雨晴》

2.提出诵读的要求:(1)读正确,读通顺,有感情。

(2)读、想、交流古文意思及用处。

3.检查效果及指导:

(1)指名读并评议:正确、通顺、有感情。

(2)读的方法:停顿的长短,语速的快慢,声调的高低,声音的轻重。

(3)朗读示范。

(4)学生自由读。

(5)抽查理解及用处。

(5)背诵:

六、课堂小结:(略)

3课

宿新市徐公店

一.诵读内容:《宿新市徐公店》

二.教学目标:

1.熟读会背这首古诗

2.了解这首古诗意思及出处。

3、激发学生朗读、背诵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朗读、背诵、合作、交流的能力。

三.教学重点难点:熟读会背、理解与背诵。

四.教学课时:2课时

五.指导过程:

1.谈话激趣(略)

2.明确诵读内容:《宿新市徐公店》

3.提出诵读的要求:(1)读正确,读通顺,有感情。

(2)读、想、交流古诗意思及用处。

4.检查效果及指导:

(1)指名读并评议:正确、通顺、有感情。

(2)读的方法:停顿的长短,语速的快慢,声调的高低,声音的轻重。

(3)朗读示范。

(4)学生自由读。

(5)抽查理解及用处。

(5)背诵:

六、课堂小结:(略)

4课

《增广贤文》七

一.诵读内容:《增广贤文》七

二.教学目标:

1.会背《增广贤文》七

2.了解这篇古文意思及出处。

3、激发学生朗读、背诵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朗读、背诵、合作、交流的能力。

三.教学重点难点:熟读会背、理解与背诵。

四.教学课时:2课时

五.指导过程:

1.谈话激趣(略)

2.明确诵读内容:《增广贤文》七

3.提出诵读的要求:(1)读正确,读通顺,有感情。

(2)读、想、交流古诗文意思及用处。

4.检查效果及指导:

(1)指名读并评议:正确、通顺、有感情。

(2)读的方法:停顿的长短,语速的快慢,声调的高低,声音的轻重。

(3)朗读示范。

(4)学生自由读。

(5)抽查理解及用处。

(5)背诵:

六、课堂小结:(略)

5课

《如梦令》门外绿阴千顷

一.诵读内容:《如梦令》门外绿阴千顷

二.教学目标:

1.熟读会背这首古诗

2.了解这首古诗意思及出处。

3、激发学生朗读、背诵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朗读、背诵、合作、交流的能力。

三.教学重点难点:熟读会背、理解与背诵。

四.教学课时:2课时

五.指导过程:

1.谈话激趣(略)

明确诵读内容:《如梦令》门外绿阴千顷

2.提出诵读的要求:(1)读正确,读通顺,有感情。

(2)读、想、交流古诗意思及用处。

3.检查效果及指导:

(1)指名读并评议:正确、通顺、有感情。

(2)读的方法:停顿的长短,语速的快慢,声调的高低,声音的轻重。

(3)朗读示范。

(4)学生自由读。

(5)抽查理解及用处。

(5)背诵:

六、课堂小结:(略)

6课

《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

一.诵读内容:《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

二.教学目标:

1.会背《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

2.了解这篇古文意思及出处。

3、激发学生朗读、背诵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朗读、背诵、合作、交流的能力。

三.教学重点难点:熟读会背、理解与背诵。

四.教学课时:2课时

五.指导过程:

1.谈话激趣(略)

1.明确诵读内容:《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

2.提出诵读的要求:(1)读正确,读通顺,有感情。

(2)读、想、交流古诗文意思及用处。

3.检查效果及指导:

(1)指名读并评议:正确、通顺、有感情。

(2)读的方法:停顿的长短,语速的快慢,声调的高低,声音的轻重。

(3)朗读示范。

(4)学生自由读。

(5)抽查理解及用处。

(5)背诵:

六、课堂小结:(略)

7课

《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

一.诵读内容:《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

二.教学目标:

1.熟读会背这首古诗

2.了解这首古诗意思及出处。

3、激发学生朗读、背诵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朗读、背诵、合作、交流的能力。

三.教学重点难点:熟读会背、理解与背诵。

四.教学课时:2课时

五.指导过程:

1.谈话激趣(略)

1.明确诵读内容:《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

2.提出诵读的要求:(1)读正确,读通顺,有感情。

(2)读、想、交流古诗意思及用处。

3.检查效果及指导:

(1)指名读并评议:正确、通顺、有感情。

(2)读的方法:停顿的长短,语速的快慢,声调的高低,声音的轻重。

(3)朗读示范。

(4)学生自由读。

(5)抽查理解及用处。

(5)背诵:

六、课堂小结:(略)

8课

《增广贤文》七

一.诵读内容:《增广贤文》七

二.教学目标:

1.会背《增广贤文》七

2.了解这两篇古文意思及出处。

3、激发学生朗读、背诵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朗读、背诵、合作、交流的能力。

三.教学重点难点:熟读会背、理解与背诵。

四.教学课时:2课时

五.指导过程:

1.谈话激趣(略)

1.明确诵读内容:《增广贤文》七

2.提出诵读的要求:(1)读正确,读通顺,有感情。

(2)读、想、交流古诗文意思及用处。

3.检查效果及指导:

(1)指名读并评议:正确、通顺、有感情。

(2)读的方法:停顿的长短,语速的快慢,声调的高低,声音的轻重。

(3)朗读示范。

(4)学生自由读。

(5)抽查理解及用处。

(5)背诵:

六、课堂小结:(略)

9课

绝句四首

诵读内容:《绝句四首》

二.教学目标:

1.会背《绝句四首》

2.了解这两篇古文意思及出处。

3、激发学生朗读、背诵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朗读、背诵、合作、交流的能力。

三.教学重点难点:熟读会背、理解与背诵。

四.教学课时:2课时

五.指导过程:

1.谈话激趣(略)

明确诵读内容:《绝句四首》

2.提出诵读的要求:(1)读正确,读通顺,有感情。

(2)读、想、交流古诗文意思及用处。

3.检查效果及指导:

(1)指名读并评议:正确、通顺、有感情。

(2)读的方法:停顿的长短,语速的快慢,声调的高低,声音的轻重。

(3)朗读示范。

(4)学生自由读。

(5)抽查理解及用处。

(5)背诵:

六、课堂小结:(略)

10课

三衢道中

一、诵读内容:《三衢道中》

二.教学目标:

1.会背《三衢道中》

2.了解这篇古文意思及出处。

3、激发学生朗读、背诵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朗读、背诵、合作、交流的能力。

三.教学重点难点:熟读会背、理解与背诵。

四.教学课时:2课时

五.指导过程:

1.谈话激趣(略)

明确诵读内容:《三衢道中》

2.提出诵读的要求:(1)读正确,读通顺,有感情。

(2)读、想、交流古诗文意思及用处。

3.检查效果及指导:

(1)指名读并评议:正确、通顺、有感情。

(2)读的方法:停顿的长短,语速的快慢,声调的高低,声音的轻重。

(3)朗读示范。

(4)学生自由读。

(5)抽查理解及用处。

(5)背诵:

六、课堂小结:(略)

11课

到京师

一、诵读内容:《到京师》

二.教学目标:

1.会背《到京师》

2.了解这篇古文意思及出处。

3、激发学生朗读、背诵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朗读、背诵、合作、交流的能力。

三.教学重点难点:熟读会背、理解与背诵。

四.教学课时:2课时

五.指导过程:

1.谈话激趣(略)

明确诵读内容:《到京师》

2.提出诵读的要求:(1)读正确,读通顺,有感情。

(2)读、想、交流古诗文意思及用处。

3.检查效果及指导:

(1)指名读并评议:正确、通顺、有感情。

(2)读的方法:停顿的长短,语速的快慢,声调的高低,声音的轻重。

(3)朗读示范。

(4)学生自由读。

(5)抽查理解及用处。

(5)背诵:

六、课堂小结:(略)

12课

《增广贤文》九

一、诵读内容:《增广贤文》九

二.教学目标:

1.会背《增广贤文》九

2.了解这两篇古文意思及出处。

3、激发学生朗读、背诵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朗读、背诵、合作、交流的能力。

三.教学重点难点:熟读会背、理解与背诵。

四.教学课时:2课时

五.指导过程:

1.谈话激趣(略)

明确诵读内容:《增广贤文》九

2.提出诵读的要求:(1)读正确,读通顺,有感情。

(2)读、想、交流古诗文意思及用处。

3.检查效果及指导:

(1)指名读并评议:正确、通顺、有感情。

(2)读的方法:停顿的长短,语速的快慢,声调的高低,声音的轻重。

(3)朗读示范。

(4)学生自由读。

(5)抽查理解及用处。

(5)背诵:

六、课堂小结:(略)

13课

滁州西涧

一、诵读内容:《滁州西涧》

二.教学目标:

1.会背《滁州西涧》

2.了解这篇古文意思及出处。

3、激发学生朗读、背诵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朗读、背诵、合作、交流的能力。

三.教学重点难点:熟读会背、理解与背诵。

四.教学课时:2课时

五.指导过程:

1.谈话激趣(略)

明确诵读内容:《滁州西涧》

2.提出诵读的要求:(1)读正确,读通顺,有感情。

(2)读、想、交流古诗文意思及用处。

3.检查效果及指导:

(1)指名读并评议:正确、通顺、有感情。

(2)读的方法:停顿的长短,语速的快慢,声调的高低,声音的轻重。

(3)朗读示范。

(4)学生自由读。

(5)抽查理解及用处。

(5)背诵:

六、课堂小结:(略)

14课

咸阳值雨

一、诵读内容:《咸阳值雨》

二.教学目标:

1.会背《咸阳值雨》

2.了解这篇古文意思及出处。

3、激发学生朗读、背诵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朗读、背诵、合作、交流的能力。

三.教学重点难点:熟读会背、理解与背诵。

四.教学课时:2课时

五.指导过程:

1.谈话激趣(略)

明确诵读内容:《咸阳值雨》

2.提出诵读的要求:(1)读正确,读通顺,有感情。

(2)读、想、交流古诗文意思及用处。

3.检查效果及指导:

(1)指名读并评议:正确、通顺、有感情。

(2)读的方法:停顿的长短,语速的快慢,声调的高低,声音的轻重。

(3)朗读示范。

(4)学生自由读。

(5)抽查理解及用处。

(5)背诵:

六、课堂小结:(略)

15课

饮湖上初晴后雨

一、诵读内容:《饮湖上初晴后雨》

二.教学目标:

1.会背《饮湖上初晴后雨》

2.了解这篇古文意思及出处。

3、激发学生朗读、背诵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朗读、背诵、合作、交流的能力。

三.教学重点难点:熟读会背、理解与背诵。

四.教学课时:2课时

五.指导过程:

1.谈话激趣(略)

明确诵读内容:《饮湖上初晴后雨》

2.提出诵读的要求:(1)读正确,读通顺,有感情。

(2)读、想、交流古诗文意思及用处。

3.检查效果及指导:

(1)指名读并评议:正确、通顺、有感情。

(2)读的方法:停顿的长短,语速的快慢,声调的高低,声音的轻重。

(3)朗读示范。

(4)学生自由读。

(5)抽查理解及用处。

(5)背诵:

六、课堂小结:(略)

16课

《增广贤文》十

一、诵读内容:《增广贤文》十

二.教学目标:

1.会背《增广贤文》十

2.了解这篇古文意思及出处。

3、激发学生朗读、背诵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朗读、背诵、合作、交流的能力。

三.教学重点难点:熟读会背、理解与背诵。

四.教学课时:2课时

五.指导过程:

1.谈话激趣(略)

明确诵读内容:《增广贤文》十

2.提出诵读的要求:(1)读正确,读通顺,有感情。

(2)读、想、交流古诗文意思及用处。

3.检查效果及指导:

(1)指名读并评议:正确、通顺、有感情。

(2)读的方法:停顿的长短,语速的快慢,声调的高低,声音的轻重。

(3)朗读示范。

(4)学生自由读。

(5)抽查理解及用处。

饮湖上初晴后雨古诗范文2

1.认识“亦、妆”两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句。

3.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体验诗人的感情,培养热爱祖国山河的感情。

【教学重点】

1.理解诗句,了解古诗所描写的景物,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

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和古诗的意境,培养热爱祖国山河的感情。

【教学准备】制作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一天,苏轼和他的朋友坐船游西湖,他们一边饮酒,一边欣赏西湖的美景,起初还是阳光明媚,后来突然下起了雨。苏轼被这奇妙的景象迷住了,情不自禁地写下了一首流传千古的绝句。那就是――饮湖上初晴后雨。(生齐读课题)读诗题,也要读出节奏来。(师画节奏:饮/湖上/初晴后雨)按照节奏,再齐读一遍诗题(生再次齐读)。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诗人笔下的西湖又是怎样的呢?请大家自由地读一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抽读字词。(课件出示,指名认读,评价后齐读)

3.抽读诗句。(课件出示,指名读,评价后齐读)

4.师范读,划分节奏。(配乐范读)

一边听老师读,一边画出古诗的节奏。课件出示划分节奏的诗句,学生对照检查。

5.再次指名读古诗。师生评价后再读。(分小组或男女生赛读,再全班齐读)

6.同学们真不错!大家已经会读古诗了,接下来该做什么?(理解诗意)你知道哪些理解诗意的方法呢?(出示自学提示,学生一起读一读)读完了吗?接下来,请大家自由读古诗,用这些方法学习古诗,理解诗意,和同桌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三、吟诵品读,深入感悟

1.品读“水光潋滟晴方好”

(1)刚才读了诗题,我们就已经知道,诗人描写了西湖晴天和雨天的景色。那么诗中的哪一句是写西湖晴天的美景呢?(出示第一句诗)谁愿意来读读这句诗?其余同学一边听,一边想:这句诗描写的是西湖的什么?(板书:水)

(2)晴天西湖的水怎么样?诗也用哪个词来描写此时西湖的水?(板书:潋滟)“潋滟”是什么意思?你怎么知道的?孩子们拿起书,我们一起来读读注释。(出示潋滟图片)同学们,这就是波光闪动的样子,这就叫水光潋滟。

(3)晴天的西湖就是如此的美!假如你就是苏轼,在万里无云的晴空下,此刻你正在西湖之中的游船上,迎着徐徐微风,你惬意地举起酒杯。这时,除了波光闪闪的湖面,你还会看到哪些美景呢?(生自由想象说话,师随机点评)

2.品读第二行诗“山色空蒙雨亦奇”

(1)刚刚还是艳阳高照,突然间又下起雨来了。苏轼所见到的雨中的西湖又是怎样的呢?你从哪句诗知道的?(出示第二句诗)这里是写雨天的什么?(板书:山)(指名读,齐读)

(2)诗人用了一个什么词来描写此时的山?(板书:空蒙)“空蒙”是什么意思?你是怎么知道的?请拿起书,我们一起来读读注释。(指着空蒙图片)这就是云雾迷茫的样子,这就叫山色空蒙。我们张家界的天门山也经常是雨雾迷茫的样子,这也可以叫做“山色空蒙”。

(3)雨中的群山云雾迷茫,就像披上了一层薄薄的轻纱,若隐若现,恍如仙境一般,诗人不禁赞叹道:山色空蒙雨亦奇。(板书:奇)如此美丽的景色,诗人用一个“奇”字来概括了雨中西湖的特色。我们再一起来读读,读出它的美妙,读出它的神奇。(生齐读)

(4)引读前两句诗,品出韵味

其实,一句诗,你仔细品读,就会读出它的韵味。我们再来看这两句诗:晴天的西湖是――水光潋滟晴方好(生齐读),雨天的西湖是――山色空蒙雨亦奇(生齐读)

风和日丽,当我们漫步西湖边,我们会赞叹道――水光潋滟晴方好(男生读)

细雨蒙蒙,我们荡舟西湖中,我们也会赞叹道――山色空蒙雨亦奇(女生读)

3.品读“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1)一天之中,苏轼享受到了西湖晴天和雨天两种不同的美,见到如此美景,诗人情不自禁地联想到了谁?(板书:西子)你从哪儿知道的?(出示:欲把西湖比西子)

(2)知道西子是谁吗?(西施)西施又是什么人呢?(生自由答,师略作补充)

(3)诗人把西湖比作了西施,是因为他们都很――美!西施到底有多美?哪一句诗告诉了我们?(出示第四句诗,生齐读诗句)

(4)淡妆和浓抹,是两种不同的装扮,你知道各有什么特点吗?(学生自由谈,淡妆素雅,浓抹鲜艳明丽)

舞台上那些漂亮的演员们鲜艳亮丽的装扮是――浓抹,

生活中那些爱美的女孩子清新淡雅的装扮是――淡妆。

(5)那西施是着淡妆好呢还是浓抹好?诗人是怎样说的?(都好,总相宜)

(6)西施天生丽质,无论是化淡妆,还是化浓妆,都是那么的合适。这西湖就像西施一样,不管是晴天还是雨天,不管是清晨还是黄昏,不管是春天还是秋天,不管是夏天还是冬天,都是那么奇妙无比,令人神往。想到这里,诗人不禁赞叹道――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出示三、四句,生齐读)。

四、拓展延伸,积累诗句

1.西湖美景吸引了无数文人墨客前去观赏,留下了不少千古佳句。(出示古诗《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这是诗人杨万里笔下夏天的西湖。

2.请大家自己读读古诗。(学生自由读)

3.全班齐读。

饮湖上初晴后雨古诗范文3

面对小学语文古诗教学的种种现状,我们又该怎样进行更有效的教学,从而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和人文精神呢?《语文课程标准》在阶段目标中指出:“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受到优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励,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课程标准同时强调,语文学习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古诗教学作为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更应是一次自主体验的过程。由此看来,在小学语文古诗教学中,又必须十分尊重学生这种自主性。由此,笔者结合多年教学实践,认为诗歌教学可以从下面四个方面入手:

1 剥开诗意“读”为先

“读书百遍,其意自现”。我们在反对诵读吟唱滥用乱用的同时,并不否认“读”在古诗教学中的重要地位,但其前提是读之有情、读之有悟。小学语文教材中所选的古诗大多是抒情诗,有的寓情于景,有的情景交融,有的直抒胸怀。而这些诗都富有节奏美、韵律美和意境美,诵读起来琅琅上口。因此在古诗教学中要采取范读、自由读、个别读、小组读、配乐读、加手势吟诵等多种形式,让学生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读多了自然成诵。从形式各异的阅读中领会诗人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阅读能力。

如《望天门山》《饮湖上初晴后雨》等篇目,它们诗情画意,画面感很强,仅靠传统的几张图片将文字转化成画面呈现给学生,这是远远不够的。再加上诗歌本身的含义、韵味也很难通过语言描述,如“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这就需要学生“读”,读中想象,读中回味!在参读互训中升情,充分感受诗歌的语言美、形象美、意境美。教师在指导古诗学法,读懂诗句的过程中,要注意让学生品读语言美。由于古诗的语言有它自身的特点,如语句浓缩、意思跳跃、成分省略、词序倒置等,这些都是学生学古诗的障碍。因此在“读”的过程中,要根据小学生的特点,帮助其疏通理解,分词解义,让学生逐词逐句理解字面意思及在本诗中的含义。教师要讲中有导,导中有练,启发学生悟法用法。

2 牵动一发“悟”诗眼

如果说以读促悟是古诗教学的必要手段,那么巧抓诗眼就是一种读悟捷径。“一发”是指古诗中高度凝聚的一个点——“诗眼”,抓住这个点挖掘其内涵,从而辐射整篇古诗。如果能找到这个“诗眼”那么整篇古诗的教学便可跃然纸上。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是代表思念故乡,亲人的佳作。在此篇的教学中紧抓“忆”便可统领全文。“忆”在此处是什么意思?是我们平常所说的“回忆”吗?为什么思念?顺势理解“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从“独”深入理解,让学生体会人在他乡心在故乡的想念之情。人在孤独的时候特别容易触景伤情,眼前的一草一木都能让他的心飞回到故乡。他想念什么呢?那么对“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这句话的理解和体会就水道渠成、顺其自然了。这样由一个“诗眼”牵引出几个主要脉络来解读理解,直入诗的内涵实质,避免把时间浪费在逐字翻译上,也不用教师再刻意地引导学生,把词与词、句与句之间的“空白”填补起来了。既打破了“逐环教学”(即解题导入、朗读通理解、背诵积累)的模式,也给学生创造了更多理解、表述的空间。

3 合理链接产共鸣

古诗内容的时空跨度太大,学生的阅历背景又太浅,加之古诗的话语风格离学生的现有语感相去甚远,这似乎给我们的教学设置了一些障碍。但我们应该看到,选入小学语文中的古诗都是经典佳作,这些古诗表达的内涵是我们人类的共通情感,既使学生理解力不强,但他们在生活情感的体验上是丰富的。所以诗人表达的情感完全可以引起孩子的共鸣。但这需要老师在古诗和学生之间搭起一座情感的桥,缩小情感落差、拉近情感间的距离,才会让古诗在当今的社会、在课堂上、在孩子的心目中有鲜活感,同时也给我们教学提供了可挖掘的范围。读诗在于领悟诗人的“情”。列宁说:“缺乏情感的认识,便失去了认识的深入。”情感是古诗教学的纽带,更是一种活力,所以必须要击活学生已积淀的情感。

教《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你有没有离开过家?离开家后又特别想家的?一位学生叙述说:“有一次,妈妈去上海看病了,把我送到外婆家,一连几天都没见过妈妈,特别的想回家,想妈妈。”说着这位女同学就流下了眼泪,而其他学生都一动不动的注视着她,整个教室仿佛沉浸在这种思念情感的共鸣之中。这是多好的生成机会,于是我趁热打铁:“同学们我们面对短暂的离别都特别想念家人,将心比心,诗人孤独一人在外,举目无亲,会是怎样的一种心境呢?”这样与学生生活中体会过的情感相联系,缩小了与诗人情感上的差距,更引起了学生感情上的共鸣,使孩子们不在游离于诗歌所表达的情感之外,有情可依。

4 整合拓展明诗理

理念是课堂教学的灵魂与精髓,理念贯通在课堂教学的全部结构和全部过程中。理念正,则课堂正;理念新,则课堂新;理念亮,则课堂亮。在新课程下我们应该具备有效整合、拓展的理念。

饮湖上初晴后雨古诗范文4

好可爱的小男孩!

如果你以为他真的是个羞答答的小男生,你就跟我一样想错啦。跟大伙玩了一两天,他也变得大大方方了——虽然妈妈送他来学校的时候,他还有些眼泪在眼眶里打转,可是,一到教室,那些眼泪很快就消失得无影无踪啦——嗯,一定是被教室里的电风扇吹干的吧。

那天,他要给大家表演节目。上了台,却忘了要表演什么。我提醒说,背古诗吧。他说,好。我说,《春晓》?他说,不会。我又说,《草》?他说,忘了。

挠了挠圆圆的头,他说,我给大家背一首《饮湖上初晴后雨》: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他是用方言背的,小朋友们听不懂,一脸迷茫。

他抠了抠鼻子,又说,再来首《七步诗》:

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这一次,他的普通话标准了一些,大家似乎听懂了一点,有的小朋友甚至还情不自禁地鼓起掌来。就算这掌声并不热烈,可仍然叫人大受鼓舞。他接着说,我还想给大家讲个故事。我说,《小兔乖乖》?他摇头。《三只小猪》?他摇头。《小马过河》?他还是摇头。

哎呀,他到底要讲什么呢?

他说,我想讲个恐怖故事——不过,很恐怖的噢!哈哈哈哈……

大约是想到了待会儿小朋友们会被吓得屁滚尿流的惨状,还没讲一句,他就笑得直不起腰来。而台下的小朋友呢,你看看我,我看看你,一齐东倒西歪地笑了起来,有的捂住了脸,有的趴在了桌子上,还有的倒在了同桌的肩膀上。我这个做老师的,也忍不住笑了。哈哈哈哈,教室里充满了欢乐。

饮湖上初晴后雨古诗范文5

关键词:古诗;情境;鉴赏;感悟;诵读;实践;重点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2)25-0168-02

在小学语文教材中,古诗占有一定的比例,选入古诗题材广泛,体裁多样,内容丰富,有写景也有叙事的。学习古诗能引导学生发现美好的事物和激发他们对祖国丰富优美的语言的热爱,有利于提高他们的品味、鉴赏、感悟、想象的能力。

一、解诗题,揭背景,激发趣

叶圣陶先生在对诗文“题目”作了十分精辟的阐述:“从作者方面说,有了题目,可以表示自己所写的中心。从读者方面说,看了题目,可以知作品含义内容。题目的必要就在乎此。”因而,从古到今,诗人、作家都把题目喻为诗文的“眼睛”,称为“题眼”。

所以,教师不管在教哪首诗,都是由解题入手,这主要在于这些诗往往是在题目所提示的范围内或者就是扣住题目来写。如叶绍翁《游园不值》,诗的前两行写作者去游园“不值”,后两行写作者看到伸出墙外的“一枝红杏”联想到院内“生机勃勃”,百花争艳的春色,算是“游园”,进而再现春天万物旺盛的生命力。

当然,这仅是从古诗的题目分析而言,对于作者及背景也是教学前要让学生知道的,只不过可以让学生先自己查找相关的资料,然后在班上交流,教师归纳。甚至可让学生说说是用什么方法查到这些资料,这样做有利于学生动手、动脑,也有利于学生理解古诗的思想内容,进而让他们知道古诗的题目、背景与诗的内容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如《示儿》这首诗,教师在教学时向学生介绍《示儿》是作者写的最后一首诗,直到他临死之前,心中念念不忘的不是个人的死,而是祖国领土的完整,他沉痛地表示了收复中原的坚定信心。这样,学生对理解诗句、领悟诗人所表达的情感都能达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二、抓字眼、知诗意、再现活

古诗句子精炼,字里行间不仅闪耀着美的光彩,还蕴含着美的韵律,但由于古诗是用古代汉语提炼而成的,它精辟、简短,含义之深。因此,教学中教师仅以简单草率的讲解,让学生仅懂得句意就“收场”,这是远远不够的。教师应在重点字词上做文章,使学生学有所得,品有所味,想有所感,思有所悟。例如,杨万里写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这首诗与众不同,诗的前两行抒情,后两行写景。那时恰逢盛夏,又是拂晓时分,因此,诗人在清静的湖光山色之中,心情舒畅清爽。如诗后两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可以这样教学:①先让学生说说“无穷”和“别样”这两个词的意思,然后再找出“无穷”和“别样”的近义词(无尽、异样)。②“接天”是什么意思?用一两个意思相近的成语表示。(一望无际、无边无际等)③这两行诗句分别写哪两样东西?(荷叶、荷花),诗中分别描写这两样东西颜色的词又是什么?(碧、红)④拓展“碧”字,这个字可解释为“青绿色”。除此之外,还可以说什么绿?提示:让学生在学过的课文《可爱的草塘》中找出有关与“绿”字组成的词(墨绿、鲜绿、翠绿),而“红”字,让学生说说“红得怎样?”(红得发光,红得发亮,红得娇艳,红得发紫等)。

这样,既抓住了诗中字词的教学,又让学生懂得了诗句的意思;既拓展了学生的思维,又丰富了学生词汇,既巩固了学生学过的知识,又把诗句给教“活”了。

三、读诗句、品其味、悟诗情

关于读,叶圣陶先生曾这样说过:“文字语言的训练,我以为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就是对语言文字的敏锐感觉。”吕淑湘先生也曾说过:“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感能力。”由此可见,语文教学过程中,读是非常关键的一环。如将其忽略,那是失败的教学,荒唐的教学。所以,古诗教学的读尤其重要。让学生在读中品味,语中知意,读中感悟,读中体会;而要在反复吟诵中感悟诗人的情感——让学生的感情和诗人产生共鸣,把诗句中的真情实感化为强烈的情绪活动,在体味声韵的过程中获得美的享受。

做法:①提出要求,教师有感情地诵读诗句,学生注意听,用“/”线标出稍短停顿,“∥”线表示停顿稍长,用“.”表示字词的重要。②学生根据“要求”试读。③师正音并纠正标出错误的地方。④按正确的标示,让学生再读诗句。

如《饮湖上初晴后雨》朗读提示,饮/湖上∥初晴后雨,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通过“读—知—悟”,引导学生进入诗的意境,使学生受到感染、启迪,进而悟出:这首诗的作者是从“晴”和“雨”这两个不同的角度描写西湖的景色,表达了诗人对西湖的赞美之情。

四、入意境,拓发展,联其想。

有诗就有物,有物就有诗。诗人的构诗是缘物生情,寓情于景,托物抒怀,把诗中的形象、画面、图景以及其中渗透着的作者思想感情再现出来。如《游园不值》:“应怜屐齿印苍苔,久扣柴扉久不开。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这首诗的第三句是作者的联想与猜测,第四句则画龙点睛,是极神的一笔。“一枝红杏出墙来”,这种以小见大,以偏概全的写法,给人们留下无限的遐想。

当然,要想引导学生深入诗的意境,就必须从诗句入手,然后利用课文中的插图,让学生观察画面上描绘的景物,探索出作者观察生活的经过并展开联想,想象、体会诗人的情感。

在学生理解诗意后,教师根据诗中插图引导学生想象:

问题一:这是一个怎样的花园?

要点:①院子的墙不高;②位置不在闹区;③周围幽静;④私人花园不气派,农家气息很浓。

问题二:诗人很高兴想游园赏花,园门紧闭,本是件扫兴的事,读诗句,体会诗人这时却是什么样的心情?为什么会有这种心情?

①启发:“一枝红杏出墙来”,想象诗人心目中的院内春色是怎样的?

②用描写景色的词说说。

③看到春天的特点,心情如何呢?

这样,让学生在学习古诗中学会“读诗品其味,知意悟其感,见图联其想”的学习方法,拓展学生的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义务教育阶段语文课程标准[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夏登高.试论诗歌教学中的审美赏析[J].小学语文教学,2006,(4).

[3]黄权.古诗欣赏——让感官动起来[J].福建教育,2006,(3A).

饮湖上初晴后雨古诗范文6

关键词:诗歌;学习;教学目的

诗歌是我国文学中最古老的一种体裁,是作者以丰富的感情与想象,节奏鲜明,和谐精练的语言,高度集中地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样式。继承和弘扬民族优秀文化,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道德修养、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是语文教学的目的。那么,作为一名小学教师,我们应该如何指导学生学习诗歌呢?

1.开课“引趣”

古诗教学开始,教师可采用猜谜语、讲故事、提问题、设悬念等方法,精心引发学生兴趣。 如教学李白的《赠汪伦》时,可先讲述汪伦用计诚邀李白到桃花潭做客――汪伦是当时有名的歌手,隐居在安徽泾县西南的桃花潭畔,对李白佩服得五体投地,日夜吟诵他的诗。有一回,汪伦听说李白来了安徽,就修书一封。信中写道:“先生好游乎?此地有十里桃花。先生好饮乎?此地有万家酒店。”李白早知汪伦是一方豪士,便欣然前访。见面后,李白方知“受骗”:所谓桃花,只是桃花潭,并无“十里桃花”;所谓“万家酒店”,只是店名,并无酒店万家。但李白哈哈大笑: “临桃花潭,饮万家酒,会汪豪士,此亦人生快事!”于是,两人结为金兰之好。临别时,李白即兴写下七言绝句《赠汪伦》。这个故事会大大激发学生学习《赠汪伦》一诗的兴趣。又如教学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就可采用设悬念的方法――古代有位大文豪写了一首七绝,在诗中直接将西湖比作美女西施,这位大文豪是谁呢?这首诗叫什么呢?是怎么写的呢?再如教学李商隐的《夜雨寄北》,可从“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这句千古佳唱着手,激发学生的兴趣,从而引导学生欣然诵诗。 采取“引趣”之法,促使学生兴趣倍增,情感激荡,再引导他们学习全诗,教学效果往往会出人意料。

2.课中“持趣”

古诗距离现在毕竟时代久远,兼以“文约而意丰”,课堂教学时间一长,多数学生对学习古诗的兴趣不由得会淡化,他们的大脑皮层会进入暂时抑制状态。叶圣陶曾说过:“诗歌的讲授,重在陶冶性情,扩展想象。”此时,教师如果注意学生心理、态度和情感的变化,采取放录像、赏图片、配音乐、想画面等手段,努力扩展学生的想象,维持学生的兴趣,教学效果就会有意外的收获。如教学杜甫的《春夜喜雨》,当学生了解全诗大意后,可以问学生:如果你是一位摄影师,根据《春夜喜雨》的内容拍摄风景你决定选择哪些镜头?待学生各抒己见后,可播放一段配有音乐的风景录像供学生借鉴。 课文“持趣”的方法是很多的,教师只要能够合理运用,就能使学生的学诗兴趣保持下去,从而以饱满的情绪投入新的学习。

3.课末“续趣”

“大抵童子之情,乐嬉游而惮拘检。”小学生毕竟不是成年人,抽象思维尚不成熟,重感性轻理性特点明显。学习古诗,教师不妨抓住这一特点,运用类似于游戏性质的活动,在课堂教学行将结束之际,采取演小品(多用于写人类的)、编故事(多用于叙事类的)、打擂台(多用于哲理性的)、改原作(多用于抒情性的)、拼字词(多用于绘景类的)等手段,再次掀起教学小,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结束学习,并求得向课外延伸的教学效果。 如教学孟郊的《游子吟》,在距离下课十来分钟时,可征得学生同意,引导全体学生根据诗的内容恰当地布置场景,并邀请一位女生和一位男生,分别扮演母亲与游子,像演小品一样演《游子吟》。这样一演,既活跃了课堂气氛,也加深了对该诗的理解,还让学生的心灵受到一次洗礼。 课末“续趣”主要是为了使古诗的课堂教学趋于完美,并将有限的课堂古诗资源延伸到无限的课外学习活动中去,所以不宜轻视。

4.课外“增趣”

亦有一些诗歌是来源于现实生活的,比如《咏鹅》。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需求,组织课外活动,鼓励学生写诗。兴趣是学习中最大的动力,人一旦产生兴趣就会记忆深刻、思维敏捷、学习主动。如果把兴趣和现实生活联系在一起会对语文诗歌学习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总之,我们语文教师只要能根据诗歌固有的特点、学生的实际情况和自身的教学能力等因素,合理运用教学形式和手段,一定会改变古诗教学的被动局面,使之充满生机。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