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景物的诗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描写景物的诗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描写景物的诗

描写景物的诗范文1

在这里的“景物”是指自然景物和某些器物、动物,还有某些场景,而“描写”也不同于现代汉语的描写,现代汉语的描写和叙述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例如,叶子出水很高(叙述),像亭亭的的裙(描写)。层层的叶子中间点缀着些白花(叙述),有袅娜的开着的,有羞涩的打着朵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描写)。但是由于受字数、押韵等的限制,古诗歌中的描写一般分为三种情况:一、基本同于现代汉语的描写,如,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二、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叙述,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三、仅仅用一个名词或名词性词组(也算描写),如,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在这里我们要谈到中国古典诗歌中一种非常特殊的修辞方式(或者说是一种奇特的句式)——列锦,即全句以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组成,里面没有动词或形容词谓语,却同样能起到写景抒情、叙事述怀的效果。

以上说的是诗歌中的景物描写,明白了什么是诗歌中的景物描写,我们再来看高考题在诗歌中的景物描写上的设题角度,具体说来,一般分为下面三个角度:一、描写的景物特点是什么;二、诗歌是怎样写景的;三、景物描写的作用是什么。下面我们就从这三个角度结合实例来分析一下。

一.描写的景物特点是什么

这一问题可以层层深入地来提问:诗歌描写了怎样的景物——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诗歌描写了哪些意象——创设了怎样的意境(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诗歌通过景物描写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此类问题可以从下面角度来考虑答题:先将诗歌中的景物一一列举,再总结其共同点,如都是冷色调的景物,都是早春时节的景物等,然后结合诗人情感看意境特点,如凄清、荒凉等。即:景物+景物特点+意境(氛围或者画面)+情感。我们可以从画面色调来推断意境特征,进而把握诗人的情感。一般说来,如果画面色调是鲜活、明快、昂扬向上的,那意境就是优美、恬淡、闲适的,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就是愉悦的;如果画面色调是阴暗、凄冷、低沉的,那意境就是萧索、凄迷、荒凉的,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就是忧伤的。当然,也有例外,有时诗歌中也会出现以乐景衬哀情的例子。

二.诗歌是怎样写景的

这一问题可以变形为:诗歌是怎样描写景物的——诗歌是怎样来营造意境的——诗歌是怎样通过景物描写来表达诗人情感的。此类问题,实际上是在考查表现手法,我们可以从下面几个方面来考虑。1、用了什么样的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对比等);2、写景的顺序(由远及近、由高到低、由夜晚到白天、由乐景到哀景等);3、写景的角度(由视觉到听觉、由声到色;4、用笔(大处着墨、粗笔勾勒、工笔细描等);5、描写的手法(动静结合、虚实相映、有声衬无声、侧面描写衬托、想象和联想等)。以上方面诗歌中有几条就回答几条,在回答景物描法时,因为这些景物都与作者情感有关,所以有时要考虑景物对情感的烘托和渲染作用。

三.景物描写的作用是什么

此题也可变形为:这首诗在情和景的表达上有什么特点。分析景与情的关系,就要明确景与情的结合方式,一般有以下几种: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借古讽今等。示例:

谢亭送别

许 浑

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

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

诗中两处描写自然景物,其作用有何异同?

答案:都采用了衬托手法,前者写红叶青山的美景,以明丽的色彩反衬别离之愁,景色越美越显出欢聚的可恋,别离的难忍。后者写满天风雨凄凄、暗淡的景色,正衬黯然神伤的别离之情。

以上仅是诗歌鉴赏的一个方面,虽然是一个重要的考点,但是仅仅掌握这些还是不够的,同学们还要注意学会其他的切入角度。

参考文献:

1、黄焕英 诗歌景物描写学习方法指导工业《学园》2012.7

描写景物的诗范文2

有关于端午节的诗句

1、好酒沈醉酬佳节,十分酒,一分歌。

2、高咏楚词酬午日,天涯节序匆匆。

3、鹤发垂肩尺许长,离家三十五端阳。

4、石溪久住思端午,馆驿楼前看发机。

5、旧俗传荆楚。正江城、梅炎藻夏,做成重午。

6、玉台金盏对炎光,全似去年香。

7、便当裹米粣,烂醉作端午。

8、五日长蛟虚问祭,九关雕虎枉招魂。

9、不效艾符趋习俗,但祈蒲酒话升平。

10、小团冰浸砂糖裹,有透明角黍松儿和。

11、粽包分两髻,艾束著危冠。

12、年年端午风兼雨,似为屈原陈昔冤。

13、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

14、正是浴兰时节动。菖蒲酒美清尊共。

15、但夸端午节,谁荐屈原祠。

16、谩说投诗赠汨罗,身今且乐奈渠何。

17、屈子冤魂终古在,楚乡遗俗至今留。

18、官衣亦有名,端午被恩荣。细葛含风软,香罗叠雪轻。

19、彩线轻缠红玉臂,小符斜挂绿云鬟。

20、独写菖蒲竹叶杯,蓬城芳草踏初回。

21、彩线轻缠红玉臂,小符斜挂绿云鬟。佳人相见一千年。

22、谁家儿共女,庆端阳。

23、冲波突出人齐譀,跃浪争先鸟退飞。

24、儿女纷纷夸结束,新样钗符艾虎。

25、阿房舞殿翻罗袖,金谷名园起玉楼,隋堤古柳缆龙舟。

26、入袂轻风不破尘,玉簪犀壁醉佳辰。

27、香蒲角黍,对暑悄无言,梅雨细,麦风轻,怅望空垂泪。

28、国亡身殒今何有,只留离骚在世间。

29、碧艾香蒲处处忙。谁家儿共女,庆端阳。

30、明诏始端午,初筵当履霜。

31、幽寻未云毕,墟落生晚烟。

32、文字间金钗,消尽晚天微暑。无雨。无雨。不比寻常端午。

33、端午临中夏,时清人复长。

34、莫唱江南古调,怨抑难招,楚江沉魄。

35、宜欢聚。绮筵歌舞。岁岁酬端午。

36、良辰当五日,偕老祝千年。

37、端午临中夏,时清日复长。

38、榴花三日迎端午,蕉叶千春纪诞辰。

描写景物的诗范文3

一、正与侧的结合

景物描写可以从正面入手,直接描写景物的特点,使人一目了然;也可以不从正面景物入手,而是从与其有关的侧面景物写起,来揭示该事物的特点,同时还能提供给读者丰富的想象空间。两种方法结合运用,可以使景物的特点,更加鲜明更加突出。

如白居易《杨柳枝词》“一树春风千万枝,嫩于黄金软于丝。永丰西角荒园里,尽日无人属阿谁?”第一、二句运用正面描写的手法,描写了春天柳树的娇美形态。

二、动与静的结合

在中国古代诗歌里,诗人们为了创设意境,特别注意动态描写,动静结合是常用的一种写景手法。在这种手法的运用中,诗人往往独出心裁,“每着一字”,而使“境界全出”。比如像贾岛《题李凝幽居》的“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的“推”“敲”选用,王安石《泊船瓜洲》的“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字的形容词用作使动动词,都是动态描写的一些典范,在动词的使用上作了不少文章。但作为动静结合的写景方式,往往是在一种意境里描写动态与静态,并且往往是以静为主,以动衬静的方式,形成意境和形象的和谐统一。因此,动静结合的写景手法,往往与衬托又不可截然分开。

三、虚与实的结合

“虚”与“实”是两个极大的概念,具体点说就是无形与有形、抽象与具体,想象回忆与现实。如“愁”是虚的,因为它是无形的、抽象的,而“一江春水”、“舴艋舟”、“春草萋萋”“杨柳岸晓风残月”是实的,古诗词常借助具体、可感的事物来抒发某种感情寄托某种情怀,或借助想象或回忆来写现实的境遇和况味。同学们在鉴赏时要注意诗中哪是实、哪是虚。以及诗人着意要表现的是实还是虚。弄清了这几点才能准确把握它们的关系。实景是诗人描写的现实客观景物,虚景是诗人通过联想或想像而虚拟的景物,虚实结合更能表达出一种浓溢的情思。

四、点与面的结合

万事万物都是彼此相互联系的,不是孤立存在的,描写的景物也一样,它们总是和周围的景物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诗人在写景状物时,不是孤立地静止地写主体物,还写主体物周围的联系物,点面结合,烘云托月,使主体形象更丰满,更有特色。

描写景物的诗范文4

【关键词】初中语文;语文版;古诗词抒情方法;写作教学

在古典诗词中,情感的抒发是创作的重要部分,也是应予遵守的创作原则,所谓“诗言志”,“言志”即为通过诗歌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这也是评判作品的主要参照标准。本文试借鉴古典诗词情景交融的抒情方法指导初中抒情文的写作训练,以语文版初中语文教材收录的古诗词为借鉴作品,从景物人格化、以景拟情、景语含情三方面指导写作教学。

一、景物人格化

与触景生情不同,景物人格化是指作者在创作签将情感投射到经物质上,将所写之景人格化,不是单纯地描写景物,二是依据情感抒发的需要塑造景物,因此,在不同情感的支配下,描述出的景物呈现不同的样子,也带有唯一的独特的情感色彩。以杜甫的《春望》为例,颔联“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赋予花与鸟人的情感,诗人写诗前情感先行,因自己的感时伤怀,故看见花开繁茂也感觉花是在流泪,听见鸟声一片,也觉得心惊。当然,花与鸟本无人之情感,在以往的诗词中多用于衬托春之盎然生机,在这首《春望》中,因作者的忧愁满怀而被人格化,情覆于景,以情塑景,春花“溅泪”,鸟儿“惊心”,赋予花鸟如此高度的人格与感情,足以表达作者国破家亡的深切哀痛与忧虑。在写作中,不直接表达自己的感情,而移情于景,这种情感表达方法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

初中学生对景物人格化的写作手法尚未熟练掌握,在写作中往往使用概括、抽象的语言描述情感,习作欠缺感染力,浮于表层。教师在教授古典诗词时应在分析、鉴赏时强调对其情感表达方法的学习与借鉴,引导学生通过鉴赏进行有意识、有目的的摹写,并最终达到提升习作水平的目标。

二、以景拟情

恰切地表达情感并非易事,情感、思绪等这些内心感受属于抽象的事物,本不易描述,若直接书写,极易流于表层,不能让读者感同身受,在优秀的古典诗词中,往往会使用景来传情,对切合诗人情感的景进行精细描写,通过这种描写曲折地表达诗人的情感,以此造就诗歌意境的悠远与情致的典雅。使用这一情感表达方法需要注意选取的“景”应与要表达的“情”相契合,若有“景”而无“情”,写景就只是纯粹的描写景物;若有“情”而无“景”,作品就将沦为毫无艺术感染力的说教。为达到情感与景物的高度融合,恰切表达情感,需精心选择进入诗歌的“景”。

试以文天祥的《过零丁洋》为例,作者用“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比喻自己的现实处境,在山河破碎、自己被俘后,用飘絮与浮萍比喻家国覆灭表现自己的无家无根的沉重哀恸,飘絮与浮萍的无根足以表达诗人的无国之痛,加上风吹和雨打,就更为凄凉,家国破碎后还要遭遇迫害,诗人的内心痛苦无极,而其诗句也因之徒增沉痛。巨大的情感投射与精准的以景表达,让“风飘絮”和“雨打萍”成为传颂至今的经典比喻。

另以《蒹葭》为例,它使用的是“兴”的情感表达方法,即借助景物引出要描写的内容与要表达的情感,虽然作为诗歌的发端,但仍与诗歌的内容和情感密切先关,蒹葭即芦苇,它的飘忽与若有似无的特点和诗中要表达的追求佳人而不得的情感是共通的,《蒹葭》以蒹葭的反复出现、白露凝冰雪、雾气笼罩营造出一种可望不可即、聚散两茫茫的意境,朦胧、清寂而略带患得患失的哀怨对应着诗中主人公追求家人不可得的情感。《蒹葭》通篇的“景”即为主人公的“情”。在古典诗词中,诗人往往将天地四时的变化、自然万物的消长与人类的情感、生命的过程相对照,因为这种天人合一的思想,诗歌的意蕴走向深刻、情感也趋于和谐。目前的初中语文写作训练中,学生往往认为作文与生活两者并无关联,为写作而写作,若不能以文学的眼光去观照景物,不能以真诚的情感去体悟世界,将难以达到“情”与“景”的交融共生。

三、景语含情

在古典诗词中,有一类作品并无明显的景物人格化或者以景拟情,看似写景却暗含抒情,对叙事式的写景仔细分析即可感知作者的深厚情感。比如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的“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写送别朋友的场面,朋友骑马离开,雪地上留下一行马蹄印,从表层来看,是单纯的场景,但若深入一层,可知这句诗中不仅是描写场景,还在显性的景物描写中融入了作者的不舍情感,作者的目光藏在景物描写中,诗人跟随朋友的身影,看着他渐行渐远直至消失,雪地上的马蹄印更显示了诗人目送朋友的深厚情谊,朋友已在视线中消失,作者仍注视着那一行马蹄印,离别的不舍和感伤让诗人失神凝望。诗人用看似单纯的场景描写出了一个带有强烈主观情感的空白画面来表达对朋友的深厚情感与离愁别绪,空的画面中情感却是厚重真实的。这种以表层景物的流动变化表达隐藏其中的诗人情感也是极具表现力、可资借鉴的写作练习方法。

【参考文献】

[1]孙绍振.名作细读:微观分析个案研究[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9

描写景物的诗范文5

一、极美极真的场景描写

将情感融入眼前的景物,是表达个人感情的一种常用手法,这是采用比拟手法,赋予事物人格化特点,不仅仅能使事物更加生动、形象。而且能将作者内心深处的情感直观地表达出来,具有极为强烈的感染力。这种手法在唐代的诗歌中,被诗人广泛应用,例如杜甫《春望》中的那句“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种手法要求作者要对景物有一种极为精准的把握,对事物的性质,包括色彩、形态,都能有很好的运用能力。

这种能力在本诗作者身上就有突出的体现。细读本诗,会发现前三句都是在描写景物。但是描写的侧重点各有不同。第一联“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是给诗文描写的场景设定了一个大的框架。青山绿水,在天地间呈现出一片宽阔浩然的景象。同时,又用“客”“行”交代了作者自身的境况。一个旅客乘船行驶于宽阔的青山绿水间。而一个“客”字,又为后文写思乡奠定了行文和情感基调。

描写景物,一般都要采用一定的描写顺序,如由远及近,由近及远,由内及外,由表及里等等。如孟浩然的《过故人庄》,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就是采用由近及远的描写的典型诗句。这种方法的好处是给人一种越来越心旷神怡的开阔感。而本诗采用的是由远及近的描写顺序。第二联就是描写由远及近的青山绿水。“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潮平”,是对绿水的描写,“一帆悬”,是对行舟的描写,这种手法,就像画一幅水墨,一点点勾勒,一笔笔细化。同时,更能给读者一种递进的美感和层次的逻辑感。到此刻,仅仅是两句空间的场景描写,就已经呈现出一幅美丽的画卷,引人入胜。

空间与事件是物体运动的两个维度,缺一不可,所以,要想把事物完整地呈现出来,就必须把时间与空间同时勾画出来。本诗尤其注重突显这一点。作者正是抓住了这一独特的地方,来展现本诗的时空统一感。

本诗第三联“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中“日”与“夜”是一对反义词,“春”与“旧年”又是一对在时间上有承接关系的词。但这两对词,要想完美地承接在一起,不生硬,很灵活而且要将静的景物写活,就要用两个动词来连接。于是,作者用了“生”“入”两个动词。仔细研究这两个字会发现,“生”与“入”是两个表示递进承接意思的字。太阳从黑暗的大海上冉冉升起,如子之脱离母腹而出生那样,所以,这一“生”字实在是形象至极。“生”和“入”,都有主体和次体,缺一不可。所以,这两句含有深深的哲理意味。通过描写时空的交替的景物,来暗示岁月时光的渐渐流逝,蕴含人生哲理。需要提到的是,本诗仅仅通过三句景色的描写,就将一位异地游子乘船归乡所看到的的景物,极美极真,又蕴含哲理地表达出来。

二、极浓极厚的情感抒发

再美的场景描写也是为了表达内心的感情。如果没有真情实感的流露,场景描写只是一具没有灵魂的躯体。而本诗在最后一句直抒胸臆。表达了对家乡的深深思念。为了强调自己的感情,还用了一句设问。“乡书何处达?”一种深深的思虑和担忧,由这五个字真切地展现了出来。这种感情,并不只是在最后一句说出来,更在前几句时空交错的景物描写中就已经体现出来。颈联对时间流逝的感叹更是基于一种物是人非、岁月如梭的感叹。春天已经到来了,可是作者还在异乡飘荡,无法回到家乡。这种时空交错显现,让人平添几多伤感。但是作者自己却无能为力。只能在这初春的江上,独自感叹,愿借鸿雁的一双翅膀,传去对家人、故乡的祝福和思念。

鸿雁,在历代诗人眼里就是一个思念的代名词,是一个能够传递情感的信使。鸿雁传书,更是被历代文人墨客给予了情感的物象。本诗用鸿雁这个被大众所熟知的意象来传递情感,因为鸿雁是一种候鸟,这样就能产生一种替人传书的意象,能更好地引起读者共鸣,体会到诗人的真挚情怀。

古代的交通极其的不便利,游子在外远行,由此产生的思念之情的诗就有很多种。但是能像作者这样,把景物写得不仅美,更含有哲理感的则少之又少。古诗的伟大就在于从不同的角度来体会能有不同的感受,如品茶,每一口的味道都不一样。作者笔下的景物,就呈现出一种精致的美感,这种美感,来源于对时间与空间的双重的把握,呈现了一种立体的、全维度的场景,让人置身其中,流连忘返。在解读这首诗时,只有把握了这个时空交错的角度,才能真切看到:一个美丽的清晨,青山绿水间,一个游子站在船头,看两岸潮水平阔,桅杆上风帆高高悬浮,满脸的思乡愁容。更会被那幅画卷里蕴含的浓厚的情感所打动,历经千年,久久不能忘怀。

描写景物的诗范文6

要分析景情关系,就要首先明白物——物象——意象——意境的关系。知道,自然界的物,进入人们眼界的,即看到的是像——物象;写入诗歌的物象,就带有作者本人主观的感彩,就称之为意象。几个意象组成的图画、氛围情景就构成意境。

古人创作诗歌时是十分注意意境的创设,努力做到思想感情和艺术境界的有机结合。简而言之,就是情和景的和谐统一。当然,情,就是思想感情;景,就是艺术境界。二者的结合,不是简单地相加,而是二者有机地组成一个整体。正如古代诗词评论家所说的,情与境谐,思与境共。具有完美意境的诗词,情于景的和谐统一,不仅情景交融的,而且还能够情景相映,也就是,思想感情与艺术境界互增光彩。

“一切景语皆情语也”。但细致分析起来,就会发现作者描写之景和抒发之情有两种关系:

一是正衬关系:描写之景与作者之情相一致,即以哀景写哀情,以乐景写乐情。这在古诗别常见。如张继的《枫桥夜泊》,月光下落,乌鸦啼叫,寒霜满天,江边枫树,点点渔火,写出清冷的水乡之夜,让人感到清冷凄凉。而这正与诗人羁旅在外的孤寂心灵相应。再如“残星几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赵嘏《长安秋望》)诗人借秋夜将晓时星光寥落、归雁避寒、笛声哀婉和人倚危楼的凄清景象抒发了孤寂惆怅情怀。以乐景写乐情的杜甫《绝句·迟日江山丽》,乐融融,暖色调,一派春光。生活多美好!白居易《钱塘湖春行》亦是如此。

一是反衬关系:描写之景与作者之情不一致,即以乐景写哀情,以哀景写乐情。最典型的《诗经·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回想当初出征时,杨柳依依随风吹,离妻别子春风里,征人那得不伤悲;如今回来路途中,大雪纷纷满天飞,九死一生多苦难,忍饥受渴把家归。它象一幅画,把一个征人的心情表达得淋漓尽致,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再如杜甫《绝句·江碧鸟逾白》,看江水碧绿,山花烂漫,多么美好的景色,可“何日是归年”的悲情感叹,在前面的乐景下脱口而出,以乐景写哀情,倍增其哀。

情景关系从手法来说,都可以说是借景抒情,但细致分析起来,又可以分为:

1.触景生情,或称为缘境生情。因见到某一景物、某一场景,油然而引出某种情感的抒发。诗歌中常常是情与景的一致,情与景融合。如刘邦《大风歌》:“ 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看到风起云涌而自觉的联想到功业,景情十分融合。再如黄巢《题》。

2.以景结情。所谓“以景结情”是指以“景物”来传达、折射、暗示(暗喻)出作者的感情、寄托和抱负,即以“揽物”结“关合之情”。诗歌在议论或抒情的基础上戛然而止,转为写景,以景代情作结,这种写法能使诗歌收到“此时无情胜有情”的效果,往往使诗歌显得意犹未尽、形象含蓄、耐人咀嚼。例如,王昌龄《从军行七首(其二)》:“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前三句叙事抒情,后一句写景。以景作结,寓情于景;创造意境,含蓄无限。许浑《谢亭送别》中“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末两句,上句极写别后酒醒的怅惘空寂,结句却并不接着直抒离愁,而是宕开写景。这种借景寓情,以景结情,比直抒别情更富感染力,别具一种不言而神伤的情韵。

3.缘情写景。诗人用某种感情看待某一景物或场景,在其笔下,这一景物或场景,也染上了感情的色彩。此种意境,即古人所说的“有我之境”。杜甫《春望》中的“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就染有自己的感彩。欧阳修《蝶恋花·庭院深深深几许》中的“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 ”,此处的花也成了作者同感情一致的东西。

4.情景分列。在诗词中,写景部分和抒情部分界限很清,表面看来,情与景是并列的,是分开的,实际上,情景一致,情景交融。这在词中比较明显。象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 。

5.寄情于景。有的诗词,表面看来,全是写景,实际上,也有情在,是寄情于景。例如王维的诗歌《鸟鸣涧》。

6.景略情在。有的诗词,表面看来,又全是抒情,同寄情于景的形式正好相反。本是触景生情,情与景一致,但写成诗时,却把景略去了,而直抒胸怀。如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景虽略了,但情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