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生命站立成树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生命站立成树范文1
有人“闲看花开花落,静观云卷云舒”,可很少有人留意草生草长。我们知道燕归雁去是季节的交替,晓得叶生叶落是春去冬来,可又有谁在意过草的荣与枯?初春时节,大地上星星点点的绿给我们带来惊喜,那是因为看到春天的脚步已临近。暮秋时分,忙碌田野的收获,还有谁会在意这草终究是渐渐枯萎,还是一夜变黄?
其实草并不在意人们的心情。它不像花儿那样娇嫩,需要呵护;它也不像花儿那样渴盼青睐,讨好地绽开五颜六色的“笑颜”。它永远只披一件绿色外衣,呈现普普通通的绿色。它深知自己不像庄稼那样,能带来丰收连连的喜悦;它深知自己不能像果树那样,能带来硕果累累的荣耀。所以草习惯了默默无闻,习惯了自生自灭,习惯了悄悄地来,悄悄地走。
然而没有草的渺小,怎能凸显树的挺拔高大?没有草的单调,怎能映衬花的色彩缤纷?欣赏树的葱郁葳蕤,享受着树大好乘凉;惊讶花的美艳,陶醉于花的沁人心脾。对于草的绿却是熟视无睹,习以为常。
但草并不在意。你看道两旁,路两侧;你看堤坝上,沟坎里;你看树林下,田野中……那满山遍野的绿,那一望无垠的绿,那肆无忌惮的绿,那无拘无束的绿,是草在顽强地生长。草不需要呵护,不需要打理,只要有风,只要有鸟儿,草就插上翅膀般飞翔在大地的怀抱里,主宰着大地的色彩。
狂风暴雨可以摧折树的腰身,坚忍不拔的草却在狂风中舞蹈,根紧紧咬定泥土之中。骤雨冰雹可以砸烂花的娇容,可素面朝天的草却不畏惧任何打击,它细弱的身体是天然的屏障。
草的生命注定“一岁一枯荣”。纵使繁荣之时无人高歌,草亦无怨无悔;待到枯萎之日无人惋惜,草亦不憎不恨。
你就留心去看一下吧,在寒冬里,草的颜色已改变,可草的姿势从不曾变更过。道两旁,路两侧,堤坝上,沟坎里,树林下,田野中……田野已寂寞得百无聊赖,光秃秃的树枝已站立成一道道亮丽的风景线,只有偶尔的喜鹊或麻雀的光临,树枝才微微颤抖几下。你放眼望去吧,那满山遍野除了草还是草。
骄阳蒸发尽它们体内最后一滴水分,秋风吹走它们身体上最后一丝绿意。这些草们还是以夏天茁壮的姿势站立着,这些草们还是以与秋天抗争的姿势挺立着。严寒霜冻可以冻坏它们的身子,但冻不垮它们的筋骨;寒风可以折断它们的筋骨,但吹不断它们顽强的根。无风时,它们谦逊地站成一幅幅油画;风过时,它们就倔犟地证明自己的存在。
生命站立成树范文2
玉树,一个春光明媚的早晨,灾难降临。从那一刻起,400万x人民的心就为他们牵挂。泪水在流淌,情义x诠释着与玉树同胞血脉相连的情怀;爱心在集结,情义x上演着与灾区同胞共渡难关的感人一幕幕……
爱心潮涌,亲情在呼唤!4月14日玉树强震发生当天,x市红十字会紧急发出为玉树同胞募捐的倡议:4月16日,市慈善总会开始接受社会各界捐款;自地震发生起,百度x吧网友就贴出为玉树同胞祈福的帖子;一些民营企业、机关单位也纷纷在行动。50元、100元……一位位普通市民毫不犹豫地拿出自己并不丰厚的收入,4月17日,一位网友通过李连杰壹金会捐出1000元:4月20日,91岁的老八路杨敏学捐出1200元给灾区同胞,这是老人近两年的稿费。截至目前,市慈善总会已接受社会各界捐款600余万元,市红十字会接受捐款3万余元,救助灾区同胞的捐款行动在继续。涓涓爱河源源不断涌向灾区,款款真情昼夜表达着对同胞心灵深处的牵挂!不需要动员,不需要理由,“自发捐款”是x人最质朴的行动!x人懂得,爱心可以驱散震魔阴霾,爱心可以慰藉心灵苦涩。
志愿者在行动,千里驰援灾区。4月20日,我市运输公司的私营客运户刘贺明携带价值6万余元的1000条棉被,千里驰援玉树灾区。明知灾区险境重重,偏要向“险”中行。“如果再退回40年,我也要到玉树灾区做志愿者!”91岁的老八路杨敏学如是说。这就是x人的心声,他们用行动践行心中誓言。无论是亲赴灾区一线,还是在后方献爱心,x人懂得,一个公民在突如其来的的灾难面前该如何担当责任,为党和政府分忧。
泪花舒缓哀恸,悲鸣凝聚力量。4月21日清晨,在举国哀悼的日子里,x市第十二小学师生成为天安门广场第一批到来的群众,他们与来自全国各地的群众一起沉痛哀悼玉树遇难同胞。缓缓降半的国旗在风中呜咽低垂,尽情流淌的泪水凝聚着民族的力量!x人懂得,生命宝贵,活着就是财富。咀嚼痛苦后形成的力量坚不可摧!34年后,唐山凤凰涅槃,两年后,汶川家园重现,雨过天晴,三江之源玉树依然!
“大爱无言,扶危济困”是x的城市本色,无论是壮举,还是义举,从古至今,x民间从不乏感动。两年前汶川大地震时我们牢记总书记嘱托,全市上下合力攻坚,接力冲刺,以最快的速度建出质量最好的“爱心房”,为灾区同胞遮风挡雨,温暖那颗颗苦涩的心。如今,玉树有难,x同悲,因为我们是一家人。一家人,有难同当,有福同享!擦干眼泪,重建玉树灾区新家园,我们责无旁贷!挺起胸膛,携手玉树同胞,让生命站立成树,我们奋然前行!
生命站立成树范文3
高 烽 原创散文
“最是一年春好处” ,“草色遥看近却无”。时令早已是杨柳堆烟的季节,而被古人称颂的“好雨”,今年却忘了时节,“当春”并没有“发生”,致使山野失色,一片苍茫。路边,在漫长的冬季也没有真正死去的的小草,在熬过许多个难挨的日子之后,早已疲惫不堪的泛黄的身影,蔫巴巴地匍匐在路边,或守在无人知晓的一隅,却依然顽强地守望一个约会——和雨的那场约会,那场令心灵悸动的延续生命的约会!
可是,雨,在该来的时候却没有来。
也许,希望真的就在绝望中诞生,我也像一株几近枯萎的小草,渴望着生命的绿色。但我没有小草的坚忍,没有小草的雅量。我在诅咒那失约的雨不知在何处流连忘返,一任一场场黄沙肆虐着我们的城市!让点亮城市的美女们都成了灰头鼠脸。
我不知道雨是否听到了我的诅咒,或是突然想起了他的约会,在迟到了数月之后,雨,终于来了!来和他的恋人约会来了。为见证这不寻常的迟来的约会,也为了让灵魂回到久别了的家园,聆听山的倾诉,雨的心声。我们,几个并不年轻的女人——老妇聊发少女狂般手执彩色雨伞,走在了一座大山——秦岭山中的一条土路上。
雨,从开始的雾一般轻柔的抚着我们的脸,渐渐的感到雨滴落在脖颈上的点点凉意,到雨点在头顶上像孩子的小手轻拍着雨伞,轻快而顽皮。面对雨雾朦胧秦岭的远山近岭,深深的吸一口清新得让人如痴如醉的秦岭山雨中的空气,那惬意换一个神仙也不过如此。在这样的山雨中漫步,真是惬意而享受。静静的让小雨的味道、小雨的温柔慢慢浸到整个身心,山与人如此之和谐,以致我们也成了这山中烟雨图中的景致
四野很静,静得让我们的灵魂安静下来,犹如处子。此时,我的灵魂与肉体是那么和谐统一,尽管很多时候我的灵魂根本不听我的调遣。而此时,我们似乎回到了久别了的家园。我听见我的心灵与雨、与大山、与绿树、与路边的小草亲切交谈。虽然,连绵的山峦像蒙着绿色面纱的羞涩少女,静静地躺在温柔的雨的怀抱中,我却听见她的心因悸动而激烈地跳动。她说,你知道这是怎样的一场约会一种守望啊!正如泰戈尔所说:“在尘土飞扬的梦的路上,我去寻找前生的爱人”。是的,千万年我们都在等待他。风来了又走了,云儿也不过是昨日的匆匆过客。而我们却一直坚守着脚下的土地,守望着与雨的约定,这是我们生存的全部意义,是天地赋予我们的责任。雨,就是大地上所有生命前世今生的爱人!也是生命的主宰,包括你们人类。雨是天空的使者,所以我们的结合是天与地的结合,是生命在涅槃!在延续!
每一次热烈与辉煌之后,无数的生命在悸动中诞生。像那伟岸坚强挺拔而又特立独行的松,他和雨的后代站立成林,无数的针叶织就铺天盖地的绿,给另一个物种——鸟儿们一个家。而鸟们也以其婉转悠扬的歌声,来回报给了它生存空间的那辽阔的山林。山野才会因此而生机勃勃,才会有无数的生命在其中孕育和成长,哪怕是一株无人问津的小草,在雨轻柔的中悸动着醒来,也会蔓延出嫩黄的牙,绵延成一片广阔的草原!映出辽阔的天空!
我和我的心灵静静地聆听着大山动情的述说,不错,眼前,所有的绿色生命犹如一只只绿色精灵,在雨中张开绿色的怀抱,任雨淋漓尽致地抚遍全身每一个毛孔;我似乎听见绿色的血液在肢体中流动着、澎湃着,呼啸着:来吧,爱人,你的路有多远,我的爱就有多远,我们的爱将使生命生生不息,只要人类不把我们的后代从人类历史中连根剔出,大地上的生物将亘古永恒!
生命站立成树范文4
1日的清晨,协同亲朋好友,迎着朝阳我们启程首先前往木垒胡杨林。道路出奇地通畅,而我们更是人在旅途,心在远方!
近午时1点我们一行人即到了木垒县城。县城的面貌较之前几年已有很大的改观,彼时而言的一个馕饼可以从城南滚到城北的情形已然是传说了。小城处处传递着静谧而安适的信息。稍事休息午餐,我们即驱车赶往胡杨林。160公里高低起伏的坡道,弯多路窄,车子并不能放开了行驶,更令人差异的是,几乎每一个上下坡都连着一个转弯,好似驾驶路考,技术不行都不行。约行驶100公里路程时,即到了耳闻已久的木垒鸣沙山。令人感到神奇和不解的是,如此茫茫戈壁怎么就能行成这独立的金色沙山?且多年来任风吹沙起,傲然不改其鹤立独行的风采。仰望金色,顾不得斯文,脱了鞋攀着绳索就开始了爬山,周边的先行者有的已用滑沙板开始了下滑,更多的是自己坐在沙山上手脚并用着下滑,无论是哪一种滑沙方式都能因下滑而使沙山产生出低沉的轰鸣声,我信了所以它叫鸣沙山。
我也终于体验了一回。
离开鸣沙山继续前行至胡杨林,远观金色的胡杨虽不似想象中的繁茂成林,但也林林总总连成了片,走进林间,穿越在距今6500万年的胡杨中间,左顾右盼,远观近瞧着形态迥异的胡杨,抚摸着胡杨坚硬的树身,脚踩着胡杨虬结隆起的树根,想象着如此长久的风霜寒暑,尘起沙落,任自然环境在千万年间如何变迁,胡杨用自己生而一千年不死,死而一千年不倒。倒而一千年不朽的精神硬是站立成了如今的戈壁雕塑——人类历史的活化石。如此顽强的生命力让这片林子有了胡杨王的美誉。更让后人有了一份对生命的礼赞和敬畏!
当晚应了友人的安排我们享受了一顿丰盛而地道的木垒土家宴,并住宿在了度假村烧了煤炉火墙的土炕屋。
翌日清晨我们驱车东往250公里外的巴里坤草原。进入巴里坤境内即可看见沿途两侧草原的景象了。秋意浓重下的巴里坤大草原金色辽阔,一望无际,可以想象出春夏之际的巴里坤,绿色的草原风吹草低见牛羊的景观该是何等地令人心旷神怡。
我们朝着天际线的方向一路行驶,仿佛天边就在眼前可就是走不到边。蓦然间视力所及的范围有了一抹金黄,车子很快就驶入了一段浓阴蔽日的路段,一个村庄呈现在了眼前。透过林子的间隙,由远至近可见东天山白雪皑皑,山下墨绿色的松林密布,开阔地是金色的草场,草场和道路所夹之处是村民的农舍和农田。高高码起的金色草垛向人们报告着村民已为牲畜备好了越冬的粮草。不远处十几峰骆驼悠悠然卧伏草间沐浴着暖阳而全然无视路人好奇的眼光。继续前行即可见到道路两边时而出现的烽燧——古时的烽火台。时光倒退,凝神遐想,浮现在眼前的是烽烟燃起,战争在即的景象。
正午时分我们到达了巴里坤县城——一个处处复制着古丝绸之路印迹的小城,脑海中不免响起“小城故事多,充满喜和乐”的歌声。县城中心广场的地面,一幅古丝绸之路的地形图向人们告示着小城从古至今不可被人小视的要塞地位。午餐后继续前行中,我们被路南边绵延数十公里的松树塘吸引了,高低错落的松树,苍翠与金黄相间,可以想见日光照耀下的松树塘一定金黄灿灿,翠色莹莹,然而当日是个微阴的天气。我们好奇地打探为何同一个季节,同是松树,却有金色与绿色的差别,后得知那是因为它们分别是针叶松和阔叶松的缘故。离路最近的是人工培育的小松树,矮墩墩,密麻麻,个个憨态可掬,甚是喜人。
松树塘伴我们前行,目送我们进入了伊吾——一个有着为维护新疆稳定而发生了伊吾保卫战的、幽静的、彩色的、背山抱水的英雄城。遥望胜利峰和烈士纪念碑,方知英灵护佑下的伊吾和平弥足珍贵。 为了次日更好地观赏伊吾淖毛湖胡杨林,当晚我们选择住在了淖毛湖镇徽商宾馆。认认真真地休息了一晚。
3日清晨我们赶早地进入了胡杨林,此处胡杨林较之木垒胡杨林有了许多的不同, 其年代3000-9000年不等,但因其面积辽阔,林子甚为壮观。 当天是个晴朗而大风的天气,湛蓝的天空映衬着金色的胡杨,真可谓风景如画。
我们错误地将出口当做了入口,不曾想将错就错地却最早看到了林子的精华。亏得听了检票员的建议,我们开了车沿环景区大道一路驶过3000年,6000年林区逐渐深入9000年林区,树木因年代的不同呈现出了不同的长势和景观。年代近的胡杨枝叶甚是繁茂,有的树竟然长出4~5种宽窄不一的树叶,从而留下了同一棵树不同年代的印迹。明显地是,年代越是久远的胡杨其沧桑程度越强。9000年的胡杨林区已然是一片不倒不朽的化石林了。
思绪随着风中摇曳的胡杨飞扬,想象中无论是林子春意盎然,鸟儿鸣唱的灵动,还是枝繁叶茂,绿色生发的秀丽,以及金光闪烁,满目殷实的辉煌和枯木成林,傲然不倒的神奇,无一不令人赞叹这大漠中的精灵,汲取着最少的雨露,却涵养出了最顽强的生命,呈现出最迷人的风采。在远离人迹的大漠深处独领,见证着自然,社会和人类历史的沧桑。
凝视千姿百态的胡杨,或敦厚、或谦卑、或俏皮、或倔强……都仿佛在向人们诉说着“你不曾老过,而我曾经年轻过”的真理。人居然老不过一棵树,更何况历史。还有什么看不开,放不下呢?
别了胡杨。我们径直着前往计划中的最后一站——鄯善库木塔格沙漠。因了路途遥远,我们选择在哈密歇脚,第四天中午赶到了鄯善,为了观赏落日余晖下的库木塔格沙漠,我们在下午5点多钟进入了向往已久的沙漠。
金色的沙漠是深沉而凝重的,当光了脚走进沙漠的时候,感觉到的却是温暖和绵软。我们费力地一步步向山顶挪动着。走不了几步就累得跌坐在温软的沙中,更有人直接倒卧不起。不知是哪位先驱者发明了手脚并用爬沙山的方法,我也学着使用居然真的省力了很多,原本酸痛的膝盖立刻轻松了。终于到达山顶才知道,如果不上来是多么大的遗憾!原以为视力所及的就是库姆木塔格沙漠的全貌了,谁曾想登高望远,一山山,一峰峰,金色的沙漠不仅辽源无际。夕阳下更是格外地富丽堂皇,雍容大气。渺小的我心量随之放大。
落日眼见着西沉,最后一抹余光为大漠镀上了一圈金边的时候,我们依依不舍地凌波微步着漂移到了山下。坐在回返的区间车上才注意到观光道路旁矗立的数尊沙雕像,才想起这里不久前曾举办过了沙雕艺术节。
暮色中我们找到了停车的地方——一户维吾尔民居的院落边。好奇地探头院内吸引来了好客的主人,热情地邀我们入院落座,跃跃欲试中我们还是心存不忍地婉拒了主人的好意。
生命站立成树范文5
华东师范大学新基础教育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
一旦我们把教育和美放置在一起,一句话便会跃然而出:
“美”是教育的名字。
这一“美名”不是由命名而来的,不是外在赋予的产物。“美”是教育内在的本性,从教育产生之日起,“美”就与教育如影相随,无所不在,如同教育世界中的空气和水。
当教师在灯光下伏案备课,认真钻研教材和研究学生,眼神沉迷且坚定之时,美开始悄然滋生了;
当教师站立于讲台之上,用温暖、亲切、充满期待的目光,触摸那些稚嫩且纯真的眼睛,用自信和优美的体态、神情,用迥异的风格,或柔美或刚强,或朴拙或灵巧,或粗放或精雅,但无一例外地发出富有教育力量的声音,展现各种古往今来的真理、知识和人世间的道理的时候,美降临了;
当教师克服各种困难,用教育的智慧传递生命的能量,用果敢的行动呵护处于危险中的儿童,竭力促使那些花骨朵似的生命拔节般的生长,花朵般的绽放……在这一瞬间,美呼之欲出了;
当教师结束一天的教育历程,安坐于书桌边,静思默想今日的收获和失落,并用语言、文字和行动展开自我反思、自我重建……此时此刻,美随之涌现了……
美既是教育生活中的“日常”,也是教育的最高境界。谁在课堂上,在教育生活中展现出了美,创造出了美,谁就进入了教育的极致。教育的极致就是美。
然而,到底什么是教育之美?在宇宙自然、社会人世间广为弥漫的美的世界中,教育美的独特究竟在哪里?
教育美独特的根源在于教育的特性。只有对教育特性有了透彻的把握,才会直抵教育美的核心。在理解教育美的过程中,任何美学的经典概念和理论,任何已有的对美的认识,都无法替代对教育本身的探讨。为此,我们需要现象学的态度和方式:回到实事本身。从实事而不是概念和理论出发,教育美的“真容”才可能得以浮现。
教育美的实事就是“教育”这种社会活动的特性。它是一种面向生命的实践,即“生命·实践”。
教育与生命须臾不可分离。教育始终是为了生命,在生命之中的实践,教育之美由此而来,教育与生命最大的姻缘就是美,任何一方离开之日,就是教育之美消逝之时。
教育中的生命与实践也有天然联系。人类的实践样式多种多样,在政治实践、经济实践、伦理实践、艺术实践等之外,为什么还需要一个“教育实践”?就在于它不可或缺:这是一种致力于促进生命成长和发展的实践。人类所有的实践都与生命有关,但只有“教育实践”是以生命的“成长和发展”为指向与目标的实践活动,它所做的一切实事都是:把所有的资源都转化为促进生命成长和发展的力量。教育之美,归根到底是一种实践之美,更是“生命·实践”之美。
与“教育和生命”的关系一样,“生命与实践”的联系不是一个主体和客体的对立关系,不能用美学界一度流行的审美主体和审美客体之分套用在教育之美上。明代王阳明先生在《传习录》中曾有一段话:“先生游南镇,一友指岩中花树问曰:‘天下无心外之物,如此花在深山中自开自落,于我心亦何相关?’先生曰:‘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是此花不在你的心外。’”在由美贯穿的教育、生命和实践的三重关系中,没有审美主体和审美客体之分,而是互相决定互相倚重:实践必然与生命有关,教育活动中生命的实践方式就是促进成长和发展,不仅在于学生的成长发展,也适用于作为教育者的教师的成长发展。教育之美永远在教育、生命和实践不分彼此的、内在融合的关系之中涌现。因此,美在教育实践,美在生命实践,美在生命成长。最重要的教育之美,就是生命成长之美。
教育美不是不可触摸的想象之美,玄妙之美和空幻之美,而是实践之美,是平实之美,如同炼钢工人的操作之美,厨师的烹饪之美,足球队员的运动之美一样,它一定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具体而微到每一个日常的教育细节之中。
虽然,教育美无处不在,但它并不会自发产生,更不会自发转化为教育的力量,变成教育的内在基石。它需要教育者的自觉珍视、创生与呵护。
呵护教育美的首要责任者是教育者。要能激发、创生并呵护教育之美,教育者首先要成为美的教育者,它取决于教育者对待生命和人性的态度。最美的教育者,是能呵护人性,尊重人性,并善于挖掘转化人性的教育者,是对人的生命具有悲悯、仁慈和爱心的教育者,这种对生命和人性的态度构成了教育美的温床。教育之美绝不止于操作和活动等外显之美,它始终与人性、与灵魂等与人之为人的内在品质有所关联。教育者的使命就是“成人之美”,成就人性之美。
呵护教育美的前提,在于教师要明确人性美的内涵和教育美的标杆或标准,持守教育美的立场。教育即“生命·实践”,它既有积极意义,也有消极意义。不是所有的教育都是好教育,并非所有的“生命·实践”都是好的实践,形成积极的结果。理想的教育之美认定:教育之美,是成长之美,美在真实、健康、主动的成长。无需教师的存在和教育的力量,人依然会成长,教师的责任就是为学生确立成长的标杆,营造适合成长的氛围,让每一个学生都拥有生命自觉,让学生的生命自己活、自主成长,这是人性的一部分:每个人都只能自己去活,而不能被替代着活,人具有主动成长和发展,主动向善求善的潜能,这是人性之美的源泉和根基。在“主动去活”过程中将逐渐丰富学生的成长体验。这可能就是教育之美得以激发创生之后的最大价值:增进教师和学生对教育艺术和成长之美的体验,而不是制造关于这些概念的语言定义。
呵护教育美的关键是“践行”。它需要教师在日常的教育教学中用行为细节来创造和展现教育之美。美在行动,美在细节,这是对教育之美为实践之美的最好诠释。如此,教育美就不再只是书本中的美,黑板上的美,只供思想者玄想清谈的美,它最终要落到教育实践的土壤之中开花结果。
生命站立成树范文6
一、新课程背景下必须转变教学观念
传统教学中教师是课堂的中心,教师牵着学生走,学生围绕教师转。这种以教师“讲”为中心的教学,学生习惯被动地学习,学习的主动性也渐渐丧失,是不利于学生的潜能开发和身心发展的。因而,我首先在教学观念上,完成了“以教师教为中心”向“以学生学为中心”的转变。我坚持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注意当好课堂教学的“导演”,让学生当主角,积极引导学生大胆探究,大胆说出自己的所思所想所悟。在教学中,我十分注意让教学内容回归生活,让教学活动与学生生活、社会生活紧密联系。我尊重教科书但不完全局限于教科书,不被教科书所限制。每堂课我都力求联系同学们熟悉的生活实际去引发思考、展开探究。例如:在讲七年级第一课第一框题《新学校新同学》这一课时做了如下尝试:安排了两个教学环节,其中第一个环节是“新学校我知道”,请同学们介绍自己了解到的有关新学校的信息;第二个环节是“我的自画像——自我介绍”,通过学生自己参与的方式使同学们很快熟悉新学校、新同学,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完成教学任务,从而既锻炼学生课堂表达的能力,又调动同学们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收到了好的教学效果。叶圣陶先生说过,他并不称赞老师在讲课时有怎样的高超艺术,“最要紧的是看学生的课堂表现,而不是光看老师的讲课”。用现代教育思想来看,不仅要看“教”,而且要看“学”,更要从学生如何学这个基点上来看教师怎样教。
二、改变单一的授课模式,利用教学新手段
长期以来,由于思想品德课教学方法的单一,教学模式的陈旧,没能做到把学生从书本带向自然,从小课堂走向社会生活的大课堂,严重抑制了学生对思想品德课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影响了教育教学效果,当然也违背了思想品德课教学的教育初衷。我深切地认识到,充分利用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等新的教学手段对转变传统教育观念、激活思想品德课堂有着深远的意义,因而我在教学中进行了大胆的探索与实践。如在讲述九年级第二单元第五课中科学技术的进步时,我放手让学生通过计算机等多种途径查询最新的科技信息,如“神舟九号”、“天宫一号”的成功发射及二者交会对接的相关信息;“蛟龙一号”载人潜水器、“天河一号”等相关资料,并用多媒体播放出来。同学们在找和看的过程中思考老师提出的相关问题,回答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热情明显高涨,自然而然也就对思想品德知识愈发感兴趣了,从而既调动了学生课堂学习的积极性,又收到了非常好的教学效果。
三、注重学生体验,培养学生道德品质
在教学中,我更为关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育目标的实现。思想品德课是中学德育教育的主渠道,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播者,更应体现出崇高的师德,发挥育人的功能。在课堂上,我经常采取小讨论、小辩论、小探究及体验、讲述等形式对学生进行心理品质、法律知识、国情知识和时事知识教育,帮助学生形成文明健康的生活习惯、高尚的道德情操和爱国情感,从而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新教材少有“应该如何”的教导,而是把学生真实的体验放在一个十分重要的位置,通过案例、情境把理解的空间留给学生,让学生在现实的冲突中感悟、选择。在教学中,我有目的地创设一定的情境,给学生一些“亲历的感觉”、“实践的机会”,使其在体验、实践中形成良好的道德认识及行为。教材上的资料、图片都可创设情境,教师用多媒体播放的电影、音乐、课件等是一种情境;学生自编、自导、自演的小品也是一种情境。在一定的教学情境中,要培养学生掌握和利用知识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帮助学生学会在实践中学,在合作中学,为其终身学习奠定基础。如我在讲授七年级《人生难免有挫折》时,首先利用多媒体展示刚刚发生的玉树地震的图片,并附上专门为玉树地震而创作的歌曲《让生命站立成树》。这首歌曲及背景视频一经播出,同学们很快就被其中的画面及音乐吸引住了,很多同学的眼睛都湿润了,而后,我又借助多媒体播放“无臂博士”——王争的故事视频片段。通过创设一个个可感、可知的情境帮助学生明白大到国家、小到个人都可能遇到挫折,挫折是普遍存在的,但挫折又不是不可战胜的道理。由于利用多媒体创设教学情境,整堂课同学们都听得特别投入,每个人的脸上都透着一种坚毅,对待挫折都有一股战胜挫折的勇气,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受到了深刻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育。
四、注重互动,加强师生交流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