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论文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小学语文论文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小学语文论文

小学语文论文范文1

语文学科不同于其他学科,要求的是对文字的理解及运用,这也就要求语文老师本身必须具有一定的文学素养,这对于小学语文老师来说尤为重要。然而,近年来,我国的小学语文教师文学素养普遍较低。据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教师就职前并没有系统地学习过有关儿童文学方面的知识,就职后也没有接受过有关方面的培训,这样一来,甚至于一些十分基本的,如内涵、体裁形式、功能价值等儿童文学知识都不甚了解。

儿童文学理论知识缺失,阅读视野狭隘,这些都使教师无法正确感悟及理解儿童作品内涵,鉴赏能力较低。再加上教师自我能力的缺失,使得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更加不重视儿童文学,无法制订出真正符合儿童有利于儿童身心发展的教学内容。而这些所有因素,都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儿童文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所能发挥的作用。

2.小学儿童教材本身存在着诸多问题

自从《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颁布实施以来,新版小学语文教材也已经推行使用了近十年,教材中出现的问题也渐渐被人们发现。由于使用时间过长,教材中的内容和儿童的真实生活产生了一定的差距,学生的心理特点也随着时代的变化而改变,相对而言,经典不朽的文学作品不多。另外,为了强调文章的功能性,对于儿童文学文章的选择就有些生硬有限,缺少儿童所需的童趣。有时,一些文章还有成人化的趋向。由于文学作品的选择不当,儿童读者的阅读兴趣大大降低。

3.学生没有充分的时间阅读儿童文学

学生无疑可以在语文课堂学习中接触到著名的儿童文学,从中领略到他们的文字魅力。然而,语文课堂的学习时间毕竟有限,而更多精彩的儿童文学需要学生利用课余时间通过大量阅读获得,而文学修养也是长时间潜移默化形成的。

小学语文论文范文2

首先,反复朗诵课文,可以帮助小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培养审美意识。古语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在多次的课文朗读中,学生可以锻炼声情并茂的朗读艺术,同时积累审美观念,陶冶情操,不断提高审美情趣,启蒙审美意识。如《长城》《瀑布》《颐和园》等描绘祖国大好河山的风景类文章,就可以在诵读中让学生体会韵律美、辞藻美,激发他们对自然和祖国的热爱之情。尤其是一些气势磅礴、荡气回肠的排比句式读起来更是要字正腔圆、朗朗上口,培养学生的语感和写作能力。其次,深入解读课文,可以加深小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更好地理解文章内涵和把握美学因素。教师要抓准文章的着眼点,如文章的词语点缀、段落安排、意境营造、人物塑造等,进行恰当、充分的美育教育,从而更好地培育学生的审美意识。通过对文章的深入解读,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作者的时代背景和心绪起伏,从而身临其境地感受作者的所思所想和文章内涵,在优美的意境中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得到心灵的净化、精神的升华。对文章的深入解读,可以让小学生学会换位思考,设身处地地感受作者的情感变化,得以陶冶情操,提高感知美、欣赏美的意识。

二、运用多媒体技术导入语文课程,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小学生由于年纪小、自主学习意识差,导致他们在课堂学习中容易注意力分散,不能紧跟教师思路和课堂进度。这就需要教师运用多媒体技术手段,通过图片、视频、歌曲、演讲、分角色朗读等多种形式导入文章内容,使学生充满兴趣和好奇心,不断发现和探索文章中蕴含的美。随着教学方式的改革,小学语文课堂也逐渐采用更加灵活、多样的方式,进行课程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趣味盎然、活泼生动的课堂氛围中体验文章的辞藻美、意境美、形式美。这样就可以更好地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知识水平、认知规律来引导和启发学生,在形式多样、不拘一格的课堂导入形式中培养学生积极的审美体验。

三、拓展课外阅读,写作读书笔记,培育学生积极的审美体验,学会欣赏美、创造美

首先,开展课外阅读,在优秀书籍的熏陶中,陶冶情操,认识美、感受美。俄国的教育家乌申斯基讲到“没有任何兴趣,被迫进行的学习会扼杀学生掌握知识的意愿。”课外阅读就是一种可以充分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的方法。多读书,读好书,健康的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阅读如同春风化雨般滋润学生的心田,涤荡人类的灵魂。书中唯美的描绘可以充分让学生感受到自然美、社会美,培养他们的悲悯意识和人文情怀。在真、善、美的阅读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在语文教学的拓展阅读中,我们可以用丰富的知识武装头脑,健康的思想净化灵魂,高尚的品德陶冶情操,从而为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打下坚实的基础。其次,通过仿写、续写等开展课外阅读的实践活动,锻炼文笔,挖掘美、创造美。课外阅读后,要培养学生进行及时记录的好习惯。读书笔记的写作,可以让学生更深入地感知和思考文章的内容美、形式美。通过仿写、续写等,能够让学生细致入微地感受人物的神态、语言、动作、心理变化,从而更透彻地理解文章在词语运用、段落安排、意境营造等方面的巧夺天工。在模仿文章手法的写作练习中,可以让学生充分感受秀丽壮美的山川河流和源远流长的人类文明。从而更好地提高写作水平,丰富情感体验,提高审美能力。

四、结语

小学语文论文范文3

语文课文内容与当时的社会背景密切相关,理解课文内容必须与当时的情景结合。例如,在《乌鸦喝水》这篇课文的学习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自己动手叠一只小乌鸦,并准备一个高脚小口瓶子,让学生自己实践,想办法让自己的乌鸦喝到水。

学生们不断尝试,有的学生想到把瓶子放倒,有的学生想到把瓶口用石头砸破,有的学生想到自己拿瓶子喂乌鸦喝水等等,学生的方法千奇百怪。这时教师导入新课,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乌鸦是怎样喝到水的,乌鸦想到了哪些办法,哪个办法使乌鸦喝到了水,哪些办法乌鸦没有喝到水,为什么那些办法没有让乌鸦喝到水。学生一边读课文,一边实践,逐渐画出文章中的几种方法以及各种方法成功和失败的原因,也就是逐渐掌握课文的基本内容。同时以小组为单位,展开讨论,学生以乌鸦为主体展开思考,有的同学思考,乌鸦用嘴衔着石头力气不够大,打不碎瓶子,而且破的瓶子会把乌鸦弄伤,有的同学说乌鸦力气不够大,瓶子倒不了等等,学生在讨论中体会乌鸦的智慧,并体会到遇到问题发挥智慧的重要作用。

二、以扩展性学习促进学生知识的巩固

语言基础知识的积累和语言理解策略以及语言使用策略都需要学生在实践中不断学习,这是学生语言学习的重要动力,为此,要实现课内知识和课外知识的互动。教师作为支架式教学的主导,要以课内知识促进课外知识的学习,使语文学习成为终身学习。例如,在《小鹰学飞》、《青蛙看海》、《狼和小羊》和《狐狸和乌鸦》的相关章节学习完以后,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这些文章的特点,文章简短,语言精练,并且都共同说明了一个小道理。教师引导学生阅读安徒生童话和中国传统的故事,指导学生通过速读体会文章所述说的道理,并通过语言转换向爸爸妈妈、爷爷奶奶以及自己的同伴讲述自己看到的故事,这样的支架就将学生的语言学习扩展到日常生活中,促进了语言学习的持续发展。

三、结语

小学语文论文范文4

1.1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读写氛围

在如今这个网络媒体高度发达的时代,整个社会阅读、写作热情持续降低,有关阅读与写作的氛围也大不如从前。为了给学生营造一种热爱阅读、乐于写作的环境与氛围,应从如下方面入手:

(1)在家庭中营造良好的读写氛围。调查显示,孩子阅读兴趣的养成最早形成于家庭环境中,因此,良好的家庭氛围对于培养孩子的读写习惯至关重要。因此,家长应树立一个爱读书的好榜样,若条件允许,还应为孩子布置一间氛围良好的书房,与孩子结伴读书,共同交流,还可以一起逛书店,使孩子经常感受到浓厚的阅读氛围。此外,应养成记笔记的习惯,使孩子能够耳濡目染地养成相同的习惯,使孩子将阅读视为终身的爱好;

(2)在校园中为学生读写相结合创建良好的氛围。学校应为学生提供足够的阅读书籍,在展板上定期发表图文并茂、鼓励学生积极阅读与写作的寄语,逐步丰富图书馆藏,每周轮流在阅览室上课,也可在各个班级设立图书角,班主任将阅读、写作视为班级文化建设的重点工作抓好。除了“硬件”以外,还应加强“软”环境的建设,积极开展各种形式丰富的读写活动,如“读书节”、“写作比赛”等,设立推荐阅读书目,以供学生选择。应全校上下全体动员,鼓励学生主动阅读和写作,校长、班主任及各科教师都应参与其中。鼓励学生阅读过程中摘抄优美的语句,以积累更多词汇,写出精彩的读后感。

1.2为学生读写结合提供有效的指导

一方面,应注重培养孩子“读写相结合”的习惯,将阅读融于写作中。小学生刚踏入学校,很难一开始就能够在阅读之余展开创造性的写作,为此,必须制定有步骤的措施。首先,应引导学生做好阅读笔记,鼓励学生读书时多动笔,以帮助记忆,积淀知识及材料,加深自己的理解,从而深入把握阅读之精髓。小学生多数缺乏读书技巧,很难掌握书之精髓。但可以加强引导,鼓励学生将阅读内容及内涵通过自身语言予以表达。其次,鼓励孩子发表读后感言,提高孩子的归纳与总结能力,锻炼自身创造性思维,使学生自身想法得以宣泄。再次,为学生仿写提供指导,模仿是学习的最初过程,也是最为关键的过程。为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必须加强语言、词汇、语句的积累,由于孩子的阅读、写作仍处于初级阶段,因此,“仿写”是其实现创作的必然之路,除了仿写课文例文以外,还可以鼓励学生仿写阅读中的某些素材。“仿写”可分为结构、风格、遣词造句等方面的仿写,教师可在阅读过程中给予恰当的指导,使学生将阅读所得成功内化为自身思想,提高自身的写作水平;另一方面,应积极开展各种“读写结合”的教学活动。由于小学生正处在活泼、贪玩的年龄阶段,因此,应开展各种丰富多样的读写活动,如阅读竞赛、读后感竞赛等,充分考虑到孩子的天性,鼓励孩子对自己的思想情感进行表达,以文章作为基本载体,根据其内容,设计写作训练,使读、作、思维训练相互融合,实现以读导写、以写促读,推动学生思维的发展及能力的提升。

1.3建立激励机制,增强学生读写结合学习的荣誉感

应建立激励机制,教师应对阅读中主动记笔记或写读后感的学生给予一定的奖励,设立一、二、三等及优秀奖,并给学生颁发小奖品,就特别优秀的读后感,教师可当众宣读,增强学生的荣誉感,也可推荐优秀读后感刊发,鼓励学生将阅读与写作相结合。长期下来,培养学生读写结合的学习习惯,刺激学生广泛参与各种阅读、写作活动。此外,应加强读写相结合的实践训练,教师应引导孩子对优秀作品作者匠心独运的写作思路进行借鉴,引导大家领悟写作技巧。充分挖掘文本,引导孩子根据范文将自己所思、所感抒发出来,使文章情感更细腻、更真挚。

2结语

小学语文论文范文5

1.加强对中心句段的解读,把“文眼”作为切入口,提高学生的感悟能力

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一般都是从整体阅读开始,但是要想快速、准确、深刻的理解文本,就需要抓住中心句、中心段,切准文眼和文意,通过反复的解读中心句段,达到对文本整体的深刻理解。对中心句的解读,是提高学生感悟能力的主要着手点,中心句具有高度呈现文本意旨、表达作者观点的作用,学生深刻理解中心句,就能在文本的解读中有了主线,对文本的感悟和理解就更准确。对中心段的解读是对中心句解读的延伸和拓展,也是提高学生感悟能力的有效方法,学生通过对中心段的理解,对文本的理解就轻而易举。在理解中心句和段落的过程中,要抓住文眼作为切入口,所谓文眼,其实就是能够高度表达文章主旨的关键词,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能有效的提高学生的感悟能力。例如《生命的价值》这篇阅读中,学生在阅读过之后能够找到文本的中心句是“生命的价值就像这块石头一样,在不同的环境下就会有不同的意义:一块不起眼的石头,由于你的珍惜、惜售而提升了它的价值,被说成稀世珍宝。你不就像这块石头一样吗?只要自己看重自己,生命就有意义,有价值”,能够找到文章的中心段落是最后一段,让学生抓住“看重自己”这个文眼,探寻到生命的价值在于自我尊重和肯定,在于乐观而自信的面对生活,不仅理解了中心句,而且也很好的理解了文本的主题。在对这篇阅读进行解读的时候,学生通过中心句的感悟快速的理解了文本,感悟能力进一步提升。

2.学会“窥斑见豹”,用丰富的联想发展学生的感悟能力

感悟能力其实是更高层次的联想和分析能力,从阅读教学中可以发现,学生在阅读中对一些关键词、关键句的分析和解读都和对文本的联想、对已有知识的联想密不可分。由此,要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就要引导学生掌握在阅读过程中通过联想来解决问题的能力。具体说来,就是要学会“窥斑见豹”,“斑”就是关键词、关键句,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把提炼出来的这些重点内容进行深度解析,联想自己既有的知识储备,拓宽对文本的理解;“豹”就是全文、中心主旨,学生在充分理解了主要内容的基础上,结合文章主题等再次感知全文,就能迅速而准确的理解全文,达到对文本的深层次感悟和解读。例如《最贵的蛋是“笨蛋”》这篇阅读材料,学生抓住“善良”“纯真”“微笑”这三个关键词,理解到这三个词代表着对人的赞美,通过联想以前学过的内容,更深刻的理解这三个词对“弱智”这个词语定义的重新诠释,在接下来理解故事情节时,学生都被“笨蛋”所感动,也感受到善良的价值和动人之处。学生通过联想,完成了整篇素材的理解,感悟能力得到迅速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对小学生价值观、世界观和思维能力的发展和提高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教师要创新阅读教学的方式,丰富阅读教学的内容,提高对阅读教学的整体把握能力,促进小学感悟能力的提高,让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既能完成既定的教学目标,也能为小学生的长远发展奠定基础。

作者:吴慧芳 单位:甘肃省瓜州县渊泉小学

小学语文论文范文6

古人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审美教育中,教师应当传授给学生寻找美的方法,引导学生去发现小学语文课本中的美。要做到这点,首先应当带领学生去领略文本内容中的美。因为小学生的审美能力较弱,教师应当充分发挥引导者的作用,引导学生透过文字表层的意思去理解作者深沉的含义,感受作者的创作感情和状态。最后可以通过提问的形式,询问学生从这篇课文中学到了什么,让学生去思考体会文本中的含蓄美。

这种方式对于小学课本中的文言文古诗词比较适用,因为古人通常是将内心的情感、想法和生活哲理用简短的话语来说明,不如白话文来得直白。比如:韩愈的《进学解》的名句“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中的“勤”“嬉”“思”“随”都是名词的活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引导学生去理解这种活用,让学生了解作者的想法,并体会古诗词中的含蓄美。

小学课本中除了古诗词之外,也有许多充满积极性的文章。比如:小学二年级语文课本中的《祖国山水多美丽》一文就是通过描写祖国海洋、森林、草原等方面,来表达作者对祖国的热爱之情。还有《王二小》一文就是通过描写放牛娃王二小与日本鬼子作斗争的情景,表现了王二小的机智聪明与爱国主义民族精神。这些蕴含了积极主义色彩的文章都是审美教学的范本,文章中的主人翁和文章的作者都可以是小学生的审美对象,教师可以借文章来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高尚审美观念,促使学生审美人格的形成。

二、教师应提高自己的审美素养

在“三观”还未完全形成的儿童时期,教师是学生的指导者和辅助者,所以教师的指导方向对于学生的发展方向有着决定性的作用。这就对教师自身的素质有了更高的要求,特别是小学语文教师的审美素养要在一定的高度上,具有专业的审美教育能力,才能指导好学生的审美发展方向,可以说教师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对学生的观念产生了影响。比如:教师板书的字体好坏,普通话的流利程度,待人接物的方式。

虽然从这些细小的方面也可以对学生进行一定程度上的审美教育,但是笔者认为要给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只有这几方面是不够的。杜甫曾说过:“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孔丘也说过:“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教师必须用一定程度的文学修养和文学内涵,对文章的理解要够深刻,才能对学生的审美思维方式有指导作用。俗话说得好:“要想教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必须拥有一桶水”。笔者认为,教师自身的审美素养和文学修养对学生形成自身的审美人格有较大的影响作用。教师应当从以上两方面人手,提高自身的审美能力,以身作则,才有能力培养一个审美素质健全、人格健康的新时代人才。

三、创设审美情境

人生活在环境中,环境对于人的影响也是极大的,“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就是这个道理。对于思维观念还处于混沌期的小学生而言,环境对他们的影响就更大了,想要树立良好的审美情绪和审美观念,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氛围是不可或缺的。但是刻意地营造一个环境,会让学生们不适应,心理上产生抵触情绪,所以笔者认为,一个恰当的环境有利于进行审美教育。这种恰到好处的环境需要教师设立好的教学情境,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不知不觉的进人审美环境中。笔者认为这种方式最大的好处就在于可以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而且也落实了以学生为主导的新课程改革要求。这种方式同样对教师自身素质有很高的要求,想要将学生带人情境中,教师首先要运用情景,并且运用自身的激情点燃学生的激情,让学生有主动阅读文章的欲望。这种审美教育方式的最佳效果就是让学生和课文中的思想感情发生共鸣,虽然学生的能力有差别,也不是一时之功,不过如果能长期坚持下去,笔者认为还是能收到很好的成效。

四、寻找新的审美教学方式

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教学模式也应当随之变化,笔者认为沉溺于传统的教学模式,会让学生出现审美疲劳的状况,这对于审美教育的开展非常不利。在科技飞速发展的现在,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模式无疑是最受欢迎的新型教学模式,它最大的特点就是可以通过视听结合、声像并茂、动静皆宜的表现形式,生动、形象地展示教学内容,扩大学生视野,有效促进课堂教学的大容量、多信息和高效率,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图片、视频、音频等信息,有利于学生开发智力、培养能力和提高素质。

小学生的好奇心理是很强烈的,对于这种新型的教育器械,一定会充满求知欲和好奇心,从教学模式上就可以引发学生的兴趣。而多媒体视听结合的特点可以让学生从视觉和听觉两方面接受审美知识,相比起“黑板白字”的传统教育模式来说,具有多方面刺激学生感官神经的优势。并且教师在运用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时,可以利用CAI课件和Au仇orware替代传统的板书形式,节省了板书所占用的时间,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这种方式虽好,不过只能是辅助教学模式,并不能完全替代传统教学,教师在运用时需要把握好分寸。

五、结语

小学时期的学生“三观”还没有完全形成,而且是接受新鲜事物较快的时期,这个时候对其进行审美教育是最合适的。小学语文课本中90%以上都夹杂着审美内容,而且《语文课程标准》中也提到,“语文课程应重视语文的熏陶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该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所以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审美教育在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新时代人才方面有着不可或缺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