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问题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心理问题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心理问题

心理问题范文1

关键词 自杀 泛滥 异常 心理

当时时间2007年4月16日上午,美国弗吉尼亚理工大学发生枪击案,该校韩国学生赵承熙开枪杀死32人后,开枪自杀这起被称为美国历史上最严重的校园枪击案震惊了世界。目前分析这起悲剧的原因时,许多人都将目光集中于或归咎于美国的枪支泛滥。但是,真正需要人们引起高度重视与关注的是如何发现人的异常心理问题。应该看到,心理问题的危害性更甚于枪支问题。因为,对于心理问题严重的人来说,即使没有枪,他也会使社会造成巨大的危害,中国这类案件并不少见,如据央视《大家看法》报道,吉林导游徐敏超仅仅因为和当地导游发生摩擦后非常害怕被报复,决定买把刀防身,随后就发生了在丽江砍伤20人被刑事拘留时间。

当一个人发高烧的时候,我们很容易知道,但是当一个人有心理健康的问题时,则较难发现,尽管如此,某些症状还是可以辨识的,心理问题的出现有迹象可循。个性,指的是一个人独特稳定的心理倾向和特征,这些心理内容会在人的日常生活中有所表现,例如:一个护士因为与同科室的同事发生矛盾,就用万能胶堵住别人更衣箱的钥匙孔。一般来说,这个护士心胸狭窄,报复心极强,这种人一旦手里掌握某种权力,后果不堪设想。所以,尽管这只是一件小事,却完全可以观察出她的个性,观察出这种个性与职业的适合程度,这就是根据心理表现进行的行为预测。

此外,人与人还有心理成熟的早晚问题,有家庭背景各不相同的问题,有个人的理想和需求不同的问题。所以,除经济上的贫困者或弱者需要帮助外,我们还应该知道有心理上的贫困者,例如:从小家庭存在缺陷,缺乏亲情,或者因上学远离家庭而缺乏心理资源。对于“心理贫穷”的孩子来说,他们尤其需要亲情和关爱,当他们遭受挫折,品尝失败时,亲情或友情是最有力地缓解方式,因此,心理健康问题是可以被诊断的。

感觉心情非常低落、绝望,却没有足够解释的理由,而且这些感觉持续不断。如:1、时常生气,并时常哭泣或反映过速;2、觉得自己是无用的,或是充满罪恶感;3、容易焦虑或担心许多事情;4、无法从亲友死亡之悲伤中恢复;5、极端地害怕,或者没有来由的恐惧;6、过度地注意自己的身体症状或外表;7、觉得自己的心思被控制或失去控制;8、对日常生活中大部分的事物都失去兴趣或从事各种活动时感觉不出快乐的心情;9、思考行动变得骚动不安或迟缓呆滞;10、每天都觉得疲惫不堪或失去能量;11、思考及专注力下降,犹豫不决无法或做决定;12、一再想起死亡及自杀甚至尝试自杀的举动。

健康是我们每个人追求的目标,拥有健康的身心,我们才有在职场里拼搏的本钱。然而,当身心尚且健康的时候,我们却没有意识到保持身心健康的必要性,而是不管一切地投身于职场的厮杀,过度透支我们的身体,周而复始地做这杀鸡取卵的事情。

与其等到身心健康受损才去寻求解决方法,不如早早行动,尽量把所有可能给你带来困扰的不安定因素扼杀在萌动之前,对待心理问题预防是最好的应对。

每个人都应该有忧患意识,及时调整自我状态,尽力消除可能导致心理困扰的因素,在心理问题出现之前采取预防措施。

1控制压力源

在导致心理问题发生的因素中,压力因素占了极大的比重,压力是诱发心理问题的必要条件之一。进行有效的压力管理,首先要控制压力源,比如有效地管理你的时间,确立符合自己实际的抱负水平。注意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培养积极向上,健康乐观的情绪,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平衡工作与生活的关系,养成良好的工作生活习惯等。

2培养自信心

人是优点和缺点的集合体。很多时候,我们往往只看到自己的缺点而忽视了自己的优点。而一个只看到自己缺点的人是不可能自信的,优点才能让人感到自信。当你在工作或生活中从事各种活动时,不妨多想想自己的优点,它们会给我们带来自信,会消除我们对问题解决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困难的恐惧。另外,在开始工作之前,不妨带着积极的态度想象一下事情的过程,在头脑中想象完成任务时的胜利情景。你会发现在想象中,以积极态度作为前提,你的工作会非常顺利,最终结果非常理想,当你实际去实现,你会发现失去的信心回来了,这些事情虽然看起来很小,很简单,但只要坚持一段时间,你的自信心会有非常大的提升。

3提高抗压能力

人生就像一串串音符,成功和挫折时时相伴。我们每个人都希望挫折少一些,成功多一些。然而,很多人遭遇挫折时,或被吓得止步不前,或在挫折中败下阵来。那么,如何才能增强抗挫折能力呢?

首先,要接纳自己,允许自己不完美。世界上没有人是绝对完美的,但是我们都是这个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存在,都有存在的价值。既然没有人可以做到完美无缺,那么接纳不完美的自己吧。接纳自我可以让你获得真实,可以让你在进行各种活动时信心强大,可以让你增强抗挫折的能力。

心理问题范文2

摘 要:现今的孩子,由于家庭都是独身子女,长辈对其小一辈的孩子备受宠爱,都抱着是“含在嘴里怕融掉,放在手心怕化掉”的心理在对待孩子,继而形成依赖性强、娇气、任性,以自我为中心的不良习惯。有的孩子不喜欢开口说话,有的则自由散漫,没有集体规则意识。在班级里,发现了一例因为大便失禁继而产生自卑心理的幼儿,在分析、诊断和具体措施实施的情况下,与家长共同努力,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和谐发展。

关键词:依赖性强;娇气;任性

一、一次简单微旅行的开始:

现在的这个班级我是从二零一一年开始接手的,刚来的时候我就对全班幼儿进行了家访,在家访的过程中,我们了解到现在大多数爸爸妈妈们是“80后”家长,他们当中很多也是中国第一代的独生子女,追求时尚和自由,育儿方面的观念比较开放化。

华之航第一学期里各方面的表现一直都很好,是一个会主动向老师打招呼和遵守纪律的好孩子。但经过了一段时间的寒假休息后,发现比较上一学期的表现,这学期的他明显内向、胆小、被动了许多,而且时不时的会大大便拉在裤子里,不会主动报告老师,老师问他也不说,只有在为他系裤子的时候才发现已经尿湿了,这使得我们的工作增加了一定的难度,使我也百思不得其解。介于他比较胆小、爱面子的特点,我们多次单独和他谈话,用最温柔的语气和态度,告诉他不要怕,有事情和老师说,老师一定会帮助你的。但是一段时间过去了,效果都并不明显,拉尿的事情还是常有发生。

二、沿途风景――用心去观赏

风景一:

一天早上入园,孩子哭着鼻子进教室,我想可能是由于休息了一段时间的关系,孩子需要一个适应的过程,就轻轻地把他抱入怀中,想尽办法好好地安慰他,心想过一会儿他会好的。在我的努力下,总算把哭鼻子的他给逗得开心了。上午第一节是美术活动,我请孩子们搬上小椅子坐到桌子旁边,这一件事情,难倒了华之航,他搬着小椅子走来走去,找不到位置便大声地哭了起来。

风景二:

上午8点半,带领孩子们集体入厕盥洗,然后组织小朋友们吃早点。吃完的孩子们都乖乖地搬好小椅子坐到指定的位置上,等待老师开始上课。正在忙着组织小朋友围坐的时候,有一个小朋友告诉我,华之航大便拉出了,我一看,的确,他面前已经有一滩水出现了。

三、旅途历程――我眼中的“旅行”

类似这样的“问题”在华之航的身上发生过许多次。通过深深的思考,我觉得这个问题光靠老师与孩子间简单的对话是不能够妥善解决的。于是,我主动咨询了有经验的老教师,一同讨论了这件事情,也查阅了相关的资料进行学习了解。同时也联系华之航的家长,通过这一系列的途径,最终初步分析得出了这样的结论:

引起大便失禁的原因,有些是由于排泄器官的局部刺激,其次与脊柱裂、癫痫、糖尿病、尿崩症等全身疾病有关。但是绝大多数儿童大便失禁的出现与疾病无关,是出于心理因素或其他各种因素造成的。华之航的父母都没有大便失禁症的历史,因此他生理性问题的可能性比较小,况且本学期以前这样的现象很少出现,所以基本上排除了生理性问题的可能。

除去了生理问题,于是我猜想可能是华之航的自卑所导致这样的情况发生。

1.睡眠过深。与华之航的家长一沟通,其反应,华之航每天早上在家都定时大便很有规律,但近期出现一天里有数次大便的情况产生。

2.心理因素。我想心理因素占据着很大的位置,休息的这段时间里,华之航在家有大便出的情况出现,但是其妈妈性格比较急躁,一出现大便拉出,便会对其责备,长期处于过度紧张状态中,每天晚上睡前总要提心吊胆,生怕再次大便,继而产生自卑心理。

3.生活习惯训练不良。另外,在询问之下,他的妈妈由于工作忙,晚上回家已经很累,于是为了方便,给孩子用了尿布,但使用尿布时间过长,以致孩子渐渐就没有养成自己控制排尿的习惯,他的妈妈训练的方法也不对,夜间把幼儿唤醒后,让他在便盆上边玩边拉尿,拉屎。不管孩子有没有拉出来,就抱上床睡觉了,这样孩子很难在家控制,造成孩子的心理负担。

四、难忘的旅行――一道风景线

措施:

1.调整饮食。在与家长沟通时,其家长说,孩子在家里白天大便出的现象不多,询问之下,也是因为孩子白天摄取的水分喝食物比较少,但相反的,在幼儿园,摄取的食物就比在家多的多,于是,我根据华之航的现状,总结出孩子最好每天定时定量的用餐,少吃不助于消化的食物。

2.建立合理的生活制度。在家里,孩子跟着大人的时间入睡,但是大人的生活规律有时候因为忙于事情会比较错杂,这样对孩子来说是形成不了一定的生活规律的。应避免孩子过度疲劳及精神紧张,最好能坚持睡午觉,以免夜间睡得太熟,不易被大人唤醒起床大便。

3.睡前不宜过分兴奋。华之航在家是个好动、活泼的男孩子,因此我觉得在睡觉前应养成按时睡眠的习惯,睡前尽量不要让孩子兴奋,不要让孩子剧烈活动,以免使孩子过度兴奋。

生理上得到了解决的办法,在心理上也不能忽视,与孩子的家长进行沟通中,我特别强调如果家长不顾及患儿的自尊心,采用打骂、威胁、惩罚的手段,会使患儿更加委屈和忧郁,加重心理负担,症状不但不会减轻,反会加重。我认为,对待现在的华之航,只能在安慰及鼓励的情况下进行,这一点甚为重要,也是先决条件。

实施过程:

1.建立条件反射。谈话中,我要求其家长每天在孩子夜晚经常发生大便拉出的时间前,提前半至1小时用闹钟将患儿及时唤醒,起床排尿、拉屎,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后,条件反射会慢慢建立。现在孩子的情况就是有大便了也不说话,就任其大便出,在这点上,是否家长能够用鼓励的口吻让孩子自己去厕所大便。当然,在园我们也会用鼓励的口吻引导孩子。

2.药物治疗。药物的治疗有一定的效果,如果孩子的现象有所好转,千万不可中断训练,否则已经建立起来的条件反射就会消失,以致前功尽弃。

五、丰收喜悦――旅行的意义

通过一段时间的家园配合,华之航在这方面有明显的改善,由以前的容易大便出而产生的自卑心理到现在的逐渐能够自己要求说,可以说是有了很大的改变,华之航又渐渐变得向上学期那个活泼、可爱、爱说话的孩子了。在老师的引导下能与同伴友好地玩。刚一开始,会默默的走到老师身边,拉拉老师的衣服小声的说;经过几次,已经会大声的说了。当然,我们也经常表扬、鼓励他,让孩子心中充满成就感,就会表现的越来越好,身边的小朋友也越来越喜欢和他一起玩。

这次的案例看来,家园的合作尤为重要。《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指出:“家庭是重要的合作伙伴,应本着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则,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和主动参与,并积极支持、帮助家长提高教育能力。”像华之航这样的孩子其实不在少数,老师应该保持一颗为孩子着想的心,分析孩子的情况,主动寻找出答案,将想法变成行动,与家长共同探讨问题并实行相应的策略,渐渐让其又再变回到健康、活泼的孩子。(作者单位:浦镇中心幼儿园)

心理问题范文3

[中图分类号]R737.9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3-7210(2008)05(b)-138-01

当代医学模式的观点认为个体的生物因素和外界的社会因素都必须通过个体的心理反应才能对人体的健康或疾病发挥作用[1]。恶性肿瘤作为一种危害生命的负性生活事件,会引起患者严重的心理应激反应。乳腺癌患者在病情发展和诊治过程中,不但具有一般恶性肿瘤患者的心理负担,而且作为女性特征的,其丧失也会造成巨大的心理冲击。

1乳腺癌患者的心理状态

国内报道癌症患者中焦虑和抑郁等心理反应占59%~68%[2]。乳腺癌患者经过确诊、手术和放化疗的负性刺激后,引发出一系列的心理问题,焦虑和抑郁最为明显。

2影响乳腺癌患者心理的重要因素

造成患者心理问题的因素很多,如年龄、经济、治疗等。在乳腺癌治疗过程中,确诊期、手术期、放化疗期、康复期各有影响患者心理的重要因素。

2.1确诊期

由于对恶性肿瘤的认识不足,从而对癌症充满恐惧,害怕死亡。年龄、学历、病情轻重在此期起着重要影响。乳腺癌患者的焦虑、抑郁可能原因是受社会上“癌症不可治愈”论的影响,担心较长时间的治疗期、各种治疗手段的不良反应、经济上的负担、因病影响工作生活等,患者焦虑抑郁的发生与学历高、年轻、疾病分期晚、疾病症状重呈正相关。

2.2手术期

手术会引起严重心理应激反应。国外学者报道,手术引起的精神障碍发生率为15%~60%。手术的费用、效果、意外,术后出现局部疼痛、缺失、肢体活动障碍,以及物引起的恶心、呕吐等不适是造成此期心理障碍的重要因素。

2.3放化疗期

放化疗会出现咳嗽、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和脱发等。这些不良反应成为此期影响患者心理的重要因素。

2.4康复期

经过一系列的治疗,乳腺癌患者开始从事各种活动、工作和交际。此时,家庭和社会关系因素对患者的心理有着重要的影响。乳腺癌患者经过一系列治疗,忍受着治疗中的不适和疾病本身的痛苦,此时患者的身心都是脆弱的,需要更多的理解和支持,除了希望得到医护人员的重视外,还希望得到亲朋好友的理解和关爱,分散其对疾病的注意力,减少疾病所带来的心理和肉体上的痛苦。家庭社会支持对患者来说是一个缓冲垫,良好的社会关系和社会支持可降低患者的负性反应,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2.5其他

内分泌治疗的不良反应对乳腺癌患者的心理也有很大影响。一方面会出现潮热、失眠、心烦易怒等更年期综合征症状;另一方面还会增加子宫内膜癌发生的危险性,从而加重患者的恐惧心理。另外,乳腺癌具有遗传性,心境障碍也具有遗传性,遗传也是乳腺癌患者发生心理障碍的因素之一[3]。

3乳腺癌患者心理问题的心理治疗

心理治疗的方法丰富多彩,有精神分析法、催眠法、暗示法、支持疗法、行为矫正法、生物反馈疗法等。从形式来看,有针对不同的个体采用不同的心理干预,即个体治疗,也有采用非个体治疗。

3.1个体治疗

即针对影响因素的个体化健康教育。根据患者不同的生活、心理、年龄和社会文化背景等制订出具体的符合患者要求的教育方法,住院期间进行全程健康教育。

3.2非个体治疗

即对患者进行统一治疗。在常规放化疗等生物治疗的基础上合并应用一般性心理支持治疗、疾病知识教育、患者互助治疗、家庭和社会支持治疗、音乐结合肌肉放松训练及内心意念引导等常用的综合心理治疗方法。形式上,个体治疗灵活、合理;非个体治疗简单、方便易行。

4结语

焦虑和抑郁是乳腺癌患者最为常见的心理问题,与乳腺癌的确诊期、手术期、放化疗期、康复期的各个重要影响因素密切相关。在乳腺癌治疗过程中,医护人员应根据各期的重要影响因素、心理问题取向,予以更为有效的心理干预,以缓解和消除患者的心理障碍,提高患者生存质量,使更多的乳腺癌患者身心和谐、完满、健康地回归社会,这是乳腺癌治疗的最终目标。

[参考文献]

[1]温盛霖,叶明志,吉峰,等. 69例偏头痛患者性格和应付方式对照研究[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0,14(2):105-106.

[2]闵军霞.癌症患者心理反应调查分析及相关性研究[J].中华护理杂志,1999,34(3):180-182.

[3]丁言琳.乳癌病人抑郁症的治疗[J].安徽中医临床杂志,2003,15(3):263-264.

心理问题范文4

【关键词】老年患者;心理问题;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5)03-0181-02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与医疗水平的提升,我国人口老龄化的问题日益突出。和年轻人相比,老年人患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慢性病的概率更高,属于疾病高发群体,且在临床中更易出现各种心理问题,对身体健康具有严重影响[1]。2014年3月~2015年3月我院对部分老年患者采取了心理护理,取得了理想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3月~2015年3月我院收治的老年患者160例,纳入标准:均为于我院住院的老年患者;均存有一定的心理问题,如抑郁、焦虑等;均自愿参与本次研究活动。有精神疾病及脑器质性疾病者除外。其中男86例,女74例,年龄63~75岁,平均(65.62±4.18)岁,疾病类型包括28例内分泌疾病,62例心血管疾病,70例消化系统疾病。随机将160例老年患者分成对照组、实验组,各80例。两组性别比例、疾病类型等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护理对策 对两组患者均予以常规护理,包括:药物指导、饮食指导等,实验组在此基础上加以心理护理,具体:①通过主动关心、沟通,创建友好护患关系:与患者交谈时,要注意词汇的严谨性,要时刻做到尊重患者、保护患者;在护理操作中,多询问患者是否有不良感受,多关心患者,创建友好的护患关系。②认真倾听,深度交流,加强心理护理:在护理的过程中,要认真倾听患者的心声,仔细观察患者的举止动作,打开患者的心扉进行深度交流,了解其真正的心理需求。③及时发现患者的心理问题,并予以有效的干预:无论患者处于哪种不良心理状态中,首要任务都应是改善不良情绪,帮助患者建立治愈信心,使患者积极接受治疗,以取得最佳疗效。因此,应告知患者不良情绪对人体健康的危害,指导患者注意调节自身压力,主动配合治疗。④从家属入手,改善患者的社会关系:多和患者家属交流,使其能够给予患者更多的关怀与爱护,鼓励患者多参与群众性活动,以改善其社会关系,提升其社会价值,从而有一个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

1.3观察指标及方法 采用SAS对患者的心理状态进行评估,分值范围:0~80分,分值与焦虑症状严重程度呈正比。

1.4统计学方法 数据统计应用软件包spss15.0,计数数据及计量数据分别用x2检验、t检验,以P

2结果

护理前,实验组SAS评分为(61.4±3.9)分,对照组SAS评分为(61.0±3.4)分,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实验组SAS评分为(30.8±4.0)分,对照组SAS评分为(52.7±3.3)分,显然实验组心理问题改善幅度相较于对照组更为显著,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3.1老年患者存在的心理问题分析 ①孤独。由于儿女工作忙,无法时刻陪伴左右,加之部分患者丧偶、离异或很少参与社会活动等,患者多性格孤僻、寡言少语,倍感孤独。因此稍有一点小事便会情绪低落、烦躁不安。②焦虑恐惧。因对疾病本身不了解、对住院环境陌生、受病痛折磨、缺乏关爱等,使老年患者的积极性受到了影响,从而所产生的焦虑恐惧心理。③悲观消极。随着机体功能的衰退与社会地位的下降,老年患者多有价值感降低、存在感不强等感受,加之长期治疗给子女带来的经济负担,使他们的心理更为悲观消极。④疑心重。老年人多心理脆弱、敏感,在对自身病情产生疑问或发觉身体异样的情况下,多易产生疑病心理,格外留意医务人员及家属的动作神情,总是疑心重重,不能积极配合治疗。⑤依赖心理。通常老年人在生病后更加依赖亲友,害怕被忽视,无安全感,做任何事都想得到他人的帮助,久而久之习惯了被照料、被帮助,从而产生较强的依赖心理。

3.2心理护理的重要性及效果 有研究显示,因儿女工作忙,照顾不周到,长时间受病痛困扰等,老年人十分容易出现各种心理问题,对机体健康具有严重影响,可引发记忆力下降、消化系统紊乱及免疫功能衰退等疾病[2-3]。在临床护理中,加强心理护理,帮助老年患者走出心理困境对老年患者的康复具有重要意义[4]。本研究结果显示,护理后,实验组SAS评分为(30.8±4.0)分,对照组SAS评分为(52.7±3.3)分,显然实验组心理问题改善幅度相较于对照组更为显著,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综上所述,了解老年患者存在的心理问题,并予以有效的心理护理,可改善患者情绪,促进患者康复。

参考文献:

[1]张玉华.老年股骨颈骨折手术患者心理问题分析及护理[J].齐鲁护理杂志,2012,18(32):121-123.

[2]侯云燕.老年腰椎间盘突出症保守治疗病人的心理问题初探及护理对策[J].大家健康(中旬版),2014,8(6):85-87.

心理问题范文5

目前,绝大部分妇女终生只分娩一次,对妊娠、分娩均感到陌生,甚至感到恐惧,因此,多多少少会出现一些心理问题。如何解决孕产妇在整个妊娠、分娩过程中出现的这些心理问题,是每个医务工作者需要研究的课题。现就本人在临床实践中遇到的孕产妇心理问题及其护理提出探讨。

1 做好孕产妇心理护理应具备的素质

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和发展,需要我们医护人员从生理、心理、社会三方面关注孕产妇,不但要求护理人员有事业心、责任感、同情心,有良好的护患关系,还应有伦理学、心理学、社会学的知识作为心理护理基础。更需要有广泛的临床知识,熟炼的技术操作,沉着冷静细心机智地处理紧急而复杂病情的独立工作能力。同时,护理人员还要有极强的责任心,擅长交流沟通,对待每一位产妇要视同亲人般的护理与照顾,细致观察产妇的心理变化,情绪的变化,及时交流思想,做好她们的孕期保健指导工作,必要时,进行电话沟通,保证整个围产期的保健工作连续不间断。

2 孕产妇的心理问题及护理

2.1 分娩前的心理护理 随着妊娠月份的增大,孕产妇心中既有一份将要做母亲的自豪感,又感到忧虑和惶惶不安。

2.1.1 担心胎儿畸形。孕妇来院进行第一次产前检查,我们除了进行常规的检查外,应注重宣传优生、优育的知识,告诉孕妇在孕早期既妊娠12周内是胎儿器官发育形成期,也是胎儿致畸的敏感期,因此,要预防感冒和病毒感染,避免接触X线和有毒物质,要注意卫生。帮助孕妇制定合理的饮食计划,以满足孕妇和胎儿的双方需要。妊娠7月以后,应避免值夜班及重体力劳动,积极预防和治疗传染病,要及时耐心回答孕妇提出的各种问题,应该轻松愉快地度过妊娠期。

2.1.2 担心流产、早产及发生意外。告知孕妇妊娠期3个月内及妊娠晚期均应避免性生活,以防流产、早产或逆行感染。孕期凡属有毒或有助于子宫收缩及对胎儿有不良影响的药物,最好不用或慎用,做好产前检查和孕期指导,积极预防和治疗产科的并发症、合并症。

2.2 分娩时的心理问题及护理 在分娩过程中,由于环境的改变,又失去亲人陪伴,疼痛的加剧,使孕妇对分娩产生焦虑和恐惧心理。

2.2.1 担心医护人员不负责任。孕妇有病房进入产房,医务人员都是陌生面孔,加上环境的改变,易产生孤独失助感。因此,助产人员要象亲人一样陪伴孕妇,与其交谈,分散其注意力。还要给予耐心热情的照顾,如给孕妇擦汗,喂水,喂饭等,使她感到温暖放心,解除恐惧感,与医护人员有较好的配合,增强自然分娩的信心。同时,助产人员既要观察好产程,又要做好孕妇的监护,如有合并症和内科疾病的,应邀请相应科室会诊,使孕妇放心生产。

2.2.2 担心产时疼痛。疼痛是一个跨越性的生理和心理两方面的概念,它既是一种生理反应,也是一种心理反应,分娩时的疼痛是机体对剌激的一种心理反应。有些产妇对疼痛特别敏感,加之精神紧张,在宫缩时发生燥动、害怕和呼喊,因此消耗体力很大;有些产妇对疼痛无充分的心理准备,因而出现恐惧、烦躁;还有些孕妇娇气,过分依赖,加之家属的特殊照顾,导致孕妇极度不合作,乱用力;这些因素都影响了正常产程进展。因此,助产人员应做好孕妇的思想工作,给予精神鼓励和心理支持,使其掌握好放松的技巧、呼吸控制的技巧和转移注意力的技巧,有效地缓解分娩过程中的不适。

(1)分散注意力的技巧是选择一个实际或想象中的事物作为注意点,指导产妇注意力集中于此点,使其注意力从宫缩开始引起疼痛和不适上升转移,增加对疼痛的耐受力。(2)呼吸的频率和节奏会受到身体运动和精神状态的影响,分娩时随着产程的进展和宫缩强度的增加,孕妇的呼吸会不规则,第一产程可选择吹式呼吸;第二产程可选择深呼吸,宫缩时控制呼吸的频率与节律,使孕妇感受到对自身的控制力,增强其信心。(3)放松是消除肌肉和精神紧张,缓解疲劳使身心恢复平静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不仅适用于分娩过程中的使用,也可作为生后技巧而广泛应用,放松方法有多种,有意识的放松,触摸放松,意念放松及音乐放松等。

2.2.3 担心难产及产后大失血。孕妇一但有难产倾向,除做好胎儿监测和产程观察外,还要做好孕妇和家属的解释工作,取得信任和合作。积极做好产后观察工作,防止发生意外,确保母子平安。

2.2.4 希望家属的陪伴。孕妇觉的有家属陪伴有安全感,我们应创造条件尽量满足她的愿望,因此开展由家属陪伴的导乐分娩,可以满足孕妇的这个愿望,给孕妇创造自然分娩的条件,但应做好消毒隔离工作,预防交叉感染。

2.3 分娩后的心理问题及护理 产妇由于分娩时体力消耗,生活自理能力下降,同时也缺乏母乳喂养的知识。

1)担心产后无乳。加强母乳喂养知识宣传,提倡尽早开奶,协助产妇在产后半小时内喂奶,并做好皮肤接触,增强母子感情,增强产妇喂奶的信心,杜绝使用母乳代用品,嘱产妇多进高营养易消化的食品,协助产妇做好护理,预防并发症发生。2)担心产后不会带孩子。设立母婴同室病房,让产妇和孩子24小时在一起,医护人员教会产妇正确哺乳姿势,教会给孩子洗澡和换尿布,使其增加带孩子的信心。3)担心切口难以愈合。不管是剖腹产的腹部切口还是会阴侧切的切口,我们都要经常检查做好切口护理,观察其愈合的情况,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总之,虽然孕产妇在妊娠,分娩及产后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只要医护人员怀着满腔的热情去关心、帮助他们,以精湛的医疗技术做好孕产妇心理护理,才能保证孕产妇在最佳的心理状态下完成妊娠和分娩,安全度过产褥期。

参考文献

心理问题范文6

【关键词】 血液透析;心理;干预

血液透析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技术,是抢救和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最有效措施之一,是终末期肾病、尿毒症的主要替代疗法,但长期血透对患者造成身体不适和生活质量下降,影响正常的工作及生活,加上长期透析造成治疗费用高,经济负担重,使患者产生一系列不良的心理问题,直接影响疾病的治疗及康复。我院从2002年至今共有血液透析患者48例,透析12 700人次,通过对这些血透患者进行心理分析,采取相应的护理干预,使患者积极配合血透治疗,收到了满意的效果,现在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我院从2002年3月至2009年6月,共收治血液透析患者48例,其中男21例,女27例,年龄24~85岁,平均61岁,所有患者均符合终末肾病的诊断标准,透析时间2个月~7年6个月,每周1~3次。

2 常见的心理问题及原因

2.1 否认心理 患者常否认自己患了尿毒症,勉强接受血液透析治疗,并否认疾病的严重性,存在侥幸心理,有的还希望服药物等方法治疗尿毒症,而不按医嘱行事,延误了治疗的时机。尤其因为我院收治的半数以上患者来自农村地区,文化素质相对较低,对尿毒症认知不足,缺乏相关保健知识,否认心理尤其突出。否认心理重要起因是患者对突然发生的疾病认识不足,认为自己不可能患这么严重的疾病,应该是医生诊断错误。

2.2 焦虑、恐惧心理 焦虑是透析患者常见的一种情绪反应,主要是对预后和透析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痛苦,可能发生的危险恐惧,担心失去正常生活的能力,尤其害怕死亡的来临,表现出种种焦虑,感到前途渺茫,对治疗方案和医护人员抱怀疑态度,甚至产生敌对情绪。许多患者认为血液透析机器复杂,操作及每次透析粗针头的静脉穿刺产生紧张、恐惧感,越接近透析时间,心理负担越重。特别是看到抢救危重患者时,更容易产生焦虑和恐惧。

2.3 抑郁心理 抑郁是血透患者常见的精神症状。血透损害患者的社会和生活功能,影响患者的社会回归,每次血透时的孤独、寂寞和无奈,远离亲人和朋友、生活圈子缩小,不能参与正常的工作和社交,职业的选择和人际交往的明显受阻,使患者缺乏自信,对治疗消极,严重者会出现自杀行为。抑郁多数与“丧失”有关:如肾功能丧失,失去健康,在家庭和工作单位失去地位,甚至失去工作,丧失经济来源等。调查表明:家庭和睦者发生抑郁者明显低于家庭关系紧张者,自费者的抑郁状况高于公费者。

2.4 依赖心理 有些初次接受血液透析的患者,由于对透析缺乏了解,几次血透,症状缓解后,认为机器是万能的,不遵从限制饮食的指导,导致体内的毒素和水份蓄积,要求工作人员在透析给他们过分地超透,结果可能发生严重的不良反应。由于长时间的透析及疾病给患者的生活带来诸多不便,有的患者会过多依赖他人的照顾,并对生活的自立能力失去信心,自己有能力做好的事情也不愿意去做,等待别人的服侍,行为变得被动、顺从,情感脆弱做事犹豫不决,畏缩不前。依赖心理不利于他们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不利于疾病的控制。

2.5 失望、绝望的心理 由于患者接受长时间、甚至终生的血液透析治疗,特别是在那些临床症状明显,经过一段时间的血透治疗,改善不明显的患者,渐渐失去了治疗及生活的信心,由希望变成失望,甚至绝望。有的患者本人因不能继续工作,不能承担家庭责任及性反应能力减退而感到内疚,丧失生活信心。同时,由于透析时间长,经济花费大难以根治又牵连亲属等,也使患者丧失治疗的信心,甚至丧失求生的意志,等待死亡,导致疾病恶化。

3 护理干预

3.1 血液透析早期阶段的心理护理 (1)加强与患者的沟通,增强患者对护士的信任感,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帮助患者适应角色转变。(2)为减轻患者的紧张和焦虑情绪,护理人员应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熟练掌握各种技能,了解各种机器的性能和简单的故障排除,针对患者在血液透析过程中出现的各种不适,能做出及时、准确的判断,用最快速度使患者得到缓解,从而增加患者对医护人员的信任感,提高患者在透析治疗中的依从性。(3)告知患者常见血液透析并发症的发生原因使之对透析反应有心理准备,并掌握自护措施,鼓励患者做好应对不良反应的心理准备。(4)加强与血液透析患者家庭的沟通,告知家庭支持的重要性。

3.2 长期血液透析患者的护理干预 (1)医护人员要根据患者的需要及时给予患者所需的信息,耐心给患者提供关于疾病知识方面的资料,讲解所患疾病的发展及转归,使患者对所患疾病有足够了解,并介绍采取血液透析的必要性,让患者有充分的认识。同时,对待患者热情、关怀、耐心听取患者的诉说,取得患者的信任,引导患者树立信心,提高其心理承受能力,积极地配合医生的治疗。(2)加强与患者的沟通,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要重视患者的安全需要,给予精神支持。同时,护理人员要认真负责,一丝不苟,操作熟练,动作轻柔,提高血管穿刺的成功率,以减轻患者的顾虑与痛苦;做好机器的保养,保证透析机器性能完好,对透析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时处理,耐心细致地解释,使患者产生安全感和信任感,减轻患者的焦虑和恐惧。(3)劝导鼓励患者遵循相关的饮食原则,控制体重增长,按照科学性、针对性,循序渐进和个体化的原则,进行适当的运动锻炼,以最大限度地提高机体素质,改善疲乏无力的状态,预防肌肉萎缩和关节僵硬,还可以疏导精神压力,增加患者的自信及坦然的心境,同时鼓励患者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从而减轻患者的依赖心理。(4)给血透患者精神上及经济上的适当支持与安慰,对其家属及相关人员做好劝慰工作,使家庭成员、亲友、同事、单位领导等对患者给予精神支持、劝说、诱导等。鼓励那些缺乏生活信心的患者,同时给予充分的经济支持,使患者无后顾之忧,消除或减轻其悲观失望的心情,增强治疗的信心。

4 体会

人们越来越认识到,在威胁人类健康的疾病中,无不与心理和社会因素的影响有关。心理干预在治疗患者身体疾病的同时关注其心理健康,改善其生活质量,是治疗的终末期肾病,血液透析患者的理想目标。因此,应及时从患者的行为变化中发现患者的心理问题,采取不同的护理措施,给予正确的心理疏导、稳定患者情绪,摆脱不良情绪的煎熬,树立其战胜疾病的信心,珍惜生命,提高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上一篇考风考纪

下一篇穴位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