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印刷工艺课程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印刷工艺课程范文1
Abstract: The main characteristics of technical journal printing is little printing, many formulas and high requirements for quality of paper materials. Because there are a lot of imported versions, the specifications are diverse, so printing personnel should master plate making, printing, book printing wages standard, understand the specifications of the paper and the printing factory production capacity, so as to reasonably determine the publication of the production process, which is the effective way to reduce the direct cost of books. This article seeks the key links where cost can be reduced from the internal composition of the printing, and focuses on the path of improving printing process design to reduce cost of technical journal printing.
关键词: 科技期刊;印刷工艺;印制成本
Key words: technical journal;printing process;printing cost
中图分类号:F4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6)11-0082-04
0 引言
印刷企业成本管理是对印刷企业在生产经营环节发生的一切费用和所形成的产品成本进行组织预测、计划和控制,将成本活动纳入规范化的管理模式中,旨在减少成本浪费,提高生产利润。而大部分成本消耗主要取决于印刷工艺设计,因此,对印刷工艺的调整与把控是降低生产成本的必由之路。
在印刷出版科技期刊的整套生产流程中,印刷工艺是出版成本的主要影响因素。在对期刊进行“三校一读”的校对环节,有的单位采取人机配合的工作模式,既能保证准确率,又可适当减少一个较次,从而节省一部分校对成本。在印刷过程中,可通过印刷工艺的优化调整,适当精简冗余环节,以缩短印刷周期,降低生产成本。
1 印刷企业印刷产品的成本组成分析
印刷业与服务业有着紧密的联系。目前几乎各行各业都会用到印刷品,其市场需求量相当大,因此印刷厂之间的市场竞争非常激烈。在合理区间内最大限度压缩成本是所有企业提高经济效益的主要手段,是企业延续生命力的必由之路。在竞争激烈的印刷行业,企业如何在保证印刷产品和服务质量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压缩印刷成本,提高生产利润,是一项至关重要的课题。
印刷企业的产品成本主要由生产成本和非生产成本构成。生产成本由印刷车间的印刷工艺和过程控制决定,非生产成本主要是指产品在生产过程中发生的一切管理费用。
1.1 生产部门成本
从印刷工艺来区分,印刷生产主要分为印前车间、印刷车间、印后加工车间。生产部门负责整个生产流程的规划和协调工作,主要是根据各车间的生产流程制定成本计划,按人工、材料、机械等类别对总成本进行细分,并监督落实成本计划。
①人工成本。电脑制作和制版工作由印前车间承担。电脑制作主要是图片扫描、文字录入、排版输出等;制版主要是拼版、晒蓝图纸、晒版、跟版、改版等等。
②材料成本。电脑制作环节用到的纸张、胶片、打样墨水,制版环节用到的PS版、PS版显影液、清版液、消版膏、蓝图纸、白电油、各种笔等,都应计入材料成本项。
③机器折旧成本。电脑制作环节所用的工具软件、传真机、打样机、苹果机、照排机、空调机、密度计和电子分色扫描设备,制版环节用到的空调机、手工打孔机、拼版台、PS版显影机、PS版打孔机、晒版机、软片复片机、软片存放柜等,其使用和维护费用全部计入机器折旧成本项。
④费用成本。 制版成本主要是制版、晒版人员的薪资。选定基月,将费用分摊到各种产品中,费用项计算公式如下:
单位产品费用成本=车间月费用/基月产量
产品费用成本=产量×单位产品费用成本
⑤对印前车间的分析。电脑制作环节大部分工作靠人工操作,操作技能的熟练程度与该环节的生产周期和人力成本息息相关。通常来说,电脑操作人员的工龄越长经验越丰富,操作就越熟练,出错率低,成本浪费量更少。印刷企业应该对这部分员工给予丰厚的工资待遇,尽全力留住技术骨干,在对新入职员工进行技能培训的同时,鼓励以老带新、以师带徒,以提高整个车间的技术水平。
1.2 印刷车间成本
印刷车间主要从事领纸、调墨、装版等工作。印刷前要切纸,印刷后要检查印张质量。为了便于统筹计算车间生产成本,切纸和印张检查所发生的费用一并计入印刷车间成本项。
①人工成本。印刷车间的工作主要分为切纸、印刷和印张检查三个环节,人工成本可根据生产环节逐项计算。印刷前,施工单中已明确版面和相应纸张的类别、数目、印刷色数等参数,各工序的计件单价只需根据纸数量和印刷色数选择计算。
②材料成本。印刷车间所用材料主要是纸张、油墨、喷粉、辅料酒精和洗车水。纸张成本和辅料成本计入产品成本项,油墨成本要根据印刷的专色面积和油墨用量,逐项分摊至基月各产品成本项。
③机器折旧成本。印刷车间的机械设备主要是空调机、切纸机、印刷机等。切纸操作大多在物控部、装订部的切纸机上进行,这些切纸机同时进行印后加工操作。
1.3 印后加工车间部分
印后加工是将印刷完毕的承印物加工成客户要求的样式,主要包括书刊装订和印刷品表面整饰两道工序,成本方面也按上述流程分别计入相应的成本项。
2 印刷工艺设计管理是提高效率的前提
印刷机操作员在机台操作中经常遇到这样的工况:活件已备齐,但纸张、印版未到位;印刷工单中常常插入临时活件,打乱了原定的工序;印后加工跟不上生产进度,拖延交货时间。这些问题都是印刷工艺设计不合理所致。
印刷工艺对于整套印刷生产流程具有指导作用。工艺设计要科学地调配色彩、纸张等各个环节。具体来讲,工艺设计就是基于企业现有设备和生产水平,设定一套严谨而科学的工艺参数,合理调配人员、工序、材料、机械设备等各部分资源,以最低成本达到最佳生产状态,在满足客户要求的同时实现盈利。印刷品成品的质量、成本和印刷效率主要取决于工艺设计。本文现针对行业要求和企业实际,对工艺设计提出以下几点要求:
①工艺设计人员编制施工单时,应结合印刷和装订技术规范和客户要求尽可能剔除冗杂项,使工单简单明了,防止操作时因工序混乱耽误生产进度。
②在印刷工单中,印量应按“大小”顺序排列,如果工单印量均为1万~2万,按印量从大到小印刷,中间改单不必清洗压印滚筒。另外,车间配有多台印刷机,同等规格的活件应该放在同一台印刷机上完成这样就节省了工时。
③油墨的控制应该按照“小大”的顺序依次排列。若先印刷大墨量的再改印小墨的,印刷工单应按照墨量由小到大安排。如果先印刷大墨量的再改印小墨量的,只能停机卷墨,待墨量减少至符合小墨量工单要求时再开机印刷,这样非常浪费工时。
④胶版纸与铜版纸应该分开安排。如果用同一台机子先印胶版纸再印铜版纸,中间必须停机更换红、青两块橡皮布,如果先印完铜版纸再印胶版纸,为避免橡胶皮布报废,也必须停机更换橡皮布。频繁的更换橡胶皮布是导致生产效率不高的主要因素。
⑤印刷时可能出现“鬼影”现象,其原因是版面设计不合理。版面设计人员应该充分考虑这一质量问题,否则很有可能因此返工,造成不必要的经济损失。
⑥针对来样稿是小样的特殊印品,比如无页码标记的书页,时常出现暗码顺序错乱、正反面颠倒等问题,印刷前必须进行严格的工艺审核,以免出错。从机台操作人员的角度来看,只需在小样上标注序号和部分内容摘要,就能缩短印刷准备时间,从而提高印刷效率。
⑦贴色标:这道工序看似简单,但若是操作不当,就会对后续工作产生联锁影响。
具体来讲,贴色标操作不当的情况主要有:色标贴的太靠近成品无法裁切掉,贴得太靠外超出了印刷范围,不利于印品检验,操作员不得不放缓印刷速度逐一进行检验。另外笔者要指出一点:合理的工艺设计仅仅是保证印品质量的一个关键因素,除此以外,还应该加强流程控制和过程监管,以确保设计方案能够有效执行。
3 针对不同图书,合理确定印刷工艺
在图书印制的每一个环节只要牢固树立成本意识,针对具体图书的不同情况,选择不同的印刷工艺,可以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大幅度降低印制成本。
第一,用720mm×1000mm规格纸黑白印刷的图书,选用全开机对开印刷,可节省30%的印刷费用。
第二,系列套书,通常情况下印数相同,可以通过合理设计封面尺寸,尽量做到几本书的封面拼成一个版面套印,这样不仅能降低成本,而且可使封面颜色保持一致,有利于提高图书质量和美观程度。
第三,科技图书一般印量较少,可根据印数的多少选择不同的印刷方式。印数在300册以下的宜选用数码印刷的方式;印数在300册以上、1000册以下的宜选用轻印刷的方式。这样可以规避用大机器印刷起印量不足带来的拼版费用和印装费用。
4 确定工艺和机器
科技期刊的印刷量一般较少,用大机器印刷时往往浪费设备资源,存在大材小用的问题。有的企业会根据图书的印量合理选择印刷方式,以节省拼版费。选择方案详见表1。
在印刷过程中,开本尺寸不合理将引起边料增加,在一定程度上压缩了纸张的有效利用面积。如短行较多的科技辞典书,用787×1092/32开本,其切口和订口有许多空白区域,存在纸张浪费的情况。假设用狭长形的720×1000,不仅能减少空白,而且适用于全开机印刷,至少能降低30%的印刷费用。科技期刊一般有很多彩色插页,刊印量少,封面和8面以下的可采用四开机印刷,印刷成本就至少能降低25%。另外,合理设计插页位置能够降低装订成本。比如套书可进行封面拼版印刷,根据封面开数和印刷机的型号、印量等参数设计好封面数量,以提高版面利用率,缩减印制成本。
5 案例分析
某出版社出版一本约220千字的博士论文专著。正文开本为大32开,封面勒口有作者简介,正文排5号字,正文用纸为70克合资胶版纸单色印刷,封面用纸为200克铜版纸,覆光膜,印数为1000册(经测算直接成本约为9720元)。对成本进行分析,并对可控制成本进行控制。
5.1 进行工艺设计降低图书成本
该书作者提供了一份清晰的打印原稿和一份电子稿。该稿先由作者进行一校,再由出版社进行终校加计算机校对。校对费用详见表2。
从表2可以看出:“终校加计算机校对”的稿件,在保证校对准确率的同时,减少了7.7%的校对成本,约为748元。
经过排版,该书正文为246面,辅文为6面,该书的正文印张为7.876。本书稿不是整印张,印刷、装订时流程繁琐,成本较高。增加4面(8×32-7.876×32=4),调整为8印张,以降低成本。
该书把版权放在文后(增加两面),同时在文前加一白页(两面)。通过表4看出:印张化零为整后,图书工序操作更为便捷,印制周期大大缩短,印制成本降低了6.2%。,约为600元。
从表4可以看出:该书封面转为小机器印刷后,纸张和印制两项成本降低了4%,约为392元。
综上所述,通过工艺设计图书成本共减少1740元,减幅达17.9%。
5.2 总结
通过印刷工艺设计的技术保证和质量保证,其最终的目的是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一般来讲,提高了产品质量,会相应地减少损失(费用),如废品率降低,次品减少,但是,加强了产品加工全过程的质量控制,也会相应增加质量管理、控制的费用,即质量成本的增加。所以,我们不能不考虑质量成本一味去追求质量,也不能只考虑质量成本而放弃质量,而应该在企业技术能力和经济效益之间选择产品的高质量(如若产品质量实行优质优价的印刷加工工价的政策,那是另当别论了)。
6 建议措施
在出版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大环境下,不断提升图书印装质量,有效降低图书印制成本,实现低成本运营,是提升出版社竞争力的重要因素。本文针对如何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控制图书的印制成本提出一些建议:
6.1 树立图书印制成本意识,强化图书印制成本管理
长期以来,由于出版业的体制、机制问题,出版企业成本管理意识淡薄,成本管理模式粗放,甚至忽略对成本的有效控制。随着出版业转企改制的日趋完善,作为文化企业的出版业,虽然其产品――图书属于精神产品的范畴,但同样具备一般商品的商业特性,追求利润最大化必然是出版企业价值追求的终极目标之一。因此,牢固树立图书印制成本意识,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实施有效的印制成本控制,是面对激烈市场竞争,提升出版企业竞争力的必然要求。
6.2 建立科学合理的排印装工价,实施定点印刷
当前,国内印刷业发展迅猛,印刷企业相对较多,这无疑给出版企业选择承印厂带来较为宽松的选择空间,但印刷企业层次大多参差不齐。一本书如果选择层次较低的印厂承印,价格肯定较低,但质量难以保证;如果选择层次较高的印刷企业承印,质量容易保证,但价格无疑偏高。要实现“印装质量”与“印制成本”的和谐统一,必须以保证质量为前提尽可能地降低印制成本。换句话说,降低印制成本绝不能以牺牲印装质量为代价。因此,建立科学合理的排印装工价,实施定点印刷,是寻求“印装质量”与“印制成本”和谐统一的最有效方式。
排印装工价的确定必须科学、合理,通常参照所在地区印刷行业的平均工价水平,结合出版企业自生实际,确定合理的工价标准。工价标准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市场行情的变化而变化,一般一年调整一次。
定点印刷企业的选择一般通过招投标的形式确定,为了确保图书的印装质量,参与投标的印刷企业必须具备“相当资质和相当规模的生产能力、资信程度好、管理规范、工艺水平高”等条件。投标的标的就是排印装工价。出版企业在愿意以排印装工价承印的印刷企业中按照“资质、规模、资信、管理、工艺水平”等条件择优选择印刷企业作为长期合作的定点印刷企业。
定点印刷企业也不是一成不变的,一般采用“末位淘汰制”对定点印厂实施考核,以形成竞争的格局,考核周期通常为一年。出版企业的印制管理部门负责建立所有定点印厂一年的资信档案,详细记录定点厂的“承印质量、承印周期、服务意识以及发展后劲”等考核要素。年末对所有定点印厂实施考核,排名最后的淘汰。
6.3 加强与编辑、设计人员的沟通,合理安排图书设计
图书印制成本的高低与图书的规格尺寸和版面设计有着密切的关系,加强与编辑、设计人员的沟通,对图书的尺寸规格及版面进行合理设计,可以有效降低图书的印制成本。
首先,编辑要合理确定开本,要尽量使用常规开本,避免异形开本。常规开本不但能提高纸张的有效使用面积,减少纸张浪费,而且还利于机器折页,减少手工劳作,提高效率,保证质量。
第二,在编辑加工过程中,编辑可根据开本尺寸,对书稿内容做适当删减,进行恰当的技术处理,尽量避免出现类似0.125、0.375……的零印张数,造成没必要的成本负担。这就要求编辑从一开始就要具备成本意识。
第三,封面设计人员,要根据图书的成品尺寸和书脊厚度合理设计封面的勒口大小,特别要注意纸张的开数,尽量将勒口的范围控制在合适的纸张规格范围内,防止因为几毫米的勒口差距不得不放大封面的纸张规格,导致封面纸张材料费、印刷费及覆膜费的不必要增加。
第四,设计人员要合理设计和安排插页位置。由于插页通常需要单独印刷,后期装订也极不方便,基本上属于手工操作,既难以保证质量,又增加印装成本。如果必须要做插页,设计人员最好根据插页内容的印刷工艺要求,确定合适的正文用纸,连同正文按代设计,降低后期的装订难度,以确保图书的装订质量。
第五,系列套书的封面设计尽量避免采用不同专色反白的形式,这虽然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封面的设计费用,但提高了后期的封面印刷费用,甚至费用比四色印刷还要高,因为专色每本书都需单独印刷,而套书封面可以拼版套印,这样印几本书的封面相当于一本书的封面印刷费。
7 结束语
随着出版业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出版业的企业化进程已全面铺开,大型出版集团不断重组,出版航母纷纷面世。如何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出版市场谋求生成和发展,是摆在每位出版工作者面前的重要课题。加强图书质量管理和成本控制,在确保图书印装质量的前提下,将图书印制成本控制到最低限度,实现“降低印制成本”与“确保图书印装质量”的和谐统一,寻求利润最大化,无疑是提升出版企业竞争力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李海昕.期刊印刷成本控制的途径与方法[J].印刷技术,2010(15).
印刷工艺课程范文2
广告设计专业“项目式”教学模式,主张教、学角色换位,教师为“配角”,学生为“主角”,要求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参与,强调学生的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的培养。广告设计专业“项目式”教学模式在课程建设上,以基本技能课程为主线,依托各个企业的实际生产项目实现教学与生产为一体的“项目”教学课程。在课堂教学中,采用“引学互动”的方式。教师通过引用企业真实项目作为案例讲解,再将一个独立的企业真实或仿真项目布置给学生个人或团队进行设计制作。学生通过信息收集,方案设计、制作,项目实施及最终评价来完成任务。教师在教学中侧重于对学生自我完成任务的能力和思维的培养,重视学生在完成过程中的参与和在交流活动中所获得的知识和经验;学生则在进行整个项目的设计制作中,通过合作、协调,了解工作过程及掌握每一个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环节。项目式教学模式最显著的特点是“以项目为主线、教师为引导、学生为主体”,改变了以往“教师讲,学生听”的被动式教学模式,创造了学生主动参与、分工协作、探索创新的新型教学模式。目前,笔者所在的学校根据广告设计专业课程教学的特点,结合项目式教学模式的实践,将广告设计专业课程分为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两大类,并在项目式教学的基础上,进一步区分重点。专业基础课着重于“讲、练、评”的教学方法;专业课着重在各课程衔接上采用“递进式”的教学模式,该模式要求在专业课程的设置和安排上,按照企业真实的业务顺序及所需知识来设计,采用集中授课的方式,实现课程与专业的教学目标。以标志设计、广告设计与制作及印刷工艺课程为例,按行业、企业对项目设计的要求应该是先做标志,再做广告,最后进行印刷等。所以,在课程的安排上,就可以先集中安排标志设计课程,再集中安排广告设计与制作课程,待后一课程接近尾声的时候,也到了要用到印刷工艺的知识了,这时,再集中安排印刷工艺课程的教学。采用这种递进式的教学,根据教师设计的真实且有衔接关系的业务,学生通过完成一个个任务的方式,一环扣一环,变枯燥为生动、变“要我学”为“我要学”,融理论于实践,实现“教学做、理实用”的无缝对接与完美结合。同时,笔者针对广告设计专业学生学习的特点,对广告设计专业学生进行一次综合性的调查,设计有关“项目式”教学方法的调查问卷。此次调查报告共发放调查问卷495份,回收问卷495份,回收率100%。在调查有关广告设计专业“项目式”教学模式的应用中,题目为“项目教学法是运用实例解析和项目训练设计相结合的教学方法,你对这种教学法的态度是”的问题中,选择喜欢并支持的占73.7%,排在选项的首位;在题目为“你认为项目教学对你的设计能力有何帮助”的问题中,有68%的学生选择了“使我在遇到同类型的设计时,能够快、准地进行设计”,有25.7%的学生选择了“只对项目教学中学习过的案例能够顺利解决,对于新问题就无从下手”,有6.3%的学生选择了“基本没有帮助”;在题目为“你认为普通教学与项目教学的区别是”的问题中,有79%的学生选择项目教学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提高设计水平,有16%的学生选择“普通教学更容易接受”,有5%的学生选择“二者没有什么特别大的区别”。由此可见,在广告设计专业“项目式”教学中,学生用实际行动去设计,能亲身体会到设计的内涵,从而最大限度调动学生的内在潜力和学习积极性;在设计的活动中,学生与学习伙伴合作去完成某项设计任务时,不仅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还培养了学生参与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并在学习过程中体会到作品设计所带来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实现自我价值。由此证明了学生对这种新的教学模式是持支持和接受态度的。
二、广告设计专业“项目式”教学模式的考核方法
广告设计专业应用“项目式”教学模式,在项目式教学过程中具体的考核方式,其内容主要包含两方面:一是更加关注学生学习过程的反馈,并将过程反馈的情况作为评价的重点;二是将教师的单方面评价方式改为让学生及团队参与到评价中来。
1.广告设计专业总体考核标准
为了配合广告设计专业“项目式”教学模式实践的有效性,笔者根据该教学模式的特点,结合该专业学生学习的综合能力,就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探索相应的考核标准。专业基础课结合各课程考核的结果,占总评分值的30%;专业课结合各课程考核的结果,占总评分值的60%;学生学习期间的综合表现(遵守规章制度、劳动纪律),则占总评分值的10%,
2.广告设计专业基础课考核标准
(1)专业基础课的考核标准。专业基础课在传统的教学实践中,对学生学习成绩的评价是以教师为主的。目前,结合“项目式”教学模式,以过程性评价为重点评价手段,以目标性评价、总结性评价为最后考核手段,对专业基础课程的教学考核方法进行系统的制定,规范了广告设计专业基础课的考核标准。在考核标准中,专业基础课程主要通过考核学生的职业素养、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职业素养包括学生学习态度、学习能力和沟通能力,专业知识包括掌握各项目内容相关的专业理论知识和操作方法,专业技能包括项目制作的过程、制作的效果和目标性的考查结果。各课程总的考核方式将采用综合评价,即自我评价(30%)+教师评价(70%)的权重得分;最终按照各项考核内容的权重得出各项的总分,
(2)专业基础课程综合成绩登记标准。结合广告设计专业基础课程设置情况,按照其课程的教学目标、课程特点,编制了专业基础课程综合考核成绩登记表,代替传统的平时成绩考核登记表和作业批改登记表。综合考核成绩表由三部分内容组成,其中包含:学习态度(出勤情况、上课学习积极主动性方面、按时按要求完成任务等)、学习能力、协作能力等职业素养方面的考核,占总评分值的20%;课程知识(应知部分)、作业、各项目学习成果等过程方面的考核,占总评分值的50%;由任课教师结合学生的学习情况给予综合方面的考核占总评分值的30%,如图3所示。课程综合考核成绩表作为任课教师对课程教学的基本依据,可作为点名册、课程提问、检查学习情况、检查作业等多项纪录表。教师将在课程结束后根据各项考核成绩计算出学生的综合成绩。
3.广告设计专业课考核标准
专业课程主要通过考核学生的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职业知识、职业技能)。职业素养包括学生学习态度、学习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职业能力包括项目制作过程、完成效果和项目拓展情况。各课程总的考核方式将采用综合评价,即小组互评(40%)+教师评价(60%)的权重得分,最终按照各项考核内容的权重得出各项的总分。
三、小结
印刷工艺课程范文3
所以当我们谈论摄影教育时不得不时常回溯到大学教育的基本精神,而不是将摄影与其他专业门类特别是纯艺术专业区分开来看待,将艺术院校与综合类大学区分开来看待,从而在一开始就不断地陷入一种追寻细枝末节的循环:国外大学开设什么技术课程?他们的学校是否都使用明室系统?传统暗房的课程还是否重要?他们的影棚用什么灯?等等诸如此类。这些问题并非不重要,但在了解这些之前我们更应该知道他们为什么这么做,又是通过何种方法与课程设置使学生转变为主动的自我学习以及在大学的高等教育阶段完成自我精神完善的过程。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也许传统艺术学院的教育体制最能体现洪堡精神。现在德国大多数艺术院校依然使用传统的旧学制,称为“专业证书”(Diplom),还有些叫做“艺术专业证书”( künstlicher Abschluss)。这两种基本相同,类似于从本科到硕士的连读,毕业之后的文凭经认证等同于我国的硕士文凭。通常在第8个学期可以开始申请毕业,实际做完毕业创作需要到第10至14学期。综合算起来,基本相当于我国从本科到研究生毕业所需的时间。而什么时候毕业是由学生自主决定的,德国大学良好的福利机制和学习环境,使得很多学生迟迟不愿从学校毕业。在长达7年甚至更久的时间段内,没有找工作、考研、更换学校和生活环境等因素的干扰,学生可以心无旁骛地投入到学习中来。再配合绝对独立的教授工作室机制,这样的体制更接近于中世纪画师带学徒的模式而非现代通行的大学教育机制。
它的优点是每一个毕业生都经过了漫长的专业学习、实践操作,一旦毕业就能够完全胜任行业的每一个工作,其中的优秀者很容易成为行业的领军人物,这才有了德国毕业生文凭过硬和平均水平很高的良好口碑。缺点同样也显而易见,放眼到宏观层面,毕业生的高龄化在当下社会面临国际竞争的情况下,多数领域都意味着竞争力减弱。同时在面对实行“学士-硕士学制“(我们在此统称为新学制)的英美国家,以及包括中国在内的亚洲国家,旧学制使得双方对等学历的认定和国际交流都会产生各种混乱和障碍。为了应对这一情况,1999年欧洲29个国家在意大利博洛尼亚举行高教改革会议,启动了博洛尼亚进程(Bologna Process),企图通过对欧洲大学教育体系的现代化改造打通制度的隔阂,推进欧洲高教制度的一体化,为学生交换或出国留学提供便利。自此德国高等教育开始了改革的步伐,过去的10年几乎可以说是德国教育体制变化最大的10年。
但是具体到艺术专业来说,似乎新学制的优点还无法体现,反倒是同样显得弊端重重。
新学制下如果没有足够的学分可能无法升级和毕业,学生们为了积攒学分不得不去上一些没有意义或自己不喜欢的课程。毕业时间也受到限制,四年内必须毕业,其中还包括了规定的一个学期的强制实习时间。当学生们把很多精力和时间都耗费在不必要的学分、考试、找实习、忙毕业和工作的情况下,剩下的学习时间也就非常有限的了。如此一来很多专业的大学教育就有滑向职业技能教育的可能,这便严重违背了德国大学本应是培养独立自由精神的初衷。所以尽管明知旧学制在当今社会“不合时宜”,但新学制的改革也同样遭遇巨大的阻力。特别是艺术教育这种传统强大、本身又需要较长时间去沉淀而不是为了学习一项技能的时候,新学制的弊端就更加明显。所以直到目前为止,除了著名的柏林艺术大学(Universit・t der Künste Berlin)和少数艺术院校以外,大多数德国的艺术学院还坚持着旧学制,这对众多习惯了本科毕业就通过考试升入研究生学习的中国毕业生来说造成了很大的麻烦。他们不得不从头开始学习,一点点地适应德国艺术教育的特点,在体会和享受旧有制度的优点时也得忍受旧学制时间上拖沓冗长的折磨。
我所就读的德国卡塞尔艺术学院就是一所典型的传统旧学制的艺术学院。它成立于 1777年,有200多年的历史。校史上最为中国人所熟知的教授可能是冈特・兰堡( Guenter Rambow ),他是欧洲观念形象设计流派的代表人物,被称为最有创造力的“视觉诗人”。近10年在职的教授也都是在欧洲享有盛誉的艺术家,比如乌尔斯・吕提( Urs Luethi )、动画艺术大师保罗・德里森( Paul Driessen )等等。在校生的实力也非常强劲,动画专业的学生甚至两次获得奥斯卡动画短片奖。自1980年代末期周春芽去卡塞尔艺术学院留学伊始,在以前的院长莱勒・卡尔哈尔德(Reiner Kallhardt)的推动下,不断有中国学生前往卡塞尔艺术学院求学,校际交流一度非常频繁。这些留学生中不少人回国后都成为当今中国艺术界最炙手可热的艺术家,也有很多在高校中任职,比如缪晓春、邱黯雄。而徐赫、张博夫、于幸泽等年轻艺术家也正在成为艺术界的中坚力量。卡塞尔艺术学院可能并不是世界范围内最著名的德国艺术学院,但很可能是那一时期内对中国留学生最友好,对中国当代艺术产生直接影响最多的艺术学院。但随着教育体制的改革,卡塞尔艺术学院的行政事务和卡塞尔大学合并,近年来要求外国学生在入学考试时必须先通过语言考试才可以参加专业考试,这个要求从时间上对远在万里之外的中国留学生形成了很大的障碍,加上其他一些原因,造成近年来卡塞尔艺术学院的中国留学生数量逐年下降。
卡塞尔艺术学院摄影专业从属于视觉传达,是完全独立的教授工作室制。教授轮值考试委员会在入学考试中拥有招生权,即使是院长也不能轻易否决教授确定的招生名单。新生入学后要经过一年的设计系全专业基础课学习,包括设计基础、印刷基础、插画、小动画制作、视频拍摄、摄影基础等课程,在全面了解了各工作室的学习方向后才能申请自己想去的教授工作室学习。不得不说的是国内的高校教师常常感叹一年级非常重要,但基础课教学又都是由基础部来完成的,上什么内容、如何上则完全无法把握。而在德国艺术院校的一年级基础课普修学习中,所有课程都是由该专业最重要的主管教授来上,其一是从一开始就启发学生独立创作,更重要的则是要让学生能见到所有专业的教授,并对该教授的人格魅力以及所把握的专业方向有全面的了解,以吸引到更多的学生去该专业学习。所以,从一开始德国艺术院校的一年级基础教育就在培养学生对不同专业的兴趣而非按部就班地以填鸭式的方式教授学生枯燥的基础知识。
当学生们经过一年的了解和选择进入各个教授工作室后,基本上就拥有了独立的自我判断和自主学习的能力。即使很多人依然不能确定自己的专业前景和方向,但是跨学科甚至跨院校在几个教授工作室之间上课是几乎所有学生的常态,而转工作室甚至转校学习都是完全正常的,不会存在任何人情或是制度上的障碍。我认识的同学就有一周中几天在卡塞尔学摄影专业、另外几天同时在马堡大学学艺术教育的。也有在卡塞尔学习自由艺术,同时还有指导老师在柏林的。这时的学生们基本已经知道自己需要何种的基础知识,他们会选择性地集中精力学习对自己有用的东西,而不把时间浪费在那些自己不感兴趣的课上。所以德国学生在专业能力方面特别突出,同样跨专业的基本能力和多专业协调工作的能力也非常优秀。
卡塞尔艺术学院的科系除了大的自由艺术( Bildende Kunst )、艺术学( Kunstwissenschaft )、工业设计( Produkt Design )和视觉传达( Visuelle Kommunikation )以及各自所属的教授工作室以外,还有另外的九大工坊。教授工作室负责专业理论方向,工坊负责手工制作,这种分工明确的模式几乎是德国多数艺术学院运行的重要基石。这些工坊分别是纸张工坊、金属工坊、木材工坊、陶艺工坊、印刷工坊、油漆工坊等。这些工坊是手工爱好者的最爱,无论是做手工书、木头画框、油漆喷涂还是印刷,都会在这些工坊里面完成。其中由于涉及到手工书制作和相框制作,纸张工作室和木材工作室的课程几乎是摄影专业的必选课。只有上了这些工坊的基础操作知识课,拿到工坊师傅签字的证书才有资格在日后的作品制作中独立使用工坊。当代摄影的装裱方式多种多样,铝塑板装裱切割有时需要使用金属工坊的大型机床,实木画框做完后的表面处理或喷漆就又细分为多种不同的方式,光是把几大工坊的课全部上一遍可能就要花费好几年。因为所有的人都需要上这些课,而工坊的容纳能力有限,所以一般每学期每个工坊只能容纳20个左右的新名额。一旦报名晚了,只能进入等待名单,排到下个学期甚至下下个学期都非常正常。工坊的师傅们都手艺高超。他们上班和教授们不同,多数教授都不住在本市,每周来工作2至3天。而师傅们则必须周一至周五朝九晚五地呆在工作室内,随时来帮助前来制作作品的学生解决任何他工作范围之内的所有技术问题。
摄影工作室比较特殊,它既是教授的工作室,同时也是一个工坊,有一个专门的师傅负责。摄影工作室的人总是非常多,固定在教授工作室学习的学生有接近30人,而加上其他专业来听课的人就更多了。师傅的任务非常多,理论上来说相机操作、暗房、影棚、明室的微喷、扫描等等,这些课程都由他负责。所幸他并不用真的上这么许多课程,基本上需要学用什么设备都会由高年级的同学来带你用。技术课有个很有意思的授课规则就是学生自己挑学什么。如果想上一种课的人数达到10人以后就可以向师傅申请,然后就会安排来上这个课。新材料和最实用的工艺课总是每个人都需要的,比如我们想学铝塑板装裱,学校很快就拨了经费买了一台冷压装裱机来给我们上这个课。上完以后从此摄影工作室就可以自己装裱照片了,无论是铝塑板、KT板,还是PVC板都一样,甚至还有学生手工做出了质量非常不错的三明治装裱。冷压装裱的集体课程结束以后就由手工好的学生单独带新手了,工作室的师傅则把大量的时间花费在钥匙管理、打印结算、设备维护等很多管理工作上。
教授是一个工作室的核心,也是学校实力的代表。德国的艺术院校硬件条件和设施都很完备,但如果哪个学校请到著名艺术家来任教的话该学校的这个专业立马就会声名大噪,而好的教授一但离职,连带着学校也就失去了吸引力。卡塞尔艺术学院摄影专业的现任教授伯恩哈德・普林茨(Bernhard Prinz)参加过第八届卡塞尔文献展,作品在欧洲的各大美术馆和画廊都有展览和收藏,本身是一位经验非常丰富的艺术家。他每周的课程安排基本上是周一的大课“当代摄影”,这一题目从我2006年进校至今从未变过,但内容永远不同。总是最新和最前沿的艺术家的展览、作品分析、理论介绍,从这个课上可以学习到欧洲当代摄影完整丰富的体系。周二是讨论课,如果谁有新的作品可以拿出来一起分享,还会有一天时间留给学生单独面谈。普林茨教授有一张面谈的时间表贴在教室门口的墙上,谁先来就自己填时间,差不多每人一小时,排不到的就等到下周,这张表永远都被各种颜色的笔挤得满满的。由于我总是带给他巨大的关于中国的信息量,他对我的作品也越来越感兴趣,所以最近几年来我和他面谈的时间往往约到夜里9点,一谈就谈到11点以后再一起上街吃个比萨。德国教授真的非常勤奋和敬业,基本上每次见面都会争分夺秒地和你谈专业。
同时教授每个学期都要带来至少一个社会项目,如果长期不能给工作室带来实践项目,教授甚至会被解聘。这些项目包括科隆家具博览会的海报图片拍摄、西门子公司的艺术项目、卡塞尔城市1100周年纪念的全套视觉形象设计、拜耳药业的贫困人群资助计划等等。有意思的是这些项目并不是教授强行分摊给学生来做,而是这些社会项目的负责人要到学校里面来进行讲演,每个学生也都可以自由选择是否参加。拜耳药业的那个项目甚至因为有学生反对医药公司制药产生的巨大污染和项目可能存在的不合适商业因素,而举行了长达一个学期的辩论,最后达成集体决定拒绝了这一项目。
除了这些课程和项目以外,每个学生一年之中都要参加2至3个展览,这可能是德国艺术学院和中国的艺术学院最不一样的地方―实践与展览是最终的教学方向,也是唯一的学术衡量标准。每年都会有一些比较成熟的学生自己做小规模的个展、双个展,多数学生每年会参加一个全班一起的群展。参展的前提也是自愿参加,但是整个展览筹备过程中的准备和讨论会非常丰富。这些展览有时候在美术馆进行,更多的时候会在其他各种场地举办,市政府的办公大楼、旧厂房、银行办公室、火车站的旧仓库都会成为我们的展览空间,只有经历和驾驭过各种不同的展览环境,才能完全理解作品在不同空间中衍生出的丰富而复杂的含义。而每年最重要的展览无过于学校的“年度展”(Rundgang)。“年度展”每个德国的艺术学院都有,有的学校是在夏季学期末,有的在冬季学期末。展期很短,只有4至5天。虽然具体开展时间不同,但巡回展的运作模式是大体相同的。每个工作室会把所有的机器工具材料都收到储藏室,并打扫得干干净净一尘不染,搭建墙面、空间改造和粉刷墙面都是驾轻就熟的工作,都装饰布置好了以后再把自己的作品展示出来。展览期间全国的高校相互之间都会观摩,画廊和美术馆也会来寻找出色的年轻艺术家,所以正规展览的所有流程一个不少,策划、主题、海报、网络搭建、媒体宣传、开幕酒会,这些都深深地渗入到艺术学院的每一个学生之中,使得展览变为一场狂欢,也变为一个完整的工作流程和学术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