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淮南子人间训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淮南子人间训范文1
“性”这个字,在《淮南子》中出现过许多次,但是却没有出现单独的具体的论述。据傅斯年在《性命古训辩证》中所考证的,“性”字原作“生”,只是后来逐渐加上了一个心字符。而“所生之本,所赋之质亦谓之生”。傅斯年认为,“后人所谓性之一词,在昔仅表示一种具体动作所产生之结果”。艾兰在《中国早期哲学思想中的本喻》中也提到“近来不少学者认识到,性是一个动态的而非静态的术语……不同的事物,也许禀承了相同的品性……这个意象并非指必须由此开端的事物,而是指承继下来按一定途径发展的潜能”。这说明,“性”是可以包含有多种可能和结果的,而从《淮南子》对“性”的一些论述中,也确实证明了这一点,即“性”是表示在不同情况下可能发展出的不同状态,它是一个表示动态过程的字,因此无法用固定的某个情况去描述或者定义,只能对洼进行不同情况的分析。
这主要表现在:一、性是可以变化的。比如:“人之性无邪,久湛于俗则易”,人之性在社会环境中久了就会随着环境而改变。《齐俗训》
二、性是可分的,因此性是多种多样的。一个人身上可以有着不同的性,如:“人之性,少则猖狂,壮则暴强,老则好利,一人之身,既数变矣”,(《诠言训》)“民有好色之性,故有大婚之礼;有饮食之性,故有大飨之谊;有喜乐之性,故有钟鼓管弦之音;有悲哀之性,故有衰哭踊之节”。(《泰族训》)不同的人又有不同的性,“是以士无遗行,农无废功,工无苦事,商无折货,各安其性,不得相干。”(《齐俗训》)不同的物亦有着不同的性。如“竹之性浮”、“金之性沉”、“草木之性”等等。由此可见,在《淮南子》中提到的“性”,在不同的情况下可以发展出几种不同的结果,对此分析一下,“性”大约有以下几种状态。
第一种是性之本来面貌。这是如真人般与道合一之性,也即是真性。“夫全性保真,不亏其身,遭急迫难,精通于天。若乃未始出其宗者,何为而不成!”“故圣人事省而易治,求寡而易澹,不施而仁,不言而信,不求而得,不为而成。块然保真,抱德推诚,天下从之,如响之应声,景之像形,其所修者本也。”(《主术训》)《淮南子》中认为所要修炼的,就是返回到“性”之真,回复到其本来的面貌。而“性”的这种本来面貌,是与道相同的。道是无形无名、虚无至静的,因而人性也是如此。“古之圣人,其和愉宁静,性也。”(《真训》)“清净恬愉,人之性也。”(《人间训》)人本来与生俱来就有着纯粹朴素,没有一丝矫揉造作,取巧行诈的状态,这是一种本真的与道合一的清净的状态,人同样是具有这种真性的。应该“是故夫得道已定,而不待万物之推移也,非以一时之变化,而定吾所以自得也。吾所谓得者,性命之情,处其所安也”。(《原道训》)性命之情不因外部事物、环境等的变化而被扰乱,就是安定合道的。
第二种是有形之后的性。《淮南子》认为,“夫性命者,与形俱出其宗,形备而性命成”。形与性是同时存在的,有了形的同时也就具备了某种特性。就如前面所提到的,“同出于一,所为各异,有鸟有鱼有兽,谓之分物。方以类别,物以群分,性命不同,皆形于有。隔而不通,分而为万(物),莫能(及)反宗”。不同的形体(有鸟有鱼有兽),和人有不同的特性。而人同样具有其独特的人性,比如:“凡人之性,心和欲得则乐,乐斯动,动斯蹈,蹈斯荡,荡斯歌,歌斯舞,歌舞节则禽兽跳矣。人之性,心有忧丧则悲,悲则哀,哀斯愤,愤斯怒,怒斯动,动则手足不静。人之性有侵犯则怒,怒则血充,血充则气激,气激则发怒,发怒则有所释憾矣。”(《本经训》)人碰上了高兴的事心里就高兴,碰上了担忧的事情就会悲伤,被侵犯了就会发怒,可以说是一种本能的反应。甚至不同形体或者处在不同地形的人都蕴含不同的个性。比如“西方高土,川谷出焉,日月入焉,其人面末偻,修颈印行,窍通于鼻,皮革属焉,白色主肺,勇敢不仁”。(《地形训》)“故士有一定之论,女有不易之行,规矩不能方圆,钩绳不能曲直。”但这个性是因已经有形的存在而产生的,无法与万物相通,因此,它也不是“性”的本来面貌。《淮南子》中说“夫形者生之舍也,气者生之充也,神者生之制也,一失位则三者伤矣”。这里的“生”有天生的生命的意味,包括与生俱来的形体、气、性格等等,不得不说带有一点“命”的感觉。而这些可以说是天生的,因此《淮南子》也并没有否定这种生性。
第三种则是由第二种而来的,严格来说不算是“性”,或可称做。“性命成而好憎生矣。”(《原道训》)有形的同时就有了不同的性命,而有性命的同时就有了好噌分别。《淮南子》是否定好憎嗜欲的,认为“人性安静,而嗜欲乱之”,“人之性无邪,久湛于俗而易,易而忘本,合于若性”。人在世俗中被嗜欲浸久了之后,就容易遗忘本性,而将嗜欲所造成的一些伪性当做真实。(《齐俗训》)而所谓“情”,据《说文解字》即是“人之阴气有欲者”。情生来就是选择满足自己并以此为乐的。“人之情,于害之中争取小焉,于利之中争取大焉。故同味而嗜厚膊者,必其甘之者也;同师而超群者,必其乐之者也。”(《缪称训》)本身并无好坏之分,关键是在于人对此有所分别取舍。
嗜欲对于人和其他生物都是无法避免的,虽然是无法避免的,却是可以消解的。如果把嗜欲所带来的感受当做真实,被嗜欲所牵引,那真性就会变成伪性,但是反过来,可以发挥主观能动}生去把嗜欲进行消解,如书中所说:“人平,嗜欲害之,惟圣人能遗物而反己。夫乘舟而惑者,不知东西,见斗极则寤矣。夫性亦人之斗极也,有以自见也,则不失物之情。无以自见,则动而惑营。”(《齐俗训》)斗极是处于天的中心而不变动的,但其他的星体却全是以
它为中心而运行的。人如果能知道本性的真面目,就知道被嗜欲所塑造的性格和感受是不真实的,知道了这些是不真实的,虽然嗜欲仍在,也就不会被嗜欲所扰乱本真之性,这个也就是将性命回复到真性所要做的,是《淮南子》中所说的“圣人之学,欲以返性于初,而游心于虚也”。(《真训》)所需要经历的一个过程。
“夫圣人用心,仗性依神,相扶而得终始。”在具体的修炼上,需要依性而起,这既包括符合真性,又包括利用生性和去除伪性,以到达了悟真性。具体来说包括:
其一,守虚静。
因为道性是虚静的,因此在修炼上,做到虚心、静心、平心才是符合真性的,只有这样才能与道相通。而守虚静就是指首先认识到自己的真性是虚静无欲的,《淮南子》中的理想的人格,就是时时不离这样的本性,“若夫神无所掩,心无所载,通洞条达,恬漠无事,无所凝滞,虚寂以待,势利不能诱也,辩者不能说也,声色不能也,美者不能滥也,智者不能动也,勇者不能恐也,此真人之道也”。一旦知道了自己的真性,就不会被喜怒哀乐等情绪和感官的享受所控制。“所谓自得者,全其身也,全其身,则与道为一矣。”(《原道训》)保全了自身的真性,就是与道融为一体的。对于修道的圣人来说,能够做到“虽游于江浔海裔,驰要衷,建翠盖,目观《掉羽》、《武象》之乐,耳听滔朗奇丽《激》、《》之音,扬郑、卫之浩乐,结激楚之遗风,射沼滨之高鸟,逐苑圃之走兽,此齐民之所以流湎;圣人处之,不足以营其精神,乱其气志,使心怵然失其情性”。置身于优裕的环境也不会被惑乱精神意志,受到诱惑而失去真性,同样的“处穷僻之乡,侧豁谷之间,隐于棒薄之中,环堵之室,茨之以生茅,蓬户瓮牖,揉桑为枢;上漏下湿,润浸北房,雪霜滚濂,浸潭蒇蒋;逍遥于广泽之中,而仿洋于山峡之旁,此齐民之所为形植黎黑,忧悲而不得志也;圣人处之,不为愁淬怨忽,而不失其所以自乐也”。(《原道训》)处在条件艰苦的环境中,也不因此郁郁寡欢而不得志,不会因此忧愁怨恨而丧失掉真性。这是因为圣人“内有以通于天机,而不以贵贱、贫富、劳逸失其至德者也”。圣人的心术已经是认识到了真性的,因此不会因贵贱贫富的不同而丧失真性,在圣人看来,外在的差别只是人为的划分,而圣人已经知道造成这种差别的原因是因为真性的丧失,真性是符合道性的,而道是超越对立的。用真性去看万物,其本质都是无差别的,这样才能平心地看待各种事情。
除了认识到自己的真性是虚静合道的,还应从自身开始,对形、神进行修炼,以达到身心合一、常处虚静的目的。
其二,养神形。
“所谓明者,非谓见彼,自见而已;所谓聪者,非谓闻彼,自闻而已;所谓达者,非谓知彼也,自知而已。是故身者,道之所托,身得则道得矣。道之得也,以视则明,以听则聪,以言则公,以行则从。”(《齐俗训》)道不是从他者上求的,因每个人的形骸、生性皆不一样,虽然人身是被形体、生性所限制的,但是人之所以会这样,也是由道而来的,所以明白了自己这个身心是如何会成为这样,也就明白了什么是道,其言行举止也就是合于道的。再去看待事物就能看透本质,言行也是如道一般公正无私的。
“治身,太上养神,其次养形。”(《泰族训》)“神贵于形也,故神制而形从,形胜则神穷。”(《诠言训》)“以神为主者,形从而利;以形为制者,神从而害”。(《原道训》)可见治身主要是从形、神两个方面去下功夫,但其中是以养神为主导的。从内来说,就是要“慎守三关”。“夫孔窍者,精神之户牖也;而血气者,五脏之使候也。耳目于声色之乐,则五脏动摇而不定矣,五脏动摇而不定,则血气滔荡而不休矣,血气滔荡而不休,则精神驰骋于外而不守矣。”(《精神训》)
人的耳目等器官生来就是感受声、色的,不仅是人感受外界的器官,也是人身内精神外泄的通道,若沉溺于声色,就会危害到身体与精神。因此《淮南子》认为:“夫目妄视则,耳妄听则惑,口妄言则乱。夫三关者,不可不慎守也。”而人过分的情绪也同样是扰乱心性的,“夫喜怒者,道之邪也;忧悲者,德之失也;好憎者,心之过也;嗜欲者,性之累也。人大怒破阴,大喜坠阳,薄气发喑,惊怖为狂。忧悲多恚,病乃成积;好憎繁多,祸乃相随”。因此,虽然人生来就会有情绪,但是人的喜怒哀乐都不应该过分,而是要利用它们来磨练自己的心性。
在养形方面,《淮南子》也提到一些,“若吹啕呼吸,吐故内新,熊经鸟伸,凫浴猿,鸱视虎顾,是养形之人也”。通过呼吸的调节,做导引和仿生运动等是可以养形的。
淮南子人间训范文2
2、餐腥啄腐:出自《庄子·秋水》:“夫鹓雏,发于南海而飞于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于是鸱得腐鼠,鹓雏过之,比喻追求功名利禄;
3、鸟穷则啄:出自《荀子·哀公》:“鸟穷则啄,兽穷则攫。”比喻人走投无路就会冒险;
4、众啄同音:所有的人都说同样的话;
淮南子人间训范文3
焉知祸福。‘’塞翁失马,焉知祸福”出自 《淮南子·人间训》,也作塞翁失马,安知非福。比喻一时虽然受到损失,反而因此能得到好处。也指坏事在一定条件下可变为好事,反之亦然。形容人的心态,一定要乐观向上,任何事情都有二面性,不好的一面,有可能向好的一面转化;
“塞翁失马”的故事在民间流传了千百年。它告诉我们,无论遇到福还是祸,要调整自己的心态,要超越时间和空间去观察问题,要考虑到事物有可能出现的极端变化。这样,无论福祸事,还是祸福事,都有足够的心理承受能力。 比喻一时虽然受到损失,也许反而因此能得到好处。也指坏事在一定条件下可变为好事。事物的福和祸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要以辩证的态度去看待。
(来源:文章屋网 )
淮南子人间训范文4
【关键词】桑 生殖崇拜 周礼 语用修辞
【中图分类号】H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4-0059-02
《诗经・氓》是语文传统篇目,写一位女子哭诉丈夫遗弃。为何遗弃?一般都说因为人老珠黄,根据是“桑之未落,其叶沃若”、“桑之落矣,其黄而陨”的色变。但问题是《氓》为何不拿“桃”说遗弃事,如有“桃之夭夭”,而偏偏举“桑”?有人认为桑是弃妇归途所见,故以实物起兴。(《诗经鉴赏集》,人民文学出版社)其实,从文化民俗考查“桑”,可获弃妇遭弃根本原因。考查《国风》带“桑”字十多篇,与男女情爱密切,看不出关联的仅仅二篇。下面试从文献、训诂及考古诸面,对桑义源流作一番探讨,解出弃妇之因。
首先,桑与男女情爱有关,源于上古先民太阳神崇拜。《卜辞》有载,《尚书・尧典》亦有“宾日”、“饯日”记载。《汉书・匈奴传》有“单于朝出营,拜日之始生”,郭沫若《殷墟粹篇・粹篇考释》说“殷人于日之出入均有祭”。这展示了万物有灵的古老观念,因先民把自己看作太阳神子孙。《淮南子・说林》高诱注文“黄帝,古天神也。始造人之时,化生阴阳”。黄帝乃人祖,黄帝即皇帝,又黄皇亦通。张舜徽《郑学丛着》训“皇,煌也”,“皇之本义为日,犹帝之本义为日”。黄、皇、煌、日、帝同宗同源,这里边有太阳神崇拜,也有人之始祖神崇拜,始潜含着生殖崇拜。姜亮夫《古文字学・第二章》训“帝是花蒂,犹人之始生曰胎,胎帝双声,又相邻之韵转,花萼为帝,花房为不(胚),亦象花房形。甲文金文作■”。又引郭沫若,“知帝为蒂之初字,则帝之用为天帝义者,亦生殖崇拜之一例也”。
其次,崇拜必祭神,其建制和意识又是怎样的呢?姜亮夫《古文字学》说“神字甲文中无之,当即示字”,是人祖先精灵之寄所。大石文化时期,大石纪念物menhir之制,是立一块或几块大石,上盖一块大石,作祖灵居所,“示字正是象其形。”祭神就是对这个祖灵居所(石或木)进行崇祀。今天四川、辽宁等地,还有其遗址。这个场所便是“社”,《礼记》说“家主中溜而国主社,示本也。”社中祭石称为“主”。《礼记》载“天子建国,左庙右社,以石为主。”姜亮夫《古文字学》训“亦指木主。”这样,社由“类上帝”的主(石或木)组成,以应祈求。《周礼・大司徒》载“设其社稷之坛,而树之田主”。古文字祖、且同源,主即祖,亦即且。姜亮夫《古文字学》训“■(且)表男性;■(匕,亦胚)以表女性,两字实男根和女阴象形,在人则祖妣原始字”。郭沫若说甲骨文且(祖)是男性生殖器的象形。(转引何新《诸神的起源》)总之,社主建制或石或木,观念中一身二职:一是太阳神(始祖神)象征;一是生殖器象形。崇祀中,先民不知太阳神何形,因功能类通而象人类生殖器之形,立主作祭祀对象。由此,太阳(始祖)神和生殖神,观念与行为合一。
最后,令人感兴趣的是,社中作为主木的是一种什么树?答:正是桑树。《说文》有“,日初出东方D谷所登_桑”,桑树最早为神话中太阳树。神树在人间不可得,先民选定一种树替代,名之太阳神树“桑”。《路史余记・之六》曰“桑林者,社桑。”到此,桑林成为社会祈求之所。《吕氏春秋・慎大》有“以奉桑林”。桑树乃太阳(始祖)神树,桑木是之象征,桑林便是促进生殖的地方。《淮南子》高诱注文“桑林者,桑山之林,能兴云作雨也”,是隐语。桑林是男女先民场所,孔子乃桑林“野合”而生。中国神话中男女也爱桑林,马X《绎史》写帝子、圣母行“桑中之戏”。(转自《中国神话》,民间文艺出版社)男女冶游桑林,《诗经》有大量描写。《桑中》写“期我乎桑中,要我乎上宫,送我乎淇之上矣”。此遗风,在今天云南白族依然,年农历四月男女盛装“绕山林”:“千余年来,绕山林的主题始终是社交游乐。……最初桑林很多,称绕桑林”。(乌丙安《中国民俗学》)
综上所述,“桑”有促进两媾、强化繁殖之意,渊远流长。“桑木”始是神木,后是社木,再后普通树木。由此《国风》桑字有归属,或,或爱情,或促进生殖力。回到本文开头:《氓》为什么偏举“桑”起兴?答案是,意向上相联,意识中关乎繁衍,而历史中关系生育。男女婚姻,在今天是爱情;在西周是合二姓之好,上以事宗庙,下以继后世的大事。《礼记・哀公问》云“大昏,万世之嗣也”,周礼认为男女结合目的是传宗接代。弃妇当是不育,氓停之再娶并无不妥。故才有弃妇敢怒不敢言,转以“其叶沃若”至“其黄而郧”之象起“兴”说事。兴既是诗经时代之惯常表达方式,也是弃妇不能违礼直言之语用修辞。故,《氓》中弃妇咏叹,看似“沃若”不再而遭弃之毒誓,实是“黄而郧”不能生育之感伤。这就提醒我们,在语文教学与阅读欣赏中,注意体会字词的文化丰富性。
淮南子人间训范文5
河南省永城芒砀山柿园汉墓发现的壁画《四神云气图》,是我国目前所见时代最早,保存较好,级别最高的墓葬壁画。①其精湛的表现手法,独特的艺术构成,向人们展示了汉代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世界状况,其造型神秘玄幻,色彩运用强烈,构图深沉、宏大。关于《四神云气图》中“四神”形象的研究②,主要是对“四神”形象的造型特征及文化内涵的描述,对于其作用,尚未有专文作深入研究。本文拟对此问题作一简要讨论。
一、汉代以前“四神”形象的发展
《礼记•礼运》称:“何谓四灵?麟、凤、龟、龙,谓之四灵。”③而《礼记•曲礼上》说“行前朱鸟而后玄武,左青龙而右白虎,招摇在上,急缮其怒,进退有度”。④显然,在《礼记》中有两个版本的“四神”,一个是指麟、凤、龟、龙,一个是军队排兵布阵所用的朱雀、青龙、玄武、白虎。到了《三辅黄图》中,“苍龙、白虎、朱雀、元武,天之四灵,以正四方,王者制宫阙殿阁取法焉”⑤。由此可见,从《礼记》向《三辅黄图》的过渡中,“四神”经历了一个十分复杂的形成发展过程。有学者认为,古代的“四神”有两层含义:一为四种异兽,即龙、凤、龟、麟。二为四星名,即苍龙、白虎、朱雀、玄武。⑥第一层含义是将这四种动物作为吉祥瑞兽的代表,可能充当过图腾动物。因为有认为“四神”早在殷商就出现了,它源于图腾动物崇拜。⑦因此是具有吉祥祥瑞的意义;第二层含义不仅有祥瑞意义,同时也是东南西北四个方位的星宿名称,具有方位的意义。而汉代人对四神方位的排列是有严格规定的,即上(前)朱雀下(后)玄武,左青龙右白虎。《淮南子•兵略训》说“所谓天数者,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⑧。夏鼐先生说:“所谓‘星座’,是天文学者就星辰排列布局,对比人神、动物、器物等的形象,或虚拟州国、宫官等的列布而想象出来的。”⑨因此,古代“四神”形象的形成是图腾崇拜、神话信仰和现实社会的需要等多方面共同作用的结果,经常出现于汉代墓葬中,不仅代表星象方位,而且是祥瑞辟邪、神仙升天的象征。
二、柿园汉墓《四神云气图》中“四神”形象及其作用
从柿园汉墓《四神云气图》的主题图像内容来看,其主体是一只长须飘摆、骄首飞动的青龙,占据中间显要位置,约占画面面积的一半以上。《说文解字•龙部》谓:“龙,鳞中之长,能幽能明,能细能巨,能短能长,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潜渊。”⑩闻一多先生认为龙是以蛇为图腾的部落,吸取了其他图腾的部分因素而形成的,如兽的足、马的头、鹿的角、鸟的翼、鱼的鳞等。由此可见,古人是将龙视作神物存在的,传说神仙可以乘龙,而龙飞天要驾云,壁画中整个龙体弯曲逶迤,在周围云气纹图案的衬托下,宛若飞龙在天。《楚辞•九歌•大司命》:“乘龙兮辚辚,高驼兮冲天。”图中的龙有翼,也可能是应龙,《淮南子•览冥训》:“乘雷车,服驾应龙。”高诱注:“一说应龙,有翼之龙。”
《淮南子•主术训》:“夫螣蛇游雾而动,应龙乘云而举。”说明汉代人认为龙是可以飞天的,龙已经被人们当作可以升天的工具,而引魂升天、乘龙升仙就非它莫属了。巨龙张口吐舌,舌尖卷着一头“怪兽”,龙舌与“怪兽”身躯盘旋数道弯儿,似在打闹嬉戏。这一“怪兽”究竟是什么,虽然目前还不能确定,但从它被绘在整幅壁画的南端,作“水中游戏这动作”“兽身弯曲并被龙的长舌所卷”的现象分析,该“怪兽”是被龙所衔起的神物,也有升天的含意。也有人认为这里的“怪兽”是龙的早期形态之一种———鱼龙,或称龙鱼,即《山海经》所讲的“鱼妇”。《山海经•大荒西经》:“有鱼偏枯,名曰鱼妇,颛顼死即复苏。”所以这种“怪兽”的出现,往往也可能具有灵魂复苏和生命形态转化的暗示,可能有着希望人死而复生的美好愿望。青龙之上,有一只朱雀,它嘴衔鹿形之角,胫生花朵,尾接祥云,长嘴衔鹿形龙角,造型独特。朱雀常作为引导死者灵魂升天之神鸟,贾谊《誓惜》:“飞朱鸟使先驱兮,驾太一之象舆。”青龙、朱雀构成了龙飞凤舞,共游天际的主体。青龙之下则是一只白虎,仰首张口,做攀援状,欲吞灵芝,其脚踏云气,跃起飞腾,体态矫健。白虎为四神之一,有辟邪之意。《风俗通义•祀典》:“虎者,阳物,百兽之长也,能执搏挫锐,噬食鬼魅。”《论衡•解除》:“龙虎猛神,天之正鬼也。飞尸流凶,不敢妄集;犹主人猛勇,奸客不敢窥也。”众多汉镜铭亦有“左龙右虎辟不羊(祥)”之语。而绘于龙虎之间的灵芝在古代则被称为神木,汉张衡《西京赋》记:“神木灵草,朱实离离。”薛综注:“灵草,芝英,朱赤色。”
食用可使人长生不老,在壁画中,白虎表现的便是欲吞灵芝的形象,表达着一种长生不老的愿望。从布局上看,以龙为主体,朱雀、白虎、灵芝等按一定比例置于画面中,四周空白处则绘制云气纹。这种云气纹也是升仙的一种象征,浙江慈溪出土的一面汉代青铜镜上有铭文“驾蜚龙,乘浮云”之句。由此可以看出,云气纹的描绘不仅达到了画面饱满,比例和谐的装饰效果,同时也表达了乘龙升仙的思想观念。虽然“四神”形象有表示方位的作用,但从柿园汉墓《四神云气图》的构图布局上来看,表示祥瑞的意义更明显。因为古代如果用“四神”来表示方位的话,有“前朱雀、后玄武,左青龙,右白虎”的说法,甚至“四神”的朝向、位置等都有十分严格具体的规定,如《尚书•正义》就记载:天星有龙、虎、鸟、龟之形也,四方皆有七宿,各成一形,东方成龙形,西方成虎形,南方成鸟形,北方成龟形,皆西首而东尾。这就是《三辅黄图》记载的“天之四灵,以正四方。”但是,从《四神云气图》的布局来看,画面是以青龙为主要表现对象,朱雀白虎等依附于青龙而不是各自占据一个方向,因此不具有方位的意义。这可能与马王堆一号汉墓中的彩绘木棺十分相似,在马王堆一号汉墓报告中讲:“这具朱地彩绘棺上的图像,有龙、虎、朱雀和鹿,都没有玄武,大概由于这里的用意在于取其‘祥瑞’,而不是为了表示四方的缘故。”
因此,《四神云气图》中的“四神”形象并非表示方位,它在这里是祥瑞的表达,各种动物以其祥瑞之身躯担任着助人升仙的职责,引导墓主人的灵魂进入仙界。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四神云气图》中的龙长须飘摆,弯弯曲曲,好似在天上遨游,这是墓主升天所乘的工具;朱雀在龙的上方也是引导灵魂升天的神鸟;怪兽是对死者复生的良好祝愿;白虎欲吞灵芝而长生不老,同时灵芝纹象征长生不老的祥瑞之气,如此这些构成了墓主人渴望死后灵魂不灭和升天成仙思想的真实写照,反映了墓主想要将生前的富贵生活转移至死后享用的理想。而且在《四神云气图》边缘四周绘有许多直线穿璧图案,寓示墓主人可以通过穿越玉璧圆孔这种方式,来实现灵魂与肉体的分离,然后才能在青龙、白虎、朱雀等吉祥动物的护送下踏上升天成仙之途。这种信仰通过墓葬中的“天上”———墓顶壁画和“人间”———墓主的统一来实现,将死亡通过壁画这一艺术的手法把想象变成了可看到可触摸的实物,体现了汉初人们追求长生不老,对人间生活的留恋以及对灵魂不死的认知。
三、结语
西汉时期的墓葬壁画是一个特定历史阶段的产物和文化现象,显示了汉代社会人们的思想与信仰。有了这些壁画以后,墓室也有了双重意义,它不只是一个容纳尸体和各种物品的空间,而且成为一个虚拟的仙境,墓室一方面是现实世界的一个“镜像”,同时又成为连接仙界的桥梁。因此,《四神云气图》以形象的方式向人类展示了阴阳两世的关系,是生命的终结,也是生命的重生。发现于柿园汉墓的《四神云气图》不仅构图严谨而精美,而且表现出了较高的艺术技法,它的发现填补了我国西汉前期大型彩色墓室壁画的空白,具有较高的艺术和历史价值。《四神云气图》中各部位的比例都十分协调,“四神”的神态刻画栩栩如生,四周的装饰图案也十分对称,在绘画技法上还使用粗细不同的线条来表现动感效果。对线的运用几乎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完全摆脱了早期绘画用线生硬呆板的状态,反映了工笔重彩画在这一时期已经发展到很高的艺术水平。
淮南子人间训范文6
塞翁失马,汉语成语,无论遇到福还是祸,要调整自己的心态,要超越时间和空间去观察问题,要考虑到事物有可能出现的极端变化。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成语塞翁失马的相关内容,供大家参考。
一、塞翁失马成语解析塞:边界险要之处;翁:老头。比喻一时虽然受到损失,也许反而因此能得到好处。也指坏事在一定条件下可变为好事。《淮南子·人间训》:“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马无故亡而入胡。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数月,其马将胡骏马而归。人皆贺之。…故福之为祸,祸之为福,化不可极,深不可测也。”
二、塞翁失马成语近义词因祸得福 [ yīn huò dé fú ]
变坏事为好事。
失之东隅 [ shī zhī dōng yú ]
东隅:日出的地方。比喻这个时候遭到损失或失败。
收之桑榆 [ shōu zhī sāng yú ]
指初虽有失,而终得补偿。后指事犹未晚,尚可补救。
马去马归 [ mǎ qù mǎ guī ]
比喻世事多变,得失无常。
北叟失马 [ běi sǒu shī mǎ ]
比喻祸福没有一定。
三、塞翁失马成语造句1、眼前吃点亏不用太沮丧,要知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2、他被她无理地拒绝了,我安慰他说:“塞翁失马,安知非福,天涯何处无芳草?”。
3、这件事没办好,小石头的心里很难过,但塞翁失马,安知非福?
4、你没赶上那班飞机,可说是塞翁失马;
因为飞机起飞不久,就失事了。
5、可是,塞翁失马,这个危机竟让我踏上发掘灵性的旅程,我永远地感激。
6、没有得到那份工作其实是塞翁失马,因为现在我已经得到一个好得多的工作。
7、失去那份工作真的是塞翁失马焉知非福,我找到我更喜欢的职业。
8、小张去A公司应聘没有被录用,但是塞翁失马,焉知非福,他后来被更好的B公司录用了。
9、他丢了旧车,保险公司赔他一部新车,真可说是塞翁失马。
10、塞翁失马焉知非福,看看印度的攻击直升机吧,它们究竟有多少是在印度制造的呢?
11、你也不必为丢了这份设计图而难过,所谓塞翁失马,说不定可以想出更好的点子。
12、塞翁失马,安知非福,你第一次没考好,如从中吸取教训,以后会考得好一些。
13、他被女方无理地拒绝了,我安慰他说:“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天涯何处无芳草?”。
14、事业运: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15、别忘了,有时候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16、现在人们用"塞翁失马"这个成语来安慰遭受不幸的人。
17、失败为成功之母,不正好阐释了塞翁失马的道理吗?
18、塞翁失马,安知非福;塞翁得马,安知非祸.
19、当你作出最严重的错误的时候,有一些好的也因此而来,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20、他就是因为没考上大学,才有机会闯出今天这番局面;真是"塞翁失马,安知非福"呀!
21、第八十二章杀蓝七又来蓝八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22、果然,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幸福要来,挡都挡不住。
23、塞翁失马焉知非福,这红莲业火有了神格,也未必不是好事情。
24、与这句话意思相近的是,塞翁失马安知非福。
25、他丢了旧车,保险公司赔他一部新车,真可说是塞翁失马。
26、我们凡事应当看开点,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很多事以后看未必也是坏事。
27、他在比赛中的失利只是塞翁失马。
28、当你作出最严重的错误的时候,有一些好的也所以而来,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29、此刻人们用“塞翁失马”这个成语来安慰遭受不幸的人。
30、有时候,塞翁失马,焉知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