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造业的发展现状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制造业的发展现状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制造业的发展现状

制造业的发展现状范文1

论文摘要:近几年,我国游艇制造产业发展形势良好,但也面临国际企业竞争、自主品牌缺失、专业人才短缺和经济实力不足等诸多问题,游艇企业应加强合作交流,坚定自主品牌之路,推行内外并蓄的人才战略,创造一切机会吸引投资拓宽融资渠道,才能在竞争中更好更快发展。

1发展历程和现状

我国游艇制造起步于上世纪50年代,经历了几十年缓慢的发展过程,直到本世纪初才出现游艇工业阔步发展的局面。最早的游艇制造是50年代至70年代生产供公园、人工湖及海边用的玻璃钢划桨艇、机动小艇和机动游览艇,玻璃钢建造技术的引进是那一阶段的主要标志,发展相对缓慢,还没有真正进入私家游艇领域。进入80年代,沿海和内陆一些游艇企业引进国外先进技术、来料加工与外商合资合作,以OEM(贴牌生产)为主要形式,开始生产各种不同规格、不同型号的游艇,包括豪华型游艇。90年代后期随着休闲经济的升温,大量世界游艇企业选择以独资、合资、合作的形式来华建立游艇制造企业,国内有实力的企业也看好游艇产业,进军游艇制造领域,在游艇生产能力、产品质量、产品类型方面都有了提升。2008年短暂的金融风暴对世界经济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游艇产业也未能幸免,国内的游艇制造业及时调整战略,转换思路,吸取经验,正向更快更好的方向迈进[1]。

中国船舶工业行业协会船艇分会的统计数据显示,我国现有玻璃钢复合材料船艇制造企业364家左右,按地域主要分布在南方广东与福建、海南岛珠三角地区,湖南、湖北、重庆等中西部的地区,大连、天津、威海、烟台等环渤海湾与北方地区,江浙沪的长三角地区。广州、深圳和常州是游艇制造企业最为密集的地区,其中广州、深圳地区有知名游艇生产厂近20 家,常州地区有知名企业30 多家。2007年年销售收入1 000万以上的企业就有28家,其中广东有12家。目前,广东的珠海、深圳和东莞,江苏的常州、无锡、苏州,福建的厦门,山东的青岛,以及上海等地已初步成为我国游艇工业的重要基地。

从近几年我国游艇产业的销售收入、出货值、出口额等指标来看,60%以上的游艇是直接出口的,由此可见,我国游艇产业同造船业一样也是外向型产业,其市场主要在国外。我国游艇出口到世界上100多个国家和地区,主要是北美洲、欧洲和亚洲地区,最主要的是美国、香港地区和澳大利亚,还有英国、挪威、法国、俄罗斯、荷兰、德国和日本等发达国家。近几年,中国游艇制造企业的出口以非常的速率在上升,2008年出口216万艘,即使在金融危机还在深度影响着世界经济的2009年仍然有177万艘的出口。出口金额也几乎以同样的比例在增长。

2面临的问题

2.1 国际企业的竞争

国内的游艇制造企业有的是大型国有企业开辟新领域投资建设,如上海红双喜游艇公司,有的是传统的造船企业转制,如厦门翰盛游艇公司、无锡江阴东方公司,更多的是民营企业,如佛山宝达,珠海江龙,青岛蓝波,威海竹内,上海珐伊等,大约占到我国游艇制造企业的一半,当然还有外商投资和合资企业。中国的游艇制造虽然在摸爬滚打中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相对世界400亿美金的贸易值,我们仅仅占了1/130,面对国际级的游艇制造企业,如美国水星、意大利法拉帝、英国圣斯克以及一些台湾企业,我们的整个游艇制造产业在竞争中显得还是相对弱小。

2.2自主品牌的欠缺

我国改革开放三十几年来的游艇制造业发展,很多国内游艇企业在从事为国外知名企业贴牌生产或来料加工的工作,仅有少数企业买断国外游艇品牌在中国的生产销售权而进行自主生产,拥有自主品牌的游艇生产企业更是凤毛麟角。结果,依靠中国廉价的劳动力资源,我们只能“蚕食”少得可怜的贴牌加工费,却要看着外方合作商“鲸吞”设计、科技和品牌所带来的巨大收益。远离游艇消费中心、缺乏自主研发设计等“先天不足”,并不是游艇制造业壮大的真正瓶颈,缺乏品牌才最为致命[2]。没有自主品牌使我们很难在国际企业的竞争之中立足。虽然从技术层面来讲,我们的制造技术完全可以驾轻就熟,但是品牌的建设涉及到整个行业、产品的质量、设计、市场推广等诸多方面,游艇企业小打小闹难有作为。

2.3专业人才的缺失

人才是支撑游艇产业未来持续良性发展的关键因素。游艇产业需要有掌握前沿技术的技工和熟练工人、有具有国际眼光的游艇外观和内装设计人员、有服务意识的维修维护人才。然而,目前专业人才相对匮乏,矛盾比较突出。长期招聘的技工数量少,导致企业之间相互“挖人”的恶性竞争,而针对一些特殊工艺,国内又没有技术精湛的技工,只能到海外借助外援。国外的游艇设计有专业机构,我国的游艇设计专业人才少,也没有形成一定的规模和影响力,国内企业只能聘请外籍人士,大部分从新加坡、美国、香港等地聘请。由于游艇产业发展的时间相对较短,国内有众多船舶、海运高等院校和职业教育院校,鲜有开设游艇专业和课程,导致我们的教育和培训体系建设严重滞后,特别是维修维护人才的培养,目前基本处于空白状态[3]。

2.4经济实力的不足

国内游艇制造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在进军国内外游艇市场方面表现出了积极开拓的精神,但是大多数企业依靠自有资本,融资渠道不畅。由于私家游艇此类商品不是公共消费品,市场需求有一定的限度,很容易受到宏观经济环境的影响,一旦经济下滑,消费收紧,很多企业销售不畅,订单受挫,资金链断裂,面临亏损和倒闭的风险。由于这种行业发展的特殊性,要吸引风险投资融资也相对困难。因此,如果没有足够的经济实力应对各种危机,游艇制造企业很难持续保持良好的增长势头。

3对策建议

3.1加强合作团结作战

游艇企业特别是中小型游艇制造企业,要想在竞争中生存,必须摒弃单打独斗各自为战的“自私”思想,借助于游艇发展的行业环境,和诸多游艇企业加强合作交流,“在竞争中合作,在合作中生存”。只有合作交流团结作战,才可能避免恶性竞争。只有整个行业做大做强,才会有企业的长足发展。

游艇企业可以通过协会这样的平台加强交流,实现资源信息共享,及时了解产业链的配套信息,参加国内外的各种游艇展览会,了解最新的市场发展趋势,寻找新的需求和发展空间,在联合采购谈判中争取主动权。同时,通过协会的力量,可以进一步争取国家和地方政府在科研、人才培养、招商引资、税收、法规法律方面的优惠政策,为整个产业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3.2树立品牌战略意识

游艇是海外舶来品,以中国造船的思路制造世界级的豪华游艇,很难在世界市场上拥有立足之地。因此,作为中国游艇制造企业要拥有世界性的眼光,高瞻远瞩,紧跟世界潮流,研究世界市场,在对游艇和产业的认识上做到和世界同步。树立自主品牌,坚定不移地走品牌建设之路。

在国内,要狠抓内功,提升企业自我管理能力,推动产品结构的升级,尤其要在产品设计和质量上面做文章,用一丝不苟的态度和一流的产品品质赢得国内外消费者的信赖。在国外,通过各种销售渠道,开辟欧洲、美国和亚洲等消费市场,在获得市场关注后,建立起营销网络,对特定的客户群体进行品牌营销,逐步树立在消费者心目中的形象。

品牌的建设之路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相对漫长的过程,短期的资金投入或是广告只能风光一时,因此,树立品牌的道路还应该步步为营,持之以恒。

3.3推行内外并蓄的人才政策

国内游艇企业应该以开放的人才政策吸引人才、接纳人才、发现和培养人才,尽快形成合理的人才机制,带动企业的持续发展。

大胆从国际上引进“外才”,涉及管理、技术、品牌和营销等各方面。通过“借脑”,加快提高国内游艇设计、制造和服务水平,提升企业人力资本质量。同时,企业也应为来自国外的设计、研发人员提供良好的生活和工作条件,逐步积累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的软实力。

当然,解决人才瓶颈问题的根本,还在于立足本土“育脑”,构建游艇产业专业人才教育和培训体系。特别是专业的技能型人员,要加快本土人才的培养和储备工作,提升本土人才的研发能力和技术水平,不能一味靠引进海外技术和人才,而应该在学习和引进的基础上,培养新人,创造新技术,走自主研发的道路。

另外,可以尝试“订单培养”的模式,形成以产业人才需求为导向,政、校、企三方合作,产学研结合的联合办学机制,培养一批在生产、管理、服务第一线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技能型人才,尽早解决游艇产业人才匮乏的问题[3]。

3.4 创造一切机会拓宽融资渠道

头顶中国“游艇第一股”光环的珠海太阳鸟游艇股份有限公司2010年9月28日在创业板正式挂牌上市,在发行市盈率高达96倍的情况下首日涨幅仍达到17.38%。严格意义上讲,游艇业受到资本市场关注,并不是始于太阳鸟的上市。在去年年中,以船舶设计为主业的创业板企业上海佳豪宣布成立游艇发展公司[4]。两创业板的收益令其他游艇企业颇感振奋,也为中小型游艇企业的融资指明了一条新的道路。

借用资本市场,走资本经营之路,企业才能更快的做大做强。拥有一定高新技术的游艇企业不妨创造条件在国内外证券市场上寻找机会,也可以在适当的阶段引进有实力的投资者或风险投资。当然,任何融资渠道都离不开政府的扶持,政府的税收政策、中小企业的贷款扶持、上市公司的审批等等都对企业的发展有着决定性的影响,游艇制造企业可以联合起来争取政府的大力支持。

参考文献

[1] 中国船舶工业行业协会船艇分会, 上海船舶工业行业协会. 2009 -2010年中国游艇产业发展综述报告[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2010

[2] 甘丰录.游艇企业小打小闹难有作为[N].中国船舶报,2007,4,27

制造业的发展现状范文2

【关键词】机械制造;技术特点;发展方向

我国正处于经济发展的关键时期,制造技术是我们的薄弱环节。只有跟上先进制造技术的世界潮流,将其放在战略优先地位,并以足够的力度予以实施,才能尽快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1.我国机械制造技术发展的现状分析

机械制造技术是研究产品设计、生产、加工制造、销售使用、维修服务乃至回收再生的整个过程的工程学科,是以提高质量、效益、竞争力为目标,包含物质流、信息流和能量流的完整的系统工程。

20世纪70年代以前,产品的技术相对比较简单,一个新产品上市,很快就会有相同功能的产品跟着上市。20世纪80年代以后,随着市场全球化的进一步发展,市场竞争变得越来越激烈。

20世纪90年代初,随着CIMS技术的大力推广应用,包括有CIMS实验工程中心和7个开放实验室的研究环境已建成。在全国范围内,部署了CIMS的若干研究项目,诸如CIMS软件工程与标准化、开放式系统结构与发展战略,CIMS总体与集成技术、产品设计自动化、工艺设计自动化、柔性制造技术、管理与决策信息系统、质量保证技术、网络与数据库技术以及系统理论和方法等均取得了丰硕成果,获得不同程度的进展。但因大部分大型机械制造企业和绝大部分中小型机械制造企业主要限于CAD和管理信息系统,底层基础自动化还十分薄弱,数控机床由于编程复杂,还没有真正发挥作用。因此,与工业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制造业仍然存在一个阶段性的整体上的差距。

目前,我国已加入WTO,机械制造业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与新的机遇。因此,我国机械制造业不能单纯的沿着20世纪凸轮及其机构为基础采用专用机床、专用夹具、专用刀具组成的流水式生产线—刚性自动化发展。而是要全面拓展,面向五化发展,即全球化、网络化、虚拟化、自动化、绿色化。

2.机械制造技术的特点

做好基础自动化的工作仍是我国制造企业一项十分紧迫而艰巨的任务。但加工中心无论是数量还是利用率都很低。可编程控制器的使用并不普及,工业机器人的应用还很有限。因此,我们要立足于我国的实际情况,在看到国际上制造业发展趋势的同时扎扎实实地做好基础工作。

2.1机械制造技术是一个系统工程

先进制造技术特别强调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传感技术、自动化技术、新材料技术和现代系统管理技术在产品设计、制造和生产组织管理、销售及售后服务等方面的应用。它要不断吸收各种高新技术成果与传统制造技术相结合,使制造技术成为能驾驭生产过程的物质流、能量流和信息流的系统工程。

2.2机械制造技术是一个综合性技术

先进制造技术应用的目标是为了提高企业竞争和促进国家经济和综合实力的增长。因此,它并不限于制造过程本身,它涉及产品从市场调研、产品开发及工艺设计、生产准备、加工制造、售后服务等产品寿命周期的所有内容,并将它们结合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以便提高制造业的综合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2.3机械制造技术是市场竞争要素的统一体

市场竞争的核心是如何提高生产率。随着市场全球化的进一步发展,20世纪80年代以后,制造业要赢得市场竞争的主要矛盾已经从提高劳动生产率转变为以时间为核心的时间、成本和质量的三要素的矛盾。先进制造技术把这三个矛盾有机结合起来,使三者达到了统一。

2.4机械制造技术是一个世界性技术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全球市场的形成,发达国家通过金融、经济、科技手段争夺市场,倾销产品,输出资本,使得市场竞争变得越来越激烈,为适应这种激烈的市场竞争,一个国家的先进制造技术应具有世界先进水平,应能支持该国制造业在全球市场的竞争力。同时,机械制造技术是面向21世纪的技术,应与现代高新技术相结合,应是有明确范畴的新的技术领域。

3.我国机械制造技术的发展方向

先进制造技术是制造技术的最新发展阶段,是由传统的制造技术发展起来的,既保持了过去制造技术中的有效要素,又要不断吸收各种高新技术成果,并渗透到产品生产的所有领域及其全部过程。

20世纪80年代,随着扫描显微镜的发明和使用,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进入纳米尺度,纳米技术是指实现纳米级精度,是一种在纳米尺度上研究原子和分子结构,物质特性及相互作用与运动,并运用这种技术为人类服务的高新技术,纳米技术对制造业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其应用范围将非常广泛,包括纳米材料技术、纳米加工技术、纳米装配技术和纳米测量技术等。

超精密加工的加工精度在2000年已达到纳米级,在21世纪初开发的分子束生长技术、离子注入技术和材料合成、扫描隧道工程(STE)可使加工精度达到0.0003~0.0001μm,现在精密工程 正向其终极目标—原子级精度的加工逼近,也就是说,可以做到移动原子级别的加工。

现代机械制造技术的发展主要表现在两个方向上:一是精密工程技术,以超精密加工的前沿部分、微细加工、纳米技术为代表,将进入微型机械电子技术和微型机器人的时代;二是机械制造的高度自动化,以CIMS和敏捷制造等的进一步发展为代表。

(1)精密成形技术成形制造技术包括铸造、焊接、塑性加工等。精密成形技术包括:精密铸造(湿膜精密成形铸造、刚型精密成形铸造、高精度造芯)、精密锻压(冷湿精密成形、精密冲裁)、精密热塑性成形、精密焊接与切割等。

(2)无切削液加工无切削液加工的主要应用领域是机械加工行业,无切削液加工简化了工艺、减少了成本并消除了冷却液带来的一系列问题,如废液排放和回收等等。

(3)快速成形技术快速原型零件制造技术(RPM),其设计突破了传统加工技术所采用的材料去除的原则,而采用添加、累积的原理。其代表性技术有分层实体制造(LOM),熔化沉积制造(FDM)等等。

由于以上工艺和技术不仅减少了原材料和能源的耗用量或缩短了开发周期、减少了成本,而且有些工艺的改进对环境起到保护作用,因此被称为绿色制造工艺。绿色制造是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在制造业中的体现。这一切除了工艺革新外,还必须依靠信息技术,通过计算机的模拟、仿真,才能实现。

制造业的发展现状范文3

关键词:造纸行业;现状;绿色发展

引言

在我们国家造纸工业快速发展的过程中,由于盲目扩张,导致出现了严重的资源浪费、能源消耗还有环境污染问题,本文通过对当前我们国家造纸行业发展现状进行分析,提出了我们国家造纸行业在今后的发展方向。

1纸及纸板生产和消费情况

据我们国家统计局在2017年的统计数据,我们国家截止2017年造纸企业共有2754家,总收入超2000万美元,相较于2016年而言,减少了3家企业。造纸行业同比增长3.90%,资产的负债比率有所下降。在我们国家当中,有很多的中小型造纸企业。从2017年至今,我们国家中小型造纸企业的造纸产量大约占到总造纸产量的一半左右。因为造纸行业的供应紧张且纸制品价格的提升,对于中小型企业造成了严重的冲击,并慢慢的退出来造纸市场。在最近几年,造纸行业的经济规模正在不断的增长,行业盈利能力有所提升。

2纸浆生产和消费情况

作为重要的造纸原料,纸浆其产量以及质量对整个造纸行业的发展都是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一直以来,由于废纸纸浆其成本较低且环保,所以就成为了我们国家造纸行业的重要原料之一。尤其在近几年当中,对于废纸浆的消费比重逐年上升。到2017年,我们国家的纸浆消费总量就已经达到了10051吨,而在其中废纸浆就占到了6329吨,占比为62.7%。但是,因为废纸回收行业没有较为成熟的体系,且环保的意识不高,所以在我们国家当中对于废纸的分类并不明确,虽然对于废纸有着较高的利用率,但是回收率并不高。还有,因为在我们国家当中,纸浆主要有草浆、废纸浆、竹浆还有一些木纤维,而这些原料受到条件的制约对我们国家造纸行业的影响也较大。对于废纸浆的利用率虽然在逐年上升,但是在造纸行业当中对于木浆的使用并无较大变化。而受到国内木材短缺等因素的影响,对于造纸行业的发展有着较大的限制作用。森林资源总量相对较少,森林质量和林地生产力较低,可用用材林面积仅占13%。森林资源的短缺导致了木材资源的供求矛盾。我们国家所生产的纸浆远远无法满足国内的消费需求。在2017年,我们国家消费的纸浆总量为10051万吨,在其中废纸浆、木浆还有非木浆分别占6302、3152、597万吨。通过对纸浆其来源进行分析发现,我们国家的木浆为1040万吨,进口的木浆为2112万段,国内废纸浆4239万吨,进口废纸浆2063万吨。就目前而言我们国家在纸浆的生产能力方面依旧存在一些不足,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国家造纸行业就必须要以进口的方式来获取到造纸原料。自2010年至今,我们国家木浆每年的增长率为5.62%,而进口木浆每年增长率为9.06%,我们国家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木浆进口国。而在这种情况下,无疑会带来很多的风险,比如贸易开放、政治因素以及汇率等方面的影响。总而言之,我们多家造纸行业必须要减少对纸浆进口的依赖,减少潜在风险,保障造纸行业的稳定发展。

3能源消费和资源利用情况

就当前而言,虽然我们国家造纸行业正在不断的发展进步,但是在造纸行业发展的过程中,由于存在着资源浪费、环境污染等问题,导致我们国家所面临的环境压力也在不断的增大。虽然从2006年到2015年之间,我们国家的造纸行业也是加强了对于环保问题的重视,标准煤耗从0.58t下降到0.38t,但是环境问题依旧较为严峻。造纸行业的发展和水资源有着非常大的关系,造纸生产每年都会消耗大量的水资源。在2015年,造纸行业的总用水量达到了11831亿吨,淡水占28.98亿吨,回收利用水占89.37亿吨。废水的排放量较2010年减少了15.7亿吨,cod排放减少了61.7万吨。在有些大型企业当中,对于水资源的回收利用率水平已和国际先进水平相当。但是一些中小型企业在水资源的回收利用方面依旧存在着较大的问题。因此我们国家造纸行业整体对于水资源的回收利用率并不高。

制造业的发展现状范文4

【论文关键词】浙江;生产业;制造业;融合互动发展;现状;对策

2008年以来,浙江省学界、企业界、政府关于发展浙江生产、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的研究十分活跃,无论是理论研究还是实践探索都取得了积极进展,诞生了大量重要的研究成果,为各级政府的宏观决策特别是“十二五”规划的制定,为有关企业发展思路、发展方向的引导,都起到了重要的咨询、借鉴、理论支持作用。本人在参与“面向区域制造业基地开展集成服务、实现生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融合互动发展——浙江物产集团推进传统流通模式战略转型、全面融入区域制造业的实践探索”课题研究中,承担了浙江生产业与制造业融合互动发展问题的研究任务,形成了课题研究报告中的第一部分内容——“浙江生产业与制造业融合互动发展研究成果综述”,本文拟对该部分中“目前浙江生产业与制造业融合互动发展的现状与主要对策”作一简要地归纳与概括,以推动这一问题研究的深入开展。

一、浙江生产业与制造业融合互动发展的现状

1.生产业与制造业的融合互动发展的整体势头良好

生产业与制造业的融合互动发展主要表现为生产业融入制造业、提升制造业的过程,而制造业的发展反过来又为生产业创造市场需求、提供发展空间。近年来,浙江生产业与制造业的融合互动发展呈现出了较好的发展态势:首先,生产业增长较快,生产业结构不断得到优化。2007年浙江生产业实现的增加值约为3858.17亿元,占服务业产值的比重为49.7%,占浙江GDP增加值比重约为20.5%,比2004年增长了3个百分点。生产业中,金融、科技研发等技术含量高的现代生产行业增长很快,2004-2007年金融业增加值年均增长27.2%,比生产业平均增速高16.3个百分点,金融业增加值占生产业增加值的比重为27.0%,比2004年提高3.5个百分点;科学研究、技术服务、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租赁和商务服务等行业增速超过服务业平均增速,在生产业中比重也不断提升;批发业等传统行业所占比重呈下降态势,从2004年的31.2%下降到2007年的27.6%,比服务业平均增速降低了7个百分点。其次,生产业布局呈集聚态势。围绕现代制造业基地建设的战略目标和任务,各地加快生产业的发展步伐,初步形成了一些生产业集聚区。杭州高新技术开发区集聚了1000多家软件企业,成为国家11软件产业基地之一,2007年杭州高新区软件及相关服务收入228亿元,占杭州市的95%以上。宁波港口物流业发展较快,2007年货物吞吐量达3.4亿吨,集装箱吞吐量935.0万标箱,同比增长11.1%和32.3%,形成了北仑、江东、镇海港区等物流业集聚区块。台州构建先进制造业服务集聚区,温州、嘉兴科技城建设初具规模,义乌国际小商品采购中心影响力不断扩大,其他各类综合性、专业性生产业集聚区正在加快形成。再次,生产业投资增长快于二产和服务业平均水平。生产业正在成为浙江的投资热点,投资增长速度明显加快,2004-2007年生产业限额以上投资增长26.5%,比服务业平均水平高14.0个百分点,比二产高14.2个百分点(根据浙江省发改委课题成果整理,2008)。

2.生产业发展存在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

近年来浙江的生产业虽然发展较快,但同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以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要求相比较,生产业发展仍显滞后。主要表现为:一是生产业比重偏低、质量和水平亟待提高。目前发达国家生产业产值占GDP比重为50%左右,占服务业比重为70%的左右;在我国北京、上海等中心城市,生产业产值占GDP比重也已经接近50%。而浙江2007年服务业产值占GDP比重仅为40.4%,生产业占服务业比重为49.7%,生产业占GDP的比重为20.5%,这些都大大低于发达国家相应的比重水平;不仅如此,传统的生产业比重较高,现代性生产服务业的优势不够明显。很显然,生产业成为浙江产业结构中的一条短腿,与制造业的发展不相适应。二是制造业的生产需求不足。生产业的发展有赖于制造业发展中研发设计服务、物流服务、营销服务、培训服务、软件与信息服务、金融与保险服务、财务与法律服务等生产需求的拉动,而生产的需求状况又取决于制造业链条各个环节的分离、分工与专业化的程度。浙江制造业在结构上以劳动密集型的轻纺等传统制造业为主,在企业组织形式上以中小型民营企业为主,在技术上以模仿型的创新为主,在经济增长方式上以粗放型的规模扩张为主,这些特点决定了浙江大多数制造业企业缺乏技术创新能力和自主知识产权,产品的科技含量、附加值不高,因而对现代生产的需求显得不足。三是由于多种原因导致制造业企业的服务外包程度不高。比如由于“小而全”、“大而全”的小农思想影响,由于服务外包费用偏高,由于缺乏服务信用保证等因素制约,量本应通过外包方式完成的服务活动往往由制造业企业内部来消化完成,这就限制了生产业市场需求的拓展。四是生产业的发展受土地、人才和资金等要素制约严重。浙江人多地少,土地资源历来紧缺,特别是生产业大都为商业用地,取得用地资格困难,用地价格较高;人才制约表现为领军型、管理型、复合型高级人才极为缺乏,比如软件行业一般工程师过剩,而架构工程师稀缺;资金制约表现为融资难问题突出,即由于生产业以无形服务为主,缺少可供抵押的固定资产,较难获得银行贷款和信用担保机构的融资担保,相对于制造企业,生产企业融资难度大、获得融资的机会较少(根据浙江省发改委课题成果整理,2008)。

3.众多制造业企业发展面临着诸多困难与挑战

当前,浙江制造业企业发展主要面临以下的困难与挑战:一是制造业研发投入少、创新能力不强。国际竞争力战略权威波特教授把经济发展阶段划分为生产要素驱动阶段、投资驱动阶段、创新导向阶段和财富驱动阶段等四个递进阶段。长期来,浙江依靠质优价廉的劳动力、土地、商务成本,以及大规模的投资和出口需求,推动了浙江经济(主要是制造业)长达30年的高速增长。目前,浙江经济制造业增长中资本的边际效益已在明显持续下降,科技进步、劳动力素质等创新因素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凸现,这表明浙江制造业的发展不能再走那种依靠规模扩张推动经济增长的老路。制造业的技术研发投入是技术创新的保证,目前浙江创新型制造企业平均研发支出仅为607.1万元,不到上海的1/4,也远低于广东、江苏、山东等兄弟省市。目前浙江的产品创新和工艺创新中,除集成创新外,原始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二是制造业处于价值链低端、国际竞争力不强。我国加入WTO,浙江对外开放已进入到一个新阶段,浙江制造业的外贸依存度超过70%,全球经济波动对浙江制造业的影响越来越大,“国内竞争国际化、国际竞争国内化”趋势全面显现。浙江的制造业主要从事劳动密集型、低附加值、低技术含量的日用消费品和耐用消费品的生产,在国际分工中处于国际产业价值链的低端位置,面对占据资本、市场网络、品牌等优势的跨国公司,浙江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不强,正面临着“被动全球化”的困境。三是制造业布局分散、都市圈经济效应没有形成。目前,全球大量的高端生产要素正在加速向国际化城市集聚,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制造业主要以都市经济圈、中心城市、高水平的开发区作为参与国际竞争载体;目前浙江制造业的分布还是以中心镇、县域经济和工业园区为主,都市经济圈培育才刚刚起步,中心城市功能薄弱,在以集聚科技人才、企业家、高科技产业、资本等高级生产要素为实质的城市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四是制造业结构层次低、不利于现代生产业的发展。浙江制造业在经济结构中的比重高,但高附加值产业、装备制造业和高技术产业比重低,劳动密集型的传统制造业占大头。这种制造业结构特征不仅影响了制造业自身的竞争力,而且不利于现代生产业的发展。发达国家生产业发达主要原因在于有发达的附加值高、出口比重高的装备制造业及高新技术产业作为支撑。浙江的制造业结构层次低、利润薄弱,制造业上游的研发采购和下游的产品运输、市场销售和售后服务是制造业企业重要的利润源,所以这些环节外包的动力与空间不足,制造业对生产业的促进作用不大,直接影响了现代生产业的发展(根据李鸣成果整理,2008)。 转贴于

二、浙江加快生产业与制造业融合互动发展的战略对策

浙江生产业的发展滞后于制造业的发展,对制造业的支撑和提升作用不足,而制造业以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为主、高技术产业和装备制造业比重低,又制约着现代生产业水平的提高,二者形成了一种互相影响、互相制约不良循环。如何打破这一不良循环?浙江理论界、企业界和政府部门普遍认为,在产业结构战略上必须突出生产业与先进制造业的“协同发展”;在战略地位上要“双轮驱动”,把发展生产业与先进制造业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在战略措施上要强化生产业与先进制造业的融合互动发展。

1.大力发展生产业,为制造业的发展和提升创造有利条件

加快发展生产业,有利于充分发挥对制造业的支撑和提升作用,促进先进制造业和现代生产业互促并进;有利于形成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和增长点,促进经济综合实力的整体跃升。现阶段发展浙江现代生产业,必须围绕改造传统产业这一重心来展开,从浙江生产业发展的现实基础和制造业发展的实际需求看,今后一个时期浙江生产业的发展重点是金融服务业、现代物流业、信息服务业、科技服务业、商务服务业、商贸流通业六个行业。政府要对生产业的发展科学布局,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推动现代生产业的快速发展。

(1)优化布局,促进现代生产业集聚发展。集聚发展是现代产业发展的一般规律,浙江生产业的集聚发展应当形成三大空间集聚格局,一是要向产业带集聚。浙江长期发展中形成了环杭州湾、温台沿海和金衢丽高速公路沿线三大产业带,环杭州湾产业带制造业发达,教育资源、高端人才相对密集,应当重点培育科技研发、创意设计、金融、教育培训、文化传媒等技术密集型生产业,大力发展海港、空港物流和其他专业物流平台。温台沿海产业带要立足海洋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港口物流业,同时针对民营经济发达、中小企业众多的产业集群特征,积极发展科技、培训、流通、融资等专业化服务。金衢丽高速公路沿线产业带要借助良好的专业市场基础,着力推进国际商贸、会展等生产业,依托高速公路和铁路,大力发展交通枢纽型物流。二是要向中心城市和产业集群集聚。杭州、宁波、温州、浙中城市群四大区域性中心城市要重点发展金融、科技研发、创意设计等科技含量高、带动作用强的生产业,服务本地产业的同时,强化对周边区域的辐射带动;围绕产业集群加快构建区域生产体系,既立足本地产业集群,又能在更大范围内整合资源,形成既便捷又经济的服务体系。三是要向现代服务业集聚区集聚。现代服务业集聚区是以一种或几种服务产业为核心,以信息化为基础,形成服务企业集聚的特定区域。要着力在传统工业集聚区外,全方位、高品质打造现代生产业集聚区,为实现生产业的快速集聚提供承载空间。

(2)要努力完善生产业发展的市场环境。一是要强化规划,引导集聚。政府要编制并且督促实施生产业发展规划,加快培育若干特色鲜明的生产业集聚区,强化集聚区对周边生产企业的吸引整合,推动具有共同区位指向、产业关联度强的生产业企业向集聚区集中。二是要建立规范的生产业管理制度。要根据不同产业特点,制定相应的市场准入制度,对不同所有者资本一视同仁,打破垄断、促进生产业的竞争;要创新生产业的管理体制,克服当前存在的交叉管理,建立合力推进生产业发展。三是要完善政策,加强扶持。要建立与工业同等的财税、金融、电价、土地等政策扶持体系,特别对重点产业、集聚区建设以及制造业服务外包分离等关键领域,要制定有利的财政、税收、用地、融资促进政策。四是要强化培训,保障人才。要建立完善的人才培养机制;形成多层次的人才培训体系和科学的人力资源开发利用体系;推动人才加速集聚、有序流动。五是要扩大开放,提升层次。要加大招商选资力度,着力吸引国内外知名生产企业尤其是跨国公司来浙江投资设立地区总部或分支机构,引进资金的同时,更加注重引进先进的运作方式和管理经验,提升生产业的发展水平;要积极承接服务外包,加快培育一批具备国际资质的服务外包企业,形成一批外包产业基地;要支持有实力的服务企业开展跨国经营,建立健全国际营销网络(根据浙江省发改委、浙江省经贸委课题成果整理,2008)。

2.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为生产业的发展创造更大空间

改革开放以来,浙江制造业的结构特点是中小民营企业为主、以劳动密集型的轻纺工业等生活消费品的生产为主,制造业的层次低,产品的档次和附加值低。这种制造业结构特点在“九五”以前我国处于温饱型社会时期,能较好地适应和满足人民“吃穿用”为主的消费水平和消费结构。然而,进入“九五”以后随着我国温饱型社会向小康型社会的过度,居民对“吃穿用”的消费需求开始出现相对下降,对住房、汽车、电子通讯产品、高等教育的需求迅速增长。面对国内消费水平和消费结构的明显转变,浙江没有及时调整原有的产业结构,而是利用我国加入WTO的有利时机,实施了通过扩大外需来替代内需的发展策略(史晋川,2008)。然而,随着劳动力工资、能源和原材料价格上涨,建设用地紧缺,节能减排约束加强,浙江经济运行环境趋紧;同时国际贸易保护主义不断抬头,发达国家针对浙江出口产品的反倾销案件有增无减,特别是2008年下半年以来发端于美国的金融危机正在引发全球经济明显衰退,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不断升值,我国外贸出口大幅度减少,作为对外贸易依存度很高的浙江制造业,正在遇到前所未有的压力和挑战。浙江要成功应对这些挑战,就必须通过大力发展现代生产业和技术创新来改造和提升传统制造业,通过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适度的新型重化工业来实现制造业结构的战略升级,通过制造业内涵的不断提升来完成制造业从传统低端、低附加值制造到现代高端、高附加值制造的转变。为此,必须采取的主要措施至少有以下四个方面(根据浙江省委宣传部、社科联课题成果整理,2008):

(1)加快装备制造与高新产业发展,使之成为新的优势主导产业。要以发展先进制造业为契机,加快掌握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装备制造业核心技术,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装备制造业大企业大集团和产业集群,开发一批具有先导作用和能大幅度提高产业附加值的高新技术产业,建立一批具有技术密集、资本密集和高经济效益等特征的高新技术产业基地,促进装备制造业向制造集约化、设备成套化、服务网络化发展,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向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渗透,使浙江成为全国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

(2)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促进传统产业竞争力的提升。要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使传统产业的生产工艺、产业形态、产品性能发生重大革新,促使传统制造业向高附加值制造业方向发展。运用电子信息、现代生物、新材料、高效节能及新型环保等高新技术,改造机械、化工、纺织丝绸、轻工食品、建筑建材等传统产业,增强传统产业的竞争能力。

制造业的发展现状范文5

>> 我国体育用品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分析 产业链战略视阈下我国体育用品制造业的潜在危机与谋划 运用“SWOT”分析法探究我国体育用品业发展趋势及对策 我国体育用品制造业的集群化发展优势及其政府职能研究 我国民营体育用品制造业发展的对策分析 加快我国体育用品制造业转型升级的问题和对策 我国体育用品业发展现状及发展研究 我国体育用品业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我国体育用品业发展现状分析 “新常态”背景下我国小微制造业企业发展研究 文化体育用品制造业发展初探 人民币汇率变动对我国体育用品制造业出口贸易结构的影响 我国体育用品业国际竞争力影响因素分析及对策探讨 我国体育用品业发展前景的探索与对策研究 中国体育用品制造业资本结构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 阿迪达斯并购锐步对我国体育用品业的影响分析 我国体育用品行业发展研究 我国体育用品市场营销分析 我国体育用品产业集群发展及政府政策研究 我国体育用品市场发展的现状、问题及对策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2016.07.02

[5]胡波波.我国与周边若干国家和地区工业用地价格的比较及实施策略[D].杭州 :浙江大学,2007

[6]杨再惠.提高我国体育用品业国际竞争力的对策研究[J].体育科学,2005,25(8):16-20

[7]林毅夫.繁荣的求索[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23-37

[8]吴洁.从“阿迪达斯关闭中国工厂”事件看我国体育用品制造业如何应对产业转移[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3,47(6):36-39

[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土资源部.2011中国国土资源公报[R].2012

制造业的发展现状范文6

[关键词] 制造业;物流业;共生路径

[DOI] 10.13939/ki.zgsc.2015.08.062

制造业与物流业的共生发展,不仅能增强两产业的组织协调能力,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还能优化升级产业结构,从而实现经济的又好又快发展。如何实现制造业与物流业的共生,不少学者对两产业的关系及发展现状进行了研究[1],并对其联动发展模式和路径发表了见解[2] [3]。有的学者基于共生理论提出了两产业联动发展的可行路径及对策[4] [5]。同时认为,两产业的联动发展有系统性和协同演化规律[6],两产业要良性互动必须有创新的物流服务机制及模式 [7]。总之,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关系的实质就是共生关系 [8],两产业共生对经济发展具有重大的推动作用。

虽然有不少学者对制造业与物流业的关系及共生发展进行了研究,但针对贵州省地区的研究是少之又少。本文对贵州省制造业与物流业的发展现状、共生方式及共生动因进行研究,进而对两产业的发展提供合适的共生路径。

1 贵州省制造业与物流业发展现状

与以往相比,贵州制造业与物流业的发展水平明显提高。一方面,部分制造企业开始从全局出发,在积极生产的基础上,对物流功能进行整合优化,以便两产业更好地衔接。另一方面,部分物流业也积极融入制造企业的物流业务全过程,形成共生发展的新趋势。但两产业在发展过程中仍会出现一些问题。首先,一些制造企业继承了“大而全”、“小而全”的传统生产运作模式,物流自营的比例较大,导致制造业的物流释放度不够。其次,物流企业总体呈现“小、差、散、弱”的状态,一体化能力弱,不能满足制造业的全方位需要。最后,信息不对称,不利于产业间的沟通发展。

虽然贵州省制造业与物流业的发展存在问题,但总体向前迈进。由于贵州省制造业与物流业发展相对集中,且主要集聚在工业园区内,所以,贵州省工业园区的制造业与物流业共生发展状况基本就代表了整个贵州的制造业与物流业的共生现状。本文以贵州省主要工业园区为代表,通过园区的两产业发展现状来反映整个贵州省的制造业与物流业共生发展状况(见表1)。

从表1看出,贵州主要工业园区的制造业与物流业逐步向前发展,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总体上,制造业与物流业相互配合、相互促进,实现了共同发展。

2 贵州制造业与物流业共生的方式

制造业与物流业的共生可以整合优化资源,并能实现协同创新。根据贵州工业园区制造业与物流业的发展现状,可以将其共生方式分为寄生型和互利共生型两种。

2.1 寄生型

以小孟装备制造业生态工业园区的贵州中烟工业公司贵阳卷烟厂为代表,制造业与物流业的共生方式为寄生型。贵阳卷烟厂为扩大市场份额,实行一体化经营,建立了卷烟物流配送中心。贵阳卷烟厂有了自己的物流配送中心,不仅降低了成本,加快了运作效率,还扩大了经营范围,提高了竞争力。

在寄生型模式中,可以避免传统物流职能的分散性带来的困扰,提高效率,但制造企业需要建立专门的物流子公司,投资大、资产专用性强、风险高,并不适合所有的制造企业。由于贵州实力雄厚的制造业并不多,在权衡利弊后,选用这种模式的企业较少。

2.2 互利共生型

在互利共生模式中,双方相互合作、互惠互利、共同发展、进而实现双赢。贵阳市小孟装备制造业生态工业园区、遵义市汇川机电制造工业园区、遵义市湄潭绿色食品工业园区等主要选择互利共生模式。

物流外包是一种典型的互利共生型模式。在这种模式中,制造业企业将非核心业务外包给物流公司,自己则专注于核心业务,进而实现资源互补,缩短产品生产周期,降低生产成本,提高核心竞争力及经济效益。

以贵州海尔电器有限公司为例,主要进行冰箱的生产和销售。近年来,贵州海尔电器畅销全国,部分原因在于和贵州商储的友好合作。贵州商储有三股道铁路专用线,仓库8万平方米,新建商场1.2万平方米,并拥有大型起吊设备装卸机械和大量的货运车辆,主要从事国内外货物运输和商品代运代储等业务。贵州商储与海尔电器有限公司的合作,不仅为海尔公司提供省内物流配送,还进行园内的物流配送。在贵州商储与贵州海尔电器有限公司的共生合作中,不仅提高了海尔公司的生产效率,扩大了产品的销售范围,拥有了消费者的忠诚度,还提升了贵州商储的品牌形象,扩大了业务范围,获得了经济效益。

3 贵州省制造业与物流业共生动因

3.1 内部动因

共生是降低制造业成本及实现制造业产业升级的必然需求,是物流需求释放及促进专业化物流发展的重要手段。一方面,制造企业对物流进行外包,形成社会化物流需求,拉长并优化产业链。物流业的发展离不开制造业的支持,只有提高制造业物流需求释放度,才能更好地促进贵州制造业与物流业的共生。另一方面,贵州的物流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有效需求不足,影响了整体水平的提高。通过两产业的共生,物流企业可以运用管理模式创新、运作方法创新,帮助制造企业提高运作效率,从而提升专业化水平。

总之,物流业是制造业的“引擎”,制造业的发展升级需要物流业的协同配合;制造业是物流业的“上帝”,物流业的发展离不开制造业的支撑。制造业与物流业的共生是两业满足各自需求的结果,用图1可以简单描述两产业共生的内部动因。

3.2 外部动因

随着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先进制造业对贵州制造业“大而全”、“小而全”的传统经营模式产生了巨大的挑战,制造业传统的物流自营模式已不能适应现代化大生产的需要。

共生符合国家的发展策略需求。2009年,国家把“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确定为振兴物流业的重点工程。2010年,国家又《关于促进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的意见》。这些政策表明国家对制造业与物流业共生的重视。

共生能提高贵州经济的运行质量。共生有助于实现贵州省制造业与物流业双赢,不仅可以减少社会物流成本占GDP的比例,还可以提高物流保障程度。总之,共生有助于改善制造业与物流业的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进而提高贵州省经济发展水平。

4 贵州省制造业与物流业可供选择的共生路径

制造业与物流业的共生发展从无到有、从劣到优,是逐步完善、不断演进的过程。根据贵州省制造业与物流业的发展现状、共生方式及共生动因,本文以小孟装备制造业生态工业园区、遵义市湄潭绿色食品工业园区为代表,为贵州省制造业与物流业提供可供选择的共生路径。

4.1 以小孟装备制造业生态工业园区为代表的共生路径

小孟装备制造业生态工业园区主要以发展特种车辆和工程机械为主的装备制造业,共生方式以互利共生为主、寄生为辅。

此类制造业与物流业的共生路径为以下三个发展期。

4.1.1 初创期:建立专业化集聚区,实现配套发展

制造业与物流业大量相关企业日益集聚在某一特定区域,形成专业化集聚区,不仅能实现专业化生产及规模经营,还能实现资源共享,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利润。同时,产业集聚区内部加强竞争机制,形成优胜劣汰的机制,刺激企业不断进行创新及技术改进,此外还能获得外部规模经济,形成更多的创新及生产活力,从而促进制造业与物流业的共生发展。

小孟装备制造业生态工业园区以装备制造业为主,其制造业工序繁杂、产业链条长,同时属于资本密集、劳动密集、技术密集性产业,需要配套物流业的支持。因此,装备制造业可利用集聚优势建立专业化产业集聚区,加强产业集聚度,并在集聚区内集中生产,从整体上增强对制造业配套物流业的需求。小孟装备制造业生态工业园区的周围建立配套的物流园区,实现了制造业与物流业的共生发展,二者发展相辅相成、相互依赖。

4.1.2 发展期:集中汇总物流需求,实现产业无缝链接

小孟装备制造业生态工业园区内的制造业企业可以把分散在各个企业、各个部门及各个职能的物流需求进行集中整合优化,同时转化为专业化及社会化的物流需求,进而实现制造业与物流业的无缝链接。园区内制造业与物流业的完美对接,能让制造业更大程度地提高物流释放度,同时让物流业更好地承接制造业的物流需求,从而实现双方友好的合作。集中汇总园区内装备制造业的物流需求,不仅能降低成本,进行集中化经营,还能把制造企业与物流企业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实现共赢。

4.1.3 成熟期:创造产业生态系统,增强产业共生能力

小孟装备制造业生态工业园区可以在园区内建立产业生态系统,即建立由制造业企业与物流业等服务业组成的群落,利用制造业与物流业的互补功能,优化产业结构,以最小成本实现最大效益。通过工业园区创造一个产业生态系统来协同企业的行为,进而更好地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同时增强贵州物流业与制造业的产业生态系统协同方式的创新能力。

在物流业与制造业的产业生态系统内,不同企业间既竞争又合作,既独立进行生产,又与产业系统内部不同企业进行知识交流与资源共享,同时还可借鉴成功经验,实现协同创新。此外,在产业生态系统内部,制造企业与物流企业可以根据顾客需求,在工业园区内进行模块化操作,围绕着顾客需求不断创新,并且通过积极的创新来增强产业共生能力。

4.2 以湄潭绿色食品工业园区为代表的共生路径

遵义市湄潭绿色食品工业园区以发展农副食品加工业、食品制造业、烟酒制造业、酒和精制茶制造业、医药制造业等制造业为主,共生方式为互利共生型,此类制造业与物流业的共生路径为以下两个发展期。

4.2.1 前期:建立公共信息平台,实现信息共享

以绿色食品为主的制造企业,其发展不仅要有质量保证,还需要良好的信息渠道。而良好的信息渠道,则需要制造业与物流业建立公共信息平台,进而实现市场资源、信息资源、资金资源、技术资源、人力资源与物流资源等各类资源的共享,最大程度地利用资源。因此,园区内在制造业与物流业之间实现信息的畅通无阻,能更好地促进制造业企业与物流业企业的发展。

4.2.2 后期:成立物流协会,提供服务帮助

物流协会一方面挖掘、集中、整合物流资源,拓展综合物流服务领域,另一方面提供教育培训、法律保险、信息咨询、合作交流、管理咨询、鉴定认证、推广宣传、物流交易等服务,进而更好地促进制造业与物流业的发展。在遵义市湄潭绿色食品工业园区内成立物流行业协会,不仅能促进生产、物流、零售行业间、企业间结成牢固稳定的战略联盟,还能致力引进经营管理理念、集成丰富的行业资源、发挥高素质的人才优势、利用现代化科学技术为生产企业、流通企业以及消费者提供高质量的综合物流服务,共同建立现代物流体系。所以,在园区内成立物流协会有利于宣传产品,扩大产品的销售范围,进而促进制造业与物流业的发展。

除了成立物流协会,还必须有金融机构、行业协会、培训机构、贸易协会、创新中心、政府部门、商业服务组织等的支持,才能更好地促进制造业与物流业的发展。

5 结语

在优胜劣汰的市场竞争机制中,制造业与物流业的共生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通过对贵州省制造业与物流业的发展现状、共生方式及共生动因进行分析,本文以小孟装备制造业生态工业园区、遵义市湄潭绿色食品工业园区为代表,对贵州省制造业与物流业的共生提供可供选择的路径。

参考文献:

[1]何明珂.制造业物流发展的新需求[J].中国物流与采购,2008(5).

[2]王珍珍,陈功玉.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的竞合模型研究――基于产业生态系统的视角[J].经济与管理,2009.

[3]彭本红.现代物流业与先进制造业的协同演化研究[J].科技与管理,2009.

[4]吴群.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共生模式及相关对策研究[J].经济问题探索,2011.

[5]郝玉龙,高丽娜.基于共生理论的制造业与物流业的互动发展研究[J].探讨与研究,2011.

[6]闫莉,薛惠锋,陈青.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系统的协同演化模型[J].西安工业大学学报,2011.

[7]刘刚.基于产业互动的制造业物流服务创新研究[J].商业经济与管理,2011.

[8]欧伟强.基于共生网络的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J].大连海事大学学报,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