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供应链论文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供应链论文范文1
论文摘要:供应链金融是一个金融创新的全新领域。分析我国供应链金融在发展中存在的主要业务模式,根据我国在信用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从信用制度建设、全面风险管理提升和加强技术创新等方面构建我国供应链金融信用管理体系的设想。
近年来,我国金融界兴起的供应链金融业务属于金融创新业务。随着现代物流业发展对金融服务创新需求的日益增太,服务于生产、流通和销售的供应链金融服务创新业务实践越来越多,信用管理体系建设的问题成为供应链金融业务创新发展的瓶颈问题。
一、供应链金融的创新业务实践
在我国,对供应链金融创新业务的探索,大致经过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从“物流银行”的设想到“融通仓”概念的提出;第二个阶段,从“仓单质押”业务的尝试到“物流银行”业务的开展;第三个阶段,从“物流银行”业务的开展到供应链金融战略的提出与实施。…在供应链金融创新的实践发展上,我国形成了两条业务发展的主线模式:
其一是基于传统的商业银行贸易融资,结合生产贸易企业的业务特点和实际需求,由商业银行创新业务而提供的结构性贸易融资业务模式。该业务模式通过货权质押、信托收据、保险及公证、货物监管、提货通知、货物回购、资金专户管理、期货保值等一系列结构化设计来掌握货权、监控资金,为提供集物流、信息流、资金流为一体的个性化的组合贸易融资方式。
其二是基于供应链管理模式,通过第三方物流企业(3PL),创新出来的应收账款、应付账款和融通仓等供应链融资模式。这种业务融资模式比结构性贸易融资模式更创新了一步,它是基于供应链金融的思想,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从专注于对企业本身信用风险的评估,转变为对整个供应链及其交易的评估,这样既真正评估了业务的真实风险,同时也使更多的企业能够进入银行的服务范围。
二、供应链金融的信用管理问题
目前国内外关于供应链金融领域的研究和实践都比较活跃,特别是在国内,供应链金融创新实践在不断进行尝试。随着业务的发展,在发展过程中的信用问题凸显出来,信用管理问题阻碍着供应链金融的创新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信用替代的局限。目前以银行为主的供应链金融业务是基于所谓的核心大企业的信用替代而成立的,这在中小企业的融资中表现得很突出。即需要银行融资的中小企业必须和一家值得银行信赖的大企业发生业务往来,从而得到“某种资格的认定”或者借用大企业的信用,使其达到银行认可的资信水平。实际上是中小企业利用大企业的良好信誉与实力以及和银行稳固的信贷关系来为其提供间接的信用担保,从而获得银行的融资支持。虽然在发展中,通过供应链管理建立了诸如“1+N”或者“N+1+N”这样的业务关系,然而这种融资组织管理方式的效果是使更多的金融资源向那些核心集团性企业归集,通常会将核心企业的信用放大,用以对供应链上的企业进行更大的授信来支持该业务的创新开发,这样,信贷风险的聚集扩散效应往往会扩大。因此,仅仅依靠这种信用替代来发展供应链金融是有很大局限性的,也会招致更大的风险,最终阻碍了供应链金融创新的健康发展。
第二,信用管理的局限。在我国,供应链金融创新模式主要是基于传统商业银行业务创新的结构性贸易融资业务模式和基于供应链管理中银行通过与第三方物流企业(3PL)合作的供应链融资模式。虽然这两种创新模式解决了供应链金融业务发展中的许多问题,但目前也显现出发展创新动力不足的态势。在目前的融资模式中,银行为了控制风险,就需要了解企业抵、质押物的规格、型号、质量、原价和净值、销售市场和销售对象以及承销商的情况等,还要查看各种权利凭证的原件、辨别真伪。这些工作不仅费时费力,而且大大超出了银行的日常业务与专业范畴。另外,目前供应链金融创新业务模式的最高收益往往还超过不了传统银行业务模式的收益。因此,以银行为核心的供应链金融创新模式是动力不足的,很难成为银行的主流业务。
第三,技术手段的局限。目前供应链金融仅仅停留在银行和企业的层面上,供应链管理所依赖的网络信息技术目前在银行和企业中很难同步发展,网络信息技术的落后会造成信息不完整准确、业务衔接不顺利流畅,往往还会引致风险的发生,供应链金融信息技术基础的创新问题亟待得到解决。由于供应链管理数据库对于整个供应链上的企业和产、供、存、销、资金具有实时监控的功能,需要具备处理意外事件的能力和满足多方面查询的要求。因此,技术创新问题的解决是供应链金融创新得以顺利发展的关键,而目前的技术手段的局限性是很大的。
第四,信用组织的局限。目前的供应链融资仅仅局限在作为银行对传统业务的一种创新与补充。实践证明,在供应链金融组织中,银行为主体的融资组织形式是有极大局限性的。供应链融资往往会比传统的贸易融资具有更大的风险,传统的贸易融资强调的往往只是特定交易环节供需双方企业的信用状况和贸易的真实背景,而供应链融资不但要强调这一点,而且更加强调整个供应链风险的监控与防范,对供应链各个环节潜在的风险都要加以识别与控制,这就大大增加了管理成本。并且,从目前的供应链金融业务模式来看,供应链融资中的存货大部分是中间产品,具有很强的专用性,不易通过市场来评估其价值,也不易在市场上变现。因此,供应链金融的风险控制更加复杂、所需要的措施也更加全面,而目前的信用组织形式很难满足供应链金融发展的需求。
三、供应链金融的信用管理建设
目前建设好信用管理体系是促进供应链金融创新业务健康发展的一项重要工作,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进行供应链金融信用管理体系的建设。
(一)必须加快供应链金融管理环节中的信用制度建设
1.建立中介信用机构,完善社会征信服务体系。供应链产业的信用问题主要来源于以下两个方面:一是由于供应链产业参与者众多、行业和地区跨度大,容易产生供应链内生性的混乱和不确定因素。体现在既有产品与技术的更新周期频繁、市场需求波动的影响,又有诸如自然灾害、战争与恐怖袭击等外部事件的影响,同时也会遭遇到企业战略的调整冲击,这些不确定因素都会增加供应链自身信用问题的风险。二是供应链产业的白发性扩散作用。由于供应链金融的信用基础是基于供应链整体管理程度和核心企业的管理与信用实力,因此,随着融资工具向上下游延伸,风险也会相应扩散。如果供应链上某一个成员出现了融资方面的问题,就会迅速地蔓延到整个供应链,这对于供应链自身的资金管理和综合管理是非常大的考验,也是对银行信贷管理的极大挑战。由于我国尚未建立完善的征信信用管理体系,供应链金融信用管理问题凸显,如果管理不善,极易引发大的金融灾难。因此,建议尽快建立供应链金融中介信用评级机构,建立基于供应链产业的新型的中小企业投资机构和信用担保服务机构,完善供应链产业的社会征信业务体系。
2.加快供应链信用管理环节法律规章制度建设。目前,我国有关供应链信用管理环节中的法律规章制度的建设严重滞后。有关仓单质押、动产质押和票据业务的法律法规尚有许多空白,期待完善的地方很多。现实法律中,合同法中没有明确地规定仓单的法律地位,真正的仓单流通管理体制还没有建立起来。一般物流企业签发的仓单又没有权威机构认证和监管,仓单的标准化程度低,使用和流通范围十分有限。同时,从我国的“物资银行”、“仓单质押”到“物流银行”、“供应链金融”的金融创新发展模式来看,供应链金融业务中的金融风险预警和防范制度还需要进一步完善,金融立法制度还须进一步健全。
(二)必须把供应链金融信用管理纳入到金融全面风险管理
全面风险管理涵盖了各层次的金融风险,全面风险管理偏好对资源分配起引导作用。它通过准确计量各类风险确定经济资本,通过经济资本的分配决定各类资产规模,改善业务组合的风险与收益配比关系,将有限的资源从效益较差而风险较高的业务上释放出来,为效益更好而风险可控的业务腾出空间oE6]由于供应链涉及不同的行业、不同技术领域和不同的行政区域,这就涵盖了几乎所有的金融风险。因此,供应链金融信用管理必须纳入到金融全面风险管理之中,这样才能有效地管理好供应链出现的风险。
供应链论文范文2
本课题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和学生的特点,构建形成适应高职课程特点及自身系统性、科学性、完整性的课程实践教学体系。主要从以下几点进行教学创新:
(一)教学理念的转变教学理念的转变涉及到两个主体——教师与学生。教师首先要转变教学传统教学理念,不要一直站在讲台上填鸭式教学,作为一名供应链管理老师,应该要具有广泛的知识面,同时也要跟紧时代的步伐,充分了解实时情况,将身边的实例运用到课程当中。当然,要完成这些是需要老师很长的时间,所以,如果条件允许,是可以组建一个供应链管理研讨小组,集思广益,探讨最新的理论以及实例。在这个改进的过程中,少不了学生的支持,在这种教学理念下,需要学生转变传统的学习方法,由被动转为主动学习,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增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能力。高职类部分学生可能不爱学习,但是他们的思维却是很活跃,这就需要老师正确的引导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二)提高教师的知识储备教师的水平在某种程度上就决定着学生的水平,由于供应链管理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这就需要授课教师有丰富的知识储量,可是本校的教师都呈现年轻化的趋势,知识储备量都很有限,也没有副教授和教授进行引导,所以只能依靠青年教师自己多学习,提高自身素质和能力。可通过以下三个途径来学习:1、多阅读国内外的专著,可以丰富课堂的理论基础知识,及时发现和纠正教材中不合理或过时的教学内容。2、充分利用网络来学习。如:关注供应链管理专家、知名的供应链杂志的微博或微信,每天可以获得最新的资讯以及学习到最新的供应链案例分析;也可以去全国高校微课平台或浙江省微课平台去学习优秀教师的授课内容;也可通过慕课的学习来提升专业知识等等。3、参加各项培训。如参加网络培训课程;学习网络直播讲座;观看企业管理者培训视频等等。
(三)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教学方法直接影响着教学质量以及吸引学生学习兴趣的关键所在。传统的讲授法已不适用于供应链管理的教学,这会让学生觉得很枯燥,所以教师要采用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让供应链管理的知识更容易理解。从分析一个案例入手,更深一步认识供应链,除了书本上介绍的案例之外,教师要准备最新的一些供应链管理案例用来教学,将学生带入特定事件的模拟现场进行分析,通过学生的独立思考与集体协作,可以进一步提高其辨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案例教学中,每位学生都应扮演一种角色,真正做到还原现场,通过对案例的演示,学生小组的讨论,教师的提示和指导使学生真正领悟供应链管理的理论知识,同时也检验和锻炼了学生的表达能力、综合能力、创新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还可以采用游戏教学法,如讲解到牛鞭效应时,就可以让学生做“啤酒游戏”。还有视频教学法,最好能找到能将知识点幽默化的视频,让学生能容易理解。
(四)打造魅力课堂只有充满魅力的课堂,才能对学生有吸引力,让学生愿学乐学,这样学习效率才会高。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运用恰当的教学策略来提高教学活动的吸引力,展现教学过程的魅力。首先教师可以学习一些教师礼仪,通过某些言行举止来抓住或强化学生的记忆。其次,教师除了将专业学识带进课堂之外,还需要应将情感、赞赏、微笑、幽默、趣味和公平等融入到课堂上。比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适时地通过言语、脸部表情或肢体语言来展现内容,可以有效的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五)考核方法的多样性目前常用的考核方法是期末闭卷考试,期末考试分占总成绩的70%,平时成绩占30%,以此得出综合成绩为最终成绩。这种方法很难有效的全面考核学生的能力,也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课堂教学效果。所以,现在亟需转变考核方式,可以提高平时成绩所占的百分比,例如,在讲到供应链信息技术时,我们可以将学生分组分别做各项技术的PPT,并且在课堂上演示和讲解,根据他们的表现给出部分平时成绩。这样可以调动大家的学习积极性,也可以让学生更了解所学知识,培养学生的语言组织和表达能力。也可将期末考试改为开卷考试、课程论文或课题方式,着重考查学生理解相关知识,而不是单纯的死记硬背,更加注重对实际问题的分析和解决能力。
二、结语
供应链论文范文3
目前,对物联网还没有一个公认的概念,总体来说它是指利用各种传感器和互联网连接起来的一项新技术。物联网就是利用数据采集设备,如传感器、二维码、电子标签等实现对物体信息的采集,然后组成一个嵌入式网络,通过异构网络的融合技术,通过通讯接口实现嵌入式网络和互联网的对接,实现对物体的监控。物联网的核心思想是:利用各种方法和形式对物体、人、设备进行感知,实现无所不在的感知;实现不同网络接入方式、不同应用系统、不同环境的互联互通和信息共享,提供人性化、个性化的综合信息服务,支持信息数据处理和辅助决策实现智能服务。供应链管理与物联网理念一致,通过信息共享,建立协同关系。因此,物联网对供应链的发展有巨大促进作用。首先,物联网技术帮助物流企业跟踪货物,跟踪运输设备的状态。这些信息共享给上下游后,提高上下游的生产效率,降低成本,实现多赢。其次,供应链上的所有信息在一个平台大集中后,可以利用大数据优化运输路线,优化配载,为物流企业带来价值。通过与物联网技术的结合,智慧物流平台提供感知供应链的能力,可以更智能、更有效地管理物流运输活动的整个过程,帮助企业提高物流过程的可控性,提升物流服务质量。因此,研究物联网在供应链上的应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基于物联网技术的智慧供应链
物联网技术使整个物流供应链管理更精准、高效、智慧、可控、可知及可视。通过物联网等技术的应用,优化业务流程,提升物流服务水平,强化物流精益管理,提高调度智能决策;通过运用摄像头、温湿度和红外线传感等技术手段,实现全环节可视监控;通过RFID技术,对批次物料进行标识和不中断传递,实现物料全过程质量监控和回溯;通过生产过程数据自动采集、自动加工,实现智能信息处理与服务决策,实现整个供应链全面覆盖、全面感知、全程控制、全面提升。“传感监控网络”采集捕获的信息,通过有线网络、无线网络、卫星通信、电信网络、广电网络、蓝牙等多种传输技术和通信网络,快速准确地上报监控信息智能分析系统,分析系统根据预先定义的关于物移、闯入、徘徊、滞留、超速、越界、温/湿/火/水/烟等不同环境异常触控阈值条件,生成不同优先级的警报信息,并以指标、视频、声音、时间等不同维度的信息通报用户。实现对环境、位置、时间三位一体的全方位精细化管理,提高物流仓储管理的安全可控性。通过这样的集成,可以方便地实现:在物流中控室随时检查某个工作间的温、湿度传感标签,温、湿度标签在接收到温、湿度数据后,可以定期向远距离阅读器发送数据,这些数据信息实时传输到监控室的显示屏上。当任何一个监测数据超过事先设置好的警戒线时,就会发出报警提示,监控平台可以在第一时间确定位置,进行有效处理,实现快速响应。另外,可以将监控系统与移动通信技术相结合。在机房出现异常时,利用短消息、邮件、手机或电话振铃等方式进行提醒,充分实现无人值守的远程监控,提高物流现场的管理效率和管理水平。
3智慧供应链平台架构设计
基于物联网技术的智慧供应链平台的总体架构设计思路,以现代物流与供应链管理思想为核心,建立统一的平台多元数据中间件,基于物联网和SOA技术,建立流程化的物流管理信息系统(见图2)结构体系,以整合供应链上下游系统资源和数据资源,增强供应链的可视性,强化绩效管理和成本控制,为供应链提供监控调度手段,提升供应链整体执行效率,降低供应链总体成本,为智能化决策支持提供依据。
4物联网技术对供应链管理的影响
物联网技术的应用使企业供应链管理的方式发生巨大变革,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实现供应链的可视化管理,实现产品的质量保障。通过在供应链各个环节运应物联网技术,如RFID、二维码、电子标签等,对每个物品的流动信息进行采集,保证物品的可追溯性,实时监测产品的动态信息,利用互联网实现信息的共享和交换,通过信息平台可以查询这些数据信息,实现供应链的可视化管理,保证产品质量,提高企业信誉度,实现价值最大化。(2)实现供应链的信息共享。信息共享是供应链管理的核心思想,信息共享保证信息的同步传输,供应链各环节的信息同步是供应链信息化追求的目标,只有实现各个环节信息的同步化管理,才能有效发挥供应链协同化管理的价值。物联网技术的应用实现了各环节的信息采集,及时发送信息平台,及时共享,减少数据采集的失真现象。快速有效的数据流动,可以有效应对客户需求的变化,准确预测市场需求,大大减少库存量,降低企业成本。(3)实现供应链的智慧管理。通过物与物的信息交换,实现自动化控制,减少对人工的依赖,节约成本,减少出错率。智慧的物流供应链系统通过对数据信息的采集和分析,用先进的数据挖掘技术和智能分析技术进行智能化处理,根据提供的信息进行判断,将结果回传到设备采集器和节点,实现整个系统的闭环控制。遇到紧急情况,根据这些数据信息,自动启动防护预案,实现多系统联动,全面提升灾害自动修复水平,从而提高供应链的智能化水平,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智慧管理。
5结论
供应链论文范文4
物资采购合同可能由物资供应商与施工分包商签订,也可能是物资供应商与施工总包商签订,或者物资供应商与业主签订。即施工分包商是物料的最终使用者,但却不一定是物资的直接采购者。例如我国工程建设中采用较多的“业主招标施工方承包供材物流模式”,供应商与物料价格由业主通过招投标的方式确定,物资采购与运输等活动则由施工方承担,在这种模式下,工程供应链中的原材料由业主监控,施工分包商采购。综上所述,工程建设的自身特点决定了工程供应链物流管理具有相关利益主体众多、物资管理类型多样、物流运作场地较为分散、需要对物流需求进行快速响应以及物流运作管理的不连续性等特点。这些特点在一定程度上为工程供应链物流管理提出了挑战。
2工程供应链物流管理中的关键问题
2.1物资管理类型多样导致物流合同关系复杂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业主和施工单位可以通过协商谈判的方式达成多种物资采购与供应模式。目前,工程建设过程中主要有甲供、乙供、甲控乙供等多种物资设备管理类型,不同物资设备管理类型下的原材料采购、交付、进场流程均有较大差异,因而相应采购模式下的物流合同关系与库第4期李真,等:工程供应链中物流管理的关键问题与对策研究,.033.存管理也有所不同。工程实践中的物资采购与物流合同关系复杂多样,即使是“甲控乙供”这一种采购类型,在不同的工程实践中其物流合同关系也是不同的。如图2所示,工程物流可以由第三方物流服务商承担,也可以由供应商承担,也可以由施工单位承担。不仅如此,“甲供”、“甲控乙供”、“乙供”三种物资供应类型往往同时存在于同一个大型工程中,比如水泥、钢筋、大型钢材、粉煤灰、沥青等对工程质量、安全、造价有直接影响的大宗通用物资等,往往采用“甲控乙供”的物资设备管理模式;而部分通讯设备、信号设备、信息管理软件等物资则往往采用“甲供”的管理模式。合同管理是工程管理的核心内容,物流合同关系的复杂性将直接导致工程管理的复杂性。一方面物流合同数量较多,难以实现物流供应系统的统一规划,另一方面任何一个合同关系发生风险,都会影响整个工程的系统绩效。
2.2相关利益主体之间沟通困难
导致物流供应柔性降低在工程物流管理过程中,业主、施工承包商、物资供应商、第三方物流都可能成为工程物流的主要管理者。由于工程中存在不只一条供应链,每条供应链中关于物流管理的合同条款不同,处于核心地位的主体也相应不同。例如,某工程项目中某些供材与物流管理由业主全权负责,业主成为工程物流的主要管理者,业主通过计划、采购、检验、仓储、配送和运输过程的监控等方式将工程建设物资供应给施工承包商。业主同时提供了物流相关的设施,如仓库、运输车辆、加工设备等,并成立相应的物资供应管理部门作为物流运作的实施机构等。而某些材料与机械却需要由施工承包商负主要责任,甚至承担主要的物流工作,此时施工承包商根据业主确定的供应厂家和价格组织进货并承担物流作业,施工方是材料消耗量与物流费用的风险承担者。此外,工程物流的承担者还可能是原材料供应商或第三方物流供应商等。当工程进度、施工工艺与流程进行调整时,工程物流的配送也往往需要调整,但由于工程物流服务的核心单位复杂多样,在较短时间内难以在物流管理者之间协调一致,以致货物积压导致库存成本增长,不能及时供货导致工程进度拖后等。
2.3施工场地分散导致物流运作统一协调
困难大型复杂工程的施工场地往往较为分散,例如港珠澳大桥工程建设过程中,工程被分为4个建设部分,各部分施工场地间距离较远;此外如青藏铁路东起青海西宁,西至拉萨,同样被分为多个施工场地并行施工。由于施工场地的分散性,不同施工场地的物流服务商可能不同,因而导致物流运作的分散性。JtL~'t-,当工程建设被分为多个并行施工的标段时,建设过程中必然存在多个施工分包商同时作业、多个物料供应商同时供应的情况,物流服务可能由多个不同类型的主体提供,同样导致物流服务与运作过程的分散性。例如桥梁施工过程中的拌合站建设与混凝土配送过程,由于施工标段的划分,不同施工标段承包商往往建立自己的混凝土拌合站,不与其他施工标段共享拌合站的运输与建设资源,导致施工成本增加、运输能力浪费等。
2.4物料交付计划运作弹性小导致物流快速响应能力差
订单的响应速度是判断物流运作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对于工程供应链而言更是如此。由于工程物料需求计划的定制特性以及施工场地的存储区域和存储能力极其有限,施工现场对物料的快速响应需求增加了工程供应链物流的复杂性和物流管理的难度。工程建设的施工工序在施工过程中基本保持不变,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工程物资需求的确定性,而原材料供应商则往往采用以周为单位的交付计划,这种物料交付计划的运作弹性小,严重影响了工程供应链物流的快速响应能力,使得物料供应商或物流运营商的物流运作能力直接影响施工方的施工进度、施工质量。例如在工程供应链的快速响应能力方面,当施工工序中存在对工期、质量而言较为重要的关键资源或稀缺资源时,有可能需要采用运输成本较高的汽车运输和空运的方式,还可能发生部分资源到货后长期不能领用,传统的物料管理方式容易造成物流的运输、管理费用等资源浪费。如何保证工程供应链物流的快速响应能力,同时降低物流的运作成本是工程供应链物流管理研究的重要问题和内容之一。
2.5工程短期性与独特性导致物流运作管理不连续
工程物流活动的展开伴随着工程的实施过程,工程完成后工程物流也随之结束,具有短期性特征。此外,工程的独特性也影响到工程物流的独特性,任何工程建设的目标、条件、环境、组织关系与管理过程等诸多方面都有其独特性,因此工程物流方案的制定也是独一无二的,例如工程物流的合同关系、物流的起止时间和地点、物流的运输路线、运输工具等都具有自身的独特性。因此,在一次性与独特性工程实践基础上,物流运作的规划与管理难以形成连续性,原材料供应商、物流服务商、制造商之间难以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
3工程供应链物流管理的对策
工程供应链与制造业供应链相似,均是通过成员间协同合作达到价值增值的价值链。在工程物流运作过程中,应遵循工程供应链物流管理的协调优化思想,针对上述关键问题提出如下对策。
3.1构建集成、协调与共享的物流运作机制
在工程供应链物流管理过程中存在横向与纵向的集成、协调与共享,横向层面主要是指施工单位之间、物流服务商之间、物资供应商之间、原材料供应商之间,通过信息、资源共享,以由横向主体所构成的联合体的总成本、订单响应时间等为优化目标,统一规划物资的采购、运输与再加工等物流运作过程。纵向层面主要是指业主、施工承包商、物流供应商、物资供应商与原材料供应商之间形成较为有效的供应链联盟,及时共享物资需求信息与施工进度计划等,一方面使工程建设过程中的物流运作达到快速响应,另一方面使物流服务商、物资供应商、原材料供应商的运输与仓储成本得到有效控制和优化,实现工程供应链物流管理相关主体的“多赢”。
3.2统一规划物流运作系统,构建可靠的物流运作网络
我国工程物流管理过程中的运输、仓储系统极其分散、管理手段较为落后,工程组织架构中没有独立的物流运作单位,多个物流单位以及多个工程组织单位间各自为政,导致项目成本增加、信息传递滞缓、效率低下、资源浪费,不能发挥工程物资采购的整体规模效应。此外,大部分工程物流任务承担主体多,没有形成第三方物流运营体系,因而物流活动的管理环节协调成本较高,不利于物流成本、运输配送效率、信息传递速度等多方面的改善。而且对于整个工程系统而言,缺少对物流管理的全过程监控体系和物流风险应急体系等。因此,构建可靠的物流运作网络,对工程施工成本、工期控制等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1)统一规划物流运作系统,将仓储、运输、装卸搬运、采购、包装、配送等物流活动纳入统一的物流运作部门,将工程物流上升到工程供应链管理的战略层高度。(2)推广“第三方物流”的专业化物流管理,不仅有利于提高我国工程建设水平,同时提高我国物流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使工程物流真正成为“第三方利润的源泉”。(3)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物联网技术等,实现物流管理的电子化,全面、准确、动态地把握物流运作的整个过程,为JIT物流提供必要的技术支持。
3、3与供应商构建战略伙伴关系,整合物流运营商的运输能力
物资供应往往面临多渠道选择的问题,物资供应渠道选择是供应链管理的核心。供应渠道选择的目标是使物资从采购、租赁到材料入库的总成本达到最小,质量、交货期、服务水平达到顶期水平,尤其是物资供应商、租赁公司的选择。对于工程建设的大宗物资采购、大型设备采购而言,供应渠道的选择尤为重要,这也是工程供应链物流管理的重点内容之一。工程施工承包商是工程供应链的运作核心,可以在长期、多项目、连续施工与物流供应商、物资供应商之间形成长期有效合作,同他们形成信息共享、风险共担、收益共享的战略联盟,提高工程供应链运营团队在工程招投标中的核心竞争力和竞争优势。而且战略联盟有利于统一目标,有利于合作团队之间的沟通协调,可以有效降低工程物流的运作成本,同时降低物资供应商、物资中转站、施工现场的库存成本。此外,由于工程本身的复杂性与特殊性,工程物流运输设备的购买、租赁成本较高,加之工程物资需求的变化和波动较大,在物流运营商之间的运输能力不能进行整合时,运输车辆和运输能力难以实现有效优化。如在业主招标施工方承包供材物流模式下,多个施工承包商所对应的物流运营商之间缺乏有效整合,容易造成运输设备的闲置、运输能力的浪费。因此,当工程中存在多个物流运营商时,统筹安排物料需求与供应计划,合理选择运输方式和运输工具,整合多家物流运营商的运输能力,减少二次运输,保证及时供应的同时降低物流运输成本。
3.4构建承包商与供应商之间的信息共享机制
信息共享不论对制造业供应链管理还是工程供应链管理都至关重要,是提高供应链运作效率的有利条件。在工程施工过程中,物料供应商接收施工承包商的物料需求计划,根据物料需求计划为施丁承包商供应资源。由于施工承包商在施工场地的库存只能充当一个材料存储的临时缓冲器,在施工承包商与供应商信息共享程度不高的情况下,施工承包商为了避免物料短缺常常采用安全库存的仓储策略,这大大增加了现场库存的管理成本。施工方库存成本的增加可能会使其他施工环节出现资金短缺现象,对工程质量造成影响。施工承包商与原材料供应商之间共享物料信息,可以有效降低施工场地库存,降低施工现场物料管理的难度。对于原材料供应商而言,他们所面临的工程物资需求往往波动幅度较大,对于某种特殊的材料,常常集中在特定的时间内需求量大增。此外,当工程复杂性较高时,常常出现具有创新特色的施工工艺与施工材料。这些情况加剧了工程物资供应商的库存管理难度,在相关信息缺乏的情况下往往难以优化库存。因此,针对施工承包商的需求计划和市场原材料供应状况,物料供应商如想在保证工程建设过程中不发生缺货风险的同时保持最优库存,需要施工承包商共享其资源需求信息。
4结语
供应链论文范文5
(一)物流和供应链Cooper[5]给出了物流管理的定义,即“物流管理是为迎合顾客需求而对原材料、半成品、产成品及相关信息从产地到消费地高效率、低成本流动和储存107而进行的规划、及实施与控制过程”。该定义旨在加强物流和信息流的管理,囊括了管理控制、人力资源、市场、财务、生产、IT等。基于此,当描述一个相互依存、紧密合作、以实现客户满意的共同目标的网络时,人们用“供应链管理”替代了“物流管理”[6]。据此定义,供应链管理整合了从初始供应商到最终用户流程中能够使价值增加的各层面关键环节[7]。由此,“供应链管理”(SCM)可以定义为“核心企业与其他乃至全部链上企业的内外部业务合作,以提高每个企业长期绩效的系统性和战略性协作模式”[6]。知识供应链(KnowledgeSupplyChain,KSC)由美国的“下一代制造项目”(NextGenerationManu-facturingProject,NGMP)提出,是指通过需求与供应关系将知识的供应、创新、传播、使用等过程的相邻知识结点联系起来的,把概念转换为知识化产品,再到最终用户的一个功能网链。Hall,Andriani[8]从供应的角度提出知识链的概念,认为知识链是一种管理供应链隐性知识的方法。知识链的管理过程其实就是核心能力的识别、培育和转换的过程。
(二)供应链整合知识经济背景下的供应链是一种知识链条,企业在知识链上对内外知识进行选择、吸收、整理、转化和创新,形成一个无限循环的流动过程。供应链整合就是通过构建良好的供应链关系从而获得供应链知识管理水平和整体绩效的提高。供应链关系是供应链成员之间为完成特定的目标而相互支持,并同意在一定时期内分享信息、共担风险,以降低成本及提高服务质量来提高双方绩效的一种意愿关系[9]。尽管已有大量的文献研究了一维的供应链关系(供应链的线性关系),检验了制造商与其顾客或供应商的合作关系问题,但供应链整合仍然属于一个相对较新的研究领域[10]。有学者研究了供应链成员间的二元关系[11],也有学者将供应链作为一个单一系统来研究,而没有研究将分散的子系统进行单独优化。对于供应链整合的定义,很多学者将重点放在原材料和零部件等物料流,或重点着眼于信息流、资源流和现金流的整合。尽管这些研究覆盖了供应链整合过程中广受关注的诸多关键要素,但大多数研究并没有很好地把握供应链整合的战略本质。“整合”的内涵是要将原本独立的一系列或相似的单元、特别是生产过程进行统一控制。相应地,“供应链整合”可以被定义为核心企业与其供应链上成员企业的战略合作以及组织内外部流程的协同管理的过程。其目标是基于有效的决策从而获得产品和服务、信息、资金等,实现以最低的成本和最快的速度给顾客提供最大化的价值。此定义包含如下重要内容:第一,突出了战略协作的重要性。战略协作是一种能够持续获得共赢战略目标的伙伴关系,能够增进互信、延长合同期限、完善冲突的有效解决机制以及信息、回报和风险的共享共担。战略协作不仅能够产生运营效益还能产生战略收益。第二,强调组织内和跨组织流程管理。供应链整合是一个全面的过程,包括了物料、运输和管理等各种重点业务。第三,强调了供应链整合的本质———面向顾客,其根本目的是为顾客提供最大化价值。
(三)供应链整合的维度理解供应链整合的维度对于理解供应链企业个体运作、及其如何联合发挥作用的方式是至关重要的。一些学者将供应链整合作为一个单维结构来研究,也有将之分解为内部整合与外部整合,还有些人采取了包含多维的更加广阔的视角来分析供应链整合。尽管上述研究都展现了供应链整合的某一重要方面,但这些方面之间仍存在大量重叠,这使得梳理上述分析之间的关系变得非常困难。因此,可以将供应链整合的维度分解成三个层面:客户,供应商和内部整合。客户和供应商整合通常被称为外部整合。即,生产商与其外部伙伴共同将组织间的战略、业务和流程构架成为一个协作的、同步的流程。客户整合涉及与关键客户协作所产生的核心竞争力。同样,供应商整合也涉及与关键供应商协作所产生的核心竞争力。相应地,内部整合着眼于制造商内部的活动。即,制造商将自身的组织战略、业务和流程整合成为一个协同过程以满足顾客的要求并能够与其供应商有效地合作以提高整体竞争能力[4]。企业可以相机地采取一个或多个层次的整合作为其整合战略。内外部整合在供应链整合中的作用是不一样的。内部整合是要使得制造商内部的诸多部门和业务模块作为整合整体的一个部分来发挥作用,外部整合是基于认识到核心企业与客户和供应商建立密切伙伴关系的重要性为前提的。两个方面均旨在实现供应链成员以协调一致的方式行事,以最大限度地提高供应链的价值。
(四)供应链绩效大量的文献从不同角度研究了供应链的绩效,以及供应链整合与绩效的关系。但是,对于供应链绩效的界定并没有明确的指标。学界与业界在相关文献中曾选用如下指标中的一个或多个作为绩效的度量指标:客户满意度、订单交付周期、市场反应速度、企业利润增长率、成本水平、存货管理效率、产品质量控制水平销售增长率、市场份额增长率、新产品研发速度。大多数关于供应链整合的研究认为供应链整合的水平对绩效有正面影响,并认为内外部的业务整合是改善绩效所必需的。Braganza的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组织的部分功能模块整合将会获得高于行业平均的绩效水平。Lau,Yam认为上下游企业的整合水平越高就越容易获得更多的利润。Droge,etal.通过实证表明,内部整合直接影响企业收益水平,客户和供应商的外部整合直接影响市场份额,间接影响收益。然而,也有学者通过研究得出了相反的结论。例如Stank,Keller,Daugherty认为并没有证据表明供应商整合与企业绩效间存在显著关系,甚至Swink,NarasimhanandWang[30]和Koufteros,Vonder-embseandJayaram[18]研究发现供应商整合与企业绩效间竟然存在负向关系。可能的原因是相关供应链整合的实施者或许并没有认识到对于供应链外部的客户、供应商整合而言,其各自的内部整合是先决条件。此外,供应链管理领域的许多学者研究发现供应链绩效与其整合等级间存在对应关系,并指出从一个等级水平上升到另一个更高等级,往往是源自相关企业实施了最佳做法,改善了企业战略和业务流程。
二、研究设计与方法
(一)研究设计本研究认为供应链整合是现代经济环境下影响企业绩效最重要的因素,是提高企业绩效的有效途径。相关文献回顾发现,目前学界并没有成熟方法研究供应链整合对绩效的影响。因此,根据所掌握的理论及企业实践情况,本文构建了如下研究路径:根据研究框架,本文提出如下研究假设:H1:供应链管理实践与供应链整合度存在显著关系H2:供应链管理实践与竞争能力存在显著关系H3:供应链管理实践与企业绩效存在显著关系H4:供应链整合度与竞争能力存在显著关系H5:供应链整合度与企业绩效存在显著关系H6:竞争能力与企业绩效存在显著关系
(二)指标设计及变量根据路径设计以及研究假设,本文构建了三级指标体系,如下表1:
(三)研究方法本研究的资料主要通过调查问卷获取,调查对象以山西本土企业为主,涉及机械制造、制药、软件服务、金融等行业上下游供应链成员企业。由于这些行业产品替代程度高、市场竞争激烈,为提升竞争力,相关企业无不希望组建稳定的供应链联盟以提高自身的竞争优势。问卷采用李克特七分量表法(Seven-pointLik-ertScale)进行测量。从1-7计分,表示从“很低程度”到“很高程度”7个等级变化选择,请被调研者根据企业实际情况做出选择。
(四)问卷收集为提高调查数据的可信度,调查问卷在经过小范围预调研和参考部分专家意见的基础上,确定了最终的调查问卷。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500份,收回389份,回收率77.8%,其中有效问卷342份。就受访者年龄来看,30岁以上的占了92.5%,工龄超过5年的占88.6%;就受访者任职部门来看,以相关管理和财务部门为主,共占83.5%。同时受访者的受教育程度基本以大专以上学历为主。因此,受访者无论就工作经历、职务或学历而言,均能够较为准确的回答问卷中所列问题。有效问卷中,山西本土企业比例88%,基本均匀分布在各个地市;75.3%的企业为制造业企业;83.6%的企业为民营企业;平均员工人数382.2人,以500人以下的中小企业为主,占到总企业数的85.3%;80%的企业年营业额处于2000-3000万水平。
三、数据分析
本研究主要运用SPSS和LISREL对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在进行结构方程分析之前,首先要分析问卷结构的合理性和数据的有效性,即问卷指标信度和效度检验,这是研究结果成立的前提条件。
(一)信度分析首先对回收的问卷进行信度和分析。运行SPSS做可靠性检验,对每一分类下的观测指标分别做可靠性检验,得到4个研究变量的Cronbach’sα值如下表2:再对总体所有指标运用SPSS进行可靠性检验,得到全部指标总体的α值,α=0.951。所有α值均大于0.8,证明回收的调查问卷数据具有较好的可信度。
(二)效度分析调查问卷在经过小范围预调研和参考部分专家意见的基础上,确定了最终的调查问卷,表明调查问卷具有良好的内容效度。对全体指标做因子分析,首先运用SPSS做KMO和Bartlett球形检验,得到相应的KMO值为0.761,Bartlett球形检验f值为0.703,表明变量间存在共同因素,因此采集的数据适合做因子分析。运行SPSS主成分分析得到了9个主成分,累积方差贡献率为84.389%,表明设计的观测变量具有较好的结构效度。
(三)结构方程模型运用软件LISREL对观测变量和潜在变量做结构方程模型分析。首先用PRELIS对数据进行基本处理,然后用LISREL做验证性因素分析,剔除掉因子载荷小于0.5的观测指标SMP11、SMP25、DOI22、DOI23、DOI24、CC37、POC12、POC33。将剩余30个观测变量做结构方程分析。计算的观测变量与潜在变量以及潜在变量之间的所有t>1.96,证明变量之间的相互关系在5%的显著水平上显著(t值图略)。根据研究架构和模型估计分析,本研究的实证结果如表3、4所示的最终结果。同时,根据LISREL的计算结果,模型拟合优度值大于0.8,表明模型拟合程度比较好。结果表明,只有假设H2、H4、H5通过显著性假设检验。
四、结论与启示
供应链论文范文6
观念的变革
既讲规模经济,更要讲速度经济。零售业的发展,无论是单店规模,还是连锁规模的扩大,某种意义上将都可以降低经营成本,取得价格优势,在当今竞争激烈的情况下,单靠规模的扩大取得利润已比较艰难,随着市场需求的日益个性化、理性化,快速反应、以速度制胜,已成众多先进企业的共识。因此企业的经营理念也需要大的变革,那就是一个企业所拥有的战略优势除了人、财、物、技术等之外,更重要的,就是以速度表现出来的能力,即拥有在最短时间向市场提供所需产品和服务的能力。
树立以零售商为主导的观念,充分发挥零售企业的引导带动作用。传统的经营体制中,制造商在整个流通环节中居于支配地位。但是随着几十年流通产业的快速发展和现代通讯技术的突飞猛进,处于流通终端、直接面向顾客的零售业出现了飞跃性的变革。零售规模的扩大和自身经营的标准化和特色化,对市场需求的熟知和预见,可通过网络传导至供应链成员中,引导制造商的生产和相关供应商的经营,而不仅仅是被动的接受货品。零售商“桥头堡”、“风向标”的作用日益举足轻重,逐渐形成以零售企业为核心的垂直的或多向的供应链合作关系。
从推式经营转向拉式经营。传统的营销是通过销售人员或媒体将企业产品或信息单向地传播给公众,消费者被动的承受着泛化的信息或产品的影响;而在需求拉动型的经营机制下,企业通过和顾客持续不断的沟通,获取顾客的需求变化并制定自己的营销组合。如苹果公司一方面通过热线交流向顾客介绍新产品,另一方面非常注意从中获取重要的信息,并反馈到相关部门,指导产品开发,以更好地满足需求。
从交易伙伴的相互分割、防范对立转向信息、资源共享与合作。在“顾客中心”的经营机制下,一个很重要的观念变革就是让经营信息在整个供应链体系中保持透明,从而消除经营中的不确定因素,更好地组织商品供应,灵活应付环境的变化,这是改进供应链整体性能的强有力措施。如美国联邦快递通过向客户提供特定的专业软件和计算机终端,与本企业的系统相连来实现信息的共享,使其客户通过网络及时查询自己的货物运送情况。
供应链管理模式的变革
供应链管理模式的运用,决定了供应链管理的效率。目前世界上适合零售企业且运作效果较好的主要有:
供应商管理库存(VMI)
传统零售企业的供应商都是被动的接受定单后再准备供货,零售企业为防止市场需求的突然变化不得不备有一定的库存,既提高了成本,又降低了效率。近年来欧美国家先进企业实施的VMI成功地避免了这些问题,VMI包括了POS、CAO和CRP等技术,是在EDI、ID代码、条码、条码应用标示符以及连续补货程序支持下,零售商的库存状态是透明的,以便供应商随时跟踪和检查,根据零售商货架上的货物销售情况,随时主动地补货。使零售商库存减少,甚至做到零库存。如美国DH服装公司运行VMI半年使零售商的库存减少了50%,销售额增加了23%,成为其提高服务水平、提高竞争力的战略性措施。
协同、计划、预测与补货(CPFR)系统
1996年由沃尔玛联合五家供应商成立“RetailScp”工作组,在QR的基础上,开始研究通过密切合作来确定供应链管理和营销策略。最终形成了“CPFR”管理系统,这是一种建立在贸易伙伴之间密切合作和标准业务流程基础上的供应链管理模式,其特点是:开放,但有安全的通讯系统;在整个供应链上是可扩展的;适用于各个行业,能支持多种需求。重点是供应商与零售商之间协调一致的伙伴关系。沃尔玛采用该系统后其商品满足率达从过去的53%—79%增加到87%—98%。2001年国际商业组织采用了该系统并加以推广。美国著名调查公司KurtSalmon的调查研究后认为:实施CPFR,新产品开发的前导时间可以减少2/3;连续24小时供货可减少或消除缺货;库存周转率可提高1-2倍;所售商品的30%-50%是根据用户的特定需求定制的。既为客户提供了更为优质的服务,同时也减少了整个供应链上的非增值成本。
实施以上先进的供应链管理模式,对企业信息技术硬件的投入、人员的素质要求较高,同时要求和供应商的关系和沟通也要协调一致。
协同配送
有调查显示:我国连锁零售业平均每个配送中心承担20个店铺,每辆车承担两三个店铺的配送。而日本的连锁配送中心负责70个分店,只需四、五辆车;我国没有一个连锁企业的配送中心对各店经营的商品实行100%的统一配送率,多数只有69%-70%,有的甚至在50%左右,可见我国连锁组织的规模与配送中心的规模都太小,且互相之间没有实施协同配送,不利于取得规模效益,降低了效率。
因此要大力倡导零售、制造、批发等企业打破界限,互相调剂、合理使用物流设施,减少单一企业物流配送方面的重复和浪费,提高配送效率。协同配送的模式主要有:以一家企业为主导进行横向和纵向整合的共同配送。企业间可相互联系调剂货物,提高规模效益。多方整合的共同配送。主要由多家零售企业或相关的供应商共同出资建设和管理使用配送中心,这种模式比较适合于那些零售店集中分布在同一区域的大中型连锁企业。
针对我国零售企业在仓储立体化、装卸搬运机械化、分拣配货电子化、运转配送条码化、以及计算机智能化等方面技术含量较低、效率差的情况,政府应加强行政监督,同时加快条码标准的制定步伐,扩大商品标准化的范围,尤其是要加大、加快二维条码(信息量大、安全防伪、成本低、寿命长)推广速度,和一维条码相结合用于货票标签,可以实现货物运输中条码跟踪和信息传递,加快货运的速度和安全。同时政府应加强在网络信息化进程中的宣传、推动和引导作用,使网络购物等新型业态尽快在我国成长。供应链的绿色变革
由于全球范围内环保意识的增强,绿色消费、绿色营销日益成为零售业发展的大趋势。绿色消费所产生的经济利益的驱使和政府环保节能法规政策的外部压力,使企业也越来越注意供应链管理的绿色变革。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绿色采购:根据美国学者Zsidisin和Siferd在2001年的定义:绿色采购是企业应对自然环境相关问题制定的一系列方针,采取的一系列行动和形成的相应关系,通过优先采购的权利来影响刺激供应商使用清洁的制造过程和环保材料,开展生态设计,减少耗能和毒废物品产生,降低污染排放,帮助创造一个绿色产品市场,这是零售商主导地位的重要体现。
绿色运输:指货物运转时各种运输工具采用节约能源、减少污染的原料作为动力,如无铅汽油、太阳能、液化气等。另外运输路线的优化选择也能节能减噪。
绿色包装:采用简化的、可降解、可再生、可再利用的材料和单元式包装,主动协助供应商进行包装材料的回收和再利用,可延长物品的生命周期,增加物品的使用效率,降低企业处理成本。
绿色流通加工:为了满足消费者个性化的需求,零售业承担的流通加工业务量日益增多,实施绿色流通加工的途径主要有两方面:一方面变消费者的分散加工为集中加工,以规模作业方式提高资源利用率,减少环境污染;另一方面是集中处理(焚化、掩埋等)零售商品加工中产生的废弃物料,以减少分散处理中的污染。
供应链的组织变革
零售企业内部的组织变革
传统企业组织结构有两大弊端:一是用专业化和纵向分割的方法,把组织分为不同的职能部门,虽有一定的专业性,但横向协调性差;二是管理层次多而效率低下。很难适应顾客主导、需求变化无常而又竞争激烈的经济环境。于是很多零售企业便首先在组织内部进行变革,其主要特征是:
管理层次扁平化。美国学者弗兰克·奥斯特洛夫(Frank.Ostroff)和道格·史密斯(Doug.Smith)在其合著的“TheHorrizontalOrganization”一书中提出“扁平型”组织,主要特征是:尽量减少管理的中间环节,把等级制的多层管理取消或减低到最低程度,以提高工作效率;围绕中心项目形成跨职能的“项目团队”。20世纪90年代初美国的施乐公司、摩托罗拉公司、AT&T等大公司对自己的内部组织结构进行重组,实施扁平型组织后,大大提高了运营效率。
员工活性化(Empowerment)。活性化就是使员工更具有主动性和创造性,在规定的限度内拥有作出决定和采取行动的知识、技能和职权,同时对自己的行动后果及企业前程有高度的责任感。这是员工参与管理的高级形式。
组织结构柔性化。组织结构是协调人们行动的一种工具,它不应成为限制人们活动的框框,只要能够最大限度地释放人们的能力,有利于使人们形成合力、提高效率,就是最合适的组织结构。职能部门和项目团队各有利弊,适用于不同的经济环境。欧美不少企业采取职能部门和项目团队并用的方法,形成合力,集中完成重大项目。二者均有存在的价值.需要什么结构就运用什么结构.有人将其称为“面条式组织”,具有很大的灵活性。
企业外部的供应链组织变革
建立供应链战略联盟。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时代,任何企业都不可能拥有企业发展所需要的一切关键资源。“尺有所短、寸有所长”,资源的特质性与核心能力的互异性,决定不同企业间资源的共享性与核心能力的互补性,于是企业对外结成各种纵向和横向的供应链联盟,实现单个企业无法实现的可持续竞争优势。主要类型有:
合资式联盟。以资金为纽带,成立组成法人企业,按出资比例决定权利和分成,同时各自保持相对的独立性。这种联盟较为持久和稳定。如1988年欧洲最大的快递企业TNT进入中国之初与中外运签订15年合资合同,成立天地快件有限公司。DHL(敦豪国际航空快件公司)也与中外运成立合约期长达50年的“中外运—敦豪合资公司”。
契约式联盟。该联盟不需要成员相互持股投资,而是选择功能性协议的联盟方式,在若干领域内进行合作。它更强调成员之间的协调与默契,在经营的灵活性和自等方面比合资联盟更具弹性,以适应市场的变化。
参与第四方物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