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数的再认识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分数的再认识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分数的再认识范文1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05A-0058-02

数学教学中,比较是一种常用的教学手段。许多情况下,比较的运用对于帮助学生突破思维瓶颈,搭建新旧认知的“桥梁”有着巨大的作用,本文试从三年级下册《分数的认识》(苏教版)教学中创设的三处“比较”入手,对其“魔力”加以剖析。

一、巧用可数与不可数的量的比较,突破教学难点

新课教学中,笔者创设了小猫钓鱼的情境,从3只小猫钓3条鱼要平均分入手,让学生初步认识到可以用来表示“每只小猫可以分得这些鱼的几分之几”,但是此时,不少学生对于这个三分之一的认识还是建立在3条鱼中的1条的基础上,面对6条鱼时每只小猫可以平均分得这些鱼的几分之几时,不少学生给出的分数是。那么,如何引导学生从本质上把握此类平均分的含义呢?笔者对小猫钓的鱼数量进行了确数与概数的比较,让学生在比较中发现规律,体会意义。

【实录1】

师:下午,小猫们专心致志地钓鱼,很快又有了收获

3只小猫钓了9条鱼,每只小猫可以分得这些鱼的几分之几?(课件展示)

生齐:。(有少数学生坚持是的)

师:假设3只小猫钓了这么多条鱼(课件展示若干条鱼,数量特多),每只小猫可以平均分得这些鱼的几分之几?

生齐:。(刚才的坚持者放弃了)

师:小猫们钓的鱼越来越多,为什么每只小猫总是平均分得这些鱼的三分之一呢?

生:因为小猫只有3只,只要把这些鱼平均分成3份,每只小猫分得1份就可以了。

师:现在你觉得刚才的和这两个分数哪一个更简便呢?

生(代表):我觉得更好,因为3只小猫平均分这些鱼,只需要平均分成3份,每只小猫分得1份,而这个分数是把6条鱼每两条平均分成6份,如果小猫们钓的鱼更多,那分的份数就更多,这样更加不简便。

师:你的发言很有价值,这样勤于思考,长大了也许能成为数学家呢。

【分析】三年级的学生缺乏整体思想,因此如何引导学生将一些物体看成一个整体来平均分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对于这样一个难点,笔者通过将鱼缸中的鱼的数目进行变化,由可数的3条、6条、9条变化成不可数的若干条,帮助学生淡化鱼的数目,学生通过可数的数与不可数的数的比较,发现了要将钓的鱼平均分给3只小猫,只需要将这些鱼平均分成3份即可,与鱼的数量没有本质关系,由此形成认知突破。

二、通过分的份数的比较,突出教学重点

著名特级教师华应龙和许卫兵在教学这一学段《分数的认识》时,采用了相同的处理方式,即在分数的分母分子后各加上一个“份”字,这对于帮助学生理解分数,初步体会分数的意义有着现实而深刻的作用。本课教学中,笔者也着力帮助学生从体会分的“份数”入手来认识分数,在这个教学重点的教学中又一次运用了比较,帮助学生巩固对分母所表示的含义的理解。

【实录2】

师:三只小猫满载而归,高兴地要和妈妈分享这些鱼,每只猫可以分得这些鱼的几分之几?

生齐:。

师:爸爸也加入了分鱼的行列,每只猫分得这些鱼的几分之几?

生齐:。

师:爷爷奶奶也加入呢?

生齐:。

师:猫村的50只猫一起来分享呢?

生齐:。

师:鱼的数量没有变,为什么表示每只小猫平均分得这些鱼的分数一直在变化?

生(大部分叫起来):因为小猫只数变了,所以平均分的份数变了。

师:同学们说得真好,其实将一个整体平均分成几(重读)份,其中的一份就可以用几(重读)分之一来表示。

【分析】教学时发现在有些学生在解决具体问题时不知道怎么去确定分数的分母,“经验主义”地将物体的个数作为分母,1作为分子,这样的解题显然缺乏思维深刻性,为了使学生知道“应该怎样做”和“为什么这样做”,笔者设计了第二个变式练习,不断改变参与分鱼的小猫的只数,使学生通过比较发现分母的意义,即分数的分母是由需要平均分成的份数决定的。

三、通过新旧知识的比较,加强对分数内涵的本质认识

课初设计的情境是“3只小猫钓鱼三心二意,上午一无所获,午餐只有一个大圆饼,每只小猫分得圆饼的几分之几”,而在下午小猫钓鱼的基础上学生通过探索,初步感知了一个整体的几分之一,在课的总结阶段,笔者引导学生将这两个新旧教学资源进行了比较,让学生从一个新的高度去理解分数。

【实录3】

师:表示小猫平均分鱼的跟平均分一个圆饼所得的有什么异同呢?

(课件同时展示圆饼和鱼缸的)

生1:它们都是平均分成3份,表示出其中的1份。

生2:分子分母都相同。

生3:我发现分圆饼时分的是一个物体。

师:是啊,原来咱们认识的分数是平均分一个物体,而今天咱们所分的鱼有好多条,是……

生:一些物体。

师:我们把这些物体看成了一个整体(板书:一个整体),不管是平均分1个物体,还是多个物体,只要是平均分成3份,其中的一份就是它的。

【分析】新旧知识之间存在异同,知识迁移在教学中的运用往往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迁移完成的基础上学生对新知识进行了顺化,此时有必要引导学生从一个新的高度比较新旧知识,这样的比较是搭建知识内在联系的“桥梁”,又是知识升华的“催化剂”。

分数的再认识范文2

关键词:小学数学;分层分类教学;个性思维

近年来,我校围绕“在分层教学中有效开展培优辅差的实践与研究”这个课题进行深入探讨,采取分层合作、辅导相结合,面向全体学生,促进每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均得到发展。如何让分层教学能更好地发挥优越性,使教学真正为学生所服务?

一、了解差异情况,科学合理分组

分组是否科学合理、小组合作是否能有效为分层教学服务,是决定分层分类教学成败的关键。实际操作中,必须做到:(1)在思想上让全体学生明白分组的目的,消除学生的疑虑,从精神上、心理上乐于接受。要引导学生为共同的学习目标,相互鼓励、相互支持、相互帮助、相互促进,保持成员间有效合作关系的可持续发展。要树立责任感,将个人之间的竞争转化为小组之间的竞争,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竞争意识,从而发挥小组团结的力量,进一步培养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2)根据儿童的智力和非智力因素、性格以及兴趣的差异,尊重学生选择相关人员分组,按1∶2∶1的人数选取组成学习小组。在教师预设每节课的学习内容(以一、二个知识点为主线,贯穿课堂),优等生负责制订相应的学习内容、把关学习效果的检测,并把每个成员的学习情况记录在成长档案,以便下节课在学习新内容时补缺补漏,其余三名轮流当纪律组长,相互督促把课堂表现的点滴进步整理成册。在此过程中,教师要融入进来与学生平等探究,有针对性地指导,对各组的学习效果做到心中有数,分类指导调整进度,也可把全班学生分为两个不同层次的学习小组,即将学习暂时有困难的学生组合成为“直接辅导、互相学习小组”(简称B组),其余学习水平较接近的学生自愿组合成若干“间接引导、自主学习小组”(简称A组)。这两种方法可以交替使用,但学生所处的层次教师要以动态的观点、发展的眼光观察,记录学生的发展变化,以学生表现为依据作适当调整。

二、创设开放学习空间,调动积极参与

开放的学习内容、开放的课堂提问和开放的练习能解除精神枷锁,自由地打开自己的思维,大胆地表露自己的想法,调动各个层次学生的积极参与。

1.提供开放的学习内容,各取所需

开放的内容让全体学生拥有更多的选择权,选择相应的解题方法,符合不同层次的学习需求。如,教学《比的应用》时,直接出示:一套西装400元,( ),上衣和裤子各多少元?经过激烈的交流、讨论,补充了适合各自“胃口”的不同条件。主要有:(1)裤子和上衣的价钱比为3∶5;(2)裤子的价格是上衣的;(3)裤子比上衣的价格少40%;(4)裤子的价格与总钱数的比为3∶8。体现了一题多功能的价值。提供开放的内容,一方面沟通知识的纵横联系,启发学生举一反三,使学生形成发散思维,形成知识网络结构,加深和拓宽所学知识的深度和广度。另一方面,教会后进生利用旧知识解决新问题,降低学习难度,易于接受并树立良好信心,成为学习的主人。

2.分层设问,巧妙追问

教学难点的突破、关键处的点拨和恰当的设问可以打开学生思维的闸门,在教学中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如,教学《分数表示可能性的大小》时,学生利用列表的方法找到,使摸到红球的可能性为的放球规律。提问:红球如果放12个,其他颜色的球应放几个?进一步追问:如果摸了40次,摸到红球的次数有几次?一定吗?为什么?这样一来,学生就能区别理论概率和实际概率,对它们的理解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从量的突破实现质的飞跃。

三、实施延时评价,建立评价策略

成功的评价反馈是对学生学习的最高奖赏,是激励学生学习的有力手段。延时评价,可塑造学生创新与发展思维的火花。如,有这样的一道习题:甲数的与乙数的相等(甲、乙均不为0),那么,甲、乙两数的比为( )。

A.9比8 B.8比9

C.1比1 D.无法确定

生1:选A,因为比小,所以,甲比乙大。

生2:用倒数的知识。

生4:用正、反比例的知识解答。

师:你们可真了不起。那么这些方法到底对不对呢?你们先讨论一下……

教师能合理地运用延迟性评价,从而给学生一个自由思考的空间,让学生在和谐的气氛中驰骋想象、畅所欲言、相互启发,从而获得了更多、更美好的创新灵感,使个性思维得到充分的发展。

分数的再认识范文3

关键词: 《认识分数》教学 多媒体技术 课堂教学

本课内容是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十单元的第一课时《认识分数》。分数的认识是数概念的一次拓展,在数学基础理论中,分数的形式定义相当抽象,现有的小学数学教材中对分数的理解仅突出它在现实生活中测量与均分的含义。“认识分数”这一单元教材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一些整数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目的是使学生初步认识分数的含义。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分数,从整数到分数是学生认识数的概念扩展,是一次质的飞跃。由于无论在意义,读、写方法,还是在计数单位,以及计算法则上,它们都有很大的差别,并且学生在生活中又接触得较少,因而学生接受起来比较困难。多媒体技术在《认识分数》教学活动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可归纳如下。

一、运用多媒体技术合理安排教学环节,突破教学的难点。

当前小学生对分数这部分内容的学习存在很大的困难,尤其是对分数的概念理解不够透彻。在《认识分数》这节课中,老师要充分发挥现代多媒体技术手段优势,让学生明确了分数中的两个“份”,从而达到理解分数的本质的目的。这样不但培养了学生的具体思维,真正地体现了现代数学的教育理念,即从生活中来,运用于生活,并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同时还告诉了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的许多事例中都包含数学,教会了学生从生活中去认识,去体会数学的奥秘。上课伊始,唐老师提出问题:“想一想,要把一块蛋糕分给两只小猴,怎么分才公平呢?那每只小猴能分得这个蛋糕的几分之几呢?”组织学生去想,去分,去交流。之后唐老师又问:“吃完蛋糕,猴妈妈又拿来4个桃要平均分给它的孩子们,想一想每只小猴能分得这些桃的几分之几?”这个活动环节需要学生有整体的感觉。在这里唐老师很好地剖析了学生学习的疑难之处,巧妙地通过多媒体技术运用虚线勾画出结果让学生观察,让学生初步建立每只猴子分得四分之一的分数概念。从分4个桃开始,分出四分之一,继而用8个、12个。变化的是苹果的数量,不变的是四分之一这个神奇的分数。这样不仅让学生体会到这一类事例的共同之处,还体现了现代数学理念――由具体到抽象,再研究抽象。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充分探究,学生的思维在许老师的引导下随着探究的深入而不断发展,顺利达到了课堂教学目标的要求。

二、运用多媒体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主导,要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积极思考,首先必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一旦激发了学习兴趣,就能唤起他们的探索精神和求知欲望。多媒体技术提供外部刺激的多样性及视觉化有利于知识的获取与保持,有利于教学内容展开,使分数教育源于丰富、有趣、现实的日常生活。在《认识分数》这节课中,唐老师通过多媒体技术把学生身边感兴趣的事物――猴子分蛋糕这一情境引入分数教学中来。唐老师运用多媒体技术呈现精选材料,以及通过材料呈现的教学过程可谓独具匠心,层层铺垫,为学生铺下了一条宽阔便捷的学习之路。

三、多媒体技术运用独具匠心,巧妙呈现教学内容,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人机交互,实现课堂教学的高效性动手操作、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分数非常重要的方式。多媒体技术所具有的交互性强的特点能有效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与探索能力,人机交互可以快速反馈学生学习成果,有效实现高效课堂。分数教学的关键在于如何设计教学活动,多媒体在这节分数教学中的运用可谓独具匠心,便于学生深入理解。在分数教学过程中,依托多媒体技术能帮助师生之间交流对话,能激发学生反思,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概念。

分数的再认识范文4

关键词:数学新课程;分类讨论;再认识

中图分类号:G633.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10X(2012)04-0055-03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要求,“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学生能获得适应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数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分类讨论作为最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之一,它既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又是一种重要的解题方法。在新课程实施中,教师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认知规律和知识积累,在遵循科学性前提下,采用逐级递进、螺旋上升的原则,向学生适时渗透分类讨论的数学思想,对于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养成良好的数学思维习惯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什么是分类讨论思想

分类讨论是指当问题所给的对象不能进行统一研究时,需要对研究对象按某个标准进行分类,然后逐类讨论,最后综合各类结果得到整个问题的答案。像这种先分类再讨论,把问题“分而治之,各个击破”的解决问题的思想就是分类讨论思想。

二、分类讨论思想在新课程实施中的地位和作用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思想蕴涵在数学知识形成、发展和应用的过程中,是数学知识和方法在更高层次上的抽象与概括,如归纳、演绎、抽象、转化、分类、模型、数形结合、随机等。学生在积极参与教学活动的过程中,通过独立思考、合作交流,逐步积累数学活动经验、感悟数学思想”。分类讨论思想作为一种基本的数学思想,在学生基础知识的获得,基本技能的形成,数学素养的提高,思维能力的发展,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方面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按照数学课程标准的要求,在学生学习活动中,积极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思考、探索、交流等方式,让学生在获得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思维的同时,借助数学知识的载体功能,将分类讨论思想向学生逐级渗透,螺旋上升,逐步积累,不断完善,对于培养学生思维的条理性、严谨性和完整性,养成缜密思考的良好品质,提高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三、分类讨论的基本原则

分类讨论思想的核心是对问题进行合理分类,要做到合理分类,需遵循分类讨论的四个基本原则:

(一)同一性原则

分类必须按确定的同一标准进行,不能同时使用几个不同的分类标准,否则会导致分类的混乱。

例如:三角形 锐角三角形等腰直角三角形等边三角形钝角三角形

显然,以上对三角形分类时,既按边又按角同时使用了两个标准进行分类,造成了分类的混乱。

(二)完备性原则

分类应当完整,即分类后子项的外延之和应等于母项的外延,而不能出现分类后母项外延的遗漏。

例如:若a为实数,则a= a(a>0)a(a0)

很明显,分类后丢掉了a=0的情况,造成分类后子项的外延出现了遗漏,导致分类不完整。

(三)互斥性原则

分类后的每个子项都应当互不相容,相互排斥,不能出现分类后一些事物既属于这个子项又属于那个子项,造成子项外延的重叠。

例如:若a为实数,则a= a(a≥0)a(a≤0)

这里,分类后两个子项就出现了a=0在外延上的重叠,违背了子项外延互斥性原则。

(四)逐级性原则

有些数学问题只需一次性分类,有些数学问题则需多次分类。多次分类是由于被讨论对象比较复杂,需把首次分类后的子项作为新的母项再进行分类,直至满足需要为止,进而达到解决整个问题的目的。

例如:论证方程(a-1)x2+2x-6=0的实数根的情况。

解:当a-1=0即a=1时,方程为一元一次方程,其实数根为x=3

当a-1≠0即a≠1时,方程为一元二次方程,其实数根为

当>0即a>■时,方程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当= 0 即a=■时, 方程有两个相等的实数根当<0即a<■时, 方程没有实数根

综上所述,当a=1时,方程有唯一一个实数根。

当a>■且a≠1时,方程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

当a=■时,方程有两个相等的实数根。

当 a<■时,方程没有实数根。

四、分类讨论的一般步骤和结论归纳形式

分类讨论的一般步骤是:①确定分类讨论的对象及被讨论对象的全域;②确定分界点,统一分类标准,合理进行分类,并做到不重不漏,分层而不越级;③逐类讨论,分级进行;④综合归纳,得出结论。

分类讨论的结论归纳形式一般有三种:

①并列形式。格式为:当……时,有……;

当……时,有……。

②并集形式。格式为:……或……。

③交集形式。格式为:……且……。

五、分类讨论的常见类型

引起分类讨论的因素较多,但常见的类型主要有以下几种:

1.根据定义、性质、法则、公式、定理进行分类讨论;

2.根据运算的要求进行分类讨论;

3.根据图形的形状或位置变化进行分类讨论;

4.当条件或结论开放时进行分类讨论;

5.当问题中条件较少,需通过分类来补充条件时进行分类讨论。

六、学生在分类讨论中存在的问题

(一)在分析问题时,缺乏分类讨论的意识

例如:已知等腰三角形的两边长为8和6,求这个三角形的周长。

错解:等腰三角形的周长为8+8+6=22

分析:学生初解该类型题时,常因缺乏分类讨论的意识,仅考虑腰为8或腰为6中的某一种情况,而得出周长为22或20的单一性答案,造成问题丢解。

正解:当腰长为8时,等腰三角形周长为8+8+6=22

当腰长为6时,等腰三角形周长为6+6+8=20

所以,等腰三角形的周长是22或20.

(二)有分类讨论的意识,但在分类时存在盲目性

分类讨论的关键是确定分类标准,学生分类时常因不能准确找到分类标准的分界点,导致对问题盲目分类,出现求解上的失误。

例如:如图,一个等边三角形的边长和与它一边相切的圆的周长相等,当这个圆按箭头方向从某一位置沿等边三角形的三边做无滑动旋转,直到回到原出发位置时,该圆自转了( )圈。

(A)2 (B)3 (C)4(D)5

错解:选(B) 正解:选(C)

分析:因为圆与等边三角形相切且做无滑动旋转,很多学生盲目认为按圆在AB边、BC边、CA边上分类讨论即可,因为边长等于圆的周长,所以经过一条边刚好转了1圈,在三条边旋转当然转了3圈,故选(B)。然而却忽略了圆在顶点B、C、A处旋转的情况,由图(2)不难分析,圆经过一个顶点时旋转了120°,经过三个顶点共转了

120°×3=360°恰好为一圈,所以应选(C)。

(三)在分类讨论时存在主观臆断性

在分析数学问题时,一般当遇到数量的大小或符号不能确定以及图形位置或形状不确定时考虑分类讨论,但分类讨论绝不能凭主观臆断,一开始就分类讨论,而是在计算或推理的过程中逢时而生,自然展开。

七、教师在新课程实施中渗透分类讨论思想的对策

在初中数学课程改革中,教师对分类讨论思想的渗透还存在一些不到位的地方,表现为:①在思想意识上,对分类讨论思想的重要性认识不足;②在教材运用上,对分类讨论思想挖掘不深,如对分类讨论思想在教材中的设置把脉不清,对分类讨论思想在教材中的层次缺少深度思考,对分类讨论思想的渗透缺乏整体规划与设计;③在教学过程中,对分类讨论思想渗透不强,教师往往关注知识的生成多,思想方法的渗透少,侧重就题论题多,思想方法的提炼少,注重知识系统多,思想方法的归纳少;④在实践应用上,对分类讨论思想提升不够,教师将分类讨论过多的停留在简单训练的层面上或训练模式的创新上,而忽视对思想方法的抽象与概括。那么,如何将分类讨论思想在新课程实施中有效地渗透呢?我觉得不妨从以下二个方面着手:

(一)加强对数学课程标准的学习,充分挖掘教材中蕴藏的分类讨论思想,明确分类讨论思想在不同阶段的目标要求

数学课程标准把让学生获得适应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数学思想方法作为教学的总体目标。人教版教材第一章《有理数》在学习了正负数后,以有理数的分类及绝对值的意义为载体最先拉开了分类讨论思想渗透的序幕。在以后的学习活动中,随着学习的深入,分类讨论思想由“隐性”向“显性”、由“方法”向“思想”逐步渗透,不断提升,最终实现由“思想”指导“方法”,达到水到渠成的功效。因此,教师在新课程实施中必须站在全局的高度统揽教学,对分类讨论思想的渗透既有整体规划和设计,又有明确而具体的目标和要求。

(二)在新课程实施中遵循逐级递进、螺旋上升的原则,将分类讨论思想有机渗透到每个阶段的教学之中

1.渗透“分类方法”,感知“分类思想”。由于初中生的数学知识比较贫乏,抽象思维能力较为薄弱,对数学思想方法还缺乏足够的了解,因此,在新课程实施中必须以知识的学习为载体,注重数学概念的生成过程、知识的发展过程和问题的解决过程,通过教师的启发引领,向学生逐步渗透“分类方法”,让学生在展开思维获取知识的同时初步感知分类思想。

2.训练“分类方法”,领悟“分类思想”。教师在新课程实施中要充分挖掘教材中体现分类讨论思想方法的各种元素,根据学生年级的不同、知识的不同和认知能力的不同,对“分类方法”展开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隐到显的层次性训练,使分类讨论思想在训练过程中多次孕育,不断领悟,初步形成。

3.掌握“分类方法”,运用“分类思想”。学生对于“分类方法”的掌握需经历一个学习、思考、训练、巩固的体验过程。同样,“分类思想”的形成也是在“分类方法”的渐进生成过程中逐步领悟、不断完善建立起来的。在新课程实施中,只有把分类方法提升到分类思想的高度加以认识,才能变知识的生成过程为数学思想方法的形成过程,从而把分类讨论思想进行有效迁移和灵活运用。

分数的再认识范文5

关键词:手术室 人文关怀 剖宫产

一、产妇术前心理分析

产妇术前心理分析很重要,手术时的人文关怀措施要将产妇的心理充分考虑在内。综合了研究者实验组的产妇术前的心理状态,主要来自紧张恐惧和焦虑这两种心理。当产妇得知由于某种原因要剖宫产时,一般都会有不同程度的焦虑和恐惧,尤其是首次剖宫产的产妇对手术缺乏客观的认识,害怕打麻醉针、对手术引起的疼痛和出血感到畏惧、有的甚至过于担心自己手术时出现意外或者胎儿不能顺利产出、怕手术留下后遗症以及不能生育等,从而产生手术前的紧张和恐惧心理。而焦虑心理是由于产妇分娩中出现了紧急情况如胎儿窘迫、滞产等,因此需要做急诊手术,但是由于产妇对此缺乏思想准备,考虑到手术后尚需较长时间的修复,同时担心腹部疤痕会影响美观等,难免产生紧张情绪。

二、人文关怀的护理措施

1.术前人文关怀

巡回护士于手术前一天主动到病房探视产妇,了解产妇的病史、过敏史并询问有无其它疾患,通过体检和检查,分析产妇的营养状况和各重要内脏器官的功能情况。护士应重点了解手术前产妇的心理特点及对手术的顾虑和担心,向产妇简单介绍手术室的环境及入室后的注意事项,介绍手术基本流程及主刀医生的手术技巧,针对产妇提出的疑问和困惑进行解释,并通过通俗易懂的语言给产妇讲解剖宫产麻醉时的感觉,消除产妇的恐惧、紧张情绪,最后告诉产妇,护士将在第一时间把新出生的婴儿抱给产妇接触,消除其对自身及婴儿的担忧,树立手术成功的信心及战胜困难的决心,从而更好地配合医生进行手术。

此外,做好家属工作,取得家属支持也是十分重要的,家属是病人的支柱与依靠,患者家属的态度对产妇的心理状态影响很大,护士应向家属讲明手术的必要性和危险性,耐心解答家属的各种疑问,通过肯定主刀医生和麻醉师等的技术从而减轻家属对手术的顾虑,取得他们的支持。

2.术中人文关怀

首先为产妇创造一个良好的手术环境,手术前可将手术室温湿度调到最舒适状态,保持整个手术间的整洁,准备好手术用品,给进入手术室的产妇一声真切的关怀和问候,使产妇保持乐观的态度和轻松的心情迎接手术。

产妇进入手术室的过程中要注意细节,动作要轻缓,避免幅度过大造成的碰撞和颠簸。尽量缩短等待手术前的时间,提供开辟专用场地作为术前心理减压区,通过多媒体宣传育儿知识等方式分散等候带来的焦虑,降低手术室环境给产妇造成的紧迫感。护士在术前心理减压区热情友善地迎接产妇,明确表示在手术过程中自己会一直陪伴在她们身边,从而缓解产妇手术前紧张和恐惧情绪,给她们以安全感。手术时不谈论与手术无关的事情,医生和护士的技术要做到一丝不苟和娴熟,让产妇体会到医生和护士对她的专一服务。

麻醉穿刺时,要认真帮助产妇取得正确和舒适的卧位,巡回护士的动作一定要轻柔并耐心解释麻醉穿刺的重要性,协助产妇保持麻醉穿刺所需,在言语和行动上给予鼓励。这一过程中应尽量尊重其隐私权,减少身体不必要的暴露,让产妇体会到护理人员的关爱和体贴。

当产妇进入麻醉状态、手术开始时,巡回护士应轻握产妇的手,缓解产妇的紧张和疼痛,使其全身放松以配合手术,手术中要严密观察产妇生命体征的变化,随时准备应急。在医生取胎儿时,由于牵拉关系会造成产妇疼痛,护士应给予产妇有力的情感支持,告知她疼痛很快就会消失,再坚持下就可以看到可爱的胎儿了。剖宫产手术中意外情况发生,尤其要沉着应对,避免产妇出现不良情绪,如出现新生儿窒息时应有条不紊进行抢救,新生儿复苏时及时告知产妇和家属以平定他们焦虑的心情,新生儿有生理缺陷时可在产妇安然度过手术期后再告知,这些都是人文关怀的体现。

3.术后人文关怀

手术后3~4天及时对产妇进行手术回访,亲切询问其手术愈合情况,了解产妇身体是否存在不适,并关心其休息、饮食、母乳喂养等基本情况等,针对产妇存在的疑虑和问题耐心给予健康指导和解决,更鼓励产妇对术中不满的地方提出自己的看法和建议,认真听取,以便改进。

三、结语

手术室护士在术前访视、术中配合、术后回访的每个细节中实行人文关怀,加深了手术室护士和产妇间的沟通与交流,改善了护患关系,能使产妇真切感受到护理人员亲人般的关怀和照顾,在进行剖宫产手术时克服了紧张和恐惧心理,对手术充满信心,并积极配合手术,同时也有助于提高手术室医生和护士的工作责任心,提高服务质量,充分体现了人文关怀在剖宫产手术时的重要性。

参考文献:

[1]梁力.提高护士人文修养,体现护理人文关怀.护理与康复,2006,5(1):3-5.

[2]李少红.手术室护士对剖宫产妇的舒适护理[J].西南军医, 2008, 11(6): 202.

[3]王群英.子宫下段剖宫产的心理护理体会[J].中华医学创新杂志,2005,6( 6) :52.

[4]王丽云.人文关怀在剖宫产术中的应用[J].当代医学,2008,4(1).

分数的再认识范文6

【关键词】美术教育;中学生;综合素质;作用

【中图分类号】G633.955

在素质教育思想的指引下,高中课程增设了美术鉴赏课,意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但由于受应试教育思想的长期影响,许多学生和家长,甚至包括一些教师,对美术课在学生素质培养中的作用认识不足,他们只看重语、数、外这些高考的主要课程,而对美术课,采取排斥和放弃的态度。殊不知这样不但不能提高语、数、外课程的成绩,反而会影响这些课程成绩的提高。所以这里有必要对美术课在高中学生素质教育中的作用予以强调。

一、进行文化素质教育

美术是人类文化的重要内容,它承载着人类历史文化的重要信息。学习美术作品就是学习和掌握人类重要的文化知识。

美术又是社会存在的产物,它具有重要的认识功能。特别是在摄影技术发明之前,它是人们认识当时社会各方面现实的重要的形象依据。随着人类历史的不断推移,人们通过美术作品可以认识不同时代、不同民族、不同文化、不同社会制度的人们的生活、历史、风俗、行为、观念等,甚至认识包括我们自己在内的整个世界。例如我们从原始岩画中简单质朴的绘画手法和简约夸张的动物及人物形象,从一定的侧面可以了解当时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和早期人类的生产方式;人们通过宋代画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的分析,可以认识宋代社会风貌、人们的服饰特点、风俗习惯以及建筑技术、市场情况等。

二、进行语言表达教育

美术作品直接反映的是视觉形象。美术家总是通过视觉形象与欣赏者进行面对面的交流。这种交流,也即对话,只是这种对话不同于文字语言和声音语言,它是美术家专门使用的、具有视觉传达功能的形象和形式。例如顾闳中的中国画《韩熙载夜宴图》、梁楷的中国画《泼墨仙人》和克利福德・斯蒂尔的《1954》,我们可以看出这三件作品无论在艺术形式还是在绘画形式上都有很大差异,显然是艺术家运用了不同的艺术语言,表达了不同的艺术思想和艺术意图。《韩熙载夜宴图》中的人物、环境和道具令人感到真实具体,与我们在现实中看到的客观世界相似;《泼墨仙人》就大为不同,看上去似乎是一个人,但又是迅疾、简洁的几大笔;而《1954》却连一点现实的影子也没有,只剩下几块颜色。这是怎么回事呢,实际上这三件作品就代表了三种不同的美术类型(具象艺术、意象艺术和抽象艺术)和三种不同的美术语言。具有写实特点的具象艺术其作品采用的是线条和随类敷彩的表现方法;具有主观色彩的意象艺术作品作者常常采用变形、夸张、重组等手段;抽象艺术则利用美术语言中的色彩和有变化的线条来表现。

学生认识了这些美术语言,就知道除了运用文字语言和声音语言表达感情,还可以运用美术语言表达感情。

三、进行思想道德教育

先生大力提倡“以美育代宗教”,就是因为作为“美育”的重要载体之一的美术有辅助道德进步的教育功能。在思想道德素质养成过程中,美术鉴赏课把中外美术精品直接呈现给广大学生,使他们产生“直观”的美感。黑格尔说“审美带有令人解放的性质”,它能使人的主体性得到美的提升。我国艺术教育家丰子恺先生说“人们每天瞻仰这样完美无缺的美术品,不知不觉中精神蒙其涵养,感情受其陶冶,自成健全的人格,”他还说“我教艺术科,主张不求直接效果,而注重间接效果;不求学生能直接有用之画,但求涵养其爱美之心,能用作画的一般心来处理生活,对待人生,则生活美化,人士和平,此为艺术最大的作用。”美术教育就是利用美的形象,以提高学生分辨美、丑、善、恶的能力,深刻影响学生的思想情感,引起内心共鸣,使学生爱美恶丑、从善拒恶,抵制没落颓废的思想情绪和庸俗生活方式的侵蚀,养成高尚的品质和情操。如鉴赏《长江万里图》能激起学生对祖国山河的热爱和民族自豪感;鉴赏拉斐尔的《圣母像》使人能感受到母爱的伟大;鉴赏米开朗基罗雕塑《大卫》,就会被作品人物那种顽强、坚定和正义的精神以及勇敢、无畏和自信的人格意志所感染。因此,美术作品在引起欣赏者的激动和共鸣中,能唤起人们优美、崇高、悲哀、痛苦等种种思想感情,使人在潜移默化中接受一种崇高的道德情感,受到一种精神品质的熏陶,从而改善人们的情感状态,影响人的行为世界。从而使学生向积极、健康、正确的方面发展。

四、进行审美鉴赏教育

美的事物在生活中处处都有,但并不是每个人都能感受和欣赏的,因为人们认识美,发现美和鉴赏美的能力不是天生的,而是更多通过后天学习培养和训练逐步获得和增强的,因此通过美术教育,让学生在具体的美术鉴赏活动中理解诸如对比、调和、节奏、韵律、对称、均衡等,从而使学生的审美意识得以强化,审美品位得以提升,进而增强其对真善美与假丑恶的辨别能力。

其次,任何成功的美术作品都有从个别到一般的象征意义,而这种象征意义要通过学生对美术作品的分析鉴赏才可以感悟。

另外,许多美术作品所创造的艺术形象其感人效果,它要人们用心去体验、去触摸。

五、进行创新创造教育

美术课是培养创新创造力最具成效的学科之一。美术鉴赏可以使学生感知、注意、记忆、联想、想象、创造等思维能力得到发展。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在美术鉴赏过程中,由于鉴赏者面对的是富于启发性的典型视觉形象,所以会自然地唤起种种有关的联想和想象。在联想和想象的作用下,通过特定艺术形象可以感知和认识更为丰富的内容。例如中国画的留白处理,正是留给鉴赏者想象的空间,这些空间需要鉴赏者通过联想和想象去丰富和发展。所以说美术鉴赏与美术创作一样,都是一个思维创造的过程。

另外在美术鉴赏教学中,学生通过鉴赏现代派和抽象派的美术作品,明确其在构图和形象上运用合理移位,在色彩上运用条件色规律,对客观世界进行主观表达。从而使学生开动恼子,引发一种创造的灵感,形成一种创造性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