滕王阁序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滕王阁序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滕王阁序范文1

今日洪州新府。

上对翼轸两星,

下接衡庐二山。

剪裁三江作衣襟,

串连五湖成腰带;

西控蛮荆乡,

东连瓯越地。

物华天宝,神剑光气将牛斗星座辉映;

人杰地灵,徐儒德行被陈蕃太守景仰。

洪州繁盛像云雾升腾,

人才众多似星光闪耀。

城池坐落夷夏要塞,

主宾尽是东南俊杰。

仪仗重重,都督阎公驾到;

车马宣宣,宇文刺史光临。

官员十日休假,胜友如云;

宾客千里赴会,高朋满座。

文词宗主孟学士文采飞扬,

武坛名将王将军英姿勃发。

探望家父路过胜地,

结交名士出席盛宴。

十分无知,深表惭愧;(因无知而惭愧)

三生有幸,倍感欣慰。(为有幸而欣慰)

时令正当九月,

季节已是深秋。

积雨消散,潭水清凉;(潭水清澈别具凉意)

烟光凝聚,山影昏暗。(山影昏暗略呈紫色)

在高高的山路上驾长车,

于巍巍的丘陵中赏美景。

举目望长洲,

抬头观高楼。

重重峰峦间青翠的树丛飘摇若飞,

高高楼阁顶朱红的油彩鲜艳欲滴。

仙鹤野鸭栖息的沙洲,极尽岛屿曲折回环的景致;

桂树木兰构建的宫殿,巧随冈峦高低起伏的态势。

开启精美的阁门,

俯瞰雕饰的屋脊。

辽阔的山岭、平原充满视野,

迂回的河流、湖泊撩人心魄。

房屋排满地面,都是钟鸣鼎食人家;

船舶充塞渡口,全为青雀黄龙大船。

云消散,

雨停息。

阳光灿烂,

天空明媚。

飘荡的晚霞与孤单的野鸭结伴飘飞,

明净的秋水同辽远的天空浑然一色。

轻快的小船乘暮色归航,渔歌响遍于鄱阳湖畔;

整齐的雁阵被寒气惊扰,叫声消失在衡阳水边。

登高远望的胸怀顿时舒畅,

飘逸脱俗的兴致油然生发。

清脆的排箫曲引来阵阵清风,

纤细的歌唱声凝住缕缕白云。

梁孝王睢园竹林聚贤,豪爽气概远超陶渊明;

曹公子邺水荷塘咏诗,文章辞采直射谢灵运。

四种美好事物应有尽有,(四美应有尽有)

两个重要条件难得却得。(二贤难得却得)

放眼半空中,

醉心闲暇间。

天高地远,令人感到宇宙无穷尽;

兴尽悲来,让我明白兴衰有定数。

远望长安于昏黄的夕阳下,

遥看吴会在飘缈的白云间。

地势偏远,南海深邃;

天柱高耸,北斗远悬;

关山重重难逾越,谁怜苦命失意人;

萍水依依偶相聚,都是漂泊异乡客。

唉!

时运不济,

前途坎坷。

冯唐易衰老,

李广难封侯。

贾谊被贬长江,并非没有圣明君主;

梁鸿潜逃海边,难道不是昌明时代?

好在君子会觉察事物动向,

幸亏达人能知晓命运发展。

年龄虽老,可志气更加旺盛,怎会改变终身信念?

境遇虽艰,但节操更加坚定,绝不放弃凌云壮志!

喝了盗泉水,心境依然清爽;

处在涸辙中,精神照样愉悦。

北海虽遥远,御风可达;

时光虽流逝,惜时未晚。

孟尝清雅高洁,可叹他报国无门,空有激情;

阮籍狂放傲慢,怎学其走投无路,妄洒热泪。

我王勃,

地位卑微,

出身低下;

与终军年龄相当,而无路请缨报国;

和宗悫志向相同,却难以投笔从戎。

弃功名,愿舍一生富贵;

尽孝道,不辞万里艰辛。

我无知本非出色人才,

却有幸结识天下名士。

今灭已荣登龙门接受阎公礼遇,

不久将恭立堂前聆听父亲教诲。

如果不遇慧眼,即使有无限才华也只能独自叹息;

既然已得知音,虽然无高超技艺但不怕当众献丑。

唉!

美景不长存,

盛宴难再逢。

热闹的兰亭宴已成陈迹,

繁华的金谷园早变废墟。

临别作序,承蒙各位极力推荐;

登高赋诗,希望诸公尽情发挥。

冒昧地尽我微薄心意。

恭敬地写此浅陋小序。

铺陈一番,

成为四韵。

谨以此序抛砖引玉权作引子,

诚望各位挥毫泼墨撰写美文。

滕王阁序范文2

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

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

北海虽赊,扶摇可接;东隅已逝,桑榆非晚。

东隅已逝,桑榆非晚。

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

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

滕王阁序范文3

关键词: 整合概念 《滕王阁序》 翻译

一、概念整合理论

在心理空间理论的基础上,Fauconnier和Turner提出的概念整合理论是一种意义建构的理论,是一种框架式的认知模式。依据Fauconnier的理论,语言的本身并不能进行认知的构建,但能提供给我们最少的但足够的信息,让我们找到某一语境下用于建构的认知域和认知原则。而当语言与现存的认知域和认知原则等背景框架结合起来,意义建构就产生了,而且这一建构所产生的效果所含信息量非常丰富。所以翻译作品的原文为译者提供了一个最基本的线索和提示来构建一个基本的概念。此外译者又必须根据读者的认知语境进行新的概念整合,整合出新的空间,从而主动积极且即时动态地构建新的意义,便于读者对译文的认知。王斌教授认为概念整合理论描述的是语言结构对概念结构的激活方式,而不是推倒公式。概念结构的内涵是体认模式,概念整合理论对翻译的解释表现为在原语和译语中的双面体认模式激活,即原语中的概念结构激活译者的不仅仅是对原文的各种认知解读,同时也激活译者在译语中的种种认知解读,译文的再现是概念整合的效果(王斌,2011)。本文将从王斌教授所论的概念整合理论的4个基本网络机制出发,探讨一下维基百科网上现行的《滕王阁序》的英文翻译。以下将分别从简域网、镜像网、单域网和双域网这四个网络机制一一对应来解读以上所提到的文本翻译。

二、简域网

根据王斌教授对简域网的解读,简域网的空间中存在两个心理空间。一个容纳互不关联的各种因子,另一个则包含的是某种关系结构。映射产生的方式是将一个因子填入另一个空间的结构关系中,从而形成附值结果。

例1.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墟;人杰地灵,徐儒下陈蕃之榻。

It is the refine of substances, the treasure of God. The ancient sword found there shines its light to area between the star of Niu and Dou. There are elites in its people, since the land is blessed. Chen Fan prepared exclusive ta for Xu Ru. O, the grand Hongzhou City.

以上的一句古文选自《滕王阁序》的第一部分,其白话文的意思为物内的精华是上天的珍宝,宝剑的光芒直冲上牛、斗二星的区间。人中有英杰,因大地有灵气,陈蕃专为徐儒设下几榻。再看翻译的英文中的the treasure of God。原文中说的是天,白话文的解释也为上天。可在英文译本中翻成了God。在译者翻译的过程中,他的思维模式里存在两个空间,一个是中文认知语境中的,一个是英文认知语境中的。在译者翻译行为完成之前,译者的其中一个心理空间容纳了两个互不关联的因子,一个是上天,一个是英语中的God。当这一个空间里的因子填入译者的另一个空间的结构关系中时,那么等值结果就形成了。就是《滕王阁序》中的天对应的是英文中的God。其实,从天和God对两种认知语境下的人们产生的影响来看,这是一种完全对等或完全植入。

三、镜像网

镜像网中有两个映射空间。这两个映射空间各有一个关系结构框架,他们的组织结构相同。映射的方式是通过两个空间相叠加产生新的空间以找寻解决问题的方法(王斌,2011)。

这种相叠加的思维方式在《滕王阁序》的翻译中也可以见到。对于译者来说,《滕王阁序》的原文激活译者的更多的是两种文化中相同的交际认知模式。如:

例2.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

The chants spreading from the fishing boat in the dusk storm the coast of Poyang Lake.

例句中古文的白话文翻译是傍晚渔舟中传出的歌声,响彻彭蠡湖滨。从这一例句及其翻译我们看出,虽然是不同文化中的人,他们体验和表达现实世界的方式不同,但他们的交际模式也仍然完全有可能相同。如例2中的古文句中的后半小句为一个非常明显的动宾结构;再看前半句的白话文翻译,渔舟唱晚指的是傍晚渔舟中传出的歌声。这样一来,此例中的文言文就是一个主谓宾即SVO结构。再看对应的英文句,把它划分一下句子结构后发现英文中的主语为The chants,谓语为storm, 宾语为The coast of Poyang lake,而句子中的其他成分也就是一些补足语,并不影响整个句子的完整性。

四、单域网

单域网的映射是双向映射,而且同时投向作为整合空间的第三空间。这样整合空间的组织框架既可来自源域,也可来自的域(王斌,2011)。而在翻译这一十分复杂的人类活动中,原文同时激活译者在原文和译文两个交际模式。那么此时,译者就面临了一个选择的问题。

例3.有怀投笔,慕宗悫之长风。

I envy Zong Yi’s heroic spirit of "break the waves riding the wind", though I also have a pulse to become a soldier.

例句中古文的白话文的解释为我羡慕宗悫那种“乘长风破万里浪”的英雄气概,也有投笔从戎的志向。读完翻译句,我们不难看出翻译句完全是译者对原文交际模式的认同。那么这种翻译法对于此文的读者来说就是洋化翻译。很明显,译者在翻译时面临归化和洋化两种翻译方式。如果是归化翻译的话则需要把暗含在“乘长风破万里浪”这句诗词里的隐含意思即有远大志向翻译出来,但译者在这里放弃了后一种选择,选择了洋化翻译。这样的一种选择更能体现新的思想或新的文化在译文中的形成。通过阅读这句古文的洋化翻译,那些英语认知语境下的读者更能了解中国的一些古典文化,从而能对中文认知语境下的人的体认模式有一定的了解。因此,在翻译的过程中选择何种认知模式只是一个选择的问题,所谓的“唯一性”很难立得住脚。譬如,为了使英语语境下的读者更能体会胆小如鼠这成语的含义,大多数译者在翻译的时候将它直接翻译成as timid as a rabbit,因为英语认知语境下的读者用来形容一个人胆小的时候习惯用兔子来形容。显然,这种翻译对于英语为母语的人来说是归化翻译,他们接受起来更快也更容易。

五、双域网

根据王斌教授的观点,双域网与单域网不同的地方就是前者在整合空间里的组织框架分别来自两个输入空间即源域和的域。王斌教授还认为在整合空间里,新概念结构往往来自两个空间的概念冲突。

例4.台枕夷夏之交,宾主尽东南之美。

The city lies between the military-vital place between Yi and Xia. The host and guests are all the best of the southeast of the country.

例句中的古文的白话文解释为:城池坐落在夷夏交界的要害之地,主人与宾客集中了东南地区的英俊之才。 我们看到原文的白话文将夷夏之交解释为夷夏交界的要害之地,而英文翻译为 the military-vital。不难看出要害这一词的翻译存在强烈的文化冲突。即使在汉语的语境中它除了指军事要地之外也可以指一些重要的交通运输的道路,还可以是一些重要的商道。显然译者在这里取的是第一可能性的解释意思。再看英语翻译,先是军事的这个英语单词即military,紧接着又来了个重要的即vital,很明显这是一个经多重概念整合后的翻译,最后达成的一个结果。因为无论是在汉语语境还是在英语语境中,只要是牵涉与军事方面相关的,一般都比较重要,因此译者选择了这种翻译我们也就不难理解了。

六、结语

翻译是一项复杂的交际活动,译者在翻译过程中不断地面临着来自方方面面的冲突。这些冲突有很大一部分是由于不同认知语境下的人对于世界的不同的认知体验造成的。而概念整合理论正是从不同的体认模式入手来研究语言,这为翻译的研究与发展提供了很好的理论基础。因此,认知语言学为翻译研究提供了一个崭新的视角,丰富了翻译学的研究。本文从概念整合理论对《滕王阁序》的翻译指导实践入手,举例论证了整合理论对翻译的指导作用,这为研究其他翻译作品提供了借鉴。

参考文献

[1] 王斌.整合翻译再论[J].上海理工大学学报,2011.

[2] 王文斌.概念合成理论研究与应用的回顾与思考[J].外语研究,2004.

[3] Fauconnier,G.&Turner,M.Conceptual projection and middle Class.UCSD Cognitive Science Technical Report 9401,1994.

滕王阁序范文4

总原则:力求明标明确,思路清晰,提问精粹,活动充分,积累丰富,两篇古文系高一第二册第四单元第1、2课,本堂课系高三复习课,为让学生在宝贵的时间里学有所得,实现教学效益的最优化,迎考古文复习课设计遵循以下思想:

1、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应试水平,让学生明确高考要求,复习要有的放失,以提高复习效益。

2、有利于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本课重点是文言实词、虚词,难点是翻译重要句子和评价文章的主旨。通过对重难点的突破,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3、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和形成科学的学法,教学中要应学生为中心,让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寻找和积累相关知识点,养成自主、质疑探究、合作的良好学习习惯。

4、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实现情感与态度及价值观目标。

二  教具:Power point 课件

三  教学时数:一课时

四  教学过程设计

(一):投影课题、导入新课。

文言文复习有感

       钟斌

古圣先贤传美名

文辞歌赋灿如星

明了考纲夯基础

厚积精练任我行

(二):古圣先贤传美名---关于作家作品

1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

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

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

魏征没,朕亡一镜矣。

2 水可以载舟,亦可覆舟。

3“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4 王杨卢骆当时体, 

轻薄为文哂未休。

尔曹身与名俱灭, 

不废江河万古流。

5、文体特点,

魏晋以后产生的一种文体,又称骈俪文。

南北朝是骈俪文的全盛时期。唐与“古文”相对称为“骈文”。又因它通篇四、六字句,

亦称“四六文”。

特点:(1).  讲求对仗,一般用四字句或六字句。(2).  平仄相对,音律和谐。

 (3)  多用典故,讲究藻饰。

(三):文辞歌赋灿如星-----关于鉴赏评价

鉴赏: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此句是传诵千古的名句,是本文最为闪光的一句。相传都督阎某拂袖而去后,闻此句矍然而起,说:“此真天才,当传不朽矣。”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这一景色

评:注意意境和谐美,想象要自然生动,色彩要明丽

落霞自天而下,孤鹜自下而上,故曰齐飞;

秋水碧而连天,长天净而映水,故曰一色。

前人写水天(或天地)相接景象的句子很多,阅读下面前三句子说说王勃的句子好在哪里。

     即云似岭,望水若天。(袁宏《东征赋》)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吴均《与朱元思书》)

     天与水兮相逼,山与云兮共色。(萧绎《秋思赋》)

     落花与芝盖齐飞,杨柳共春旗一色。(庾信《马射赋》)

   (四): 明了考纲夯基础

介绍04考试说明及历年高考试题回放

高考要求:

1. 理解B①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②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 

经过一再简化,现考试说明中只保留了18个常见文言虚词,即: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③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 

④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2.分析综合C 

①筛选文中的信息 

②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思想 

③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3.鉴赏评价E 

①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②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另: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

高考试题回放:运筹帷幄之中

2004年全国普通高校招生考试语文试题广西、海南、西藏、陕西、内蒙

17.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任选两小题4分

1落霞与孤鹜齐飞,____________。王勃《滕王阁序》

200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天津卷)语文参考

17. 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任选两小题)(4分)

(2)云销雨霁,                  。                   ,秋水共长天一色。(《王勃《滕王阁序》》

一、复习实词、虚词、一词多义、词类活用

让学生自主合作,寻找文中有关以上方面的知识点。温故知新: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则诱发探究

1请找出文中重要的实词和虚词

1、整理、积累、质疑、解惑。

2、老师选讲“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当堂练习。

一词多义

安1 既来之,则安之(       )

2 居安思危(              )

3则思知止以安人

善1择善而从之(              )2素善留侯张良(              )3善始者实繁(              )4善假于物也(              

固1必固其根本(              )2根不固而求木之长(              )3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4临不测之渊以为固     (              )

居1居域中之大(       )2不念居安思危(       )3居庙堂之高(       )4深居简出                    (一)名词活用作动词:

     则思江海下百川              居于……之下

(二)动词活用作名词:

     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       值得贪图的东西

(三)形容词活用: 1、作名词

   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      重权    帝王的大位

   不念居安思危,借奢以俭.     安乐的环境    危难

   惧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  说别人坏话的人奸恶的人

   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     有才能的人    好的意见                  

2、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必固其根本               则思知止以安人     

      则思虚心以纳下         则思正身以黜恶  

动词的意动用法:乐盘游     以……为乐

练习

襟三江而带五湖

雄州雾列,俊采星驰

川泽纡其骇瞩

屈贾宜于长沙

窜梁鸿于海曲

物华天宝 人杰地灵

徐儒下陈蕃之榻

俊采星弛

宾主尽东南之美

家君作宰,路出名区

目吴会于云间

二  对联练习(高考新要求)。仿照课文中句式,写对偶句

A:滕王阁中,高朋满座

——————————B :见秋水之浩淼,

————————分享:

魏征得宠进谏言安危    白首忠心感天地王勃失意赋辞忘忧乐    青云壮志惊鬼神

 (五):厚积精练任我行------授之以渔:学会不如会学

下面给大家介绍一种“四步文言文复习法” : 

①读:重读明大意,参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甚至少读两遍;理解内容,参照提示,把握住文章;研读揣情感,由感知到深入理解。 

②说:说意思,能疏通全文之意;说主旨,能把主要内容、中心、情感讲明白;说疑问,不解处一定摆出来,否则不会真明白。 ③点:总结知识点。特殊字音、重要词义、重要句式、通假现象、古今异义、一词多义、文学常识、词类活用等等,打破课、单元界限、分门别类列表归纳。 

④练:反复背诵练记忆,多遍演题练能力

轻松一刻:欣赏图片、配《渔舟唱晚》MP3。

提示:以上图片与学生的想象有无异同。

滕王阁序范文5

南昌市豫章路小学三(3)班

今天我要为大家介绍的是江南三大名楼之首:滕王阁。

滕王阁位于沿江路,一共有九层,它高五十七米,是古代最高的建筑;它非常的雄伟、壮观。每当夕阳西下的时候,我们就会想起古代诗人王勃写的滕王阁序中的“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美丽诗句。

滕王阁的历史悠久,早在几千年前就建好了,直到现在一共修建过二十九次,现在我们所看到的滕王阁是1962年修建成的。

滕王阁的表面颜色是红墙绿瓦,还有黄色、蓝色、白色的花纹,这些花纹像云朵似的,造型非常漂亮,线条非常柔和。走进滕王阁,你会看见许多又粗又圆的红柱子顶着滕王阁,这些红柱子真像一根根红蜡烛。滕王阁里还有许多雕刻的工艺品,随处可见,这些工艺品非常精致,完美无暇。

滕王阁的左边还有一个专门拍照的地方,这儿拍的可不是普通的照,拍的是古代宫里的人,我就拍过一张格格的照片呢!

滕王阁周围绿树环绕,鲜花朵朵,争奇斗艳;高大的绿树像草原的哨兵一样,挺立在这儿。

看到美丽的滕王阁,我仿佛就是一位为滕王阁题词的诗人,为滕王阁作诗。

每当夜幕降临的时候,滕王阁周围成了等的海洋,光的世界;而滕王阁呢,则成了一座五彩缤纷、异彩夺目的名楼。

作为一名南昌人,我为自己的城市感到骄傲,感到自豪!

滕王阁序范文6

《兰亭集序》和《滕王阁序》所记述的是历史上著名的两次文人盛大集会。前者写的是东晋穆帝永和九年(353),王羲之和当时的名士谢安、孙绰等41人,于三月三日在会稽郡山阴县的兰亭集会。后者是因滕王阁重修竣工而举行的一次庆典集会,是唐高宗时的事情。当时洪州都督阎某重修了滕王阁,并于上元二年(675)的重九日,在滕王阁上欢宴群僚和宾客。王勃南下探亲,路过此地,也参加了盛会。古代文人集会喜欢饮酒赋诗,两次集会文人们都写下了一些诗作,结集后分别由王羲之和王勃写了序文。两文在写景、叙事、抒情上有许多相同之处,本文想就此做些赏析。

优美的自然风光

阅读《兰亭集序》和《滕王阁序》,让人赏心悦目的是文中的景物描写。如兰亭集会,“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多美的集会地点。能置身胜境,饱览美景,确实不失为人生的一大乐趣。文友们在这“天朗气清,惠风和畅”的日子里相聚,心情之愉快可想而知。而屹立在鄱阳湖畔、赣水之滨的滕王阁更是让人神往,不说那“星分翼軫地接衡庐;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的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和“闾阎扑地,钟鸣鼎食之家;舸舰弥津,青雀黄龙之舳”的繁华鼎盛,让人羡慕和向往,就是那“落霞和孤骛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湖光山色,就令人流连忘返。

高雅的文人情趣

兰亭集会,千古美谈,成为后世文人雅士所喜爱和向往活动。这次盛会是“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来的都是当时的名士,可见其盛大隆重。集会里除了做“禊事”(古代的一种风俗,到水边洗濯、嬉游,并举行祈福消灾的仪式)之外,文人们还聚在一起“流觞曲水”,饮酒赋诗,“畅叙幽情”,一起“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尽情地“游目骋怀”、“放浪形骸”,尽享“视听之娱”。这就是文人的情趣,高尚而优雅,难怪后世的文人纷纷效仿,以为人生的一大乐事。王勃参加的这次滕王阁竣工盛宴也是“胜友如云”,“高朋满座”,与会“宾主尽东南之美”,他们登阁赏景,饮酒赋诗,“遥襟甫畅,逸兴遄飞”,尽显文人风采。

多愁善感的文人情怀

自古失意文人就有迁客骚人之说,多愁善感是文人的一大特点。《兰亭集序》和《滕王阁序》两文都抒发了作者不同的人生感慨。《兰亭集序》的作者王羲之在文中借题发挥,抒发了好景不长、生死无常的感慨。他认为人生短暂,“俯仰一世”。为了保全生命,有人选择谈玄说道,有人选择归隐山林,放浪形骸。虽然人与人之间生活方式、爱好不同,但都陶醉一时的快乐,追求暂时的满足。然而,人感到快乐的事情“俯仰之间,以为陈迹”,人也会“情随事迁”,也会“终期以尽”。因此作者也像古人一样,感慨“死生亦大”矣,不由悲从中来。

《滕王阁序》的作者王勃在文中通过写宴会的盛况来抒发自己的人生感慨,说自己地位低下,只是一介书生,虽有投笔从戎、请缨报国的志愿,却报国无门。在文中他与古人相比,感叹自己怀才不遇,感到愤懑悲凉,让那些“失路之人”为之同情。同时也表达了自己不甘沉沦的思想感情,“老当益壮,宁移百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毕竟作者还年轻,还希望得到重用,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

两文的作者及其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