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化学发光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化学发光范文1
1.1主要仪器与试剂LB962型化学发光分析仪
(德国伯托公司);白色96孔板(美国康宁公司)。鲁米诺(Sigma-aldrich公司);8-羟基喹啉(Sig-ma-aldrich公司);FeCl3(Sigma-aldrich公司);过氧化氢(30%,Sigma-aldrich公司);ATP生物发光检测试剂盒(ENLITEN,美国普洛麦格公司);实验用水均为经Milli-Q(Millipore公司)纯化的超纯去离子水。实验中所用试剂均为分析纯。
1.2实验方法
1.2.1储备液的配制
鲁米诺储备溶液:称取一定量的鲁米诺溶于1mol/L的NaOH溶液中,配制成1×10-2mol/L的鲁米诺储备液,储存在棕色瓶中,避光4℃保存。8-羟基喹啉储备溶液:称取一定量的8-羟基喹啉溶于0.1mol/L的HCl溶液中,配制成1×10-2mol/L的8-羟基喹啉储备液,4℃保存。Fe(III)标准储备溶液:称取一定量的烘干恒重的FeCl3溶于pH2.5的HCl溶液中,配制成1×10-3mol/L的Fe(III)标准储备溶液,其摩尔浓度通过硫代硫酸钠滴定法准确确定,通过GBW(E)081235硫代硫酸钠滴定溶液标准物质进行溯源。ATP标准储备溶液:称取一定量的ATP标准物质候选物溶于无ATP水(ATP生物发光检测试剂盒自带)中,配制成1×10-7mol/L的ATP标准储备液,-20℃保存。作为实验室研制的标准物质候选物,需要按照ISO导则35要求,摩尔浓度经过8家单位联合验证,并经过一系列均匀性、稳定性的考查。
1.2.2工作溶液的配制
鲁米诺工作溶液:用纯水将鲁米诺储备液稀释成1×10-3mol/L的鲁米诺工作溶液(其中NaOH的摩尔浓度为0.1mol/L)。8-羟基喹啉工作溶液:用纯水将8-羟基喹啉储备溶液稀释成1×10-3mol/L的8-羟基喹啉工作液(其中HCl的摩尔浓度为0.01mol/L)。Fe(III)标准工作溶液:用pH2.5的HCl溶液将Fe(III)标准储备溶液逐级稀释成Fe(III)标准工作溶液(1×10-4mol/L,3×10-5mol/L,1×10-5mol/L,3×10-6mol/L,1×10-6mol/L)。过氧化氢溶液:取一定量体积分数为30%的过氧化氢,用水稀释至1%,用时现配。ATP标准工作溶液:用检测缓冲液(ATP生物发光检测试剂盒自带)将ATP标准储备溶液逐级稀释成ATP标准工作溶液(1×10-8mol/L,1×10-9mol/L、1×10-10mol/L,1×10-11mol/L),现用现配。
1.2.3实验方法
1)化学发光标准体系的建立
化学发光反应动力学检测:在1.5mL离心管中分别依次加入以下溶液,立刻将该离心管放到化学发光分析仪中,进行动力学检测,每秒取一个点,检测时间共100s。①10μL鲁米诺工作溶液、100μL过氧化氢溶液、10μLpH2.5的HCl溶液(相当于10μLFe(III)标准工作溶液)、85μLpH2.0的HCl溶液(相当于85μL8-羟基喹啉工作溶液);②10μL鲁米诺工作溶液、100μL过氧化氢溶液、10μLFe(III)标准工作溶液(3×10-5mol/L)、85μLpH2.0的HCl溶液(相当于85μL8-羟基喹啉工作溶液);③10μL鲁米诺工作溶液、100μL过氧化氢溶液、10μLpH2.5的HCl溶液(相当于10μLFe(III)标准工作溶液)、85μL8-羟基喹啉工作溶液;④10μL鲁米诺工作溶液、100μL过氧化氢溶液、10μLFe(III)标准工作溶液(3×10-5mol/L)、85μL的8-羟基喹啉工作溶液。8-羟基喹啉的用量对体系发光值稳定性的影响:在10μL鲁米诺工作溶液、100μL过氧化氢溶液、10μLFe(III)标准工作溶液(3×10-5mol/L)中分别加入不同体积的8-羟基喹啉工作溶液,并用pH2.0的HCl溶液将体系补足205μL,立即检测当前发光值。pH对体系发光值稳定性的影响:在1.5mL离心管中依次加入10μL鲁米诺工作溶液、100μL过氧化氢溶液、10μLFe(III)标准工作溶液(3×10-5mol/L)、85μL的8-羟基喹啉工作溶液,利用HCl或NaOH调整体系的pH值,立刻将该离心管放到化学发光分析仪中检测当前发光值。反应介质对体系发光值稳定性的影响:在1.5mL离心管中分别加入50μL的Tris-HCl、H3BO3-KOH、Na2CO3-NaHCO3和B-R缓冲溶液,然后分别依次加入10μL鲁米诺工作溶液、100μL过氧化氢溶液、10μLFe(III)标准工作溶液(3×10-5mol/L)、85μL的8-羟基喹啉工作溶液,立刻将该离心管放到化学发光分析仪中检测当前发光值。
2)生物发光标准体系的建立
用ATP标准物质代替ATP生物发光检测试剂盒中的ATP校准溶液,采用试剂盒中的其他溶液建立生物发光标准体系:首先,将10μL检测缓冲液加入有100μL荧光素/荧光素酶试剂的1.5mL离心管中,立刻将该离心管放到化学发光分析仪中进行检测,作为背景信号;然后,将10μLATP标准工作溶液加入有100μL荧光素/荧光素酶试剂的1.5mL离心管中,立刻将该离心管放到化学发光分析仪中进行检测。
2结果与讨论
2.1化学发光标准体系的建立
鲁米诺(3-氨基邻苯二甲酰肼)是最常见的化学发光试剂之一,具有发光效率高、结构简单、容易合成、水溶性好等优点;在碱性条件下,鲁米诺被氧化剂(如过氧化氢)氧化后能发出波长425nm的蓝光。在不同体系中,鲁米诺发光形式不同:金属离子-过氧化氢-鲁米诺体系是闪光型发光;辣根过氧化物酶(HRP)-过氧化氢-鲁米诺体系[9-10]是辉光型发光。HRP-鲁米诺体系虽是辉光型发光,但生物酶的活性很难控制和复现,不适用于仪器的计量校准。本文将8-羟基喹啉(8-Ox)引入鲁米诺-过氧化氢-金属离子体系中,实现发光方式由闪光型到辉光型的转变,建立了发光强度稳定的鲁米诺-过氧化氢-铁(III)-8-羟基喹啉化学发光标准体系。
2.1.1添加8-羟基喹啉
初步实现稳定辉光型信号鲁米诺在碱性溶液中,与OH-反应生成阴离子,该阴离子被某些氧化剂氧化产生氨基邻苯二甲酸根离子,氧化过程中产生的化学能被氨基邻苯二甲酸根离子吸收,使其处于激发态,回到基态时发出波长为425nm的光,Fe(III)可以催化该反应过程,增强化学发光信号,而8-羟基喹啉可以与Fe(III)络合,从而起到稳定剂的作用。不同体系中鲁米诺-H2O2的发光情况,其纵坐标为相对发光强度(RLU)。曲线a说明鲁米诺与H2O2混合后,被H2O2氧化并发光,刚开始发光值缓慢上升,随着反应物的消耗,发光值开始缓慢下降,发光形式呈现一个较平缓的闪光;曲线b说明在鲁米诺-H2O2体系中加入了Fe(III)之后,加速了鲁米诺与H2O2反应,因此一开始体系的发光就达到了最大值,之后随着反应物的快速消耗,发光值也急速下降;曲线c说明当在这个体系中加入8-羟基喹啉,Fe(III)与其络合,保证了在碱性条件下Fe(III)的稳定性,使化学发光反应变成非常平稳的辉光型,在100s内发光值的相对标准偏差仅为1.1%。曲线d是没有Fe(III)的空白对照实验。
2.1.2优化反应体系的稳定性
为获得稳定且容易操作的化学发光反应体系,选择了10μL鲁米诺工作溶液(摩尔浓度为1×10-3mol/L)和100μL过氧化氢溶液(体积分数浓度为1%)的基础上,考察8-羟基喹啉的用量、反应体系最终pH和反应介质3个方面的因素,最终确定了该化学发光体系优化浓度比例。
1)8-羟基喹啉的用量对体系发光值稳定性的影响
随着向体系中加入8-羟基喹啉工作溶液的增多,体系的发光值持续降低,直到当加入50μL8-羟基喹啉工作溶液,体系的发光值不再随着8-羟基喹啉加入量的增加而降低。在仪器计量工作中,可以选择加入50~85μL8-羟基喹啉工作溶液,此时8-羟基喹啉的体积对发光强度的影响最小。在后续实验中,选择65μL作为优化的8-羟基喹啉加入量。
2)反应体系最终pH对体系发光值稳定性的影响
鲁米诺的化学发光反应需要OH-的参与,因此体系的pH也是影响发光值的重要因素之一。当pH>10.0,体系的发光值会随着pH增大而呈指数增加,体系不容易控制;当pH值在8.80~9.60范围内,体系的发光值增长比较稳定,可以满足仪器计量检定中操作方便的需求。
3)缓冲体系对体系发光值稳定性的影响
考察了相同浓度的Tris-HCl、H3BO3-KOH、Na2CO3-NaHCO3和B-R缓冲溶液对鲁米诺-过氧化氢-铁(III)-8-羟基喹啉化学发光体系的影响,发现Tris-HCl中化学发光信号最为稳定,故选择Tris-HCl缓冲溶液;最终体系定为:加入50μL0.05mol/L的Tris-HCl缓冲溶液,pH=9.10。通过对8-羟基喹啉的用量、反应体系最终pH和反应介质3个方面的考查,确定了化学发光分析仪计量用鲁米诺-过氧化氢-铁(III)-8-羟基喹啉体系,其用量分别为:10μL摩尔浓度为1×10-3mol/L鲁米诺工作溶液(pH13.0)、100μL体积分数为1%过氧化氢溶液、65μL摩尔浓度为1×10-3mol/L8-羟基喹啉工作溶液(pH2.0)、和50μL0.05mol/L的Tris-HCl缓冲溶液(pH=9.10)。此时化学发光强度与Fe(III)的摩尔浓度具有很好的线性关系。
2.2生物发光标准体系的建立
在众多生物发光体系中,ATP-荧光素-荧光素酶发光体系应用最为广泛,ATP检测也经常被业内用于化学发光分析仪灵敏度的衡量指标。其原理是:荧光素酶在有氧条件下,可以和荧光素结合后催化ATP转化成AMP(磷酸腺苷),同时释放出光子(波长562nm),发光效率高,而且发光强度与ATP含量呈很好的线性关系。为了统一仪器灵敏度的评价方法,我们研制了ATP标准物质,并结合商品化ATP检测试剂盒,建立了一套稳定可靠的ATP生物发光标准体系,用于化学发光分析仪的计量校准。
2.3生物化学发光标准体系
在仪器计量校准中的应用最终将化学发光标准体系和生物发光标准体系联合,共同对化学发光分析仪进行计量校准研究,对仪器的计量性能进行全面的考察:采用鲁米诺-过氧化氢-铁(III)-8-羟基喹啉化学发光标准体系对伯托LB962型化学发光分析仪的测量重复性、交叉污染和线性相关系数的计量特性进行评价;采用ATP生物发光标准体系作为标准光源对伯托LB962型化学发光分析仪的灵敏度的计量特性进行评价。
2.3.1测量重复性
以1×10-5mol/LFe(III)标准工作溶液进行测量,重复测量6次,相对发光强度值分别为302579,298800,321145,299523,338856,356041,计算其相对标准偏差为7.4%,即为仪器的测量重复性。实验数据说明仪器测量重复性较好;同时也说明建立的化学发光标准反应体系发光值稳定,完全可以用于仪器测量重复性的计量特性的评价。
2.3.2交叉污染测量中心孔
(样品位置,1×10-5mol/LFe(III)标准工作溶液)发光值I0和周围孔发光值I0i,如表1所示,周围孔发光值的平均值与中心孔发光值之比的百分数即为化学发光分析仪的交叉污染。由实验数据可以看出,中心孔的发光对周围孔发光影响很小,仪器的交叉污染仅为0.02%,与仪器的出厂指标无明显差异;同时证明了我们建立的化学发光标准反应体系可以用来评价仪器的交叉污染的计量特性。
2.3.3线性相关系
数采用化学发光标准体系对0,1×10-6,3×10-6,1×10-5,3×10-5,1×10-4mol/LFe(III)标准工作溶液进行测量,考察仪器测量线性相关系数,以检测发光值信号减去本底信号得到的相对发光值ΔI为纵坐标(本底信号为Fe(III)摩尔浓度为0时的发光值),Fe(III)的摩尔浓度为横坐标绘制标准曲线,Fe(III)在1×10-6~1×10-4mol/L范围内呈良好的线性关系:ΔI=2×1010C-22396,线性相关系数r=0.9986。使用ATP生物发光检测试剂盒对0,1×10-11,1×10-10,1×10-9,1×10-8,1×10-7mol/LATP标准工作溶液进行分析,考察仪器测量线性相关系数,以相对发光值Δ(IΔI为检测发光值信号减去本底信号,本底信号为ATP浓度为0时的发光值)为纵坐标,ATP的摩尔浓度为横坐标绘制标准曲线。ATP在1×10-11~1×10-7mol/L范围内呈良好的线性关系:ΔI=7×1012C+550,线性相关系数r=0.9999。采用化学发光标准反应体系和生物发光标准反应反应体系评价仪器的线性相关系数分别为0.9986和0.9999,说明仪器的线性相关系数的性能指标较好;这两种反应体系均能评价仪器的线性相关系数的计量特性。
2.3.4灵敏度使用
ATP生物发光检测试剂盒对空白溶液的本底信号进行测量,平行检测11次,本底信号相对发光强度分别为29,34,32,34,40,47,37,42,34,39,32,计算检出限(3×S/N)为2.24×10-16molATP(100μL样品体积),即为化学发光分析仪的灵敏度,达到仪器的出厂指标,说明ATP生物发光标准反应体系可以用来评价仪器的灵敏度的计量特性,统一了化学发光分析仪灵敏度的表示方法。
3结束语
化学发光范文2
【关键词】 临床检验;应用;化学发光免疫技术
化学发光免疫技术具有标本用量较少、稳定性较高、标记物制备较容易、不污染环境、操作简便以及便于实现自动化等优点,主要将免疫分析与化学反光分析相结合,被广泛应用到临床医学和基础医学中。化学发光免疫技术是继酶免疫、发射免疫以及荧光免疫测定之后的免疫技术,在临床检验中经常需要检测和分析表征性物质,以判断疾病以及身体病理特征[1]。通过在临床检验中应用化学发光免疫技术,快速分析各种物质,能够提高检测的灵敏度与准确度。
1 化学发光免疫技术的概况
化学发光免疫技术主要包括化学发光分析和免疫分析系统,用于抗原、抗体、酶、激素、维生素以及脂肪酸等检测分析技术。化学发光分析是根据免疫反应情况,待免疫反应完之后加入酶或氧化剂等发光底物,发光底物经过氧化会形成处于激发状态的中间体,通过发射光子来释放能量,以达到稳定状态。而免疫分析是在抗体或抗原之上利用标记物进行直接的标记,标记物为化学物质或酶,待抗体或抗原发生反应后,会产生带有抗体免疫的复合物。
化学发光免疫技术的原理是以化学发光剂对抗体或抗原进行直接标记,待磁颗粒性、抗体或抗原发生反应之后,在磁场的作用下,分离处于游离状态和结合状态的化学发光剂,将发光促进剂加入到结合状态的部分,使其进行快速的发光反应,并以定性或定量的方式检测处于结合状态的发光强度。化学发光免疫技术系统具有操作较为简单,结果较为准确可靠,且自动化程度较高以及试剂储存的时间较长等优点,可根据激发态分子能量的来源,将化学发光的过程分为生物发光、光照发光和化学发光。
2 化学发光免疫技术在临床检验中应用的类别
化学发光免疫技术在临床检验中,主要分为酶催化化学发光的免疫分析、直接标记发光物质的免疫分析以及电化学发光的免疫分析。酶催化化学发光的免疫分析是通过抗体或抗原在标本中发生反应之时,采用发光的酶作为标记物。直接标记发光物质的免疫分析是采用吖啶酯对体或抗原进行直接标记,待抗体或抗原发生免疫反应后会产生一种复合物,加入氢氧化钠和带有双氧水的氧化剂后呈碱性,出现发光、分解等现象[2]。而电化学发光的免疫分析过程包括化学反光和电化学,将三丙胺作为电子供体,对抗体或抗原用三联吡啶钌进行标记,在电场的作用下,通过电子转移而产生发光反应。
3 在临床检验中应用化学发光免疫技术的分析
3.1 应用化学发光免疫技术分析传染性疾病 乙型肝炎病毒是血清学的标志物,是治疗和评价机体免疫功能的重要指标。诊断乙型肝炎病毒中的抗体或抗原的表面部分是否受到感染,这样的诊断为常规酶法,但常规酶法会使低病毒含量的携带者出现漏检的情况。化学发光免疫技术和以前的常规酶法相比,具有线性范围宽和高灵敏度等特点,在临床检验中应用化学发光免疫技术对传染性疾病进行分析,如对于已感染免疫病毒的儿童,应对其体内的甲型肝炎病毒、乙型肝炎病毒、丙型肝炎病毒以及单纯疱疹病毒以Bowser等进行测定,检测出的灵敏度较高。
3.2 应用化学发光免疫技术分析肿瘤标志物 肿瘤标志物指肿瘤肿瘤在发生与增殖的过程中,通过肿瘤细胞进行合成、释放或者是机体与肿瘤细胞发生反应,产生酶、激素、白质以及癌基因产物等物质。患者的细胞、血液以及组织中都会有肿瘤标志物,利用化学发光免疫技术能够快速的寻找到难以发现的肿瘤标志物。通过对患者进行体外的辅助诊断以及术后监测,能够缓解患者的病痛。采用Mac等诊断和监测食管癌患者的病情,如对血清中的癌胚抗原浓度、鳞状细胞癌的抗原浓度等进行检测。以Raslan和Shabin对健康孕妇德阴道液和胎膜早破中的人绒毛膜促线性激素和AFP标志物进行比较,AFP的特异性和敏感度较高。
3.3 应用化学发光免疫技术分析心脏疾病 在临床检验中,经常以同丁酶对心脏疾病患者进行定量测定。心肌损伤的标志物包括肌酸激酶、肌红蛋白和肌钙蛋白T,应用化学发光免疫技术分析心脏疾病的标记物,能够提高检测的准确度。通过采用Dutra等将肌钙蛋白T(cTnT)的受体分子制成免疫传感器,应用于早期心肌梗死的临床检测,其方法较好,具有相关性,可以应用到临床中对标本进行检测。
3.4 应用化学发光免疫技术分析激素 激素是细胞和细胞间进行信息传递的媒介,主要指散在内分泌细胞中或内分泌腺所分泌出来的高效能的活性物质。在临床检测中应用化学发光免疫技术分析和测定性激素、甲状腺激素等激素,能够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比较可靠、准确的实验室数据,提高检测的灵敏度和特异性[3]。通过以Vutyavanich等对血清中的促黄体生成素、素、促卵泡生成素以及催乳素等进行检测,以Karlsson对患者甲状旁腺进行检测,以Gayk和Schmidt对骨代谢标志物中的降钙素进行测量,并和放射免疫法相比,其精密度和准确度较高。
3.5 应用化学发光免疫技术分析其他物质 在临床检验中,应用化学发光免疫技术还可以分析细菌、维生素、免疫球蛋白、细胞因子、酶以及基因等。通过Dasgupta等对血清中高辛含量进行检测,以Quan等对食物中含有的盐曲霉毒素B1进行检测。
综上所述,化学发光免疫技术具有不污染环境、操作简便以及便于实现自动化等优点,被广泛应用到临床医学和基础医学中。在临床检验中应用化学发光免疫技术,能够为临床检验提供数据依据,提高检测的精密度和准确度。
参考文献
[1] 施丽娟.发光免疫分析技术及在临床检验中的应用[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2,6(4):57-58.
化学发光范文3
电化学发光免疫分析(electrochemiluminescence immunoassay,eclia)是电化学发光和免疫测定相结合的新一代标记免疫测定技术。因标志物为非放射性物质,而且实现自动化,具有快速、简便、灵敏、特异等特点,己广泛应用于各种激素、肿瘤标志物、药物及其他微量生物活性物质的测定[1],但配套试剂均需进口,测定成本高,为独立包装、固定测试数、条码自动记录,使瓶中残余试剂不能再利用而造成浪费。为充分利用医学资源,在保证检验质量的前提下,笔者对罗氏e170电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本文由收集整理仪残余试剂混合再利用的可行性进行研究,现报道如下:
1 仪器与试药
1.1 仪器
瑞士罗氏公司e170全自动电化学发光免疫分析仪。
1.2 试药
定标物为罗氏原装配套,pct质控物为罗氏公司提供,批号为168843、168845;ca72-4质控物为美国伯乐公司提供,批号为54551、54553。新试剂为罗氏e170原装配套试剂;混合试剂为罗氏e170同一项目、同一批号的试剂,经仪器扫描条码为0测试,将瓶中残余试剂每3~4瓶混合为1瓶。所有试剂均在有效期内使用。
2 方法与结果
2.1 方法
2.1.1 手工输入条码信息 将罗氏三联装试剂白色瓶上的15位数字信息,输入到相应的试剂位空白栏。
2.1.2 定标与质控 按要求保养仪器,对e170分析仪所检验项目进行定标及常规质控,定标通过及室内质控在控方可进行以下实验。
2.1.3 混合试剂精密度试验 根据《体外诊断试剂分析性能评估指导原则》进行,取高、低2个浓度的质控物,每天做2批次的测试,每批次测试时,对同一样品作双份测定,共做20 d。得80个测试结果,计算批内及批间精密度。
2.1.4 混合试剂准确性测试 两种试剂分别检测pct、ca72-4高、低浓度质控物各20次,检查分析结果是否在允许范围内,并进行结果比较。
2.1.5 标本测定 用新试剂和混合试剂对80例血清样本进行pct、ca72-4测定,对结果进行比较及相关性分析。
2.1.6 回收试验 分别在1000 μl正常血清内加入pct、ca72-4低值、高值质控血清100 μl,制成2个待测标本进行回收试验,每样本用混合试剂重复检测3次,取平均值,计算回收率。回收率为90%~110%,结果为可接受[2]。
2.1.7 稳定性试验 每天用罗氏与伯乐低值、高值质控物作为监控品,对混合试剂进行3周监控。
2.2 统计学方法
本研究所有数据采用spss 12.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进行t检验,以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3 结果
2.3.1 混合试剂精密度检测结果 混合试剂检测质控物pct、ca72-4批内、批间cv均 < 5%,符合卫生部临床检验中心的要求(< 10%)(表1)。
表1 原装与混合试剂检测质控血清pct、ca72-4批内、
批间cv的比较(%)
2.3.2 混合试剂准确性检测结果 混合试剂测得pct、ca72-4低、高浓度质控物各20次结果与靶值结果比较,pct、ca72-4其20次结果均在质控允许范围内,经单样本t检验,两项目各浓度测定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表2)。
表2 混合试剂准确性检测结果(x±s)
2.3.3 原装试剂与混合试剂检测血清样本结果 原装新试剂与混合试剂检测80例血清样本的pct、ca72-4的结果相关系数(r)分别为0.998、0.997,两种试剂测定结果经配对样本t检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 > 0.05)(表3)。
表3 80例标本原装试剂与混合试剂检测血清pct、ca72-4结果
(x±s)
2.3.4 混合试剂回收试验结果 pct、ca72-4的低值回收率分别是96.3%、101.5%,pct、ca72-4的高值回收率分别是96.8%、105.9%。
2.3.5 混合试剂稳定检测结果 低、高值质控品21次检测结果有均在允许范围之内,未出现失控,经单样本t检验,两项目各浓度测定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表4)。
3 讨论
罗氏e170电化学发光免疫分析仪克服了放射免疫分析试剂有效期短和辐射污染、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易受温度、酸碱度变化的影响,以及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技术中发光分子只能利用一次的缺点,分析过程可通过电场精确控制,因此具有特异性好、灵敏度高、线性测定范围宽、操作的自动化程度高等优点[3],国内外均有文献对其综合性能进行了分析并给予较高评价[4-6]。
化学发光范文4
【关键词】化学发光法;大气监测;水监测;应用
环境监测技术是伴随环境科学的变化而逐渐形成的,化学发光分析法在环境监测中应用广泛,且效果极佳。该方法是利用化学物质发生法学反应所产生的辐射光强度、总量确定监测对象成分、含量的方法。随着人们对环境的重视和关注,对环境监测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化学发光分析法也逐渐被引进环境监测领域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如大气监测、水质监测、环境污染等。
一、化学发光分析法的原理分析
化学发光指未受外界的电、广等因素影响而单纯依靠化学物质的化学反应,而产生的光辐射的发光形式。依靠化学反学反应产生的光反应的分析方法我们成为化学发光分析法。发光物质在化学反应过程中吸收能量,导致产物电子激发态的不均衡,从而产生光辐射现象,发光强度大小与光反应速度存在紧密的联系,光强度Ici=Φci×dCA/dt,dCA/d是瞬时反应速度,Ici则表示发光量子产额。化学发光分析法基础为光强度、反应物质的浓度,而通过公式可得出光强度,进而间接的测出待测物的浓度。但采用化学发光分析法必须要满足一些必要条件:化学反应必须能够产生足够的激光发射能量;其次,化学反使得反应产物分子可吸收大量的能量,进而达到被激发状态;在化学反应条件下,处于激发状态下的分子可释放“光”,或进行能量转移激发其他分子释放“光子”。
二、化学发光分析法在水质监测中的应用
(一)环境监测中常见化学发光类型
鲁米诺是被广泛使用的化学发光试剂,它能在碱性条件下被强氧化剂氧化成激发状态,从而发射蓝光出现发光现象,常用的强氧化剂有H2O2,鲁米诺和H2O2常被用在大气污染的监测中,如对CO、SO 2、NO等有毒气体的监测;采用H2O2作为强氧化催化剂亦存在一定的弊端,H2O2催化作用较慢,在实际监测需求时可适当选择利于提升监测灵敏度和效率的Cu2+、Mn2+等金属离子。光泽精化学发光体系中光泽精原理和鲁米诺相似,均是在碱性条件下被强氧化剂氧化的产物吸收足够的能量进而发射蓝光,Co2+、Pb2+等对光泽精具有强大的催化效果,环境监测中常选用光泽精化学发光分析法进行两种离子的监测;过氧草酸酯化学发光分析类型,受到氧化剂的氧化后出现发光现象,该种化学发光类型发光效率较高、且持续时间长,常见的过氧草酸酯有双[2,4-二硝基苯基]草酸酯、双[2,4,6-三氯苯基]草酸酯;高锰酸钾化学发光类型常应用在水污染是化学发光反应中极强的氧化剂,在H+条件下可轻松氧化F2+、S2-发生化学发光现象;N-溴代琥珀亚胺发光体系中N-溴代琥珀亚胺可直接氧化某些物质产生发光现象,如NH4+。
(二)具体的环境监测应用
当前化学发光分析法常用在水和废水中金属离子的、大气有毒气体的监测。针对水和废水中的金属物质的检测,一般可采用鲁米诺化学发光分析法,如下表所示为该化学发光分析法痕量金属情况,由于化学发光强度和金属离子浓度呈正比,因此可通过此原理测定痕量。
表1鲁米诺化学发光分析法金属检出限情况
对于大气污染的监测,主要是对空气中臭氧和有毒的NO、NO2,在监测时常利用O3去检测NO的浓度,对于NO2可通过还原反应将其转化为NO,根据转化产物NO去测定NO2的浓度;O3由于及其容易与烯烃化合物发生催化作用,但为实现检测目的,针对大气中O3的测定常常选择乙烯作为测定化学物,当二者发生化学反应时,产物甲醛吸收能量形成激发状分钟,当放射光子后重新回到基态,该种方法具有针对性,不会对大气中氮氧化物、硫化物、CO产生作用。
为了测定空气中或其他形式存在的含硫、含磷污染物,常采用火焰光度方法,多指H2在具有还原性的氧气火焰中,加入容易受热出现分解的含硫、磷化合物,使其分解为S、B0-进而出现发光。该种方法常用在对大气中含硫有毒物质的检测、农村磷肥残留、水富营养化问题。
三、总结
环境污染收集的样品污染物呈现含量不高、种类多、面广的特点,因此在进行环境监测时需要选择较为关键。化学发光分析法以其独特的优势受到重视,并得到广泛的应用。近年随着化学领域水平的上升,新的化学发光也开始在环境监测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如电致化学发光、化学发光偶合反应法、高效液相色谱-化学发光监测法等,但面对新时期环境监测的需求,化学发光分析法应在以下方面去努力:样品分离处理技术和化学发光分析法的结合、化学发光分析法与传感器技术、毛细管电泳技术的结合等。
参考文献:
[1]马艳.化学发光法在水分析、大气监测中的应用[J].江苏环境科技,2008,21(1):163-164、175.
[2]常晋娜,徐伯兴.化学发光分析法在环境监测中的应用[J].上海化工,2005,30(3):5-7.
[3]束平,王晓丽. 化学发光分析法在水质监测中的应用[J].环境研究与监测,2010,23(2):42-43.
化学发光范文5
[关键词] 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地高辛;血药浓度;测定
[中图分类号] R969.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3)09(c)-0104-02
地高辛是从毛花洋地黄叶中提取的一种二级苷,是临床上应用于治疗心脏疾病的强心苷类药物之一,对急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室上性心动过速、心房颤动和心房扑动等病症的治疗效果明显[1-3]。但该药物的作用机制较为复杂,治疗指数不高,有效治疗的浓度范围较窄,且药动学和药效学在不同个体间差异较大,很容易导致中毒。另外有报道显示,地高辛中毒症状和药物剂量不足的临床表现较为相近,监测其血药浓度便显得至关重要[4-5]。本研究采用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对地高辛血药浓度进行检测,旨在为临床监测提供不同的指导。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2011年全年来海南省人民医院行心脏疾病治疗的50例患者,对其进行地高辛血药浓度监测,其中男32例,女28例;年龄18~74岁,其中年龄>65岁者36例,45~65岁者11例,
1.2 仪器与试药
全自动化学发光免疫分析仪(罗氏),复合质控及地高辛诊断试剂均来源于Sigma。
1.3 测定方法
给予患者地高辛(国药准字H33021657,杭州民生药业集团有限公司),口服,剂量0.125 mg,每日1次。共计1周。待药物达到稳态血药浓度时,取末次服药12 h后的血样作为样本采用化学发光免疫法分析患者的血药情况。
1.4 疗效评定
参照《临床内科学》[6]及《实用内科学》[7]进行地高辛中毒症状的确定。
2 结果
2.1 地高辛血药浓度监测结果
参照《中国药典》2010年版二部规定,地高辛血药质量浓度以0.8~2.0 μg/L作为有效治疗范围。监测结果显示,有效治疗浓度范围内37例,占74.0%。具体见表1。
2.2 不同年龄地高辛血药浓度监测
结果显示,随着年龄的增大,血中地高辛的含量浓度出现增大的趋势,提示,可能与老年患者机体代谢弱有关。见表2。
2.4 患者的中毒情况
50例患者中出现中毒症状者9例(18.0%),其地高辛平均血药浓度为(2.41±0.20)μg/L,主要表现为心血管症状:房性传导阻滞、室性早搏、房颤、心动过缓、心肌梗死;消化系统症状:腹胀、腹泻、恶心呕吐,个别患者存在头晕、头痛、视物模糊等神经系统症状。
3 讨论
地高辛血药浓度常用检测方法主要包括放射免疫、酶联免疫吸附分析法、液相-质谱联用分析法、化学发光免疫,这些方法各有特点[8]。放射免疫分析法主要优势在于价格低廉、方法简单、结果可信且灵敏度较高,但由于其放射性污染较大,标志物半衰期短,检测周期长等使得该方法下的地高辛测定结果在动态观察时可比性降低,较难用于临床的即时测定[9]。液相-质谱联用分析法的检测结果较为准确,样品的预处理步骤较为简便,但所需孵育的时间较长,操作中人为干扰的因素占据大部分,酶的稳定性也会因温度、pH值等受到影响。液相-质谱联用分析法具有快速、准确等优点,其所需血量较小,高灵敏度及专属性,交叉反应发生率极低[10]。但由于该类仪器价格较为昂贵,维护费用极高,检测成本大,因此其临床应用受到限制。
本研究采用的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专属性极强。并且该方法标志物有效期长、试剂稳定性好、反应快速,利用磁场原理进行分离,全自动操作,即便是临床的大量样品,也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与其他强心苷类药物及内源性地高辛样免疫物质无交叉反应,与其他方法比较优势较为明显。报道显示[11],有学者分别将不同溶剂的蟾酥提取物加到空白血清中和含微量地高辛血清中,用化学发光免疫法检测地高辛浓度,所测地高辛浓度与真值几乎接近。本研究结果显示,监测结果显示,有效治疗浓度范围内37例,占74.0%。随着年龄的增大,血中地高辛的含量浓度出现增大的趋势,提示,可能与老年患者机体代谢弱有关。具体分析如下:地高辛在体内的转化代谢量较低,较多的以原形由肾排泄,老年人由于其生理功能的特殊性,肾功能较弱,药物在机体内的清除率下降,半衰期延长[12],导致血药浓度升高。另外,由于地高辛在体内与骨骼肌受体结合,老年人由于肌肉组织减少,相应的地高辛的受体结合量也下降,外周血药浓度随之升高。不同性别间各浓度分布比例差别不大,提示性别可能对地高辛的血药分布影响不大。50例患者中出现中毒症状者9例(18.0%),其地高辛平均血药浓度为(2.41±0.20)μg/L。
综上所述,地高辛安全治疗范围较窄,个体差异较大,年龄越大,体内药物浓度越多,易发生中毒。因此,针对患者的生理状况,结合临床表现及用药情况,合理调整给药方案及剂量。对于老年患者,应给予个体化的给药方案,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以便寻求最佳的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 Digoxin. Low doses for rhythm control may be safe, doctors say[J]. Harv Heart Lett,2013,23(8):6.
[2] Palacios ZI, Corcostegui SB, Peral AJ. Combination treatment with digoxin antibodies and plasmapheresis for the management of digoxin toxicity in a patients with renal failure[J]. Farm Hosp,2013,37(2):170-172.
[3] Inoue E, Kishimoto J, Watanabe A, et al. Deletion of phd2 in myeloid lineage attenuates hypertensive cardiovascular remodeling [J]. J Am Heart Assoc,2013,2(3):e000178.
[4] Malchevsky Y. Haracter of changes in the rheological parameters of blood in patients with heart failure iii-iv fc treated by the combination therapy with plasmapheresis [J]. Georgian Med News,2013,(218):28-34.
[5] Xia M, Huang R, Sakamuru S, et al. Identification of repurposed small molecule drugs for chordoma therapy [J]. Cancer Biol Ther, 2013,14(7):638-647.
[6] 刘英春.临床内科学[M].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2009:134.
[7] 陈灏珠.实用内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278.
[8] 李艳,刘欣.244例次地高辛血药浓度监测及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08,28(13):1099-1101.
[9] 李优鑫,毛静远,李惠芬,等.地高辛血药浓度检测方法的分析[J].中国中药杂志,2007,32(4):285-288,326.
[10] 张海红.标记小分子均相电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的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3.
[11] David A,Biddle,Pradip D,et al. Fasely elevated serum digitoxin concentrations due to cross-reactivity of water exteraetable digltoxin·like immunoreactivity of Chinese medicine Chan SU: elimination of interference by use of a chemiluminescent assy [J]. Clin Chim Acta,2000,300(1-2):151.
化学发光范文6
Zhang等系统研究了两极空间隔离式双极电极的电化学理论和分析特性\[16,25\],成功研制了两极隔离式双极纳米、微米电极\[16\],研究了此类双极电极的电化学传感和超微空间传感特性,极大拓展了两极隔离式双极电极的发展空间和应用范围。但是有关两极隔离式双极电极的电化学发光特性尚未见文献报道。
本研究设计了一种两极隔离式双极电极电化学发光装置,并以此装置为基础,研究了两极隔离式双极电极在鲁米诺电化学发光体系中电化学发光行为和分析特性。本方法具有如下的优点:(1)与微流控双极电极电化学发光装置相比,本装置具有设计简单、便宜、易于加工的特点;(2)双极电极的阳极端和阴极端被分隔在不同的电解室,分析物的富集、分离介质和电化学发光传感反应的介质可以完全依据各自反应的要求、方便选择,彼此没有干扰,为优化体系的分析特性和拓宽应用范围奠定了基础;(3)在此体系中,两极分处不同空间,彼此隔开。因此,发生在经典微流控双电极体系中的电渗流等液体流动对双极端的“扰动效应”等可降低或消除,增强了体系分析信号的稳定性和重现性。
2实验部分
2.1仪器与试剂
MPIA型电泳电化学发光检测仪(西安瑞迈公司);两根铂丝(驱动电极);自制隔离式双极电极,1.5 mL离心管(驱动电极的电解池);内径0.5 mm的聚四氟乙烯管;25×25 称量瓶(发光池); DDS11A型数字电导率仪(上海雷磁创益仪器仪表有限公司)。
鲁米诺(美国Sigma公司);NaH2PO4Na2HPO4缓冲液(PBS, pH 7.4)。实验所用试剂均为分析纯。实验用水为超纯水。
2.2两极隔离式双极电极的制备
截取长约4 cm玻璃管,将长1 cm、直径0.5 mm的铂丝装进玻璃管(一半在玻璃管内部,一半在玻璃管外部),将其放置在酒精喷灯上灼烧,直至玻璃管与铂丝完全密封。
2.3测量方法
3结果与讨论
3.1隔离式双极电极电化学发光装置的设计
隔离式双极电极电化学发光装置的设计如图1所示。在阳极池和连接管a中注入分析物溶液,在阴极池、连接管b和发光池中装入鲁米诺溶液,将两极隔离式双极电极垂直插入发光池中。当有一定的驱动电压施加于驱动电极两端时,在双极电极附近将会产生一个电势梯度,这个电势梯度会导致阴、阳离子在双极电极的两极富集\[26\]。同时,当施加的驱动电压足够大时,还会诱导双极电极表面的法拉第电化学过程。富集于双极电极阳极端的鲁米诺就会产生电化学发光信号,从而传感阴极端富集的阳离子。基于此装置的电化学发光信号可定量分析检测水中杂质离子的总量。
3.2双极电极阳极端氧化鲁米诺的电化学发光特性研究
为验证上述装置的预设功能,以鲁米诺为电化学发光传感试剂, 以低浓度且组成较为复杂的PBS缓冲溶液为分析物。当向驱动电极施加足够高的脉冲式电压激发信号时,插入发光池中的双极电极阳极端将产生强烈的发光信号,且当脉冲电压信号的施加时间为3 s、检测电化学发光信号的时间为40 s时,可产生良好的峰型电化学发光信号,其发光动力学曲线如图2所示。更为重要的是,当连续脉冲信号施加时,相应的电化学发光信号会持续增强,而当分析物中不含电解质溶液时,体系所产生电化学发光信号弱,且增强缓慢。因此,这一电化学发光信号可用于定量分析溶液中电解质的总量。
为了使鲁米诺的电化学发光信号具有较好的重现性和稳定性,研究了各种实验条件(如电极在电解池和发光池中的位置等)对鲁米诺电化学发光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当阴极池和阳极池中铂电极的位置、连接管在阴极池和阳极池中位置、双极电极的位置等均需保持稳定不变时,鲁米诺的电化学发光信号具有良好的重现性(图3),相对标准偏差为1.6%。
3.5发光池中支持电解质对双极电极体系中鲁米诺的ECL的影响
在本研究中,双极电极阳极端的电化学发光强度与其富集的鲁米诺有关,当发光池中有其它电解质存在时,必然导致富集的鲁米诺减少,从而使双极电极阳极端电化学发光强度降低。在发光池中加入支持电解质KCl溶液,鲁米诺的电化学发光强度
随KCl溶液浓度增加而降低,这可能是由于随着Cl
Symbolm@@ 的加入,双极电极阳极端富集的阴离子将产生竞争效应,使富集的鲁米诺阴离子减少,电化学发光强度降低。
3.6电化学发光分析特性
在最佳实验条件下,研究了鲁米诺电化学发光信号与水溶液中杂质离子浓度(以PBS溶液为代表)的关系(图5)。
3.7两极隔离式双极电极上鲁米诺电化学发光体系可能的发光机理
当施加脉冲电压时,两极隔离式双极电极通过溶液使整个回路畅通,此时,[TS(]图6电化学发光传感电导原理
此外,双极电极的阴、阳两极富集的阳阴离子需保持电荷平衡状态\[28\],样品中阳离子浓度越大,阳极富集的鲁米诺越多,发生氧化的鲁米诺就越多,产生的电化学发光信号越强;因此,体系中鲁米诺的ECL强度与双极电极阴极端富集的阳离子总量有关,因此,可根据发光信号定量分析溶液中的阳离子总量。
4结论
设计的两极隔离式双极电极电化学发光装置可广泛应用于分离富集领域;与已知的非隔离式双极电极电化学发光装置相比,此装置具有将分离、富集与电化学传感集于一体的特点,拓宽了电化学发光检测法的应用范围。
References
1Ghoroghchian J, Pons S, Fleischmann M J. Electroanal. Chem., 1991, 317(12): 101-108
2Bradley J C, Chen H M, Crawford J, Eckert J, Ernazarova K, Kurzeja T, Lin M D, McGee M, Nadler W, Stephens S G. Nature, 1997, 389(6648): 268-271
3Wang Y, Hernandez R M, Bartlett D J, Bingham J M, Kline T R, Sen A, Mallouk T E. Langmuir, 2006, 22(25): 10451-10456
4Ulrich C, Andersson O, Nyholm L, Bjoerefors F. Angew. Chem. Int. Ed, 2008, 47(16): 3034-3036
5Warakulwit C, Nguyen T, Majimel J, Delville M H, Lapeyre V, Garrigue P, Ravaine V, Limtrakul J, Kuhn A. Nano Lett., 2008, 8(2): 500-504
6Ulrich C, Andersson O, Nyholm , Bjoerefors F. Anal. Chem., 2009, 81(1): 453-459
7Ishiguro Y, Inagi S, Fuchigami T. Langmuir, 2011, 27(11): 7158-7162
8Arora A, Eijkel J C T, Morf W E, Manz A. Anal. Chem., 2001, 73(14): 3282-3288
9Zhan W, Alvarez J, Crooks R M. J. Am. Chem. Soc., 2002, 124(44): 13265-13270
10Chow K F, Mavre F, Crooks R M. J. Am. Chem. Soc., 2008, 130(24): 7544-7545
11Wu M S, Qian G S, Xu J J, Chen H Y. Anal. Chem., 2012, 84(12): 5407-5414
12Chow K F, Chang B Y, Zaccheo B A, Mavre F, Crooks R M. J. Am. Chem. Soc., 2010, 132(27): 9228-9229
13Wu M S, Xu B Y, Shi H W, Xu J J, Chen H Y. Lab Chip, 2011, 11(16): 2720-2724
14Chang B Y, Chow K F, Crooks J A, Mavre F, Crooks R M. Analyst, 2012, 137(12): 2827-2833
15Mavre F, Anand R K, Laws D R, Chow K F, Chang B Y, Crooks J A, Crooks R M. Anal. Chem., 2010, 82(21): 8766-8774
16Guerrette J P, Oja S M, Zhang B. Anal. Chem., 2012, 84(3): 1609-1616
17Adams K L, Puchades M, Ewing A G. Annu. Rev. Anal. Chem., 2008, 1: 329-355
18Hlushkou D, Perdue R K, Dhopeshwarkar R, Crooks R M, Tallarek U. Lab Chip, 2009, 9(13): 1903-1913
19Laws D R, Hlushkou D, Perdue R K, Tallarek U, Crooks R M. Anal. Chem., 2009, 81(21): 8923-8929
20Perdue R K, Laws D R, Hlushkou D, Tallarek U, Crooks R M. Anal. Chem., 2009, 81(24): 10149-10155
21Anand R K, Sheridan E, Hlushkou D, Tallarek U, Crooks R M. Lab Chip, 2011, 11(3): 518-527
22Anand R K, Sheridan E, Knust K N, Crooks R M. Anal. Chem., 2011, 83(6): 2351-2358
23Sheridan E, Hlushkou D, Anand R K, Laws D R, Tallarek U, Crooks R M. Anal. Chem., 2011, 83(6): 6746-6753
24Sheridan E, Knust K N, Crooks R M. Analyst, 2011, 136(20): 4134-4137
25Cox J T, Guerrette J P, Zhang B. Anal. Chem., 2012, 84(20): 8797-8804
26Dhopeshwarkar R, Hlushkou D, Nguyen M, Tallarek U, Crooks R M. J. Am. Chem. Soc., 2008, 130(32): 10480-10481
27GUO ZiCheng. The Second Volume of Physical Chemistry. Beijing: Chemical Industry Press, 2013: 7-11
郭子成. 物理化学(下册), 北京: 化学工业出版社, 2013: 7-11
28Mavre F, Chow K F, Sheridan E, Chang B Y, Crooks J A, Crooks R M. Anal. Chem., 2009, 81(15): 6218-6225
AbstractA new closed bipolar electrode electrochemiluminescence (ECL)based device was designed, and further used to investigate the ECL behaviors of luminol in this device. Our results showed that, while a suitable voltage was applied to the two poles of the closed bipolar electrode, both the positively charged ions and luminolbased anionic ions could be enriched on the two poles of the closed bipolar electrode, respectively. More importantly, the ECL signals, generated from the electrooxidation of luminol on anodic pole, were found to be related to the total amount of positively charged ions on the cathodic pole of the closed bipolar electrode. Under the optimum experimental conditions, the ECL response was linearly to the concentration of analyte in the range of 1.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