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高效课堂小组建设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高效课堂小组建设范文1
高效课堂的合作学习是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的教学活动。首先,我根据班里人数分成六个合作学习小组,每组由8名学生组成。在构成上,要求小组成员按学习成绩和能力水平,从高到低分别选择编排,最后由班主任与各科教师统一协调,使每组可以通过性别差异,而相互补充,互帮互助,共同进步。
分好学习小组,并不等于学生就能合作学习了,要使学习小组合作具有成效,则需要做好小组建设。
一、选两名称职的组长和副组长
组长是教师的小助手,是学生的小老师,由他们来负责全组的合作学习是非常重要的。因此,我从全班精挑细选出12名学生担任每组的组长和副组长,他们学习成绩优秀、责任心强,并且具有服务于同学的三心:信心、爱心和耐心。
二、培训组长
教师不仅要善于发现具备这些能力的学生,而且更要培养他们领导整个小组的能力。因此,我和科任教师要定期集中培训他们,以至于使他们领导的小组既有积极向上的共性,又有自己的个性特点。
三、共讨组名
组名代表着小组每个成员的心声,因此,他们通过上网查阅资料,集思广益、共同商讨,最终为小组取一个积极向上,富有创意、响亮的组名,这样有利于凝聚人心,从而形成小组的奋斗目标和团队合作精神。
四、制作组牌
组牌内容:组名、组内成员、组规、组歌,还可以自己设计组旗和组徽,并且制订小组的共同奋斗目标,有了共同的奋斗目标,大家才有方向,有了方向就有了动力。当然,奋斗目标既有长期的又有短期的,长的可以是一年,短的可以是每一天,甚至于是每一节课。
五、编排序号
我们学校是将小组成员按学习成绩编好学号,这样既便于组长分工――小组内成员按一定的序号发言、交流、讨论,或者按一定的方式合作;又便于教师抽查――同一层次的学生代表小组发言,并给予及时评价,使小组中的每个人都为小组承担一定的责任,从而促使小组成员都能互教互助,共同进步,为小组争得荣誉。
高效课堂小组建设范文2
一、学习小组是高效课堂成功的命脉
学习小组是学生展开竞争学习、合作学习、快乐学习的阵地,是促进学生学会学习、学会交往的重要组织形式。组建合作学习小组旨在让每个成员有更多的机会参与学习的过程、品尝成功的喜悦,使学生在具有生活性、开放性、生成性的课堂环境里,学得主动,形成深刻的体验;在蕴含着自主、合作、沟通、竞争、创造、自由、批判、挑战的环境中,生发思维的火花。教师可通过以小组为单位开展的学习评比活动,创设一种只有小组成员才能达到个人目标的情境,使他们在积极的相互依赖和相互激励中感受集体智慧,获得心智的发展,绽放生命的活力。
二、有利于学生合作是小组建设应遵循的原则
建设、培训好一个个小组,也就把握住了高效课堂的灵魂。高效课堂的合作学习是以小组为基本单位进行教学活动的,构建合作学习小组是进行合作学习活动的组织前提。无论是老师编排还是学生自编都要遵循一个原则,要有利于学生合作探究学习。“同组异质”优于“同组同质”。应根据学生各自不同的学业成绩、心理特征、性格特点、兴趣爱好、学习能力、家庭情况、性别、来历等方面组成学习能力相当的学习小组,一般以异质为主,使小组成员之间具有一定的互补性和个性化。同时要保持组与组之间的同质,以便促进组内的合作与组间的竞争。开始学生不熟悉,可由教师指编,熟悉后可由学生自由组合,教师整体控制。
三、小组内部,要细化分工,职责具体
首先,要选一名得力的组长。组长是老师的小助手和代言人,是一组之魂。所以组长一定要成绩好、责任心强、有一定组织能力的学生来担任,要负责全组的组织、分工、协调、合作等工作。组长固然有任务、有责任,其他成员也不能闲着,各人应分担具体的任务。比如每个小组除一个组长外,还可以设立各个学科组长,学科组长每人根据自己的意愿或老师的挑选担任。每科板书、展示时轮流主持,检查预习、质疑点评时每个环节限定个人发言的次数。这样不仅能避免每次都是那几个人,还可以增强小组成员参与小组、管理小组的意识,增强他们的集体荣誉感和责任感,使小组的每个成员都感觉到“我很重要”,为小组建设贡献力量。
四、小组评价要公平、公正、多元化
评价是对学生的一种肯定、一种鼓励。教师要对每一个学生的实际水平与课堂上在小组中的表现作深入的了解和仔细观察,对合作较好的小组、积极参与学习的成员都要及时评价、表扬和激励,让他们充分体验合作的乐趣,充分享受成功带来的喜悦。以往课堂评价教师是权威,而且多是评价单一,负面评价较多,多数学生难以找到自信。高效课堂中,学生是“太阳”,教师要绕着“太阳”转,课堂上主要看学生自主的程度、合作的效度和探究的深度。评价除了教师的评价之外,有学生的自我评价、小组内的评价和小组间的评价。评价主体更加多元化,学生的评价从某种程度上更贴近学生,学生更看重能得到同龄人的评价。这种多元评价正在成为学生自主成长的催化剂。高效课堂上,既有课堂即时性、激励性评价,三言两语即可,亦可专题评论,针对某一点点评,长短不拘,从学案预习、黑板板书、展示质量、对抗质疑、学习检测等方面及时给予过程性评价。还可对日常行为进行评价,综合评价评选出优秀团队和个人。
对学习小组的评价应该是全面的,不应该偏重于对学生个体的评价,而忽略了对学生所在小组集体的评价;不应该偏重于对学习结果的评价,而忽略了对学习过程与方法的评价;不应该仅偏重于对学习的评价,而忽略了对学生日常行为的评价。
高效课堂小组建设范文3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 高效课堂 学习小组建设 团队共进
新课程实施以来,课堂教学形式发生了巨大的转变,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以彰显,学生学习方式由被动接受到主动探究。那么如何在高效课堂模式中促进学生的学习能力、合作能力、质疑能力和探究能力协调发展呢?加强班级团队建设是重中之重,也是推进高效课堂教育模式的有力抓手。
一、学习小组建设的重要意义
高效课堂教育模式中,学习小组建设是第一个环节,也是最重要的一环。小组建设的成功与否,直接关系到高效课堂教育效益的高低,对教学成绩的提高和学生的全面发展有重大影响。一个高效学习小组的组建,班主任除了考虑学生性别和成绩因素之外,还有考虑组员性格的相似度,对组员的兴趣爱好、家庭背景等都要做出综合考虑。一个小组就是一个团队,团队的融洽度、团队成员的向心性、团队荣誉感等,都是一个团队获得集体成长的重要内涵。由此可见,高效学习小组建设是高效教育改革的重要一环,如何提高团队建设效益是每一位教师都要认真思考的问题。
二、学习小组建设的实践思考
(一)注重模式创建,用制度和习惯为班级团队建设提供良好土壤
创建模式的主要目的并不是单纯的模仿和照搬,而是为了搭建高效学习的模式。无数实践证明,行动改变了,思想也会逐渐发生转变。在高效学习模式构建完成之后,教师和学生从不能全部接受到运用熟练需要一定的过程和时间。在这个阶段中,教师首先要将小组合作学习这种学习模式全面落实,在全面学习先进经验的基础上,根据学情和师生的具体特点,制定相应的制度,用制度指导高效学习模式的落实,在运行过程中,习惯会逐渐形成。合作学习习惯的形成就为班级团队建设提供了良好的氛围和土壤,为团队协作能力和团队运行能力的提高打下了坚实基础。
(二)加强班级管理团队建设,良好的团队运行离不开精良的领头羊队伍
班级团队的有效有序运行,离不开教师尤其是班主任的引导与监督,在合作学习的高效课堂模式之下,还要注重发挥团队负责人即小组长的作用。高效课堂学习模式的初衷是每一个学习小组作为一节火车车厢,而小组长就作为这节火车车厢的助推器和前进力。由此可见,小组长的能力有多高,这一节火车车厢就能跑多快,小组成员就能获得多大的进步。小组长的选任是十分重要的事。班主任教师要对小组成员的性格和行为习惯有一个较为深刻的了解,然后根据小组特性来选择适合本小组特点的学生来充任小组长。在平时的管理过程中,班主任和科任教师要从小组管理和课程管理两个方面对小组长进行全方位的监督和辅导,防止因为小组长的个人原因而导致小组团队的运行效率低下甚至运行不畅。
(三)营造丰富多彩的班级团队文化,用文化引导团队共进
团队的良好运行能力离不开教师的正确引导和小组成员的共同努力,同时,也要重视团队文化的作用。所谓团队文化,就是小组成员的共同意志、共同认识、共同生活习惯和行为习惯、共同的目标和理想等组成的有机文化体制。每一位组员能够被自觉被这种文化体制所约束,从而表现出相似的行为和思想,最终达成共同的目标。班级团队建设中,同样要加强文化建设,首先教师在组建团队时要认真分析每一个学生的文化素养和教育背景,进行合理搭配,使团队文化具备一定升华基础;其次要在日常的小组管理中加强文化渗透,教师引导小组长用充满文化气息的方式管理组员,同时将班级文化打造成具有人性的、安全的和有归属感的;此外,教师还要重视学生自我文化素质的提高。再好的文化氛围都只能从外部发生作用,而良好的自我素养则可以让外部的文化氛围更加浓厚。教师在平时的作业布置、班团会、中队会等场合要积极地做好德育教育工作,让学生从自我做起,从而让团队文化更加繁荣。
(四)教师对班级团队的准确把握和引导至关重要
事情的成败关键不仅在于付出的努力,更重要的是前进的方向,班级团队建设更是如此。学生作为心智还未成熟的未成年人,在对未来的分析和对现在的掌握上都不够完善,这就需要教师积极干预,引导学生朝着好的方面发展,及时更正不良苗头,杜绝反面事物的出现。教师要认真观察团队表现,对每一位组员都有一个恒动的评价,对每一个小组都有一个长期的跟踪评估和指导,根据具体情况,合理地制定出相应的对策,保证团队健康发展。
(五)科学的团队评价机制能够激励团队共进
高效课堂小组建设范文4
一、应正确理解班级建设小组建设是高校课堂的基础
利用小组形式学习,我见过很多,也有尝试,而我们身边的教师看法不一,有的是为了加分,有的是为了给人看而作秀。由于认识不同课改深度不一,做法大相径庭。我认为,课改必须脚踏实地,必须依据实际。农村的学生和城里的学生不同,通过比较,我认为最明显的区别就是放不开手脚,腼腆害羞,知识面窄,语言表达能力差,这对学习所有学科来说,有很大的困难,而小组学习是提高学生辨别表达能力的有效途径和方法。小组合作学习就是以合作学习小组为基本形式,系统利用教学中动态因素之间的互动,促进学生的学习,以团体的成绩为评价标准,共同达成教学目标的教学活动。小组文化就是用评价的手段拉动小组内互助学习的积极性,是小组开展真正意义上的一种学习氛围,它主要表现为学生有团队合作的意识,通过小组文化建设,使小组形成一种内在的激励机制,以消除学生合作学习的疲劳,综合其他同行的经验和我校目前的现状,我们认为,在使用“小组”这一课堂的基本教学单位时,要下力气抓好小组的内部文化建设,做到“用文化凝心聚力”。才能促进课堂高效。
1. 科学划分小组打牢小组文化根基
组间同质,组内异质是已成的经验,也是大的原则。一般是六人一组,由于我校每班人数在45-55人,所以我们基本把组员定为前后桌,组内人员的搭配按组内异质的原则要注意四个结合①学习情况要优、中、差结合。②学生个人性格外向与内向结合。③男女相结合。④不同地点学生相结合。这样的搭配有三个好处:一是有利于学习互补,以优促弱;二是有利于纪律的相互约束,互相提醒;第三、最大的好处是性格的相互影响,外向型在参与整个学习过程中表现出的积极学习态度可以影响内向型学生,这样就逐渐地使内向的学生也有表达和交流的愿望。总之组内成员的异质为互助合作奠定了基础,而组间同质又为全班各小组间公平竞争创造了条件。
2. 创设组标及口号守住小组文化灵魂
让全组成员集思广益、共同磋商,为小组取一个积极向上富有新意的响亮的名字,以凝聚人心,形成小组目标和团队精神。在老师的引领下,每小组的同学尝试着建设他们各小组的组标:它一般要包括组名、口号、各个小组成员在上面的签名。像坚持组、奋进组,雏鹰组、永不言败组等都可成为小组的组名。学生们选的口号也是很多,像“永不言弃;同甘共苦;携手共进;坚持到底;再坚持一小会儿;为理想而努力;一份耕耘,一份收获”等。在此基础上小组成员还可以集体表决选择本组的“组歌”,组歌在上每周的班队主题活动前或其它一些活动开始前可以组织演唱、展示。
3. 争取同伴互助拓展小组文化资源
小组建设小组教学是一项工程,这需要大家共同参与,齐心协力来完成。在实行之初我平行班任课教师协调,我将小组建设的的想法建议与任课教师进行沟通协调,并对小组评价细则广泛征求了意见,希望任课教师积极配合,步调统一,大家共同去营造一种氛围,去感染学生,调动学生投入到这项工程中去。因为,独木难成林,一花不是春,一木一花也不会真正有效,同时分组也会对其他学科产生不同影响,只有平行班合力,才好进行,才保障实验有效,事实也证明了这点。
二、利用小组文化凝聚是课堂提效的关键
认识到有效教学的理念,关注学生需求是重要核心,而关注的心理基础则是尊重,尊重是人文、平等的具体体现,是社会交往中的素质要求,是诚信、关爱、协作等品质的形成基础。有效学习主要是指学生自主的、探索性的、研究性的学习,这也是我们要着重发展的学生的学习活动。教师尊重学生,是实行新课程改革的重要前提,没有尊重学生,课改无从进行。古人常说的“师道尊严”应该有一个正确的解释,即有尊严的是知识,而不仅仅是早一点掌握知识的人,教师不应该仅仅停留在“阳光下最灿烂的事业”这一光环下沾沾自喜,而是要平和心态,平等尊重,只有尊重学生,才能切实地关注学生,站在学生的角度看问题,关注学生的情商,才能真正的接近学生,使每一个教学环节能够在学生身上发生作用。比如我班的学生
三、活动渗透另有教学风格是课堂提效的血液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活动时最好的兴趣,吸引学生参与才能提效,因此,在课堂上,我一改变教学模式,风趣幽默的语言,新颖的比喻,与众不同的教法,通过开展活动来提升小组文化要寓于活动中来发展和提升。如果在上课或参加班级活动时仅仅以对表现好的小组免家庭作业等简单做法来处理,可以说就是亵渎了小组文化的内涵。
1. 我们要求时时处处不打破小组界限,时时处处以小组为基本的育人单位
在上课和活动时不打破小组界限,保证小组的整体性,以方便小组长对小组进行施政。像我们的班队主题活动、各种节日文化活动、升国旗和国旗下讲话等主题实践教育活动,都是以小组为单位来参加,活动后的奖励也不发给个人,而是给小组集体所有。
高效课堂小组建设范文5
“问题是课堂的心脏”.课堂中一个个问题就好比韵律操中一个个动作,要想课堂给人更多的回味与精彩,问题设计就需更深的思考与研究.课堂教学的深入总是伴随着一个个精彩问题的呈现,“链式问题组”就像学生思维活动的“脚手架”,让学生攀上新的认知结构;“链式问题组”就像是迷途中出现的一个个指路标,指引着学生前进的方向;“链式问题组”还像是一根根长绳,串起学生的点滴思维火花.
1设计和运用“链式问题组”的目的
实施素质教育,教师必须要实施行之有效的教学活动,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因材施教,在“减负”的同时,必须要“增效”. “减负增效”对广大师生来说是一件喜事,而对教师来说这更是一种挑战,教师要在相对较少的时间(课时)内完成相同的教学任务,这就要求教师要精心地备课,精心地设计问题,进行恰如其分的课堂提问,从而提高课堂效率和教学质量,真正达到“减负增效” .
设计和运用“链式问题组”是一种教学策略,意图是要搭建一个平台,把学生推到解决问题的前台.通过“链式问题组”中一个个问题的设置,引导学生步步深入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构建知识、发展能力.如果说“链式问题组”是课堂教学的一条具有逻辑意义的明线的话,那么隐藏在这条明线后的知识链就是课堂教学的一条暗线.教师通过“链式问题组”这个脚手架便于组织教学,并和学生形成互动,促进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形成网状知识联结,“链式问题组”的使用让教学组织有章可循,内容推进自然而不造作,体系构建完整而不破碎,课堂生成高效而不低能.
2设计和运用“链式问题组”的原则
“如何提高课堂效率?”是每一位老师都在关注和思考的问题,只有充分重视课堂问题的设计并不断优化,才能真正使学生学得轻松、高效,课堂效率才能得到真正的提高.
2.1科学性
首先,设计的问题从情景素材到具体内容都是真实可信的,不违背科学常理;其次,设计的问题还应融入科学方法的要素,使学生学习模型、理想化、假说等方法;设计的问题还要注重体现科学思想和科学价值观,体现新形势对学生发展的要求.
2.2基础性
“链式问题组”的设计不能太难,要符合学生的一般认知规律与身心发展规律,要在学生思维的最近发展区设计问题;当然,问题设计也要有适当的难度和梯度,以促进学生认知能力的发展,既要让学生尝到“跳一跳,就能摸得到”的成功,也要让学生达到心求通而不解的状态,从而激发学生求知欲.具体设计时教师要利用与物理知识有关的生活实例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唤起学生原有的认知与生活经验,以问题为契机,释疑解惑,帮助学生实现学习目标.
2.3针对性
“链式问题组”的设计要紧紧围绕教学目标,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材的重点、难点来进行设计,设计的问题题意清楚,条理分明,语言精练,有助于学生理解概念,辨析疑难,纠正错误,完善认知结构.切不能用不着边际的问题为难学生.
2.4启发性
“链式问题组”的设计要引领学生思考与活动,在新旧知识的结合点设计问题,问题与问题之间应是层层递进的关系;问题与问题间要自然,不能过于生硬,应呈现出一定的内在联系与逻辑关系; 问题设计要抓住学生的好奇心进行设计,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同类问题学生可以从多个不同的角度来思考.
3设计和运用“链式问题组”的具体做法
自从上世纪八十年代问题解决教学的理论产生以来,设计和运用“链式问题组”进行教学已被越来越多的教师采用,成为中学物理教学中常用的教学方法.通过“链式问题组”的设置来使不同认知水平的学生都能在课堂中达到对一些物理概念、物理规律与物理思想方法的理解与掌握,成为中学物理有效教学的基本形态.作为一线的物理教师,本人正在着力研究“高中物理课堂教学中如何有效使用”链式问题组“引领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提高课堂效率?”.下面就高中物理的几种常见课型,谈谈课堂中优化“链式问题组”的设计和运用.
3.1物理概念课型中的 “链式问题组”的设计和运用
概念课是物理中最常见最基本的课型.物理概念是物理知识系统的基本元素,是构成物理理论的基础,概念的学习是物理学习的核心,正确理解概念是学好物理的首要环节,概念教学也是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教学的关键.在概念教学中要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合理地选取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设计富有过程探索性的问题,揭示物理概念形成的过程,为认识和理解物理概念的本质形成一个思维链,让学生在探索、辨析、感悟、运用、强化、归纳、升华、落实中真正掌握物理概念,理解物理的本质.概念课中的探索性“链式问题组”的设计对于避免物理概念教学“掐两头烧中段”有重要的作用.
例如“加速度”概念的教学,本人设计了如下一组问题:
(1)如果摩托车、汽车和飞机都是以各自最大的速度运动,谁是运动最快的?
(2)在视频中摩托车、汽车和飞机在做什么运动?一开始摩托车为什么跑在最前面?(播放视频:摩托车、汽车和飞机起动比赛视频)
(3)谁的速度变化最大?谁的速度变化最小?
(4)谁的速度变化最快?
(5)要比较速度改变的快慢,可以怎么做?(引导学生自主设计比较方案,并引出加速度的定义――速度变化量与所用时间的比值)
方案1:取相同的速度变化量,比较所用时间.
方案2:取相同的时间,比较速度变化量.
方案3:时间和速度变化量都不相同,看它们的比值.
(6)加速度大小代表什么?(通过一个例题运用加速度的定义式进行计算)
(7)什么是匀变速直线运动?(从加速度的意义引出匀变速直线运动的概念)
(8)加速度的正负号代表什么?(通过一个匀减速运动的例子展示加速度有正负之分)
(9)利用什么仪器可以测出瞬时速度的大小?(利用光电门!)
(10)如何利用实验测量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加速度?(先让学生设计利用光电门测加速度实验,
再结合P17的课后练习4介绍用运动传感器和数据采集器测加速度的思维.该问题的目的通过实验操作应用加速度的定义式,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加速度的意义.)
本“链式问题组”设计从一段吸引学生眼球的精彩视频出发,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层层设计问题让学生通过事例弄清速度大小、速度变化大小、速度变化快慢这三个易混易乱的概念;让学生经历将生活中的实际上升到物理概念的过程,理解物理与生活的联系;让学生通过问题(5)比较牢固的理解为了描述物体运动速度变化的快慢,引入了加速度概念的必要性;问题(7)让学生从加速度的意义理解最简单的变速运动-匀变速直线运动;问题(9)(10)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应用数据求加速度,会设计实验测量加速度.
概念课教学的根本目的是:使学生认识概念、理解概念、巩固并运用概念.因此概念课的题组设计要求是:此题组的设计使学生明了①概念是如何产生形成的?②概念中有哪些规定和限制条件?③概念的名称、表述的语言有何特点?与自然语言比较、与其他概念比较,有没有容易混淆的地方?应当如何加以区别?④此概念的物理意义是什么?⑤如何在生活情境或实验中应用此概念的定义式?等等.
3.2物理规律课型中的 “链式问题组”的设计和运用
规律课是指有关中学物理定律、定理、原理和法则、公式的教学,是中学物理教学的重要课型.
物理规律是物理学理论体系中最核心的内容.如牛顿的三大定律、动能定理、能的转化和守恒定律、动量定理及动量守恒定律、闭合电路欧姆定律、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楞次定律等物理规律在整个物理学中占主干地位.只有掌握了物理规律,才能遵循这些规律去分析、处理千变万化的物理问题.物理规律教学的成败将直接影响学生学习的质量和进程,所以物理规律教学是物理教学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
例如“楞次定律”的教学,本人设计了如下一组问题:
(1)如果用条形磁铁插入线圈产生感应电流这样一个实验来总结归纳感应电流的方向的判定,这套装置能几种操作可以产生感应电流?(演示4种操作让学生观察发现灵敏电流计指针的偏转方向不同,从而激起学生探索的欲望.)
(2)用电流表怎么观察感应电流方向?(通过直流电路试接确定电流从左接线柱流入,指针就往左边偏,所以通过观察指针的偏转方向就可以确定感应电流的方向.)
(3)通过初步观察发现N极插入与S极拔出的操作产生感应电流方向相同,那么感应电流的方向与哪些因素有关?(学生提出猜想与原磁场方向、磁通量变化有关,引导学生通过实验观察记录好四种操作下产生的感应电流方向、原磁场方向、磁通量变化情况)
(4)感应电流方向与原磁场方向、磁通量不是同一类物理量,所以它们的关系很难发现规律.那么能否把感应电流转化为与它对应的磁场量呢?(感应电流也会激发磁场,所以可以确定感应电流的磁场方向,再分析三个磁场量的关系.)
(5)怎样确定感应电流的磁场方向?(根据线圈的绕线方向和感应电流的方向利用右手螺旋定则.)
(6)因为磁通量变化是产生感应电流的原因,所以尝试以磁通量变化情况归类寻找简明的规律.
当磁通量增加时,感应电流的磁场方向与原磁场的方向有什么关系?(引导学生找出“增反减同”的规律)
(7)怎样理解“阻碍”的含义?“阻碍”与“阻止”一样吗?(对楞次定律的理解)
①谁在阻碍?②阻碍什么?③如何阻碍?④能否阻止?⑤为何阻碍?(从能量守恒角度解释)
(8)应用“楞次定律”判定感应电流的方向应先找出哪些相关量的信息?(总结出应用“楞次定律”的步骤)
(9)现在我们判断感应电流的方向有“右手定则”和“楞次定律”两种方法,什么条件用“右手定则”?
(10)能用楞次定律判断导体切割磁感线产生的感应电流的方向吗?“右手定则”与“楞次定律”是什么关系呢?
由于楞次定律涉及的物理量多,关系复杂,其抽象性和概括性很强,学生理解楞次定律有较大的难度.本“链式问题组”的设计主要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方法,经历探究过程解决“感应电流的方向与什么因素有关”、“有什么关系”两大问题,并总结出感应电流的方向所遵循的一般规律――楞次定律,最后通过演示实验从理论提升到实践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问题组设计充分考虑了“楞次定律”中包含的实验归纳思想、思维方法和典型的物理技能技巧等,问题组中问题的解决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学生可以充分理解定律和应用定律来解题.
规律课要达到的教学目的是:揭示定律、定理、法则、公式的来龙去脉,揭示其推导、论证中所用的有代表性的物理思想、思维方法和典型的物理技能技巧,交待清楚公式、定理适应的范围及成立的特定条件,理解由某一条件所得出的必然结论.因此规律课的“链式问题组”设计要求是:使学生明了①概念与概念之间的内在联系是什么?②概念与概念之间的演绎规律是什么?③几个概念之间存在那些定律或联系法则?应当如何加以区别?④规律的条件和结论有什么关系?论证中用了哪些的有代表性的物理思想、思维方法和典型的数学技巧?⑤公式、定理可解决哪些问题?公式变形有哪些形式?公式、定理适应的范围及成立的特定条件是什么?
3.3物理实验课型中的 “链式问题组”的设计和运用
物理实验课教学就是教师指导学生有目的、有计划地运用仪器设备,使物理现象反复再现,从而进行物理规律的探索和研究和对某些物理定律定理的验证.实验课教学的提问设计应建立在让学生理解实验原理和基本方法的基础上,为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而设计.
例如“伏安法测电阻”的实验课教学,本人设计了如下一组问题:
首先,在实验前可以依次向学生提出以下问题进行思考解答,以明确基本实验内容.
(1)本实验通过什么原理测量电阻?
(2)外接法和内接法有何区别?
(3)何时用外接法,何时用内接法?
(4)实验通过改变什么来获得多组数据?
(5)画出本实验的电路图
(6)实验开始前,开关和滑动变阻器分别应该怎样调节?
然后,让学生在实验后思考以下问题,以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7)用内接法和外接法进行试验测量结果与真实值相比分别是偏大还是偏小?
(8)在实际测量中,若不能事先知道待测电阻的大概值,用什么方法确定采用哪种连接方案?
(9)试用多种方法对实验的数据进行处理,并分析各种方法的优劣?
通过对(1)~(6)几个问题的解答,学生基本上对本实验的原理和步骤能有一个比较清晰明确的认识.这些问题的设计首先遵循了科学性的原则,提出的每一问题都能有理有据,通过科学知识解答.而且每一个问题都有很强的目的性,第(1)个问题是为了让学生明确本实验的基本原理(部分电路欧姆定律),(2)(3)两个问题让学生进一步明确如何判断何时使用内接法或外接法并了解对应的误差,(4)~(6)三个问题是让学生明确如何使用滑动变阻器调节电路.(7)~(9)问题可以让学生试验后进行思考,但一般情况下可以由老师在学生实验前提出,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实验,然后在试验后大家共同探讨解答.对于这些问题的设计,主要是针对培养学生的思维分析能力,同时对实验中涉及到的问题做出补充.从具体实验拓展到科学方法,让学生完成从知识到方法的升华.因此这类问题的设计应该紧紧围绕着实验展开,然后结合中学生的思维能力,难度适度拔高,让学生“跳一跳,才能摸得到”.
物理实验课的教学目的是学生通过亲自动手,动作思维,对有关物理概念、定律进行检验,从而进行理论思考的升华的动态过程.实验时教师要善于引导,让学生积极动脑思维,大胆动手实践.从了解实验原理,准备实验器材,到进行实验操作,测出实验数据,得出实验结果这一全过程都应充分体现学生在实践中的主体作用.因此实验课的“链式问题组”设计要求是:使学生明了①本实验的目的是什么?②本实验的原理是什么?③本实验要测量哪些物理量?④本实验的步骤和注意事项是什么?⑤本实验的误差来源是什么?⑥如何减少实验误差?⑦本实验拓展的实验设计的基本原理是什么?
3.4物理复习课型中的“链式问题组”的设计和运用
复习课也是物理中最常见最基本的课型.复习课的教学内容是学生过去学过的或曾经学过的知识,其主要目的是使知识系统化,也就是把各种不同的概念、规律引向合乎逻辑的完整的体系.在这个体系中,所有成分相互之间是紧密联系的,没有这种类型的课,教学过程将是不完整的,而学生的知识也将是片面的和杂乱的.限于篇幅省略例析.
例如在《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研究》一章复习教学中,本人进行了如下的问题设计:
学生在这一章复习课前的知识归纳一般只会注重对匀变速运动中时间、位移、速度、加速度之间的各种关系式的归纳,而忽略对实验以及伽利略的科学方法的总结.针对这一知识盲点,可以提出下面几个问题来引起学生对这些知识的注意:
(1)如何用实验探究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和时间的关系?速度和时间分别怎么样测得?
(2)简述伽利略对自由落体运动的研究.他用到了哪些科学方法,研究结果如何?
另外,学生在归纳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运动规律时容易混乱,为了帮助学生梳理知识,形成系统,可以提出以下问题:
(3)求位移、速度、加速度的公式分别有哪些?
(4)哪些公式不含时间,哪些不含加速度,哪些不含位移?
(5)哪些公式是最基本的?哪些是变形而来的?
为了帮助学生复习两类运动图象,设计了如下问题:
(6)匀变速直线运动的v-t图像有什么特征?
(7)如何在图像中读出速度、时间?
(8)直线的斜率表示什么?
(9)如何在图中读出物体的位移?
(10)v-t图像和s-t图像的区别是什么?
通过这些问题的思考与解答,学生对两类图像的巩固就能有比较好的效果,再通过一个具体的例题让学生把相同形状的两类图像分析理解所反映的实际运动并形象的画出运动草图,发现截然不同.于是总结出有关图像题的一般解题思路(一定要先看清是s-t图还是v-t图).
最后引导学生归纳匀变速直线运动中的三类重要题型及对应的解题方法,设计了如下问题:
(11)自由落体较一般的匀变速直线运动有何特点?(v0=0,a=g)
所以自由落体问题中已知或要求最后一段的情况通常都转化为用整一段减去前面一段.
(12)刹车问题有何特点?(减速为0后不再运动)
所以刹车问题一定要先求出停车时间,进行判断后再进行其它计算.
(13)追及问题有何特点?有什么关键解题技巧?(追及问题涉及两个物体的运动)
所以解追及问题定要分别分析两个物体的运动,一定要抓住两者速度相等时这一关键状态.
这几个问题引发学生对平时做过题目的反思与总结,加深对重要题型的解题方法、技巧的把握,同时也激励学生不断思考.
此“链式问题组”设计较好地把相关的基础知识进行了整合梳理,完善了知识体系,提升了学生的认知结构,同时学生的解题能力得到了一定的提高.
每一个知识单元结束后,对它进行回顾与概括是必需的,复习课要达到的教学目的是:巩固本单元的知识、技能,加深对知识、方法及应用的认识,提高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复习课中的题组设计要求是:①问题组的设计要突出对知识和方法的梳理,对已经学过的知识,以问题串形式进行梳理综合,结构重组,通过问题组的解答去构建知识框架,形成自我知识体系;②问题组设计应明确学生的学习活动是以“内化学习”为主要特征,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及主动性,问题似曾相识但绝非是;③问题组设计要根据学生知识、技能的掌握状况及遗忘缺漏情况,确定需要解决的重点和难点,要创造机会让每一个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④问题组设计要引导学生把握问题的实质,完善和深化已有的知识结构,加深对复习内容的知识和方法的再认识,提高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
高效课堂小组建设范文6
1 对“高效课堂”之“效”的理解。
“高效课堂”之“效”我的理解有三层意思:一是效果,指对教学活动结果与预期教学目标的达成程度的评价,也就是指每一节课的教学质量;二是效率,指单位时间内所完成的教学工作内容或任务的量;三是效益,指教学活动的收益值、教学活动价值的实现值。所以说“高效课堂”直接点说就是在课堂教学工作中通过班组建设、班组管理评价和教学过程,实现课堂三高,即:高效果、高效率、高效益。正确理解“高效课堂”之“效”后,我们才能有的放矢,特异性的开展课堂教学相关工作。
2 “高效课堂”的实现。
2.1 班组建设是“高效课堂”走向成功的基石。教与学是一个发生在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活动,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实现“高效课堂”关键在学生,靠的是老师,在老师的教育艺术和个人魅力感召下让学生的学习行为获得高效,这就是“高效课堂”的实质。教师眼中不能没有学生,教师要了解学生的知识基础,了解学生能力基础,了解学生的爱好,了解学生的个体差异,然后才能对学生进行班组建设。
班组建设之班级分组遵循的原则:
2.1.1 “学习力”平衡原则:老师根据若干次正规测试的成绩进行综合分析后将学生的学习能力区分成好、中、差并分别表示为A、B、C,各小组成员结构均分成AA, BB, CC,使每一个小组的学习实力较为平衡,以便于公平竞争;班级通常根据班级人数可分成6个组或7个组或8个组或9个组。
2.1.2 性别互补原则:小组间男、女学生的比例应当尽量趋于平衡,因为在小组建设中,男女学生在处事方式,处事能力和性格上各有不同。
2.1.3 性格互化原则:分组时班主任要尽量考虑到城乡差异、个体差异、让不同成长环境,不同思维方式,不同兴趣特长的学生在小组中平衡分配,以便相互学习和促进,共同提高。
2.1.4 相对稳定原则:班级小组建成后,在最初的磨合期内可以根据存在的问题进行人员调整。调整时仍然遵循上述原则,但在中后期,不要调整小组成员,即坚持小组相对稳定原则,这有利于小组建设可持续发展。
班组建设之班组文化建设:
文化建设赋与班组血肉与灵魂,班组文化建设主要包括显性和隐性文化建设,也就是人们常说的物质文化建设和精神文化建设,也就是说,不仅要建设看得见摸得着的环境文化、制度文化、墙面文化和桌椅文化等,更要建设那些看不见摸不着的思想观念、学习习惯、心理素质和人际关系等“无形文化”。
班组物质文化建设的目标是建立一个干净、温馨、知识气息浓厚的班组物质环境。教室外观上文化气息浓郁,门上粘贴有图文并茂,发人深省的班名和班徽等。小组有各自的组名、组标组训等;教室内部有名人画像和名人警句,张贴有班级公约,小组目标和班级各项工作计划表等,显得干净和温馨,又不乏知识色彩。左前黑板上有课程表,值日人员和每日名言等内容;整个教室内,桌椅摆放整齐,用具归类摆放,整齐,整洁,窗明几净。这里有一点需要特别提出,就是最好不要将有生命的植物、动物等引入教室,因为这些东西都要消耗氧气、植物还要光的照射,而且动植物的生活都会产生废物,影响学生身体健康。如果喜欢这些有活力的东西应该将这些东西放在教室外。
班组精神文化建设是班级文化建设的关键所在。它包括学校和班级对学生进行的针对性教育。老师和同学们组织开展法制教育、安全教育、消防教育、青春期辅导,人际关系处理,家庭关系处理、经济理财教育、学习方法辅导、交通安全教育等,满足学生的各种心理需求。班级精神文化建设要寻找每一个学生精神上的发光点,发展每一个学生的特长和个性。尤其要充分有效地利用班会时间或课外时间,放手让学生组织各类活动,比如说给每一个同学过生日、学习竞赛,也可以是休闲活动,如拉练、野炊和运动会等,这些活动的组织和开展均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在活动中增强了小组内同学之间的信任和凝聚力,使他们对组内同学各自的能力逐渐有了了解,也促进了组与组间的交流,更能促进小组之间的良性竞争。
2.2 班组管理的评价是“高效课堂”走向成功的动力。班级小组产生之后,小组管理是一个重要工作。进行小组管理就离不开小组的评价。正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所要求的那样:“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关注学生的情感生活和情感体验,努力使课堂教学过程成为学生一种愉悦的情绪生活和积极的情感体验,学生只有体验到学习的成功,他们才会乐于学习。我们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关注学生的成长过程,及时肯定、赞赏学生的点滴进步,让孩子们感受到学习成功的欢乐,让他们心中唤起自豪感和自尊感。对学生学习情况的评价是为了激励学生的进步,调节教师的教学以及为家长提供孩子在校学习的情况等。因此,对学生的评价应注意平时观察、改革考试多种评价形式相结合。注重(1)分层评价――体现差异性;(2)全过程评价――体现激励性;(3)自评、互评与教师评、家长评相结合――体现多元性。(4)综合评价――避免一好遮百丑,和一票否绝现象。(5)小组为单位总评――突出小集体意识,强化班级观念。(6)量化评价――体现公正公平原则。经过实验效果很好。常规工作如下:
2.2.1 每一节课教师都会对每一个小组进行评价,从课前预习案的完成情况,课堂展示和点评的质量,以及课堂质疑和课堂总体表现及时给予评价;
2.2.2 班主任、班干部、学科代表、任课老师对小组成员共同进行评价;
2.2.3 每天、每周都有值日班长和值周班长进行量化计分和总结归纳,评出“优秀小组”和“每周之星”,通报表扬。每个学期结束后,结合上学期的每月统计结果,对班级,学科小组,学校进行激励评价奖励。
3 教学过程是“高效课堂”实现的渠道。
好的一堂课都具有基本的流程,传统流程是:教与学、练与习、考与评、拓展与延伸。传统教学环境下,教师的主要工作是备、教、辅、改、考、研,从这六个方面下功夫,想办法,都能有效使课堂高效。特别是备好课、上好课。许多老师在这里有一套。备课讲究备教材、备教法、备学生、备大纲等,上课有谈话式、启发式、自学辅导式等等。总之传统课堂上教师的活动是主要的,学生都是在老师的带领下去完成设计好的程序,这种情况被普遍认为是以教为主,老师能教得很好,但不能保证学生能学得很好。现今,在这个基础上要实现进一步高效,我们有一些老师苦苦寻求一种最佳模式,着眼点不约而同的放在了一改传统课堂结构,构建了自学――展示――反馈的三步流程,形成了强调先学后交再教,突出学生是主体,课堂活动以学生为主的教学模式。我们知道教学模式是从教学的整体出发根据教学的规律原则而归纳提炼出的包括教学形式和方法在内的具有典型性、稳定性、易学性的教学样式。简洁地说就是在一定教学理论指导下以简化形式表示的关于教学活动的基本程序或框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