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成本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标准成本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标准成本

标准成本范文1

关键词:标准成本  应用 浅析

 

一、标准成本的概念

标准成本是运用科学方法预计在良好的生产经营效率条件下应当发生的成本。它是可以用来控制成本、评价实际成本、衡量工作效率的一种目标成本。

它最初出现在1911年美国泰罗的《科学管理原理》一书中,在30年代后,与会计帐务处理相结合,逐步形成了完整的标准成本制度。从标准成本制度的形成过程可以看出,它是从成本控制的角度发展起来的,因而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成本控制制度。

二、标准成本应用的企业环境条件

1、  企业对成本控制的内在需求。

标准成本发展的最初目的就是为了控制成本,也正是从成本控制的需求出发,公司领导提出了标准成本的应用。

2、  企业整体信息化系统的应用。

空分设备是大型机械产品,一套空分设备包含8大系统150多个部机,而每个部机又需要经过多道工序才能完成,且空分设备是订单合同,每套都有不同的配置,如果手工编制标准成本将耗用大量的人力精力,且对信息传递的要求非常高,因此,靠手工编制显然不现实。

公司内部原来存在着多个软件模块,各自单独运行,生产有生产开发的系统,财务有财务软件,技术有技术软件,都是信息孤岛,互不相通,资源无法共享。为实现资源共享,提高企业工作效率,公司于2012年开始整体实施SAP-ERP系统,将销售、设计、生产、采购、财务全部打通,建立业务与财务一体化的ERP管理模式。由于各环节的资源可以在系统内实现共享,这给标准成本的制定和应用提供了充分的条件。因此,公司在系统调试运用基本稳定后,于2013年7月份开始应用系统编制产品的标准成本。

三、            标准成本应用的基础条件

1、  明确公司选取的标准成本类型。

标准成本按其适用期,可分为基本标准成本、现行标准成本和预期标准成本:

基本标准成本是指一经制定,只要生产经营的基本条件 无重大变化就不予变动的一种标准成本。由于不能随着各生产因素的变化而变化,因此在实际中很少被采用。

现行标准成本是指根据其适用期间应该发生的价格、效率和生产经营能力利用程度等预计的标准成本。它可以作为成本控制和考核的依据,也可以用来对存货和销货成本进行计价。不过,它需要根据变化了的生产经营条件随时加以修订,以保证其有效。

预期标准成是指根据现有生产技术条件,考虑未来时期可能的变化因素而制定 的切合下期情况的一种标准成本,是对现行标准成本的改进。

为改善经营效益,公司从有效控制成本的目标出发,选取的是现有生产能力下正常的现行标准成本。

1)  制定各种数量标准,包括材料消耗定额、工时定额、费用限额等。

公司产品的材料消耗是设计详图中就标注了的,SAP系统运行后,设计详图全部进入系统,材料消耗数据可以从系统中自动取数。

公司60多年来一直从事空分设备的生产,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就开始产品工时定额的管理,成套设备部机的各生产工序都制定工时定额,这个工时定额也是车间工人用以计算奖金的依据。在实施SAP系统后,部机产品的工时定额都由生产车间录入系统。

2)  制定各种价格标准,包括材料单价、工资分配率、制造费用分配率等。

在实施SAP系统后,MRP(物料需求计划)模块可以实现对所有材料的记录,并可以根据需要对材料价格进行不同方式的处理。在确定材料标准价格时,可以选取不同时段的材料平均价格作为标准价格。公司考虑材料市场价格的变动趋势,以上年材料平均采购单价为标准价格。

公司近年来员工工资水平逐年适度增长,而费用水平趋于平稳,故在制定标准成本标准时以上年平均工资分配率和制造费用分配率作为标准。

各种价格标准进行年度调整,标准成本再结合绩效考核,可以有效地实现成本控制目的。

四、            标准成本的作用

1、            作为成本控制的标准。运用标准成本,并通过与实际成本的比较,可以随时发现成本管理上的偏差,一旦两者不符,即可迅速采取纠正措施,以控制成本。运用SAP系统的标准成本管理,可随时查看到各部机分层级的标准成本及成本差异,公司可以设定成本偏离的幅度,一旦实际成本与标准成本产生较大偏离时,可以对数据进行比对分析,查找原因,采取措施。例如,发现2月份部机的生产成本偏高,查找原因可以发现,主要是2月份年终奖发放导致工资费用较高,实际人工费用高于标准工费水平,但这属于不可回避的成本,公司也无需采取措施。另一个例子就是,系统对数据的比对可以发现,有一个车间的产品单位成本明显偏高了,经过分析发现是由于生产量下降,总工时减少,但公司工资水平并未下降,导致实际的工资分配率及固定制造费用分配率提高,从而引起产品的单位成本与标准成本相比偏高了,要降低单位成本,在总工资及制造费用无法下降的前提下,需要增加生产量,要生产管理部门合理安排生产计划,以降低单位产品成本。

2、            作为成本中心业绩考核的依据

公司下属两个生产车间,均设定为成本责任中心,并对它们进行业绩考核。原来,公司是对两专业厂的产品制定内部转移价格,作为考核目标的。内部转移价格一直运行了近十个年头。在SAP系统实施后,开始建立标准成本,并计划以标准成本替代内部转移价格,作为对两个成本中心的考核依据。与原先粗框式的内部转移价格相比,标准成本更具有客观性和科学性,并且通过系统实现共享,更具有透明度。用标准成本作为考核依据,可增强员工的成本观念,起到更好的激励作用,从而达到降低成本的目的,促进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3、            作为产品定价的基准。

公司销售部门在对外报价时,有的凭经验报价,有的要向采购或财务部门咨询成本水平,对于一个合同有多少利润空间,主要还是凭经验。通过SAP系统制定标准成本后,销售部门在报价时,可以参考标准成本,设定毛利水平再对外报价,这样可以清楚地知道一个合同有多少毛利空间,也可以在谈价时了解有多少议价空间,对于获取合同项目可以更有把握。

 

标准成本的应用,是企业精细化管理的一部分,借助于信息化系统,可以大大提高标准成本应用的可实现性。但是,刚开始使用信息化系统、也刚开始采用标准成本进行成本管理,在实际操作中必然会遇到很多的问题,这些问题存在于公司的各个业务环节,既有设计上的优化、也有生产上的工艺改进。要让标准成本真正起到成本控制的作用,需要公司各业务环节通力合作,需要全员参与,真正从设计、制造、采购等环节入手,采取降成本措施,促进企业提高经济效益。

 

 

标准成本范文2

[关键词] 标准成本 标准成本制度 财务部门责任 作用 存在问题

一、标准成本和标准成本制度

标准成本是指单位标准产品的估计成本,它是企业根据特定条件, 实现预计应该能达到的成本目标。它是通过精确的调查、分析与技术测定而制定的, 用来评价实际成本、衡量工作效率的一种预计成本。在标准成本中,基本上排除了不应该发生的“浪费”, 因此被认为是一种“应该成本”。标准成本既要考虑过去较长时期的实际平均数值, 又要消除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中的异常情况, 并估计到未来的生产发展趋势。

标准成本制度是成本管理的一种会计方法和程序,它是与预先制定的标准成本为尺度,来核算和控制产品成本的一种制度。标准成本制度的主要内容包括标准成本的制定、标准成本的控制、成本差异揭示及分析、成本差异的账务处理等四部分内容。

二、标准成本的管理实施

(一)标准成本的制定

目标成本需要进行多次测算,从目标利润中选出最佳方案。应以市场为依托,根据市场信息、行情等测算出具有竞争力的产品最优价格,然后以销定产测算本期销售收入,以此来推测企业的目标成本。标准成本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三种:

1.理想标准成本。理想标准成本就是只有在理想条件下才能达到的标准。对产品成本来说,就是以现有生产经营条件处于最佳状态为基础确定的最低水平的成本。

2.常态标准成本。是指在正常良好的管理条件下可以达到的标准,是根据正常的耗用水平、正常的价格和正常的生产经营能力利用程度制定的标准成本。

3.期望标准成本。就是在现实条件下完全有希望达到的标准,它根据计划期可能发生的生产要素耗用量、价格和生产经营能力利用程度制定的标准成本。

(二)推行标准成本法的前提条件

企业内部要具备健全的成本会计制度,有效的定额管理和原始记录制度,合理的奖励制度。同时这一制度的实施要得到领导的高度重视。

(三)标准成本核算

要搞好标准成本核算要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建立控制机构网络;明确各个环节的控制职责和核算范围。机构成立,职责明确后还要建立相应的规章制度。

(四)成本差异揭示与分析

成本分类差异和计算如下:

直接材料成本差异:

材料价格差异=(实际价格-标准价格)*实际用量材料用量差异= (实际用量-标准用量) *标准价格

直接人工成本差异:

工资率差异=(实际工资率-标准工资率)*实耗工时 人工效率差异=(实耗工时-标准工时)*标准工资率

变动制造费用差异:

开支差异=(实际分摊率-标准分摊率)*实耗工时 效率差异=(实耗工时-标准工时)*标准分摊率

固定制造费用差异:

耗费差异=(生产能量-实耗工时)*标准分摊率 效率差异=(实际工时-标准工时)*标准分摊率

差异等于实际成本减去标准成本,负差为有利差异,正差为不利差异,差异揭示后应分析差异产生的原因,进而提出改进措施。差异产生的原因包括两方面:一方面是因标准不够准确而造成的;另一方面是因实际生产操作或因管理而产生的。对于不够准确的要加以修订,对于生产操作管理产生的要具体进行分析。成本差异的一定要责任中心的生产人员、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一同分析,而不能由财务人员独自分析,这样才能使标准成本制度发挥最大作用。

三、财务部门应承担的责任

(一)组织起高效的成本网络

财务人员组织成立标准成本推进网络,高效快捷的反映成本信息,要定期进行成本分析,有效地控制成本。

(二)组织成本管理的过程控制

财务人员对成本要进行事前预测,并且要充分发挥成本管理网络的作用对现场成本进行事中控制,最后财务人员要组织好成本的事后分析。

(三)细化成本核算,提供真实准确的成本报表

实行成本预算的细化管理,只有算细、算准,财务人员所编制的成本报表才能有说服力,才能以此为考核工序降低成本的依据。

(四)对企业员工进行定期的成本知识培训

对员工进行定期的培训可以使他们对降低现场作业成本有的放矢。运用标准成本制度,企业财务人员定位组织者,相关一线人员为现场成本的主要责任者,所以在降低成本方面取得的显著的成绩,会计中的标准成本制度的灵活运用是取得成绩的原因之一。

四、标准成本管理的作用

实施标准成本对于指导和控制企业的日常经济活动意义重大,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第一,便于成本核算。只要划定成本中心、确定成本标准、制定成本项目后,按一定的程序便可核算出标准成本、实际成本及成本差异。

第二,便于分清各成本中心的责任。标准成本的每个成本项目都采用单独的价格标准和数量标准,因而可以确定每个成本项目实际脱离标准的差异的责任归属,从而分清各部门的责任。

第三,便于成本控制。明确成本中心的责任后,使成本控制的责任下放到车间、三级成本中心,便于车间把成本标准,成本指标层层分解到个人,加强考核,使奖金与成本业绩挂钩。

第四,便于决策。一方面便于管理当局根据差异分析情况做出采取新工艺、新操作、新技术的决策以控制成本;另一方面,便于管理当局针对标准成本情况做出销售经营决策。

五、标准成本制度在实际操作中存在的问题

(一)标准成本的制定不合理

标准成本是根据平均先进水平制定的,它应该是大多数职工通过努力后可以达到的。只有这样才能起到控制标准的作用。而在实务中标准成本要么高不可攀,要么太低。这是标准成本制度中最致命的一个环节。

(二)对成本核算重视程度不够,信息反馈不及时

有了先进合理的标准只是成功控制的第一步,除此之外,还要及时收集实际资料,发现偏差,并将信息及时反馈给各责任中心,以便控制人员及时校正偏差,但在实际工作中,这些方面却做的不尽如人意。

1.对成本核算的重视程度不够。许多企业的标准成本控制制度的实施只是流于形式,运用中并未领会其真正内涵。

2.信息反馈不及时。发现偏差只是手段,关键目的在于纠正偏差,但企业内部没有建立良好的信息反馈系统,不能把偏差信息及时反馈给成本发生部门,这就使成本的事中控制落后于事后分析。

成本控制是现代企业管理的重要方面,因为企业产品成本的高低直接影响到企业的盈利水平和竞争能力,而企业成本控制的质量主要取决于标准成本制度的实施情况。所以任何一个企业都应建立标准成本制度,运用标准成本管理方法,对其成本进行有效的控制。

参考文献:

[1]杨月英.标准成本管理法的研究与应用.财会月刊,2004,8.

[2]张巧良.标准成本在推广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财会研究,2002.

[3]张振达.实行标准成本制度的探讨.业务与技术,2003,3.

标准成本范文3

【关键词】 标准成本;反倾销应诉;成本会计

一、引言

近年来,我国出口型制造企业屡屡遭受欧美等国发起的反倾销诉讼。其中争议的焦点是生产成本。外方质疑我国产品的生产成本不真实、不符合市场经济规律,从而致使我方售价低于市场售价,形成倾销。然而另一方面,积极进行反倾销应诉的我国许多企业,由于缺少统一的标准成本,在外方针对我方生产成本的严密筛查中,难以出示有力的成本会计证据,证明我方产品的成本合乎市场经济规律,导致外方不承认我方企业拥有所谓的“市场经济地位”。

针对以上课题,本文通过回顾历史上汽车企业的标准成本管理经验,探讨我国企业通过建立标准成本备案制度。一方面规范企业的成本管理,构建标准成本数据库以备调查,从而增加我国企业在反倾销应诉中获胜的机会;另一方面规范企业的生产作业标准,避免我国企业陷入恶性价格竞争,使企业合理定价,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二、标准成本管理理论

(一)标准成本计算的产生

标准成本计算的产生与科学管理之父泰勒(F. W. Taylor)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1873年经济危机之后美国的长期不景气,导致美国企业不断降低工人工资以削减成本,从而引发了美国工人“集团性怠工(systematic soldiering)”的问题。为解决削减人工成本和提高工人待遇这一对矛盾,泰勒提出三条建议:一是设定标准工作量(标准作业),要求工人完成;二是对完成标准作业的工人支付高薪;三是对没能完成标准作业的工人减薪。因此,如何科学地设定工人每天的标准作业量成为首要问题。在美国机械工程师协会(American Society of Mechanical Engineers)的支持下,1903年泰勒出版了《工厂管理(Shop Management)》一书阐述其主张,得到了众多美国机械工程师的推崇。于是,1904年至1910年前后,美国企业开始正式导入标准成本计算标准作业量(广本1993,p52)。

(二)从标准成本计算到标准成本管理

20世纪初,随着越来越多的美国企业进行预算管理的需求增加,标准成本计算开始走向标准成本管理。企业依据其标准成本编制预算,然后将生产制造过程中发生的实际成本与标准成本进行对比,分析寻找差异的原因,并力争减少差异。这个过程被称为固定预算管理,其实就是标准成本管理。

标准成本管理要先测算产品的标准成本,计算标准成本是通过科学地统计调查,确定制造某产品所消耗的原材料、人工、机械的数量,确定为标准数量后,乘以其市场价格来得出标准成本。公式如下:

标准成本 = 消耗原材料的标准数量×原材料的市场价格 +消耗人工工时的标准数量×人工的市场价格 +消耗机械工时的标准数量×机械运转的市场价格。

(三)生产作业标准化

同一种产品在同一时期的标准成本应该是相同的。因为,同一时期的原材料、人工和机械运转的市场价格一定,所以不管哪家企业生产,都需要花费同样水准的标准成本来生产该产品。但如果在不同的时期生产同一种产品,由于市场价格会上下波动,标准成本也会跟着上下波动。一般来说,在一个会计年度中,原材料、人工的价格时涨时落的现象早已是司空见惯。因此,为了使标准成本不受价格波动的影响,具有长期的可比性,可以将市场价格从标准成本中剔除,不加考虑。于是,剔除了市场价格的“标准成本”就变为“生产作业标准”了。

用生产作业标准替代标准成本进行管理,是因为生产同一种产品所消耗的原材料、人工和机械运转的标准数量相同。这就是生产作业的标准化。如图1所示,因为市场价格由市场决定,无需标准化,所以产品的标准成本可以由“生产作业标准”来间接地决定。

从图1可知,产品的“生产作业标准”与“标准成本”是相互作用、相互决定的关系,“生产作业标准”的制定无疑非常重要。运用丰田汽车集团的案例来说明标准成本管理和生产作业标准化如何在企业中相互作用,提高企业成本管理能力。

三、历史回顾:20世纪汽车企业的标准成本备案制度

回顾历史,会发现早在20世纪早期,诸如美国福特、通用、日本丰田等世界各主要汽车企业已开始实施标准成本备案制度。该制度有助于汽车企业建立详细而完整的成本数据库,以备政府相关部门查阅。标准成本备案制度确实使得当时的主要汽车企业大幅度提高了生产效率。

美国福特汽车和通用汽车从1908年前后开始推行生产作业标准化,丰田汽车从1937年开始推行生产作业标准化。“标准作业表”逐渐成为一线生产工人必备的资料。为了确保标准不脱离实际,企业管理者鼓励一线生产工人制作自己岗位的“标准作业表”。标准作业中最为重要的是,如何使人和机械以最有效的方式配合操作,从而保证高效率的生产,即“人机作业组合”。无论从哪一道工序考虑人、机作业组合的“标准作业表”至少包含以下三个要素。

第一, 明确说明一辆汽车的加工作业需要几分几秒来完成,即“单位操作时间”;第二,研究人、机配合的最佳方式,每个岗位的操作工人都为自己安排好最为高效的“作业顺序”,以配合机械流水线的运转;第三,为保证连续作业不间断,最低限度的零部件、原材料等“标准配件”必须由专人实时搬运到操作工人的作业流水线旁边,随时准备到位。

这样,第一要素“单位操作时间”其实决定了每位工人每天可操作多少辆车,也就是人工工时的标准数量;第二要素“作业顺序”其实决定了机械设备运转的标准工时数量;第三要素“标准配件”则决定了所需要的原材料、零部件的标准数量。

上述“标准作业表”被贯彻到每一道工序。各工序累加起来就是生产每一个产品,即每一辆汽车的生产作业标准(也就是图1中所示的“原材料、人工、机械运转的数量”)。这样得出的“生产作业标准”乘以“市场价格”,就可以得出生产每辆汽车的“标准成本”了。汽车企业将生产作业标准和标准成本在会计部门备案,实行了标准成本备案制度。

在会计部门备案的生产作业标准和标准成本主要用于三个方面。第一,提高生产效率。由于生产作业标准的备案,每个工人都很清楚自己应该完成的工作量,生产效率大幅提高。20世纪初,这两项标准直接帮助了福特T型轿车的大量生产和迅速普及。第二,利用“标准成本”进行“标准成本管理”。即,比较实际作业数量和标准作业数量,找出差异,并向管理层报告。然后,管理层和一线操作工人共同研究如何减少差异,确保每个产品拥有相同的质量水准。第三,随时准备查阅。企业的会计部门下属成本管理科室,负责记录并备案“标准成本”和“生产作业标准”,不断更新,以备来自企业外部或内部的查阅。

笔者认为,我国制造企业在应对反倾销诉讼时可以借鉴历史上汽车企业的标准成本备案制度,构建标准成本数据库,以备应诉。企业可以在会计部门中设立成本管理科室,负责不断地对“标准成本”和“生产作业标准”进行记录和更新,从而建立起了一套有据可查的标准成本数据库。当企业外部或内部的有关方面需要核查成本数据时,企业可以随时提供标准成本数据,以备核查。

四、构建反倾销应诉的标准成本备案制度

企业进行反倾销应诉,一般来说可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是进行“反倾销幅度抗辩”;二是进行“无损害抗辩”。进行“反倾销幅度的抗辩”,就是争取让对方了解我国产品成本符合市场经济规律,定价合理,并未倾销;也是让外方承认出口企业的“市场经济地位”,以争取获得较低的单独税率。对企业来说较为可行。而进行“无损害的抗辩”,就是必须搜集证据和数据,证明我国出口的产品并没有给对方的相关产业造成实质性的损害,并未对对方产品造成冲击。相比之下,我国企业执行起来较为困难。

这样,遭遇反倾销诉讼的企业在选择“反倾销幅度抗辩”时,可以通过提供自身的成本数据,显示我国产品是按照市场规律合理定价的,以争取对方国家承认我国企业的“市场经济地位”。也就是说,我国企业反倾销应诉的关键在于是否能够构建自身的成本数据库,随时提供令对方信服的成本数据。

本文认为实行标准成本管理的企业容易构建自身的成本数据库。企业的标准成本数据又具有统一性和信服力。因而,产品品种较为稳定的制造企业较适合于实行标准成本管理。笔者认为,我国制造企业应该通过以下三个方面与行业协会、或政府相关部门密切合作,应对反倾销诉讼。

第一,企业建立标准成本管理体系,并将标准成本上报行业协会(或政府相关部门)备案,形成行业标准成本,以应对反倾销诉讼的需要。同行业的若干家企业可以各自测算自身的标准成本,并上报行业协会。行业协会可以在备案后,推算出该行业的平均标准成本。由于原材料、人工、机械运转的市场价格会有所波动,可以把市场价格从标准成本中剥离出来,在上报当期标准成本的同时,附上该产品的生产作业标准。如果市场价格变动,可以使用“生产作业标准”乘最新的市场价格后,得出“标准成本”。行业协会在备案后,推算出行业平均作业标准,再乘市场价格得出行业的平均标准成本。这样,我国企业在应对反倾销诉讼时,行业协会中备案的生产作业标准和标准成本将成为有力的证据,证明我国企业的市场经济地位。第二,在行业协会备案的标准成本管理体系适用于钢管、轮胎、注射器等产品种类相对较单一、品种较稳定的产业。较难以适用于时装、时尚饰品等产品款式种类繁多的产业。而我国遭遇反倾销诉讼的企业恰恰是以生产单一而稳定的产品居多,这样的制造企业比较适合实施标准成本管理和备案制度。第三,标准成本在行业协会备案后,行业协会可以通过后续的跟踪访问,提醒企业不要一味压低成本,而是应该通过提高产品质量,提高产品附加价值来使企业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同时,行业协会对标准成本信息予以保密,避免企业商业机密的泄露。

五、结语

本文针对近年来频繁发生于我国制造企业的反倾销诉讼问题,探讨了我国企业在应对反倾销诉讼时,实施标准成本备案制度的可行性。本文认为,实施标准成本备案制度有助于我国部分制造企业,尤其是产品品种相对较为稳定的制造企业提高成本管理水平。

企业对生产作业标准和标准成本备案之后,还可提交行业协会或政府相关部门进行备案。这样企业在反倾销应诉时,能从行业协会或政府相关部门得到支持,增加了成本数据的信服力,有助于我国企业快速有效地应对反倾销诉讼。

同时,行业协会对企业生产作业标准和标准成本进行备案,不仅能掌握行业中的平均作业标准和标准成本,还有助于行业协会督促企业避免恶性竞争,提高质量和产品附加价值。

【主要参考文献】

[1] 刘强.建立标准成本制度提升经营管理水平[J].会计之友,2008(5):29-31.

[2] 穆林娟,潘爱香.构建作业基础标准成本系统[J].会计研究,2004(5):62-66.

[3] Mowen M., Hansen D. Cornerstones of Managerial Accounting[M]. 3rd Ed. South-Western Educational Publishing, 2009:419-421.

[4] Demski J. Managerial Uses of Accounting Information[M]. Kluwer Academic Publishers, 1997:135-138.

[5] 广本敏郎. 美国管理会计论发展史[M].日本:森山书店出版,1993:51-54.

标准成本范文4

关键词:餐厅;标准成本控制;成本

中图分类号:F2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6-0-01

一、我们餐饮成本控制目的

我们餐饮成本控制是以目标成本或标准成本为基础,以纠正偏差,控制消耗,提高经济效益为目的,对各种成本要素进行检查、监督和指导的成本管理技术和方法。

我们餐饮业使用标准成本法,是通过制定标准菜谱,将每一个菜肴以菜谱的形式,列出菜肴(包括点心)的用料配方,规定制作程序,明确装盘规格,标明成品的特点及质量标准,核定标准成本用量。

二、我们中小型餐饮成本控制的特殊性

1.经营中变动成本比重大

我们中餐的成本费用中,与产品产量直接相关的原料成本所占比例相对较大。

2.经营中可控制的成本比重大

我们餐饮食材成本完全发生在餐饮部内部,因此,餐饮成本都是餐饮各级部门管理人员能控制的费用。因而餐饮成本控制是目标管理的理想的考核指标。

3.经营中成本泄漏点多

我们成本泄漏点是指餐饮经营活动过程中可能造成成本流失的环节。餐饮经营活动的过程由如下环节构成:采购、 验收 、 库存 、 发货 、 粗加工和切配 、烹调 、 销售这些环节都有成本泄漏的机会,即都可能成为成本泄漏点。这是因为:第一,对食品饮料的采购、验收控制不严,或采购的价格过高,数量过多会造成浪费,数量不足则会影响销售。第二,采购的原料不能如数入库,采购的原材料质量不好都会导致成本提高。第三,库存和发货过程中控制不好,会引起原料的变质或被偷盗造成损失。第四,对加工和烹调控制不好,不仅会影响食品的质量,还会加大食品饮料的折扣和流失量,对加工和烹调的数量计划不好也会造成浪费。第五,对销售环节的控制不严,销售的食品饮料的数量与标准收入不符,也会使成本比率增大。由于餐饮成本的这些特点,所以餐饮成本的控制是饭店餐饮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

三、餐厅成本的控制方法

我们在餐厅中针对成本的控制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1.财务制度控制法;

2.经营预算控制法;

3.财务标准成本控制法;

这几种方法我们常常接合使用,来最大的帮助餐厅降低成本。

(一)拟定标准成本制订的要求:

1.由厨务确定主、配原料及数量。。

2.由厨师组织人员来规定调味料品种。

3.我们财务依据主、配、调味料各自的使用量,分别计算各单品的成本并计算总成本、毛利及售价。由于市价的变化,单价、总成本会不断变动。

4.编写加工制作步骤。为保证菜肴的质量及以后便于统一制作,就必须将主要的、易产生其他做法的步骤加以统一规定,采用专业术语,言简意赅的描述即可。

(二)财务部门在标准成本管理中应协调以下工作

1.财务成本控制人员负责填写单价及每一原材料的单位成本。

2.我们根据各个原材料的单位成本,计算构成该菜肴的总成本。

3.我们根据菜肴的总成本计算该菜肴的标准成本率。

4.成本控制人员要不定期的检查。

5.成本控制人员每月用电脑统计每一品种菜肴销售的数量及金额(分大类)。

6.按大类统计销售标准食谱上的菜肴标准总成本,计算标准成本率 ,比较实际与标准成本率,找出误差。

(三)后厨在标准成本管理中应协调以下工作

1.厨房生产人员负责在标准食谱上填写用料名称、用料数量、用料单位。

2.填写菜肴的名称、制作程序、建议菜肴的售价。

3.注明菜肴盛放的器具(大、中、小)。

4.鲜活食品材料的出净率。

5.食品菜肴的使用期间(更换时间)。

6.不定期的检查实际配料和标准配料是否相符。

7.厨师长要督导相关人员积极配合。

(四)制定好标准成本对我们餐厅管理有很多好处

1.便于我们成本核算

在划定成本中心、确定成本标准、制定成本项目后,按规定程序便可核算出标准成本、实际成本及成本差异。采用标准成本后,可以有效找出成本差异的原因所在。

2.保证我们菜肴质量

标准食谱将原料的选择、加工、配制、烹调及其成品特点有机地集中在一起,可以更好地执行生产标准,保证菜肴质量的稳定。

3.便于我们分清各成本中心的责任

由于标准成本将食品成本中心划定为采购、储藏、生产和销售等环节,而生产环节成本通过制定标准食谱能揭示出标准成本与实际成本差异。能消灭吃大锅饭的现象。标准成本的每个成本项目都采用单独的价格标准和数量标准。因而可以确定每个菜肴成本实际脱离标准的差异的责任归属,从而分清各部门的责任

4.便于我们成本控制

明确成本中心的责任后,使成本控制的责任下放到食品成本链的各个环节,并将成本标准、成本指标层层分解到个人,加强考核,使奖金与成本业绩挂钩。另一方面,在标准成本实践中还实行月度成本计划的措施,有利于计算月度成本消耗量,然后采购员、领料员按此月度成本控制计划采购、领料,以达到控制原材料成本的目的。

5.在标准化操作过程中,减少我们人为因素

按照标准食谱规定的各项用料进行生产制作,可以保证成品的分量标准化,也可以减少厨师个人的操作技巧和难度,技术性相对降低,能有更多的人担任此项工作(排除了非我不能操作的因素),劳动成本因而降低

标准成本范文5

作者简介:郝德仁(1970―),男,中山福朗声纸盆有限公司(中山,528467)。研究方向:成本管理。

标准成本制度作为传统管理会计的核心之一,20世纪70年代末被引进到我国,目前虽已在一些企业得到了应用,但远未普及。南京大学会计学系课题组的调查表明,在标准成本法、计划成本法和目标成本法这三种成本管理方法中,标准成本法是采用最少的一种,被调查企业仅有18.1%采用。从被调查企业主要属化工、机械行业,资产规模大小亿元区分来看,调查样本绝大部分应该是大型企业。大型先进企业都很少采用标准成本法,有理由相信,广大在小企业采用标准成本法的更是“凤毛麟角、屈指可数”。

与此成鲜明对比的是,尽管日本是一个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现代管理会计的应用相当普遍,但传统管理会计中的标准成本制度,依然在企业会计实践中相当活跃。这无疑对仍处于经济转型时期、市场经济还不发达的我国带来诸多启示。因此,本文拟通过对日本标准成本制度主要特点的研究,探讨如何制定和推广适应于我国企业经营管理的标准成本制度,以期对标准成本会计的理论与实践提供一些有益的思考。

一、 日本标准成本制度的主要特点

日本没有制订专门的标准成本制度,有关标准成本的规定包含在《成本计算标准》(以下简称《标准》)之内。《标准》由日本大藏省企业会计审议会制定,于1962年11月8日公开发表。

《标准》由5章47项组成:第1章成本计算的目的与成本计算的一般标准;第2章实际成本计算;第3章标准成本计算;第4章成本差异的计算和分析;第5章成本差异的会计处理。其形式上的显著特征是,将标准成本计算制度化,置于与实际成本同等重要的地位,其中所特别列出的有关标准成本计算的规定,“对于实务界的成本计算、成本计算研究和成本计算教育方面产生了很大影响”。[1](72)制订迄今虽已44年的《标准》并非尽善尽美,但仍在发挥作用。

《标准》将成本计算的目的确定为:期间损益计算、存货计价、成本管理、预算编制、提供经营决策所需的成本资料。在较早进行的有关日本成本计算的实况调查表明,“采用标准成本计算的企业占51.3%,采用目的依次为,成本管理(成本控制与成本降低)、存货计价和计算销售成本、预算的编制与控制、记账的方便快速”。[1](78)可见,日本企业采用标准成本计算的首要目的已不是为编制财务报表服务,而是用于成本管理。又有调查表明,“日本大约有60%的公司使用标准成本会计,大多数公司把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系统合并在一起”。[2](150)这也从另一侧面反映了《标准》对企业会计实务的影响。

《标准》规定了成本差异的会计处理办法。数量差异、作业时间差异、能率差异等异常状态存在下的差异,可以接受的做法是将其作为非成本项目处理。材料采购价格差异应在当年度的材料出库额和期末库存额之间进行分配;其他成本差异原则上计入当年度的销售成本;因预计价格不准确而导致差异较大时,直接材料差异、直接人工差异、制造费用差异应在当年度的销售成本和期末存货之间进行分配。事实上,日本会计实务一般将标准成本差异即期处理,不再分配给产成品和在产品。

成本分摊基准的选择方面。尽管日本绝大多数企业已从劳动密集型转变为技术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生产的自动化程度、机器人使用数量在全世界都首屈一指,但“绝大多数公司(超过80%)使用把人工小时数作为成本补偿基础的吸收成本法”。[2](150)日本公司的高级经理对于各项产品分得多少成本,其着眼点不在于这个数字是不是正确,而在于成本数据对于中级经理和现场工人在降低成本上所作的努力有何影响。[3](82)况且,作为经营管理工具的成本计算与用于编制财务报表的成本计算的目的也不一样。业绩报告的编制与业绩评价的内容,还可以补充运用大量的非财务性信息。间接费用仍然用人工来分配,目的是鼓励自动化,为企业创造一个具有竞争性的未来,它同公司的长期目标是完全协调一致的。

成本管理有会计方法和非会计方法。日本成本管理的重点已从会计上的管理转移到工程、技术上的管理。上世纪80年代以来,日本在生产与作业管理上诞生并且广泛地应用了诸如适时制采购、零库存、看板管理、全面质量管理、战略管理等崭新的管理观念与技术,取得了很大的成效。但是,用标准成本计算进行成本管理在其有效性范围内亦一直持续下来并且效力一点也未减少。尽管理论界要求修改《标准》的呼声甚高,但并未得到实务界的积极响应。[1](75)

虽然日本的成本计算规定主要在政府指导下发展起来的,但日本的民间团体在制定成本计算规则和促进中小企业改善经营管理方面亦发挥了重大作用。其有关成本计算的指导方针,在《标准》制定前,不但对中小企业而且对一般制造业的成本计算都有指导作用,甚至在《标准》制定后,仍对中小企业的成本计算发挥着作用。1953年,日本的中小企业厅制定了《中小企业的成本计算要领》, “将员工50名以下或员工不到100名的小规模工厂与员工100名以上的中规模工厂相区分,然后根据其不同情况,主张分别应用工商簿记、简易成本计算制度、中级成本计算制度并提供具体指导”。[1](70)1958年,由生产性本部的中小企业成本计算委员会制定了《用于中小企业的成本计算》(1979年修订),以编制财务报表和引导企业将成本计算应用到成本管理方面为着眼点,宗旨是“建立中小企业统一的成本计算制度”。该委员会还于1966年发表了《用于中小企业的管理会计》,对在《用于中小企业的成本计算》叙述较少的标准成本计算、直接成本计算、预算、财务报表分析的内容,进一步作了说明。[1](69)

从以上日本标准成本制度主要特点的介绍,可以看到:日本的管理会计界将成本管理作为一种经营手段来加以思考和分析问题;管理会计最明显的特点是希望“保持简单”,在会计管理上并不一味追求所谓“高、精、尖”的复杂的数学模型和管理手段,以确保任何人都能理解和使用仅仅对公司目标起促进作用的会计技术;大多数公司通过标准成本会计将财务会计系统和管理会计系统,将成本计算与预算制度、经营分析、成本管理等管理会计内容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满足企业内部预测、决策和财务分析的需要。在日本,管理会计手法之所以能娴熟运用,与标准成本几十年的推广和运用不无关系。

二、 对我们的启示

应该说,我国企业管理会计运用历史并不长,使用不广泛,应用不深入,管理会计的实践与国际水平相比差距甚大,与我们的实际需要很不适应。如何快速地改进我国的管理会计实践,加强我国管理会计的实务应用,我们可以从日本的标准成本制度中得到诸多启示。

(一)将制定和推广标准成本制度提高到作为改进和服务于我国企业经营管理的战略高度加以认识

近年来,我国会计理论界在引进西方先进的管理会计理论和方法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丰富的成果。但在成本管理方面,过多地强调会计方法的管理,赋予了会计太多的成本管理重担,而忽视了或不太重视非会计方法的管理,即工程的、技术的管理。但现实却是,尽管寻求创新的管理会计方法的努力不断,一般来说,传统方法仍被广泛采用。[3](83)同时,以标准成本为核心的传统管理会计也是现代管理会计的基础。因此,在引进西方先进的管理会计理论的同时,我们一定要大力发掘以标准成本为核心的传统管理会计的作用,普及和推广标准成本制度,夯实中国管理会计深厚的“群众基础”,以切实提高中国管理会计的实效。

(二)由政府主导和推动,尽快制订我国统一的“成本计算制度”,将标准成本置于与实际成本同等重要的地位,明确标准成本法应用的框架结构,为我国企业的管理会计实践提供政策引导和技术支持

长期以来,广大会计实务工作者已完全习惯于用来直接规范企业会计核算的“会计制度”形式,实务工作中往往以制度为依据,而制度向来被认为是法规的组成部分,具有明显的统一性和强制性,对实务界的影响相当深远,对企业会计实务的应用所起的推动作用相当巨大。在我国成本管理手段普遍滞后、管理会计应用仍处于规则启蒙指导阶段的现状下,通过政府主导制订统一的“成本计算制度”,将会引导企业将成本计算应用到成本管理方面,促进我国的管理会计从低级形态向高级形态发展。

(三)学术界和民间团体要广泛地开展标准成本制度的典型案例研究,深入企业实际,系统地归纳总结企业的标准成本制度实践,以对作为经营管理工具的成本计算方法加以示范

所附案例应尽量“原汁原味”,不应过度“理论化”,为广大企业推行标准成本制度提供有益的参考。同时,典型案例研究不应只是研究那些大型企业,要更多地研究具有代表性的中小企业。毕竟,中小企业在我国占绝大多数,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所起的作用也将越来越大,而中小企业往往管理基础相对薄弱、管理技术相对落后、财会人员的素质相对较低,实际应用标准成本制度时存在诸多困难。

(四)实务界也要广泛地参与到创新标准成本制度的实践中来,将标准成本理论结合企业自身实际加以灵活地应用

在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协调的今天,越来越需要会计人员高素质的职业判断,需要广大会计实务工作者不断地了解和学习新兴的管理会计方法,运用新兴的管理会计理念去创新我国的标准成本会计实践。

(五)有关未来统一的“成本计算制度”的几点设想

成本计算制度形式方面:同统一的会计制度一样,未来我国统一的成本计算制度,也可分成本计算制度、小企业成本计算制度两块加以制定,以供企业进行选择。制度的规定要有一定的弹性,要给企业以更大的空间,不要限制过多过死,不能要求小企业适用大企业的标准。一套制度如果对小企业要求过严过细,则会过度增加他们的管理成本,据此生成的会计信息有用性不高。

成本计算目的方面:目前,我国成本计算目的主要是用于期间损益计算和存货计价,为编制财务报表服务。未来我国统一的成本计算制度,应明确地将成本管理作为成本计算的主要目的之一,以促使企业将成本计算与成本管理等管理会计内容紧密结合,积极参与企业管理决策。

成本差异的账务处理方面:西方会计实务一般将标准成本差异即期处理,不再分配给产成品和在产品,中国的会计实务为什么就不能“一般将标准成本差异即期处理”呢?有关成本差异的分摊办法应尽量少点“中国特色”,不仅要考虑到期间损益计算和存货计价的需要,还要考虑到企业成本管理的需要。当然,如果成本差异年度累计数额实在较大,也可考虑年末或季末时将成本差异按比例在主营业务成本、产成品和在产品账户之间分摊,而不必强制要求企业月末分摊。

成本分摊基准的选择方面:目前,即便是在我国具有先进成本管理经验的企业中,作业成本法也几乎未被采用。“作业管理思想虽在一些企业局部性管理经验中有所体现,但有意识的、在作业成本管理理论指导下的运用几乎没有”。[4](38)因此,明确我国企业的成本分摊基准一般仍可采用传统的“数量基础”,具有积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三、 结 语

我国管理会计应用的现状,与标准成本制度的应用现状不无关系;管理会计的实践与国际水平相比差距甚大,这种差距不是一朝一夕能改变的,加强管理会计的理论研究和实务应用不可能一蹴而就;目前谈论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管理会计准则》和建立管理会计师协会专业组织为时尚早。这样,以标准成本制度的普及和应用为突破口,就成为我们快速地加强管理会计的实务应用、改进我国管理会计实践的现实需求和理性选择,必将在广大企业管理者和会计人员中极大地普及管理会计知识,培养他们的管理会计意识和应用管理会计的能力。同时,制定和推广标准成本制度,将会带来我国成本计算方法整体上的重大变革,明确地引导企业将成本计算应用到成本管理方面,更新广大会计人员的成本管理观念,切实地推动我国企业成本管理工作的开展,改善企业的内部管理,提升企业的竞争力。

目前,我国新的企业会计准则体系自2007年1月1日起已经在上市公司全面实施,基本实现了我国会计与国际会计惯例的趋同。然而,成本管理作为会计管理的一个重要内容,相关理论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却并没有上升到制度层面,政府并没有出台相关的指导性意见对此加以指导和规范。为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改进和服务于我国企业的经营管理,为我国企业的成本会计实践和管理会计实践提供政策引导和技术支持,我们有必要学习和借鉴日本制定和推广标准成本制度的成功经验,政府、学术界和民间团体、实务界广泛参与,理论界和实务界携起手来,尽快地制定和推广一套适应我国企业经营管理的标准成本制度体系。

主要参考文献:

[1]石人瑾,[日]根本光明.中日会计审计制度比较――日本的会计与审计制度[A].木岛淑孝.成本计算的发展和现状[C].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1996.

[2]布拉米奇等著,徐经长等译.管理会计――发展的方向[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3] 杨继良.国外作业成本法推行情况的调查综述[J].会计研究,2005(7).

[4] 胡奕明. ABC、ABM在我国企业的自发形成与发展[J].会计研究,2001(3)

[5] [日]山本时男.会计法规集(最新增补)第14版[Z].东京:中央经济社,2000.

Standard Costing System: Japan Experience and ImplicationHao DerenAbstract: In the enterprise accounting practice of Japan, the application of modern managerial accounting is very popular, while the standard costing system of traditional managerial accounting is also popular. Some major characteristics in making and applying the standard costing system may have important implications to China, which is in the economic transition and whose practice of managerial accounting lags far behind international practice. The major characteristics include systematic form of calculating cost, the goal of calculating cost, the booking treatment of cost difference, and the choice of cost sharing benchmark. Drawing from the Japan’s successful experience in making and promoting standard costing system, we should make and promote a standard costing system that adapts to Chinese enterprises operation and management settings. It is the actual needs and rational selection of China to improve and strengthen managerial accounting practice in China.Key words: standard costing system; cost management; cost calculation; Japan’s experience

标准成本范文6

我公司从2008年开始推行标准成本分析法,进行了量化,明确了责任,有效地解决了这一问题,当年即提升效益100多万元。具体方法如下:

1.通过技术方法测定不同产品的标准成本,其中包括各种原材料单耗、原材料单价、单位工时、单位工时能源率、单位工时制造费用率等指标,得出产品标准成本,并以此为分析、比较的基础。

2.每个月出完报表,成本员给公司领导报送当月的成本分析报表,找出成本变动项目,并指出是量差还是价差,量差多少,价差多少。另外,成本分析不一定非要等到月底,很可能是这一阶段的产品生产完,我们就将这几天的产品耗费的原料、工时等数据统计出来,用来评价这一阶段的生产情况。3.差异分析,单位高层领导根据分析情况约谈相关责任人,进行相关分析。具体差异分为以下几方面:

(1)直接材料差异分析。直接材料数量差异主要是考核生产部门。就我们单位而言,由于直接材料占产品总成本的比重要达到60%~70%,而原材料的采购价格又基本不可控,所以直接材料数量差异是我公司成本管理的重中之重,同时这也是我们考核生产部门的重要指标。材料成本数量差异形成的具体原因很多,比如:操作人员粗心,参数设置错误,幅宽设置不合理等原因造成原材料浪费严重;或者设备故障,产品有划伤;或者设备擦的不干净,产品有脏印等原因,使产品单耗提高,产生正的直接材料数量差异。但有时多用料并非生产部门的责任,如购入材料质量低劣,使用料超标。对此,成本员要明确是哪个生产环节造成的原材料浪费比较多,然后,在相应的在这个环节,检查该品种产品的生产情况,查找生产中出现的问题。比如:生产环节脏印,使产品质量不合格,或者是参数设置不合理造成原料浪费等等。但有的时候问题原因要向生产上游环节追溯,比如,分切环节显示浪费多,对本环节的该品种产品进行分析发现,具体原因并不是分切过程中切偏,或者是误切,而是源于上游环节问题造成的产品质量有问题,据此追溯分析,直到找到真正的原因,从而明确责任,同时此结果也作为业绩考核依据。找到具体问题后,相应部门要尽快拿出解决方案,避免同样的问题继续出现,继续造成浪费,从而有效地降低了产品成本。仅此一项在开始推行的当年就降低成本170.33万元,当年就实现了扭亏为盈,可见标准成本分析法所起的巨大作用。

(2)能源差异分析。能源数量差异主要考核生产部门,对比同行业其他单位,我单位能耗非常高,因此,控制能源费用对于降低成本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对此,我们一方面引进了一批新型节能高效生产设备,及时淘汰了一批落后的高能耗的设备;另一方面,制定单位产品耗能标准,这样我们既可以将指标层层分解,使工人知道生产这个品种的产品一个小时最少要生产多少正品,使岗位工人做到目标明确,又可以在月底成本分析时便于发现生产中的问题。比如有一个月的能源数量差较大,进一步分析是用水数量超标,后来经过有关设备部门反复查找,终于发现了一个非常隐蔽管道漏水,从而及时修好了管道,既避免了浪费,也及时排除了生产中的隐患,保证了生产安全顺利进行。能源价格差异是反映能源价格的指标,这方面基本上不可控,但我们可以利用电价分时段单价不同这样政策,尽量在低电价时多生产,高电价时少生产。

(3)固定制造费用差异分析。固定制造费用耗费差异是指总的固定制造费用与预算数的差异,它跟产量没有直接关系,所以只考虑总数就行。固定制造费用能量差异是指制造费用与标准成本之间的差额,它反映产能不足给产品成本造成的影响。4.标准成本管理法的顺利实施要有有效的奖惩机制做保证。标准成本分析法为单位管理提供科学的依据,而标准成本分析法的顺利推行必须要由有效的奖惩机制作保证,二者相辅相成。只有对干的好的部门和工人给予物质和精神的奖励,才能使工人有动力,才能保证这个管理体系实施下去;只有对干的不好的部门和工人给予适当的惩罚,才能保证大家齐心协力共同进步。当奖惩制度需要区分责任时,标准分析法就要细化分析,为奖惩制度做数据支持。

二、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