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广播电视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广播电视范文1
成都把2010年定义为“城乡一体化纵深推进年”和“世界现代田园城市”建设元年。
现状及存在问题
成都广播电视系统固定资产24.6亿元;市级播出机构2个,网络传输机构2个;县级播出机构12个,转播机构2个,网络传输机构14个;广播电视发射台16座,转播台12座。
1、光纤有线电视网络
①全市总户数391.6万户,有线电视用户212.7万户,占总户数54.3%。其中:主城区及城关镇户数177.8万户,有线电视用户176万户,城区入户率高达99%;农村地区户数213.8万户,有线电视用户36.7万户,农村地区入户率仅17%。
②全市222个农村地区乡镇全部实现光缆干线联网,光缆通达率100%;2283个农村地区行政村中,896个实现了光缆干线联网,光缆通达率39.2%。
③全市光缆干线总长16060缆公里,其中农村地区8150缆公里;光纤有线电视网络约3500个光节点,其中农村地区1877个光节点。农村的广播电视网络基础设施十分薄弱。
2、无线广播电视覆盖
2009年末,成都共建电视转播发射台21座,调频广播转播发射台16座,有线广播电视台12座,传输广播、电视的城乡干线网络总长20190千米。广播电视在成都行政区域内综合覆盖率达99%以上。
中央、省、成都市的模拟广播电视基本信号以无线开路方式对全市大部分地区有效覆盖。广播信号覆盖农村地区95%的用户,约203.1万户;电视信号覆盖农村地区63%的用户,约134.7万户。随着模拟电视上省广播电视高塔发射以及龙泉驿等12座模拟无线电视转播台建设,2008年实现模拟无线电视信号覆盖农村地区95%。
3、卫星电视地面接收
成都约有27.6万农村边远山区用户通过接收传输卫星信号收看电视节目,占农村地区总户数的12.9%。卫星地面接收方式收看电视的农户比例偏大。
4、广播电视服务水平及内容
①成都主城区及城关镇有99%的用户,约176万户;农村地区有17%用户,约36.7万户,通过光纤有线电视方式可收看到约50套模拟电视节目和约110套数字电视节目。
②农村地区有60%的用户,约128万户,通过模拟无线开路方式收看电视(低标准)只能收看到5套电视节目和收听到3套广播节目。
③农村地区地域人口居住分散,光纤有线电视网络建设成本高、投资收益低,广电网络公司不愿投资;农户需交纳较高的入网费,安装有线电视意愿不高,大部分农村地区用户还不能接入光纤有线电视;不能收看到套数更多、质量更高的广播电视节目。
成都有线电视运营主体
成都城区内有线电视网络的运营主体是由省网络公司、市兴网公司、市网络公司共同分享,形成了“三网并存”、“三网分治”的“三国”格局,其中兴网公司用户数量最多。各家公司情况如下:
1、四川省广播电视网络有限责任公司
该公司负责全省广播电视网络建设、运营、管理的专门机构,从事广播电视传输业务并经营广播电视扩展业务和增值业务。现拥有的全省广播电视网络已累计投入资金5亿元,计划在3-5年内投入资金达15--20亿元。网络已覆盖全省19个市(州),省级干线全长48642皮芯公里。在成都市也建立了有线电视用户接入网络,覆盖成都地区。
公司地址:成都市天仙桥滨河路1号,客服热线:96655
2、成都市兴网传媒有限责任公司
该公司是经成都市政府(成办函〔2004〕160号文)批准于2004年7月27日组建的国有网络经营机构,注册资本2.27亿元,资产总额8亿元,员工1600余人,拥有三家分公司和十四家郊区(市)县子公司,光缆线路总里程5万多公里,全网覆盖80多万芯公里,覆盖光节点6000多个。2010年有线电视用户180万户,数字电视用户近80万户,双向互动电视用户6万余户。
公司地址:成都市顺城大街341,客服专线:96543
3、成都有线电视网络发展有限公司
该公司由四川省有线电视台、成都市有线电视台和成都聚友泰康网络股份有限公司共同投资,主要从事成都二区(成华区和武侯区)的光缆连接、支线网络施工及区县网络改造升级工程,并对整个光纤网络进行管理和营运,在市内建有5家服务站,总投资近亿元,可新增25万用户,使用户量达50万户。
公司地址:成都青羊区太升路街道顺城大街252号,客服:028-87650993
网络资源整合
四川省有线广播电视网络用户数约1160万户,但由于有线电视网络资源分散在省内200多个网络经营机构中,管理落后,经营粗放,严重阻碍四川省有线广播电视网络产业的发展,使四川在全国的竞争中处于劣势。
为加快四川广播电视业改革步伐,打破条块分割状况,按照《整合四川有线广播电视网络资源、组建四川省有线广播电视网络股份有限公司方案》,以四川有线广播电视网络资产为基础,由四川1个省级股东、21个市(州)、96个县(市、区)的共118个发起人(股东)单位共同发起组建四川省有线广播电视网络股份有限公司。
2010年1月21日,四川省有线广播电视网络股份有限公司创立,成为国家广播电视行业的省级网络公司,承担四川广播电视网络建设、运营和管理职能。公司拥有覆盖四川各市、州的广电光缆干线网络和到用户的光纤同轴混合网络(HFC),这是一个从国家级干线到省级干线,从省级干线到地方接入网,相互连接、结构独立完整。目前,公司已广泛提供有线电视、数字电视、数据广播、互联网综合服务和数据通信服务等多项业务。
2010年成都广播电视的目标
2008年8月,成都市广播电视局和四川省广播电视科研所起草《成都市农村广播电视户户通工程总体规划方案》(2008―― 2012年)。《成都市广播影视公共服务体系实施意见(2009-2012)》提出要大力实施电视“户户通”、广播“村村响”、电影“人人看”三大工程,明确了2010年目标:
1、按照国家“三网融合”要求,研究提出成都有线广播电视网络发展建议,在《成都广播影视发展策略研究》基础上,做好成都广播影视“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加快组织实施《成都市广播影视公共服务体系实施意见》。组织开展 “成都广播影视信息系统”、“全域成都电影市场现状及发展”、“全域成都公共广播网”等重点项目的研究论证工作。
①在启动高标清同播基础上,确保高清节目制作能力在2010-2012年达到40%以上。
②研究推动“下一代广播电视网”(NGB)建设。
2、组织实施“户户通”、“村村响”、“人人看”三项重点工程,以农民集中居住区为重点,加快推进电视“户户通”工程:
①电视“户户通”工程,实现50户以上新建农民集中居住区有线光纤通达率100%,年内新发展农村有线电视用户12万户;完成378个村的中央第二批直播卫星接收设备配置工作;
②2010年6月底完成成都地区地面数字电视覆盖暨“村村通”无线发射台“模改数”试点工程。
③加快推进广播“村村响”工程,实现 2009年以前已建成的农民集中居住区中的30%和2010年所有新建成农民集中居住区建立广播电视室;500个村建立广播电视室。
3、加快有线网络数字化。配合做好全省网络整合工作,积极推进广播电视有线网络改革发展,工作重点要放在有线电视网络管理与服务质量的提升(目前用户投诉主要集中在主城区),宾馆饭店等重要点位的广电节目有效覆盖,配合解决主城区内有线电视网络“三网并存”、“三网分治”带来的若干问题,努力形成主城区统一的节目平台、服务平台和传输平台;
4、全力组织实施全市有线电视数字化整体转换工程,加快推进有线网络的双向化改造和综合应用。
5、支持中广传播四川公司开展手机业务(CMMB)和地面数字电视在成都的覆盖试点工程。
建设情况
2010年上半年,全市广播影视灾后重建项目共完成投资9636.83万元,占年度计划投资的82.2%;完工项目2个。15个广播电视灾后重建项目共完成投资19180.12万元,完成投资额占规划总投资的88.5%;总共完工项目10个,在建项目5个。18个电影灾后重建项目已于2008年底投资72万元全部完工。
1、成灌快铁是灾后重建第一重大交通项目,也是成都打造世界现代田园城市的战略。成灌快铁郫县段沿线全长30余公里,涉及36个村。郫县为每新安装用户财政补助400元,共计取缔卫星锅盖300多个,拆除户外天线8600余个,兴网公司安装有线电视用户8961户。
2、成都2009年为全市3015个20户以上自然“盲村”77804户农村群众配置地面卫星接收设施,完成全市新建成的651个农民集中居住区有线光纤通达民生工程,648个农民集中居住区广播室建设。经省、市发改部门确定的15个广播电视灾后恢复重建项目中,开工在建项目13个,完工项目2个;共落实资金17886万元,完成投资7969.7万元;全年共投入民生工程建设资金约2300万元,投入农民集中居住区广播室建设约900万元。完成建设项目有线电视系统质量检测180个,覆盖用户约17万户,覆盖终端约37万个。
3、金沙院线公司率先在全国开通了“GPRS远程监控系统”和“数字节目卫星接收系统”, 成为国内首家同时拥有两项高科技数字化管理平台的单位。
网络设备供应商
2006年5月21日,兴网传媒公司实施的成都有线数字电视整体平移工作。通过公开招标入围的数字电视机顶盒供应商有:四川九州电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四川长虹网络科技有限责任公司、TCL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四川金网通电子科技有限公司、福建新大陆通信科技有限公司共五家。
2007年6月16日兴网公司启动了成都市数字信息化社区双向互动电视项目;
2010年2月5日,兴网公司互动数字电视系统边缘调制设备(IPQAM)及网络管理系统入围商有:北京汇集视讯科技有限责任公司的哈雷NSG 9000,深圳市宇强通信技术有限公司的思科RFGW,北京安达斯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的泰德EQ8096;
2010年1月20日兴网宽带接入服务器(BRAS)入围供应商有:成都华创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成都华塑电子技术开发有限公司、四川力合数字技术有限公司;
2009年12月17日兴网电缆入围供应商有:杭州宏峰电缆有限公司、四川爱通电子线缆制造有限责任公司、四川九洲线缆有限责任公司、成都一舟线缆有限公司;
2009年7月13日兴网EOC设备入围供应商有:成都华创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中数爱信,成都市广达电子电讯技术开发有限公司(自产),深圳赛瑞琪电子有限公司(自产),成都康特电子高新科技公司(自产),武汉峰火网络有限责任公司;
2009年6年25日兴网线电视双向互动平台系统入围供应商有:深圳市同洲电子股份有限公司、思华科技(上海)有限公司、UT斯达康通讯有限公司;
2009年6月30日兴网光有源设备及有源设备入围供应商有:
①1550光放大器/1550光发射机:四川省大明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四川璧虹广播电视新技术有限公司、四川九州电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无锡雷华网络技术有限公司、上海凌云天博光电科技有限公司、深圳市飞通宽带技术有限公司;
②1310光发射机/光接收机:四川省大明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成都汇源广电科技有限公司、四川九州电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成都市广达电子电讯技术开发有限公司、无锡雷华网络技术有限公司;
③干放、栋放、供电器:四川省大明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成都新力光纤网络有限公司、四川九州电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成都亚光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有线电视“户户通”试点工程
按照《成都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成都市有线电视进村入户工程试点建设实施方案的通知》(成办函〔2008〕98号)的要求,2008年选择7个镇共约3万农户有线广播电视进村入户工程进行了试点建设;“有线电视进村入户”试点建设的建设成本:
1、试点工程涉及镇以下二级光纤传输网和同轴电缆接入网部分,光干线部分:镇(乡)到行政村光干线建设中,每个行政村光节点平均费用为7-9万元,行政村以下每个光节点建设平均费用为1.5-2.5万元/个;
2、有线电视同轴电缆接入网部分:集中居住区户均工程造价约为200元/户,相对集中居住的坝区、丘区、山区工程造价分别为280-350元/户、370-440元/户、480-550元/户。
3、按照“财政补贴一点、公司投入一点、农户承担一点”的原则分摊,二圈层的双流、温江按网络公司40%,市财政30%,县财政30%的比例分摊投入,实际网络公司、市财政、县财政投入费用平均约为:200元/户、140元/户、140元/户;三圈层的邛崃按网络公司40%、市财政40%、县财政20%的比例分摊投入,实际网络公司、市财政、县财政投入费用平均约为:220元/户、220元/户、110元/户;各试点地区仅向入网农户收取100元/户的费用。
“户户通”目标
到2012年末,成都要实现全市行政村和农村集中居住区光纤通达率100%,即“光纤两到”;实现农村地区70%的农户通过光纤有线电视方式入户,25%的农户通过无线数字电视方式入户,5%的农户通过直播卫星方式入户的目标。使成都农村地区率先在全国省会城市和副省级城市中,实现光纤有线电视“50+10”标准,无线数字电视“25+10”标准的广播电视“户户通”,比国家要求的2020年实现“8+4”标准的“户户通”提前8年。
1、用户发展目标
成都在2009-2012年完成1387个行政村的光纤有线电视网络建设,使光节点达8968个,新发展光纤有线电视用户113万户,入户率达到70%;新发展无线数字电视用户51.6万户,入户率达到25%;接收直播卫星信号用户控制在10.7万户左右,入户率约占5%。
2、工程建设目标
①充分利用电信、电力等部门的国有杆路资源,敷设光缆18491km,新增光节点8968个,完成1387个行政村、7581个农村集中居住区和相对集中居住区的有线电视光缆干线通达,实现全市行政村和农村集中居住区光纤通达率100%,即“光纤两到”。
②建设与光纤干线配套的有线电视同轴电缆接入网,完成行政村和农村集中居住区38.7万农户和相对集中居住区74.3万农户的接入。
③在金堂土桥等地提升改造无线数字电视发射台6座、发射站8座,形成覆盖全市的无线数字电视网络体系。完成51.6万套无线数字电视接收装置的安装。
④新安装直播卫星地面接收装置10.7万套,解决山高谷深,居住分散的偏远地区农户收看电视的问题。
3、进度安排
①2010年完成镇(乡)到376个行政村光干线建设,使行政村光纤通达率达100%;完成行政村到2727个农村集中居住区和相对集中居住区有线电视光纤传输网的建设,新敷设光缆8176公里,新增光节点3103个,并完成相应的同轴电缆接入网的建设。基本完成成都有线电视光缆干线网络的布局。
新发展光纤有线电视用户31.3万户,入户率达到47.6%;
新发展无线数字电视用户13.7万户,入户率达到14%;
安装直播卫星地面接收装置5.2万套,入户率为5%。
全市农村地区总体入户率达66.6%。
②2011年完成行政村到1394个农村集中居住区和相对集中居住区有线电视光纤传输网的建设,新敷设光缆1654公里,新增光节点1394个,并完成相应的同轴电缆接入网的建设。
新发展光纤有线电视用户28.6万户,入户率达到61%;
新发展无线数字电视用户15万户,入户率达到21%;
直播卫星电视入户率为5%。
全市农村地区总体入户率达87%。
③2012年底全面完成目标任务,当年完成新发展光纤有线电视用户19.3万户,入户率达到70%;新发展无线数字电视用户8.6万户,入户率达到25%;直播卫星电视入户率为5%。
全市农村地区总体入户率最终达100%。
“户户通”资金
建设资金按照“财政补贴一点、公司投入一点、农户承担一点”的原则分担。
1、工程建设资金投入概算
工程建设概算投入资金总额89117.22万元
①光纤有线电视网络工程建设投入61653.84万元
光纤有线电视网络工程建设总计投入61653.84万元,其中:二级光纤传输网工程建设投入26258万元(户均232元);
同轴电缆接入网工程建设投入35395.84万元(户均313元)。
②无线数字电视网络工程建设投入22127.28万元
无线数字电视网络工程建设总计投入22127.28万元,其中:无线数字电视发射系统提升改造工程建设投入1500万元(户均29元);
无线数字电视接收装置投入20627.28万元(户均400元)。
③直播卫星地面接收设施投入5336.1万元
直播卫星地面接收装置总计投入5336.1万元(户均500元)。
2、工程建设资金分担原则
①二级光纤传输网工程建设部分,由市本级财政和县级财政共同出资,出资比例为:
二圈层地区由市本级财政出资50%,县级财政出资50%;
三圈层地区由市本级财政出资70%,县财政出资30%。
②无线数字电视发射系统提升改造工程建设部分
无线数字电视发射系统提升改造工程由市本级财政出资。
③同轴电缆接入网及无线数字电视接收装置工程建设部分
由成都兴网公司及其子公司和接入农户共同承担,承担数额为:
二圈层地区由农户承担100元,其余部分由成都兴网公司及其子公司承担;
三圈层地区由农户承担80元,其余部分由成都兴网公司及其子公司承担。
④直播卫星地面接收工程建设部分,由中央、省级和市、县级财政以及接入农户共同承担,承担数额为:
二圈层地区由农户承担运输安装调试费100元,其余部分由由市本级财政出资50%,县级财政出资50%;
三圈层地区由中央、省级财政补贴909万元,农户承担运输安装调试费80元,其余部分由市本级财政出资70%,县级财政出资30%
3、工程建设资金分担方案
按照中央、省级、市本级财政,各区(市)县级财政、成都兴网公司及其子公司共同出资,以及接入广播电视信号农户分担一部分的方案,共筹集资金总额89117.22万元,其中:
①中央、省级财政共同出资909万元。
②市本级财政出资20658.73万元。
③县级财政出资10624.26万元。
④成都兴网公司及其子公司共同出资41812.09万元。
⑤接入广播电视信号农户共分担15113.14万元。
2012年底该工程建设完成后,实现全市行政村和农村集中居住区光纤通达率100%,即“光纤两到”;实现农村地区70%的农户通过光纤有线电视方式入户(即“50+10”标准),25%的农户通过无线数字电视方式入户(即“25+10”标准),5%的农户通过直播卫星方式入户的总体目标。
结束语
《成都市城市快速轨道交通建设规划》2005年8月9日获国务院批准。成都现已获批的地铁线路有两条。地铁1号线一期工程线路全长15.99公里,工程总投资约69.87亿元,预计2010年建成试运营。地铁2号线一期工程于2007年正式开工建设,2012年建成。
根据成都市城市快速地铁线网规划,成都地铁将拥有7条线,线路总长度274.15公里,其中地下线长度144.24公里,地上线129.91公里。这7条地铁线路将在2035年全部完工,届时,在主城区156平方公里的范围内,地铁线路的覆盖率将达到80%。资金投入为:
1、2006年至2014年,预计投入300亿元,完成总长为83公里的地铁1、2号线建设;
2、2015年至2024年,预计投入500亿元,完成总长为123公里的地铁3、4、5号线建设;
广播电视范文2
关键词:新媒体;广播电视;发展现状;战略转型
一、新媒体概述
新媒体具有相对性,与其对应的是传统媒体,例如电视、广播、报纸等。新媒体主要采用了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类型主要包括网络电视、电子杂志等平台。在当前信息技术背景下,新媒体发展较快,具有覆盖面广、信息量大、传播性强等特点,而且不会受到时间、空间的限制,因此人们在接收信息时更加方便快捷。另外,和传统媒体相比,新媒体用户自身也可以是信息的创造者,因此信息在流动上更加丰富。纵观新媒体的发展历程,从计算机到平板电脑,再到智能手机,新媒体处于持续发展之中,不仅外部环境更加优良,而且获得的收益也不断提高,在市场竞争中占据优势地位。具体分析可知,新媒体的特点包括以下几点。第一,时效性。和传统媒体相比,新媒体在信息的传递上速度更快,不仅降低了门槛,而且增强了互动性,有利于人们及时获得信息、传递信息、利用信息。第二,包容性。在信息技术发展的支持下,新媒体能够传递出大量的信息,而且受众能够采用不同的形式接收信息。单纯体现在受众人数上,就远多于传统媒体的受众人数,因此凸显出了包容性,也为该行业的发展和创新提供了条件。第三,开放性。如上所述,新媒体中的用户不仅是信息的接受者,同时也是传播者。而且相关调查显示,其受众人群具有多样化的特点,且表现出年轻化的趋势。由于年轻群体是整个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因此在生活中、工作中,会推动新媒体的发展。考虑到年轻人对于新鲜事物的接受能力更强,所以新媒体的发展潜力巨大。
二、广播电视行业的发展现状
(一)特征和优势
传统媒体受到新媒体的冲击,在传播内容、传播方式上产生了明显的影响。但是,传统媒体的发展和应用时间长,因此经验丰富是最大的优势。分析认为,传统媒体的特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第一,公信力强。广播电视行业在长时间的发展和改进中,已经形成了较强的社会责任,面对政府的监管能够积极主动配合,而且较高的信誉是促进行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相比之下,新媒体由于门槛低、发展时间短,公信力往往不足,网络上时常出现虚假信息、造谣现象。而且,监管不力也成为影响新媒体正规性的重要因素。第二,准确性高。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在信息内容的传递上,追求信息的准确性,其根源在于信息的层层把关,而这是新媒体目前无法做到的。以个人用户构建的新媒体为例,为了追求点击量、获得更高的关注度或经济利益,用户往往一些不实信息,或者对信息内容添油加醋、修辞夸张,或者选取夺人眼球的新闻标题,降低了信息的准确度,同时也对受众造成不良影响。
(二)发展的困境
广播电视媒体的发展困境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第一,改变了受众的收视习惯。计算机、平板电脑的应用更加普遍,尤其是智能手机几乎每人一部,这在无形中增加了收视终端的数量,也改变了人们对于信息的接收形式。以前广播电视媒体具有垄断性地位,广播和电视上播什么,人们才能够观看什么,在时间上、空间上受到明显限制。相比之下,新媒体的出现改变了垄断性地位,人们想要看什么,就能够从新媒体中找到什么,几乎不受时间、空间上的限制。基于此,广播电视媒体的发展陷入困境。第二,降低了广告市场利益。在新媒体出现之前,广告市场大部分掌握在广播电视媒体手中,广告商看重的是收视率。新媒体出现后,明显分了广告市场的一杯羹,不仅传播范围广,而且成本相对更低。另外,从受众的角度来看,如果人们不喜欢广告内容,在广播电视媒体中没有抵制措施,在新媒体中则可以选择跳过广告、屏蔽广告等措施,因此更加人性化。广告市场利益的降低,也成为广播电视行业发展的困境之一。
(三)战略转型的重要性
基于新媒体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广播电视行业实现战略转型势在必行,对于传统媒体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一方面,在广播电视媒体的基础上发展新媒体,有利于提高信息的传播速度,传播范围也会相应扩大。依托于互动式的信息传播模式,能够实现信息者和受众人群之间的互动,获得良好的用户体验。另一方面,在新媒体的基础上发展广播电视媒体,能够对重大社会事件进行传播。凭借着广播电视媒体较强的公信力以及丰富的发展经验,能够为受众提供更多便利,也为新媒体的未来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增强了社会责任。另外,广播电视行业和互联网技术相互融合,能够充分发挥两者各自的优势,提供多种多样的视听节目,丰富广播和电视内容;甚至可以根据用户的个人兴趣或意愿进行定制节目,以打破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优化用户体验。
三、新媒体背景下广播电视的战略转型
(一)整合内部资源
广播电视媒体整合内部资源,才能够不断提升自身能力。从这个角度出发,可以借助于新媒体的优势,例如传播范围广、互动性强等,对内部资源进行大力整合。切实提高导演、编辑、主持人、记者等各个工种的工作能力,分析当下社会中的热点,基于人们的兴趣爱好,制造出优良的视听节目内容。同时,针对原有的节目,应该加强广告和宣传工作,进一步提高节目的影响力和收视率,充分发挥广播电视的优势。
(二)打破区域壁垒
广播电视媒体在发展期间,由于具有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因此存在明显的区域壁垒现象,不同区域之间难以实现联合。对于这一点,应该结合新媒体信息传播量大的优势,实现信息资源上的共享,从而打破区域壁垒。如此一来,一方面能够增加广播电视的传播途径,节目内容更加多种多样;另一方面,受众在节目的选择上空间更大,有利于获得良好的视听体验。
(三)和新媒体有机结合
广播电视和新媒体的结合并不是盲目的,而是要做到有机结合。具体来说,一方面,新媒体中的商业价值潜力巨大,广播电视行业应该借鉴相关经验,合理利用新媒体平台,向新媒体进行过渡和转型。另一方面,广播电视行业具有资源上的优势,可以采用插播热线、策划终端产品等形式,来适应新的环境;或者向互联网和数字电视靠拢,针对定时播放、单向播放的模式进行转变,实现发展与创新。
(四)培养全媒体记者
为了拓宽信息传播途径、加大传播力度,应结合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优势,培养出高素质的全媒体记者。通过新旧媒体的协调,促使广播、电视、互联网等平台共同传播信息,从而扩大信息的传播范围,实现各类媒体资源的最大化利用,推动广播电视行业的健康发展。
(五)创新广告盈利模式
经过一段时间的探索和实践,已经证实移动端广告模式是可行的。新媒体工作人员分析不同人群的需求,继而提供有针对性的服务内容,因此能够在短时间内收获大量的受众群体。由此可见,在创新商业模式的过程中关注受众的需求,是广播电视行业发展中不可忽视的要素。在具体操作上,广播电视媒体的原创性更强,和广告商具有长期合作关系,应该在新媒体平台下,全面分析市场需求特点,吸纳更多受众;同时信息内容的播放要具有针对性,实现盈利的多元化。
四、结语
综上所述,新媒体具有时效性、包容性、开放性的特点,而广播电视传统媒体的特点在于准确度高、公信力强。新媒体背景下,传统媒体在发展中面临困境,体现在受众的收视习惯改变、广告市场利益降低两个方面,因此实现战略转型具有必要性。在具体操作上,应该整合内部资源,打破区域壁垒,和新媒体有机结合,培养全媒体记者,并创新广告盈利模式,从而使广播电视走出发展困境,实现战略转型。
参考文献:
1.孙亚飞,冀丽.新媒体语境下如何进行广播电视的战略转型及监管[J].科技风,2014(18).
2.吴春晓.以新媒体语境为基准探讨广播电视的战略转型[J].现代交际,2016(02).
3.董锡波.刍议新媒体环境下广播电视的战略转型[J].西部广播电视,2015(22).
4.全媒体领广电战略转型———BIRTV2012展会剪影[J].广播电视信息,2012(09).
5.李文均,刘毅.探讨新媒体语境下广播电视的战略转型策略[J].新闻研究导刊,2016(10).
6.周少四.新媒体语境下省级电视产业的战略转型———以湖南电视产业为例[J].西部广播电视,2015(15).
广播电视范文3
关键词:广播电视;信息化;运用方式;措施
中国的广播电视因为受到了国情以及媒体行业因素所具有的影响,往往被看作是一种特殊类型的企业,企业的管理体制与经营机制均具有非常大的特殊性。他们不仅具备了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而且还具备了事业单位管理机制。就如同一般企业那样,广播电视媒体信息化过程中也具有了大量变革以及问题,而以上问题往往又具备了极大的行业特点,所以,应当依据广播电视行业信息化的实际状况来进行深入研究。
一、广播电视信息化建设发展状况分析
鉴于现代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尤其是随着现代计算机技术以及传输技术的极大发展,我国的广播电视媒体也从局部化引用数字技术往全系统数字化加以发展。在现代数字化技术的不断推动的情况下,广播电视类节目的制作系统与播出控制系统、技术管理等方式变得愈来愈网络化、智能化以及信息化。我国各地的广播台和电视台等相应地设置起了以现代计算机技术为前提的节目制作和播出体系、节目制作体系、办公自动化体系以及网络广电节目传输体系以及安全监控体系等相关的应用体系。因为地面数字电视以及直播卫星等大量新技术的持续展现,因为有线电视网的改造以及整合,广电信息化建设持续加以推进。然而,广播电视信息化也具有大量的难点。比如,应当继续健全各地数字电视网之改造和农村广电村村通工程之建设,依然还需投入非常多的资金,也能够让广电网络保持距离上的统一以及双向网络还有较大的距离。
二、广播电视信息化的重要意义
因为现代信息技术的持续发展,为了适应于当前持续推进的新形势,广电行业一定要不断强化广播电视信息化建设。为了不断强化广播电视媒体的信息化建设进程,可进一步提升广播电视行业的管理工作,进而提升决策的效率以及水平。在我国广电信息化建设之中,立足于创建信息化系统,从而让信息变得更加全面与准确,让信息化的流动更加流畅,这样一来即可提升广播电视行业管理决策之效率以及水平。通过强化广电信息化建设,即可提升该行业干部职工的总体素质,而广播电视信息化的主要特点是电脑技术的全面和深入运用,所以一定要制定出更为严格的操作办法以及措施,这就需要对干部职工实施经常性培训与教育,让其持续进行学习,切实掌握更为先进的管理技术,这样一来就能够全部提升干部职工的总体素质。通过强化广电信息化建设,能够提升广播电视行业的信息安全管理能力。鉴于各种监控与自动化技术的全民研究和运用,把提升广播电视的播出环节和传播途径的安全、实时监控力。通过强化广电信息化建设,就能强化对内和对外交流,从而创设出更加多的机会。由于现代信息技术、数据交换以及电商技术的大幅度运用,一旦不强化广播电视信息化建设,也就难以更好地实现对内交流和对外交流,因而也就难以深入地进入到国内外市场之中。
三、广播电视信息化的运用方式
一是对广电信息资源进行全面整合。使用广播电视信息化建设,即可有效地应用信息资源进行全面整合,对电视节目进行循环化的播放,从而促进广播电视行业经济的不断增长。观众们在广播电视信息化后,立足于信息化建设对信息资源进行全面整合,从而把观众们的信息均能准确地传送至工作人员们的手中,这要比一般的调查问卷显得更为便捷,如此即可创造出观众们更加喜欢的节目,从而为广播电视媒体创设了更加多的权益,并且能够更好地为受众们提供服务。二是及时反馈观众们的信息。立足于广电信息化建设,能够及时地接收到听众与观众们的反馈建议,在全面收集与整理以后,全面总结与归纳好的内容,更多地播出观众们所喜爱的节目,并且在黄金时段播出更受广大受众欢迎的节目。三是明确广播电视节目的选择性。传统意义上的广播或者电视节目往往均是直播或分时段加以播出的,以至于许多观众错过了大量精彩的节目,以至于遗留了大量的遗憾,诸多观众都有这种想法,期望能够自主地选择自身最愿意观看的广播或者电视节目。在广播电视信息化体系建成之后,即可弥补上各位观众的巨大遗憾。立足于数字化技术的运用,完全可以将已经播出的广播或者电视节目进行录制,并且储存于公共化信息体系,只需要注册账号就能够登陆,这样一来即可让观众们随时观看自身喜爱的节目,不仅十分便捷,而且还有诸多选择。如今,广播电视信息化建设不仅能够播放传统意义上的广电直播节目,而且还能随时播放以往所录制的节目,让广播电视能够面向更加大多数的观看人群,从而受到了更加多受众群体的喜爱。四是对市场调查数据进行搜集。通过实施广电信息化建设,能够更好地搜集市场调查的数据。数据最能真实地体现出广播或者电视节目受到受众的喜爱状况,运用广电信息化体系来搜集市场调查的数据,即可极快地整理相关数据。依据数据所提供的结果,能够极大地提升广播或者电视节目的实际质量,切实降低广电节目的制作成本,并且提升广电节目所具有的经济上的效益。
四、进一步推动广播电视信息化建设的措施
一是运用信息化战略让广播电视媒体技术朝数字化与高清化趋势加以发展,现代信息技术在广播电视业务之中的地位也变得愈加重要。现代信息化战略已难以避免地成为广播电视企业整体战略的重要构成部分。广播电视媒体决策层必须意识到现代信息化发展战略不但只是广播电视行业技术发展的重要战略,而且更是关系到广播电视媒体开发大局的重要战略。应依据信息化战略所具有的总体战略,从全局与现实的背景抓起,全面顾及信息化建设对于业务流程以及管理观念的重大影响,从而制定出重要的信息化发展策略。同时,还应当依据广播电视业务之中内容的不断变化而进行全面调整,从而让广播电视信息化发展战略就能够围绕广播电视媒体营销之所需,如此才可全面发挥出广播电视信息化对于广电媒体经营管理所具有的主动作用。二是打造高素质的广播电视信息化人才队伍。广播电视信息化建设的重要目标在于运用业务流程之转变,不断推动广播电视媒体管理能力的提高,从而让广播电视媒体具有更强的竞争力以及活力。所以,在广播电视信息化体系建设中,一定要对技术设计以及业务流程予以同样地重视。一定要充分发挥媒体技术专家的重要作用,而且还应当注重于发挥业务专家所具有的决定性的作用。为了让业务专家和技术专家具备一样的发言能力,就应当明确以业务建设为主、以技术为辅助的广播电视信息化体系建设原则。唯有如此,才能把业务管理之中的实际问题加以体现,才能让广播电视信息化流程更为科学化,才能切实处理掉现实工作之中的不足,让广播电视信息化体系焕发出新的活力。三是要强化广播电视行业文化建设。行业文化具备了极大的导向力与凝聚力,而且还具备了等级观念比较强、人际关系较为复杂以及行为较为保守等特征。以上特征对于广播电视信息化体系建设具备了不一样的影响。唯有全面克服行业文化之不足,结合广播电视行业人士的鲜明特征,以求符合广电信息化体系建设之需求。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由于近年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的持续深入,我国广播电视媒体也从只重宣传却忽视经营切实转换为以确保宣传功能为基础往拓展媒体经济含义的趋势加以发展。在如今的实际状况下,我国的广播电视媒体已经逐步实现了往市场经济加以转型的局面,广播电视之管理变革十分需要有新的推进器,而强化信息化建设恰好是实施该变革的重要驱动力。高质量的广播电视信息化体系能够快速而准确地表达出各类信息,从而推动各个部门之间的全面协同化工作,并以此为前提来推动广播电视管理的全面化、精细化。广播电视信息化之路并非是一帆风顺的,唯有和先进的管理观念、机构设置以及运转流程进行全面结合,如此一来,广播电视信息化才能够体现出最佳能效。所以说,随着信息化的推进,能够为广播电视媒体的宣传、管理等业务带来非常大的效用。
参考文献:
[1]田伟莉. 基于三网融合的广电信息化管理[J]. 中国管理信息化,2010(11).
[2]李吉孟. 对新时期广播电视信息化平台建设的思考[J]. 电子信息,2014(18).
广播电视范文4
喉舌与媒体
“喉舌”与“媒体”,涉及到广播文艺功能的变化。
建国以来,广播文艺经历过一个由被动制作到主动创作的过程。或者说,是一个从为人作嫁到自己走路的过程。
50年代初,广播队伍初建,归属于新闻宣传口(),而不是文化艺术口(文化部)。电台强调要成为党和政府的喉舌,成为人民的喉舌。上情下达,下情上达,广播是媒介和工具。当时新闻类、文艺类节目被称作“新闻广播”、“文艺广播”,还没有“广播新闻”、“广播文艺”的提法。如果说新闻节目是报纸的“有声版”的话,那么文艺节目便是社会文艺的“录放版”。文艺编辑有两大任务:一,政策把关;二,编、播、录、放。换句话说,就是对社会主义文艺作品加以筛选,进行广播化处理。因此,他们尽管是决定节目优劣的关键角色,却属于默默无闻的幕后英雄,既不自我标榜,也不标新立异,只是当好配角。就“广播文艺”而言,这种为人作嫁的节目制作方式多少有一点被动。
80年代初,改革开放的力度逐步加大。1980年10月,全国第十次广播工作会议提出了这样的工作方针:广播电视要“自己走路”。
这个方针50年代初胡乔木曾经提出过,含义不同。当时主要指广播事业要建立自己的记者、编辑和节目制作队伍,免得只是报纸的传声筒。80年代重提,队伍已经壮大,设备不断完善,除了广播以外,还出现了电视,影响越来越大。“自己走路”不仅意味着摆脱报纸、杂志那种文字印刷,人工传递的信息传播方式,而且要充分显示音像俱备、电波传送、迅速及时、传播广泛、感染力强等优势,开创一条自己的发展道路。
1982年5月,广播电视部正式成立。第二年3月,在第十一次全国广播电视工作会议上,部长吴冷西强调:要“扬独家之优势,汇天下之精华”。这个观点可以说是“自己走路”方针的补充和发展。
“自己走路”有这样一些迹象:
——80年代,“广播新闻”自成体系,不限于报纸有声版的“新闻广播”。
——80年代,“广播文艺”开始探索,区别于录放版的“文艺广播”。
——80年代,“电视文艺”大行其道,电视散文、电视音乐(MTV)、电视戏曲、电视综艺、电视文化专题、电视艺术片等多种样式纷纷呈现。
——80年代前期,广播剧形成创作高峰,90年代被纳入“五个一工程”奖项。
——80年代,电视剧异军突起,蔚为大观,以极其普及的方式与电影争夺观众。
——80年代中叶,电影也划归广播电视系统。1986年1月,广播电视部改为广播电影电视部。
——90年代,国家教委正式确认并新增“广播电视艺术学”学科,设学士、硕士、博士生专业。
同样在80—90年代,正当广播电视系统提出“自己走路”和“扬独家之优势”的时候,理论界、学术界开始通行一个与“新闻”、“宣传”不完全相同的概念——“传播”。
在传播学领域里,广播、电视与报纸、杂志、图书同样被视为面向大众的传播媒介和工具,简称“大众传媒”。它们是“传者”与“受众”之间的桥梁。
从媒体的角度看,广播电视实际上存在着双重品格:既是新闻信息的传输工具,又是文化艺术的载体。作为文艺的视听载体,广播电视不是惟一的,除此之外还有电影、录音带、录像带、CD、VCD等等——或许将它们统称为“音像文化”、“音像艺术”更为准确。80年代以来,除了政府主办的广播电视节目以外,商业化操作的音像制品已经进入市场,具有同样的视听效果。
音像文艺的社会化,给广播电视文艺带来了竞争和压力。就“传者”而言,你播我听、你播我看的单一的传播途径改变了。专业化的音像技术不再是广播电视系统的专利。独家经营变成了多家经营,文艺领域的行家里手大量涉足音像创作。中外音像制品正在成为广播电视文艺的强大对手。就“受众”而言,文化消费观念增强了,拓宽了。他们可以有多种选择,不再限定于收听、收视电台电视台的节目,视听口味也越来越高。于是,在音像文化领域里,不再是电台电视台的编辑为观众筛选、择定节目,相反地,广播电视文艺节目与其他音像制品一样,要接受受众的选择与检验了。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电台文艺编辑向来有两大特点,一是具有强烈的“喉舌”意识,对政策把握和舆论导向十分敏感(因为长期归属于新闻宣传部门);二是具有无可比拟的广播电视专业化技能、技术、技巧(因为是政府独家经营)。这两个特点曾经是两大优势。如今,这两大优势显然要重新认真地思考了。
喉舌意识主要是就新闻宣传而言的,电台文艺编辑们常说:社会文艺所允许的,我们不一定允许——因为电台是政府的机构,重在表达政府的意志,传播政府的声音,必须强调政策性、权威性。这一点毫无疑义。然而,文艺和新闻虽然一样姓“文”,却分属两个范畴:新闻强调客观、真实;文艺强调主观情绪。新闻言简意赅;文艺情趣盎然。新闻迅速及时、“喜新厌旧”,重在追逐时代和生活的浪潮;文艺“喜新恋旧”,耐人寻味,重在探索人生价值和艺术魅力。如果说新闻不乏冷面孔,那么文艺永远有一副热心肠。我国的新闻宣传政策与文艺政策在侧重点上也略有不同:前者重在统一的舆论导向和优秀的作品示范;后者重在“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要为人民大众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
喉舌意识和百花齐放意识其实并不矛盾,但也不可相互取代。如上所说,广播电视有双重功能,倘若说“喉舌”强调的是媒介和工具功能,那么“百花齐放”强调的是艺术形态功能。广播电视文艺编导运用音像技术与艺术进行了创作,实际上已经不限于社会文艺的选择、加工、传播,它们自己也已经成为社会上音像文艺大舞台的作品。作为社会文艺的一部分,它们不再具有往日的权威性,同样要经受受众的选择、专家的审视乃至市场的检验。
面对媒体的竞争,仅有喉舌意识是远远不够的,泛泛地应付日常播出也难以满足受众的需求。广播人、电视人应当转变创作观念,变被动为主动,树立“广播电视艺术家”的意识。目前,文学艺术领域的行家里手既已涉足音像创作,并且有所作为,那么,广播电视文艺编导除了准确把握政策和舆论导向以外,增强文艺修养和艺术功力是当务之急。
载体与本体
顾名思义,广播文艺是广播所负载的文艺。广播是载体,文艺是本体。电视文艺类似。
载体的作用不可忽视。在文艺领域里,它们与本体相辅相成,其材质与性能直接影响到艺术本体的形态特征。比如:
文字——语言的符号,语言是思想的载体。有了语言文字才有文学,才有美文巧思和艺术化的文学。于是,文学成为文学的载体。
宣纸——国画的载体。生宣、熟宣的不同性能使泼墨写意与工笔重彩各呈异趣。
板材——版画的载体。于是有木刻的刀味、铜版画的金属味、腐蚀版的艺术肌理。
胶片——摄影的载体。胶片、暗房技术造就了摄影艺术。
广场、厅堂、剧场——表演艺术的空间载体。音乐、舞蹈、戏剧形成了广场艺术、室内艺术、剧场艺术的不同效果。
艺术有个传播问题,也有个记录问题。记录是为了传播。过去的艺术难以记录和复制,只能口传心授、手工制作、巡回展示,或借助于文字间接记录。这使文化艺术的普及与发展相对缓慢。20世纪摄影、唱片、广播、电视、电视的相继流行,意味着找到了新的声像媒体,也是载体。
声像媒体(载体)有什么功能呢?
首先,它们可以记录——客观地记录,不失原样地记录。记录声音、记录形象、记录色彩。既可以记录生活,也可以记录艺术。既可以静态地记录,也可以动态地记录。既可以生活化地记录。也可以艺术化地记录。胶片、电子的记录功能的发挥(电影、电视),其真实性甚至令舞台上三面墙式的“模拟现实主义”为之逊色,进而去探索“剧场艺术”的新路。
其次,它们可以表现——主观地表现。声音或形象不只是客观的,它们也能表现主观情绪、个性色彩、审美倾向,甚至可以表现臆造的、非现实的观念——音乐、音响尤其具有这种魅力,由此带来独特的审美感受。第三,它们可以复制——大批量的、机械化的、不走样的复制。
第四,它们可以传播——广泛而迅速地传播,可以借助于电子手段实现即时传播、同步传播。
前两个功能——对生活的客观记录,对情感的主观表现,属于艺术创作的范畴。艺术讲究情、趣、艺。后两个功能——大量复制,迅速传播,属于传播的范畴。
依托20世纪的现代科技,新一代的声像载体赋予文化艺术以新的面貌和新的包装,大潮般地涌向社会。它们加快了文明的步伐,也改变了传统艺坛的风貌。于是,融汇着机械技术、复制技术(印刷、摄影、拷贝)、电子技术的艺术形态被视为20世纪出现的、与现代科技相交汇的新艺术。特别是电影、电视、广播,有人称之为区别于诗歌、音乐、绘画、雕塑、建筑、舞蹈、戏剧七项艺术的第八艺术,第九艺术、第十艺术。
如果我们深入地思考一下,其实在视听领域,广播电视没有创造什么新的艺术语汇和新的艺术手法。一切都是固有的艺术形态(包括电影艺术)业已创造过的,而且已经相当成熟。视觉艺术如绘画、雕塑、舞蹈、杂技;听觉艺术如音乐、歌曲、曲艺说唱;视听综合艺术如戏剧、电影。即使如广播剧、电视剧,大抵也不过是听觉化的戏剧和电影式的声像蒙太奇叙事。所不同的,只是将胶片载体转化为电子载体、将观赏环境由专业化的剧院转化为日常的任意性环境而已(当然这也很重要)。从音像载体的角度讲,电视更需要从电影那里学习音像蒙太奇语汇、以及画面运动、节奏,影调、色彩以及音乐、音响等表现技巧。
正因为广播电视没有创造什么新的艺术语汇和艺术手法,因此把握固有的艺术形态十分重要。
艺术形态没有高低之分,只有手段、方法、风格、格调、韵味之别。它们之间从来不是相互排斥关系,而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契合、借鉴、交融关系。艺术的哲理触类旁通,人们称之为“通感”。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绘画的线条色彩、雕塑的块面结构渗透着音乐般的节奏韵律;音乐的音色、音响、柔度、力度可以带来空灵(空间感)、柔滑(视觉、触觉感)、冲击力。综合性的视听艺术如戏剧、电影、电视等,更是随处可见文学、绘画、音乐、舞蹈的影子,甚至还包括语言文字所负载的有关人生与艺术的哲理思考。
于是,广播电视面对文艺,势必形成多元化、多样化的趋势。应该说,艺术的高下不在于形式的新旧;作品品位的高低,不在于琢磨什么新样式或开发什么新品种。关键在于两点:
(1)艺术本体的把握——如文学、音乐、舞蹈、绘画、雕塑、戏剧、电影等。
(2)载体功能的发挥——即广播电视自身的艺术表现功能的发挥,如客观再现,主观表现,以及包括纪实美、形式美在内的情、趣、艺。
把握好这两点,手段的运用和样式的变化自在其中。
数千年人类文明所积累、所创造的艺术手段和艺术方法极为丰富。大千世界,芸芸众生,可以多视角、多方位、多层次、多形态地表现。没有什么事物广播电视不可表现,也没有什么题材只可用一种方式一次性地表现。具体到每个作品,表现手段不在于多,而在于精。
最理想的境界只是两个字:得体——得生活的本体、得艺术的本体、得情感的本体。
原创•继创•再创
任何文艺作品都有原创、继创和再创。作品的原创很重要,或可称之为“原生态”的作品。它是继创和再创的根基。然而,衡量作品优劣的标准不在于它是否是原创或原生态。常常有这样的情况:原创的、原生态的作品比较粗糙,杂质多,通过继创和再创,才成为精品。随着艺术载体的多样化,继创和再创现象愈来愈普遍。
即使在出现精品之后,继创和再创依然存在——文艺界称作改编、移植、二度创作。继创和再创可以不断出现精品,或者各呈异趣。当然,其中也不乏庸品,甚至膺品。
这方面的例子举不胜举。
例如,流传千年以上的《西厢记》故事,题材及原创是唐代元稹的传奇小说《会真记》(又名《莺莺传》)。南宋赵令畴将其改编为说唱形式的《蝶恋花鼓子词》,同时又有歌舞说唱并举的官本杂剧《莺莺六幺》。金代董解元另作改编,重新创作为长篇说唱《西厢记诸宫调》。元代王实甫则又以“董西厢”为蓝本,再创杂剧《西厢记》,成为中国古典戏曲舞台上的不朽之作。杂剧精品《西厢记》的出现并不意味着这一题材的杀青、锁定。“王西厢”是用北曲演唱的,称“北西厢”。明代又有以南曲演唱的同名传奇剧本出现,情节人物有所拓展,带有江南风情特征,称“南西”。至于清代以来各种地方戏曲和曲艺里的“西厢”、“红娘”,乃至不同演员的不同表演艺术流派,如京韵大鼓《大西厢》,昆曲折子戏《传柬》、《闹柬》,荀派京剧《红娘》等等,都是脍炙人口的佳作,难以互相替代。时至今日,新编越剧、蒲州梆子、歌剧、电影、电视连续剧的《西厢记》仍在继创或再创。
又如,400多年前莎士比亚名剧《罗密欧与朱丽叶》问世以来,各种艺术形态的继创和再创始终没有停止。英国重视原创和原作,不作过多的改动。美国则在原著基本情节和基本精神的基础上为我所用,大幅度改编,加以再创。例如百老汇歌舞剧《西区的故事》采用《罗密欧与朱丽叶》的人物和情节架构,把中世纪意大利两大家族的世仇变成了纽约贫民区两大青年团伙的争斗;电影《罗密欧与朱丽叶》又设置为当代意大利后裔的族仇和枪战。然而,原著中“以爱情化解仇恨”的中心主题没有变,震撼人心的悲性结局没有变。同样的情况,日本著名电影导演黑泽明的《乱》,将莎士比亚《李尔王》的人物和情节架构放置在古代日本部族,加以电影化的表现。这,也是一种再创。
诗,谱曲为歌。乐舞,可以引发诗情画意。口述的故事,文学化加工而为小说。小说搬上舞台成为戏剧。经过屏幕化处理,成为电影、电视。短篇的可以生发为中篇、长篇;长篇的可以浓缩为单本、连续、系列、片断;古典的、章回的可以改写成现代的;外国的可以转化为中国特色的。
广播电视既然是音像载体,既然被视为艺术形态,那么它可以充分利用声音元素和音像元素观照整个世界,观照自然、社会、人,观照古今中外所有的文学作品和艺术作品。它可以原创,也可以继创、再创,大有用武之地。
以广播文艺(有声文艺)为例:
原创——包括两种:一种是记录社会文艺的原创,即尊重原作,如实地记录和播出文学作品、音乐作品、话剧作品、戏曲作品、曲艺作品、电影作品。另一种是广播文艺的原创,即利用广播特点、发挥广播特长的广播新歌、广播评书、广播曲艺、广播小说、广播戏曲故事、广播剧等。
继创——在原作基础上进行程度不同的编辑处理和广播化加工。如录音剪辑、作品赏析、文艺专题、综艺晚会等。艺术史、艺术理论及艺术知识的概括与介绍也可以说是一种继创,如“阅读与欣赏”、“广播戏话”等。
再创——广播文艺作品(如广播新歌、广播评书、广播曲艺、广播小说、广播戏曲故事、广播剧等)既有原创,也有再创。再创体现为对其他文艺题材及作品的移植、改编和二度创作。
这里所说的原创、继创和再创,主要是就广播电视作为“音像载体”的艺术表现功能而言的。实际上,广播电视毕竟与其他音像载体(如唱片、录音带、录像带)不同。作为“传媒”,它以信息传播为主要职责,其记录功能和传播功能常常比艺术表现功能更为突出。当信息传播与艺术化的加工制作有所冲突的时候,常常宁快勿精,要把“迅速、及时、真实”放在首位。这是新闻与艺术在广播电视中孰重孰轻的问题,可以理解。
迄今为止,广播电视文艺节目更多的是记录社会文艺,或者在此基础上进行广播化、电视化的处理(继创)。至于充分运用音像语汇的创作(如广播剧、电视剧、MTV等),则相对有限,因为它需要专门组织力量,有比较充分的创作时间和相应经费保证。这对一般电台电视台来说有一定的困难。50年代以来,专门性的广播文艺和电视文艺创作队伍不是没有,如:1953年建立的中央广播文工团,1980年改为中国广播艺术团,任务主要是为广播及电视系统创作、排练、录制文艺节目。1983年又有中国电视剧制作中心的建立。此外又有北京电视剧制作中心等。这几家单位实行文艺体制,确实创作了不少好作品。但是仅仅靠这几支队伍显然不敷数以千计的电台电视台的播出需要,大量广播电视文艺节目的制作仍然由电台和电视台自家承担,日常节目靠互相交换的办法加以充实,近年来则往往择用市场上业已通行的音像制品。就广播电视文艺而言,市场化操作和制播分离将是一条新的途径。值得注意的是,广播电视作为媒体的记录功能和传播功能同样可以用于文艺节目,甚至形成广播电视文艺的特色。例如:
传播功能——表现为文艺节目中新闻因素的介入,以及新闻节目中文艺手段的运用。最典型的是所谓“专题”类型的节目。前者称“文艺专题”,如穿插有新闻式采访的综艺专题、综艺晚会、文学专题、戏曲专题、曲艺专题、音乐专题等。后者称“新闻专题”,如运用文艺手段加以渲染的新闻特写、新闻故事等。在这类节目里,既有新闻的真实性、时效性,又有文艺的情、趣、艺。据说,国外影视界并没有“专题片”的提法,要么是“纪录片”,绝对真实;要么是“故事片”或“艺术片”,基本虚构。其实,两者不必那么泾渭分明,其间不同程度的交叉与融合应该是客观存在。正如报告文学、散文特写,以及国外的所谓“新新闻主义”。此类作品的新闻题材令人关注,文艺手法引人入胜,近年来颇受欢迎。在某种意义上,这样的文艺形式和新闻表现形式是伴随着大众传媒(报刊、广播、电视)的盛行而出现的。
广播电视范文5
目前,我国广播电视技术在不断更新换代,特别是维护技术也在不断的进步,而其中需要考虑的地方是特别多,在众多的考虑内容之中,三大主要目标成为头饰性问题。
1.1减少设备事故的故障率,消除特大型设备事故众所周知,广播电视技术维护中心的主要职责就是为了有效的遏制各类设备事故发生,特别是大型设备事故,是广播电视维修水平全面提高的依据,为此,广播电视技术维护中心硬件等相关设备的正常运行是十分得要的。
1.2减少人为意外人为技技术意外事故一直都是广播电视技术维护过程中存在的事故之中最高的主因之一。特别是随着技术翻新,设备智能化加剧,设备自动修复动能加强,设备自身的事故发生率明显减少,而人为技术事故反而明显增加。为此,在广播电视技术维护过程上,为了减少事故的发生,加强设备正常运行的效率,加强技术人员的专业培训是十分必要的,例如专业知识的增加,专业技能的考核等,以及一整套严格的工作流程以及规章制度,这样可以有效的减少事故的发生。
1.3减少非技术性事故由编辑部门及广播技术部门由于工作存在不当而造成的失误被称之为"非技术事故"。各类电视节目之所以能进入千家万户就是通过广播媒体播出,但是在节目进入千家万户之肖,需要经协两大关卡,也就"播出关",这两个检查站是一个十分复杂的过程。首先广播电视技术部门的接口部分是主要关键性所在,在运行过程中,稍不注意就容易出错,一旦编辑部门所编辑的的成品出现了问题,那么事故发生的机率会我提升,所产生的矛盾也会升级。特别是在新旧设备转换的时代,设备不间断的进行更新,接口运行之间的磨合并没有得到重视,停播率也开始增加,从而造成了很多不良影响,这样的情况频繁出现。可见,编辑部门与技术部门之间的联系是十分密切的,为此,"播出关"前期工作尤为重要,对于编辑及技术部门的工作管制是十分必要的。
2建立三个意识
如今的电视台发展步伐十分快,而电台的发展同样也需要与电视台同步发展,电台与电视台同步发展,还是需要满足三大要求的,首先建立健全全新的思想理念,其次建立强而有力的运行措施以及发展方案,其次注重人才的培养。规范一条严谨的规章制度。最后明确责任制,加强责任精神,并且强制执行领导下发的工作。从而从思想上,行动上,管理上都能步调一致的身前发展。
3结论
广播电视范文6
关键词:广播电视;现场直播;技术
广播电视系统是党和政府的宣传喉舌,担负着向人民群众传播各种政策和信息的重任,而现场直播又是人们喜闻乐见的一种传播形式,因此,广播电视应该走进广大的听众身边,贴近听众,让更多的人关注广播电视节目,打造看得见的广播电视,其中现场直播的运用更能凸显广播电视的灵活性,实效性,亲切性,实现嘉宾、现场观众、主持人的多方互动,使广播电视更具有活力。而要实现广播电视的现场直播,完备的技术是基础,本文就对广播电视现场直播技术进行了分析探讨。
1 广播电视现场直播系统的组成
近年来广播电视现场直播,实况转播、多播越来越多,逐渐成为广播电视台转播业务的常态。广播电视直播可以分为台内演播室直播和台外现场直播两大类,这里主要涉及的是情况较为复杂的台内外现场广播电视直播。但如何提高现场直播的质量,确保现场直播及转播的安全可靠,这是我们直播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也是直播的生命线,下面谈谈直播系统的组成。
1.1 广播电视现场直播信号系统
广播电视现场直播就是把活动现场的画面和声音通过摄像机、音频设备变成视频、音频信号送入特效影像切换器和字幕机进行一定的技术处理,然后通过传输设备送回电视台播出机房,播出人员在接到活动现场导播人员的指令后,把播出信号切换成现场的电视直播信号,我们把这个从信号采集到信号传输的系统称为信号系统。
1.2 导播通讯系统
广播电视现场直播中,总指挥或导播要统一指挥调度各部门,使各部门能统一协同行动,才能搞好现场直播,因此,导播通讯系统是必不可少的。目前,很多采用的是通过对讲机和内部通话系统来实现导播通讯的。对讲机用于现场监督、音响部门、灯光部门、导播等各部门之间的相互联络,而导播与摄像人员之间靠摄像机控制单元的内部通话系统来联络的。导播通话信号通过综合电缆输出与摄像机通话分站(通话分站是综合电缆的信号分配端,连接通话耳麦,提示灯和视频输入信号)连接,由通话分站分配输出视频、通话耳麦、提
示灯。
1.3 电源供给系统
现场直播前,除了要考虑现场电源容量是否足够之外,还要考虑电源波动及电源干扰问题。电台现场直播信号系统的设备工作电源一定要增设交流稳压器来稳定电压,消除干扰脉冲,防止设备受到损坏和信号受到干扰。固定现场通过车载5KVA的电子稳压器供电,所有设备的电源线尽量使用三芯电源插头,保证安全可靠。因为现场内人多事杂,稍有不慎,造成设备断电,导致直播信号中断。
1.4 音响、灯光系统
音响系统主要有调音台、话筒、音源、监听、现场扩音设备组成,承担现场调音、扩音,并将话筒拾取的音频信号送入电视直播信号系统任务。现场拾音效果的好坏是决定直播是否成功的重要环节。音响系统操作繁杂,直播时往往因现场气氛紧张、程序较多而容易发生操作失误,所以它的技术系统要结合调音师的操作习惯,精心,合理地设计。灯光系统的用电量较大,在直播时灯光系统的工艺配电是重中之重,在配电过程中,不但要防止零线虚接、断开,还要注意尽可能降低零线电阻,使电源各相位上灯光负载的额定电压波动减小。灯光师布光时要注意三相电源上的灯光负荷平衡,相差越小越好。灯光各设备使用的电源插座不得串接。灯光师布光时要注意光区色温的一致性。
1.5 播出系统
播出系统是直播的最后一个环节,一台直播节目不论内容有多好,完整的将节目播放出去才是首要的,因此播出安全至关重要。为了保证直播的安全性,播出系统对于直播节目采用延时播出,采用的延时设备为固态延时器。直播中一旦现场出现重大问题,播出人员可利用延时这段时间,把不易播出的图像、声音编辑替换掉,保证直播的连续完整;当出现直播信号中断时,还可以迅速将垫播片切出,以确保播出的安全。
2 广播电视直播相关问题分析
2.1 传输方式的选择
广播电视台在直播中传输方式的选择非常重要,涉及直播成败的关键环节。广播电视直播中的信号传输可分为短距离和长距离的传输,短距离的传输常用微波方式,用于视距范围或接力传输到更远些的距离。光缆传输近年来应用越来越广泛,主要光缆都是直播中常用的传输手段,使广播电视现场直播的传输手段更多了几分便捷的
选择。
直播中信号传输常被视为多个技术环节中的一个瓶颈。这是因为很多地方台传输是在直播现场的没有转播车,完成广播电视信号合成后,送回的主直播室的最后关键一环,一旦出错,前功尽弃。拟定技术方案最后采用何种传输方式要根据现场当地的情况来确定。一般省级台选取卫星通路环节最少,光缆通路安全可靠,对于安全级别要求比较高的广播电视直播节目要同时使用两种不同传输介质的传输手段,以确保传输环节的安全可靠。
2.2 现场直播对机位的设置
直播现场机位的设置与被直播现场展开的位置,与事态发展的进程;与事态发展的结果方向都有着直接的关系。一般常见的大型会议直播中,在会场的中间和两边,前后左右都有相应的机位设置。但大中型现场直播的情况是五花八门的十分复杂,需要根据会议节目的要求,节目的形态,因根据各电视台现有设备的性能来具体安排,必须因地制宜,因时制宜。
2.3 通讯设备合理使用
广播电视直播中有些机位受到工作环境的限制需要使用无线通话的手段,此时还要提前解决好频率的协调等问题。考虑到某些机位的工作环境十分嘈杂,会影响到摄像师听取导演的命令,需要使用双耳机;而对于肩扛摄像机的摄像师更需要的是左侧单耳机比较方便。通话系统从使用的角度来看还应注意导演系统和技术系统的不同使用要求,音频系统有时也需要自成体系。
2.4 提前现场勘查工作,拟定合理的技术方案
广播电视台现场直播任务下达后,一般应组成精干的技术人员前期现场勘查小组前往未来的直播现场。勘查小组人员中工种应该尽量齐全,包括导演、制片、视频、音频、灯光、电力、通讯和装置等工种。在前期勘查的基础上,拟定出合理,可操作性的技术实施方案来,是确保现场直播的基础。提前做好充分准备工作,才能为现场直播打下扎实地基础,才能取得现场直播的成功。
总之,当前广播电视直播还有许多不尽如人意之处,随着广播电视现场直播人才和现场直播技术手段的不断发展,广播电视将在现场直播的领域不断拓展,迎来崭新的面貌。
参考文献
[1]孙映雪,安国利,朝古拉.电视现场直播中的延时插播技术[J].内蒙古广播与电视技术.2012(01)
[2]王勇毅.电视现场直播的四种意识[J].新闻研究导刊.2016(17)
[3]徐明卿,张雯雯.我国当下电视现场直播理念探析[J].声屏世界.2012(01)
[4]许耀文.广播电视安全播出分析[J].西部广播电视.2016(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