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习惯的力量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习惯的力量范文1
对投资者们来说,风云变幻的投资市场是一个让人又爱又恨的地方。无论在股票、期货、外汇还是其他市场中,总是有人欢喜有人忧。你可能在一夜之间腰缠万贯,也可能在刹那之间倾家荡产。无疑,大多数投资者都是被美妙的盈利前景吸引到市场中的,但总的来看,幸运儿远少于好梦成空的失败者。原因当然有很多,但一般认为,投资市场的高度不确定性(或曰高风险)是最重要的原因。正因如此,投资者们都想发现投资市场的“规律性”特征,应对风险,利用风险,而各种相关的投资策略和技术分析法也应运而生。但众所周知的是,投资市场上没有万灵方法,技术分析也不是不败绝招。在各类指南著作、专家建议、“权威”工具和行业通讯充斥市场的同时,失败者仍比比皆是。很多人都会问这样一个问题――这是为什么?
马克・泰尔在《巴菲特和索罗斯的投资习惯》一书中给出了他的答案。泰尔认为,投资者普遍被“七种致命的投资信念”迷惑了――也就是对预测、权威、内部消息、分散化、冒险、工具或必然性的盲信。投资者们要做的不是膜拜专家、寻找秘诀或跟风逐流,而是发展和完善一整套属于自己的根本性投资方法和准则――也就是一种“投资哲学”。这样的哲学或许有借鉴自他人的内容,但本质上说,每个人的投资哲学都是自己的哲学,都是与自己的经验、个性和投资目标完美相符的。市场风险是不可避免的,投资者的着眼点不应是客观风险,而应是自己的主观技能。枪林弹雨的战场必然是危险的,士兵们无法回避危险――要想生存和胜利,最好的办法就是提高自己的战斗技能。简言之,“以我为主”才是投资市场中的真正秘诀。笔者认为,这就是本书的核心思想。
顾名思义,《巴菲特和索罗斯的投资习惯》试图探讨和总结两位顶尖投资大师的投资方法。“习惯”一词多少有些新奇,因为更常见的通常是“法则”、“秘诀”或“策略”等词汇。但这正是本书的精髓所在。事实上,马克・泰尔所说的“习惯”就是投资哲学。我们都有自己的生活哲学,我们也都在习惯性地运用我们的生活哲学。很少有人意识到自己的待人处事方式就是生活哲学的一部分,不是吗?生活中是这样,投资市场上也应如此。泰尔认为,像巴菲特和索罗斯这样的成功投资者不仅拥有自己独一无二的投资哲学,而且把这种哲学发展成了一种习惯。如果不能做到习惯成自然,你不可能在任何情况下都毫不犹豫地坚持自己的投资哲学,即使你有投资哲学。而犹豫和动摇都是投资者最可怕的敌人之一。
习惯的力量范文2
【关键词】语文;学习习惯;心理素质
现在的小学教材在编写上也重视了习惯的培养,每册教材首先出现的章节就是“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小学阶段更是学习习惯养成的最佳时期。那么我们小学语文教学重点要培养学生的哪些习惯呢?具体怎么培养呢?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体会。
一、语文学习应着力培养的学习习惯
1.提前预习的习惯。认真阅读教材,了解教材内容,思考内容重点,发现学习难点,做好听讲的准备。教师讲课时自己能有的放矢地突破重点、难点,有利于新知识地接受。预习是学生自学能力的重要标志。尤其对新课标的实践来说,培养学生的预习习惯尤为重要。
2.细心观察的习惯。学生只有观察了生活,积累了素材,他们的作文才能有话可说,有情可表。
3.勤于动笔的习惯。这是学生阅读能力的重要标志。
4.质疑发问的习惯。向老师质疑、发问。没有弄懂问题时,不要得过且过、羞于开口,要善于发问、大胆地问。
5.勤查工具书的习惯。工具书是不说话的老师,能帮助学生扫除学习中的障碍,有效地完成学习任务。
6.背诵的习惯。背诵确实是青少年在记忆的黄金时期的一个良好的不可忽略的良好的学习习惯。对于语文课本所选的中国古典诗文,让学生尽量都记诵过。学生如果能够记诵大量的古典诗文,将会受益终身。这也是中国传统语文教育的一个良好教学方法。
7.定期复习整理的习惯。定期整理复习有许多好处:第一,可以温故知新,旧的知识中包涵着新知识的许多线索。第二,可以避免遗忘。第三,可以把种种表面不相关的知识形成一个相互关联的网络系统,使众多知识相互贯通,甚至可以做到触类旁通。
8.广泛阅读的习惯。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让学生变聪明的办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而是阅读,再阅读。”
二、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操作步骤
1.氛围熏陶、榜样引领。习惯的形成首先得让学生从心里上认可这个习惯,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制造相应的氛围,通过榜样的力量让学生感受到这样的习惯的作用和意义。这样才能有兴趣去自觉培养良好的习惯。教师最好从自己做起,因为老师的言行是学生最爱模仿的。
2.定期检查、不时督促。习惯的养成是个漫长的过程,学生多数自制力比较差,在好习惯形成过程中,或者在克服坏习惯过程中,容易出现反复、拖拉、敷衍、放任等现象,容易出现跟着感觉走的现象,需要毅力和坚持,更需要外部的力量来约束。这就需要教师按照习惯形成的规律,定期检查,来督促学生在习惯养成的过程中能持之以恒。发现偶有偏离,立即作出调整。就像走路一样,发现走的路线不对,及时调整到对的轨道上去,久而久之,一条小路便踩出来了
3.进入轨道,强化升华。按照良好学习习惯的要求去努力,先是慢慢启动,继而逐渐加速,在行进中不断调整,最后进入轨道。这就像卫星一样,一旦进入轨道,就再也不会走走停停了,就会沿着轨道不停地飞行。进入轨道以后,你就仿佛进入了自由王国,你再不必着意约束自己,而是顺其自然。教师这时只需要偶尔表扬来强化巩固学生的良好习惯,并引导学生把这些学习习惯用到生活中,用到自己以后的工作中去。让好的习惯陪伴终生,也终生受益。
三、良好的心理素质:习惯养成的关键
习惯的形成要经过反复的训练。狄慈根说:“重复是学习之母”。而在不断“重复”养成习惯的过程中,必然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和问题,这种困难来自主客观两个方面,如学习中的松懈、疲沓、漫不经心、索然。寡味、教材难度大等。为了克服上述种种消极心理因素,可以通过某些心理素质的强化作用予以解决。
1.培养意志。人的意志可以在习惯养成过程中得到充分体现,学习习惯的养成必须强化对自己意志的培养和锻炼。(1)严格要求自己。做到:“言必信、行必果”,决不随便找理由原谅自己,而不去完成既定任务。这样就会从每次的胜利完成任务中,提高信心,养成习惯。(2)以名人的学习方法及读书故事作为自己行动的借鉴,并以他门的箴言、格言作为自己的座右铭,以此督促自己,养成习惯。(3)经常进行自我检查,自我评价,经常和周围比自己学习强的同学比较,找出自己的差距,奋力追赶,养成习惯。
2.激发兴趣。实践证明,兴趣是学习自觉性的起点,兴趣是学习积极性中最现实、最活跃的心理成份。学习习惯的养成,需要有一定的兴趣来辅助和支撑。兴趣的培养和激发可以通过以下途径。(1)正确认识学习的社会意义,明确自己的历史责任。兴趣是以需要为基础的,当自己意识到今天的学习是为了打好基础,创造美好的人生时,内心就会产生学习热情和学习兴趣。(2)保持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兴趣与情感的关系极为密切,积极的情绪体验能增强对学习的兴趣。一个学生如果懒于学习,不愿思考,就难以养成好学深思的习惯。(3)广泛参加课外活动。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能够不断地满足并不断地引起学习需要和学习兴趣。例如读写活动、社会调查活动等。
习惯的力量范文3
关键词:学习习惯 养成 引导 创造 渗透
几年来,我一直从事低年级数学教学,从中总结了不少经验,我觉得要让学生快速的从幼儿园的懵懂无知的小朋友,转化为一年级的有秩序会学习的小学生,关键是帮学生养成好的学习习惯。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学生学习的动力。有了良好的学习习惯,才能提高学习效率,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有了良好的学习习惯,才能获得成功。良好的学习习惯使学生终身受益。通过实践,我在教学中着重抓了以下几点:
一、认真听讲的习惯。
听讲是课堂上接受信息的第一道大门。学生听讲能力强弱与否,是决定接受信息多寡的首要因素。课上我要求学生全神贯注地听讲,主要采取正面引导的方法,看到某某学生听讲特别认真,我就适时的表扬。如,“李民宽听讲多认真呀,有的小朋友真应该向他学习。”而看到个别不认真听讲的学生,教师可用目光加以暗示。一年级学生很单纯,都爱受表扬,因此正面引导的效果会很好。
此外,一年级学生由于其特殊的年龄特征,其注意力集中的时间比较短。在具体教学中,我注意教学形式的多样化与直观性,尽量利用教学挂图、教具等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采取多种游戏的方式进行练习,这样学生在课上就不容易“走神”,而把精力全部投入到学习中去。久而久之,就容易形成上课认真听讲的良好习惯。
二、积极思考的习惯。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如果不积极动脑思考就不可能学好数学。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我不是单纯地“教”知识,而是通过引导帮助学生去做、去想知识。如在学习“10的分与合”时,在复习铺垫的基础上,提问:“10可以分成几和几呢?”引导学生一边分计算棒一边思考,从而自己得出结论。多问几个“为什么”比直接告诉学生“是这样的”要好得多。
另外,学生原有知识水平参差不齐的情况也应引起我们的注意。如在进行十几减9的减法学习时,我才刚开讲,有的学生就叫起来: 11-9=2、 12-9=3、 13-9=4……千万不要以为学生都会了,知道答案的学生都是在幼儿园学的比较好的学生。另外,即使那些能说出答案的学生,理解水平也是不一样的,有的算法清晰,有的则仅是形式上会背出答案而已,而对于具体的思考过程、计算方法等并不是很清楚。于是我问那些能说出答案的学生:“你们是怎么算出来11-9=2、 12-9=3、 13-9=4……你能当小老师说给其他同学听听吗?”这就促使那些能说出答案的学生不得不重新沉下心来考虑如何解释,从而重新思考关于十几减9的相关知识。而对那些还不会计算十几减9的学生我则引导:“同学们,其他小朋友都知道了这么多减法算式,我们可不能输给他们,赶紧想办法试试看。”这样,不同层次学生的思维就几乎能全部调动起来了。之后,我再请小老师说说自己的算理、算法,其他同学进行验证、补充,学生在相互之间的思维撞击中学会了知识,获得了积极的成功体验。
三、大胆发言的习惯。
一年级的新生积极发言可以锻炼学生的思维和表达能力。我在课上尽量创造更多让学生发言的机会,让学生都得到锻炼。但一节课让学生们发言的机会毕竟有限。有的学生提意见:“老师,怎么不喊我呢?”我向孩子们解释:“一节课老师不可能让全班所有的小朋友都起来回答问题,但敢于举手的小朋友都是爱学习的勇敢的孩子,老师都看见了,这节课老师喊不到你,以后的课老师会尽量喊你。上课的时候如果你来不及跟老师说你的想法,下课还可以告诉老师呀。”于是,一些课上没有来得及回答问题的学生会在下课以后跑到我跟前说自己的想法,适时的表扬仍让他们心满意足。另外我也注意利用“同位互相说说”、“小组内大家讨论讨论”、“和你的好朋友商量商量”等形式,让学生有更多表达自己见解的机会。
学生在回答问题时如果正确且清晰,那是再好不过了。如果学生回答错了,说明他们对知识还没有真正理解透彻,而他们的错误回答往往能代表一部分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与漏洞,如果我们能很好地加以引导,就有助于学生真正掌握知识。如有一次遇到这样一道题目:“小红的前面有5个人,后面有3个人,这一排一共有几个人?”学生有的说是8个,有的说是9个,于是我请答案是8的一个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他答道:“小红前面5个人,后面3个人,5+3=8,所以应该是8个人。”我又请了答案是9的学生说自己的解题思路,大家最后都明白应该是9个人。想想一些高年级的学生不喜欢回答问题,恐怕就是因为怕回答出错挨批评。“你的回答错了,坐下,听别人怎么说的。”“不对,你也好好想想再举手呀。”诸如此类生硬的批评话语,往往会挫伤学生的自尊心,我们还是应该慎重一些。
四、养成动手操作的习惯。
动手操作是儿童认识事物的重要手段,儿童在动手操作中获得直接经验,在“做中想,想中学”。我深信:只有学生确有“感受”,才能真正“理解”。
习惯的力量范文4
关键词:大学生 自主学习 学习习惯
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同时也是一个教育大国。随着国家教育事业的发展,高等学校的招生规模不断地扩大,更多的中国人有了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然而,当意气风发的学子们兴奋地跨入梦寐以求的大学校门时,是否已准备好迎接大学生活即将带给他们的种种考验?
大一新生暂时还未能将自己从中学生的角色中剥离出来,仍然延用中学时的学习方法和学习心理,等待教师指定学习内容,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不知道如何应对忙碌而相对独立的生活,不知道如何应对全新的种种课程,不知道如何应对上完课就匆匆离去的教授。他们对学习的认知还处于感性认识阶段,尚未养成适合大学学习的良好学习习惯,也没有意识到不同的学习习惯就会形成不同的学习和做事风格,会造就不同的人生。
倘若学习习惯和学习的主动性得不到提高,大学生活就没有一个良好的开端,这将严重打击学生的自信心,从而使他们对大学生活产生悲观失望的情绪,甚至对他们今后的人生的轨迹产生不良的影响。所以如何让新生迅速适应新环境、新生活是辅导员面临的主要任务,而如何调整好学生的学习习惯,使之养成良好的自学能力,自然就成为这任务中的重中之重。
一、目前大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
当前高校学生的学习情况主流是好的,很多学生经过一段适应期,都能根据大学的学习生活节奏及时调整自己的步伐。但仍有相当一部分学生,面对崭新的大学生活感到迷茫,不知所措,中学的应试教育让他们习惯了“教授一接受”的教育方式。在学习中往往会出现以下一些问题:
1,学习努力程度不高。
据调查,很多大学生以为上了大学就万事大吉了,在经历了长期紧张压抑的高中学习之后。一种如释重负的感觉会自然产生,于是一进校就放松了学习。若是有张有弛,劳逸结合,也不失为一种正确的学习方法。然而,很多学生在进入大学的初期,这种张弛就失去了度,过度放松,完全处于一种毫无压力的状态,整日娱乐,忘记了学习,失去了目标与动力,其后果是不难想象的,成绩一落千丈,甚至出现考试不及格的现象。
2,学习动机有功利倾向。
许多心理学家都认为:动机是学习过程的核心,学习动机与学习密切相关,决定着学习活动的引起、继续、完成的全过程。目前,很多大学生存在一定程度的个人主义,学习上有较明确的实用和功利目的。例如,某些学生丝毫不考虑专业学习的需要,选课时只选比较简单、轻松并容易得高分的课程;有的学生考试得高分的目的只是为了评奖学金;有的学生认为只要学好考试课。其他课程一律“60分万岁”。
3,学习方法不佳。
一些学生没有根据大学教育的特点适时调整自己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学习处于被动应付的状态。部分学生过分强调自我意识和个人爱好,导致学习不安心、成绩不理想,甚至出现厌学现象。
从以上现象可以看出,不论从学习动机还是行为上,不具备学习的主动性和良好学习习惯是大学生在学习上所面临的主要障碍。那么何谓学习的主动性?养成良好学习习惯对顺利完成学业有何帮助?如何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良好的学习习惯?作为一名教育者,这些问题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深思。
二、什么是自主学习能力
自主学习又称自我调节学习,当学生在元认知、动机、行为三个方面都是一个积极的参与者时,其学习就是自主的。自主学习能力是具备自主学习习惯的人在学习活动中所表现出的一种综合素质和能力。
自主学习能力强的人往往具备以下特点:(1)学习目的明确,对学习价值观有正确的认识。有明确的人生目标,学习积极性高,主动汲取知识的欲望强烈。(2)学习方向性强。能从庞大的知识海洋中准确地捕捉自己希望获得的信息。并能有效地利用和处理这些信息,做到为己所用。(3)学习创新性强。对所学的知识不满足于约定俗成的答案,能够从多角度思考问题,从不同视角去认识事物,善于将所学的内容综合起来并进行总结,创造性地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践当中,有意识地不断拓宽自己的知识面和视野。(4)自我控制能力强。能有效地控制自己的学习情绪和态度,合理主动地安排自己的学习时间,并对学习效果进行有效的、阶段性的评价。(5)乐群性强。能主动地与同学和教师沟通,探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分享和交流学习经验,能够迅速适应群体生活,为团体所接纳。
在这种主动性的激发下,久而久之,学习者不断总结经验,可以逐渐找到适合自己的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并养成“温故而知新”的良好的学习习惯。在良好习惯的引领下,学习者不但可以顺利完成学习目标,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而且会在学习中建立自信。学习者一旦具备了强烈的学习自信心,在之后的学习中就会受到之前所取得成绩的鼓舞,进入一种良性循环状态,对学习的认识逐渐由感性过渡到理性,最终实现由量变到质变的飞跃。由此可见,这种学习方式主要强调建立在自我意识发展基础上的“能学”,建立在学生掌握了一定学习策略基础上的“会学”,建立在一直努力基础上的“坚持学”。
三、如何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和良好学习习惯
大学的环境比中学要相对宽松,课余时间也较多。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增强其学习的主动性,不能只靠任课教师在课堂上的努力,更要依靠个人的自我约束能力,充分利用课余时间,养成独立思考和自学的习惯。还可依靠各种学生组织,将学习能力培养贯穿到学生生活的各个角落,如班级、宿舍等,使自主学习的意识深入人心,由此形成一种良好的学习氛围,依靠群体力量带动个体发展,以达到预期效果。
1,课堂内提倡互动教学,培养学生自我参与意识。
罗杰斯曾说:“传统教学缺乏真诚的、亲密的人际关系。充满着威胁和恐惧,教师以权威自居。发号施令。”不得不承认,传统意义上的课堂教育,通常以教师作为教学主体。教师“主宰”着课堂上的一切,学生往往处于被动的接受状态。课堂气氛呆板,学生和教师之间缺乏沟通和信息上的反馈,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下降,缺乏积极参与的意识。
常言道:“亲其师,信其道。”任课教师应该主动深入到学生中去,以饱满的热情、平易近人的态度去和学生沟通,要让学生敢想、敢说,敢于表露自己的真情实感,使他们在平等、民主的课堂气氛中充分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具体的操作方法可以多样化:
(1)集体讨论。这是生生或师生之间互相交流的良好机会和平台,教师可以布置一个任务,由学生自愿分组,在完成
任务的过程中,大家可以互相交流思想和看法,互相启发,达到共同完成任务的目的。在这一模式下。教师不应过多地参与讨论,应留给学生足够的空间,哪怕学生讨论的结果略显肤浅或者存在微小的错误,教师在最后做一个总结性的发言即可。
(2)角色转换。让学生掌握一次主动,由学生自己备课,讲课,互相布置作业。让学生充分理解教师的工作。体会到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不是对立的,学生自己才是学习知识的主体,使其充分认识到自己的学习使命
(3)求新求异。鼓励学生对现有的一些尚不成熟的理论持怀疑态度,不拘泥于传统的思维,能够在怀疑和批判中有创新的思维发展。不断获取新的知识,拓宽知识面。
2,课堂外及时引导。拓展思路,开辟多元化工作途径。
要培养好的学习习惯,课堂上的有限时间是远远达不到效果的。如何在课堂外的学习中使学生继续保持自主学习的热情和良好的学习习惯,对于我们每一位思想教育工作者仍是一项艰巨而重要的任务。可以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人手:
(1)帮助学生明确目标,寻找学习动力。有的学生学习没有动力是因为对自己所学的专业缺乏了解,认为自己的兴趣不在于此,对自己将来要从事的行业没有信心,导致一时间失去了学习的目标和动力。作为和学生距离最近的辅导员教师,应该善于掌握学生的思想动向,了解学生的疑惑并及时帮助他们予以解决。对于上述问题,首先,可以帮助学生多收集关于本专业的比较著名的书籍、业内名人的资料。每个班都有一位专业教师做班主任。可以充分发挥班主任的作用,每周召开一次主题班会,主要介绍专业知识。其次,引导学生树立为就业、为生活而学习的目标,激发自主学习的热情。为就业和生活而学习。当然就是学习就业所需要的知识、技能、个人素质,为过上理想中的生活需要具备何种条件,这些知识都不是学校要求学生去学的,而是为了自己的就业和生活必须掌握的。我们可以帮助学生收集相关信息,使他们明确就业要求自己具备什么样的基础知识、专业技能、人文修养和个人素质,引导学生逐步地明白自己将要过一种什么样的生活,要过这样的生活需要什么样的基本条件,大学阶段为条件的完成需要做什么样的储备。
(2)广辟途径,加强教育,注重非正式群体的建设。大学生按年龄层次划分,尚处于青春期阶段,这类群体的认知很容易受到和他们亲密接触的人的影响,如老乡、同宿舍和同一社团组织的同学。这些非正式组织涉及学生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必须对其加以规范化的管理,使之发挥正面作用,如组织高年级学生给大一新生做形势与政策报告。在这些活动中。由于相关知识的匮乏,学生会自然而然地产生学习形势与政策相关知识的需要。此外,还可以采取演讲、宿舍评比等活动形式,并通过完善激励机制,促使其外部动机转化为内部动机。
(3)提高学生自我监控能力,注重学习策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丰富学生对相关知识的储备;提高学生的元认知水平,即提高学生自我认知的水平,能够对知识进行控制调节,促进个体思维的创新;提高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即提高学生对自己所完成任务能力的评价和判断,都是培养学习策略的有效方法,学生具备了良好的学习策略,就会对自己的学习状态有一个客观清醒的认识,有利于达到预期的学习目标和效果。
习惯的力量范文5
哲学家柏拉图有一次毫不留情地训斥了一个小男孩。小男孩很不服气:“您不应该为一点鸡毛蒜皮的小事而责备我!”柏拉图回答说:“如果养成了习惯,就不是一件小事了。”学习习惯是指学生在长期的学习过程中形成的一种学习上的自动倾向性,我们希望学生能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然而,我们会发现学生的身上存在很多不良的学习习惯。比如说:在课堂上东张西望、手里玩一切可以用来消磨时间的东西、不去思考和记忆、抄袭作业等;而在家里则暴露出更多,回家之后不及时完成作业,看书时磨磨蹭蹭,将时间浪费在上厕所、喝水、整理文具等事情上。这些不良的学习习惯具有极强的隐蔽性,有些家长认为这些是小毛病,不影响学生的学习而将它们忽略掉,但它们却使学生处于一种逃避学习的状态中。如不能及时改正会使学生成绩持续下降甚至失去学习的兴趣和信心,这些都不是我们愿意看到的结果。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培养良好的习惯。”在学校里老师较家长更加注重监督和改善学生学习习惯,不放过一丝一毫可以改正学生的机会。但是一旦学生脱离了老师回到家中,不良的学习习惯不断反复,好的学习习惯就不容易养成,甚至是学校养成的良好习惯在家长的纵容下功亏一篑,实在是一件憾事。
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最重要的是请家长和老师联合起来,共同努力去引导学生。老师和家长要经常引导学生分清哪些是好习惯,哪些是不良习惯,懂得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养成自主学习、自我评价、全神贯注、认真仔细的好习惯。由于习惯的养成要求有一贯性和连续性,所以当学生缺乏毅力的时候需要家长和老师的有效监督,并给学生创造良好的环境。
习惯是经过反复练习而形成的较为稳定的行为特征,人的习惯一旦养成,就会成为一种潜移默化的巨大的力量,就会不自觉地在这个轨道上运行,影响着我们一生的成功与幸福。如果学习是船,那么好的学习习惯便是能让它远航的帆。良好的习惯能让学生的学习之船在远航中绕过冰山和暗礁,顺利到达理想的彼岸!
习惯的力量范文6
关键词: 矫正 心理 行为 不良习惯 对策
一、完善考核评价机制,注重学生思想品德教育。
学校应进一步转变教育观念,改变以往片面追求升学率、忽视学生品德培养的错误做法,把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放在学校德育工作的首位。进一步健全教师教育教学工作考评机制,不单纯以教学业绩评价教师的工作成绩,鼓励教师加强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行。完善学生学业评价体系,变过去的“分数制”为考试与考核相结合的“综合考评机制”,适当增加学生德育量化得分在学业成绩中占的比重,教育引导学生先学会做人,再学做事,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地发展,使其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新型人才。
二、强化前途理想教育,培养正确人生价值观念。
理想是前进的灯塔,是前进道路上的动力源泉。学校应定期开展以理想抱负和责任教育为主题的班团队活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注重家庭成员的言传身教,充分开展亲子教育,让家长以良好的道德品行、高尚的道德情操潜移默化地引导孩子健康成长。学校应积极主动协调街道社区和其他单位的关系,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科技周活动、阳光体育活动和社会实践等活动,丰富学生的业余文化生活,锻炼其强健的体魄,陶冶其高尚的道德情操,减少学生不良行为习惯养成的机会。此外,家庭、学校、社会三者要密切配合,根据学生爱好、特长和潜能,引导学生确立正确的人生目标,并指导、帮助学生根据实际情况,克服重重困难,用辛勤的劳动实现人生价值。
三、注重行为常规训练,培养良好行为习惯。
好的行为习惯是一种无意识的日常行为规律,往往通过对某种行为的不断重复获得,因此养成好习惯需要不断重复良好的行为。小学生在学校生活的时间相对家庭较长,因此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重点在学校,学校可通过周会、班会、文娱体育活动、社会调查、小发明创造等的开展,在群体性活动中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共事、和谐相处的团结协作精神,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学校可通过讲事实、摆道理的方式,邀请成功人士现身说法或引导学生自我体验,进一步强化训练、反复强调,逐步促使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家庭、学校、社会每位成员都有教育学生的责任,要严格要求学生,对其身上存在的细小问题或毛病要坚决指出,并要求其尽快改正,不能置之不理,任其发展,真正杜绝不良行为习惯的滋生和蔓延。
四、严格规章制度约束,强化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
教育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必须制定必要的规章制度,严格约束学生的不良行为,使其在规定范围内按照正确的要求去做,逐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常言道:“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目前,青少年自觉性不高,说服教育在一定范围内是有限的,需要必要的纪律约束予以“惩戒”,要大力提倡积极行为,抑制不良行为。克服不良行为习惯不仅需要内部的意志力,还需要外部的强制力,鼓励学生向良好行为习惯方向努力,并提醒学生不要做违规违纪的事情。学校要根据具体实际制定学校德育工作纲要、学生一日常规、学生文明标准等规章制度,在日常学习、生活、工作中强硬执行,强化监督检查,真正实现以制度管人、以制度管事。在制度约束方面,要加强执行文化建设,经常检查,及时公布情况,奖优罚劣,形成风气。
五、做好榜样示范引导,矫正学生不良言行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