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系统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信息化系统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信息化系统

信息化系统范文1

关键词:信息化审计;审计人员;审计人才队伍建设

一、引言

随着计算机与互联网的迅速普及,人们对计算机的依赖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全社会各行各业信息化进程不断加快。在实现各部门信息化的同时,我国许多企业开始着手整合与集成其信息化应用系统,内部审计的对象也悄然向信息化进军。审计信息化的兴起与发展向审计人员发出了新的挑战。计算机审计工作的开展要求审计人员熟悉计算机和互联网相关操作;审计线索的改变要求审计人员装备计算机、网络技术和电子商务等知识;经营风险的变化与控制手段的多样性要求审计人员认识网络经营与网络财会的特点、风险及应有的安全控制。审计信息载体的转移为内部审计工作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2012年7月,审计署审计长刘家义在《全国审计工作座谈会》上提出,要深刻认识加快审计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努力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①。审计信息化建设是适应信息科技高速发展的必然选择,加快审计信息化建设是推动完善国家治理的内在要求,加快审计信息化建设时提升审计监督能力的重要途径。《审计署2008至2012年信息化发展规划》也表明,以探索创新信息化环境下的审计方式为核心,加大适应信息化需要的审计人才队伍建设力度,努力提高审计工作效率、质量和水平,为审计事业发展提供信息技术支持和保障②。我们可以看到,随着审计信息化建设工作的持续推进,如何构建优秀的审计人才队伍成为一个重要的课题。

二、审计信息化产生的动因

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网络已经成为获取和传递信息的主要途径,同时计算机也成为计算、分析、设计以及存储的主要工具,实施审计信息化已成为社会信息化的必然(郭城伟,2007)③。同时在审计准则与国际审计准则的逐步接轨以及国外会计师行业对我国审计市场的不断冲击的情况下,黄作明(2012)④提出传统的审计方法已经远远不能达到现代审计的要求。

在以风险为导向的现代审计模式下,审计业务内容依据内部控制测试与评估合理分配审计资源,逐步取代以制度为基础的采用抽样的随意性审计。基于风险控制的审计越来越离不开一个安全的、可靠的信息系统来应对其所服务对象所可能面对的各种风险,以保持在任何时间都可以快速地反映影响财务报表是真实性、公允性的直接或间接因素。从发展情况看,企业正在不断地扩大信息技术在其经营活动和会计领域中的应用范围。信息化时代,基于“风险模式”下的审计业务的有效进行,需要从根本解决传统审计工作方式难以满足企业评估风险、内控测试与评价信息化要求的难题。由此,审计的信息化产生是时展的必然产物。

三、审计信息化的发展历程

在国际上,审计信息化的发展经历了三个历程,分别是电子数据处理审计时代、信息系统审计时代和信息技术审计时代。

(一)审计电子数据化时代

20世纪60年代,计算机应用蔓延到了企业大多数部门,这些部门独立开发了简单的系统,用来提高部门事务处理的效率。在数据处理电算化的初期,企业会计信息处理实现了计算机化,但很少对数据处理系统进行审计,主要是对计算机打印出的资料进行传统的手工审计。人们称这种审计为电子数据处理审计。此时审计的内容主要是针对电子数据及其处理过程的审计,审计的对象不是信息系统,而是电子数据处理过程和结果及相关的控制。

(二)信息系统审计时代

20世纪70-80年代,随着计算机系统、网络和通讯技术的迅速发展,审计的对象和内容不再局限于对电子数据及其处理过程的审计,而是进一步扩大到计算机系统,审计必须要搜集并评价证据,以判断一个计算机系统是否有效地做到保护资产、维护数据完整、经济地使用资源和完成组织目标,这一阶段是信息系统审计。

(三)信息技术审计时代

20世纪90年代以来,网络技术和信息技术持续发展,企业开始注重外部信息的处理和利用效率,信息化审计发展到对整个信息系统的效率、可靠性、有效性和安全性的审查,更加强调对信息技术的审计以及在审计过程中充分运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企业外联网、企业资源计划、供应链管理以及客户关系管理为企业实现目标提供了有力保证。因此这一阶段是IT审计,即信息技术审计。

我国信息化审计从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发展,随着审计署颁布独立审计准则第20号《计算机信息系统环境下的审计》⑤,我国信息化审计得到了长足发展,从最初利用通用的电子表格、数据库等软件(如EXCEL、ACCESS等)对企业财务数据进行辅助审计,逐步发展到开发专用的审计软件(现场审计实施系统等),对财务数据和业务数据进行全面的数据审计。审计的信息化对审计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只有配备相应的人才素质,才能推进审计信息化的发展。

四、审计人员队伍的现状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会计电算化的普及,审计工作的覆盖面越来越广,由传统的财务收支审计变成全面的企业资源审计,由事后审计转向了事中事后审计结合。这使得监督职能的实现提升了一个大台阶,把审计信息化推进了一个新时代。然而,审计人才队伍的发展若跟不上计算机审计技术的发展,势必阻碍审计信息化的进程(胡雅萍,2005)⑥。对于这一点,笔者表示担忧。

信息化系统范文2

关键词:信息系统平台建设

中图分类号:TP39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416(2012)05-0254-01

21世纪最重要的发展战略之一是全面建成信息化社会。作为四川省信息化建设的领头羊,如何运用手上现有的经济、信息两大资源,应用现代信息为政府部门实现政务领域的信息化,最终建成“信息化的政府”,提升政府执政为民水平的现实需求。是我们现在迫切需要思考的问题,本文就以单位已经实施的信息化工程做一个简单的探讨。

1、项目建设

要做好一个项目,必须在其前期阶段考虑人才管理、硬件设施购置、系统开发维护、信息收集处理四方面的工作。

1.1 人才建设

系统开发:由本单位政务应用处承担,该处曾参与起草全省信息化发展战略规划和建设,有独立完成项目设计、开发与应用技术支持服务的经验。系统维护:由本单位系统运行处承担,该处日常工作是负责拟定网络平台规划、建设、运维;承担门户网站和系统平台运维;负责省发改委机房、电话线路管理、运维,有足够的能力承担该项目完成后的系统维护工作。系统应用:该项工作的主要内容就是应用设计出来的信息工作平台,对来源信息进行深加工,如去伪存真、去粗取精等。只有将这些原始信息进行适当处理后,才能使其增值,产生出可方便用户使用,可用以指导决策的有效信息。由于这些工作的繁琐复杂,不可能交由某一个部门完成,所以必须由几个部门来分工合作。如对现实热点问题的专题研究应交由信息研究部门完成;大量信息的提炼就须依靠资源部门完成。

1.2 硬件设施

硬件设施建设包括网络硬件如网络服务器、工作站、适配器、路由器、中继器、集线器、交换机等、每人配置办公用台式机。在硬件建设上要坚持高起点、高标准、高科技、防止低水平的重复投资原则。在硬件设施建设中, 要从长远发展的角度、结合系统的实际应用、现有设备、资金状况等多方面规划设计。

1.3 应用系统建设

应用系统的建设分为两部分,一是数据库的选择,二是工作平台的组成,工作平台将在下一部分阐述。

目前,数据库领域采用的数据库模型有关系模型、网状模型、层次模型和概念模型,其中应用最广泛的是关系模型。在系统数据里面分了三种类型的数据,其中最重要的数据,是项目数据库中关于项目报批、立项、审批的内容,其次是宏观数据库中关于经济指标的基础数据,再是面向公众的外网上关于各种信息的编辑整理内容。

数据库分为两个部分:(1)存储数据库:提供各种数据的存储。这里使用的是NAS(Network Attached Storage,网络附加存储,它不仅可以在不同操作系统平台下的文件共享应用而且设备的安装、调试、使用和管理非常简单,可以节省一定费用。(2)分析数据库:可以对数据进行在线统计、数据在线分析、随即查询等发掘信息数据价值的工作

1.4 数据收集处理

(1)信息收集:包括经济研究、经济动态、经济咨询等各类信息的采集、分析、整理。(2)分析统计:提供信息的统计、查询功能,可以进行相关数据分析。(3)专业服务:提供各市州上报信息的基础服务,包括界面配置、功能权限、邮件短信功能。

2、信息化管理平台

(1)平台支持的业务范围:系统功能实现了四个方面的业务管理:1)信息化投资数据管理:关于投资规划、项目立项、投资计划下达情况。2)信息化项目管理:立项资料、文档资料等;项目相关的招标信息以及相应的执行情况。3)信息数据采集管理:组织专门人员通过外网或政府内网采集、编辑信息。4)信息化财务管理:各部门分配资金以及合理化报销程序。

(2)平台建设的原则:信息化工作管理平台建设应遵循国家、行业的相关标准,、在管理、技术及实现等方面充分借鉴国内外先进技术和单位现有系统成熟经验,设计上充分利用现有工作流程和管理体系,最大限度地简化工作流程,提高工作效率。充分利用现有软、硬件资源,不做重复或分散投资,与现有或将来的信息系统有机集成,方便系统对接和数据共享,实现业务的动态管理。

3、管理平台的主要功能

(1)综合网站:网站综合包括机构介绍、各部门工作动态、经济动态、经济研究、经济咨询、电子刊物、内部邮件入口。

(2)财务管理:通过内网,有效管理各部门财务状况,便于安排资金,控制经费的使用流向,报账流程也在该系统上一并完成。

(3)项目管理:项目管理是对整个项目生命周期的监控及管理。包括:项目立项信息、项目任务进展、项目周报简报、项目培训情况、项目一览。

(4)资源共享:资源共享里提供宏观经济数据库以及企业数据查询统计系统:宏观经济数据库涵盖工业、投资、就业、物价、规划、交通等涉及二十个关乎国民经济的数据库。内容还包括各项规划、工作法规,为内部人员工作需求提供便捷查询服务;企业数据查询统计系统是信息协会根据入会企业需要,在一定范围内公开企业信息,提供资源共享服务。

4、信息化工作管理平台应用效果总结

在以互联网为背景的支撑下,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辅以统一规范的管理,建立了一个实用、方便、及时的信息网络服务体系,经过一段时间的运行,实现了单位与各级职能部门、大中型企业等用户的全方位联网,满足各个层次用户对信息产品的需求。

信息化系统范文3

摘要:认为当前亟需泛在信息制造技术,使生产制造过程在广度上实现互联互通,在深度上实现信息空间和物理空间的融合。为此,提出了一种泛在信息化智能制造系统及相关技术群,实现制造资源的网络化互联,信息资源的语义化表达和制造服务的自组织运行。此外,还指出如何实现多种数据流的混合传输,如何实现异构信息的集成与互操作,以及如何面向复杂时空关系建立抽象模型,是需要解决的挑战性问题。

关键词: 智能制造;网络化制造;工业控制网络;信息物理融合系统;服务化

Abstract: In this paper, we consider that ubiquitous information manufacturing technology is needed to realize interconnection in the extent, and achieve integration of cyber space and physical space in the depth. Therefore, a ubiquitously information-based smart manufacturing system and its related enabling technologies are proposed. In this way, manufacturing resources are networked, information resources are semantically described and manufacturing services are self-organized. More challenge problems are also pointed out, such as how to transport mixed data flow, how to integrate and interoperate heterogeneous information, and how to build the abstract model facing the complex space-time relationship.

Key words: smart manufacturing; networked manufacturing; industrial control network; cyber-physical systems; service oriented

制造I经历多年发展,企业内部业务分工日趋明确,总体上可以划分为两大领域,即纵向生产管理控制和横向产品生命周期管理。根据ANSI/ISA 65[1]和IEC 62264-3[2]的定义,纵向生产管理控制可以概括为3个层次:经营决策、计划调度和生产控制;横向产品生命周期涉及4个领域:产品设计、工程实施、生产运行和产品服务。随着自动化、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发展,上述不同领域和层次逐渐形成了相应的计算机系统和网络,其中计算机系统包括企业资源计划系统(ERP)、制造执行系统(MES)、数据采集与监测控制系统(SCADA)、分布式控制系统(DCS),以及包括计算机辅助设计(CAD)、计算机辅助制造(CAM)、计算机辅助工程(CAE)在内的计算机辅助系统(CAX);网络包括互联现场设备、控制器、传感器的现场总线、工业以太网、工业无线网络,以及企业管理所需的以太网和互联网等[3]。

然而,种类繁多的系统和网络造成了以下两方面问题:

(1)在广度上,部分网络虽然实现了少数系统的互联互通,但是企业内部仍然存在大量信息孤岛,受时间、空间的限制,人与人、系统与系统、人与系统之间还无法建立起广泛的互联,信息无法在企业内部高效地流转;

(2)在深度上,数字化制造的发展,虽然初步形成了信息空间的概念,但是信息空间还未能实现与物理制造空间的深度融合,无法根据物理空间的需求,主动提供数据、应用和服务。

综上所述,当前制造业企业亟需广泛、深度互联的基础,纵向上打破系统之间的壁垒,横向上打通信息与物理的隔阂,实现跨层次、跨领域的业务集成,提高制造业企业的运行效率和敏捷性。

与此同时,随着芯片制造、无线宽带、射频识别、信息传感及网络业务等信息通信技术(ICT)的发展,信息网络已更加全面、深入地融合人与人、人与物,乃至物与物之间的现实物理空间与抽象信息空间,并向无所不在的泛在网络方向演进[4]。

根据国际电信联盟的定义,泛在网络是指在预订服务的情况下,个人和/或设备无论何时、何地、何种方式以最少的技术限制接入到服务和通信的能力[5]。泛在网络可以将信息空间与物理空间深度融合,其服务能够以无所不在、无所不包、无所不能的方式,实现在任意时间、地点,任意的人、物都能顺畅地通信,获得个性化的信息服务。

显然,泛在网络的相关理念、技术和方法有助于解决制造业当前面临的问题。正是在这种背景下,有学者提出了泛在信息制造技术的概念:泛在信息制造技术是以泛在网络为基础,以泛在感知为核心,以泛在服务为目的,并以泛在智能拓展和提升为目标的综合性、一体化的信息处理技术[6]。

泛在信息制造技术为解决制造业当前面临的问题提供了全新的思路和手段:将物理制造空间中跨层次、跨领域的物理制造资源映射到信息空间,从广度上打破信息壁垒,实现人、制造设备、生产过程的泛在互联互通;在深度上实现制造信息空间与物理空间的深度融合,按需提供主动的智能制造服务。因此,泛在信息制造技术的提出符合当前技术发展趋势和产业需求。

1 泛在信息化智能制造

系统的架构

根据泛在信息制造技术的内涵,基于该技术的泛在信息化智能制造系统应当要满足以下3方面的功能需求。

(1)制造实体网络化:分布式物理资源接入、数据感知和信息传输,要求系统具备网络化能力;

(2)信息资源模型化、语义化:多尺度、异构虚拟资源的统一组织,要求虚拟资源的形式是模型化的,并且具备丰富的语义;

(3)制造能力服务化:支持多种应用业务协作式运行,需要系统为不同的业务提供核心服务。

为此提出了如图1所示的泛在信息化智能制造系统的4层架构,包括:泛在化感知层、全互联制造网络层、语义化信息集成层和服务化制造应用层。

首先,网络化是泛在信息化制造系统的本质特征。针对制造系统网络化的特殊需求提出了两层的网络架构,其中泛在化感知层实现与生产过程密切相关的现场物理资源泛在接入、感知,在此之上全互联制造网络层使现场级传感网、控制网与企业级管理网、互联网实现扁平化、对等化互联。

其次,模型化是信息空间的虚拟信息资源统一组织的必要形式,语义化是异构模型能够跨层次、跨领域集成的核心。一方面,模型化是信息资源集中组织的有效手段;另一方面,语义化是模型能够进行跨层次、跨领域异构集成的核心。针对这种需求提出了语义化信息集成层,基于模型化和语义化手段,实现跨层次、跨领域虚拟信息资源的统一组织、集成和管理。

最后,服栈是制造物理空间与虚拟信息空间实现集成的技术手段。制造服务聚集在信息空间根据具体业务特点,按需进行组合,实现制造应用的动态自组织。因此,针对系统服务化的需求提出了服务化制造应用层,为具体的制造应用业务运行提供核心服务。

2 泛在信息化智能制造

系统的支撑技术群

图1所示的泛在信息化智能制造系统的架构需要相应技术群才能支撑其系统特征。本节分别总结了各层相应的技术群。

2.1 面向泛在化感知的无线传感网

技术群

面向泛在化感知的无线传感网技术群是指实现工业现场传感器、控制器、生产设备接入、感知和控制的一系列无线传感技术[7]。作为泛在信息化制造系统中虚拟信息空间与物理制造空间的接口,该技术群一方面从物理制造空间获取数据并映射入信息空间;另一方面接收信息空间的指令,完成对物理制造过程的控制。如图2所示,该技术群具体包括两方面:物理资源接入技术[8]和物理过程感知技术[9]。在资源接入方面,包括面向多种协议的物理资源即插即用技术,即根据协议类型、设备类别、生产流程等信息动态适配多种网络协议,为资源构建逻辑链路,满足其通信关系。在感知方面的主要支撑技术包括智能传感器技术[10]和以无线射频识别(RFID)为代表的智能识别技术[11]等。

在无线传感网技术的支撑下,工业现场的信息泛在化感知和设备可移动运行促进信息流转,提升系统运行效率和信息―物融合深度。此外,无线传感网模块化、可重构、即插即用等特点,能够最大限度满足底层系统对可组合性的需求,实现协作运行。

2.2 面向全互联制造网络的组网与

传输技术群

面向全互联制造网络的组网与传输技术群是指实现工厂全覆盖,管理和控制业务混流传输,并提供安全可靠保障的一系列组网与传输技术。作为泛在信息化制造系统中完成网络化互联的核心,该技术群基于互联网的传输控制协议(TCP)/互联网协议(IP)架构实现对工厂管理网络、控制网络、传感网络进行全面互联,并与互联网集成,实现无缝信息传输。如图3所示,该技术群的组成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当前现场传感网、设备网采用的专用传输协议的IP化设计[12],具体包括针对嵌入式设备的IP 协议裁剪技术、针对嵌入式设备的低开销IP 协议实现技术、面向完整和裁剪后IP 的多协议适配和转换技术和轻量级IP 设备的管理与维护技术;二是信息流混合传输服务质量(QoS)保障技术[13],具体包括面向扁平网络的实时流交换传输技术、面向异构网络的资源动态认知与管理技术和面向混合业务流的流量控制技术。

上述技术群通过IP化手段,实现网络扁平化,同时提供混合传输保障机制,实现了不同业务的按需服务。

2.3 面向时空动态制造信息资源的

语义化集成技术群

面向时空动态制造信息资源的语义化集成技术群是指实现制造业中跨层次、跨领域的海量、异构信息资源语义化描述、存储、集成、组织与管理的一系列技术群[14]。如图4所示,该技术群主要包括3个方面。首先,底层网络中信息资源如原始数据等,其质量不高,存在大量错误、不完整或多余的原始数据。因此,需要采用数据清洗技术、过滤技术、压缩技术和消冗技术等,处理质量较差的原始信息资源,保证其正确性[15]。其次,泛在信息化制造系统中大量跨层次、跨领域信息资源不具备统一的格式。因此,采用数据建模等语法转换技术对多种语法格式的信息资源进行规范化处理,保证信息的语法一致性[16]。最后,异构信息资源只有具备统一的语义,才能实现语义级互操作性,直接被跨层次、跨领域的应用业务访问和使用[17]。因此,采用语义转换技术,对模型化后的信息资源进行语义标注,构建统一的语义模型。

在上述技术群支撑下,跨层次、跨领域的虚拟信息资源实现了模型化、语义化组织与管理,在统一层面上根据上层应用业务的特点,为其提供所需的信息资源。

2.4 面向制造业务的服务化技术群

面向制造业务的服务化技术群是指一系列实现物理/虚拟资源服务化封装、注册、查询、组合、部署与管理的技术,以模块化、服务化的模式,完成制造应用的动态自组织[18]。如图5所示,该技术群主要分为3类:一是服务的封装和注册技术,是指采用服务化和虚拟化手段,将各种资源进行服务化封装,并在服务库中完成注册[19];二是服务的查询与组合技术,是指根据应用业务的需求,在服务库中查找合适的服务,并根据规则进行组合[20];三是服务的部署与管理技术,是指将服务部署到具体的软硬件资源上,并根据具体的业务要求对服务的执行过程进行监测、控制与调度,满足共享资源上不同业务的运行要求。服务化首先将软、硬件资源抽象为简单的计算、存储、传输等基本服务,在此基础上,根据服务的组合规则,将基本服务组合为复杂的诸如加工、控制、监测、诊断、设计等服务,并且在面向具体业务实例化之后,可以满足不同业务的应用需求。

正是在服务化的这种特性支撑下,系统能够以开放的、可扩展的方式集成多种服务。并且能够随着业务的需求变化动态组织相应的服务,使得系统功能具备可演进性。

3 实现泛在信息化制造

面临的技术挑战

3.1 异构动态网络环境下,多流混合

传输的路径规划与流量控制

泛在信息化制造系统的全互联网络基于IP将传感网、控制网、管理网互联构成扁平化的异构传输网络,实现控制、管理和知识流的混合传输,但控制流传输需要保障实时性、可靠性,管理流和知识流传输需要保障吞吐量和带宽利用率,管理人员的移动性使得网络拓扑和知识流的传播具有很强的动态性。

综上所述,针对控制、管理和知识流不同的应用需求和负载特征,同时考虑工业物理网异构和拓扑结构的动态变化,构建针对时延、可靠性、能耗、带宽利用率等混合关键性指标的网络资源调度策略和控制方法,是泛在信息化制造所面临的技术挑战之一。

3.2 工业多维、异构信息资源的集成

与互操作

泛在信息化制造需要构建跨域、跨层的统一信息资源组织与管理体系,但设计域,实施域,运行域,维护域涉及多维异构的信息资源。一方面信息格式不同,既有结构化的生产数据、控制指令、设计模型等,也有非结构化的声音、图像、文本等信息;另一方面是信息的含义不同,各领域涵盖了多个学科,包括物理、化学等工艺知识,热学、力学等结构知识和电子、电气等自动化知识。因此,如何构建可集成、互操作的统一信息模型是泛在信息化制造面临的又一技术挑战。

3.3 面向制造物理空间复杂时空

关系的抽象与建模

泛在信息化制造系统的关键是信息空间能够准确对物理空间进行抽象与建模,以实现信息与物理的深度融合。制造物理空间生产过程具有明确的时间和空间特性,并且时空特性耦合性强,如描述流程工业复杂的物理、化学反应过程,通常采用动态偏微分方程来构建相关的机理模型。而传统意义上,信息空间的建模和抽象过程多面向离散事件以及解耦的多变量关系,显然无法实现对制造物理空间连续物理过程的抽象和建模。因此,面χ圃煳锢砜占涓丛拥氖笨展叵担信息空间如何进行描述、抽象和建模,是泛在信息化制造面临的一大技术挑战。

4 结束语

当前,在中国相继推出“工业化信息化两化融合”“互联网+”行动计划、“中国制造2025”等一系列顶层设计方案的大背景下,无论是代表传统力量的制造业,还是代表新兴力量的互联网界,都在积极探索中国制造的创新模式,如何寻找到符合中国特色的智能制造模式成为共同关注的焦点。泛在信息化制造正是在制造业内部需求拉动,外部ICT使能技术推动的基础上,提出的一种符合当前技术、政策发展趋势的智能制造创新模式,因此开展泛在信息化制造相关理论研究、技术攻关、工程研发与应用推广等方面的工作,有利于国家宏观政策的落实,能够切实推动中国制造业转型和自主创新等。

参考文献

[1] International Society of Automation. Enterprise Control Systems ANSI/ISA 65[S]. New York: International Society of Automation, 2010:3

[2] International Electrotechnical Commission. Enterprise-control System Integration-Part 3: Activity models of operations management IEC 62264[S]. Geneva: International Electrotechnical Commission, 2013:4

[3] SAUTER T. The Three Generations of Field-Level Networks―Evolution and Compatibility Issues[J]. IEEE Transactions on Industrial Electronics, 2010, 57(11): 3585-3595. DOI: 10.1109/TIE.2010.2062473

[4] 张平, 苗杰, 胡铮, 等. 泛在网络研究综述[J]. 北京邮电大学学报, 2010, 33(5): 1-5. DOI: 10.3969/j.issn.1007-5321.2010.05.001

[5] International Telecommunication Union. Overview of Ubiquitous Networking and of Its Support in NGN ITU-T Y.2002 (10/2009)[S]. Geneva: International Telecommunication Union, 2009:10

[6] WANG T R. Advanced Manufacturing Technology in China: a Roadmap to 2050 [M]. Beijing: Science Press, 2010

[7] GUNGOR V C, HANCKE G P. Industrial Wireless Sensor Networks: Challenges, Design Principles, and Technical Approaches[J]. IEEE Transaction on Industrial Electronics, 2009, 46(10): 4258-4265. DOI: 10.1109/TIE.2009.2015754

[8] DEMIRKOL I, ERSOY C, ALAGOZ F. MAC Protocols for Wireless Sensor Networks: a Survey[J]. IEEE Communications Magazine, 2006, 44(4): 115-121. DOI: 10.1109/MCOM.2006.1632658

[9] STANKOVIC J A, ABDELZAHER T F, CHEN Y L, et al. Real-Time Communication and Coordination in Embedded Sensor Networks[J]. Proceedings of the IEEE, 2003, 91(7): 1002-1022. DOI: 10.1109/JPROC.2003.814620

[10] CHI Q P, YAN H R, ZHANG C, et al. A Reconfigurable Smart Sensor Interface for Industrial WSN in IoT Environment[J]. IEEE Transactions on Industrial Informatics, 2014, 10(2): 1417-1425. DOI: 10.1109/TII.2014.2306798

[11] GADH R, ROUSSOS G, MICHEAL K, et al. RFID―A Unique Radio Innovation for the 21st Century[J]. Proceedings of the IEEE, 2010, 98(9): 1546-1549. DOI: 10.1109/JPROC.2010.2053871

[12] XIAO Y, CUI X Y, LI H, et al. A Protocol Simplifying Mechanism for a WSN Module[C]//Proceedings of 2010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Electronics and Information Engineering (ICEIE). USA: IEEE, 2010: 474-477. DOI: 10.1109/ICEIE.2010.5559820

[13] SUN W, YUAN X J, WANG J P, et al. Quality of Service Networking for Smart Grid Distribution Monitoring [C]//2010 1st 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Smart Grid Communications (SmartGridComm). USA: IEEE, 2010: 373-378. DOI: 10.1109/SMARTGRID.2010.5622072

[14] WILLIAMS J W, AGGOUR K S, INTERRANTE J, et al. Bridging High Velocity and High Volume Industrial Big Data Through Distributed In-memory Storage & Analytics[C] //2014 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Big Data. USA: IEEE, 2014: 932-941. DOI: 10.1109/BigData.2014.7004325

[15] WANG K, SHAO Y, SHU L, et al. Mobile Big Data Fault-tolerant Processing For e-health Networks[J]. IEEE Network, 2016, 30(1): 36-42. DOI: 10.1109/MNET.2016.7389829

[16] O'SULLIVAN P, THOMPSON G, CLIFFORD A. Applying Data Models to Big Data Architectures[J]. IBM Journal of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2014, 58(5/6): 1-11. DOI: 10.1147/JRD.2014.2352474

[17] NACHABE L, GIROD-GENET M, HASSAN B E. Unified Data Model for Wireless Sensor Network[J]. IEEE Sensors Journal, 2015, 15(7): 3657-3667. DOI: 10.1109/JSEN.2015.2393951

[18] KARNOUSKPS S, COLOMBO A W, JAMMES F, et al. Towards an Architecture for Service-oriented Process Monitoring and Control[C] //Proceedings of the 36th Annual Conference of the IEEE Industrial Electronics Society. USA: IEEE, 2010:1385-1391. DOI: 10.1109/IECON.2010.5675482

信息化系统范文4

我国电力企业营销信息管理系统存在着一定的风险,具体包括技术风险:电力营销信息管理系统在设计上存在不足,导致系统的不稳定和较多的安全漏洞,如果电脑黑客或者是不法用户侵入到信息管理系统中,在进行电费的统计时很可能出现重复或者遗漏的现象,给电力营销工作带来不便和混乱;操作风险:这部分主要指系统的维护者或者操作人员不小心的错误操作所带来的风险;违规操作风险:跟操作风险有区别,是指系统维护人员或者操作人员利用职务之便,采用一些隐蔽性的技术手段,刻意的对一些数据进行修改所造成的风险。

2电力营销信息化系统的设计与完善

2.1加强供电网络数据库的设计

电力营销信息化系统是一个以数据处理为主的管理系统,系统的运行依靠数据库,对数据库的设计就显得尤为的重要,数据库的设计分为需求分析阶段、概念结构设计阶段、逻辑结构设计阶段和物理数据库的设计。进行数据库需求分析是为了给出应用领域中的数据项、数据项的关系和数据操作任务的详细定义;概念结构设计要能反映现实世界,能满足用户对于数据的处理要求,易于被理解,能向关系、网状或层次等各种数据转换模型;逻辑结构设计是将设计的框架和实际选用的DBMS支持的数据模型相结合。

2.2电力营销信息化系统的构建

ORACLERAC并行集群,Oracle集群实质上就是使多个服务器访问同一个Oracle数据库,这样一方面可以避免一个服务器数据库不能访问,同时也可以进行并行运算和负载均衡,一个Oracle集群由多台服务器组成,每台服务器都有自己的OracleRAC服务,可以用于数据库的集群访问;RAC集群,无论各节点间的心跳信息传递,应用对数据库的访问等都对网络传输速度以及稳定性有较高要求,由于主机的网络通讯部分考虑也比较复杂,考虑对每一个节点的服务器网卡都使用绑定的技术两两进行绑定,这样可以保证网络的顺畅;存储,磁盘阵列方面采用的是RAID1+0模式划分,综合使用条带化技术和镜像技术,条带化技术把连续数据分割成数据库,分布存储到各硬盘上以加快速度,镜像技术把数据的镜像都存储在其他磁盘上加强冗余;系统测试,数据表查询过程中中断几秒钟,然后继续查询,查询完毕后显示的记录数目与表中数据的实际数目一致;维护,信息技术与电力市场的共同推动,产生了集电网运行和电力营销于一体的信息化管理系统,这个系统不仅能采用技术成熟的、投资较小的企业内联网,以后还会随着技术的发展进一步的发展。

2.3信息化的营销系统要能分析各种营销数据

营销系统的数据来源于营销、客服和财务等各个系统,要建立起公司的专属数据库,可以进行数据的统计和挖掘工作,不断提高营销系统的数据处理能力和信息的交换能力,在这些基础上还应该实现对各级电网企业的营销能力和策略的评估和决策,不断完善电力营销系统的智能数据分析,在对系统进行开发和设计过程中要注意系统的安全问题以及系统的可靠性,保证电力营销系统可以良好的运行。

3问题与展望

信息化系统范文5

1电力营销信息化的意义

建立信息化电力营销系统能够改善传统人工抄表的缺点,促进电力营销业务快速发展。通过先进的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建立电力营销信息化平台,能够实现自动化抄核收,大大提升电力营销效率。另外,建立信息化营销系统,能够确保信息处理的准确性和设置统一收费标准,能够有效避免多收、漏收现象,确保用户与系统的良好关系。电力企业也能从采集、分析数据中了解到市场需求,通过优化电力资源配置方式来保障电力系统运行安全性,为人们提供安全、稳定供电。

2电力营销系统现状分析

2.1用电市场需要不断开拓

随着不可再生能源消耗严重,国家提出要建设环保性社会,电力属于可再生能源,环保性社会给其带来新的发展机遇。但机遇与挑战是共存的,在迎来发展机遇的同时也面领着挑战,最大的挑战就是更多新能源出现,特别是天然气和太阳能。因此,供电企业必须要不断开拓用电市场,提升电力产品的核心竞争力,这样才能满足消费者对能源消耗需求。但是,很多电力企业对市场变化不够敏感,导致电力能源消耗无法满足消费者需求。

2.2电力营销系统风险评估不足

风险评估是每个企业都需要重视的问题。但从现实经营情况来看,很多电力企业在电力营销风险评估方面重视不足,缺乏对营销系统建设、营销技术、电力设备等方面的风险意识。具体表现为一些电力企业的营销管理系统存在漏洞,这会给不法分子带来可乘之机,如果不法分子恶意入侵营销系统并篡改用户数据,就会导致数据信息不真实或不完整现象。另外,系统操作管理人员的不规范操作也为给营销系统带来风险,常见的有用户信息输入错误、操作不当等。

2.3系统管理人员综合素质不强

目前,我国很多电力企业的营销人员还存在很多不足,主要表现在文化程度、业务能力和知识文化方面。主要表现为文化程度偏低、年龄结构偏大、对新设备了解不足等方面,这就会抑制到电力营销信息化发展。另外,由于电力系统管理制度问题,导致同一岗位的营销人员待遇有所区别,这就会导致一些员工心理不平衡,容易出现消极工作或态度不认真现象,在一定程度上会抑制电力系统营销工作发展。

2.4电网建设不够完善

从现阶段来看,我国电网建设规模和分布还没有满足社会的发展需求,主要表现在主干电网性能弱、电网设备老化严重、偏远地区覆盖面积小等方面。这样的情况会导致我国电网有电却无法及时输送的后果。虽然我国已经在电网建设方面投入大量资金,但电网系统还有很大改善空间,需要供电企业、国家、社会不断将其完善,这样才能建设出符合社会发展速度的优质电网。

3信息化电力营销系统的设计原则

建立信息化电力营销系统需要满足四个原则,即:开放性、灵活性、先进性、安全性等原则。第一,开放性原则。在进行信息化营销系统设计时,需要结合电力企业资源战略发展目标及相关资源进行开发,并要将各个系统有效连接起来,实现供电企业统一规划目标。第二,灵活性原则。由于市场需求不断变化,建立灵活性业务处理方式才能满足不同时期的工作需要,这样才能保证供电公司能够在形式变化莫测的市场中保持良好发展趋势。第三,先进性原则。科技处于在发展,就如过去电力营销采用的是人工抄表方式,但随着信息化时代到来,建设信息化营销系统成为新的发展目标,因此,在进行信息化营销系统设计时,需要最大程度上利用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确保在进行模块开发时具有不同专业接口,以便后前进行改进、升级。第四,安全性原则。随着大数据时代到来,信息安全成为新的研究课题,为了确保营销系统的安全性,在设计时需要设置好各项校验方式,并设置相关的用户权限,这样才能保证整个系统的安全性,避免数据访问出现问题。

4电力营销信息化系统建设的实现

4.1信息化电力营销系统设计

在网络结构方面,可以采用客户/服务器模式,然后采用windows2007以上版本作为运行系统,使用ORACLE8I建立数据库系统。在数据通道方面,可以采用宽带网络或是无线网络技术,无线网络技术可以采用最先进的版本,目前可以采用5G作为它的数据通道,通过宽带网络或无线网络,能够实现电力企业与多个供电所连接。数据库是信息化系统的重要组成部门,将会将收集起来的数据进集中管理,能够确保系统数据的一致性。在系统需要升级时,相关操作人员可以通过将文件写入对应数据表的方式来更新程序。在信息化电力营销系统中,抄表核算、费用缴纳、业扩变更、账单查询、营业管理、统计等是其重要业务部分,在进行设计时需要设计好能够满足其需求的相关模块。

4.2集中信息采集平台

集中信息采集平台能够将各种信息有效集合起来,从而能够满足不同的业务需求。因此,在系统建设过程中需要采用动态建模技术,通过模块化处理方式来增强信息平台的有效性。另外,可扩展性也是其信息化系统的关键技术,只有满足系统的可扩展性,才能实现不同接口件数据与信息之间的交流,为信息化系统改进、升级提供保障。

4.3更换相关智能电力设备

在建立信息化电力营销系统中,智能电力设备也是其中关键一环,如果电表无法及时将相关数据传输到营销管理中心,那么也会影响到电能数据统计的准确性与可靠性。因此,将传统电能表升级为智能电能表,能够实现实时监测电能数据的目标,且智能电表还具有双显示、计量准确、性能可靠、功能完全、操作简单等特点,使用智能电能表能够有效降低电力服务人员的维护工作量,提升电力营销工作效率。

4.4全面升级电力营销系统

信息化电力营销系统可以与其他系统部门共同联动,对数据进行更加高级的分析,全面提升电力企业服务质量。具体来说,建立信息化营销系统就是将客服、财务、调度等方面有效结合,通过以数据中心为基础实现对各类信息进行有效整合的目标,再通过各方面专业的分析技术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有效提升营销系统数据处理效率及可靠性,从而能够保证电力营销系统稳定运行。

信息化系统范文6

随着企业IT系统的不断完善与成熟,企业IT建设开始由大规模设备投放阶段向运维服务阶段过渡,人们日益认识了到了高效、规范的运维才是企业信息化的基本保障,科学严谨的IT管理理论也被越来越多的企业所重视。CMDB存储与管理企业IT架构中设备的各种配置信息,它与所有服务支持和服务交付流程都紧密相联,支持这些流程的运转、发挥配置信息的价值。本文根据运维工作经验,开展基于CMDB的信息化系统运维自动化探索研究,打造一个高效、高服务质量、低成本的能适用其他通用产品的运维体系。

【关键词】信息技术 CMDB 运维 可视化

1 信息系统运维现状分析

在实际的项目中,CMDB常常被认为是构建其它运维流程的基础而优先考虑,运维的成败与是否成功建立CMDB有非常大的关系。

70%~80%的IT相关问题与环境的变更有着直接的关系。实施变更管理的难点和重点并不是工具,而是流程。即通过一个自动化的、可重复的流程管理变更,使得当变更发生的时候,有一个标准化的流程去执行,能够预测到这个变更对整个系统管理产生的影响,并对这些影响进行评估和控制。而变更管理流程自动化的实现关键就是CMDB。

作为IT管理的核心,CMDB不仅是各大管理软件厂商关注的重点,也逐渐成为系统管理项目实施的热点。在很多的案例中,由于忽视了CMDB的因素,ITIL的深入应用受到了极大的挑战。同时,由于CMDB是IT管理信息的集中,在法规的遵从性实施和管理上,CMDB也是一个重要的工具和手段。

2 信息系统运维常见问题

2.1 配置规范不够统一

在实际工作中往往存在应用系统的CMDB配置缺少统一规划,各模块的配置文件有着不同的风格,大大增加维护人员学习的成本及维护本身的工作量,同时也给实施部署带来了极大的不便。

多数系统除了基础系统的配置文件遵守统一规范以外,应用系统的配置文件在存储路径,文件格式,加载方式,配置Reload方面都各不一致。需要统一应用系统配置文件规范和日志规范。

2.2 运维数据自动化程度不够

多数系统的数据提取方式落后,依靠人工后台统计。需利用统一自动化工具代替人工统计的方式,将日常的数据信息进行统一管理,后台进行计算及前面数据的展现,拥有这样一套具备数据管理分析的平台,将可直接快速地提供系统日常运行中的重要数据指标和服务质量。

2.3 运维自动化程度低

尽管IT运维管理的技术在不断进步,目前许多企业的更新管理绝大多数工作都是手工操作的。即使一个简单的系统变更或更新往往都需要运维人员逐一登录每台设备进行手工变更,占用了大量的运维资源。因此,实现运维工作的自动化对企业来说已迫在眉睫。

3 信息化系统运维自动化探索

3.1 运维自动化总体规划

如图1所示,基于CMDB的信息化系统运维自动化体系可分为4个方面:CMDB管理 C 运维参数分析 C 关联模型建立 C 运维自动化。CMDB管理,通过全量收集和梳理系统配置参数,按系统架构分层搜罗系统配置参数,按业务影响程度分级管理配置参数;运维参数分析,采集、存储和分析服务数据流经过的一切节点产生的数据,供不同的运维场景使用通过底层提取所有的运维参数;关联模型建立,将运维数据与配置数据进行关联分析,通过不断反馈修正,建立运维数据与CMDB关联模型;运维自动化,通过关联模型的调用,实现运维自动化操作。

3.2 CMDB管控

配置参数是系统的细胞,每一个配置项的管理不当都可能导致系统的亚健康,而配置项上至业务层,下至平台层,暂无系统能针对配置参数进行合理分类和分级管理,导致参数维护管理难度大。配置参数种类繁多,数量巨大,人工管理的方式基本无法满足生产需求,缺乏系统参数的直观呈现及搜索手段,运维效率低下。需要分维度对CMDB进行智能管控。

3.3 运维参数分析

系统在线上服务运行时,服务数据流经过的一切节点产生的数据需要采集、存储和分析起来,供不同的运维场景使用。比如说自动化调度,可以根据业务涉及的基础节点资源使用情况,制定对应的自动化调度策略;可以在数据中直接进行故障定位;可以在数据中做安全分析。

3.4 运维关联模型

\维管理中的各种运维流程需要和配置项管理建立关联关系,如故障处理需要从配置管理数据库中查询配置项的属性和配置项间的关联关系来定位故障和帮助快速的恢复。问题管理可以根据配置管理数据库(CMDB)中的信息来分析事件和问题,通过将基础设施的实际配置信息与配置管理数据库(CMDB)中经过批准的配置信息进行核实,来找出配置信息的不一致之处和基础设施存在的缺陷。

因此需要根据现有的运维数据,建议一套运维关联模型,以指导运维工作的开展。

3.5 运维自动化

通过运维关联模型与自动化运维平台的关联,实现预测故障、在故障发生前能够报警、自动优化系统问题,实现运维自动化。

4 总结

运维体系的设计重点围绕如何提高信息化系统的服务水平、管理水平和运营决策水平,打造一个高效、高服务质量、低成本的能适用其他通用产品的运维体系。通过基于CMDB的信息化系统运维自动化探索,构建可实施、可监控、可持续改进的、闭环的运维服务全生命周期管理的运维体系。

作者简介

邹伟政(1988-),男,广东省茂名市人。硕士学位。现供职于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广东有限公司,从事系统运营支撑管理等工作。研究方向为信息化系统架构研究及信息系统运维自动化体系探索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