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七年级历史试卷分析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七年级历史试卷分析范文1
人教版7年级历史上试卷第20课北方民族大融合
一、选择题:
1、北魏统一黄河流域是在( )
A、3世纪B、4世纪C、5世纪D、6世纪
2、北魏最初的都城是( )
A、长安B、洛阳C、项城D、平城
3、建立北魏的少数民族是( )
A、鲜卑B、匈奴C、羯D、氐
4、北朝最后一个王朝是( )
A、北齐B、北周C、东魏D、氐
5、孝文帝将鲜卑族姓氏改为汉姓,把姓独孤改为姓( )
A、贺 B、元 C、刘 D、穆斯林
6、北魏孝文帝改革措施中,最能促进民族融合的是( )
A、政府把土地分配给农民 B、迁都洛阳
C、官吏按季度领取俸禄 D、说汉语,穿汉服,与汉族通婚等
7、下列曾经统一黄河流域的朝代是( )
(1)曹魏(2)南朝(3)西晋(4)北魏(5)北朝
A、(1)(2)(5)B、(2)(4)(5)C、(1)(3)(4)D、(2)(3)(4)
8、起源于北方游牧民族的裤褶服,逐步成为黄河流域南北各族流行的服装,这个历史现象反映出南北( )
A、生产技术相互影响 B、生活习俗相互影响
C、生活、饮食习惯相互影响 D、民族融合成为趋势
9、以下哪件事加速了北方封建化的进程( )
A、北魏统一黄河流域 B、北魏迁都洛阳
C、北魏孝文帝改革 D、北魏与汉族通婚
10、下列不是北魏孝文帝迁都原因的是( )
A、平城气候干旱,出产的粮食不能满足都城众多人口的需要
B、孝文帝羡慕洛阳的繁华
C、迁都洛阳有利于鲜卑政权学习和接受汉族先进的文化
D、迁都洛阳有利于北魏对中原广大地区的统治
二、填空题:
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的改革措施
(1) 朝廷中必须使用_____语,禁用_____语;
(2) 官员及家属必须戴_____服饰.
(3) 改鲜卑贵族姓氏为_____姓氏,拓跋改姓_______.
(4) 鼓励鲜卑贵族与汉族贵族_______.
(5) 采用汉族的_______、________;
(6) 学习汉族的礼法,尊崇_______,以_______治国.
三、材料分析题:
魏主下诏,以为“北人谓土为拓,后为跋。魏之先出于黄帝,以土德王,故为拓跋氏。夫土者,黄中之色,为物之元也,宜改姓元氏”。
——《资治通鉴》
请回答:
(1) 魏主指谁?
(2) 本诏提出了什么改革?是以什么为依据的?
(3) 改姓前后他的名字有什么变化?
人教版7年级历史上册试卷第20课北方民族大融合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序号 1 2 3 4 5
答案 C D A B C
序号 6 7 8 9 10
答案 B C B B B
二、填空题:
(1)汉语 鲜卑语 (2)汉族 (3)汉族 元 (4)联姻 (5)官制 律令 (6)孔子 以孝
三、材料分析题:
(1)指北魏孝文帝
(2)本诏提出改姓。 鲜卑族的祖先是黄帝
(3)改姓前为拓跋宏,改姓后为元宏。
看了“人教版7年级历史上册试卷第20课北方民族大融合”的人还看了:
2.七年级历史上册单元测试题
3.初一历史北方民族大融合教学反思
七年级历史试卷分析范文2
关键词:七年级历史与社会;教学资源;学习渠道
一、背景
新课程标准提出,教师应合理开发与利用课程资源,对课程资源的积极开发与有效利用,是本课程教学顺利进行的基础条件。教学中不仅要充分发挥教科书的作用,还要充分挖掘课程资源的功能,优化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更好地实现课程目标。历史与社会新教材为教师开发与利用课程资源留下了广阔的空间。
二、目前历史与社会学科不被重视的现状分析
1.社会学科的地位低下,教师积极性减弱
在当今这个竞争激烈的年代,中考、高考备受人们关注,就我县普高招生形势看,社会与思品学科在中考中以100分折半计算。因此,在学科中因分值少而地位较低,学校不重视,班主任向学生反复强调语、数、外、科四科的重要性,七年级社会学科更显得卑微。由此,教师积极性减弱。
2.教材内容与课时的不相统一
初一社会课教材内容涉及许多社会、历史和地理知识,而根据浙江省课程设置要求,周课时为三节,因而造成教材内容与课时不成比例,教师面临着较大的挑战。
3.学校师资不足,备课组力量单薄
目前农村、县城初中社会学科师资仍配备不齐,有些是年纪大了转为社会或思品学科教师,还有部分是学校领导为了把更多的精力花在学校管理上而转为社会或思品学科教师。备课组力量薄弱,教师思路不够拓展,课堂效率低。
4.教学方法单一,学习渠道狭窄
社会学科因周课时少,只有三节,因此教师任教班级多,任务重,我校大部分社会或思品教师要任教五个班级,教师备课精力少,教学方法传统、单一,学生学习渠道狭窄,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
如果不改变这些现状,长此以往,会导致恶性循环,学生学习兴趣淡漠,教学效果欠佳。教师的教学能力得不到充分发挥。那么,如何创设高效课堂呢?笔者经过几年的教学实践,认为开发生动有趣的教学资源,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宽学生的学习渠道,从而真正凸显高效课堂。
三、开发有效教学资源,拓宽学生学习渠道的理论依据
新课程标准对教师开发课程资源提出了明确要求,教师以往的专业发展主要集中于教学和教育手段、方式等,课程资源的开发对教师提出了新的专业能力要求,即课程开发的专业素养和能力。教师首先应该成为课程资源的开发者,然后才能更好地成为学生利用和开发课程资源的引导者,引导学生走出教科书,走出课堂和学校,充分利用多种资源,在自然和社会的大环境里学习和探索。教师必须具备根据具体的教学目的和内容开发与选择课程资源的能力,充分挖掘各种资源的潜力和深层次价值。
四、开发有效教学资源,拓宽学生学习渠道应遵循的原则
1.趣味性原则
兴趣是学习知识的向导,是学习的动力。历史活动课能否达到理想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是否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开展活动课要以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调动学生的求知欲望为出发点,在题材和内容的选择上要符合学生心理需要,能够吸引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在活动形式的选择上要适合学生的心理特点,丰富多彩,寓教于乐,促进学生思维的活跃;在活动过程中要营造宽松、自由的活动氛围,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此外,还要注意方案实施的难易程度以及学生学习能力等方面的差异对学生兴趣产生的影响。
2.主体性原则
活动课强调学生的活动,即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在活动过程中,教师要在组织、指导、示范的同时给予学生充足的空间,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能自主地选择活动计划和活动方法,自主地开展活动、参与活动过程,自主地发表自己的看法和展示活动成果。凡是学生能自己独立思考、操作、表达的,教师应该放手让他们去探索,从根本上改变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传统学习方式。
3.实践性原则
历史活动课要具有实践性、操作性,为学生学习历史提供具体的实践机会,使学习过程与社会实践过程融为一体,成为发挥其潜能的广阔天地。因此,在设计活动课时要为学生创设动脑、动口、动手、社会交际等多种实践机会,如搜集、阅读、调查、动手制作等生活化、社会化的具体实践,做到知行统一。
4.合作性原则
历史活动课当然要体现出历史学科的属性,但历史学科是一门综合性社会学科,涉及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社会生活等诸多领域,因此,历史活动课必然带有较大程度的综合性。在开展历史活动课时,除了注重本学科的内容之外,还应该重视与其他学科的横向联系,充分借助其他学科,如语文、劳技、美术、音乐的知识技能,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为学生形成历史意识和方法提供素材和契机。
五、开发有效教学资源,拓宽学生学习渠道的实践
1.挖掘乡土资源,让教材内容贴近生活
乡土资源能给人以整体感、纵深感,它让学生感觉到:每一个历史阶段,家乡都有与社会历史发展这条主轴相呼应的事物、事件,家乡历史也是历史长河中的一部分,家乡是融合在中国历史社会乃至世界历史社会这一大背景之中的。社会历史是家乡生存发展的大舞台,它能为课程教材做补充,能丰富教材内容,活化课本知识,让学生贴近生活,更多地了解家乡的风土人情。笔者将历史与社会七年级上册与家乡历史有机地穿插在一起。
例如,在教学七年级上册第一节课“我的家乡在哪里”时,我将事先拍摄的我所居住的小区的一些照片和配上对小区的位置等进行介绍的录音,播放给学生看:
■
学生好奇地观赏着、聆听着,等介绍完毕,我问:“这是什么地方?”“谁住在这儿?”学生高兴地猜着,当有一学生高声回答:“是老师家的小区”时,全班学生盯着照片更仔细了。
抓住七年级学生想了解老师的好奇的心理特点,将学生带入社会学科的课堂,活化课本知识,让学生贴近生活。
上完新课,教师布置课后作业,叫学生用图文并茂的家乡画面介绍自己的家乡,结果学生的作业认真得令人意外,有的用比例尺画出来,有的用图文画面介绍,有的用照片,班里有一位家里条件较好但成绩一般的男生竟然在家长的帮助下拍成了录像。下面抽出了学生拍摄的几张家乡照片和家乡介绍。
■
教师在第二节课上展示了学生的家乡画面,让学生无比兴奋和激动。挖掘乡土资源,使他们在初学时就对这门学科产生兴趣,打开了学生的学习渠道,从而为今后的课堂教学开了好头。
2.收集生活素材,让学生身临其境
由于初一课时紧,教学内容多,学生对一些社会、历史、地理知识了解不多,教师常常简单地展示一些课件和现有图片进行教学,看上去是完成了教学任务,实际上学生只是一知半解,而且兴趣不浓,教学效果不佳。为了让学生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学到更多的知识,我总是注意收集一些与教材内容相关的生活素材,让学生能身临其境,更有趣地学会课本知识,有利于持续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在教学七年级下册综合探究五“认识宝岛台湾”时,课前我把和同事在台北101大楼前拍的照片展示给学生,他们大喊一声:“哇……”紧接着,“老师,这是哪里啊?什么时候拍的?怎么去的?”一连串的问题,我让他们猜,有人猜是上海,还有的学生说是迪拜,一个个猜个不停,我马上补充提示“与今天的课有关”,话音刚落,很多学生大声吼道:“这是台湾,是台北101大楼。”然后,我再展示出第二、第三张照片,这样,很自然地把学生带进了今天的课堂“认识宝岛台湾”中。
■
3.合理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整合其他学科,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
多媒体辅助教学在历史与社会课上显得尤为重要,它可以整合其他学科,生动形象地将枯燥的知识变得生动、有趣,让学生感受到真实性,能为课堂创设生动的情境,让学生学得有趣、学得轻松。
例如,在教学七年级下册第二课“山川秀美母亲河”时,一开始上课,我就利用多媒体呈现视频――黄河的壮观景象,同时预先将《黄河颂》的配乐诗朗诵播放给学生听,使学生视觉与听觉交融在一起,欣赏着磅礴浩瀚的滚滚黄河水,感受着母亲的气势。
■
我站在高山之巅,
望黄河滚滚,
奔向东南。
惊涛澎湃,
掀起万丈狂澜;
浊流宛转,
结成九曲连环;
从昆仑山下,
奔向黄海之边;
把中原大地,
劈成南北两面。
啊!黄河!
你是中华民族的摇篮!
五千年的古国文化,
从你这儿发源;
多少英雄的故事,
在你的身边扮演!
啊!黄河!
你是伟大坚强,
像一个巨人,
出现在亚洲平原之上,
用你那英雄的体魄,
筑成我们民族的屏障。
啊!黄河!
你一泻万丈,
浩浩荡荡,
向南北两岸,
伸出千万条铁的臂膀。
我们民族的伟大精神,
将要在你的哺育下,
发扬滋长!
我们祖国的英雄儿女,
将要学习你的榜样,
像你一样的伟大坚强!
像你一样的伟大坚强!
然后,我关闭原声带,叫学生跟着音乐看着画面齐声朗诵,拉开了课堂的序幕。学生带着高昂的兴致上完了整堂课的内容。激发了学生的情趣,拓宽了学生的视野,整合了其他学科的知识,更加丰富了学生的综合知识。
4.利用教师资源,发挥教师个人特长,营造师生和谐的课堂氛围
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自己的资源,给学生创设和谐的学习氛围,在教学中能充分发挥某方面的个人特长,展示出个人魅力,让学生因为你的特长展示,对你由衷地产生好感,从而对你的课听得格外入神。
在教学七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二课“西北地区、丝路明珠”“向西开放的重要门户――乌鲁木齐”这两课时,我首先放了斯琴格珠、臧天朔唱的视频《我们新疆好地方》,一下子把学生拉到了大西北广阔的草原,那具有民族风情的好地方。第二遍,我请学生一起拍手,我大声地跟着视频唱。在学生的节拍下,我越唱越来劲,干脆载歌载舞起来,这可乐坏了学生,他们的掌声雷鸣般地响起来。见大家意犹未尽,我就请了两个男生、两个女生上来,跟我一起学左右移脖子的动作。见他们学得像,就竖起大拇指,用维吾尔族语言夸他们“亚克西”。学生的情绪完全被调动起来,他们心里充满了对大西北的憧憬与向往,因而学得很投入。上第二节课时,我又播放了关牧村的《吐鲁番的葡萄熟了》,学生又叫起来,让我唱,我就给他们展示了一下。我告诉学生,我的老家是新疆,我很喜欢关牧村的女中音,我最爱吃吐鲁番的葡萄。以后有机会,我带你们去我的家乡,不少学生当即表示要去新疆。这样引入,一下拉近了我与学生的距离,学生以饱满的热情上完了这堂课。
一个教师不仅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更要有全面的素养,在教学中要充分展示自己的特长,彰显个人魅力,营造和谐、宽松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学习,提高课堂效果。
开发教师资源的渠道有很多,我还充分利用备课组教师资源,利用空课时间虚心倾听备课组其他教师的课,吸取他们的教学优势,不断提升自身的业务能力,为丰富课堂教学提供更多的资源。
5.开发学生资源,挖掘学生潜能
(1)设计实践作业,凸显学科实践性
历史活动课具有实践性、操作性,为学生学习历史提供具体的实践机会,使学习过程与社会实践过程融为一体,成为发挥其潜能的广阔天地。因此,在设计活动课时要为学生提供动脑、动口、动手、社会交际等多种实践机会。
在教学七年级上册第一节课“我的家乡在哪里”时,向学生介绍绘制小区平面图、方向、比例尺、图例和注记等知识后,设计一项实践作业:分组实地测量教室、黑板的大小,然后用比例尺画出平面示意图,让学生在实践中得出结论。
通过这次实践作业,教师让学生思考突破教学的难点:比例尺大小画面所反映的情况有何不同的教学。让学生量出教室(包括课桌、讲台)与黑板的大小尺寸,而后画出两幅同样大小的比例尺示意图,让学生比较两幅图的比例尺。(教室比例尺小,黑板比例尺大)之后得出结论:教室比例尺小,表示的范围大、多(如那么多的课桌,还有讲台),黑板的比例尺大,表示的范围小,但表示的内容具体清晰。在此基础上,教师又设计课外时间作业:分组实地测量学校围墙、教学楼、宿舍楼、餐厅大小尺寸,将班级学生分成六人一小组,完成后,将好的作品进行展示,任务布置后,学生欢呼雀跃,但到了实地操作时,学生碰到了不少问题。
■
教师趁这个机会对学生进行了思想疏导,要体现团队精神,一种知识学会与否,只有通过实践才能检验出来。通过实践作业,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促使学生认真学习历史与社会这一门学科,真正体会它的实践性,实践出真知。
(2)开展“故事王”大赛,搭建展示自我平台
为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引导学生挖掘课外资源,延伸课外学习时空,拓展学生学习渠道,更好地巩固所学知识。
例如,我组织学生开展“小故事大王”大赛活动。操作方法:让学生根据七年级历史课本相关的内容,通过不同渠道,如课外读物、网络或听亲朋好友、长辈等寻找有关故事。先让学生各自做好充分准备,在各小组内进行选拔赛,各组选出两个优秀故事,参加决赛。另外,各组选出一名评委。比赛一开始,场面就有点招架不住,十分热闹,竞争相当激烈,经过角逐,最后,七(3)班杨毅(化名)的《金牛开出富春江》赢得了阵阵掌声,获得第一名。
这次比赛,我不禁感慨:教师不能低估学生,只要为他们搭建一个展示自我的平台,他们将会带给我们的是惊喜和讶异。
(3)创编学生刊物,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增强学生的自信
学生是学校教育的对象,更是教育教学中必须开发和利用的资源。在历史教学中,学生就是一种重要的资源,教师常常忽略对学生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同时,学生资源与学生同在,只要面对学生,教师就拥有这些资源,无论是课堂教学、小组活动,还是个别辅导,随时随地可以加以利用。新课程改革倡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教学过程,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理应成为课堂教学的中心,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任务是为学生的学习提供各种指导和帮助。
例如,将学生分成四人一小组合作,编写历史刊物,四人各发挥自己的优势。擅长布局设计的搞小报设计;擅长电脑的负责找资料、选资料;擅长绘画的插图画画;书法好的写标题、抄内容。发动全体学生进行评论,评选出优秀作品(如下图):
■
然后将各组选出的优秀小报进行整理,装订成报刊,发放给学生,学生看到自己的作品也成了报刊的一部分,欣赏着自己的劳动产品,无比开心,对出报刊的热情就会更高涨。
■
这样做,一是激发了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二是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和审美情趣。此外,学生的合作精神也得到了培养与锻炼,增强了学生学习的信心,学生还在成果面前分享到了成功的快乐。
(4)学生命题试卷,有助查漏补缺
教师用心开发课程资源,这是丰富课堂教学内容的一笔宝贵的财富。在教学中,我发现,学生对讲过的知识点经常掌握不了,经常犯同样的错误,归其原因,主要是学生除了课堂以外,平时从来不去对错题、知识点进行回顾、复习。针对这一困惑,我决定让学生互相命题,命题内容主要是自己常见的错误,或者重难点知识点,命题形式多样化,可以是选择题,也可以是判断题,或是填图题,甚至可以是简述题等。学生对这一活动非常认同,翻阅课本、练习册、练习卷等资料,将自认为是难题的整理成试卷,让其他学生做,效果颇佳。
■
这样,学生不仅查漏补缺,巩固了知识,促进学生之间相互学习、相互进步,而且提高了学习的积极性,增进了同学间的友谊,培养了创新能力。
六、成效
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学生对历史与社会这门学科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上学期期末考试中取得了良好的成绩。本人对2012届所教的班级学生(总人数:98人)就喜欢程度和成绩进行调查及分析,见下表:
■
由此可见,有54.1%的学生对社会学科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相应的有51%的学生在期末考试中取得了良好成绩,只有17.3%的学生对这门学科丧失了兴趣,所教班级居学校平行班首位。
七、结束语
通过几年的探究,挖掘了一些普通而具有实用价值的教学资源,将这些资源收集,可以装订成册,这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拓宽学生的学习渠道,还能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充分展示了自我,增强自信,体现团队精神,从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合作能力和创新能力,而且能为今后的学习提供素材。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应不断完善和丰富教学资源,在学生做实践作业和其他科目发生冲突时,老师要引导学生做到既保持学习兴趣,又要合理分配时间,平衡各科。
参考文献:
[1]韩震,朱明光.义务教育《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2011年版)解读.1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02.
[2]王建新.新课程初中地理教学案.新课程杂志社,2012(07).
[3]雷鸣.中学地理教学参考.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有限公司,2013(03).
[4]任鹏杰.中学历史教学参考.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有限公司,2013(04).
[5]宣小红.中学历史地理教与学.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2012-10.
七年级历史试卷分析范文3
[关键词] 导入 必要性 特点
一、导入的概念
导入就是教师在讲课之前,围绕教学目标精心设计的一种教学语言与方法,短则一两分钟,长也不过五六分钟,导入要导入本课的知识点,而且要具有趣味性,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激起学生的求知欲;要具有鼓动性,能调动学生的课堂情绪,使之跃跃欲试;要具有启发性,能激发学生的智力活动,引起思索,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要具有一定的情感性,起到缩小师生之间心理距离的作用。
二、设计导入的必要性
万事开头难,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大半,因此必须设计好一节课的导入。
1.导入可以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新课改的突破口,也是课堂教学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的教学环节,也是教学过程中的开始环节,更是创设良好课堂教学情境的环节。课堂导入、新课讲授和课堂小结,这三个环节是密不可分的,导入的成功与否直接关系到其他环节,和学生的学习状态。有效的导入可以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好奇探究心理,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使学生积极思维,进而让学生顺利地进入最佳的学习的状态。因此,数学教学过程中的导入,对于启迪学生的思维,提高教学质量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2.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导入环节虽然在每节课中所占的时间不多,但所起到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课堂导入在教学过程中的具体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良好的课堂导入可以引起学生注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良好的课堂导入可以铺设桥梁,衔接旧知识与新知识,以旧知识带动理解新的知识。
(3)恰当的导入对学生起诱导作用,让学生的追求和情绪沿着教师预先设想的方向前进。
(4)导入对整个数学教学过程起着总领作用。总领作用主要表现在对整个教学过程的驾驭和课程内容的总体把握。
三、七年级学生的心里特点(选自心里老师博客)
从心理学角度来说,七年级孩子有以下两个特点,老师必须重视:
1.七年级学生年龄小、较好玩
他们富有好奇心,听觉灵敏,喜欢讲话,唱歌,善于模仿,不怕重复,态度自然,乐于参加活动,心理障碍少,能大胆开口。因此教师要抓好这些有利因素,发掘一切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因素,在进行数学教学中创设各种活动来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热情,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2.进入七年级,课程增加,书变厚了,作业量大
各科都有较高要求。新鲜感很快就会被“课业负担”代替,显得眼花缭乱,甚而手忙脚乱。一扫往日无忧无虑的快乐,多了几份郁闷和焦虑。在小学阶段成绩比较优秀的学生,对初中的学习成果期望值较高,如果开头不能尽快适应,受到挫折就会影响学习的信心。针对不同的孩子,我们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告诉学生中学阶段的学习特点和方法,最重要的是学会听课和主动预习、及时复习。
(2)告诉学生必须全力以赴,勤奋、扎实,随意、散漫,靠小聪明是绝对不行的。一分耕耘、一分收获。
(3)加强方法辅导,特别是不同学科的学习特点,如数学解题尝试举一反三。
(4)不要太看重考试分数,不同试卷的分数没有可比性,偶尔没有考好,也不能打击自信心。要鼓励并帮助学生分析错例原因,既而发现学习或考试中的缺陷。
四、根据七年级孩子的心里特点,可以设计以下几种适合他们的数学课导入
1.复习导入
复习导入就是在每堂课开始时,教师通常利用复习学过的内容作为导入新课的方法。这种方法,便于学生巩固已学的知识,便于将新旧知识逻辑地联系起来,便于教师循序渐进地开展教学。在复习引入之前,教师首先要明确旧知识与新知识的结合点,然后通过提问、练习、讲述等方式进行,在复习的基础上引入新的知识。例如,在讲解正数与负数第一节课上,让学生回忆小学学过哪些数,并试着让学生说下,这些数是如何产生的,然后由老师补充,随后由老师提出天气预报温度表示的问题,使学生感到已有的知识已经不够用了,必须学习正数与负数。
2.问题导入(实际生活中的问题,趣味悬念问题等等)
联系教材与学生的实际,设置生动的教学情境,提出富有启发性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导入新知识。
例如,在讲有理数的加减法,可以用足球比赛的实际问题进行导入。
例如,在讲一元一次方程时,可以讲一道这样的趣味题:当托尔斯泰这位文学巨匠逝世后,一道关于他的算题悄然传开:伟大的文学家托尔斯泰活了82岁,他在19世纪比在20世纪多活了62岁,问他是哪一年出生,哪一年逝世?请用一元一次方程求出。
也可以讲这样的一道趣味题:李白是唐朝的大诗人,有一天李白无事街上走,提壶去买酒,遇店加一倍,见花喝一斗(斗是古代盛酒的器皿),三遇店和花,喝完壶中酒,试问壶中原有多少酒?请用一元一次方程求出。
如此导入,给学生以新奇之感。以“实际问题或趣味题”引路,以“讨论和尝试”导航,把僵化的课堂教学变成充满活力的学习乐园,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吸引学生的参与。
3.数学史或数学故事导入
这种导入新课的方法,最大的特点是生动活泼、引人入胜,有助于启发学生进行科学思维。
例如在讲一元一次方程时,可以给学生讲解中国古代把未知数称为“元”,把方程的解称为“根”,同时给学生讲最早的方程出现在古代埃及的纸草书上等等。这样的导入既让学生学习了数学的历史,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心理学研究表明,兴趣是个体积极探究某些事物或进行某些活动的倾向。
例如在讲乘方或者讲等比数列的课时,可以这样讲,在古代印度、中国、埃及和巴比伦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传说,古印度有一个人发明了一种游戏棋,棋盘共64格,玩起来十分新奇、有趣。他把这种棋献给了国王。国王玩得十分开心,便下令赏赐献棋人。臣下问献棋人想要什么。献棋人说:“他只需要粮食,要求大王给点粮食便心满意足了。”问他需要多少粮食,他说只要求 在棋盘的第一个格子里放一粒米,在第二个格子放两粒米,第三个格子里放四粒米?总之,后面格子里的米都比它前一格增大一倍,把64格都放满了就行。国王一听,满口答应。大臣们也都认为:这点米,算得了什么,便领献棋人去领米。岂料,到后来把所有仓库里的存米都付出了,还是不够。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这样的导入生动,符合七年级的学生心理特点,使学生在听故事的同时,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4.直接导入
直接导入法是教师直接从课本的课题中提出新课的学习重点、难点和教学目的,以引起学生的有意注意,诱发探求新知识的兴趣,使学生直接进入学习状态。它的设计思路:教师用简捷明快的讲述或设问,直接点题导入新课。
例如在讲解有理数的除法时,直接问学生8÷(-4)怎样算?
5.类比导入
类比导入法是以已知的数学知识类比未知的数学新知识,以简单的数学现象类比复杂的数学现象,使抽象的问题形象化,引起学生丰富的联想,调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
例如在讲解数轴这节课时,可以给学生先讲温度计,然后类比讲数轴的概念。
6.实验导入
实验导入法是引导学生观察与新课主题密切相关的数学现象,以刺激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探究奥妙的愿望,进而引出新课主题的方法。数学来源于生活,数学教学则可以借助实验演示数学知识的应用。它的设计思路:引导学生观察演示的数学现象,围绕新课主题设问,让学生思考,教师点题引入新课。
例如:在学习“乘方”时,可以这样导入。首先,教师让学生动手折纸,试着让学生对折20次后,探究下这时纸的厚度是多少?
总之,在实际教学中,我们要根据学生的心里特点、数学学科的特点、内容及课的类型选择适合七年级学生的导入方式,给学生创造自然的,和谐的课堂氛围,这符合新课标的核心思想―突出以学生为主体,坚持体现内容引人入胜之处和课程的个性发展价值,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1]何棋.给数学教师的101条建议[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7
[2]孙玉明,李铁军 上好一堂课的22个关键要素[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06
七年级历史试卷分析范文4
陈仓初中是区教体局直属的一所省级示范初中,是区委、区政府异地新建、高点定位、高起点建设的一所现代化学校。2015年2月整体搬迁并投入使用。学校占地45亩,总投资3926万元,现有32个教学班,学生1995人,教职工127名。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认真落实国家、陕西省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政策要求,结合全市基础教育改革发展实际,深入推进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改革;进一步发挥考试评价对初中教育教学工作的正确导向作用,从有利于推进素质教育全面实施、有利于促进中小学生健康成长、有利于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提高基础教育育人质量等长远目标出发,努力构建符合我市实际、科学合理的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制度。
二、基本原则
坚持育人为本,遵循教育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坚持科学评价,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为学生终身发展打好基础;坚持公平公正,发挥考试评价的正确导向作用,促进全市义务教育质量整体提升。
三、考试科目
初中学业水平考试科目为《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设定的全部科目,即语文、数学、英语、物理、生物、化学、道德与法治、历史、地理、体育与健康、音乐、美术、信息技术(综合实践活动)等13科。
综合实践活动中的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技术教育以及地方课程纳入综合素质评价内容。
四、考试方式
语文、数学、英语(含听力)、物理、化学、历史、生物、地理等科目实行闭卷笔试方式;道德与法治实行开卷笔试方式;“体育与健康”的体质健康实行现场考试方式;物理、化学、生物实验和信息技术实行现场操作考试方式;音乐、美术实行过程性与终结性考试相结合的方式。
五、考试分值与时长
1.八年级下学期笔试科目、试卷满分值及考试时长:
生物60分,时长60分钟;
地理60分,时长60分钟。
信息技术和生物实验操作各10分,考试时长各15分钟。
2.九年级下学期笔试科目、试卷满分值及考试时长:
语文120分,时长150分钟;
数学120分,时长120分钟;
英语120分(其中听力考试30分),时长120分钟;
物理80分,时长80分钟;
道德与法治80分,时长80分钟;
历史60分,时长60分钟;
化学60分,时长60分钟。
体育与健康60分,其中体育课成绩占10分,平时参加阳光体育运动情况占5分,体质健康现场考试成绩占45分。
物理、化学实验操作各10分,考试时长各15分钟。
六、考试时间
依据全省初中学业水平考试统一安排,在每年6月下旬进行,时间为三天。第一天上午考试科目为语文,下午考试科目为英语;第二天上午考试科目为数学,下午考试科目为物理、道德与法治,考生为九年级学生。第三天上午考试科目为化学、历史,考生为九年级学生;下午考试科目为生物、地理,考生为八年级学生。
体育与健康考试安排在九年级下学期4月底前进行。信息技术和生物实验操作考试安排在八年级下学期5月上中旬进行。物理、化学实验操作考试安排在九年级下学期5月上中旬进行。音乐、美术的终结性考试时间由县区教育行政部门根据课程进度并结合实际安排。
七、命题制卷
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所有笔试科目使用全省统一命题,由省教育厅指定印刷厂制卷,试卷和答题纸符合网上评卷要求。
八、成绩管理
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所有笔试科目的成绩采用试卷原始得分登记,成绩以分数和等级方式并列呈现。体育与健康考试现场给出成绩,成绩以分数和等级方式并列呈现。等级呈现方式为A(优秀)、B(良好)、C(合格)和D(不合格)四个等级。
所有操作考试科目现场给出成绩,成绩以分数和等级方式并列呈现,分为A(合格)与B(不合格)两个等级。
音乐、美术考试成绩以等级方式呈现,分为A(合格)与B(不合格)两个等级。
完善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管理制度,考试成绩及时、真实记入学生档案和学生信息网络管理系统,确保每个学生的各学科学业水平考试成绩情况和数据全面、准确。
九、成绩应用
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作为义务教育初中学生毕业证书发放的主要依据。对于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各学科成绩合格的学生,由县区教育行政部门发给义务教育毕业证书;对于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存在学科成绩不合格的学生,由县区教育行政部门发给义务教育证书。参加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有学科成绩不合格者,可以申请参加下一年该学科的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合格后由县区教育行政部门发给义务教育毕业证书。
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作为高中阶段学校招生录取的基本依据。每个学生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各学科成绩合格,方具有当年高中阶段学校录取的基本资格。所有非应届学生参加同一学科学业水平考试次数不超过两次。参加两次学业水平考试,以当年成绩作为高中阶段学校录取基本依据。
市、县区教研部门对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各学科试题质量和学生的答卷情况进行认真、全面、客观分析研究,评估学科教学情况,发现问题并提出改进建议,形成诊断和指导学科教学的报告,指导初中学校教学工作。
十、组织管理
在省教育厅统一领导下组织实施全省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改革工作。
市教育局负责制定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实施细则,各县区教育局做好政策宣传、考试组织、学籍管理、毕业证书审验发放等工作。
市考试管理中心负责组织实施初中学业水平考试统考和网上评卷。
信息技术、生物实验、物理、化学实验操作由市考试管理中心统一组织,各县区教体局具体实施。
体质健康现场考试由市教育局统一组织,各县区教体局具体实施。
音乐、美术科目由县区教研部门制定考试标准,各初中学校组织实施。
七年级历史试卷分析范文5
关键词: 初中语文课程 中国传统节日文化 互动研究
中国传统节日是中华民族一种重要的文化现象。可是近些年来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例如清明、端午、中秋等的过节气氛日趋淡漠,而各种洋节却红红火火,年轻一代学生对传统节日文化内涵的认识也越来越模糊,对传统节日文化的感情越来越淡漠。这种文化的错位是发人深省的。因此,本文针对反映出来的传统节日观的失落现象,从文化和教育的视角透析原因,并结合具体的语文教学实践提出了一些思考和建议。
一、初中生对传统节日文化的认同情况
笔者从以下两方面具体进行阐发:
第一,初中生对传统节日文化的认同现状。本次研究对南京市八所中学的初一到初三的972名学生进行了抽样调查。其中,市直属学校一所、主城区的学校两所、新城区的学校一所、近郊的学校两所、农村的学校两所,每所学校的初一到初三的每个年级各选取一个班级进行抽样调查。共发放问卷972份,回收问卷969份,回收有效问卷958份。其中初一发放问卷318份,回收有效问卷313份;初二发放问卷329份,回收有效问卷324份;初三发放问卷325份,回收有效问卷321份。通过这次对部分初中学生传统节日观的调查结果显示:在文化多元的今天,年轻一代学生对传统节日文化内涵的认识越来越模糊,那份融化在骨子里的感情越来越冷淡。而诸如圣诞节等各种洋节却红红火火,日趋受到初中生的喜爱与追捧。但不管是对中国传统节日的内涵把握还是对西方节日的风俗了解,绝大多数同学还只是停留在表面,深入文化内部层面的还很少。
第二,初中生对传统节日文化淡漠的原因分析。造成初中生对传统节日文化淡漠的原因有以下几点:1.社会转型的影响。中国传统节日和节日文化的淡化,其根本在于它是与农业社会结构相适应的农业文明。在社会转型过程中,农业节日文明中的因素,如以温饱型的吃为主、交往的血缘关系属性、祭祀的家族色彩及其低参与度和娱乐性逐渐与社会发展不相适应。2.洋节和人造节日的冲击。洋节(诸如圣诞节、万圣节等)的引入丰富了国人的社会生活和娱乐休闲,但它在中国的升温和流行分流了很大一部分年轻人对传统节日的热情,加剧了人们对过传统节日意识的淡化。此外中国一些商家和旅游景点又不断推出层出不穷的人造节日,如“羽绒节”、“龙虾节”、“草莓节”等,使得人们审美疲劳,渐渐淡漠了过节的热情与期盼。3.语文教学中传统节日文化教育的缺失。初中教育阶段,语文教学中的传统节日文化教育的缺失确实比较严重。我们的现行教材对传统节日文化的关注不够,在初中阶段的语文课本中,少有介绍传统节日的诗歌文章,即便有了,往往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偏重于对字词句、语段及篇章的理解、体会,无法实现对民族传统节日文化的系统学习,更谈不上对民族节日文化的体验和传承了。加上我们很多一线的语文老师,自身文化素养有待不断学习提高,在没有教材依托的情况下,对传统节日文化又知之甚少,上课时如果碰到相关内容,尽量一笔带过。这样的教育现状,又如何让学生亲近、喜爱甚至是传承传统节日文化呢?
二、传统节日文化对语文学习的促进作用
笔者从以下两方面来阐述传统节日文化对语文学习的促进作用。
第一,传统节日文化丰富了语文课程资源。包括三点内容:1.开拓课程资源的途径。古往今来,中国就是一个多节日的国度。在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历史文化长河之中,沉淀了无数智慧的文化瑰宝,传统节日民俗就是其中之一。每一个节日民俗都蕴涵着无数美丽动人的历史传说与故事,都可以让我们感受到其中民俗文化的丰富多彩、色彩斑斓。这些都大大丰富了我们语文学习的课程资源。2.解读语文课程的钥匙。语文课程作为社会文化的一部分,反映了不同时期、不同民族、不同地域的风土人情。如果我们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能有意识地挖掘传统民俗背后丰富的意蕴,就能深层次地理解作品的匠心独运,从而帮助学生解读那些看似简单却内涵深厚的文学作品。3.深挖教材文本的把手。有些作家“善于选取和征用一些饱含人文意义又相对静态和独立的时间刻度,如节日等,将之糅合到小说的文本当中,从而使文本的人文厚度历时显著加浓、加深”。[1]P110我们教材中的有些小说也将人物的性格、命运置身于着独特的时间刻度之中,增加了小说的深厚之感。如:九年级下册的《孔乙己》,小说在具体回忆孔乙己的后半部分,基本上是按照时间顺序来叙述的。一共有八个时间节点:①有一天,即大约中秋前的两三天;②中秋过后,即将近初冬的一天的下半天;③自此以后;④到了年关;⑤到第二年端午;⑥到中秋;⑦再到年关;⑧到现在。随着情节的发展,越向后时间节点出现越多,拉的跨时加长,节奏加快。使矛盾急转直下,加速了孔乙己的悲剧命运的发展。这样把一个穷困落魄的封建文人的命运和富有浓厚文化意味的“端午”、“中秋”、“年关”等传统节日联系起来,直到人们渐渐淡忘了他,大约的确是死了,更见其悲剧色彩。
第二,传统节日文化融铸了语文课程文化。包括三点内容:1.涵养学生的文化精神。语文学科有着宽广的文化情怀,学习过程也充满了生生不息的文化精神。如果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引入鲜活的传统节日文化,启发学生的思维,必能充分发挥语文的文化唤醒功能,丰富学生的心灵,涵养学生的文化精神。2.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通过传统节日文化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建设,能扩大学生语文学习的范围,开阔语文学习的视野,激发语文学习的兴趣,培养学习语文的意识与方法。从而实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目前“文化类试题”在各种语文试卷中不断出现,有关节日文化习俗的考题也层出不穷,在充分发挥语文人文性教育功能的同时,陶冶了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了学生的欣赏品位,使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了综合培养。3.促进学生的文化创新。与其他学科相比,语文学科是对生活的感悟,对智慧的学习。它引导我们在生活的舞台上“传承文明”,启发我们在人生的旅途中“开拓创新”。所以,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我们要借助传统节日文化这一有效载体,充分挖掘其丰富的人文精神和价值意蕴,引导学生开拓思维、文化创新。
三、语文课程中的传统节日文化建设
笔者从以下四方面来具体阐述:
第一,重视课堂教学。笔者主要是以现行的人教版七至九年级语文教材中汉民族的传统节日、岁时民俗为主要研究对象,采用按时间顺序分类的方法进行梳理,有常见的节日也有已经淡出历史舞台的传统节日,意在为语文教学提供一个节日文化学习的平台:1.元旦、新年:如八年级上册的《故宫博物院》、《阿长与〈山海经〉》有涉及。2.元宵节:如八年级上册的《夜宿卢沟》:“在洋溢着欢乐的气氛中,我感到夜宿卢沟观赏晓月的相宜日子,莫过于正月十五上元节了。”3.春社日:如八年级上册的《游山西村》:“萧鼓追随春社近。”4.花朝节:如八年级下册的《满井游记》:“花朝节,燕地寒,花朝节后,余寒犹厉。”5.上巳节:八年级上册的《欣赏王羲之书法》有涉及。6.清明节:七年级上册的《山塘棹歌》:“春衣称体近清明,风急鹞鞭处处鸣。”7.端午节:八年级下册的《端午的鸭蛋》,介绍了家乡端午的各种风俗。8.七夕节:七年级上册的《天上的街市》、八年级上册的《秋夕》等文有涉及。9.中秋节:八年级下册的《月》、八年级下册的《明月几时有》等文有涉及。10.重阳节:七年级上册的《过故人庄》、九年级上册的《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等文有涉及。11.腊月忙节:八年级上册的《游山西村》、《阿长与〈山海经〉》、八年级下册的《我的母亲》等文有涉及。
第二,进行综合性学习。语文教材不仅仅是知识的载体,更重要的是使学生的学习有一个依托的载体,能以教材为基础进行拓展性学习,进而全方位的学习语文。现行的人教版七至九年级语文教材中也有一些与传统节日文化有关系的综合性学习内容:如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中《探索月球奥秘·丰富多彩的月亮文化》、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中《怎样搜集材料·中秋节》等有所涉及。以《怎样搜集材料·中秋节》为例,中秋节是我国传统的节日,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特殊的文化内涵。现在,请你以中秋节为主题,围绕着中秋节的起源,各地过中秋节的风俗习惯,古今诗文作品中的中秋节等来搜集资料。到图书馆查找资料,可以先查书名索引,查一查中国传统节日、各地民俗风情,以及文化史、风物志、地理等方面的书目。还可以翻翻工具书、索引、书目提要之类的书。根据这些线索,借阅有关的图书。发现有用的资料,可以摘录、作札记,有的还可以复印。也可以到阅览室浏览有关民俗风情的报纸杂志,看看有没有这方面的资料。把搜集到的有关中秋节的资料加以整理,说给老师和同学听。尽量说得简洁、生动。当然,你也可以选择其他节日来做搜集资料的训练,如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重阳节等。
第三,关注作文训练。要建立习作训练体系,笔者认为如果能够把传统节日文化作为一种写作资源进行开发,开展形式多样的写作活动,不失为有效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方法。理由如下:1.传统节日里蕴涵了无限的写作资源,我们可以有计划地开展形式多样的主题写作活动,不仅能有效的开拓学生作文的题材,挖掘作文的主题,还能激发起学生的写作兴趣,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进一步提高他自身的写作素养与文化涵养。2.传统节日文化可以拓展作文教学的内容,可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同时还能促进文章品味的提升。3.传统节日文化作为写作资源开发的策略,可以通过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传统节日体验,让学生在享受到传统节日文化润泽的同时,积极表达出心中的感悟。同时教师应采取多种评价方式,记录学生的写作实际情况和发展过程,最后根据传统节日主题的不同,精选优秀作品进行不同层面的分享,可以进行橱窗展示、校刊发表,甚至投稿到报社发表,让学生真正体会到写作的乐趣,收获成功的喜悦。
第四,依托考试强化。依托考试强化,在当前的形势下仍然是考查学生对传统节日文化掌握到何种程度的重要手段之一。在许多省市的中考试卷中,有关传统节日文化的命题就层出不穷。大多是以诗词积累、综合性学习和现代文阅读的形式出现的,试题以活动为载体,既考查了学生对语言文字综合运用能力,同时又让学生更加了解到中华民族富有生命力的传统节日文化,进一步加深他们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如2010年江苏省盐城市中考卷第7题:今天是6月16日(农历五月初五),是我国传统节日——端午节,请你参加下列节日活动。(10分)具体包括了走近端午、情系节日、弘扬传统三个环节。此外,还可以通过诗词积累、对联赏析、按例仿写、材料探究或现代文阅读等形式来强化学生对传统节日文化的掌握程度。
四、利用语文课程与传统节日的互动关系培养学生的文化创新能力
笔者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阐述:
第一,语文课程与学生的文化创新。如一些学者所言,中国传统教育具有明显的“后喻型”文化倾向,“由于强调稳定、贬抑变化,于是,忽视反思、批判与创新。人们只是‘身’存于‘现在’而生活于‘过去’”。[2]P96在我们的语文教材中,编制者更多地是把对传统节日的培养目标定位在学生的文化认同与文化传承上,而较少创新意识的激发与批判思维的启迪。多是从搜集资料、节日探源这样的角度设计问题,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多‘积累型’,少‘发现型’,多‘继承型’,少‘创造型’”。[3]P97如果只是以对节日文化传统的积累、继承与保存为宗旨,那么学生将永远作为一个滞后者的角色而存在,一味地重复过去,谈不上与时俱进,更不能引领文化的创造与发展。
第二,怎样培养学生的文化创新能力。笔者通过三个途径来培养学生的文化创新能力:1.挖掘传统节日的深厚内涵以丰富学生的文化素养。我们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引导学生积极挖掘两大形式下生机盎然的深厚的文化内涵,提高他们的审美情趣,重建他们对传统节日的喜爱之情。例如在今年寒假前,我班同学响应校少先队“雏鹰小队”活动的号召,积极参加“充满?摇?摇 ?摇?摇的除夕”的征文活动,很多同学关注的不仅仅是吃了多少美味佳肴、穿了什么新衣新帽、拿了多少压岁红包,更多的是挖掘出了除夕团圆的深层文化体验。2.促进传统和现代相互融合以拓展学生的文化视野。传统节日之所以被冠以“传统”的名称,就表明它的身上有历史的烙印,有传统的底蕴。但是,传统的底蕴绝对不是凭借一成不变的节庆习俗来表现的,而是依靠万古常新的文化精神来体现的。传统节日文化的不断推陈出新,不管在当今还是未来都是必然的趋势。如:有“秦淮灯火甲天下”美誉的秦淮灯会是广泛流传于南京地区的大众文化活动,历史悠久。2011年的秦淮灯会的新观法就是先“上墙”后“下河”再“进庙”。先在中华门登临城墙看灯展,而后在东水关下城墙乘坐画舫欣赏“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最后在夫子庙上岸,进大成殿观灯。这样一来,既创新了老南京“爬城头走百病”的习俗,又拓展了人们的欣赏视角与欣赏范围。3.开拓本土课程资源的学习以培养学生的文化自觉。南京是历史文化名城,有着丰富的本土文化底蕴,蕴含着无穷的文化教育资源。古都深厚的内涵是我们开展传统节日活动教育的源泉。然而,长期以来,我们的教学活动内容较少挖掘和利用本土资源,忽视了传统节日活动的优势,造成学生对传统节日认识的空白和本土意识情感的缺乏。我们应该立足本土文化资源,深度挖掘其中丰富的文化底蕴。如在综合性学习的活动课上,有学生就对南京的中秋节、七夕节等民俗进行了深度的研究,还有的结合《红楼梦》里的节日庆典研究南京的元宵花灯、清明放风筝、中秋赏月等节日习俗,还有人把书中的端午斗百草和九年级上册学习的《破阵子·燕子来时新社》中的“元是今朝斗草赢,笑从双脸生”结合起来,共同挖掘老南京的民风民俗。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培养学生满怀自信心和自豪感,努力承担时代赋予我们的振兴中华文化的光荣使命,是摆在我们教育工作者面前的艰巨任务。我们应努力开拓本土课程资源的学习,培养学生的文化自觉,从而实现文化创新。
综上,笔者从丰富语文课程资源和融铸语文课程文化两方面入手,将传统节日文化对于语文学习的促进作用做出了细致的剖析。并从重视课堂教学、进行综合性学习、关注作文训练、依托考试强化四方面就语文课程中的传统节日文化建设提出了具体的实施建议,并有大量实践的案例辅助说明。在此基础上,还就如何利用语文课程与传统节日的互动关系培养学生的文化创新能力提出了具体的意见。希望能从挖掘传统节日的深厚内涵以丰富学生的文化素养、促进传统和现代相互融合以拓宽学生的文化视野、开拓本土课程资源的学习以培养学生的文化自觉三方面入手全面提高学生的文化创新能力和语文素养。因笔者自身水平和能力有限,仅以此文作抛砖引玉之效。
参考文献:
[1]肖太云.时间人文化的意义[J].长江师范学院学报,2007,(6):110.
七年级历史试卷分析范文6
摘 要:初中社政开卷教学,难易程度极不容易把握,似易非易。找出学生在社政学习中存在的诸多问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着重提出教师在开卷教学中应有哪些新理念和新思维,以及学生在学习中应掌握哪些科学方法。
关键词:社政开卷;抄答案;开卷
在教学工作中,不管是从学生还是家长的口中听到最多的就是“社会、思想品德学科就是抄抄答案的”其实教好开卷教学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以下我就面对初中社会政治开卷教学所产生的几点教学思考或反思,与同行共勉,以期共同提高初中社会政治教学的效率和质量。
一、学生在学习社会政治学科中存在的误区
1.学生学习态度上的误区
学生单纯地认为这两门学科就是考试的时候翻翻书就好了,所以大部分学生只愿意上课的时候听一下,作业本上的习题做一下就好了,而不愿意把更多的时间用在对历史事件的前因后果的联系和现象本质之间的分析上,导致大部分的学生以为窥一斑就知全身了,所以考试的时候一些简单分析思考题就会考倒一大片学生,究其原因大多是缺乏对史实的纵向和横向的联系能力。
2.学生在学习方法上存在误区
学生在平时的学习时,往往表现出只注重记忆而不去理解或者是只注重理解而不去记忆。其实不然,这门学科是一门综合性很高的人文学科,其中包含了地理知识、历史知识、政治知识、道德法律知识和国情教育等。这些学科彼此之间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更有些题目的变形是书上根本没有出现过的。这就需要学生必须在课堂45分钟内注重掌握基础知识,而且要及时进行复习巩固,才能达到触类旁通,才能把社政知识学得融会贯通,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和爱国情怀。
二、面对社会政治学习,学生需要哪些科学方法
1.学生在学习的时候要仔细全面的学习,不能遗漏课本上的知识
要多花工夫在课本的基础知识上,在此基础之上,再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提高学生自学知识的能力,进而提高学生自学其他新的课程的能力。在答题时,一些简单的、课本上直白的试题是不需要翻书的,有些分析题即使是翻书也是找不到现成答案的。而所有这一切都是要建立在学生扎实的知识基础之上,没有扎实的基础知识,所有的纵向、横向联系能力都是空谈。所以仔细、全面地学习是学好社政学科的关键。
2.学生在学习时要掌握知识的系统性和逻辑性
这就需要学生要在熟识的基础上培养对基础知识融会贯通的能力。学生在学习的时候往往会以偏概全,不懂得知识的联系。老师在上课的时候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掌握图文结合、材料分析等能力,让学生遇到越难理解的知识点就越有渴求解决它的兴
趣,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不断攀登新的高度,进而提高学生学习知识的思维力和理解力。
3.学生的作业及试卷不在于多,而在于精练、精讲、精析,使重点知识升华、创新
每一单元确保一张有质量的试卷精讲、精析,必须联系当前国内外时事,掌握基础知识和重难点知识的突破,使学生学习书本知识游刃有余、胸有成竹。
4.培养与提高学生的学以致用能力和活用社政知识能力
初中社会新课程的教学目标之一就是以现实生活为主题,让学生活用社会知识,感悟生活,热爱生活,对自己、对父母、对社会、对国家都要有强烈的责任心,让我们生活的世界变得更美好。比如,在学习七年级历史与社会上册旅游路线图设计中,就要求学生撰写社会小论文,谈一谈如何让游客尽情游玩临海旅游景
区等。
三、面对社政开卷教学,教师需要哪些
1.教自身素质要“过硬”
在新课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着重理解书本的每一句话和每一幅插图。联系当前实际,突出重点知识精讲分析,让全体学生完全理解书本知识并且能学以致用。在知识点讲解过程中,绝不能追求旧题型的解题方法及旧题型的设计内涵,不能满足现状。教师运用多角度理解书本知识,自己设计创新型题目或题型,把书本知识讲透、讲明白,使学生理解书本知识的能力和思维方法及思考角度都要有新突破和提高,学生自然而然地就会灵活应用书本知识。这种学以致用能力的提高是初中社会政治开卷教学的真谛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