舍得的哲学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舍得的哲学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舍得的哲学

舍得的哲学范文1

关键词:现代设计;功能;装饰;技术美

中图分类号:J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09-0177-01

一、功能在设计中的重要性

人们设计产品把握最基本的两个原则,一个是产品的使用价值,即功能性;另一个则是产品的外在形态,即审美性。功能是产品的最本质的特性,没有功能的产品就是废品,所以功能性是产品的第一特性。列宁曾经做过一个一段精彩的分析,他说:“如果现在我需要把玻璃杯作为饮具使用,那么,我完全没有必要知道它的形状是否完全是圆筒形,他是不是真正用玻璃制成的,对我来说,重要的是底上不要有洞,在使用这个玻璃杯时不要伤了嘴唇,等等。”使用价值能满足人的需要,使人产生一种美感和愉快,这就是功能之美。例如电风扇在炎炎夏日能够给人带来一丝凉意,在基本满足人们乘凉的基础上,能够使人的心情和心理产生一定的美感,这就是电风扇的功能性发挥了重要作用。一般的工业产品设计要有基本的技术功能和与人相关的功能,技术功能是产品的物理化学特性及其结构之间的相互关系,人的功能是产品能使人产生视觉或听觉上的美感等,这些功能缺一不可,可以说功能性在设计中尤其是产品设计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二、装饰与功能的对立与统一

现代设计的装饰和功能是一体的,他包含两个内容,其一是功能性,即合理结构和功能的体现,另一个是装饰性,外在的形式,纹样,材料等表现的内容。现代设计的功能与形式是对立统一的关系,他们作为设计的两个矛盾存在于设计之中。一辆新型的流行性轿车的设计,除去它流线的外壳就不能称其为汽车,剩下的只是一个单调发动机。因为他的流线形外形和发动机作为车的两个矛盾统一于汽车之中,缺一不可。

三、在设计中体现其“为人造物”的本质

“所谓造物即指人工性的物态化的劳动产品,是使用一定的材料,为一定的使用目的而制成的物体和物品,它是人类为生存和生活需要而进行的物质生产。”造物活动是一种文化活动,是文化的产物,不同类型的造物活动是为了满足不同层次人群的物质和精神需要,例如从简单的工具到工艺品和工业设计产品都是为了满足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及审美需要,工艺美术品是为了满足人们的心理精神方面的需要,各种家用电器是为了满足人们的视觉和生活家庭的需求,这些都是体现了为人而造物的本质。

四、技术美及其表现方式

现代科技的飞速发展逐渐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和生产方式。机器生产的产品具有独特的机械工业的技术美感,功能美和技术美有着一定的联系,“功能必须通过形式表现出来,即通过具体而鲜明的形象,为人所感知的形式表现出来,功能与形式的统一构成了工业独特的内容,而技术美就是内容与形式统一的美。”技术是在造物过程和设计生产中体现出来的,它的技术美是在设计材料,功能和形式上表现出来的,例如工艺美术类的核雕艺术品是通过核这种材料体现出来的,这种技术美是在对材料的运用和加工技术的方面考虑的,彰显一种古朴之美,而现代家用电器一般都采用统一简单的几何外形,融合现代功能技术构成了大机器生产的工业技术美,工业技术美是为了满足大多数人的需求和社会需要。技术美还是一种通过功能体现生产技术之美和功能结构之美的,现代数码相机通过外在造型和材质和内在功能之间达到了一致,构成了一种摄像技术之美,可见技术美是和产品功能和形式及审美等元素相互作用,构成了设计的完美哲学

五、设计的尺度如何体现

设计的尺度首先要考虑人本身的特性,这是一种自然尺度,因为人是自然的产物,必然有一些物理和化学特性,现代设计的产品必然考虑人的各方面需求。人机工学在设计产品时要考虑人的身体大小,尺寸大小及肢体面积等因素,在设计中要把握一定的尺度,例如室内空间的大小设计是以人的尺寸和个人需要为依据的,衣服和鞋帽的大小也是根据人的大小尺寸来作为参照的。其次是道德尺度,也就是设计师设计的产品除了满足其使用价值以外,还要满足人们追求的社会伦理道德价值,体现一种对自然和社会的关注和重视,以保护环境及人类道德伦理为基本依据。

六、结论

现代设计是现代生活的重要表现,设计的哲学就是对设计知识的全部总结和概括,其研究的是设计的普遍性存在问题,始终要把设计和科学技术相结合,立足于当代文化,从人的根本性物质和精神需求出发,满足当代人和社会的需要,未来设计的发展会朝着更广的方向发展,与更多的学科相融合,立足于解决人类存在的社会和环境问题等,未来设计的发展会使人类的生活更加艺术化,设计将会更好的为人类服务。

舍得的哲学范文2

无论是奔跑在绿茵赛道,还是登顶珠穆朗玛峰,在成功与失败、坚持与退缩之间,有一种界限称之为临界点。它在科学概念中,代表着量变至质变的一次飞跃,譬若零度是水与冰的临界点,一百度是液态水和水蒸气的临界点。而它们的变化并不是瞬间产生的,必须经过量化到一定的程度,才能产生质的转变。

中国有句老话,“行百步者半九十”,也就说,一百步行走了九十,不过是走了一半罢了,越接近成功就越困难。那么,要达到成功,坚定的目标及孜孜不倦的努力,在遇见困难前的不退缩与隐忍,或许才有机会通往最后的成功。记得王石先生在“开讲啦”的演讲中,提及他的事业成功时说道,“人生当中一定要保持一种自我的不满足,保持着一种好奇心,保持着你对未来的某种期许,坚持就非常重要,胜利往往在再努力一下的坚持之中。”

反观设计行业,设计师既是感性艺术者,又是理性的思考人。坚持的心境也大都因人而异。有的人体会过“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况境,知晓登顶成功所需付出的代价;而有些人黯然离场于成功前夕,在追忆往昔时往往后悔当年只差那么些微微的坚持……与甲方的顺畅沟通、处理好企业的内部管理、让自己的设计更具前瞻性、影响力,当这些设计常态渐入正轨,也意味着又向成功迈进了一大步。为此,本期我们邀请五位设计师,通过剖析他们对成功奥秘的理解,解析临界点哲学之于设计的启发和影响。

“在设计”的状态

现代装饰杂志社:今天非常高兴邀请大家参加“设计中的临界点哲学”的主题讨论。平时大家有没有玩极限运动?从身体体验至人生哲学,各位是怎么理解“临界点”的涵义?

何晓平:阳朔是亚洲的攀岩基地,我去阳朔旅游的偶然机会去感受了下攀岩,这种亲身体验很特殊。我是做事有目标的人,攀岩的过程要靠四肢和地心引力进行抗衡,这个过程中你要选择好着力点,中间可能会出现力气不足,没法往上爬的时候,这就像我们人生中遇到问题,你面临的是放弃还是继续坚持往上爬。这种体验与今天所谈的临界点是有点相近的。我觉得这个体验很好,努力地往上爬,你可能会有选择错误的时候,但是至少你知道下一次该怎么做;到了顶峰看远处时,风光也是很不一样的。

戴慧雄:我平常没有玩极限运动,它对我来说是一个大挑战。我觉得“临界点”是每一件事的新的开始。

蔡祝源:极限运动只在电脑里玩过。以我的理解,“临界点”的每次变化都是有阶段性的,简言之,就是到了某一阶段工作得到突破时,能相应地获得收获和思考,这又为下一个阶段揭启了新的临界点。

徐庆良:极限运动没有亲自玩过,但我希望孩子有更多的锻炼,会带孩子去攀岩。临界点,首先关乎心态,无论在生活还是事业上,到了一个点是做还是不做,坚持还是不坚持,你的选择导致了接下去的动作及产生的结果,若成功了会有优越感,而失败了就把它当作人生的积累,这体现了心态上的转变。第二,我也支持蔡总说的所谓的临界点是有阶段性的,不应该是常态或是固态。每当到达某一阶段,人就会有新的追求,那么就会达到另外一个高度。

易永强:我觉得在中国做设计已经是一种极限运动了,因为甲方在不断地挑战你每一次的交付时间和设计的要求。我举一个例子,我的一个朋友是健身教练,他跟我说要练肌肉一定要不断地挑战自己的运动上限,当你本身的量达到顶峰之后会很累,但是这个累到不行的状态才能达到某一个阶段的顶峰。我想这就是所谓的“临界点”。从这个简单的例子可反思我们做设计的过程,希望它能对新入行的设计师有一定的启发和帮助。

现代装饰杂志社:谈谈各位的个人从业经历,是哪个转折点让大家觉得开始真正是“在设计”?

徐庆良:我是从一名家装设计师开始入行,在从业经历中学会了与客户、材料商的沟通,业绩做得比较好。后来被公司派到佛山开拓市场,却慢慢厌倦了商业化的运作。从2007年开始创办工作室,一开始对继续做工程还是做设计的定位较为模糊。直至2009年年底,我们关闭了原有的工程公司,将街边的商铺搬至现在的34层办公楼,连续几个月的零业绩转折期,让我们面临了非常艰难的“临界点”。从那时起,我们就开始面对全新的市场环境,全新的业务主导方向,现在回想起来当初的选择是正确的,它能让我们对公司品牌定位、未来发展方向等重新思考。

易永强:做设计能有这样的决心真的很厉害,徐总说的是大的动作,我的是入门的一个小启示。我记得在学校打完篮球下楼时跌倒了,楼梯第三级的高度跟第二级不一样。跌倒后我在想是我太笨重还是别的什么问题?这是我人生中的一个转折点,它让我思考到建筑与人的关系,视觉美与设计之间的关系。我觉得在设计上我们应当把人的常态放大到每件物件上,包括价值观和是非观。

戴慧雄:我做了十几年设计,做每一件好作品时我就觉得它是我的一个转折点,让我不断地向好的方面去努力。在一个设计过程中,虽然我们一直标榜我们是时尚的艺术家,但当每一次甲方提出要求,让我们删减某一些细节时,我们会在坚持与满足中权衡,每一次的坚持被证明是对时,我都会觉得我们“在设计”中。

何晓平:我不是读艺术专业出身的,但我很喜欢设计,刚开始在公司是从低层做起,比别人付出的要更多。有段时间我是自由设计者,其中承接的一个项目让我对设计有了全新的认识。这个项目是一个朋友委托的,他让我设计跟施工一起承包。在做的过程中,我发现了效果图与落地实施之间的巨大差异,让我重新思考怎样才能成为一名优秀的设计师。09年我与两名搭档共同成立了“尺道设计事务所”,就是因为我们觉得好的设计公司应该是综合能力强,而不是只会做概念,或只会与甲方沟通,是要综合考虑的。

蔡祝源:我觉得“在设计”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设计出来的产品让你觉得很认同,处于“在设计”的状态,另一类则是你本身对设计很执着。我最早在家装公司做了很长时间。当时我们公司接到大梅沙酒店的案子,做的设计不够专业,连CAD都画不准。为了保证设计质量,请了新加坡的设计师过来主持,我们配合。在这过程中,我对一些设计方法能够更加了解,那时起就开始有了“在设计”的状态。

帮客户找准定位就是成功

现代装饰杂志社:对于设计师来说,每个阶段都有自己的代表作,谈谈你最成功的设计项目及这个项目为你的设计带来了怎样的影响?

何晓平:去年的一个项目从设计至施工长达一年,这个项目位处肇庆,是一幢2300平米的联排别墅。甲方与我们合作多年,我们对他的家庭组成、爱好都非常了解。这个项目我们认为比较成功,一是项目前期做了深入沟通,因客户是房地产开发商,项目在土建阶段我们已介入,对材料的运用非常环保;二是这个项目是为客户量身定制的,包括施工的所有材料都是我们亲自去挑选,无论品质、节能环保,还是对材质的认识,都能做到令甲方认同。

徐庆良:我想讲两个项目,第一个是2010年公司转型做设计时接的房地产项目。这个项目从做建筑规划起就开始介入,与设计院、甲方连成有效的沟通。室内设计部分我们负责售楼部、样板房,大堂,但看过策划案后,我们建议甲方调整整个项目的定位和楼盘名字。因为这个商住合一的项目,单户住宅面积只有60、70平米,不具备园林景观、会所等配套,倒不如将它当作服务式星级酒店公寓来做策划和销售。甲方和策划方听了都比较认同。这个项目得到了成功售卖,这与我们在市场定位到整个执行过程与甲方的对接、与策划的衔接都是分不开的。

第二个是今年做的案例,从整体的规划、设计到整个执行再到效果都是比较满意的,觉得真正是在做设计。这个项目体量不大,是一个朋友的果汁店,从起名到选址、定位,再到销售卖点,我们都是全程沟通。因针对的是年轻人市场,果汁店开在办公群楼楼下。为规避投资风险,我们从地面到护墙板全部DIY。像护墙板就专门找了五金厂设计了挂板系统。这也涉及到临界点的问题,我们选择了极致的设计方法,天花上没有一盏灯,所有灯来自地灯和台灯,这意味着它们以后都可以搬走。我们希望营造出自然的怀旧氛围。钱并不是花在装修上,而是花在体验上,比如说灯光效果和所有的家具材质上,就是所谓的“把钱花在刀刃上”,也符合资源再利用的环保理念。从这点来说,这个项目对我们而言是比较有意义的,相信也是当资项目的新设计研究方向。

戴慧雄:我跟大家分享近期设计的KTV项目,大概6000多平米。其实KTV的市场占有率很高,如何突围而出?我们想到了营销概念。从平面规划起,在不同的区域植入角色扮演,从50年代、60年代一直到现代,比如说50年代是猫王,用这个形象跟当时的设计风格做某个区域的空间设计。在这个空间中,玩家都能实现角色扮演,有专设的道具间,让玩家去挑选喜欢的,然后扮演,这样气氛就很活跃了。从设计到营销,我们都让甲方明白自己的竞争点在哪里,那么,从艺术与商业结合的角度来看,它算是做得比较好的。

现代装饰杂志社:从业至今,是否有过后悔的经历,可曾想过,当时可能再坚持一下,或许结局就大有不同?这对你之后的生活、工作有过怎样的启发?

徐庆良:我们有过一个比较失败的自己投资的项目,从2010年投入至去年年底结束。虽然它失败了,但对我们的人生积累是有很大帮助的。当时失败的关键在于定位不准确,执行不到位。现在我们做任何事情都会考虑定位,包括公司也是一样,我们只做酒店跟房地产等商业项目,其他的不是我们强项的就不作为我们业务的主导方向。要做好一个项目,对项目的理解、市场的接触和人群的分析都是很重要的,若好的设计无法令这个结果往好的方向走,也不能称之成功。这又回到了刚刚的话题,就是有一个阶段感觉自己是“在设计”,但是有一个阶段感觉自己偏离了方向,就要自己调整回来。

易永强:我觉得设计真的不是很狭隘,是可以扩展,可以产生其他的很多东西,要怎样获得成功是要尝试的。作为设计师,我觉得帮客户找准定位就是成功。刚带团队做项目那会儿,肩负着培训的责任。当时有一位共事很久的同事要离职了,我很难过也很苦恼,这时听到杨干婵唱的《每当变幻时》,就觉得自己是否应该反省。现在对离合看开了,既然无法改变他们,在当下就应该更珍惜与搭档的合作时光。

蔡祝源:我可以理解他们的选择,但是事情过了以后我觉得团队进进出出是很正常的,因为人走了就会有更好的补充进来,所以我现在也调整好了。

何晓平:我们公司在过去也有这样的经历,对公司的冲击很大,但现在我们非常清楚公司适合哪些人,不是说所有喜欢设计的人我们都需要。适当的“放血”对公司的发展反而有积极的推动力。

我对过去所做的事情都不会后悔,因为过去的任何事造就了现在的你。我有一个惨痛并且很难得的经验,上一年我们组建了工程公司,我当时的出发点是想将设计做好,也是想让设计获得提升。经营工程公司跟设计公司是有差异的,我们以设计人的身份去做工程,用最好的材料,获得的利润却是很少的。当时感觉压力很大,想着若放弃了就意味着失败,后来还是结束了工程公司。今年我们会继续探索它的可行性,计划做四个配合我们自己设计的工程项目,目的是将设计还原、提高,看看自己设计的成熟度。一个优秀的设计单位应该是比较全面的,若设计不看定位、造价等等,永远只是纸上谈兵。这个经历我没有觉得后悔,反而让我更清楚公司的定位。

良性的沟通&榜样的力量

现代装饰杂志社:在座的很多设计师同时也是公司的运营人,你们如何看待与甲方的有效沟通?从确定合作至合作顺畅,之间总是有一个逐步了解的过程,你们是怎么来把控这种合作关系的良性转变?

戴慧雄:我觉得作为一名设计师,我们一定要努力以艺术人的高度去看待设计,跟客户交心,让他知道我们能提供什么,如何能切实地帮助他,就像刚才所说的KTV项目,沟通是很重要的,让双方达到共鸣,客户对你的态度一定会有改变。

何晓平:我们公司有商务部,它的定位不仅仅是拿项目,还包括与客户的沟通。沟通好了能避免以后发生一些不愉快。商务部跟进一个项目,必须熟悉设计产业、公司的设计流程,然后再整合起来下定论,这也是我们现在努力的方向。

徐庆良:以前我是家装工程公司的负责人,跟业主、工地都打过交道,从开始接触客户到有效的沟通再到最后的签约,全部都是一个人,我们当然希望跟很多客户进行完善的沟通,让每个项目都成功。但现在我们是设计公司,就不能这样做了,因为要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至于跟客户的有效沟通,首先是做朋友,若还是客户与设计方的关系就会比较生硬。另外,要如何良性地循环下去?我的建议是在沟通过程中,要发自内心的热情去做,让他感觉这是真正存在的心的沟通。

蔡祝源:我们的项目基本上都是熟客为主。最重要的还是尊重和信任。

徐庆良:人可以沟通,但是公司与公司不一定能有效沟通,还要考虑公司架构的合理性,不能客户有什么事都打电话找你,应该有专门的部门对接。在每个阶段都把控好与固定客户的沟通,这也是很关键的。

现代装饰杂志社:坚持一下,看似简单的字眼,但是就跟古人所说的“行百步者半九十”,越临近成功,实则越困难。那么如何去确定成功的阶段性目标,有效分解,以便更好地应对临界点的考验?

徐庆良:临界点是常态的,所以每一个阶段都有一个临界点的发展。我们公司会有一个几年发展计划,每年还会有阶段性的目标,现在基本上按照30%的增长速度制定目标。确定目标后,就要分解。我们公司的方法是每个月都定任务,每周一开会安排、梳理、沟通协调,然后形成表格化,明确好各部门的工作。周末再总结,通过这样分解以达到高效整合的目的。

何晓平:我们公司今年也表格化了,将可行性的计划分解至每个部门。公司还制定了大的战略目标及阶段性目标,并将专业数据规范化,譬如当年度公司的运营成本等。我们也会加大与同行的交流,了解各个公司的薪酬体系等情况。

戴慧雄:作为艺术工作者,我们要坚持做我们的艺术。只有每次做好一个项目,才是一个新的开始,这也是我们坚持做艺术的理由。

易永强:其实很多目标都要基于先填饱肚子的前提,我们只会制定短期目标,对那些想学会游泳的人,若要让他了解学习游泳的难度,我会选择直接把他丢到水里。

现代装饰杂志社:在I临界点的处理上,大家最欣赏哪位国际或是国内的设计大师?

易永强:我觉得能很好地处理临界点的设计师就已经很伟大了,因为每个人的经历是不一样的。2012年获得普利茨奖的王澍,我觉得很不错。

戴慧雄:在临界点的处理上,我没有特意去想。我想分享一下悉尼歌剧院的设计师约恩・伍重的故事,他的经历让我想到了临界点的奥秘。当时全球招标时,约恩・伍重设计的手稿在初选时就被淘汰了。后来被评委团专家之一的埃洛・沙里宁从废稿里翻出并最终中标。

徐庆良:在我们行业里,只要是在某一个领域能坚持的都是值得欣赏的。最难的是你能把自己设定在一个小范围内,不停地坚持下来。像隈研吾在建筑上所提倡的回归自然、本质、精神的追求,也是我个人一直在寻找的。

舍得的哲学范文3

及至现代,野餐与慈善晚宴、化装舞会这样的高贵派对有着同样的象征性。它既是社交半径的呈现方式,也是圈子经济的集中体现,甚至可能是国与国之间的对话方式。

野餐“下流”:贵族运动到资产阶级“小确幸”

不得不承认,几乎所有在餐桌上挥霍时间的享受都是欧洲贵族发明的,看似草根的野餐也是如此。

早在中世纪欧洲,“野餐”就随着贵族们的狩猎活动萌芽。十四世纪末的费比思在《狩猎之书》中图文并茂的详尽记载贵族野餐细节:先由陪侍的仆从搭起桌子铺上桌巾,并摆设餐具,接下来有专司飞禽或走兽的饲养人选好要宰杀的动物呈上,再由专门烹煮野味的厨子大展身手,分工细致。部分餐点是清晨出发前就备好的,比如火腿、面包和馅饼,席间饮用的酒水都要事先冰在山泉里确保入口清凉。

到18世纪,野餐已与下午茶一样,成为正式的皇家社交活动,修整得优雅华丽的庭院,考究的银餐具,穿行服务的仆人,都让野餐变得雍容。维多利亚女王陛下的野餐最为讲究,不但有事先准备好琳琅满目的菜色,还得带上精美的描花烫金瓷具水晶杯。狩猎结束后,就在猎场举办“野餐派对”,随行的仆人们将猎物与新鲜的食材当场烹调,并配以早就准备好的美酒红茶,供女王与她的贵族友客们在铺上细麻蕾丝桌布的餐桌上享用。

贵族的野游之宴也成为提香、鲁本斯、乔尔乔内等文艺大师的绘画主题,游宴画(fetes champetre)描绘乡间或花园里优美的风光之外,也描写了游人徜徉林野间高雅的娱乐消遣,时常假托神话故事巧妙结合当时上层阶级的生活:户外音乐会、舞会、宴会比比皆是。而十八世纪法国画家华托更从中发展出雅宴画(fetes galante),以纤华的笔触创作出与今日随性野餐迥然不同的诗情画意。

及至1789 年法国大革命结束,许多皇家园林向公众开放参观使用,贵族和他们的各种习惯“下流”,野餐一时间蔚为风行。马奈在代表作《草地上的午餐》里让裸女与绅士同席,而喜爱捕捉光影的印象派大师莫奈又如何能够抗拒野餐时阳光跳跃在脸颊与裙裾上的变化多端?印象派画家多半都有几幅作品描绘公园内的游客,三三两两成群结队坐在草地上,呼吸着民主自由,享受中产阶级的“小确幸”。

从郝思嘉到小布什:“野餐”从来不是吃饭这么简单

很长一段时间内,欧洲的野餐地点并不一定设在郊外,而有可能聚集在Oxford Street的罗马神殿里,与会者各自准备美食及拿手的演唱、朗诵、舞蹈等节目,与众人一起分享,气氛偏向于社交。

彼时野餐的食物也大多丰富考究,从烤肉甜点到红茶红酒不一而足。英语的Picnic源于法语pique-nique,指的就是用手取食的小点心,念起来像在唇齿间轻盈跳跃,仿佛闻声便可见景。

在美国流行的野餐总与烧烤联系在一起。几乎所有美剧中都有自家庭院烧烤的场景。《乱世佳人》里,人们提前很久盛装打扮,然后驾着香车前往野餐地。淑女们可是先吃了东西前去的,毕竟野餐的乐趣在于社交和户外阳光。16岁的郝思嘉则计划着在野餐中策反艾希礼与自己私奔。

不过,这时各国的野餐虽然沿袭过去携带简单不易腐坏的特性,却显示出轻食风格。英国野餐大多配合夏天社交季活动,所以多半以三明治与色拉为主,点缀苏格兰蛋(烤面包及碎肉裹水煮蛋),佐以香槟配草莓,加鲜奶油或蛋白糖霜,有时也反映出移民熔炉的特征,点缀印度脆饼或墨西哥卷饼类的轻食。法国、意大利则偏重本格派野餐: 香浓干酪、各种抹酱加法国面包或意大利拖鞋面包、巴萨米克醋烤蔬菜、香喷喷的咸派、琳琅满目的火腿再配一瓶好酒。

如果有点闲钱,你大可以买下Fortnum and Mason的豪华野餐篮,或者Goyard的野餐箱,两者的创始人都是这一生活艺术的热情支持者,其手工坊开发出各系列创新而优雅的单品,均致力于体现野外就餐的乐趣:这其中自然也包含着些微自傲和炫耀的资本。

及至现代,野餐的社交属性一直没有消失,甚至愈演愈烈,与慈善晚宴、化装舞会等高贵派对有着同样的象征性。它既是社交半径的呈现方式,也是圈子经济的集中体现,甚至是国与国之间的对话方式。

1977年8月,31岁的乔治·布什在米德兰一次野餐会上认识了劳拉并与之结婚。后来小布什成为美国总统,野餐不再是缘分一线牵的代名词,而成为总统先生与国会成员斗智斗勇的物理场所。小布什在2008年的一次野餐会上逗趣一个小女孩,其挤眉弄眼的照片登上新闻版面,成全了他亲民而滑稽的形象。其后任同事奥巴马则取消了2013年9月的国会野餐会,理由是“国会成员需要考虑他提出的是否对叙利亚动武的提议”。

韩国前第一夫人金润玉更是出名的热爱野餐聚会。她曾在纽约格雷特内克公园参加当地举办的一场美军朝鲜战争老兵联谊野餐会,并亲手用海鲜、大葱、红辣椒为老兵做起韩式海鲜葱油饼:“我想让他们好好品尝一下韩国美食,毕竟当年在战争期间他们没有这等机会。”

最浪漫幽默的是法国人。千禧年的国庆节,法国设计组织了一次“子午线盛大野餐”:从最北部的敦刻尔刻、中经巴黎、直至最东部比利牛斯山地区的普拉德莫罗镇,划出一条全长1000多公里、贯穿全法国的“绿色子午线”,沿线337个城市和乡镇于中午同时组织市民当街搭桌或席地而坐,铺上一条统一印制的奇长无比的餐桌布,展开不同主题的野餐活动。当天全法国有400多万人沿着这条臆想的子午线参加野餐,借机进行人际交流,场面极为壮观。

野餐精髓在于“对活着的灵魂的呼唤”

“野餐”诞生于欧洲贵族阶层,成名于文化界,在世界范围内普及,是一种重要的社交活动。中国也不例外。生存、战争、流亡、迁徙,都是野餐之源。《墨子非乐(上)》记载夏启曾“野于饮食”(即饮食于野),这可以视为中国游乐野餐的滥觞了。

魏晋时期,知识分子对现实不满,思想又受玄学影响,越来越寄情于山水之间,野餐形式也开始多样化。王羲之在《兰亭集序》中提到“流觞曲水”,即众人沿溪而坐,将盛满酒的酒杯放在水里漂流,停在谁面前,谁就得饮酒。据《续齐谐记》记载“流觞曲水”起源于周公建成洛邑之时,不知是否靠谱,但晋代着实流行。南朝时,“三月三日,士民并出江渚池沼间为流杯曲水之饮”,成为一种节令时俗。

中国在重阳节例有登高、饮酒、吃重阳糕的风俗,据说最初是为了避祸消灾。发展到后来,重九登高完全成为游乐活动,人们借机到郊外大吃大喝。《清喜录》写苏州重阳节,“或借登高之名,邀游虎阜,箫鼓画船,更深乃返”。

舍得的哲学范文4

本文运用的哲学理论,从交互设计的过程出发,阐释出交互设计的本质:在人与产品、服务或系统之间创建一系列对话并以实践来做为检验交互设计优良与否的重要手段。

【关键词】

交互设计;需求分析;实践检验;实践观

1.什么是交互设计

首先我们要诠释“什么是交互设计”,从不同的角度研究设计将会有不完全相同的解释,现用哲学的角度探讨交互设计的问题。首先解释“设计是什么”。我们把设计解释成两点:第一点,辞源中的解释源于典故《三国志•魏志•高贵乡公髦传》:“赂遗吾左右人,令因吾服药,密因酖毒,重相设计。”第二点,设计是把一种计划、规划、设想通过某种形式传达出来的活动过程。交互设计则是在人与产品、服务或系统之间创建一系列对话。交互设计师需要首先进行用户研究,做出精确的用户画像,并从可用性、易用性及心理满足程度等方面来评估设计的质量。

2.交互设计与需求的关系

首先理解设计的内因是什么,其实设计的最基本动因是源自于人类的需求,根据马斯洛需求理论,人类的需求是多层次的。哲学是这样解释的:“物质需求是指人对物质对象的需求,包括:衣、食、住、行有关的需求,对工具和日常生活用品的需求;精神需求是指人对社会精神生活及其产品的需求,包括对知识的需求,对文化的需求,对审美与道德的需求等。”而交互设计的范畴不仅仅影响到我们的物质领域,更深入到我们的精神领域。突出的表现是在互联网领域,基本的适用需求远远不是交互设计的目标,满足用户在浩如烟海的数据海洋中方便快捷的找到自己所需要的东西才是我们所追求的。因此我们不难得出设计与需求的关系:需求是设计的起因,设计是需求的满足过程,两者互相关联,密不可分。交互设计所探讨的则是如何在人与电脑之间设计出一种互动的架构,让使用者能有效率的操作器械与硬件设备互动。

2.1需求是设计的起因如果说人类需求是设计的内在动因,是一切设计的基础,那么设计就很大程度上依赖需求的存在与发展的水平,并且能够根据需求的多元化来准确地判定一个设计的完整流程。交互设计有四种基本方法,以用户为中心的设计,以流程为中心的设计,系统设计和天才设计。以用户为中心的设计(UCD),简单的说,就是在进行产品及系统设计、研发、维护时以用户的需求和用户的感受为出发点,围绕用户的基本需求为核心进行产品设计、系统开发,而不是让用户被动的去学习及适应产品。不管产品的使用过程、信息的基本架构还是人机互动的方式与流程,以用户为中心的设计都时刻围绕用户的使用习惯与用户对产品的基本需求。反过来,只有通过基本的交互设计,人类的需求才能够得到相当的实现与满足,设计的内容越是人性化,人类可继续发展的需求被挖掘的可能性就大。但同时,相反的情况也经常出现,我们有时不得不承受自己周边各种不好的交互设计的折磨,大量的交互设计的问题正待解决,例如,当你:在使用杂货店的自助售货设备购买时耗费了半个多小时一无所获。当汽车无法启动时,不知道问题出在哪里。在等公共汽车时,不知道下一班车何时会到。因此,需求的就是交互设计的基本出发点与基本适用要素,交互设计就是保持与挖掘需求的重要前提。

2.2交互设计是人类需求得到实现的重要过程交互设计是人类的基本需求得到一定实现的外在表现形式。几乎每一个交互设计活动,都会在它满足一定基本的需求之后,又会挖掘出新的需求。比如,以摩尔系数发展的电子产品设计,最主要的原因是来自人类对产品新的功能的需求,移动电话刚刚出现的时候,仅仅能够拨打接听电话,随着即时通讯的发展,可以接收各类短信息。而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以及人们利用碎片化时间意识的提高,网络浏览以及与人即时沟通成了刚性需求,手机从形状操作系统上都取得了革命性的进步。这一切的推动因素,都是在它满足一定范围的需求之后被新的需求所游离出来。

3.实践是检验交互设计是否适用的重要标准

“马克主义实践观是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重要依据”。交互设计同样离不开的实践观,交互设计师需要在实践中检验互动设计是否适用于易用。一件好的交互设计作品离不开以下过程:(1)用户调研:在用户调研阶段,交互设计师需要详细调查了解用户及其对作品使用的场景,以便对最终作品有基本的了解认识,这是后继设计必不可少的基础与前提。(2)精确创建用户画像:基于用户调研得到的用户行为模式与产品使用场景,设计师需要创建用户故事或者storyboard来预想设计中产品将来可能的形态。(3)创建交互细节:交互设计师,尤其是互联网产品设计师,往往使用AXURE来描述设计对象的功能和行为以及产品的交互方式。(4)原型开发及前期测试:交互设计师通过原型来测试其前期的设计方案,同时对原型进行不断的修正与优化。(5)产品实现:产品的实现阶段,交互设计师需要严格把关,精心指导。务必确保方案的实现严格忠于前期设计;同时,也要做好对产品进行优化的准备。在整个的设计流程中,主观能动性与对用户需求精准的洞察是必不可少的。一切设计都离不开生活的实践,也在一定程度上考量着设计师对生活的观察和体验。以用户为中心的产品设计离不开以下几个维度:产品的可用性、易用性以及用户满意度,还可以进一步细化为对特定用户而言,产品的易学易用程度、用户的粘性、用户在产品体验前后的整体满意度对比等。经济的飞速发展不仅提高了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对精神需求的提高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位置,相应的对设计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我们必须以实践观作为我们进行交互设计的重要指导思想与检验标准,不停地在实践中检验交互设计,这样才能真正设计出人们真正需要的互联网与移动互联网产品。

参考文献

[1]田自秉《.中国工艺美术史》.东方出版中心,1985.1.

[2]彭吉象《.艺术学概论》[M].B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7.

[3]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103.

[4]莫格里奇著.关键设计报告:改变过去影响未来的交互设计法则[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1.

舍得的哲学范文5

自从启蒙运动以后,随着人类理性的不断提高、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物质财富的不断涌流,“进步”已经成了人们心中不言而喻的观念:科技进步表明了理性的进步,理性进步和科技进步带来了经济增长,这一事实再加上达尔文的进化论——从经济的发展到生物的进化——不断强化着人们的“进步”观念。这使人们相信一切都会进步的,一切都在进步着,一切都是进步的!这使得人们根本不再去认真思考“进步”的含义,似乎只要社会存在着,它就必然是进步的。法国著名启蒙思想家孔多塞甚至认为,历史的进步就表现为人类理性的发展,理性的进步可以统领一切进步;只要人类理性进步了,包括人类道德在内的社会的一切就自然而然地进步了。近几个世纪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又进一步强化了人类关于进步的信念,似乎科技的进步就必然带来社会的进步;社会进步不仅被等同于科技的发展,而且被等同于经济的增长。于是在许多人的心目中就形成了一个公式——社会进步=理性进步=科技进步=经济增长。与此同时,人们还常常把社会进步与现代化相等同,似乎实现了现代化社会就当然进步了。在这种情况下,所有的国家都致力于科技发展和经济增长;没有实现现代化的国家几乎都把全部精力致力于实现现代化,现代化成了所有国家的共同追求;GDP的增长速度成了衡量社会进步的最重要甚至唯一的标准。在当今世界,政治、文化、教育都在竭力为科技发展服务,因为人们清楚地意识到,科技是经济发展的强大推动力,或者说只有科技才能推动社会的繁荣。科技发展和经济增长成了社会的强势话语之后,其他的一切都退居到次要地位了,当然也包括哲学和社会科学。在个人追求权力、地位、名誉、金钱、享乐、幸福,社会追求科技发展、经济增长、市场繁荣的现实当中,哲学不是被当作无用的东西而遭到拒斥吗?作为社会的高雅文化形式的文学艺术不也沦为经济和科技的婢女而去迎合社会上的一些庸俗需求吗?教育不同样已经是去了它自身应有的传承知识、创造知识、服务社会、引领社会的功能而凸现出一种工具特性吗?一些大众媒体和互联网不是天天奉献给大众铺天盖地的商业广告和时尚的娱乐节目来挑起人们的消费欲望、满足着人们的感官刺激吗?天天忙于赚钱、忙于追求名誉地位、忙于享受生活享受幸福的人们哪里有时间、有兴趣去追问诸如到底什么是幸福、人生的意义和价值究竟何在、人类是否需要有精神家园、人类拼命去发展科技到底是为什么、什么才是真正的社会进步等等问题?

人类的生存固然离不开丰裕的物质生活,社会的发展固然要依靠科技进步和经济增长,但人类生存绝对不是仅仅需要物质享受,社会发展也绝对不仅仅表现为科技进步和经济增长,除此之外还有更重要的东西,那就是人类所特有的精神生活或曰精神文明。我们不总是以万物之灵长自居吗?这灵长就灵在人类有精神文化生活而自然万物没有。如果我们仅仅看重物质生活,仅仅追求物质享受和感官快乐,那人类与野兽何异?一个社会不可能没有物质文明建设,舍此,社会的发展和人类的生存便失去了经济基础,任何其他社会活动也无法进行;一个社会同样也不可能没有精神文化建设,舍此,科技发展、社会发展便失去了目标。

其实,进步的社会必须有进步的道德水平与之相适应。普遍道德沦丧的社会肯定不是一个进步的社会!所以评价社会进步的标准更应该把道德标准包含在内,而不是用单纯的经济标准、科技标准或其他什么标准来衡量。“贫穷不是社会主义”,但单纯的物质富有同样不是社会主义,普遍地道德沦丧更不是社会主义!一个社会是进步的或者落后的,不是以社会制度和物质财富的多寡来判断地,也不是以科技发达不发达来判断的,不一定经济落后的社会就一定是一个落后的社会——我们能说古希腊是一个落后的社会吗?能说中国的盛唐时代史一个落后的社会吗?判断社会进步应该有一个综合指标,它至少应该包括经济、政治、科技、文化、道德、教育、公民的精神状况等方面,很难就某一个或几个方面来断定。否则,即使人人有汽车、家家有别墅,天天都可以吃“满汉全席”,但却失去了精神家园,处于一种无家可归的状态;人与人之间相互防范,相互之间只是利用与被利用的关系;用歇斯底里和狂歌曼舞来掩盖精神的空虚,用浅薄的感官刺激来掩盖精神世界的荒芜;开着轿车去、乘着飞机去贩毒。这样的社会能说是一个进步的社会?我们所追求的社会能说就是这样一种社会?

在特定的时期特定的情况下,我们不能等待理论上的争辩有了结果后再去行动,因此,“摸着石头过河”在一定时期有其合理性。但对于一个民族来说,面对着未来漫长的历史发展,我们总不能永远凭着摸石头去寻路吧?当我们行走在小河或浅滩时,大概还可以摸着石头走。但如果社会的航船行进在无边的大海中,根本不存在摸石头的可能时,难道我们就原地打转或者任由海浪把这艘航船随便冲向任意的方向?由此可见,社会发展需要导向,科技发展需要导向,经济发展同样需要导向。没有这种导向,我们就不知道促进经济和科技发展到底是为什么以及怎样来促进它们的发展,就不知道社会的航船究竟要驶向哪个港湾。这种导向就是一种与几个世纪以来盛行的发展观根本不同的新发展观——可持续发展观。这种新发展观由谁来提供呢?当然是由哲学社会科学来提供的!一个时期以来,为了强调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性,有人提出哲学社会科学也是一种生产力。其实,何必要把哲学社会科学与生产力连在一起?哲学社会科学又何止只是一种生产力呢?我们不说哲学社会科学创造着社会的精神文化——这种精神文化是一个社会绝对不可缺少的,也不说它也确确实实可以创造物质财富,但它更重要的价值则在于不断关注着社会的发展方向并为这艘航船的前行指明着方向,它是社会前行的指南针,是社会进步的航标灯!虽然它所起的作用与科技的作用全然不同,但这种作用却是无可比拟的,是根本无法用金钱来衡量的。无论在哪个历史时期,社会的“应然存在”和“实然存在”之间永远都会有一定的张力,但这种张力永远都不能成为放弃对“应然状态”追求的理由!换言之,人类永远不能放弃对应然的追求,哪怕它永远都只是一种“应然” !而哲学社会科学所追求的正是这种“应然” !

舍得的哲学范文6

一、方法创新

正确的方式方法是落实德育课实践教学任务,并使其取得实效的基本保证。德育课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运用学生需要掌握的基本知识分析社会现象,使学生在学习和运用知识的过程中内化知识、获得体验、培养能力,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在理论教学中,德育课教师可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职业教育的特点,针对教学内容,综合运用启发式教学、讨论式教学、案例教学、情景教学、探究式教学、小组合作教学、仿真教学等方法。

在实践教学中,德育课教师可尝试以下形式:一是课堂实践教学,如案例分析、专题讨论、课堂辩论、模拟教学等;二是校园实践教学,如校园文化活动(专题讲座、校园辩论赛、演讲比赛、手抄报制作比赛、征文比赛、校园调查、观看电影或录像等)、社团实践活动(读书协会、青年志愿者协会等);三是社会实践教学,如参观考察、社会调查、社会服务等。

德育课教学方法创新的关键在于方法选择恰当,切合教学目标要求和教学内容特点,符合学生实际,具有针对性、互动性和有效性,有利于培养学生能力。

二、过程创新

德育课教学设计的过程创新要在教学组织、教学程序、教学评价、板书设计等方面下工夫。

教学组织要从课中向前延伸至课前,向后延伸至课后。课前指导学生开展自主学习,课中组织学生开展合作探究,课后引导学生开展实践体验。

教学程序要突破传统,淡化知识灌输,强调“学中做,做中学”。如“导入新课”可改为“创境激趣”,通过影视、动画、图片、歌曲等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新知传授”可改为“引思明理”或“合作探究”,充分体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新知小结”可改为“点拨升华”,通过总结实现学生思想的升华;“作业布置”可改为“体验导行”,布置实践作业,将德育课堂延伸至课外。

教学评价合理、有效。德育课教师要探索适合课程特点的多样化考核评价办法,将理论知识考核、实践考核与日常行为表现的考核结合起来,力求全面客观地反映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状况。德育课教学评价以过程性评价为主,以终结性评价为辅,可将实践活动、课堂表现、平时作业、考勤等纳入过程性评价范畴。

板书设计合理、恰当、精确。可将板书分成主板书和副板书,主板书重在梳理各知识点的内在逻辑关系,副板书重在提醒学生注意相关概念。

三、内容创新

德育课新教材进一步体现了“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原则,新教材无论是体系还是内容都很适当。但教材毕竟是静态的、相对稳定的,而社会生活则是动态的、不断变化的。这就要求德育课教师在进行教学内容设计时,必须根据实际需要,灵活地、有创造性地对教材进行“二次开发”,有效整合多方资源,遵循职校生思想发展的规律,及时传递最新理论成果,做到贴近学生、贴近职业、贴近社会。

德育课教学资源包括教学参考书、教学挂图(投影片)、音像资料、多媒体教学资料、案例选编等文本教学资源和道德楷模、法律专家、德育基地等社会德育资源。德育课教师要根据地域特点、学校情况、专业特点及学生实际,有效整合教学资源。

教学资源整合的关键在于:教学资源呈现的方法要多样;要能增进课程内容与生活及未来职业的联系,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要有利于促进课程内容在课堂教学中有效展开与动态生成,激活课堂教学,提升学生能力。

四、作业创新

课外作业是课堂教学的延伸,是促进学生认知、能力、情感、行动全面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一些德育课教师对课外作业不太重视,作业的布置仅仅停留在“认知——再现”层面,问题设计简单,有唯一的、确定的标准答案,缺乏一定的探究性和实践性,学生只要将书本的知识要点抄到作业本上就可以了。这样的作业从根本上忽视了社会现实、学生的实际生活和思想水平。

德育课作业设计要注重过程性和开放性,并在优化和提升学生的情感、态度与观念、行为与习惯、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等方面下工夫,可尝试实践型作业、研究型作业、分层型作业、合作型作业等。

五、技术创新

多媒体教学是一种现代化的教育手段,也是一种新的教学方法,越来越多地被引入课堂。

相关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