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摄影艺术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摄影艺术范文1
正如上述所说,摄影艺术的科学诉求属于摄影艺术在审美领域中独特诉求的一种,这当然是在相对的情况下,摄影艺术有着自身科学性的特点,作为摄影器材的照相机或者手机也好,本身就是科学的产物。我们一直在说这是一个矛盾的集合体,虽然在照相机的功能上似乎不存在,也不需要做出什么具体的说明,但是我们想象一下油画创作或者抽象作品的设计上,这些都是与科学格格不入的,都是对科学排斥的,有的甚至属于后现代主义思潮中非常顽固的一个派别,他们似乎一直在不断地寻找着证据来否定自工业革命以来科学领域在艺术领域中所取得的一切成绩。但是却唯独不提摄影艺术,或者干脆承认摄影艺术与科学之间没有关系,或者关系非常的小,因为摄影的过程虽然依托于照相机这样的科学媒介,但是这个媒介对最终形成的作品没有任何实质上的问题。摄影艺术的艺术效果主要取决于景物的选择,取决于操作科学手段人的审美意识。但是,事实上,摄影艺术的效果越来越取决于手中所持的那部机器的好坏,这就直接打破了上述的观点,摄影艺术的科学诉求也就体现了出来,只要我们承认科学在摄影艺术中无可厚非的作用,就能够更加真正地体现出科学在艺术中的价值,如摄影艺术对清晰度的需求,对光线的需求,对角度的需求,对客观条件的需求等等。
2摄影艺术的艺术诉求
摄影艺术本身作为一种艺术形式,而每一种艺术形式都是特别的,都具有自身的特征和自身独特的艺术诉求,如摄影艺术对精密仪器的需求就是一种艺术诉求,这似乎于上述科学诉求是一回事,实际上是不同的,从艺术诉求的角度来说,科学成了其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而科学的真实感受却并不完全体现在艺术上。例如,摄影艺术中我们经常提到的镜头、像素、功能等等,这些就是摄影艺术在创造作品是的一些基本诉求,只有这些科学条件满足,才有可能抓拍到流星一闪而逝的美,才可能抓拍到我们所熟知的那些美好事物,看潮起潮落,看日升日落,星空中我们也曾不断数着的那个星座,这些都需要有高度精密的仪器来满足的我们的需要,换句话说,科学在摄影艺术中是一种基础,而这种基础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这不同于其他的艺术形式对科学的基础作用需求,所以我们说,摄影艺术的诉求就是相关的科学性辅助设备或者科学性的基础材料。
3摄影艺术的审美诉求
总的说来,摄影艺术的审美诉求的矛盾是平衡的,这样表现在现实中既没有出现矛盾,也没有出现不同的特点,也没有出现让人觉得不舒服的地方。摄影艺术的审美诉求能够恰到好处地说明审美诉求是一种相辅相成的关系,科学需要艺术,艺术离不开科学,我们对摄影艺术的看待应该是建立在二者的基础之上的,建立在审美之上的诉求是我们应该不断追求的。科学在不断地进步,势必会推动艺术的不断发展,而艺术展现出的想象力也是科学发展的基础,二者在不断的互相促进,不断地为对方的发展提供养料和活力,我们也许不会对摄影艺术的审美诉求产生过多的争议,但是我们会不断地思考将两者更加完美的融合之路。这就是我们在审美领域研究摄影艺术的原因,那么我们需要在摄影艺术的作品中寻找到科学的方式多一些呢?还是艺术的方式多一些的呢?也许这是一个不需要解答的问题,但是我们都清楚,在摄影艺术的审美过程中,我们需要更多更深入地探讨那些科学带来的美感,虽然我们真实地获取了,但是却绝非自然的,如我们可以让流星通过摄影技术变得更明亮,更加具有流星效果,但是似乎缺少了湖畔的少年指向天空,似乎缺少了那种流星划过天空时,涉及的心情表达,这就是大家没有考虑到的审美需求,那种艺术的真谛,这也是摄影艺术最容易被找到突破口的地方。或者说被找到借口的地方,从这个方面出发,我们能够真正地确定,在摄影艺术的审美领域确实需要审美诉求,那是一种艺术的本源诉求,真正使得我们在背后所苦苦追求的审美内容。
4结语
摄影艺术范文2
摄影艺术作品最早出现在达盖尔银版摄影,后在欧洲得到发展,经过不断改良,摄影艺术作品更加精良。摄影艺术在18世纪到19世纪初期是一个发展阶段,摄影艺术作品发展到19世纪中期,开始出现很大的改革,传统摄影艺术作品创作方式逐渐转变为“湿版”摄影,并逐渐得到推广,尤其是在美国、欧洲等国家,得到人们的普遍喜欢,极大的推动了业余摄影爱好者的参与,大量的人文景观、自然风光以及风土人情等被记录下来。随着科学技术的日益进步,摄影技术也不断发展。摄影创作者在创作中发现,在取景中景物倒立成像存在很大的困难,尤其是在人物摄影中,倒立镜像下人的表情难以看清楚,摄影作品的创作受到很大影响,人们在照相机原先结构设计中增加45度角反光镜,能够从上方看到影像,还相应减少感光度保护胶片。随着摄影器材技术的不断进步,反光镜随之得到改良,取景视觉转变为平视。20世纪70年代出现傻瓜相机,传承时间更长。
二、摄影艺术
在现代艺术美学中的体现摄影艺术作品往往能够让人在第一时间感受到画面的美感,人们在观赏作品时,作品的内涵与延伸能够唤起人们的遐想。在摄影艺术作品的创作中,从确认主题到构成画面,可能会遇到一些特殊情况,表现一瞬间的情感,一些摄影创作者并不会遵循逻辑的判断,还需要中和艺术瞬间思维。摄影艺术作品的意境形态的创作中,意境并不是能够凭空想象的,只有在深入了解现实生活后才能进行艺术创作。摄影作品在艺术创作中不仅需要展现意境,还需要保证观看者能够在摄影作品观看中体会到作品的思想,摄影艺术内心情感的表达就是自己对事物的领悟。在摄影作品的创作中,创作者不仅需要依靠自身的摄影技术,还需要深度挖掘摄影者自身情感,把客观的意境串联在一起表达自身情感,摄影艺术的情感表达通过摄影作品来体现。摄影艺术作品在创作中,需要注意展现艺术形态发现,艺术能够反映艺术形态的内容以及艺术活动的规律,影像的表达方式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而不断改变。在15世纪,绘画作品往往表现艺术家和现实中的纠纷。20世纪中期,亨利•卡蒂布列松在创作《决定性瞬间》艺术作品中,采用35毫米相机来展现运动,通过重要的一瞬间表现消失的现实面孔,最大限度运用自己的组织构造能力,形成统一的结构。让•鲍德里亚在作品《消费世界》的创作中,展现主题和客体之间的转换,表达显示中的审美趣味,这也说明摄影技术的不断发展促进了艺术作品的进步。
三、摄影艺术的艺术美表现
现代摄影作品的艺术美最终以摄影作品表示,下面从摄影艺术的意境、语言以及寓意来分析艺术美。
1.作品的意境
意境是我国传统美学中的概念,主要包括情和景两方面,是创作者对周边世界客体的一种主观态度和评价,有机结合画面形象和内容,通过主观倾向性来使人们产生相应的审美心理。人们在欣赏摄影作品中根据自己的爱好和生活经验等品味艺术内涵。如在摄影作品《麾鹿攸伏》中,画面上的翠竹给人一种清新透彻的气质,小鹿在林间嬉戏,使整体画面娴静活泼,以竹子的清新和小鹿的仙灵给人一种心旷神怡的美韵。摄影作品意境的核心为情景交融。摄影艺术作品中情和景是浑然天成的,景来自于现实,摄影作品现实中的景及情融入在画面中,景是摄影作品的基础物质,情是摄影作品的灵魂,只有情和景结合在一起才能共同构成摄影艺术的审美意境。摄影者在摄影艺术作品的创作过程中,要把自己情感置身拍摄对象其中,以自身的感悟和灵动,力求内容和形式契合,展现个性化摄影艺术作品。人们对同一幅摄影作品所产生的感情往往不同,摄影艺术作品中情有不同的含义,既包括了摄影作者的审美情趣,还包括了人物的情感,摄影创作者只有把自己的情思融入到摄影画面中才能提高摄影作品的意境。如在摄影作品《阿富汗少女》的创作中,画面就是一个人物肖像,非常简单,但是通过少女的眼睛能够看到一种惊慌的情感,从照片中能够感受到战争对人们的伤害,从而表达摄影创作者呼吁和平的情感。我国摄影作品意境往往渗透传统文化。我国摄影作品的创作受到传统美学的影响,在早期的摄影艺术作品创作中与绘画理论比较类似,在摄影艺术的表现中,郎静山以我国早期能够把传统美学意境发挥到极致的摄影创作者,摄影作品中往往蕴含着强烈的中国风。如在《晓汲清江》摄影艺术作品中,江面清波微漾,女孩挑着木桶回家,整体静物构成一幅水墨画,表现对河山的喜爱,很好地表达情景交融。
2.作品寓意
艺术是视觉思维的一种形式,不仅需要采用各种方式来创造美,还需要通过各种无形的事物来表现情感,通过媒介来展现特征。在摄影艺术作品的创作中,作品的寓意是构成艺术美的基本元素之一,往往与创作者的主观意识和生活经验息息相关。摄影作品的寓意是艺术美的高度凝结,欣赏者能够从画面中体会到深层次的含义,进而产生共鸣,这也是摄影艺术美的审美感受过程。如在衫本博司的艺术作品创作中,往往通过艺术、历史和科学来诠释作品意境,充分结合东西方文化,摄影作品往往以生命和时间为主题,如在摄影作品《影院》创作中,在废旧的电影院中播放电影,采用相机拍摄银幕,因为底片长时间的曝光,导致周围的场景清晰可见。采用这种艺术创作中,在作品中同时构成了过去、现在和未来。在《海景》的创作中,将海平面分割成不同的层次,表现空寂的审美寓意,给予海平面丰富的生命和呼吸,衫本博司的摄影艺术作品体现日本式“物哀”美韵,通过生命感的感悟赋予摄影作品物哀、空寂等审美意识。
3.作品造型语言摄影艺术
作品的造型语言往往包括光线、线条以及色调等,摄影创作者在摄影作品的创作者通过这类造型语言来构建摄影作品艺术美。在摄影艺术作品的创作中,光线是摄影艺术的灵魂所在,线条和色调的使用将会直接受到光线的影响,摄影艺术在创作中,光和影不可分割,光线的强弱参数、照射角度以及照射时间等都会导致摄影画面明暗的差异,使摄影艺术作品表现力体现出差异。光线能够更好的突出物体的轮廓和层次,是影调之间的分界线,包括直线、曲线以及S形线等,通过光线来表现客观形态,摄影作品在创作中,通过丰富的线条来表现人物和静物的空间感,表达自己的情感。如在选取太阳为主题的摄影作品中,选取不同的光线,能够拍摄出不同日出以及日落等,表达作品意境。在摄影作品的创作中,光线和色调的使用非常密切,与绘画作品的创作中,摄影作品的色调往往表现客观事物的本色,但是色调的使用同样会影响摄影作品的感情。在摄影作品的创作中,能够根据物体和环境的光线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心境,使作品更加具有艺术美。如曼•雷在创作摄影艺术作品创作中,不断更新自己摄影技术和摄影观念,高度融合摄影艺术和其他艺术创作,在创作中大胆尝试其他实验性手法,如多重曝光等方式,得到服装不同角度的信息,摄影作品运动感更强,给人一种超现实的艺术美。在中途曝光艺术应用中,使用在人像创作中,分离人物对象和背景,使整体画面富有奇幻感。
四、总结
摄影艺术范文3
本人多次被邀请为全国性摄影大赛的评委。在评选过程中,我体会到,评委们面对成千上万的摄影作品,不可能细心品味每一幅作品的思想内容,尽管评选标准和顺序第一是思想性,第二是技术性,第三是艺术性。但是,能够留住评委目光的因素,首先还是摄影作品的艺术性,也就是作品在艺术表现上的形式美。所谓形式美就是从审美的角度,体现内容的外在美的印象。换句话说,就是摄影作品画面表现形式,是否具有视觉冲击力。学习过美学的人都知晓“内容决定形式,形式体现内容”,只有当作品的内容与形式达到了完美和谐统一,才具有了艺术性和艺术魅力。我们在评价摄影作品是否优秀,不但要看思想内容的准确性,技术水平的操作性,更要看艺术表现形式的完美性。因此,建议影友在摄影创作构思和构图时一定要提炼、挖掘、突出摄影艺术的形式美。
多年的经验积累,本人有三点体会:
一、把握形式与内容的和谐统一。摄影艺术的表现形式取决于所选定的题材和内容,题材和内容必须体现在摄影艺术的表现形式之中。形式与内容在摄影画面中有机地密切联系着。摄影艺术的美,并不完全依赖摄影画面的形式美,而在于表现形式与思想内容的和谐统一。如果我们不顾内容,单纯地去追求所谓的形式美。那么,所拍摄的作品一定是苍白的,没有感染力的图案而已。在摄影艺术中,画面的主体内容是骨肉,主题内容是灵魂,它们才是摄影作品的艺术真谛,而形式则是再现和展示作品内容的手段。作为摄影家必须运用敏锐的观察力,准确的概括力和丰富的想象力,去寻觅出那些最能体现和表达摄影作品内容的完美、和谐、统一的艺术形式。
二、继承和发展艺术表现形式。唯物主义辩证原理告诉我们:“内容先于形式,形式落后于内容”,客观现实正是如此。随着历史的进程和社会的发展,客观事物日新月异,为摄影创作提供了极其丰富的内容。而表现内容的形式似乎还停留在19世纪里,一切古老的艺术表现形式至今还被沿用着,于是,用旧形式表现新内容的艺术作品屡见不鲜,摄影艺术表现形式亦如此。在摄影构图中,时至今日还在运用古希腊数学家毕达哥拉斯的“黄金分割律”作为画面构图的基本形式,又如,中国画中的泼墨写意摄影形式、摄影前辈郎静山大师的集锦式表现形式,都被后人学习和效仿着。但是我们绝不能永远地去学习和效仿过去的表现形式,要在旧形式的基础上推陈出新。社会发展了,时代进步了,摄影艺术也要创新。要在新的内容中,挖掘新的表现形式。
三、用不同的表现形式表现相同的题材内容。艺术表现形式不是专属某一题材的。虽然,形式与内容是艺术的统一体,但是,它们在相互联系中,又保持着相对的独立性。用不同的艺术表现形式去表现相同的题材内容不胜枚举,例如,《白毛女》这一故事,就有歌剧、舞剧、京剧和电影等多种表现形式,满足了不同审美需求。当然,也有用一种表现形式去表现多种内容的做法,这对摄影人来说,是不可取的。容易形成格式化、雷同化,令人乏味。我还是喜欢在沿用多种表现形式的基础上,努力去尝试新的表现手法,拍摄某个题材内容或某个主体对象。比如,拍摄全世界最伟大的建筑物之一中国长城,我们可以用纪实的或艺术的、高调的或低调的、黑白的或彩色的,以及蒙太奇等多种表现形式去拍摄和创作,其视觉效果是截然不同的。如图《任斗转星移》,人们拍摄长城通常都是在白天,该作品却是在黎明前的黑暗中开启了曝光之门,曝光时间为23分45秒。在弱光下长时间曝光,记录了星星移动的轨迹,加上画面中冷暖色调的对比,使作品产生了很强的视觉新鲜感。
又如图《泼墨苍鹭》在散射光条件下用较慢的快门速度拍摄,使之产生了中国水墨画的视觉效果,以较强的形式美让睹者认为这就是一幅写意花鸟画。为了增强形式美,我还特意题写了“遥知不是画,却有墨骨法”并加盖了红色印章,更加强化了中国水墨画的表现形式。
摄影艺术范文4
1.从美术设计角度分析二者交叉、融合的可行性
对于美术设计而言,摄影对其的影响要远大于其他艺术门类。广泛应用于摄影的如计算机辅助设计等高新技术已逐步取代了传统美术设计手法中的喷绘和手绘。当前,映像艺术(摄影、电视)因其以计算机技术、数码影像等占主导地位的高科技作为强大后盾,已在现代艺术发展中获得全胜。这种胜利不但意味着摄影的发展从根本上鞭策和推进着美术设计艺术的演化和更迭,还对现代人的情感体验、思维模式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前者奠定了新的美术设计艺术形成的环境基础,后者奠定了这种美术设计艺术形成所需的审美心理基础。两种基础提供了二者交叉、融合的可行性。我们在一些国际和国内的招贴美术作品中可以很明显地看到以摄影图像为素材的美术设计作品的比例已大大提升。如,法国巴黎举办的以《waterforhumankind》(《水为人类》)为主题的国际海报大赛,在12幅获奖作品中,有一半的作品都是以摄影图像作为素材的,甚至其中三幅几乎全是摄影图像。由此可见在美术设计中融入摄影的必要和紧迫性。
2.从摄影的角度分析二者交叉、融合的可行性
对于摄影而言,在图像处理软件出现之前,摄影家主要是通过暗房加工(如油画效果、浮雕效果等特效)对摄影作品进行处理,来获得令人满意的照片效果的,根本没有摄影设计这样的概念。在Photoshop等图像处理软件出现后,摄影家开始更多地借助软件来处理画面的艺术效果。设计者对图像编辑、调色、合成以及特效功能的运用,使得摄影作品淡化了摄影这一特性而更像是一幅美术作品。在图像处理技术和数码技术的双重支持下,摄影图像的艺术价值及艺术效果已经体现为可重新组合、设计、塑造的新概念美术设计作品了。现而今的摄影艺术(尤其是艺术摄影),除了镜头这个唯一的摄影因素外,其余造型和画面效果都是用软件进行美术设计而完成的。摄影图像制作和美术作品设计可以共用一套操作系统,包括图像处理软件、外挂滤镜、设计平台、图像输出设备及数码照片输出系统等。这些技术上的共享性也为二者的交叉、融合提供了广泛的可行性。
二、摄影与美术设计交叉与融合的前提、发展趋势及建议
1.摄影与美术设计交叉与融合的前提
摄影与美术设计是两种不同的艺术类型,因而,二者之间的相互交叉、相互融合并非没有任何原则和限制的随意而为之,更不是对分属于两种艺术类型的元素进行的简单“撮合”与“嫁接”。二者进行交叉和融合的前提必须是符合艺术规律的。二者是否能够有机结合是由各自艺术类型中的基本元素的融合能力、条件、特性、所依赖的科技手段(如平面设计、摄影艺术利用计算机软件、数码数字技术等)及外部社会需求和现今的审美能力等诸多因素所共同决定的。
2.摄影与美术设计交叉与融合的发展趋势
今后的摄影艺术,特别是数码摄影技术将更多地被应用到美术设计中。当今视觉艺术领域已步入了以视觉图像为核心的时代,即我们平时所称的视觉文化时代或图像时代。摄影、绘画、电影、电视、多媒体等表现形式相互汇流、激荡。当今,对于美术设计而言,由于以计算机数码影像为主要组成部分的现代影像艺术已成气候,并且还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那么摄影技术的发展成果对其的影响将会日益显著,美术设计中的传统艺术手法将最终完全被高科技软件功能所替代,美术设计将更为科技化、系统化。而摄影艺术也会因为软件使用的传导将更具有艺术设计气息。
3.摄影与美术设计交叉与融合的建议
(1)现代美术设计中摄影含量宜精不宜多
美术设计作品中如果充斥太多的摄影写实图像将并非是一件好事。美术设计是一门基于想象和创作的艺术门类,如果在美术设计中由图像处理软件处理过的摄影写实图像过于泛滥,就会造成美术设计的个性表现力、创造性思维力的丧失。我们一定要明确,在进行全新的美术作品设计过程中,运用摄影图像的软件辅助功能,是为了弥补传统美术设计中画面处理手法的缺陷,或是将多幅不甚完整或不能独立表现创作思想的资料性图片利用软件进行重新组合、创意和构思。因此,在将摄影交叉、融入到美术设计时要做到宜精不宜多,以使艺术的想象力与科技的表现力完美融合,打造出更具视觉效果的美术作品,使创作主题得到升华。例如在第五届国际大学生反对皮草的海报设计大赛中,来自各国的大学生获奖作品就很好地说明了这一点。在进行美术设计时,学生们普遍喜欢使用摄影素材,但因暂时还不具备自己拍摄第一手资料的条件,就需使用他人的摄影作品,而这时能否在既依赖于摄影图像的同时又彰显出美术设计的个性就成为了最重要的问题。如学生用野兔、狐狸、海豹等简单的动物肖像式的摄影作品为蓝本,通过后期对画面色彩、风格以及文字特效的制作,从而触目惊心地展示出了这一届的主题——时尚的牺牲品。这些获奖作品对于摄影素材的使用扼要又不单一,点睛又不庞杂,创意又不教条,非常值得借鉴。
(2)突出构思,注重色彩
一件优秀的摄影艺术作品或美术设计作品产生的先决因素就是构思,构思也就是“设想”或“创意”,它是孕育在有形作品中的无形的思维活动。在将摄影和美术设计结合起来进行艺术创作时,构思起到了提纲挈领的作用。它不但包括甄选摄影素材、确定美术设计主题,还包括布局构图、选择表现形式等,因而是一个艰辛的创作过程。优秀构思的形成需要我们要研究好与设计活动有关的各方面因素。首先就要了解艺术设计所要表达的内涵和主旨,然后确定理想的创意出发点,而后根据这些信息点对摄影素材进行构图分割、文字处理、色彩调整等。可以说构思是二者交叉、融合的基础,是能否诞生优秀作品的关键。在确定了构思后,就要对作品进行细致处理了,下面笔者选取在摄影艺术与美术设计两门艺术类型中都非常重要的色彩加以说明。
①以少胜多,简洁扼要。美术设计中的色彩运用没有定法,但基本原则是色彩的组合与选择要得当。在对摄影图像进行艺术处理时,效果的优劣主要取决于色彩的选取和组合是否得当,而不是用色的多少。美术设计尤其讲究“视觉冲击”,因此在对素材图片进行加工时,用色少、配比组合巧妙、简洁扼要的设计作品往往能给人以牢固的印象,收到良好的展示效果,并最终实现色彩运用的以少胜多。
②理性考量摄影形象。美术设计作品是对直观摄影对象的特性、内容、用途等的形象反映。色彩是构成形象最直观、最重要的元素,因此我们要深入研究对象的视觉形象特性,要对其原始色彩的感官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而后进行色彩的创意和改良,从而使摄影作品更符合美术设计作品的要求。
摄影艺术范文5
关键词:摄影艺术;表现语言;构图设计;分析
摄影艺术是现代高职高专教育中的重要内容。作为一门艺术,摄影有着其独特的语言,其依靠色调、线条、影调和光线等来构成自己的造型语言。同时,摄影作品亦有着十分丰富的形式感,包括立体感、节奏感、空间感、运动感、质感等,这些形式感共同作用于对摄影艺术的表现。现实的职业教学中,学生对于摄影艺术的表现语言往往处于一知半解的阶段,成为技能掌握的困惑点。因此,对摄影艺术的表现语言进行探讨就显得十分必要,对于高职高专摄
影艺术教学的优化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一、摄影艺术的表现语言
1.空间感
摄影对于深远空间感的表现,主要通过影调和线条来实现,即影调透视。影调方面,越暗的影调,表示景物越近,反之则越远。线条方面,依靠线条交织关系就景物的大小、远近加以表现,从而形成空间的深远之感。教学重点在于引导学生对丰富影调、线条层次的运用,从而使其作用能够将观赏者的视线引向深远空间.
2.立体感
高职学生对于摄影的掌握,往往难以突破平面设计的瓶颈,是技能掌握的难点。因此,教师应当引导学生在两度空间中对客观物体的三度空间进行表现,摄影作品立体感表现的方法和手段多样,影调和光线是最常用的语言材料,故可培养学生通过侧光、逆光及影调变化来实现对摄影作品立体感的较好表现。
3.物体质感
质感指的是作品所表现物体的结构感,虽然并非所有作品均
具备,但把握摄影艺术的质感表现,确实能达到增强作品艺术感染力的效果。
4.动感
即实现摄影作品动态美的呈现,其通常会使摄影作品的艺术
感染力大大提升。摄影艺术本身属于空间造型艺术,这使其动态表现具有时间局限性。但是摄影艺术自身所具有的科学性,又使其能够凭借造型语言和技巧艺术,来对作品动态做出较为自由的表现。故对于造型语言和技巧艺术的掌握应成为学生实现摄影动态性表现的基础知识。
5.韵律感和节奏感
这是摄影艺术形式美感的重要组成,正式这一表现语言的存
在,才使摄影作品像诗歌和音乐那样,鲜活起来。一件摄影作品,单纯具备统一基调和鲜明主体尚不足够,将韵律感和节奏感融入其
中,才可使其耐人寻味。引导学生对摄影韵律感和节奏感的把握,是教学与就业的双重需要,只有这样才能使高职高专学生更好地
参与到激烈的人才竞争当中。
二、基于艺术表现中摄影画面的构图设计
摄影艺术的表现语言,并非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彼此贯穿,共同作用于摄影艺术的画面构图当中。基于艺术表现的摄影艺术构图设计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艺术表现的对称与均衡
摄影艺术的画面表现不应追求对称,而是视觉的均衡。摄影艺术构图设计当中,绝对对称会给观赏者一种静止、单调、拘谨之感,对称运用过多,会使画面缺乏活力、呆板。而均衡的运用就是要将这一呆板局面打破。对于画面均衡的掌握,要求学生对画面中各部分景物了然于心,使其有对照、有呼应,从而达到稳定和平衡。
2.艺术表现的主次
摄影艺术的画面表现应当注重构图设计的暗体、主体关系,主要包括人物和背景、主要人物与次要人物间的关系。一件摄影作品如无陪衬,只有主体的话,就会显得画面无变化、呆板。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当对这一点加以强调,引导学生就画面主体显著突出,就繁弃简,必要情况下,应改变拍摄的角度和位置,从而达到突出主体、简洁生动的目的。
3.艺术表现的完美比例
在摄影艺术画面构图设计当中,引入黄金分割(通常在构图设计中把握5∶8的比例)来保证作品表现比例的完美性,这一完美比例在摄影构图的表现上已经算是较为准确了。同时,在摄影的具体构图当中,还将其拓展到大小对比、情节对比、动静对比、虚实对比等方面,注重对学生完美比例意识的引导,从而使比例思想融入于整个摄影艺术创作当中。
在高职高专摄影艺术实际教学当中,结合上述理论,合理、科学地开展,从而实现教学效果、质量的优化。相信,着眼于艺术表现的摄影艺术教学更贴近于社会需求,是摄影艺术职业教学发展的
方向。
参考文献:
[1]许云.试论摄影艺术表现语言的演进[J].艺术・生活,2005(06).
[2]李萍.浅谈摄影艺术中的动感表现[J].戏剧之家:上半月,2011(12).
摄影艺术范文6
[关键词]微距 摄影艺术 钧瓷 创意文化
钧瓷作为我国五大名瓷之一,以“入窑一色,出窑万彩”的神奇窑变著称于世,是河南省神垕镇独有的瓷种。钧瓷之所以蜚声瓷林,名扬中外,主要在于其釉色的变化莫测,具有强烈的视觉美感与独特的艺术效果。就相关资料来看,目前对钧瓷的研究,大多偏向于科技研发、文史编撰、考古乃至收藏方面,国内外从微观角度对钧瓷进行艺术鉴赏的研究较少,特别是从微观视角研究钧瓷文化创意产业更是接近空白。
人们欣赏钧瓷,会冠之于“神、奇、妙、绝”等赞美之词,但是,这种欣赏多源于人们正常的视觉感受。微距摄影能把钧瓷釉色瑰丽、丰富、神奇“自然变化之美”的细节更真实、更直观地呈现出来,为人们提供一个驻足和凝视的全新、奇妙的世界,赋予钧瓷超出人类正常视觉的视觉效果和艺术美感,给人以诗一般的陶醉和醇美的艺术享受。因此,本文从微观摄影的角度,研究钧瓷的审美价值与钧瓷创意产业的发展,对传承钧瓷文化和推广钧瓷微观艺术具有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一、微观钧瓷摄影展现了钧瓷的细节美
从技术的角度看,微距摄影是利用特殊的镜头,将一些极小细节进行放大,得到的成像放大倍率≥1倍的摄影。微距摄影是一种打破常规的表现方法,利于表现微观世界中的细小物象,将人们不易察觉的有趣内容和视觉效果展现出来,给人意想不到的美感,充满着让人难以抗拒的魅力。微观影像呈现的是放大了的微观形象,这种放大的影像超越了正常视觉的美,带给人们一种全新的艺术效果与视觉享受,为钧瓷研究开辟了新的视野。
作为神垕镇的名片,钧瓷是传承和发展古镇传统文化,开展对外交流,振兴中原区域经济的重要载体。微观摄影通过拍摄钧瓷釉色的绚丽多彩,流纹的不似之似,气泡、斑点的出其不意,开片的奇妙幻化,以科普记录的形式把钧瓷细节的展现给观众,探寻常规视角下人们陌生与未知的钧瓷的质感和美丽,展示了微距钧瓷鲜为人知的独特魅力。从微观的角度去表现钧瓷产品,视角独特、新颖,其崭新的展示效果能给人们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和意想不到的审美体验,利于开创钧瓷艺术鉴赏的新局面,为研究钧瓷艺术提供新的视角和领域。
二、微观钧瓷摄影再现了科学技术与摄影艺术的完美结合
微距摄影是运用特殊的拍摄手法和专门的镜头去拍摄、记录微小物体。钧瓷微距摄影更大的特点和魅力,在于它能够捕捉一些肉眼很难观察的景象,能把钧瓷的纹理、色彩和图案放大,提高眼睛的洞察力,使欣赏者感受超常规视角下更真实、更有细节感的美。如果不是微距摄影,我们不会欣赏到钧瓷奇特的开片和绚丽的色彩,以及内部的纹络、气泡排列等等。微观钧瓷摄影探寻钧瓷的微观世界,以科普记录的形式展现给观众,并把表达摄影创作者的艺术观念有机结合起来,开拓了摄影创作新的表现对象,以及微观摄影的表现方法。
微观钧瓷摄影展现钧瓷釉色的自然多变和纹理的巧夺天工,是科学和艺术的完美结合,具有奇特的艺术性与极高的科学价值。从艺术价值看,利用钧瓷自然丰富的釉质变化,用微距摄影把钧瓷釉变的色彩、流纹、气泡、斑点、开片等细节呈现出来,突显钧瓷釉变固有的艺术魅力,在展示传统艺术美感的基础上满足现代人的审美需求,开拓欣赏者的审美视野,提升观赏者的艺术品位。因此,利用微观钧瓷成像原理设计相关创意作品,创造微观钧瓷的价值和效益,能够拓展钧瓷产业发展的新局面。
三、微观钧瓷摄影对钧瓷艺术的意义
钧瓷以其瑰丽的釉色和神奇的窑变震撼世界。随着社会多元化发展,人们审美能力和艺术修养的提高,人们的审美趣味呈现求新、求异的发展趋势,对钧瓷审美的要求也越来越趋于多元性。对神垕镇钧瓷而言,从微观的视角展现钧瓷釉面的色彩、斑点、纹理、开片、图案及意境等窑变效果,易于人们更加真切地把握钧瓷的色彩、寓意和审美,为现代钧瓷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注入了新的元素,有利于传承钧瓷文化,推动钧瓷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从社会价值看,用微观的角度去表现钧瓷产品,独特新颖,可利于开创钧瓷鉴赏的新局面,提供研究钧瓷艺术和钧瓷文化的新思路,推动地域品牌文化的塑造与推广。因此,微观钧瓷艺术的研究能够为传承和保护神垕镇钧瓷产业,继承和弘扬地域特色文化,以及中原文化创新发展研究提供参照。
随着社会多元化的发展,艺术家的诉求方式呈现出求新、复杂的趋势,各种文化,观众的审美需求也发生变化,人们除了宏观地看世界外,也开始注重周围事物的微妙变化,思考如何微观地观察世界的万事万物,从而开拓思维空间。要拍出精彩的钧瓷微观摄影作品,必须积极地寻找生活中的美,用大脑去想,用眼睛去看,以微观摄影的角度去看钧瓷,将所想、所看以影像的方式呈现出来,就能够发现一个全新的、千奇百态、妙不可言的微观世界。
参考文献
[1](英)克莱门茨著,李静等译.细节之美:数码微距摄影技巧[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9.8.
[2](英)荷迪诺特著,孙湄鸥译.数码微距摄影之美[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