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课程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计算机课程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计算机课程

计算机课程范文1

关键词:计算机课程;改革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B 收稿日期:2016-01-11

一、计算机课程改革的意义

高校专业教育是目前我国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从2000年开始就加大了对教育的投入力度,预计用20年时间,使毕业生能够达到发达国家水平,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企业对计算机专业技术的需求与学校培养学生掌握的计算机知识之间存在的差距仍然较大,主要是因为学校在进行教学定位、课程安排和明确教学目的时没有通过社会调研,无法与社会市场接轨。对社会需求与学校培养进行综合实际调研,学校与用人单位联合进行教学,共同培育出合适的计算机技术人才是计算机课程改革的出路。

因此,本文通过对目前学校计算机课程的现状进行分析,研究学生掌握的具体专业知识等相关问题,从中探索出高校计算机课程改革的创新方法。

二、社会对计算机人才技术需要分析

1.我国经济发展概况

经济的发展决定了一个地区的就业及技术需求情况,京津地区的经济快速发展带动这 两个地区的就业需求,专业的计算机技术就成为一种亟须的专业技术。

该地区计算机技术人才的位置分布决定了该经济增长圈的发展规模及形成模式。京津地区已形成以进京的公路和铁路为中心的经济高速发展快圈。特别是一些滨海新区成立之后,计算机技术已经成为各圈发展的核心技术,它在工业、医疗、生活等各种领域成为重要的连接因素。

2.基于企业计算机技术需求的调查

(1)调查问卷设计。在进行企业计算机技术需求的调查问卷设计中,主要包含高校学生在计算机课程中掌握的专业技术能力、学校计算机课程设置、学生在进行计算机课程学习过程中最喜爱的和最感兴趣的方面。

该调查问卷共设计了九项内容,对专业技术问题安排了六个内容,对课程设置方面的问题共设计了三个内容。希望企业用人单位能够有针对性地对专业技术进行提问,同时也将学生感兴趣的方面安排到计算机课程改革之中。

通过对问卷的统计,可以了解目前企业及用人单位对计算机某项技术的需求情况、计算机人才竞争重点、学生对计算机知识感兴趣的方面和知识点,进而对教学、实用性、学生兴趣等方面进行综合考虑,为课程改革提供依据。

(2)调查问卷的选取。本文提供的调查问卷及调查对象共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为京津等重要经济发展地区的企业用人单位,另一部分为安阳师范学院计算机专业三年级学生。

用人单位包含了软件开发单位、计算机游戏设计单位、金融投资单位、大型钢铁冶炼单位、网络销售单位等共33家企业,共有职工837人参数调查,1000人以上大型企业2家,100人以上企业8家,50人以上企业15家,50人以下企业8家。

(3)调查问卷统计。在综合所有调查问卷结果与用人单位和学生的意见后,采用Office 2013版的Excel软件进行数据分析,保证调查结果的准确性。

3.统计结果的分析

本文的调研结果分析代表了用人单位和学生两个方面对计算机专业技术知识的需求情况,较为全面和客观。

对企业调查分析结果如下表所示。

问卷中可以看出两个比较明显的问题。

第一,用人单位对计算机人才的需求量很大,越大型的企业和单位对专业计算机人才需求越走向于高、尖,中、小型企业和用人单位对计算机操作性技术人才较为需求。

第二,从对学生的调查分析结果可以发现,49%的学生都认为现阶段学校计算机课程设置没有兴趣且脱离今后的实际工作需要。这体现了课程改革的必要性。

三、计算机专业课改革的基本理念与原则

1.计算机专业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

目前计算机课程改革必须以服务用人单位为宗旨,以学生毕业就业为导向,进一步更新教育和就业观念。

课程改革就是指对目前课程的意见和看法,必须坚持以学生的根本为课程改革根本,改革必须要提高学生的计算机专业素质。课程改革要有可持续发展的空间。培养出来的学生不仅要适应用人单位的需求,更要能够通过学习不断完善和提升自身素质,适应用人单位发展要求。

课程改革必须要引入多元化理念, 针对学生因材施教。

2.计算机课程改革的原则

(1)以提高学生素质为基础。在对高校计算机课程改革的过程中,必须要让就业和学习结合发展,综合用人单位对计算机专业技术的需求为基础,以学生自身能力为根本,提升学生在校的实践能力、动手能力、自学能力,让学生能够理解用人单位的专业技术发展需求,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计算机素质。

(2)计算机课程改革必须与社会需求相结合。高校的计算机改革必须面向用人单位,面向企业需求,面向中国科技发展的未来。我们的课程改革必须要解决学生就业难与用人单位求才难之间的矛盾,力求对学生计算机专业技术知识的培养与用人单位的需求同步,科学制订课程计划和课程内容。

目前,高校的计算机老师很少与用人单位进行沟通,不知道用人单位常用的计算机技术,没有最新的技术需求信息。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也不能将用人单位的需求加入到教学之中,教学内容脱离实际。

高校教学必须要产与学相结合,以满足用人单位用工需求为出发点,以学生毕业后实际的就业工作为背景,为用人单位和企业升级提供人才支撑,使教学目的更有针对性,提高学生的适应性。

(3)课程改革与技能创新相结合。创新是课程改革的灵魂,是一个企业发展的不竭动力。学生只有不断更新技术,提升技术水平,才能担当起不断创新的使命。

对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来说,在工作中必须要有创新能力。通过教学,使学生在学习计算机知识的同时具有创新能力,是更加宝贵的课题。因此必须重视以下几个内容。

第一,了解学生性格,注重个性创新。创新是学生的个人素质,在学校中要注重对该能力的培养,了解学生个性的心理状态、掌握的知识层面、兴趣爱好等。

实践证明,了解了学生的性格,才能对学生的素质、知识及能力进行综合培养,让学生协调发展,提高学生对该项技术的学习兴趣。

第二,深化计算机课程与教学内容改革。长期以来,学校对学生教学多使用全国统一配发的教材,不能因地、因人施教,现在的社会用人单位和企业越来越讲究实用技术与应用能力,学生再按教材统一学习与考试,就要被社会所淘汰。因此必须要舍弃20世纪80年代教学时应用的汇编语言、数据结构等不切实际的理论专业课程,加入一些比较流行、应用广泛、学生兴趣大的动画制作、平面制作、多媒体等更加实用且操作性强的计算机课程,这样学生既对课程有兴趣,又能在毕业后适应用人单位的需求。

第三,创新教学方法。旧的教学方法老套古板,让学生在实际工作中缺乏创造力。

采用多媒体教学方式,能够让学生参与到教学之中,还能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让学生将看、动、听结合起来,教师还能边教学边与学生进行交流讨论,为学生提供全方位的教学服务,让学生主动学习,更有兴趣,从而开发学生的创造性,达到综合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目的。

四、结论

计算机专业是培养技能型人才的专业,强调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企业要求毕业生能够零距离上岗,否则就不具备足够的就业竞争力。所以,计算机专业的课程改革必须尽力达到这一要求。

从当前计算机专业所设课程中出现的问题和案例中的实践经验来看,课程改革核心的步骤有两个:一是需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市场中对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岗位技能和基本素质的要求是什么;二是如何培养这些素质,采用何种课程模式、如何改进教学方法等。

目前的问题不是寻找一种万能的课程模式,而是探索一套改革的程序,可以引导学校进行课程改革,参考各种成功模式,探索出一个适合自己的课程体系,达到提高教育质量的目标。由于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在实施计算机网络方向培养方案的过程中,还存在教师专业知识更新慢、缺乏实践经验,校外实训基地建设与校企合作存在不足等问题。为使中职计算机专业所培养的人才更加符合企业的需要,高校应结合现有研究成果及存在的问题,就如何将实证与理论更好地融合方面作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姜大源.职业教育:培训与教育辨[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8,(7).

[2]杨 闯,曾毅军,李秀疆,等.中等职业技术学校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建构主义教学理论与指导[J].交通职业教育,1999,(5).

计算机课程范文2

首先更新教学理念:树立以“导演”为核心的教学理念

观念是行动的先导,作为教师,要适应现代教育教学模式,首先要彻底更新观念,改变传统教学理念,变“教学”为“导学”,牢固树立以老师导学为核心的理念。

现代教育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改变传统教学模式下,以教师为中心、课堂讲授为主的封闭式教学模式,向教师“导学”、学生自主学习的现代化教育教学模式转变。老师的作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不再是传统意义中的“教学”,而是全方位服务于学生的“导学”。

其次更新教学目标:摒弃应试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

我作为多年从事计算机教学的一线教师,深深地感到目前计算机基础教学正面临着新的挑战。

在以前的教学中,我发现有些学生在课堂上表现都不错,可是一实际应用就不知从何做起了,没有实际应用的能力。究其原因,学生回答:“当时学会了,过后不用就忘记了”。这说明我们的教学是失败的,没有使学生建立起活的认知结构,太注重理论的学习,而忽略了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的培养。

所以我认为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让学生能“学以致用”,用计算机这个工具去解决学习工作和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培养他们运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应用能力。例如教会学生以计算机,编写和排版文章、报告、书稿等;用计算机辅助处理或者管理家庭账目、水电收费、工资、学籍、报表等办公事务,以及管理个人与家庭存款等日常事物;通过Internet网络查询信息,与他人通信与相互帮助,资源共享等。

再次根据课程特点,分析学生状况,围绕学习主体,确立教学方案。

要发挥教师的导学作用,将“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贯穿于教学过程始终,我们首先要对学生进行充分研究。

1.通过教师的引导、使学生明确学习目标。教师对学生加强引导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意识的有效手段,引导的重点内容是学生学习目标的确立。第一堂课很关键,在课上,我通过与学生的交流,了解学生当前的计算机水平和学习兴趣;介绍计算机课程的特点;使学生明确学习此课程并不仅仅为娱乐,更重要的是提高自己利用计算机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授之以渔”、培养学习能力。由于学生长期处于传统教育的环境中,比较习惯于完全依赖教师的学习方式,面对新的教学方式感到茫然。教师作为导学者,要对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方法进行培养。在第一课上,我为学生制定的学习策略是:“任务——搜索——尝试——迁移”,即“计算机教学四步法”。

这个策略是指:计算机课程学习分为四步。第一步:我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目标设计提出学习任务;第二步:有了任务,学生不会做,便产生问题,有了问题学生要主动去搜索,学生可以通过阅读文字教材,进行自主学习,去搜索、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第三步:搜索到的解决问题的方法是否可行,必须通过尝试去验证;第四步:学会了一项操作,解决了一个问题,并不具有普遍性,教师要帮助学生把建立起来的认知结构主动迁移到方法接近的其他任务上,通过主动迁移,归纳,形成结构。

在这四段学习中,教师要由开始的“手把手”引导学习,逐渐放手,过渡到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教师辅导学习主体。

教学实践

学习计算机操作像学骑自行车,像学游泳,必须实践。根据教学进度,我设计了多个任务,让学生在任务中学习。学生有了任务,才可能产生问题,在教师的引导下,才可能触发更深层次的认知活动。

(一)通过课堂讲授进行导学,以实例导入知识点,讲授重点、难点。在以前的计算机教学中,我们通常是先讲授知识点,再举例说明,教师独讲,学生被动静听,有些学生只听不动手做,或者简单的模仿,不能举一反三。这种教学方法,学生形成的认知结构是静态的,知识点是零散的,没有知识的迁移过程,所以经过一段时间就可能遗忘。

针对这种现象,我对课堂教学环节的处理如下:将“任务驱动”教学模式与计算机上机实验的特点进行有机地整合,从生活中寻找一些实例作品,如工资统计表、项目设计书、广告宣传品等,以这些实例为任务,在课上通过对任务的提出、引导学生分解问题、帮助他们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最终完成任务。

(二)在课堂实践环节中,我发挥引导作用,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信息技术基础》课程实践性和应用性很强,为培养学生的上机操作能力,我在每次课堂讲授后,都为学生安排了同等课时的上机实践,指导学生完成操作实践。

实践课程安排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针对学生计算机水平的差异,我布置不同的自主实践内容,设计具体的任务驱动学生自主实践,并将成绩记入平时作业成绩。在这个阶段的实践中,学习能力较低的学生,可以选择侧重基础操作的任务,用于巩固基本概念,掌握基本操作技能;计算机水平高的学生,可以选择操作技巧较强的任务,提高计算机应用能力。

第二阶段,为强化教学效果,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知识的系统性、连贯性,我依据教学进度,有计划地安排课程实践大作业。使学生从第一阶段的模仿完成实例任务,到第二阶段的根据自己爱好,设计制作个性化作品。由于学生已经通过教师讲授学习、自主学习、自主实践,具备了基本的实践技能,为了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我设计了此阶段的综合实践,目的是促使学生将所学的知识主动地应用于实践中,实现从理论到实践的飞跃。

通过上述教学实践,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我认为表现在如下方面:

1.学生反映计算机课教学内容实用强,贴近学生的现实生活,理论联系实际,能“学以致用”。

2.通过了解,多数学生认为这种以“任务”为基础,“任务——搜索——尝试——迁移”的四步学习策略对他们在今后的发展和学习很有帮助,培养了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教师设计的任务具有实用性和趣味性,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信息技术、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的飞速发展并广泛应用于教育,无疑是对传统教育的一次革命。我认为《信息技术基础》课程的创新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教学目标的创新:教学的最终目标发生变化,教师不仅要保证学生能够按教学大纲的要求顺利完成学习任务,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掌握终身学习的本领,在人才竞争日趋激烈的形势下能够适应社会的需求和变化,以谋求更好的生存和发展空间。

2.教师能力的创新:作为现代学校的教师,既要学习掌握现代教育理论和必要的信息技术,还要提高设计教学、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水平,导学能力。

3.教学设计的创新:教师在教学中的作用体现在对教学任务的设计上,在强调“以学生为中心”的同时,教师对教学的设计是至关重要的。设计一个高质量的任务,是成功驱动教学的基础。

计算机课程范文3

关键词:计算机课程;教学现状;教学改革

一、计算机课程教学改革的背景与需求

随着世界计算机技术的大发展,整个社会进入了信息化时代,要为信息化时代培养既能掌握计算机基本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又能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新时代的大学生,就要对计算机课程的教学工作进行相应的改革。各个院校应该从实际出发,结合课程特点,注重学生素质培养,强调以人为本,大力加强课程教学过程中的实践性和应用性。

本文结合我院计算机课程教学现状对计算机课程教学改革问题进行初步的探讨和研究。

二、目前我院计算机教学现状分析

(一)入校新生计算机基础水平差异较大。由于中学计算机及信息科学的教育不平衡,造成了大一新生的计算机基础水平参差不齐。在一些中学,学生虽然上过计算机课,但也是为了应付会考,学得并不扎实。而有些条件比较好的学校,学生一般都受过较好的计算机教育,不少学生的计算机基础操作非常熟练,有的还掌握了

Photoshop,Flash等软件的使用。这种情况给我们计算机基础教学提出了一个十分尖锐的问题,即教师在课堂上如何兼顾其基础差异很大的学生。

(二)由于计算机专业的学员有理科生也有文科生,所以每个学员对计算机课程的兴趣各不相同。尤其是文科生可能对计算机的基础课程,比如:计算机组成原理、计算机操作系统等理论性较强的课程理解起来比较困难。

(三)由于高考填报志愿时可以选择服从分配,有一些学生是服从专业调剂才上的计算机相关专业,并非自己所愿,这就使得这部分学生对计算机毫无兴趣,从而使计算机课程的教学效果受到一些影响。

三、我院计算机教学的改革方法

(一)根据课程特点改进教学内容和方法,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从而促进学生主动学习

由于计算机基础课程的理论性比较强,比较抽象,学生不易理解。可以借助多媒体教学软件,给同学们介绍一些计算机的基本知识。这些教学软件,可以通过图形、声效,进行直观、形象的教学,加之优美动听的音响效果,有较强的趣味性,使他们对所学的知识能更好地领悟和记忆。

对于计算机应用性较强的课程,应注重实践。比如:计算机网络课程、计算机组装与维修、Photoshop,Flash等,应组织学生到专业机房进行实际操作。

(二)充分利用学院的计算机网络设施,通过网络增强交流互动,从而提高学员的学习兴趣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迅猛发展,计算机网络规模不断扩大,每个学校都建立了校园网,这样使得利用网络进行教学成为可能。网络上蕴藏着丰富的资源,与传统的黑板教学相比,利用互联网教学更加生动、形象。利用网络教学的优点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通过计算机网络,学生可以图文并茂地学习知识,比传统教学更加形象生动,从而使学生对计算机理论知识有更深的了解。

2.在网络上放置各个学习阶段的学习材料,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水平来安排学习计划,也可以及时地复习以往的知识。

3.网络上储存大量的学习内容,知识丰富,更新速度快捷,符合当今信息化时代的要求。

(三)加强实践环节教学,提高学生动手能力

计算机专业是实践能力要求很强的一个专业,一定要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在实践课程中,既要注重计算机基本概念和基础操作能力的训练,也要着重培养他们的操作能力,能够熟练操作和应用各种专业软件,解决实际问题,并能够应用这些软件进行设计和创作。

1.通过网络教学,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1)在计算机机房一个学生使用一台电脑,老师可以利用投影仪或者教师机控制软件对实践具体环节和知识重点进行讲解。

(2)每次上机练习时,教师可以采用任务驱动的方式,针对所学的内容制订所要完成的任务,并且鼓励学员快速准确地完成任务,并给以适当的奖励,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每次实践课都有成就感。

(3)老师也可以利用网络通信软件与学生及时交流,学生可以实时得到老师的指导。这样使得师生之间的交流更加便利和快速,同时也能增进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

2.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精心设计上机实践题目

目前,计算机实践课程主要以完成教师布置的作业为主。教师在设计实践课程题目时,应根据学生学习程度的差异和兴趣爱好的不同,设计不同难度、不同内容的课题,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防止学生处于被动的学习状态。

(四)提高计算机课程授课教师的专业素养

随着计算机技术以及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网络上信息的更新速度也与日俱增。同时计算机专业的教学内容也在不断的淘汰更新中,这就要求教师思想敏锐、不断学习、不断掌握新技术,在学术上要有强烈的进取精神,在事业上要有坚定的敬业精神。学院最好组织对计算机专业教师进行业务培训,促使教师很快地学习新的专业知识,掌握新的应用软件。

综上所述,要想提高我院计算机课程的教学质量,要根据不同的计算机课程的特点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方法,充分发挥网络的教学作用,提高计算机课程授课教师的专业素养,积极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激发学生对计算机课程的学习热情,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提高学生对计算机的应用能力。

参考文献:

[1]龚建锋.高职计算机专业的网络知识模块探究.电脑知识与技术,2010(15).

计算机课程范文4

【关键词】中职学校;计算机应用专业;计算机课程;课程设置

中职学校的计算机教学,既要适应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需求,又要顾及现阶段中职学生自身的素质。因此,中职计算机的课程设置就显得尤为重要,怎样让中职学生在两到三年内学到知识并且把知识应用于实践跟课程的设置息息相关。目前,中职计算机的课程教材、师资专业程度不够,教师对专业知识的更新不够,学校对学生的定位不明确,往往一个学校的所有专业都设置同一门课程。 “以学生为本,以技术为要求,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是现代职业教育的核心理念。专业课程的设置是否与行业需求相结合,专业技术是否与行业岗位相吻合,是我们必须严肃思考的问题。

一、中职学校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

课程设置是教育教学环节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它将决定学生在校区间学到的知识。目前由于计算机知识更新实在太快,如果在课程设置上没能及时的跟上社会需求,在教材的选择上跟不上知识的更新,会使学习的知识陈旧,不能适应社会的需要,如计算机等级一级考试使用的是win7+office2010来考核,而大部分学校还在使用的教材是office2003或者office2007;如果教材更新速度过快,则可能由于学校硬件条件的限制,造成教材与教学的脱节,同样达不到好的教学效果。大部分计算机应用专业开设了各个方向的计算机课程,从计算机应用基础到C语言程序开发,从图形图像处理到数据库原理,从计算机组装到计算机网络实训。涵盖了太多的专业课程,学生两年学习下来,不知道自己学习了什么。好像什么都学了,但什么都不会。这根本没有体现出中职计算机专业跟学生带来的改变。

计算机应用正快速地朝网络化、多功能化、行业化方向发展, 中职学校计算机专业课程设置相对滞后, 与社会需要、市场需求存在一定差距:首先,文化课程过多, 核心能力课程设置不足,这跟在高中差别不大,严重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体现不出中职教育人才培养的就业导向及良好职业素养的要求。其次,根据社会行业要求针对性培养的人才不足。以我校为例,除了电子技术应用等零星几个专业有跟企业有签订培养计划,其他的都没有。最后,对专业岗位能力课程重视不够, 因为没有根据社会需求而开设课程,导致课程对岗位特殊性体现不明显。课程涵盖方向太广,无法形成针对性的学习,导致专业知识不过硬;专业没有细化,导致专业方面不够突出等等。因此,计算机专业课程体系的建立必须得到足够重视,推动中职学校计算机教育事业蓬勃发展。

因此,为提高人才培养的实效性,中职学校计算机专业课程设置我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思考:

(一)分析社会各行业对人才的要求。

中职计算机教育目前的困境是:现在就读中职的学生普遍都是文化课读不下去,整体素质较差,中职学生综合素质呈下降趋势, 合适的人选越来越少。另一方面,学校不清楚社会各行业的需求,专业课程设置没有针对性。通过这些年的行业招聘趋势来看,专业性强、基础扎实、工作思路清晰、拥有学习能力和潜力的人才是行业最需求的。各行业需要的中职计算机人才至少应具备两方面的能力: 一是普遍具有较高行业认同度的核心能力, 即基本素养, 如自信、挑战精神、沟通技巧、开放思维和行为方式、学习方法等;二是岗位能力, 即专业知识或者通过学习能快速掌握具体岗位技术操作能力, 如网络管理员应掌握的工作技能、软件开发人员应具备的基本能力等。

(二)根据需求和目标, 重构计算机应用专业设置。

中职学校应清晰定位人才培养目标要求中职学校必须明确定位在行业需求的岗位人才培养上, 重视专业设置的合理性和实效性。具体措施如下:(1) 细化计算机应用专业。现在的计算机专业培养学生的方向太广,课程设置针对性不强。计算机应用应分多种方向,如办公自动化、电子商务管理、信息管理、网络编程等。细化专业,培养学生专业技能的“一技之长”,提高对特定行业的适应性, 可以避免知识广却技能不精所导致的就业困难。(2) 拓展计算机专业的方向性。计算机专业方向大而广,若只设置少数方向的计算机课程,会导致学生在某个行业扎堆,减少了学生的综合竞争力。为突出中职学校在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上的特点,计算机专业必须朝专门化方向拓展,如计算机软件设计专业(包括应用程序和游戏程序设计)、计算机硬件维修专业、计算机网络专业(包括网络应用和管理)、计算机图片动画制作等。(3)以计算机为介质,开设以计算机为基础的其他专业。结合计算机应用领域有针对性地开设专业, 开拓学生从业范围,如将计算机与财务结合设置会计电算化专业。培养有计算机操作能力、能将之用于相应岗位又具备相关专业技能的人才可以说是中职计算机专业教育的一个发展趋势。

(三)结合中职教学时间特点安排课程。

中职教学时间一般要求两年的在校学习和一年的行业实习,计算机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完善需要结合这个时间合理安排相应课程,如专业课程的取舍、课时的安排等。遵循“拓宽基础,强化专业”的原则,具体安排为:(1)建议减少每周文化课的总课时,够用即可。(2)打基础、重方向的专业课程安排。根据专业方向的不同设置不同的计算机课程;例如:网页制作。设置以Dreamweaver、Flash、JavaScfipt、Access为主的课程,培养能从事网页设计的人才;计算机网络。以学习网络操作系统为主,培养计算机网络管理员;平面图像处理。通过培养能从事计算机图形图像处理、广告的设计。(3)合理安排专业课程。过多或过少的专业课程开设都是不可取的。中职学生动手能力较强,但是比较讨厌理论课程,在课程的设置上应多以应用软件为主,注重学生的操作,理论课程可免则免。很多专业性的操作其实并不需要强大的理论作为支持,反而 可以在不断的实践中认识、学习。(4)注重提高学生的核心素质。核心素质有助于提高学生的个人专业素质,为其奠定良好的工作态度,并有助于今后就业、适应社会及自我发展。可适当开设诸如团队合作、职业指导等这类的课程,但也不宜过多。

参考文献:

[1]张峰.中职计算机课程改革的思考[J].中外教育研究,2008,(12).

计算机课程范文5

一、情感是计算机课程教学中的重要因素

我在教学过程中经常遇到这样的状况:刚开始学生上课积极性很高,对计算机方面的知识很有兴趣,学习的积极性较高,学习态度也很端正,基础知识能较好的掌握。但随着课程的深入,教学内容难度加大,再加上中职生的基础知识、自身素质及学习方法等方面的因素,学生学习计算机课程的兴趣、积极性以及上课时的课堂氛围在慢慢消退。没意思”、“没劲”“无聊”……成了某些学生的口头禅。认真观察研究后发现引起学生学习兴趣、积极性下降的主要原因在于学生的主观认识发生了变化,而引起这种变化的主因就是学生的情感因素。

积极的情感对计算机课程的学习具有促进作用,乐观向上和活泼开朗的个性有助于学生积极参加学习活动,获得更多的学习机会;强烈的学习动机、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大胆实践的精神有助于学生提高学习效果;坚强的意志和较强的自信心有助于学生克服计算机课程学习中遇到的困难。

二、调动学生学习热情,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教育学家乌申斯基说:“没有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兴趣是一个人走向成功的开始,教学实践也证明:学习兴趣浓、积极性高的学生,能认真主动地学习,遇到困难能发挥主观能动性,寻找解决的途径;而学习兴趣低的学生,学习不专心,积极性差。从中职学生的学习基础来看,要学好计算机专业有一定的难度。所以,从学生一进校门,我们就应该从最基本的专业课抓起,比如,打字、办公软件的应用,使他们对这些基础课产生一定的兴趣。

开展计算机课外活动与技能竞赛能给予学生一个极大地激励,吸引学生参与的热情,激发其竞争意识和学习干劲,刺激其对比赛内容的深入理解和掌握,能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中职教育的计算机专业课程绝大多数均能开展竞赛活动,如我校组织的电脑打字、图文混排、网页制作、计算机编程和计算机组装、维修等课外活动,深受学生的欢迎。并且我们学校每年都组织学生参加市级,省级以及全国的技能大赛,且能获得优异成绩。

让学生通过参加这些活动充分展示自己的聪明才智,了解自己的不足;学生在参加这些活动的过程中可以互相学习、互相促进;他们都可以从中得到收获得到启发。通过这些活动不仅可以增强优秀学生的学习动力,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通过这些活动还可以在学生当中树立一些“电脑高手”、“电脑天才”,这样又可以带动其他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由原来的“要我学”变成了“我要学”。

三、制造轻松和谐的教学气氛

教师在课堂上营造轻松的教学氛围,可以让学生在愉快的教学气氛中学习,教师的微笑和态度的友善是学生最容易接纳的,态度的平和能使教师逐步和学生建立起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使学生能很快喜欢你这个老师和你这门学科。中专生因为相当一部分都是中学学习成绩不理想,很少能受到老师的赞扬(甚至于对所有老师缺乏基本的好感),看似满不在乎,实际上自尊心极强,非常“好面子”。很难想象,对一个不喜欢的老师所讲的知识学生能接收多少。

如果教师热爱学生、善待学生,那么就会如同磁石一般,吸引学生、激励着学生去积极思维,用心学习,克服困难,走向成功。教师只有对学生抱有强烈的爱,宽容的理解,诚挚的友善,平等的尊重,才能引起学生对老师的崇敬、信任和亲近,才能创造激励学生学习的感情基础,对学生错误不加指责,而是报以善意的微笑,让学生悄然领会自己的错误,这样做,既能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又保护了学生的自尊心。

教师通过和学生接触、聊天、交流,像朋友一样跟学生谈天说地,能发现学生的优点和亮点。同时在交流过程中,学生也会感觉得到教师的尊重、友爱,而当这种情感得到满足之后,他们就会对你这个教师感兴趣,进而他们会以更大的热情来上好计算机课。良好的关系也会促使他们对教师更加尊重、信赖而敢于向你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通过问题的解答,学生不仅学会了计算机方面的知识,对于生活方面或其他方面的知识也得到了丰富和提高,这时学生会更加依赖你、信任你,也会更加喜欢学习计算机课程。

另外,教师也应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当教师面带笑容来上课时,学生会以一种轻松、愉悦的心情来认同老师;如果学生发现教师情绪低落,学生可能会心情紧张,这时师生间的交流和配合就可能会显得生硬,学生的接受和理解能力也会因此而下降。因此,教师应该面带微笑、精神饱满地走进课堂,尽可能多地注视学生,讲课时多注意观察他们的学习情绪和面部表情,如果看到学生茫然不知所谓,则要考虑课程内容学生是否能听得懂,或换一种教学方法。同时,教师应多走下讲台巡视学生的操作,发现学生错误操作及时主动纠正。

四、教师应善于利用激励性评价

任何学生都希望教师能对自己的学习行为加以表扬或鼓励,正面的激励能使学生获得充分的成就感和心理上的满足感,自信心同时也得到加强,这时学生往往会变得活泼开朗、情绪稳定、行为协调,学习兴趣盎然。

计算机课程范文6

一、创设真实的教学情境,实现理论和实践的结合

(一)教学情境的创设要与教学内容相结合

陶行知先生说:“生活即教育,是从书本到人生的”,即教育的目的是服务于生活实践。计算机学科的实践内容就是,将教育和实际生活联系起来,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情境教学指的是从现实中取材辅助教学的开展,在课堂教学中融入实际生活中应用到的计算机知识,真正实现以实践为中心,在实践中进行教学。例如教师在进行office办公软件的教学中,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对学生进行引导,如制作PPT课件、成绩统计表等,使其了解并掌握office软件的相关用途,实现理论和实践的协调发展,这样学生不仅了解了计算机的相关知识,还掌握了具体的操作方式,真正做到学有所用。因此教师做好教学准备工作,发挥好自身“教”的作用,同时教会学生实际的操作方式,提高教学的整体效率。

(二)设置合适的考核内容

考核能够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衡量,分析学习的效果,针对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能够提出有效的指导意见,引导学生进行改进。学生需要在考核过程中,汇报自己任务完成的情况,学生通过这种方式,不仅可以锻炼语言组织能力,还能在此过程中增强和同学的合作交流,提升自身的合作能力以及团队协作能力,对于学生自身综合素质的提升有着十分积极的推动作用。

二、创新计算机教学的课程设计,强化实践效率

通过分析高校计算机专业学生在就业中存在的问题发现,计算机课程设置中没有对实践重点关注,因此必须处理好以下几点问题:

其一,个性与共性的矛盾。当今时代,社会对于实践能力较强的专业人才有着很大的需求。目前,各大高校均开设了计算机课程,在教学课程的设置上也极为相似,因而导致了计算机专业学生的数量不断增长,然而专业实践能力较强的人才却很少。人才培养中个性和共性的矛盾较为突出。要想处理好这对矛盾,就要使课程内容的设计符合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实际需求,同时还要保证教学内容的灵活个性。

其二,重理论轻实践。计算机课程有着较强的实践性,而高校往往只重视理论教学而忽略了时间教育,教学方式也是简单的知识传输,这就造成了很多学生难以适应社会的变化发展。因此高校计算机教学必须对实践教学予以高度的重视,对学生计算机的发展方向进行有针对性的培养,例如开设计算机选修课,将计算机课程细分为office软件、计算机的维修组装等模块,让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进行学习。

其三,应用性和专业性的矛盾。计算机属于科学技术的范畴,是需要服务于社会实践的,计算机应用的内容以及领域会受到社会实践内容的枝节影响。例如,计算机技术和销售、医疗、财务等方面相结合,会形成系统的技术应用成果,实践的内容在计算机领域中涉及较少,这就造成了计算机专业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出现应用性与专业性不协调的问题。因此,高校在对计算机课程教学进行设计规划的时候,要重视实践环节的设置。例如在组织学生走出学校,到IT领域进行实践学习、邀请IT领域专业人才到学校进行培训等,使学生能够直接参加到相应的活动中,对计算机技术形成更加深刻的认识。

三、处理好“做”中存在的问题

(一)处理好课堂中的开小差现象

与其他学科相比,计算机课程中学生开小差的时间最长,同时尤其对于网络实践课而言,学生的自控力也最为薄弱,开小差严重的学生一学期过后可能都一无所获。开小差的表现形式很多,有些学生利用电脑看电影、打游戏,还有一部分学生则是没有目的的反复性操作。解决学生开小差最有效的方式就是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在适当的时机提出问题,让学生动脑思考,保证学生有做的事情,且做的事要有价值、实用性强。

(二)关注教学中的“饮水机效益”

计算机教学中的饮水机效应指的是,学生更加自己的喜好进行自由组合,对共同的爱好进行讨论,在此期间,学生的注意力就会集中在探讨的话题上,饮水机越多,形成的教学效应就越大。教师在这期间要对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密切的关注,了解是什么话题占领了不同的“饮水机”,这样才能有针对性进行解决,并对学生的学习进行科学的引导。一般而言,学生关注的问题主要有两个形式,一种是分析和讨论教学的内容,这种问题能够引导学生对新知识进行更好的学习。而另一种则是学生自发组合起来,讨论与学习无关的内容,这种情况下,会使学生团体处于课堂游离的状态。无论是哪种形式的讨论,教师都应介入其中,对学生讨论的话题进行了解,并利用最短的时间实现第二种形式向第一种形式的转化,使学生快速进入学习的状态,这样一来,学生的注意力就会高度集中,更好的进行计算机技术的学习,促进学习效果的有效提升。

上一篇民事上诉状

下一篇想象猫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