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神童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中国神童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中国神童范文1

中国联合网络通信集团有限公司,简称中国联通,于2009年1月6日在原中国网通和原中国联通的基础上合并组建而成。

补充:中国联通在国内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境外多个国家和地区设有分支机构,是中国唯一一家在纽约,香港和上海三地同时上市的电信运营企业,连续多年入选世界500强企业。中国联通主要经营GSM、WCDMA和FDD-LTE制式移动网络业务,固定通信业务,国内、国际通信设施服务业务,卫星国际专线业务、数据通信业务、网络接入业务和各类电信增值业务,与通信信息业务相关的系统集成业务等。2

(来源:文章屋网 )

中国神童范文2

1、这是历史的产物,在近代,中国由于科学技术的落后,致使香港澳门和台湾分别被英国葡萄牙和日本所占领,所以香港和澳门不使用人民币;

2、香港和澳门是被国际社会承认的独立经济区,其在该经济区内流通不同的货币是符合国际惯例的;

3、流通四种货币有利于香港、澳门和台湾的经济发展;

中国神童范文3

情与物融

我们的古典文学作品通常都是含蓄蕴藉的,作品的情感抒发往往不直接表达,而是寄情于物。

我们可以以《诗经》中的两首诗为例:《关雎》写君子对淑女的追求,得到之前,辗转反侧,寤寐思服;得到之后,“琴瑟友之”、“钟鼓乐之”。这里,君子对淑女的感情既真挚又节制,让人觉得“乐而不”,典雅含蓄。那我们还应注意一下,是什么原因让这首诗歌呈现这样的含蓄之美的呢?不能忽略了那“关关雎鸠”,也不能忽略了那“参差荇菜”。雎鸠和鸣,赋予了诗歌以声音的美,荇菜的“左右流之”,赋予诗歌以画面的美。这些自然之物的描写,本身就奠定了优美的抒情基调,只有“琴瑟友之”“钟鼓乐之”的优雅行为,才能与之和谐。再比如《蒹葭》,诗中的女主角甚至都没出现,作者对水边蒹葭反复描写,就已经把自己的哀婉缠绵之意表达得荡气回肠了。而这种忧伤又不是太过浓烈的,这是孔子所言的“哀而不伤”,也呈现出了典雅含蓄之美。这两首诗歌都是借助自然之物来达到抒情审美化的效果的。这是我们中国传统的审美追求,亦即“天人合一”的审美境界,让人和大自然处于和谐状态,把人的喜怒哀乐放在自然山水之中,这样的情感就不至于太过直白无味了,山水成了人情感物化之后的山水,所以“一切景语皆情语”。

古代的诗歌基本上都离不开对自然之物的描写,比如“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比如“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比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比如“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这些写自然景物的诗句,其实是把人的情感都蕴含在里面了,因为抒情的含蓄,所以也就有了审美的蕴藉。

举个具体的例子说,有的诗人明明很失意,但是他的诗歌里也往往不会把这种失意很直接地表达出来,而是借助对景物的描写来间接表达,让我们在感受的诗人的情感的同时,还可以通过景物描写来获得审美的体验。比如李白的《行路难》,“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我们感觉诗人举步维艰,前路茫茫,可是呈现在我们眼前的依然是一派壮美的感觉,这就是景语的美带给人的感染力。如果李白把《行路难》中写景的句子去掉,全用直接抒情,那《行路难》就不再是充满审美意蕴的诗歌,而是一个庸人牢骚满腹的抱怨了。

在今天的写作中,我们得到的启示就是,抒情要找到一个寄托的物,比如我们思念一个人,可以思念与他(她)相关的一花一木;比如写离别,我们可以让离别的情境诗意一些,可以把离别放置在一棵柳树的背景之下(也可以是一棵桂花树、一棵梨树、一棵枣树、一片桦树林等等);写乡下的爷爷奶奶,就把人物放置在麦田或者稻田等田园的背景之下等等,这样人的活动就有了景致的烘托,既提升了审美的指数,又可以把自己干巴巴的抒情议论通过景语含蓄有味地表达出来。当然,直接抒情本来也有直接抒情的好处,但是我们通过对中国人审美心理的透视会发现,我们潜意识里还是更喜欢借景抒情,因为情与物融,是我们传统的审美观,早就积淀在我们的民族性格里了。我们喜欢情而不言,“拈花一笑”,让人去神会。所以写作的时候,还是要学会借物抒情,这样更符合我们的民族审美潜意识。

思与境谐

“思与境谐”是紧承“情与物融”而来的。一旦“情与物融”,那么带来的效果必然是“思与境谐”。

“思与境谐”这个说法,与中国诗人的自然宇宙意识密切相关。中国古代诗人,把自然风物都做了情感编码,他们的欢乐、愁绪、清高、憎恶,往往都寄托给了某些自然之物。他们抒情的时候,自己的心思与自然之物就会非常巧妙地融合起来,产生一种奇妙的境界,时间久了,这些自然之物所代表的情感也就约定俗成了。所以,我们的文化里,青山、明月、杜宇、鸿雁、东风、柳絮等等一系列事物,都有着丰富的内涵和意蕴,已经成了我们抒情表达的符号性事物。诗人一旦想要抒情,就会选取适合表达自己情感的景物,来营造和自己的思绪相契合的意境。比如秦观的“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他所营造的意境是凄苦的,孤寂的,正好契合他贬谪途中,愁绪满怀的心绪。再比如陆游的“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写梅花的身居驿外的寂寞处境,就是在写自己无人赏识的悲凉处境。

这些在诗歌中形成“思与境谐”的写作手法,必然也会影响到我们今天的散文创作。我们写抒情散文的时候,有意识或无意识的,一般都会造境。比如朱自清写《春》的时候,他很自然地引用了“吹面不寒杨柳风”,这句诗一下子就把春天那种温软、多情的感觉写出来了,春天的感觉扑面而来。因为“杨柳风”“东风”这样的意象,创造的是一种温柔美好、情意绵绵的意境。再比如老舍写《济南的冬天》,里面有这样的一段:“古老的济南,城里那么狭窄,城外又那么宽敞,山坡上卧着些小村庄,小村庄的房顶上卧着点雪,对,这是张小水墨画,也许是唐代的名手画的吧。”老舍简单的几笔,就勾勒出了一幅小水墨画,那这里寄托的是什么“思”,怎样与“境”谐的呢?老舍说这幅小水墨画“也许是唐代的名手画的吧”,唐代的水墨画追求的是什么境界?我们可以想一想“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王维,不难推想唐代的水墨画追求的应该是一种玄远幽深的意境,而这种意境不正是老舍的审美追求吗?这就是“思与境谐”的诗歌或者绘画手法运用于作文中的经典范例。

我们在指导学生写作文的时候,要让他们有一个“造境”的意识,自己写入文中的描摹风景的句子,都不是无端出现的,它们寄托着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或者暗示着文中人物的思想和情感,总之,这些事物都是有生命的,有情感的,有使命的。要学会让这些自然风物“说话”,也就是“思与境谐”,那么文章就会极富表现力,非常具有审美意蕴了。

言与意和

言与意和,探讨的是形式和内容的关系。孔子云:“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孔子的这句话本来是论述君子的理想人格的,我们还可以从另一角度来理解孔子的这段话:对美的看法,应符合人们对文艺作品的形式与内容的关系的要求。如果内容胜于形式,就显得粗野。形式胜过内容,则显得浮华。只有内容与形式配合得很好的文章,才称得上好文。这也是我们中国人审美追求的中庸之道。

中国神童范文4

【关键词】 自我管理 外部管理 身国同治 《淮南子》

一、《淮南子》身国同源思想概述

“夫天地运而相通,万物总而为一。能知一,则无一之不知也;不能知一,则无一之能知也。譬吾处于天下也,亦为一物矣。”天地运行相通,万物归属总汇于天道。能懂得道的人,也就能无所不懂;不懂得道的人,也就什么都不懂。譬如我们处在天地之间,实际上也是万物中的一物种。

从这部分引文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逻辑:因为万物归属总汇于天道,人也是万物一种,虽然这里并没有直接提到国家天下,但是我们可以很清楚知道国家天下当然也是万物的一种,所以我们可以从逻辑上得出身国同源于天道,即身国同源。

又“万物玄同也。无非无是,化育玄耀,生而如死。夫天下者亦吾有也,吾亦天下之有也,天下之与我,岂有间哉!……吾所谓有天下者,非此谓也,自得而已。……所谓自得者,全其身者也。全其身,则与道为一矣”。从这里我们就可以看出,《淮南子》很明确提出,国家天下为我所有,我也为天下所有,我与天下之间没有什么界限。我和天下融为一体:天下为我拥有,我为天下拥有。

综上,我们可以得出《淮南子》明确提出并较为详细地描述了身国同源的观念。

二、身治是国治的必要前提

其实,早在《淮南子》成书之前的黄老道家也已经明确提出了身治与国治的关系。如“夫治身与治国,一理之术也”,“先圣王成其身而天下成,治其身而天下治”。这里已经明确了身与国同治,身治是国治的重要前提。而《淮南子》继承和发展了这种思想,明确提出了身治则国治,身乱则国乱,即身治是国治的必要前提。

1、身治则国治

(1)身治则国治的理论表述

“身弗能治,奈天下何!故自养得其节,则养民得其心矣”,自己身体都治理修养不好,又怎能把天下治理好?所以将自身的修养掌握好了,那么教化民众就可以得民心。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管理者要管理好外部对象,即要把天下治理好,就必须要把自身修养做好,即身治是国治的必要前提。

又“欲成霸王之业者,必得胜者也;能得胜者,必强者也;能强者,必用人力者也;能用人力者,必得人心者也;能得人心者,必自得者也。故心者,身之本也;身者,国之本也。未有得己而失人者也,未有失己而得人者也”。由此可以看出管理主体欲对管理对象实施成功管理,也就是国治,即“成霸王之业”,从其内在逻辑上就要求以身治作为前提和基础:唯有“得己”即“自得”才能“得人心”,从而“用人力”,从而“强”,从而“得胜”,从而最终“成霸王之业”。

“能有天下者,必不失其国;能有其国者,必不丧其家;能治其家者,必不遗其身”,《淮南子》在这里逆向运用如前述老子《道德经》第五十四章里的以近及远、由此及彼的类推方法,即以远及近,从天下到国、由国到家、由家到身,通过这样一种层层递推关系,明确指出了,管理者要对管理对象实施成功管理,即“能有天下”,必须“必不遗其身”,即治身是治国之基础和前提。

(2)例证

《淮南子》中还多次运用例证来说明身治则国治。

“舜修之历山,而海内从化;文王修之岐周,而天下移风。使舜趋天下之利,而忘修己之道,身犹弗能保,何尺地之有”。舜在历山修养自身德行,而天下的人都被他感化归顺,周文王在岐周修养自身德行,天下风气随之被他改变。如果舜只顾追求天下的利益而忘掉修养德性,那么连他自身都难以保住,哪还会有尺寸的地盘可占有!在这里《淮南子》举出舜帝和周文王身治从而国治的历史事实,充分证明了治身是治国之基础和前提。

又“昔者神农之治天下也,神不驰于胸中,智不出于四域,怀其仁诚之心……养民以公,其民朴重端悫,不纷争而财足,不劳形而功成。”神农氏治理天下,精神沉静而不躁动驰骋于胸中,智慧藏匿而不显露于身外,只怀着一颗仁爱真诚之心……怀着公心养育民众的神农氏,使得他的民众朴素稳重、正直诚实,不用互相争夺就能财物富足,不用过分劳累身体而天下大治。《淮南子》借助神农氏怀着公心治身从而使得天下大治的历史事实,印证了身治乃国治的前提和基础,所以身治则国治。

2、身乱则国乱

(1)身乱导致国乱的理论表述

“夫而失性,动未尝正也,以治身则危,以治国则乱”,统治者自身难治,即“而失性”之时,即是其国家衰败之际。在此,《淮南子》明确提出了身乱导致国乱。

又“末世之政则不然。上好取而无量,下贪狼而无让……是以上多故则下多诈,上多事则下多态,上烦扰则下不定,上多求则下交争。不直之于本,而事之于末,璧犹扬果而弭尘,抱薪以救火也”。末世的政治腐败黑暗。君主热衷于索取而没有休止,官吏贪婪得不懂得半点谦让,民众因贫困而被迫互相怨恨争夺,费尽辛劳而不得报酬。因此,在上的君主多智巧,在下的臣民就多奸诈;在上的君主多事情,在下的臣民易生事;在上的君主好烦扰,在下的臣民必受干扰而不安定;在上的君主多贪欲,在下的臣民好争斗。不立足根本而去追求末节,就好像扬起尘土去制止飞尘、抱着薪柴去救火一样。

从以上论述的可以看出,《淮南子》详尽地描述了由于统治的君主身治败坏,即身乱,导致天下治理的大乱,即身乱导致国乱。

(2)例证

“有为则谗生,有好则谀起。昔者齐桓公好味,而易牙烹其首子而饵之;虞君好宝,而晋献以璧马钓之;胡王好音,而秦穆公以女乐诱之。是皆以利见制于人也”。在这里,《淮南子》先指出君主其身不正,喜欢表现自我,有个人偏好贪欲,就会导致国家上层社会谗佞、阿谀的乱象,导致天下管理的混乱。然后列举了齐桓公因贪爱美食被易牙算计,虞国国君贪好璧玉良马被晋献公算计,西戎国王爱好音乐被秦穆公算计,最终导致天下管理混乱的历史事实,充分证明了身乱导致国乱的道理。

“逮至夏桀之时,主暗晦而不明……,是以至德灭而不扬,帝道掩而不兴,举事戾苍天,发号逆四时,春秋缩其和,天地除其德,仁君处位而不安,大夫隐道而不言,群臣准上意而怀当,疏骨肉而自容,邪人参耦比周而阴谋,居君臣父子之间,而竞载骄主而像其意,乱人以成其事”。夏桀无道其身不正,最终导致天下大乱,这再一次印证了身乱则国乱的道理。

三、身治通往国治的内在逻辑

通过上述的分析,我们看到《淮南子》提出并较为详细地阐释了身国同治的原理,但是,究竟应该怎样才能由身治通往国治?这其中的内在逻辑是又是怎样的呢?因此,本文将结合《淮南子》原典作一初步的探析。

“故心不忧乐,德之至也;通而不变,静之至也;嗜欲不载,虚之至也;无所好憎,平之至也;不与物散,粹之至也。能此五者,则通于神明;通于神明者,得其内者也。是故以中制外,百事不废;中能得之,则外能收之。中之得则五藏宁,思虑平,筋力劲强,耳目聪明;疏达而不悖,坚强而不贵,无所大过而无所不逮。处小而不逼,处大而不窕。其魂不躁,其神不娆,湫x寂寞,为天下枭。”圣人保持内心无忧乐,是“德”的最高境界;通达而不多变,是“静”的最高意境;无嗜好欲念,是“虚”的最高意境;没有爱憎,是“平和”的最高境界;精神不因物累,是“纯”的最高境界。能做到上述五点,就能与“神明”相通。能和“神明”相通的人,是有内性修养的人。所以用心性制外形,百事不废败;心性修养成功,就能保养外形。心性得到修养,人体五脏便安宁,思绪便平和,筋骨强劲,耳聪目明;通达而不乖乱,坚强而不折断;没有什么太过分的,也没有什么还没达到的,处在狭窄的地方不觉得逼迫,处宽敞的地方不觉得空旷;心神不急躁,精神不烦扰;清静恬淡可成天下之英豪。

由此可以看出,《淮南子》先破后立。《淮南子》先对管理主体列举了喜怒无常、忧伤悲痛、喜好憎恶、嗜好欲念等对治身不利的常见的身心情绪、欲望的表现。这几个对管理主体自我管理。然后,与之相对照,《淮南子》作者提出了圣人常见的德、静、虚、平和、纯的五个治身的境界,及其分别对应的五个具体表现形式,即内心无忧乐、通达而不多变、无嗜好欲念、没有爱憎、精神不因物累。最后一点最为重要,《淮南子》提出了圣人注重心性修养即身治、最后带来国治的内在逻辑过程。

这个内在逻辑过程就是:首先,注重心性修养。这会导致人体身体上的健康状态,即五脏便安宁,思绪便平和,筋骨强劲,耳聪目明。其次,由于人体身体上的健康状态,必然导致人精神意识状态上的健康,即通达而不乖乱,坚强而不折断,为人处事没有什么太过分也没身为管理主体的管理者有什么不及,处窄处不觉得逼迫,处宽处不觉得空旷,心神不急躁,精神不烦扰。最后,由于圣人身体上和精神意识状态上皆具备健康状态,最终使得圣人“返性于初”,即回归清静恬淡的人类本来的天性。身为管理主体的管理者能够做到这几点,就能成天下之英豪,即可成功管理天下,这也就使管理主体成功地由身治通向了国治。

【参考文献】

[1] 刘文典:淮南鸿烈集解・精神训[M].云南大学出版社,1998.

[2] 刘文典:淮南鸿烈集解・原道训[M].云南大学出版社,1998.

[3] 陈奇猷:吕氏春秋新校释・审分[M].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4] 陈奇猷:吕氏春秋新校释・先己[M].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5] 刘文典:淮南鸿烈集解・泰族训[M].云南大学出版社,1998.

[6] 刘文典:淮南鸿烈集解・诠言训[M].云南大学出版社,1998.

[7] 刘文典:淮南鸿烈集解・主术训[M].云南大学出版社,1998.

中国神童范文5

精算师是金融投资、保险等商业金融领域中的核心精英,由于这一职业具有高挑战性、高风险性、收入可观,因此在世界各国均属“金领”职业,甚至有“金领中的金领”之称。也正因为如此,精算师资格考试,尤其世界上最权威的“北美精算师资格”考试异常严格,通过者屈指可数,目前我国国内具有北美精算师资格的仅几十人。

这位在美国工作的年轻人叫——沈童。

未雨绸缪,尖子生走出国门

沈童1981年出生在海滨城市大连,父亲常年奔波在外,他是在母亲的教育下长大的。母亲很重视他的全面发展,尤其是他独立意识的培养。1997年,沈童以优异成绩考上了一所省级重点高中,并当选为学生会的体育部长,发展很全面,按照他的情况,考一所国内的名牌大学一点没问题。转眼间到了2000年,沈童迎来了高考,这是中国大学扩招的第二年,而且有消息表明,今后几年将连续扩招。面对这种情况,沈童意识到,这预示着中国的大学教育已开始由“精英教育”向“普及教育”过渡,他认为,随着扩招的进行,几年后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必定非常激烈,于是产生了出国留学的想法。他认为:随着扩招的不断进行,未来在竞争激烈的职场中,用人单位看重的不仅是你的文凭,更重要的是你的综合素质。同时,随着国家的改革开放,走向世界,今后将越来越需要具有全球视野的国际性人才,而通过留学,恰恰可以在这些方面锻炼自己,为自己的未来做好储备。沈童和父母谈了自己的想法,得到了他们的支持,父母根据家庭情况,建议他留学加拿大。

沈童拿到留学签证后,马上奔赴北京进行英语强化学习,准备参加年底前的托福考试。他觉得,这样,一可以为自己节约时间;二能够为父母节省一大笔到国外语言班学习的费用。最终经过几个月努力拼搏,沈童托福考出了560分的好成绩,达到了直接申请加拿大一些好大学的分数。拿到成绩后,沈童与母亲一起,根据自己数学好的特点和国内外一些与数学相关的专业的就业情况,选择了加拿大卡尔加里大学的精算专业。

2001年沈童漂洋过海,正式开始了留学生活。

留学打工,“只选对的不选贵的”

高中生出国留学,最重要的事不外乎学习和打工。在学习问题上,大家的想法基本一致,一定要好好学习。但在打工问题上,想法就不尽相同了,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其中不乏单纯为了赚钱者。在这个问题上沈童有着自己与众不同的想法,他认为,留学打工,决不能单纯把挣钱多少放在第一位,一定要把眼光放长远一些,立足于为未来的发展做铺垫。国外有些工作虽然好找,挣钱也不少,比如到餐馆洗盘子、到工地当小工等,但这种工作经历以后在应聘工作时是很难填写到简历或工作申请中的,即便写了进去往往也会被看不起。相反有些打工的工作就不一样,虽然挣钱不多,如大公司的普通员工、学校的助教等等,但这种公司或工作一般都被社会认可,有了这样的工作经历,应聘时填到简历中,就容易被接纳。留学,凡事要从长计议,决不能被眼前可以挣到的较多的“小钱”迷惑,一切都要为将来用专业知识和脑子赚钱做准备,否则留学就失去了意义。对于自己的这个观点,他套用国内一则广告语做了概括——这叫留学打工“只选对的不选贵的”。

沈童是这样想的,也是这样做的。进入大学后,他首先注重学习,投入全部精力提高成绩,整个大一考试,门门都是优秀。这样,刚一上大二,就因为学习成绩优异被学校看好,要聘他当助教,虽然薪水不高,但他愉快地接受了聘用。后来他从报纸上看到一家当地比较有名的公司招聘临时工,就积极报名应试,谋了一份工作,并坚持干了很长一段时间。金钱的诱惑其实是很大的,打这些工时,沈童也曾有过激烈思想波动,看到许多留学生刷盘子、当油漆工等挣钱多,特别是当一些打这些工的同学在自己面前炫耀收入,潇洒的花销时,也产生过动摇,不过每当这时,他都会想起自己的那句话——留学打工,只选对的不选贵的,抵御住诱惑。

大四上学期时,沈童的观点得到了印证。一家加拿大公司为了完成一个项目,要招4名精算专业大四学生做兼职,给出的薪水很高。沈童和一位平时非常要好的辽宁籍同学得知后一起参加了应聘。论学习,他俩不分伯仲,成绩在班级里都非常优秀;论外貌,都是一米八几的个头、仪表堂堂;论口才,俩人美式英语都相当纯正,很多加拿大老师说,如果闭着眼睛听他俩讲话,很难想象他们是中国人。他们两个在20多个应聘者中,一路过关斩将,先后进入了最后的面试。然而最终结果却出人意料,这家公司聘用了沈童,他那位同学则未能如愿。后来沈童经过打探得知,自己之所以胜出,是因为这家公司看好了自己的打工经历,而那位同学几年来一直在中餐馆里洗洗涮涮、搬搬运运,而且是非法打工。

放眼世界寻找职业位置

2005年沈童即将毕业时,和同届留学生们一样,开始提前找工作,但与众不同的是,别人关注的都是加拿大的招聘信息,他却各个发达国家精算业的招聘信息都关注,很多同学不理解,他告诉大家:“我既然出国留学,学业有成后就要放开视野,到世界大坐标系中寻找自己的职业位置”。一天沈童浏览一家美国金融网站,看到美国跨国企业——华信惠悦管理咨询公司芝加哥分公司要招精算专业本科生。沈童深知,美国是全世界精算业最发达的国家,于是赶紧对照招聘条件,感到自己完全符合要求,于是便决定报名应聘。没想到他这个决定一做出,一帮非常要好的加拿大同学和中国留学生知道后,做出了惊人的一致的反映——你小子真是异想天开。

沈童则认为:凡是没做过的事情,没去试,怎么知道就做不成呢!而且他认为:机会是需要把握的,任何机会都不会平白无故的恩赐给某一个人。是抓住每一次机会,哪怕是十分微小的机会,还是坐等“良机”,往往会使人的一生有天壤之别。退一步说,即便应聘不成,对自己也是一次很好的锻炼。

下定决心后,沈童说干就干。他首先在简历制作上摒弃了很多留学生面面俱到的写法,除了自然情况外,着重写了担当过卡尔加里大学精算学会主席和已经通过了北美精算师资格考试8门课程中的4门两项内容。他认为:一所知名高校的精算学会主席,足以说明自己的综合能力;而北美精算师资格考试是世界4大精算师资格考试体系中最权威、最难通过的考试,自己大四就通过了4门,足以说明专业知识的学习情况。然后沈童集中时间、精力,查找资料、认真思考,用1000多字写了他对这家公司的了解;用2000多字写了他对精算这个职业的认识,由此组成了简历材料。

准备就绪,沈童立即将简历等对方所要的材料全部用快递寄了去。5天、10天,他忐忑不安的等着,心想“这个单位不用我不要紧,给我回个信儿说说原因自己也就知足了!”15天、20天,还没有回音,这时他那些同学们的风凉话又来了:说这是不可能的事,你小子就是不信,怎么样——瞎子点灯,白费蜡!然而就在这些同学为自己的断言得意时,他们“挨了一巴掌”,第22天,美国公司给沈童打来电话,就一些问题进行沟通,并进行了一番测试后,通知他:“半个月后到芝加哥面试,签证、往返机票、宾馆全部由我们出面、出费用办理、安排。”

半个月后沈童如约来到华信惠悦管理咨询公司芝加哥分公司,在接待人员的引领下走进了面试现场。一进门沈童“吓了一跳”,只见屋里齐刷刷坐着6位“考官”,经介绍他才知道,这几位都是部门经理级人物。沈童很快使自己平静下来,礼貌的问候和自我介绍后,大大方方的坐下等待提问。人力资源部的一位女经理首先开腔:“你为什么要来我们公司应聘?”由于这是回答第一个提问,沈童马上在心中告诉自己:“一定要沉着!尽量放慢语速,这样一来可以保证对方听清自己的话,二来能够给自己回答问题留出一定的思考时间。”提醒完自己,沈童语速平缓的开了口:“据我所知,华信惠悦公司是一家享誉全球的管理咨询公司,目前在世界30多个国家拥有6000余名专业顾问,为各地企业提供一流的咨询服务……如果能加入这样一个公司,我会感到非常荣幸,同时我认为,在贵公司这样的企业提供的平台上,一个专业人员能接触、掌握到本行业最前沿的东西……”沈童边回答,边仔细观察“考官”的表情,随时准备刹车。见“考官”听得一直很专注,他知道自己的表达没什么大问题,于是就把自己认为该说的话都说了才收住话题。这个问题刚答完,另一位“考官”紧接着问沈童:“你对报酬有何期待?”“只要和与我同等条件的人一样,我就非常满意了!”沈童回答的不卑不亢。此后,几位“考官”轮番“轰炸”,提出了“你考大学时为什么选择了精算专业?”“请你举例说一件在大学期间遇到的最棘手的事,告诉我你当时是如何解决的?”等一系列问题,从职业认识、人生哲学到专业知识、处世方法等,不仅包罗万象,而且跳跃性很大。面试从8点开始,整整进行一上午。临分手时,“考官”们热情地与沈童相拥道别,沈童从“考官”们的神情中看到了希望!

令沈童没想到的是,他面试回到加拿大的第三天,就接到了华信惠悦公司的电话通知:“你被录用了,年薪5.5万美金,毕业后就来报到,其他待遇合同里都有,随后寄给你,如果没异议请尽快签字”。答复之快,出乎所有知道这件事的人的意料。

中国神童范文6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中国画;关系

我国具有五千多年的文化历史,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传统文化,中国画作为中国古代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刻体现和反映着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国画形成与发展是中国精神文化发展的必然结果,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中国画伴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断地创新发展,从一定程度上来说,中国画的创新发展丰富了中国的传统文化。

一、中国画蕴含了中国的传统文化

中国画的形成与发展的实质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体现,不同时代的中国画的发展、风格和特点都体现了当时的中国文化,中国画与中国的传统文化是密切相关、密不可分的。中国画从创始之日起就是与中国的传统文化相联系的,中国画的绘画原则就是根据古代的“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和“道法自然”的意境追求所呈现的。

1.中国画追求与自然的统一、和谐

中国画自古以来就追求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中国画形成了浓厚的中华文化沉淀,同时在不断创新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艺术风格和审美意蕴,其最高境界就是人与自然和谐统一,这种最高境界已经成为中国画的共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中国画的最高境界正好回应了这一重要传统文化。由此可见,中国画自始至终就深刻体现和反映了中国古代的传统文化。

一幅优秀的中国画从其技法、内容、审美角度和形式等方面都需要体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意蕴。优秀的中国画需要达到画与人的情感和谐共鸣,如果一个画家所创作出来的画不能够达到这种效果,就不可能成为一幅优秀的中国画。画家要想实现自己的梦想,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画家就必须从自然中去寻找灵感,所创作出来的最终作品要能够与自然和谐共生,只有这样,创作的作品才能够感动他人,才能够得到他人的欣赏,才能够具有审美的意蕴。否则,就不可能突破自我固有的缺陷,最终的作品就不具有价值,不具有审美的意蕴。因此,中国画历来追求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2.中国画注重画中的人文气息

我国古代文人追求的是诗、书、画、印,这些共同组成了中国古代文人特有的欣赏形式。为了弥合古代文人的欣赏特性,中国画注入了一定的人文气息。一幅优秀的中国画除了要与自然和谐统一之外,还要具有深厚的中国古代文化的人文气息。中国画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经过发展创新已经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画风风格,把欣赏者的欣赏形式诗、书、画、印纳入其中,形成了中国画的独有形式。中国传统文化重视人的情感,如果作画者只是从自身的角度来作画,最终的作品不可能成为优秀的作品,作画者必须在作品中体现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文气息,要欣赏者能够从画中有所感悟、有所启迪,这样的作品才能被称为一幅优秀的中国画。为了达到这种效果,中国画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伴随着历史的脚步,不断地进行创新发展,已经把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文气息纳入其中,从某种程度上更深刻地体现和反映着中国的传统文化。

二、中国的传统文化影响着中国画的发展

我国具有五千多年的文化历史,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传统文化,中国画作为中国古代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刻体现和反映着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国画从最初的符号发展到今天已经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文化符号和文化理论,已经成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传统文化始终影响着中国画的发展,尤其是中国传统的哲学思想和宗教文化对中国画的影响最深。

1.中国传统的哲学思想对中国画的影响

我国五千多年的灿烂文化蕴涵了丰富的哲学思想,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这些哲学思想深刻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方法和生产方式,同时也影响着中国画的发展。中国画从创始之日起就深刻体现和反映着中国传统的文化,中国传统的哲学思想也贯穿其中,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中的主客体合一的思想深刻影响着中国画的审美取向,这种主体合一的哲学思想使得中国画在创作上具有方向,要求创作者追求一种和谐、自由的创作风格。中国传统哲学中的主客体合一的思想要求创作者必须摆脱尘世的束缚,要求创作者的身心专一、自由不受约束地进行作品的创作,这种传统的哲学思维深刻影响着中国画的创新发展。

2.中国古代的宗教文化对中国画的影响

宗教文化在我国古代占据了重要的地位,对中国传统文化影响较大。在我国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佛学和道学对中国画的影响较大,佛学自汉朝传入中国之后,便深刻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同时佛学文化对中国画的影响也不容忽视,尤其是佛学中的“色空”“中道”以及“圆融”等思想对中国画的发展影响比较直接。这种佛学文化对中国画的影响尤其是在唐宋以来更深,在这之后中国的画家们深受佛学文化的影响,尤其是佛学中禅宗思想的影响,即直指“本心”、讲究悟境,使画家们的创作风格得到了发展,由最初的审美转向了审美者内心的感悟。由于中国画在当时深受佛学文化的影响,使得中国画更注重画的内涵和精神意蕴,把中国画推向了更高的层次意境,从而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国画的艺术风格。

道学文化在中国古代的发展对中国的传统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在道学文化中蕴含了丰富的哲学思想,其发展对中国画的发展影响也比较大。中国画的画风和画技,尤其是从线描技法到大写意技法的发展深受古代道学文化的影响,中国画追求的“师法自然”“气韵生动”的思想都是源自于道学文化。因此,中国古代的宗教文化对中国画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对中国画画风和画技的形成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中国画作为中国古代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刻体现和反映着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国画形成与发展是中国精神文化发展的必然结果,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中国画伴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断地创新发展,从一定程度上来说,中国画的创新发展丰富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国画与中国的传统文化是密切相关、密不可分的。

上一篇独立思考

下一篇遥控汽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