绽放的多多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绽放的多多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绽放的多多范文1

王瑶是班里的学习委员,这在学校里并不是什么了不起的“职务”,然而她却总是尽心竭力地做好自己的工作,不仅加强和同学们的交流与互动,及时了解他们在学习中遇到的难题,并给他们好的意见和建议,让他们真正感受到来自朋友的温暖。她还把自己辛勤总结出来的学习方式和方法拿出来和大家一起分享,以便同学们能够共同进步。

在学习上,王瑶深知榜样的作用和班级的整体学习氛围对每名同学的影响是多么的重要。因此,每天在同学们到校之后,她便主动担当起早自习的领读任务,并坚持每天提前找老师明确早读的内容。在她日复一日的精心组织下,同学之间早晨抄作业的现象没有了,取而代之的是琅琅的读书声。王瑶还是一个思维敏捷、乐于助人的好学生,深受同学们的喜爱。学习中遇到问题时,同学们总是喜欢去向她请教,而她也都会耐心地讲解。作为学习小组的组长,她牺牲了自己中午休息和娱乐的时间,不厌其烦地检查小组的组员背单词,并将每个人的情况进行汇总。虽然这些工作琐碎而繁杂,但她从未抱怨过。因为她懂得,一花独放不是春,万紫千红春满园,只有大家的成绩都提高了,班级才会更像一个大家庭,才会变得更温暖、更和谐。

学习上是如此,对待各种有益的课外活动,王瑶也总是以饱满的热情激励和带领同学们踊跃参加。在为延庆第二小学白血病患者张博飞组织的爱心捐助活动中,王瑶“慷慨解囊”,把自己平时节省下来的零花钱全都投进了捐款箱,并在心中为小博飞默默祈祷。一份爱心的力量是有限的,但王瑶相信,千千万万这样的爱心汇聚到一起,一定可以撼动山岳,挽救生命。

生活中的王瑶还是一名热心公益的环保志愿者。在团委组织的古崖居捡白色垃圾活动中,她积极响应,踊跃参加,奉献自己的微薄之力。在班级组织的清理操场白色垃圾活动中,作为学习委员的她,不仅主动担当起活动的组织和筹备工作,把这次活动安排得井井有条,还事先做好了各项分工并带好准备装垃圾用的塑料袋,同时提醒大家在捡拾垃圾时一定要注意垃圾分类,以便废物能够回收利用,为班里的绿色班费增加收入。活动中,她不怕脏,不怕累,带领同学们冒着雪在操场周围的草丛里捡拾白色垃圾,就连一个小小的食品包装袋也不放过。

绽放的多多范文2

“现在我才开始接受‘性感’”

轮廓分明的五官,配上朱丽亚・罗伯茨的大嘴,孔维着一袭曳地象牙色长裙,踩一双10公分的高跟鞋在威尼斯红地毯上惊艳亮相,成为最引人注目的女明星。连西方媒体也评论说:“这一次,中国女演员终于放弃了中国风的穿着,尤其是孔维的形象,越来越具有国际化特质,新一代的中国性感女神诞生。”

在孔维的眼里,再美丽的女人也终有老去的一天,唯有自信和独立才是女人最美的品质。而“性感”一词也因时间的推移逐渐被她接受,“我以前真不接受,谁要说性感,我就会把它当成贬义,很反感,可能现在这个词被越来越多的提及,而我也开化了,就觉得这个词其实还挺美好的,像老外觉得一个女人很性感,他会先说她很漂亮。我觉得性感只要不是刻意做出来的,它一定非常美丽。”

爱哭也爱笑的孔维性格中既有母亲的开朗,也有父亲的内向。母亲是一个喜欢讲话的人,家里的很多事情也是母亲在张罗。父亲在家中几乎不与任何人沟通,“因为我父亲就是一个完全没有废话的人。我打电话回家,他接的,我就叫爸爸,他就说,你等下,就把电话给我妈。后来我妈找我爸聊了一次,她说,这个人你不认识吗?你就不能问问她吃饭没有?再后来,我爸又接我电话就说,你妈不在,我一人在家,我刚吃完饭,又挂了。”但其实他却又是最细心的,每当家里有人生病了,大家发现药瓶从抽屉里摆到桌面上时,做这件事的人就一定是父亲。而父亲丰富的艺术细胞也一并遗传给了孔维。

拍戏时,孔维就像一朵花儿突然绽放,炽烈而爆发力十足,可是私底下,她却像一只妩媚慵懒的猫儿,轻轻柔柔地讲话,随遇而安的心境,似乎没有任何事可以在她心底惊起波澜。即使当她看到了从来没见过的大海,她的心情依然平静。

也许正是因为没有大喜大悲的性格,她才很容易从饰演的角色中抽离出来吧。但敬业精神也让她不可避免地受过一次“内伤”。那是孔维和胡军拍拥抱而泣的一场戏,前一个镜头,孔维的脸部特写拍完,后一个镜头是胡军的特写,孔维当时只是背对着镜头,但因入戏太深,她的心脏也跟着不停地剧烈跳动,哭得比拍她特写的时候还厉害。当导演喊“CUT”后,还没跳出角色的孔维想立即找一个没人的角落大哭一场,可是接下来,她必须再拍下一场戏,这场戏是孔维出场拿着意中人的几十封信后,表现出欢天喜地的一面来。这样两种极致的情绪在瞬间立刻切换,让孔维非常难受。

“表演成了我的第三个梦想”

在贵州长大的川妹子孔维从来没有想过自己能成为演员。小时候,她的梦想是做翻译官,后来因为喜欢小孩想做幼师,直到一次她到北京外语学院学习,正碰上电影学院招生。她去参加考试。复试、三试,直至录取,“我小时候最显著的两个特点就是:不爱说话和个子高。我比哥哥个子高,所有的人都以为我是姐姐,并且我不爱照相,我这样一个沉默而又害怕照相的小孩,长大之后竟然成了演员,我自己都觉得有些不可思议。”

刚上大学时,对表演还不了解的孔维认为自己一定会当“逃兵”,可是没想到念到大一上半学期,她的想法开始发生转变,表演成了她的第三个梦想。“当你得到了一些肯定,你一定会重新审视自己。就像我会从那个时候重新看待我与表演的关系。”

之后,孔维是一直让所有老师省心的好学生。在象牙塔中她的“规定动作”完成得一直不错。所以她成为人艺成立50年来招收的第一个北京电影学院的毕业生。“因为它之前是不收北京电影学院的,都是中戏的,如果不是中戏上戏,他基本上就自己办学员班,在我进去的前六年他们没招一个人,第六年还是第七年招了我,三大院校招了我一个。原因是当时他要拍日出,找陈白露找了一圈,刚好我那年刚毕业,一送材料就去考试,一考觉得比较靠谱就进了,也算运气吧。”

很快地她在人艺保留剧目《日出》中扮演女一号陈白露,成为人艺历史上最年轻的“陈白露”。“刚好有那个机会他要找陈白露。因为那时候12月份大家都在跑,我自己又很自信,觉得北京有这么多的艺术团体,肯定能留一个,但能进北京人艺我当时想都没想过,觉得是不可能的事,只是去试试。”

每个“陈白露”都有广受关注青云直上的机会,孔维身材高挑、相貌现代,非常适合这个角色。“成绩好不等于机会好,机会好不等于市场好。尽管起点比所有同学都高。”但“陈白露”没有给她带来任何动静。

孔维的第一部电影是《国歌》,她演一位从南洋归来跟随学习戏剧的华侨少女梅香。这部影片,让很多人记住的却是陈坤扮演的聂耳。这时候,孔维开始熟悉那种被所有人看好最后又失去机会的挫败感。

“我觉得电影应该是多元化的”

直到《太阳照常升起》,“天鹅绒”和孔维一起被观众熟知。“第一次看这部片子的时候,我很失落。但当我第二次看的时候,我整个印象就改观了。我觉得过了很多年以后,中国在谈这个时期的电影时,还会再度提起它的。”

其实第一次看剧本时,孔维也没有看懂。那会姜文见她在看剧本问:“怎么样?”孔维答:“没看懂。”姜文说:“哦,那就对了。”

孔维说,在拍这部片子的时候,姜文本身就没想让人看懂这个故事,因为他是一个很细心的人,他要是想给你讲明白,就一定能讲明白。正如他自己说的,这就是一个梦境,人的梦境都是断断续续的,如果你非要把它联系起来也是可以的,但是你要让每个段落、每个章节都有起因、结果,也是没有必要的。

出演中国第一部时尚电影《时尚先生》时,孔维一拿到剧本就觉得,这部电影的故事很平,但是拍这个片子的目的就为了让大家“洗眼睛”,在频繁地更换服装间,让观众感受到时尚与奢华。而且电影的功能不只是一个,它可以同时做很多事。

一部精神病题材的电影《A面B面》即将上映,孔维在里面出演了蓝护士的角色。“一开始看到剧本时,其实她根本还不算是一个角色,任何一个人穿上护士服,站在那里就可以了,所以我就说,这根本不需要专业演员去演,但是投资方觉得还是由一个观众熟知的人来演要好一些。后来,我是因为特别希望和宁瀛导演合作,就接下来了,但我不希望去饰演完全没得可演的角色,那么我会加进一些东西,让她更丰富一些。”

孔维接的角色不算多,但大部分是有点个性、有点色彩的。这与孔维一直以来想要对自己做一个彻底的改变有关。上学时,她交的作业经常是演一个满脑袋顶着卷的老上海女人。这个女人织个毛衣,嘴里不停地谩骂着领导、丈夫……简单地说,这个女人就是一个泼妇。

到了现在,孔维想演的角色还是很多,最想演的角色之一是上世纪三十年代的女人。“那个年代的女人都很美。我曾经拍过一个,也是一个大将军的女儿,军阀的女儿。我很喜欢那个年代的人,很喜欢看那个年代的小说,比如张爱玲的小说。有的时候觉得那个年代的人的穿着、生活品质都很讲究,给我留下的画面也是唯美的。”

“幸福就是一家人相处得融洽”

孔维参演的现实题材电视剧《婚变》正在电视上热播。她与导演刘新,演员冯远征,陈小艺一起合作的一部戏,扮演的是陈小艺的妹妹。

提及背叛,孔维觉得夫妻之间肯定都会有背叛和受折磨的那一方,肯定都会有。关键看你想要什么,问题摆在面前,你要知道它给予了你什么,然后再去做,不要冲动,遇到这种事情一定不要冲动。

婚姻对一个人来说很重要,它已经不是两个人的事,而是两家人的事了。现实生活中,孔维的家庭观念比较深,她眼中的幸福就是夫妻二人跟双方的父母都很融洽,彼此爱护。这一点,孔维一家人做到了。如果有一天,真的事业与家庭发生了冲突,孔维会毫不犹豫地选择家庭。

平时,孔维最享受简单的生活。不拍戏时,她就在家里做饭,喜欢做好吃的和朋友们一起分享。她说自己从来不会去参加什么派对、晚宴,很少去买化妆品、逛时装店,宁可呆在家里听音乐。不太注重保养的孔维觉得,“美容最关键的一点,就是时刻注意保持良好的心态。我是个很少着急上火的人,开开心心比什么都重要,生气偶尔也会有,不过没两分钟就过去了!”

绽放的多多范文3

一个令达尔文恼怒的秘密

约3.6亿年之前,当时的世界由土褐色植物统治,它们是通过孢子繁殖的类似蕨类的植物。

约1.4亿年前,开花植物突然横空出世,并最终脱颖而出。出现这样的巨变,原因不明,达尔文也迷惑不解,称它为“一个令人讨厌的谜”。

在每一朵花的身体内部,都有一个永不停歇的生物钟,告诉这些花朵何时应该舒展叶子,何时又该绽放花朵。

每一朵花开的时间背后,都是复杂的生物学细胞进化原理,光线、温度、大气条件,都不可更改地写在了它们的基因里面。在千万年漫长的进化历程中,它们对大自然产生了一种内在的适应能力。没有一定的花开花闭时间,它们就会被残酷地淘汰。

最早发现植物这一特性的人是跟随亚历山大大帝南征北战的军官安德鲁斯森斯。他发现,热带的罗望子树能随着日夜的更迭改变状态――每天清晨,它随着晨曦向上一点点地舒展开叶子,一副朝气蓬勃的样子;夜幕降临,它的叶子又会跟着黯淡的天色默默下垂,一如情绪低落的孩子。

公元一世纪时,古罗马百科全书式作家老普林尼也注意到了植物的这一特性,并记录在他的《自然史》中。

林奈的花卉时钟

最早将关注的目光聚焦在不同花卉开放和闭合时间上的人,是18世纪瑞典植物学家林奈。

经过长达数年的观察和统计,林奈记录下了特定花卉每天开放和闭合花朵的时间,并发现它们总会在固定的时间开放和闭合,风雨无阻。为此,他大致推测出了特定花卉花开、花闭的时间,并由此设计出了一个可以用来计时的花卉时钟。

林奈的“花卉时钟”的独特性在于:他采用了最自然的办法来计时。“花开花合皆有时”,野蔷薇喜欢在凌晨四五点开放,马铃薯则在中午一两点闭花,双色紫罗兰则在早上八点开花、傍晚五六点闭花……

据说,利用花钟,林奈可以准确掌握时间,误差不出半小时。

含羞草有一个小闹钟

1729年,植物学者迪梅伦进行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植物生物钟实验。

他发现,含羞草的叶子在一天内随时间的变化而改变形态,白天自然伸展,夜里闭合垂下。他怀疑这是因为阳光的影响,于是,他把含羞草放到了光线较暗的衣柜里进行观察。结果大大出乎了预料――含羞草仿佛能够遥感到外面的时光流转,叶子坚定不移地随着昼夜交替进行着伸展和收缩。

由于不能排除其他潜在因素作用,诸如温度、气象等等因素干扰,尽管心存疑惑,他还是谨慎地不把这一实验的结果归结于植物内在的时间感知能力。

这一实验结果,却引起了植物学家杜哈梅・蒙素和辛・蒙素的关注。1759年,他们在排除温度和光线干扰的情况下,进行了专业实验。怀疑迪梅伦的实验中有光线泄漏问题,他们将实验地点选在了一个酒窖内室,那里没有一丝光线,连空气也不怎么流动。

他们连续观察了很多天,含羞草的叶子还是固执地追随着日升日落的自然规律伸展和闭合。杜哈梅对实验结果还是心存怀疑,又把含羞草锁在一个小皮箱里,用厚实的毯子盖起来后,放在了地窖最深处的衣柜里。结果还是一样!含羞草丝毫没有受到影响。

排除了光线影响的嫌疑,他又开始探究温度对含羞草这种习性的影响。这一次,实验地点选在了温室里面。

依照常识,夜晚的温度比较低,会不会含羞草的叶子是因为遇冷而闭合起来了呢?不管是恒温条件下,还是温度持续升降,含羞草还是丝毫不受影响。最后,杜哈梅・蒙素不得不相信,日开夜合的变化,是含羞草自身的内在力量使然,小小的含羞草身体里面,有一个走时精确的小闹钟。

Apetalal:花儿绽放的主宰基因

依靠蜜蜂、小鸟、蝴蝶传粉的花朵,会把开放时间选在白天;而依靠飞蛾和蝙蝠传粉的花朵,则会在夜间开放。风媒传粉的草类植物,在湿度太大时,会延迟开花的时间;另一些植物则刚好相反,它们只会在较为干燥的时段开放。

这是植物与生俱来的生命蓝图。但不管依据的是何种理由,它们的生理节律也和人类一样,周期为24小时。

那又是什么让这些花一点点孕育花蕾,在某年某月某天每个特定时刻魔术般绽放枝头,迎风招展,令人惊喜不已呢?

现代生物学研究表明,这一过程的幕后推手,是一种名为Apetalal的主宰基因。

Apetalal能够产生蛋白质,从而激发1000多种与开花过程相关的基因活性。它能够调节和组织各种基因的活动,从而使植物进入繁殖阶段,整个开花过程变得精确、细致、有条不紊。一旦Apetalal进入活跃状态,它便会命令生长基因向植物组织发出停止生长叶子的命令,全心投入到开花的预备中来。

Apetalal较为活跃的植物,开的花便会又多又艳;反之,原本应该长出花蕾的地方会长出新叶,开的花也会又小又少。

进化战争史上最大的成功者

开花植物之所以能茁壮成长,原因就在于它们比孢子植物更善于有性繁殖。而开花植物拥有的致命武器之一是:一种称为种子的漂亮的小维管束。

大约2.5亿年前,地球进入到更为寒冷、干燥的气候,同早期那些在潮湿、温暖的沼泽地繁殖、结构更简单的孢子亲缘植物相比,开花植物无疑具有明显优势。根据化石记录,开花植物在出现后不久就蓬勃发展,种类迅速增加,大地仿佛一夜间繁花似锦。

根据2002年的一次最新盘点,现在地球上共有超过42万种开花植物,超过所有其他植物种类之和,比原先估计的多出十几万种。这还只是科学上已知的种类,推测存在但尚未发现的不在其内。

短短一亿多年间进化得如此千姿百态,开花植物堪称地球生命史或者说数十亿年进化战争史中最大的成功者之一。

花儿的密语

在世界各地,所有的开花植物都会因为各种各样的理由而选择自己开放的时机――有些花选择在新叶尚未长出的树枝上尽情开放,这样,它们的花粉或是随风扩散,或是可以轻易地吸引到传粉的昆虫;在瑟瑟秋风中即时开放,是为了避开霜冻带来的损害;在足够干旱或者湿润的时候开花,则是为了错开植物开花的高峰期,达到吸引传粉昆虫的目的。

有些植物为了适应环境生存下去,在开花这一重要环节上,也是频出奇招:巴西的拟爱神木耐心地等待着潮湿温润的季风,一旦季风过境,它们便开得轰轰烈烈,生怕没有明天似的;北美粉色女屐兰在春天皇后大黄蜂最活跃的时候盛开;更为奇妙的是各种竹子,它们几十年甚至上百年没有哪怕一丁点儿的花讯,可一旦开起来,便是漫山遍野,随后,又大量死去,让可怜的大熊猫们吃了上顿就没下顿,饥肠辘辘。

绽放的多多范文4

我的思绪情不自禁的飞到了两年前,仿佛又回到了那些淡漠而又温馨的日子。

我清晰地记得她与我一样,不喜欢说话,内向,寡言,沉静。在我们脸上极少出现笑容。直至今日我还在奇怪:当初,两个人是怎样走到一起的?是因为爱好。

我俩有着几乎相同的爱好,我们不喜欢与人交流,我们都喜欢安静,而且我们都喜欢看书。

从前,我一个人看书,独自欣赏,独自品味,而现在,我俩共同品书、论书,每天下午,我们都有激烈的辩论。她总是能够站在客观的角度全面分析人物;同一首诗词,她读三遍后便能大致理解诗意。

对于比自己强的人,我总是要忍不住地靠近,致使我们的友谊在突飞猛进地增长。

渐渐地,我的思想有了变化,我开始不那么抵触周围的人了。我开始认为世界上的每个都像她那样的谦虚有礼,温和而有涵养。我紧闭的心扉终于敞开了。

一有空儿,我们便凑在一起,欢声笑语也开始在我们的周围荡漾。

直到有一天,她要转走了,我心中充满了无限的惆怅。

记忆定格在温馨的画面,我轻轻的笑了。朋友啊,或许你根本不知道,在那段心理十分阴暗地日子里,你是我唯一的慰藉呀!

绽放的多多范文5

【关键词】素质教育 诗歌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9682(2011)11-0083-02

刚踏进中学的孩子,十二三岁如花般的年龄,从身体到思想都到了一个突飞猛进的阶段。而素质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注重培养受教育者的态度、能力,促进他们在德智体等方面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注重内在素质和外在素质的培养(内在素质主要是人对世界、环境、人生的看法和意义,包括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等,也就是一个人对待人、事、物的看法,也可以成为人的“心态”。外在素质就是一个人具有的能力、行为、所取得的成就等),通俗一点说,教育的最终目的――为孩子由一个自然人向社会人过渡做准备,为孩子获取谋生的本领、顺利就业做准备,为孩子的终身幸福做准备。这是一种“全人教育”,是健全人格的塑造。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一个具有良好身体、良好心理和良好社会适应能力的人。教育的过程,应该是愉快地促进孩子的精神成长,潜移默化地把孩子带入人类的优秀精神文化中,使其成为具有创造精神和独立思维能力的全面发展的人,而承载着文化和精神的语文,尤其是语文的诗歌教学恰好成为素质教育的最好的实践者。

有了小学诗歌背诵的积累,在唐诗宋词方面,孩子们能背下来的已经不少了。中学阶段,对孩子的诗歌学习,在会背诵的基础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能够理解诗人借诗歌传达出来的情感和对诗歌进行艺术手法鉴赏,这就是一种能力了,同时诗歌所传达出的情感也是对孩子的一种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的影响和塑造。

自孩子上初中以来,第一次讲诗歌的时候,我没有直接讲诗歌,而是先讲了一个诗歌小专题――《一条美丽的河流――中国古典诗歌的产生和发展脉络》,从诗歌的源头《诗经》开始介绍诗歌,到屈原的《楚辞》,再到汉末五言诗的产生发展,再到唐朝,诗歌的辉煌时期(这个阶段我讲了唐朝诗歌的发展历史,初唐四杰、盛唐气象、中唐诗歌最后到晚唐之花的璀璨),又讲到了宋朝诗歌的思想哲理,还有后来的元明清诗歌的一些个别家喻户晓的诗人和诗作。当然也补充了大量的诗歌佳作,如《诗经》中的《关雎》、《黍离》、《木瓜》、《蒹葭》等,屈原的诗歌是选自《离骚》大量的诗句: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吾不能变心以从俗兮,故将愁苦而终穷……五言诗主要介绍了《古诗十九首》(《行行重行行》、《青青陵上柏》、《迢迢牵牛星》、《生年不满百》等),隋朝介绍了隋炀帝杨广的《春江花月夜》(暮江平不动,春花满正开。流波将月去,潮水带星来。)。唐朝初唐四杰的诗歌,盛唐时期,边塞派、山水田园派,还有诗歌双子座李白杜甫的诗歌,中唐白居易、韩愈的诗歌,晚唐小李杜的诗歌。到了宋朝,介绍了苏轼、王安石、杨万里等人的诗歌,元明清诗歌的一些个别家喻户晓的诗人和诗作,如于谦的《石灰吟》等,这些内容,用了两节课才讲完。在讲课的过程中,一方面对学生小学诗歌背诵的充分了解,另一方面展现在他们面前的是一个完整的、系统的诗歌体系,初中时代与小学最大不同之处就是思维的开启,一定帮助孩子尝试着去接触一个宏观的概念和轮廓,我们才能慢慢的去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最初的需要老师一点一滴的帮助他们来构建,一旦到了一定的阶段,学生们自己就会构建自己的知识网络和框架了。同时背了这么多的诗歌,也是知识总量的积累。

接下来我们才进入诗歌的学习,一旦接触到了诗歌,学生就会在我画的诗歌这条河流上找到相应的点,这样学生的知识框架就一步一步的丰满。而对诗歌内容的讲解需要启发和引导,努力使学生的思想升华。比如说:十三四岁的年龄,学生情窦初开,每一个少男少女心中都有一个钦羡的异性,于是懵懂的感情就开始了,所以,我在讲爱情诗歌的时候从来不避讳爱的字眼,如在讲李商隐的《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的时候,除了讲解诗歌的基本意思之外,还由“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和“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引出爱的讨论――什么是爱?我们该怎么爱一个人?

一场“爱的教育”开始了,我问学生从三种情况中可以看出哪个人更爱花?①有人爱花,看见花儿开得漂亮,就把花掐下来,揣在怀里,当然花儿的结局不言而喻。②有人爱花,花儿开了,就在花儿面前转了两圈欣赏了一会儿离开了。③有人爱花,看见花开了,就默默的为这株花添了一杯土并浇了水。孩子们异口同声说第三种,这就是李商隐的爱情观――“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这是一种什么样的爱?学生回答:付出。懂得了付出,就开始明白了爱。那么我们该怎样爱一个人呢?我又问孩子们,你们希望你爱的人因为你的爱而越来越优秀还是因为你的爱而受到了烦扰越来越糟呢?孩子们陷入了沉思。我明白了,他们开始思考了,当然我们都希望我们爱的人会越来越好,那么我们该怎么做?一个孩子说:我会帮助他。还有一个孩子说:我觉得我们该共同努力,好好学习……纯真的孩子们,在接下来的周记中,又一次表明心迹:老师,您说得对,爱就是付出,想一想妈妈对我的爱,就是付出呀……

讲完了这首诗,我又给大家布置了个作业,即在课外“百度一下”著名感人的爱情诗(每人一首),将其抄在自己的读书笔记上,我看到了有席慕容的《一颗会开花的树》、舒婷的《致橡树》……去掉重复的,一共有三十多首,我们挑出了十首,配乐(悲伤的诗歌配乐,比如《一颗会开花的树》,我们用的是大提琴版的《太多》)让孩子们朗诵了一遍,等这些都做完了,我又问大家:你能不能说几句爱的誓言?孩子们说:“天涯海角,海枯石烂”;“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终于孩子们懵懵懂懂的情感得到了充分的宣泄,对感情的美好向往和对诗词句子的深刻体验,这些老师不用讲,孩子们将记忆终生。

同样关于诗人对人生的感叹(《行路难》),对梦想的执着追求等诗歌的讲解,对待友情(《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的理解,对待亲情的感悟……我们都是借助于这样的方法对孩子进行引导,孩子的人生观、价值观(包括爱情观)也在古人的熏陶下逐渐的萌生发展。是呀,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为孩子由一个自然人向社会人过渡做准备,教育的目的也是培养一个具有良好身体、良好心理和良好社会适应能力的人。教育的过程是愉快地促进孩子的精神成长,潜移默化地把孩子带入人类的优秀精神文化中,使其成为具有创造精神和独立思维能力的全面发展的人,这就是素质教育的核心的实践。

绽放的多多范文6

有着凄楚,但是会觉得很接近于生活。黑暗的某一面很好地展现。

安妮不同于同龄的任何一个写作者。独自地听碟,独自喝咖啡,独自一个人伏案写作……应该说,安妮的生活是孤单的。

我见到安妮的日子不算早,只是记得那时某本书上有一个落寞的身影,孤单地徘徊在这个钢筋水泥的城市里。我一直认为,那或许是安妮现实生活的真实写照。

可是,我毕竟错了。看到安妮的样子的时候,我更多的是失望,就想忍了很久才打开书皮看简爱的样子一样。给予我的是失望。安妮不是城市里面长大的孩子,面对记者,她的样子不想郭妮那么美,只是两束短短的麻花辫在衣服上,脸上的尽是单纯的笑,搁浅的笑。这使我不得不重新审视安妮。

安妮的笑是单纯,那么是否可以觉得安妮的生活不寂寞。她只是为了某个目的而写那些让我们伤痛不已的故事。

理当说只要你爱上一个人的文字,就不应该考虑这些。但是我考虑了。只是因为她是安妮,和别人不一样的安妮。

我试想:安妮的内心或许不像她的笑那么简单,或许她也像我一样,只写自己最为熟悉和最有理解的东西。

读安妮的文字,似乎生命是一场幻觉,亦真亦幻,好像一切都存在,好像一切都是空白。给人一种措手不及的荒芜。似乎心里有庞大的寂寞充斥而上。安妮是个异类,却是文坛一朵蓝色的鸢尾。在安妮的文字中,我们能看到在城市边缘化的人,空洞的眼神死死地盯着某些,却有理想主义气质的人。

读者说:每一个人心里都有一个安妮宝贝。是的,我们的理想始终都只是一场繁华的梦,也许只是一场苍凉的旅程,注定孤独。

我喜欢安妮的一句话:一些人,在生命里出现过,然后消失了。还有一些人,停留了很久,然后也消失了。

人生就像安妮说的那样。

安妮的书,我喜欢的不是《八月未央》《二三事》《彼岸花》《告别薇安》,而是《莲花》。《莲花》里的内河,她身上就像安妮所说的:“她身上有诗人的气质,有酗酒的倾向,有自私的偏执的个性,又有趋向美的伤感和浓烈,她是一个对现实暴戾不驯服却对生命的神性探索心怀谦卑的行者。”所以我爱那个女孩的生活方式。

我读安妮的文字没有感到阴冷,感到温暖,感到的是废墟下的深情绝唱。至少在没有结局之前或者是完美的结局以后,我想一切都是唯美的。

淡淡的凄楚让这个女孩看似离群索居,却在红尘中修炼出一颗敏感坚韧的心。她的脚步,她的视线,她的笔,她的心,永远在路上,没有目的,只有追寻与怀疑。她于世界,更多的是个背影,是个打马独行的过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