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教育心理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儿童教育心理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儿童教育心理

儿童教育心理范文1

关键词:积极心理;健康教育;自闭症儿童

针对我国当前病理式的自闭症儿童教育模式现状而言,我国自闭症儿童教育亟须改变当前视角,站在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视角下为帮助自闭症儿童提供切实可行的办法。积极的心理健康教育,就是将自闭症儿童看作与正常儿童一样,不要将他们身上的自闭症症状无限放大,影响儿童的正常心理发育,从而为自闭症儿童提供一个充满尊严的社会环境。

一、积极接受自闭症儿童

自闭症儿童的症状不太容易被家长发觉,即使家长发现些许异常表现,也很少会向自闭症方面考虑,因为家长都不会认为自己的孩子会是自闭症患者,家长对于自闭症儿童不正确的看待方法可能导致家长无法在第一时间发现孩子的自闭症状,因而错过了最佳治愈时期。所以,要想对自闭症儿童进行有效的帮助教育,首先应该在全社会形成对自闭症儿童的平等的看法,不要将这一症状看得过重,这样对自闭症儿童和家长来说都是一种舆论的伤害。

二、积极发现自闭症儿童的自身发展优势,最大限度地挖掘其潜能

对自闭症儿童的教育不能仅仅关注他们的自身缺陷,而将教育重心放到缺陷恢复上面,忽视了孩子其他潜能的发掘和培育,这对于自闭症儿童来说不仅不利于他们的自身发展,或许还会因为外界对其发展缺陷的过多关注而使自闭症儿童更加缺乏信心,反而不利于孩子的康复。

三、为自闭症儿童提供一个安全、自由且充满尊严的社会环境

自闭症儿童大多会做出一些不得体的行为,进而遭到公众的指责,从而对自闭症儿童产生偏见,认为自闭症儿童应该远离公共场所,这对于自闭症儿童和家长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伤害。我们社会应该为自闭症儿童提供一个安全、自由的社会环境,用包容心对待自闭症儿童和家长,给他们最基本的尊严。

我国的自闭症儿童教育应该从自闭症儿童的内心需要出发,为他们提供一个健康成长的社会环境,充分挖掘自闭症儿童的发展潜能,而不是将视角放到儿童存在的发育缺陷上,从而将孩子的健康发展之路阻塞。对自闭症儿童的教育不要用力过猛,也不要予以诟病,最好抱以平常心态,这样才不致使自闭症儿童缺乏康复信心,这对于自闭症儿童的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方俊明.特殊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296-306.

儿童教育心理范文2

儿童关键期教育网络幼儿园——中国儿童关键期教育网的创建,被认为是互联网时代育儿理念的全新突破。中国儿童关键期教育网网站由中国著名幼儿心理与幼儿教育专家,中国儿童关键期创始人殷红博教授及其科研团队历经7年创建的,儿童关键期教育网于9月1日正式开通。殷红博教授历经20余年创立了“中国儿童发展关键期全素质优势教育体系”经过10余年数万人次的实践与长期跟踪实验取得了理想的教学效果,成为国内优质学前教材的成功典范。为了能使全国乃至全球更多的孩子得到这种关键期优质教育,殷红博教授投资近千万元把“中国儿童发展关键期全素质优势教育体系”研制开发成网络教材。把儿童关键期图文教材制作成3D动画、Flash等丰富多彩的教学形式,教材共分2—3岁、3—4岁、4—5岁、5—6岁、6—7岁,5个年龄阶段,今后还将陆续开发出“关键期弱智儿童教育体系”和“关键期超常儿童教育体系”。殷红博教授创立的“中国儿童关键期教育网”将是一家真正意义上的网上幼儿园。

二、根据大脑关键期规律,创立全新的儿童关键期教育体系

0一7岁儿童大脑发展关键期的研究和儿童发展关键期教育是目前国际脑科学、儿童心理学和儿童教育学领域最关注、最前沿的科研课题之一。发展关键期的创新性研究成果必将带来学前教育革命性的变革。而殷红博教授是帅先中国开展婴幼儿发展关键期理论研究的人,也是国际上率先开展婴幼儿发展关键期全素质教学实践的人。

殷红博教授经过25年26000余人次长期跟踪科学研究与教学实践,在国际上率先提出了婴幼儿发展关键期的五大规律:相似规律、时间规律、持续规律、水平规律、优势规律。广泛的研究了0一7岁婴幼儿智能素质发展关键期、心理素质发展关键期、体能素质发展关键期、艺术素质发展关键期、语言能力发展关键期、数学能力发展关键期、社会性发展关键期、关键观念和行为习惯养成发展关键期。他研究发现,人类50%的发展关键期在3岁之前,人类71~/o的发展关键期在7岁之前。人的认知模式、记忆模式、思维习惯、知识结构、学习心理、优势学习能力、体能素质、以及艺术素质等。

殷红博教授在广泛研究人才学、未来学、成功学、管理学、儿童心理学、幼儿教育学、家庭教育学、运动学、医学、艺术等学科的基础上,结合中华民族成才优势和文化精髓,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未来人才培养大趋势理论和我国人才培养早期教育发展理论,创立了拥有完全原创自主知识产权的“中国儿童发展关键期全素质优势教育体系”,改变了传统幼儿教育理念。

1997年殷红博创办了北京博凯智能全纳幼儿园,把“中国儿童发展关键期全素质优势教学体系”应用到教学实践中,取得了优异的教学质量。博凯幼儿园已成为国内极具影响力的著名品牌幼儿园。从2005年开始,殷红博教授及其科研团队开始研发“中国儿童发展关键期全素质优势教育体系综合网络教育电子教材”,旨在使殷红博教授的“中国儿童发展关键期全素质优势教学体系”电子化、标准化和最优化,以满足不同层次的幼儿教育体系和家庭教育体系的需求。

三、中国儿童关键期教育网打造网络教育全新理念

中国儿童关键期教育网是一家具有专家型幼儿园教育功能的网上幼儿园。它的创立不仅填补了中国网络教育的空白,同时也开创了国际网络教育的全新理念,得到国内外高度的重视。该网站的核心亮点主要体现在,它是一家拥有完全原创自主知识产权的儿童关键期教育专业学术网站。它能够真正起到对孩子全面开展科学、系统、适时、针对性的整体全素质教育作用,该网站为孩子安排了详细的年计划、月计划、周计划和日计划,以及托班、小班、中班、大班在教学内容和知识体系以及对孩子能力培养领域的循序渐进、环环相扣的先进科学教育体系。孩子每天经过20一40分钟的网络学习,使他们观察能力、记忆能力、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创造能力、语言能力、数学能力以及综合学习能力得到全面培养。

四、中国儿童关键期教育网六大优势教育功能

第一大教育功能:网上幼儿园教育功能

中国儿童关键期教育网拥有先进独创的教育理论、教育观念以及科学系统的全新网络教材。这些教材有数十种表现形式,充满了趣味性、游戏性,同时有极强的可操作性,非常有利于师生互动性和家园共育。

第二大教育功能:关键期全素质测评功能中国儿童关键期教育网拥有先进独创的幼儿智能测评体系、幼儿心理测评体系、幼儿语言能力测评体系、幼儿数学能力测评体系、天才素质测评体系和综合学习能力测评体系。

第三大教育功能:提供国内外全新育儿研究成果和分析指导

中国儿童关键期教育网不仅提供国内外最新的育儿多领域的研究成果,而且对这些研究成果提供分析、解读、评价和应用指导。

第四大教育功能:家长关键期育儿全新理念与方法功能

中国儿童关键期教育网为家长提供先进独创的关键期育儿方法和养育技巧。第五大教育功能:教育科研与师资培训功能

中国儿童关键期教育网提供先进独创的教育科研理念和科研指导,同时为幼儿教师提供全素质发展培训计划和方案。

第六大教育功能:儿童发展成长记录功能

中国儿童关键期教育网提供先进独创的儿童发展综合记录体系,为每一个加入中国儿童关键期教育网学习的孩子提供长期免费的综合关键期发展记录与跟踪测评指导服务。

五、中国儿童关键期教育网的六大学术突破:

一、第一大学术突破:教育理念突破:

该网站是一家运用大脑发展关键期理论和儿童关键期教学体系理念,作为核心教育理念的育儿网站。该网站无论是在教育理论指导、教育原则制定还是在教材制作和教学方法的创新等领域,都全面遵循殷红博教授创立的全新的儿童发展关键期教育理论和教育理念。

二、第二大学术突破:教育体系突破:

该网站是一家全面运用儿童发展关键期全素质优势教育体系,具有网上幼儿园功能的育儿网站。该网站的教学体系无论是在教材设计理念、教学计划安排、教学内容选择、教学过程衔接以及多媒体制作等,教育体系全面得到创新和突破,根据不同年龄儿童的大脑发展关键期规律,尤其是依据孩子的观察能力、记忆能力、思维能力、语言能力、数学能力、创造能力以及综合学习能力发展关键期规律,创设科学、系统、操作性强、趣味性强的游戏化教学体系。该教学系统标准化和最优化的设计以及对教学难点和教学重点进行集成化和内隐化的处理,许多教学要点都能够在教学过程中自然体现,使得教学内容易于理解,教学过程简单明了,流畅性好,逻辑性强。

三、第三大学术突破:教育模式突破:

该网站系统大量采用全新的教育模式,采用flash和3D动画制作等高科技教学模式,使得教学能够很快实现人机对话、人机交流全新教学模式,这种模式使得教学内容新颖独特,趣味性强,孩子感知程度高,易于理解记忆和应用。大量教学内容根据孩子易于理解的时空概念和色彩结构转换的规律和特点,创设教学内容,把许多现代高科技的电脑制作技术融入到教材制作之中,使得传统教育中无法展示的内容和孩子不容易观察到的内容得以实现。可以充分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调动孩子的学习积极性,有利于孩子认知模式、记忆模式、思维模式和创新模式的建立。

四、第四大学术突破:教育评价突破:

该网站根据各年龄段儿童发展关键期规律,以及心理素质和综合智能发展规律,创造性地设计了2—7岁儿童关键期全素质优势发展测评系统,该系统能够全面地对孩子的心理素质、智能素质、语言能力、数学能力、综合学习能力进行跟踪测评。

五、第五大学术突破:家庭教育突破:

该网站是一家真正实现网上网下同步教学,幼儿园和家庭互补共育的网上幼儿园。该网站的教学内容根据孩子的大脑关键期规律和各年龄段孩子掌握各种知识的规律和特点,创设的教学内容,每天家长利用孩子回家的课余时间,每天进行15--35分钟的网上幼儿园教育,就能够达到对幼儿园教育全面提高和补充的理想效果。同时该网站开设网上网下同步教学内容,使得有条件的孩子可以每年在北京博凯智能全纳幼儿园进行半个月至一个半月的时间集体强化教学,这种网上网下结合的家园共育模式将使得孩子的教学效果更佳优异。六、第六大学术突破:智能全纳式教育突破:

儿童教育心理范文3

关键词:儿童心理;家庭教育;学校教育

中图分类号:G6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4-0141-02

我国曾经有过一个城市做过调查,发现孩子患有各种身体疾病的约占65%,而有心理障碍的却占受检人数的69.9%,超过了身体疾病的患者。这一结果的形成一方面是因为心理健康的隐蔽性,另一方面也是因为我们多年来对心理健康的漠视。儿童对现实世界的认识,对自己、他人行动的认知,对心理状态彼此间相互联系的认知均与其心理理论发展水平有关。儿童获得心理理论的主要标志是达到对于“错误信念”的认知。大量研究表明,3-5岁是儿童心理理论发展的重要时期,其中,4岁是儿童心理理论发展的关键期,主要标志是获得对一级错误信念的认知;5岁左右的儿童逐渐能够对一级错误信念的认知发展到对二级错误信念的认知,此时儿童逐渐开始谈及自己或他人的想法、愿望、感受和认知,开始能够与他人分享信息;他们开始具有同情心,知道什么可能使人感到伤心,什么可以用来安慰人。所以,在儿童成长的关键时期,要注意到对于孩子们的心理健康的培养。儿童出生以后遇到一个具体的生活环境就是家庭,之后随着年龄的成长将面临学校教育。本文试就儿童心理教育问题从家庭以及学校两个方面的提出建议,希望对儿童心理的成长有所帮助。

一、家庭教育方式对孩子的心理健康的影响

家庭是孩子的启蒙课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教育对孩子们的心理健康成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河北张家口的某幼儿园做了一个以40名3-4岁的幼儿以及家长为调查对象的调查中,显示以下问题:

(一)文化水平的高低反映出幼儿家庭教育的环境

基本上是文化程度高的父母,幼儿的心理健康问题较少,文化程度低的父母,幼儿的心理健康问题较多。

(二)家庭成员中的父母对幼儿的教育方式不同

即采用表扬鼓励的教育方法有利于幼儿形成健康的心理,经常运用威胁打骂的教育方式,往往会使儿童发展产生多方面的问题。

(三)儿童心理健康发展需要和家长适度的精神交流

以上的调查对于我们提出家庭对于幼儿的教育的建议具有关键性的指导意义。家长必须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儿童,要以民主和开发的方式来培养孩子的健康人格。但是,有的家长的教育方式还受传统教育的影响,认为“不打不成材”。所以一旦孩子的成绩不好或者犯错误,就动辄棍棒相向。其实这是个错误的观点。长期处于家长高压政策下的孩子们容易出现幼稚、缺乏主见、缺乏独立性、神经质等问题。一部分的孩子可能出现极端的情况,变的更加反抗和暴力。另外的一种教育孩子的错误方式是家长们对于孩子的发展采取“放任”的态度。他们认为孩子们的成熟是水到渠成的,认为很多道理孩子们长大了就自然而然的明白。于是他们对孩子们漠不关心。在这样形态的家庭中成长的孩子,往往因为得不到适度的关心而产生孤独感,逐渐形成富于攻击、冷酷、自我、甚至是放荡等不良的品质。

二、良好的家庭教育方式对儿童的心理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不同文化程度家长都应该注重自己正确的教育观念的形成。家长对待儿童教育方面的认知和观念,直接决定了他们对待孩子的方式和行为。所以家长们形成一套正确的教育儿童的观念是至关重要的,家长们应加强自身的修养、努力学习、文化知识,不断提高自己的儿童教育和心理素质,多一些育儿知识。以上本文提到了诸多家长错误的教育观念,包括“严厉教管”、“自然成熟”等,都是值得改进的。以下我提出几点建议:

(一)培养良好的家庭气氛

这对于儿童心理健康有一定的影响。美国一位心理学家通过对4000名独生子女的调查发现:家庭气氛活跃、常有笑声陪伴的家庭,孩子们的智商都比不和睦的家庭高。研究人员发现在气氛愉悦的家庭中学习、生活、能使知识面拓宽。反之。所以对于父母来说,形成和睦的夫妻关系对于孩子们的心理教育有潜在的巨大作用。在大量的青少年犯罪的案件中,绝大数的少年罪犯来自于单亲家庭。父母对抗、父母分居、父母离异、父母再婚等这些因素会导致孩子们的心理变化。容易出现不安全感、内疚感、自卑、猜忌的心理。所以家长们要注重对于家庭气氛的培养。

(二)采用积极教育方法

通过上文的比较看出,采取表扬鼓励的教育方法和采取威胁打骂的教育的方式对于孩子们的心理建设的影响完全是南辕北辙的,且会极大地影响幼儿的个性品质。所以多鼓励孩子,让孩子们增加自信心,往积极乐观的方向发展。

(三)亲子间采取正确的沟通态度和行为方式

亲子沟通是指家庭中父母——子女之间交换信息、资料、观点、意见、情感和态度,以达到共同的了解、信任与互相合作的过程。亲子沟通的质量、状况、方式等将会影响儿童的自我概念的确立、道德判断的形成、学业成绩、和心理行为问题。父母应该在平时的时间有意识的分配专门与孩子玩耍、交谈的时间。从中了解和解决孩子们的心理变化、需求、困惑。

(四)一些细节上,家长还是要注意

包括:对孩子们要有适度的期望值。福禄倍尔曾说过:“假如儿童有两条腿而要求他马上站起来走路,那么你一定是会是他变得软弱的弯脚人。”保护孩子们的自尊心,不要在陌生人面前批判孩子。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曾说过:“自尊心是种非常脆弱的东西,对待它要及其小心,要小心得像对待一朵玫瑰上的露珠”,这的确是一个真理。父母应该帮助孩子们保护自尊心并找到正确的情绪宣泄的方式,从而逐步控制孩子的发脾气程度。上述提到了父母在教育子女的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以及解决的对策。毋庸置疑,家庭因素对于孩子的健康成长是十分重要的。

三、学校教育方式对孩子的心理健康的影响

儿童成长期是生理和心理的塑造阶段,在认知、情感、自制力都不成熟,还需要学校和老师的指导。因此,除了家庭教育外学校和老师的角色要从单纯的传道授业解惑向关心孩子的心理健康转变。影响儿童健康心理发展的因素很多,学校教育对儿童心理的影响主要有:教材内容的影响、教师的影响、校园环境及校风的影响。下面我就学校教育对儿童的心理影响做些具体的探讨。

(一)在教材的选择上来说,教材本质上来说是一种文化的选择结果

对于儿童的价值观形成,行为准则进行文化灌输。但是另外一方面来说,教材也为儿童提供了效仿的模式。所以教材对于儿童的成长是很重要的。要注重对于教材的更新,以及教材的内容要与每个学生的个体发展结合。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

(二)教师的影响也是至关重要的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往往采取的是提问——回答的模式。在教学中若采取有效的课堂模式提问能让学生更好的了解到书本知识的同时营造出良好的心理环境。例如语文课堂上对于诗歌声情并茂的朗读和人文思维,都能为孩子的心理健康产生引导、疏通;激励和启迪等作用。老师要对儿童的导读发挥作用。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鱼,教师要指导他们的阅读方法,让孩子们在阅读中学习,通过良好书籍的作用,对他们的心理发展进行引导。

(三)校园环境及校风的影响也是不可忽略的因素

整洁美观的校园环境能培养学生美的情感、美的品质,使学生养成爱清洁、讲卫生的文明习惯。有一句话叫:文明的环境使人不得不文明,文明的环境使人没有必要不文明。在美丽干净以及舒适的环境中,孩子们能够以最轻松的心情专注于自己的学习过程中。校风对于孩子心理的作用也是很大的。如果周围的孩子们都有良好的生活习惯、乐观的生活态度、健康的心理,对于孩子们本身会起到一个良性的暗示作用,甚至能“净化”一些入“歧途”的儿童们的身心。

很多家长抱怨自己在孩子们的身上花了很多的时间和精力,但是正如上文举到的很多实例,看出其实很多家长做了“无用功”,甚至还会对孩子们的身心成长造成不良的影响。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对于孩子的教育家长不可只停留在孩子们的身体健康这个层面,还要足够重视孩子们的心理健康,对孩子采取正确的方式进行引导和教育。学校作为孩子们的第二任亲密接触的老师,也是任重而道远。正如上文所说的,学校和老师的角色要从单纯的传道授业解惑向关心孩子的心理健康转变。在教材的选择上、老师的教学方法上、校园环境和校风上都下功夫。这样通过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双管齐下,希望对孩子的心理健康起到帮助作用,为孩子未来的良好成长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杨小燕.警惕儿童心理保健的误区\[J\].山东教育,2010,(33).

\[2\]沈悦.3-5岁儿童心理理论的发展对其社会行为的影响\[J\].幼儿教育,2011,(2).

\[3\]苏璞琦.从一次调查看家庭对儿童心理健康的影响\[J\].中华少年,2011,(10).

\[4\]张惠华.影响儿童心理的家庭因素\[J\].考试周刊,2011,(46).

儿童教育心理范文4

【关键词】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原因分析;教育对策

我校地处鱼嘴地区,是江北区农村留守儿童比较集中的地区之一,仅我校而言,农村留守儿童所占比例高达87%。通过调查可知:留守儿童中90%是由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等隔代亲人照看,10%是由亲戚代管.可见隔代监护成了留守儿童主要的监护方式。大多数家庭都很少或从不与孩子谈心,孩子有烦恼时无处诉说,无人倾听。另外这些孩子中部分是单亲家庭,个别孩子还是孤儿。由此可见,留守儿童们普遍缺乏必要的家教氛围,无论是隔代亲人还是亲戚,对他们的照顾大多局限在吃饱穿暖之类的浅层关怀,在监护内容及责任上存在着很大的盲区,监护人有的年迈体弱,有的甚至是文盲。距离让留守儿童不能与父母生活在一起,不能与父母建立亲密关系,不能及时得到父母的爱、支持和鼓励……这些往往会产生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因此,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应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

由于我校大部分学生都是留守儿童,给学校管理带来诸多问题,儿童的心理问题也直接影响着学校的教学和管理质量。我校针对“留守儿童”的学习、生活、思想以及心理健康问题给与了高度关注,用强化的学校教育弥补他们弱化的家庭教育。具体措施如下:

一、成立了“留守儿童之家”

成立了“留守儿童之家”,为留守儿童提供学习,娱乐,休闲的场所和兴办留守儿童食堂和浴室。全方位的关注孩子的学习,生活和心理健康问题。力求给孩子创造一个和谐愉快温暖的成长环境。学校为留守儿童开放了许多功能室,每间功能室都安排有指导教师。

二、建立了留守儿童帮扶制度

建立了留守儿童帮扶制度,给留守儿童配备帮扶教师。每个老师“领养”六个留守儿童,在生活上照顾他们,为他们洗澡、洗衣;学习上关心他们,经常家访,了接孩子在家情况,平时给他们辅导作业,还为他们购买学习资料和学习用具;在节日里为孩子送上一份礼物,平时经常与孩子交流谈心,随时掌握他们的思想动态、生活情况,引导他们走出孤独和忧郁。帮扶教师还随时与监护人交流,及时反馈孩子的情况。并认真填写留守儿童追踪调查表,写出自己的心得体会。

三、建立留守儿童档案

建立留守儿童档案。对每个留守儿童的爱好特长;身体状况;家庭的经济状况,家长的教育方式与态度,与父母和监护人的关系;学习成绩,学习态度,学习习惯;思想品德,行为习惯;师生关系,同伴关系;个性心理中有哪些良好或不良的品质等进行摸底调查,建立档案。这样才能随时了解儿童的心理状况,有针对性的进行辅导。

四、加强对家长的帮助和指导

加强对家长的帮助和指导。通过开家长会、家长座谈会、与家长电话联系、及时进行家访等方式,建立学校和家庭心理健康教育沟通的渠道,优化家庭教育环境,引导和帮助留守儿童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促进亲子关系的建立,让家长协同学校对留守儿童进行教育。针对留守儿童家长都是年迈文化水平不高的情况,我校曾多次聘请有关部门专家为留守儿童的监护人作了《关注孩子心灵健康教育》的专题报告,指导家长用正确的方法教育孩子。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五、开设心理健康活动课

通过开设心理健康活动课,建立起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阵地。心理健康活动课应该融知识性、趣味性、参与性和操作性为一体。我校提出了“亲近自然,养真尚志”的校训。对学生进行亲近自然、热爱自然的教育,感受家乡的自然美,激发热爱家乡之情。并提出“发现属于自己的美”办学理念,让每位学生发现自己的优点长处。而每月“阳光男孩、阳光女孩”的评选,更让孩子们在“说真话 不自卑 不放弃 爱自己 爱他人 爱自然 会学习 会自理 会合作 会感恩”的教育中,树立了自信心和责任感。

学校各具特色的班级文化,更让孩子们浸润于自然和人文文化之中,如 “南泥湾班”、“长江源班”、“布谷鸟班”、“兰草青青班”、“花儿朵朵班”等,这些班级文化陶冶着孩子们的心灵。激励孩子们热爱自然,热爱学校,从而克服自卑心理,认真学习,努力进取。

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让孩子的身心得到健康发展。学校阳光体育活动的开展和体育用品的开放,让孩子们在课间可以随时使用。而孩子们在“随手拿、安全用、快乐玩、归原位”的要求下,不但锻炼了孩身体,还培养了孩子们自我管理的能力。学校图书室废除借阅制度,书籍分发到各班级的图书架上,孩子们课间可以随时阅读,这样不仅丰富孩子的知识,也开阔了他们的视野,使他们不良的心理也得到一定的矫正。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几年来,我校一直将关爱留守儿童作为一项重要课题,作为一种责任,将关爱留守儿童作为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手段,从而使我校教育教学成绩不断提高。目前学校的学习气氛浓厚,学生们健康活泼,情绪稳定,热爱校园,在学校这个温暖的大家庭里健康快乐地学习生活。我校被江北区教委授予“农村留守儿童教育试点学校”。受到了市政府和有关部门及多家媒体的关注。

为适应江北经济和教育的发展形势,尽管现在已三校合一,但关心留守儿童身心健康发展是大家所共同希望的,更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作为学校,我们不能总是责怪留守儿童难管教,也不能一味责怪他们的父母外出打工不管孩子。应尽最大努力为他们营造一个健康和谐的成长环境。创设人人关爱孩子的良好社会氛围,关注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关爱留守儿童的成长,使每个留守儿童都能达到智力正常、情绪健康、意志健全、行为协调、人际关系适应的心理健康标准。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整个教育事业的健康快速的发展,才能使我们的社会实现和谐。

【参考文献】

[1]学校心理健康教育[M].(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2]关于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探讨[J].网络资料.2007年5月

儿童教育心理范文5

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大量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越来越多的孩子成为一个特殊的弱势群体——留守儿童。留守儿童因与父母长期分离, 缺少父母关爱及有效的教育、引导和管理,都不同程度存在着性格缺陷和心理障碍。因此,给予留守儿童必要的心理健康教育与辅导迫在眉睫。

一、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

随着我国经济结构的转变,大部分青壮年劳动力为了获得更好就业机会和更好的经济报酬就背井离乡去城市打工,他们的孩子就交付给年老的祖父母养育,逢年过节才能回趟家看孩子,这种在父母长期缺位的情况下成长起来的留守儿童普遍缺乏家庭的温暖、父母的关爱,所以这些孩子普遍缺乏安全感和一些心理问题。家庭因素不是造成儿童心理问题的唯一因素,还有社会因素、学校因素以及自然环境等因素。

二、农村留守儿童存在的心理问题

1.生活在自我的小世界里,进行自我封闭

由于大部分留守儿童是与祖父母生活在一起,祖父母与儿童年龄差距较大,不能很好沟通,祖父母不能很好地理解孩子的想法和需求,所以大部分留守儿童生活在自己的小世界里。

2.情绪不稳定

在儿童成长的过程中,缺乏父母的呵护和陪伴,心理上缺乏安全感,容易暴躁,情绪易失控。

3.不善于与人交往

留守儿童大部分比较内向,不喜欢与人打交道,不喜欢参加集体活动,缺乏与人沟通的技能。

4.留守儿童比较缺乏自信,内心自卑、迷茫

留守儿童大部分生活在比较贫困的地区,家庭条件一般比较贫穷,而且父母一般不在身边,在他们的成长过程中有着许多困难,所以他们都比较不自信,内心充满了迷茫。

除了上述问题外,留守儿童还有着厌学、缺乏责任感和集体荣誉感、较强的焦虑感等问题,在不同的留守儿童身上有着不同程度的体现,并不是所有留守儿童都有这些心理问题。严重影响他们的身心健康。因此做好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帮扶和心理健康教育是我们教育工作者责无旁贷的工作。

三、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

(一)平等对待,不给留守儿童贴“坏标签”

美国心理学家贝克尔认为:“人们一旦被贴上某种标签,就会成为标签所标定的那种人。”每一个学生的家庭环境、先天素质与自身努力程度不同,因而他们的思想状况、学习成绩及性格爱好等也不一样。对留守儿童,我们不能给他们贴上“差生”的标签,只看到他们的短处而见不到长处,这样就挫伤了他们进取的积极性。对待这些学生要从“短”中发现他们的“长”处,并给这些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氛围,使他们在认可、赞扬和尊重中树立起自信。这样不给学生贴否定性“标签”,而是利用肯定性标签作正向的引导,可以激发学生发展特长的积极性,引导学生建立起自信,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二)倾注真情,为留守儿童撑起爱的蓝天

师爱是一种伟大而神奇的力量,它是儿童智力、道德、个性发展的风帆。一位老教师曾意味深长地说:假如你厌恶学生,那么,当你教育工作刚开始时,就已经失败了。法国教育家卢梭曾说过:“凡是缺乏师爱的地方,无论品格还是智慧都不能充分自由地发展,只有真心实意地去爱学生,才能够精雕细刻地去塑造他们的灵魂。”有了爱,人与人之间容易沟通,有了爱,倔强的人会变得格外驯良,爱是通往教育成功的桥梁,也是一条基本的教育原则。教师对学生的爱,是一把打开学生心灵大门的钥匙,是促使他们健康成长的催化剂。留守儿童由于自身存在的问题,平时受的批评较多,往往有自卑心理,如果还经常用批评的方式去教育这些学生,结果会事与愿违,甚至出现顶嘴或出走、退学的现象。我们要改变学生长期养成的不良习惯,就应该用爱心去教育转化他们,忌用“死不悔改”、“不可救药”等挫伤学生自尊心的言语,对他们更应该倾注真情,让爱心像清泉一样浇灌留守儿童干涸的心田,为“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撑起一方蓝天。

(三)搭建平台,解开留守儿童的心结

由于留守儿童大多存在或多或少的心理问题,又无法得到家长的关注和引导,而现在的监护人往往都只关心生活,不关心心理的需求,因此容易发生心理障碍。为及时了解、排除这些心理障碍,教师应多为留守儿童搭建平台,解开他们的心结。

1、教师与留守儿童结对,代管到人。

“代管家长”在一定程度上扮演父母的角色,使远离父母的留守儿童在生活上多了一些嘘寒问暖,在学习上多了一些帮助辅导,在情感上多了一些交流慰藉,使家庭职能缺位的孩子有了较好的教育补偿,为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营造一个和谐的空间。

2、经常组织留守儿童参与文体娱乐活动。

充实业余生活,吸引他们参加文明健康的活动,让他们融入集体中,消除他们的孤独感、自卑感,慰藉他们残缺的感情。让他们受到更多的监督、照顾与关爱,减少受教育的断层与真空,在老师、同学群体中成长。如:教师在班级开设 “悄悄话信箱”,建起“心灵的驿站”,帮助留守儿童解决无人倾诉,无处倾诉的问题,与学生“结对子”,帮助解开心灵的疙瘩,还定期举办心理健康教育讲座、校园心理剧表演、关爱留守学生的主题班队会和课外文艺科技比赛等活动。

3、采取个别辅导的方法。

学生的烦恼、焦虑、紧张,往往因人而异,通过团体指导有时难以收到最佳效果,应通过个别咨询,对个体进行指导,帮助他们减轻心理压力和负担。“一把钥匙开一把锁”,教师要随时随地观察留守学生的心理动态,对有心理疾病的学生,要对症下药。可以进行个别交谈,如:电话咨询、“心理咨询室”或“倾诉信箱”,也可以通过写日记、周记的形式了解学生的心理动态,及时引导学生走出心理误区。

4、真情关爱,三个优先。

首先,学习上优先辅导。学校要从学习方面对留守儿童逐一进行分类、分组,落实到每一位任课教师,具体分析学生的学业情况,制定学习帮扶

计划,明确帮扶时间、内容和阶段性效果。学校对结对帮扶效果进行定期检查,建立进步档案。对具有良好学习习惯的留守儿童要继续激励他们,多为他们搭建展示自己的平台。对一部分习惯不好的孩子,教师在与家长沟通时本身就存在着一定的困难,这就更需要老师付出耐心和爱心。不放弃、不歧视,最大限度地争取家庭教育合力,督促好孩子学习,引导孩子做人,养成良好学习习惯。其次,生活上优先照顾。老师对留守儿童要多看一眼、多问一声、多帮一把。留守儿童患病时,要及时诊治、悉心照料。第三,活动上优先安排。学校要高度重视并认真组织留守儿童参加集体活动,或根据特点单独开展一些活动,既使其愉悦身心,又培养独立的生活能力。 (四)家校联系,形成强大的教育合力

人的教育是一项系统的教育工程,这里包含着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学校教育,三者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制约,在这项系统工程之中,家庭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基础。对于留守儿童教育管理,要积极开展联动教育,不断提高家校互动水平,共解留守儿童教育难题。

1、加强互动,提高家校合作水平。要采取多种形式提高家长认识,充分利用春节、农忙等民工返流契机,组织好家长学校和网上家长学校,向家长倡导科学育人,鼓励家长与亲子互动,多打亲情电话,多写亲子书信。要建立“留守儿童”家庭联系卡,通过打电话给外出的父母,写联系卡向监护人反馈等形式,定期或不定期地将孩子的学习情况和思想动态及时向家长反映,做到联动教育。要针对留守儿童成长变化,及时与其家长沟通联系,同家长一起制定留守儿童成长和发展的计划和方案,一起做好留守儿童的心理引导和教育,促进他们健康成长。

2、满足需要,建立“家长”制度。留守儿童的一个共同心理委屈是:父母给他们只是“钱”的满足,而缺乏的是情感上真正需求的“爱”。情感的空白需要用爱心来充实。建立“家长”制度,可以满足留守儿童爱的需要。“家长”的职责,是对留守儿童进行管理和辅导,要侧重于生活上的关心指导、思想上的教育引导、情感上的启发诱导。还要定期不定期地进行家访,定期与家长通电话,达到相互沟通,每个学期给家长写一封信,通报其子女的学习生活情况。“家长”不但要培养留守儿童的生活自理能力,人际交往能力,而且还要对他们的业余爱好进行引导、指导。如果留守儿童出现生病等特殊情况,“家长”还承担起送医院治疗,照顾饮食起居等事项,弥补留守儿童的情感空白,必要时及时与家长取得联系,求得家长的配合和帮助。在节假日,对无亲友可依靠的留守儿童,“家长”还要安排他们过“家庭团圆”生活,以弥补他们的亲情缺失。针对留守儿童所犯的错误或不良苗头,“家长”不能简单的处理,而应在全面了解情况、分析原因的基础上,做耐心细致的教育工作。为了预防留守儿童发生错误事件,“家长”尤其要加强对“问题儿童”的疏导和监管。这样,通过“家长”制度,搭建了家校沟通的桥梁,有利于进一步增进家校联动教育的成效。

儿童教育心理范文6

关键词:智障儿童 心理健康 教育

一般来说,所谓“智力落后”是指人的智力明显低于一般人的水平,并且在社会适应行为方面也存在明显的障碍。目前,在我国培智学校学习的智障儿童大部分是轻度的智力落后儿童,其智商(IQ值)大约在50—70或55—75之间(注:50—70为韦氏量表测定的智商值,适用于4—6.5岁儿童;55—75为盖塞尔量表测定的智商值,适用于0—3.5岁幼儿)。条件较好的培智学校,也招收少数中度智力低下的儿童,其智商(IQ值)大约在35—50或40—55之间,这些中度智力落后儿童在学校主要是进行社会适应能力的训练。智障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是智障儿童人格完善的必要条件,是智障儿童发展的内在基础。有了健康的心理,智障儿童就可能有充分的发展。反之,智障儿童的发展就会受到限制,其今后的发展就有可能出现人格智障或心理疾病。

智障儿童通过在学校几年的教育和训练,在生活自理、劳动技能和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均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但在能力提高的同时,一些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也逐步显露出来,如:怕与陌生人接触,怕别人耻笑,不敢面对老师的目光,稍有不顺心就会哭闹、发脾气等等。这些心理疾病严重影响了智障儿童的心理健康,使他们本不健全的心智更增加了负荷,给他们接触社会、参与社会生活造成了巨大的障碍。为了使学生能够越过这些障碍,作为他们的老师,培养他们健康的心理已成了教育的首要问题。如何培养智障儿童的心理健康呢?

一、创设良好环境,使智障儿童保持积极的情绪

良好的环境是由儿童、家庭与社区共同组成,形成合力。智障儿童环境包括实物环境、心理环境、语言环境等多层次、多侧面的环境。它们是按照教育目的为智障儿童提供有新颖性、启发性和引导性的玩具、物品、材料等,在调整环境时,也要经常更替交换玩具、物品、材料以激发智障儿童求知好奇的积极性、主动性,满足智障儿童操作、探索的心理需要,促进智障儿童与物质环境之间有益的相应作用,为智障儿童的全面发展服务,使生活在这个环境中的每名智障儿童感到安全、欢乐,被尊重,为集体所接纳,它的好坏直接影响智障儿童的情绪变化。

如,开学前,我们会在教室、寝室为智障儿童摆放一些色彩鲜艳,材料轻软的绒毛玩具,在教室粘贴智障儿童与爸妈及亲人的照片,开设“娃娃家”,将教室装扮成家的样子。在日常活动中经常抱抱、亲亲智障儿童,给他们喂饭、穿衣,以表情、动作等各种方式向智障儿童表示与亲近,增强他们自身的安全感和信任感,使智障儿童身心需要不断得到满足,情绪越来越好。

二、发挥游戏功能,使智障儿童保持愉悦的心境

人的心理是在活动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游戏是智障儿童的生命,一日活动中游戏是贯穿于始终的活动。除了游戏本身的教育作用外,心理健康教育融入游戏中,就能发挥增效作用。游戏是培养独立性、合作性的最佳手段。在工作实践中,我们认识到智障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游戏应具有目标性、针对性。在角色游戏中,智障儿童通过对游戏主题的确立、角色的选择、情节的发展等活动中,学会如何与同伴友好相处,自我意识的良好发展,社会化和个性化的协调发展,是有意义的。如,在“娃娃家”角色扮演游戏中,智障儿童可以充当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孩子等各种角色,老师适时地参与游戏,引导儿童模仿爷爷打太极、奶奶跳健身舞、爸爸妈妈一块带孩子到户外玩等,这样既培养了智障儿童的交往能力,合作意识,发展了语言能力,又使得智障儿童心情愉悦。

三、心理健康教育与教学活动、日常生活的有机融合

我们的心理健康教育是把教学活动内在的,潜在的因素挖掘出来,根据智障儿童的心理特点,发展的需要,更好地发挥教学活动的心理健康教学活动的教育作用。在语言活动中有意识地培养智障儿童的表述能力,让智障儿童能在老师和小朋友面前表达,交流自己的感受和想法;音乐活动中培养智障儿童的合群性;美术活动中培养智障儿童的交往,合作能力等,将教研和心理健康教育融合起来。在活动形式上采用融合模式,从单一的同龄伙伴交往发展到混合年龄伙伴间的交往,扩大儿童交往机会,提高他们的合作性。利用智障儿童的生活活动进行随机教育。设立生活角,开展编织,十字绣、插羽毛等活动,使儿童在共同合作中锻炼能力,感受一种集体感。

四、坚持正面引导,使智障儿童形成健康的自我意识

自我意识是主体对其自身的意识,渗入了主体本身的情感和意志活动。智障儿童自我意识受各种因素影响,老师应积极引导,帮助智障儿童建立健康的自我意识。

首先,老师要结合智障儿童的实际发展水平、生活经验、学习能力和个体差异制定切实可行的活动目标,选择适合的活动内容,并认真做好充分的准备。在活动中老师为智障儿童营造平等、宽松、支持的心理环境,多用鼓励的方法,因人而异,使智障儿童表现得自信、主动、容易获得成功与自信。其次智障儿童自我意识的发展,主要表现为自我评价的发展。智障儿童受认知水平影响,自我评价能力不高,学习评价主要通过成人正确评价的示范,故而老师要广泛收集智障儿童在智障儿童家庭中有关发展的信息,善于发现智障儿童的优点,以积极的态度对待智障儿童,客观、具体、明确地评价智障儿童,形成健康的自我意识。

五、以人为本,尊重学生人格

智障儿童与正常儿童一样,具有独立的人格。作为老师,要以学生为本。从学生的特点和需求出发,了解和理解他们,并引导他们实现自我。以人为本,尊重学生人格。首先老师要不断提高自己的素质修养。老师应严于律己,善于自剖,深入反思。不嫌智障孩子笨、脏、丑,把孩子当成自己的子女、亲人一样对待。任何鄙视和嘲讽都会伤害孩子的自尊,严重的可能会引发孩子伤害他人和自残。其次,平等对待每个学生。在培智学校里,学生只有轻、中、重度和极重度之分,接受知识和技能的能力参差不齐,行为和品德也存在很大差异。不管我们遇到哪种类型的智障学生,老师都要一视同仁、平等对待。老师要了解每名学生的智力水平、致残原因、个性特点、家庭背景、认识到每名学生的优点与不足,确定每名学生的发展目标,分类要求,使每名学生都学有所长、学有所得,对每名学生负责到底。

保尔曾说过:身体的残疾是痛苦的,但更痛苦的是心灵的残疾。苍天无情人有情,让我们携手用爱浇灌这些迟开的花朵,让这群拥有健康心灵的智障孩子,成为家庭的宝贝,社会的合格公民。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