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科技创新管理体系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科技创新管理体系范文1
关键词 高校 科技管理 创新体系
高校作为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各类各批高层次人才的主要阵地,拥有丰富的人力资源和高水平的研究学者,是知识创造、科技创新、技术成果产生和转移的重要载体和平台。目前,高校的科技攻关、科研进程和管理工作都面临全新的机遇和挑战,高校要实现创新发展,不仅仅是对科学知识的大幅度更新,更要对现有的教育管理体系和行政管理体系同时进行大幅度改革。而在科技管理创新这一块,如何就科技管理体系,科研项目管理理念,科研项目管理方式等方面入手进行进一步的深化和改变。
1 高校科技管理工作的现状
1.1 科技管理理念落后
长期以来,高校科技管理理念还相对滞后。工作统一由学校科技管理部门直接面对院系、研究所和研究中心,通过行政管理手段来完成。主要体现是以严格的科研管理规章制度为管理依据的,片面强调服从性与统一性,却未形成综合、完善的科研管理信息系统。科学化、规范化管理为目标的管理方式以及化管理理念的相对缺失与贫乏,导致了相应管理方式的按部就班。科技管理部门缺乏对科研工作的科学的调控手段,运行机制缺乏灵活性,不利于学科交叉和融合,不能最大限度地调动教师和科技工作者的创造性和积极性,难以在校内外形成团队化、跨学科的大型研究活动,一定程度上限制科研创新中求新求异、积极参与竞争、勇于探索的精神。
1.2 科技管理模式陈旧
目前我国现行宏观管理体制,但是许多高校还继续沿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科技管理模式,一直用行政管理的方式和思维治理大学,用行政职能部门的组织和操作程序替代学术职能机构的组织和操作程序;行政权力对学术事务介入过多,忽视了学术事务对于学者的内涵所在,学术自由和学术多样化在大学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具有相当程度上的机关官僚作风。另外传统的科研管理是程序化的项目管理和成果管理,主要是针对每一个项目的立项、开发研究、验收鉴定、推广等过程进行组织协调、监督检查,而在市场经济、知识经济的推动下,科技管理的涵盖范围包括了学校科研方向的确立、管理系统的设计、科研策略的制定以及运行等多个层次的内容,是把资源的配置、学科的建设、人才的培养、基地的确立、项目的实施作为一个完整的系统,把项目申请立项、专利技术开发创新、成果推广应用乃至技术转让后的服务看成是一个完整研究链,对其进行综合管理。因此,科研管理的范围随着市场的需求而大幅度扩展。
1.3 科技管理管理观念和服务观念不平衡
高校的科技管理既有科研管理的一般属性,也有其自身的规律和特点。学科门类广、层次多、服务面宽。既要为培养高端人才服务,又要为经济建设服务,同时还肩负着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责任。教师要承担高数额、高压力的教学任务,还需要留出足够的时间和精力从事科研工作,以至于专职的科研工作者不多。高校为求得生存和发展,必须留住优秀的科研人员。而受传统观念影响激励机制也不够完善,侧重于强调管理职能,对科研工作的服务功能不够。对科研的基础建设重视不够,以人为本的科研氛围打造不足,团队力量的科研团队难以发挥优势,管理者也只是被动地履行着管理职能,没有加强与科研工作者的相互沟通和协作,无法充分调动出广大教师和科研人员科学研究的积极性。所以服务理念的创新在于以人为中心,在人与物的多重联系中,找寻到突破点。
1.4 科技管理信息化程度有待提升
大力推进信息化是覆盖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的战略举措,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信息化浪潮席卷全球,尤其是互联网的普及,使信息技术迅速渗透到当今社会经济的各个领域,网络化带动了管理现代化的全面发展及重大变革,也对高校科技管理的思维和行为方式起到了深刻影响,传统的科技管理方法和观念已难以适应信息时展的全部需要。目前我国高校科技管理部门和相关管理人员运用新型信息管理技术的理念、能力、水平和成效还远没有真正挖掘和体现出来,从而未能发挥出其应有的作用和能量,严重影响了高校科技创新和管理创新体系的进程。目前,许多高校已经意识到这个问题并开始着力建设,但由于科技管理信息化平台建设还处于基础建设阶段,信息化建设的战略地位的确立、决策支持、应用情况、信息利用效率、信息资源共享、组织管理、规范透明等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仍然没有搭建起实用高效的科技管理信息化平台。因此,不同地域或者学校信息沟通便存在一定的困难,这也是制约高校的科技管理工作联合化的重要原因。
2 高效科技管理体系的几点创新思路
2.1 科技管理模式的创新
知识经济时代, 创新型国家的建设,高校科技管理体制改革的重点就是要改革落后的封闭式的管理模式,建立起开放性的科技管理模式。通过克服传统高校科研队伍整合难和资源分散、科研管理和教育管理之间的矛盾,不断理顺学校研究机构的体制,扩大自主创新权,充分发挥学校在学科交叉融合、人才基础雄厚、科技成果产出等各方面的优势,将教学、科研、经济服务功能紧密结合,依托优势学科、重点科研基地和重大科研项目,合理配置人才资源和社会资源,培养和造就一批学科带头人队伍和科技创新团队。以科学化、规范化的管理为目标,点面俱到,只有管理模式激活了,才能激发高校科研人员和管理人员的热情和活力,让人的创新精神得以全面自由的释放。
2.2 科技管理必须遵循“以人为本、以人为先”的原则
对科研管理者和科研工作者同时实行“以人为本、以人为先”的政策,才能达到双赢目的。从我国目前的科技管理现状来看,大多数的科技管理者都是非管理专业人员,管理方面主要根据前人和自身积累的经验按照特定的程序进行管理,在重复单调的劳动基础之上,工作局限性强,因而对工作的突破性不高,全面性也把握不够。一支专业的、能干的科技管理队伍必须对科研机构和科研人员进行高效率、低成本的全方位管理,涵盖对科研活动基本规律的掌握能力,对各学科发展前沿的信息集合分析能力,对科研发展方向的展望探索能力,与社会和科研人员的沟通交流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等等。因此,科研管理者必须不断地学习,在学习中进步成长。同时,在不影响日常工作的情况下,有计划地创造培训和进修机会,把握指导实际工作的中短期的培训机会和外出学习的机遇。另外,在部门内部实行轮岗制是很可取的,让管理人员在科技管理的各个环节流动实践,深入、直观、面面俱到地了解科技管理工作中的所有程序,了解科技管理程序中的同和异,实现人员的动态管理和合理流动,让每个人发挥出最大、最合适的管理潜能。
而营造有利于科技人才成长并能充分发挥其才能的良好环境,建立科学有效的人才评价机制、民主公开的用人机制,同时科研方面应树立正确导向,建立以创新为主体的价值方向,处理好科研过程中各种矛盾关系,是“以人为本”的最好体现。这就要求科技管理人员把自己放在一个服务者的位置上,树立起好的服务意识,将“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服务理念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去,多为科研人员着想,主动了解并排除科研人员的后顾之忧。尤其是对于那些年轻的富有创造精神的科研工作者,应彻底摒除传统的按资排辈的做法,激发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他们的才能得到彻底的发挥,以保证高校科研工作的可持续发展。只有在宽松的学术环境中,“人尽其才,优秀人才辈出”,高校科技创新工作的源泉和动力才能永不枯竭。
2.3 创新科技管理工作的激励机制
以往的事实与经验表明,适当的激励机制可以成为一种优良的动力机制。因此,高校在科研管理中,需要引入适当的科研评价制度,优奖劣惩,从制度改革上激发出科研生命力,主要是从教学成效、科研绩效、成果产出等方面出发,摸索出一套契合知识经济时代要求的科研评价体系,并作为职称评审的标准之一,这是激励机制创新的根本所在。只有在政策和制度上充分体现知识劳动和产权所属的价值,使有突出成绩、有所贡献的科研管理人员和科研工作者能经过自己的事实劳动获取较大幅度的收入增长,才能带动整个科研队伍的成长和良性循环,才能让科研管理者更好地为科研人才服务,让科研人员能够集中精神,不急功近利,潜心攻克科研难题,产生出重大的研究成果。
2.4 科技管理的信息化和现代化的必要性
大力推进信息化是覆盖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的战略举措,提高管理质量,在一定意义上来说,就是掌握、传播和利用信息的能力。高校科技管理是面向高素质人才的高级管理活动,其服务对象和人员都表现出显著的高知识性、高创造性、高智力性,信息资源和信息需求也更为迫切。科技管理网络化是指将计算机网络技术应用于科研信息管理中,不仅在项目申报过程中,而且在项目评审、项目立项、项目中期检查、最后的成果鉴定和验收、项目后续跟踪等阶段,也可基于互联网技术的信息化、电子化技术手段,加强项目的各个流程管理和一定程度上的公开透明。同时开发管理网络系统,实现校内资源共享的行政协调和利益引导,譬如可以分配不同的权限给各级行政主管部门,在各自的权限所属范围内迅速方便查阅各类数据、资料、最新科研动态、提出问题,并能及时地处理相应的问题,实现信息普及、程序阳光、管理迅速。还可建立科研人才信息库、实验设备库、项目信息库等,以便熟练掌握学校的科研情况,并整合分散资源,冲击社会需求或重大前沿性研究课题,提高了科研管理的效率和水平,实现校内资源共享的行政协调和利益引导。
2.5 大力推进科研成果转化和合作交流
科技创新管理体系范文2
关键词:科技档案 ; 创新体系 ; 价值作用
中图分类号:F27 文献标识码:A
企业科技档案往往多是企业内部在生产实验和科研开发,其中很大一部分属于小改小革,因此其作用长期以来很容易被人们所忽视。久而久之,科技档案的管理也因此常常演变成仅仅是档案的归拢与存放,许多存在着价值的档案因此最终被人淡忘,科技档案故而有“尘封的故纸堆”之称。
本文仅就国有企业档案管理对构建企业技术创新体系的影响与作用进行初步的探讨。
1企业科技档案管理的目的与意义
就其本质而言,科技档案管理包括在自然科学研究、生产技术、基本建设等活动中形成的应当归档保存的图纸、图表、文字材料、照片、音像资料等科技文件材料。
1.1企业科技档案管理的表现形式。按照档案管理的基本规程,首先收集工作,即把企业在生产、科研中形成的各类文件(包括实验过程、试验数据和实验报告以及由此而形成的结论或者已发表的文章等等)收集起来,其形式既有收集、整理的上交文件,也有指定上交文件,还有生产工人、技术人员的主动提交文件。这项工作有利于使各类生产、科研活动的成果以书面的方式加以保存,为实现科学管理打下基础。
1.2及时归纳整理是有效进行科技档案管理的基础。档案整理,顾名思义是将集中起来的科技档案按其形成规律和内容、形式特点,进行科学分类、系统排列和基本编目,实现库藏科技档案的科学组织和系统化。
1.3科技档案的鉴定是未来科技活动的动力和诱因。科技档案鉴定工作是通过对科技档案完整、准确、系统的质量和保存价值的鉴别分析,决定其保管等级的科学划分及筛选存毁。
1.4良好的保管措施是未来科技档案再次激活的保障。保管工作是以科学的管理手段和技术措施保护科技档案的完整和安全。保证科技档案在质量上的准确,维护库藏科技档案的科学序列,为最大限度地延长科技档案的自然寿命和保证科技档案的有效利用提供了条件,并通过有效的监督确保延长科技档案的生命周期。
1.5科学的统计为科技档案未来发挥最大价值提供了科学依据。统计工作是通过统计数字的积累和分析,掌握库藏科技档案的数量和质量,以及科技档案管理和利用工作的基本状况,既是保护科技档案对其实行监督的基本手段,也为科学地组织和管理科技档案提供了数字依据。
2科技档案管理是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
2.1技术创新,是指企业应用创新的知识和新技术、新工艺,采用新的生产方式和经营管理模式,提高产品质量,开发生产新的产品,提高新的服务,占据市场并实现市场价值。建立有效的企业技术创新体系是提高企业创新能力的保证。而加快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是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必然选择。
2.2科技档案管理在企业是一项技术性基础工作,为企业生产与科研开发活动提供技术支撑条件,同时也为企业的组织管理工作提供信息参考依据,是生产技术管理、科研、设计管理等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2.3科技档案管理为企业实施技术创新和技术改造,实现企业产业升级将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许多企业在构建企业技术创体系过程中取得的成效表明,利用好科技档案,将使企业更加有效的整合企业的创新资源,进一步赢得丰硕的创新成果。
3企业科技档案管理对构建区域企业技术创新体系产生衍射作用。
科技档案管理不仅对档案所在企业的技术创新产生良好的促进影响和作用,同时也对区域性共性企业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产生衍射作用。许多地方的政府部门已经充分认识到区域内行业的共性特点,纷纷建立起区域内的同行业技术创新协同机构,有的发动同行业企业组成创新战略联盟,为区域内行业创建更多的创新机会和创新成果的应用,形成了良好的协同创新机制。以吉林省为例,即在国务院1999年召开全国技术创新大会后,率先建立了省内的中小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并依托这一体系逐渐形成了吉林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机制,而这一机制的形成,企业科技档案管理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4 国企科技档案管理内在价值
4.1国企科技档案是企业多年技术经验的总结与沉淀。
作为“国家队”,国企责无旁贷的承担起了技术进步的时代重任,国有企业的技术进步成为时代进步的一个典型缩影。而以企业科技经验的总结为主形成的企业科技档案不可忽视的成为企业一笔巨大的宝贵财富即知识产权(这个知识产权包含了国家授权的发明专利和企业的特有技术包括技术机密和工艺秘密及工艺配方等)。作为企业的知识产权,科技档案自然而然的成为了企业的技术资产,是国有企业宝贵的也是重要的企业财富。
4.2强化企业科技档案管理为国企增效显著。以吉林通化矿业集团公司为例,作为大型国企的吉煤集团下属企业,通化矿业集团把科技档案管理作为企业发展的一个知识产权矿藏,始终在企业综合档案管理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近年来,通矿集团科技档案管理积极改善科技档案的归档率,遏制了归档率下降的势头,有力地提高了科技档案管理水平,强化了科技档案管理能力,使企业科技档案管理跃上了一个新台阶,成为通矿集团构建企业技术创新体系的重要项目资源数据库。
4.3科技档案管理质量促进企业生产科研的结合,产生了良好的经济发展势头。2008年,从科技档案管理中尝到甜头的通化矿业集团继续强化企业科技档案管理,其八宝矿改扩建工程的成功,在将煤炭年产量提高到300万吨的良好经济形势下,同时兴建了洗煤厂、煤矸石发电和粉煤灰砖厂,形成了集煤炭开采、洗煤加工、煤矸石发电、粉煤灰制砖为一体的闭合式循环经济产业发展链条,实现污染零排放和资源的再利用,真正做到资源充分利用。八宝煤炭循环工业园建成投产后,年产值可达到22.2亿元,每年上缴税金3亿元,企业可实现利润3.5亿元。在这个项目实施中,科技档案发挥了的重要作用。
结语
随着改革的深入和现代企业制度在国有企业的推进,企业对科技档案需求日益增多,要求也越来越高,科技档案工作者只有加强科技档案管理,及时调整档案工作方向,踏准企业发展的节拍,想企业所想,做企业所做,将科技档案工作融入企业的发展之中,抓好重要领域的档案工作,切实增强与企业发展的互动能力,紧密配合,与企业发展形成合力,才能发挥科技档案资源的作用,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实现与企业的和谐共同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国人民共和国档案法[Z].1987年.
[2]企业档案管理办法.国家档案局、国家经委、国家计委[Z].
[3]开发利用科学技术档案信息资源暂行办法,国家档案局、财政部,1988.
科技创新管理体系范文3
关键词:知识流动;职业教育集团;绩效管理;机理;体系
科研管理的内涵式发展对高校科研内容和科研人才培养质量提出了崭新的、更高的要求。以往职业院校科研单位采用“单兵作战”形式的科研管理,受个体的职业领域、专业能力、地域资源、学识背景等方面的约束,很难出色地完成相应的科研任务。近期,职业教育集团建设项目的实施进一步深入,职业教育集团成为科研合作的重要载体,而探索职业教育集团对科研管理创新绩效的影响,是当前内涵式发展背景下职业教育集团科研合作管理领域的重要方面。
一、职业教育集团科研合作模式的创新绩效管理的机理
(一)科研合作与知识交流的概念互
Beavr早在本世纪初的国际科技合作网络组织COIJNeT会议上指出,当前科学与技术也将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变化相应的经历一场新的变革。尽管人类社会的未来前景还不是很明确,但随着国际化和全球化的继续推进,政治、经济、教育等更多的领域将更加强调合作与团队,而不是个体的竞争。科研合作是知识交流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同时科研合作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着知识交流不断深入的发展。按照科研发展的需要,在未来很长一段时期,科研合作的态势只能在知识交流的前提下进一步加强,科研合作的相关领域与合作范围的自身研究也将备受关注。在这样的概念互联的背景之下,理清科研合作和知识交流的关系问题是非常必要的。
(二)知识交流与创新绩效
知识是职业教育重要的战略资源,职业教育对知识的获取、转化和应用能力决定职业教育的创新绩效。其一,具备效率的知识交流促使科研创新主体把握相应的市场需求知识、科研技术知识和社会文化流行趋势知识,这些知识因素转化到科研技术设计中以达到突破式研究创新;其二,全面而有效的知识交流可让科研创新主体迅速感知内外环境的变化,研究及应用符合最新流行趋势的科研成果,从而帮助职业院校在动态环境中及时调整教育教学和科研技术的创新战略;其三,全面而有效的知识交流同时也是各级各类职业院校进行知识创新的补偿机制,新知识、新理念的获取将来自于一种自由开放式的学术环境中。
(三)职业教育集团科研合作创新绩效管理的互联
构建管理互联型绩效研究平台依托牵头组建科研合作方向的职业教育集团,各级各类职业院校最大限度整合资源,促进信息链、资源链、人员链、管理链、成果链等方面的良性互动,从而形成“政府主导、专业指导、行业参与、集团组织”的多方联动机制,逐步实现研发、教学、培训、沟通、生产的融通。相应的管理体系也促进职业院校配套健全完善的科研团队工作的激励与约束机制将职业教育集团化的办学模式具体化,渐进性推动科研工作的顺利开展。
二、探索职业教育集团科研合作绩效管理体系构建的具体举措
(一)整合优化资源,构建虚实结合的管理平台
职业教育集团形式中的各类教育机构、科研机构、企业单位协同创新的需求在信息化、数据化的时代,科研机构作为最为主要的科技学术指向性供给方,科研合作绩效管理能够使科研信息实现精度、高度的共享。一方面,科研合作绩效管理相应部门利用网络为各级职业院校与科研机构、企来单位的协同创新提供学术交流的平台,充分发挥信息数据技术优势,解决职业院校与科研机构、企业单位问存在的科技信息不对称相关问题。另一方面,科研合作绩效管理部门也及时的更新双方需求信息或技术支持,将最新的科研成果以信息数据的形式上传到网络平台,实现集团性科研信息供求的快速交流。科研实体管理平台与信息虚拟管理平台的相互补充与促进是资源合理充分建设与利用的前提。科研实体管理平台以各级职业院校具体科研学术的情况进行自身项目化管理,学校每两至三年组织专家评审一次,对实体管理平台的人员、设备、效力等进行评估修订。
(二)多渠道筹措科研经费,实行项目化竞争机制
将筹措科研经费是各级职业院校科研管理部门的一项重要职责。科研学术活动开展过程中科研经费严重不足是制约科研绩效提升的一个重要因素。解决职业院校科研经费短缺的问题,政府主管部门主动拨款是主要措施,职业院校自身的积极筹措也是重要辅助措施。职业教育集团整体性的建立更加突出了筹措研究经费是职业院校科研管理部门的一项重要职责。职业教育集团的科研合作管理部门要积极向政府相关部门申请科研经费,并向研究方向所对应的企事业及民间项目专业基金争取援助与合作的方式来筹措更多的科研经费,以集团的名义选派沟通能力强的员工到相对应部门、单位专门负责专项工作,从而更好地满足职业教育院校的相关科研经费需求。职业教育集团科研合作管理平台设立年度的“职业教育研究日”,展示每年集团范围内教师的最新科研技术研究成果,展览各级院校所属人员的著作期刊、科研专利、学术报告、研究心得等,向社会各界和同类院校宣传职业教育集团的学术形象与科研实力,从而树立和激励职业教育集团成员的归属感和荣誉感。
(三)精化科研学术专业,设立同专业绩效评价体系
职业教育院校对科研工作者的科研绩效评价仍局限在各级各类期刊发表的论文或完成的著作、课题、专利等科研成果的简单统计。因为很多同级学术期刊上论文的发表水平是良莠不齐的,所以职业院校科研工作在绩效管理中的评价也存在“重量不重质”的现象。为此,职业教育集团的科研合作管理可以使科研学术的专业评价更加趋于精化、专向,引入同专业评价绩效体系,对科研成果的质量进行全面评价。
(四)实现科研休假,建立激励机制
2012年4月,吉林大学建立了“吉林大学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行动计划(2011-2020)”,计划提出设立教师科研学术休假制度,每年拣选20名教师全薪学术休假一年。在当前经济社会形势下,“科研休假”机制的建立使科研学术研究过程创设一种相对宽松的环境,让研究人员静下心思、解除功利,激发灵感,创造经得起时间考验、有研究价值的研究成果。这在职业教育集团化的职业教育科研管理中科研合作绩效管理的激励机制构建的背景下具有积极而有意义方向发展的。职业院校的相关专业研究人员可以利用休假期间的纯研究时间,在科研绩效方面获得较大的提高。
科技创新管理体系范文4
关键词:工商管理;科技企业;推进作用;优化对策
随着“中国制造2025”战略的深入实施,要求企业必须更加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努力提升自身的竞争力。这就需要企业进一步改革和创新工商管理工作,努力为企业科技创新创造更为有利的条件。从企业科技创新的整体情况来看,尽管普遍都具有一定的意识,特别是一些大中型企业在科技创新方面也取得了较好的成效,但仍然有很多企业没有深刻认识到工商管理与科技创新之间的关系,在开展科技创新的过程中,没有通过卓有成效的工商管理推进企业科技创新,要求广大企业既要深刻认识到工商管理在科技创新中的推进作用,也要不断强化工商管理改革,努力为企业科技创新保驾护航。
1工商管理对企业科技创新的推进作用
1.1具有支撑作用。科技创新尽管属于企业管理的一个方面,但由于科技创新涉及方方面面,因而需要各个领域提供强有力的支撑。企业通过加强工商管理工作,可以为企业科技创新提供强有力的资金、人才等方方面面的保障,进而为企业科技创新创造良好的环境。比如,一些企业为了能够使科技创新工作得到加强,进一步改革和创新了工商管理工作,特别是进一步强化工商管理工作对企业科技创新的支撑作用,不断加大科技创新方面的人力、物力、财力方面的投入力度,构建了相对比较完善的科技创新体系和运行机制,有力地促进了企业科技创新的深入开展,同时也形成了良好的科技创新环境。1.2具有协调作用。对于企业科技创新来说,是一个长期的、漫长的、持续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同时也需要对企业进行有效的资源融合,进而为科技创新创造条件。企业通过加强工商管理工作,可以发挥工商管理的协调作用,使各个方面的智慧、力量凝聚到科技创新中来,比如企业在开展科技创新的过程中需要大量的人才,企业可以通过创新人力资源招聘工作,特别是通过“互联网+人才”的模式,本着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原则,使各方面人才能够汇聚到企业科技创新中来。工商管理的协调作用还体现在企业可以协调各个部门共同为科技创新提供保障,努力形成科技创新的强大合力。1.3具有引导作用。企业在开展科技创新的过程中必须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只有这样,才能使其更具有竞争力,同时也能够满足市场需求。这就需要发挥工商管理工作的积极作用,积极引导企业开展科技创新工作,比如通过改革和创新营销管理工作,加强对市场的调查和分析,针对市场需求对企业科技创新提出一定的意见和建议,进而能够引导企业科技创新与市场机制对接;再比如通过加强财务管理工作,还可以为企业科技创新提供强有力的资金支撑,特别是由于科技创新需要大量的资金,财务部门可以合理安排科技创新资金,而且也可以向各级政府争取科技创新扶持资金等。
2科技创新视域下企业工商管理存在的问题
2.1管理观念比较落后。对于开展工商管理工作来说,要想更好地发挥企业科技创新的推进作用,至关重要的就是要不断创新工商管理观念,更加重视为科技创新提供服务。但从当前一些企业工商管理工作的开展情况来看,普遍存在为企业科技创新服务观念比较落后的问题,特别是很多管理部门和管理人员没有深刻认识到服务于企业科技创新的极端重要性,还没有从“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这已经成为制约企业科技创新的重要因素。还有一些企业尽管也强化工商管理对科技创新的推进作用,但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并没有进行系统的研究和有效的管理,导致企业科技创新环境不优,特别是相关保障工作做得不够到位,必须会制约企业科技创新的规范化、持续化以及有效化。2.2管理体系相对陈旧。由于我国企业早期对科技创新的认识不足,而且在科技创新方面也没有引起重视,这也直接导致很多企业工商管理体系还在紧紧围绕企业科技创新来展开,工商管理体系陈旧的问题相对比较突出。比如一些企业还没有建立比较完善的科技创新协调机制,特别是在引导和服务企业科技创新方面缺乏有效的管理体系和运行机制,导致很多企业在开展科技创新的过程中受到了一定的制约。还有一些企业在开展工商管理的过程中,尽管也认识到应当为科技创新提供支撑和保障,但在落实方面仍然比较落后,比如各个部门还没有对科技创新给予高度重视,在开展工作的过程中缺乏为企业科技创新提供服务的意识和能力等。2.3管理方法缺乏创新。要想使工商管理工作为企业科技创新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和服务,至关重要的就是要不断创新工商管理方法,但目前很多企业在这方面还比较薄弱,工商管理缺乏创新的问题十分突出。比如一些企业不重视工商管理的系统性,在开展工作的过程中缺乏各项管理工作的有效协调,因而也不可能为科技创新创造有利条件;再比如还有一些企业不重视电子商务体系建设,特别是在开展营销管理的过程中,对大数据技术的应用相对比较落后,缺乏对市场、客户、顾客需求情况的调查和分析,这也直接导致企业科技创新不符合市场需求,甚至一些企业研发的新产品还没有上市就已经成为落后产品,这主要是企业在开展工商管理工作的过程中缺乏对技术创新的有效管理和服务。
3科技创新视域下企业工商管理的优化对策
3.1创新工商管理观念。科技创新是确保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性举措,同时也有利于提升企业的整体竞争力和战略发展能力。这就需要企业在开展工商管理工作的过程中,一定要深刻认识到工商管理在科技创新方面的积极作用,积极探索更加科学、有效的工商管理模式。这就需要企业将工商管理工作与科技创新进行有效的融合,特别是要强化工商管理对科技创新的支撑作用、协调作用和引导作用,努力为企业科技创新创造良好的条件。要牢固树立“服务理念”,大力推动工商管理工作由“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着眼于为科技创新提供良好的服务和保障,进一步优化和完善工商管理机制,努力在企业内部营造良好的科技创新环境。创新工商管理理念,还要切实发挥好工商管理在科技创新方面的组织和协调功能,特别是要发挥好助手作用,比如企业应当制定科技创新发展战略,对如何更有效地开展科技创新进行系统安排和设计,着力提升科技创新的持续性和战略性,同时还要制定更具有针对性、效能性和系统性的科技创新保障措施,进而能够使科技创新工作持续开展,并且能够取得实实在在的科技创新成果。3.2创新工商管理体系。企业在开展工商管理工作的过程中,要把健全和完善工商管理体系上升到战略层面,纳入企业战略发展体系当中,不做创新工商管理体系,进而为科技创新提供更加强大的保障。由于企业科技创新涉及面广,而且也是一个持续的过程,并且需要方方面面的广泛参与,同时还要对企业的各类资源进行系统整合,因而企业在开展工商管理的过程中,要进一步强化科技创新管理工作,建立相应的组织机构和协调机制,使企业科技创新能够拥有良好的基础。比如在引导和服务企业科技创新的过程中,应当建立各部门协调机制,将科技创新纳入各个部门的工作体系当中,共同助力企业科技创新,形成科技创新的强大工作合力。创新工商管理体系,还要更加高度重视内部体系和外部体系的有机结合,除了要对内部各类科技创新资源进行有效整合之外,还要更加重视对外部资源的有效利用,比如企业可以加强与其他企业的战略合作,共同开展科技创新活动;再比如还可以依托行业协会和行业商会构建科技创新平台等,使科技创新能够得到更多的外部支持,推动企业科技创新能力的显著提升和社会资源的合理利用。3.3创新工商管理方法。创新是进步的灵魂。企业在开展科技创新的过程中,要想使工商管理工作能够更具有推进作用,至关重要的就是创新工商管理方法。要将“系统理论”应用于工商管理工作当中,强化工商管理工作对科技创新的多元化支撑,比如在为企业科技创新提供人力、物力、财务保障的过程中,应当更加重视相关方面的系统化应用;要进一步强化工商管理模式创新,特别是要在应用信息技术方面狠下工夫,努力为企业科技创新提供强有力的信息服务,比如为了能够更有效地提升企业科技创新的针对性,可以利用大数据技术对市场需求信息、企业产品信息以及相关意见建议等进行收集和分析,为企业更好地开展科技创新提供决策辅助;再比如在开展供应链管理的过程中,要着眼于强化企业自主研发能力,从降低成本、提高效益的角度为企业产品创新提出意见和建议。创新工商管理方法,还要更加高度重视企业科技创新团队建设,通过建立比较完善的团队绩效考核机制,进一步强化科技创新团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打造高绩效科技创新团队,不断强化企业科技创新效率。
综上所述,在我国大力实施“中国制造2025”战略的新时代,企业必须将科技创新上升到更高层面,特别是着眼于提升企业竞争力、强化可持续发展能力以及促进企业改革创新发展,积极探索更加有利于企业科技创新的工商管理新路径。尽管很多企业都十分重视科技创新,而且与过去相比也有了较大的进步,但很多企业还没有将工商管理与科技创新进行深度融合,导致科技创新受到一定的影响,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企业科技创新工作的全面、深入、高效开展。这就需要企业在开展科技创新的过程中,要深刻认识到工商管理对企业科技创新的推进作用,从促进企业科技创新实现新突破、新进步的战略高度,着眼于解决企业工商管理面临的一系列问题,重点要在创新工商管理观念、创新工商管理体系、创新工商管理方法“三个创新”方面取得突破,努力为企业科技创新奠定坚实基础、创造良好条件、提供坚实保障。
参考文献
[1]李晓燕.浅谈工商管理对企业科技创新的推进作用[J].河北企业,2019(7).
科技创新管理体系范文5
环境技术管理作为环境管理体系中极为重要的组成内容,是环境科技创新的重心。目前,我国环境技术管理体系的建设还处在发展阶段,体系要素间发展的还不均衡。本文全面分析我国环境技术管理体系的内容、现状和问题,提出了我国环境技术管理体系建设的一些建议。
关键词
环境技术管理;技术指导体系;最佳可行技术
我国在第六次环境保护大会上首次提出综合运用经济、法律、技术以及可行的行政办法处理环境问题。我国政府2006年明确提出要依靠科技创新,依靠技术进步推动环保工作,全面实施环境科技创新、环保标准体系建设和环境技术管理体系建设三大环保科技工程。在国家防污减排等国家环保工作方面,技术手段创新尤为重要。2007年,环保部的《国家环境技术管理体系建设规划》,为我国环境技术管理体系建设工指明了方向。2012年颁发的《关于加快完善环保科技标准体系的意见》中,环境技术管理体系建设被着重强调。
1我国环境技术管理体系的基本框架
所谓环境技术管理体系,就是用最佳可行的技术系统科学的评估防治行业污染的体系,通过设定环境管理目标、实施环境管理制度、提供技术支持,建立环境技术的示范推广体系。环境技术管理体系分别在国家层次、地方层次、产业层次、发展层次发挥技术指导作用,主要应用于特殊行业、河水流域、特殊企业和发展环境的污染防治方面。目前,我国技术管理体系主要包括技术指导文件、技术政策、最佳可行技术指南针和环境工程技术规范。技术政策是基本原则和路线,最佳可行技术指南针是具体指导,环境工程技术规范为新技术提供技术验证。要素间既层层递进,也相辅相成。
2我国环境技术管理体系建设现状
2.1环境技术指导体系建设现状
我国已经出台的《污染防治最佳可行技术导则编制管理办法》《污染防治最佳可行技术导则编制指南》和《污染防治技术政策编制指南》等文件为促进和规范环境技术指导文件编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并高效率推动建设环境技术指导体系。“十一五”期间我国组织实施了技术指导文件编制工作,目前技术指导文件的范围不仅覆盖了高耗能的钢铁行业、高污染的轻工业,还覆盖到了城镇污水处理、农村生活、畜禽养殖等领域。环境技术指导体系建设成效明显。
2.2环境技术评估体系建设现状
我国环境技术评估体系建设较为缓慢。早在20世纪末,原国家环境保护局就组织开展了环境保护最佳实用技术评价和筛选工作。直到2009年,环境保护部才第一部较为全面系统地规范评估模式、评估程序及各方职责等内容的管理办法《国家环境保护技术评价与示范管理办法》。这份文件虽相对较晚,但其作用和重要意义对我国环境技术评估工作而言尤为重大。2010年我国建立了展环境技术评估与管理工作的专门部门“国家环境保护技术管理与评估工程技术中心”,这标志着环境技术评估体系建设迈上新台阶。
2.3环境技术推广体系建设现状
1993年,为推广最佳实用技术,原国家环境保护总局了《环境保护最佳实用技术推广管理办法》;自2006年以来,环境保护部为推广新技术和先进成熟达标技术,连续6年颁布《国家先进污染防治技术示范名录》和《国家鼓励发展的环境保护技术目录》;建立的环境技术管理网,为实现污染防治技术推广不断和更新污染防治技术和技术指导文件。
3环境技术指导体系的作用
国内环境技术指导文件主要为污染防治工作提供技术指导,政府合理利用技术指导文件并充分发挥其技术指导作用服务污染防治工作。例如,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环境保护部及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均以提到技术指导文件为依据出台关于污泥处理处置等污染防治办法。
4环境技术指导体系存在的问题和未来的发展
通过梳理已和已开展编制的技术指导文件,结合近几年行业技术指导文件编制的经验和问题,本文认为我国环境技术指导体系还存在以下几个方面问题:
1)目前我国完成并的技术指导文件数目并不多,涉及的行业范围也并未达到全覆盖的程度,技术指导体系的完整度有欠缺;另外,已的技术指导文件之间联系不够紧密,对环境保护技术指导的合力效果不理想[1]。
2)技术指导体系建设实际中还存在不足,主要表现在体系表设计不完善,对各指导文件间的配合与衔接考虑不足,甚至有些文件的有些内容稍有冲突;另外在国家重点关注的重金属污染、矿山生态、有毒有害有机物等方面并未及时跟上步伐,体系设计与新时期环境保护工作的要求和任务还有时差[2]。目前,我国严峻的环境形势对环境技术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环境技术指导体系未来发展应着重在以下方面下功夫。1)首先,要认识到提高对环境技术评价重要性。从世界发达国家和环境良好国家经验来看,环境技术指导是环境管理的高效手段。技术手段相对于法律、经济、行政等手段而言同等重要,在一定程度上技术手段较其他手段能发挥遏制作用。我们必须认识到建立科学完善、客观规范的技术评价体系是我国环境管理工作的必要手段,依靠科技创新和技术进步管理环境实效明显,意义重大。2)其次,要完善环境技术评价实施细则的配套内容。环境技术管理部门必须要有计划、分阶段、突出重点逐步完善我国现行环境技术评价体系,建议在环境技术评价实施细则、综合性技术文件和环境技术示范实施细则等方面出台一些配套文件,细化实施发放和具体程序,呼应完善环境技术评价制度建设,提高制作的可操作性,充分发挥指导作用。各地政府也要积极配合,针对本地区实际情况制定一些环境技术具体实施方针,形成配套规范、上下衔接的高效的运行局面。
3)积极研究建立环境技术示范推广长效机制。目前我国采用定期《示范名录》和《鼓励目录》等文件来推广成熟环境技术,也解决了先进成熟技术推广、先进技术引进、创新技术示范等方面的经费,在环境技术示范推广方面做了很多努力。但是,评价和推广等机制间合理衔接还没有建立一个行之有效的长效机制。笔者建议建立一个上下联动的推广机制。首先建议国家建立一个评价技术信息平台,这个平台要集管理业务应用、环境技术基础数据以及信息服务于一体。国家可以利用这个技术平台向公众、地方环保部门以及企业和更新管理政策先进技术信息和先进技术成果。各级政府、环保部门可通过该信息平台进行环境管理交流,也可通过此平台解决一些环境管理中遇到的问题,最重要的是各级政府可向该平台上报本区域先进技术成果,国家定期对技术及推广成果进行评比,视情况奖励先进地区技术推广资金,促进先进技术研究积极性和先进技术推广成果转化,实现上下联动[3]。
4)大力培育环境技术服务市场。我国科技产业化的快速推进,为环境管理技术的市场化提供了可行条件。环境管理技术的市场化将有利于先进技术的创新和推广。建议各级环境管理部门履行服务责任的同时积极研究环境技术服务市场的培育,培育一批环保技术评估、技术咨询、技术测试等第三方服务机构,用市场竞争激发先进技术创新活力,用市场竞争促进先进技术成果转化。各级管理部门要尽量避免干涉市场主体间的合作,由环境监管者向市场监管者转变,维护换进技术市场的规范秩序,极大促进环境技术市场的创新、发展和繁荣。
作者:何强 单位:高州市生活污水处理厂
参考文献
[1]刘文仲,杜晓雪,汤天丽,等.我国环境技术转移模式与运行保障机制的研究[J].中国环保产业,2012(4):19-23.
科技创新管理体系范文6
当前,国防科技的发展与国家的经济建设水平密不可分,国防科技对综合国力的影响越来越深远,国防科技成果的转化结果对国家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决定性作用。因此,如何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将战争状态下的军事战斗力转化为非战争时代下的民间生产力,实现国防科技资源的最大化利用,是目前我国走军民融合发展道路、提高综合国力的根本任务。近年来我国国防专利申请数量迅猛增长,涉及的领域也越来越广泛。然而国防科技成果的转化率却有所降低,其主要原因除了重奖评、轻创新的不完善的科技成果转化体系,重科研、轻转化思维模式和重保密、轻解密的国防专利制度以及国防科技成果转化的资金支持与政策扶持力度的不够之外,国防科技工业组织管理模式存在的弊端也是一个主要问题。
2.国防科技工业组织管理模式的弊端
长期以来,国防工业及国防科研机构一直延续计划经济管理模式,绝大多数军工企业仍然采用“事业单位性质,企业化管理”的制度体系,与我国当今的市场经济体制融合度不高,企业活力与市场化动力不足。科研院所更是长期游离于市场经济体制之外,与经济发展貌合神离,导致一些科研项目与市场需求脱节,其相关科技成果难以在企业生产上进行大规模推广等,从根本上严重阻碍了我国国防科技成果的有效转化。国防科技工业组织管理模式的弊端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我国国防科技工业固有的计划经济体制尚未根本改变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以竞争机制为主导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已经相对完善,民营企业通过公平竞争、优胜劣汰获得长效发展;一些国有企业通过结构重组与改革,在提升经济效益的同时,也获得了新的活力;而军工企业由于其涉及国防安全的特殊性,在体制变更与改革方面相对谨慎和缓慢,其本质体制至今仍未被彻底改变。大多数军工企业运营和发展完全依赖于国家的投入和扶持,其技术应用与产品生产均依据国家分配和军事需求。这样导致其产品生产较为被动、技术应用范围相对单一,企业缺乏自身的创造活力与生命力。因此,我国以国营管理体系为主的国防工业的管理体系与当前的经济发展模式存在较大隔膜,传统的计划经济国防科技工业组织管理模式已经不适应我国当今社会的市场竞争体制。
2.2军工企业采购机制不完善
军工企业一直延续传统管理体系,由于长期受计划经济体制的限制,与市场经济隔离,其技术发展与产品生产相对独立,因此企业对物资的采购模式也与一般市场竞争机制中民营企业的采购机制不同,军工企业的管理架构限制了其自主采办的灵活性。另外,因为主管国防科技工业的相关政府部门与负责装备采办的军队管理机构设置的重叠和对等,并且二者之间没有明确的从属关系,使得军工企业同时受多方约束。在资源配置方面,因为目前仍然采用各军工企业独立上报采办计划的采购机制,各企业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交流;国家依计划将采办资金分配给各用户用于各自购买装备、技术等需求的同时也缺乏对采购计划的统一汇总和分析,使得采购资金分配相对分散,尤其对于一些重复的购买计划容易造成资源的浪费。因此,冗杂、分散的军工企业采办机制导致军品生产过程中的采购成本增加、产品经济效益下降,阻碍了军工企业的发展。
2.3军民界限尚未完全消除,条块分割较为明显
我国军民融合体系尚不完善,军民企业貌合神离、条块分割明显。因为军民两大类企业缺乏有效的沟通、协调机制,并且二者的管理体制和创新系统长期分割,导致许多产品和科研项目重复,造成了对国家有限资源的浪费。尤其是军工行业,由于受固有管理体制的影响,一些传统的军工企业形成垄断、封闭的发展模式,带有浓厚的计划经济色彩,对社会科技和资源排斥的同时也拒绝和同行的协作,长期处于与世隔绝的状态中,不利于与民间企业的融合以及与市场经济环境的融入。随着改革开放的成熟与市场经济的发展,民用科技企业已经建立了相当完善的多元化投资机制和市场化竞争体制,也涌现出了许多优质企业;但由于军工行业的特殊性,使得民间技术转为军用的门槛过高,信息资源获取渠道有限,限制了民参军的发展。而国防军工企业仍然是计划经济体制,并且以国家财政资金作为唯一经济来源,企业本身缺乏自主性和市场竞争力,导致民发展受挫。因此,二者在管理机制上的不同也是造成军民企业分离的主要原因之一。
2.4创新能力不足,核心技术欠缺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制造工业飞速发展,促进了国家经济的发展,但许多企业包括一些国防工业的核心技术完全依赖于国外,缺乏自主的创新研发能力,使得许多企业无法获得长效发展。尤其是军工行业,其相对滞后的管理体系使得企业缺乏自主活力,导致其创新机制更加薄弱,资源利用率不高,技术成果转化率较低,阻碍了国防科技工业的发展和国家安全的建设。
3.消除国防科技工业组织管理模式弊端,促进国防科技成果转化的策略与建议
针对目前我国国防科技成果转化所面临的问题,我们应当及时采取有效的措施,改变固有思维模式和传统思想,始终坚持科学管理为宗旨,从根本政治制度入手,化解国防科技成果转化的困难,大力推进国防科技成果的转化。
3.1变革计划经济体制,实现市场竞争机制
建立适合当前我国市场经济发展模式下的国防科技工业组织管理模式,构建按市场经济规律运作的国防市场退出和准入机制。在保证国防安全的前提下,对于老旧传统的军工企业及时进行改革或重组,使技术落后、产能过剩、竞争能力不足的军工企业逐渐退出市场;同时允许一些技术先进、竞争实力强的优质民企进入军工市场,提高国防工业的市场竞争活力。充分发挥市场资源配置和竞争的作用,加快国防工业与市场机制的融合,让军工企业及时了解市场经济动态和需求,革新传统落后的军用科技产品标准,扩大军用技术和产品在市场经济中的应用范围,避免国防科技与军工资源的搁置、浪费。通过体制改革,让军工企业摆脱对国家的过度依赖,增强自主竞争实力,提高自身效益的同时也带动国家经济的发展。
3.2改革和完善国防工业采办制度
借鉴国外发达国家相对成熟的国防采办机制,并结合我国实际国情,建立具有我军特色、管理统一、制度完善的政府采办体系。合理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职能和国防部门对科研、生产的协调管理功能,形成由政府综合管理、国家统一决策、三军联合采办的管理制度,精简采办机构和相关人员的管理体系,减少不必要的管理成本,同时避免因重复采购而造成的资源浪费;建立政府、国防部门及军工企业之间的有效沟通渠道,避免因各自为政而出现标准不一、相互矛盾的采购管理系统,限制采购计划的实施和进行。建立健全国防装备采办的相关法律法规,规范国防采办活动。由政府依据国家决策并且在财政预算范围内给相关军工企业统一发放采办项目标书,各企业和科研院所的采购计划一律在公正条件下通过公平、公开的竞标来完成,同时将国防工业的采购内容列入国家审计范围,建立完善的监督机制,抑制采办过程中的暗箱操作等不规范现象,形成公开、透明、公正的国防采办体制。
3.3打破行业壁垒,促进军民融合式发展
制定相关扶持政策,大力推进军民融合式发展;设置必要的管理机构,如技术转移办公室等,切实促进军民技术的双向转移、资源的流动以及军民两用技术的推广研发,通过对体制的变革从根本打破军民行业的壁垒。国家和政府相关部门加强引导和管理,对军工企业和民营企业一视同仁,搭建公平合理的竞争平台,构建军民融合的一体化发展模式。在资本运作方面,合理开放国防工业资本市场,在保证国有控股主导的前提下,适当吸纳社会资本的投资,既为国家军费节省了开支,又促进了国防工业与市场经济的融入。在资源利用方面,建立统一的产品生产标准、公平的信息资源共享平台,方便军民技术相互转化、共同进步;对于优质的民间企业,如电子信息等产业,其民间技术已经远超于军工行业,加之其企业运营机制相对灵活、生命力较强,应当及时将其引进到国防工业的发展当中,提高国防工业的市场竞争实力;而对于拥有先进技术的军工行业,在不涉及国防安全和机密的前提下,其技术成果应当在民间市场进行大范围的推广和运用,建立寓军于民的国防工业体系,在提升民间整体科技水平的同时也带动市场经济的发展。打通民、民参军的双向技术转化通道,取长补短、相互促进,并且扩大对军民两用技术的投资和应用,不仅能够提高社会资源的利用率,还节约了产品开发成本,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军民一体化融合式发展。
3.4鼓励技术研发,增强自主创新力
改革传统的国防工业管理体系,加强政府对科技创新的政策支持和资金扶持,建立资金和技术密集型的军工产业集群,由独立封闭的行业结构转向规模集中的产业群,增强军工企业之间的沟通交流以及与优质民营企业的联系,相互学习,以提高企业整体的科技成果转化率和综合实力。加强国防工业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对于国外的先进技术进行学习、消化和再吸收,为我国科技创新提供新思路。加强人才培养和资源的合理配置,为科技创新奠定基础。将市场竞争机制引入国防工业,建立以市场为主导、产学研相结合的军民一体化发展的科技创新体系,调动国防工业自主研发的积极性,增强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
4.结语
国防工业不仅掌握着国家先进的科学技术,更涉及国防安全和军队建设,是国家富强发展的命脉,其中国防科技成果的转化环节尤为重要。国防技术应用的广泛性将直接影响国家整体科技发展水平和国防建设的安全,同时也是能否顺利推动军民融合战略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因此,完善科技成果转化体系,变革国防工业传统的管理体制与思想,消除国防工业科技管理体系弊端,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激励国防科技成果的转化,为军民融合发展战略注入新鲜血液与不竭动力,是我国现阶段走军民融合式发展道路的主要任务与目标。让科学技术、国家安全与经济发展达到更广范围、更高层次、更深程度的结合,才能深入实现军民融合道路的可持续发展,促进国家经济和国防实力的共同发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军兴国梦。
参考文献
[1]王金城.国防科技工业体制改革刍议[J].军事经济研究,2006,01:34-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