猴子捞月的故事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猴子捞月的故事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猴子捞月的故事

猴子捞月的故事范文1

这年的八月十五,猴子聪聪被爸爸叫去捞月。聪聪从河里打来一桶水,放在月亮底下,希望可以把月亮的影子映出来,可是月亮的身影始终没有出现在水中。聪聪看了看那桶水,水十分浑浊,嗨有一股难闻的臭味。回到河边,河上漂浮着塑料袋、枯叶、易拉罐等等。聪聪只好去找别的河,可还是如此。

聪聪只好拎着空水桶回家,爸爸疑惑地问是怎么回事,聪聪把来龙去脉说了一遍,爸爸听后,万分感慨地说:“这都是人类乱丢垃圾,不保护环境造成的,现在,连节日都不能过了。”

聪聪晚上睡不着,他想要过捞月节,更想让河水变的清澈。于是,第二天晚上,他叫了爸爸,进到了城里,趁着人们熟睡之时,把亲手做的环保标志插到了城里最显眼的地方。有的是“还我清澈容貌”,还有“保护环境靠大家”等一些劝人类行动起来的标语。

猴子捞月的故事范文2

下面4个亲子健体游戏是由生活中几位爸爸妈妈出点子,我们完善了整个游戏,看一看,这样一来,游戏是不是变新鲜了?

游戏一:猴子捞月

先讲一个故事:

从前,有个小猴在湖边玩耍,看到月亮的影子落到了湖里。它吃惊地叫起来:“不得了啦!月亮掉到湖里啦!”

“大家快动手来捞月亮吧!”一只大猴子说,“如果没有了月亮,今晚就不好玩啦!”

于是,大猴子倒挂在湖旁的大槐树上,拉住另一只猴子的脚……这样组成了一条猴链,伸手到湖里去捞月亮。湖水一晃动,月亮就不见了。湖水一静下来呢,月亮却又明晃晃地沉在水下。……

点子提供者:杨炜晔家长

目的:发展幼儿动作灵活性。

怎么玩:1、游戏在一个大房间里玩,告诉幼儿这是湖,不能跑到外面去,跑到外面就算是输。

2、爸爸和妈妈扮演两只猴子,幼儿扮演月亮。

3、爸爸和妈妈手掌交叉,成半圆状,不能松开,去捞“月亮”。幼儿躲闪,如果被抓住就算捞到“月亮”,游戏结束。

提示:可以交换角色,重新开始玩。

再念一首儿歌:

月亮月亮怎么了?

月亮掉到湖里啦!

猴子猴子别急呀,

齐心协力来捞吧。

游戏二:蜈蚣竞走

先讲一个故事:

森林里举行运动会,蜈蚣报名参加了赛跑。一大早蜈蚣妈妈就把小蜈蚣从床上拉了起来,叫他吃好早饭后赶到比赛现场。说完妈妈便到屋后菜园种菜去了。好半天,忽然听见小兔在喊:“蜈蚣,蜈蚣,比赛快开始啦!你怎么还不去呀?”蜈蚣妈妈想着:“这孩子跑到哪去了?”推开门一看,可把她吓了一跳。

原来小蜈蚣在忙着穿鞋呢。他的脚太多太多,穿了好半天都还没穿完。

点子提供者:张旭磊家长

目的:锻炼孩子的耐力和腿部力量。

准备:给孩子看蜈蚣的图片,让孩子知道蜈蚣走路的方式。

怎么玩:1、由孩子做排头,家长将手搭在孩子肩上,蹲下。

2、随着一、二、一、二……的口令,孩子和家长向前行走,脚步要协调,不能乱。

提示:可以多叫几个家庭成员一起参加。

再念一首儿歌:

一百只脚的小蜈蚣,

穿起鞋来不轻松,

不轻松,快用功,

赶紧上路急匆匆。

游戏三:小羊过河

先讲一个故事:

春天到了。小羊咩咩嚷道:“妈妈,妈妈,我要吃春笋。”妈妈笑着说:“河对岸就有啊,那边有红壳笋、白壳笋……我们跳过河去采好不好?”

小河一点儿也不宽,河水也不急。妈妈和咩咩轻轻一蹦就过去了,他们每次采一根春笋,运回河对面,放进竹筐里。妈妈说要多采一些,带回家给奶奶吃。咩咩还说要和妈妈比赛,看谁采得快,采得多。

点子提供者:谭少波家长

目的:发展孩子双脚并拢向前跳的能力。

准备:橡皮筋4根,积木5块(积木代表春笋),积木放在筐里,摆在终点。

玩法:1、家长用4根橡皮筋拉成2条“河”状,1条宽1条窄。

2、家长先出发跳过2条“小河”,到终点线处,从筐里拿出1块积木放在地上,然后再跳过2条“小河”回来。

3、孩子接着出发,到终点处从筐里拿出1块积木,叠在第一块积木的上面再回来。

4、如此反复,直至5块积木叠在一起。

再念一首儿歌:

小山羊,咩咩叫

采好春笋再睡觉

蹦过河去跳一跳

妈妈见了开怀笑

游戏四:警察和司机

先讲一个故事:

在马路中央,警察叔叔穿着制服,戴着帽子,嘴里含着口哨。他笔直地站着,时而向左指,时而向右指,还不时转转身,吹几声哨子,好威风哦。

司机驾驶着方向盘,紧紧盯着红绿灯,随时听从警察叔叔的指挥。红灯亮了,就该停车,等绿灯亮了才能朝前走。警察叔叔还用手势指挥司机应该朝左拐弯还是朝右拐弯。

就这样,马路上有了红绿灯和警察叔叔,车辆才会安全地来来往往,我们也可以放心地过马路啦。

点子提供者:张名炀家长

目的:培养孩子的观察能力和反应能力。学习日常交通规则。

准备:塑料筐1只(方向盘)、红绿色的纸(红绿灯)。

玩法:1、先由家长做警察,手拿“红绿灯”,孩子双手握塑料小筐似开车状。

2、“司机”根据“警察”的各种提示、信号作出相应的反应。如“红灯”、“绿灯”、“开快车”、“转弯”等。

提示:家长和孩子可以互换角色。

再念一首儿歌:

我是小司机

开车嘀嘀嘀

绿灯行,红灯停

马路宽敞又干净

猴子捞月的故事范文3

一、培养想象,鼓励创新。

爱因斯坦说:"我没有特别天赋,我只有强烈的好奇心。"激发、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是使其成为创造型人才的前提。每个学生都是具有创造灵性的"艺术家" 。中小学生对一切事物都感兴趣,都具有强烈的好奇心,都具有丰富的想象力。正如:瓦特曾整日看茶壶"嘶嘶"冒热气,爱迪生把鸡蛋揣在怀里想孵出小鸡……学生的好奇心尤其表现在他们好问好动的态度上。

例如:《小猴子下山》这篇文章学完后,学生就提出问题:假如小猴子第二次下山会怎样呢?《穷人》里西蒙的两个孩子怎样才能有一个新家?假如"卖火柴的小女孩"来到我们中国,我会……学生兴致勃勃,积极发言。我知道此时学生智慧的火花已经点燃了。从问题的解答里,他们互相增进了知识,培养了学习语文的兴趣,发展了他们的创造力。

语文教学中把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作为一项重要任务来抓,在教学中善于创设问题情境,适时提出学生产生疑问的问题,有利于养成学生探索解决问题的自觉性和积极性。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可以帮助学生在解决疑难的过程中培养独立思考,创新思维的能力。

二、训练求异,善于创新。

在教学《滥竽充数》一课时,我让学生说说对南郭先生的认识。一开始意见比较一致:"像南郭先生这样的人,不学无术,最终是经不起考验的";"南郭先生弄虚作假,最后丢了饭碗是应该的" ……讨论到这里结束本来也可以了,但我总觉着没有教出新意,学生们也没有感到新东西,他们掌握的都是些不说也明白的事。于是我就多问了一句:"同学们,我们是不是再从另外的角度考虑一下?" 这时有位同学举手说:"南郭先生的做法是对齐宣王的一种讽刺,齐宣王不但昏庸奢侈,而且愚蠢。"又有一位同学说:"南郭先生可能是由于生活所迫,没有别的办法,假装会吹竽只不过为了混口饭吃。"如此以来,学生的思路就被打开了。

从小培养学生们的求异思维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一个重要方面。提倡学生一问多答,一题多解,一个实验多个方案,引导学生提出新思路,新方法,新方案,才能让学生在标新立异中提高创新意识和能力。

例如,教学《坐井观天》一课时,为解决难点"天不过井口那么大",我采用了"演示--体验--看图"这一思路来展开教学。通过用手势,即在学生懂得了青蛙目光狭小的印象,使学生亲身体验到纸卷成纸筒看天,筒壁挡住了视线,所以看到的天很小。

这不仅准确、巧妙地突破了教学中的难点,而且训练了学生们的求异思维,同时也培养了学生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转贴于

三、打破定势,敢于创新。

在当今教育教学领域,你只要稍加留神,就会发现种种思维定势不仅多得不可胜数,而且被普遍认可、习以为常,形成了许多"传统思维"、"公共思维"和"标准答案"。比如,有些教师讲《猴子捞月》,就一定会分析出猴子自作聪明、愚蠢可笑,到头来是"水中捞月"、"竹篮打水一场空"。有些教师教学生写作文,只要写青松,必须联想到先烈;只要写石子,必须联想到默默无闻的普通人;只要写太阳、写春雨,必须联想到党的培育,党的政策,党的温暖;只要写长城,必须联想到解放军。甚至脑筋急转弯也有思维定势。如"树上有十只鸟,用枪打死了一只,树上还有几只?"标准答案是"树上一只也没有了,因为剩下的九只鸟听到枪声后,全吓跑了。"

有位教师在教学生用"树上有十只鸟,用枪打死了一只,树上还有几只"这道智力题口头编故事时,就不局限于上述一种标准答案,而是鼓励学生进行多种脑筋急转弯。有的说:"树上还有两只鸟,因为有两只鸟是聋子,听不见枪声,没飞走。"有的说:"树上还有一只鸟,因为这只鸟是死鸟的妈妈,看到自己的孩子被打死,很悲伤,不肯离去。"有的说:"树上还有九只鸟,因为打枪的人用的是无声鸟枪,打死了一只,其它九只没听见。"还有的说:"树上有十一只鸟,因为同伴死了,其它九只鸟不肯离去,而死鸟的父母也赶来参加自己孩子的追悼会。"这四种新奇有趣的答案反映出同学们的创新思维,也反映出教师打破思维定势,敢于引导学生进行求异思维的改革尝试。

可有的教师教《猴子捞月》一文时,问:"同学们,你们说这群小猴子怎么样?"多数同学回答:这群小猴子真笨,其实月亮不在水里,它们到水里捞月亮,捞不到。偏偏有一个小孩说:"这群小猴子很好。"老师一听这句话,因不符合他的标准答案,就打断他的话:"好,好什么!"再不让这个学生说话了。下课后,听课的教师就问那个小学生:"你怎么说那群小猴子好呀?"这位小学生很不好意思地说:"月亮掉到水里太可惜了,小猴子的心肠很好。"这位小学生思考问题的出发点是小猴子是在维护美好的生活,它的动机是好的,为什么一定说它们笨呢?一次次思维定势的束缚,使学生们变得呆板了,机械了,又怎么能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呢?

四、课外延伸,自主创新。

猴子捞月的故事范文4

关键词:技术课程;4C原理;教学

基于技术课程注重创新、立足实践的特点,传统教学方式根本不适于技术课程的教学。现阶段我区技术课程教学过程中出现的一些现象有:

现象1:以教师操作演示代替学生的操作

这是很多学校由于实践材料不足出现的问题,如果没有给学生操作的机会就没有必要开设这门课程。就像学习骑自行车一样,别人讲几十年的骑车理论知识远不如自己骑上1小时所得的实践经验来得重要。

现象2:简单的没有思考的操作练习

培养能使用工具的人才并不是技术课程的最终目标,技术的本质在于创造,技术课程是一门以创造为核心的课程。所以技术课程应当注重培养学生应用技术解决问题特别是未知问题的能力。如何培养这种能力,需要我们将重复的简单技能训练转变为解决问题的操作实践活动。

现象3:为便于管理让学生“单打独斗”

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必须强调的,但过于注重独立而忽视团队合作、思想分享与经验交流,这与技术课程目标不一致。由于合作学习不便于开展也不便于对学生的管理,这让很多教师望而却步。

为实现技术课程培养技术创新人才的要求,我们应该思考教学中是否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了?是否让学生思考了?是否让学生合作交流了?是不是让学生更有信心了?学生是否在学习中得到快乐……

下面我们介绍4C理论,分析其在技术课程中的开展能否解决学生的动手、动脑、合作交流等问题。

4C原理是乐高教育根据儿童获取知识的过程和学习效果而设计的,4C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学习过程,将整个教学过程分为联系(connect)、建构(construct)、反思(contemplate)和延续(continue)4个阶段。

联系阶段提供一个短小、有趣的故事,引出一个问题或者一个挑战来让学生解决。如提供猴子捞月的故事,引出问题“请为猴子设计一个装置,使一个猴子操作就可以达到捞月的目的。”

建构阶段是学生针对所提出的问题建立自己的解决方案,并模拟真实世界搭建。此阶段鼓励小组拼凑现有知识和各组员的理解,做规划,并对组员做任务分配。如针对设计装备捞月的挑战,有小组想到用起重机、吊车等机械来解决问题。有了初步想法,下一步就是设计一台具体的吊车,以问题“吊车应满足哪些功能”为中心,组员纷纷提出意见,设计思想完成后,组长将吊车分为几个部分,让小组成员利用现有器材分工合作完成模型制作。

反思阶段包括作品展示、小组互评和作品改进等,首先以小组为单位对其作品的设计思路、功能结构、所用知识进行讲解,要求所有组员都有表达的机会。其他小组以小组为单位对其评价,可以以书面形式或口头形式进行,要求指出值得学习的地方和可以改进的地方。

延续阶段提供扩展思路,鼓励学生改进他们的模式或在他人的模式中添加新的元素。这个阶段是建立在渴求了解更多知识的欲望之上,这样将引导学生进入一个新的联系阶段,从而使他们进入一个积极的学习循环中,在新的循环中他们将承担更艰巨的挑战。

通过对4C原理的介绍,不难看出,4C过程每一次教学活动都需要学生面对问题进行思考,这样可以帮助学生发现并探索问题和解决方案,并在思考中学习新概念。4C过程每一次教学活动都需要学生以小组方式动手操作,此举可以帮助学生发现自我、培养创新精神,提升团队协作技能、增加小组成员间的互动与沟通,在活动中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同时每一次的完工都意味着经验的积累、自信心的增强。4C过程每一次教学活动都需要学生展示作品、小组互评,此举可使学生变得更开放,学会表达自己、接受不同观点,欣赏世界的多样性,避免心理阻隔。最后还以问题的延续拓展学生思路,进一步激发学习兴趣。

猴子捞月的故事范文5

以前,每天迎着朝霞和习惯对着太阳微笑的我,快乐而又充满活力,在人生路上,若拥有了成熟,往往就要夺走你的活泼和纯真,正好应了一句话:有得必有失!“从前”这个词有多少人想拥有啊,可惜,时间永远都不可能逆转,光阴似箭,日月如梭,时间永远都是残酷无情的,然而,它对每一个人都是公平的!

回暮过去,那喜悦的神情与灿烂的笑容,在我们的脸上早已遗失了,以前,我们不必为彼此的友谊而担忧,不必为自己的成绩而心情沉重……也许曾经,发生了种种感慨,更加令我怀念那日子。曾经的我,拥有快乐,自信,优秀,可是现在的我,拥有数不尽的忧愁,数不完的烦恼,数不尽的愤怒,数不完的自责。

也许吧,这是命中注定的吧,我不想责怪谁,也不愿埋怨谁。回忆,我想:它应该在我心里的某个角落安了家,正在静静地睡着!静静地思索着!

猴子捞月的故事范文6

苏轼困惑着,我也困惑着,唐代诗人张若虚也是一个困惑者。他曾在长江边对着月亮发问:“江月何年初照人,江畔何人初见月?”

明月何时就已存在,为什么要存在?这些都不是重要的。张、苏的追问,绝不是科学意义上的探究,而是人文意义上的情感抒发,是对人生终极意义的探究。

我不知道外国人是如何看待月亮的,但我敢肯定的说:外国人心中的月亮,一定不如中国的“圆”!他们只知道第一个访问月球的是前苏联人,却不知道月亮的主人是中国的姑娘嫦娥。

在讲究“天人合一”的民族文化传统里,月亮不是一个星球,不是一个物质的实体,而是一个理想的大气球,是情感的载体,是思念的寄托,是美好的象征,是落魄文人的慰藉,是少男少女恋爱的证人……。在懵懂未知的孩童时期,我们听的第一首儿歌是“月亮嬷嬷,照你照我……”;听的第一个神话故事(我以为这是中国最美的神话故事)是“嫦娥奔月”;听的第一个童话故事是“猴子捞月亮”。上学后学的第一首诗歌是“窗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恋爱了,在“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的甜蜜里,月下老人用一根红线绳把一对幸福的男女捆绑的结结实实。如果恋人产生误会了,则会指月发誓:“月亮代表我的心!”;如果亲人分离了,则对月吟哦“但愿人长久,千里更婵娟”。……如果没有天上的这轮明月,我们的情感如何寄托呢?如果没有天上的这轮明月,我们的心灵该是多么的落寞啊!据说仅唐诗中咏月的诗作就有700余首。神话传说《嫦娥奔月》,李白的诗《静夜思》,张若虚的诗《春江花月夜》,苏轼的词《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朱自请的散文《荷塘月色》;着名民族乐曲《春江花月夜》、《月光曲》、《二泉映月》……,这些文学、音乐艺术里的瑰宝,这些宝贵的精神食粮,不都是这轮明澄皎洁的月亮所馈赠的吗?

月亮,她和太阳一样重要,一样伟大,她是人们精神世界里的“太阳”。太阳的光辉和对植物的作用,给人们带来了光明和食物,解决了人们生存的物质需要;而月亮不仅用她那柔和的清辉给我们营造了一个精神的家园,解决了人们心灵上的需求,还以“月有阴晴圆缺”的变换,使人们懂得了“人有悲欢离合”、世事难全的科学认知和辨证思考。“日”和“月”共同组成了一个“明”字,日是人们头顶上的一盏“明灯”;月是人们心灵上的一盏“明灯”!……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夜生活的丰富,人们对月亮的依赖越来越少了,对月亮的情感越来越淡薄了。现在仰头赏月的少了,更难找到对月亮敞开心扉,伤感唏嘘,倾诉满腹惆怅的苏轼之流了。“一机在手,沟通全球”的现代化通讯设备,让人们对千里外亲人的思念和祝福,不用通过“举头望明月”、“千里共婵娟”来表达和传递了。如今小孩子们听的看的故事,也不再是《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玉兔捣药》、《猴子捞月亮》……,而是《白雪公主》、《圣斗士星矢》、《哈里波特》……。月亮也如同年老色衰的明星一样,渐渐淡出人们的文化视野,和她的主人嫦娥一样,开始寂寞了!

曾经照过汨罗江边徘徊彷徨的三闾大夫的月亮,曾经照过大漠雄关的月亮,曾经照过六朝繁华的秦淮河的月亮,曾经温暖过历代无数游子心头的月亮,曾经让张若虚因一首《春江花月夜》、让阿炳因一曲《二泉映月》而万古流芳的月亮,真的发生变化了吗?

月亮,是永久不变的;月亮,还是我们祖先喜欢的那个月亮!变化了的,是我们这些芸芸众生!

对月亮的冷漠,其实是对传统文化的冷漠,是人们审美情趣缺失的反映,是人们内心浮躁不安所致,这也是当今人文精神流失的现象之一。我希望中国人有一天也能站在月球上,但我不希望这种科技的进步是以放逐嫦娥作为代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