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长安回望绣成堆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长安回望绣成堆范文1
关键词:高中语文;古诗词;意境教学
一、诗词的意境
诗词的意境,指的是诗词创造所达到的一种能令人感受领悟、玩味无穷却又难以明确言传、难以具体把握的艺术境界。诗词的意境是形神情理的有机统一和虚实有无的协调,既生于意外,又蕴于象内。苏轼曾评价王维的诗画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这样的评价就说明王维在其作品中就达到了极高的意境运用的水平。在我国的古诗词中,创作者善于运用意境进行诗词创作,意境运用的水平往往能体现一首诗词的文学水平和艺术水平。
二、开展古诗词意境教学的方法
古诗词的意境教学,其目的是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词的内容及其中蕴含的丰富的情感。因此,在开展意境教学时,要着重于意境的具体化,要通过一定的技巧把难以言传、难以把握的艺术境界具体化、直观化。结合日常的教学经验和思考,笔者认为可以借助以下几种方法开展高中古诗词意境的教学:
1.了解作者经历,站在作者的视角
文学创作具有一定的主观性,诗词往往承载着作者个人的观点和情感,要透彻解读古诗词,就有必要走近作者,了解作者的经历和在诗词创作时的心理状态,站在作者的视角解读他们的作品。这样的方法,就是我们在语文教学所称的“知人论世”。
例如,宋朝著名女词人李清照,一生坎坷,几经变故,命运多舛,她所写的词就与她的人生经历密切相关。纵观她的一生,大致可以分为三个人生阶段,在不同的阶段,她的作品风格是不同的。第一个阶段是她的少女时代,此时她生活优越、意气风发,这一阶段的代表作是《如梦令》;第二阶段是她的时代,此时她与夫君琴瑟相合,专心治学,这一阶段写出了《一剪梅》等代表作;第三阶段是她的老年阶段,此时的她正经历国破家亡的变故,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声声慢》是她在这一阶段的代表作。因此,在遇到鉴赏李清照的诗词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先了解该作品的创作时期属于作者哪一个人生阶段,让学生在了解作者的人生经历和心理状态的情况下,这样学生自然就能了解该诗词的深刻内涵了。
2.模拟情境,体验古诗词的创作环境
模拟诗词情境的教学方式,指的是在课堂上通过模拟重现古诗词创作的环境,让学生“重返”诗人创作诗词的社会背景,从而进行古诗词的鉴赏和意境体验的教学方式。在采用这一教学方法时,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技术和教学道具进行情景模拟,针对诗词的创作背景,通过情景剧、小品、影视视频和PPT等方式进行模拟呈现。这样的情景模拟,能让学生在脑中构建起诗词创作时的现实环境,以“局中人”的视角理解作者的创作目的以及诗词的内容。
例如,教师在讲授杜甫诗三首,即《秋兴八首》(其一)《登高》《咏怀古迹》三首诗时,因为这三首诗均是杜甫为躲避“安史之乱”,举家旅居来到夔州(今重庆奉节)的两年间所创作的,所以其创作的社会背景大致相同。针对这三首诗,教师可以指导学生进行情景模拟,模拟当时的社会环境以及杜甫的遭遇,让学生结合当时的情况更加直观地理解诗中所写的内容和所寄托的情感。
3.仔细品味诗句,寻找句中的“线索”
古诗词的篇幅较小,具有短小精悍的特点。然而,即使是篇幅短小,但作者在字词的运用上极其严谨,其语言高度凝练,可谓字字珠玑。诗词中包含了丰富的“弦外之音”,需要我们细细品味,找出藏在字里行间的线索,才能准确地复原作者的创作意图和表达的情感。
例如,杜牧的《过华清宫》这一首七言绝句,全文为“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作者在这一首诗中对字词的运用就十分绝妙,字词中包含着丰富的内容。诗句“长安回望绣成堆”中“长安回望”四字看似只是一个简单的动作描写,实际上却道出了天子荒废朝政,与美人游乐骊山的所为。而后面三个字“绣成堆”则体现了作者深厚的诗词功底,“绣成堆”描写的骊山峰峦秀丽、连绵不绝的壮丽景色,作者仅仅用“绣成堆”三字就传神地描写出这壮丽的山景。“山顶千门次第开”竟然为的只是博得“妃子笑”,深含了作者对统治者只顾自身穷奢极欲,置天下贫苦百姓于不顾的批判。在古诗词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懂得古诗词的鉴赏不仅着眼于诗句的表层意思,还要仔细品味每个字词的意境,通过字词里的“线索”深挖出作者的“弦外之音”,全面掌握诗词所要表达的真实内容,做到理解透彻。
好的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能取得不错的教学效果,对教学目标的实现具有重要意义。针对高中的古诗词教学,意境教学就是一种有效的方法。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观察和总结,注重经验的积累和方法的借鉴,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和教学客观环境,采用合适的古诗词意境教学方法,令高中古诗词的教学更为有效,让学生更为深刻领会和传承我国辉煌灿烂的古诗词文化。
参考文献:
长安回望绣成堆范文2
北方的秋天总是比江南来得早些,凉爽的秋风就和这儿的人一样,豪放而不失章法,这一点在我初到长安时就已显露无遗,长安,梦里几千年的故里,“千户山门次第开,长安回望绣成堆”那一朝京都,一寻又是百年而那百年前的牡丹却已改变了旧时的模样长安与牡丹就如苏州与茉莉早是前世便已注定的缘分丰腴着、美丽着,目光流转间已是杨花落尽三千朵,柳絮空飞五百家。我们踩着夏日的余荫而来自然是与牡丹无缘了,可芙蓉却是乐意用余下的丰润来迎接我们这些姗姗而来的尾音的。
于是,大唐芙蓉园,一露脸便是一副盛世模样,仙雾如霓,飞瀑如虹,想当年太白吟诗不过如此豪放。芙蓉园,芙蓉与美人自然不少,人面已成冰冷的石像,菡萏却依旧嫣然。飞棱画龙,雕梁绘凤,只是少了玄宗与贵妃,少了梨园弟子,少了仙乐飘飘,笙歌袅袅。夹道的宫灯都呈着如意的风态,宫灯边冰冷的蛾眉与梅妆一看就是盛世的模样。过长亭,接回廊,廊下池中有芙蓉数百,锦鲤上千,廊上观鱼,远望犹如红云,红云渐近,只见锦鲤如锦,五色攒动,怜之,携一把瓜果投下,则各色翻滚,群鱼争食,不觉怡然。遥想当年翠华摇摇,仙乐飘飘,正是梦中佳境。有水有亭,有鱼虫花鸟,自然是帝王之家的风范。
数千年前,从这里走过的进士直向雁塔,于是,大雁塔下,三十三人名字香。而那千年前的雁塔依然以一副傲世的姿态傲立于古城的一隅,只可惜早已消了往日的风光,早已散了昔年的芬芳,高高的古塔上高高的野草油然生出一段凄凉——倒底是老了,而当年的富贵也只有那已有年代的红墙与红墙上有些年代的藤萝才知晓的罢。风凉了,且回去罢!
8。23周二阴
长安的一夜只能用宁静来形容,当这座古城彻底沉睡的时候一切都无了声息,只留下古国槐的沙沙。清晨醒来还没有什么太阳,只有黛色的古城墙留下的一个凝重而深沉的背影,那背影仿佛是一声沉重的叹息,一个王朝湮没的尾音。走上它,将栏杆拍遍,观层林尽染,万山红透。一座座角楼仿佛想诉说什么,可我听不懂他们的语言,是感慨,哀嚎,还是沉默可那些青色的,连接他们的砖瓦和灯笼是听得懂的罢,不然为何会如此一脸凝重的站着,站的那么威武,亦如他们来时的模样。轻轻拂拭那落在城墙上的尘埃,不由得就升起了物是人非,时光荏苒的感触,坐在石阶上,我的身后是一间小房子,像是当年给军人们住的罢,房两侧的红漆已渐斑驳,而那未落下的部分却依旧无奈的,顽强的红着,顽强的和那石缝中的青苔一样,仿佛他们就是辰光。当年的这里定然是鼙鼓阵阵,号角声声,必定有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的气魄而如今,只留下这青苔与古城相顾无言。
长安回望绣成堆范文3
刘邦本是属意洛阳的,东有成皋,西有山、渑池,背靠黄河,南向伊洛二水,也是险峻之地,足可凭恃。群臣大多持此意见。独娄敬主张定都长安,张良支持他的意见,说:洛阳虽有这样稳固的地势,但中心地区太小,方圆数百里,四面受敌,田地又贫瘠,此非用武之地。而关中地区东有山、函谷关,西有陇山、蜀地的岷山,沃野千里,南有巴蜀的富饶资源,北有胡地草场的畜牧之利。三面地势险要,独以一面东向牵制诸侯(此易守难攻之地)。倘若天下安定,可以通过黄河、渭河水路运转天下粮食,西给京师。如果诸侯有变,顺流而下,足以将关中粮草运抵前线。这就是所谓金城千里,天府之国了。娄敬的意见是对的。见《通鉴》卷十一。原文:洛阳虽有此固,其中小,不过数百里,田地薄,四面受敌,此非用武之国也。关中左函,右陇蜀,沃野千里,南有巴蜀之饶,北有胡苑之利,阻三面而守,独以一面东制诸侯。诸侯安定,河渭漕挽天下,西给京师。诸侯有变,顺流而下,足以委输。此所谓金城千里,天府之国也。娄敬说是也。成语高屋建瓴即出于此。刘邦即日车驾都长安。
刘邦的善采纳意见,亦于此见之。当时群臣多是山东人(山东,史上所指不同,汉时则是指山以东地区),因此主张定都洛阳的呼声甚高,洛阳且是周时旧都,已有一定的城市规模,不比长安,还只是一个乡邑。刘邦肯定是要力排众议的。
长安的前身,不过是一个藉藉无闻的长安乡。然而关中沃野、八百里秦川,以其形胜和富庶,早在周朝时即已是风云际会之地。即如今,秦腔的粗犷沉郁,亦如满眼黄土坡,给人心灵之震撼别于明朝深巷卖杏花的江南。周文王在公元前11世纪灭掉了崇国之后,在长安西南沣河以西,营建新都丰京,自岐山迁都于此。关中沃野自此登上历史舞台,至李唐而大放异彩,光照千秋。周武王时,卜得在水西岸开阔地建新都则大吉,有利于周王朝的兴盛。这就是镐京,位于长安西北。此两段史实俱见《诗经》。
关中之所以博得文武二王的中意,亦是以其得天独厚的农业经济之故。迄至赵宋,移鼎开封,长安自此完成了她的历史使命。续后的任何一个王朝,不管疆土大小、国运长短,均没有再选基于此。历史学家分析说,这是因为经济中心东移的缘故。东南地区肥沃的土地,便利的水道交通网,显然优于迭经干戈、已是水土流失严重的关中。此话在理。
话说战国后期,秦国有一位智者,叫樗里子,秦惠王的异母弟,姓嬴名疾,因住在咸阳郊区渭河以南阴乡的樗里而得号。其人既风趣且多智,为秦惠王、秦武王、秦昭王时的三朝重臣,他开疆扩土,为秦国立下汗马功劳,深为秦人所重,因此被秦人称为智囊。他曾预言说:我死后百年,我的墓地两边将出现两个巍峨的皇宫(后百岁,是当有天子之宫夹我墓)。这就是后来的未央宫和长乐宫。樗里子也算是未卜先知的奇人。
长乐宫在秦兴乐宫的基础上修成,未央宫则由相国萧何一手督造。高祖七年(前200),刘邦与匈奴交兵归来,远远看见昔日的关中平原上赫然耸立起雄伟壮丽的未央宫,不禁大怒,数落起萧何来。萧何说:“天下方未定,故可因以就宫室。且夫天子以四海为家,非壮丽无以重威,且无令后世有以加也。”萧何此一番话全是诡辩。估计刘邦见到宫殿设施齐全,住得舒服,比起当年的泗水草亭,不知强过多少倍,嘴上责怪,心里高兴,也就住了进去,正式从栎阳徙都长安。
之所以说萧何是诡辩,原因在于往后的兴建还要壮观。汉惠帝元年(前194),开始筑城墙,先后动工14万人次,历时5年。至武帝时,其雄才大略也表现在修治宫殿上。兴建北宫、桂宫、明光宫、建章宫,在城南开太学(这倒是好事),在城西扩充上林苑,在周朝旧都镐京的原址开凿鼎鼎有名的昆明池,池水经由水,北注入渭。昆明池周长40公里,湖光山色,烟波浩渺。自此经过百年兴建,长安都城文物大备。
说来有趣,长安的带河阻山,悬隔千里,在西汉一朝倒是富庶与平安,之后却迭经烽火,几度失陷。
长安首次失陷于汉光武帝建武元年(25),赤眉攻占长安,一番动作,繁华之后的萧瑟亦发萧瑟,刘秀只得别营洛阳,史称东汉。之后的长安被攻陷不下十次。公元192年,董卓部将李伙同郭汜、张济、樊稠等攻向长安,击败吕布,杀死王允等人,占领长安,把持朝廷大权。时汉献帝迁都于此。公元313年、316年,后来建立十六国之前赵的刘曜为了显示攻城手腕,两次攻入长安。公元426年,北魏拓跋氏攻占长安,时为赫连勃勃所建夏国都城。
至此,形胜之地的长安城已残破不堪,无险可守。于是,从外孙身上扒下龙袍披在自家身上的隋文帝,只得在旧城东南另起炉灶,名大兴城唐――长安的前身。长安终于有机会歇一歇了,这一歇肩不打紧,直孕育出李唐国际大都会这颗历史明珠来,也是钟灵毓秀所致。
作为南北大运河的北方起点,长安犹如得胜者的微笑,雍容大度,气势恢弘。此时的长安,比汉长安大2.4倍,是明清北京城的1.4倍。同时代,地球那边的繁华都市拜占庭、巴格达,与长安一比较,至少小6至7倍。仅横贯南北的主干道朱雀街,宽度就达500尺。长安以其100万人口的局面,在当时首屈一指,一派歌舞升平。
著名的华清池,现在已然美人迟暮,可就是这残山剩水,在游人眼里依旧风景绰约,由此可想当年唐明皇与杨贵妃,车水马龙的盛况。天宝十四年(755)六月一日,他们双双临幸华清宫,恰又是贵妃生日,上命小部音声,于长生殿奏新曲,未有名,会南海进荔枝,因以曲名《荔枝香》。贵妃蜀人,喜食荔枝,那好吧,五百里加急,快马扬鞭,于是红尘一骑妃子笑,估计此时的华清池,亦美如荔枝的通透。
人生两大得意事,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曲江宴饮新科进士,万人空巷来观,亦是读书人三更灯火五更鸡之后的荣耀与际遇。至如上林苑,环绕长安西境而建,它的面积大得令人吃惊,走一圈足足有二百多里路,苑中太液池,有蓬莱仙境。不说了,林林总总终归是“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啊!
渔阳鼙鼓还是不客气地动了起来,霓裳羽衣曲就地解散。胡人安禄山,这个年长于杨贵妃的义子,率部一路向长安开进,此行他不是来祝寿的,他要把繁华长安当故乡,全然不顾年轻貌美的干妈一袭白练香殒马嵬坡。之后长安二度易手,又二度收复。最后的一击来自失意的士子黄巢。当年他没能侧身曲江宴饮的荣耀,失落地站在长安街上,回望琼楼玉宇,不禁心潮起伏: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我黄巢既然做不了进士,那就直接开科取士吧。他说到做到,数年后,他的大军踏平了长安城。皇帝宝座就在他的屁股下,曲江宴饮现在由黄某人我说了算。
长安回望绣成堆范文4
荔枝之美
荔枝属亚热带水果,是著名的岭南四大名果之一。我国是世界上栽培荔枝最早的国家,它原产于我国南部,有着两千多年的栽培历史。早在公元前二世纪后期,司马相如的《上林赋》中就有记载,最先名为“离支”,后又称作“荔枝”。荔枝形色艳丽,味美清甜,却又质娇而难以久存,颇受诸多文人墨客的青睐,因此在古今文学作品中,对荔枝的赞誉屡见不鲜,荔枝以其超凡出众的娇贵,自古就被奉为果中的珍品。
荔枝有六十多个品种,其中被人们所熟知的优良品种有十几个,如桂味、妃子笑、糯米糍、三月红、白腊、灵山香荔、南局红等,旧以“笔村糯米糍”、“罗岗桂味”、“增城挂绿”号称“荔枝三杰”。三杰中以“增城挂绿”至为珍贵,历来被朝廷列为贡品。
《荔枝图序》中描述荔枝,称其“壳如红缯,膜如紫绡,瓤肉莹白如冰雪,浆液甘酸如醴酪”,是对鲜荔枝极为生动鲜活的写照。成熟的荔枝大多为深红色或紫色,外形卵圆形或圆形,形如心脏,蒂大顶小,两侧自果顶到蒂部有一条沟,称作缝合线。剥去荔枝壳,会发现壳内还有一层紧贴内壁的白色薄膜,印出壳内壁的花纹。新鲜的荔枝肉呈莹白半透明,状如凝脂,入口软滑甘韧,浆液清甜浓香,实为果中上品。其实,这层鲜嫩的荔枝瓤并不是植物学意义上的果肉,而是种子外面的层膜发育而成一层假种皮,真正的果肉应是连同果壳扔掉的那一层“膜如紫绡”的内膜。
荔枝肉的细胞壁特别薄,所以入口后一般都不留渣滓,甘甜爽口,挂齿留香,以鲜食最佳。荔枝可去壳去核,浸在糖水里制成罐头,但味道与鲜食相差甚远。若晒干或烘干,则变成红褐色的荔枝脯。
荔枝的娇贵,还在于其不耐贮藏,极易变质腐败。正如白居易所言:“离本枝,一日而色变,二日而香变,三日而味变,四五日外,色香味尽去矣。”荔枝成熟期在五月至八月,盛于七月,正值夏日高温季节,由于贮藏期短,不利于长途运输,因此从前在北方市场上很难觅到鲜荔枝的踪影。而在保鲜技术与交通条件都很差的古代,要在非荔枝生长地吃上新鲜的荔枝,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描述的便是从南方兼程飞骑给宫廷里的杨贵妃和唐明皇送荔枝的情形,如此一来,能博妃子一笑的荔枝自然也就身价百倍。
荔枝之益
荔枝营养丰富,每100克荔枝肉含蛋白质0.9克、脂肪0.2克、糖类16.6克、钙2毫克、磷24毫克、铁0.4克、钾151毫克、镁12毫克及多种维生素、有机酸、果胶等。常食可促进微细血管的血液循环,防止雀斑的发生,令皮肤更加光滑。荔枝还能补脑健身,开胃益脾,促进食欲。而中医学认为,荔枝味甘酸,性温,归脾、肝二经,有生津益血,健脾止泻,温中理气,降逆等功效,能够治疗、脾虚久泻、气虚胃寒、呃逆等病症,较适用于妇女产后血虚及老年体弱多病者,民间即有“血寒补荔枝,血热补龙眼”的说法。
荔枝之伤
荔枝好吃却不可多吃。
中医学认为,荔枝属于温性,多吃易“上火”,故凡属于阴虚不足、虚火偏旺的人不宜食用。明代医家李时珍指出:“荔枝气味纯阳,其性畏热。鲜者食多,即龈肿口痛,病齿及火病人尤忌之。”民间也有“一颗荔枝三把火”之说,说明荔枝的火气很大,吃多了会烂嘴巴或流鼻血。
更须注意的是,近年研究表明,进食过量的荔枝后可引起糖代谢紊乱,轻者会出现头晕恶心、腹泻、面色苍白、湿冷等症状,重者则突发昏迷及阵发性抽搐、心律失常、血压下降等,甚至危及生命。这种因空腹进食大量的荔枝突发性症被称为“荔枝病”,尤以老人儿童多见。
荔枝虽然美味营养,但食用时也要讲究一些方法,切不可真像“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中所说的那样贪吃猛吃。
如何正确食用荔枝?
买来的荔枝要充分浸泡和清洗,去除荔枝壳表面的保鲜剂及农药,食用鲜荔枝时最好将荔枝连皮浸入淡盐水中,放入冰箱冷冻后再吃,这样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上火,同时饮用适量的绿豆汤或茶水也可以减轻荔枝的上火症状。
对荔枝过敏的人及阴虚火旺者要禁食或慎食,有扁桃体炎、咽喉炎、便秘的病人也尽量不要食用鲜荔枝。
长安回望绣成堆范文5
关键词:化学课堂 导入方法 学习兴趣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课堂引入的形式多种多样,丰富多彩。笔者以几种常用导入方法为例,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来探讨化学课堂导入激发学生产生兴趣的原因,并提出一些教学建议以供参考和借鉴。
一、实验导入法
实验是化学等自然科学的灵魂,化学离不开实验。教师在导课时,用化学魔术或实验引入新课,实验中出现的有趣现象,可给学生直接的视觉冲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好奇心。
例如,在学习人教版《几种重要的金属》时,可以先做焰色反应实验,介绍漂亮烟花的制作原理,指出这么漂亮的火焰与我们这章所学内容相关。这样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整堂课都保持激昂的情绪,学习效率大大提高。再比如,在讲解氨的结构和性质时,可先表演“空瓶生烟”的小魔术,然后指出:氨气除了具有与氯化氢作用生成氯化铵的性质外,还有哪些性质呢?本节课我们就详细讨论氨气的结构和性质。
二、故事引入法
学习《原电池》的时候可以用故事导入:在英国,有一位格林太太,镶了颗金牙和不锈钢的牙齿,可是,自从她镶了牙以后,就常常感觉到头疼,看了很多医生,吃了许多药都不起作用。后来一位年轻的化学家听说了她的烦恼后,只是叫她把牙给拔了,很快,格林太太的头再也没有疼过。同学们这是为什么呢?等我们学完这节课后,你就会知道为什么了。你们也可以成为伟大的科学家的。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原电池的原理吧!这样的引入不仅可以吸引学生兴趣,还能对学生进行立志教育,一举两得!人教版《化学计量在实验中的应用》中,由于概念抽象,学生难以很快接受与消化,“物质的量”的教学很有挑战性。笔者在实践过程中,以如下的故事引入:有一天我经过实验室时,突然听到两位同学在争吵,他们是乙醇和水。乙醇说:“我比你强,因为质量相等时我的体积比你大。”而水说:“我比你强,因为质量相等时我的分子数比你多。”那么,谁更有理呢?体积大小我们可以用量筒量出,但分子数目我们却不能一一数出。同学们可有什么好的办法呢?从这里直接切入“质量、粒子数与物质的量”的关系,提出“物质的量”的概念,建立宏观与微观的联系,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诗词导入法
理科教师课堂念诗,是一件让学生感觉比较新鲜的事,觉得新鲜思维也就自然跟着老师走了。
在学习《来自煤和石油的两种基本化工原料》中的乙烯,可以引用杜牧的绝句《过华清宫》:“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相传是当时杨贵妃喜欢吃荔枝,但荔枝是摘下来立刻吃才能保持鲜味,于是唐玄宗就命人八百里加急,马不停蹄地从广东运去西安。这首诗显示出当时长安的繁华以及荔枝运送人的辛苦。回想当今社会,我们要想吃新鲜的荔枝不是什么难事。那么为什么今天我们很轻松地就可以吃到新鲜的荔枝呢?这就与我们今天所学习的乙烯有关。这样的课堂引入让学生有种耳目一新的感觉,自然也就吸引了学生的注意。
四、模型展示导入法
化学模型可以变抽象为直观,因此抽象的知识点配以模型讲解更容易让学生感兴趣,也更容易让学生理解。
如《最简单的有机物》甲烷的学习,可以展示甲烷的球棍模型和比例模型,让学生很好地理解甲烷的结构特点,直观易懂。《物质结构》讲“原子晶体的结构和性质”时,可以向学生展示金刚石的结构模型,同时向学生解说:这是天然存在的最硬的物质----金刚石,也就是钻石的结构模型,你想知道在什么情况下才能感觉到金刚石的温柔吗?要感觉到钻石的温柔必须付出怎么样的代价吗?那么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原子晶体的结构和性质吧,学完了之后你就明白了。
五、实物展示导入法
实物展示以其直观多变(颜色、形状)的特点,比起教师的说教是更具吸引力的。
比如在学习《有机化学基础》中的营养物质----糖类、油脂、蛋白质时,可以向学生展示生活中常见的营养物质,比如甘蔗、苹果、鸡蛋等,甚至还可以是医院打吊水用的葡萄糖注射液,可以很好地调动课堂气氛,达到预期效果。
六、图片、录像展示导入
教师可利用图片中丰富多彩的内容、美丽的景色、鲜艳的色彩等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如人教版《化学反应的速率和限度》的教学中,首先可通过播放短片“原子弹的爆炸”和“钢铁的锈蚀”,让学生比较得出结论:化学反应有快有慢。从而提出化学反应速率的概念。强大的“蘑菇云”和钢铁腐蚀后的斑斑锈迹可以给学生巨大的心理震撼,使他们能够肩负学习使命,努力认真地有目标前进。
七、化学史导入法
学习《碱金属》知识时,可向学生介绍金属钠的发现者是英国化学家戴维。戴维用电解法得到钾后,将电解产物倒入盛有清水的大玻璃杯中,“轰”的一声发生了猛烈的燃烧和爆炸,从此,戴维失去了一只眼睛,但这丝毫没有动摇戴维酷爱科学,勇攀高峰的决心,他十分风趣地说:“幸好只瞎了一只眼睛,还有一只眼睛可以继续为化学事业工作。”后来戴维更加努力工作,成功地用电解法制得了钾和钠,还成功地制得了钡、钙、锶、镁等金属,此外还制取了非金属硼和笑气(N2O)等。作为新时期的青年学生,要好好向戴维学习,将全部精力用于学习,将来为祖国的四化建设,作出一份应有的贡献。
八、新闻资料导入法
所谓新闻资料导入,指的是借鉴当今社会的热点新闻报道或者是以往的事实报道引入。既是史实和热点新闻,学生也必定很感兴趣,而感兴趣就有了学习的动力。
长安回望绣成堆范文6
一、 课堂上津津乐学
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阵地,是老师引导学生“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的主要途径。古诗词是课堂学习的内容之一,是我校多年来颇有成就的实验项目。“今语不断吸收古语的精华,古语不断丰富今语的表现力”(刘国正语)。老师循循善诱,学生津津乐学。
1. 激发诗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乐学”源于兴趣。要让学生津津乐学,首先得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古人“诗兴大发”而作诗,诗乃诗人灵感所致,故而课堂上也应激发学生的诗兴,让学生“乘兴而学诗,想学,爱学,欲罢不能,效果方能显著。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呢?这就要求老师在导语的设计、教学环节的安排、教学语言、板书设计等诸方面详加体现,尽量注意趣味性、生动性,富有感染力,紧紧抓住学生的兴趣,让学生乐学不疲。
如教学《游园不值》和《绝句》,设计优美的导语(1):春天是万紫千红的,春天是千姿百态的,古往今来无数诗人用饱含深情的诗句描写、赞美春天,且看宋代诗人叶绍翁的《游园不值》和南宋僧人志南的《绝句》(幻灯打出两首诗);
设计导语(二):即使是同样的风、同样的雨、同样的花,在不同诗人眼里也是不相同的,我们今天学习两首从不同的角度来写春的诗,让我们一起来欣赏。
2. 感受诗情。唐诗重诗情,以情为胜;宋词有理趣,以意为先。唐诗如“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诗人白居易借萋萋芳草,抒发离别之情。“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则歌颂了母爱,可谓情真意切。宋诗如“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这虽是对游园不值的诗人的一种宽解,但又能超越诗的意境,给人以哲理的启示:一切有生命力的事物,是任何力量也难以禁铟的。学生品读诗词,体味诗中之情,感悟诗中之理,与诗人进行穿越时空的交流,思想碰撞绽放火花,感受人生的质朴,体味美丽的意境。
3. 吟诵诗词。学生理解了诗意,感悟了诗情,再水到渠成地去吟诵,在一遍一遍的诵读中,进一步体味个中诗情,设身处地感受,当一回“小诗人”,用自己的嘴传达出诗意和诗情,从而达到审美的功效,陶冶学生的情操,也能显著地提高他们的表达能力。
二、 活动时琅琅吟诵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读诗使人聪颖”,多读多背,可以增加学生阅读的量,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当今社会,是大信息化时代,多读多背,对学生尤为重要。正如鲁迅所说:广泛吸取知识,就像蜜蜂酿蜜一样,必须采过许多的花,才能酿出好蜜来。倘若只叮在一处,那所得就非常有限了。千百年来,我国更有“长者吟,壮者书,子女学,童稚背”的文化习俗。郭沫若先生在回顾幼年学诗时这样说过“儿时囫囵地背得许多唐诗,当时并不解其意,然而入脑了。年长事更,逐渐明之,解之,融于心,调度于笔。”所以我多种形式引导学生多读多背,每周一节辅读课,安排学生读背古诗,博闻强记;活动课上,开展赛背古诗活动,如“赛诗会”,“我最喜爱的一首诗”,“向你推荐一首诗”等等,创设学诗的气氛,古诗分类吟诵,妙趣横生。如“春天的诗”,“四季诗歌来相会”,“花诗”,“竹诗”,“鸟诗”,“李白诗歌朗诵会”等,学生你读我吟他诵,情绪高涨,兴趣盎然。学生博览、强记,然后反刍、细品、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既感受到了古诗的美,还从中学到了各种各样的知识。有地理知识,如“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庐山的瀑布多么壮观!有历史知识,如“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唐朝的杨贵妃可真会享福啊!学生不断从古诗中汲取营养,丰富自己的头脑,拓展、延伸了自己的知识界面。
三、 生活中处处有诗
著名文学艺术翻译家傅雷在给儿子的家书中说过:“有这样诗人灵魂传统的民族应有气吞斗牛的气势才对”。学生大量背古诗,“腹有诗书气自华”,在“厚积”的基础上,我适时指导学生“薄发”,让所学的古诗走进他们的生活,融入平时的写作活动,进一步陶冶情操,产生审美怡情之功效,让孩子的生活充满诗情画意。如写作时,在理解的基础上,乘热打铁,启发他们引诗入文,点铁成金。“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跃跃欲试,积极发言。如用“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来描写春柳;用“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来描写夏荷;用“一树寒梅白玉条”来赞美冬日雪景。作文时,引导学生活用诗句,进行适当创新,真正做到活学活用,融会贯通,举一反三。如描写秋天的落叶时,能写出“落叶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描绘园内美景,能写出“满园春色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等等。口语交际时,能说出“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学习过程中,能用“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勉励自己不断学习;站在山顶上的感叹“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下”等。学生内化吸收,古曲新弹,使现代生活中充满古典美,充满高雅的情调。学习古诗,培养了学生的审美情趣,强化了记忆,锤炼了意志品质,发展了个性,收益颇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