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岳阳楼记朗诵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岳阳楼记朗诵范文1
那是发生在语文老师讲授《岳阳楼记》的课堂上,那天,天还是和往常一样晴空万里,阳光明媚,教室里也还是和往常一样,那几个不老实的同学说着,闹着,我们的语文老师走了进来,开始了她的讲课。
我记得,我们的老师将教案放在了讲桌上,然后引导我们进入了《岳阳楼记》一文的学习,我们的老师是将整篇文章背诵给我们听的,开始的时候下面还有窃窃私语的声音,后来,教室里只听到老师的朗诵声和同学们喘息的声音,再后来我们都沉浸在古仁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情怀中了,最后,我们理解了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远大政治抱负。10分钟后,课堂学习进入了我们的学生展示自我的状态。我们开始了朗读,在朗读中,我学着老师的那抑扬顿挫的声音,模仿者老师或沉郁或激荡的表情,在我们的四人小组里尽情的读着,不仅仅我,我们的组长,我们组的三号、四号也进入了课文中,认真的读起来了,15分钟过去了,老师又让我们开展小组选拔读,我们小组,我被选了,代表我小组参加本班中12个小组的朗读比赛,一会儿,我们12个同学轮流读课文的莪一个段落,下面的同学给我们评判,根据发音的准确,感情的表达,语句的停顿,我又被选下来了,最后剩了4位朗读优秀的同学,他们每人朗读了一遍课文,在一遍遍的朗读中,我读懂了范仲淹。
这个世人敬仰的政治家,诗人,我深深地理解了你!
是呀,作为一个有作为的官员,滕子京是在越州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了,可是他却请求范仲淹为此宣扬,范仲淹写此文委婉的劝说好朋友,为官一任,造福一方,不求名利,但求实践,这才是真正的劝谏,这才是经得起考验的友情。而我们课堂里有的同学,口口声声为了友谊,一起顶撞老师,一起不写作业,貌似友谊,实则在堕落。
那些个迁客骚人,因为天气的的变化不合自己的心思,因自己的境遇没有达到理想的统一就呼天抢地,慨叹命运多舛,世道不公,甚至走向,反人民的道路,范仲淹为了开导他们,引领他们走出自我的天地,走向广阔的人生,他借古仁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胸怀来宽慰他们,给他们慰藉,使他们高瞻远瞩,关注平民。
岳阳楼记朗诵范文2
一、情境式导入
学生日常的生活和课文中所描绘的情境有着很大的差别,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如能创设出一个与课文相符合的情境,让学生在最短时间内进入角色,将会大大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
教师可以讲一个意味深长的故事、朗诵几句抒情性强的诗歌、做一个简单易懂的实验、唱一支嘹亮动人的歌曲、或用媒体把课文中有内容的情境再现出来,创造一种气氛,启发学生的联想,拨动学生感情的琴弦,使学生进入角色。如:我在教学余光中的“乡愁”时,让学生聆听了费翔演唱的“故乡的云”,巧妙地将其与课文内容结合在一起,讲课时水到渠成。
二、设置悬念导入
具有强烈的好奇心是初中生明显的心理特征之一,如果能够把学生的这种好奇心转化成为学习动力,那么将会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一上课就给学生设置悬念或疑问,与学生的原有认知发生冲突,从而引发学生的思考,诱导学生探索新知。如:“藤野先生”一课中,“同学们,七年级我们学习过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回忆起自己的启蒙老师寿镜吾先生,老先生的‘方正、质朴、博学’令童年的鲁迅信服、敬畏。但鲁迅在回忆中说:‘在我所认为我的老师之中,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的一个,却是一个日本人―藤野先生’。藤野先生是怎样的一个人?为什么鲁迅这样深情感念呢?今天我们就一起去感受这段难忘的经历,认识一下鲁迅的这位老师”,此时出示文题和作者,完成导入。〖JP〗
三、故事导入
生动有趣的故事对学生的吸引力永远都是很强的,听完故事,学生的心情会变得愉悦、兴奋,课堂教学气氛也变得宽松了,这是新课标倡导的课堂氛围。例如:学习“狼”一文前,教师先讲一个“狼与小羊”的小故事,说明狼的狡猾,然后说道:“狼斗得过小羊,能斗过人吗?同学们想要知道答案,就一起来学习‘狼’这篇课文吧!”
四、图画导入
即将课文中所涉及的对象用图画的形式,借助教师的解说,来展示课文中的形象或事物的内部联系,把文字信息转化为图像信息。它能使课文内容图像化,抽象知识具体化,零碎知识系统化,从而激发思维、强化记忆、加快教学进度。如:在教“岳阳楼记”时,笔者把课文内容浓缩成一幅风景秀丽的山水画,一上课便把它展现在学生面前,然后结合图画学习课文,以迅速引导学生把直观形象与文字表述结合起来,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文字表达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
五、名言诗词导入
诗词警句语言精练,内涵丰富,表现力强,有深刻的哲理,对于学生的学习不无启迪,同时,还可以在横向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激发思古幽情,创造出相当的课堂氛围。如:在教学张岱的“湖心亭看雪”时可用唐代诗人柳宗元的“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山雪”来引入。这样导入新课,文中有画,画中有文,怎不情趣盎然!
六、以旧引新导入
岳阳楼记朗诵范文3
一、 重视诵读,培养语感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意自见。”诵读对于刚开始学习文言文的学生来说尤其重要,只有多读,熟读才能对语言有所感觉,产生语感,为进一步的学习打好基础。
读分三步:第一步范读 范读可采用不同形式。例如,借助多媒体播放配乐朗诵,结合相应的画面,营造氛围,给学生以美的享受,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也可用声情并茂的朗读或背读感染学生,使学生对老师产生敬佩感,信服感,进而形成多功能的辐射和带动,使那些不喜欢诵读的学生,加大对诵读的投入,提高了诵读文言文的兴趣,最终把诵读文言文作为自觉的行为。第二步指导朗读 首先要让学生读准字音、读清句读。文言文中多有生僻字、多音多义字、词,又间有通假字,对于这几种类型的字词,教学中要对学生进行认真训练,及时地予以纠正。其次,要读准句子的节奏,要让学生分清哪里该停顿,哪里不该停顿,停顿错了,意思理解就会发生错误。要提醒学生注意文章中的标点符号,尤其是长句中的小的停顿更是要紧。再次,要读出语气,文言文中的语气复杂多变,不仅要读出陈述、疑问、祈使、感叹等语气,还要读出语势,读出情感。第三步 反复诵读 可灵活运用多种诵读方式。一般来说,诵读方式可分为领读、齐读、分组读、自读,教学中应以自读为主,在学生读的过程中,老师可提出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读,同时,学生每读一遍,可提出不同要求,在分组读的时候,可分为男生组和女生组,让男女分部来读,借助男女生音色的不同、音调、音高及语气的变化,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二、释词通句,掌握技巧
释词通句,是文言文教学的一大重点也是一大难点。释词是基础,通句是结果。可很多学生开始学习文言文时,会因单独字词的意思和自己大脑中的知识储备没有关联,和自己的生活没有联系,难以记忆,即使死记硬背,也很快遗忘,所以往往本末倒置,只记住了每句话的大意,对重要实词却没有掌握。为此,我在教学中运用以下几种方法,化难为易,帮助学生轻松记忆。
1、运用会意法推断词意 文言文中存在着大量的会意字和词,可推求字词的本意来理解词义,加深记忆。如,教学《岳阳楼记》一课,在讲解“沙鸥翔集,锦鳞游泳”中“集”的意思时,我先让学生明白“集”的上部“隹”,古义是指鸟,“木”是树的意思,鸟落在树上意思是“休息”,所以“集”在文中是“停歇”的意思。同样对于一些词语也可用这种方法,如,“环堵萧然”中的“环堵”一词,我告诉学生堵是“土”旁,本意是墙的意思,“环”是“四周”的意思,那么四周的土墙围起来形成的就是“简陋的房子,那么“环堵”的意思就是“简陋的居室”。这样的方法便于学生理解,也能加深记忆,效果很好。
2、古今联系加深记忆古今汉语“一脉相承”,现代汉语中还存留着很多包含古意的词,这些词经常出现在当今生活中,已被学生牢固掌握,所以,文言文教学应该在“白话和文言的联系”上做文章。这样,才能超越时空,化难为易,使学生温古而知今,察今以推古,较迅速较扎实地学好文言文,当然,同时也带动、促进现代文的学习,收事半功倍、一箭双雕的效果。例如,在教学《岳阳楼记》中“而或长烟一空”,讲到“一”的意思时,我不仅要学生识记“一”在文中“全”的意思,还让学生在现代汉语中寻找含“一”且意思是“全”的词,学生很快会找到“耳目一新”这个词,这样学生对“一”的掌握就牢固一些。另外,考察汉语的演变,可以发现它有文言单音词发展为现代双音词的趋势,了解和利用这一特点,可以帮助我们通过现代汉语双音词去判断和掌握文言单音词的意义,现代汉语词汇掌握得越多,对其意义理解得越准确,就越能在“白话和文言的联系”上做文章,运用这种“察今推古”的方法轻松掌握文言文字词的含义。例如,掌握了修建、修长等现代词语,就不难从比较中对下列文言句中的“修”的意义作出确切的解释,而不必去死记“修”在文言中的这些义项:“乃重修岳阳楼”(修建),“盖拣核桃修狭者为之”(修长)。
3、结合语境猜读字意学生初学文言文,积累的字词有限。所以,猜读,是初学者阅读文言文的基本方法。在阅读文章的过程中,如果读到某处不易理解,可以姑且存疑,读完全篇,有的字词就可理解,有的前后联系也可推出正确结论。即使有些词猜不准确,学生在教师讲解后掌握,记忆也会深刻得多。
三、及时归纳,注重积累
岳阳楼记朗诵范文4
摘要:传承传统文化是当代语文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本文从几个方面阐述了在初中语文教学中传承传统文化的途径和做法,从教材,课堂教学,课外活动出发,提高学生的传统文化素养。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 传统文化传承 途径
引言
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悠久的历史,我们的祖先给我们留下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然而,由于种种的历史原因,导致传统文化的传承出现了明显的断层,当代中学生对传统文化知之甚少,古文化常识严重不足,民族精神、传统美德严重缺失。针对这种现象,《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强调要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让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因此,在教学活动中传承传统文化是当代语文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1、从诗歌鉴赏学习出发,培养学生的传统文化素养
1.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入选初中语文教材的古诗文都是历代的经典之作,这些优秀的古代诗文透出了汉字的魅力,其中蕴涵的建筑美、韵律美能让人获得巨大的提升。所以,教好古诗文能提升学生的文化内蕴,帮助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教师进行古诗文教学时首先要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借助朗诵让学生体会诗歌的感情基调:教师可带领学生有感情地朗诵古诗文,使学生逐步体会到诗文的韵律美。如教学杜甫的《登岳阳楼》这首诗。诗人在诗中抒发了一种壮志难酬的沉郁之情。初中阶段的学生由于学识和人生经验所限,很难把握诗人的这种沉郁之情。而在教师的带领下,学生就能更好地感受“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中岳阳楼和洞庭湖壮阔的景色,然后进一步感受“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的孤身一人飘零的孤独感,最后感受到“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的壮志难酬的沉郁顿挫之情。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能够在教师的引导下更好地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和诗人情感的变化。通过长期训练,学生就能在今后的学习中独立体会诗歌的情感变化,学生的古诗文学习兴趣也将逐渐增强。
1.2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教学
现代信息技术能够最大限度地将有关的教学内容展现在屏幕上,通过课件等形式将课文进行多色彩的处理和多元化的归纳。这种方式能通过多种感官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而使学生更好地投入到学习中去,使学生在获得快乐的同时高效地学习。所以教师一定要注意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使其成为初中语文教学的有力工具,更好地提升教学效果。例如教学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教师可首先通过多媒体对岳阳楼的历史文化背景做一介绍,让学生对该篇课文的背景知识有所认知。紧接着教师可以将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句话以一种醒目的方式展现在屏幕上,给学生一种震撼,并且给出相关链接,将现代人学习这种为民、为苍生而尽心尽力精神的实例加以展示,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范仲淹的这种精神。学生在这种充满强烈爱国情感的课堂氛围中,就能够对自己早已熟知的知识和内容有一个深刻而良好的认知,进而获得更好的发展,也提升了教学效率。因此,将现代信息技术运用于古代诗文的教学中能缩短学生与作者的时空差距,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古人的思想和人生态度,从而达到传统文化教育的目的。立足课堂,拓展课外,以开展多彩的文化活动把学生带入传统文化的大殿堂。
1.3重视课外活动
开展多彩传统文化活动,掀起学习传统文化的热潮。开展各种传统文化活动,是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课程改革的需要。依据教材的特点和学校的实际情况,活动大致可以分为如下几个类型:首先是结合教材中 的 综 合 性 学 习 举 办 的 活 动 , 如 《 到民间采风去》、《古诗苑漫步》、《话说千古风流人物》等;其次是结合学校开展的兴趣小组活动,如“侗歌班”、“芦笙队”、“琵琶班”等;再次是由语文兴趣班开展的《戏曲知识大比拼》;以及由学校书法班、国画班、民乐班和德育处主办的“毛笔、硬笔书法比赛”、“国画比赛”、“民乐比赛”和“古代名人志士故事演讲比赛”等。一系列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活动,使传统文化的传承突破了课堂教学的狭窄空间,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把学生带入了传统文化的大殿堂。
2、培养学生中学语文鉴赏的形式
2.1民俗文化阅读课
通过开办鉴赏民俗文化的阅读课,培养学生的文化素质,阅读课的内容参入一些诗词的阅读,与不同时代的小说作品的理解与戏剧类的阅读,在阅读学习的过程中“去其糟粕,取其精华”。民俗文化课的开办,能够让学生在阅读学习的过程中,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了解民俗文化的意义与社会内涵。
2.2民俗文化调查课
由于地域性的不同,所以有着不同的传统礼仪与生活风俗等,要学生了解社会与研究社会的现象,很有必要对民间深厚的民俗知识进行探索厚学习。我们教师必须组织一些调查活动,深入民间生活进行搜索,带动初中学生的社会实践与观察的能力,让学生走进民俗文化的的社会现象中去,体验调查活动的生活,探索人类的创造性,以及流传至今的各种传统物质文化、行为习惯、神话传说,谚语文化等,进行详细的记录。
2.3民俗文化讨论课
阅读,收集民俗文化,由于长时间的蔓延,或有限的读者,采访者水平问题,不可避免的会出现不完整的情况。根据一些问题,实行分组讨论的方式,让学生从语言、节日、文学作品等作为讨论的切入点,对出现的民俗文化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以致达到学生深入了解民俗文化的目的。
2.4民俗文化作文课
民间文化欣赏是利用各种民俗文化知识,实事求是的进行分析,将分析的过程与最后的结果,综合理解转换成自己对民俗文化知识的见解,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对民俗文化的理解,培养学生作文写作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联想力、想象力,从而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
3、总结
通过初中语文教学进行传统文化的教育,需要每一个奋斗在教育第一线的教师积极探索出更多更好的方式和方法,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我国的传统文化,培养学生的传统文化意识,把我国的传统文化很好的传承下去。
参考文献:
[1]江淑燕.以古诗为载体增强学生的人文底蕴———论初中语文古诗教学[J].台声·新视角,2005,(6).
岳阳楼记朗诵范文5
1.“诵读”是培养语感最有效的方法之一
我们常常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文言文都有没的韵律,语文老师在文言教学中要加强“诵读”的要求。首先,要认识对初中生来说“诵读”的重要性。进入初中,学生刚刚接触文言文却往往把文言文当做“半个外语”来学习,所以,抓紧抓好这个时期的朗读训练,诵读现处于口,再入于耳,然后聊于心,学生在一读一听中,便可以直接迅速的感知语言的优美,领略文章的韵味,语感由此而来。古人也早已对此有精辟的论述,提倡读书要“心到、眼到、口到”的朱熹说:“大抵观书先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尔。”
其次,要讲究“诵读”的方法。“诵读”的初始阶段要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可以就某一段或整篇进行“诵读”,在读的过程中一定要正确断句。文言文的诵读若能达到“正确、流利、有感情”的程度,对于下一步的“译”有很大帮助。关于诵读的方法,叶圣陶先生特别提到了“范读”和“美读”。他指出,教师在范读的时候,要“把文章中的神情理趣,在声调里曲曲传达出来,让学生耳与心谋,得到深切的了解。”读的方式要多种多样 :教师范读、领读,学生默读、轻吟、朗读,齐读独咏,可读全篇,亦可读某几段、某一段,某几句、某一句。要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出语气语调,进而读出作者的思想感情。通过朗读、背诵,整篇文章记熟了,其中实词的意义、虚词的用法记住了,古人说话、写文章的语气语调、方式方法也就品味出来了。比如,《岳阳楼记》一文只有让学生反复诵读,才能真正领略洞庭湖阴晴变化的大景,才能意会作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豁达情怀。所以诵读的越多,越能触类旁通。
第三,整体感知文章思路。即努力探索作者为文之用心,特别是要弄清楚文中各个层次之间的内在联系遗迹行文方式的一些特点。教师还可以交给学生一些朗诵背诵的技巧,如古人行文中常用的结构修辞法(含对偶、对举、衬托、排比、设问等)、骈句、韵文等帮助记诵。
2.“品味”是值得体会、品味语言和感情。
这是建立在读的基础上对文章内容的与形式进一步的把握,是语感培养中重要的酝酿蓄势过程。文言文留给我们的不仅有古人的语言精髓,还有古人的思想印记。譬如《岳阳楼记》中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民本思想;《桃花源记》中陶渊明对“大同世界”生活方式的理想追求;文言作品中流露出的作者的思想情感、生活态度、人生追求等人文思想必然会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审美情趣、艺术修养等产生积极的影响。因此,让学生在读中品,在品中读,带领学生“披文以入情”。
其一,抓关键词来品。叶圣陶曾以读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为例,指出这两句诗中的关键词是“直”和“圆”。抓住了对这两个字的品味,“旷远、荒凉、静寂”的大漠宛然就在我们面前了。这里并没有做任何表面特征的分析,人们就能自然而然地感悟出诗句所描写的画面。在品味关键词的过程中,对那些有一词多义、一次多用的现象的实词,虚词,以及过去课文中曾出现过的词语,教师要引导学生回忆、联系、比较,品出在现有语言环境中的味来。教师要引导学生对其意义、用法进行归纳、整理,找出规律,以利于知识的迁移和培养。
其二,牢记文言句子的特殊形式。判断句、疑问句、被动句、省略句和倒装句等五种文言句式及一些固定格式要记牢。因此,要下功夫牢记较典型的特殊句式,是培养学生文言语感见效最快的方法。
其三,揣摩、了解作者的心境,体会、品味作者的情感。任何语言文字,如果脱离了具体的语言环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都是苍白的。课堂上,教师适当以点拨式的词语教学带动整个文言文的教学,在品读字词句的过程中去把握思想内容,品味作者情感。一般思想内容的,点到即可。要把理解词语、掌握句式放到最重要的位置,让学生堂堂课有所得。
3.“练习”是指的在熟读和品位的基础上进行的训练。
练习贯串于文言文学习的始终,既是熟读与品位深化、强化的过程,有时语感培养的内化与迁移的过程。
练习的主要形式是“听、说、读、写”。通过多渠道、多形式的反复练习,来增强语感,养成良好的听、说、读、写的习惯。脸的主要内容应注重在字词句的学习和情感的体验上。课堂上,让学生以字词句的学习的学习为切入点,把理解词语、掌握句式放到最重要的位置,在熟读的基础上进行品味,“披文以入情。”这样,既提高了课堂效率,又可通过日积月累逐渐培养起独立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达到增强语感的目的。
练习的主要对象是教学的主体――学生,让学生真正站到教学主体的位置上来,并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作用。教师的角色应该好比是教游泳的教练,要做的工作是讲清游泳的要领及注意事项,并示范,然后让学者操练。开始,要引、导、托、护,过一段时间就要放手让学者自己游,教者在旁边观察边指导,发现问题予以纠正,不断引导学者,使其自己揣摩、体会,经过反复练习,逐步形成技能。文言文教学中,教师也要讲清要领、注意事项,如文言文古今词义有变化,古今语序有不同;古人说话,写文章言简义丰,态度谦恭;古人文章中常用通假字,文章中的语气、语意常常借助虚词来表达等等。然后让学生自己去读,去品味,从而把握规律,获得文言文阅读的能力。
岳阳楼记朗诵范文6
以往的课堂朗读教学大多是放录音,或者教师范读。用准确的朗读,圆润的语音,情感的把握,去感染学生,然后学生再去模仿,结果学生模仿的本领越来越高,思维空间却越来越狭窄,显示的是教师的教学本领,丢掉的却是学生的理性思维,即情绪智力的开发,忽略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放弃了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
为了开发学生的情绪智力,在语文教学实践中,教师可实施“四步朗读法”,即“知读”、“预读”、“听读”、“说读”。从而把语文的诵读与学生的情绪智力开发紧密联系在一起,起到良好的效果。
具体说明如下:
一、知读―开启大脑感知的一把金钥匙
知读,好比实战前的准备与练兵。查字典,读准音,为预谋的读畅打好基础。在自我知读过程中,逐渐培养学生的情绪感知能力。
(1)查字典,读准音,这样对课文有一个整体把握,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2)整理生字新词,进行分析,在自主学习中培养学生的感知能力。
(3)对文章整体感知,外界信息进入大脑,通过整理、分析、综合、记忆,进一步提高情绪智力。
总之,预先感知,自主完成任务,整体感知课文,久而久之,自然而然使大脑从依靠教师的束缚中解脱出来。自主感知,是情绪智力优化的翅膀。
二、预读―― 沟通大脑认知的一架桥梁
预读,就是让学生反复去读,达到熟练的程度,基本读畅。以往的朗读,在预读中只注重反复多读,并不注重环境的选择,不注重场合,学生趴在桌上,反复“游走”文字,真可谓吃力又受苦。虽然达到熟读的程度,但对学生情绪智力的发展没有多大的裨益。据此,这里提倡的预读,特别强调真实环境的渲染作用。
比如预读《春》这篇课文,为了感受春天的气息,可以深入春花、春草、春风之中,和着和煦的春风,大声朗读,其乐融融:
比如预读《大自然的语言》一文,为了感受大自然无声的语言,去看看初升的太阳,南飞的大雁,如墨的乌云……
虽然由于时间与空间的限制,学生有时选不出适合课文内容的场所,但有一个最起码的要求,那就是朗诵的场所必须是寂静的。声、情、景融为一体,激活大脑皮层细胞,提高认识能力。
三、听读 ―― 激活情绪智力的一片空间
知读、预读都是为听读服务的,如果知读、预读效果显著,那么听读就事半功倍。
听读就是听配乐朗诵的课文,品味课文意境,达到入境这一步,进而调控情绪,活化智力因素,提高任知能力。
听读场景设计:课文(最好是优美的散文与诗词)。背景音乐,静寂的教室。
听读的步骤:
1.学生的准备工作:静静闭上眼睛,进入松弛状态,回想过去一些美好的事情,等待心灵的净化。
2.放音乐,范读课文。音乐根据课文而选择,如《春》选择曲调优美,感觉轻松的乐曲:如
如
3.聆听朗读,让学生选择自己感到最舒服、最松弛的状态,做深呼吸运动,放松全身的肌肉。
以上所用的就是“音乐疗法”,即用音乐达到提高情绪的智力和身心的放松的效果,特别能减轻精神压力,活化非智力因素。
在听读中用这种方法,最终使学生从紧张的学习压力中解放出来,在美妙的音乐中感悟课文内容,使学生从被动的学习转入主动学习,感受到学习就是一种美的享受。
四、说读―― 架构创新能力的一个舞台
如何挖掘学生的创造意识和创造能力呢?从听读到说读中,利用催眠术,能达到最佳状态,收到良好的效果。
所谓的催眠术,是在听读的过程中让学生的前意识处在催眠状态,自我处于“忘我的境地”、“恍惚的境界”等意识状态中,这样所记住的事物比在清醒时多10倍以上:所描述的事物也比清醒时精彩得多。
具体操作规程如下:
首先,布置任务:听课文后,复述课文或作文。
其次,做听读辅助练习。
(1)选择环境安静、空气清新的场所,周围环境不宜过高或过低。
(2)放松身心,使自己处于冥想状态,深呼吸3次。
(3)自我激励一番,静静坐立。
(4)教师或学生自我暗示:“右脘沉重,像铅一样沉重 。”“右脘非常沉重,沉重……”“我的左脘沉重,像铅一样沉重。”“左脘非常沉重,很沉重……”“左右两脘像铅一样沉重”反复暗示,从脘到手指,从手指到肩膀为止,时间3分钟。
再次,放配乐课文,让学生在“沉睡”中去遨游语文世界。
最后,让学生从梦中清新过来,尽可能复述课文,或说出自己对这篇课文的感悟,或口头作文,进入说这一环节。
可以说,说读是听读的延续过程,通过催眠,激活情绪智力,创造力得到充分开发,达到一种境界,从而创造出自己的“情感产品”。
比如,教师在教《岳阳楼记》时,可以这样设计:放背景音乐,大涨潮是波涛汹涌的声音,然后学生闭上眼睛聆听配乐朗诵的课文,听完后学生还沉醉其中,处于冥想状态,待学生清醒后,说说自己感悟理解的内容:
学生1.我看到了躲避战乱的杜甫,登上岳阳楼时的感慨:“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学生2 我也感受到颠沛流离的杜甫“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济世情怀:“安地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学生3 我想到了积极进取的孟浩然对洞庭水的描写: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在说读过程中,学生的情绪智力得以开发,促进了知识的迁移,同时唤起了学生的共鸣,和课文中的人物同悲同喜,更好地领悟了课文的主旨。